中国航天事迹

中国航天事迹
中国航天事迹

中国航天大事记陈有荣

举世瞩目的神舟五号飞船将于15日至17日发射,权威人士透露,尽管目前气候变化异常,但不会影响飞船正常升空。按照预定计划,神舟五号飞船在发射升天后,预计围绕地球飞行14圈,然后返回地面,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在华夏飞天之梦即将成为现实的时候,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航天事业所走过的历程。

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这是中国航天事业最早的领导机构(由航空主管部门代管)。同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了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1967年)发展规划纲要。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钱学森等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了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1958年8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同年11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在甘肃酒泉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标志着中国航天第一个自主发射基地的诞生。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从此,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研制航天运载火箭征程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继1962年3月21日首次试验失败之后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5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1965~1972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立项研制。

1966年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专门负责研制各类人造卫星。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1月30日,中国研制的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使中国具备了发射中低轨人造卫星的发射能力。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甘肃酒泉航天发射基地由“长征一号”火箭发射成功,美妙的“东方红”乐曲首次响彻在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1957年10月4日)、美国(1958年1月31日)、法国(1965年11月26日)和日本(1970年2月11日)之后,第五个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科学试验卫星,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此后又陆续发射了“实践二号”、“实践三号”、“实践四号”和“实践五号”,大大推进了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当月29

日返回地面。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人造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此后又先后建成了“远望”2号、“远望”3号和“远望”4号航天测量船。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发射高轨道人造卫星的发射能力。

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这是中国第一次一箭多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4月16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o赤道上空。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测控和准确定点等技术。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实用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2月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卫星通信技术由试验阶段进入了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标志着中国航天发射服务开始走向国际市场。截至目前,中国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中国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开始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命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至今,“神舟”号飞船已分别于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和2002年12月29日成功进行了四次无人试验发射,首次载人航天、实现中国人“飞天”梦想的夙愿指日可待。(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陈有荣)

关于钱学森的演讲稿——航天之父,火箭之王doc

关于钱学森的演讲稿——航天之父,火 箭之王 上下五千年,英雄千千万!从十二世纪的民族英雄岳飞,到反抗帝国主义,开展禁烟运动,壮我中华的林则徐;从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壮丽诗篇的文天祥,到抗战中壮烈殉国的张自忠、杨靖宇将军。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有多少优秀的儿女为了民族的自由,民族的独立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的是一个为了我们国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我们的国防现代化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爱国者,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钱学森是浙江杭州人,上海交大毕业后,来到了美国求学。1947年,36岁的钱学森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在美十五年间,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声誉远扬,但是他始终想念着自己的祖国。丰厚的物质生活,优越的科研条件留不住他的心!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钱学森内心激动得难以平静,他开始准备回国的梦想。然而朝鲜战争爆发,钱学森与其他中国人一样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监视和盘查。美国人吊销了他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剥夺了他继续进行技术研究的资格。1950年5月的一天,钱学森径直来到海军部次长金布尔的办公室。金布尔完全懂得钱学森的价值,出于对共产党

的敌对情绪,他绝不情愿让这位稀世之才为中国所用。金布尔见说服无望,便给联邦调查局打电话,气急败坏地说:“钱学森知道得太多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部队!无论如何不能让他走!”他竟丧心病狂地叫嚷:“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绝不让他离开美国!” 1955年10月8日上午,钱学森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踏上了罗湖桥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带领全家来到******广场,激动得大声欢呼:“我们终于回来了!”从此,他开始了他全新的事业。火箭、导弹成了他为祖国工作的重心。 1960年,在戈壁滩的大漠中, “东风1号”导弹发射成功,1962年“东风2号”的中程导弹研制完成。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两弹结合”首次试飞一举成功!1970年,负载“东方红1号”卫星的火箭腾空而起,《东方红》的声音响彻了宇宙,传遍了世界! 1991年, 80高龄的钱学森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他满怀深情地说:“我只是沧海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我的祖国和人民。”中华民族从清末的被蹂躏到现在的发展蒸蒸日上,是无数的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努力换来的,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要造就祖国的明天。“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青少年从自身做起,把智慧献给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谢谢大家! 钱学森从自己的亲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飞天梦想》资料:“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飞天梦想》资料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同志,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现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一九二三年九月进入北京四中学习,一九二九年九月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一九三四年六月考取公费留学生,次年九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一九三六年九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一九三八年七月至一九五五年八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50年,钱学森同志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在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

关于中国航天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

中国航天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乐曲向世界宣示我国国防高尖端领域的成就。到2012年,我国的航天科技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导弹、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 我国的航天事业是从研制导弹开始的。50年代中期,毛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我国航天事业开始萌芽。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此后,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远程导弹飞行试验基本成功,这一切为我国战略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8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掌握了有效的核反击能力,提高了国防现代化水平。 中国自1956年开始展开现代火箭的研制工作。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程火箭试飞成功之后,即着手研制多级火箭,向空间技术进军。经过了五年的艰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诞生并成功发射卫星。截止2012年11月,“长征”系列火箭已经累计发射171次,我国火箭在国际发射市场上占有重要一席。 在航天科技中,人造卫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到现在,我国共成功射40颗不同类型的国产人

造卫星,包括科学实验、国土普查、通信广播、气象观测等多种应用卫星,获得的遥感资料对人们探索世界起到重要作用。除了人造地球卫星之外,我国还成功发射了嫦娥系列月球卫星。 在宇宙飞船方面,我国也领先世界。我国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一号于1999年11月20日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 在过去的50多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制作火箭、人造卫星并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未来,中国将会建立永久性的空间实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在太空的实验活动将会实现经常化,为中国和平利用太空和开发太空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1、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20.7.57.5.202008:2608:26:23Jul-2008:26 2、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二〇二〇年七月五日2020年7月5日星期日 3、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08:267.5.202008:267.5.202008:2608:26:237.5.202008:267.5.2020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7.5.20207.5.202008:2608:2608:26:2308:26:23 5、三军可夺帅也。Sunday, July 5, 2020July 20Sunday, July 5, 20207/5/202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8时26分8时26分5-Jul-207.5.2020 7、人生就是学校。20.7.520.7.520.7.5。2020年 7月5日星期日二〇二〇年七月五日 8、你让爱生命吗,那么不要浪费时间。08:2608:26:237.5.2020Sunday, July 5, 2020 亲爱的用户: 烟雨江南,画屏如展。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 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成就: 成就,拼音是chéngjiù,汉语词语,意思是成绩;业绩:成就非凡。 取得的成绩;完成;成全等。完成;成功。造就;成全。成材,成器。成为。业绩;作出的成绩。 中国航天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2020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国航天日线上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概述: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显示,2011年至今,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新一代的长征七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相继首飞成功,使中国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中国运载火箭成功升级换代,擎起迈向航天强国的中国力量。 一组数据显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1个100次发射历时37年,成功率93%;第二个100次发射仅历时7年,成功率98%。发射周期从60天缩减到不到20天。这表明我国火箭设计、制造及管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研制模式开启信息化时代。 近五年来,从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与天舟货运飞船组成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试运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空间实验室阶段“成功首飞、稳定运行、健康驻留、安全返回、顺利补加、成果丰硕”的既定任务目标,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成果和宝贵经验。 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中国航天创建60余年来,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随着未来中国对重型火箭、无毒无污染中型火箭、低成本运输火箭等关键技术的不断攻关,中国进入空间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探索浩瀚宇宙的脚步将越发轻快。 航天事业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空间技术,也就是各种火箭、卫星、飞行器的制造和发射技术等;二是空间应用,是让航天技术产生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成就与趋势

中国航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与发展趋势 航天技术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防实力,我国的航天科技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成功研制出长征火箭、各类卫星、载人飞船和导弹武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航天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繁荣富强的象征,兴旺发达的缩影。 一、航天成就 (一)空间技术 1.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运载火箭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星发射到多星发射,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的过程,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3.航天器发射场 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 4.载人航天 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2008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首次 顺利实施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2011年先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施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为后续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空间应用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 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二、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中国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将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郴州市九中209班贺虹莎 【摘要】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关键词】中国航天, 飞船发展史,稳定发展. 【正文】 一、简介中国航天发展史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2008年9月25日~28日,航天员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因为有人出舱活动时,必须要有三个人协同完成。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另外两人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待命,实现了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 2011年11月1日~17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中国的航天-2016中国的航天

中国的航天:2016中国的航天 前言人类的活动范围,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从大气层到外层空间的逐步拓展过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航天技术,开辟了人类探索外层空间活动的新时代。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迅速发展,人类航天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航天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高技术群中对现代社会最具影响的高技术之一,不断发展和应用航天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曾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最早发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现代火箭的雏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开展航天活动,于1970年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迄今,中国在航天技术的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一世纪,中国将从本国国情出发,继续推进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迈进二十一世纪之际,有必要对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原则、发展现状、未来发展和国际合作等作简要的介绍。一、宗旨原则中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使外层空间造逼于全人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根本任务是发展经济,不断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航天活动在维护国家利益、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和原则。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宇宙和地球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

赞美你,默默奉献的中国航天之父作文

赞美你,默默奉献的中国航天之父作文 年月日,年月日,嫦娥姐妹花一号与二号分别成功发射上月球。 嫦娥一号与二号的成功奔月实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梦想,也为中国日益强盛的国力写下了最有力的证明,这是多么鼓舞人心哪!但是在这自豪、激动、高兴之余,我们可曾想到过那些为中国航天事业默默献身的科技先锋?我们可曾想到他们比我们还要激动、高兴,甚至流下欣慰的泪水?因为这嫦娥如他们的孩子一般,在这个孩子身上,他们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不知遇到了多少失败,但他们从没有说过放弃,在从事这艰辛的科学道路时也从没有犹豫过,后悔过!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在科学上也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在我国探月工程建设过程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爷爷就是这样践行的。 在听了叶培建爷爷在湖州中学的学术报告之后,我就深深地体会到了,甚至觉得这句话就是为叶培建爷爷而说的。 炎炎夏日,阻不断游子归乡之情。 月日上午时分,嫦娥一号奔月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精神抖擞,如约出现在他的母校——湖州中学内。 他要向家乡人、向台下数千名学弟学妹讲一讲中国人的探月故事。

讲座一开始,叶培建突然起身,用中国人最传统的方式——深深一鞠躬作为开场白,表达他对母校浓浓的谢意与敬意。 但就是这个小小的举动瞬间让我原先见大名人恭恭敬敬、严肃的态度烟消云散,更感受到了叶爷爷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而在接下来的报告中,以及自己对叶爷爷的了解,叶爷爷的光辉形象渐渐在我心中变得更加高大,令我无比敬佩!叶爷爷是一个孜孜不倦的人,他认真、执着。 瑞士一家报纸上曾有所反映:他从不去酒吧,他说他不喜欢酒吧的气氛,也不太看电影,他把周末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工作上。 但是叶爷爷却谦虚地说,他孩提时代,跑不快,跳不高,玩游戏时只能做最小的兵。 而中学时学习成绩却名列前茅,仅用两年时间就读完了初中的全部课程,被学校保送到他的母校——湖州中学这所全国一流的中学。 但正是这位学习天才,却坚决地选择了科学研究这条艰辛的道路。 要知道做科研是一项清贫、寂寞的事业。 在研究科学的过程中,常常处于一连串的失败之中,常常山穷水尽,一筹莫展。 可见叶爷爷是多么的执着啊!其实在我心中,叶爷爷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对待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及他的敬业精神,在他的字典中,绝对没有差不多这类词出现,只有行或不行!在月球探测过程中,叶爷爷不但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也没有充分的数据去参考,更没有试验

中国航天简介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

中国航天事业现状和未来

中国航天事业现状与未来 从1956年至今,我国航天技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成功发射了15种类型、近50颗人造地球卫星和3艘试验飞船。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有12种型号,具有发射低地球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等多种轨道有效载荷的运载能力。截至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8次发射;其中对外发射成功22次,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送入太空。从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6次发射成功。 从“东方红”卫星上天到“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空间技术通过空间应用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民用航天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最近几年,我国卫星应用蓬勃发展,民用卫星已广泛应用于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现已建立了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普查、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微重力试验、空间科学研究等卫星应用系统。 1、卫星遥感 我国有600多个单位、近万名科技人员直接从事卫星遥感研究、试验和开发应用工作,初步形成一支领域广泛、专业基本配套的卫星遥感应用队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遥感中心等单位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数据,使卫星遥感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国土资源调查与开发、农业资源规划和估产、森林草原监测和保护、环境灾害监测与评估、海洋资源调查与开发等方面的应用迅速发展。 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数万米地物照片和其它卫星获得的地物信息,经国家经济和科研部门处理分析后,从中获取到许多用其它手段得不到或难以得到的资料,为国家进行国土规划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利用返回式遥感卫星照片,国家有关部门曾组织进行了京津唐、塔里木盆地、黄河三角洲等7个区域的资源和环境调查,各有关单位开展了其它方面的多项专题应用。实践表明,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照片具有视野宽阔、信息量丰富、直观性好、清晰度高、能提供宏观和实用性强的第一手普查资料等特点,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 中国已建成能接收各类(光电型、雷达型)资源卫星数据的遥感卫星地面站。利用该站发布的数据,各部委和各省市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国土整治和规划、土地利用和普查、农作物估产、地质勘探、重大灾害评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在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之际,遥感卫星地面站根据卫星获取的微波遥感资

我国的航天航空成就与发展

我国航空航天的成就与发展 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已取得的重大成就 1.1968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前身第七机械工业部,钱学森同志任院长。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2.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其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日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进入了新时代。 3.1971年3月3日,“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顺利升空,此后在空间运行了8年,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 4.1981年,我国利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次把三颗卫星送入太空。从而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5.70年代末,研制发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攻克了姿态控制、通信转发器、统一载波测控系统等关键技术。1984年4月8日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

信卫星。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又于1986年6月2日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欧空局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能力的国家。1997年5月12日,我院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广播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此举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研制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6.80年代初,开始了开展气象卫星的研究。于1988年9月7日,发射成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之后利用其所发送回至地面的卫星云图,进行天气预报,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7.1997年6月10日,成功地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定点于东经105度地球同步轨道,从而使我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能同时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与此相配套的由我院研制的指令与数据接收站投入运行,成功地保证了第八届全运会的举行,同时还为长江截流提供了可靠、优质的气象服务。 8.随着卫星研制技术的已日臻成熟。在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卫星姿控、温控、地面指令与数据接收站研制技术等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在此基础上建立形成了中容量通信广播卫星、返回式卫星、对地观测卫星和现代小卫星等4个系列的卫星平台,这些卫星平台的建立和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将有效地提高卫星可靠性和寿命,同时还将大大加快研制速度,努力达到年均研制4到6颗卫星的能力。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中国航空之父钱学森的成功之路

“中国航空之父钱学森的成功之路,科学贡献及启示”讲座观后感感动中国组委会曾授予他这样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就是中国航空之父——钱学森。 我观看了2010年12月11日由清华大学教授、科学与社会研究所所长魏宏森教授主讲的世纪木棉学术讲座系列156场——“中国航空之父钱学森的成功之路,科学贡献及启示”视频。可以看到会场座无虚席甚至走廊之间都坐满了同学,许多校领导和老师也来了,足以见得大家对于大师风采的仰慕。 魏教授分别从四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钱学森教授的生平:航天之父成功之路的起始点——清华大学;成功之路的转折点——冲破牢笼,回归祖国;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卓越贡献;钱学森的事迹为我们带来的启示。从钱老与清华大学的不解之缘到他赴美留学获得的种种成绩,再到之后历尽坎坷的回国之旅,最后到他归国之后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付出的巨大努力,我们看到了航天之父闪耀且精彩的一生,同时也一次次深切感受着他求实的科学精神、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给予我们的震撼。钱老总是强调着:“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这让我们看到了他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通过魏老的回忆我们还见证了两位大师的惺惺相惜以及他们深厚的感情,二老如伯牙子期一般的至交,但是这种深厚的感情并未因时空的间隔变得遥远,相反愈加醇厚浓烈。 通过这次讲座,我认识到只有将自己的成长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只有勇于奉献、甘于奉献,才能进一步端正目标、激发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在魏老的讲座结束之后,他还耐心巧妙地回答了一些到场同学的问题,大师风范可见一斑。最后,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听了大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应当继承钱学森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把个人的发展和祖国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载人航天成就简介

中国载人航成就简介 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 “神舟一号”:实现天地往返重大突破 1999年11月20日凌晨,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鲜为人知的就是,这枚载人航天工程的“先锋官”,竟就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作为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神舟二号”: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中国第二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至此,飞船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7天。围绕着飞船的测控与回收,中国航天测控人员决战太空,展开了紧张的工作。 “神舟二号”就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与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其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它的发射完全

就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与条件进行的,凡就是与航天员生命保障有关的设备,基本上都采用了真实件。 “神舟三号”:载人航天安全性提高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于4月1日返回地面。 “神舟三号”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与血液循环等重要生理活动参数。飞船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与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相比,“神舟三号”飞船的发射,在运载火箭、飞船与发射测控系统上,采用了许多新的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神舟四号”:突破中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的考验后,于30日0时30分成功发射,突破了中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2003年1月5日,飞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 “神舟四号”飞船就是在“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飞行试验成功的基础上,经进一步完善研制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相同。“神舟四号”飞船就是第四艘无人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与附加段组成。飞行中,飞船相继完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1)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 —对我学习马克思注意的启发 新华网报道:前不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完成了风云四号卫星UHF 天线展开机构初样振动试验,考核了天线展开机构在卫星发射振动环境下的承受能力,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目前,风云四号正在进行整星电测试,为整星后续正样研制奠定了基础。中国的用它骄傲的航天科技成绩告诉世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不仅达到了量的积累要求,更创造出很大程度的质的飞跃!” 打开手机了解国家的航天史,感慨技术的进步与成长,对于女航天员的飞天更是赞叹!正是因为有了对真理世界的不懈探索,才有了我们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可谓是“追求追求世界本质,提高生命质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1月7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嫦娥一号卫星成功绕月,标志着绕月探测的工程目标基本实现,中国具备了对月球进行探测的能力三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当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着陆器巡视器分离,并陆续开展了“观天、看地、测月”的科学探测和其它预定任务,取得一定成果。2013年12月16日,中国官方宣布嫦娥三号任务获得成功。中国航天事业蒸蒸日上,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有巨大前途,有强大的生命力。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中国航天事业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逐步积累经验实力,达到一定高度。嫦娥三号成功发射。人的意识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科学家的努力和付出功不可没。人类充满信心,对外太空充满无限的期许和向往。对地球的 发展是上升曲折的运动。世界的发展需要人类发挥源源不断的能动性。嫦娥三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携带中国第一辆月球车,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关键科技技术实现了这个巨大突破。 观看了嫦娥三号升空的3D视频,视频制作精细,画面清晰。看到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我心中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这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科技事业。人们的认知是不断发展的。从地球遥望月球,我们用肉眼观察到月球表面皎洁光滑,通过望远镜观测,我们看到了月球表面是坑坑洼洼的,人类首次踏上月球时,阿姆斯特朗真实目睹月球表面布满坑坑洼洼的环形山。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科学家夜以继日搞科研、做实验、模拟月球环境、不断突破瓶颈、脚踏实地迈向成功。他们内心承载着广大人民的殷切希望,他们内心充满动力,国家和人民给予他们饱满的信任和期望。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他们勇于创新,创造出一辆堪称完美的月球车。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类对月球情有独钟,对月球充满美妙的遐想科学家发明月球车,改进月球车的各个部位,让其发挥关键作用。月球车到达月球表面, 证实这 我们对月球的认识会更加深入透彻,我们的疑问将逐步得到解决。实践出真知。

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航空航天: 航空指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内的航行活动,航天指飞行器在大气层外宇宙空间的航行活动。航空航天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的结构。 经过近百年来的快速发展,航空航天已经成为21世纪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该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也表征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 中国航天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2020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国航天日线上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概述: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显示,2011年至今,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新一代的长征七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相继首飞成功,使中国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中国运载火箭成功升级换代,擎起迈向航天强国的中国力量。 一组数据显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1个100次发射历时37年,成功率93%;第二个100次发射仅历时7年,成功率98%。发射周期从60天缩减到不到20天。这表明我国火箭设计、制造及管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研制模式开启信息化时代。 近五年来,从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与天舟货运飞船组成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试运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空间实验室阶段“成功首飞、稳定运行、健康驻留、安全返回、顺利补加、成果丰硕”的既定任务目标,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成果和宝贵经验。 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中国航天创建60余年来,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随着未来中国对重型火箭、无毒无污染中型火箭、低成本运输火箭等关键技术的不断攻关,中国进入空间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探索浩瀚宇宙的脚步将越发轻快。 航天事业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空间技术,也就是各种火箭、卫星、飞行器的制造和发射技术等;二是空间应用,是让航天技术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