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解放

中国妇女解放
中国妇女解放

中国妇女解放

由于发韧期和发展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的妇女问题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局部的问题, 不是单纯的生理意义上的性别问题。它主要是个社会问题, 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伦理、心理等方方面面。

如果没有社会思想的进步、社会制度的更新, 没有整个民族的争自由、求解放的胜利, 妇女的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当年妇女解放理论的构建、阐释与传播,都是由活跃在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的仁人志士们来进行、完成的秋瑾、孙中山以及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瞿秋白、毛泽东等等, 是他们之中的优秀代表。鲁迅就曾对妇女解放运动作过精辟论述“我以为妇女应该不苟安于目前暂时的位置, 而不断地为解放思想、经济等等而战斗。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男子, 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 ??至于女子, 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 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 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四’这是对当时

中国妇女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处境的精辟分析,为妇女解放理论的构建提出了正确的思路。我国传统的婚姻观念是男女双方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以实现婚配, 它作为伦理规范长期积淀在人们的心中。千百年来,这种包办的婚姻断送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幸福生活, 酿造了无数殉情的悲剧。作为对当时西方民主思想的召唤的回应, 世纪初中国妇女要求解放的第一声呼号便是婚姻自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走出封建家庭的牢笼, 走向社会, 参与到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队伍中去。

从新中国成立到年代末, 中国进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无论在主观或者客观方面,都出现了不同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情况, 这些新情况无疑地影响和制约了妇女解放理论的构建。妇女解放理论建构的主观条件主观条件是指妇女解放理论构建主体的地位、理论素养及其思想状况与工作状态等等。过去中国人民没有得到解放, 妇女解放理论构建主体也无法获得解放, 所以只能从被压迫的社会地位来论妇女解放, 只能从理论上去探讨妇女解放的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以及具体的方式和途径等等。新中国成立后, 过去的理论已付诸实践, 理想变成了现实, 在此基础上思考妇女的进一步解放, 必定是充满了自豪、自信激情。其次, 妇女的解放既已成为现实, 那么, “进一步解放”的重点自然就转移到如何通过人民民主政权这个杠杆, 把解放成果落实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即将妇女解放的思想与理论转化为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的法律、法规、政令、政策, 最终体现为全社会每一个劳动妇女的权利与义务。再次, 随着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与世界各国交流的频繁开展, 妇女解放理论的构建者们的思路已不仅限于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还同时思考世界妇女的解放问题不仅在总结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经验, 也同时思考这些经验的世界意义及其输出的途径与方式, 与当时普遍存在的体现为对整个世界革命的关注的所谓“国际主义心态”和“全球一片红”的乌托邦式的革命激情相呼应。

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妇女在争取解放的道路上, 首先要面对的是历史的规定性和承载着历史传统的现实性——国情。随着国家、民族和阶级的解放, 妇女作为一个受压迫深重的群体也同时获得了解放。因为中国社会和整个当代的人类社会一样, 是从遥远的父权制社会中走过来的。由父权制社会产生的男女性别上的不平等长期存在着, 而且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中这种不平等不断被强化。在人们反对奴隶制和封建制的斗争中, 妇女一直是作为重要的群体参与到斗争之中。

但她们往往被告知必须把争取妇女自身权益的斗争与争取国家、民族、阶级权益的斗争结合在一起, 要让妇女争取自身解放的追求服从国家、民族、阶级解放的整体利益, 因为只有这样, 妇女的权益才能够争取到, 妇女解放的追求才能实现。

现在, 当国家、民族、阶级解放的斗争任务完成之后—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标志, 一个历史阶段结束了。整个社会进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妇女解放运动及其理论构建也相应地揭开了新的一页, 即开始为使妇女从父权制的历史阴影中走出来而奋斗了。在此过程中, 依然要面对国内和国际的复杂情况。仅就国际而言, 西方的女性主义是无法绕开的, 因为在今天这种信息化时代不可能关起国门来解决自己国内的性别平等问题。西方女性主义为争取性别平等的斗争—包括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比我们先走了一步, 其中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但是,我们是在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 才开始把妇女解放理论研究向解决性别矛盾转型的, 即我们与西方女性主义者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 所处的思想、文化乃至经济的平台都是不同的。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只有反封建主义的胜利, 没有反帝国主义的内容。此外,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男女两性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有着自己的理解, 甚至有自己的关于两性也称阴、阳两极的哲学。这意味着我们在解决性别平等问题时, 必须有符合我国文化传统的自己的思路。

父权制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都曾长期存在, 但作为一种政治的、伦理的制度, 由于各国历史的、文化的背景的差别, 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有所不同。就我国而言, 父权制所约束的范围, 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体现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宗法制, 其主要精神就是嫡长继承制。在这个制度中, 无论“嫡长承袭”也好, “别子为祖”也罢, 作为女性的姐和妹都是被排斥在宗法的系统之外的。又如古代的《士婚礼》是关于男女婚嫁的规范, 其所规定的内容基本上是以男子为本位。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大戴礼记·本命篇所说的“五不娶”、“七去”等规定。。前面说过西方女性主义对性别矛盾以及如何实现性别平等等问题的研究十分具体和深入, 其理论成果中不乏值得借鉴之处。但由于彼此历史的和现实的语境的差异, 又由于彼此的立场与观点不同, 对同一问题所给出的答案往往相去甚远。例如作为西方女性主义本质论代表人物之一的戈尔·卢宾就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不在社会经济制度, 而在“性别制度”。只有改变这套包含着人类再生产的各个方面机制的性别制度, 社会性别压迫才能得到解决。

那么在当下阶段我国妇女解放理论的构建该如何进行?

1·妇女解放的问题不能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这一总体情势中剥离出来, 孤立地解决。相反地要依托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去实现。理由很明白任何妇女都是社会的成员、国家的公民, 其任何权益的保障与实现都不可能仅仅在妇女范围内进行。 2·知识经济的来临给妇女实现在社会劳动中男女平等提供了极好的契机。知识经济重知识、重智慧而轻体力, 它将使男女体力上的差别无法体现为劳动能力的差别, 为女性向男性挑战与竞争提供了广阔的舞台。3·法制完善和道德建设有助于从思想和行动上制约男子对妇女权益的侵犯, 为实现妇女的性别解放提供制度的和伦理的支持。总之, 和一切社会理论一样, 我国妇女解放理论的构建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实际的国情出发, 通过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断向前推进。

与谢野晶子与中国妇女解放_牛水莲

702010·4 摘要: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在西方人的解放、个性解放思想潮流影响推动下,日本与中国的女性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用她们手中的笔唱出女性的悲欢哀乐。日本女作家与谢野晶子的表现女性作为人的意识的觉醒,追求恋爱与婚姻的自由,批判旧的道德和家族制度等等思想的论文与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五四新文化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与谢野晶子贞操观男女平等女子教育经济独立中国妇女解放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革命勃然兴起,成为报刊关注的热点之一,由于旧道德最大的受害者是广大妇女,妇女问题自然地成为思想文化界关注的重心。这些杂志的主编大多数热心于妇女问题,大量介绍国外的妇女解放思想,积极地发表文章讨论妇女问题,为国人打开眼界、拓展思维提供了契机,从而提高了国人的认识,促进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日本女作家与谢野晶子有关妇女解放的思想言论,20世纪初期(1918—1926)被先后翻译发表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报刊上,如《新青年》、《妇女杂志》、《妇女周报》等,并于1926年2月结集出版了《与谢野晶子论文集》一书,与谢野晶子的思想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并对中国的妇女解放产生了影响。 与谢野晶子有关妇女问题的评论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是1918年周作人翻译的《贞操论》,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周作人向中国的读者介绍说:与谢野晶子是“现今日本第一女流批评家;极进步,极自由,极真实,极平正的大妇人。不是那一班女界中顽固老辈和浮躁后生,可以企及,就是比那些滑稽学者们,见识也胜过几倍。” 并且还认为“中日的国情,差不多完全相像,其中尤其如家族制度, 重男轻女等等,几乎在同一的模型中。所以我们虽然说这集中所收的论文,是特别为我们———————————————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08BWX009 。 与谢野晶子著,张娴译:《与谢野晶子论文集·序》第i 页,上海开明书店刊印1926年版。 牛水莲 与谢野晶子与中国妇女解放※

近代中外女权运动

微专题7、近代中外女权运动 【知识梳理】 一、近代中国的女权运动 1.背景 (1)中国传统妇女观是以小农经济形态和宗法家庭的父系统治为社会基础。妇女没有财产继承权,在生产力落后的农业社会创造极少的财富,她们几乎丧失了经济地位。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及贞操节烈观念的禁锢下,妇女完全成为男人的私有财产。 (2)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及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2.中国女性意识的萌芽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主张男女平等,开创了解放女性之先河。他在《天朝田亩制度》里规定男女一样可以均分土地;还主张女子不缠足,曾颁发妇女禁裹足布告。 3.中国女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1)维新变法期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维新变法的出现,主张女权者纷纷显现,如康有为、康广仁、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先后发文倡导并组建了不裹足会,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了女权运动的按钮。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请禁妇女裹足折》并获准施行。 (2)辛亥革命期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顺应女权运动和广大民众的要求,颁布了《令内务部通各省权禁裹足文》。 (3)20世纪初:1901年之后,不裹足会和天足会等组织在中国城乡竞相出现;20世纪之初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新生活的新女性崭露头角;女子已开始有了上学堂甚至出国留洋的机会。 (4)五四运动后:中国女权运动的发展随着民主革命的进程不断发展。女子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留学及其走向社会、从事职业的权利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以往前所未闻的争取女子参政权、财产继承权、婚姻自主权、再婚自由权乃至禁止男子重婚等,不仅获得社会承认,更被明确载入1930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次年5月起施行的《中华民国民法》。 (5)中共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妇女解放做了以下工作: ①建立妇女团体和妇女组织,促进妇女解放的实现。在党中央,中国共产党早在建立初期就成立妇女部、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党外,大革命时期,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 ②创办女校,培养妇女运动骨干。党在建立初期,就积极鼓励先进知识女性赴法、俄勤工俭学,使她们回国后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 ③创办刊物,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在创办女校培养妇运人才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积极通过创办女性刊物来扩大宣传,专门探讨妇女解放和妇女问题。

鸦片战争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鸦片战争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前言: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状况及原因 经济上不独立。《礼记?内则》谓“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这就是说,女子在出嫁前没有财产,出嫁后作为妻媳也无私有财产,甚至女子从娘家带去的财产的所有权也被剥夺了。 政治上被排除在外。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乾坤正位”便成了规范男女行为的理论基础。“女位正乎内,男位正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使得女性被禁锢在家中,服侍于人,料理家务。另外,中国古代还有一种说法,叫做“红颜祸水”,所谓妇人干政就要产生祸乱。正因如此,无论是家政还是国政,妇女都是被排除在外的。 文化上被排除在外。一般人家的女子是不会接受教育的,觉得只要会女红,没必要读书识字。当然也有些书香门第的小姐,或者因为家人支持,或者自己爱好,文学造诣很好。例如蔡文姬,李清照。 对于传统礼教只能被动接受。古代的女子没有婚姻自主权,一切听从父母;没有人身权,经常成为买卖的对象。尤其宋明清,“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对女子贞洁过分强调;“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从思想上对女子进行奴化教育。 第一篇:鸦片战争爆发后争取妇女权利的历程 传教士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大批洋教士涌入中国,带来了西方较为开化的妇女观。他们在传教的同时,办女学,兴西医,倡节制,开展一系列与妇女改良有关的社会活动。他们还对中国的缠足恶习进行猛烈抨击,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 戊戌变法拉开了妇女运动的序幕,开创了妇女运动的新时代:维新派将形体解放和思想解放是为争女权的基础,并强调妇女解放和国家兴亡密切相关。他们提倡男女平等,兴办女学,发起不缠足运动。在他们的影响下,部分妇女开始觉醒,她们成立女子团体,例如,兴爱会,要求平等,参政议政(尽管这点呼声比较微弱)。 辛亥革命风云中的觉醒:这一时期以妇女的自我觉醒自我行动为主导。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不少妇女拿起大刀长矛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搏。例如,北方妇女用红灯照和义和团联合写揭帖。另外在辛亥革命中,不少妇女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秋瑾。 因此,在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时候,男女平等被列入共同纲领,并提出了妇女在省议会中有参政议政权利的主张。这一时期,妇女运动的奋斗目标转移到参政上来,掀起了妇女参政议政的高潮。 五四运动的洗礼:这场运动的爆发唤醒了广大妇女的民族危机感,最早投入这场运动的是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的学生。这场运动既表现了女性的极大进步,也使女性得到锻炼,广大女性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姿态。他们冲破男女有别的封建网罗,争取男女社交的公开;彻底否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争取男女教育平等;反对封建婚姻制度,争取婚姻自由;争取男女就业平等,提高女性的经济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7年,第一个中共党小组成立,中国妇女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入逐步解放的过程。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性别社会学分析

张光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掀起了一场解放妇女的运动,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维权等领域的地位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女性地位又出现了边缘化弱势化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概述,试图对妇女解放运动的意义,男女能否平等,如何平等的问题做一个性别社会学视角的分析,以求引起学界对男女平等的问题的更大程度上的讨论。 关键词: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D4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057-02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长时间处于被压迫地位的中国妇女,开始了他们获得平等的历程。大跃进时期,妇女成为国家建设当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被称为社会主义的“半边天”;改革开放时期,妇女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维权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政治上表现为政治参与和民主参与的程度较高,经济上表现为妇女就业数量增加、就业领域扩宽、创业能力增强,文化教育方面表现为男女两性在入学率、在学率和升学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国家更是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妇女在政治、文化、教育、劳动、财产、人身、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权利进行可行的保障。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市场经济的深化,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意义开始被质疑,出现了“女工回家”的呼声。可以说,中国的社会转型、市场机制的建立以及国家干预的退缩给妇女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妇女在市场面前与男性相比处于不利的地位[1],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失业率的增加、两性收入差距扩大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表现,女性被市场经济的浪潮再一次拍打至弱势化和边缘化的岸边。因此,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解放历程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反思与讨论,本文试图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与梳理,并尝试从性别社会学的角度对妇女解放历程的意义、男女能否平等,如何平等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有关妇女解放的研究 国内学者在妇女解放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 郑也夫从男性的视角出发,认为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生物性与社会权力夺取的之间的一致性,力量和金钱在权力夺取中越重要,男性社会地位就越高,智力和知识在权力夺取中越重要,女性社会地位就也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专横而缺乏理性的男性意识形态,即将男女的差异评判为一种对立的二元划分,男性的特征被认为是优越的,男性的统治被认为是无可厚非的。据此,他认为,我国在智力与经济对权力与生产的决定作用上,在社会物质财富上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妇女的解放是动用行政力量造就的,是一种非自然的结果,是超前的,而这种超前的运动的后果便是“使中国社会失去了男子汉,也失去了自己的女性”。而市场经济使得女性重新被排挤出市场,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是遵循合理高效原则的结果[2]。 刘伯红则站在完全相对的立场上,对郑也夫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她认为,新中国的妇女解放历程并不完全是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更大程度上是女性意识的苏醒,是商品经济发展赋予人主体意识和妇女接受教育、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的产物,这种趋势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外,她认为,市场经济并不是自由公平的,而是建立在社会性别分工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是强固社会公允,克服社会不平等,补偿因市场而造成的失衡,是保证女性在就业市场中的“机会公平”[3]。 孙立平在解决中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中,提出减少妇女就业的数量的建议,他认为,我国正处于一种后工业化阶段,一方面,家务劳动没有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要求男人全心全意的在外面工作,妇女的普遍就业实质上是打乱了社会中的角色分工,结果是造成社会功能的紊乱以及其他种种问题[4]。这种观点同样体现了当代中国男性知识分子重建社会性别等

浅谈20世纪初的妇女解放运动

浅谈20世纪初的妇女解放运动 04级历史王慧1053404099 【摘要】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激荡,在辛亥革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特别是在西方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妇女进入了一个近代化的新时期。伟大的中国女性在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场惊天动地的话剧,显示了中国妇女独特的魅力和巨大力量。本文试从政治、教育、婚姻、服饰等方面出发简单论述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 【关键词】政治、教育、婚姻、服饰 中国的女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地位及其的低下,常常被一些封建的伦理和思想紧紧的束缚喘不过气来,只是男子的附属品,俗话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当时的女子就是这样依靠男子来生活,小时靠父亲,大了靠丈夫,老了靠儿子,根本没有政治,婚姻自由等任何权利。然而斗转星移,在辛亥革命历史背景和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下,中国妇女的女性意识萌发,伴随着欧美风雨的催化下,解放慢慢走上了一条艰难的发展道路。 一、政治思想: 传统道德要求妇女不问国事,恪守妇道,而这一时期的妇女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是对政治角色的追逐了。清朝末年,面对强国对本国的觊觎,本国皇室的腐朽衰落,救国成了不仅是男性的光荣任务,也成为了妇女们的崇高理想和实践的最高角色目标,此时的中国妇女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对于政治的参与热情空前的高涨起来。 当时的《女子世界》杂志大力宣传救国存亡的爱国思想,指出当时中国已到了最危急的紧要关头,“什么俄罗斯、英吉利、德意志等国,个个都似出林之虎,张牙伸爪,扑将过来,将千年昏醉的睡狮乱咬,弄得鲜血直淋……气息只存一线”1号召妇女们担负起国民应尽的责任。这些宣传政治性强,具有鲜明的反帝色彩,对妇女投身到政治爱国救亡的运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20世纪初的拒俄运动,反美拒约运动,保路运动,救蒙运动等救国运动中,先进的巾帼英雄们怀抱大志,现身救国,毫不退却。1901年,中国爆发了反抗沙俄妄图霸占我国东北的拒俄运动,上海爱国人士在张国集会,力主拒俄。青年女子,薛锦琴慨然提出“今日救急之法,当上下合为一气,以国家事为己身之事,并要求撤换谈判大臣。”1905年4月反美拒约运动逐步在全国展开,上海、江苏、浙江、广东一些女性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中,发挥着自己最大的余热。1905年7月,上海女性上百人聚集起来,商讨反美办法。先进的女性不仅投身于反帝运动中,还积极参与资产级革命派领导的反清运动中。1905年后,女界又活跃于各地的保路运动中,为反清政府变相出卖路权的行径,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两省女界展开集会演讲,集资认股,组织团体,通电请愿等一系列活动。1907年11月,上海女界保路会和女国民拒款工会宣布成立,带领江浙女界进行“拒绝外款,为保主权”的斗争。但是激进的革命妇女大多以同盟门会或光复会为依托,从事反清活动。据统计,参加 1《女子世界》,1904。

反思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

--反思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开始初具规模保护种族和救国救民的目的。无疑,现代女权主义的出现,开了先例,在中国妇女解放的理论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对妇女解放之后。但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有一些陷阱或现代女权主义的误解,这是不利于实现妇女的权利,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它的存在。因此,它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反映了现代女性主义,揭开本义妇女权利和妇女权利的人权,为了使妇女的权利继续发展。 1。中国现代女性主义的表达框架内保存的中国种族和拯救中国民族 在中国,这是改革派的男性组,这是第一次出来与妇女解放的想法。这是由女性加入改革派的女性群体和女性知识分子在20世纪出现。他们去形成现代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全貌。将内容物非常复杂。但它们可以被概括为以下: 首先,现代女权主义来时,在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民族和国家,对濒临灭绝时,国家的独立和富强成为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回顾谈妇女解放,人们可能会发现,妇女的缠足,教育,甚至婚姻都与维护中国的比赛,使国强的目标。为什么解除绑定脚?“为了挽救国家,挽救中国的比赛是必不可少的;拯救中国的比赛,这是必须做的做法是有害的比赛做的做法损害了比赛,没有什么是更重要的不是解脱脚。“为什么妇女的教育?“由于妇女教育涉及的兴衰,国家的生存和死亡。”为什么婚姻自由?因为自由的女性的婚姻加上教育使国强?总之,妇女解放的目的是不是对女性自身,而是为了民族和国家。形成整个外边框的女权主义,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女权主义这个边界内,有其独特的属性和中国属性。 其次,维护种族和国强的框架下,中国的女权主义主张平等责任和平等的权利。维护种族和国强的实现需要妇女的参与。为什么呢?逻辑很简单。妇女的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贡献与职责关联。因此,这是必然的逻辑要求女性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但也有不同的女权主义思想之间的差异尽可能责任关注细微的差别。设计的女性角色为“好妻子和好母亲”,然后“母亲的女性公民。”女子组第一组男性追求的形象设计的男性,后来就发展成“女国民”显然,在差异存在“男性至上主义”和“性别平等”的形象“的好妻子和好母亲”和“母亲承担了开放式,特色鲜明的男性至上主义的女国民”之间的较量?而女性国民的形象?展示了寻求性别平等的理想。尽管差异的树荫下,问责的国家是一样的。正如金毅强调,“爱国主义和拯救世界的是妇女的责任。”女性组给予全力支持这个想法,他说:“女国民”作为男性公民,应当承担同样的义务。他们提出了明确的口号:“每一个女人都是她的国家负责,”在寻求平等权利和平等责任的过程中,出现在所有方面享受平等的更为极端的想法。秋瑾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很感兴趣,在男性的服装......在中国,女性被压抑的想法,男人是强和妇女是弱的,我真正想要的是作为一个男人强。为了这个目的,我真的想让自己像一个人,然后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的心。“ 第三,维护种族和国强的框架下,中国的女权运动特别强调对女性的独立和能力。所有的人,尤其是女性群体,在当时举行,这将是非常困难的妇女获得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如果他们不知道如何读取和写入,艰难的生活没有知识或技能,或者他们经济不是独立的,有没有相关的功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妇女不应该急于寻求权利,而是他们应该寻求改变自己,所以,他们应该有能力获得的权利。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1911年革命后,引起广泛关注妇女参与国家事务的认识和判断。欧林佩芬曾经说过:“什么是中国女性缺乏野心,但独立性,不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但学习如何参与。”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收购妇女权利的,应事先由提高自己的能力。 2。反映了现代中国女性妇女权利的陷阱:

从解放妇女到妇女解放

从“解放妇女”到“妇女解放”的转变 (2008-12-23 13:58:41) 朱安和张幼仪两张不同命运的比 较 摘要: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经历了一个从“解放妇女”到“妇女解放”的转变过程。解放妇女思想运动是由男性提出发动的,缺乏女性的主体意识,因而具有明显的“男权”特征,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朱安和张幼仪不同命运的比较,在回顾了中国妇女解放思想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指出了向妇女“我要解放”转变的必然性,以及对当代妇女解放思想运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解放妇女、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思想 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以及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等不仅仅是一场发生在民族危难时期的救国图强的革命运动,更是中国的有志之士在封建王朝统治下发起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些思想运动不仅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更是对统治中国人民千余年的封建思想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在这些冲击和挑战中对女性价值的认识,尤其是在承认女性家庭价值的前提下,对女

性社会价值的明确和高扬,以及由此引发的男女平等、女性学校教育的开展、女性的“出走”等一系列实践,更是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讨论和思想混乱,解放妇女的运动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女性史研究或者说社会性别史研究在这时期也达到了高潮。 从女性史研究发展过程来看,近代以来的女性史研究历程可以将其简单概括为“解放妇女”到“妇女解放”的转变过程。也就是说中国近代以来的女性史其实就是一部“解放妇女”到“妇女解放”的转变史。当然这样概括从历史学的角度讲,难免犯以偏概全的学术上的错误。但是从中国女性争取自由、平等和社会地位、权利的历史过程来看,中国女性的解放和自身的发展以及妇女自我意识的提高的确经历了这样一种转变。那么这种转变对于女性群体的发展,尤其是女性群体的心理发展有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当前的女性研究或者说社会性别研究有哪些影响社会又该创造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性别文化环境来促进这种转变、迎合这种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当前男女关系的发展,尤其是家庭关系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女性在当前的家庭和社会上到底有着一种什么的地位,她们自己又是如何给自己的这种地位以定位的以及当代女性在自身解放和争取权利的道路上出现了哪些问题和思想误区等。本文试图从朱安和张幼仪的不同命运比较中来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 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 | 空间栏目:作业 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 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 全屏 发表时间:2012-3-14 21:12:31 浏览:246 评论:0 几千年的男权社会,妇女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没有参政的权利,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最为惨烈的,是妇女的缠足。一双小脚的形成,往往需要数年的缠裹,“小脚一双,眼泪一缸”,一生的幸福从此葬送于这双小脚。在古代,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但是女人不能有自己的权力,要一心一意跟一个男人,男人就可以移情别恋,女的就不可以。在家中就要听一家之主(当然是男人)的话,男人就可以把女人休了,但女人就不能向男人提出离婚。古代,女人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的早亡也要一生守寡,做寡妇,女人不可以向男人吆喝、打男人等,女人不能跨出家门,男人就可以闯南闯北,参加 政治活动,女的不可以。与兴女学相伴的19世纪末各地天足会的出现为破除缠足陋习、解放妇女身心拉开了序幕。 近现代世界妇女解放运动呈现出众多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律:妇女解放问题不是由资产阶级人士提出,而是由无产阶级的女工运动发起;妇女解放运动理应由劳动知识分子与女工相结合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妇女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命运息息相关;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同一类型的国家,妇女解放运动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妇女解放是国际性、世界性、全球性的问题;各阶级、各政党都利用妇女问题和纪念国际妇女节为其政治斗争服务,使妇女解放运动出现错综复杂的情况;妇女解放运动是群众性的自我解放运动等等。 以下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大事记 近代 1900年1月8日大型百货商业机构———先施公司在香港开张。公司采用西洋流行的女子售货方式。1900年2月20日台北天然足潮流兴起,天然足会旨在劝导放足,革除缠足陋习。1903年8月金一著的《女界钟》由上海爱国女校发行。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作者第一次喊出了“女权万岁”的口号。1907年3月8日女子教育合法化。1907年7月15日女民主革命家秋瑾在绍兴中山亭就义,时年31岁。1912年1月7日孙中山接见女子参政同志会代表林宗素等,允许女子有完全参政权。1919年5

从建国初期中国画中的女性形象看妇女解放-最新文档

从建国初期中国画中的女性形象看妇女解放 1 建国初期的中国画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面前有不少中国画家感到彷徨,他们一部分是在师傅带徒弟的旧传统的社会下生活过来的,因此还保留着中国画传统的思想意识。例如,秦仲文、邱石冥、吴湖帆等艺术家。而另一部分则是接受了西方的艺术教育影响的中国画家,立志用新的艺术手法来改良中国画,比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艺术家。虽然这两部分艺术家所选择的艺术道路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不熟悉新的表现对象和新的文艺政策,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马列主义的艺术观的了解也才刚刚开始。[1] 这种现象的产生由于当时的国情是生产力低下、科技不发达并且与外部世界隔绝。因此,国家和集体的建设任务主要依靠发动群众,激发群众的劳动热情进行集体性劳动。而相对于旧的传统而言,动员女性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她们的地位是首要的任务。例如,建国初期出台的《婚姻法》、大范围的对劳动妇女进行识字教育、普及生产生活知识都有利于她们响应政府的号召,及时了解有关政策,从而转变为集体劳动者,为社会生产生活也尽到自己的一份力。[2] 2 《九州无事乐耕耘》的创作背景 按照徐悲鸿的艺术经历,可将其艺术创作分为四个时期:初

期,1915年,20岁的徐悲鸿来到上海,以画插图和卖画为生;早期,1916年到1923年,徐悲鸿分别去日本和法国学习美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精研素描,这时期的素描和油画作品有很多保留至今;中期,1925年到1949年,这是徐悲鸿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几乎他所有为人们所熟知的代表作品都诞生于这一时期;晚期,1949年到1953年,受建国初期国情的需要,徐悲鸿在文艺领域担任了许多重要的职务,政务繁忙加上身体每况愈下,其创作的作品数量锐减,这幅《九州无事乐耕耘》是他晚年最杰出的作品,因此也是他晚年的代表作。徐悲鸿一直认为应该学习西方绘画技巧的精良之处从而对中国画的现状进行改良,而不应一味摹古,并且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因此这幅画亦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3] 此画横幅尺寸为150×250厘米,这种人与动物相结合的宏幅巨制在徐悲鸿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并且这幅作品体现出其强烈的爱国精神,并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是新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部分。此图的题材、构图、造型都具有很大的创新性,直接从生活对象出发,以朴实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描绘对象的现实性和典型性,呈现出普通生活中所流露的人情味,以及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力。 3 画中妇女的形象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新女性形象中劳动妇女形象具有 一定的典型性。这个时期的主流媒体镜头下有三类典型“美

7近代中外女权运动(解析版)

热点小专题7 近代中外女权运动 【热点剖析】 一、近代中国的女权运动 1.背景 (1)中国传统妇女观是以小农经济形态和宗法家庭的父系统治为社会基础。妇女没有财产继 承权,在生产力落后的农业社会创造极少的财富,她们几乎丧失了经济地位。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及贞操节烈观念的禁锢下,妇女完全成为男人的私有财产。 (2)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及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2.中国女性意识的萌芽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主张男女平等,开创了解放女性之先河。他在《天朝田亩制度》里规定男女一样可以均分土地;还主张女子不缠足,曾颁发妇女禁裹足布告。 3.中国女权运动的兴起 (1)维新变法期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维新变法的出现,主张女权者纷纷显现, 如康有为、康广仁、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先后发文倡导并组建了不裹足会,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了女权运动的按钮。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请禁妇女裹足折》并获 准施行。 (2)辛亥革命期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顺应女权运动和广大民众的要求, 颁布了《令内务部通各省权禁裹足文》。 (3)20世纪初:1901年之后,不裹足会和天足会等组织在中国城乡竞相出现;20世纪之初 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新生活的新女性崭露头角;女子已开始有了上学堂甚至出国留洋的机会。 (4)五四运动后:中国女权运动的发展随着民主革命的进程不断发展。女子从小学到大学乃 至留学及其走向社会、从事职业的权利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以往前所未闻的争取女子参政权、财产继承权、婚姻自主权、再婚自由权乃至禁止男子重婚等,不仅获得社会承认,更被明确载入1930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次年5月起施行的《中华民国民法》。 (5)中共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妇女解放做了以下工作: ①建立妇女团体和妇女组织,促进妇女解放的实现。在党中央,中国共产党早在建立初期就成立妇女部、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党外,大革命时期,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 ②创办女校,培养妇女运动骨干。党在建立初期,就积极鼓励先进知识女性赴法、俄勤工俭学,使她们回国后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 ③创办刊物,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在创办女校培养妇运人才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积极通过

中国妇女解放

中国妇女解放 由于发韧期和发展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的妇女问题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局部的问题, 不是单纯的生理意义上的性别问题。它主要是个社会问题, 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伦理、心理等方方面面。 如果没有社会思想的进步、社会制度的更新, 没有整个民族的争自由、求解放的胜利, 妇女的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当年妇女解放理论的构建、阐释与传播,都是由活跃在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的仁人志士们来进行、完成的秋瑾、孙中山以及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瞿秋白、毛泽东等等, 是他们之中的优秀代表。鲁迅就曾对妇女解放运动作过精辟论述“我以为妇女应该不苟安于目前暂时的位置, 而不断地为解放思想、经济等等而战斗。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男子, 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 ??至于女子, 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 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 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四’这是对当时 中国妇女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处境的精辟分析,为妇女解放理论的构建提出了正确的思路。我国传统的婚姻观念是男女双方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以实现婚配, 它作为伦理规范长期积淀在人们的心中。千百年来,这种包办的婚姻断送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幸福生活, 酿造了无数殉情的悲剧。作为对当时西方民主思想的召唤的回应, 世纪初中国妇女要求解放的第一声呼号便是婚姻自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走出封建家庭的牢笼, 走向社会, 参与到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队伍中去。 从新中国成立到年代末, 中国进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无论在主观或者客观方面,都出现了不同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情况, 这些新情况无疑地影响和制约了妇女解放理论的构建。妇女解放理论建构的主观条件主观条件是指妇女解放理论构建主体的地位、理论素养及其思想状况与工作状态等等。过去中国人民没有得到解放, 妇女解放理论构建主体也无法获得解放, 所以只能从被压迫的社会地位来论妇女解放, 只能从理论上去探讨妇女解放的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以及具体的方式和途径等等。新中国成立后, 过去的理论已付诸实践, 理想变成了现实, 在此基础上思考妇女的进一步解放, 必定是充满了自豪、自信激情。其次, 妇女的解放既已成为现实, 那么, “进一步解放”的重点自然就转移到如何通过人民民主政权这个杠杆, 把解放成果落实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即将妇女解放的思想与理论转化为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的法律、法规、政令、政策, 最终体现为全社会每一个劳动妇女的权利与义务。再次, 随着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与世界各国交流的频繁开展, 妇女解放理论的构建者们的思路已不仅限于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还同时思考世界妇女的解放问题不仅在总结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经验, 也同时思考这些经验的世界意义及其输出的途径与方式, 与当时普遍存在的体现为对整个世界革命的关注的所谓“国际主义心态”和“全球一片红”的乌托邦式的革命激情相呼应。 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妇女在争取解放的道路上, 首先要面对的是历史的规定性和承载着历史传统的现实性——国情。随着国家、民族和阶级的解放, 妇女作为一个受压迫深重的群体也同时获得了解放。因为中国社会和整个当代的人类社会一样, 是从遥远的父权制社会中走过来的。由父权制社会产生的男女性别上的不平等长期存在着, 而且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中这种不平等不断被强化。在人们反对奴隶制和封建制的斗争中, 妇女一直是作为重要的群体参与到斗争之中。

时代风云与妇女解放——新文化运动时期与几个女子有关的故事

时代风云与妇女解放——新文化运动时期 与几个女子有关的故事 第27卷第5期 2006年1O月 韩山师范学院 JournalofHanshanNormalUniversity V01.27No.5 Oct.2006 时代风云与妇女解放 新文化运动时期与几个女子有关的故事 关威 (惠州学院政法系,广东惠州516007) 摘要:五四新文化时期是近代社会和思想文化发生重要变革的时期,是妇女解放运动得到广泛深入 发展的时期.许多开明人士从反对封建礼教,倡导个性解放的立场出发,对传统社会男女两性关系中违背 理性的规范进行了揭露和抨击,提出了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原则和主张.对于推动妇女解放运动和社会变 迁发挥了积极作用.当时发生的与几个女子有关的故事正是时代风云变幻的一定反映.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时代风云;妇女解放 中图分类号:D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883(2006)05—0080-06 1915年,新文化运动发生,引起了中国社 会,思想,伦理,观念等最广泛深刻的一场变 革,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妇女解 放运动的强势推进,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亮 点,成为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一个里程碑.针对传

统社会规范对广大妇女的严重摧残,激进人士在民主和科学精神的鼓舞下,大力提倡开展妇女解放运动,对贞节观,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 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有力地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和社会变迁.本文所述当时发生在几个女子身上的故事,就是社会剧烈变革过程的真实反映. 与谢野晶子: 《贞操论》激起千层浪 中国传统社会中,在以"三纲五常","三从 四德","贞孝节烈"为核心的封建社会规范的严 密控制下,广大妇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妇女问 题当中,首先是妇女受到性压迫,性禁锢的问 题,其突出表现是针对妇女的片面贞节烈观念. 这种观念反映了在理学思想影响下男女两性关系的极端不平等.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人士大力 倡导妇女解放,首先对严重压迫妇女的片面的贞节烈观念提出严厉批评. 1918年5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4卷 5号刊登了周作人翻译的日本与谢野晶子的文章《贞操论》.与谢野晶子是日本着名作家,女权主义者.《贞操论》是与谢野晶子关于女权问题的重要文章.文中认为:"道德这事,原是因为辅 助我们生活而制定的.到了不必要,或反于生活 有害的时候,便应渐次废去;或者改正.""贞操 应是人人遵守,人人实践的行为准则;不能只要 求妇女守贞操,不应以贞操为压迫妇女的精神枷锁."[1]㈣.这篇译文发表后,随即引发了一场关 于贞操问题的大讨论. 1918年7月,胡适在《新青年》5卷1号发

论近代中国之妇女解放思潮

近代中国之妇女解放思潮 目录: 序言 (1) 一、天下子女姊妹群 (2) 二、早期维新派的妇女观 (3) 三、空前的不缠足运动 (4) 四、维新女志士的社会实践 (5) 五、婚姻家庭问题 (7) 六、新时代的开始空前的妇女解放高潮 (8) 七、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论近代中国之妇女解放思潮 序言 女子,“女子”这两字包括一段极长的悲哀历史。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深受重重压迫。她们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禁锢在家庭之中,经济上不独立,只能处处依赖男子。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下,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更不要说社交自由、婚

姻自主、参政议政了。孔子早就提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观点。妇女都处于被统治的最底层。女子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过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①的生活。 这种状况的改变是从资本主义文明的进入开始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主张也开始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新教徒中,很多人明确信奉男女平等的原则,而且决心投入一场十字军运动,以争取中国妇女的平等权利”② 这以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不断上升,其后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在严重冲击封建统治秩序的同时也动摇着封建社会对妇女地位的规范。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彻底怀疑和批判封建专制时代的各种意识和行为。 关键字:女子、思想、解放、进步、觉悟 一、天下子女姊妹群 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这场运动中,洪秀全提出了男女平等的主张,“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③。在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女子同男子一样分得均等的土地。太平天国还禁止买卖婚姻、禁止纳妾、买卖奴婢,设立过女营、女军、女官。还曾开过女科,允许妇女参加科举考试。在这里,洪秀

【精品版】7近代中外女权运动(解析版)

热点小专题7 近代中外女权运动 【热点剖析】 一、近代中国的女权运动 1.背景 (1)中国传统妇女观是以小农经济形态和宗法家庭的父系统治为社会基础。妇女没有财产继承权,在生产力落后的农业社会创造极少的财富,她们几乎丧失了经济地位。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及贞操节烈观念的禁锢下,妇女完全成为男人的私有财产。 (2)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及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2.中国女性意识的萌芽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主张男女平等,开创了解放女性之先河。他在《天朝田亩制度》里规定男女一样可以均分土地;还主张女子不缠足,曾颁发妇女禁裹足布告。 3.中国女权运动的兴起 (1)维新变法期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维新变法的出现,主张女权者纷纷显现,如康有为、康广仁、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先后发文倡导并组建了不裹足会,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了女权运动的按钮。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请禁妇女裹足折》并获准施行。 (2)辛亥革命期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顺应女权运动和广大民众的要求,颁布了《令内务部通各省权禁裹足文》。 (3)20世纪初:1901年之后,不裹足会和天足会等组织在中国城乡竞相出现;20世纪之初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新生活的新女性崭露头角;女子已开始有了上学堂甚至出国留洋的机会。 (4)五四运动后:中国女权运动的发展随着民主革命的进程不断发展。女子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留学及其走向社会、从事职业的权利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以往前所未闻的争取女子参政权、财产继承权、婚姻自主权、再婚自由权乃至禁止男子重婚等,不仅获得社会承认,更被明确载入1930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次年5月起施行的《中华民国民法》。 (5)中共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妇女解放做了以下工作: ①建立妇女团体和妇女组织,促进妇女解放的实现。在党中央,中国共产党早在建立初期就成立妇女部、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党外,大革命时期,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 ②创办女校,培养妇女运动骨干。党在建立初期,就积极鼓励先进知识女性赴法、俄勤工俭学,使她们回国后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 ③创办刊物,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在创办女校培养妇运人才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积极通过创办女性刊物来扩大宣传,专门探讨妇女解放和妇女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妇女解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妇女解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妇女运动从一开始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植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开创了一条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强烈时代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与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了妇女解放的目标,不断推进妇女事业的发展,并且为新中国建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了丰功伟绩,为世界妇女运动发展谱写了壮丽篇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妇女根本解放的历史选择 妇女解放的思想自明清时期开始萌芽,其后,太平天国革命、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对妇女解放道路进行了尝试与探索,但没有真正实现妇女的解放。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妇女解放道路的大讨论,使妇女解放的道路逐渐明晰,而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妇女解放运动找到了前进方向,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广大妇女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为己任,开创了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 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选择,是由妇女所处的国情状况和妇女地位决定的。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其后,西方列强先后发动对华战争,用枪炮轰开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数百个不平等条约,强占中国的领土,攫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特权,使中国的主权几乎丧失殆尽。此时的中国妇女不

仅处于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压迫束缚之下,还遭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其受压迫最重、地位最低、受剥削程度最深。这种状况决定了妇女解放运动的首要任务不是男女平权而是要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任务。 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之中,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大量妇女积极支持并参与了这场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清王朝,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而且太平天国政府也实行了一系列有别于传统的妇女政策,包括女子参军参政、女子教育、婚姻家庭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对男女平等思想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尽管太平天国运动领袖具有反对压迫、向往平等的朴素民主思想,但是由于没有超越封建时代农民阶级的思想范围,所以认识不到受压迫的根源,找不到实现平等社会的道路,更没有实现妇女解放的目标。 在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亡的状况下,19世纪末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发动了戊戌维新运动,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改造封建社会和专制制度,以开辟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维新派认为,国家落后和遭受侵略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中的不平等,其中包括男女的不平等。因此,维新派倡导从不缠足和兴办女学出发,实现妇女的身体和精神上的解放。戊戌维新运动冲击了社会旧俗,唤醒了部分妇女的觉醒,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但是,由于维新派只求社会和政治改良,未能彻底推翻封建统治制度,在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下谋求社会平等和男女平等,是不可实现的。最终,妇女解放的尝试随着变

近代西方与中国的妇女运动

近代西方与中国的妇女运动 特别的尊重,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父系氏族社会开始确立了男子的统治地位,妇女也沦为家庭和社会的奴隶,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一直贯穿于男权统治的阶级社会中。直到资本主义时代,妇女沦为奴隶的历史终于发生了死水微谰的波动,女性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妇女运动也首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随之激起全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浪潮。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国际环境和国内自身因素的作用,妇女运动也经历了产生与发展、高涨、成熟、低谷等几个重要阶段。对比中西方的妇女运动史,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两者在女权思想形成、妇女运动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女权思想产生的时间与背景不同。 西方男女平等理论是近代人权思想的一部分,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浦兰·德·拉巴尔的《论两性平等》就明确提出了“性别平等”的主张;1791年,法国妇女领袖奥比伦·德·古日针对《人权宣言》发表了一篇《女权宣言》,标志着女权思想的产生。179 2年,英国的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又写了《为女权一辩》的文章,把男女平权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联系起来,使女权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后来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又以男女平权理论使之系统和成熟。到十九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及无政府主义者和自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继续丰富和发展男女平权思想,最终形成女权主义理论,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武器。应该指出的是,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并非仅仅局限在理论探讨的范围内,它的萌芽、出现、发展和最终形成也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进行,因此,在实际的斗争中,西方妇女运动的开始要早于其理论的正式形成。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不久,女权运动就开始了,资产阶级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使西方妇女更加无法忍受现实中的两性差别,开始以种种方式争取与男子相同的政治、法律地位,诸如受教育、财产、就业、离婚等方面的权利,还对传统的大男子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从而动摇了父权制的根基。同时,社会经济的变革又使得大批妇女逐渐走出家庭,进入一向被男子所独占

近代女权主义思想

女权主义是指“妇女要求身为人的完整权利” 。女权主义最早出现于近代欧洲,起初它受启蒙思想家“天赋人权”的启迪,在大革命的感召下产生,而后又以自由主义的“自由平等”理论为出发点,阐释妇女权利和两性平等的思想,形成了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以争取参政和选举权为主要目标的近代女权运动,给近代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女权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同阶级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一样,形成于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男女不平等源自社会分工的不同。进入农业社会以后,由于体力上的优势,男性在生产中地位不断提高,随之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男性思想、意识也成为主流,社会进入父权制时代。几千年来,女性都处于男权的控制之下,屈从于男性确立的种种传统、规范、习俗、偏见的限制,过着被动的生活。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工业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向社会,进入到劳动力市场,成为独立的雇佣劳动者,眼界开阔了,独立意识增强了,先进的思想也开始为妇女所接受。 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明确提出了人权观念:人权就是自由平等的天赋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安全和财产权。它源于人性和自然法,是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从人权观念出发,他们得出结论:国家和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们生而平等的权利,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违反了人性,因此应该摧毁这一制度,代之以新制度。人权观念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先导。首先接受这种思想的不仅是新贵族、资本家、政客们,还有他们的妻子、女儿——女性同样渴望自由、平等的人权和尊严。 18~19世纪,西方进入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在革命运动最激烈的法国,我们看到许多妇女都勇敢地投身到争取“自由、平等、博爱”的斗争中,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革命胜利后公布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在宣布平等的人权原则时,却根本未提及妇女权利。妇女们发现,人权不过是男人的特权。两位著名妇女领袖:古杰和罗兰夫人发起了争取妇女权利的运动——女权主义运动。1791年,古杰发表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该宣言宣称:“在法律面前所有男女公民一律平等。”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妇女权利宣言,它标志着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和运动的形成。罗兰夫人号召成立了“妇女立宪同志会”,要求把妇女的选举和被选举权写进宪法中。但这一要求社会公正的运动却遭到了男权社会的强烈反对,后来,古杰和罗兰夫人都被冠之以“丧失了女性应有的品德的阴谋家”的罪名,送上了断头台。 二、早期女权主义的主要思想理论 欧洲近代启蒙思想表述了“人生而平等”的理念,然而这里所说的“人”却把女人排除在外。西方的哲学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权的来源和根据。而女人不是哲学意义上完整的人,因为她们缺乏理性这一本质,是一种感情的动物。理性是男人比女人优越的根据。由于缺乏理性,女人被剥夺了做人的资格。上述理念为同时代的大部分人所赞同,如: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告诫女人把男人当作自己的主人;洛克认为男人是强者和能者,妇女要服从丈夫;而康德认为女人是“未成年人”,需要男人保护和启蒙。实际上,这正是延续了数千年的父权制观念的体现,它打破了人生而不平等的陈旧观念,却保留了男女生而不平等的陈旧观念。然而这一观念是被社会广泛认可的。 最早的女权主义理论家是英国女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1759~1797),她于1792年发表的《女权辩护》(THE RIGHT OF WOMEN)一书,是历史上第一部站在女性立场上研究妇女权利的理论著作。书中,玛丽首次将启蒙运动的人权理念应用到女性身上,系统地分析了社会对女人的偏见、束缚,要求社会把女人当作人看待,指出:不让女人分享人权,是与人权理论相矛盾的;把妇女排斥在人权之外的根据:“女人天生缺乏理性,低劣于男人”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不承认妇女的权利,不仅损害了妇女的利益,也阻碍了人类的进步。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促成的经济、社会变革,自由主义思想逐渐成为社会思想主流。“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