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派

意象派
意象派

意象派及庞德意象派诗歌与中国新诗的影响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001班曲爽2010101010138 意象派(Imagists)是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

付诸实践的文学运动,它是当时盛行于西方世界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代表人物是埃兹拉·庞德。

意象派的产生:

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首先,在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意象派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其次,20世纪初柏

格森热流行,这是自叔本华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界影响的延伸。意象派的开创者休姆就直接受教于柏格森。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全盘为意象派所接受,成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意象派诗特别强调意象和直觉的功能。同时,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为意象派开创了新诗创作新路,尤其是诗的通感、色彩及音乐性,给意象派以极大的启发。

理论主张:

意象派没有具体的理论,但有自己的美学主张,大致可以概括为:使用普通语言,但是用准确的字眼;避免有音无意、用作装饰的诗歌惯用词汇;自由选材;创造新的节奏表达新的情绪;使用意象呈现出具体、坚定和肯定的画面;暗示出意思,而不是直抒胸臆。现代英美诗歌流派。意象即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本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

诗歌创作

由于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诗歌创作,所以理论界也有人将意象派看做象征主义的分支,实际上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有极大的本质差异。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往往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虽然,象征主义也用意象,两者都以意象为“客观对应物”,但象征主义把意象当做符号,注重联想、暗示、隐喻,使意象成为一种有待翻译的密码。意象派则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中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艺术特征

意象派诗歌在创作中表现出的鲜明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

内心感受

第一,意象派要求诗歌直接呈现能传达情意的意象,以雕塑和绘画的手法表现意象,反对音乐性和神秘性的抒情诗,提出“不要说”“不要夹叙夹议”,只展现而不加评论。庞德概括意象诗的定义为:“意象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的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如中国著名的仅有一个字的现代小诗《生活》:“网。”让读者在一刹那间感悟到生活的全部内涵。再如艾米的代表作《中年》:“仿佛是黑冰,/被无知的溜冰者,/划满了不可解的漩涡纹,/这就是我的心被磨钝了的表面。”诗歌在“黑冰”“漩涡纹”“磨钝了的表面”等意象的显示中,瞬间传递出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诗人对人到中年茫然无奈的内心感受。

意象层递: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条理,有层次地组合意象。诗人在层次分明的对比中,对那些自诩为高贵典雅、派头十足然而却是矫揉造作的文人,发起了挑战,主张现代诗人应当像在水中自由漫游的鱼一样,摆脱诗歌的陈规旧律而自由创作。

意象叠加:将有相同本质涵义的意象,巧妙地叠合在一起,意象与意象之间构成修饰、限定、比喻等关系。

意象并置: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两个可见意象并列在一起,借以启发和引起别的感受。休姆说:“两个可见意象的组合,可以称为一个视觉的和弦。它们的联合使人获得了一个与两者都不同的意象。”不同意象并置:所引发的情感情绪已脱离了其中的某一意象含义,而具有一种全新的感受

简洁明了

第二,意象派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不用没有意义的形容词、修饰语,

去掉装饰性的花边,反对卖弄词藻,诗行短小,意象之间具有跳跃性。韵律与节奏

第三,意象派诗歌注重意象组合的内在韵律与节奏,将意象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融成一体。主张按语言的音乐性写诗,反对按固定音步写诗,认为均匀的格律诗是等时性的、起催眠作用的“节拍器”。

美国诗人伊兹拉庞德是“意象派运动”的创始人。意象派诗人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和说理。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意象派运动的产生,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但给予意象派运动更大影响的是中国古典诗歌。同时,意象派诗歌在成熟后又反过来影响中国新诗,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一、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的影响

庞德作为意象派的首领人物,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得益于东方学家、诗人费诺罗萨。费诺罗萨将大量的日译汉诗又译成英语,但还没来得及整理出版就去世了。当庞德得到费诺罗萨的遗稿时,他惊奇于中国人的伟大创举,宣称在中国文学里发现了“新希腊”。庞德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与以他为首的意象派的诗学原则十分吻合,于是,意象派诗人们掀起了一场翻译、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潮。庞德仔细研究了费诺罗萨的手稿《作为诗歌手段的中国文字》,悟出了“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意象”,而汉字的组合往往能取得一幅动感画的效果。由于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浓厚的兴趣,他开始推崇中国古代诗歌,向西方介绍中国古代诗歌,他将陶渊明、李白、李清照等诗作译成英文,1915年,出版了名为《神州集》的译卷。这卷译诗常

被视为庞德的作品而选人美国现代诗选中。他重视保留原作中的意象,强调诗句要有丰富的内涵,在形式上突破传统韵律限制。意象派诗人喜爱中国古典诗歌是有原因的。庞德于1914年写了一个意象派宣言,提出了下面一些作诗的原则:(1)使用通俗的语言,用准确的词语,不用装饰性的词语。(2)创造新的节奏以表达新的诗情。认为自由体诗可以更好地表达诗人的个性,但也不反对用其他诗体。(3)题材完全自由,不受任何限制。现代生活可以入诗。(4)写诗要用“意象”(因此得“意象派”之名),要写得具体、确切,而不抽象、一般。(5)要写得明白、清楚,不模糊、含混。(6)简练、浓缩是诗歌的极其重要的要素。以上是原来的宣言提出的六条,后来艾米·洛厄尔(1874—1925)又加上了一条:(7)要含蓄,不要直陈。睐四从以上各点我们不难看出,意象派所提出的一些写诗的原则,如要用具体的意象,要简练、含蓄等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极其相近。这就使庞德等意象派诗人更好地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并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首先,在意象派诗人看来,中国诗是组合的图画。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意象组合,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国诗歌完全由意象主导,贯穿全诗,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神与物游。中国魏晋唐代诗人的这种表现意象而不加评价的诗风,正与

意象派主张相吻合。庞德从汉语文学的描写性特征中,看到了一种语言与意象的魔力,从而产生对汉诗和汉字的魔力崇拜,长诗《诗章》中多处夹着汉字,以示某种神秘意蕴,主张寻找出汉语中的意象,提出英文诗创作中也应该力图将全诗浸润在意象之中。

其次,对于厌倦了英国诗和法国诗的矫揉造作、无病呻吟、陈旧说教的感伤主义和后期浪漫主义诗风的意象派诗人来说,简练含蓄的中国古典诗歌正好成为他们精神依托。庞德在《神州集》中曾翻译了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他还在这首诗后加了一段注释,认为这是一首写等待的诗,而且等待了很久,但诗中始终没有说出等待和责备的话。庞德非常赞赏这种写法。意象派诗人在推崇中国古典诗歌的简练和含蓄的同时还着力模仿,他们也写过不少类似的诗歌,如卡尔·桑德堡的《窗》:“夜间坐在火车上,向窗口眺望。一大片模糊的黑色东西,闪着一条条灯光。”再次,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叠用意象的写法,最为意象派所称道和推崇。我国古诗中有很多叠用意象的诗句,如我们极其熟悉的散曲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等。意象派诗人对这种叠用意象的写法很感兴趣,庞德也曾尝试过这种意象密集并置的效果,他在《诗章》的第49章中写道:“雨,荒江,旅人。冻云,闪电;豪雨,暮天。小舟中孤灯。芦苇沉重,低垂。竹林萧萧,似在泣诉。”闼诗中用了33个字表现了9个意象,有浓厚的中国气息,很明显是在模仿中国古诗。

二、意象派对中国新诗的影响‘

意象派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吸取了营养,促进了自身发展,同时,其诗学观念及创作实践也对中国新诗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国新诗发展初期,处于“五四” 激进时代的新诗人们对意象派诗歌的认识,特别是对意象派诗歌诗体的自由化和内容的平民化的迷恋,直接加速了中国的新诗革命,意象派既影响了新诗初创时诗的形态、体式又影响了初期新诗的文体特征甚至整个新诗历史的诗体建设。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是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的产物,也是在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下的产物。在其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一批先驱者正是从外国文学运动中得到启示的。英美新诗运动开展的时候,正值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奔赴西方学习浪潮之时。这些留学生怎能不受到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影响呢?这一影响在新诗主要开拓者——胡适的诗学思想与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十分显著的体现。胡适曾在1915年提出诗界革命当从“三事”人手:第一,须言之有物;第二,须讲求文法;第三,当用“文之文字”时,不可故意避之。很多研究者都认为胡适这“三事”是在意象派“三原则”的影响下提出的。1913年,庞德与其他的诗人合作提出了诗歌创作的三原则:(1)直接处理事物,无论主观的还是客观的;(2)绝对不使用无济于表现事物的词语;(3)关于韵律:采用乐句,不用呆板的节拍。不难看出,这“三事”与“三原则”是颇为相似的,特别是第一点,几乎一样。胡适1917年在其《文学改良刍议》所提出的“八不原则” 也是在意象派“八个不作”的影响下提出的。胡适的“八不原则”是这样的: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人手。八事何者?一日,须言之有物。二日,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四日,

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日,务去烂调套语。六日,不用典。七日,不讲对仗。八日。不避免俗字俗语。陬嘲庞德在1913年发表的《一个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作》中,对诗歌语言作了以下八个规定:(一)不使用多余的词,不使用言之无物的修饰语;(二)不使用诸如“宁静的幽暗的国度”之类的表现,这种表现糟蹋了意象,它把抽象和具体混杂在一起,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作者没有认识到,自然事物总是充分的象征;(三)远避抽象,不要用平庸的韵文去复述那些在优美的散文中已经表达过的东西;(四)专门家们今天厌弃的东西将是公众明天厌弃的东西;(五)不要想象诗的艺术比音乐的艺术简单一些,如果你在韵文的艺术上不至少花费与一个普通钢琴教师在音乐艺术上花费的同样大的气力,那么你就不可能得到内行的称赞;(六)尽可能多地接受伟大艺术家的影响,但要作的体面,或者公开承认这种影响,或者把它隐藏起来;(七)不要让“影响”仅仅意味着囫囵吞枣地去学习你凑巧钦佩的一两个诗人的某种特殊的藻饰;(八)要么不用藻饰,要么用好的。对比这两者,我们可以看出,胡适提出的第一点和第四点与庞德提出的第一点说的是一个意思,都是讲要言之有物;胡适的第五、六、七点与庞德的第二、三、七、八点所表达的诗学观点也是差不多的,都要求对文学语言进行变革,摆脱陈旧而俗气的藻饰,不主张用典,反对抽象。朱自清曾在其著作《中国新文学纲要研究》中指出,胡适的诗歌理论主张受到美国意象派的影响。胡适自己也说他曾经在1916年剪录了《纽约时报书评》一则关于意象派宣言的评论,并在下面加了一条按语“此派主张与我所主张多有相

似之处。”这些都是胡适的新诗主张与美国意象派诗歌理论之间有联系的证明。意象派对中国新诗发展初期的诗歌创作也有一定影响。新诗发展初期,新诗主要发表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觉悟》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上,其中第一批新诗有胡适的《鸽子》、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沈尹默的《月夜》等等。胡适无疑就是第一个“白话诗人”。他的诗作《尝试集》的诞生是诗界革命的巨大成就,它使中国的新诗,从此摆脱了古典诗词的束缚,打破了诗不能用白话来写的神话,为中国新诗开创了新的一页。他的《去国集》的一部分诗及《关不住了》等以前的诗作重点尝试以“白话入诗”;在他翻译了美国意象派诗歌《在屋顶上》以后,胡适称其为他的“新诗”成立的新纪元。这也表明了胡适正是在意象派诗歌的启示下,认识到必须充分使用白话的字、文法和音节来做长短不一的诗,进而协调统一了诗的“散文化”与“白话化”的目标,也就构成了早期白话诗的特色,实际上它也是中国现代新诗的最初形态。

综上所述,以庞德为首的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是密不可分的,意象派诗人们在革新英美传统诗歌的同时从中国古典诗歌中也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意象派得益于中国古典诗歌,反过来它也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发展。意象派的诗歌理论、诗歌创作实践直接影响了以胡适为代表的新诗运动,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新诗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