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中其的特殊用法及规律

浅谈诗经中其的特殊用法及规律
浅谈诗经中其的特殊用法及规律

浅谈《诗经》中“其“的特殊

用法及规律

眉山市东坡区苏祠中学周德华

摘要:《诗经》中的“其”在用法、特点、规律上与文言文中的“其”均有极大差异,且读音亦有所变化。文言文中的“其”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或用作远指代词“那、那些、那样”;而《诗经》中的“其”在用法上不仅灵活、自由,而且独特、罕见。它除了与文言文中的这一相同用法外,还可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近指代词“这”(这样、这个)和副词、连词、助词等。这种用法在文言文中极难见到,而在《诗经》中却极为普遍。

关键词:《诗经》“其”,特殊代词;副词;连词;助词

“其”在文言文中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她(她们)或它(它们)”,这是它在文言文中的主要用法。如“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此句中的“其”便用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他”,即在船上刻记号的人。有时也用作远指代词,指代人或物,有“那”、“那样”、“那些”之类的意思。如“用手拂之,其印自落”(《梦溪笔谈·活板》),此句中的“其”就是指代词,指代“那”,即“活板印模”。“其”的这一用法在文言文中是它的主要职能。

“其”在文言文中的这一用法极易理解,可它在《诗经》中就使人很难理解、掌握了。它在用法上灵活自由。如“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经·七月》),”北风其凉,雨雪其雱”(pāng)(《诗经·北

风》),“彼人是哉,子曰何其?”(《诗经·园有桃》)。这几句中的“其”就属此类。它常在句首、句中或句尾,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近指代词或副词、连词、助词,与文言文中的“其”的用法特点迥然不同。那么,《诗经》中的“其”在用法、特点、规律上到底有何变化呢?下面就此问题分别从不同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初浅看法。

一、《诗经》中的特殊代词“其”

《诗经》中的“其”用作代词,除了具有在文言文中的一般指代作用外,它还具有指代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及近指的作用。这便是它在《诗经》中的特殊之处。

(一)“其”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其”在《诗经》中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时,读qí(齐音),有“我”或“我们”的意思。如“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诗经·访落》)。句中“其”用作第一人称代词,读qí(齐音),有“我”的意思。句译:好呀皇考的神灵!就来保护我的一身吧!“爱居爱处,爱丧其马”(《诗经·击鼓》)。此句中的“其”亦用作第一人称代词,读qí(齐音),有“我们”的意思。句译:于是往下,于是留下,于是失掉了我们的马。这种用法,是文言文中不具有的。

(二)“其”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

“其”在《诗经》中用作第二人称代词时,读qí(齐音),有“你”或“你们”之意。一般位于居首。如“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经·抑》)。

此句中的“其”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读qí(齐音),有“你”的意思。句译:(他)不但当面教训你,而且还打了你的耳括子。“回遹(yù)其德,俾民大棘(jí)”(《诗经·抑》)。此句中的“其”亦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读qí(齐音),有“你”的意思。句译:(他)还是歪邪了你的品德。“其”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只用于《诗经》。文言文中不出现这种用法。

(三)“其”用作近指代词“这”

《诗经》中的“其”用作近指代词时,读qí(齐音),常位于句首或句中指代某一情况,具有“这、这个、这里、这样”之意。如“我行其野,言采其蓫(zhú)”(《诗经·我行其野》)。句中的两个“其”分别近指某一情况,读qí(齐音)。第一个“其”有“这个”之意;第二个“其”有“这里”之意。句译:我出走在这个旷野,就采摘这里的萝蔔(bo)。“我行其野,言采其蓄”(《诗经·我行其野》)。这两句中的“其”,第一个近指“这个”,第二个近指“这里”,都读qí(齐音)。句意:我出走在这个旷野,就採摘这里的小旋花菜。“其何能淑,载胥及溺?”(《诗经·桑柔》)。此句中的“其”亦属近指,读qí(齐音),有“这”的意思。这将怎样才能有办法,就相率至于掉水没落吗?“其”用于近指,在文言文中一般不这样用。

二、“其”在《诗经》中用作副词

(一)“其”用作副词有“难道”之意

“其”用作副词读qí(齐音),有“难道”之意,常位于句首,

表反问语气。如“萚(tu?)兮萚兮,风其吹女?”(《诗经·萚兮》)。此句中的“其”是副词,读qí(齐音),表反问,有“难道”之意。句译:落叶啊,落叶啊,风难道吹了你吗?“萚兮萚兮,风其漂女?”(《诗经·萚兮》)。此句中的“其”也用作副词,读qí(齐音),表反问语气,有“难道”的意思。句意:落叶啊,落叶啊,难道风飘了你?“彼何人斯,其为飘风?”(《诗经·何人斯》)。此句中的“其”亦用作副词,读qí(齐音),位于句首,亦有“难道”之意。句译:他是什么人呀!难道是一阵飘风吗?这种用法,也是文言文中极罕见的。

(二)“其”用作副词有“将”、“将要”之意

1、“其”用作副词读qí(齐音),有“将”之意。如“我其夙夜,畏天之威”(《诗经·我将》)。此句中的“其”位于句首,表未来情况,有“将”的意思;用作副词,读qí(齐音)。句译:我将日夜小心,敬畏天的威灵。“小东大东,抒柚其空!”(《诗经·大东》)。此句中的“其”位于句中,用副词,读qí(齐音),表要出现的情况,有“将”之意。句译:小也征求于东,大也征求于东,织布的梭子也将会一空!这种用法在《诗经》中出现较多,文言文一般不这样用。

2、“其”用作副词,有“将要”之意

《诗经》中的“其”作副词,常位于句中或句首,读qí(齐音),表未来情况,有“将要”之意。如“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经·七月》)。此句中的“其”是副词,读qí(齐音),表将会出现的情况,是“将要”之意。句译:赶紧修好住屋,将要开始播种各种谷物了。

“昊天其子义,实佑序有”(《诗经·时迈》)。此句中的“其”也用作副词,读qí(齐音)。用于句中,表将会怎样,有“将要”之意。句译:昊天上帝将要抚爱他,这是佑助继续这周家。可见,“其”在《诗经》中的这种用法也很特殊。

三、《诗经》中的“其”用作助词

“其”在《诗经》中用作助词时,读jī(机音)或jì(计音),可译作“呢”或“啦”,也可不译出。

(一)“其”用作助词时,有“呢”或“啦”之意。

《诗经》中的“其”用作助词时,读jī(机音),位于句尾,表疑问语气,有“呢”或“啦”之意。如“彼人是哉,子曰何其?”(《诗经·园有桃》)。此句中的“其”用作助词,读jī(机音),位于句尾,表疑问语气,有“呢”的意思。句译:他们那些人啊,你能说什么呢?“夜如何其?夜未央”(《诗经·庭燎》)。此句中的“其”是助词,读jī(机音),位于句尾,表疑问语气,有“啦”的意思。句译:夜怎么样了啦?夜不忙。“其”用于句尾作助词,一般只有在《诗经》才有这种用法。

(二)“其”作助词,没有实在意

《诗经》中的“其”作助词时,计jì(计音),位于句中,没有实在意义,不必译出。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雱(pāng)”(《诗经·北风》)。此句中的两个“其”是助词,读jì(计音),没有实在意义,起强调语气作用,可不译出。句译:大风冷啊,大雪飞扬。“不日不

月,曷其有佸(hu?)”(《诗经·君子于役》)。此句中的“其”亦读j ì(计音),位于句中,作助词,强调语气,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出。句译:这为期是多么的漫长啊,如何才能相会呢?这中用法在文言文中亦属少见。

(三)“其”作助词,表发议论

“其”作助词,读jī(机音),位于句首,表发议论,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出。如“其虗(xū)其邪?既亟只且!”《诗经·北风》。此句中的两个“其”,第一个位于句首,第二个位于词首,都作助词,读jī(机音),对句中语气起强调作用,没有实在意义,不必译出。句译:该缓舒舒,该慢徐徐吗?已经紧急了。“其雨其雨?杲杲(gǎo)出日”(《诗经·伯兮》)。此句中的两个“其”,作助词,读jī(机音),位于句首、句中,强调语气,没有实在意义,不须译出。句意:该要下雨,该要下雨啦?树上红亮亮的出了太阳。这种用法,在《诗经》中时常出现。

四、《诗经》中的“其”用作连词

“其”在《诗经》中作连词时,读qí(齐音),有“而”或“可是”之意,居于句中或句首,可表并列或转折关系。如“有女仳(p ǐ)离,慨其叹矣”(《诗经·中谷有蓷(tuī)》)。此句中的“其”是连词,读qí(齐音),有“而”的意思。句译:这个女人被离弃,她丧气而悲泣呀!“维民之则,其在于今,兴迷乱政!”(《诗经》)。此句中的“其”是连词,读qí(齐音),用于句首,表转折关系,有“可

是”之意。句译:是人民的模范,他们要仿效,可事在于今,唉,都昏迷搅乱了国政!“其”有作连词,这种用法,只限于《诗经》。

由此可见,《诗经》中“其”的读音、语义、词性的用法是极灵活、自由的;特别是置于句首、句中、句尾作作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近指代词及副词、助词时,其用法更为灵活、自由。这种用法在文言文中是很难见到的,可在《诗经》中,它却常常出现,而且差异较大。这自然会给我们读懂、理解、研究《诗经》带来极大不便,但只要我们在读懂、理解、研究中,注意了解、掌握它们的特殊用法、特点及规律,也是容易弄清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及用法的。

诗经习题 (3)

1.阅读《诗经·蒹葭》,完成(1)—(3)题 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选自《诗经·国风·秦风》) 【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 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曦:xī,干;⑤湄:méi,水边; 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ì,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水中的小洲。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及解析: (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5.每小节开头的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这些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6.“蒹葭萋萋”的“萋萋”也写作“凄凄”,下面诗句中与其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A.良友日零落,凄凄独无伴。 B.春草凄凄绿,江枫湛湛清。 C.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D.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7.每小节结尾句中的“宛”是什么意思?在诗中反复使用,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 5.?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6.B? 7.宛是仿佛的意思,写出了“伊人”的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了主人公惆怅失望的感情。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完整word版)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作者姓名:许蓉蓉 专业编码: 所属地市:长治市 目录 提要1 一、《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2 (一)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2 (二)坚贞不渝的爱情4 (三)难耐的相思之苦5 (四)求嫁女子的心声6 (五)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之情6 (六)觉醒的妇女形象7 二、《诗经》中爱情诗的艺术风格8 (一)幽雅的环境描写8 (二)浓烈的抒情风格9 (三)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9 (四)爱情诗“诗中有画,诗画合一”10 三、《诗经》中爱情诗的修辞手法11 (一)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爱情诗中的运用11 (二)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13

参考文献14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摘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305篇诗歌。爱情主题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开辟中国文学抒情诗先河的《诗经》,其爱情诗灿若繁星,令人赏心悦目。有的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有的描写了恋爱者成功的喜悦和幽期密约的甜蜜、兴奋与不安;有的表现了遭遇波折的恋爱者相思的煎熬和离别的痛苦;还有的反映了夫妻反目,女子被遗弃的情形。同时《诗经》大量优秀诗歌为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艺术营养,创造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歌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增强了音乐美和节奏感。这些诗对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相思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恋者的神情心态,惟妙惟肖的描绘他们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一幅幅或优美真切,或淳朴古拙,或哀婉动人的民情风习图。本文着重从爱情诗中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思想内容修辞手法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人,不能不读诗经。《诗经》中的爱情诗更是《诗经》作品中一朵灿烂的鲜花,它的出现奠定了中国爱情诗篇的基础。爱情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话题,开辟中国抒情诗先河的《诗经》,其爱情诗令人赏心悦目,如痴如醉,如一部爱情电视剧的重现。在《诗经》的305篇诗作中,有五十多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这些诗对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思念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恋者的神态,惟妙惟肖地描写他们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一幅幅优美真切、哀婉动人的民情风习画。 一、《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

《诗经》里的现实主义风格

《毛诗序》中即言明;“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歌本来就是表达人生志向、抒发思想感悟、宣泄内心情绪的产物,是故并无雅俗之分,王孙贵族吟得,咱普通老百姓自然也歌得,你吟你的阳春白雪,于宫廷殿堂之上,我歌我的下里巴人,游走于乡村山野,各享其乐,理所当然是无可厚非的。马路上的车夫,禾田里的农妇,落榜归乡的穷酸秀才,待字闺中心内怀春的纯情少女,皆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将现实的小事。身边的人儿变成曲调,悠悠吟唱,非但不俗,甚至可能因生动有趣富有意义反映生活而被传颂千古。所以《诗经》中广为应用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自是别有一番滋味。接下来便以其个中典型——《七月》谈起。 纵观下来,《七月》全诗分为八章,其内容涵盖了授衣、寻桑、采繁、养蚕、剪枝、织麻等,最后又回到春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的男女农人们也逐日逐月重复这些工作,虽然劳动成果常常被贵族阶级所剥削,虽然年月常常无衣无褐难以卒岁,生活艰难苦不堪言,可是往里层看,往最深处看,可以看到他们充实的日子满是情趣,可以看到他们带着精神的追求来享受生活,还可以看到他们是为了衣食而勤勤俭俭不断劳作,人们起居生活所离不开的“衣食”与“劳作”在本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七月鸣鸲”等动静结合之景之物铺展开来,成为一切劳作活动的背景,极富画面感,令人观之即在脑海仿佛身临其境;“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归”等被贵族阶级剥削的内心不满直白,体现了奴隶阶级的无可奈何、怨恨而不敢言,愤懑却只能在心中哀叹悲泣,同时也真实反映了当时奴隶阶层生活的社会状态;“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等恶劣天气的描写,于现实中烘托了农人们劳动过程的凄苦;而“七月食瓜”“八月断葫”等生活小乐的叙述,瞬间升华了整个篇章的意义内涵,表达出了低阶层农民的苦中作乐,苦中有乐。 既然没有楼阁,就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创造一个空中楼阁,也不乏是一种大情趣。就是《诗经》这样的作品向百姓们杂乱的现实生活中注入了精神追求。 《诗经》里很多作品都是在老百姓中产生的,故非常贴近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总结来说, 具有很高的人民性,这也符合当初的实际。因而其现实主义风格十分突出,现实主义色彩亦十分浓烈。

诗经鉴赏论文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 12级音乐表演2班 1217435064 郭权上午1、2节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诗篇占了很大的比重。《诗经》中的爱情诗,有的清纯而自然,有的热烈而浪漫,但也会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诀恋及婚姻不幸的痛苦哀怨。杨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主要以诗经中爱情为主线,旁征博引,层层递进,带我们重游了古人的情感之路。接下来我主要从爱情中的“相遇”,“相爱”再到“诀别”浅谈诗经中的爱情。 <一>,相遇: 伊人依新装,新颜欢心漾。 最喜欢泰戈尔的那首《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在古代的恋爱中是否亦如诗中所言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周南·关雎》)这首诗作者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因此,孔圣人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有人说,在爱情方面,女方总是处于被动,即使有了心仪的人也无法表白,在古代是否真的如此呢?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诗经·卫风·淇奥》)这首诗便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赞美了一个男子的容貌、才情、胸襟以及诙谐风趣,进而表达了对该男子的绵绵爱慕与不尽幽怀。显然,在爱情方面女方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落花如有意,流水情亦长。 记得,三毛曾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发现你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木瓜》)描述了古时候青年男女自由相会,集体相会、自由恋爱的美好,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给集会上的意中人,男子则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为定情信物回赠给心目中的那位姑娘。 从诗中透漏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情感生活,还可以由此看出,《诗经》不单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对于我们研究古代习俗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 相爱: 相伴共执手,有言无言良。 由相遇到相爱的过程很是微妙,左一秒是相遇,下一秒就

诗经中的爱情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作为后世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爱情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再次品读《诗经》,竟再次被里面那份纯真洁净的爱情所感动。在众多的爱情民歌中,有的朦胧凄美,有的清新明朗,有的则热烈奔放。爱不释手地读着这些爱情诗,仿佛嗅到远古爱情之花的辛辣和馨香!就让我沉醉,就让我回味在那一个个美好的瞬间! 1、一见钟情 爱情是感情的契合,是两颗心一刹那的碰撞和共鸣。一见钟情,多少美丽的爱情故事就从此开始。《郑风·野有蔓草》有诗曰:“野有蔓草,零露汚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攘攘。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在这首诗歌中,这一对青年男女是在没有约会情况下的有缘邂逅,好象是老天特意安排他们在充满野趣的田野上相会,那美人的“清扬婉兮”的清秀飘逸的精神和“婉如清扬”的明如秋水的眼睛在男子的眼睛中熠熠闪光。自然的田野,天然的巧合,无声的对视,爱自此开始! 2、赠送礼物 《郑风·溱洧》:“士与女,方秉兰兮”“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全诗略)这首诗歌描写一群青年男女在溱、洧水旁游春之时相赠以兰草与芍药之花,那一江春水倒影着一群充满青春活力的男女身影,他们有说有笑,互相赠送表达爱情鲜花,多么热烈浪漫啊。你听,那姑娘说:“去那边看看好吗?”小伙子说:“我虽然已去看过,但我还是很愿意跟你一起再去看看。”这首诗歌中所写的青年男女用鲜花传情达意和所说的双关爱语又是多么含蓄多情,于是“采兰赠药”作为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特有的形式流传了下来。《邶风·静女》中那“贻之以彤管”以及《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瑶琚”的传情形式是与“采兰赠药”完全相同的。 3、约会守望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手踟蹰--------”《邶风·静女》中两个青年男女约会城楼下,年轻姑娘的大胆、俏皮,躲起来让男的寻找,而那男的那么急切,他刚开始很得意地赴会,结果到了那儿,女孩子却躲了起来,害他抓耳又挠腮。调皮天真的情态平添了几多生活情趣。 4、谆谆告诫 《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全诗略)这是一位姑娘委婉地劝告自己的情人不要采取“逾墙”“逾园”“折杞”“折桑”等不文明的行为,要注意她的父母、兄弟以及邻里社会舆论的影响。从姑娘这些所劝之语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了姑娘是多么的委婉多情。 5、山盟海誓 《诗经》所表现的爱情专一的这一主题一直是为我中华民族所喜闻乐见家喻户晓人人赞颂的。《卫风·氓》中有言“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匪石匪席——匪,通“非”。意思是:我的心不是石不是席,石可转而心不可转,席可卷而心不可卷,比喻对爱情的忠贞,永远不变心。这一爱情誓言对后世影响极大,也许它就是“海枯石烂不变心”式的爱情誓言的缘起吧。《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余不信,有如敫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形象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不少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弃妇诗塑造了许多勤劳善良、温顺安命、哀婉怨怒的弃妇形象,这些弃妇的形象又各有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上古时代已婚妇女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十余篇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这些诗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弃妇们的生活状况及人生际遇,塑造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本文从弃妇诗中选取《卫风·氓》、《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蓷》三首为代表分析其塑造的弃妇形象。 一、《卫风·氓》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共六章,每章各十句。它讲述了一个女子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蒙骗并与他结了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但男子却变了心,最后竟遗弃了女子,女子悔恨怨愤之情溢于言表。全诗以叙述为主,恰当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并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氓》中的女主人公既有柔性软弱的一面,又兼有理性刚强的一面。少女时期的她涉世未深、天真单纯,沉浸在氓“抱布贸丝”、“来即我谋”的约会喜悦中,未能识破氓的假象,错误地把他的虚情假意当做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勇敢地许下“秋以为期”的诺言,从此对心上人一片痴心,天天遥望复关期待男子来迎娶自己。婚前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淳朴热情的少女,对待爱情忠贞不渝、一往情深。已为人妻的她恪守做妻子的本分,“自我祖尔,三岁食贫”,创家立业的艰难,并没有使她失去生活的信心;“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的辛勤劳作,她也毫无怨言。婚后的女主人公任劳任

浅谈诗经的现实精神

浅谈《诗经》的现实精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很多诗歌都体现了现实精神。有研究者认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这里我就浅谈一下《诗经》的现实精神。 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所写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风俗,人民生活的形象画卷。诗经的现实精神可谓处处皆有,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的尤其突出。 《诗经》富有现实主义精神,首推《国风》中的两周民歌,其次是《小雅》、《大雅》中的文人讽喻诗。它们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等。《诗经》在内容和艺术上的主要特征,也就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继《诗经》之后,两汉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诗歌,唐、宋、元、明、清文学,都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作品。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载辗转,脍灸人口之风情歌语仍散发出一股幽情馥郁的芳香。千古绝唱《诗经》首篇《关睢》章就渗透着人性最本真的渴望,以睢鸠和鸣比兴,引出一位温文尔雅的姑娘正是青年梦寐以求的佳偶。尔后,诗人反复以荇菜为喻,弹奏出一首君子朝思暮恋淑女的浪漫痴情曲。全诗以一种唯美的艺术情调渗透于朴实的现实主义诗风,这也是《诗经》的总体风格。《芣苢·周南》以重章叠句,反复吟唱写出了妇女采摘芣苢的情状,反映她们在劳动中的欢愉之情。两首周南民歌都以最本真朴实的手笔再现了两种不同场景,反映了不同的现实,然而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所包含的现实精神。 所谓现实精神是以现实主义手法所写的作品中所反映的精神,而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诗经》中还有很多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如反映古老农事生活的诗篇——《豳风·七月》。全诗长而有序、层次井然。作品按季节时月的变化来安排篇章结构,鲜明地表现了周人由农业生产实践而产生的面对现实的创作态度。 《诗经》是直面现实的艺术。这不仅表现在农事诗的描写。面向现实的生活态度使周人把诗的创作看成是对自己生活现实的再现反映。是现实主义的眼光使诗人对社会生活具有了最为敏锐的观察力,使诗人能够把握社会生活的各种素材,对各种生活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提示和描写。大至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战争、宴飨朝会、政治变革,小至平民百姓的蚕桑耕耘、婚丧嫁娶、娱乐游观,都是《诗经》所要描写和表现的对象。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使《诗经》具有写实和朴真的特征,具有生活的亲切感,从而引导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批判社会上的一切不合理现象,激发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作者:————————————————————————————————日期: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摘要 “弃妇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及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诉说了她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弃妇悲剧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为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制度,礼法制度提供了条件。本文将从弃妇悲剧的类型入手,探究弃妇悲剧的原因及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诗经》;弃妇悲剧;类型;原因;现实意义 Abstract Summary of "the divorcee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he strokes of reality reflects the beginning of West Zhou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 aspect of social life. And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being bullied, tell their feelings of pain and helplessness. The divorcee tragedy shows us the life style of that era, as we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systems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ritual and law system provides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type of deserted wife tragedy, explore the deserted wife reason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vorcee tragedy of tragedies.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divorcee tragedy; type; reas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魅力 任时光荏苒,纵白驹过隙,总有一种东西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消磨,而是在时间的积淀下焕发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歌可谓是中国爱情诗的滥觞,它的低吟浅唱穿越千年的轮回仍然萦绕耳畔,如韶乐般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给我们以精神的享受。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为外衣,没有奇幻的想象作装饰,但它以其独有的古朴、诚挚、热烈,感染了历代的文人骚客,感动了华夏儿女的心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成就了一段不老的传奇,让我们千古传唱。 《诗经》中的《国风》作为大多来自民间的歌唱,在更广阔的围里展示了时人的生活和情感。男女言情之作确实是《风》诗的主要容之一。在《诗经》里的民歌中占最多数的就属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无郎无姐不成诗”,这情形自古至今别无二致。朱熹《诗集传序》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它们有的是集体创作,你一言我一语,你一章我一节,即兴抒发,唱的是某个群体共同的声音;也有的是独自吟唱,却通过个体的具体遭遇,反映了某些普遍性的问题。 这批婚恋歌曲可谓是《风》诗中唱得最精彩动人的部分,有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有矢志不渝的坚贞爱情,有寂寞难耐的相思之苦和求嫁心声,还有对意中人可望不可即的痛苦之情,更有封建礼数下的屈服与反抗。这些婚歌恋曲中的人物,他们是执著追求的苦恋者,是坚贞不二的钟情者,是刻骨铭心的相思者,是大胆热烈的求爱者,是哀怨忧郁的失恋者,是赢得爱情的自豪者,是伉俪情深的恩爱者,是敢于反抗的奋斗者。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意志信念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风情画卷。 你我相遇在樱花烂漫的季节,一起携手走过幸福的过往。从美丽的邂逅,到彼此相知,再到互相倾慕,最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美好的人生。但人生的戏剧之处就在于它不会让每个人都称心如意,这也是人生的美妙之处。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喜欢,却亲近不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子采摘荇菜的倩影使男子“寤寐求之”、“寤寐思服”,令男子“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希望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思慕之情跃然纸上。(《周南·关雎》)“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江汉之隔,遥不可及,不免失意之至,但是男子仍怀有希望不想放弃,其惆怅深挚之情令人感叹。(《周南·汉广》)“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始终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望而不可即,心的焦灼之情,便可感同身受了。(《风·蒹葭》)暗恋是苦涩的,没有回报,只有自己默默地承受那份悸动,默默地去付出自己的所有。 区别于这些苦恋者,那些大胆地表露心迹的求爱者,使我们体味到爱情的另一种味道。相较于前者后者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有爱就要大声说出来。“摽有

《诗经》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开创了表现性诗歌创作传统,正所谓“诗言志”,以诗 歌为载体表现人们内心深处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微妙的思想感情。这个“志”既是指理性的思想观念,又指感性的情感态度,还包括人们的 潜意识。正是由于写作对象微妙细腻、不可名状,因而人们选择用意 象来表达其内在的情感和神韵,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情感 含蓄委婉地蕴含在意象之中,这便使意象具有“藏”和“隐”的特点, 需要人细细揣摩、品味,正如《蜀经》所言“立象以尽意”。这与苏 州园林,通过隔景、障景、借景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艺 术效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正是由于意象的多重象征性与朦胧性, 使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婉转、温柔敦厚的特点,也使得人们在解读诗 歌时因理解不同、个人情感不同,有着不同的感受与感悟,正所谓“诗 无达诂”。中国诗歌自《诗经》以来,塑造意象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 赋比兴。钟嵘在《诗品序》中说道:“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 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 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 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相辅相成, 使易于表达的事物和难以表达的精神内涵都得以充分的体现。 一、诗歌意象的多重象征 1、本事象征 《诗经》像一轴巨幅的历史画卷,它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深刻再现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史诗”之

称。孔子言及诗,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些诗歌意象具有典型的本事意象的特点,影射社会现实,表现人们或讽刺或赞美之情。 例如《鄘风·墙有茨》和《鄘风·相鼠》就是在影射卫国一段荒淫乱伦的历史:卫宣公与庶母夷姜私通生下伋子,后又占有伋子的妻子宣姜。卫宣公死后,宣姜又与伋子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顽私通。“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墙有茨》通过曲笔的手法,将卫国上层统治者荒淫无耻、糜烂腐化的生活尽泄与字里行间,将宫闱深处见不得人的污秽之事在“不可道”中尽道无疑。《相鼠》更是对卫灵公、公子顽以赤裸裸的蔑视和讽刺。“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怨怒之音,直透纸背,真实地表达了百姓愤怒激怨的情绪,也间接地体现了人们的道德羞耻感。 同样属于鄘风,《载驰》记叙并赞美了许穆夫人归国救魏的壮举。据记载,卫懿公好鹤失政,公元前660年“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师败绩,遂灭卫”。宋桓公率师迎卫遗民,夜渡黄河。卫人拥立戴公为君,舍于漕。次年,戴公病逝,立文公。许穆夫人是戴公的亲妹妹,远嫁许穆公,当她听到卫戴公逝世的消息时,立刻奔赴漕邑,吊唁戴公,慰问文公,并提出联齐抗狄的主张,后得到齐桓公之助,卫终复国于楚丘。《载驰》再现的就是许穆夫人“载驰载驱,归唁卫侯”这一段历史,歌颂了一个坚毅果敢、有情有义、高瞻远瞩的女英雄形象。 2、义理象征 所谓义理象征是以诗歌意象委婉曲折地象征着人生哲理。 例如《周南·汉广》连用四个“不可”:“不可休思”、“不可求思”、

爱情与古典文学的相互作用

古典文学发展与爱情的相互作用 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 高一14班宋辉 指导老师屈海生数千年前,华夏文明将自己扎根于黄土之中,汲取养分。使自己从一棵小榕树成长为一片榕树林,而古典文学无疑是其中衍生出的最为茁壮的分支。这一衍生出的幼苗经过时间洗礼,显现出较母体更为强大的生命力,逐渐自成一派,并开始分生出自己的枝杈。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爱情文学当是其中最为秀美的部分。 爱情作为写作素材参与古典文学作品的构成自然是水到渠成。可由物理学知识可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爱情既然作为必要元素构成古典文学作品,那么古典文学作品对爱情有何作用? 中国历史上以诗歌散文为文学正宗。古代散文以时代划分种类,有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等。散文内容广泛,而对爱情所涉及的并不多。能体现爱情与古代文学之间关系的,当诗歌莫属。 由于条件所限,《诗经》是目前我们研究古代爱情文学较早的文献资料。在我看来《诗经》和《论语》是四书五经中较能让人感到亲近的书了。在《诗经》的三百篇经典诗歌中,爱情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主题。《蒹葭》、《关雎》等能为人熟知的《诗经》中的名篇段落多与爱情有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早已成为青年男女互表心迹的常用的词句了。与此相较,除《采薇》等少数简单易懂的

诗歌外,《诗经》最为普通人所用的应是信誓旦旦一类的成语了吧。试想一下如果像电影剪辑一样把《诗经》中关于爱情的部分悉数删除,那么《诗经》恐怕得从《诗三百》改叫《诗二百》了。除此之外,删去爱情诗歌的《诗经》大概会变得像《易经》一样让人不愿阅读,更遑论传唱吟诵了。爱情诗歌在《诗经》中的存在推进了《诗经》的传播与发展。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让我们看到了在春秋那个遥远的时代所发生的、最初的、最令人心向往之的爱情故事。《蒹葭》、《关雎》甚至于《氓》之中所体现的不止是主人翁的爱情故事,还有那经过不断遏制的情感。这种感情不经修饰的平白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共鸣。而之所以有这一效果,这与《诗经》的本质密不可分。《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多出自十五国风及小雅之中,是口口相传的民歌和知识分子的创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流行歌曲和学院诗歌。听音乐时常常会被音乐所感动,读诗时常常被诗所触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情窦初开的男女会把“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作为自己的爱情宣言。《诗经》不仅用赋、比、兴的手法来美化诗文,而且运用歌曲的节奏来美化音律,使其读起来朗朗上口。《诗经》中的美好的爱情故事有很多,我最爱的莫过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浅谈《诗经》的艺术成就

浅谈《诗经》的艺术成就 大学: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朱瑶 指导教师:和肖毅 摘要:《诗经》是距今三千年前后创作的结集。它所抒发的情感是真挚的,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饱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赋、比、兴”作为最具特色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上古人们生活的面貌;在章法结构和句式上,重章复沓的结构读起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句式既以四言诗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得灵活自如。朴素自然地风格,诗人善于应用朴素的语言,白描手法,概括而具体的描绘了事物的特征,如实的反映了现实生活,对后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艺术成就赋比兴四言诗重章复沓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大多数。质事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1、抒情诗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魏风》的《伐檀》、《硕鼠》一类对分配不平等、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鸨羽》一类对繁重徭役予以控诉的诗,《新台》、《墙有茨》一类讥讽统治者德行污秽的诗,都是作为下层民众所能感受的事情,是他们的所见、所闻或亲历,是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取向。讥讽周幽王昏庸无能、进馋误国的《十月之交》、《雨无正》等,则是出自高官显吏之手。这说明,《诗经》表现不同阶级作者的不同视角、不同经历的各种生活感受,都是真实的。《诗经》的婚恋诗,或是表现婚恋表达青年男女的恋情,或是抒发夫妇之间的挚爱,或是表现婚恋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我心唱我心,绝无矫情造作。至于那些人生感慨的作品,则更是最深刻的人生感受的真切表达。 2、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直白的。

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周南﹒关雎》),“惟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郑风﹒狡童》)。抒发爱恋,则径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有了情感摩擦,就直抒胸臆:“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爱情遇到阻碍,则呼天换地:“母也,不谅人知”。抒发夫妻间的相思,便直言“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总之,《诗经》的抒情就是这样坦言相对,毫无掩饰。 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包含着作者的真挚情感。 如《七月》,按照月令顺序,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地劳作,但其中不时穿插如“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样的诗句,哀叹农夫穷困微贱的生存状态;又在衣、食、住方面对比贵公子和农夫的悬殊差距。随时平实的叙事,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再如《大雅》的史诗,在叙述周人的历史中,也熔铸着对祖先的崇敬和赞美。《生民》对后稷的神话记述,《公柳》每章都以“笃公刘”起唱,着力刻画他身先士卒,为民操劳的形象,虽然没有《颂》诗那样的直接颂扬,但崇敬和赞美之情已经洋溢其中。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含义解释不一,南宋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另一个是李仲蒙的解释:“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为之兴,物动情者也。”朱熹的说法比较平时恰切,为后世普遍接受,但他对诗歌传达情感的特点未已重视。李仲蒙从情、物关系的角度解说,突出了诗歌的情感特征,可以弥补朱说的不足。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特征,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直接叙事的诗,如大部分的《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谷风》、《氓》、《定之方中》等等。这类作品,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浓厚的情感。直接刻画描写的诗,如《国风》中的《羔羊》、《十亩之间》等。这些诗作,没有刻意装饰,只是平实客观地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直言其志和直抒

《诗经》中的不老爱情

《诗经》中的不老爱情 201311081933 文学院陈丹丹以前总觉得《百家讲坛》这样的节目没什么太大的意思,但是自从上了人文科学知识教授知识讲堂这门课之后,开始对百家讲坛颇感兴趣,上了几堂课,也看了几期百家讲坛,慢慢发觉这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甚至觉得《百家讲坛》成了这门课一个很好的补充。 百家讲坛中,我最喜欢看的是李山老师讲《诗经》,而《诗经》中最让我动容的又是其爱情故事。也许在大多数人眼中,《诗经》写爱情故事,不如唐诗般考究韵律,也不比宋词的婉转唯美,当然也不如后来的现代情诗那么朦胧细腻,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作为先秦时代的传世经典,《诗经》中爱情诗的那种淳朴与敦厚,是后来的文学作品都难以企及的。另一方面,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现代诗歌中的爱情诗,都无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诗经》之美的影响。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在两千年多前的春天,满山桃花盛开,那是一个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季节;而彼时民间年轻美丽的女子,就如粉嫩的桃花般绽放着青春年华。再美丽的女子,也要嫁人,而作为一个新娘出嫁的时刻,也正是一个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光。古代的爱情,古代的婚姻,在《诗经》中都有着最美而又最朴实的记录。桃花开花,不同于其他植物,不长叶子而是先开花,嫩嫩的一串串水灵灵的桃花开在枝头,美艳欲滴,因而饰以夭夭,誉以灼灼。古代有句老话叫做“红白喜事”,这红呢,就是指嫁娶之事。桃花或粉或红,都是象征着喜事的暖色调。“之子于归”,说的是女子出嫁找到归宿,“宜其室家”则关于民间传统,一个“宜”字,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的意味,充满了吉祥如意的祝愿。之后的两段也一直在描写桃,写其花叶茂盛,果实蘩多,祝福新娘荫泽子孙,全诗宛如一首民歌,为每一位穿上红嫁衣的美丽新娘歌唱。 《诗经》中这种灼人眼目的“桃夭”之美,跨越千年,后世以桃花作比喻,写桃花的诗词很多:白居易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城寺桃花始盛开”;陶渊明有“山鸟似欲啼往事,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世诸如此类写桃花的诗词数不

浅析《诗经》现实主义精神文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有诗305首,在先秦叫做《诗》,从汉代起,儒家把其当做经典,称《诗经》。《诗经》中的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个地方的民歌,其中包括十五个地方民歌,即十五国风,雅为宫廷雅乐,因宴会的大小又分大雅小雅,颂是祭祀曲目,用于宫廷宗庙的祭祀。《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它们通过对当时生产、劳动、徭役、爱情、婚姻、家庭、等的描述,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民众的理想和愿望。 《诗经》里的绝大多数诗篇,是当时奴隶制社会的生活写照。作者们对于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能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加以表现,抒发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 譬如《七月》以史诗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在古代诗歌中恐怕无出《七月》之右者。诗中的农民一年辛苦到头,看似在为自己忙碌着,实际上多数在为他人谋幸福:打了猎要献给王公贵族;送到田间地头饭食也要让官员来沾光;漂亮的衣服要送给达官贵人,自己则连粗布短衣也没有;除了上缴赋税之外,还得服劳役,为官家筑室造屋。 农民们的日子正是在这种忙碌、平凡、单调的劳作之中默默地度过。其实,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再简单不过了:活下去,吃饱穿暖就行。他们的子孙一代怀着同样的愿望和要求活着,劳作,繁衍生息。他们既不会像不愁衣食住行的富家子弟那样觉得生活空虚,也不会像文人雅士们对花赏月,高谈阔论,伤感流泪,更不会像哲人们去思索什么生活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一类对他们来说不着边际的问题。实在,单纯,质朴,就是他们的特点。活着就是一切,就是最高的要求。对他们来说,生活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活着。因此,食为天,成了他们的生活信条。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了他们自觉的职业意识。 这样的生活体验,触及到了最底层、最真实的层面。它实际得没有任何浪漫色彩,平淡得难以激起哪怕是小小的波澜,忙碌得几乎没有喘息的时候,辛苦得几乎直不起腰。他们满是皱纹的古铜色的脸,层层茧

浅 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摘要 “弃妇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及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诉说了她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弃妇悲剧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为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制度,礼法制度提供了条件。本文将从弃妇悲剧的类型入手,探究弃妇悲剧的原因及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诗经》;弃妇悲剧;类型;原因;现实意义 Abstract Summary of "the divorcee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he strokes of reality reflects the beginning of West Zhou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 aspect of social life. And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being bullied, tell their feelings of pain and helplessness. The divorcee tragedy shows us the life style of that era, as we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systems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ritual and law system provides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type of deserted wife tragedy, explore the deserted wife reason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vorcee tragedy of tragedies.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divorcee tragedy; type; reas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

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一、赋、比、兴的手法 第二、句式和章法。以四言为主,共有6591句 第三、多种修辞手段的成功运用。 第四、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具体如下: 第一、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是前人总结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对于赋、比、兴的解释,历来不同。朱熹的解释比较准确。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序》) 明谢榛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二十”(《四溟诗话》卷二) 赋的特点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在诗歌的创作中是直陈事物和情志的艺术。 ?《诗经》以赋体抒情,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意在言外;写景状物,能够表达形神俱似,情景交融;叙事,可以铺陈叙事,也可以运用对话、反问等方式,灵活多样。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 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比:一种是纯比体的,如《硕鼠》;一种是为起修辞作用而在文中运用比喻和比拟。如《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的本意是“起”,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为托物起兴。它是一种借对自然界的事物描写,如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星辰日月等,先开个头,然后藉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兴句多放在一首诗的开头,也有放在句中的。 ?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关雎》。 ?起创设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

?不能把赋比兴完全分开来看,大多是赋中有比,通篇用兴的诗没有。 第二、句式和章法。 《诗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之八言不等。四言节奏感强,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7248(指的是诗经共7248句,其中一言7句,二言14句……) ?一言7 ?二言14 ?三言158 ?四言6591 ?五言369 ?六言85 ?七言19 ?八言5 《诗经》多重章叠唱,又称复沓结构。 音乐效果 加强主题 层层递进 《诗经》中多用迭句、迭字、双声迭韵。《诗经》的重章迭句的复沓结构,造成反复咏叹,回环往复,增强了抒情效果,而迭字、双声迭韵的使用又增强了音乐美和形象美。《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押韵。常见的也是我国后世最常用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的押韵方式。 第三、多种修辞手段的成功运用。 ?《诗经》中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已相当成熟。对偶,如《谷风》“就其深兮,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刀,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文心雕龙·夸饰》 第四、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雅、颂多是严整的四言,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迭句较多,大雅和颂中则较少;国风中有许多语气词,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雅、颂中则较少。这些差异说明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体现“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来自民间,更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 《诗经》的意义和影响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c6086317.html,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原因 作者:马进宝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1期 [摘要] 《诗经》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 分,而弃妇诗则是《诗经》内容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弃妇诗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权利和幸福得不到任何保障。女子一生的幸福都掌握在男子手里,一旦遭到遗弃,她们的命运将更加悲惨。本文从内容着手,旨在探讨弃妇诗大量产生的原因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 弃妇诗;产生原因;影响 一、引言 《诗经》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女性楚楚动人的情爱闪烁着熠熠光芒,引人入胜,展现了女性世界独特的魅力。然而,时代的不幸为女性的情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女性在这样的背景里注定了演绎生命的悲剧,从历史的诗行里我们可以领略远古女性的情爱世界。女性的感情丰富多彩,女性的生活有太多的辛酸,在经济决定一切的社会,女性依然执著地追寻爱梦,或因过于的痴迷而陷入被弃的命运,或因战乱导致了那份无尽期的相思之痛,或纯情地恋着意中人而独自承载单恋的乐与忧。翻着《诗经》时代女性的历史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女子的痴情、怨情。其中那绵绵的痴,悠悠的怨,陪伴于女性的整个生活之中。自古情种多为女子,在这里《诗经》为我们见证了这句话。 二、弃妇诗大量产生的原因 《诗经》中的弃妇诗,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是当时妇女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那么,为什么那个时代有那么多的弃妇? 1、经济地位的变化是弃妇诗产生的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很高。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真实而清楚地表明:在众多的合葬墓中,女性皆仰面朝天(古人认为得天之宜并以此为贵),而且位居于中央。此时的女子地位简直神圣不可侵犯。“但这种社会可以说因为铁器的发明完全破坏了。因为铁器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的进化与发展,母系中心的社会便不能不转变为父系中心的社会,畜牧和农业的发明都是男子的事。”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大地扩展,妇女则渐渐陷入到家庭的狭小范围之中,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与《谷风》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游之泳之。”可以看出女性从事家务劳动,而她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