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受体概述和分类

核受体概述和分类
核受体概述和分类

核受体:概述和分类

摘要:

核受体超家族包括很多的转录因子,在多细胞生物体的发展和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核受体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自身绑定到染色体上,这使得他们成为基因转录的重要起始者。此外,核受体具有在瞄准启动子和协调整个基因转录过程而依序招募各种转录因子和共调节因子的能力,证实了他们的生物学意义,并刺激了这一领域内深入的研究和高层次的科学兴趣。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当今对于作为基因表达的主要调节者核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重点是介绍核受体介导的转录激活和抑制的分子机制,包括最近在这方面取得的进展。关键词:核受体、转录、配体、LBD、DBD、结构域、辅助因子、共调节因子。

核受体属于大的转录因子超家族,涉及如控制胚胎发育、器官生理、细胞分化、稳态等重要的生理功能[1,2]。除了正常的生理,核受体涉及到许多病理过程,如癌症、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哮喘或激素抵抗综合征[3-5]。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这些转录调节的重要性是难以低估。

核受体是可溶性蛋白,可以绑定到特定的DNA调控元件(反应元件或RES),并在转录中作为细胞类型和特异性启动子的调节器。与其他转录因子相反,核受体的活性可以通过结合到相应的配体来调节,小的亲脂性分子能轻易地穿透生物膜。最近几年中确定的一些核受体不具有任何已知的配体,这些所谓的孤儿受体自从他们可能会导致新的内分泌调节系统的发现已吸引很多人相当大的兴趣。

在一般情况下,核受体作为均聚物和异源二聚体结合到REs上,并以倒置、外翻或直接重复排列,REs包含两个PuGGTCA核心序列的拷贝。许多启动子的转录被证明是依赖核受体的,并包含核受体RE。也有大量缺乏RE的启动子和其他基因的调控元件,通过DNA独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核受体调节,这意味着核受体介导的多层次的转录调控。据认为,有一个三维的监管空间,其中的一个基因对应一种激素的响应是由指定的三个坐标的值:细胞内容物、生理方面和基因(反应元件)方面确定[5]。

核受体结构

DNA结合结构域

所有核受体组成一个超家族并根据他们的保守结构域进行了分类。DNA结合

结构域(DBD)是核受体中最保守的区域,核受体是把自身结合到反应元件和特定的DNA序列上的启动子上并增强核受体反应基因。DBD包含两个高度保守的半胱氨酸丰富的锌指结构[6]。对几个核受体DBDs晶体结构分析的结果显示锌指结构形成的蛋白质结构有利于特异性序列与DNA双螺旋大沟的相互作用[7]。对核受体超家族中的各成员的锌指结构的氨基酸残基突变的广泛分析显示,含有第一个锌指结构的被称为P-Box和DR-Box的短蛋白质基序在核受体的靶DNA序列特异性的确定中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图(1))。P环位于第一个锌指结构中最后两个半胱氨酸之间,赋予不同特定的反应性元件绑定到不同的核受体上。这些核受体的P-Box,如糖皮质激素受体(GR)、盐皮质激素受体(MR)、孕激素受体(PR)和雄激素受体(AR),允许这些受体识别他们的同源反应元件AGAACA。这些受体经常被作为GR P-Box组[8,9]。另一组核受体中,其中包括维甲酸受体(RAR)、维甲酸X受体(RXR)、维生素D受体(VDR)、甲状腺激素受体(TR)和雌激素受体(ER)被称为ER P-Box组。它们的P-Box 的氨基酸序列不同于GR组中核受体的两个氨基酸[10],这两个氨基酸在这组核受体中识别AGGTCA序列是绝对必要的。ER P-Box组中的一些成员,如RAR、TR、VDR与RXR作为异二聚体与非对称反应元件的结合被称为直接重复(DRs)。对于每个结合二聚体受体而言直接重复序列之间的间距是不同的,从而确定每个RXR异二聚体的DNA特异性[12, 13]。这表明,这些受体的DBD包含一个结构组件,允许它们区分DRs之间间距的差异。事实上,对TR、RAR和VDR的DBD区域的广泛研究,发现了DR-Box;DR-Box位于第一个锌指结构上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半胱氨酸残基之间。这个短的基序构成了一个不对称的二聚体界面,其氨基酸序列在区分不同的重复反应元件是至关重要的[13]。

另一个短的氨基酸序列D-环,已证明参加类固醇激素受体的二聚界面。由短肽组成的D-环位于核受体DBD的第二个锌指结构中第一个和第二个半胱氨酸之间。众所周知,来自类固醇受体DBDs的晶体结构和突变实验的结果,表明D-环的两个带电荷的氨基酸参与分子间的盐桥[7]。残基突变成相反电荷破坏了这种界面,从而导致在一个单一的DNA反应元件上活性的大幅下降,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增强了多个元件的活性[14]。在此区域内苏氨酸的另一个单点突变为丙氨酸已被证明取消GR二聚体的形成,抑制GR的DNA结合能力[15]。这种突

变被用于创建GR dim/ dim小鼠,在小鼠模型中用于GR的DNA结合独立功能的研究[16]。然而,随后的报告已经表明,GR弱小突变体仍然具有能够结合一定反应元件的能力。这表明D-环突变的作用可能被高估了[18,19]。非类固醇受体,如甲状腺激素和视黄酸受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除了D-环以外的配体结合域(LBD)中的二聚接口[19,20]。

原本以为,DBD和LBD之间的区域作为相邻DBD和LBD之间区域的一个灵活的铰链。对本区域的紧密分析显示,在许多核受体的这一区域内包含一个核受体定位信号,在此区域高度保守的末端是DBD和LBD区域相邻的部分。例如,N-末端部分包含所谓的T-盒和A-盒,分别参与核受体的二聚化和半位点的识别[21]。铰链区部分C-末端包含的基序负责配体调节的受体和转录调制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核受体介导的转录上发挥抑制性影响[23,24]。肿瘤的发生和铰链区内的突变有关,最初低估了这一区域的作用[25,26]。

配体结合域(LBD)和激活功能2(AF-2)

核受体的C-末端的一部分环绕在配体结合域(LBD)(图1)。该区域在各种核受体上的保守程度低于在DBD产生的。自1995年以来,当第一个核受体LBD结构得到解决,我们对LBD的结构和功能的了解显著增加。非配体结合(APO)RXRα与配体结合(holo)的RARγ以及配体结合(holo)-TR的LBDs结晶的三维结构表明,不同核受体的LBDs的总体结构是相似的,显露出核受体LBD 一个典型的折叠[27,28]。LBD结构域形成了一个球状结构,其结构是由11到12个反向平行螺旋排列在一起形成三层的夹层和包括2-4个β-链[28]。大多数核受体的这个框架结构是恒定的,所有螺旋的位置是非常相似,除了那些与配体连接的核受体。在所有的holo-结构中同源配体结合在LBD的核心的疏水性空穴中。Holo-结构比APO-结构更紧凑,这表明配体的结合诱导LBD的构象变化。因此,配体成为配体结合受体的疏水核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来稳定其三维结构[30]。

对几个核受体的LBDs的突变分析显示,在LBD的羧基末端的部分有一个保守的片段。这个区域是配体依赖性转录激活必不可少的,并命名为激活功能2(AF-2)核心基序[32-34]。这种高度保守的LBD区被预测为一种两性螺旋,两性螺旋随后在许多LBD晶体结构中被证实。已注意到在apo-RXRα和PPARγ的螺旋12结构上,LBD的C-末端螺旋形成所谓的激活功能(AF-2)的基序远离核心结构。而在配体结合受体的螺旋结构12折叠起来针对这个核心,在配体结合的囊上形成一个盖子[35,36]。从那时起,许多螺旋12不同的位置已被证明支持初始的概念,即根据配体结合LBD螺旋的C-末端是能够作为一个分子开关改变其位置[35-39]。

螺旋12位置的不同不仅取决于非配体结合还是配体结合的LBDs上,而且它的改变也取决于结合在LBD上的配体(激动剂或拮抗剂)类型的不同。大多数激动剂融入激素结合的囊中并触发了LBD的构象发生变化,这个适用于激活。在另一方面,拮抗剂无论是在扰乱LBD基本结构或是改变螺旋12的位置中,需要结合在辅助调节因子上,辅助调节因子包括染色质修饰因子。在激动剂结合的结构上,螺旋12定位在螺旋3和11的对面形成了共激活因子结合的疏水性表面一侧,使得一个包含螺旋的LXXLL的聚集(图2)。富含亮氨酸的LXXLL基

序简称为LXDs,在许多辅助转录因子中一个或多个拷贝被发现。三个这样的LXDs在核受体共激活因子(NCoAs)中发现,其中两个被认为是核受体二聚体的桥梁[40]。已证明包含LXXLL的短肽在受体和共同激活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必要的和充分的[43,44]。晶体结构分析表明LXXLL基序形成α-螺旋并绑定到LBD的一个疏水凹槽,因此通过亮氨酸和受体的疏水囊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使该肽保持在适当的位置。此外,螺旋3的C-末端的赖氨酸残基和螺旋12的谷氨酸通过氢键形成的短肽结合到LXXLL肽上形成“充电夹子”,其作用是稳定受体/肽的相互作用[45,46]。另一方面,螺旋12具有与LXXLL基序同源的疏水活性面,因此在拮抗剂和部分激动剂结合的形式中,螺旋12可能停靠在辅助激活因子的结合裂缝,从而阻断共激活因子的聚集并允许共同抑制子的结合[45]。核受体结合的特异性通过LXXLL基序周围的几个氨基酸来确定。这些侧翼残基与LXXLL结合一起形成所谓的扩展LXXLL基序,这已被证明是各种转录辅助调节因子的特定招募和染色质重塑因子的关键调节器[48,49]。这种含有达成共识的LXX I / HI XXX I / L序列的扩展螺旋在核受体中N-COR和SMRT相互作用的结构域上发现,并显示出在相同的受体囊中可以与特定的残基进行相互作用,受体囊与共激活因子结合[48]。

因此,结构的数据与转录激活的数据表示螺旋12的定位对受体的激活是至关重要。然而,一直显示AF-2的激活是通过不同的螺旋12的构象的动态平衡达到的。配体通常不会引起静态的构象,而是在激动剂和拮抗剂不活跃的构象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平衡朝着更加活跃的构象改变[36]。

激活功能(AF-1)域

另一个对核受体转录激活重要的区域是配体独立的激活功能1(AF-1),一般位于核受体的N-末端区域。启动子环境和/或细胞类型特异性方式中AF-1的功能与转录调控中的AF-2结合作用。在核受体之间,AF-1区域至少在大小和序列两方面是保守的[51,52]。到目前为止,与此相反的高度结构化的AF-2区,研究表明核受体的AF-1区域属于固有的无序激活域的大类别[53,54]。像GR和HNF-4的核受体AF-1区域具有高含量的酸性氨基酸,然而,这些区域的突变分析都表现出疏水性氨基酸对转录激活的重要性,而个别酸性氨基酸的突变对此没有一个显着的影响[53-55]。已经显示出许多不同的共调节因子绑定到AF-1区域,

认为这些结合元件稳定或诱导核受体N-末端结构域的有序结构[56]。在这个所谓的“诱导契合”模式中AF-1的酸性残基在第一阶段的相互作用是很重要的,而疏水残基在随后的定向模板的折叠步骤中将发挥关键作用,为了说明几个核受体诱变的数据(见上文)。

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AF-1的活性可通过磷酸化调控[59,60]。不知道磷酸化是否影响AF-1的折叠,但已显示,可能通过稳定AF-1的共激活剂复合物来增加受体的极性和/或在受体与共激活因子之间创建新的特定的相互作用位点[59]。

总之,应当提及的一些核受体,即类固醇受体,已被证明两个单独的激活功能域AF-1和AF-2可以作为合作子聚集如NCOA-1和TIF2的转录调节子[60-62]。因此,为了实现类固醇受体的完整转录活性,两个转录调控表面之间的串扰是必需的。

核受体和他们的区域的进化

显然,核受体是古老的和进化成功的分子,和必要性的多细胞生物一起出现,来调节它们的稳态和各种其他细胞过程。从代表各种生物的核酸序列数据库中筛选显示,在藻类、真菌或植物中的核受体DBD或LBD以及在早期多细胞动物首次出现的核受体中没有相似序列[63]。不知道核受体的DBD和LBD是否通过共同祖先的基因复制进化或者通过来自不同独立起源的这些区域进化。然而,DBD与LBD这种高度成功的结合已被证明是非常古老的,与二者相似的区域在较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中发现。最古老的核受体即FTZF1、COUP-TF和RXR 并在腔肠动物中被发现,腔肠动物门包括水螅、海葵、珊瑚、水母和海笔。因此,FTZ-F1、COUP-TF和RXR代表的是进化中最保守的核受体,它们的DNA序列被认为是最接近核受体祖先的。所有腔肠动物的核受体以及在进化过程中的更先进的蛔虫线虫中的核受体含有DBD和LBD。然而,人们几乎可以定义后者LBD,因为这些的C-末端延伸缺乏激活功能和不绑定任何激素[66,67]。这表明核受体的共同祖先是组成性激活,其激活并没有要求任何配体。此外,核受体的共同祖先有可能作为单体结合到他们的DNA调节区来调节特定基因的转录。这一结论是基于大部分最古老的核受体属于孤儿受体单体的组中。核受体配体结合的能力的进化可能涉及要不是孤儿受体的二次损失,要不是在配体结合受

体的配体结合能力的渐进式进化[66]。另一种观点在进化过程中配体的出现可能是开始作为核受体LBD的结构部件。拥有一个转录功能的区域并能结合配体的第一个核受体出现在较低脊索动物,由RAR的序列作为预测;TR同系物在Ciona intestinales中发现[69]。假定核受体功能的复杂性的显着增加伴随着脊索的获得。核受体主要的多样化分成不同的亚科发生在昆虫(节肢动物脊索动物),用果蝇作为一个例子,代表所有的核受体亚型家庭。基因复制的两次波动导致核受体的多样性[66]。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在进化过程中类固醇受体亚科的出现相对较晚且在较低的后生动物没有同系物;最密切相关的类固醇受体,雌根相关受体(ERR)在果蝇基因组中被找到[70]。基于这种基因的分布,由于更古老的ERR基因的复制,类固醇受体在约400-500万年前的脊索动物世系已经演变[71]。

为了调节转录,早期的核受体不得不与转录机制进行通信。在进化中转录装置的基本组成部分的出现远早于核受体。早期的报告说,酵母中哺乳动物的核受体转录活性,表明原始的真核生物已经拥有了核受体作用于染色质的结构所需的一些因素,在酵母和哺乳动物细胞中与哺乳动物的核受体串扰的基本转录因子应该是非常保守的[72]。事实上,在酵母中发现的各种辅助调节因子和染色质重塑,如复杂的Ada或乙酰化酶的蛋白质,进一步证明了祖先核受体在存在一些转录调控机制的元件的细胞中进化[75,76]。假设即使是最早的核受体(对脊椎动物核受体有相当低的同源性)必须有一些特殊的功能,使其能够与转录和染色质重塑机制进行沟通。然而,在一些简单的真核生物中没有发现转录辅助因子,包括线虫的核受体已被确定(见上文)。很显然,第一个拥有所有转录机制元件的真核生物是果蝇,该果蝇包含的果蝇基因组DNA序列编码和脊椎动物同源的转录辅助因子NCOR和NCoAs。有趣的是,在核受体主要的系统发育树分支的这个特殊的进化阶段在这些昆虫中核受体超家族中所有类型都出现了,支持这一概念,既在进化过程中核受体的数目和功能的复杂性已逐步上升与此同时转录机制复杂性也日益增加。

核受体的分类

自1985年核受体第一次的分离和克隆以来,已经将近20年了[75]。自那时以来,我们对核受体家族的了解经历了巨大的扩展。在最近几年,大量的核受体

已经通过同源克隆和新测序基因组的筛查确定。核受体超家族在他们DNA结合的特性和二聚化的偏好基础上一般可以分为四个亚科。第一亚科包括的受体与RXR成为异二聚物。他们都作为应答元件识别直接重复,尽管一些核受体,像TRα,同样能够绑定到对称响应元件。第二亚科包括类固醇激素受体,主要作为配体诱导的二聚体。这些受体结合到DNA的识别位点,其序列为反向重复序列(回文)。第三亚科的受体主要作为二聚体结合直接重复。第四亚科的成员通常作为单体绑定到扩展核心位点。

这种分类是非常广泛的,但并没有考虑到核受体之间的进化关系。两个最保守的核受体结构域(LBD和DBD)的序列比对已经迫使许多专家对进化最遥远的受体分离并形成了除了上述四个类以外的两个亚科。这些亚科之一包含一个家庭成员,即生殖细胞的核转录因子1“(GCNF1),是结合直接重复的孤儿受体。仅包含两个保守的结构域中一个的不寻常的核受体通常也分为一个单独的亚科[76]。

最近,核受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一个新的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命名,已经提出了用于除了原来的核受体,原来的核受体是在我们的审查中使用的[76]。这种命名系统是根据多序列比对程序,系统发育树重建的方法和其他进化的影响,最终导致了核受体超家族细分7个亚家族,编号为0到6[77]。在系统发育上每个亚科的接近成员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大写字母组合成组,在每一组内的各个基因由阿拉伯数字定义。例如,根据新的术语,糖皮质激素受体(GR)被命名为NR3C1。据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新的命名系统应克服相同的基因几个名字共存的问题,并允许新基因数量不断增加的夹杂物,它的命名往往代表着一个问题,即他们发现的同时它们的功能不能被描述。

核受体配体

已知核受体的天然配体包括化学多样性显着的分子,例如类固醇、甲状腺激素、视黄酸、类二十烷酸和脂肪酸。同样,其生化的起源是多种多样的。胆固醇是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来源,而视黄酸由β-胡萝卜素产生,类二十烷酸前列腺素J2是脂肪酸代谢的产物;甲状腺激素是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在甲状腺球蛋白中作为交联的碘化酪氨酸的降解产物。尽管它们的化学多样性,所有配体必须结合到核受体LBDs中的非常保守的疏水口袋中。各种核受体LBDs的结构研究

表明,配体在受体活性形成中发挥结构的作用并由蛋白质完全密封,在它周围作为蛋白再折叠使核心完整。基于这一事实,一些结构生物学家表明,进化选择新的配体基于他们填补配体结合口袋体积的能力。配体结合口袋的平均分子体积已计算,现有配体的体积所示是高度保守的[81]。这一事实表明,核受体激素类似物的设计考虑结合口袋的大小作为主要的指导点之一。

核受体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

核受体控制基因表达的激活和关闭的机制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像20年前第一次核受体的克隆那样直接。核受体转录调控可以是DNA依赖型(顺式调控)或DNA自助型(反式调节)。在顺式调控的情况下作为均聚物或异源二聚体通过直接结合阳性DNA反应元件(在第一种情况下)或阴性的DNA反应元件下激活或抑制它们的靶基因。在所谓的复合反应元件上已证明一些核受体与其他转录因子结合为异源二聚体,如AP1[82,83]。基因转录的反式调节是通过核受体结合在其他的DNA结合转录因子介导的。这种类型的核受体调节似乎主要是负转录。一些核受体的转录抑制,包括TR和RAR,可以在配体结合存在或不存在中实现;在配体依赖的方式中许多核受体已被证明通过拮抗其他类别的转录因子的转录活性抑制转录[84,85]。近年来,显示了大量的蛋白质和蛋白质复合物通过核受体聚集,以便执行作为转录调节的功能。在第一种情况下,这些转录辅助调节因子(抑制因子和共激活因子)通过“诱导契合”机制定向到核受体激活区AF-1或AF-2,在第二种情况下,通过与LBD的疏水槽的相互作用来定向(见上文)。对于核受体介导的转录调控的基本机制是,共激活因子通过配体依赖的抑制因子的交换达到,反之亦然。

转录激活

真核细胞的DNA被包装成一个浓缩的染色质结构。在DNA模板的这种自然状态下降低了转录因子接入到其结合位点的概率。在其他序列特异性的转录因子中突出显示出核受体的特殊功能之一,即在染色质抑制的情况下他们有能力进入他们的结合位点[86]。当结合他们的反应元件后核受体把染色质重塑和组蛋白修饰复合物的聚集协调地结合起来,这将导致组蛋白尾巴特定残基的共价修饰。这些组蛋白末端的特殊修改产生了允许转录起始的一个更加开放的染色质结构。随后基础转录机制元件的接合,导致RNA转录和每个转录周期的生产,最终将

导致其响应元件的核受体解离和随后的降解(图(3))。转录终止由核共抑制因子复合物的聚集来标记,它通过染色质重塑和组蛋白修饰活性产生压制性的染色质,最终导致启动子的沉默[87]。

染色质重塑

在减轻染色质介导的抑制中染色质重塑因子和组蛋白修饰酶中蛋白质复合物的两大类有牵连。在最近几年,许多核小体染色质重塑因子已经确定。人们通常会在大型的复合物中发现这些蛋白质。利用ATP水解的能量,这些核小体重塑配合物能够修改染色质模板,以便使其更容易获得普通的转录因子。ATP依赖的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的准确数量是未知的,但是到现在为止,至少有五个家族已被描述,每个家族包含一个独特的核心ATP酶亚基:SWI / SNF、ISWI、CHD、INO80、WINAC[89,90]。其特征最佳的染色质重塑复合物SWI/ SNF和ISWI (仿SWI)包括10-12亚基,发现它们不仅涉及基因的转录,而且也涉及DNA 的复制、DNA修复和DNA重组。这两种复合物已经显示出诱导核小体沿着DNA 滑动。此外,SWI / SNF可以改变核小体表面上的DNA构象[90]。核受体与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的相互作用是通过SWI/ SNF的不同的亚基介导的。对每个核受体而言,这些互动的亚基似乎是特定。GR已报道经由BAF-250蛋白聚集SWI / SNF [91],但是ER与其他的SWI/ SNF亚基BAF57相互作用[92]。在启动子上的染色质重塑被认为是基因转录激活的第一步骤。

组蛋白修饰

另一部分染色质重塑是组蛋白尾巴的翻译后修饰。这些修饰包括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和泛素化,提出构成“组蛋白编码”,它代表一种为控制基因转录和染色质调节的过程中的外基因标记机制[93]。基因的转录率一般与组蛋白乙酰化的程度以及超乙酰基因组区域出现的积极转录有关,与低乙酰化区域相反。组蛋白乙酰化和转录之间的(正)相关性对在转录研究的领域中组蛋白修饰的这种类型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兴趣,并导致具有固有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AT)活性:PCAF、P300、CBP和TAF(II)250 的四种蛋白质的识别[94-97]。随后被表明,这些蛋白可以作为大型多蛋白复合物的必要亚基被聚集在核受体调控的启动子上(如在PCAF的情况下的ADA或SAGA ,在TAF(II)250的情况下的TFIID),和通过核心组蛋白尾部中的氨基末端的特定的赖氨酸残基的乙酰化来缓

解染色质抑制[99,100]。由组蛋白乙酰化诱导的染色质阻遏的精确机制尚未阐明,但建议超乙酰化可能降低染色质上启动子的热稳定性,这将导致转录因子结合的增强。另一方面,已经发现组蛋白尾巴的乙酰化可以稳定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结合到核小体上[101,94]。按照这个看法,它已证明RAR介导的转录激活需要几种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和开始伴随ISWI的HATs、随后的P300和SWI / SNF 聚集的启动子区域的连续动作[101]。这些数据表明,染色质重塑和组蛋白修饰复合物功能之间的联系,这两个都导致转录的刺激。

配体诱导的大量的HAT的聚集,大量的HAT含有核受体响应启动子复合物,是由共激活因子P160家族的成员介导的。三种蛋白质已分配给此家族:NCOA-1(SRC-1)、-NCOA-2(GRIP1)和-NCOA-3(PCIP),每个都具有类似的结构域。高度保守的HLH-PAS结构域功能未知区域的后面是受体相互作用结构域(RID),通过三个LXXLL基序,也称为核受体盒,介导配体依赖性的P160分子与核受体LBDs的相互作用[45,103,104]。P160 C-末端转录激活结构域已被证明与HAT 蛋白质相互作用,例如PCAF和CBP/p300蛋白以及如CARM1的甲基转移酶[104,105]。一方面根据P160蛋白质与核受体LBD相互作用的能力,另一方面根据与组蛋白修饰复合物相互作用的能力,P160蛋白质一直被认为是作为适配器分子以配体-依赖性的方式聚集结合在核受体上的乙酰基或甲基转移活性的启动子。然而,最近的一份报告表明,依赖于细胞和反应元件的情况下,一些如NCOA-2的P160分子能够发挥抑制活性,其作用机制仍在阐明中[106]。

串扰与转录机制

染色体重塑后的核受体介导的转录激活的下一个步骤是,一般转录因子和起始前复合物(PIC)组装的聚集一般认为涉及多蛋白调解复合物的另一种类型,以他们发现的相关的受体命名:DRIP(例如,VDR相互作用的蛋白质),TRAP (TR相关的蛋白质),ARC(激活聚集的辅助因子)。这些复合物共享十几种非常相似的(如果不相同)的蛋白质,因此,现在被认为是表示相同的多蛋白复合物的物质。这个复合物的聚集通过核受体DRIP/ TRAP/ ARC组件其中的一个介导的,DRIP205包含两个交替使用的LXXLL核受体相互作用基序。尽管没有DRIP/ TRAP/ ARC成分,但是已证明具有任何内在的HAT或其它酶的活性,它们证明有刺激染色质模板的活性的功能[107]。这个活性可以被以配体依赖的方

式的DRIP/ TRAP/ ARC与RNA聚合酶II(聚合酶II)结合的能力来解释,表明这些配合物的功能之一可能与配体结合的启动子与转录机制的衔接。

在最近几年已经描述了许多其他公认的转录共调节蛋白(在[108] 评论),这个庞大的数字显然超过了核受体绑定的能力。在试图解释在基因顺序激活或共调节的组合模型的聚集中,提出许多因素和复合物的合作对此的作用[110,111]。该模型表明,不同的蛋白质复合物要不可以按顺序、组合方法进行,要不在转录激活的多步骤过程中平行进行。不同的蛋白质复合物的平行聚集是合理的,使用荧光标记的分子和基因组集成的反应元件阵列的方法得到可视化的受体辅助因子的动态变化来说明[111]。这种方法揭示了DNA -受体相互作用的快速周转(几秒钟内)和快速的共调节交换。染色体免疫共沉淀(ChIP),它结合了染色质相关因子的固定,随后分析其组合物支持了辅助因子使用的序列模型。通过使用几组ChIP证明了ER的辅助因子聚集的动能和特定的顺序,ER即当激动剂结合时

立即结合到在PS2的启动子上同源的反应元件[87,112]。ER结合后,SWI/ SNF 复合物是第一个结合在pS2的启动子上的复合物,在pS2的启动子产生了允许转录起始的一个稳定的核小体构象。SWI/ SNF的聚集生效在初始转录的非生产性的过程中,这是启动子保证的需要。聚集HMTS和HATs遵循这个步骤,并导致组蛋白3(H3)的位置14(K14)上的赖氨酸的乙酰化和H4R3的二甲基化并定义为pS2启动子的转录能力。这些组蛋白修饰参与转录机制的发生,通过APIS 的复合物最终导致ER定位到蛋白酶体。转录的生产周期之后是初始的非生产性周期,在初始的非生产性周期上P68 RNA解旋酶是第一个聚集的。接着,将组蛋白甲基化的组合螯合是通过P160蛋白(NCoAs)和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达到的(图(3))。之前其他具有HAT活性的蛋白质参与NCoAs,确认这些蛋白质作为支架参与核受体介导的转录的复合物构造的重要作用(见上文)。HATS和HMTS聚集到PS2启动子上导致组蛋白尾部特定的修改,即额外的H3 R17的二甲基化和H4 K16的乙酰化,它定义了一个参与pS2启动子的转录水平。然后来自受体解离的组蛋白修饰复合物,允许TRAP / DRIP/ ARC复合物的DRIP205蛋白的聚集,这反过来将促进与RNA聚合酶II互相作用的功能。转录开始的同时,聚合酶II的C-端结构域被磷酸化和P160-P300复合物与CBP-PCAF进行交换[113]。据几位科学家提出的模型,PCAF然后将乙酰化P160蛋白,P160蛋白将

从复合物中释放出来[114]。解离来自其同源反应元件的ER可能需要热休克蛋白hsp70的参与,因为热休克蛋白hsp70已被发现在ER配体诱导的周期末尾是与pS2启动子相关联[87]。另一种热休克蛋白hsp90先前已被描述参与启动子GR 的清除[115]。HDAC-SWI/SNF复合物结合到PS2启动子是转录周期的最后一步。这些多蛋白复合物的元件改造成PS2启动子上的核小体组织,使随后的周期继续进行。在第二生产周期的末尾,转录抑制复合物NuRD(含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和改造活性)特定的结合到启动子上,而且可能取代位于启动子TATA盒上剩余的TFIIA/ TBP复合物。NuRD复合物的聚集与和PS2启动子相关的沉默染色质的产生密切相关。这时就需要一个重新起始周期,核小体结构的完全重新修改在随后的周期中是所需的。

鉴于各种蛋白质复合物聚集在启动子的数目,大大超过了核受体的数量,它很可能是这些配合物或它们的组成部分可能会对细胞和/或启动子是特定的。事实上,例如一种细胞特异性的共调节因子即PPARγ共激活因子1(PGC-1)专门在褐色的脂肪和骨骼肌中表达,已经发现PGC-1在PPARγ介导的UCP-1转录中是绝对重要的。UCP-1转录的诱导对PPARγ的响应仅发生在褐色脂肪细胞,但不发生在没有PGC-1产生的成纤维细胞[116]。近日,PGC-1作用的分子机制已被阐明。PGC-1与DRIP/ TRAP/ ARC复合物的直接的相互作用和刺激P300-依赖的组蛋白乙酰化,从而在染色质重塑和前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中发挥作用[118,119]。另一种分子SRA(类固醇受体RNA激活剂),可以作为一个共调节因子的例子特定结合到核受体的一个亚群。SRA特别令人感兴趣,因为它不是一种蛋白质,而是一种RNA转录物;已被证明,通过与NCOA-1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激活类固醇受体的AF-1功能[120,121]。

转录抑制

核受体活性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抑制转录的能力。大多数核受体永久驻留在细胞核中,如TR、RAR、VDR以及许多孤儿受体能够识别没有配体的反应元件并能积极抑制转录。缺乏配体的类固醇受体与热休克蛋白复合物相互联系,这使他们远离他们的识别元件,但与拮抗剂结合后,也被证明能抑制转录。此外,一些核受体在负反应元件上表现激动剂依赖的的抑制[121,122]。

核受体介导的转录抑制的分子机制与抑制因子的发现同时揭晓,如SMRT

(沉默调节子维甲酸和甲状腺激素受体)和N-COR(核受体共抑制因子),具有积极抑制转移到异源DNA结合结构域的能力[123,124]。SMRT/ NCOR功能的分析曾透露这些抑制因子具有几个保守的的抑制域,为组蛋白脱乙酰酶(HDACs)或含有像Sin3A复合物的HDAC的成分提供相互作用的表面[23,125]。组蛋白脱乙酰酶(HDACs)主要的细胞功能是除去组蛋白尾部上特定赖氨酸的乙酰基基团,从而抵消HAT的活动和染色质浓缩的诱导[48,126]。

在最近几年中已经描述了,许多额外的共抑制因子复合物具有HDAC依赖性和/或独立的转录抑制活性的功能。这些多蛋白复合物与HDACs相联系的有Sin3、NuRD和CoREST,其聚集到靶染色质上被认为是细胞特异和/或启动子特异。最近描述的一些其他抑制因子如Alien、LcoR、Ikaros基因或RIP140,显示的只是在某些情况下对HDAC抑制剂部分敏感或不敏感[127-129]。HDAC无关的活动模式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但可能涉及到与C-末端结合蛋白(CtBP)的结合,这反过来又已显示与polycomb基因(PCG)复合物交互作用,PCG涉及稳定基因表达的抑制[130]。

研究最深入的核受体抑制因子,N-COR和SMRT通过两个核受体相互作用结构域聚集到染色质靶位点上,每个包含一个典型的基序LXXXIXXX(I / L),通常被称为CoRNR盒[48]。N-COR和SMRT羧基末端结构域中存在CoRNR框1和2,已被报告在与非配体的TR、RAR和RXR的相互作用是必要和充分的。此外,已经表明,核受体对CoRNR1和CoRNR2具有不同的的喜好。例如,视黄酸受体结合CoRNR1,而RXR几乎完全与CoRNR2相互作用[131,132]。根据蛋白质结构的预测分析,LXXXIXXX(I / L)序列形成一个扩展的α-螺旋,螺旋转动的时间比共激活因子基序的LXXLL更长。虽然共抑制因子和共激活因子基序利用重叠表面进行相互作用,但是螺旋12其激动剂的位置中防止与共抑制因子螺旋扩展的绑定。因此,重新定位的螺旋12与核受体配体结合结构域结合的激动剂配体结合,代表一个可能的分子机制,即配体依赖的共抑制因子复合物的移位。已经认为核受体LBD的AF-2螺旋已经进化到能够辨别共激活因子的LXXLL螺旋和N-CoR/SMRT抑制因子的扩展螺旋,允许配体依赖性的核受体活性的开关。显然,N-COR、SMRT结合到靶染色质上的其他方式以这些抑制因子的方式存在,被证明要结合一些与核受体无关的转录因子,如Mad、Pit-1 和

CBF-1,这些抑制因子的相互作用表面必须与核受体的LBDs显着不同[23,133]。

除了转录因子和HDACs、N-COR、SMRT与许多其它蛋白相关联以外,最近已证明,这些分子的生化纯化表明SMRT和N-COR存在于大小约1.5-2MDA 的大型独立的蛋白复合物上[134-136]。每个N-COR和SMRT复合物由约10至12个蛋白质组成,其中一些蛋白质如TBL1/TBLR1显示的染色质结合的活性促使N-COR、SMRT复合物向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HDAC3底物靠近。最近描述的N-CoR抑制因子复合物的另一元件,即甲基化CpG岛结合蛋白Kaiso,促使N-CoR结合到甲基化的启动子上从而介导甲基化依赖的DNA抑制[134]。然而,N-CoR抑制因子复合物的另一个亚基,即细胞内信号蛋白质GPS2介导N-CoR 依赖性抑制NK细胞的激活,从而为激素介导的AP-1功能的拮抗作用提供了一种替代机制[136]。

另一个与核受体相联系并介导转录抑制的具有很好特性的多蛋白复合物是ATP依赖的重塑复合物NuRD(核小体重塑和去乙酰化酶)。NuRD有一个明确的染色质,这使得它能够绑定到H3 N-末端尾巴的赖氨酸残基的一个特定的甲基化上[137]。NuRD包含至少两个HDACs,通过MTA1聚集到ER上,MTA1是NuRD复合物的组成部分[138]。最近发现MTA1与CAK相互作用,CAK是TFIIH 调控复合物的一个组件,表明NuRD抑制因子复合物和一般转录机制之间的串扰[139]。

核受体翻译后修饰和转录共调节因子

核受体反应通过核受体和信号转导通路的串扰集成到细胞内信号传导网络中,即通过膜受体传送细胞外信号和核转录因子的蛋白激酶级联激活靶基因。在多种类型的细胞中这些不同的机制使核受体调节众多的和特定的反应,其特殊的效果取决于生理、细胞和遗传背景。

由于核受体介导的转录调控的所有元件靶向转录和转录后的修饰,各种信号转导途径可以1)调节核受体与特定的共调节因子的相互作用或者2)调节他们的活性或者3)影响细胞核和细胞质隔室之间的分布。虽然共调节因子和核受体的关联由配体结合严格控制,但是已证明,细胞信号转导活动可以直接调节核受体与辅助因子的关联。核受体翻译后的修饰,如TRβ1或ERα上残留的特定的丝氨酸的磷酸化,可加强他们的转录激活,在第一种情况下,抑制因子SMRT

的分离,在第二种情况下,增强ERα结合到转录共激活子SRA的活性[140,141]。另一种类型的翻译后修饰,AR的乙酰化通过增加与P300共激活因子的结合以提高AR的转录[142]。

共调节因子的二次修改显示,导致这些因素与细胞质螯合,从而减轻他们与核受体的结合。例如,通过MAP激酶激活MEK-1和MEK-1蛋白激酶(MEKK-1)的SMRT的磷酸化防止它与核受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由细胞核外的SMRT保持,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导致核周胞质SMRT的染色[143]。同样地,激酶依赖性的NCOR磷酸化的磷脂酰肌醇3 - 羟基kinase/Akt1 暂时导致相关的N-CoR 再分配到细胞质上,从而防止抑制因子与核受体和靶染色质的结合[144]。

最近描述的蛋白质修饰,SUMO化修饰已被证明在关于核受体作用的细胞内信号转导中发挥干预作用。大小为11KDa SUMO蛋白附着在各种共调节因子的特定的赖氨酸残基上似乎显着降低其转录活性(评论在[145])。在各种转录因子和共调节因子上的SUMO化修饰位点的映射揭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包含在负调控区域,如核受体的协同控制基序、共激活因子的负调节区域、或抑制因子的抑制区域。SUMO介导的转录下调的分子机制仍然需要以阐明,但是伴随着其他修饰,肯定增加了对核受体介导的基因转录控制的另一层的复杂性。

结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总结了最近的关于核受体领域的知识。随着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所有核受体超家族潜在的成员也已确定。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对最近描述的核受体的功能和核受体介导的转录激活的详细的分子机制预计很多的见解。他们在基因表达的关键调节的功能,使得核受体成为优良的药物靶标。几十年来,一些核受体一直作为药理学靶点,它们在药理学上的重要性被事实证实了,即常见处方药的10%以上包括这些受体的靶标[146]。因此,了解核受体作用的机制,将为我们提供未来药物设计所需要的知识,未来药物设计即尽量减少副作用并提高未来药物的治疗分布。在目前的药物开发中疗效最重要的核受体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的更详细信息,将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其他评论说明。

植物学分类学总结

植物学分类学总结 一、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原则和应用 植物分类检索表是鉴别植物种类的一种工具,通常植物态、植物分类手册都 有检索表,以便校对和鉴别原植物的科、属、种时应用。 检索表的编制是采取“由一般到特殊”和“由特殊到一般”的二歧归类原则 编制。首先必须将所采到的地区植物标本进行有关习性、形态上的记载,将根、 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各种特征的异同进行汇同辨异,找出互相矛盾和互相 显着对立的主要特征,依主、次特征进行排列,将全部植物分成不同的门、纲、 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的检索表。其中主要是分科、分属、分种三种检索表。 检索表的式样一般有三种,现以植物界分门的分类为例列检索表如下: (1)定距检索表将每一对互相矛盾的特征分开间隔在一定的距离处,而注 明同样号码如1~1,2—2,3—3等依次检索到所要鉴定的对象(科、属、种)。 1.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没有胚胎………………………低等植物 2.植物体不为藻类和菌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 3.植物体内有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自养生活方式…藻类植物 3.植物体内,无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异养生活方式…菌类植物 2.植物体为藻类和菌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地衣植物 1.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胚胎……………………………高等植物 4.植物体有茎、叶而无真根………………………………苔藓植物 4.植物体有茎、叶也有真根。 5.不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蕨类植物 5.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种子植物

(2)平行检索表将每一对互相矛盾的特征紧紧并列,在相邻的两行中也给予一个号码,而每一项条文之后还注明下一步依次查阅的号码或所需要查到的对象。 1.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无胚胎……………………………(低等植物)(2) 1.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胚胎……………………………(高等植物)(4) 2.植物体为菌类和藻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地衣植物 2.植物体不为菌类和藻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 (3) 3.植物体内含有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自养生活方式.........藻类植物 3.植物体内不含有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异养生活方式......菌类植物 4.植物体有茎、叶;而无真根.............................................苔藓植物 4.植物体有茎、叶,也有真根 (5) 5.不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蕨类植物 5.产生种子,以种子繁殖……………………………………………种子植物 (3)连续平行检索表从头到尾,每项特征连续编号。将每一对相互矛盾的特征用两个号码表示,如1(6)和6(1),当查对时,若所要查对的植物性状符合1时,就向下查2,若不符合时,就查6,如此类推向下查对一直查到所需要的对象。 1.(6)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无胚胎…………………………低等植物 2.(5)植物体不为藻类和菌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 3.(4)植物体内有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自养生活方式”……藻类植物

灭火器的分类

第一章灭火器的分类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灭火器的分类与基本参数,掌握常用灭火器的基本构造与灭火机理、各类灭火器的适用范围、灭火器的配置设计以及选择与设置要求。 灭火器是一种轻便的灭火工具,它由筒体、器头、喷嘴等部件组成,借助驱动压力可将所充装的灭火剂喷出,达到灭火目的。灭火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广泛,是扑救各类初起火灾的重要消防器材。 第一节灭火器的分类 不同种类的灭火器,适用于不同物质的火灾,其结构和使用方法也各不相同。灭火器的种类较多,按其移动方式可分为手提式和推车式;按驱动灭火剂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储气瓶式和储压式;按所充装的灭火剂则又可分为水基型、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洁净气体灭火器等;按灭火类型分A类灭火器、B类灭火器、C类灭火器、D类灭火器、E类灭火器等。 各类灭火器一般都有特定的型号与标识,我国灭火器的型号是按照《消防产品型号编制方法》(GN11—1982)编制的。它由类、组、特征代号及主要参数几部分组成。类、组、特征代号用大写汉语拼音字母表示,一般编在型号首位,是灭火器本身的代号,通常用“M”表示。灭火剂代号编在型号第二位: F——干粉灭火剂;T——二氧化碳灭火剂;Y ——1211灭火剂; Q——清水灭火剂。型式号编在型号中的第三位,是各类灭火器结构特征的代号。目前我国灭火器的结构特征有手提式(包括手轮式)、推车式、鸭嘴式、舟车式、背负式五种,分别用S、T、Y、Z、B表示。型号最后面的阿拉伯数字代表灭火剂重量或容积,一般单位为kg或L,如“MF/ABC2”表示2kgABC干粉灭火器;“MSQ9”表示容积

为9L的手提式清水灭火器;“MFT50”表示为50kg推车式(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国家标准规定,灭火器型号应以汉语拼音大写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标于筒体。 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验收及检查规范》(GB50444-2008)规定,酸碱型灭火器、化学泡沫灭火器、倒置使用型灭火器以及氯溴甲烷、四氯化碳灭火器应报废处理,也就是说这几类灭火器业已被淘汰。目前常用灭火器的类型主要有水基型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洁净气体灭火器等。 一、水基型灭火器 水基型灭火器是指内部充入的灭火剂是以水为基础的灭火器,一般由水、氟碳催渗剂、碳氢催渗剂、阻燃剂、稳定剂等多组份配合而成,以氮气(或二氧化碳)为驱动气体,是一种高效的灭火剂。常用的水基型灭火器有清水灭火器、水基型泡沫灭火器和水基型水雾灭火器三种。 (一)清水灭火器 清水灭火器是指筒体中充装的是清洁的水,并以二氧化碳(氮气)为驱动气体的灭火器。一般有6L和9L两种规格,灭火器容器内分别盛装有6L和9L的水。 清水灭火器由保险帽、提圈、筒体、二氧化碳(氮气)气体贮气瓶和喷嘴等部件组成,使用时摘下保险帽,用手掌拍击开启杆顶端灭火器头,清水便会从喷嘴喷出。它主要用于扑救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棉麻、纺织品等的初起火灾,但不适于扑救油类、电气、轻金属以及可燃气体火灾。清水灭火器的有效喷水时间为1min左右,所以当灭火器中的水喷出时,应迅速将灭火器提起,将水流对准燃烧最猛烈处喷射;同时,清水灭火器在使用中应

植物分类学复习总结

植物学(分类部分)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植物分类学(P l a n t t a x o n o m y):是研究植物的变异及其因果关系、对它们进行分类命名、研究它们的亲缘关系,并运用所掌握的资料去建立某个分类系统的科学。 人为分类法:以人类的需要为目的,根据植物的用途,或仅根据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而不考虑植物种类彼此间的亲缘关系和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的一种植物分类的方法。 自然分类法:根据植物的亲疏程度以及在系统演化中的相互关系和主要性状进行分类的一种植物分类的方法。 双名法:植物命名的基本方法,每一种植物的学名都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字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用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词是种加词,大多用形容词,书写时为小写。现代植物的种名,即世界通用的科学各称,简称学名,都是采用双名法,一个完整的学名还需要在种加词之后写上该植物命名人姓氏或姓氏的缩写,书写时第一个字母也必须大写。 物种(种,species):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形态特征,种个体间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彼此能进行自然交配并产生后代,与其它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亚种( subspecies,ssp.):一个种形态上有较明显的差异并有一定地理分布区域的个体群。如籼稻和粳稻亚种 变种(varietas,var.):多指有较稳定的形态差异、但分布围比较局限的个体群。如糯稻就是稻的变种 变型(forma,f.):没有特定分布区的、零星分布的变异个体。 品种(cultivar):不是植物分类学中的一个分类单位,而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培育或为人类所发现的,一般来说多基于经济意义和形态上的差异,实际上是栽培植物的变种或变型。 边缘胎座:雌蕊由单心皮构成,子房1室,胚珠着生在腹缝线上,如蚕豆、豌豆等豆类植物的胎座式。 侧膜胎座:雌蕊由多心皮构成,各心皮边缘合生,子房1室,胚珠着生在腹缝线上,如油菜、三色堇和瓜类植物的胎座式。 中轴胎座:雌蕊由多心皮构成,各心皮互相连合,在子房中形成中轴和隔膜,子房室数与心皮数相同,胚珠着生在中轴上,如棉、柑桔等的胎座式。 特立中央胎座:雌蕊由多心皮构成,子房1室,心皮基部和花托上部贴生,向子房伸突,成为特立于子房中央的中轴,但不达子房的顶部,胚珠着生在中轴上,如樱草、石竹等的胎座式。 基生胎座:雌蕊由2心皮构成,子房1室,胚珠着生在子房的基部。如向日葵等菊科、莎草科植物的胎座式。 顶生胎座:雌蕊由2心皮构成,子房1室,胚珠着生在子房的顶部呈悬垂状态,如桑等植物的胎座式。 单体雄蕊:一朵花中的雄蕊花丝联合成一组或一体,如棉花等。 花序:多朵花按一定规律排列在一总花柄上,总花柄称花序轴(或花轴)。 无限花序:也称总状花序,它的特点是花序的主轴在开花期间,可以继续生长,向上伸长,不断产生苞片和花芽,各花的开放顺序是花轴基部的花先开,然后向上方顺序推进,依次开放。如果花序轴缩短,各花密集呈一平面或球面时,开花顺序是先从边缘开始,然后向中央依次开放。 有限花序:有限花序也称聚伞类花序,花轴顶端或最中心的花先开,因此主轴的生长受到限制,而由侧轴继续生长,但侧轴上也是顶花先开放,故其开花的顺序为由上而下或由向外。 杯状聚散花序:花序外观似一朵花,外面围以杯状总苞,总苞具蜜腺,含一朵无被雌花和多朵无被雄花,开放次序是雌花最早伸出开放,雄花开放由到外为聚伞状开放。 聚合果:是指一朵花的许多离生单雌蕊聚集剩余花托,并与花托共同发育的果实。 复果(聚花果):又称花序果、复果(multiple fruit),由一个花序上所有的花,包括花序轴共同发育而成,如桑、凤梨(菠萝)、无花果。 浆果:由一至数心皮组成,外果皮膜质,中果皮、果皮肉质化,含一至数粒种子的果实 肉质果:指果实成熟后,果皮肥厚多汁的果实,如桃、苹果、西红柿等。 真花说:解释被子植物起源的两大对立假说之一,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已灭绝的裸子植物的两性孢子叶球演化而成,大孢子叶成为被子植物的心皮丛——雌蕊群,小孢子叶成为雄蕊群。这种学说称为真花说。 裸子植物的两性孢子叶球演化而来,; .

火灾种类、灭火器类型及灭火常识

火灾种类、灭火器类型及灭火常识 目录 一、火灾种类 应根据物质及其燃烧特性划分为以下几类: 1、A类火灾:指含碳固体可燃物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燃烧的火灾; 2、B类火灾:指甲、乙、丙类液体如汽油、煤油、柴油、甲醇、乙醚、丙酮等燃烧的火灾; 3、C类火灾:指可燃气体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丙烷、乙炔、氢气等燃烧的火灾; 4、D类火灾:指可燃金属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等燃烧的火灾; 5、带电火灾:指带电物体燃烧的火灾。 二、灭火器类型 灭火器是“把火灾消灭在初期和萌芽状态”的有力工具。灭火器的种类很多,按其移动方式可分为:手提式和推车式;按驱动灭火剂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储气瓶式、储压式、化学反应式;按所充装的灭火剂则又可分为:泡沫、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酸碱、清水等。 (一)泡沫灭火器 原理及使用方法: 根据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人们研制了各种各样的二氧化碳灭火器,有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及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下面简要介绍泡沫灭火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泡沫灭火器内有两个容器,分别盛放两种液体,它们是硫酸铝和碳酸氢钠溶液,分别放置在内筒和外筒,内筒内为Al2(SO4)3,外筒内为NaHCO3,两种溶液互不接触,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平时千万不能碰倒泡沫灭火器)当需要泡沫灭火器时,把灭火器倒立,两种溶液混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除了两种反应物外,灭火器中还加入了一些发泡剂。发泡剂能使泡沫灭火器在打开开关时能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以及泡沫,能黏附在燃烧物品上,使燃着的物质与空气隔离,并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由于泡沫灭火器喷出的泡沫中含有大量水分,它不如二氧化碳液体灭火器,后者灭火后不污染物质,不留痕迹。 适用于扑救一般B类火灾,如油制品、油脂等火灾,也可适用于A类火灾,但不能扑救B类火灾中的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的火灾,如醇、酯、醚、酮等物质火灾;也不能扑救带电设备及C类和D类火灾。 在扑救可燃液体火灾时,如已呈流淌状燃烧,则将泡沫由近而远喷射,使泡沫完全覆盖在燃烧液面上;如在容器内燃烧,应将泡沫射向容器的内壁,使泡沫沿着内壁流淌,逐步覆盖着火液面。切忌直接对准液面喷射,以免由于射流的冲击,反而将燃烧的液体冲散或冲出容器,扩大燃烧范围。在扑救固体物质火灾时,应将射流对准燃烧最猛烈处。灭火时随着有效喷射距离的缩短,使用者应逐渐向燃烧区靠近,并始终将泡沫喷在燃烧物上,直到扑灭。使用时,灭火器应始终保持倒置状态,否则会中断喷射。 灭火原理: 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时,能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它们能粘附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破坏燃烧条件,达到灭火的目的。 注意事项: 泡沫灭火器不可用于扑灭带电设备的火灾,否则将威胁人身安全。 (二)干粉灭火器 干粉灭火剂一般分为BC干粉灭火剂(碳酸氢钠)和ABC干粉(磷酸铵盐)两大类。 居家、办公场所一般选择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易燃、可燃液体、气体及带电设备的初起火灾;还可扑救固体类物质的初起火灾。但不能扑救金属燃烧火灾。 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A,B,C类和电气火灾,以及某些不宜用水扑救的火灾(如,图书馆火灾)。但不适用扑救轻金属火灾(如,铿、钠、钾、钙、镁、铀等火灾)。 灭火原理: 干粉灭火器内充装的是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剂。干粉灭火剂是用于灭火的干燥且易于流动的微细粉末,由具有灭火效能的无机盐和少量的干粉灭火器 添加剂经干燥、粉碎、混合而成微细固体粉末组成。它是一种在消防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灭火剂,且主要用于灭火器中。除扑救金属火灾的专用干粉化学灭火剂外,干粉灭火剂一般分为BC干粉灭火剂(碳酸氢钠)和ABC干粉(磷酸铵盐)两大类。一是靠干粉中的无机盐的挥发性分解物,与燃烧过程中燃料所产生的自由基或活性基团发生化学抑制和负催化作用,使燃烧的链反应中断而灭火;二是靠干粉的粉末落在可燃物表面外,发生化学反应,并在高温作用下形成一层玻璃状覆盖层,从而隔绝氧,进而窒息灭火。另外,还有部分稀释氧和冷却作用。 使用方法: 在灭火时,将干粉灭火器提到起火地点。一只手握住喷嘴对准火焰根部,另一只手拔出保险销,用力压下压把,干粉在气体的压力下由喷嘴喷出,形成浓云般的粉雾而使火熄灭;扑救地面油火时,要平射,左右摆动、由近及远,快速推进。 使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的注意事项: 1、使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之前,要查看压力表。压力表分3个部分红、绿、黄三个区域。红区压力过 低,要及时补充或调换;绿区压力正常,可以正常使用;黄区压力过高(跟灭火器环境有关)。 2、因射程和喷射时间有限,灭火时要选准距离和角度尽量接近火源,掌握好灭火方向和角度。 3、干粉几乎没有冷却作用,要防止复燃。 4、干粉灭火后往往有残留物,要注意防止损害精密仪器。

昆虫的分类

昆虫的分类 标?者为已灭绝的目 无翅亚纲(Apterygota) 石蛃目(Archaeognatha) 缨尾目(Thysanura) 单尾目(Monura)? 双尾目(Diplura) 原尾目(Protura) 弹尾目(Collembola) 有翅亚纲(Pterygota) 古翅下纲(Palaeoptera)(并系) 蜉蝣目(Ephemeroptera) 古网翅目(Palaeodictyoptera)? Megasecoptera? 古蜻蜓目(Archodonata)? 透翅目(Diaphanopterodea)? 原蜻蜓目(Protodonata)? 蜻蛉目(Odonata 新翅下纲(Neoptera) 外翅总目(Exopterygota) 华脉目(Caloneurodea)? 巨翅目(Titanoptera)? 原直翅目(Protorthoptera)? 恐蠊目(Grylloblattodea) 螳?目(Mantophasmatodea) 襀翅目(Plecoptera) 纺足目(Embioptera) 缺翅目(Zoraptera) 革翅目(Dermaptera) 直翅目(Orthoptera) ?目(或竹节虫目)(Phasmatodea) 蜚蠊目(Blattodea) 等翅目(Isoptera) 螳螂目(Mantodea) 啮虫目(Psocoptera) 缨翅目(Thysanoptera) 虱毛目(Phthiraptera) 半翅目(Hemiptera) 内翅总目(Endopterygota) 膜翅目(Hymenoptera) 鞘翅目(Coleoptera)

捻翅目(Strepsiptera) 蛇蛉目(Raphidioptera) 广翅目(Megaloptera) 脉翅目(Neuroptera) 长翅目(Mecoptera) 蚤目(Siphonaptera) 双翅目(Diptera) 原双翅目(Protodiptera)? 类脉总目(Amphiesmenoptera) 毛翅目(Trichoptera) 鳞翅目(Lepidoptera) 分类地位未定 舌鞘目(Glosselytrodea)? Miomoptera? 昆虫的分类同其它生物的分类一样,整个生物的分类阶元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基本阶元。前面已经提到昆虫的分类地位是: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昆虫纲以下的分类阶元是目、科、属、种四个基本阶元。在纲、目、科、属、种之间以及种下还可以设立其它阶元。如亚纲、亚目、亚科、亚属及亚种;也有在目、科之上设立总目、总科;也可以在亚纲与目之间或在亚目与总科之间设立部等阶元。 昆虫每个种都有一个科学的名称,称为学名。昆虫种的学名在国际上有统一的规定,这就是双名法,即规定种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名共同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名,最后附上定名人。属名和定名人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种名全部小写,有时在种名后面还有一个名,这是亚种名,也为小写,并且都由拉丁文字来书写。学名中的属名、种名、有的还有亚种名一般用斜体字书写,定名人的姓用直体字书写,以示区别。生物的这一双命名法,是由林奈Linnaeus(1758)创造的。 学名举例:菜粉蝶 Pieris rapae Linnaeus 属名种名定名人 东亚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属名种名亚种名定名人 二、昆虫分类系统 昆虫纲的分类系统很多,分多少个目和各目的排列顺序全世界无一致的意见。最早林奈将昆虫分为6个目,现代一般将昆虫分为28~33目,马尔蒂诺夫将昆虫分了40目,纲下亚纲等大类群的设立意见也不一致。 三、农业上重要目、科特征简介 在昆虫分类中,以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鞘翅目、脉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和膜翅目等9个目最为重要,其中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果树、蔬菜及农林害虫和益虫。下面分目介绍概况。 (一)直翅目 本目全世界记载约有2万种,我国记载约有500多种。其中包括很多重要害虫,如东亚飞蝗、华北蝼蛄、大蟋蟀等等。 本目主要特点

灭火器分类及用途

灭火器种类及用途 一、干粉灭火器: 1、干粉储压式灭火器(手提式)是以氮气为动力,将筒体内干粉压出。适宜于扑救石油产品、油漆、有机溶剂火灾。它能抑制燃烧的连锁反映而灭火。也适宜于扑灭液体、气体、电气火灾(干粉有5万伏以上的电绝缘性能)。有的还能扑救固体火灾。 干粉灭火器不能扑救轻金属燃烧的火灾。 使用时先拔掉保险销(有的是拉起拉环),再按下压把,干粉即可喷出。 灭火时要接近火焰喷射;干粉喷射时间短,喷射前要选择好喷射目标,由于干粉容易飘散,不宜逆风喷射。 注意保养灭火器,要放在好取、干燥、通风处。每年要检查两次干粉是否结块,如有接块要及时更换;每年检查一次药剂重量,若少于规定的重量或看压力表如下掉气压,应及时充装。 2、干粉推车使用时,首先将推车灭火器快速推到火源近处,拉出喷射胶管并展直,拔出保险销,开启扳直伐门手柄,对准火焰根部,使粉雾横扫重点火焰,注意切断火源,控制火焰窜回,由近及远向前推进灭火。 3、干粉灭火器(MFZ)2-3kg有效射程距离2.5m,4-5kg射程为4m,时间8-9秒。8kg射程为5m,时间12秒。(MFTZ)35-50kg推车有效射程为8m,时间20秒。70kg推车射程9m,时间25秒。 二、二氧化碳灭火器 1、二氧化碳灭火器都是以高压气瓶内储存的二氧化碳气体做为灭火剂进行灭火,二氧化碳灭火后不留痕迹,适宜于扑救贵重仪器设备,档案资料,计算机室内火灾,它不导电也适宜于扑救带电的低压电器设备和油类火灾,但不可用它扑救钾、钠、镁、铝等物质火灾。 使用时,鸭嘴式的先拔掉保险销,压下压把即可,手轮式的要先取掉铅封,然后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手轮,药剂即可喷出。注意手指不宜触及喇叭筒,以防冻伤。 二氧化碳灭火器射程较近,应接近着火点,在上风方向喷射。 对二氧化碳灭火器要定期检查,重量少于5%时,应及时充气和更换。 推车式使用方法:同干粉推车一样。 三、1211灭火器 1、“1211”灭火器是一种高效灭火剂。灭火时不污染物品,不留痕迹,特别适用于扑救精密仪器、电子设备、文物档案资料火灾。它的灭火原理也是抑制连烧的连锁反应,也适宜于扑救油类火灾。 使用时要首先拔掉保险销,然后握紧压把开关,即有药剂喷出。使用时灭火筒身要垂直,不可平放和颠倒使用。它的射程较近,喷射时要站在上风,接近着火点,对着火源根部扫射,向前推进,要注意防止回头复燃。 “1211”灭火器每三个月要检查一次氮气压力,每半年要检查一次药剂重量、压力,药剂重量若减少10%时,应重新充气、灌药。 “1211”推车灭火器使用方法:同干粉。 2、“1211”灭火器,1kg有效射程2.5m,2-3kg射程3.5m,4kg射程4.5m,时间为8秒。“1211”推车有效射程:25kg射程8m,时间20秒,40kg射程8m,时间25秒。 四、泡沫灭火器 1、目前主要是化学泡沫,将来要发展空气泡沫,泡沫能覆盖在燃烧物的表面,防止空气进

(完整版)植物学知识点总结

植物学 第一章绪论 一.1.植物:一般有叶绿素,自养;无神经系统,无感觉,固着不动。 2.植物界被子植物 种子植物雌蕊植物维管束植物 裸子植物高等植物 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颈卵器植物 真菌 细菌菌类植物 卵菌 黏菌 孢子植物地衣地衣植物 褐藻 红藻非维管束植物 蓝藻低等植物 绿藻 黄藻藻类植物 金藻 甲藻 硅藻 裸藻 轮藻 3.生物界的分。

○1二界系统:植物界(光合,固着)、动物界(运动,吞食); ○2三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变形虫,具鞭毛,能游动的单细胞群体); ○3四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原始核); ○4五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 ○5六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非细胞生物界(病毒、类病毒) 区别:原生生物界与原核生物界 4.植物作用 □1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功能 ◇1合成作用(光合作用): 6CO2+6H2O→C6H12O6+6O2(三大宇宙作用)○1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2将光能转化为可贮存的化学能; ○3补充大气中的氧。 ◇2分解作用(矿化作用) 复杂有机物→简单无机物 意义:a、补充光合作用消耗的原料 b、使自然界的物质得以循环 □2植物与环境 ○1净化作用:对大气、水域及土壤的污染具有净化作用,其途径是吸收,吸附,分解或富集。 ○2监测作用:监测植物-对有毒气体敏感的植物。 ○3植物对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的作用。 ○4美化环境。

○5其它:杀菌(散发杀菌素);减低噪音等等。 □3植物与人类 人类的衣、食、住、行、医药及工业原料等都直接或间接大部分与植物有关; 第二章植物细胞与组织 一.1.细胞概念 细胞(cell) 是构成植物和动物有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学说的内容 ○1植物与动物的组织由细胞构成 ○2所有的细胞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成 ○3卵细胞和精子都是细胞 ○4单个细胞可以分裂形成组织 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生命单位,仅由蛋白质外壳包围核酸芯所组成 二.原生质(化学和生命基础) 原生质是细胞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新陈代谢。原生质有着相似的基本成分。 1.水和无机物:原生质含有大量的水,一般占全重的60-90%。原生质中还含有 无机盐及许多呈离子状态的元素,如铁、锌、锰、镁、钾、钠、氯等。 2.有机化合物 ○1蛋白质:蛋白质分子由20多种氨基酸组成;结构蛋白、活性蛋白、储藏蛋白; ○2核酸:含有核糖的核糖核酸(RNA),含有脱氧核糖的脱氧核糖(DNA); ○3脂类:经水解后产生脂肪酸的物质,单纯脂、复合脂、结合脂等; ○4糖类:单糖(葡萄糖、核糖), 双糖(蔗糖、麦芽糖),多糖(纤维素、淀粉) --酶、维生素、激素、抗菌素等。

《植物学》复习总结

马丽霞《植物学》课程教学平台(二) 06生物技术班《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复习要点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1.形态解剖部分主要掌握种子植物的根、茎、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和发育过程。2.植物的基本类群部分主要掌握七大类群的基本特征,代表植物和起源演化。 3.被子植物分类部分主要掌握分类单位、学名、形态结构的演化规律,重要目、科的特征及起源和演化。 下面将按各章顺序进行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一、本章教学内容为:1.植物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 植物科学的重要作用 3.植物界划分和植物科学的分支学科 4.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5.学习植物学的方法 二、本章思考题: 1.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2.什么光合作用和矿化作用?它们在自然界中各起什么作用? 3.为什么说,植物对环境具有保护作用? 4.如何学习植物学? 第一编种子植物的形态与解剖

第一章种子与幼苗 一、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二、本章复习思考题 1.学习植物各器官的形成与发育,为什么从种子开始,为什么说胚是新一代植物的原始体? 2.总结种子的基本结构有哪些?比较有胚乳种子中双子叶植物种子与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的种子有何异同。 3.种子里有哪些主要的贮藏物质? 4.种子萌发的内外条件是什么?萌发的主要过程如何?从胚发育为幼苗可以见到哪些形态方面的变化? 5.何谓"子叶出土幼苗"和"子叶留土幼苗"? 第二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 一、本章重点内容: (一)植物细胞 1、原生质体 2.细胞壁 3. 质体 4. 液泡 5. 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二)植物的组织 1.植物组织 2.植物组织的类型 3. 维管系统 二、本章复习思考题

灭火器种类介绍

灭火器的种类较多,常用的主要有: 一、干粉灭火器 (1) 二、二氧化碳灭火器 (2) 三、1211灭火器 (2) 四、泡沫灭火器 (3) 一、干粉灭火器 1、干粉储压式灭火器(手提式)是以氮气为动力,将筒体内干粉压出。适宜于扑救石油产品、油漆、有机溶剂火灾。它能抑制燃烧的连锁反映而灭火。也适宜于扑灭液体、气体、电气火灾(干粉有5万伏以上的电绝缘性能)。有的还能扑救固体火灾。 干粉灭火器不能扑救轻金属燃烧的火灾。 使用时先拔掉保险销(有的是拉起拉环),再按下压把,干粉即可喷出。 灭火时要接近火焰喷射;干粉喷射时间短,喷射前要选择好喷射目标,由于干粉容易飘散,,不宜逆风喷射。 注意保养灭火器,要放在好取、干燥、通风处。每年要检查两次干粉是否结块,如有接块要及时更换;每年检查一次药剂重量,若少于规定的重量或看压力表如下掉气压,应及时充装。 2、干粉推车使用时,首先将推车灭火器快速推到火源近处,拉出喷射胶管并展直,拔出保险销,开启扳直伐门手柄,对准火焰根部,使粉雾横扫重点火焰,注意切断火源,控制火焰窜回,由近及远向前推进灭火。 3、干粉灭火器(MFZ)2-3kg有效射程距离2.5m,4-5kg射程为4m,时间8-9秒。

8kg射程为5m,时间12秒。(MFTZ)35-50kg推车有效射程为8m,时间20秒。70kg推车射程9m,时间25秒。 二、二氧化碳灭火器 1、二氧化碳灭火器都是以高压气瓶内储存的二氧化碳气体做为灭火剂进行灭火,二氧化碳灭火后不留痕迹,适宜于扑救贵重仪器设备,档案资料,计算机室内火灾,它不导电也适宜于扑救带电的低压电器设备和油类火灾,但不可用它扑救钾、钠、镁、铝等物质火灾。 使用时,鸭嘴式的先拔掉保险销,压下压把即可,手轮式的要先取掉铅封,然后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手轮,,药剂即可喷出。注意手指不宜触及喇叭筒,以防冻伤。 二氧化碳灭火器射程较近,应接近着火点,在上风方向喷射。 对二氧化碳灭火器要定期检查,重量少于5%时,应及时充气和更换。 推车式使用方法:同干粉推车一样。 三、1211灭火器 1、“1211”灭火器是一种高效灭火剂。灭火时不污染物品,不留痕迹,特别适用于扑救精密仪器、电子设备、文物档案资料火灾。它的灭火原理也是抑制连烧的连锁反应,也适宜于扑救油类火灾。 使用时要首先拔掉保险销,然后握紧压把开关,即有药剂喷出。使用时灭火筒身要垂直,不可平放和颠倒使用。它的射程较近,喷射时要站在上风,接近着火点,对着火源根部扫射,向前推进,要注意防止回头复燃。 “1211”灭火器每三个月要检查一次氮气压力,每半年要检查一次药剂重量、压力,药剂

常用灭火器分类及应用

. 一、干粉灭火器: . 1、干粉储压式灭火器(手提式)是以氮气为动力,将筒体内干粉压出。适宜于扑救石油产品、油漆、有机溶剂火灾。它能抑制燃烧的连锁反映而灭火。也适宜于扑灭液体、气体、电气火灾(干粉有5万伏以上的电绝缘性能)。有的还能扑救固体火灾。 注意保养灭火器,要放在好取、干燥、通风处。每年要检查两次干粉是否结块,如有接块要及时更换;每年检查一次药剂重量,若少于规定的重量或看压力表如下掉气压,应及时充装。 . 2、干粉推车使用时,首先将推车灭火器快速推到火源近处,拉出喷射胶管并展直,拔出保险销,开启扳直伐门手柄,对准火焰根部,使粉雾横扫重点火焰,注意切断火源,控制火焰窜回,由近及远向前推进灭火。 . 3、干粉灭火器(MFZ)2-3kg有效射程距离2.5m,4-5kg射程为4m,时间8-9秒。8kg射程为5m,时间12秒。(MFTZ)35-50kg推车有效射程为8m,时间20秒。70kg推车射程9m,时间25秒。 . 2 . 二、二氧化碳灭火器 . 二氧化碳灭火器都是以高压气瓶内储存的二氧化碳气体做为灭火剂进行灭火,二氧化碳灭火后不留痕迹,适宜于扑救贵重仪器设备,档案资料,计算机室内火灾,它不导电也适宜于扑救带电的低压电器设备和油类火灾,但不可用它扑救钾、钠、镁、铝等物质火灾。 . . 3 . 三、1211灭火器 . 1、“1211”灭火器是一种高效灭火剂。灭火时不污染物品,不留痕迹,特别适用于扑救精密仪器、电子设备、文物档案资料火灾。它的灭火原理也是抑制连烧的连锁反应,也适宜于扑救油类火灾。 .

使用时要首先拔掉保险销,然后握紧压把开关,即有药剂喷出。使用时灭火筒身要垂直,不可平放和颠倒使用。它的射程较近,喷射时要站在上风,接近着火点,对着火源根部扫射,向前推进,要注意防止回头复燃。“1211”灭火器每三个月要检查一次氮气压力,每半年要检查一次药剂重量、压力,药剂重量若减少10%时,应重新充气、灌药。 . 2、“1211”灭火器,1kg有效射程2.5m,2-3kg射程3.5m,4kg射程4.5m,时间为8秒。“1211”推车有效射程:25kg射程8m,时间20秒,40kg射程8m,时间25秒。. . 4 . 四、泡沫灭火器 . 1、目前主要是化学泡沫,将来要发展空气泡沫,泡沫能覆盖在燃烧物的表面,防止空气进入。它最适宜扑救液体火灾,不能扑救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的火灾(如:醇、酯、醚、酮等物质)和电器火灾。 . . 5 . 五清水灭火器 . 清水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为清水。水在常温下具有较低的粘度、较高的热稳定性较大的密度和较高的表面张力,是一种古老而又使用范围广泛的天然灭火剂,易于获取和储存。 . 它主要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因为每千克水自常温加热至沸点并完全蒸发汽化,可以吸收2593.4KJ的热量。因此,它利用自身吸收显热和潜热的能力发挥冷却灭火作用,是其它灭火剂所无法比拟的。此外,水被汽化后形成的水蒸气为惰性气体,且体积将膨胀1700倍左右。 . 在灭火时,由水汽化产生的水蒸气将占据燃烧区域的空间、稀释燃烧物周围的氧含量,阻碍新鲜空气进入燃烧区,使燃烧区内的氧浓度大大降低,从而达到窒息灭火的目的。当水呈喷淋雾状时,形成的水滴和雾滴的比表面积将大大增加,增强了水与火之间的热交换作用,从而强化了其冷却和窒息作用。 . 另外,对一些易溶于水的可燃、易燃液体还可起稀释作用;采用强射流产生的水雾可使可燃、易燃液体产生乳化作用,使液体表面迅速冷却、可燃蒸汽产生速度下降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

ICD-10疾病分类知识及问答

疾病分类知识及问答 疾病分类是根据疾病的病因、解剖部位、临床表现和病理等特性,将疾病进行排列分组,使其成为一个有序的组合。 ICD-10:国际疾病分类 疾病分类是一个类目系统,根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一定的规则把疾病分门别类,建立标准确立疾病条目。(疾病分类实际上也是一种分组,有时一个组别可以包含若干种相同或相似性质的疾病,有时仅单纯地包含某种疾病)。SNDO:疾病和手术标准命名法。 疾病和手术标准命名法是一个双重分类系统,每个疾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表达疾病的发生部位,另一部分表示疾病的原因。手术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表示手术操作的部位,另一部分表示手术操作方式。 疾病(诊断)和操作SNDOMED(医学系统命名法)的每个术语(词条)均有一个编码与之对应,而且还容纳了多个国际性编码系统和资料,如ICD-9,ICD-10,ICD-O,ICD-9CM等,交互检索功能强,该系统适用于信息的计算机存储和自动编码,已逐渐成为临床病理学界统一的语言。 疾病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按照所设定的方案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ICD-10分类系统的特点: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适用性、可操作性。 ICD-10不是标准疾病命名,但是是标准疾病分类。 ICD-10由三卷组成,第一卷为类目表,第二卷为指导手册,第三卷为字母顺序索引。 强烈优先分类章:第十五章妊娠、分娩产褥期。 一般优先分类章:第一章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第二章肿瘤;第五章精神和行为障碍;第十六章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第十七章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第十九章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 最后分类章:第十八章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 类目:指三位数编码,包括一个字母和两位数字。 亚目:指四位数编码,包括一个字母、三位数字和一个小数点。 细目:指五位数编码,包括一个字母、四位数字和一个小数点。 残余类目(剩余类目):指含有亚目标题“其他”和“未特指”字样的亚目。残余类目是分类那些不能归类到该类目其他特指亚目的疾病。在ICD-9中,这些疾病特定分类在.8和.9,因此也称.8和.9为残余类目。在ICD-10中,这些疾病绝大多数还是分类在.8和.9 ;但也有例外,如其他慢性胰腺炎。(.8特指,.9未特指) 双重分类(星剑号分类系统):指星号和剑号编码,剑号表明疾病的原因,星号表明疾病的临床表现。 疾病分类编码的查找方法分为3个步骤。首先要确定主导词;其次是在第三卷索引中查找编码;最后是在第一卷中核对编码。对于肿瘤的编码操作,由于它具有两个编码,所以要两次操作。 主导词的选择:1、疾病的主导词主要是由疾病诊断中的临床表现担任,常常被置于诊断术语的尾部。。2、疾病的病因常常可以作为主导词,但细菌、病毒虽然是病因,却不能作为主导词,此时还要以临床表现为主导词。3、以人名

昆虫的分类

第四章昆虫的分类 一、昆虫分类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昆虫分类是研究昆虫科学的基础。是认识昆虫的一种基本方法。学习昆虫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增加识别昆虫的能力,便于进一步研究昆虫,利用益虫和控制害虫。 昆虫分类和其它动物分类一样,目前仍以外部形态特征作为主要依据,并以成虫形态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所鉴别的种类绝大部分是正确的,而且使用简便。 (一)昆虫分类单元 昆虫分类的单元和其它动植物相同,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分类单元书写时,必须按阶梯排列。以蔷薇白轮盾蚧 例,其分类地位如下: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同翅目 亚目胸喙亚目 总科蚧总科 科盾蚧科 属白轮盾蚧属 种蔷薇白轮盾蚧 有时因实际需要,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下,还分设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等分类单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种间有相对明确的界限,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能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与其它物种有生殖隔离的一种类型。 (二)昆虫命名 昆虫每个种都有一个学名。学名是采用国际上统一规定的双名法,由属名和种名共同组成,并且都由拉丁字母来书写。前面是属名,后面是种名,一般在最后还要加上命名人的姓氏或其缩写。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全部小写,后面姓氏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例如东亚飞蝗(中文名称)的学名为: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属名种名亚种名定名人 采用学名可克服同种异名等造成的混乱,同时也便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二、昆虫纲中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十个目 昆虫纲的分目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口器构造、触角形状、翅的有无及质地、足的类型以及变态和生活习性等区分。目前昆虫纲的分目总数全世界没有一致意见,但根据国内多数学者的意见分为33目,现将其中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十个目概述如下。 (一)直翅目 体多为中至大型,咀嚼式口器,触角多为丝状,前胸背板发达,呈马鞍形,前翅为覆翅,后翅膜质纵折,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式。腹部有尾须,产卵器发达。多为植食性,不完全

疾病分类、分类与危害

疾病简介 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自然人群尸检发现率为0.35-7.3%,占肝良性肿瘤的5-20%。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体检的意识提高及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无症状的小血管瘤发现率明显升高。多数病例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长、生长缓慢,预后良好。目前对该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多,缺乏成熟而严格的诊治规范,治疗技术方案、适应征的界定存在诸多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与射频消融术、肝动脉栓塞、放射治疗、术中微波固化术、冷冻和硬化剂注射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共存,治疗技术方案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临床路径供医患抉择。[1][2] 发病原因 目前对肝血管瘤的确切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先天性发育异常学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血管瘤的发生为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引起,一般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肝血管瘤; (2)激素刺激学说:有学者观察到在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认为女性激素可能也是血管瘤的致病机制之一; (3)其它:如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3][4] 疾病分类 肝血管瘤依据其纤维组织多少,病理上可分为4型: (1)海绵状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类型; (2)硬化性血管瘤; (3)血管内皮细胞瘤;

(4)毛细血管瘤,此种少见。目前多采用按直径大小分类:<5cm(小血管瘤);5-10cm(血管瘤);10cm-15cm(巨大血管瘤);>15cm(特大血管瘤),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肝血管瘤患者治疗技术方案的意义,为肝血管瘤的诊治提供有效参考。[5] 疾病危害 肝血管瘤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以30-50岁多见,文献报道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1:3-6。但53859例健康人群体检资料分析显示,肝血管瘤的发生率为3.11%,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当(3.36% VS.2.88%,P>0.05),这一现象与文献报告的结果不同,可能与以往的文献报告分析的均是门诊或住院暴露病例而非大样本的人群普查,多数小血管瘤未被统计纳入有关。深入分析该普查病例的男性和女性血管瘤的大小构成比,可以看到在>5cm的肝血管瘤病例占所有病例的比例中,女性是男性的2.56倍(2.90% VS.1.26%, P>0.05),这一结果支持了先前的设想。 进一步分析年龄与发病率关系时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有所增加,到40-60岁时达高峰,随后有所下降。这一现象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初始较难查出的隐匿血管瘤因逐渐生长而被检查到,使发病率增加;在40-60岁后,部分血管瘤停止生长甚至部分血管瘤有所消退致发病率有所下降。 这一现象在随访超过5年的131例病例的分析中得到验证,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瘤增大的病例比例明显下降,血管瘤最大径增大的程度也明显缩小。在性别、年龄与血管瘤大小的关系分析中发现女性血管瘤在各年龄段均较男性血管瘤为大,且血管瘤的大小随年龄的增大而明显增大,到40-60岁达高峰,此后略有缩小。从以上资料不难得出血管瘤发展可能受到激素水平的变化的影响,雌激素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这可能也能解释为何在直径>5cm的肝血管瘤中,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的原因。[6][7][8] 疾病症状 多数肝血管瘤无明显不适症状,多在健康体检常规行B超检查或行腹部手术时被发现,尚无证据说明它们有恶变可能,但偶可与肝脏的其他恶性肿瘤相混淆导致误诊。当血管瘤增大至5cm以上时,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的腹部症状,包括: (1)腹部包块: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块部听诊有时可听到传导的血管杂音; (2)胃肠道症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和不适,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和消化不良等;

大学生植物学实习心得体会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大学生植物学实习心得体会,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大学生植物学实习心得体会 大学生植物学实习心得体会1 在去xx之前,虽然听到师兄师姐说植物学实习会很好玩,但是我一想到又热又多蚊子而且还要一天认一百多种植物,简直想死的心都有了,觉得在xx实习并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受苦,虽然有些难过,但我还是跟着大队去了xx。 在xx的五天学习里,我却有点喜欢这样的活动,也在享受着欢乐中学习,为了记住某一种植物而念科名种名十几遍,为了确定自己所说是对的问了好几个人,为了最后一天的考试而每晚不管多晚也认植物认几遍,每天接近一百种,认着认着,便会忘记了当初认植物是为了应付最后那天的考试,更多的是内心渴望认识多一种植物、了解多一种植物,增长自己的见识,充实自己的知识。或许很多时候,对于学习,一开始都会有些惰性,但是强迫自己静下心去认真学、努力学,渐渐地就会喜欢上,甚至很享受学习的过程。 现在,在校园里走着走着,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说:“嘿,

这是XX科的XX。”回想起来,在xx的五天,让我更加喜欢大自然。 当然,在xx的学习中,不得不说的就是周云龙老师。他总是很细致地给我们介绍植物,也很关心我们是否累了,一路上跟我开玩笑拍照唱歌,各种各样的欢笑,给炎热的夏天降温。 我觉得xx实习真得很有意义,希望以后每一届的师弟师妹都能有机会去好好享受这一段经历。 大学生植物学实习心得体会2 在未接触花卉学前,我就像一个懵懂的小孩,我只知道这门学科讲的是花,可是我还不知道这里面有那么多的研究艺术.有些东西只有接触以后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光靠表面现象难以看到很多深刻的东西,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爱花,喜欢观花,汲取他的芳香成为我平时的一种嗜好,我把花看成自己的朋友,爱他的一切,这是我喜欢花卉学的初衷.有它娇艳美丽的一天,我的生活都会更加的精彩丰富!我虽然不是因为花而活,但是因为它而惬意自如,不能自拔! 通过一个学期《花卉学》课程科目的学习,让我们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有关于花卉植物的分类、生长繁殖过程、管理等相关知识,并初步了解到一些关于花卉产业的形成、进步与发展方向等市场信息。在几次花卉学实验和实习过程中,我们又亲自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