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可以这样上

美术课可以这样上
美术课可以这样上

美术课能够这样上

由饮料瓶引发的思考

从事美术教育已经有6余年,

对于县级普通初中的孩子们来说,美术课是他们最喜欢的课,他们能够无忧无虑画自己喜欢的事物,他们认为美术就是画画。

我一周只给学生上一节美术课,而且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我和学生的接触远远不如班主任和其他学科老师那么多,但没想到的是,学生居然在周记中提到了我,肯定我。他们对我那种发自内心的、朴素的敬爱,不但深深地触动了我,也促使我在美术教学中更加积极地总结经验、探求新途径,力求使每一次的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过去有所突破。

那么,我为什么利用饮料瓶等废旧材料实行教学呢?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现在和大家说一说。

事情是这样的。当我走进教室上课时,看到每位学生桌上放着饮料瓶,个个气喘吁吁,脸上流着汗珠,经询问才得知,上节体育课他们刚刚参加完长跑测试。心想完了,短短的半个小时美术课,怎么让学生安静下来?甚至他们全忘了我上节课布置的美术材料。

当时我心中突然有个念头:桌子上有各式各样的饮料瓶,它一定能成为我教学中的“新发现”“新材料”。因为饮料瓶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所以,它适合用来做学生“绿色设计”的材料。所谓“绿色设计”,就是将不用的废旧材料,再重新利用在设计之中。

于是,我想应该把饮料瓶保存下来,但是当时,没有一个人知道饮料瓶能够做什么,学生喝完饮料后随手就丢到垃圾桶,学校的保洁员总是将这些饮料瓶然后送往废品收购站。于是,把我的想法和学生说明,他们纷纷表示支持我的“绿色设计”活动。从那以后他们有意识地把饮料瓶留了下来,以便让这些废材料通过再设计而能“物尽其用”。

接下来,就要着手解决怎样教学生们在饮料瓶上实行绘制的问题。

当我拎着装满饮料瓶的黑色塑料袋走进教室时,同学们都很好奇:“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呀?”一听是饮料瓶,他们又非常诧异的问道:“您用它干什么呢?”我认真的对他们说:“希望你们在这节课上用这些废材料来实行绘制。“绘制?”一些同学摇着头,嘴里喃喃的说,“用这个怎么绘制呀?”

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让学生在饮料瓶上实行绘制,会整出什么样的东西,对我来说,学生只要亲手尝试一下就能够了。因为,毕竟是第一次让学生绘制饮料瓶。我是不太指望有什么“惊喜”的。

那天我站在讲台前,一手拿着饮料瓶,一手握着水粉笔,一边调颜色,一边示范地画着。学生看着我把饮料瓶涂上了颜色,非常兴奋,也想动手试一试。

但一些学生画饮料瓶时,无论怎么涂色,都不成样子。我走进一位学生的课桌前一看,不禁笑了起来。学生也察觉我在笑她,显得有的不自在。她看了看我,我从学生的目光中看出她需要我指点一下,便说:“能够怎么涂色。选大一些的笔,多蘸些颜料,平涂时要即快又匀。”我一边说,一边手把手的教她。“谢谢您!”那个学生有礼貌的说道,马上就开始很投入地在饮料瓶上涂上颜料来。

我又朝着另一张课桌走去,看了看那位正在绘制的学生,对他说:“红色还能够加些白色。”“为什么呢?”他有些疑惑。我没有马上解释,而且拿起他的笔边示范告诉他:“先把手粉笔蘸上红色,再加上点白色,调好后去吐;再给红色多加些白色,调好后接着往下涂……”不一会儿饮料瓶上出现了色彩的明度渐变。

围观的其他同学看到我涂得饮料瓶和他们的不一样,也很想试一试。“其实,任何一种颜色,加了白色都能表现出明度变化,不信,你们试试?”我用鼓励的口吻对他们说着。于是,他们尝试着又在饮料瓶上表现起色彩的明度渐变来,而且看起来似乎越画越带劲儿了。

快下课时,他们还舍不得放下笔。我只好宣布:“今天,同学们完成了饮料瓶的底色平涂,

还学习了色彩的明都渐变画法。通过学习、体验,掌握了色彩表现的基本方法。你们看,这样,饮料瓶绘制的第一步就完成了。下一节课,我们接着做。”

因为这节课上绘制的饮料瓶没有干,我只好请同学们先自己保存,以便在下节课上继续画。课后,我依据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美术选修教材《绘画》中的“水粉色”“装饰画”等课的内容,把下一节课的课题改为《丰富多样的色彩表现》。

第二节课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同学们,上一节课,大家涂完了饮料瓶的底色。老师看了以后非常高兴!今天这节课,我希望你们接着把它绘制完成。”

“怎么接着绘制呢?”学生看着我不解的问。我说“假如底色是绿的,不妨想象它是一片碧绿的草原。”我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用谈论的方式启发他们,学生的创意思维逐渐活跃了起来。“如果底色是蓝色呢?”我接着问道。“茫茫的大海,或是蔚蓝的天空。”:有同学回答道。我点点头。接着,我用课件中准备的图片进一步启发学生:“绿色的草原上有飘动的白云……蔚蓝色的大海上有一艘艘帆船……”让他们随着联想想象画面。接着,我又向他们介绍绘制的方法:“色彩绘制的方法有很多,如对比色、相邻色等配色方法,还有点彩画法、抽象画法、具象画法等描绘方法。”

我再次展示课件上的图片启发同学:“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绘制饮料瓶。”

不一会儿工夫,学生在饮料瓶上绘画了动物、卡通、人物、风景等;有点彩,有抽象,也有具象。我被同学们那些富有创意的作品所吸引。

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今天同学们绘制饮料瓶的学习就到这里,应该说,大家的作业真的很不错,题材、内容很丰富,表现风格也多种多样。请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班级窗台上。”话音一落,只见同学们纷纷把自己的作品摆在窗台上。这个节美术课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在接下来的几节美术课上,我还引导学生用废旧材料做了各种各样的小饰品,或者其他日常用品,如风铃、花瓶、书签等。

2012年,我组织学生用旧试卷在饮料瓶上拼添“马赛克”。2013年4月,我又启发学生在饮料瓶上“画”梵高的《星月夜》,还让学生用废泡沫塑料制作“甜品”,在旧瓶子上绘色,等等。这些“绿色设计”教学活动,既让学生加深对色彩和设计知识的理解,还将绿色设计的理念融入生活之中,并最终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很多学生表示,平时扔东西的时候,就想要想一想,这些东西是不是还有用。举一个例子,2012年,在几个高三学生毕业前夕,她们把积攒下来的废纸转交给我,还附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送给学弟学妹们,以便日后实行设计使用”。这些学生知道,这些废纸盒可能对她们来讲已经用处不大了,但同时也能够想到,对其他人来说或许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事情虽小,却说明“绿色设计”对学生是起了作用的,正是通过这个系列美术教学活动,学生的审美素养、环保意识乃至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有决定意义的一个成长阶段。在这个关键的阶段,用艺术美引领学生,在课堂内外潜移默化地感染他们,提升他们的审美修养,我认为,对一名美术教师来说,有这种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愿我的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