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复习经验交流发言稿

初三化学复习经验交流发言稿
初三化学复习经验交流发言稿

初三化学教师发言稿

尊敬的教科院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感谢各位领导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相互交流中考化学备考工作的平台。有机会在会上发言,我深感荣幸。下面就我校初三化学组这一年的教学情况向大家作一个简要的汇报,以就教于在座的各位行家里手。

1、立足课堂,狠抓课本知识的落实,着力夯实基础

所谓夯实基础,就是要狠抓化学基础知识的落实;而化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就是要抓课本知识的落实。落实课本知识的主阵地在课堂,在致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稳打稳扎,力求每节每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关。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掌握化学知识的能力差异较大,

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一改以往为了留出更多的复习时间而拼命赶教学进度的作法,适当控制进度,重视教学目标的堂堂清,避免造成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或丧失信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落后面,避免了过早的两极分化。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就曾有过这种欲速而不达的教训。

2、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当代科技实际,注重能力培养

化学教学要注意知识的教育性,要渗透人类的基本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要注意联系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的现状与特点,体现化学的使用价值。近年来,中考化学试题中出现了诸如环保问题等社会热点内容,多角度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考查。近年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逐步加强,因而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我们力求准确把握考查改革方案,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的现实社会如环境问题等位参照对象,适当增加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教学内容、练题考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养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的习惯。

3、重视过程,渗透学科思维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意识以及运用有关的科学方法解决社会生产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复习阶段,都努力克服“重过程,轻结论,重简单运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境和解题思路分析”的倾向。以实验教学为例,我们没有因实验操作考试单列而忽视实验教学,反而加大了实验教学的力度,提高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开出率。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通过实验,不断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深化了学生对有关化学概念、性质、原理的认知,促

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学科思维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4、强化训练,加大模拟测试力度,锤炼应试能力

训练是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强化训练,坚持以专项考点为轴心,以课时测试为切入点,避开华而不实的弊端,跳出题海战术的深渊,采用“剪刀加浆糊”的方法,精心组编练考卷,力求反映今年中考的几大趋势。专项考点的设计,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考查,尽可能地体现中考题型功能和题型改革方向。在专项训练的基础上,我们重视了对知识的综合考查,一方面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复习、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见到更多的综合题型。训练中,我们运用“模拟测试加评讲”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一些好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同时分析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着力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良好心态。对学生的练考卷,除认真批改评讲外,还十分重视督促学生纠错,一般问题卷面上纠错,典型问题专用纠错本纠错。学生自我纠错的习惯与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到升华,学生的应试技巧与能力也在不断的锤炼中逐步得到提高。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知识点总结说课讲解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二、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2017年化学中考备考会经验交流材料

2017年化学中考备考会经验交流材料 总口管理区中学周金蓉 对于一个刚刚毕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来说,面对毕业班,压力是巨大的,对中考备考还处于摸索学习阶段。对于中考复习,时间短,如何更好的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化学是学生在初三就开始接触的新学科,在这一年内要完成两本书十二个单元的新授课和三轮复习,时间是很紧的。所以处理好新授课和三轮复习的时间关系和加强内在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从长远考虑,视初三一年为一个整体,中考复习并不是孤立的部分,从新授课阶段就应该注意重点知识的落实,关注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在中考中特别要求学生体现的。 一、对知识原理的理解 首先是从原理的角度上去讲授知识,让学生去理解这个知识的来龙去脉。比如在酸,碱中不可避免要提到电离,但考虑到减负,会显得很尴尬。其实讲电离不是为讲电离而讲,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酸,碱,盐在溶液中的行为,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讲电离时可以把溶液串起来讲。在溶液中某些物质,它会表现出什么形式,会以什么微粒的形式存在,那么它的性质其实就是这些微粒来体现的,同时渗透混合物,进一步加深对混合物的理解,在混合物中各物质依旧保持它原来的性质,所以溶解是一个物理过程。学生很难理解氯化氢气体是由分子构成的,而盐酸就是氢离子和氯离子。在这里就要进行电离的讲解,即酸、碱、盐这些物质在溶液中的存在方式。而关于离子在初中只是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后面介绍了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成来说明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但是其实在溶液中酸、碱、盐这样的电解质都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在这简单介绍电离和离子,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盐酸在水中会电离成氢离子和氯离子,而硫酸会电离出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酸、碱这一类物质具有共同的性质。而结构决定性质,从而继续联想到酸会有一定的共性结构,碱也会有一定的共性结构。讲电离是为讲授复分解反应原理服务的。而初中对复分解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概括为生成沉淀、气体、水。很多时候可能学生就直接背这三个条件了。爱思考的学生就会问为什么生成了这三类物质,这个反应就能发生了。从高中阶段看概括成溶液中的某种离子的浓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有新物质生产了。从这个角度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氯化钙加入碳酸钠溶液中。

初三化学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初三化学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2018年3月太山中学化学组李为响 很高兴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不吝赐教!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成绩,首先学校要提供一个好的教学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年级组的教风浓,班风正,然后才是行之有效的做法—我们的做法就是“抓好落实”,我就从抓好落实谈谈我们化学组的几点做法。 1,课前一读一默夯实基础 开学伊始,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小预备后老师进入课堂要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读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若是习题讲评课,则读上节课的错题及老师拓展延伸或者归纳的知识点)朗读结束随即进行默写,可在作业本上默写,当作一次作业,也可由课代表提前单发纸,默写完立即收上来,在课堂学生进行练习检测的时候,抽空就把他批阅了,也可放在课后批阅。要及时做个简短的点评,好的点名表扬,错的少的,自己把默写的内容课后抄两遍,对于错的多的,当天找时间到课代表处重新默写,课代表把抄的,默的结果当天交到老师处。(这些工作交由课代表也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找到一个好的课代表就要把他培养好,使用好,经常要指导他课代表要做哪些工作,怎么去做,给他鼓励,给他支持)。 2,课后一小题巩固提高 虽然每节课都进行课堂检测性练习,但是我们仍然坚持课后一小题,不要多就是1-2个题,印好一小张发给学生,要具有针对性一般为历年中考题。也相当于课后作业,换种作业的方式罢了。 3,考试复活赛查漏补缺 每学完一章后,要进行一次测试,对于低于平均分5分或者不及格的学生,基本人数控制在每班10人左右,定为本次检测不合格。对于不合格的学生再给一次复活的机会,给一天的准备时间,进入考试复活赛,考试的内容2/3来自原试卷,1/3是新题,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到会议室集中考试,若达到合格标准的就算复活,仍不合格的学生,则每节课化学课前都要到办公室和老师提前见个面。(可以做一下工作:汇报一下上节课学了哪些知识点、接受我的简短提问,也可以给予学法的指导、或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且周六、周日要领加强版作业(都是以前多印的章节练习,)周一到校交到办公室,直至下一次考试。 4,化学竞赛,给学生自信 我们每学期举行两次化学竞赛,每班抽后15名,对考的好班级及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也让这些后进生有得到阳光的机会,他们才能更灿烂更有自信。 通过以上的做法,明显感觉学生学习化学的态度积极、上课的听课专注度高、作业完成的质量好、对待考试很重视。课堂学生能够跟着老师走了,那些上课做小动作、瞌睡、开小差的学生基本没有了,这样低分的学生也越来越少,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但是低分的学生只有靠“抓”才能上来。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大道至简,贵在坚持,重在反思。 谢谢大家!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初三化学中考好题精选

初三化学中考好题精选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 的值为 44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W 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D.W 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 1:3 【答案】D 【解析】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64g+5g+8g+23g-32g-16g=52g,故A错误;反应物的质量减少,生成物的质量增加;所以水、二氧化碳是生成物,氧气和W是反应物。由一中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水、二氧化碳是都是化合物,所以不是置换反应,故B错误;此反应的表达式可表示为W+O2→CO2+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反应表达式可以看出W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则要通过生成物中的氧元素与反应的氧气质量进行比较,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7g×(16÷18×100%)=2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44g×(32÷44×100%)=32g,两者的质量和为56g,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64g﹣16g=48g,所以可判断W中含有氧元素,故C错误;由C的分析可知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4g﹣32g)/12:(27g﹣24g)/1=1:3,故正确,故选D。 点睛:此类题的方法是根据化学式计算碳、氢、氧元素的质量,和反应反应前氧元素的质量或可燃物的质量比较,来判断可燃物的组成元素 2.固体X可能由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硝酸镁、硝酸钡、硫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提示:以上物质中,只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固体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②测X溶液的pH,pH= 13; 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 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 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以上实验信息,关于固体X组成的判断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不能确定是否有硝酸镁;

最新中考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中考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完整版)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二)测容器--量筒 (1)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2)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3)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化学中考经验交流思路指导

化学中考经验交流思路指导 备考循环思路:备考计划——研究考情——构建和谐课堂———小组合作——分层备考。 一、备考计划: 1—6周:新课阶段,争取第六周结束新课。 7—10周:第一轮复习,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过关。 11—13周:第二轮复习,侧重于知识的综合训练以及提升。 14—16周:第三轮复习,侧重于中考试题的实战演练以及查漏补缺。 二、紧扣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 考纲就是指南。每年的中考备战前,我都要找来近几年中考的试卷,分析他们的命题题型和考察内容。分析试卷结构,分析重难点。做到复习时心中有数。根据近几年的命题走向,对试卷结构进行了预测:化学科满分100分。试题主要题型及比例:选择题约36分,填空题约20分,简答题约12分、实验探究题约20分和计算题约12分。各部分内容比例为:身边的化学物质约占42%、物质构成的奥秘约占23%、物质的化学变化约占22%、化学与社会发展约占13%。 只有紧扣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才能瞄准目标,把准中考试题的脉搏,掌握好复习内容的深浅度。 我们要吃透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掌握中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和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教法的总结,加强学法指导和考法指导! 三、备考具体方法和措施: 1、建构“知识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复习课容易变成“炒剩饭”,陷入“题海战术”,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复习课不是旧

课的重复与罗列,它是对既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2、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 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因此,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缩小师生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3、注意细节,分层备考 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有很多知识点需要记忆。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零零碎碎,细节末梢很多,细致耐心对于稳定拿分比其他科目更为重要。 对于不同层次的考生最好是进行分层备考,第一轮复习,基础较差考生主要是补好基础,对新课学习时没有学好的概念、化学用语等知识点重新学习和反复记忆。成绩好的,除了巩固好基础知识外,也多对实验探究、计算题等难点进行训练。

九年级化学教学经验交流

九年级化学教学经验交流 龙岩市化学中考分数为40分,比起其他学科来说是很低的,所以现在的学生非常不重视化学,觉得这只是副科,一粒芝麻,和其他的西瓜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现在我们普遍感到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不想学。学习多枯燥啊!要背要记要动脑,多累啊!我们深知强扭的瓜不甜,但是人生有的时候就是这么无奈,明知不可为,偏却要做,还要做到底,做人累,学生累,家长累,老师更累。但是,我们要明知是累,也要发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到最后一刻,也不能放弃一个学生。以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反思后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进入初三,不少学科开始复习,可对于化学来说,却承担着新授加复习的双重任务。新授搞不好,复习无从谈起;复习搞不好,中考无法交待。所以,这一年,是及其紧张的一年,是节奏感非常强的一年。我常想:280天能孕育一个生命,我们该如何在280天内做好对学生化学的启蒙教育呢?下面谈几点点我认为行之有效 的做法: 1、深感一定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是不可取的。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近年试题多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逐年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老师

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好题精选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好题精选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列微观模拟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A.B.C.D. 2.豆腐是人们喜爱的食物,营养丰富,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C6H13NO2),关于亮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亮氨酸是氧化物 B.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7.3% C.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 D.亮氨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3:1:2 3.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戚的“纳米车”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杀死癌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 D.分子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5.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D.水槽中液面下降 6.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c代表氧气B.t2时刻,O2开始产生 C.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D.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7.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8.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B.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C.单质含有一种元素,则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则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9.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X、Y、Z 代表三种不同的元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X>Y B.核外电子数:X=Z C.Y和Z处于同一周期D.X和Z的电子层数相同 10.某高性能锂电池,其反应原理可表示为: Li+MnO2= LiMnO2,已知锂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LiMnO2是氧化物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此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D.LiMnO2中锰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 11.下列物质分别放入一密闭的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由于瓶内压强的明显减小,使瓶塞难以启开的是() A.木炭B.红磷C.蜡烛D.硫 12.1869年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硫元素也排列其中,其化合价分别为- 2、0、+4,+6价,依次对应的化学式错误的是 A.H2S B.S C.SO2 D.H2SO3 13.食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乙酸分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代表一个碳原子,代表一个氢原子,代表一个氧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粤教版初中化学中考化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归纳

粤教中考化学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知识点 1.1社会生活与化学 一、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1、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2、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3、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科学探究的方法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相关连接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1.2化学实验室之旅 一、参观实验室 1、了解化学实验室规则 2、固体和液体化学药品的摆放规律:按物质的类别进行摆放。 3、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2)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3)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a)先调整零点 (b)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c)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d)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e)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4)加热器皿--酒精灯 (a)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b)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九年级化学中考备考经验交流.doc

初三化学复习备考经验交流 大庄中学刘旭杰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感谢领导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相互交流中考备考工作的平台。有机会在会上发言,我深感荣幸。下面我谈谈我粗浅的认识: 一、教会学生复习方法。 古人云“授鱼”不如“授渔”,授人一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受益非浅。就拿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复习来说吧。复习不能只停留在对原有知识的再认识上,而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等,做进一步深化处理,从中掌握知识间的联系、相互转化关系,尽可能使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网络。而这项工作不要由老师一手代办,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只需教给学生总结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 二、注重归纳总结与实际应用。 上复习课时,应少讲“点上”的知识,多讲“线上”和“面上”的知识,这“线”和“面”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备课准备,把该线、面上的部分或全部知识加以串联、提炼、比较和分类,让使学生充满凌乱感的知识能“站起来”、“排好队”,理顺它们的关系。如气体的

制取,要从制取气体的名称、药品、装置、条件、操作、收集、检验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联合比较,但此时学生大多只是从表面上、理性上有所接受,还远远不能在实践和答题中应对自如,还需补充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加以巩固。对于练习题的选择与布置,也是需要精心加以准备的。它既要切合中考实际,又要在难易程度上恰如其分。这样把理论与实例结合起来的教法比脱节开来明显有效。 三、注重观察异同、对比记忆。 在复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时,许多概念相互对立,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单质与化合物、混合物与纯净物,抓住矛盾的关键,对比记忆最好。而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中,氢气、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氢气与氧气的物理性质,往往会相互干扰,影响记忆,如果分类集中,观察其异同,分析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就容易记忆和掌握了。 做到以上这些还远远不够,要提高成绩,还必须做到: 1、立足课堂,狠抓课本知识的落实,着力夯实基础 所谓夯实基础,就是要狠抓化学基础知识的落实;而化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就是要抓课本知识的落实。落实课本知识的主阵地在课堂,在致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稳打稳扎,力求每节每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关。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掌握化学知识的能力差异较大,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一改以往为了留出更多的复习时间而拼命赶教学进度的作法,适当控制进度,重视教学目标的堂堂清,避免造成部分学生对

太原五中初三化学中考好题精选

太原五中初三化学中考好题精选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A、将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现象为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铝丝表面有铜析出,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B、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钾会变质为碳酸钾,滴加入澄清的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钾中含有碳酸根离子,说明氢氧化钾溶液已经变质,故该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 C、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硝酸铵晶体,充分搅拌时,现象为溶液温度下降,只能得出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会造成溶液温度降低,其它盐类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变化无法判断,故选项错误. D、检验集气瓶中是否集满二氧化碳时,应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集气瓶中,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区别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其中有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需鉴别物质 所加试剂或方法 方法1方法2 A厕所清洁剂与厨房洗涤剂加入石灰石加水看是否放热B NH4NO3氮肥和K2SO4钾肥加Ca(OH)2研磨并闻气味加水触摸烧杯 C苏打和小苏打加水,观察能否溶解加入稀HCl D羊毛织品和尼龙织品触摸纺织品抽丝灼烧观察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A、厕所清洁剂显酸性,能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产生冒气泡的现象;厨房洗涤剂显碱性,与石灰石不反应;两种物质溶于水都无明显的放热现象; B、 NH4NO3氮肥和K2SO4钾肥,加Ca(OH)2研磨,硝酸铵会生成氨气,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硫酸钾不能;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硫酸钾无明显现象; C、苏打是碳酸钠和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加水,都能溶解;加入稀HCl都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D 羊毛织品和尼龙织品,触摸纺织品无明显差异,抽丝灼烧,羊毛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选B 点睛:鉴别题要做到同一操作下或与同一物质反应时,现象要不同。 3.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在Ⅰ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Ⅱ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Ⅱ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Ⅰ和Ⅱ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A B C D ⅠCaCO3、稀HCl Na2CO3、稀H2SO4Zn、稀H2SO4Cu、稀H2SO4 ⅡKNO3NaCl BaCl2Ba(OH)2

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归纳及点拨

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归纳与点拨 考点1:物质的变化、性质、反应类型 (1)判别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发光、放热、爆炸既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2)物质的色、态、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导热性、导电性、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中才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腐蚀性、毒性等)。 (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A+B→AB)、分解(AB→A+B)、置换(C+AB→AC+B)、复分解(AB+CD→AD+CB) 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概念的关系 得氧——被氧化——还原剂(C、CO、H2等);失氧——被还原——氧化剂(02、CuO、Fe203等)。 考点2:空气的成分、应用、污染和防治 (1)空气成分及体积分数:N278% 022l%、稀有气体0.94%、C02 0.03%其他杂质气体0.03% (2)应用: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氮气(作保护气等)、稀有气体(作保护气或电光源来产生各种色光,如氖气一一红色光) (3)污染大气的物质是可吸入颗粒(如沙尘)和有害气体(主要是CO、N02、S02),大气污染引发三大环境问题一一温室效应(C02,但C02不是大气污染物)、酸雨(S02)、臭气空洞(氟氯代烃,即氟里昂) (4)三大化石燃料一一天然气、石油、煤(燃烧都会产生C02,石油在驱动汽车、飞机时尾气中有氮氧化物,煤燃烧会产生S02)。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取之于水来源丰富、等量燃烧放出热量最大、燃烧产物是水没有污染)但现有技术条件下成本较大。改善能源结构(如开发氢能源、用酒精代替汽油、西气东输用天然气代替煤气等)、控制有害气体的排放等能有效防治气体污染。 考点3: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 (1)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降温可变为淡蓝色液体,甚至变为淡蓝色雪化状同体,氧气通常贮存在蓝色钢瓶中。化学性质见下表。 物质主要现象化学方程式 碳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 + O2点燃 CO2 硫发出蓝紫色火焰;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 + O2点燃SO2 磷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自烟 4P + 5O2点燃2P2O5 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3Fe + 2O2点燃Fe3O4 铝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4Al + 3O2点燃2Al2O3 镁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空气中即可燃烧) 2Mg + O2点燃2MgO (2)实验室两种制法: 2KMnO4加热K2MnO4 + MnO2 + O2↑(固固加热型)(查、装、定、点、收、离、熄) 2H2O2 H2O+ O2 ↑ (固液不加热型)(Mn02作催化剂“一变两不变”) MnO2 可用排水法(不易溶于水)或向上捧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32>29)收集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氧气的沸点比氮气高.物理变化)。 (3)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考点4: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和爆炸 燃烧一一即剧烈氧化(在有限空间的急速燃烧会引起爆炸) 氧化

初三化学教学经验交流

初三化学教学经验交流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化学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功。 一、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是保障每一位化学教师能正确理解和解释化学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的关键。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这取决于我们的培养对象,我们的培养目标这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各方面全面发展,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个学科不再是单一的,各个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趋于综合化,单有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难以适应化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二、具有娴熟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活动始于设计,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从而直接影响到你的培养对象。教学设计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演示(学生)实验、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以及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等等。就教学过程的设计而言,又包括课导入(知识点的导入)、新授、过渡、提问、讨论、思考、练习、总结、作业布置等等。一个章节、一个课题、一个知识点的设计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化学课(含知识点)的导入,形式多样:(1)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化学史和生活中的许多小故事生动有趣,扣人心弦,通过讲故事导入新课,不仅可以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而且还能快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2)以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导入新课。如初中化学学习“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时候,正逢“八月桂花香”这

一自然现象,因一般学校绿化时均栽种有桂花树,借助这一自然现象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3)以实验方式导入新课。(4)借助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5)以回顾旧知,引入新知的形式导入新课,等等。新课导入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符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服务教学的都可以用于我们的教学实际中。 三、具有极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一个优秀的化学老师不仅是整个课堂的导演、主持,还是一个不小的演员角色,担负好这一多重角色,只有凭借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能力,你的课堂才会有声有色。 四、具备扎实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功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活动,不仅能够为学生充分发挥实验能动性提供重要途径,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不仅要认真对待好教材出现的实验,而且还要自己动手创新实验。一个优秀的化学老师,还离不开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的板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对学生学习和自己教学的评价能力等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新课程已走进学校、走入课堂。新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新教材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教材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

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绝对全,中考必备)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 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 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化学课改经验交流(1)

化学课改经验交流 作者:王志胜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有幸能与大家共同交流,感到非常高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志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目前,初一、初二年级已正式进入课改,虽然我们还没有参与课改,但教师都在积极地向课改靠拢,自觉进行某些项目或局部方面的改革实践,做到了老教材新教法。下面我结合新教材及去年10月份参加山东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评选活动,谈一谈我的一点粗浅体会。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化学教师课讲得头头是道,例题也分析得十分透彻,但教学效果却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是由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只注重教师的讲,而忽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产生智能意义,才能变成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要使化学课堂教学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应提供给学生一个“激情、对话、开放”的课堂。 一、营造一个“激情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在进行的心灵接触。”作为化学教师固然要具备对科学的兴趣、热爱,要掌握较多的知识,但更应懂得教学艺术。教师不是“教书匠”,面对的是一个个复杂的有思想的头脑。因此,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激情的课堂首先表现为上课要有亲切的教态。亲切的教态容易感染和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使学生从内心感到教师是和他们一起在学习、探讨问题,没有居高临下的压力感。而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落落大方的教姿融入学生主体,成为学生的朋友。如一开始以最快的速度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主动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强化师生间的亲和力,以期学生主动道出自己的心声,愿意把学习上的“疑难杂症”、对某些问题的大胆猜想毫无保留地告诉老师。如果发现有时学生提出的见解不合理,这时及时加以鼓励、宽容,善待他们的错误,还他们自主选择权利。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学生就会带着一种高涨、轻松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激情的课堂还表现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不死板,善于创设各种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例如,初三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内容比较平淡,几个性质显得单调、分散,学生听课容易厌倦,而且课后又不易掌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动画引入法:一个叫“阿王”的人带着一条叫“阿黄”的狗,走进一个名叫“死亡谷”的山谷。不多久狗就死了,阿王很害怕,但他平安地出来了。他说:“原来我是福大命大。”他真的是运气好吗?使学生从常见的生活情境中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然后引出要学习的二氧化碳,并启发学生据此情境说出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同时引导思考:能否用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接着继续播放动画:阿王很庆幸自己能活着,进了一家客栈后,说买了几瓶白酒来庆祝。他喝多了一点,抽烟时不慎点燃酒精,烧了蚊帐。他吓得叫救命,

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归纳与点拨

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归纳与点拨

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归纳与点拨 考点1:物质的变化、性质、反应类型 (1)判别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发光、放热、爆炸既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2)物质的色、态、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中才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A+B→AB)、分解(AB→A+B)、置换(C+AB→AC+B)、复分解(AB+CD→AD+CB) 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概念的关系 得氧——氧化——还原剂(C、CO、H 2 等);失氧 ——还原——氧化剂(0 2、CuO、Fe 2 3 等)。 考点2:空气的成分、应用、污染和防治 (1)空气成分及体积分数:N 278% 0 2 2l%、稀有 气体0.94%、C0 2 0.03%其他杂质气体0.03% 1

(2)应用: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氮气(作保护气等)、稀有气体(作保护气或电光源来产生各种色光,如氖气一一红色光) (3)污染大气的物质是可吸入颗粒(如沙尘)和有 害气体(主要是CO、N0 2、S0 2 ),大气污染引发三大 环境问题一一温室效应(C0 2,但C0 2 不是大气污染 物)、酸雨(S0 2 )、臭气空洞(氟氯代烃,即氟里昂) (4)三大化石燃料一一天然气、石油、煤(燃烧都 会产生C0 2 ,石油在驱动汽车、飞机时尾气中有氮 氧化物,煤燃烧会产生S0 2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取之于水来源丰富、等量燃烧放出热量最大、燃烧产物是水没有污染)但现有技术条件下成本较大。改善能源结构(如开发氢能源、用酒精代替汽油、西气东输用天然气代替煤气等)、控制有害气体的排放等能有效防治气体污染。 考点3: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 (1)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降温可变为淡蓝色液体,甚至变为淡蓝色雪化状同体,氧气通常贮存在蓝色钢瓶中。化学性质见下表。 物质主要现象化学方程式 碳剧烈燃烧、发出自光、放热、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 + O2点燃 CO2 1

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通过浏览网络,阅读了大量的网络文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感受,总结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课标、教材与考试的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规定,“义务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无疑是正确的和十分必要的。 教材应当体现《化学课程标准》,人教版,似乎有强调探究过程之嫌,并且在中考试卷当中,过分地加大了实验探究试题的分数比例;目前,我们不可否认,我们进行的,实际上还是应试教育;上级评定教师的业绩,实际上主要还是教师的教学成绩,这就使得大部分普通一线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那些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后进学生,慢慢地,在教学过程当中,这部分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最终违背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初衷。 教材一方面认为学生知识不够,与课改前使用的教材相比,新教材知识的要求几乎全面降低,当然,这符合《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无可非议。但是,我们一方面承认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却希望学生有较高水平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主观地认为学生的探究能力很高。特别是在各种公开课中,似乎没有实验探究,就不可能是一节优质课,而这些课,又有多少能走向普通教学课堂? 建议在中考试卷当中,体现一定量的死记硬背的化学基本知识,这样,一方面肯定了后进生的学习成果,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改变了目前难以达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状况,从而从真正意义上,达到普及基本化学知识的目的。 二.教师本身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许多教师,几乎都是旧人教版教材“喂”大的(虽然也有新人,但新人在师傅的引领下,也慢慢“成长”了),面对新教材,表现出不适。同时,当前大部分教师工资收入不高、地位不高、教学风险的日益加大,也是导致部分教师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不强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建议考试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的启蒙性、基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