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完整版)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完整版)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吾欲之南海,何如?

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4、同予者何人?

5、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6、臣不胜受恩感激。

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8、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0、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1、君与仆有何亲?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

1、甚矣,汝之不惠。

2、尔安敢轻吾射?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6、君与家君期日中。先主曰:“君与俱来。”

7、吾知所以距子矣。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公等遇雨,皆以失期。10、然足下卜之鬼乎?

11、愿诸君勿复言。12、卿太重,将非鬼也。

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

1、愿陛下亲之信之。

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为伊消得人憔悴。

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岂其学不如彼邪?

人称复数:

古文中用“辈,等、属,侪(chái)、族、徒、曹”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1、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法皆斩。

2、徒属皆曰:“敬受命。”

3、尔曹身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指示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这个,这里,这样……)

1、余之游于是乎始。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今若断丝织也,则捐失成功。

4、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此皆幼时闲情也。

7、今臣使楚,不当从此们入。8、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9、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1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14、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16、然足下卜之(于)鬼乎?

17、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18、郁郁适兹土。挥手自兹去。

1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远指代词:其、夫、彼。(那,那个,那里,那样……)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4、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予观夫巴陵胜状。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8、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9、此起彼伏,绵绵不绝。10、而观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1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言穴暝。

旁指代词:它,他。(相当于“别的”、“其他的”)

1、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2、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虚指代词一:肯定性无定指代词“或”,相当于“有的人”、“有时”

1、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2、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6、或凭或立,不一状。虚指代词二:否定性无定指代词:莫、无(没有,没有谁,没有哪一样东西……)

1、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亡”通“无”,不知道的东西。)

2、无.(没有什么)它,但手熟尔。

3、岂独一琴哉,莫.(没有什么)不然也。

4、皆若空游无.(没有)所依。

5、元礼及宾客莫.(没有谁)不奇之。

6、时人莫.(没有谁)之许也。

7、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三、疑问代词:谁,孰,何,曷,安,胡,恶(wū),所,何遽。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智乎?”

5、孔子云:“何陋之有?”

6、然则何时而乐邪?

7、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0、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

11、然,胡不已乎? 12、此何遽不为福乎?

13、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14、君谓计将安出?

15、况仁人居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16、岂(哪里是)他人之过哉? 17、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TAG:代词编者按:本文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专题之一。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如以下例句:“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 TAG:代词因、时间或处所等。“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胡为”即“为什么”。“奚以知其然也?”——“奚”和介词“以”结合后充当状语,意思是“凭什么”。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沛公安在?”——“安”充当“在”的前置宾语。“安在”即“在哪里”。“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充当“在”的前置宾语,“恶在”即“在哪里”,这句意思是,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且焉置土石?”——“焉置”即“安放在哪里”。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备课讲稿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吾欲之南海,何如? 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4、同予者何人? 5、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6、臣不胜受恩感激。 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8、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0、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1、君与仆有何亲?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 1、甚矣,汝之不惠。 2、尔安敢轻吾射?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6、君与家君期日中。先主曰:“君与俱来。” 7、吾知所以距子矣。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公等遇雨,皆以失期。10、然足下卜之鬼乎? 11、愿诸君勿复言。12、卿太重,将非鬼也。 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 1、愿陛下亲之信之。 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为伊消得人憔悴。 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岂其学不如彼邪? 人称复数: 古文中用“辈,等、属,侪(chái)、族、徒、曹”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1、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法皆斩。 2、徒属皆曰:“敬受命。” 3、尔曹身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指示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这个,这里,这样……) 1、余之游于是乎始。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今若断丝织也,则捐失成功。 4、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此皆幼时闲情也。 7、今臣使楚,不当从此们入。8、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9、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1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诗词大全-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精品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吾欲之南海,何如?、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同予者何人?、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臣不胜受恩感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君与仆有何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 、甚矣,汝之不惠。 、尔安敢轻吾射?、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君与家君期日中。 先主曰:君与俱来。 、吾知所以距子矣。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然足下卜之鬼乎?、愿诸君勿复言。 、卿太重,将非鬼也。 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 、愿陛下亲之信之。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彼竭我盈,故克之。 、为伊消得人憔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岂其学不如彼邪?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等、属,侪(á)、族、徒、曹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失期,法皆斩。 、徒属皆曰:敬受命。 、尔曹身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指示代词:(代人,代物,代事,……)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这个,这里,这样……)、余之游于是乎始。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若断丝织也,则捐失成功。 、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此皆幼时闲情也。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们入。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然足下卜之(于)鬼乎?、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郁郁适兹土。 挥手自兹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远指代词:其、夫、彼。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作者:不详时间:2012-4-7 23:36:43 来源:会员原创人气: 443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尊称 “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 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子?滕文公下》) 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文言文常用字词

文言文常用字詞 阿:偏袒艾:停止、完结(方兴未艾)爱:怜惜;吝惜安:疑问代词,什么,哪里 谙:熟悉按:巡视;考察 B 败:败北,失败拜:授给官职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报:断狱,给……回信、答复 北:打了败仗往回跑悖:违背被:施及;通“披”备:完备本:根源 鄙:边疆,庸俗,谦词(指自己)俾:使比:并列,接连地,勾结,比较,等到 必:一定、必然,倘若、假如弼:辅佐毕:全、都嬖:宠爱庇:遮蔽便宜:不请示,灵活处置 薄:靠近伯:排行第一,爵位,称霸擘:大拇指逋:逃亡 C 采:文章的辞藻骖:三匹马拉的车苍:灰白色操:操守:辈(类、属、侪、徒、等) 曾……不:连……都差:稍微的(差强人意)觇:偷看婵娟:美好的样子超:超过、胜过 常:封建社会宣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朝:一日、朝见车:牙床(辅车相依)彻:通达、贯通

掣:牵引,拉(掣肘)沉:古代常写做“”:陈列,通“阵”诚:假设,果真,的确 乘:古代一车四马丞:辅助逞:炫耀,显示媸:丑弛:放松驰:疾行褫:夺 啻:仅仅,只有敕:告戒、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饬:整顿、整治冲:交通要道,冲击、撞击 稠:多而密初:才、刚刚除:台阶,任命刍:割草,牲口吃的草楚:痛苦(楚楚:茂盛,鲜明) 触目惊心怵目惊心(区别)黜:废黜绌:不足(相形见绌)舛:违背,错乱垂:临近、靠近,(敬辞)表对方高于自己次:临时驻扎,按顺序刺:名片聪:听力好从:使……跟从,通“纵” 殂:死亡徂:往蹴:踩猝:突然蹙:紧迫,窘迫爨:烧火做饭忖:思量,揣度 措:放置厝:放置错:镶嵌 D 达:得志怛:痛苦、忧伤黛:青黑色贷:借出,宽恕逮:达到迨:等到殚:竭尽 耽:沉溺但:只、仅仅,徒然惮:畏惧当:面对,判罪,应当党:一种组织,袒护、偏袒 刀笔:管刀笔的小官祷:祈祷道:规律得:能够镝:箭头弟:但、只管

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

一、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 (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予”、“余”、“朕”。都可以作主语、定语和宾语。 1、我:用于第一人称,译作“我”、“我们” 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 2、吾:可译作“我”、“我们” 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注:中古以前,…吾?一般只能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中古时期“吾…可作动词和介词的后置宾语。 3、予:可译作“我”、“我的” 例: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阳楼记》) 4、余:可译作“我” 例:余闻之也久。(王安石《伤仲永》);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袁宏道《西湖游记二则》) 5、朕:用于第一人称,我、我的。(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例: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二)、谦称代替第一人称,主要有“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谷”、“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但谦称是名词,而不是代词。 1、愚:可译作“我” 例: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2、臣:可译作“我” 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3、仆:可译作“我” 例: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刘义庆《世说新语》) 4、鄙人:可译作“我” 例:且鄙人虽愚,独不知狼乎?(马中锡《中山狼传》) 5、不才:可译作“我”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一、判断句 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⑤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二、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为乡里所患《周处》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其它: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 我忘记了拿尺码。”“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 3、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乃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称“我”。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

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 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代替“仲由”,译为“你”。 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相当于“你”。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而”便是代词“你”。 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文言文常见代词举例.doc

文言文常见代词举例 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二、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三、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 “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

“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二、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三、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 “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精品

【关键字】语文、条件、难点、现代、配合、发展、掌握、需要、倾向、能力、办法、倾斜、发扬、公心 第三节疑问代词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曷”“奚”“胡”“恶(wū)”“安”“焉”“几”“几何”。汉魏时期出现“何物”“何等”,是询问事物的,相当于“什么”。 “谁”“孰”主要用来询问人。例如: (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歧予望之。(《诗经·卫风·河广》)——按:歧,通“企”,踮起脚跟。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尚书》里有一“畴”字,也是用来询问人的,相当于“谁”。例如: (4)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尚书·尧典》)——按:此例《史记》翻译成“尧曰:‘谁可顺此事?’” “谁”在汉魏以后也说成“阿谁”。例如: (5)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何”“奚”主要用来询问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其中“何”偶尔也写作“可”。例如: (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2)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诗经·小雅·苕之华》)——按:此例意思是,人拿什么吃,拿什么饱? (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诗经》里“以”有时也是疑问代词,当“何”字解。例如: (4)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诗经·召南·采蘩》)汉魏时期产生的“何物”“何等”相当于上古的“何”,也是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5)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论衡·虚道》) (6)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禇因举手答曰:“河南禇季野。”(《世说新语·雅量》) (7)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卿何物?”(《世说新语·方正》)(8)大鬼过后,捉得一小鬼,问:“此何物?”曰:“杀人以此矛戟……”(《搜神记·夏侯弘》) “胡”有人说是“何故”的合音,用来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但也可以用来询问其它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按此例询问原因,意思是“为什么”。 (2)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乎?(《墨子·兼爱下》)——按:此例是询问人,意思是“什么人”。 (3)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汉书·食货志上》)——按:此例询问事物。意思是“什么”。 “曷”多见于《诗经》和《公羊传》。在《诗经》里主要用来询问时间,可以翻译成“什么时候”;在《公羊传》中则主要用于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例如:(1)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按:曷至哉,何时回来呀?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安、焉、奚、恶、盍(盖)等;常用的疑问语气 词有: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1 )指人的。有“ 谁、孰” 。a “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 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 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 a 常用来询问 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 欲何之?”译为“哪里”。“胡、奚、曷”经常 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 为”“曷为”,询问原因。 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 安、恶、焉” 。 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 b 也可作 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孰” 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

文言文常见代词

代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 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另外一种就是个人在对话中用的贱称,也叫谦称。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郑人买履》 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我忘记了拿尺码。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公输》 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 3、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 我越听越觉得悲伤。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 我是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 7、臣不胜受恩感激。《出师表》 我就受恩感动激励不尽了。 8、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乐羊子妻》 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 9、鄙人才疏学浅,难当此任。 我才智空虚学问浅陋,难于承担这一重任。 二、第二人称代词 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另外,有“尔曹、若属”等词,译为“你们”。“子、君、公、、卿、先生、阁下、陛下、足下”等是对对方的尊称,可译为“您”

例: 1、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 4、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陆游《示儿》 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 6、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不这样的话,你们都将要被他所俘虏。 8、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你们(守旧文人),在历史中本微不足道,身和名都消亡,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9、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凭您微薄的力量,还不能削平像魁父那样的小土丘,又能把太行、王屋那两座大山怎样呢? 10、子何恃而往?《为学》 您凭什么去呢? 11、公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况吗? 12、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您说你事务多,谁像我呢?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第三节疑问代词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曷”“奚”“胡”“恶(wū)”“安”“焉”“几”“几何”。汉魏时期出现“何物”“何等”,是询问事物的,相当于“什么”。 “谁”“孰”主要用来询问人。例如: (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歧予望之。(《诗经·卫风·河广》)——按:歧,通“企”,踮起脚跟。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尚书》里有一“畴”字,也是用来询问人的,相当于“谁”。例如: (4)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尚书·尧典》)——按:此例《史记》翻译成“尧曰:‘谁可顺此事?’” “谁”在汉魏以后也说成“阿谁”。例如: (5)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何”“奚”主要用来询问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其中“何”偶尔也写作“可”。例如: (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2)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诗经·小雅·苕之华》)——按:此例意思是,人拿什么吃,拿什么饱? (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诗经》里“以”有时也是疑问代词,当“何”字解。例如: (4)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诗经·召南·采蘩》)汉魏时期产生的“何物”“何等”相当于上古的“何”,也是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5)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论衡·虚道》) (6)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禇因举手答曰:“河南禇季野。”(《世说新语·雅量》) (7)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卿何物?”(《世说新语·方正》)(8)大鬼过后,捉得一小鬼,问:“此何物?”曰:“杀人以此矛戟……”(《搜神记·夏侯弘》) “胡”有人说是“何故”的合音,用来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但也可以用来询问其它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按此例询问原因,意思是“为什么”。 (2)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乎?(《墨子·兼爱下》)——按:此例是询问人,意思是“什么人”。 (3)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汉书·食货志上》)——按:此例询问事物。意思是“什么”。 “曷”多见于《诗经》和《公羊传》。在《诗经》里主要用来询问时间,可以翻译成“什么时候”;在《公羊传》中则主要用于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例如:(1)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按:曷至哉,何时回来呀? (2)后子见赵孟,赵孟曰:“吾子其曷归?”对曰:“……将待嗣君。”(《左传·昭公元年》)——按:“吾子其曷归”句杜预注云:“问何时当归。”

文言文中常见字意思

为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几层? ⑴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为悲。 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⑵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⑤李忠义其城为坎以先登。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⑨故为之说。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2)为坛而盟。(13)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⑶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 ③子墨子解带为城。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⑤相传以为雁荡。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⑦霓为衣兮风为马。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⑨然后以六合为家,函为宫。 ⑷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⑤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⑦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⑨项燕为楚将。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 ⑸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⑹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⑤恐为操所先。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⑨吾属今为之虏矣。⑩则为深谷林莽所蔽。(11)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12)为仲卿母所遣。(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4)为国者无使为积之所劫域!(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1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1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8)竟为秦所灭。(19)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⑼有。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⑽将来,将。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文言文中的指示代词用法

文言文中的指示代词用法讲解 1、之、兹、其——特指或泛指代词 其是特指代词,表示它所修饰的名词指代的人或事物是特定的或适当的。一般可译为那。由于例子常见,此处不赘举。 其在句中只能作定语。 其后面常跟着动词谓语,从形式上来看,此时的其很像是主语。 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但是此时的其仍然为定语。它的作用相当于:名词+之。再连同后面的动词,就构成:其(主语+之)+谓语。如其负大舟就相当于水之负大舟,其入就相当于师之入。都相当于用连词之连接主谓语后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的名词性词组。在单句中充当一个句成分(主语或宾语)。此时其仍然是定语。 有时其出现在句首,容易被误解成主语。这时对其的词性更要细心辨析。 如:其是之谓乎? 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这两句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上句表推测语气,下句表反问语气。都不是代词,因此也就更不可能是主语。 之,表泛指,可作定语,也可以作宾语。可以译为这。 之二虫,又何知?——之为定语。 姜氏欲之,焉避害?——之为宾语,意思是,姜氏想要这样。 兹,表泛指,多作宾语。念兹在兹。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但是兹在古书中出现的频率远不如其他代词多。 2、此、是、斯——近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此天子气也。——此做主语。 仁者固如此乎?——此做宾语。 是乃仁术也——是做主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是做宾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斯做定语。 此、是还可作判断句的谓语。 可为流涕者,此也。——可以为了它掉眼泪的,是这个啊。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武王就是这样的。 3、彼、夫——远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 彼,指代性强,可作主语、宾语、定语。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彼做主语。 由此及彼。——彼做宾语。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彼做定语。 夫,指示性较弱,以做定语为多。 夫晋何厌之有?——那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那颛臾国,从前周已故的天子把它任命为东蒙山的主祭。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讨厌那种嘴上不说想要它却又一定为得到它而制造说辞的态度。 位于句首的夫后来虚化为句首语气词,主要起提起话题的作用,表示要发议论。要注意辨别夫的这两种用法的区别。 做句首语气词的夫的用例如: ①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对比前面所举夫做代词的用例:

文言文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 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如:三岁贯女,

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尊称: “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 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子?滕文公下》) 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

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

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文言代词

文言代词 【概念点】文言代词 【定义】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代词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故现代语法书划入实词类。但是,它和开放性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相比,是一个封闭性词类,数量很少,可以枚举,而且词义较虚灵。所以,讲文言虚词的著作,都把它列入虚词中讲述。 【类型】 1.人称代词 2.指示代词 3.疑问代词 【概念点】人称代词 【类型】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另外还有“朕、卬(áng)、台(yí)”、。它们都是相当于“我”或“我的”,有时也可表示“我们”或“我们的”。“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类型】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代词,是称呼听话者的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六个。“汝”、“女”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它们的意思相当于“你”、“你们”。 【类型】3.第三人称:又叫做他称代词。常用的有“之、其、彼、厥”,它们相当于现在的“他(她)”、“他们”。 【概念点】指示代词 【定义】是用来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 【类型】1.近指代词:常用的有“此”、“是”、“斯”、“之”、“兹”、“然”、“时”等。译成“这”、“这个”、“这里”、“这样”。 【实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然:这样) 【类型】2.远指代词:最常用的有“夫”、“彼”、“其”,另外还有“匪”、“厥”。译成“那”、“那个”。 【实例】彼童子之师。(彼:那些) 【类型】3.旁指代词:就是指代其他的人或事物的代词。常用的有“他”、“它”、“异”等,相当于“别的”、“另外的”、“其他的”。 【实例】王顾左右而言他。(他:其他的) 【类型】4.虚指代词:是指不必说出、不愿说出或不能说出的人或事物的代词。多用“某”、“或”、“有”等字。 【实例】或师焉,或不焉。(或:有的人) 【类型】5.无指代词:是表示否定的指示代词。指代人,表示“没有谁”;指代事物,表示“没有……事物(地方)”等。常用的有“莫”、“无(毋)”、“靡”、“末”等。 【实例】寂寥而莫我知也。(莫:没有谁,指代人) 【概念点】疑问代词 【定义】是用来提出问题的代词。 【类型】1.指人:如“谁”、“孰”。“孰”经常用于选择问句,表示比较和选择,而“谁”则很少有这种功能。 【实例】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2)吾与徐公孰美? 【类型】2.指事物:如“何”、“曷”、“奚”、“胡”,可译为“什么”、“怎么”。 【实例】而又何羡乎!(何:什么)(《赤壁赋》) 【类型】3.指处所:“恶wū”、“焉”、“安”,可译为“哪里”。 【实例】沛公安在?(安:哪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