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之间的关系

论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之间的关系
论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之间的关系

论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也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早在150年前就讨论了全球化的本质——抛开技术进步因素,全球化就是资本的全球化,亦是关于资本之“主义”的全球化,即利润至上观的全球化。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经济、科技、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而经济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核心也是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对象,所以在查了一些资料后我觉得讨论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及其关系是十分有意义的。不论是对像我这样经济学的初学者,还是其他领域的人对经济的认识,都应当能更深入的了解当今时代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经济全球化 (Economic Globalization)

一、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我觉得这种观点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失偏颇。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而这种观点是比较全面又接近实际情况的,其表现就是当今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渐融入了全球化的经济浪潮。?

因此我是认同后者的,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应该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

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原因

经济全球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① 新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现代交通运输技术等为主体的现代高技术群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人流,使世界真正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②两极格局的结束,使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联系,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和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③发展中国家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综合国力上的差距,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不得不投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去,这是客观上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又一内在动因。

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后半期,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生产力、经济和社会整体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缩小这一差距,便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去,以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发展本国的经济。此举产生了显着的效果, 70年代到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和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就是最明显的例证。正是基于这些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才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潮流,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使自己国家的经济尽快地、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才能不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事实上,若没有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秩序的形成则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完善的。?

④ 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接受,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⑤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跨国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资源(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在世界科学技术的创新有90%被控制在跨国公司手中)和资金资源,贮存有大量的过剩商品,加之受到本国、本地区生产资源、消费市场和有限廉价劳动力的限制,这就迫使他们要进行商品、资本和技术的输

出。尽管其主观动机则是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润为目的的,但这种输出客观上也促进了输入国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

⑤ 三大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建立和其作用的不断增强,为经济全球化构筑了组织和法律框架。

三、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

2)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

3)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4)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5)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贸易、生产、金融和科技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所以可以再一次确定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中主要承担者和推动者的地位。

四、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从初中地理课上老师就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单纯从人类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角度、从提高生产力的标准来看,经济全球化的确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世界产业规模的扩大,会引起生产与消费从结构到地点上的变化,会刺激各种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但所有事物总有两面性,只有清楚看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利弊才能采取有效措施,为今后更好的发展做准备。

首先当然是正面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②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从而使国家能富裕起来。

③全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④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使每个民族和民族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机会。

⑤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使南北关系长期以来的紧张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南北经济交往的规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强。

⑥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然后是负面影响:

①由于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全球化使穷国愈穷,富国愈富,特别是扩大了南北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

②经济全球化会造成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③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他们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国际规则的便利,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便利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例证。

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南方国家间经济实力有限,经济结构趋同而缺少互补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使南南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面临挑战。

第二部分:经济区域化(Economic Localization)

一、经济区域化的基本概念

经济区域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地理相邻的国家建立经贸合作组织,通过契约或协定,促使资本、技术、劳动、信息、劳务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国家间在经济上进行不同程度的联合或合作,在特定领域内实现跨国性的统一过程。

二、经济区域化的形成原因

①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为经济区域化奠定了基础。

②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竞争加剧,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各个地区的经济大国为了加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都不失时机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经济区域化的发展阶段及本质

区域经济集团化在50年代是初创时期,60年代至70年代是发展时期,80年代是较高层次时期,90年代出现北美、欧盟、亚太三足鼎立的局面。而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也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

经济区域化本质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四、经济区域化的影响

正面影响:

①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

②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形成以各个区域经济组织为主体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③从整体上看,也促进着世界经济中的依赖关系。

负面影响:

①具有排他性,不利于商品、资金、技术和服务在区域集团间的流动。

②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③世界经济生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④国家主权概念受到冲击。

第三部分: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之间的关系

一、两者的相同点

从抽象意义上单就“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者并无本质上的矛盾。两者的实质内涵都是商品、劳务、技术、信息及资金等生产要素超越国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流动,使被国界分割的世界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联系起来。两者的实现都要靠民族国家经济主权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让渡。

二、两者的不同点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的范围和程度的差异。从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的实践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实现的市场自由化程度一般比经济全球化的多边贸易体制所达到的自由化程度高。例如,欧盟内部不仅形成了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而且在更加紧密的经济区域欧元内实现了货币统一。经济全球化的多边贸易体制最主要的世贸组织规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关税的大幅度削减和对某些非关税壁垒进行了限制。经济全球化的贸易自由是处在低水平上的。

三、两者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促进的一面。

①从矛盾的一面看:经济区域化具有排他性,区域内外存在着差别待遇,虽然有利于经济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以及成员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但就整个世界而言,仍是带有浓厚集团色彩的贸易保护主义,它使统一的、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为地割裂了。因此,经济区域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②从促进的一面看:经济区域化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任何一个区域经济都是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任何经济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排他性,但从整体上来看,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关系并没有因为经济区域化的发展而有所削弱,反而加强了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从长远来看,区域经济化不可能阻止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相反会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阶梯或者中间环节。

因此,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是相辅相成的。也可以说,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前提、步骤和组成部分或经济区域化只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形式或一个发展阶段。而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归宿和最后结果。

第四部分: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中的中国

当前世界经济有两大趋势,一是经济全球化,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对前者,我国加入了WTO;应对后者,我国与东盟组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在“入世”的同时,确定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加速区域集团化,可以看出两者并不矛盾的。以下我就将应用中国加入WTO 和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例子来探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中的中国。

一、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1、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是规范国际贸易、维护公平贸易的多边经济组织,是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世贸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称为当今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

WTO的三大职能:一是制定国际多边贸易规则;二是组织多边贸易谈判;三是解决各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

2、入世对中国的影响

(1)较大幅度降低了关税水平,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规定了各项基本原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有秩序进行;

(3)实施了一些有利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使其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4)对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如纺织、服装、鞋、帽等发展较为有利。因为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工资水平较低,发展劳动密集性工业,生产成本较低,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5)对我国现在基础仍较差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兴工业如电子工业、高档汽车工业、精密仪表工业等较为不利。因为我国在这些行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还不多,这些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管理水平不高,生产成本较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不强等特点,将面临国外同类行业的严峻挑战。

(6)入世后,我国的经济作物所受到的冲击较大,包括棉花、糖料和油料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玉米、大豆和大麦。棉花可能是我国入世

后受到不利影响最突出的农产品。因为我国这些经济作物的价格一直高于国际市场,而且质量有差距,所以入世后进口急剧增长。

3、从以上管中窥豹可以了解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引进世界先进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据统计,流人中国的外国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 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计达到4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自1993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在过去 20年,中国吸引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

第二,有利于加速中国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

第三,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日趋活跃,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4、中国对于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御和化解能力,切实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来说,指责经济全球化本身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为它是一种趋势,如果我们不融入这一发展过程,自己将永远落后。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为竞争的强者。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必须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目前,我国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但是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发展却比较缓慢,对外投资量尚不到世界对外投资的1%,这既与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引进外资的规模不相称,也表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应一方面要发挥现有技术优势,扩大对有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对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考虑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应对它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2)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3)必须搞活市场经济,开放市场。

只有开放市场,才能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中一个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

(4)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

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5)缩小国内地区间差距与缩小国际间差距的关系,扩大内需与增加外贸出口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大国,国内市场很大,要将扩大内需作为根本,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外贸的重要性。

二、经济区域化中的中国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

在WTO的成员国基本上都与其它有关国家建立了自由贸易关系时,中国和东盟成员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有限,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度高,全球经济的变动会对其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是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中的负面影响和应对经济区域化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意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将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它将为中国和东盟带来互利双赢的局面, 为亚洲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中国和东盟各国尽管发展水平各异,社会制度不同,但中国和东盟同属发展中国家,在当今迅速变化的世界中面临着共同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双方能够提高各自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提升双方在国际经贸事务中的地位。

3、中国国内区域化的改革

在全球化和信息社会悄然走来的时代,我国国内很多区域却停留在“支柱产业”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这样一个西方60、70年代的认识水平上,这种传统思维与区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此导致一系列问题。

为了应对全球化和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区域研究的视角应有如下转变:从单个产业的发展转到跨部门或产业内的价值链分工活动的发展;从政府的立场转到企业的立场;从国家和区域内部的视角转到地方和全球互相作用的视角;从游离的企业个体转向企业群集。区域的发展硬是从附加价值低的活动(如简单装配业)想附加价值高的活动(如研究与开发等)升级的过程。

在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并存的世界经济中,更新和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网络是区域内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新型产业组织形式,是区域性的支持企业创新的网络状系统,实质上是区域经济和社会相融合的产物)是很多国家和政府为增强国家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

三、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大家曾探讨过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问题。首先我觉得在全球经济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高技术的产品全球产业链跨越许多家的前提之下,不可能有国家成为世界工厂。

就举波音飞机的制造为例。大家都以为波音飞机是美国制造,但实际上波音飞机的零部件是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生产的,也有是说波音飞机是在全世界70多个车间里面制造,最后在美国的组装车间组装成波音飞机。像美国这样的大国都只能成为波音飞机整个生产链当中的几个车间,更何况其他国家呢?

中国就是波音飞机这样一个世界工厂当中的几个车间,帮助波音飞机生产尾翼。因此我们应该很明确地提出来,中国不是世界工厂,中国只是世界很多产业链当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环节。中国参与了经济全球化,成为了全球许多产品跨国生产链、工业链当中的一个部分。那么今后我们应该做什么?使中国车间不仅仅生产廉价的、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零部件,我们要使中国的车间更多生产高科技、高附加值或者说生产整个供应链当中的核心零部件。我们是要努力做到的一点的。

然而,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当代中国的国情。由于中国发展很不平衡,我们不仅仅有比较先进的沿海地区,还有相对落后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中国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在中国的车间里生产劳动密集型的零部件、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不仅仅是看到技术上的创新,也要看到体制上的创新、管理上的创新,这样才能提高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

所以由特殊到普遍的原理,我认为中国的开放必须继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只是中国整个对外开放当中的一个阶段,完成加入世贸组织所有的开放义务、开放承诺以后,我们要主动提出新的开放蓝图、开放布局和开放战略,这样我们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潮流当中与时俱进不断进取,保证中国在一个开放的国际环境里面维持国际竞争能力。

由上我做出总结:

一个民族国家不管是加入经济一体化组织还是积极参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规则制定的谈判,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自身国家经济利益最大化。国家经济利益是超越区域经济利益和全球经济利益的。像东盟这样一个完全由小国组成的区域

经济一体化组织更多的是依靠集团化组织的力量实现各个成员国家经济安全、健康的发展。

而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都要求打破国家界限,实现经济主权在一定程度上的让渡,至于是在一个区域的范围内还是在全球的层面上,民族国家必须进行权衡。经济区域化通常是国家让渡的经济主权多一些,适用的范围小一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高一些;经济全球化通常是国家让渡的经济主权少一些,适用的范围大一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低一些。既然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可以互相包容、互相交织、共同发展,那么单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策略也可以顺应两股潮流,既努力适应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又积极寻求区域经济合作——我觉得中国在这方面是做得很好的,加入世贸组织与东盟就是很好的表现。

当然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战略时也应考虑新情况和新问题,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经济、考虑自身国情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在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注意趋利避害,争取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相互交织的复杂形势下“走好钢丝”。

参考资料:

《世界经济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杜德斌主编

《经济地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耿莉萍陈念平编着

《创新的空间——企业群集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王缉慈等着

《经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形式或一个阶段》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论文向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