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

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
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1 第二章城乡统筹发展规划----------------------------------------------------------1 第一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1 第二节资源保护与利用原则------------------------------------------------------2 第三节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 第三章城镇体系规划--------------------------------------------------------------4 第四章市域城镇主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5 第一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5 第二节城镇给排水规划----------------------------------------------------------5 第三节能源规划----------------------------------------------------------------6 第四节通讯及邮政规划----------------------------------------------------------6 第五章城镇重要社会设施与住房建设规划--------------------------------------------7 第一节教育发展----------------------------------------------------------------7 第二节文化广播与体育设施建设--------------------------------------------------7 第三节医疗卫生与社会福利设施建设----------------------------------------------7 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防灾减灾规划--------------------------------------------8 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8 第二节城镇防灾减灾规划--------------------------------------------------------8 第七章空间管制规划--------------------------------------------------------------9 第八章城市规划区---------------------------------------------------------------10 第九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11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11 第二节城市规模---------------------------------------------------------------11 第三节城市发展目标-----------------------------------------------------------11

第四节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增长边界--------------------------------------------- 11 第五节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12 第六节城市发展时序----------------------------------------------------------- 12 第七节土地利用规划及强度控制------------------------------------------------- 12 第八节居住用地布局与住房建设规划--------------------------------------------- 13 第九节公共设施布局----------------------------------------------------------- 14 第十节工业用地与仓储用地布局------------------------------------------------- 15 第十一节景观风貌规划与城市设计----------------------------------------------- 15 第十二节旧城改造规划--------------------------------------------------------- 16 第十章中心城区专业规划-------------------------------------------------------- 17 第一节道路交通规划----------------------------------------------------------- 17 第一节给排水工程规划--------------------------------------------------------- 18 第二节能源工程规划----------------------------------------------------------- 19 第三节电信、邮政工程规划----------------------------------------------------- 19 第四节绿地系统规划----------------------------------------------------------- 20 第五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20 第六节环境保护、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21 第七节综合防灾规划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22 第十一章城市远景发展---------------------------------------------------------- 22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 23 第十三章附则----------------------------------------------------------------- 24 附表------------------------------------------------------------------------- 25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设施、健全城市功能、不断提高城市地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基本思路,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为目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城镇体系规划组织,营建具有地域特色、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环境,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强化和提升毕节市中心城区在全省和贵州西部经济带中的地位,突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主题,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为“生态试验区”的服务基地作用,建设成为黔川滇三省交界地区的重要城市和贵州省西部经济带的主要城市节点之一、贵州西北部的商贸和物流中心与信息传输枢纽。突出规划的公共政策性质,加强规划调控,引导和促进城镇基础设施、社会设施建设及环境保护相互协调。

第三条规划原则

(一)从区域分析入手,合理定位,城镇体系与城市相衔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二)兼顾现实、适当超前、近期和远期相结合;

(三)生态建设优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统一;

(四)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第四条主要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五)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

(六)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七) 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八)《贵州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

(九)《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十)《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贵州省骨架公路网规划》;

(十二)《贵州省城镇化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

(十三)《贵州西部经济带“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四)《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五)《毕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六)《毕节城区总体规划(修改)》(1989年)。

第五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9~2030年,共22年。其中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6~2030年。

第六条规划层次及范围

规划层次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两个层次。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市,面积3408.46km2。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范围包括市东、市西、三板桥、观音桥、大兴桥、流仓桥等6个办事处和鸭池镇、梨树镇、海子街镇、长春堡镇、小坝镇等乡镇的全部或部分区域,面积309.75km2。其中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约65km2。

第七条城市规划区(强制性内容)

辖梨树镇、鸭池镇、海子街镇、长春堡镇、田坝桥镇、何官屯镇、小坝镇、八寨镇和6个办事处,面积为845.56km2。

第二章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第一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

第八条总体目标

近期生产总值在“十五”末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形成以煤电化一体化为龙头、适应循环经济要求、可持续的优势产业和一批特色产业,建设具有毕节特色的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交通运输体系和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状况有较大改善,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全市人民有一半以上生

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生态恶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并建成一批生态产业项目;城镇化发展取得新成果,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远期生产总值在2015年基础上翻二番以上;形成以煤电化一体化产业、轻工业、旅游业、生态产业等为支柱,循环经济特征突出、竞争力强、区域分工明晰的产业体系;公路交通网络发达、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镇环境质量良好;教育、科技、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事业全面健康发展,设施完善,完全适应国民素质提高要求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重大生态建设、环境治理项目取得良好效果,国民经济发展环境健康有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双轨互动,城镇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基本实现小康目标。

第九条经济发展目标

近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0.0%,人均GDP超过10000元。工业化实现从起步阶段到中级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远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0.0%以上。人均GDP超过30000元,基本实现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其中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16000元以上。

第十条社会目标

近期全市城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应达到9年以上。

远期全市普及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完整;实现人人享有完善的卫生保健;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达到12年以上。

第十一条人口与城镇化发展

近期全市总人口在145.0万人以内,城镇人口6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41.4%;城区人口40万人;基本形成城镇体系骨架。

远期全市总人口在170.0万人以内,城镇人口102.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0.0%;城区人口达65万人;建成比较完善的城镇体系网络。其中2020年全市总人口为155万人,城镇人口为77.5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

第十二条经济布局重点

以毕节市中心城区为中心,以周围的中小城镇为节点,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以厦蓉高速公路、毕威公路、杭瑞高速公路、大纳公路为纽带,依托沿线的杨家湾、撒拉溪、林口、普宜、朱昌等城镇节点,推进市域生产力布局点轴式发展,加快建设依托城镇的产业集聚区,形成产业集群化布局;加强杭瑞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同地方交通发展协调,加快乡镇同高速公路的联系公路建设;配合铁路、主干公路建设,积极搞好小城镇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城镇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第十三条主要生产力布局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厦蓉高速公路、毕威公路及大纳公路、隆黄铁路为轴,主要生产力以点轴模式布局。

发展大物流和大交通,加快工业化发展,工业主要集中于林口、燕子口、普宜、对坡、朱昌、撒拉溪、八寨和毕节中心城区,以交通线作为生产组织的纽带。

第一产业总体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科技农业、沿赤水河流域生态农业和农业专业化区域,着重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加工,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中心城区与周围城镇发展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以“生态试验区”发展为载体,突出生态分区,把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发展生态产业。

创新第二产业发展思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适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第二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结合“生态试验区”的发展要求,利用优势生态资源,在赤水河沿岸、市域东北部及西南部、中心城区大力发展畜、牧产品加工,加强烤烟生产和加工,发挥传统的轻工业优势。结合打造煤电化一体化产业基地的思路,在城市区域的鸭池、小坝等片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产业集聚区,在松林寨西片、八寨发展生态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依托中心镇发展依托地方资源开发的传统产业集群和乡镇工业园区。结合矿产资源分布状况,发展采掘工业区。

第三产业突出中心城区的中心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房地产、咨询、现代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在中心城区形成商业中心、教育科研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凸现第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市场、物流等功能,强化毕节市中心城区作为全地区的中心城市功能和三省交界地区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地位。其他中小城镇以完善城镇供水、供电、通信、排污、垃圾处理系统,配套社会服务设施,提高城镇服务农村的水平和质量,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第二节资源保护与利用原则

第十四条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原则(强制性内容)

(一)调整现有村镇的数量和布局,适当合并,重点向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村镇倾斜,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二)调整优化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三)通过制定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推行单位土地指标控制制度,提高产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四)严格保护涉及公共利益和具有特殊功能的重要土地资源,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盲目圈占土地,依法保障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用地和其它合理建设项目用地。

(五)根据城市总体布局,适当调整基本农田布局。

(六)实施城乡用地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制度,加强空间、土地用途管制,促进城乡均衡协调发展。

(七)创新耕地占补平衡补偿和基本农田保护机制,促进土地整理的市场化、产业化,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

(八)完善土地市场建设,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推行经营性建设用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方式,建立统一、公开和透明的土地市场。

第十五条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原则(强制性内容)

加强对水源的开发、节流、保护、再生水回用和开展水资源联合调动使用,同时加快建设水利工程,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城镇、城市的供水保证程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减少废污水排放;重视和加强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强化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加大水土流失治理与监督力度;加强城镇水污染综合治理。

根据各城镇水源条件,划定城镇水源保护区,分类分级加强水源地管理,合理保护水源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十六条矿产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原则

(一)建立和保持正常的矿产资源管理秩序。

(二)加强矿产资源开采管理。

(三)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方针。建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统计制度、公告制度、申报认定制度;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建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信息网络。鼓励回收废旧金属和矿产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减少对矿产资源的消耗,有效地节约资源。通过努力,使废旧矿产资源等的回收利用率有明显提高。

(四)建立矿产资源保护性开采制度。

(五)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

第十七条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原则

(一)开展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工作,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达到有效保护。

(二)结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产、森林公园、特殊生态景观区域的保护与建设,加强自然、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从政治上保障少数民族保护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保障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照顾少数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需要。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地方传统节日活动,发展地方传统体育运动;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加强地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和发展地方文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

第三节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十八条城乡统筹发展

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市场的手段,多管齐下、多方并举,配套组织、整体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从制度上消除城乡协调发展障碍,促进城乡融合;构建城乡统一管理的新体制,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平等;落实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多予少取,强化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制定符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城乡统筹政策,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协同推进。

第十九条农村居民点建设发展与整治

(一)加快贵毕公路、国省道沿线的村寨整治步伐,以中心村、生态村为重点,加快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建成沿线新型农村居民点。以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为目标,稳步推进全市农村居民点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不断缩小农村与城镇的发展差距,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二)适当撤并规模过小、发展条件过差的村庄,逐步引导人口向城镇、中心村或条件较好的村庄转移,扩大有条件的中心村、特色村寨的规模和服务。

(三)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的人均建设用地在100m2以内。

(四)逐步搬迁撤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内的村庄和发展难度大、存在潜

在地质灾害威胁的村庄,逐步向其它用地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村庄转移。

(五)“城中村”、各类建设项目或大型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管廊带内的村庄,应与城镇的发展布局和建设项目的安排密切衔接,相互协调,统筹村庄建设。

(六)加快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信息、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公共设施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形成农村社会新风貌。

(七)整理闲置、废弃和搬迁后的农民宅基地,恢复为农业生产用地或作为城镇建设用地。

(八)在农村居民点建设和整治中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发展地域民居特色建筑。

第三章城镇体系规划

第二十条城镇发展战略

实施大城市和城市区域带动战略。加快毕节市城市建设,促进城市争取进入大城市行列。加强城市和周围小城镇的建设协调,推动形成中心城区~卫星城镇的城市区域空间,不断扩大城市容量;抓好撒拉溪镇、燕子口镇、小吉场镇、普宜镇、林口镇、朱昌镇、八寨镇等中心镇建设,形成相对均衡的片区服务中心;稳步推进其它小城镇的建设开发,不断改善城镇生产环境、提高生活水平。

第二十一条城镇体系等级结构

规划期内,按区域中心城市(毕节市中心城区及梨树、鸭池、海子街、小坝等城市区域和城市规划区内的卫星城镇)、中心镇(撒拉溪镇、燕子口镇、小吉场镇、普宜镇、林口镇、朱昌镇、八寨镇)、一般镇(杨家湾镇、长春堡镇、清水铺镇、龙场营镇、何官屯镇、青场镇、大银镇、对坡镇、田坝镇、岔河镇、田坝桥镇、层台镇、亮岩镇、水箐镇、放珠镇、生机镇)、乡集镇(团结、千溪、大河、野角、阴底、阿市、大屯、田坎)四个层次组成城镇体系等级框架,组织和引导城镇开发建设。(见附表四)

第二十二条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规划期内,形成1座65万人的城市(毕节市中心城区),7座1~5万人的城镇(撒拉溪镇、燕子口镇、小吉场镇、普宜镇、林口镇、朱昌镇、八寨镇)、13座0.5~1万人的小城镇(杨家湾镇、长春堡镇、清水铺镇、龙场营镇、何官屯镇、青场镇、大银镇、对坡镇、田坝镇、岔河镇、田坝桥镇、层台镇、亮岩镇、水箐镇、放珠镇、生机镇)和11座小于0.5万人的城镇(放珠镇、水箐镇、生机镇、千溪、大河、野角、团结、阿市、大屯、田坎、阴底)的规模结构。(见附表五)

第二十三条城镇职能结构

城镇职能分矿业型、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生态农业与农副产品加工型、行政型以及交通型等7类。中心城区充分发挥地区性中心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体现城市的综合职能。中心城区周围的海子街、鸭池、梨树等发展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长春堡、田坝桥、八寨等城郊镇应发展物流运输、工业、商贸等职能,作为城区职能的延伸、强化和补充。城市产业和项目在与城市性质冲突和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情况下,应就近进入城郊城镇布局。(见附表六)

第二十四条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城镇体系以骨干公路和铁路为主要轴线组织。

(一)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以厦蓉高速公路、贵毕公路、毕威公路和规划隆黄铁路为城镇发展的主要轴线,主要城镇沿轴线分布,形成近于“十”字型的空间布局。

(二)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近邻的城镇作为城市产业布局延展区域,构成主城~卫星城镇布局空间。

(三)培育发展燕子口、林口~清水铺~普宜~龙场营城镇发展轴。

第二十五条城镇建设标准

按照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提出城镇的相应建设标准,通过规划引导,调控和分类指导城镇建设。(见附表七)

第二十六条中心镇建设发展

撒拉溪镇:毕节市西南部的中心镇。203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3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00m2,城镇建设用地规模3km2。城镇以发展商贸、旅游、生态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职能为主,形成市域西南部的中心节点。

小吉场镇:毕节市中东部的中心镇。2030年城镇人口1.5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90m2,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4km2。城镇以发展工业、商贸和生态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职能为主。

普宜镇:毕节市东北部的中心镇。2030年城镇人口1.2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00m2,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2km2。城镇以发展工业、商贸、旅游服务职能为主,,形成市域东北部的中心节点和大纳公路上的重要城镇。

林口镇:毕节市北部的中心镇。2030年城镇人口1.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90m2,城镇

建设用地规模0.9km2。城镇以发展采矿、工业和生态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职能为主,市域乡镇企业集聚布局中心之一。

朱昌镇:毕节市中南部的中心镇。2030年城镇人口1.5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90m2,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35km2。城镇以发展采矿、工业、商贸和交通职能为主,中心城区远郊的城市型工业企业集聚区域之一。

燕子口镇:毕节市中北部的中心镇。2030年城镇人口1.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00m2,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0km2。城镇以发展工业、商贸、生态农业与农副产品加工及交通职能为主。市域中北部的工业企业集聚区域之一。

八寨镇:是中心城区北部的远郊城镇节点和卫星城镇之一。规划到203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3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90m2,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达到2.7km2。城镇以发展轻工业、生态农业与农副产品加工职能为主,积极向中心城区提供生活消费品,向海子街提供就业。

第四章市域城镇主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第一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第二十七条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积极协调成贵快铁与城市综合道路网布局。以国家高速、省网高速和铁路为骨架,衔接区域性交通通道和市(县)际交通、市域交通、城区过境交通等几方面的关系,合理组织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建设可持续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合理组织市域交通,形成中心城区与中心城镇、中心城镇之间均通三级以上公路,一般城镇和集镇均通上等级公路,村村通油路,形成比较顺畅、联系方便、出行便捷的公路网。

配套建设各级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形成辐射农村、联系区域的物流转换系统。

第二十八条公路网及场站规划(强制性内容)

(一)干线公路:建设厦蓉高速公路毕节段、杭瑞高速公路毕节段;按高速公路标准抓好毕节~威宁段建设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实施。按高速公路标准建设中心城区南侧石桥边~南箐~清丰高速公路,作为毕威高速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大方东关~竹园~小坝~海子街~观音桥~茶亭~清丰高速公路,与杭瑞高速、毕威高速构成毕节~大方城市区域环城高速;在中心城区设小坝、汉屯、海子街、福集、花牌坊、茶亭、清丰、石桥边、二堡、十八等立交,市域内高速公路过城镇均应预留立交;在毕节中心城区西北侧建设城市北外环路,作为城市干道,解决城市东北~西南向的交通联系;建成海子街~小坝~大方飞雄~竹园城市快速路,与毕节西北环线、机场大道、贵毕大道等共同形成城市环城路;改造211省道海子街~小坝公路为城市干道,加强小坝与鸭池、梨树的联系;改造和完善大纳公路毕节段交通设施。

(二)其它公路:按三级公路改造原321国道的海子街~八寨~燕子口~清水铺~赤水河段、海子街~小吉场~阿市~普宜~大屯~龙场营公路、326国道毕节中心城区~赫章段、213省道毕节中心城区~朱昌~纳雍县段、倒天河~何官屯~新华公路;新建林口~生机~清水铺~普宜公路、大银~燕子口公路、新华~对坡~金山畜牧场公路、冷水河~层台~南山公路、二堡~海子街公路、梨树~中屯~梁家寨公路、永锋~野角~青场至镇雄公路、长春堡~千溪~朱昌公路、金沙清池~龙场营~大寨公路并接大纳公路、朱昌~岔河~戈乐公路,均为三级公路标准;改造、新建杨家湾~放珠~大河公路,达三级公路标准;新建何官屯~水箐~青场~大河、撒拉溪~阴底~田坝、杨家湾~阴底~朱昌四级公路;建设通乡镇的上等级公路和通村油路,远期达到村村通油路。

(三)公路客运站场及物流中心:近期完善毕节市中心城区客运枢纽和新客运站(一级站),建成德沟一级客运站和梨树、海子街二级汽车客运站,改造毕节老客运站达标准二级站,建成小坝公交与客运站合设的场站设施。新建普宜、林口、朱昌、撒拉溪、小吉场、燕子口、八寨客运站并达标准三级站;到规划期末,其他乡镇均建成四级标准客运站。

建成梨树片区的戛泥、中心片区的三板桥两处货物流通中心。

第二十九条铁路

近期内建成成贵快速铁路。成贵快速铁路毕节设站,站址应与城市规划布局衔接,推动场站有效利用和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

加快隆黄铁路毕节段建设前期准备工作,预留海子街站场用地,争取近期内开工建设。(强制性内容)

积极做好昭(通)吉(首)铁路的技术准备工作,待条件成熟后实施建设。

第三十条航空

做好毕节机场建设的前期技术准备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近期内建成毕节机场。

第二节城镇给排水规划

第三十一条用水量标准

中心城区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近期为250L /cap.d,远期为280L/cap.d。

其它城镇生活用水标准近期80~100L/cap.d;远期160~180L/cap.d。

工业用水按采用市政供水与自备水源结合供应。

第三十二条供水水源

供水水源就近取用境内地表水或地下水。水源的选择应考虑水量和水质的要求,与其它市政设施同时考虑,避免与城镇发展方向冲突。(见附表八)

第三十三条供水设施规划(强制性内容)

在城镇现有自来水厂的基础上改扩建或新建城镇供水设施,集中供应各镇区和邻近农村地区。与镇区较远的农村地区可独立或与相邻村庄联合建自来水水厂。

第三十四条排水体制(强制性内容)

中心城区、中心镇及重点生态保护应采取雨污分流制,其它城镇采用合流制。积极创造条件改造老城合流制排水系统为雨污分流制。

第三十五条排水设施规划及排放标准(强制性内容)

建设城镇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见附表九)

因地制宜采用氧化塘或自然沉淀及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等方式处理城镇污水。

集镇和中心村,大力提倡生态污水处理,采用投资省、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容易的稳定塘、人工湿地等处理工艺。

污水必须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或农灌。

第三节能源规划

第三十六条负荷与用电量预测

近期全市负荷280MW,用电量13.2亿kWh。人均生活用电量235kWh/年;远期负荷650MW,用电量32亿kWh,人均生活用电量610kWh/年。

第三十七条电网规划(强制性内容)

220kV电源:近期毕节220kV变电站增容为3×150MVA,从新建成的毕节500kV变电站引双回220kV电源,确保供电可靠性。

110kV电网:新建头步桥、城中、撒拉溪、龙场营、松林、小坝等110kV变电站及输电线路,改造安家井、东关、海子街等110kV变电站及输电线路,完善毕节市电网结构,满足负荷发展的需要。

第三十八条高压走廊及线路安全距离(强制性内容)

进入城区或在城区附近架设的35kV以上电力高压线路,应预留高压走廊。(见附表十) 电力线路与建、构筑物应保证预留一定的安全防护距离。在城区通过的35kV以上的高压线路其杆塔金具等安全系数≥4.5。高压走廊下不应建建筑物,不得种植高大树木。(见附表十一)

电力部门应与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密切配合,合理安排新建变电站或改造增容时的用地。110kV户外式变电站占地8000~10000m2。

第三十九条城镇生活能源结构及普及率

中心城区以管道煤制气和电能为主,瓶装液化气为辅助能源。普及率近期90%、远期100%。

中心镇和一般乡镇以型煤和电能为主,瓶装液化气为辅助能源,普及率近期80%、远期100%。

农村居民以沼气和电能为主,型煤为辅助能源,普及率近期70%、远期100%。

第四十条城镇燃气设施规划(强制性内容)

在中心城区扩建煤气厂生产规模达34万Nm3/日,建5万Nm3、8万Nm3 储配站各1座,市域重点城镇和一般乡镇合理设置瓶装液化气充装站、型煤加工厂和瓶装液化气经营点,农村沼气用户建沼气池(8m3/户)。

第四节通讯及邮政规划

第四十一条电话普及率及电话装机容量

近期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12.8部/百人以上,电话实装数18.55万户。远期固定电话普及率21部/百人以上,电话实装数40万户。近期农话普及率7部/百人以上,远期农话普及率16部/百人以上。

第四十二条交换机规划

近期全市固定电话程控交换机扩容至24万门,远期扩容至50万门。村通话率达到95%以上。

第四十三条发展方向和重点

加快通信网路的建设,增强综合通信能力,发展以IP为主导的新一代数据通信业务,构建融语音、数据、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通信网。在城区、各乡镇政府驻地大力发展LAN接入技术,逐步建设农村数据通信网。

第四十四条移动通信规划

全市近期移动电话普及率16部/百人,远期移动电话普及率35部/百人。适时扩容移动交换机,增设移动基站,以GSM/CDMA和3G构成不同层次的网络,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发展移动数据业务,移动通信网逐渐发展为无线智能网、无线因特网。

第四十五条邮政规划

在城区、乡镇镇区合理布局报刊亭、阅报橱窗,以方便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完善邮亭、邮筒的设置,在新建住宅小区住宅楼设置信报箱。各邮政局(所)现有邮政设施和传统的业务功能的基础上,完善在重点镇设立邮政支局和服务网点,调整邮政网络结构,组成一个高效的邮政服务网。逐步实现邮政的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第四十六条电信线路规划

进入城镇的通信线路应进入沿道路设置的地下管道敷设,直埋线路必须留出保护区,其范围为光缆两侧各0.75m的平行地带。

第五章城镇重要社会设施与住房建设规划

第一节教育发展

第四十七条高等教育

利用毕节学院高等教育平台和职业学院等设施,整合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提高综合性大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扶持中心城区的研发基地建设,推动教育教学和研发、产业发展、职业技术培训相结合,助推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服务“双百”城市为目标,结合城市区域内的大方双山科教产业基地建设,逐步调整中心城区内的教育科研用地为再就业培训等用途,高校进入双山科教园区集中建设。

第四十八条中小学校布局(强制性内容)

在毕节中心城区新建1所九年制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

到2030年,中心城区小学设置要达到每1~1.5万人1所、初中设置要达到每2~3万人1所;每座中心城镇应设置至少2所18~24班小学,同时建设1所完中和1所高中,在保证基础教育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农民工就业培训等新型教育服务;一般城镇及乡集镇的初中、小学规模能满足城镇和辖区学龄儿童入学要求,争取每所学校达18~24班规模;在位置靠近服务中心、较大的中心村按服务半径1km设置1所小学,均达到6~12班规模。

第四十九条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强制性内容)

利用中心城区的中等专业技术学院资源,建成中心城区相应的务工人员培训学校。

中心城镇和有条件的一般城镇、乡集镇结合中小学校设施,适当建设一批职业技术培训和农业科技培训设施,满足推广农业适用科技和全面提高群众劳动技能的需要。

第五十条远程教育发展

结合现代电子通讯、网络技术,加速发展远程教育,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第二节文化广播与体育设施建设

第五十一条文化广播设施(强制性内容)

中心城区应建成影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科技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发挥地域文化中心作用。中心镇和一般镇、乡集镇应配套建成综合文化站和电影院和民族艺术陈列室等,行政村应配套建设综合文化活动室。

第五十二条广播电视

以有线为主、无线为辅,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广播电视覆盖网。到2030年,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有线广播及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

第五十三条体育设施(强制性内容)

建成市级、乡镇级的体育运动设施和场地,市级设施要具备能举办省运会一定项目能力。

建设1所高水平、高质量的体育运动学校,为国家输送更多体育健儿。

乡镇级体育运动设施建设应公益化发展,中心镇、一般镇和乡集镇力争建成“两场”(田径场、篮球场)“一池”(游泳池)“一房”(健身房)。

城市居住区、大中专学校、大型企事业单位、旅游宾馆、中小学校要严格按国家要求建成相应场馆和运动场地。

第三节医疗卫生与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第五十四条医疗卫生设施(强制性内容)

按城镇等级建立医疗卫生保健网。

形成毕节市中心城区卫生服务和技术指导中心,建成中、小城镇为依托并向农村辐射的医疗技术服务网。

各级医院及医疗设施的配套根据城镇等级、规模及服务对象的范围,按照国家规范配置,同时结合城镇体系规划结构进行医疗设施的等级性配置,形成专门与综合协调,中小城镇综合化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框架。

到2030年,市医院达到三等甲级医院标准,市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保健站分别上等级。城镇和乡集镇卫生院达到一级医院的标准。以农村卫生、计生工作为重点,全面加强计生、预防保健工作,提高全社会预防保健意识和计生意识。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使人、财、物力都要真正地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处理能力,推动毕节市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五十五条社会保障和福利设施(强制性内容)

扩大城镇就业、保障社会稳定。

改革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建立起包括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安抚等保障措施。

到2030年,中心城区建成具有养护、医疗、康复等多功能的老年福利机构,中心镇和有条件的小城镇、各街道办事处建成1所敬老院或托老所,全市养老福利机构的床位数每千名老人达20~30张以上。健全和完善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体活动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心城区分别建成1处流浪人员救助管理站和1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中心镇以及有条件的小城镇均建成1处救助管理站。

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建成儿童福利院,其它城镇的儿童福利设施依托救助管理站建设。

第五十六条殡葬设施建设(强制性内容)

逐渐规范殡葬服务市场秩序。积极推进殡仪馆、公墓等经营性实体与殡葬行政管理机构的分离。努力实现殡葬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殡仪服务市场化、社会化。

近期内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全面推行火葬制度,加快选址建设毕节市中心城区的公益性公墓区和骨灰堂,推行节俭办理丧事和安葬。鼓励其它区域使用城市的殡葬设施。积极建设中心镇和有条件的其它城镇的公益性墓地,推行公墓安葬制度,提倡文明、集中安葬。

远期在市域应全面推行火葬制度。城镇均应建成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基本实现火葬;中心城市的殡葬设施建设和管理比较规范,科学、文明安葬深入人心。

规范经营性公墓、殡仪馆、火葬场的活动和收费,形成与公益性殡葬设施的良性互动机制。

禁止在耕地、林地、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水库、河流堤坝附近和水源保护区以及铁路和公路主干线两侧500m内、城市总体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及村镇规划区范围内建设墓地。

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防灾减灾规划

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十七条目标

到2015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的水土流失,遏制住石质荒漠化范围扩大。加强赤水河沿岸与乌江水系的白浦河、六冲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建设普宜、林口、杨家湾、朱昌、撒拉溪、燕子口、梨树等7个生态农业示范乡镇和旱作农业示范乡镇。建设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

到2030年,全市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12~25度坡耕地基本实现梯化,重点加强主要支流的水土流失治理。新建一批人工草场和改良草场。全面治理石质荒漠化和实施25度以上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第五十八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分区和重点

划分为赤水河水系和乌江水系两个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域。

赤水河水系和乌江水系的白浦河流域、六冲河流域为生态治理重点区域。

第五十九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强制性内容)

加强水环境保护,提高水资源环境质量,确保用水安全;加强城镇(市)环境保护,积极推行污染集中控制和处理;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和大力削减工业排污总量;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生态保护区体系,保护生态多样性;建设流域生态经济区,提高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加强水库库岸、江河沿岸绿化,沿公路、铁路建设绿色生态屏障。

第二节城镇防灾减灾规划

第六十条城镇防洪标准(强制性内容)

中心城区近期采用50年一遇防洪标准,远期提高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其它城镇人口3~20万人的城镇采20~30年一遇防洪标准,城镇人口为3万人以下城镇采用10年一遇防洪标准;

集镇、乡村及千亩以上农田采用10年一遇防洪标准。

第六十一条城镇消防(强制性内容)

中心城区消防站结合城市重点地区消防分布,均衡布局与重点保护相结合,消防站责任区面积控制在4~7km2,按接警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布局消防站;

中心镇应根据城镇规模、消防重点分布状况、城镇产业特征等条件,建设标准型、小型普通消防站或设置专职消防队,一般城镇和乡集镇应设有专职消防队,有条件的城镇应建设小型站。各级城镇应建设群众义务消防组织,实现专业消防和群众消防相结合。

修订或编制城镇消防规划,并将消防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确保消防规划与城镇规划同步,消防基础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

第六十二条抗震防灾(强制性内容)

编制毕节市中心城区抗震防灾专项规划。

建成城镇防灾避难场所;生命线系统及重要设施规划布局应符合抗震要求,且抗御地震灾害危害能力较强;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所确定的危险地段不得进行新的开发建设,已建的应当限期拆除或者停止使用;重大建设工程和各类生命线工程的选址与建设应避开不利地段,并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不得建在城市人口稠密地区,已建的应当逐步迁出;正在使用的在迁出前应采取必要的抗震防灾措施;不得在抗震防灾规划确定的避震疏散场地和避震通道上搭建临时性建(构)筑物或者堆放物资。

第六十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强制性内容)

进一步加强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切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治工作;制定和落实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地质灾害基础调查;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第七章空间管制规划

第六十四条空间管制分区

禁止建设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区域性生产及防护绿地、大型交通通道控制带,江河湖水库及其岸线保护带、生态敏感脆弱区等。

限制建设区包括一般农田用地、地表水饮用水源的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生产试验区、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的非核心区、文物古迹与历史街区及其风貌控制区、重点少数民族村寨、历史文化名镇(村)、地质环境不适宜区、山林绿化区及适宜建设区外的其它区域。

适宜建设区包括城镇规划区、独立工矿区、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区等。

第六十五条禁止建设区的管制

禁止建设区应采用监督与强制性管制。原则上禁止任何保护的功能无关的建设活动,凡涉及的区域在国家相关法规、条例中有明确规定与要求的,必须服从国家相关法规条例规定与要求。

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加强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保护。

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保护制度;

防护绿地、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内以发展绿化、种植和生态农业为主。

禁止在六冲河、白浦河、赤水河等主要河流以及水库沿岸生态环境建设及治理区域进行各种建设活动,确因需要而进行建设活动的,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做好生态恢复工作。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机结合,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搞好25℃以上坡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第六十六条限制建设区的管制

限制建设区应采用调控性管制。

限制建设区内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进行严格限制,不宜安排城镇开发建设项目、确有必要开发建设的项目应符合城镇建设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度进行开发建设。一般农田用地区内鼓励各种农业设施建设,促进各类中、低产田及其它一般农田向基本农田转化。

规范地表水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

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产试验区、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的非核心区、文物古迹与历史街区及其风貌控制区、重点少数民族村寨、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开发项目及设施的建设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适度开发建设。防止对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破坏与影响,禁止开山炸石、取土制砖、修墓、乱砍滥伐、倾倒废物等行为。

鼓励在地质环境不宜区内进行生态建设和农业生产活动。

严格保护自然山体景观,严禁破坏山体景观。

第六十七条适宜建设区的管制

适宜建设区应采取引导和指导性管制。

在保障生态资源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明确划定城市规划区和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明确城市规划和城镇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各级城镇的规划建设必须严格控制在城镇建设区内范围之内,严格控制用地规模,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加强城乡结合部的污染治理和控制、引导建设活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住宅逐步集中统一建设,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城镇集中。

政府投资或融资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核准用地标准独立报批,确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城市(镇)建设协调。

第八章城市规划区

第六十八条城市规划区土地利用规划

(一)村庄居民点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强制性内容)

农村村民逐步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村镇建设用地应集约化使用,控制人均、户均占地,提倡集中建设公寓式住宅。保留何官屯、长春堡、田坝桥等城镇建设用地,预留城镇同中心城区联系的交通走廊。集中建设十八、松林寨、王丰屯、张官屯、鸦关、清水塘、岩上、后箐、坝口、山脚、高洞、水塘、螃蟹井、坪子上、十三亩、胡家寨、丁家寨等农村居民点。配套农村小学、幼儿园、卫生室、计划生育指导站、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等设施,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编制城镇建设规划,规范城镇建设活动。引导城镇产业发展和布局,加快发展城郊型产业和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等,促进城镇现代化发展。

加大农民异地安置和居民点搬迁建设力度,加强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搬迁位于倒天河水库、宋官水库、利民水库以及规划的龙官桥水库水源地范围内的居民,异地进行安置。

(二)蔬菜、水果、副食品基地规划

建设长春堡镇的水营、宋官,梨树镇的甘河、红菠萝,海子街镇的砂锅寨、平桥、十三亩等蔬菜基地,保留并扶持其它小面积的季节性蔬菜种植。

建设宋官、犀牛、小河为水果生产基地。

发展廖家坝、新寨、营中岩、王家湾、平乡、高洞、大坝等规模化生猪及禽肉禽蛋基地,在丁家寨发展奶牛场,在倒天河、车坝、保河等水源较好的村寨建渔业生产基地。

(三)其它工程设施规划

城市道路延伸至郊区,开通郊区公交线路;水、电、通信覆盖面向郊区延展,完善就学、就医、文化、娱乐等配套服务;遵循有关规范布局垃圾处理场;在城区西北侧的五里坪方向选址建设殡葬设施用地。在鸭池往岔河方向选址建设特种垃圾处置场。

(四)城市建设用地发展

开辟城市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内的山头林地和禁止开发区域、不可建设用地等,除因城市建设需要外,应禁止开山取石等破坏自然景观等行为,保护山体和用地的完整,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保持山长绿、树常青,建成城市自然景观生态环境。

第六十九条城市规划区空间分区

将城市规划区分为建成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各分区实施不同开发建设管制要求,指导城市开发建设。

建成区:包括城乡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至203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64.9km2,何官屯、田坝桥、长春堡、八寨等城镇建设用地合计4.2km2左右,农村居民点用地在12.0km2。

禁止建设区:包括倒天河水库、利民水库、龙官桥水库、宋官水库等水源地保护区及规划的龙官桥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等的一级保护区,小河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规划的郊野公园,倒天河、吊南河、灵峰寺及中心城区内的革命历史文物古迹等和生态维护区域。

限制建设区:包括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文保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风景名胜区协调区、森林公园协调区、城市绿地和坡度在25~35度之间的山体等。

适宜建设区:除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城市现状建成区以外,适宜城镇建设发展和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建设布局的区域。

第七十条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

建成区:加快旧城改造,调整改造与城市整体发展不相协调的地区。重点发展鸭池~梨树、海子街片区,积极发展松林片区,合理发展小坝片区,加快编制规划区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加大新农村整治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

禁止建设区: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首选地,禁止任何与资源环境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行为;通过划定绿线、紫线、蓝线、灰线,依据相关法规实施管制。

限制建设区: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应尽可能避让;在控制建设地区的城市建设项目,应按照相关的保护要素提出具体建设限制标准,严格控制发展、严格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和补偿政策,

达到相应的保护要求;慎重将地质灾害中、低易发区作为城市规划用地,严格做好地质灾害评估,事先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适建区:是城市建设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建设行为须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满足各类管制分区的标准要求。(见附表十二)

第九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第七十一条城市性质

毕节市中心城区是毕节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服务中心,是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商贸、物流集散地,以能源工业、循环经济产业为主,山水特色突出、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第七十二条城市职能

(一)是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二)贵州省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和贵州西部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节点之一,毕节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毕节生态试验区的服务基地;

(三)以能源工业为基础,循环经济产业和轻工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特色产业优势突出的区域性产业布局基地;

(五)经济开放、社会文明、文化繁荣、历史文化与民族特色丰富,环境条件优越,宜居的城市。

第二节城市规模

第七十三条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近期40万人,远期65万人。其中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50万人。

第七十四条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强制性内容)

近期城市建设用地34k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85m2;远期城市建设用地64.9k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8m2。

第三节城市发展目标

第七十五条城市发展总目标

围绕“生态实验区”主题,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文化、金融、商贸、交通枢纽等功能,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配套建设产业集聚区,推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逐步提高毕节市中心城市在贵州省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对贵州西部经济带的服务水平,到2030年使毕节市城市发展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社会文明、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的区域中心城市,一个就业充分、适宜创业的城市和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

第七十六条城市建设目标

1、打造特大城市。到2030年,毕节市中心城区达到65万人,与大方县中心城市共同形成100万人规模特大城市,两个城市实现同城化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市。以“两型”社会标准引导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松林、鸭池、小坝等产业集聚区,保证城市充分就业;

3、形成人居环境良好、宜居的城市。城市实现有机生长,突出山地城市特色,建成节能省地型城市。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提高城区绿地率达30%、绿化覆盖率达35%,人均公共绿地达9.4m2。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条件,提高居住水平,人均住宅面积达35m2以上;

4、城市公共服务完善。自来水普及率达lOO%,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第四节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增长边界

第七十七条中心城区发展方向(强制性内容)

主要向东南(鸭池、梨树)发展、东(市东新区、德沟方向)和东北(海子街、小坝)方向发展,往南跨过山体限制适当向甘家桥扩展。

第七十八条城市增长边界

分区界定每个片区、组团界定增长边界。

海子街片区的增长边界东到陶家冲、西抵福集、北到周家桥、南达老冲头。

鸭池~梨树片区的增长边界为东到梨树、西到金钟、北界倒天河、南达甘堰塘、石桥边。

甘家桥组团的增长边界为东到金家湾、西到孔家岩、北到潘家大山、南达成家包包。南箐组团增长边界为东到甘龙潭、西到澜泥湾、北到孔家寨、南达椅子山。

中心区的增长边界为东到德沟、草坝坝,西到营盘,北到石岩,南达兰家湾子。

松林寨片区的增长边界为东与大方县交界,西到原甘河公社,北抵杭瑞高速公路,南及松林寨、种畜场。

小坝片区的增长边界为东到新场街,西达金钟扑地、柏杨林,北及汉屯,南抵青龙山脚。

第五节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第七十九条空间结构

城市以白马山森林公园为绿心,以自然山林、农田菜地、生态绿地为分隔,围绕森林公园分片组织、集中布局,形成“一心五片”的组团式城市空间形态,一心指中心区,五片包括海子街片区、小坝~中屯片区、鸭池~梨树片区、松林片区西片、甘家桥片区。

第八十条功能分区

中心片区:包括老城区和德沟组团。老城区主要强化政治、文化、商贸、金融、信息、通信等,是综合型片区和城市中心。城市建设用地25.8km2,其中居住用地11.3km2。片区人口42.5万人左右。

海子街片区:主要发展城市居住生活、商贸等功能,疏解中心区一定的职能,是综合型片区和城市的副中心。建设用地6.3km2,其中居住用地2.9km2。常住人口11万人。预留城市环城高速、隆黄铁路走廊。

鸭池~梨树片区:是工业、仓储、物流混合区,形成城市新型循环经济产业布局集聚区,利用梨树城镇布置一定居住功能。建设用地为13.1km2,其中居住用地1.3km2。片区人口6万人左右。

甘家桥片区:分为草堤和十八2个独立组团,分别以居住、建材工业职能为主。建设用地为3.2km2,其中居住用地0.8km2,片区人口3.0万人。

小坝~中屯片区:以小城镇为载体,建成城市片区,并发展成为城市新型工业集中区。建设用地为5.7km2,其中居住用地0.7km2。片区人口2.5万人左右。

松林片区西片:与大方相邻区域整体谋划,整合发展空间,建成以工业为主的片区。布置电子、生物制药、装备制造业等现代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毕节市新型产业发展基地。建设用地10.8km2,不设单独的居住用地。

第八十一条城市中心和副中心

规划城市中心位于中心区的环城东路以东、农科所以西、毕节学院以北、蜂包山以南围合的区域。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文化娱乐用地、行政办公用地、绿化用地为主构成。

城市副中心位于海子街的前所一带,也是海子街片区中心。

第六节城市发展时序

第八十二条城市发展时序

近期以中心区和鸭池~梨树片区为主,启动松林片区、海子街片区建设,同时整治甘家桥片区。依托小坝城镇条件,积极引导重化工业进入,形成城市片区。近期城市人口40万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85m2,建设用地规模34km2。其中中心区人口32万人、海子街片区5万人、甘家桥组团1万人、鸭池~梨树片区达2万人。

远期不断扩展中心片区用地范围,进行城中村改造及旧城更新,扩大城市容量;拓展海子街片区;完善松林寨片区,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往松林片区布局。加快小坝片区建设,引导和疏解头步桥、鸭池的重化工业迁往小坝。城市形成1个中心区(中心片区)、1个综合型片区(海子街)、1个工业~物流片区(鸭池~梨树)和2个工业片区(松林片区、小坝~中屯片区)、一个科教产业片区(甘家桥片区)的空间布局格局,城市人口6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近65km2。

远景甘家桥往西南的南箐方向拓展。继续将鸭池工业企业往小坝、中屯搬迁,逐步将鸭池、梨树沿贵毕路的工业用地置换为商业、文化、居住等用地,改善城市景观,打造。城市往东南加快同大方县城区的融合,实现毕节市城市同大方县城的无障碍连通。城市往西南越过地形限制发展朱昌片区,往西北发展八寨组团、田坝桥组团。继续强化中心区片区作为毕节市的城市中心,城市分别形成海子街片区、小坝~中屯片区、甘家桥~南箐片区、鸭池~梨树片区、松林寨片区、“一心五片”的空间格局。到2030年后,毕节市中心城区进一步扩展,可发展到80万人,总建设用地80k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m2。

第七节土地利用规划及强度控制

第八十三条土地利用规划(强制性内容)

(一)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以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结构进行布局。

居住用地1697.3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6.2%,人均26.1m2。

(二)公共设施用地

按照“双百”城市尺度统筹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进行空间布局。

根据城市结构形态,规划公共设施中心结构为:城区中心~城市副中心~片区(组团)中心三级。公共设施中心的空间布局以点、线、面相结合,城市中心片区和副中心的海子街片区以线、面相结合,片区中心以点、线结合为主。考虑到将科教产业基地放在大方双山等因素,因此公共设施指标为下限值。

公共设施用地668.2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3%,人均10.3m2。

(三)工业用地

保留烟厂用地;保留化肥厂、电厂等主要工业企业,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鸭池循环经济新型产业基地;梨树、松林片区以轻工业、现代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型工业为主。小坝作为城市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并成为鸭池工业转移地。考虑毕节市工业化加快发展因素,工业指标适当高于国标上限。

工业用地1949.4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0.0%,人均30.0m2。

(四)仓储用地

结合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通道布局区域性货物仓储用地,结合工业区布局生产性物资仓储用地,生活性物资储运设施结合物流中心、商业用地混合布置。

仓储用地103.6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6%,人均1.6m2。

(五)对外交通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93.5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4%,人均1.4m2。成贵快铁、隆黄铁路、高速公路等独立选址的区域性交通设施项目用地不计入该类用地。

(六)道路广场用地

城市道路广场用地862.4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3%,人均13.3m2。其中人均道路达到12.4m2,人均停车场指标为0.6m2,人均城市广场面积为0.3m2。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229.5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5%,人均3.5m2。包括变电站、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货物流通中心、货运车站、邮政电信设施、燃气气源站、消防站及其战前培训基地、加油(气)站、公交枢纽以及殡葬设施等用地。

在三板桥布置1处生活性物流中心,在梨树东侧的戛呢布置1处服务毕节机场的物流用地。

往观音桥方向选址建设殡仪馆、火葬场。采用集中和分散结合,在城郊选址布置公墓。

在二堡选址建设1处消防战前培训基地。

(八)绿地

绿地824.1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4%,人均12.4m2。其中公共绿地516.0万m2,人均公共绿地为7.9m2。

(九)特殊用地

迁出中心区内分散、占地小的拘留所等用地,异地进行建设。保留中心区内的军分区用地和甘家桥的拘留所、水西田的看守所等特殊用地。

特殊用地59.7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9%,人均0.9m2。(见附表十三)

第八十四条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土地使用强度主要通过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两个指标控制。对各片区的主要用地类别分别通过容积率、建筑密度进行使用强度。(见附表十四)

第八节居住用地布局与住房建设规划

第八十五条住房需求

至2015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m2左右,需新建住房586.0万m2,平均每年新建量83.7万m2。

从2016年至203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m2以上,需新建住房1075万m2,平均每年新建量71.7万m2。

第八十六条居住用地布局

中心片区:以旧城改造和部分地块新开发相结合。以多层住宅为主,建设适量中高层住宅。着重控制建筑容量,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绿化用地和公共开敞空间,加强住区环境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的居住结构,共分为12个居住区和多个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海子街片区:住宅以多层为主,合理发展中高层建筑,适当建设少量低层住宅。形成福集、海子街、邵官铺3个居住区。

甘家桥片区:形成1个与高教区匹配的生活居住区,住宅以多层为主,适当建设少量低层住宅。

鸭池、梨树、小坝按照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布置一定的居住用地,为决当地居民进城和安置产业人员等提供场地。

第八十七条经济适用房与普通商品住房

(一)建设标准:经济适用房与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要求、面积标准、定价标准和认购标准由政府给予统一控制要求,套型建筑面积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规定,确保配套公共设施和居住区环境建设品质。

(二)经济适用住房等政策性住房建设用地需求:到2015年约需3.0km2用地,到2030年约需3.2km2用地。

(三)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区域:规划中心区北部的五里坪、李家湾到职业中学一带,三板桥的团山坡、安家井,城南新区的大兰,原棉纺厂一带,海子街的福集、周家桥、柏秧林、彭家寨,流仓桥东面的干海子、学堂堡堡等。

第九节公共设施布局

第八十八条行政办公用地(强制性内容)

按照地区中心城市的结构,分三级布置:一是地区级行政办公设施集中与分散结合,加快城南新区地区行政中心,保留中心片区内一定的地区单位。二是市级办公区建设,建设城东新区市级行政中心办公区。三是区级办公设施。在海子街建设1处集中的区级办公区,在甘家桥、小坝片区设置相应的行政办公用地。

整理和保留老城区内一定的行政设施用地,并引导行政管理机关适当集中。

第八十九条商业金融业用地(强制性内容)

在环城东路以东、农科所以西、毕节学院以北、蜂包山以南围合的区域形成城市商业中心。在海子街中心地段集中布置行政、商业、文化等用地,形成城市副中心之一。利用威宁路、清毕路、桂花路、新华路的传统商业氛围,加快引进大型超市、酒店等设施,在形成城市传统商业街的同时,打造成为城市副中心之一。

结合城市公交客运、城市出入口、对外交通干线、良好区位地段、铁路站场等设施布置,布局城市大型商业、专业批发市场、宾馆酒店、旅游服务和接待设施等,形成商业节点。

整理城区现有的商业金融业设施和用地,结合旧城改造,建成一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商业设施和市场。延续和强化洪山路、洪南路、桂花路、威宁路、翠屏路、麻园路的商业气氛,形成城区商业街区和商业带。利用城区道路改造机会,在清毕路、双树路(规划整合后统称为清毕路)建成集中的商业街,盘活老城土地。沿迎宾大道、草海大道、洪山路、海纵七路等干道布局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城市商业景观轴。

沿贵毕大道,在梨树~纳雍路口段,发展工业品市场、汽车交易市场、特色农产品市场、生资市场等,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第九十条文化娱乐用地(强制性内容)

分三级设置文化娱乐设施:在城南新区毗邻市级行政区建设市级文化活动中心,包括图书馆、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影剧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利用南关桥的影剧院场地,结合半边街的传统街区建设,提供城市文艺演出场所,发展多元经营,打造城市传统文化街区;在德沟靠近火车站布置1处市级文化娱乐用地,为展览、科技馆、文艺团体等设施提供场地。保留洪南路的电视台、老城的图书馆等设施。

区级文化娱乐设施结合城市的组团布局形态,按照相关标准在海子街、梨树、小坝等片区分别设置,并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结合河流滨水景观布局。充分利用中心区的既有文化设施,改造作为区级文化设施。

居住区级文化娱乐设施结合居住用地布置。

第九十一条体育用地(强制性内容)

保留和改造三板桥体育场;在城东的德沟新建1处市级综合体育场;在海子街片区的石牛口处新建1处体育场馆用地。在梨树片区布置1处片区体育场馆用地。

社区体育设施应结合居住区和学校体育、单位体育等进行布置。

第九十二条医疗卫生用地(强制性内容)

整理和改造现有的地区、市级医疗卫生设施,配套医疗设备和提高医务水平,建成一批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加快发展专科医院和特色专科;在中心区的城南、城中、城东的新建区域和海子街片区配套布局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在五里坪、甘家桥、小坝等分别布置1处综合医院。

居住区(社区)医疗卫生设施根据居住区规划规范配套,并在下位规划中落实具体布局。社区和区级医疗卫生设施以方便居民为原则,紧邻服务中心和居民集中区域,结合区级办公设施和其它公共设施布局,并按照1~3万人规模标准配套设置1处社区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站(社区医院)。

改扩建现状城市血站,充分发挥血站设施功能。

在二堡邻近消防战前培训基地建成矿山救护设施基地。

第九十三条教育科研设计用地(强制性内容)

保留财校、工校、农校、师专等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用地,整合教育资源,

建成职业技术学院和毕节学院。

在环城东路东侧,依托师专和农校,建成高教基地。远期利用大方双山科教产业基地发展高等教育,中心城区的科教用地逐渐调整为就业培训等用途或其它商业性开发。

在海子街片区预留1处教育科研设计机构用地,为发展片区职业技术培训、就业培训等提供用地。

结合中心区教育机构用地布局,发展特殊教育。

第九十四条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它公共设施(强制性内容)

保留城内历史文化遗产,并加以维护和维修,增加旅游观光、接待等功能,提炼和表现城市文脉、地域文化,扩大文化影响,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在中心区的城东分别新建社会福利设施、流浪人员救助站和儿童福利院;在海子街布置1处社会福利院设施。

第九十五条中小学校及托幼设施(强制性内容)

依托现有设施,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关中小学校调整规划要求,整合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将用地狭小、位置相近、服务范围重叠的中小学校进行合并和扩建,促进中小学校布局合理。

在城市新区、居住区按照有关中小学校设置标准和布局原则进行配套,中小学校宜接近其服务中心布置。中心城区小学设置要达到每1~1.5万人1所、初中设置要达到每2~3万人1所。毕节中心城区需要近65所中小学,其中22所中学,中小学宜按18~24班/所进行设置。

中小学校的设施除满足城区适龄儿童和中学生的入学需要外,尚需考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和其它地区一定数量的学生入学需要。

托幼设施结合居住用地、按照有关建设标准布置。

第十节工业用地与仓储用地布局

第九十六条工业用地布局

在鸭池发展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煤电化一体化产业基地。

提高头步桥~鸭池区域的工业项目进入门槛。加快发展节能省地型、环境友好型工业,积极引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合理发展视觉景观、建筑景观较好、环保型工业企业,构成工业景观区。在贵毕大道沿线、高速公路进入城市等干道、工业用地与其它用地之间控制10~30m 宽度不等的绿化隔离带,缓冲工业布局的视觉影响。待工业进入生命周期的衰退期,实施“退二进三”策略,组织企业迁出往小坝等产业集聚区集中,城内工业用地逐渐调整为高效益的商贸用地等。

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用地结构调整,陆续将中心区的纺织、水泥厂、机械厂等企业迁出,在甘家桥、松林、小坝等工业园相对集中布局。利用火车站的货运条件,将梨树、松林寨作为区域产业转移的承接区,发展外向型企业。

在松林寨片区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特色加工工业和生态型产业基地。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在松林寨布局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乡镇企业。

小坝、中屯作为鸭池重化工业转移区域进行控制。

保留中心区的烟厂,建成五里坪附近服务本地、无污染的食品、特色农产品加工等轻工业用地,一定程度实现就近就业。

第九十七条仓储、物流用地规划

直接为中心城区生活服务的仓库用地布置于中心片区。在梨树片区的石桥边布置为生产设施配套的仓储用地。

以处在城市东出口和靠近机场的条件,在鸭池~梨树片区的戛泥建成1处物流中心。在三板桥建成1处第三方物流基地。在海子街靠近火车站布置一定的仓储设施用地。

在城市规划区合适区域选址建设城市危险品仓库。

第十一节景观风貌规划与城市设计

第九十八条特色景观规划

加强历史街区的维修和整治,营建和保护重点地段民居景观节点和广场、桥梁、标志性建筑,强化城市出入口的景观设计。

重点建设倒天河、归化河等主要河流景观轴及海子街小河、小坝河等片区河流景观轴、城市主要干道景观轴。

利用良好的生态条件和山林绿化,积极建设白马山森林公园、阳山森林公园、文笔山生态公园、灵山秀水生态公园,形成城市绿色背景,加强城市周围山体绿化,保护城市整体景观环境。

第九十九条城市风貌规划

居住风貌特色区有良好的户外环境,各项指标要按国家要求严格控制,小区建筑以6层为主,立面要体现地方特色。小区设计重视本地文脉的继承。

中心商务风貌特色区主要在中心片区和海子街,应体现现代商业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全面考虑交通因素。在老城区以滨河路、中山路、古道路、和平路等作为传统商业街区,结合历史文化古迹和民居等保护,通过建筑风格的统一与协调、建筑高度的控制、建筑立面整治、控制建筑后退红线、增加广场与绿地空间等方式,营建毕节市独有的特色商业风貌区。在城市中心区应统一规划广告、海报、招贴。立面有变化,注重统一,颜色搭配上也要遵循淡为主、重为辅的原则。

工业风貌特色区注意标准厂房和有特色的专业厂房相互结合,在总体风格统一的基础上,避免单调的重复。区内各管理服务设施应当集中布置。绿化景观应同时注意生态、环保和景观几方面的综合要求。

科技教育风貌区主要分布在甘家桥、德沟,应体现现代科技教育的特点,在总体布局和建筑造型、立面适当自由、活泼、独特,应选明度较高、饱和度较低的色彩。精心设计绿化,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铁路、高速公路两侧应留有不少于30m的防护林带,火车站广场及周围的建筑体现城市特色,做到人流、车流互不干扰、互不交织。预留足够的城市立交桥防护绿地。

历史地段风貌特色区严格控制整体空间尺度,必须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进行拆除与保留,最终完成整个历史街区空间的设计。需要改造的建筑物应添加必须的配套设施,保持原有建筑特色,满足新功能要求。建设地段绿化、铺地、遮阳篷以及各种小品等,创造亲切宜人的传统历史街区。

水库地带风貌特色区避免对自然景观的破坏,有目的地改造和增强环水库旅游线的文化性、艺术性和独特性,合理安排水库外围的旅游服务设施。

城市生态绿化风貌特色区以保护现有生态环境为根本目的,不得开山采石,各山体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同时,加强绿化。

第一百条城市设计导引

重点地段建筑高度控制:考虑保护、利用和开发的综合要求,针对重要景观的保护、特色街区保护及城区外部空间环境的保护等,在分别制定各单项高度控制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建筑情况和用地规划,叠加各单项规划结果,最终确定各个地块的建筑高度。重视景观和其它技术条件要求,建筑高度控制规定为上限值。建筑以多层为主,结合景观及特色表现需要,在一些特殊重点地段建设布局高层,在历史地段的建筑应控制为低层,建筑风格宜与历史文化建筑协调。

视线走廊规划:建立景观点之间的呼应关系,使城市与其自然环境互相协调统一,构筑方向指认系统并增加地标识别性。

第十二节旧城改造规划

第一百零一条改造思路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保障老城居民的合法权益,有序组织旧城改造。调整和完善旧城功能,优化用地结构,采取“拆、疏、迁、建、保”措施,对旧城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改造,梳理道路,增加公园绿地与开放空间,改善旧城公共与生活环境,提高旧城土地价值。在旧城改造中新发现的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历史遗迹应及时加以保护。

第一百零二条改造基本方式

全部改建麻纺厂、棉纺厂、振兴机械厂、地区肉联厂、环北路等地段。

局部改建东关一带的工业、居住用地,翠屏路、拥军路等地段。

加建麻园路、环东路、洪山路、老贵毕路等。

整治中华南路和和平路历史地段。

改造和对威宁路、清毕路、天河路、解放路等进行设施细化。

调整现状的地委行署、市委市政府、看守所等地段和客车站、灵山秀水等功能。

第一百零三条改造规划(强制性内容)

改造旧居民点和旧居住街区,旧城区内住宅建筑密度控制在35%以下,绿地率大于25%;开发公共空间,增加公园绿地面积,设置沿街、街头和住宅街坊内的不同规模和不同等级的绿地,提高旧城区的生活环境质量;提高道路的通达性,增加停车设施,合理组织和疏散交通,建立完善的交通系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标准;全面整治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加强绿化种植,重新铺装人行道,拆除违章建筑,整饰建筑立面,改善城市面貌;严格按规划实施,成街成片改造,并通过土地级差和容积率优惠等措施,鼓励开发商投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和道路绿化工程。

第十章中心城区专业规划

第一节道路交通规划

第一百零四条交通发展战略

建设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布局合理、畅通的城市道路系统和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的交通设施;完善城市公交运输系统;配套城市客运设施;衔接城市与过境交通、区域性高速公路、铁路之间的关系,保证过境公路干线、铁路用地供应及留有足够的安全防护距离;建立城市高效、发达的货运系统,发展城市物流运输。

第一百零五条城市对外交通(强制性内容)

(一)铁路及站场:结合成贵快速铁路选线方案,在德沟设毕节火车客站,预留快铁线路走廊。预留隆黄铁路的站场及走廊用地。

(二)汽车客运站:保留中心区西侧、水西田的客运站;在环城东路和麻园路交叉口建设毕节市客运枢纽;在德沟的毕节火车站前布局1座一级汽车客运站;在中心片区的海子街片区、二堡分别建设1处二级汽车客运站,小坝配套建成公交与客运合设的场站。

(三)高速公路:建设杭瑞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毕威高速公路、环城高速公路。

(四)城市大环、小环:建设“快速路+城市干路+杭瑞高速公路+毕威高速公路”组合的毕节市中心城区环线,将毕节市的主要片区、大方县的飞雄、竹园、双山、松林等片区有机连接,走向为城市西北环线茶亭~文笔~电视塔~水西田~海子街~小坝~大方飞雄~竹园~双山,与杭瑞高速公路、毕威高速公路的石桥边~南箐~清丰段形成城市大环线。改造居二路二堡~小坝段,作为城市干路,与城市西北环线~海子街~小坝~二堡~贵毕大道形成城市小环。

(五)中心片区环线:利用城市西北环线、贵毕大道、南外环线、东外环线(头步桥~德沟~五里坪)等城市干路,建成中心片区环线,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联系。

第一百零六条货运交通

利用经过中心城区的高速公路和城市环线道路、贵毕大道和片区之间的干道作为城市货运通道;在安家井、二堡、小坝、海子街分别建1座汽车货运车站;在三板桥、梨树沿机场大道的戛泥分别建1处城市货物流通中心。

第一百零七条城市道路交通(强制性内容)

(一)城市道路网:采用分层环线加方格网,结合自由式布局。城市环线以高速公路与城市干路共同构成。城市干道网接近方格网,由北外环路、洪南路、洪山路、拥军路、麻园路、贵毕大道、松山路、清毕路、环城东路、东外环路、毕海大道、毕甘大道构成。中心区形成“八横十一纵”、海子街片区形成“三横十纵”、鸭池~梨树片区以贵毕大道为主形成“三横七纵”、、甘家桥片区形成“二横二纵”、松林寨片区形成“六横七纵”的干道网。松林片区路网与大方的松林片区路网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小坝片区主要打通与大方飞雄的联系通道,改造居二路为城市干路,将海坝路向南延伸,形成近于“十”字型干路网。

(二)道路等级:形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的道路等级结构。

(三)红线宽度:快速路为40~43m,主干路30~43m,次干路20~40m,支路12~18m。(见附表十五)

(四)道路网密度:干道网密度3.2km/km2。

第一百零八条交通设施(强制性内容)

(一)社会公共停车场:在中心区和海子街片区比较均衡布局。城市公共停车场共有58处,每处占地3000~15000m2,用地合计52.0万m2,人均用地0.8m2。工业园区和仓储区结合生产工艺流程和物资流向、运输方式等配套相应的停车设施。居住区和商业等其它用地、设施应按有关标准和要求配套停车场地。

(二)加油站:在城区内主要干道及对外交通线分别建设较大型的加油站,每处占地1800~3000m2。

(三)汽车保养场:在茶亭、海子街、二堡分别建1处汽车保养场。二堡汽车保养场可以考虑与其它交通设施合建。

第一百零九条城市广场(强制性内容)

(一)游憩集会广场:保留军分区处休闲广场,在中心区的地区行政中心、市级行政中心、南关桥、茶亭、三板桥和海子街片区的中心地段、小坝分别新建城市游憩集会广场。

(二)交通集散广场:结合火车客站及汽车客运站、高速公路出口布置相应的交通集散广场。

第一百一十条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强制性内容)

(一)公共交通走廊规划:北外环路、东外环路、贵毕大道、环城东路、毕海大道、毕甘大道为公共交通走廊,在贵毕路、迎宾大道、中心大道、环城东路等靠近城市中心和人流集中的干路设立城市公共交通专用道。

(二)公交站场规划:中心区在西南侧的茶亭、东侧的德沟分别设1处公交枢纽,海子街片区在前所东侧设1处公交枢纽,梨树片区在二堡靠近城市出入口设1处公交枢纽,甘家桥布置

1处公交车站用地,小坝片区利用公交与公路客运混合形式解决居民出行。公交枢纽每处面积1.5~3万m2。在城市中心区、海子街片区、甘家桥、鸭池~梨树片区应按每万人1000 m2规划公交首末站。铁路客运站、公路客运站、城市道路、居住区和大型公共活动场所应当按照标准配套建设相应的公共交通场站、优先通行信号装置等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城市干道应设置港湾式站台。工业区宜配套相应的公交站点设施。

第一百一十一条步行交通规划

贯彻“城在园中”、“路在园中”思想,引入绿道设计的概念,考虑景观、舒适、安全的要求,构造较大范围的园林化交通步行系统,为居民创造优雅的步行环境。

合理设计城市干道的人行道,为市民的步行出行提供更大方便。

在城市干道交叉口、同对外公路对接的节点、行人密集区域和地段,结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人防工程建设,建设相应的地下行人通道、行人天桥等步行设施。

营建和平路~滨河路~中山路~古道路商业步行街,将商业开发与城市历史文化旅游结合,形成特色街区。

城市道路系统中的次干道和支路系统道路设计应留足人行道空间。在主要交通换乘枢纽设置步行通道,方便换乘。进一步改善平面交叉口的行人过街通道,增设路段上行人过街信号设施,保证行人过街的安全。

第二节给排水工程规划

第一百一十二条中心城区用水量预测

远期中心城区日用水量53.0万m3/d。(见附表十六)

第一百一十三条水源(强制性内容)

毕节城区水源为倒天河水库、利民水库、拟建龙官桥水库、扩建宋官水库拟建龙官桥水库、归化水库、六冲河提水。采用多水源分片供水,南郊地下水水源开采量2.0万m3/d;深井取水后就地消毒处理作备用水源。地表水库水源、地下水优先用于生活。河道基流、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回用用于对水质要求较低的工业、环境及农灌等。(见附表十七)

第一百一十四条水厂布置(强制性内容)

城区给水系统采用分区给水系统。保留毕节水厂(10万m3/d)、扩建倒天河水厂(2万m3/d),新建梨树水厂(16万m3/d)、海子街水厂(4万m3/d)、南箐水厂(2.5万m3/d)、小坝水厂(6.0万m3/d)、松林水厂(12.5万m3/d),水厂工艺为絮凝→沉淀→过滤→消毒。(见附表十八)

第一百一十五条给水管网布置

城区给水系统采用分区给水系统,管网布置结合道路布置呈环状布置,近期根据城市建设情况分片逐步实施。规划在管网中设2000m3高位水池3座,调节用户对水量和水压的要求。

第一百一十六条消防用水(强制性内容)

消防用水量平时贮于高位水池及清水池内,同一时间火灾次数3次,每次用水量85L/S,总消防水量255L/S。

第一百一十七条排水体制(强制性内容)

采用雨污分流制,新区建设严格采用分流制,现状建成区逐步改造过渡为雨污分流制。

第一百一十八条排水量

排污系数按用水量的80%计。

第一百一十九条排水分区(强制性内容)

排水系统采用分散排水系统,设市中心上游区、市中心下游区、海子街片区、甘家桥片区、鸭池~梨树、松林西片、小坝7个排水系统,各排水系统将本区污水收集输送至片区污水厂进行处理。

松林片区的排水系统应结合梨树片区、大方的松林片区用地布局整体考虑。

第一百二十条排水管渠布置

旧城区充分利用现状排水管渠,沿倒天河两岸设污水截流沟。在新区布置污水和雨水排水管渠,分别收集雨水和污水。雨水管渠尽量利用地形自然坡度,根据分散、直捷的原则,就近将雨水排入水体。工业废水排入城市排水管道必须满足《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标准。

第一百二十一条污水处理厂(强制性内容)

工业污废水自行处理符合工业用水标准后复用或排入受纳水体的污水排放标准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要求,城市生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排入受纳体,排入受纳水体的污水排放标准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要求。规划扩建流沧桥污水厂(8万m3/d),新建德沟污水厂(5.5万m3/d)、海子街污水厂(3.5万m3/d)、甘家桥污水厂(2.0万m3/d)、小坝污水厂(4.5万m3/d)、鸭池污水厂(9.0万m3/d)、松林污水厂(10万m3/d)等城市污水处理厂。(见附表十九)

第三节能源工程规划

第一百二十二条电力负荷与用电量预测

预测近期负荷190MW,用电量9.1亿kWh,远期负荷为420MW,用电量为30亿kWh。

第一百二十三条电网规划(强制性内容)

增容毕节220kV变电站为3×150MVA;新建头步桥110kV变电站,近期主变容量为2×50MVA,远期为3×50MVA,占地8000m2;新建城中变,近期主变容量为2×50MVA,远期为3×50MVA,占地8000m2;新建松林片区110kV变电站,主变容量2×50MVA,占地8000m2;新建小坝片区110kV变电站,主变容量2×40MVA,占地8000m2。增容安家井变电站;改造东关变及海子街变。

第一百二十四条配电网规划

城区配电网采用中压10kV,沿道路敷设。1kV主干线供电半径宜<5km。在有条件地区及市内主要道路逐步发展电缆网络。

第一百二十五条路灯照明规划

新建和改造道路时应考虑路灯照明,灯具应选用新型高效节能型灯具。城市主干道道路照明照度为15~20lx,次干道10~15lx,支路5~10lx。

第一百二十六条配电系统自动化规划

采用先进技术,逐步实施配电系统自动化,实现调度自动化、馈线自动化、变电所自动化、用电管理自动化。并逐步集中抄表或远程自动抄表。

第一百二十七条电力规划管理

原则上规定10kV线路布置在道路的东侧或北侧,各10kV配电变压器宜设在负荷中心,低压半径≤250m。

按照相关规定预留35kV以上的线路高压走廊及线路安全距离。

第一百二十八条城市燃气气源

管道煤制气为城市燃气气源,瓶装液化气为补充气源。

第一百二十九条气化人口及气化率

气化率为90%,远期气化人口58.5万人;月平均日耗气量33.8万Nm3/日。

第一百三十条气源厂

在原有厂址基础上扩建,生产规模34万m3/d,提高燃气热值以满足城市需求。

第一百三十一条输配系统

在城市中心片区西南面和北面各设置1座5万Nm3、8万Nm3储配站;管网采用中压一级系统;用户集中地区采用区域调压站,用户分散地区采用楼栋调压箱,工业用户采用专用调压站。供气流程如下:

气源厂~储配站~中压管~调压站(箱)~低压庭院户内管~用户。

中压管管径DN100~DN400,中压管网布置采用环状与支状相结合,各气化片区逐步联网,设置区域调压站15座、专用调压站9座。中压管选用无缝钢管,低压庭院户内管选用水、煤气管。埋地管道采用加强级防腐,并设牺牲阳极保护。

第四节电信、邮政工程规划

第一百三十二条固定电话预测

近期电话普及率达28部/百人,电话实装数达11.2万户,程控交换机扩容至14万门。远期城区电话普及率达40部/百人,电话实装数达26万户,程控交换机扩容至35万门。

第一百三十三条局所规划

在保留现有局所的数量上逐步增加交换机容量,在新区新建一处模块局,用地2000m2。远期新建小坝、海子街、二堡等电信分局或模块局。

第一百三十四条线路规划

通信线路采用电信电缆,沿主要道路下敷设,形成通信管道网。

电信电缆管道原则布置在道路西侧、南侧的人行道下。城区内实施户线工程,电缆进楼栋、线路进户。

第一百三十五条移动通信规划

加大网络优化工作,增加载频和信道,发展移动通信网。在新城片区及工业园区增设4~6座基站。逐步实现GSM/CDMA和3G等不同层次的网络。

第一百三十六条邮政规划

新增城市报刊亭;在现毕运司客车站附近增设邮政支局;在麻园新增1处邮政支局。

调整邮政网络结构,邮政局(所)建成电子化局所。建设用户信息服务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实现邮政的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2021版中考语文试卷D卷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2021版中考语文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查 (共8题;共26分) 1.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 . 不可思议徒劳无获夺眶而出精疲力竭 B . 萎缩不前耀武扬威姗姗来迟忧心仲仲 C . 疲惫不堪鲁莽大胆语无伦次踉踉跄跄 D . 步履蹒跚白雪皑皑海市蜃楼闷闷不乐 2. (2分) (2019七上·惠东月考)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我们做事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找准重点和着力点。 B . 教学中,老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洗耳恭听。 C . 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对家庭成员行为、作风、操守的有效约束。 D . 中国历来不乏出色的工匠,如游刃有余的庖丁,刻木成鸟的鲁班……他们不仅是工艺纯熟的技者,还是明法通道的智者。 3. (2分)(2019·达州)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目前,达州市有近260万亩以富硒茶、柑桔、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520多个规模化养殖基地。 B . 我们要聚力建设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大力推进达州市生态环境高质量,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C . 周剑坚持每个周末前去县里电子商务中心学习电脑美工知识,他打算今后在县城开家门店,用自己的手艺来撑起这个家。 D . 李安民在中学时代就是一个勤奋努力的学生,不仅他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4. (2分)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修建一所房屋或者布置一个花园,要让住在别地的朋友知道房屋花园是怎么个光景,就得画关于这所房屋这个花园的图。 ②编纂关于动物植物的书籍,要让读者明白动物植物外面的形态跟内部的结构,就得画种种动物植物的图。 ③读者看了,明白了,住在外地的朋友看了,知道了,就完成了它的功能。 ④这类的图,绘画的动机都在实用。 ⑤咱们画图,有时候为的是实用。 A . ④①②③⑤ B . ⑤②①④③ C . ④③⑤①② D . ⑤④③①② 5. (7分) (2019七上·珠海月考)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盐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3—2030)

盐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3—2030)公示文字部分 一、规划思路 ?继承创新结合 充分尊重与汲取同步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体现规划延续滚动。 ?交通用地互动 充分与城市总体规划互动反馈,凸显交通引导与支撑作用。 ?导则指引反馈 充分尊重与依据新版综合交通规划导则要求,并应用于规划实践;同步思考、反馈导则技术指引完善的可能。 ?近期远期兼顾 既要为盐城勾画交通发展蓝图、确定重大设施布局;也要为盐城近期交通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二、规划范围和年限 本次综合交通规划规划范围及年限与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如下表所示: 表1 规划范围和年限

三、愿景与目标 ?愿景 愿景:建设“畅达、绿色、人本”的健康交通体系。 畅达:对外交通实现突破与融合,城市交通实现整合与集约,构建发达开放的对外交通系统和高效畅达的城市交通系统。 绿色:形成以轨道交通及快速公交(BRT)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多方式协同发展,“集约环保、减碳节能”的综合交通体系。 人本:营造低碳、健康的交通环境,为全体交通使用者提供舒适、人性化、多样化的交通体系。 ?目标 表2 规划目标

四、战略任务 ?任务一:区域交通建设谋求新突破 南融长三角、北承渤海湾,西联中西部、东出东北亚。提升交通区位,打造区域性航空与铁路综合枢纽,注重与长三角核心城市快速复合通道建设,加强与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圈、徐州都市圈交通体系衔接,推进与西向交通廊道预控,积极加强与沿海重要港口的联系,构建以盐城为核心的多方式协调的放射交通系统。 ?任务二:交通引领发展创造新格局 以交通走廊引导和支撑“双城双区”城市空间的形成,以轨道交通及快速公交引导城南新区、城西片区、河东片区及城北片区的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布局与开发建设贯彻公交引导的原则,采取有机疏散与集中发展、集约利用相结合;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完整版)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

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为保证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等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专业技术标准,并结合盐城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1.2本细则是与省《技术规定》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在盐城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省《技术规定》和本细则。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也应符合本规定。 1.3盐城市城市规划区包括亭湖区和盐都区全部行政范围。主城区旧区是指东至文港路,南至青年路,西至西环路一线,北至新洋港;新区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旧区以外的其它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细则。城市规划区内乡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共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水域),可以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2.2.4 表2.2.3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2.2.5 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 2.2.6 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2.2.6.1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在布置上应相对集中,可按嵌入街坊式布局,宜布置于居住小区主入口处,以方便居民生活,并与一期住宅工程同步建设和同步投入使用。 2.2.6.2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 (GB50180-93)的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规划布局和规划用地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但不应少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千人总指标;对应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如由于周边已规划建成,且能够满足该项目配套要求的,则该项目可不配建(如综合性幼儿园、综合性菜场等),但建设单位必须向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交纳相应的费用。 2.2.6.3居住用地中必须布置不少于三个用于居民休闲娱乐、文化健身、人员集散的公共活动空间(含公共绿地、硬质铺装),并在总平面图中明确标注公共活动空间的面积。其用地总面积组团级:按不得少于人均0.4平方米核算;小区级:按不得少于人均0.8平方米小区核算。 2.2.6.4为居住区配套的商业设施规模不应大于总建筑面积的5%。住宅底层原则上不得设置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新区规划完整版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新区 规划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式征求张店区政府意见。 (四)2015年10月14日,规划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 (五)2015年11月12日,通过了市规委会第5次项目审议会。 二、《淄博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维护)规划情况 (一)规划范围:东起世纪路,西至滨博高速,南起昌国路,北至济青高速,总用地面积约平方公里。本项目规划范围分两个层次,即片区层次及街坊层次。(二)规划设计内容: 1、片区层面:梳理各片区人口容量、建筑容量,在此基础上,对新城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根据新标准要求进一步分析研究,根据设施不同,提出相应的落实方式。 2、街坊层面:踏勘现状、根据新标准更改用地性质、对未建设地块和更新改造地块重新分析确定控制指标、落实专项规划内容、更新竖向管线等内容。 3、主要指标: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面积(hm2) 百分比(%) 大类中类小类 R 居住用地 R1 一类居住用地R2 二类居住用地R22 服务设施用地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1 行政办公用地

A2 文化设施用地A3 教育科研用地A4 体育用地 A5 医疗卫生用地A6 社会福利用地A9 宗教用地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1 商业用地 B2 商务用地 B4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W 物流仓储用地 W1 一类物流仓储用地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1 城市道路用地 S2 城市轨道交通用地 S3 交通枢纽用地 S4 交通场站用地 U 公用设施用地U1 供应设施用地U2 环境设施用地U3 安全设施用地 G 绿地与广场用地G1 公园绿地 G2 防护绿地 G3 广场用地 H11 城市建设用地H H2 H21 铁路用地 E E1 水域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田园综合体PPP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州中撰咨询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田园综合体PPP投 资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广州

目录 第一章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田园综合体PPP项目概论 (1) 一、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田园综合体PPP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 二、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田园综合体PPP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 (1)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5) 六、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田园综合体PPP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 七、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田园综合体PPP项目总投资估算 (6) 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6) 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6) 十、研究结论 (7) 十一、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田园综合体PPP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9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9) 第二章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田园综合体PPP产品说明 (15) 第三章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田园综合体PPP项目市场分析预测 (15) 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15) 一、厂址的选择原则 (16) 二、厂址选择方案 (16) 四、选址用地权属性质类别及占地面积 (17) 五、项目用地利用指标 (17) 项目占地及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18)

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19)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20) 一、建设内容 (20) (一)土建工程 (20) (二)设备购臵 (20) 二、建设规模 (21) 第六章原辅材料供应及基本生产条件 (21) 一、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1) (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21) (二)原辅材料来源 (21) 原辅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一览表 (22) 二、基本生产条件 (23) 第七章工程技术方案 (24) 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 (24) 二、工艺技术方案 (25) (一)工艺技术来源及特点 (25) (二)技术保障措施 (25) (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25)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田园综合体PPP生产工艺流程示意简图 (26) 三、设备的选择 (26) (一)设备配臵原则 (26) (二)设备配臵方案 (27) 主要设备投资明细表 (28) 第八章环境保护 (28) 一、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29) 二、污染物的来源 (30) (一)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田园综合体PPP项目建设期污染源 (31)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样本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一.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的规划空间范围分为市域、市区、主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即盐城市行政区范围,包括盐城市区、响水县、滨 海县、阜宁县、射阳县、建湖县、东台市、大丰市的全 部,总面积14983平方公里。 2、市区,包括亭湖区和盐都区的行政区范围,总面积1728 平方公里。城镇规划布局为一城八镇,包括伍佑镇、秦南 镇、南洋镇、新兴镇、龙冈镇、大冈镇、大纵湖、郭猛 镇。总人口为139万,其中城镇人口110.5万。 3、主城区即规划用地范围,由四条高速公路所围合,东至 沿海高速、南至徐淮盐高速、西至宁靖盐高速、北至新兴 镇区北侧,总面积423平方公里。 4、规划期限 近期:—; 中期:—; 远期:—2020年; 远景:展望X年。 (二)城市性质与规模

在分析了盐城市区的区域位置、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确定 海洋经济服务基地。主城区现状人口为49.9万人,建设用地面积为48.5平方公里,将分别达到60万人口、71.6平方公里,2020年将分别达到90万人口、107.6平方公里,盐城将成为一个大城市。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根据盐城经济发展速度,2020年,市域总人口将达到821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5%。市域城镇体系的总体布局为“两纵一横、一主两辅”,分别为:依托沿海高速、二O四国道、沿海铁路、通榆运河的内陆城镇发展轴,依托陈李公路、沿海公路的临海城镇发展轴,依托徐盐高速、盐淮公路、新长铁路的横向城镇发展轴。 (四)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及用地布局 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为:东至“东环路--新洋港--通榆运河”,南至南环路,西至“小马沟--聚亨路--大马沟--东进路--开发路--蟒

淄博市北郊镇总体规划

淄博市北郊镇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 第三章城镇性质与城镇规模2 第四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3 第五章总体布局规划4 第一节城乡空间管制规划4 第二节镇域镇村体系规划5 第三节乡村建设规划5 第四节用地布局规划6 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8 第七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9 第八章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11 第九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12 第十章“五线”控制12 第十一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13 第十二章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规划15 第十三章综合防灾规划16 第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18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18 第十六章附则19 附表19 表一居民点规划安置表19 表二远期镇域用地汇总表20 表三远期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21 表四城镇建设区主要道路一览表22 表五文物保护单位紫线控制表22 表六近镇域用地汇总表26 表七近期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26 表八近期建设项目表27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需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有效引导规划期内北郊镇的规划与建设管理,保证镇内开发建设有序进行,特制订本文本。 第2条(一)镇域范围为北郊镇的整个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6.23平方公里。 (二)镇区规划范围:北至青银高速公路以南250米,南至老济青路,西至正 阳路,东至西十五路,镇区总面积26.41平方公里。 第3条本文本是北郊镇镇域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性文件。镇域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文本的有关规定。规划建设管理中除执行本规划外,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的和规划期内颁布的有关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4条文本中黑体字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北郊镇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规划建设,属严重影 响城乡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5条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5年第146号令发布) (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四)《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五)《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六)《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116号令) (七)《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八)《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稿) (九)《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十)《北郊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十一)《北郊镇环境规划》 (十二)其他相关规范、规定 第6条规划期限 近期:2015-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 2030

一、规划思路(一)立足区域、跨越发展劳动力及岸线等资源禀赋,充分利用沿海开发战略优势及自身土地、立足长三角、江苏省及沿海等区域,实施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并重、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并重、沿海与内陆空间并重、本地与异地城市化并重的跨越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尽快缩小与先发地区差距并赶超区域平均发展水平,建设现代化沿海中心城市。(二)重点向海、特色发展把握沿海开发战略机遇,大力促进沿海地区发展,以沿海资源禀赋为基础,保护生态、合理开发,加强沿海港口与临海产业、内陆城市的互动,使沿海地区成为盐城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与周边沿海城市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建设生态型沿海中心城市。(三)整合资源、低碳发展充分依托盐城生态资源条件及全省轨道交通建设的机遇,通过区域性交通设施的建设有效引导城乡空间及产业的合理发展;强化对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等生态空间的保护,引导城镇空间集约布局;积极倡导紧凑集中的混合布局模式、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绿色交通模式、生态系统多样化保护、新能源利用和节能为导向的清洁能源发展,实现低碳发展。(四)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统筹城乡,促进城市化水平的质与量的提升,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协调发展;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形成惠及全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强调社会公平,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170万。年城市人口规划现代化、生态型沿海中心城市。2030(一)东北亚特色物流转运基地盐城应依托空港、海港两个一级开放口岸,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开通扩大盐城至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地区的交通专线。通过空港、海港的有效组合,重点发展对外的特色物流,发挥物流产业集聚效应,确立盐城在江苏北部、长三角乃至全国物流供应链中针对韩国等东北亚地区的物流中转重要节点地位,建设成为东北亚特色物流转运基地。(二)沿海新型产业基地和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 发展空间的局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空间结构的重组促使长三角产业布局开始由沿江、沿湾向苏北沿海地区转移。从发挥资源优势和实现产业互补的角度,盐城应重点承担江苏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汽车生产基地、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产业梯度转移北拓承接基地等职能。苏通大桥和崇明岛越江通道的通车大大降低长江的阻隔作用。沈海高速等沿海通道的建成为长三角开辟了新的辐射通道,盐城凭借土地储备丰富、环境承载力强和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抢先接受长三角“内核”产业扩散,成为快速接受核心区产业梯度转移先导基地,成为长江三角洲北翼重要的战略支点。(三)西太平洋国际湿地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资源垄断优势,围绕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造东方生态养生之都,西太平洋湿地之都,海盐文化之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众生乐园,将盐城建设成为国家湿地生态旅游基地,进一步提升其国际知名度,逐步将盐城建成为西太平洋国际湿地生态旅游城市。 三、空间布局结构(一)中心城区范围西南至盐淮高速公路,西北至市区界及新洋港、盐靖高速公路北段,东至南洋镇界与沈海高速公路,约。540平方公里(二)布局结构 轴向延伸、内主外辅,形成“双城双区”的城市空间结构,高速公路环内为主城,以通榆河为界分河东、河西两个城区,环外东西依托现状各形成一个特色产业园区。 1、主城 (1)河西城区——枢纽拉动,产业转型 包括通榆河以西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面积约95平方公里,以新洋港、世纪大道、青年路、西环路为界分为城中、城南、城北、城西、西南5个片区。 城中片区:指新洋港、通榆河、青年路、西环路围合地区,以商业服务和居住功能为主。强化建军路、解放路交汇处的城市商业中心功能;推进“退二进三”,改造整治城中村,提升居住质量,合理控制居住用地开发强度,建设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宜人的生活片区;完善支路系统,保持老城空间肌理,延续城市发展脉络;强化滨水空间建设,塑造城市特色。.

淄博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五章城市规划区范围 第六章区域交通网络 第七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八章环境保护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协调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关系,综合研究和确定淄博市域城镇体系及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为稀薄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特编制本总体规划。 第3条淄博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市区行政辖区范围,即张店区、博山区、淄川区、临淄区、周村区五区行政辖区范围。 第4条立足淄博市组群式城市的特点,对市域的中心城区和副中心城区的各项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进行通盘考虑,统一安排。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 第一节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第12条提高市域城镇体系的中心强度,协调和促进五个城区的共同发展。以一个中心(张店城区)、四个副中心(其它四个城区)共同形成淄博市城镇体系的复合中心。 第13条淄博市域城镇体系发展主轴以市域内主要联系道路为依托呈"十"字型。确立优先发展的重点城镇,适当分担城区部分专业职能,控制城区无限蔓延趋势,并形成小区域范围次级中心,带动区域城镇化的均衡发展。 第14条增强现有城镇经济实力,小城镇集中发展。规划期末,条件较优的现有乡改为建制镇,辖区过小、镇驻地相距较近的乡镇进行撤并集中发展。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一节城市性质 第34条淄博市城市性质为: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中心城市之一,鲁中地区经济、科技、信息中心。 第五章城市规划区范围

第41条淄博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所辖五区范围,即张店区、博山区、淄川区、临淄区、周村区的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961平方公里。分为城区、近郊区、沿路控制区、建制镇驻地、风景文物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和远郊区七个层次。 第六章区域交通网络 第一节城市对外交通 一、铁路交通 第49条为加强淄博对外客货运输,规划将博南铁路与辛泰铁路相连接,并利用省规划的德烟铁路与淄东铁路相连接,为本市对外开放"借港出海"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50条新建博山北站、东站和货场,根据客货运量增长和城市发展需要,扩建淄博站、淄川站站场设施,提高周村站等级。 二、公路交通 第51条在新建公路的同时,加快公路的改建,重点提高技术等级,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中枢、一级公路为骨架,二、三级公路为支线的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 第52条修建南北向贯穿的滨莱高速公路,在张店、淄川、博山城区西侧通过,该路在张店与济青高速公路、309国道相交处,在淄川与胶王路相交处,在博山与北山路相交处,在桓台与章索路相交处,在高青与广路相交处,各规划建设一个互通式立交桥。 第53条改造市内公路干线,国道205线、309线及省道胶王路、湖南路、庆淄路、张田路、博沂路达到一级公路标准;省道章索路、泉王路、博临路、济青路、仲临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在东南部山区建设一条北接博临路、南接仲临路的二级公路。 第54条为保障中心城区的交通畅通,规划修建205、309国道的绕城线,红线宽100米。第55条至2010年全市共设长途客运站9个,总用地40公顷左右。其中张店城区3个,博山城区2个,淄川城区2个,临淄城区1个,周村城区1个。 第57条淄博市系内陆城市,为加强对外贸易往来,应积极创造条件借用青岛港、烟台港、石臼港。 第七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一节总体布局原则 第64条城市布局为"组群式"城市结构,加强城区间横向经济联系,促进各城区的合理分工、协作。 第65条强化中心城区张店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增强并完善其市级商务、服务职能,提高整个城市的对外辐射力。 第66条经济、合理利用土地,保持城区间田园、绿化空间,控制城区无限制蔓延趋势,既充分保持组群式城市特点,又为未来城市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 第67条完善市域交通网络,强化城区间快速交通系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及先进的水、电、通信等设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