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老师 您辛苦了》

诗歌 《老师 您辛苦了》
诗歌 《老师 您辛苦了》

——老师,辛苦了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出土的嫩苗。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有爱心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让我们,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您在酷暑严寒中辛勤耕耘

——您辛苦了!老师!

您把青春无私奉献

——您辛苦了,老师!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老师——您如春天中的细雨,

滋润着花儿,灌溉着大地,

而我们吮吸着细雨茁长成长。

老师——您如秋天里的一丝风,

吹黄了大地,吹熟了稻谷,

让我们得到了丰收的硕果。

老师——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点燃一盏明灯;老师——在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了我的引路人;

老师——在我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

诗歌鉴赏语言风格

诗歌鉴赏语言风格 (一)设问方式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二)分析思路 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幽默讽刺、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 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0 古代诗歌五首 学案及答案【新版】

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唐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开耀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击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死于狱中。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课文赏析: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问题探究: 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3、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独”字有什么作用? 4、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课堂练习:一、按要求填写。 1、诗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是:,。 2、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一二句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 C、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感情。 D、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的短暂。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B、前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C、第四句用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D、后两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是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营造出一种苍茫孤独的意境。 《登幽州台歌》导学案参考答案: 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探究 一、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 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 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两句是说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诗人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后两句天地之“悠悠”与人之“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 二、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 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 《望岳》:结尾两句写诗人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会当”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诗句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登飞来峰》:结尾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 登上峰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的。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曾被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联系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坚决斗争等行为,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三、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 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古代诗歌五首 课后练习题

课后巩固训练 登幽州台歌 1.抒发诗人对明君渴望之情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独怆然而涕下。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一二句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 C、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感情。 D、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的短暂。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B、前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C、第四句用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D、后两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是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营造出一种苍茫孤独的意境。 《望岳》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的特点,“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雄伟的特点。 3.理解性默写。 (1)《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3)《望岳》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登飞来峰》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诗与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异曲同工。 (2)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

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课内古诗赏析 (一)登幽州台歌⑴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⑵,后不见来者⑶。 念天地之悠悠⑷,独怆然而涕下⑸。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词句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 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名词作状语,向前。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名词作状语,向后。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诗歌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请自己翻译在下面)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当堂背诵,默写。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人教部编七下《20古代诗歌五首》专题练习(答案)

人教部编七下《20古代诗歌五首》专题练习(答案) (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译文】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诗歌赏析】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阅读理解】 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二)望岳 杜甫

完整版古代诗歌五首

古诗五首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 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 e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 泪纵横凄恻悲愁! 【译诗】 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我独自感伤,泪水流下! 相关要点 一(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1分) (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 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这是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2分) 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 4 (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⑴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 达了诗人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 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的爱国情感。 ⑵“古人” “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5、《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7?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 答: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1.写诗人生不逢时时,怀才不遇的句子是: 2.写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之间,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的句子是: 3.(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1分)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 4.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 6. 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9.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____________? 的爱国情感。? 10.“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 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的感情基调。? 《望岳》 1、《望岳》远望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果然名不虚传: 2、《望岳》写诗人凝神细望,蕴藏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的句子: 3、诗中有象征意义,表明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群山的气概和雄心的句子(被后人誉为“绝唱”的诗句,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4、杜甫的《望岳》中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是:?。

20 古代诗歌五首(2017)

20 古代诗歌五首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独chuàng(怆)然而tì(涕)下 (2)岱. (dài )宗夫如何 (3)决眦. (zì)入归鸟 (3)丰年留客足鸡豚. (tún ) (4)xiāo(箫)鼓追随春社近 (6)吟鞭. (biān )东指即天涯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念天地之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齐鲁青未了.. (不尽) (3)造化钟神秀(聚集) (4)阴阳割. 昏晓(分) (5)荡胸生曾. 云(同“层”) (6)决眦. 入归鸟(眼眶) (7)会当凌. 绝顶(终当,终要)(登上) (8)自缘. 身在最高层(因为) (9)莫笑农家腊酒浑. (浑浊) (10)拄杖无时.. 夜叩门(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11)吟. 鞭东指即天涯(吟诗)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 ) A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B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文言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代大诗人,字子美,他被称作“诗圣”,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内。 (2)我国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诗句“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泰山。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5.理解型默写。 (1)我们登上顶峰眺望远景,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大家纷纷拍照留影。(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 (2)《游山西村》于写景中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

2017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

公开课教案 2017古诗词鉴赏之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高考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答病例与规范答题的比较明确答题思路。 在讨论、练习中归纳、掌握诗歌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内容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在比较中进一步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 教学难点: 在整体理解诗词的基础上,求同辨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考纲回顾 鉴赏评价D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情回顾: 命题特点:不同诗人作品的比较;同一诗人作品的比较。 命题考点:1、比较形象2、比较语言3、比较表达技巧4、比较内容情感 三、合作探究 1、真题示例(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问题例析

3、从上题中可看出诗词比较阅读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比较鉴赏,即“求同辨异”。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步骤。 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寻“异”关键词。大部分的比较类诗词都可以借助关键词来更好地分析异同。关键词可能是描述意象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直接或间接表明情感的动词等,当然也有的找不出具体的词,要结合诗词的整体内容去理解。 4、其他题型示例 【比较语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求“同"关键词:望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高楼帝京若为峰头故乡 参考答案: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以自己化身千万置身每个峰头这一奇

【高考语文】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解析版)

【高考语文】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考点解读★★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 ?答题步骤 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 【语言风格分类1】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 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 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 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慷慨悲壮: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7、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8、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语言风格分类3】 1、常见作家语言风格:屈原雄浑悲壮、曹操豪放磅礴、陶渊明朴素自然、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李白豪迈飘逸、王昌龄雄健高昂、杜牧清健俊爽、李商隐清丽俊逸、王维恬淡优美、温庭筠绮丽香艳、高适悲壮苍凉、李贺奇丽瑰秀、柳永缠绵悱恻、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婉约含蓄、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怆.然(chàng) 涕.下(dì) 岱宗天地悠悠 B.鸡豚.(tún) 萧.鼓(xiāo) 造化柳暗花名C.蜡.酒(là) 决眦.(zī) 吟鞭山穷水复D.拄.杖(zhǔ) 叩.门(kòu) 神秀鸡鸣日升 2.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一场春雨之后,漫山遍野都是雪白的梨花,绽放出五彩缤纷 ....的世界。 B.楼兰古国原址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 ....的沙漠。 C.精益求精 ....体现了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它是我们战无不胜的法宝利器。 D.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B.美妙的文辞得益于写作者平时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C.《舌尖上的中国》炫耀了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

D.我市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存我们赖以生活的共同家园。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当地球穿过这条尘埃带时,这些流星体便会落入地球的怀抱中。 ②人们不禁要问,这些陨石是从哪里来的? ③受到其他天体引力的影响,它们会慢慢扩散开来,在慧星轨道上形成一条尘埃带。 ④当然这也可能是慧星靠近太阳时抛洒出的流星体。 ⑤它们大部分可能来自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受到火星、木星的影响,它们自身的轨道渐渐产生偏离以至于闯入地球。 A.②④③①⑤B.②⑤④③① C.④③⑤②①D.④⑤①③② 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却未必,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能看见。 A.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所以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可是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 B.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虽然形式上是我所有的。然而它们

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字词:读音与词义 怆然chuàng 涕下tì岱宗dài 决眦zì 鸡豚tún 拄杖zhǔ 叩门kòu 怆然:悲伤的样子。涕下:眼泪流下来。 岱宗:指泰山。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神秀:神奇秀丽。 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割:分 曾:同“层”眦:眼眶 会当:终当,终要凌:登上 寻:古代长度单位缘:因为 浑:浑浊豚:这里指猪肉 无时:随时落红:落花 学习《登幽州台歌》: 一、写作背景 由于契丹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之,陈子昂随军参谋。武攸

宜出身亲贵,不晓军事,使前军陷没,陈子昂进献奇计,却未被采纳。他不忍见危不救,几天后再次进谏,结果激怒了武攸宜,被贬为军曹。他满怀悲愤地登上蓟北楼,写下了这首震惊千古的《登幽州台歌》。 二、背景:幽州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燕昭王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幽州台”或“黄金台”成为圣明君主广揽贤才的象征。 三、品味赏析: 1、“古人”“来者”各指什么? 古人:古代的贤明君主。来者: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译文 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 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 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4、“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写出诗人热泪飞洒的样子;“独”渲染诗人的孤独和悲愤。 5、诗中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是什么?而此句中最富感情色彩的词是什么? 独怆然而涕下;怆然。 6、为什么会“怆然”(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1)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2)对贤明君王的渴盼。 (3)表达人生的孤独感。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最新整理)

古代诗歌五首姓名: 《登幽州台歌》 3.写诗人生不逢时时,怀才不遇的句子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4.写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之间,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1 分) (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 分)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 分) 4(3 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2、“前 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⑴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的爱国情感。 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⑵“古人”“来者”指的是。“独”字表现了作者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 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的感情基调。 答案:②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望岳》 1、《望岳》远望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果然名不虚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望岳》写诗人凝神细望,蕴藏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的句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3、诗中有象征意义,表明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群山的气概和雄心的句子(被后人誉为“绝唱”的诗句,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杜甫的《望岳》中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5、《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6、《望岳》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7、《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本诗运用对偶表现出五律诗工整的特点的诗句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6.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 分) 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7.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1.词语积累: 千寻:缘:眼:最高层: 1.古以八尺为一寻,极言塔高。因为。视线。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 指。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 指。 2.奸佞的小人,当时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 的人生哲理。 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5.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第一二句作者用突出塔之高,暗写自己 之高,为下文。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A卷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 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填空题 (共5题;共23分) 1. (5分)《湖心亭看雪》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________,字宗子,号________。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本文是作者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而写的小品文。 2. (5分)文学常识填空。 《云南的歌会》的作者是________,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和《________》,论著有《________》。 3. (3分)《狼》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人,别号________。本文选《________》。 4. (4分)《己亥杂诗》中表现龚自珍爱国热忱的诗句是:________ 5. (6分)《己亥杂诗》开头两句,以“________”修饰离愁,以“________”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单选题 (共5题;共10分) 6. (2分)下列诗词属于律诗的一项是() A . 《观沧海》 B . 《望岳》 C . 《如梦令》 D . 《西江月》 7. (2分)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 . 问女何所忆,问女何所思。女亦无所忆,女亦无所思。 B .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C .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20 古代诗歌五首 课题古代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质品质,树立 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射洪人,唐代文学家。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两次从军边塞,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陈子 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 等,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 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 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其诗擅长 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 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史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 古代诗歌五首(2017)课堂练习

20古代诗歌五首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独chuàng()然而tì()下 (2)岱.()宗夫如何 (3)决眦.()入归鸟 (3)丰年留客足鸡豚.() (4)xiāo()鼓追随春社近 (6)吟鞭.()东指即天涯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念天地之悠悠 ..() (2)齐鲁青未了 ..() (3)造化钟神秀() (4)阴阳割.昏晓( ) (5)荡胸生曾.云() (6)决眦.入归鸟() (7)会当凌.绝顶()() (8)自缘.身在最高层() (9)莫笑农家腊酒浑.() (10)拄杖无时 ..夜叩门() (11)吟.鞭东指即天涯()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文言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代大诗人,字,他被称作“”,其诗作被称作“”,都收集在《》内。 (2)我国的“五岳”是指、、、和。诗句“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 (3)王安石,字介甫,号,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4)陆游,字务观,号,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对后世影响深远。 5.理解型默写。 (1)我们登上顶峰眺望远景,大有“,”之感,大家纷纷拍照留影。(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 (2)《游山西村》于写景中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

变化的哲理的诗句是:,。 (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心志的诗句是:,。 6.下列对《古代诗歌五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C.《游山西村》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尾联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 D.《己亥杂诗》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7.“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我国古代诗画的特点之一。看了右边的图 片,除了想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外,你还会想到哪些古诗名句?请 写出其中的两句。 8.你们班正在举行一次与唐诗有关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简明的主题语。 (2)如果要你倡议班上同学举行唐诗背诵大赛,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3)(江西中考改编)阅读下面对辛弃疾的介绍材料,参照为辛弃疾写的这段推荐词示例,为杜甫写一段推荐词。 材料:①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21岁就统帅数千人马与金军激战。归宋后,他在危难之际率五十骑直闯五万人的叛军大营,生擒叛将张安国。任湖南安抚使期间,辛弃疾亲自组建了一支飞虎军,三十年内一直是南宋国防军的一支劲旅。 ②辛弃疾所写的治国方略《美芹十论》,在政治军事上极具价值。辛弃疾后因主战被弹劾罢免,曾有长达八年的闲居生活,期间创作了大量爱国文学作品,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理想。 【示例】辛弃疾推荐词——他生于乱世,戎马一生,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爱国赞歌。他文武双全,虽命运坎坷,却从未忘怀家国天下。《美芹十论》,洞悉纷乱政局。豪放诗词,光耀千古文坛。他就是他,一代英才辛弃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