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2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2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

以某生态脆弱区

为例,说明该类

地区存在的环境

与发展问题,以

及综合治理措

施。

水平1:结合资料,说明生态

脆弱区的含义及表现与分布,

面临的主要问题。

水平2:结合资料,指出我国

主要生态脆弱区及其环境与

发展问题。

水平3:根据资料,归纳我国

主要土地退化区土地退化的

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水平4:根据资料,探讨世界

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问题的

成因及治理措施。

人地协调观:通过探讨生态脆

弱区产生的人为原因,提出治

理措施,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

理念。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生态脆弱

的成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区域认知:生态脆弱区的分布

及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调查

等方法了解身边生态问题发生

原因,并探究治理措施。

一生态脆弱区

1.生态脆弱区

(1)概念:01弱、02恢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03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04沙漠边缘等地区。

(2)05稳定性较差,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

2.土地退化

(1)06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

降、07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2)表现:08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09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3.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1)特征:面积10大,类型11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及表现

南方喀斯特地区的12石漠化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

1.判断正误。

(1)降水多的地区不存在生态脆弱区。(×)

(2)荒漠化会造成土地退化。(√)

(3)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灌溉。(√)

2.土地退化表现中,不包括()

A.土地沙化B.土壤侵蚀

C.土壤肥力下降D.土地被占用

答案 D

解析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3.从气候条件来说,哪些地区易出现土壤盐碱化?

提示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的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地理位置

(1)过渡性的地理位置:01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02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2)延伸方向:03内蒙古自治区东南边缘或长城一线,04东北—西南走向。

2.主要环境和发展问题:土地退化。

3.土地退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05大

多06大风

人为原因

07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不合理的开矿、08樵采、道路建设等

1.判断正误。

(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

(2)我国南方地区不存在农牧交错带。(×)

(3)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

2.造成土地退化的原因包括()

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放牧③不合理开矿④不合理樵采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开矿、樵采、道路建设都会造成土地退化。

3.黄土高原地区为生态脆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自然原因是什么?

提示水土流失。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地形起伏大;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等。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总方针

01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综合运用02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2.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

(1)优化03土地利用结构。

(2)构筑防护体系。

(3)以地养地,04自然恢复。

(4)调整05牲畜结构和数量。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1.判断正误。

(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利于防治土地退化。(√)

(2)在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有利于防治土地退化。(√)

(3)牧区应控制放牧数量,减轻草场压力。(√)

2.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构筑防护体系的生物措施是()

A.大规模种植乔木B.休牧后使其自然恢复

C.人工补种林果树D.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

答案 D

解析草原地区降水较少,不适宜种植高大乔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自然恢复困难;林果树消耗水量大,不适宜较为干旱的北方草地退化严重地区;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最为恰当。

3.我国“三北”防护林的生态意义主要是什么?

提示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防治土地荒漠化,减轻沙尘暴、防治土地退化等。

主题探究生态脆弱区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了我国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

格局。这是指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下图为我国“两屏三带”格局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判断图示“两屏三带”的名称。

(2)A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什么?

(3)D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什么?

(4)归纳“两屏三带”面临的共同问题。

[成果展示](1)A为北方防沙带,B为东北森林带,C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D为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E为南方丘陵山地带。

(2)土地沙化,草场退化,荒漠化严重等。

(3)水土流失。

(4)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突出。

1.生态脆弱区及土地退化

2.我国主要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的成因

(1)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

地形起伏大;石灰岩广布,多喀斯特地貌,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植被稀疏;降水量大,降水变率大,多暴雨;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工程建设造成植被的破坏,发生水土流失,使地表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

(2)西北、华北地区的土壤盐碱化

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易蒸发;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盐分向土壤表层聚集;不合理的农业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

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湿润的喀斯特地区,因土壤严重侵蚀导致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下表示意贵州省某典型石漠化地区2006~2010年土壤侵蚀情况。据此完成(1)~(2)题。

高原山地高原盆地高原峡谷年平均土壤侵蚀程度(t/km2) 643.2 190.6 16.0

A.地形崎岖B.降水丰富

C.过度垦殖D.过度放牧

(2)目前,高原峡谷区土壤侵蚀程度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A.土层薄,已经无土可流B.植被好,水土保持显著

C.坡度大,开垦耕作困难D.径流小,土壤侵蚀量小

[科学思维]石漠化的分析思路

[答案](1)C(2)A

提升运用能力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土壤水的蒸发,使盐分积累在表

层土壤中的过程。下图为土壤盐碱化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推测华北平原最容易发生土壤盐碱化的季节为()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答案 A

解析读图可知,影响土壤盐碱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降水和蒸发。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此时降水少,淋溶作用弱,易导致盐分向地表或土壤层集聚,加剧土壤盐碱化。

2.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最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的灌溉方式是()

A.排灌结合B.大水漫灌

C.管道渗灌D.精准滴灌

答案 B

解析在农业生产的灌溉过程中,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在干旱的季节由于蒸发强烈,地下水向地表或土壤层运动,形成土壤盐碱化。

3.土壤盐碱化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A.生物物种减少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板结加重D.地下水位下降

答案 C

解析土壤盐碱化使土体通气性、透水性变差,土壤板结变硬,养分有效性降低,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产量降低,C项正确。

主题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20世纪30年代,美国曾发生一系列破坏性的“黑风暴”,图一示意美国本

土“黑风暴”危害严重区的分布。这些地区的许多草地被开垦用来种植小麦,“黑风暴”造成许多农场颗粒无收。图二示意图一中P区域各月风蚀量占年风蚀量比重的变化。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说出P区域“黑风暴”多发季节及自然原因。

(2)分析“黑风暴”产生的人为原因。

(3)指出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危害。

[成果展示](1)春季。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地表干燥且缺少植被保护;地表多松散物质。

(2)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不合理的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单一耕种。

(3)大风使农作物受损;大风将表层肥沃土壤带走,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农作物减产;加剧干旱,使农作物枯萎、死亡。

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

分布地区表现

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14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15

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

16放牧牲畜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17燃料

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不合理的

工矿建设

18矿区、工程沿线开矿、修建道路等基础工程建设不合理

用水

河流沿岸,绿洲地区

流域上、中、下游19水资源分配

不合理,过度用水

(1)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威胁。

(2)荒漠化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荒漠化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土地的生产力持续下降。

(4)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减少。

草地植被指数是指草地植被覆盖率与草层高度的乘积,下图是宁夏某牧场的草地植被指数与羊只数量的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信息表明()

A.饲养的羊只数量越多,对牧场植被的破坏越大

B.草地植被指数越低,牧场的承载力越大

C.草地植被指数越低,能饲养的羊只数量越多

D.草地植被指数过高,不利于养羊业的发展

(2)该生产模式易引起的问题是()

A.草场沙化B.土地面积减少

C.耕地质量下降D.森林覆盖率下降

[科学思维]草场退化的危害

[答案](1)A(2)A

提升运用能力

科尔沁草原属半湿润区到半干旱区的过渡区,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曾有大量汉族人口迁入。下图为科尔沁草原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科尔沁沙地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气候干旱B.大量植树造林

C.过度垦殖D.禁止放牧

答案 C

解析科尔沁沙地位于农牧交错带,过度垦殖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2.该地风沙最为严重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答案 A

解析春季气候干旱,土壤含水最少、植被枯萎,易于在大风作用下形成沙尘。

主题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的西辽河中下游地区,区域内的主要河流为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等,这里曾经是大片的草原,但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形成面积大约5.06万平方千米的沙地,且还在逐渐地向东扩展。以前人们一直努力种植树木,但无明显成效。目前通过栽种樟子松和黄柳,科尔沁沙地边缘的沙漠化得到了有效遏制。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说出科尔沁沙地的主要沙源。

(2)分析以前大量植树但成效不明显的原因。

(3)有人说,樟子松和黄柳无论是否活着,都可以防治沙漠化。试分析樟子松和黄柳在该地防治沙漠化中的作用。

[成果展示](1)当地植被破坏后,底部沙丘裸露;流域内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被流水搬运,在河道及河漫滩沉积,随着径流减少,沉积的泥沙裸露;由冬季风从西北方向搬运的沙尘在此处堆积。

(2)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已经沙化的地区土壤贫瘠,固沙植物存活率低;人口稀少,交通不便,治理和维护成本过高等。

(3)樟子松和黄柳可以增大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樟子松和黄柳的根系起到固沙的作用;死亡后的樟子松和黄柳的枯枝可以直接作为或用于制作草方格沙

障,抑制沙漠扩张。

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1.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土地退化的防治

土地退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因而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针对人为原因实施的。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构筑防护林体系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2.其他土地退化的防治

(1)石漠化的防治:加强管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砌墙固坡,修整梯田;打坝淤地,保持水土;植树种草;改良土壤;推广省柴灶,营造薪炭林。

(2)土壤盐碱化的防治:合理灌溉,引水排盐。

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读图,完成(1)~(2)题。

(1)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

A.黏合沙粒B.吸取地下水

C.拦截水分D.减少下渗

(2)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A.技术难度小B.成土时间短

C.环境污染小D.资金投入少

[科学思维]荒漠化的防治

[答案](1)C(2)B

提升运用能力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利用卫星不同波段探测数据组合而成的,能反映植

物生长状况的指数,其随生物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大。下图示意2000~2017年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指数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2000年以来广西石漠化区()

A.石漠化程度加重B.生物多样性减少

C.生态环境改善D.植被破坏严重

答案 C

解析读图可知,广西石漠化地区植被覆盖率总体上升,说明石漠化程度减轻;植被破坏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环境改善。

2.导致2000~2017年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指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城镇化建设B.开采矿山

C.植树造林D.退耕还湖

答案 C

解析图示时期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指数总体增加,说明该地植被覆盖率上升,是植树造林的结果。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25页思考]

思路点拨1.将图2.12a中各月降水量累计,可得多年平均降水量;将图2.12b降水量折线最高点、最低点向下对应可知降水量最多的年份,向左对应可知其降水量。

2.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依靠自然条件,在降水较多的年份生产优势突出,利

于农牧业生产;降水少不利于农牧业生产。

[成果展示]1.鄂尔多斯年均降水量约370毫米。1961~2012年间降水量最多的年份是1961年,降水量约为54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年份是1965年,降水量约为130毫米。

2.降水较多的年份,土壤适宜农作物和牧草生长,农牧业生产条件优越;降水量较少的年份,水资源极度匮乏,农牧业生产急剧下降。

[教材第27~28页活动]

思路点拨1.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区、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集中在7、8月份;月均温都在22 ℃以上,甚至达到33 ℃左右。降水少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形成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风沙易于扩张的自然特征,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图2.15可知,传统的自给型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商业性的定居牧业牲畜品种单一,大规模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图示反映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在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成果展示]1.根据图文资料和世界区域地理知识可知,萨赫勒地区常年高温,年降水量不大且季节性强,气候干旱,水资源严重不足,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地表多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该地位于北半球的信风带范围内,高温引发大气不稳定运动等,为风沙活动创造了物质和动力条件,这就是沙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2.牲畜品种单一对特定饲草食量过大,集中规模经营消耗绿色植物过多,定居牧业使得草地得不到休养生息、自然恢复,所以这一转变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

土地退化等。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意识,从源头上遏制贫困的发生。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当地存在生态问题、环境污染的区域,同学们可以实地调查生态问题或环境污染的现状。

2.探究当地生态问题或环境污染的发生原因及解决措施。

3.走访当地老人或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当地改善生态环境的规划。

展示与评价

略。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探究点题号

生态脆弱区2,3,4,5,6,14(1)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7,13(1)(2),14(2)(3)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8,9,10,11,12,13(3),14(4)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退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下图中A、B、C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土地退化问题。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农牧交错带可能位于()

A.AB之间地带B.B东北—西南一线

C.BC一线D.AC一线

答案 B

解析我国农牧交错带位于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之间,大致位于长城一线,其东南为农耕业区,其西北部为牧业区。

2.A、B、C地区的荒漠化分别是()

A.沙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

B.石漠化、沙漠化、水土流失

C.沙漠化、草地退化、水土流失

D.盐渍化、水土流失、石漠化

答案 C

解析据图可知,A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B地区位于我国生产条件优良的内蒙古东部牧区,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C地区位于我国东南地区,其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

读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面积变化图(据《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地质调查报告(2016)》绘制),回答3~4题。

3.西南岩溶石漠化主要分布的省级行政区有()

A.广西云南贵州B.云南贵州广东

C.广西湖北贵州D.贵州云南湖南

答案 A

解析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4.西南岩溶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有()

①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层浅薄,土壤贫瘠②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起伏大③全年多雨,降水强度大④植被覆盖率低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答案 D

解析喀斯特地貌不利于土壤的发育,土层浅薄,土壤贫瘠,不利于植被的生长,植被覆盖率低,故①④正确。西南岩溶石漠化分布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形起伏大,故②错误。我国西南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故③错误。

下表是两个不同年份甘肃省荒漠化土地分析结果表。据表回答5~6题。

①最主要的类型是风蚀荒漠化,是因为当地多大风

②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远小于风蚀荒漠化是因为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地面径流少③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小,是因为受人为因素影响小④甘肃省各类荒漠化土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由表可知,风蚀荒漠化和水蚀荒漠化面积在减少。甘肃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这是因为甘肃纬度较高,离冬季风源地近,多大风天气,该省气候干旱,水蚀荒漠化面积远小于风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与气温有关,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小。

6.甘肃省盐渍化土地面积呈上升趋势,下列治理措施可行的有()

①实行排灌结合②大力发展灌溉农业③种植耐盐碱的作物④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实行排灌结合均可使地表盐分减少;种植耐盐碱作物是生物治盐的方式,有利于遏制盐渍化的发展。

西北牧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畜牧区。下图为西北牧区某区域1996~2005年和2006~2015年不同植被面积动态变化图。据此完成7~9题。

7.1996~2005年该区域()

A.草丛退化面积最大B.沼泽变化幅度最小

C.森林退化严重D.阔叶林分布面积较广

答案 C

解析据图可知,草丛退化面积的比例较大,但退化面积无法确定,A项错误;荒漠稳定的比例最大,轻微恢复和轻微恶化的比例相当,所以荒漠变化幅度最小,B项错误;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明显恶化和轻微恶化的比例很大,说明森林退化严重,C项正确;无法确定阔叶林分布面积,D项错误。

8.与1996~2005年相比,2006~2015年该区域植被面积动态的变化说明()

A.人类活动加剧B.保护力度加大

C.全球气候变暖D.区域人口锐减

答案 B

解析读2006~2015年不同植被面积动态变化图可知,各种植被轻微恢复和明显恢复的比例大幅度增加,说明保护力度加大。

9.进一步改善该牧区生态环境的合理措施是()

A.提高土地产出效率

B.调整农业结构,进行生态退牧

C.大幅提高森林覆盖率

D.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

答案 B

解析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势必会过度放牧,不可取,A项错误;调整农业结构,进行生态退牧,B项正确;牧区的自然条件适合草类植被的生长,不利于森林植被生长,C项错误;本地河流少,水量小,蒸发量大,不适合跨流域调水,D项错误。

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下图为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治a地区沙尘暴的是()

我国生态脆弱区社会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传统产业结构重组新疆论文职称论文 摘要:生态脆弱区具有独特的人地关系特征,生态脆弱性与高资源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和高耗水等“四高”为特征的传统产业结构间的矛盾是我国生态脆弱区社会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文章研究以闽西为案例,探讨了生态脆弱区传统产业结构重构的一般原则和三大传统产业部门的重组要点。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传统产业;结构;重组 一、生态脆弱区的产业结构特征 (一)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在生物圈中,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生态脆弱区,中国主要有五个典型脆弱生态区:一是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范围包括东起科尔沁草原经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和黄土高原北部、西至河西走廊东端的52个县(市)共约25万km2的地区;二是北方干旱绿洲边缘带,范围主要包括甘肃、新疆的61个县(市),面积约59万km2的地区;三是西南干热河谷地区,主要包括由一系列高山峻岭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紧密排列的岭谷相间地区的横断山区以及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为主体的自然环境最为多样化的广大地域;四是南方石灰岩山地地区,主要包括贵州、广西的76个县(市),共约17万km2的地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五是青藏高原地区,面积共约250万km2,属于高寒海拔生态脆弱区。根据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脆弱因子和过度垦殖、过度放牧等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可以归纳出一些脆弱生态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可以划分出西北半干旱区、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华北平原区、南方山地丘陵区、西南石灰岩山地区、西南山地区和青藏高原区等7大类脆弱生态区。从上述两大典型分类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景观生态的角度还是从自然地理特征的角度,我国的脆弱生态区主要集中在三大阶梯的交接地带。在地形上,南方以山地丘陵为主,而北方以景观分界线附近的平原地形为主。闽西属于典型的南方山地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性主要表现在环境的破坏极易导致水土流失、山洪瀑发和泥石流等严重的生态灾害。 (二)生态脆弱区的产业结构特征 1产业发展轨迹中呈现三大核心矛盾。首先是资源型工业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其次是技术力量弱、研发投入少与提升产业、产品档次、资源深加工的矛盾;第三,以农业为主的地域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轻工业落后的矛盾。 2.资源型产业结构特征突出。 3.传统农业比重较大。 二、闽西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农业结构的调整 1.发展大农业,逐步调整结构。发展大农业要求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实行一体化经营,组建大型农工商集团公司。同时放弃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分步骤地压缩非优势农产品的生产,需压缩的产品主要是常规品种的早籼稻、油菜籽、糖蔗等,实现结构调整。 2.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规划期内重点投资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化经营。选择优势产业应遵循有限目标原则,主要构建三大产业链:生猪和优质家禽等养殖业产业链、盆栽花卉和反季蔬菜产业链、优质地方土特产品(地瓜干、花生)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大举措是培育农业类上市公司,同时尽快出台有关促进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以利于规模化

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辅导讲义+课后练习: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2份)第19讲 生态脆

第19讲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 主讲教师:田佩淮北京著名地理特级教师 题一: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1)~(5)题。 材料一:见图甲材料二:见图乙 图甲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图乙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材料三:见图丙 图丙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_______、_______、。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________;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_______。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多选)() A.植物种类增加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题二:材料分析题:材料一:从黄土高原现代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分析,人为原因所占的份额要高于自然因素。例如,陕西省的安塞县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据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材料二:甘肃西峰南小河沟,是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流域。在进行小流域治理时,根据这里土壤侵蚀的规律,实行了“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 (1)哪些人为因素造成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2)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什么?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

全国生态环境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我国生态脆弱区大多位于生态过渡区和植被交错区,处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是我国目前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区。同时,也是我国环境监管的薄弱地区。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增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促进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脆弱区的保护。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我国许多地方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很低;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保护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指出在生态脆弱地区要实行限制开发。为此,“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部将通过实施“三区推进”(即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战略,为改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提供政策保障。 本纲要明确了生态脆弱区的地理分布、现状特征及其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为恢复和重建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编辑本段一、生态脆弱区特征及其空间分布 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Ecotone),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过渡区域。这些交界过渡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与两个不同生态系统核心区域有明显的区别,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已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

(一)生态脆弱区基本特征 1.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对环境变化反映相对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发生退化演替,而且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较弱,自然恢复时间较长。 2.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中,环境与生物因子均处于相变的临界状态,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灵敏。具体表现为气候持续干旱,植被旱生化现象明显,生物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 3.时空波动性强。波动性是生态系统的自身不稳定性在时空尺度上的位移。在时间上表现为气候要素、生产力等在季节和年际间的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系统生态界面的摆动或状态类型的变化。 4.边缘效应显著。生态脆弱区具有生态交错带的基本特征,因处于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接带或重合区,是物种相互渗透的群落过渡区和环境梯度变化明显区,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 5.环境异质性高。生态脆弱区的边缘效应使区内气候、植被、景观等相互渗透,并发生梯度突变,导致环境异质性增大。具体表现为植被景观破碎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水土流失加重等。 (二)生态脆弱区的空间分布 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地区、青藏高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行政区域涉及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类型包括:

生态脆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生态脆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2006-12-26 生态脆弱区也就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联合国《濒危物种公约》认为,脆弱生态环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其损失不可弥补;二是对于人类引起的变化特别脆弱;三是如果这一损失或退化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和生态系统不稳定性增加,将可能产生广泛的不良连锁反应。北京大学学者刘燕华认为,脆弱生态环境是一种对环境因素变化敏感而维持自身稳定性的可塑性较小的生态环境系统;著名学者申元村认为脆弱生态环境是生态稳定性差,生物组成和生产力波动性较大,对人类活动及突发性灾害反应敏感,自然环境易于向不利于人类利用方向演替的一类生态环境。生态学家杨勤业总结了关于脆弱生态环境的三种理解和认识。第一种是纯自然的理解,即以自然属性或生态方面的变化类型和程度来定义,认为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被打乱,超过了弹性自调节的“阈值”,并由此导致反馈机制的破坏,系统发生了不可逆变化,从而失去恢复能力;第二种是自然~人文理解,即认为生态系统发生了根本变化,以至于影响当前或近期人类的生存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第三种是人文理解,即认为环境退化超过了能长期维持目前人类利用发展的现有经济社会技术水平。他认为,第一种理解回避了人为干扰对生态环境所发生的作用和影响;第二种理解把人地关系系统视为一个静态的、封闭的系统,从中去探求系统内部的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的变化及其后果,忽略了来自地区以外的可能投入、技术上的变化、经济活动的替代性以及环境退化对区域以外的影响。这与任何一个地域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的认识相矛盾;第三种理解把区域环境变化、存在的问题与区域乃至区际的社会经济条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目的在于找到最终导致生态环境脆弱和资源枯竭的真正原因,为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科学制定区域开发决策服务。因此第三种理解更具有实际和理论意义。本成果采用第三种理解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判断青海生态脆弱区的主要标准。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教授主编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书测算出,青海的生态环境脆弱度高达1.2344,在大陆30个省市区中名列第2位,而脆弱度越大,表明该区域生态环境越脆弱。其结论是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宁夏、青海、甘肃、陕西和新疆等西北5省区的生态环境最脆弱。该书还同时指出,如果以北京和上海区域发展的相对成本为1.00时,青海的区域发展成本就高达1.84,也位列各省市区第2位。所以从整体看,青海高寒缺氧、气候干旱、土壤贫瘠,生物自育繁殖能力极低,全省都属于生态脆弱区。但是青海地域辽阔,面积广大,情况复杂,各地生态脆弱的表现和原因不尽一致。这里根据形成的原因(如是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等自然因素引起,或过垦、过牧、过樵和工业污染等人为因素引起)、环境结构类型(如生态景观、地貌形态等)、脆弱表现形式及脆弱程度差异,将全省分为4个生态脆弱区~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三江源区和环湖地区。我们不难发现,在4个区域中,环湖地区生态环境自我恢复能力较强、植被覆盖率也较好,基本属轻微生态脆弱区,而其他3个区域都属于重度生态脆弱区。本成果接受有关部门的意见~主要研究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和三江源区的生态脆弱问题,并分区制定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对环湖地区基本不给予考虑。按理,本成果应对3个生态脆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但鉴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多,这里再没有单独列章给以重复,而是把其内容

北京市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9讲 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课后练习 新人教版(1)

第19讲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 题一: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1)~(5)题。 材料一:见图甲材料二:见图乙 图甲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图乙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材料三:见图丙 图丙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_______、_______、。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________;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_______。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多选)( ) A.植物种类增加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题二:材料分析题:材料一:从黄土高原现代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分析,人为原因所占的份额要高于自然因素。例如,陕西省的安塞县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据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材料二:甘肃西峰南小河沟,是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流域。在进行小流域治理时,根据这里土壤侵蚀的规律,实行了“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 (1)哪些人为因素造成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2)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什么?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 (3)有关水土流失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因素是形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B.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优点 C.水土流失可以随时发生在任何区域内的某一地段 D.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危害,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4)有关南小河流域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小河自然环境好,治理效益也好 B.南小河流域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因此,小流域治理要从治水入手 C.护坡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D.农业技术措施是固沟关键 题三:读图2-3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内蒙古阿拉善盟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在十几年前,草原的覆盖率为5%,草场土质为粘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这里草原放羊载畜量为120万头,实际上养羊头数为200万头以上。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上百万的外地人拥入内蒙古草原搂取发菜(谐音发财)赚钱,内蒙古1/5的草原严重退化。人口增多及掠夺式的行为,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是沙漠化土地扩大的主导因素。现今,许多地方寸草不生,阿拉善地区沙漠正以每年1000平方米的速度在扩大,牧民的生计陷入困境,有3万多人被迫转移出沙漠地区。 图2-3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荒漠化扩大的人为原因分别是、。 (2)A农耕区出现的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是,形成的原因是。 (3)我国为防止这一地区沙漠的南侵,已营造了“”防护林带,该防护林带的作用是。 (4)解决该地区农牧民能源短缺的途径有哪些? 题四:读世界荒漠带分布图,回答(1)-(4)题。 (1)世界上的荒漠带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类型。

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类题目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类题目一、典例引领 [典例]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思路点拨] 第(1)题,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第(2)题,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第(3)题,根据前面两题的提示,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 [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鲁教(2019)选择性必修二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为例(无答案)

班级: 组号: 姓名: 学号: 第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学习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产生的危害; 2.以黄土高原为例,学会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3、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学习重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产生的危害、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学习难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自主学习1】一、水土流失及危害(阅读课本P50图3-1-2和P51,回答) 1、黄土高原的概况: (1)位置:位于我国_______,地处___中上游与___上游地区; (2)范围:一般泛指以西、以东、以南、以北的广大区域,面积___万平方千米,横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七省区。 2、水土流失的危害(阅读课本P51,回答) (1)对当地:使____变薄,____流失,____下降,___ 降低。 造成当地____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的发生。 (2)对黄河下游地区:黄河剧增,大量泥沙沉积在下游___ ,使黄河下游成为,严重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 【合作探究1】1、民歌“(咱们)见面容易,拉话话难”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有何特征?形成原因是什么? 2、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如何形成的? 【自主学习2】二、水土流失的成因(阅读课本P51-P53,回答) 1、自然原因

自然灾害频繁多发 性地处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 ____、____、____等时有发生 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源: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人类活动过程结果 不合理土地利用 ______ 开荒—耕作—抛荒— 开荒 使原来的林草植被遭破坏 加剧水土流失______ 开挖表土弃土、弃渣 破坏地表植被,使矿区周围 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 建窑洞、 修路、 修水利 扰动植被、土壤 破坏植被农垦、营造 宫殿、伐木 烧薪、战争 严重破坏植被 【合作探究2】读黄土高原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⑴把下列选项填入A、B、C、D所表示的内容,每个选项限填一次。 ①破坏植被②人均耕地和燃料减少③开垦荒地④土地退化 A_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__。 ⑵图中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的尖锐的______________矛盾,一方面 人口__________,加上生产力水平低,必然要新辟土地,另一方面黄土 高原垦殖历史早,适于农耕的土地早已被开垦,于是只能向那些环境 ______________的地区,如陡坡、林地等要粮食,从而造成人口、经济、 环境的恶性循环。 ⑶解决图中反映问题的措施有()多选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发展教育和科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因地制宜,农、林、牧综合发展 D.退耕还林还草 【自主学习3】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综合治理要求:治理黄土高原必须从合理利用土地入手,调整结构,实行综合发展,一切以为中心。 2、综合治理原则:即与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相结合, 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第19讲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

第19讲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解读】 (一)分析说明区域存在的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说出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题一: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79×104 km2.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其次是南方亚热带和热带山地丘陵地区。此外华北、东北等地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 (1)以上材料显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区。请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上述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请分析黄土高原较南方山地丘陵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资料二:“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多发灾害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 某年云贵高原某地区坡度与土层厚度的实测数据 (3)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云贵高原地区。根据材料二和表格,分析该地区石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4)请分析南方丘陵山地地区水土流失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解读】 (二)分析说明区域存在的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说出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题二:读图回答:

(1)从自然条件看,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广大,其主要原因是 ? (2)说明西北地区的气候对地理环境其它因素的影响。 (3)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扩大的主要原因。据右图可知所占比重较大的因素有哪些? (4)过度樵采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你认为采取怎样的措施最为有效? (5)为了杜绝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现象,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我国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解读】 (三)分析说明某区域在森林、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说出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森林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减少带来的负面效应、湿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题三 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条等年降水量线间的大小关系是,请说明判断理由。 (2)图中甲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原有鱼类和鸟类等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但近几十年来,该湖泊水域面积不断减少,鱼类资源数量急剧下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请说明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3)乙所在的狭长地形区是,这里农业发展主要依赖来自的水源进行灌溉。近年来由于等自然因素和等人为因素导致河流上游水源不断减少。有人建议将图中黄河水引来乙处灌溉,请说明此方法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2020高考地理第一讲 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第一讲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等级考内容标准]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一)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一)黄土高原概况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育,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等。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 问题判断 区域不同,地理条件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同。因此,在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时,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准确的判定。例如: ①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原因分析 ①自然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大小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要注意材料中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等。 治理措施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如荒漠化的产生与地表植被稀疏有关,可通过植树造林减轻荒漠化的发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措施 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例如:过度使用地下水——合理利用水资源;过度放牧——轮牧;人口激增——控制人口数量等。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把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荒漠化问题。如针对荒漠化的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途径

省宜兴一中高二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学案系列四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班级姓名编制:高二地理备课组2012-3-29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3、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网络结构

核 心 研 习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1、非常严重; 2、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3、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强、危害在加重; 4、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二、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背景): (1)中国地域广大, 气候显著,自然灾害频发 (2)地形 ,地势 (3)植被覆盖率 2、人为原因: ★ 过大 → 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1) 意识不强,重 轻 ,重 轻 ,对资源 、 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 ; (2) 薄弱, 不严, 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3)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 三、特点 1、类型多样性:世界大部分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同样存在,如: 森林面积缩小、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湿地干涸等。 四、防治措施 1、总体措施: (1)重点生态工程: ; (2)重点防治工程: ; (3)重点保护区建设:① ; ② ; (4)环保、法制建设:① ; ② 。

3、具体措施——中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表解左) [案例分析、读图思考]教材P70图4.16、P71案例 1、试结合下表对中国生态脆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地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新疆生态破坏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主要表现在引起的损失, 引起的损失和引起的损失。 4、试结合图4.16推导中国生态破坏造成的危害程度的一般规律通常是: 东部西部;经济发达区经济欠发达区;人口稠密区人口稀疏区。

2021-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9讲 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课后练习 新人教版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9讲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课后 练习新人教版 题一: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600mm 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1)~(5)题。 材料一:见图甲材料二:见图乙 图甲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图乙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材料三:见图丙 图丙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_______、_______、。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________;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_______。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多选)( ) A.植物种类增加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题二:材料分析题:材料一:从黄土高原现代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分析,人为原因所占的份额要高于自然因素。例如,陕西省的安塞县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据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题三:材料二:甘肃西峰南小河沟,是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流域。在进行小流域治理时,根据这里土壤侵蚀的规律,实行了“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 题四:(1)哪些人为因素造成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题五:(2)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什么?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 题六:(3)有关水土流失的叙述,正确的是() 题七: A.自然因素是形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题八: B.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优点 题九: C.水土流失可以随时发生在任何区域内的某一地段 题十: D.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危害,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题十一:(4)有关南小河流域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题十二: A.南小河自然环境好,治理效益也好 题十三: B.南小河流域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因此,小流域治理要从治水入手 题十四: C.护坡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题十五: D.农业技术措施是固沟关键 题十六:读图2-3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内蒙古阿拉善盟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在十几年前,草原的覆盖率为5%,草场土质为粘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这里草原放羊载畜量为120万头,实际上养羊头数为200万头以上。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上百万的外地人拥入内蒙古草原搂取发菜(谐音发财)赚钱,内蒙古1/5的草原严重退化。人口增多及掠夺式的行为,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是沙漠化土地扩大的主导因素。现今,许多地方寸草不生,阿拉善地区沙漠正以每年1000平方米的速度在扩大,牧民的生计陷入困境,有3万多人被迫转移出沙漠地区。 图2-3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荒漠化扩大的人为原因分别是、。 (2)A农耕区出现的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是,形成的原因是。 (3)我国为防止这一地区沙漠的南侵,已营造了“”防护林带,该防护林带的作用是。 (4)解决该地区农牧民能源短缺的途径有哪些? 题十七:读世界荒漠带分布图,回答(1)-(4)题。

最新我国生态脆弱区社会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我国生态脆弱区社会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 根本原因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传统产业结构重组新疆论文职称论文 摘要:生态脆弱区具有独特的人地关系特征,生态脆弱性与高资源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和高耗水等“四高”为特征的传统产业结构间的矛盾是我国生态脆弱区社会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文章研究以闽西为案例,探讨了生态脆弱区传统产业结构重构的一般原则和三大传统产业部门的重组要点。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传统产业;结构;重组 一、生态脆弱区的产业结构特征 (一)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在生物圈中,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生态脆弱区,中国主要有五个典型脆弱生态区:一是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范围包括东起科尔沁草原经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和黄土高原北部、西至河西走廊东端的52个县(市)共约25万km2的地区;二是北方干旱绿洲边缘带,范围主要包括甘肃、新疆的61个县(市),面积约59万km2的地区;三是西南干热河谷地区,主要包括由一系列高山峻岭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紧密排列的岭谷相间地区的横断山区以及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为主体的自然环境最为多样化的广大地域;四是南方石灰岩山地地区,主要包括贵州、广西的76个县(市),共约17万km2的地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五是青藏高原地区,面积共约250万km2,属于高寒海拔生态脆弱区。根据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脆弱因子和过度垦殖、过度放牧等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可以归纳出一些脆弱生态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可以划分出西北半干旱区、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华北平原区、南方山地丘陵区、西南石灰岩山地区、西南山地区和青藏高原区等7大类脆弱生态区。从上述两大典型分类可以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第一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一、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1.范围:A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秦岭以北。 2.生态脆弱的原因 (1)位置的过渡性: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2)气候较为干旱: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植被覆盖率低。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加剧了对地表的侵蚀。较为干燥的春季不利于地表植被的及时恢复。 (3)黄土土质疏松:以细粉沙为主,抗冲、抗蚀性能弱,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4)地表形态沟壑纵横:多塬、墚、峁和沟谷等多种特殊的地貌形态,地形破碎,千沟万壑,更容易受到强降水的侵蚀。 (5)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大面积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判断

1.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易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修复,一般位于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的区域。( √ ) 2.地理位置的过渡性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重要原因。( √ ) 3.千沟万壑的地形加剧了黄土高原的风蚀作用。( × ) 4.人类活动一定会加剧水土流失。( × ) 二、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 1.水土流失严重 (1)水土流失面积广。 (2)水土流失时空分布集中。 2.自然灾害易发:旱灾、洪水、冰雹、虫害、暴雨、霜冻等灾害最为常见。洪水和暴雨还会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影响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壤侵蚀致使土地生产力下降。 判断 1.降水量大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 ) 2.黄河上游河水流速快,侵蚀能力强,水土流失最严重。( × ) 3.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加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 √ ) 4.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保土保肥能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 √ )三、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1.治理水土流失。 2.优化产业结构。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判断 1.工程措施见效快,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 ) 2.建设淤地坝是治理坡面的有效工程措施。( × ) 3.地膜覆盖技术可以减弱流水对耕地的侵蚀。( √ ) 探究点一水土流失的成因 黄土高原以丰富的能源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著称于全国。 1.填写图表中各序号所代表的含义,体会黄土高原的过渡性特征。

中国生态脆弱区生态贫困的主体分析

中国生态脆弱区生态贫困的主体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CAS理论的视角,认为生态贫困包括管理主体,生产主体,消费主体和还原主体。并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考虑到相关数据的来源,将对生态贫困产生影响的因素从管理主体、生产主体、消费主体与还原主体等四个方面进行考量,建立中国生态贫困影响因素测度指标体系框架,并运用eviews计量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对中国生态脆弱区生态贫困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由于生态贫困问题太复杂,影响因素太多,在一般面板数据分析步骤的基础上加入了变量筛选以突出显著性变量,实证分析的步骤为数据平稳性——变量筛选——面板模型选择,得到在本文的研究框架下对贫困影响显著的生态贫困主体模型。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生态贫困,CAS理论 中国由于人口在庞大基数上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相伴随的生态破坏,使得自然资源损耗日趋严重,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远远不能满足对环境资源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有的地区处于越来越凸显的生态贫困状态,这既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又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社会安定,从长远看,还将影响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目前,有关生态贫困的研究多数停留在表面,分析贫困与脆弱生态环境的相关性与生态贫困的发生机制,本文基于CAS理论对生态贫困进行剖析,寻找其显著影响因素,有助于生态贫困的治理。 1.生态贫困与CAS理论 何运鸿(2001)将生态贫困定义为“某一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超过其承载能力,造成不能满足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们的衣食住等基本生存需要和难以维持再生产的贫困现象”1。而鲍青青等(2009)分别从生态承载力,发展模式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3个角度去理解生态贫困,提出由于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负荷超过其生态承载力引起了生态赤字,人类的生态需要得不到正常满足,就是生态贫困状态2。本文倾向于认为生态贫困是低质量(或脆弱)的生态环境与过度的(或不适当的)人类经济活动相结合,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进而威胁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与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使当地居民同时面临生态与经济的双重贫困。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3.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 难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教学用具:自制图表、多媒体投影仪等 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过程: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为特征的生态破环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 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说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为了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地势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见图4、16。

1.大兴安岭西侧,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 C .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 D .E .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 F .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区 G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 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②管理不力 ③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防治措施: 3 .重点生态工程:长江、黄河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林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阅读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 ①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规划和实施情况; ②工程区域涉及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省市区分布范围。 ③实施天然林工程的深远影响。 (提示:应指导学生结合中国地图阅读) 防治措施 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 改:经济结构、生活用能、改坡为梯 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如禁渔期制度、环保法律和法规

关于印发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

关于印发《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的通知环发[2008]92号2008-12-15 08:29:22 阅读332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是控制生态退化、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落实《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具体措施,也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依据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有关精神,我部编制了《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 环境保护部 二○○八年九月二十七日 附件: 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 环境保护部

二○○八年九月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我国生态脆弱区大多位于生态过渡区和植被交错区,处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是我国目前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区。同时,也是我国环境监管的薄弱地区。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增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促进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脆弱区的保护。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我国许多地方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很低;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保护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指出在生态脆弱地区要实行限制开发。为此,“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部将通过实施“三区推进” (即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战略,为改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提供政策保障。 本纲要明确了生态脆弱区的地理分布、现状特征及其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为恢复和重建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1 — 一、生态脆弱区特征及其空间分布 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Ecotone),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过渡区域。这些交界过渡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与两个不同生态系统核心区域有明显的区别,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已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

第二讲 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讲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单科命题 备考导航素养解读 1.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 化 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3.洞庭湖湿地的开发与 保护 4.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 发和保护 1.区域认知以区域图或有关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生态环境脆弱区 环境问题的分布与特征。 2.综合思维以区域经纬网图或有关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生态环境 脆弱区环境问题表现、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3.地理实践力以区域环境脆弱区相关统计资料为背景,分析环境问 题的成因,探讨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4.人地协调观以区域环境脆弱区相关图文资料为背景,讨论区域开 发的可行性,提出自己观点并说明理由。 探究点一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认识荒漠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1 / 33

2 / 33 示意图 植被景观 ④ 荒漠 荒漠草原 ⑤ 温带草原 年降水量 50 mm 以下 200 mm 以下400 mm 以下 土地生产 能力 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⑥ 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⑨ 气候异常 使脆弱的生态环境 失衡 。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特别提醒 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 区域经济 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 生存环境 。

(2)防治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3)防治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 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 1.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我国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3 / 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