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蹈《雨竹林》表演艺术

傣族舞蹈《雨竹林》表演艺术
傣族舞蹈《雨竹林》表演艺术

浅谈傣族舞蹈《雨竹林》的表演艺术

舞蹈表演是塑造舞蹈艺术形象,体现作品主题的最佳方法之一,它受内心情感的支配,凭借肢体动作、造型和技巧,并结合音乐和美术等艺术手段,利用空间、时间中流动的舞蹈形象,将作品的思想内容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肢体语言。作品的表演者,不能只停留于作品表面的视觉效果、动作模仿,还要凭借它所处的文化背景、风格特征等客观因素,深入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剧情需要等,挖掘出作品自身真正的艺术性,从而完美地塑造和表现舞蹈中的艺术形象。

傣族舞蹈是民族民间舞蹈重要组成部分,是傣族人民以舞蹈的特殊语言直率、真挚反映他们劳动生活、风俗习惯、娱乐场景及思想感情,实现他们审美要求和表现形式,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生活艺术形式。傣族舞蹈以其鲜明的特点和风格,独特的韵味美和艺术魅力,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

舞蹈《雨竹林》用纯粹的肢体动作来传达感情、表达内在的情感世界,是一种具有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整个舞蹈的基本动律为腿保持弯曲状态,以双膝的屈伸带动身体的颤动和摇摆,后踢步居多,踢起时快而有力,脚掌落地时轻轻放下,上身基本保持三道弯的舞姿造型,作品采用了起伏动律、横摆动律、起伏卷身动律。例如:表现少女行走在竹林中观竹,就运用了起伏动律,表现了少女优美、含蓄、舒缓的舞姿,以及对竹林眷恋的一片深情。

《雨竹林》的风格特征是由于不同历史文化、地域、宗教信仰等原因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其中体态的特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通过傣族民间舞蹈“三道弯”、“一边顺”的体态风格特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傣族少女优美、灵动、朴实,展现出了柔美、轻盈、平稳的傣族舞蹈基本特征。作品中舞姿富有雕塑性、刻画出了傣族少女柔媚、外刚内柔的性格和心理特征。

三道弯源于古代百越的图腾文化,主要是指身体和手指的造型,包括身体的“三道弯”,手指的“三道弯”,每道弯都要呈弯曲状、倾斜状,整体看上去呈“s”形。它的体态特征贯穿于舞蹈《雨竹林》造型中,如舞蹈中的单展翅动作,要求表演者作到身体的三道弯和手部的三道弯相结合,表现舞蹈造型艺术之美。

“一顺边”来源于傣族人民生活劳动的步态与形态,是指手、脚、身体一致,顺着同一个方向。在《雨竹林》的后踢步动作中,我们看到随着左右脚的运动,身体也随之左右摆动,双手做前后摆动。但它们的方向始终保持一致,类似于我们俗称的“顺拐”。再如,舞蹈中“鱼摆尾”的动作,体态上始终保持着三道弯的造型,但同时,在双脚左右的运动下,我们也看到了手、脚和身体一顺边的特点。在左脚落地时,左胯顶出,左手高于右手,反之亦然。

《雨竹林》的技术技巧主要包括:后桥接踢抱旁腿、原地倒踢紫金冠和旁点地辗转等。

后桥接踢抱旁腿中的“后桥”要求表演者掌握腰部的软度、力度,和上肢的力度,注意臀部夹紧,绷脚。在双手支撑下腰的基础上,

由右腿带动,迅速翻过。踢抱旁腿,这个动作需要具有一定的软开度和能力。在右旁腿踢上时,要求掌握重心,保持身体平衡。整个技巧需要动作干净、快速、稳定。该作品编导万马尖措在原有的傣族舞蹈风格上的一个大胆创新,身着裤装。一是编导根据表演者自身条件,“量体裁衣”进行编创,利于的全面展示表演者的技巧能力;二是采用舞蹈编导的编创技巧,采用舞蹈从一度高度到二度高度的交错变化,使作品的画面丰富多彩;三是编导在形式上的创新,在傣族原生态的舞蹈基础上,解放思想,改变观念,进行新的尝试,创新舞蹈艺术。

原地倒踢紫金冠这个动作在舞蹈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动作要求头上仰,略下胸腰;舞动时,有一种“迎”的感觉,主力腿脚跟提起,掌握平衡,动力腿胯根打开,后踢腿时,绷脚找一种“贴”的感觉。这个动作在舞蹈中起过度、承接动作的作用,在缓和的音乐节奏中,快节奏的舞蹈动作表演,使单调的舞步推陈出新,丰富了观众的视线。

旁点地辗转在要求快速旋转的动作后,将是一个稳定的站立姿态,动作的动静结合,音乐节奏的缓急结合,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力求展示傣族少女的刚柔并济的性格,渲染内心的感情世界。

这个技巧用于此处,与快节奏的音乐紧紧呼应,是感情的高潮,也是为再现部分提供了铺垫。技巧要求表演者在15秒的时间,转20圈,对于一般素质的表演者具有一定的难度。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舞蹈艺术的学习是残酷的,需要很大的耐力和吃苦精

神,要求表演者对舞蹈艺术有着极强烈的热爱和执著的精神,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磨练,完成好每一个表演技巧。

表演好优秀的傣族舞蹈佳作,首先要体验生活,深入了解它的博大精深的民族底蕴和民族历史文化、舞蹈风格特征、动律,亲身体会傣族的风土人情,感受温和、善良的傣族人的性格;感悟傣族舞蹈的优美抒情、含蓄舒缓的风格特点,从而达到以情带舞,跳出傣族舞蹈的特有的神韵。

《雨竹林》是一扇洞开傣族曼妙舞蹈世界的窗口,她彰现出神秘幽雅的西南民族风情,用丰富而瑰丽的舞蹈语言,将观众带入到一个美不胜收的幽美境界,她淋漓尽致地张扬了傣族舞蹈的全部精神文化内涵,演绎了傣族淳朴优雅的风情,也是傣族舞蹈的神韵之所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