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报告02436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报告02436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报告02436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习报告

1. 实习目的

实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到现场或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教学环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习主要是为增强学生对己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及野外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观察和动手能力。通过实习,培养学生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合理的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方面的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专业兴趣,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或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目的有:

1.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更新调查、变更调查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思路;

2.掌握遥感影像图的纠正、镶嵌和标准分幅影像图的制作及影像判读;

3.掌握利用航片或卫片进行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变更调查的技术方法;

4.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变更调查的内容和外业工作方法;

5.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变更调查后期内业工作内容与方法;

6.掌握利用MAPGIS软件建立实习区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完成面积统

计和制作专题图;

7.完成调查实习区内用地类型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分析当前土地利用的

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

2.前期准备和室内预判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为了确保我们的调查实习按照技术规程要求的精度及速度,使调查的成果符合生产,科研的要求,所调查出来的结果与实地保持一致性,就必须遵循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和土地调查工作的特点及规律,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2.1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是任何一项工作的前奏,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工作圆满完成的保证。根据我们实习的要求,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资料准备、仪器设备准备、经费准备、其他生活用品准备等。

2.1.1组织准备

实习是专业教学必需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将课堂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加深同学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根据实习的内容和土地调查的特点,特做如下安排:

1.老师安排

每班配2—3位专业老师或研究生和已经作过这项工作的同志,具体负责学生野外调查的技术要求、进度安排、质量把关、以及学生思想、生活等一切事宜。

2.学生安排

为了能尽快掌握调查的技术方法,使每个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将每个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具体安排是:每三—四人一个小组。学习成绩,工作能力,身体状况是分组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即将以上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相互搭配、尽量使每个组的情况基本相同。

3.总负责

每批实习学生要有一个专业知识、工作能力、责任心都较强的专业老师担任实习班长,负责整个实习的具体安排和要求。

4.技术培训

在正式开展调查实习之前,要进行技术培训,以使全体师生熟悉技术规程、外业调查工作底图、遥感解译变更图、遥感影像图或航片判读、明确调查方法,掌握操作要领,提高调查实习的技术精度。

2.1.2资料准备(由带队老师准备)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要事先收集准备如下的资料。

1.图件资料

(1)1:10,000土地权属界线图;

(2)影像资料(航片)。

2.1.3设备仪器准备

图板、钢卷尺或皮卷尺,铅笔、橡皮、小刀、绘图纸、绘图笔、各种记录手簿、权属协议书、交通工具等。

2.1.4师生自备的物品

生活用品、衣物、实习指导书及相关书籍等。

2.2遥感影像的室内预判

室内预判阶段,即以DOM为基础,参照土地详查资料,通过遥感影像解译的方法,分析提取土地利用地类界及地类属性、行政和权属界线及线状地物等要素,按规定进行矢量化和属性输入,为开展外业调绘制作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外业底图和外业调查记录表。

目前影像解译有两种方式,即目视判读和计算机解译。目视判读操作简单、灵活,判读精度高,但判读效率低且判读结果人为差异显著,判读的准确度较大取决于判读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判读经验。计算机解译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运用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技术,大大地提高了判读的效率,但是由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同物异谱,异物同谱”现象严重和阴影等因素的影响,计算机解译的结果还不能满足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需求。目视判读和人机交互解译的最大优点是灵活,并由于加入了解译者的思维和判断,信息提取精度相对较高。考虑到土地利用调查精度要求较高,所以此次赤城土地利用更新调查采用的人机交互、目视判读的方式进行室内预判。

2.3确定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土地利用分类既是认识土地利用的开始,也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实施动态监测和有效控制的重要环节。因此,土地利用分类是土地利用理论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要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查清土地的家底和利用情况,就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将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对各类土地规定一个准确的含义,这个准确的含义就是调查的依据和准则。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它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不反映土地的适宜性和未来的可能用途。为使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科学、合理、便于掌握,同时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按照统一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进行分类。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把全国土地分为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1989年9月,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制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将城镇土地划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

随着新的《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实施,需要依照法律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范围及与旧土地分类的衔接。同时,根据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土地有偿使用以及第三产业用地的发展,也要求对原有城市土地分类进行适当调整。并且,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学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已提到议事日程,实施统一管理的基本条件亦已具备,普遍要求在原有的两个土地分类和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城乡土地统一分类,汇总出全国城乡统一的土地数据成果和其它调查成果,以利于全国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和调查成果的扩大应用。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需要,有效实施城乡地政统一管理,在1984年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和1989年制定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基础上,经广泛征求意见后,制定的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过渡时期土地分类按照新的《土地管理法》的要求,把城乡土地统一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3大类,下有10个二级类和42个三级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土地综合分类方法,根据土地的利用现状和覆盖特征,对城乡用地进行统一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以服务国土资源管理为主,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覆盖特征、利用方式、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及管理特性等因素,按照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继承性原则进行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各省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可在全国统一的二级地类基础上,根据从属关系续分三级类,并进行编码排列,但不能打乱全国统一的编码排序及其所代表的地类及含义。

目前正在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即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标),为能够更好地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衔接,本次实习土地分类体系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标)。

2.4建立解译标志

解译标志建立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判读后每一图斑地类属性的可信程度,好的解译标志能够提高判读的质量,因而解译标志的建立是整个判读系统中较为重要的一步。遥感影像的解译标志也称为判读标志,它是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的目标地物或现象。解译标志分为直接解译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直接解译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的各种影像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阴影、色调、颜色、纹理、图型,位置等。解译者可以利用直接解译标志直观识别遥感影像上的目标地物或现象的性质、类型、状况。形状描述了一个目标地物的外形与结构,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几何形状,根据影像上物体特有的形态可以判断和识别目标地物。大小是在二维空间上对目标物体尺寸或面积的测量,比较两个物体的相对大小有助于我们识别它们的性质。色调与颜色是地物波普在影像上的表现,采用不同波段和使用不同感光胶片,其色调反映的意义是不同的。阴影是影像上阳光被地物遮挡产生的影子,阴影在影像上表现为地物背光面形成的深色或黑色的色调。纹理是通过色调或颜色变化表现的细纹或细小的图案,这种细纹或细小的图案在某一确定的图像区域中以一定的规律重复出来,纹理可以揭示出目标地物的细部结构或内部细小的物体。图型是目标地物以一定规律排列而形成的图型结构,它是一个综合性解译标志,它由形状、大小、色调、纹理等影像特征组合而成的。位置指目标地物在空间分布的地点,目标地物的位置与它的环境密切相关,据此可以识别一些目标地物或现象。间接解译标志是指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的各种特征,借助它可以推断与某地物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或者通过已识别出的地物或现象,进行相互关系的推理分析,进一步弄清其它不易在影像上直接解译的目标。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影像解译标志如下:

水田(011):指有水源保障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主要分布在河渠两旁,以及村镇附近,方块连片,大范围内有较规则的农村道路,有明显的田埂,上下水渠系比较清晰。

水浇地(012):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处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渠道纵横,方块连片,纹理均匀,大范围内有较规则的农村道路。

旱地(013):指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种植旱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形状规则,有整理痕迹,无灌溉水源,多位于地势较高的山坡。

果园(02):指种植果树的园地。有规则排列的明显或不明显的浅色(未成林)或绿色颗粒状,排列成行。

有林地(031):指树木郁闭度≥20%的天然、人工林地。绿色、通常树冠轮廓明显,有明显阴影。

灌木林地(032):只覆盖度≥40%的灌木林地。绿色、纹理结构较粗糙,图斑形状多不规则。

其他林地(033):指树木郁闭度≥10%但<20%的疏林地。绿色、树影明显,树木郁闭度在10%-20%

天然牧草地(041):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未经改良,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疏林、灌木草地。绿色、色彩较均匀,阴影不明显。

农村道路(104):指农村南方宽≥1.0米,北方≥2.0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浅白色条带,多处于村庄周围或耕地之间。

建制镇(202):指设建制镇的居民点。各种建设和交通的集合体,房屋密集排列规则,交通发达,有高大建筑,规模比较大。

村庄(203):指镇以下的居民点。影像轮廓不规则,内部呈现密集排列的小方块,一般有多条道路与村相连,规模较小。

才矿用地(204):一般呈现方形、长方形等,可以区分出厂房和烟囱,多靠近大的道路。

公路用地(102):指国家和地方公路(含乡镇公路),包括路堤、路堑、道沟、护路林及其他附属设施用地。条带状,两边可以看到护路林。

水库水面(113):指人工修建总库容≥1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以下面积。黑色均匀,一侧有明显大坝。

裸地(127):指表层为岩石或石砾,其覆盖面积≥70%的土地。

河流水面(111):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以下的土地。条带状,黑色。

内陆滩涂(116):河流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河流两侧,呈品红色。

3.外业调绘

3.1确定调查路线

在读片之后,可按照地貌-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现状类型的解译顺序,划分调查区的“地理景观——土地利用类型”大区和亚区,选择野外调查路线。此路线要求穿所有的“地理景观-土地利用类型”大区和亚区。其路线长度不得小于调查区长、宽尺寸最大幅度的2

倍。如该区域自然条件复杂,景观分区较多,其路线调查长度还要增加,并根据地貌的复杂程度增加若干路线,以保证调查路线的代表性。

3.2野外调绘

3.2.1地类调绘

地类调绘采用综合调绘法。

综合调绘法是内业解释、外业核实和补充调查相结合的调绘方法。

综合调绘法的步骤:

第一步,收集相关资料。室内解译前可广泛收集与调查区域有关资料,如以往土地调查图件资料、土地利用数据库,自然地理状况,最新的交通图、水利图、河流湖泊分布图、地名图等,作为室内判读的参考资料。

第二步,室内预判解译。在室内对影像进行预判解译,可采用直接目视判读解译,也可利用已有土地利用数据库与调查底图(DOM)套合,参考原来调查数据进行解译,并在计算机中依据影像将预判解译的界线、图斑、地类等标绘在调查底图上(直接进行矢量化)。通过室内解译,将能够确认的地类和界线、不能够确认的地类或界线,分别用不同的线划、颜色、符号、注记等形式标绘在调查底图上。对影像不够清晰或室内无法判读解译得地、地类或界线,以及线状地物宽度,应由野外补充调查确定。

第三步,外业实地核实和补充调查。利用DOM或经过室内预判后打印出来的纸质影像图进行外业实地调查。外业调查应到实地对内业标绘的地类、界线等内容逐一进行核实、修正或补充调查;对内业部确定或无法解译的影像作重点调查;对影像上没有的、新增的地物进行补测,并将核实、补测的内容及属性标绘在调查底图上或记录在《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

簿》中。最终获得能够反映调查区域内土地利用状况的原始调查图件和资料,依次作为内业数据库建设的依据。

综合调查法可以将大量外业调绘工作提前到内业完成,减轻外业调绘的劳动强度,提高调绘的工作效率。

外业调查基本程序及要求:

(一).外业调查基本程序

1.设计调绘路线。在外业实地调查核实前,首先要在室内设计好外业调绘路线。调绘路线以既要少走路又不至于漏掉要调绘的地物为原则,并做到走到、看到、问道、画到(四到)。

2.确定站立点。为了提高调绘的质量和效率,首先要选好站立点,并确定站立点在图上的位置,按计划路线调绘,同时要向两侧铺开,尽量扩大调绘范围。

3.核实、调查。实地核实、调查应采取“远看近判”的方法,将地类的界线、范围、属性等调查内容准确调绘在调查底图上。通过外业,依据实地现状,将内业解译或无法解译的内容,依据实地现状进行核实或或调绘。对室内解译正确的予以确认;由错误的进行修正;对未解译的部分,根据实地情况调绘或补测在调查底图准确的位置上。同时,将调查的内容、属性标注在调查底图上或填写在《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中。

4.边走边调绘。根据调查设计的路线,在到达下一站立点途中,可依据影像边走、边看、边判、边记、边画,对室内预判的内容逐一核实、记载,在到达下一站立点后,再进行调绘。

5.询问。在调查过程中应多向当地群众或向导询问,及时了解当地的土地利用的各种情况,主要用地类型、地名、工矿企业单位和权属等情况,保证调查的准确性。

(二).外业调查基本要求

尽量充分利用已有的土地调查资料,参考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和土地更新调查形成的土地调查基础图件,对影像进行解译,将未变化的各种界线、属性、注记等调查内容,依据影像直接转绘在调查底图上,并实地核实确认。

对已变化的调查内容,在实地依据影像调绘在调查底图上。当影像部清晰或实地地物与影像不一致时,应采用实地测量方法,将地物补测到调查底图上。

对有设计图、竣工图等相关资料的新增地物,可依据资料将新增地物的地类界限直接转绘在调查底图上,但必须实地核实范围是否正确。

调查精度要求,与影像对比,调绘、转绘的各种明显界线与DOM上同名地物的移位部大于图上0.3mm,不明显界线不得大于图上1.0mm。

3.2.2线状地物调绘

①线状地物的概念

a.线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林带、固定的沟、渠、路等。

b.我国北方宽度大于等于2m且小于50m的路和宽度小于40m的河渠、林带,要进行调绘,并到实地丈量宽度,丈量读数精确到0.1m。

c.宽度变化较大的线状地物,要分段丈量。

d.对于较大的河流,不用到外业调绘,可以直接从图上量取出来。

②线状地物的丈量要求

用钢尺或皮尺对所有的线状地物,一个图斑一个图斑地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宽度丈量。

a.对于河渠的量法:它要包括河(渠)堤的两侧宽度小于2m的护河(渠)林带。

b.道路要包括两侧的道沟、宽度小于2m的护路林。

c.大于2m的护路(河、渠)林要单独调绘,并移位1.5mm表示。

d.线状地物宽度丈量时,读数读到分米,记录三位有效数字,如果宽度是整米数的,如:16米,那么记录时后面要加“0”,即16.0米。

e.线状地物的宽度要随图斑进行标注。

f.铁路、公路通过城镇、居民点时不能间断。

g.农村道路调绘不进村。

h.道路与双线河流、沟渠相交时,道路要断开,以桥梁符号表示。

3.2.3零星地类的调绘

小于最小上图面积的图斑叫零星地类。

①具体要求是:在1:1万的图幅上,耕地、园地面积小于6.0mm2;林地、草地小于15mm2;居民点面积小于4.0mm2;其它地类面积小于1.0mm2。

②零星地类丈量与图示:用皮尺丈量,精确到小数位后一位,单位用m表示,将地类的长、宽、面积记在外业调查手薄上。

将零星地类的中心点用直径2mm的黑色实心圆点标绘在调查底上,位置要正确。如果一幅图内有多个零星地类的话,要标注它的序号。

(6)补测

地物补测是将实地相对DOM发生变化的部分补测道DOM上。

补测精度要求。量距丈量精度要求,用皮尺或钢尺丈量距离时,测量单位为米(m),保留1位小数。往返或单程两次丈量的相对误差不大于1/200。

3.3外业调查手薄的填写

(1)图斑所在图幅号填写1:10 000土地利用图号,图斑跨图幅时填写全部图号;

(2)土地坐落填写在XX区(县)XX镇XX村;页次应连续编号填写;

(3)地类代码和地类名称按照土地利用类型据实调查填写;

(4)临时图斑号(序号)为外业调查使用的图、表临时标记;

(5)正式图斑号(序号)是外业结束后,按照以村为单位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排序编排代码;临时与正式图斑号可以相同页可以不同;

(6)土地所有权按国有、乡镇集体、村集体三种形式,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填写“G”、“X”、“J”;

(7)土地使用权单位填写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名称:如XX村;国有单位名称字数较多,字格内可填简称,全名可以写在备注栏内;

(8)线状地物、地类名称根据调查结果填写,宽度记录到小数点后一位;土地使用权单位填写在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名称,权属归两个单位的要把两个单位的名称全填上;图斑依附有多条线状地物的要依次列出,同类现状地物,还应编写顺序号;

(9)零星地类的地类代码和地类名称、长、宽及面积根据调查结果填写,其权属性质一般与图斑权属相同;

(10)补测栏专门填写新增图斑几何数据和图形;

(11)附图栏用于绘制图斑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要反映出其形状、相邻地物、权属特征,相邻图斑号,属于补测的还应标注图斑的边长;

(12)备注栏用于图、表内容未尽事宜的详细说明。

4 内业整理

内业整饰是调查成果质量的保证,它包括外业调查表格的整饰,外业调查底图的整饰,编绘土地利用现状图、权属界限图和面积量算等内容。(可参照《地籍管理》内业工作阶段的内容。)

绘制土地利用现状成果图,在进行矢量数据修改之后,参照具体的要求规定,在Mapgis中分别对地类图斑和线状地物赋予正确的颜色、符号。并在图上标注地类号、图斑号、线状地物的宽度等。并加公里网格,经纬度等。利用Photoshop 软件进行图件的后期处理,包括图幅名、比例尺等。

土地利用成果图绘制结束后,按1:10000的比例尺输出。

5.实习收获

从这次实习中,我了解到了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许多知识,并且对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可以称得上是收获颇多。

通过这次实习,我掌握了调绘地类.线状地物,零星地类调绘,补测的方法,其次详知了填写外业调查受不的程序和注意事项。

6.实习的体会和建议

在实习期间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经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工作中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要有一套学习知识的系统,遇到问题自己能通过相关途径自行解决能力。因为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各种各样,并不是每一种情况都能把握。在这个时候要想把工作做好一定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从而掌握相应技术,来解决工来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这样的学习能力,一方面来自向老师们的学习,向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学习。另一方面就是自学的能力,在没有另人帮助的情况下自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出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出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出量。 21.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 目次 前言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2 5数据库结构定义4 6数据文件命名规则14 7数据交换格式16 8元数据17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地分类代码18 附录B(资料性附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格式样本23附录C(资料性附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信息元数据示例27 表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要素代码表2 表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空间信息要素分层、定义与属性关联表4 表3表格信息要素属性关联表5 表4行政区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XZQ)5 表5行政界线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XZJX)6 表6等高线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DGX)6 表7高程注记点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GCZJD)6 表8地类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DLTB)6

表9线状地物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XZDW)7 表10零星地类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LXDL)7 表11开发整理潜力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QL)8 表12开发整理规划区域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GHQY)9 表13面状工程、线状工程、点状工程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GC)9表14面状项目、线状项目、点状项目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XM)10表15注记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ZJ)11 表16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区域平衡表(属性表代码BG_BCGDPHB)11 表17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结构调整表(属性表代码BG_GHJGTZ)11 表18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标分解表(属性表代码BG_GHZBFJ)12 表19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信息表(属性表代码WB_WBXX)12 表20界线类型代码表12 表21界线性质代码表13 表22等高线类型代码表13 表23权属性质代码表13 表24土地开发整理类型代码表13 表25比例尺代码表14 表26规划图类型代码表15 表27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信息编码16 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代码表18 表《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适用)》代码表20 前言 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耕作学实验指导

耕作学实验指导书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005年8月修订

目录 实验一作物种类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1) 实验二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原理与基本方法 (5) 实验三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10) 实验四轮作制度设计 (12) 实验五土地耕作制设计 (15) 实验六土壤施肥制的设计 (17) 附录1 选修实验目录 (32)

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 ——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一、目的意义: 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以作物与其环境的高度统一与适应为基础的。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生产经济条件确定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复种方式,是安排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在我们还不能大面积控制作物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地适作是农业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本实验旨在掌握各作物生态适应性及所规划地区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与耕作学知识,学会分析种植制度与资源关系的方法,为耕作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二、原则: 1.以作物与其环境的统一为总原则。不同地区在地理、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生产条件诸方面存在差异,而各种作物又要求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使作物与环境相互统一,组成—个协调的生态系统,作物才能稳产高产。 2.从大农业观出发,农林草综合发展,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同时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既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作,又要注意满足人民群众及社会的多种需要,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果品蔬菜及饲料绿肥作物的生产。 三、依据: 1.作物对热量的要求: 热量是决定作物种类与复种方式的首要条件。多种作物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对热量要求的不同类型。因此,可将作物分为耐寒作物、低温作物、中温作物及喜温作物,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如附表1。 某作物在此地能否种植,首先取决于当地生长季内的积温状况。当一个生长季内的积温除能满足—茬作物需要(考虑一定的保证率,—般80%以上)尚有剩余时,就可考虑复种。复种形式可根据热量及其它条件采取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等熟制类型。根据条件可采取套作复种或平作复种。以冬小麦为前茬的平作复种作需≥0℃积温,如附表2。 2.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最新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汇总

2014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指导书 第一部分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大纲 一、本课程实习的时间与地点 1.实习时间:外业3天,内业7天; 2.实习地点:长沙市宁乡县。 二、本课程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1.练习地类调查的基本方法与一般技术; 2.练习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平衡表的填写方法及其运用; 3.练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的撰写; 4.练习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5.练习区域主要用地类型(耕地、城市及居民点用地、工矿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 三、本课程实习的基本要求 1.要求认真进行,并独立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报告,不得抄袭,但可参考借鉴别人资料;字数不少于4000,要求有血有肉,不说空话、套话;报告内容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2.在外业收集资料可以分组进行,各小组内部应进行适当的分工与合作,且各组之间必须相互配合。 3.内业时以小组为单位,但提交的实习报告必须是个人的。 4.外业进行之前,各小组必须制定详细的外业工作计划交指导老师审查通过,否则外业不能进行。 5.严格内、外业考勤制度,要求各小组组长认真填写实习日志。 四、本课程实习内容及安排

(一)实习内容 依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本次实习要求分别开展农村土地调查与城镇土地地类调查。 (1)农村土地调查只进行地类调查,即实地调查县城以外13个乡镇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村庄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城镇土地调查即城镇地籍调查,是对宁乡县城内部每宗土地的调查,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宗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 (二)实习任务: 1.运用GIS软件进行成果处理,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图,统计各类土地类型的面积。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个实习模块内容,撰写并提交实习报告: (1)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2)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供需预测报告; (3)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与说明书。 各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内部进行分工与协调,但必须确保人人动手、全程参与实习! 五、本课程实习的考核方法与计分方式 本课程实习考核及计分方式由外业表现、内业表现及实习报告三部分综合而成。具体内容见附表(请各位同学妥善保存,以便任课老师在实习结束后评定成绩)。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书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实验指导书 环境与地理科学系 2009 年 9 月 10 日

实验一土地需求量预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必要性和意义; 2.掌握不同的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明确不同方法的实用性; 3.能够借助传统手工方式或计算机计算方式熟练使用不同的预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 预测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了解和协调时期和区域土地利用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内容。土地需求量受一定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质量和区位条件等的影响。耕地需求量预测是土地利用规划预测中最基本的内容。 三、实验过程 1.确定预测目的; 2.检验土地需求量预测案例提供的资料; 3.利用传统手工方式或者计算机软件实施预测过程:分别采用趋势预测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案例(见附件1)进行预测。其中,手工计算方式严格按照预测方法的原理进行逐步计算;计算机计算可以采用EXCEL数据分析工具或者SPSS软件等; 4.比较传统手工和计算机两种计算方式的优缺点; 5.分析预测误差。 四、注意事项 数据输入时要仔细,分析过程中做到谨慎认真。 五、上交资料 提交实验报告,内容书写要规范。

附件1: 例1. 根据某县市1970-1999年30年耕地面积资料(表-1),采用趋势预测法计算出预测方程并绘制趋势线,同时计算出2000年的耕地面积,最后对预测误差进行分析。 表-1 ××县1970-1999年耕地面积

例2.未来耕地面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人口、单产、总产、基建投资等,并随着上述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下表提供了某县市1970-1999年30年人口、粮食总产量和耕地面积的资料(表-2),由此采用回归分析法预测2000年的耕地面积,并列出回归分析方程,最后分析预测误差。 表-2 ××县1970-1999年人口、粮食总产量和耕地面积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广泛收集已有的现状和规划资料等,具体包括: 1)组织准备 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协调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由当地政府来领导,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规划办公室是具体编制规划的工作班子,应包括主要学科的科技人员,但更重要的是有适合做综合工作的专家。 2)思想准备 思想动员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目前规划无用论的思想还相当普遍。思想动员首先要说明规划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3)业务准备 包括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书(或工作方案)、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经费等。 ①规划任务书:要求明确规划的范围、时间期限、指导思想、目的、参与规划的部门、成果要求以及方法步骤、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等。 ②工作计划:要求在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制定,

内容包括:详细列出需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及来源,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和方法,进行人员分工和业务培训,明确物资设备供应,作出费用预算,确定时间进度表,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料、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已有资料的不足部分或不准确部分,应进行必要的补查和核实。设置专题开展研究。通过上述工作,要对全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以及今后各项事业的土地需求量作出准确的预测,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方针与对策,编写《问题报告书》,为编制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资料的质量对分析研究的结论是否准确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对比,选择其中可靠程度高者加以应用。 1)确定土地利用问题 重点开展如下几方面研究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变及其规律,目前土地利用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②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适宜性,待开发土地的潜力,以及不同投入水乎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裁潜力。 ③各部门用地需要量预测。根据规划期间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各部门用地的需求量。 根据以上三方面调查研究,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对照,可以提出当前存在的和规划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土地利用问题。从而确定土

下半年广西管理与法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内容考试试题

20XX 年下半年广西管理与法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内 容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 题,每题2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开发商采用预售方式出售房屋,房屋没有竣工、验收,且没有进行实地测绘,与被售方签定购房合同时所用的房屋面积为。 A:合同约定面积 B:产权登记面积 C:房屋预测面积 D:房屋实测面积 E: 土地 2、判断土地是否处于最佳开发利用方式中,首先是看是否是最佳。 A :土地用途 B:建筑容积率 C:建筑高度 D:建筑密度 E:时间因素 3、是政府为管理土地市场,由专业部门、专业人员评定的土地等级和区域的平均价格。 A :交易底价 B:基准地价 C:课税价格 D:申报地价 E:时间因素 4、下列关于土地复垦,说法正确的是__。 A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B .土地复垦恢复后的土地,要因地制宜,可作为农、林、牧业用地,也可用作工矿用地,有的还可作为建房、游览、娱乐用地.但应优先用于建设用地 C.土地复垦,实行“谁使用、谁复垦”的原则 D.承包复垦土地,应当以合同形式确定承、发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E.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土地复垦的义务 5、某公司于1月1日对外发行5年期、面值总额为20000万元的公司债券,债券寒面年利率为3%,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实际收到发行价款22000 万元。该公司采用直线法摊销债券溢折价,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12月31 日,该公司该项应 付债券的账面余额为A. B. C. D.万元。 21200 22400 23200 24000

16秋地大《土地利用与规划》在线作业二

17春16秋地质《土地利用与规划》二 一、单选(共10 道,共40 分。) 1. 上、下级规划的关系:上级规划指导下级规划,下级规划落实上级规划,各级规划要相互衔接和协调。下级规划在落实上级规划时() A. 也不全是被动的 B. 是被动的 标准解: 2. 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A.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 B. 土地开发利用条件 标准解: 3. 县级规划成果包括()。 A. 规划文本 B. 规划说明 C. 规划图件及附件 D. 以上三项都是 标准解: 4. 牧草地利用规划要根据地形和()植被类型以及畜群结构等,合理划分季节放牧场、割草场、轮牧小区、牧道、设计畜圈、围栏等。 A. 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 B. 水源 标准解: 5. 果园用地规划设计原则:() A. 选树适地 B. 适地适树 C. 选地适树 标准解: 6. 土地整理的概念: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单位、经济组织或个人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或工程技术等手段 A.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 环境规划 C. 历史发展过程 标准解: 7. 县级和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 A. 属于战略性规划

B. 主要起宏观调控作用 C. 制定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 D. 属于管理性和实施性规划 标准解: 8.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A. 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 B. 实用性 标准解: 9. 基本农田是()高产稳产田 A. 种植农作物的 B. 土地高产稳产田 标准解: 10. 土地资源的特性,首先就是由于受地球表面陆地面积的限制,土地资源还具有位置的有限性和区域的差异性。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又表现了土地的()。 A. 一种自然经济综合体 B. 整体性 标准解: 地质《土地利用与规划》二 二、多选(共15 道,共60 分。) 1. 土地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A.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 B. 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C. 增加经济效益 D. 提高土地利用率 E. 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标准解: 2. 土地复垦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系统工程,统筹考虑,土地复垦规划与()结合 A. 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 B. 土地取得利用 C. 复垦规划与土地整理相 标准解: 3. 土地利用系统要素—劳动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过程从某种程度看是通过()财富的过程。劳动是劳动者、()、劳动对象。 A. 劳动积累

土地利用规划学期末重点

1.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 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 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 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 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 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 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 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 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 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 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 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岀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 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 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 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 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岀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岀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岀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岀量。 21. 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23.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2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25. 土地利用规划内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②土地利用潜力分析;③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④土地供需平衡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及手册

土地利用规划 实 验 及 报 告 书 姓名: 学号: 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土地管理专业 刘文旭编写

基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规划评价 一、实验目的 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知道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及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价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excel进行图表制作,掌握条图,柱状图,饼图,散点图。 二、实验内容 1.土地利用用地的现状分析: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和法规为依据,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方针,从巢湖市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正确处理土地资源利用中保护与发展、规划控制与市场调节、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等重大关系,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表1 土地利用现状表2005年 土地利用现状情况,说明分区情况 (二)建设用地现状填写

(三)未利用地 2.建立土地利用结构(按照上课教学要求说明此市的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变化情 况) 表2 土地利用区位分析 利用区位熵指数对本市下辖行政地区的建设用地区位指数,耕地,城市用地的区位指数 建行计算并分析:区位熵指数: i i d s Q D S

由表2和表3、表4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如下: 据2005年西双版纳州土地变更调查显示,版纳州土地总面积为18994.51平方公里。2005年末耕地面积为180572.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51%。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思路和要求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思路和要求 一、研究目的与任务 (一)目的意义 1、研究制定实施保障措施是土地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制定保障措施是保证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 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保证规划所确定的规模、结构、布局等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得以实现。 3、加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是加强和改进规划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 上一轮规划取得的成效: (1)通过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全面推进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进一步发挥了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社会的综合方法,探索实施规划的激励、约束、保障和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规划的实施。 如:许多地方建立了规划实施的领导目标责任制;实施了乡镇规划公告制度,加强了实施规划的目标考核和社会监督;逐步总结形成了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建设用地报批规划审查为主的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存在的问题: (1)是规划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2)是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规划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行政方法尤其是行政审批手段,市场经济国家实施规划常见的社会方法、经济方法等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3)是规划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和落实。 (4)是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管理有待加强。 (二)主要任务 1、研究制订规划实施的法律措施 部要抓紧《土地管理法》修订的准备工作,同时尽快完成《土地利用规划条例》的研究起草;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2、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行政措施 比如,要研究改进对规划的实施管理,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等等。 3、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经济措施 要探索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激励机制,积极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规划目标的落实。 4、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 比如,研究建立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考核制度,研究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监督制度的具体实现方式等等。 5、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科技措施 比如,加快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提高规划管理科技水平等。 (三)有关要求 1、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既要落实现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也要有所创新。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要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为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8 / - 1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接,对中心村、保留村边界划定要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 (三)严格更新规划数据库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参考题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1 1.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并简要说明。第4页至第6页 (1)面积的有限性;(2)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3)整体性;(4)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5)多用途性;(6)社会性。 2.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第8页至第9页 (1)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2)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3)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第11页。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特性?第11页至第12页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特性:(1)政策性(2)整体性(3)兼容性(4)折中性(5)动态性 4.土地利用规划的包括哪些内容。第13页。 (1)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域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2)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土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3)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5.影响土地特性的气象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第17至25页。 (1).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包括太阳辐射强度,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2)温度与植物生长,包括气温,地面辐射平衡。 6.各种地貌类型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第53页 (1)山地丘陵区。山地与丘陵是正地形,是物质的辐散地,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在利用管理上首要重视的是水土保持措施。山地丘陵土壤还具有土层薄、土壤粗骨性的特点。土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一、目的意义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土壤是一个不均一体,受自然因素(包括地形高度、坡度、母质等)和人为因素(耕作、施肥等)影响,土壤养分分布不均匀。正确的采样方法是保证少量分析样品正确反映一定范围内土壤的真实情况的前提条件。 土壤样品的采集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和代表性的土壤,避免一切主观因素的干扰,根据采样目的及分析项目确定采样方法。土壤形成与土体发生研究,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土壤物理性质研究,需采原状土样品:农业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状况研究,则应选择代表性田块,在耕作层多点采取混合样品。 采集到的土样,应当场记好标签,带回室内后要逐袋进行登记,立即进行风干处理。处理样品的目的是:(1)使分析样品可较长期地保存,以防止微生物作用引起土壤生化性状发生变化;(2)挑去非去部分,使分析结果能代表土壤本身组成;(3)将样品适当磨细和充分混匀,使分析时所取的称样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减少称样的误差;(4)将样品磨细,增大土粒的表面积。使制备待试溶液时分解样品反应能够完全和匀致。 二、仪器设备 (1)土样采集使用工具 铁锹、小铁铲、小钢卷尺、剖面刀、样品袋(布袋、纸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 (2)土样制备使用工具 牛皮纸、硬木板、木棒、台称、镊子、玛瑙研钵、广口瓶(或纸袋)、标签、土壤筛(孔径2mm、1mm 和0.25mm)等。 三、实验步骤 (一)土壤形成发育与土壤分类研究(土壤剖面样的采取) 1.采样点确定 在野外首先确定区域地形部位,及具体剖面位置,除在调查范围的草图上注明采集位置外,并在样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第一篇和第二篇 1.土地利用概念 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包含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二是指利用土地,改善环境,已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2.土地合理利用 概念,对于地进行充分的使用,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标志,土地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3.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一定地域的土地的某种利用方式对其周边土地产生有利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反之,成为土地利用外部不经济。 4.土地的生产性利用与非生产性利用 把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源和劳动对象,以生产生物产品或矿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称为土地的生产性利用 主要利用土地的空间和承载力,把土地作为活动场所和建筑物的承载场所,称为土地的非生产性利用。 5.土地利用结构概念 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占土地的比例及相互关系的总和,各种土地利用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6.绿图设计(绿图规划)定义 为使用者提供骨架性内容,其内填补的内容由使用者根据变化的环境条件,通过不断学习加以补充和完善,使规划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其目的是,使规划不仅具备原有的功能,而且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力。 7.土地质量定义 指土地综合属性,具体指土地对不同用途的适应与否以及适应程度,由土地属性指标综合表示。 8.土地利用规划定义 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征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9.土地利用规划特性(5个) 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 10土地利用规划理论6个及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意义 1)地租与地价理论,对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土地区位理论,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中要全面系统的以区位理论作为指导,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结构 3)持续利用理论,协调土地供给和需求量的关系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永恒主题,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

2014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指导书 第一部分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大纲一、本课程实习的时间与地点 1.实习时间:外业3天,内业7天; 2.实习地点:长沙市宁乡县。 二、本课程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1.练习地类调查的基本方法与一般技术; 2.练习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平衡表的填写方法及其运用; 3.练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的撰写; 4.练习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5.练习区域主要用地类型(耕地、城市及居民点用地、工矿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 三、本课程实习的基本要求 1.要求认真进行,并独立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报告,不得抄袭,但可参考借鉴别人资料;字数不少于4000,要求有血有肉,不说空话、套话;报告内容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2.在外业收集资料可以分组进行,各小组内部应进行适当的分工与合作,且各组之间必须相互配合。 3.内业时以小组为单位,但提交的实习报告必须是个人的。 4.外业进行之前,各小组必须制定详细的外业工作计划交指导老师审查通过,否则外业不能进行。 5.严格内、外业考勤制度,要求各小组组长认真填写实习日志。 四、本课程实习内容及安排 (一)实习内容 依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与《第

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本次实习要求分别开展农村土地调查与城镇土地地类调查。 (1)农村土地调查只进行地类调查,即实地调查县城以外13个乡镇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臵、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村庄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城镇土地调查即城镇地籍调查,是对宁乡县城内部每宗土地的调查,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宗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臵等情况。 (二)实习任务: 1.运用GIS软件进行成果处理,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图,统计各类土地类型的面积。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个实习模块内容,撰写并提交实习报告: (1)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2)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供需预测报告; (3)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与说明书。 各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内部进行分工与协调,但必须确保人人动手、全程参与实习! 五、本课程实习的考核方法与计分方式 本课程实习考核及计分方式由外业表现、内业表现及实习报告三部分综合而成。具体内容见附表(请各位同学妥善保存,以便任课老师在实习结束后评定成绩)。 王忠诚 2014/06/10

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安徽省城市开发边界和 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数据标准 2016年6月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编制依据 (1) 3数据内容 (2) 4定位基础 (2) 5数据质量与制图规定 (2) 5.1数据要求 (2) 5.2图示符号 (5) 6成果数据提交规定 (6) 6.1成果数据提交内容和格式 (6) 6.2成果数据存储方式 (6) 附录A 控制线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B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C1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功能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8) 附录C2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9 附录D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10)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城市(县城)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与数据交换。 2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3)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 (4) 《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4) (5)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 (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8)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 21740-2008) (9)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2003) (10) 《城市规划数据标准》(CJJ/T 199-2014) (11)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3-2010) (12)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 (13) 《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6-2010) (14)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7-2010) (15)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0-2009) (16)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1-2009) (1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18)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标准》(试行) (1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调整试行稿) (20) 《安徽省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数据库规定》(2015) (21) 《关于统筹开展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问题的通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提纲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筑密度、土地利用分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复种指数、土地用途区、土地利用潜力、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调整;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土地潜力、公路、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利用基本方针、重点建设项目。 二、问答 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分类体系、土地总适宜性等级的判定方法以及步骤。 2、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主体、期限;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比例尺。 3、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法、特点。 4、如何实施土地利用计划。 5、居民点规模的构成;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核心层次(县级)、期限、特性. 7、确定土地利用目标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最终依据、研究对象. 8、土地利用分区的基本原则与常用方法;土地用途区划分的原则;

9、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方法、一般步骤。 10、土地整理的类型、土地整理规划的程序 11、土地利用规划的分类、性质 12、城镇化水平预测方法;人口预测方法 13、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 14、土地的属性、土地利用潜力的估算方法 15、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及分类 16、土地利用规划的成果资料组成;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和说明书内容。 1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步骤。 18、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当遵循的原则; 19、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式有哪两种。 20、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理论基础。 21、人口与土地需求量预测常用的方法;建设用地的预测方法 22、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哪四种,分别有何特点。 23、城市化水平的五种预测方法。 2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方法、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内容。 25、中国1:1000000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构成; 26、耕地规划涉及的五要素。 27、2007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类;2002年过渡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28、水库库址的地形要求;抽水站选址要求;灌排渠系的构成。

土壤生态学实验指导

土壤生态学 曹志平胡菊编 2007年10月24日 资源环境学院生态系

实验一、培养计数法测定土壤原生动物数量--------------------1 实验二、土壤中线虫的分离方法及杀死固定--------------------4 实验三、土壤螨类的分离------------------------------------6 实验四、氯仿薰蒸浸提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实验一、培养计数法测定土壤原生动物数量 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有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两种。直接计数法(direct counting method),顾名思义,就是对土壤中的原生动物不进行培养,而是取一定量的新鲜土壤,加一定量的水或土壤浸出液,摇匀后即进行镜检,得到土壤原生动物丰度(单位重量土壤中的原生动物个数)。间接记数法主要是培养记数法。鉴于土壤这一特定环境,土壤原生动物种类都能形成胞囊,以渡过土壤干旱环境。风干后土壤原生动物形成的胞囊,用培养的方法诱导脱开胞囊,以推知其种类和数量分布。在培养过程中一切器皿、培养基均经高压灭菌,接种时也应避免尘埃落入,以确保培养不受污染。本实验主要采用Singh(1995)和Stout(1962)的“3级10倍”环式稀释法。 仪器、设备和材料 烘箱、培养箱、灭菌锅、培养箱、镊子、玻璃环、三角瓶、烧杯等。 方法与步骤 1土样采集 土壤原生动物很难直接从土壤、水体中采集,要通过室内培养。土壤原生动物在土壤环境干旱时,都能形成胞囊,以等待土壤水分来临后再脱胞囊而活动。所以土壤原生动物的采集,实际上是采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培养而取得标本。 由于原生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在一个采样区内,需采集10个采样点。用圆形采样器取土样,把土样放入铝盒带回室内。在培养之前,需测定土样含水量。 2 稀释土样 2克风干土样(如有条件,也可以直接用湿土)加18毫升无菌水,充分振荡,可用超声波仪粉碎土壤,使之与水充分混合,这时的稀释度为10;然后用定量吸管吸取2毫升102的土壤悬浮液,加入18毫升无菌水,充分摇匀,此时稀释度为103。依此法逐级稀释,即可得到103、104、105、106……的稀释液。根据原生动物的丰富度选择土壤的稀释度,但每一定量土样均要选择连续的3个稀释度,,即“3级10倍”之意(图1)。 3培养基制备 0.5克氯化钠加1.2克琼脂加98毫升蒸馏水(如用量较多,可按此比例增加),搅拌后在高压灭菌锅中加热灭菌,然后趁热到入培养皿,在凝固之前插入5个内径为1.8厘米、高为0.6厘米的玻璃环。每个土样需6个培养皿30个玻璃环。 4接种、培养和镜检 取其中的连续3级悬浮液,摇匀后每级稀释液各取1ml接种于各自的玻璃杯内,即1、2号培养皿的10个玻璃杯内各滴入1ml第一级稀释液,同样3、4号和5、6号培养皿的10个玻璃杯内分别滴入第二级和第三级稀释液(第一、二、三级稀释液的稀释度是多少,则取决于研究的土壤中原生动物数目的多寡,如采用104-106稀释度系列,则第一级稀释液为104,第二级为105,第三级为106),置于光照培养箱25℃以下培养(图1)。分别在第4、7、11天时在低倍镜下观察每个环中有无原生动物,按肉足虫、鞭毛虫、纤毛虫分别记录。低倍镜下可分清此三大类,但无法鉴定种类。可在实验结束时,再吸出在高倍镜或油镜下鉴定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