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必修一《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2课时)教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2课时)教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2课时)教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2课时)教案——光与光合作用》(第2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前教师提供一份预习提纲,布置学生预习课本P103~P105的内容。

预习提纲:①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②什么是光反应阶段?这个阶段发生的场所在哪里?需要哪些条件?物质和能量是如何转变的?

③什么是暗反应阶段?这个阶段发生的场所在哪里?需要哪些条件?物质和能量是如何转变的?

④光合作用受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光合作用的?

[情景创设]

教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请问叶绿体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呢?

学生:第一,叶绿体内有许多基粒和类囊体,扩大了叶绿体的受光面积,类囊体膜表面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便于光能的吸收;第二,类囊体膜表面以及基质内还分布着多种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教师:初中我们曾经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请问你们对光合作用的知识还有哪些方面的了解?

学生:(七嘴八舌)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CO2和H2O;

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糖类和氧气;

等等。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对光合作用的知识还了解不少。请一位同学来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

学生: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教师:那么在一个微小的叶绿体中,CO2和H2O究竟是怎样转化为糖类和氧气的呢?此过程中色素吸收的光能是怎样到有机物中去的?光合作用受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显示板书: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师生互动]

(一)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光合作用是怎样在叶绿体中进行的。

(显示板书:1.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发生在一个叶绿体中的光合作用全程的动态过程。

教师:我们在观察课件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有点“眼花缭乱”呀,这说明光合作用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其实刚才课件中显示的只是光合作用的简化过程,其具体过程还要复杂得多。

教师:根据刚才的观察,你们说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呢?

学生: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教师:下面我们先来具体观察一下光反应过程。

(显示板书:光反应)

教师:演示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动态变化,并指导学生观察。

教师:光反应在哪里进行?

学生:叶绿体基粒的类囊体薄膜上。

教师:利用到了哪种原料?

学生:水。

教师:水在光反应阶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水被分解成了[H]和O2。

教师:水是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的化合物,它为什么会在常温常压下分解?

学生:一方面有色素吸收的光能做“动力”;另一方面类囊体薄膜上分布有相应的酶作催化剂。

教师:回答得很好。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色素吸收的光能除了使水分解以外,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重新演示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动态画面,并指导学生观察。

学生:还有一部分转移到了A TP中,即利用光能把ADP和Pi合成为ATP。

教师:刚才的一系列变化都需要什么参与?

学生:光。

教师:对啦。所以我们把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的这一化学变化称为光反应。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归纳一下,整个光反应阶段物质和能量是怎样转变的?

学生:从物质变化的角度来看,一是把水分解成了O2和具有强还原性的[H],二是把ADP和Pi合成了ATP;从能量变化的角度来看,把光能转化成了A 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教师:很好。光反应一共产生了三种产物,其中我们看到O2作为光合作用的第一个终产物释放到了大气中,还原性很强的[H]和储存有活跃化学能的ATP又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提供给暗反应利用。

教师:下面我们就继续看看暗反应是怎样进行的。

(显示板书:暗反应)

教师:演示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动态变化,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暗反应在哪里发生?

学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教师:利用了哪种原料?

学生:二氧化碳。

教师:在暗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首先CO2与一个C5结合形成两个C3,这一步称为“二氧化碳的固定”。

教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非常稳定的,在空气中很难与其他化合物发生反应,为什么在叶绿体基质中可以顺利地与C5结合形成两个C3呢?

学生:因为在叶绿体基质中存在多种催化暗反应的酶。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经二氧化碳固定所产生的C3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教师:继续演示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动态变化,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C3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成了(CH2O),这一步称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教师:这一步除了形成(CH2O),还有什么产物?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一步学生很容易忽略。

学生:还有C5。

教师:对啦。C5作为一种中间产物,在暗反应的固定阶段用到,同时在暗反应的还原阶段又产生,这对于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

学生:保证暗反应不会缺乏原料,能够持续进行下去。

教师:还原阶段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需要相应的酶催化,还需要光反应提供的[H]作还原剂以及ATP供能。

教师:刚才的一系列变化需不需要光?

学生:不需要。

教师:那是不是一定要在黑暗中进行呢?

学生:也不是,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

教师:对。“暗”并不是指暗反应一定要在黑暗中进行,而是相对于光反应来说,这一阶段不需要光。故我们把光合作用第二阶段所发生的、在有光无光条件下都可以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暗反应”。现在哪位同学来归纳一下整个暗反应阶段物质和能量进行了怎样的转变?

学生:从物质变化的角度来看,二氧化碳经过“固定”和“还原”两个过程,最终被还原成(CH2O)和C5;从能量转变的角度来看,A TP中活跃的化学能变成了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

教师:好。综合我们刚才讨论的光反应和暗反应,我们可以把光合作用过程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

教师:出示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并作适当讲解。

图5-4-1 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

教师:从图5-4-1中可以看出,光合作用是由“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组成的。那么这两个阶段有什么关系呢?

O4[H]

Pi 5

2C

2

O

)

+

C

5

i

教师:通过刚才的列表比较,你认为“植物白天进行光反应,晚上进行暗反应”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不对。因为暗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如果光反应停止,也就意味着暗反应随即停止;反之,光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暗反应提供ADP和Pi,如果暗反应受阻,光反应也不能正常进行。光反应和暗反应是两个同时进行、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过程。

教师:如果从光合作用整体的角度来看:光合作用又完成了怎样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即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

(显示板书:2.光合作用的实质)

学生:①物质变化: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转变成了糖类等有机物。

②能量变化: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

教师:好。我们已经了解了整个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同学们是否能用一个总反应式来表示呢?

(显示板书:3.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请一位学生上黑板表示如下:CO2+H2O(CH2O)+O2↑

教师:从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来看,有哪些因素会对光合作用的进行产生影响呢?

可提示学生根据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从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等方面来考虑。

(显示板书:4.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

学生:光照、二氧化碳、温度、水等环境因素可以对光合作用的进行产生影响。

教师:归纳得很好。除此之外,还有矿质元素也会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二)化能合成作用(显示板书)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105化能合成作用的知识。

教师:绿色植物能够利用光能、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由光能转换来的化学能,以供自身利用,我们把这类生物称为自养生物。请大家思考一下,人、动物与植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人和动物不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教师:那它们是怎样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

学生:它们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教师:对。我们把这类生物称为异养生物。

教师:除了人和动物外,还有哪些生物是异养生物?

学生:还有真菌、支原体、细菌、病毒等生物。

教师:所有细菌都是异养生物吗?

学生:不是,有些细菌是自养生物,比如硝化细菌。

教师:它是如何自养的?是否跟植物一样?

教师:多媒体课件显示硝化细菌的自养过程反应式,并指导学生观察。

学生:有所不同,主要是能量的来源不一样。植物制造有机物的能量来源是光能,而硝化细菌制造有机物的能量来源是把土壤中的NH3氧化为亚硝酸和硝酸时所释放的化学能。

教师:回答得很正确。我们把这种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的合成作用称为化能合成作用。除了硝化细菌外,自然界还有铁细菌、硫细菌都属于这一类生物。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和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

用过程,这两种生理过程都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来制造有机物,但只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才可以提供给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和人类所利用,所以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为了给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和原料,我们就必须提高植物特别是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那么,在农业生产上有哪些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精讲]

1.弄清楚C、H、O的去路,特别是氧的去向:反应物CO2中的O到了(CH2O)中,反应物H2O中的O全部到了O2中。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可表示为:

2.暗反应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中的C5可以循环生成,即在暗反应的固定过程中被用去,同时又在还原过程中产生。这一过程是由美国科学家卡尔文发现的,故称为“卡尔文循环”。因此,如果人为改变光合作用的一些条件,如突然缺CO2,突然停止光照(导致[H]和ATP供给不足),等等,我们可以分析叶绿体中C3、C5、(CH2O)的含量。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如果在光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突然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此时,CO2的固定会受阻,而C3的还原照常进行,那么C5的含量就会上升,C3的含量就会下降,(CH2O)的含量也会下降。

②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变,突然停止光照,此时,CO2的固定照常进行,而C3的还原会受阻,那么C5的含量就会下降,C3的含量就会上升,(CH2O)的含量也会下降。

③如果在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同时,又停止光照,则C5和C3的含量都不变,(CH2O)的含量会下降。

3.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水和矿质元素是怎样影响光合作用的?

①光照作为光合作用的动力对光合作用的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光照强度增强、光照时间延长可以促进光反应的进行,使光反应产生更多的氧气、[H]和ATP。[H]和ATP的增多又可以促进暗反应的进行,产生更多的有机物。光照强度减弱、光照时间缩短也可以限制光合作用的进行。

②二氧化碳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对光合作用的进行也有重要影响。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以促进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从而产生更多的三碳化合物,进而促进还原过程的进行,产生更多的有机物。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同样可以限制光合作用的进行。

③温度是通过影响酶的催化效率来影响光合作用的。作为复杂的化学反应,光合作用需要大量的酶进行催化。温度的适当提高可以大幅度提高酶的催化效率,从而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

④水分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乏时可以使光合作用的强度下降。虽然光合作用所需的水分只是植物所吸收水分的一小部分(1%~5%左右),水分减少对光合作用不会有太大的直接影响,但是,水分的减少可以使叶片的气孔关闭,影响二氧化碳的进入,从而降低光合作用的强度。

⑤矿质元素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如N是催化光合作用过程中各种酶以及ATP的重要组成部分,磷也是ATP的重要组成部分,镁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部分,K 与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直接有关。

[评价反馈]

1.在光照充足的环境里,将黑藻放入含有18O的水中,过一段时间后,分析上标18O放射性标志,最有可能的是

A.在植物体内的葡萄糖中发现

B.在植物体内的淀粉中发现

C.在植物体内的脂肪、蛋白质和淀粉中均可发现

D.在植物周围的空气中发现

2.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H]和ATP参与

A.CO2和C5的结合

B.C3的还原

C.由CO2合成葡萄糖

D.由C5合成葡萄糖

3.在正常情况下进行光合作用的某植物,当改变某条件后,即发现叶肉细胞中的五碳化合物突然上升,则改变的条件是

A.停止光照

B.停止光照并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C.升高二氧化碳浓度

D.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4.生长于较弱光照条件下的植物,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时,其光合作用速度并未随之增加,主要限制因素是

A.呼吸作用与暗反应

B.光反应

C.暗反应

D.呼吸作用

5.图5-4-2是光合作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图5-4-2

(1)请写出字母所代表的物质:

a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f”经暗反应产生“g”,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阶段。

(3)如果同位素3H标记参与光合作用的水,并追踪3H,它最可能的途径是(用图中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

(4)根据题意,简述光合作用能量变化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2.B 3.D 4.B 5.(1)H2O O2 ADP和Pi ATP [H] CO2糖类等有机物(2)CO2的固定 C3的还原(3)a→e→g (4)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课堂小结]

(一)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的过程

2.

3.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及氧元素去向:

4.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光照、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矿质元素等。

(二)化能合成作用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P104页思考与讨论1~2题。

2.完成课本P106叶基础题1~8题。

3.调查和收集有关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具体措施,写好调查报告。

[课后拓展]

1.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1)制造有机物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水等无机物转变成糖类等有机物。全球自养植物每年同化碳素约2×1011t,相当于5×1011t有机物,提供人类及全部动物所需的食物。所以我们把绿色植物称为制造有机物的“绿色工厂”。

(2)能量转化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将多数生物不能利用的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全球植物每年储存3×1018kJ,供给包括植物本身在内的全球生物生长、发育及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另外我们现在利用的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下来的。所以绿色植物又称为“巨型能量转换站”。

(3)保护环境

绿色植物好比是一台天然的“空气净化器”,不断地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和释放O2。绿色植物每年释放氧气5.35×1011 t。

(4)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作用

原始大气中并没有O2存在,直到20~30亿年以前,原始蓝藻在地球出现以后,地球的大气中才逐渐有了O2,从而促使地球上的生物由无氧呼吸型向有氧呼吸型进化,进一步提高了生物的代谢速率和生存能力;同时,大气中的一部分O2可以转化为臭氧(O3),于是,在大气上层就形成了臭氧层,能够有效滤去太阳辐射中对生物具有强烈破坏作用的紫外线,这样才使水生生物进化成陆生生物成为可能。

(1)物质计算

依据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CO 2+H 2*O (CH 2O)+*O 2↑

或6CO 2+12H 2*O C 6H 12O 6+6H 2O +6*O 2 ①光合作用释放6*O 2来自光反应阶段原料水的光解。

②光反应阶段12H 2*O,光解产生24个[H],在暗反应中用于还原6CO 2,并产生6H 2O 。 ③光合作用产物C 6H 12O 6中的碳和氧来自原料CO 2,氢来自原料水。

④生成物6H 2O 中的氢来自原料水,氧来自原料CO 2。

(2)能量计算:依据光合作用反应式进行计算。

(3)与呼吸作用相结合的计算:

在光下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

光合作用实际产氧量=实测的氧气释放量+呼吸作用耗氧量

光合作用实际二氧化碳释放量=实测的二氧化碳消耗量+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释放量 光合作用葡萄糖净生产量=光合作用实际葡萄糖生产量-呼吸作用葡萄糖消耗量

4.化能合成作用

自然界中有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属于化能自养型生物,它们以化学能为能源,以CO 2为碳源。主要的代表有以下几种:

(1)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能将土壤中的氨(NH 3)氧化,从中获得能量而把CO 2和H 2O 合成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其过程可以用下列反应式表示:

2N H 3 +3O 2

2H N O 2 +2H 2 O +能量2H N O 2 + O 2 2H N O 3

+能量6C O 2 +6H 2 O O C 6 6 H 12 +6O 2 ↑

硝化细菌硝化细菌能量 上面的前两个反应是说明NH 3和HNO 2的氧化和释放能量的过程;最后一个反应是说

明硝化细菌利用前面的两个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把从外界吸收的CO 2和H 2O 合成葡萄糖的过程。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对于自然界的氮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把环境中不能被

植物体吸收利用的NH 3变成了硝酸盐(NO -3

),从而被植物吸收利用。 (2)硫细菌

这些细菌能够氧化硫化氢,并且把硫积累在体内。如果环境中缺乏硫化氢,这类细菌就把体内的硫氧化成硫酸。这一过程的化学反应式如下:

H 2S +O 2H 2O +2S +能量

2H 2O +2S +3O 22H 2SO 4+能量

硫细菌就是利用上述反应中释放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的。

(3)铁细菌

铁细菌就是能够氧化硫酸亚铁的一类细菌,这一过程的化学反应式如下:4FeSO4+2H2SO4+O22Fe2(SO4)3+2H2O+能量

硫细菌就是利用上述反应中释放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的。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化能合成作用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一)光合作用的过程

1.过程

2.实质

3.总反应式

4.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

(二)化能合成作用

●习题详解

见第三课时相应内容

●备课资料

见第三课时相应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诵诗歌,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让学生在诗意的想象中诵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领会田园风光的意境,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 2.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一、课堂导入 师:有人说,他是“百世田园之主”,有人说,他是“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初中,我们邂逅了从东晋时代款款而来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回顾他的作品,并背诵《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领悟这其中的真意。 二、合作探究 1.解题 俗话说“眉目传情”,但凡对于诗歌来说,题目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

“归”。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些问题的?从诗中找到依据并加以解说。 解说的时候可以从诗句中的关键字着手。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思考这些问题。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叫一生读课文(纠正字音)。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哪位同学来归纳一下。 小结: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2.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比喻官场中的诗人,“旧林”、“故渊”比喻诗人久违的田园。运用对比和衬托,说明自己跟它们一样早有想摆脱官场束缚,返归田园的愿望了,现在终于做到,并保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表达了一种摆脱官场束缚的强烈愿望。

高中化学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规划 1.地位和功能 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学科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化学反应分类的三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四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后两种分类初中没有涉及过,因而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因此,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安排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2课时 第二节离子反应 2课时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2课时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_全册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1、2(1)(2) 课本P8 习题1.1 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欢迎查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 一、说教材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

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第二首第三首虽然仍旧是写夔州景色。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忆和伤叹。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因为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是他生命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叹。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一提到长安,也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的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诸名胜。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难忘。“花萼隔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把“通御气”和“入边愁”③联系起来说,这就可以想见诗人对时事的感慨是多么深长!天宝祸乱的爆发不是没有原因的。前人曾经认为杜甫的《秋兴八首》可以当得庾信的《哀江南赋》(王梦楼语)。而其实,《秋兴》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全册教案

Unit 1 Cultural relics I. 单元教学目标 II. 目标语言

II. 教材分析与教材重组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cultural relics为话题,旨在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学会描述它们的起源,发展和保护等方面的情况,复习并掌握定语从句,能就如何保护和处理世界文化遗产给出自己的观点。 1.1 Warming up热身部分提供了四幅图片,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交流对于cultural relic的了解,并就此进行讨论。这部分的目的是呈现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文化遗产”。 1.2 Pre-reading是Reading的热身部分,提供了ambers的图片并就此此设计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极易引起学生对amber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prediction。 1.3 Reading是关于寻找丢失了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送给俄罗斯沙皇的那个琥珀房子的建立、转让、被毁、重建的整个历史。设计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以及讨论保护和重建文化从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4 Comprehending既有知识性的问题,同时又跳出了课文,对文章进行整体评价,由易到难,有较好的梯度,全面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Exercise 1将人物及相关事件匹配,检验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Exercise 2 将所给的问题与段落匹配,是段落大意理解题;Exercise 3安排了对于重建lost cultural relics的意义进行讨论,使得学生能对本单元的主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1.5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分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和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Exercise 1着重训练对英语单词解释的理解。Exercise 2 着重词汇在短文中的用法练习。要求学生按所给的语境填入所需的词汇。Exercise 3 专练belong to的词义和用法。在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中,分为四个练习,从课文中出现的定语从句入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限定性定语从句及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联系和区别。再通过连句练习和造句练习来巩固本次所学定语从句的内容。 1.6 Using language分Reading and Listening、Speaking 及Reading and writing 三部分。以不同的学习形式:听、说、读、写,从不同的角度围绕本单元的目标

高中化学_全册精品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1

化学必修1全册精品教案全集 教案编号:1 课题:初中知识复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学习的基本操作 2、复习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能 【道德情感目标】建立从实验学化学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难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器材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归纳整理]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填上分离的物质及应用举例及二、离子的检验。并交流答案。 [板书] 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 [投影] [讲述] 物质的分离是把混合物中各物质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将其彼此分开的 过程,分开后各物质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物质的提纯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物质的过程。 [ 思考]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用的物理方法。 [提问]过滤、蒸馏注意事项 [投影] [讲述]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如图:

①“一贴”: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 1cm),以防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③“三接触”: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过滤后如果溶液仍然浑浊,应重新过滤一遍。如果滤液对滤纸有腐蚀作用,一般可用石棉或玻璃丝代替滤纸。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板书]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 [投影] [讲述并板书]2、蒸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如图: 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②温度计水银球部分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方约0.5cm处;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为防止爆沸可在蒸馏烧瓶中加入适量碎瓷片; ⑤蒸馏烧瓶的支管和伸入接液管的冷凝管必须穿过橡皮塞,以防止馏出液混入杂质; ⑥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思考与讨论]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提问]蒸馏与蒸发的区别: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浓缩后的浓溶液或蒸干后的固体物质)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讲述]蒸发操作应注意的事项:注意蒸发皿的溶液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溶液溅出;如果蒸干,当析出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至干。 [投影] [讲述并板书]3、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液; ②随即振荡,使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中。振荡的方法是用右手压住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复倒转漏斗并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环上静置,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④蒸发萃取剂即可得到纯净的溶质。为把溶质分离干净,一般需多次萃取。 (6)分液的操作方法: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一章算法初步 (1) 1.1算法与程序框图 (2)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共3课时) 1.1.1算法的概念(第1课时) 【课程标准】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法的概念与特点; 2.学会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体会算法思想;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算法概念以及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难点】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过程】 一、序言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 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 那么,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 同时,算法有利于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如四则运算的过程、求解方程的步骤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算法的思想. 二、实例分析 例1:写出你在家里烧开水过程的一个算法. 解:第一步:把水注入电锅; 第二步:打开电源把水烧开; 第三步:把烧开的水注入热水瓶. (以上算法是解决某一问题的程序或步骤) 例2:给出求1+2+3+4+5的一个算法. 解:算法1 按照逐一相加的程序进行 第一步:计算1+2,得到3;

第二步:将第一步中的运算结果3与3相加,得到6;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的运算结果6与4相加,得到10; 第四步:将第三步中的运算结果10与5相加,得到15. 算法2 可以运用公式1+2+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直接计算 第一步: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5; 第二步:计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三步:输出运算结果. (说明算法不唯一) 例3:(课本第2页,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可推广到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说明算法的普遍性) 例4: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的大致步骤是: 第一步:根据题意,选择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第二步:根据条件列出关于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方程组; 第三步:解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代入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三、算法的概念 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对算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设计出一系列可操作或可计算的步骤,通过实施这些步骤来解决问题,通常把这些 在数学中,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的程 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四、知识应用 例5:(课本第3页例1)(难点是由质数的定义判断一个大于1的正整数错误!未找到引 用源。是否为质数的基本方法) 练习1:(课本第4页练习2)任意给定一个大于1的正整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设计一个算法求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所有因数. 解:根据因数的定义,可设计出下面的一个算法: 第一步:输入大于1的正整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园地 10-10 1950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安工大附中高一备课组 本单元教学设想: 一、了解本单元的编写意图 本单元重点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 本单元包括三篇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优美,情味浓厚。二是意蕴深,可以引发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三是语言美。 二.把握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 以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发现创新”这个学科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总教学目标。 三、实施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1、分析写景 2、体会情感 3.注重审美 4、品味语言 5、读写结合

四、单元教学安排 《荷塘月色》2课时,《故都的秋》2课时,《囚绿记》2课时,表达交流2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体会《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二、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 问题预设: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问题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二教案合集

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二教案合集Unit 1 Cultural relics Part One: Teaching Design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Period 1: A sample lesson plan for Reading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Aims: To read about cultural relics To learn about The Restrictive and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I. Warming up Warming up by defining Good morning, class. This period we are going to read about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Before our reading, I’d like to know: A.What kind of old things are cultural relics? Are all the old things cultural relics? B.What is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C.To whom do cultural relics belong? Keys for reference: A. Cultural relics are physical remainders of what different peoples valued in the past and continue to value now. It can also be said that cultural relics are more than works of art, they are symbols of history and the people who lived in the past. B. No, not all the old objects are cultural relics. C. Each kind of relics preserves some aspect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each relic is still a unique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contributions. D. In a larger sense, it can be said that all the cultural relics belong to all peoples and whole societies, not a certain individual. Warming up by presenting Hi, everyone. Let’s look at the screen. I’ll present yo u some pictures. They all

最新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二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最新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二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课时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学习目标】1.食盐提纯的基本操作 2.常用离子检验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至P7 [思考与交流] 1、通过淘金录像,你能不能说出淘金者利用什么性质将金子从沙里分出来的? 2、如果有铁屑和铜屑的混合物,你能用哪些方法将铁屑分离除去? 3、常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有哪些? 【合作探究一】过滤 1、仪器和药品的准备 2、操作步骤 3、注意事项 【合作探究二】设计方案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2 4 ?并且检验各离子是否除尽? 【本节小结】 【布置作业】教材P10 3、4 【随堂练习】一、选择题 1.限用一种试剂即可区别Na2S、Na2SO3、Na2CO3三种溶液,应选用 A.BaCl2 B.NH3·H2O C.Ag NO3 D.HCl 2.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钡杂质的硝酸钾溶液,可以使用的方法为 A.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B.加入过量硫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C.加入过量硫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D.加入过量碳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3.某溶液含有较多的Na2SO4和少量的Fe2(SO4)3,若用该溶液制取芒硝,可供选择的操作有: ①加适量H2SO4溶液②加金属Na ③结晶④加过量NaOH ⑤加强热脱结晶水⑥过滤。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A.②⑥③ B.④⑥①③ C.④⑥③② D.②⑥①③⑤ 4.为实现我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卫生部规定食盐必须加碘,其中的碘以碘酸钾 (KIO3)形式存在。已知溶液中IO- 3可以与I-发生如下的反应:IO- 3 +5I-+6H+====3I2+3H2O,据此 反应,可用试剂和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试验,证明在食盐在存在着IO-3。可供选用的物质是:①自来水②蓝色石蕊试纸③碘化钾淀粉试纸④淀粉⑤食糖⑥食醋⑦白酒。进行上述实验时必须使用的物质是 A.①③ B.③⑥ C.②④⑥ D.①②④⑤⑦ 二、填空题 5.Cu+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和Cu。现有浓硫酸、浓硝酸、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

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1、2(1)(2) 课本P8 习题1.1 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容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 练习题1.1 B组第1题 课外练习课本P8 习题1.1 B组第2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短歌行》 教学过程: 师:上一个星期,一个同学跟我说过,她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要给我欣赏,我看了,我觉得有一些不足,但是的确不错,至少作者的阅读面和思考值得大家学习。 生:(他是我哥哥), 师:噢,你告诉他我很佩服他。他这篇文章,本来她读,他身体不适,我就代劳了 教师读学生哥哥的文章〈酒的遐想〉 酒的遐想 很偶然的灵感,想到了酒。 第一个闯进脑海的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那个当年在月光下起舞弄清影,感叹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酷爱饮酒,他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非凡的气概啊!是酒赠与他的吗?“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是默默地与江水、明月抒情吧。 喝醉了,美也,愁也。 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真的醉了吗?如果他没醉,柳永一定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哦,他好象已经醉醒。那江头的屈原一定醉了,彻彻底底的。“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我好象又错了,屈原说他没醉,恩……哦!酒醉的人总说自己没醉……

让我仔细想想,一定有人醉过…… 有了!辛弃疾醉过!“醉里挑灯看剑”,对!是他!他“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哦……还有那位“独上兰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也醉在酒里。醉是酒的魅力,那愁思呢? 愁?不应该责怪酒吧?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来酒不是愁的梦…… 慢慢咀嚼,细细推敲品味。 突然想到范仲淹,他说酒可以化作“相思泪”,为何?因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人好象总醉在酒里,醉在梦里,醉在愁里……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看来醉里的人很容易醒来,但愁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的话道出了真理,就让咱们“今朝有酒今朝醉”、“酒不醉人人自醉”、“会须一饮三百杯”吧! 望着祖国大好山河容易醉,望着英雄当年“雄姿英发”容易醉,望着曹雪芹勾勒的儿女情长容易醉,醉得太多,醉得太美,醉得值得!又想起那句俗话:“酒逢知己饮!”就让我们为友人一醉方休吧! 思绪随意自然地来到那座小城----------布达佩思东北一百多公里的埃盖尔。在这块大地下藏着许多美酒,几百年……冷冷的静静地醉卧在地下,余秋雨说那是秘藏的醉意,连裴多菲和纳吉的热血都没能改变它的恒温,连两次大战都没能干扰它的美梦,埃盖尔醉得是何等的固执和执拗啊!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技术》课题:The Olympic Games 姓名:Mia Dong 学号:17 专业:英语班级: 4 课程名称: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技术 学期:2012至2013学年第二学期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 《The Olympic Games》教学设计 Mia Dong 外语系4班17 一、学情分析 (一)学习者分析 1、一般特征: 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压力大; 学习策略与方法不合理,有的学生还不喜欢英语。 2、学习风格分析: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还是局限于较为死板,习惯于题海战术,很 少有自发的对感兴趣的课题的研究或学习; 学生习惯于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解,较少地参与主动地学习,一直是较为死板地学 习,老师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融进课堂学习。 3、初学能力判断; 既一个学期的高中英语学习后,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力有提高,但还需继续努力; 关于必修二已经学习了第一、二单元,学生基本可以接受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 前提是必须认真融入由教师带领的学习氛围中。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世界性的体育盛会──Olympic Games 为话题,旨在通过本单元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奥运会的起源、宗旨、以及古现代奥运会的异同。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 的兴趣爱好以及如何向别人推荐某一种爱好,同时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二、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 (一)教学模式 关于第二单元本环节——reading部分,采用教学问答模式、课堂授受模式、指导自 学模式、合作交流模式以及探究学习多种模式交叉运用。 (二)教学策略 主要是使用替代式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其中 穿插问题引导方式,从而克服单一的替代式教学策略的不足 (三)教学方法 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为主,通过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 读书面语言为主,其中使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交叉使用。 四、教学平台 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辅之以少量板书,即多媒体课件教室的教学环境。 五、教学计划 本单元用6课时 第一课时: Warming up and listening 第二课时: Speaking 第三课时: Reading 第四课时: Reading 第五课时: Language study 第六课时: Integrating skills (注:本课件为教学计划中的第三课时) 六、教学动力和动机 关于第三单元本环节教学,教师通过展示学生普遍关注的或喜欢的图片调动学习兴 趣,并且共同讨论学习各种有趣的运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告知学生在reading 后有课堂测验,从而使学生感到较小的压力,促进学习积极性,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和教学目标。 七、教学具体环节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_ 第一单元-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板书)。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 材料一:孟郊《秋怀》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材料二:刘禹锡《秋词》 (一)(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岂如春色嗾人狂。 1、分析孟郊《秋怀》 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 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凉。 2、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 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二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教案设计

物质的量一、教材简析与教材处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选自必修1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物质的量》。他是高中阶段重要理论部分的内容之一,将贯穿今后学习理量之一,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是mol气体摩尔体积、在化学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物质的量的概念,可以导出摩尔质量、的全过程,物质的量浓度等许多在化学中有重要应用的基本概念。因此,物质的量被广泛的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这些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联系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能力与方法目标(2通过体验“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该你那的形成过程,学会运用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 、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A 、养成自然学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B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集合粒子、A在“物质的量”教学中,隐含着这种思想:粒子粒子,即把单个粒子的称量转化为粒子集合的称量,从而间接地求出单个粒子的质量。以“称量一粒米”为背景,建立微观与宏观的联系,设制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 具体思路: 如何称量一粒米的质量学生提出可能的答案归纳处理粒子计算方法 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联系其他物理量掌握微粒数的计算 提出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与质量的换算 B、物质的量对学生来说是个全然陌生的概念,以旧的物理量引入,进入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命题网络。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旧的知识体系中形成新的概念。培养学生学习概念的能 力。. 引 入物质的量的概回忆原有的物理 掌握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强调概念的内涵 掌握物质的量与质量的换算引入摩尔质量的概念 三、主要教学程序设计)物质的量的引入(1情景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