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专题四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必修一专题四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必修一专题四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专题四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一、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1、SO 2 的性质及其应用:

(1)物理性质:通常为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一体积水能溶解40体积SO 2),易液化(沸点为-10℃)。是严重的大气污染物。 备注:大气污染物通常包括:SO 2、CO 、氮的氧化物、烃、固体颗粒物(飘尘)等。 (2)化学性质: ① SO 2 是酸性氧化物:

② 还原性:SO 2中S 为+4价,可与强氧化剂(如氧气等)反应生成+6价的S :

1)

SO 2 + O 2 <==== > 2SO 3

催化剂

加热

2)能使溴水褪色: SO 2 + Br 2 + 2H 2O ===H 2SO 4 +2HBr 3)与H 2O 2反应: SO 2 + H 2O 2 === H 2SO 4

4)SO 2在水溶液中能被KMnO 4(H +)、Cl 2、Fe 3+、HNO 3等氧化,归纳如下(都在通常条件下进行):

KMnO 4(H +)、Cl 2、Fe 3+、Br 2 、H 2O 2、HNO 3

SO 2

KMnO 4(H +)

H 2SO 4

③ 氧化性:SO 2中S 为+4价,可以降低,表现出氧化性,但氧化性很弱:

SO 2 + 2H 2S ===3S ↓+ 2H 2O

④ 漂白性:SO 2可与某些有色物质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加热时这些无色物质又会发生分解,从而恢复原来的颜色,即漂白作用是可逆的(SO 2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常用于实验室对 SO2 气体的检验(品红溶液)

备注:漂白原理类型:①吸附型:活性炭漂白——活性炭吸附色素(包括胶体) ①强氧化型:HClO 、

O 3、H 2O 2、Na 2O 2 等强氧化剂漂白——将有色物质氧化,不可逆 ①化合型:SO 2 漂白——与有色物质化合,可逆 (3)酸雨——硫酸型酸雨: 1)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PH 值小于5.6(酸雨的pH <5.6)的雨水叫酸雨。含硫酸的酸雨称硫酸型酸雨;含硝酸的酸雨称硝酸型酸雨。(正常的雨水由于溶解CO 2形成弱酸H 2CO 3,pH 约为5.6。)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途径:

①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在光照、烟尘中的金属氧化物等作用下,和氧气生成三氧化硫,溶于水后形成硫酸:

SO 2 + O 2 <==== > 2SO 3 SO 3 + H 2O === H 2SO 4

催化剂

加热

②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直接溶于水并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空气中的氧气作用下生成硫酸:

SO2 + H2O H2SO3 2H2SO3 + O2 == 2H2SO4

2)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来源:

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另外还来源于含硫金属矿石的冶炼、硫酸工厂释放的尾气等,SO2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发生呼吸道疾病,直至人死亡。

3)脱硫措施:

①石灰石-石膏法脱硫(钙基固硫法):

CaO + SO2= CaSO3, SO2 + Ca(OH)2= CaSO3 + H2O,

2CaSO3 + O2 = 2CaSO4

②氨水脱硫:

SO2 + 2NH3+H2O=(NH4)2SO3, 2(NH4)2SO3 + O2= 2(NH4)2SO4

上述方法既可除去二氧化硫,还可以得到副产品石膏(CaSO4·2H2O)和硫酸铵(一种化肥)

2、硫酸的制备和性质:

(1)硫酸的工业制法:接触法制硫酸

三原料、三阶段、三反应、三设备:

三原料三阶段三反应三设备

黄铁矿或S造气:SO2

高温

4FeS2 + 11O2 === 2Fe2O3 + 8SO2

点燃

S + O2=== SO2

沸腾炉

空气

SO2

接触氧化

接触室

(含热交换器)

催化剂

加热

SO2 + O2 <==== > 2SO3

98.3%浓硫酸吸收SO3吸收塔

SO3 + H2O == H2SO4

热交换器的作用:预热SO2和O2,降低SO3的温度,便于被吸收。

98.3%浓硫酸的作用:如果直接用水吸收SO3,SO3与水反应放热,会形成酸雾,不利于SO3的吸收。所以用98.3%的浓硫酸吸收SO3,得到发烟硫酸。

尾气中SO2的处理:用氨水处理后,再用硫酸处理:

SO2 + 2NH3+H2O=(NH4)2SO3, SO2 + NH3+H2O=NH4HSO3

古代制硫酸的方法是:用绿矾(FeSO4·7H2O)为原料,放在蒸馏釜中煅烧而制得硫酸.在煅烧过程中,绿矾发生分解,放出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其中三氧化硫与水蒸气同时冷凝,便可得到硫酸。2(FeSO4·7H2O) ===Fe2O3+SO2+SO3+14H2O

(2)硫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黏稠、油状液体。硫酸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98.3%的浓硫酸沸点为338℃,属于典型的难挥发性酸,密度为1.84g·cm-3。

浓硫酸稀释方法:把浓硫酸沿杯壁倒进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因为浓硫酸密度大,若把水倒进浓硫酸中,稀释放出的热量回使水沸腾,水喷溅出来危险.

浓硫酸难挥发,故可以制取易挥发性酸,如:

加热

2NaCl + H2SO4 ===Na2SO4 +HCl↑

(1)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具有酸的通性:使指示剂变色、与碱、碱性氧化物、活泼金属、盐都能反应。如:Fe2O3 + 3H2SO4= Fe2(SO4)3 + 3H2O 可用于酸洗除锈

(2)浓硫酸的特性:

●热点链接:如何稀释浓H2SO4

在稀释浓H2SO4时,,应将浓H2SO4沿玻璃棒缓缓地倒入烧杯的水中,并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

迅速地扩散.(若将水倒入浓H2SO4中,浓H2SO4密度比水大,溶解时的放热作用使水沸腾而使H2SO4溅出)。

①吸水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通常可用作中性气体和酸性气体的干燥剂,如H2、O2、CO2、Cl2、HCl等。还可以夺取结晶水合物中的水。

备注:浓硫酸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如氨气)和还原性气体(如H2S、H2I、HBr等)。

浓硫酸能干燥三类气体:一、中性气体,如H2、O2、N2、CO、NO、CH4等;二、酸性气体:SO3、SO2、CO2、HCl、HF等;三、氧化性气体:O3、F2、Cl2.不能干燥两类气体:一、碱性气体,如氨气(NH3);二、还原性气体,如HBr、HI、H2S等 .因为浓硫酸有强氧化性和酸性,所以不能干燥还原性气体和碱性气体.

②脱水性:浓硫酸能将有机物中H、O 按照2∶1 的比例脱出,生成水,是有机物变黑。浓硫酸可用作许多有机反应的脱水剂和催化剂。

C12H22O1112C+11H2O

③强氧化性:

1)浓硫酸可以将许多金属氧化(铝、铁、铂、金除外):

金属 + 浓硫酸 → 硫酸盐 + SO2↑+ H2O

浓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强:其强氧化性由+6 价的S 引起,而稀硫酸的氧化性由H+引起(故只能氧化金属活动顺序表中 H 前面的金属)。

备注:上述反应中,Cu是还原剂,H2SO4是氧化剂。H2SO4既表现了氧化性,又表现了酸性,表现氧化性和酸性H2SO4的分子个数比为1:1。随着反应进行浓硫酸变为稀硫酸后反应就停止。

2)浓硫酸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和一些非金属反应,如C、S、P等。

浓H2SO4的还原产物通常为SO2。正是由于浓H2SO4的氧化性,所以浓H2SO4与金属反应均没有H2产生,也不能用浓H2SO4制备(或干燥)一些还原性气体,如:HI、H2S等。

3)与低价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反应:

H2S + H2SO4 (浓) ==S↓+ SO2↑+2H2O

2HI + H2SO4 (浓) ==I2↓+ SO2↑+2H2O

2HBr + H2SO4 (浓) ==Br2+ SO2↑+2H2O

(5)几种重要的硫酸盐:

(6)浓硫酸和稀硫酸的鉴别方法:

1):取等重量的样品,放置在天平两端,并暴露在空气中,下沉一端为浓硫酸。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吸收空气中的水

2):取样,将样品倒入水中,并插入温度计,升温的一个是浓硫酸。 3):插入铁片,没什么现象的是浓硫酸,持续冒气泡的是稀硫酸。因为浓硫酸有强氧化性,使铁钝化,阻止两者反应,稀硫酸则不能。所以可用铁器装浓硫酸。 4):放入炭块,膨胀的是浓硫酸,没反应的是稀硫酸。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5):插入铜片,反应并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是浓硫酸,没反应的是稀硫酸。同样因为浓硫酸有强氧化性。 6):取等体积样平,密封放在天平两端,重的是浓硫酸。因为浓硫酸密度较大。 7):晃动观察,稠的是浓硫酸,透明均一的是稀硫酸 。

8):放入5水硫酸铜,颜色退去的是浓硫酸 ,没反应的是稀硫酸 。同样因为浓硫酸 具有吸水性。 3、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1)硫的存在及物理性质:硫以游离态(火山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和化合态(硫化物和硫酸盐)存在。硫是淡黄色松脆的晶体,俗名硫磺,熔点112.8℃,沸点444.6℃,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2)不同价态的硫的化合物 -2 价:H 2S 、Na 2S 、FeS ; +4 价:SO 2、H 2SO 3、Na 2SO 3

+6 价:SO 3、H 2SO 4、Na 2SO 4、BaSO 4、CaSO 4 、FeSO 4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

KMnO 4(H +)、Cl 2、Br 2、Fe 3+、I 2、Br 2 、H 2O 2、HNO 3、O 2、

S

H2、C 、金属等

-2S

0Cl 2、Br 2、Fe 3+、Br 2 、H 2O 2、HNO 3、I 2、O 2、

C 、金属等

S

+6O 2H2S

S

+4

反应举例: 1)-2价硫到0价硫 硫化氢不完全燃烧:

点燃

H 2S + O 2 ===2S↓ + 2H 2O

硫化氢通入卤水中:H 2S + X 2==S ↓ + 2HX (X 代表CL 、Br 、I )

现象:卤水溶液褪色,产生淡黄色沉淀。 向Na 2S 溶液中通入氯气:Na 2S + Cl2 ==2NaCl +S ↓ 2)0价硫到-2价硫 与金属反应:

S + 2Na == Na 2S ,将S 和Na 混合,研磨可爆炸。

加热

Fe + S ===FeS 2Cu + S ===Cu 2S

加热

S + Hg ===HgS 在常温下进行,常用于除去撒落的汞,且汞显高价。 与非金属反应:

加热

H 2 + S (蒸汽) === H 2S

3)0价硫到+4价硫:

点燃

S + O 2 === SO 2

4)+4价硫到0价硫:

SO 2 + H 2S ===3S ↓+ 2H 2O 5)+4价硫到+6价硫:

SO 2 + O 2 <==== > 2SO 3

催化剂

加热

SO 2 +X 2 + H 2O === H 2SO 4 + 2HX ((X 代表CL 、Br 、I ) 2H 2SO 2 +O 2 === 2H 2SO 4 (酸雨的酸性由弱变强的原因) 6)+6价硫到+4价硫:

浓硫酸被还原,一般生成SO 2。 总结:硫和含硫化合物相互转化的规律:

① 邻位转化规律:-2价S <==> 0价S <==> +4价S <==> +6价S ② 越位转化的特例:

点燃

H 2S+ O 2===2SO 2 + 2H 2O

③ 相邻价态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二氧化硫与浓硫酸不反应,故实验室可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硫

气体。

④ 归中反应规律:

加热

S + 2 H 2SO 4(浓)===3 SO 2 + 2H 2O

(4)含硫化合物间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相互转化:

① FeS + H 2SO 4(稀)===FeSO 4 + H 2S ↑,FeS + 2H +==Fe 2+ + H 2S ↑

实验室制备H 2S 气体,采用固-液反应不加热制气体装置或启普发生器)。 H 2S 有毒,有臭鸡蛋气味,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叫氢硫酸。 ② H 2S + 2NaOH ==Na 2S+ 2H 2O

实验室中常用NaOH 溶液吸收多余的H 2S 气体,防止空气污染。 ③ Na 2SO 3 + H 2SO 4(浓)=== Na 2SO 4 + SO 2↑+ H 2O

实验室或工业上制取SO 2的原理。

④ Na 2SO 3 + H 2SO 4(稀)=== Na 2SO 4 + SO 2↑+ H 2O

不用稀硫酸制取SO 2的原因是SO 2在稀硫酸中溶解度较大。 二、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1、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1)氮气:

存在: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

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N 2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化学反应:

放电

N 2 + O 2 ===2NO N 2 + 3H 2 ======2NH 3 N 2 + 3Mg===Mg 3N 2

高温高压点燃

催化剂

所以雷雨会生成NO 。

氮气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应用:化工原料(合成氨、制硝酸等);保护气(填充灯泡、保鲜水果、粮食的保存等);冷冻剂(超低温手术、超导材料的低温环境等)。 (2)氮氧化物:

① NO :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中毒原理与 CO 相同),密度略小于空气,微溶于水。在通常情况下易被氧气氧化为NO 2:2NO + O 2==2NO 2

4NO + 3O

2 + 2H 2O =4HNO 3

② NO 2:红棕色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氧化性较强,易与水、碱等

反应:

3 NO2+H2O===2HNO3+NO 4NO2 + O2 + 2H2O=4HNO3

2 NO2 + 2NaOH == NaNO

3 + NaNO2 + H2O

NO2 + 2KI ==I2 + 2KNO2(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2NO2 N2O4(NO2和N2O4之间可相互转化,故通常测得NO2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其实际值。)

氮氧化物有:N2O,NO, N2O3,NO2,N2O4,N2O5,其中N2O3是HNO2(亚硝酸)的酸酐,N2O5是HNO3的酸酐。

(3)硝酸型酸雨:

①形成原理:3 NO2+H2O===2HNO3+NO

NO + NO2+H2O===2HNO2

主要来源:氮肥的生产、金属冶炼、汽车尾气等。

②防治措施:

1)为汽车安装尾气转换装置,将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转化成N2和CO2:

催化剂

2NO + 2CO ==== N2 + 2CO2

2)对生产氮肥、硝酸的工厂尾气处理:

2 NO2 + 2NaOH == NaNO

3 + NaNO2 + H2O

NO + NO2+ 2NaOH ===2 NaNO2 + H2O

2、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1)氨气的物理性质:常态下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1:700),溶于水显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易挥发,易液化,液化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态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其周围物质的温度急剧下降,故液氨常用作制冷剂。氨水应在阴凉处保存。雨天、烈日下不宜施用氨态氮肥。

(2)氨气的化学性质:

① 与水反应:NH3+H2O NH3·H2O NH4++OH-

喷泉实验:在干燥的烧瓶内充满氨气,塞上带玻璃管和胶头滴管的胶塞,玻璃管的下端插入滴有酚酞的水溶液中,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

现象: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烧瓶内,形成红色喷泉,最后烧瓶内充满红色液体。

结论:氨气在水中溶解又多又快,使烧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从而形成喷泉;酚酞试液显红色说明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②与酸反应:NH3 +HCl===NH4Cl(产生白烟,是NH4Cl固体小颗粒,这可以检验氨气的存在。)

2NH3+H2SO4===(NH4)2SO4

③具有还原性:

制备硝酸:

2 NH

3 + 3Cl 2 ===N 2 + 6HCl (NH 3少量) 8 NH 3 + 3Cl 2 ===N 2 + 6 NH 4Cl (NH 3过量)

4 NH 3 + 6NO ====

5 N 2 + 6H2O

催化剂

△ 2NH 3 +3CuO ==== N 2 +3Cu +3H2O

(3)氨水的成分及性质:

氨水所含的微粒有:H2O ,NH 3,NH 3·H 2O ,以及少量的NH 3·H 2O 电离出的NH 4+ 和 OH -,少量水电离出的H +和OH -

氨水易挥发逸出氨气,可用于检验浓盐酸、浓硝酸等挥发性酸,反应是形成白烟。 (4)NH 3的制备: ①

②实验室制

氨气:2NH 4Cl + Ca(OH)2===CaCl 2 + 2NH 3+2H 2O↑

化学药品:氯化铵晶体,熟石灰固体。

实验室制取氨气方法:

② 2NH 4Cl+Ca(OH)2====CaCl 2+2NH 3↑+2H 2O ② 加热浓氨水 NH 3·H 2O <====> NH 3↑+2H 2O

③ 浓氨水和碱石灰 氨水中加入碱石灰,生成,溶液碱性增大,且反应放热,有利于氨气的生成NH 3·H 2O <====>NH 3↑+2H 2O 集气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验满:1)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 2)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产生白烟。

干燥方法:可用碱石灰、生石灰、硅胶等干燥剂;氨气溶于水显碱性,不能用浓硫酸、五氧化二磷等干燥。 (2)铵盐:

① 物理性质:易溶于水,大多数是无色晶体。

② 化学性质:A 、铵盐受热易分解为氨气和对应的酸,故应保存在阴凉处:

1)若该酸不稳定,则继续分解,如:

NH 4Cl (固) NH 3(气)+HCl (气) NH 4Cl (固)

△冷却

该反应式可用于NH 4Cl 的提纯.

(NH 4)2CO 3=== 2NH 3↑+ CO 2↑+ H 2O

2)如生成的酸为氧化性酸,则该酸不会与氨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NH 4NO 3受热分解较复杂:

NH 4NO 3=== N 2O+2H 2O 2NH 4NO 3=== 2N 2 ↑+ O 2 ↑+4H 2O

△△

(NH 4)2SO 4

2NH 3↑+H 2SO 4

B、铵盐与碱反应放出氨气,可利用该性质检验铵根离子NH4+的存在。

2NH4Cl + Ca(OH)2===CaCl2 + 2NH3+2H2O↑

NH4Cl+NaOH==== NH3↑+NaCl + H2O

铵盐属于铵态氮肥,在施用铵态氮肥时,要避免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

③NH4+的检验:

1)NaOH溶液法:待检物为固体液体均可。

取少量待检样品配成水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用酒精灯微热,如产生刺激性气味的其他或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为铵盐。

2)碱石灰法:待检物必须为固体

取少量待检样品固体与碱石灰混合,在研钵中研磨,若产生刺激性气味的其他或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为铵盐。

三、硝酸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具有挥发性的液体,沸点83℃,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发烟硝酸”是指含HNO3质量分数在98%以上的浓硝酸,挥发出的HNO3在空气中产生“发烟”现象。

2.化学性质:

(1)是一种强氧化性的酸,绝大多数金属及许多非金属单质能与硝酸反应:

Cu + 4HNO3(浓)===Cu(NO3)2 + 2NO2↑+2H2O

3Cu + 8HNO3(稀)===3Cu(NO3)2 + 2NO↑+4H2O

C+4HNO3(浓)=== CO2↑+ 4NO2↑+2H2O

常温下,浓硝酸会使铝、铁等发生钝化,故可用铝制或铁制容器装运浓硝酸。

(2)不稳定性:HNO3见光或加热会分解释放出NO2气体,故硝酸应保存在避光、低温处。

光照

4HNO3 ====4NO2↑+ O2↑+2H2O

3、硝酸的制备:

(1)实验室制备:

NaNO3 (固) + H2SO4(浓) ===NaHSO4 + HNO3

(2)氨催化氧化法制硝酸:

步骤

氨催化法生成NO和水

NO进一步被空气中的O2氧化

成NO2

水吸收NO2生成硝酸

备注:

1)氨气氧化成NO需要加热,NO氧化成NO2是放热反应,通过热交换器提高热量利用率,降低成本。

2)吸收塔里产生的NO重新回到热交换器中被氧化成NO2,这种循环操作过程可提高原料利用率。3)尾气用NaOH溶液吸收。

最新硫、氮及其化合物 归纳总结讲课稿

硫、氮及其化合物 一、重要方程式的书写 1.硫及其化合物 (1)知识网络构建 (2)重要反应必练 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离子方程式。 ①S 溶于热的烧碱溶液生成两种钠盐 3S +6OH -=====△2S 2-+SO 2-3+3H 2O ; ②把H 2S 气体通入CuSO 4溶液中 H 2S +Cu 2+===CuS ↓+2H +; ③Na 2S 溶液在空气中放置变浑浊 2S 2-+O 2+2H 2O===2S ↓+4OH -; ④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 2Cu +S 点燃,Cu 2S ; ⑤将SO 2气体通入到氢硫酸中 SO 2+2H 2S===3S ↓+2H 2O ; ⑥把H 2S 气体通入到FeCl 3溶液中 H 2S +2Fe 3+===S ↓+2Fe 2++2H +; ⑦SO 2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 SO 2+Ca 2++2OH -===CaSO 3↓+H 2O ;

⑧SO 2通入溴水中,使溴水褪色 SO 2+Br 2+2H 2O===SO 2-4+2Br -+4H + ; ⑨用足量氨水吸收SO 2尾气 2NH 3·H 2O +SO 2===2NH +4+SO 2-3+H 2O ; ○10Cu 和浓硫酸的反应 Cu +2H 2SO 4(浓)=====△ CuSO 4+SO 2↑+2H 2O ; ?C 和浓硫酸的反应 C +2H 2SO 4(浓)=====△CO 2↑+2SO 2↑+2H 2O ; ?把浓H 2SO 4滴到Na 2SO 3固体上 H 2SO 4(浓)+Na 2SO 3===Na 2SO 4+H 2O +SO 2↑。 2.氮及其化合物 (1)知识网络构建 (2)重要反应必练 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离子方程式。 ①N 2和H 2的反应 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 ②把NH 3通入水中 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 ; ③实验室利用NH 4Cl 固体、Ca(OH)2固体混合加热制备NH 3 2NH 4Cl +Ca(OH)2=====△2NH 3↑+2H 2O +CaCl 2; ④NH 3的催化氧化 4NH 3+5O 2=====催化剂△ 4NO +6H 2O ;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形成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形成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① 分散性和封闭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特点 ②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精耕细作,技术先进,但无革命性突破 ③脆弱性:规模小,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②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 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实行精耕细作 ③小农经济封建政府主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④随着农民战争爆发和王朝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 个新的轮回 ①灾荒瘟疫 ② 封建政府沉重赋税、徭役 ③社会的动荡与土地兼并 地位和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精耕细作使中国古代农业发达, 这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文明的萌发和发展的经济基 础。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无法 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 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小 农经济 有利因素 不利因 艰难成长

经营形态演变发展过程及成就 夏商西周 官营手工业春秋战国 汉武以后中国古代手工业 产生并由官府垄断继续发展 盐铁及铸钱等官办经营方式 政府直 接经 营、集 中、大 作坊生 产 生产目的性质和特点 发展概况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出现发展 受摧残恢 复和发展 民间私 人经营 元朝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 纺织技术 明中叶后 民营超过官营手工业 占主导地位 使用花楼机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雇佣关 系),清继续发展 农户体 产,作为 副业 供军队和官 府贵族生 活使用,不 在市场流通 供民间消 费,作为商 品在市场流 通 供家庭消费 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 卖 国家垄断性质;它凭借国家权 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 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 品精美,取得诸多成就,世界 领先,享誉全球 美, 商品生产性质;在重本抑末的 社会环境下发展艰难,但后来 居上 属于自然经济组成部分;受小 农经济的束缚发展艰难,在自 然经济时代,占有相当的比 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 要因素 地域分布广、生产部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②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③ 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④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⑤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期领先于世界,享誉全球⑥ 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 ①地 美,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条 件:商人资金充足,自由劳动力增加标志—时间:地区:发展状况: —明朝中后期的棉纺织业出现了手工工场(带有雇佣性质的生产关系)明 中后期江南地区 期后中朝明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 发期清 展有朝 所前 ①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机户雇佣机工。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他们之间形 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生产者成为资本家②在棉纺织业中心的松江,包买商雇佣居民生产 暑袜。这些包买商直接支配生产,就实质而言,属于商业资本控制生产,商人成为资本家 ③广东罗定的冶铁和佛山铁器制造业也出现雇佣关系 原因:a、清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继续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提供了基础,特别是 手工业分工更细,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城镇的发展b、清初统治者放宽了对手工业的限制 表现: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更多;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实质: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机户雇佣机工、店主雇佣居民),这种雇佣关系的实质就是商品货币关系 特点:发展缓慢,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1、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束缚着新的生产力发展。其一是农民受到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购买力小,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市场小)。其特二是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盖房买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资本少)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等政策和实行闭关政策(妨碍市场扩大和资本积累)传统文化以孔孟之道、纲常名教为核心,斥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排斥西学等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货币制度的落后与混乱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明清社会生产力虽已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前提,但还不足以瓦解封建的自然经济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原因 2 、 3、 4、 5、 6、 1、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 中国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地位影响2 、发展缓慢,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 3、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经济上的体现,为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必修一专题四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专题四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一、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1、SO2的性质及其应用: (1)物理性质:通常为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一体积水能溶解40体积SO2),易液化(沸点为-10℃)。是严重的大气污染物。 备注:大气污染物通常包括:SO2、CO、氮的氧化物、烃、固体颗粒物(飘尘)等。 (2)化学性质: ①SO2是酸性氧化物: ②还原性:SO2中S为+4价,可与强氧化剂(如氧气等)反应生成+6价的S: 1)SO2 + O2 <==== > 2SO3 催化剂 加热 2)能使溴水褪色:SO2 + Br2 + 2H2O ===H2SO4 +2HBr 3)与H2O2反应:SO2 + H2O2 === H2SO4 4)SO2在水溶液中能被KMnO4(H+)、Cl2、Fe3+、HNO3等氧化,归纳如下(都在通常条件下进行): SO2H2SO4 ③氧化性:SO2中S为+4价,可以降低,表现出氧化性,但氧化性很弱: SO2 + 2H2S ===3S↓+ 2H2O ④漂白性:SO2可与某些有色物质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加热时这些无色物质又会发生分解,从而恢复原来的颜色,即漂白作用是可逆的(SO2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常用于实验室对SO2 气体的检验(品红溶液) 备注:漂白原理类型:①吸附型:活性炭漂白——活性炭吸附色素(包括胶体)①强氧化型:HClO、O3、H2O2、Na2O2等强氧化剂漂白——将有色物质氧化,不可逆

①化合型:SO 2 漂白——与有色物质化合,可逆 (3)酸雨——硫酸型酸雨: 1)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PH 值小于5.6(酸雨的pH <5.6)的雨水叫酸雨。含硫酸的酸雨称硫酸型酸雨;含硝酸的酸雨称硝酸型酸雨。(正常的雨水由于溶解CO 2形成弱酸H 2CO 3,pH 约为5.6。)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途径: ①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在光照、烟尘中的金属氧化物等作用下,和氧气生成三氧化硫,溶于水后形成硫酸: SO 2 + O 2 <==== > 2SO 3 SO 3 + H 2O === H 2SO 4 催化剂 加热 ②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直接溶于水并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空气中的氧气作用下生成硫酸: SO 2 + H 2O H 2SO 3 2H 2SO 3 + O 2 == 2H 2SO 4 2)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来源: 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另外还来源于含硫金属矿石的冶炼、硫酸工厂释放的尾气等,SO 2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发生呼吸道疾病,直至人死亡。 3)脱硫措施: ① 石灰石-石膏法脱硫(钙基固硫法): CaO + SO 2 = CaSO 3, SO 2 + Ca(OH)2 = CaSO 3 + H 2O , 2CaSO 3 + O 2 = 2CaSO 4 ② 氨水脱硫: SO 2 + 2NH 3+H 2O =(NH4)2SO 3, 2(NH 4)2SO 3 + O 2 = 2(NH 4)2SO 4 上述方法既可除去二氧化硫,还可以得到副产品石膏(CaSO 4·2H 2O )和硫酸铵(一种化肥) 2、硫酸的制备和性质: (1)硫酸的工业制法:接触法制硫酸 三原料、三阶段、三反应、三设备:

碳、硅、氮、硫、氯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锦集

碳、硅、氮、硫、氯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锦集 一、碳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1、C (1)与氧气反应(不足):2C+O22CO (2)与氧气反应(充足): C+O2CO2 (3)与氧化铜反应: 2CuO+C2Cu+CO2↑ (4)与二氧化硅反应: SiO2+2C Si+2CO↑ (5)与水蒸气反应(高温): C+H2O CO+H2 (6)与浓硝酸反应: C+4HNO3CO2↑+4NO2↑+2H2O C+4H++4NO3-CO2↑+4NO2↑+2H2O (7)与浓硫酸反应: C+2H2SO4(浓)CO2↑+2SO2↑+2H2O (8)与二氧化碳反应: C+CO22CO 2、CO (1)与氧气反应: 2CO+O22CO2 (2)与氧化铜反应:CuO+CO Cu+CO2 (3)与氧化铁反应:Fe2O3+3CO2Fe+3CO2 (4)与水蒸气反应: CO+H2O CO2+H2 3、CO2 (1)与水反应:CO2+H2O H2CO3 (2)与碳单质反应:C+CO22CO (3)与镁单质反应:2Mg+CO22MgO+C (4)与氧化钙反应: CaO+CO2CaCO3 (5)与过氧化钠反应: 2Na2O2+2CO22Na2CO3+O2↑ (6)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NaOH+CO2NaHCO3OH-+CO2HCO3- (7)与过量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NaOH+CO2Na2CO3+H2O 2OH-+CO2CO32-+H2O (8)与少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Ca(OH)2+2CO2Ca(HCO3)2OH-+CO2HCO3- (9)与过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Ca(OH)2+CO2CaCO3↓+H2O Ca2++2OH-+CO2CaCO3↓+H2O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硫、氮及其化合物

第八部分硫及其重要化合物 1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相互关系 3 2 Na 2 SO Na24 BaSO 4 2 1.S的燃烧 2.S与H2化合 3.用硫粉处理洒落地面的液态汞 4.铁粉与硫粉混合加热 5.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 6.H2S的不完全燃烧 7.H2S的完全燃烧 8.H2S通入CuSO4溶液(离子~,此反应可用于H2S的检验与吸收) 9.实验室用FeS溶于稀硫酸或稀盐酸制备H2S气体(离子~) 10.工业上制硫酸的3个反应 11.实验室用Na2SO3粉末与浓硫酸制备SO2 12.SO2溶于过量烧碱(离子~)

第八部分硫及其重要化合物 2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相互关系 3 2 SO Na 2 SO Na2 BaSO 4 2 SO 2 SO 3 23 H 2 O 2 /Na 2 O 2223 KMnO 4 /H Fe Ca(ClO)2 SO 3 H 2 SO 4 SO 4 2- 2 等 13.SO2溶于水 14.SO2与CaO化合 15.Na2SO3溶液(或亚硫酸)暴露空气中变质(离子~) 16.少量Mg在SO2中燃烧 17.过量Mg在SO2中燃烧 18.SO2使氯水褪色(离子~) 19.SO2与H2O2反应 20.S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离子~) 21.SO2与H2S混合 22.工业上用氨水吸收SO2防止污染空气 23.工业上用石灰石吸收SO2防止污染空气(生成石膏)

24.灼热的C与浓硫酸反应 第八部分硫及其重要化合物 3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相互关系 3 2 SO Na 2 SO Na2 BaSO 4 2 SO 2 SO 3 23 H 2 O 2 /Na 2 O 2223 KMnO 4 /H Fe Ca(ClO)2 SO 3 H 2 SO 4 SO 4 2- 2 等 25.铜与浓硫酸反应 26.Na2S2O3溶液与稀硫酸混合 27.SO2通过Na2O2 28.将Na2O2投入Na2S溶液(离子~) 29.Cu2O溶于酸性H2O2溶液(离子~) 30.Cu溶于酸性双氧水 31.NO2与SO2混合 32.O3与SO2混合 33.O3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离子~) 34.S溶于热的烧碱溶液 35.SO2通入BaCl2和HNO3的混合溶液

(完整版)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我国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考点一:宪法度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1、国家的含义: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二: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特点: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考点三: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考点四: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原因) 1、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①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②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考点五: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考点七: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1、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表现在三个方面: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权利是义务的前提,义务是权利的基础) 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要求: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2、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考点一: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访方式 1、民主选举的方式 ①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优点:一是它更能直接地反映民意,实现选民的意志;二是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三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 局限性:在选民人数众多的情况下,直接选举的组织工作和技术工作都有相当大的难度,选举的成本也比较高。 ②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 优点:选举的成本比较低,便于组织。 局限性:影响了选民意愿的表达。 ③等额选举:正式后选人名额与应选人名额相等 优点: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选民的积极性。 ④差额选举:正式后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 优点: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也形成了相应的竞争。 局限性:如果竞争不加以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发生。

硫、氮及其化合物专项复习

专题十硫、氮及其化合物专项复习 考点分析 1 了解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不同价态之间的转化 2 认识单质硫的性质和用途,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硫的“功与过” 3 掌握硫酸,重要硫酸盐的性质和用途,以及SO42_检验 , 4 了解硫酸的生产过程,能源的节约和利用问题,环保,酸雨形成,危害,处理措施 5 了解氮元素的存在形式,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了解氮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6 认识氮氧化合物,氨和铵盐,硝酸,等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掌握氨的分子结构和实验室制法,掌握硝酸的性质,通过含氮化合物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7了解硝酸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对社会生产的应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切块一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硫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硫俗称硫磺,淡黄色晶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很脆,密度为2g/l熔点为112.8 沸点为 (2)化学性质 ①跟大多数金属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跟非金属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跟强氧化性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跟强碱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途:制硫酸,橡胶,黑火药,医药,农药,火柴 2二氧化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 二氧化硫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酸性氧化物的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碱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还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漂白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氧化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硫酸酸雨的形成 酸雨的形成途径

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英语知识点归纳和总结必修2第一单元 一、重点短语回顾 1. in search _________ 寻找,搜寻 2. _______ to 属于 3. in _________ 作为报答,回报 4. at _________ 处于交战状态 5. _______ than 少于 6. be __________ doing 值得做 7. add A ______ B 把A添加到B 8. serve _______ 充当 9. agree ______ 同意;赞成 10. care _______ 关心;在乎 11. rather _______ 而不是 12. for _________ 亲自 13. to one’s _______ 令某人吃惊的是 14. think _______ of 看重;器重 15. search _______ 寻找 1. of 2. belong 3. return 4. war 5. less than 6. worth 7. to 8. as 9. with 10. about 11. than 12. oneself 13. to 14. highly 15. for 二、课本知识点 2. in search of 寻找,找寻in the search of (?) in one’s search for = in the search for (?) search sp.某地for sb./sth 搜查某地寻找某人某物in one’s research of (×) 3. could have done 意思1:过去可能做过某事 I can't imagine how he could have thought of doing such a thing。 我不能想象他怎么会想到做这样的事。 这里的could表示对可能性的一种推测。 意思2:本来可以做某事(而实际上没做)*- But for your help, I could have fed the fishes. 若不是你搭救,我恐怕已经葬身鱼腹了 4.must have done 肯定干了某事 can’t have done = couldn’t have done 肯定没干某事 5. may have done = might have done 可能干了某事 may not have done = might not have done 过去可能没做过某事 6. need have done 本应该做某事但是没有 needn’t have done 本不必做某事(而实际上做了) 7. should have done = ought to have done 本该做某事(而实际上未做) 8. shouldn’t have done = oughtn’t to have done 本不该做某事(而实际上做了) 9. would have done 本来会做某事 10. would not have done 本来不会做某事(但是做了) 11. imagine doing 想象做某事imagine sb doing 想象某人干某事 imagine sb’s doing 想象某人干某事

高一化学硫和氮的化合物SN复习题03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黄梅一中高一化学测试卷(硫氮) 命题人:测试时间: C. 氨分子的结构式: D. NH4H 的电子式: 一:选择题(曾经有一些帅帅的题,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选对,等到交卷了之后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给我一个重来的机会,我会对那些题说三个字:我会选。加油吧少年!)1.X、Y、Z 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三种物质,下表各组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实现右图所示转化关系的是( ) X Y Z 箭头上所标数字的反应条件 A.NO NO2HNO3①常温遇氧气 B.Cl2NaClO HClO ②通入CO2 C.Na2O2NaOH NaCl ③加入H2O2 D.Al2O3NaAlO2Al(OH)3④加NaOH 溶液 2.室温下,某兴趣小组用下图装置在通风橱中进行如下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 I 中浅红棕色气体为 NO2,由硝酸还原生成 B.等质量的 Cu 完全溶解时, I 中消耗的 HNO3更多 C.换成 Fe 之后重复实验,依然是试管 II 中反应更剧烈 D.试管 II 中反应后溶液颜色与试管 I 中的不同,是由于溶有 NO2 3.以下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4.下列有关铜与浓硝酸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HNO3是氧化剂,NO2是还原产物 B.若2 mol HNO3被还原,则反应中一定生成22.4 L NO2气体 C.参加反应的硝酸中,被还原和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 D.硝酸在反应中既表现了强氧化性,又表现了酸性 5.下列关于浓硝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照易分解 B.露置于空气中溶液浓度降低 C.能与碳反应说明其具有强氧化性 D.常温下铜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 6.取三张蓝色石蕊试纸湿润后贴在玻璃片上,然后按顺序分别滴加65%硝酸溶液、98%的硫酸 溶液、新制氯水,三张试纸最终变成( ) A.白、红、白 B. 红、黑、白 C. 红、红、红 D. 白、黑、白 7.将一定质量的镁、铜合金加入到稀硝酸中,合金完全溶解,假设反应过程中还原产物全部是NO,向所得溶液中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 的NaOH 溶液至沉淀完全,测得生成沉淀的质量比原合 金的质量增加5.1g,则下列有关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 A.反应中转移电子的总数为0.3mol B.反应过程中,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3mol C.沉淀完全时消耗NaOH 溶液的体积为100mL D.开始加入合金的质量可能为3.4g 8.向50mL14.0 mol·L-1浓硝酸中加入足量的铜,充分反应后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2.24L NO、NO2 和NH3混合气体(不考虑NO2与N2O4的相互转化),则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为( ) A. 6.4g B. 12.8g C. 19.2g D. 38.4g 9.将O2和NH3的混合气体20mol 与催化剂共热,充分反应后,再通过足量的水,最终收集到2mol 气体,打开瓶塞,无明显实验现象。则原混合气体中O2的体积是() A. 6mol B. 7.2mol C. 12.8mol D. 14mol 10.将43.8g Al、Cu 组成的合金溶于足量的NaOH 溶液中,产生6.72L 气体(标准状况)。另取等质 量的该合金溶于过量的稀硝酸中,生成13.44LNO(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 溶液,得到沉淀的质量为( ) A. 39.2g B. 44.8g C. 58.8g D. 66.4g A.石膏的化学式:CaSO 4? 2H2O B.明矾的化学式:KAlSO 4?12H2O 11.在100 ml 混合酸中,HNO3和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4 mol/L 和0.1 mol/L ,向该 混合液中加1.92 g 铜粉,加热,待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Cu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非金属元素氮硫及其化合物 复习学案

专题十五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C、H、N、O、Si、S、N、Cl等)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了解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尤其对本部分在实验中的考察要求要明白。 2.通过做题体会本部分的考察思想,掌握一般的答题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反应研究的兴趣,能够在对化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找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动力 【情境连接】 近五年来,本讲内容多次出现在新课标高考试题中,考查的知识主要有:①卤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卤素及其化合物的实验及综合应用,共出现15次。例如:2011北京理综6题,2009山东理综10题,2010北京理综27题。②碳和硅对应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及应用,共出现14次;碳和硅对应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实验及综合应用,共出现4次。例如:2011天津理综7题,2010福建理综9题,2009年浙江理综28题,2008广东化学23题。③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是新课标高考的常考内容,主要的考点有:+4价硫的氧化性与还原性,SO2的漂白作用与HClO的比较,浓硫酸的特性,浓硫酸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SO2、SO42-的检验,酸雨与大气污染及防治。2011年全国各省市对本专题的考查共8次,例如:2011年江苏单质第3题,2011年北京理综27题,2011年课标27题。④全国各省市对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考查共出现20次。主要的考点有N2、NH3的分子结构及性质,氮的氧化物、硝酸的重要性质及计算,NH3、NO、NO2的制备及检验等,例如:2011江苏单科19题,2009宁夏理综7题,2009海南化学4题。 【研读文本】 本讲内容的考查常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所占分值比例较大。高考试题对本讲能力点考查以了解和综合应用为主,还涉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适中或稍难。 高考的考查形式主要有3种,一种是与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及其相互转化相结合;一种是以工业生产流程图为载体考查综合应用。三是以实验设计为中心考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预测2012年高考对本讲知识的考查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考查卤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为主,题型为非选择题,分值约为6分。中等难度。 ?(2)考查以碳和硅单质及化合物性质及应用为主,延续选择题形式,分值约为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分单元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氮与可持续发展

元素观 化学1专题4硫、氮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指导意见》解读 一、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分析 内容标准 活动与建议 1. 通过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 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通过实验 能通过查阅资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讨 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 论:向大气中排放氮的氧化物、二氧 的检验方法。 化硫的措施,自然界氮循环对维持生 3. 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 态平衡的作用。 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以酸雨的防治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 4. 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保护的意义。 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作用和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 1 ?课程标准为什么要讲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放在“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同一主题中? 课程标准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酸、碱、盐的电离等概念远离归入“常见 无机物及其应用”这个内容主题,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一是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必要的基础;二是有利于打破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概念原理知识学习截然分开的传统做法,有利于 学生实现知识的整合;三是从元素观、分类观和反应观(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认识元素及其 化合物。 物质分类观 氧化还原反应 元素化合物知识

2 ?课程标准的内容特点 课程标准中对元素化合物的处理,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 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 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 应用价值。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经验,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 会”。充分体现元素化合物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贯彻STS 教育观点。 通过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树立一些基本的态度和观念,例如,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 中的作用;认识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体 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以及在化学合成中遵循 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等。 与现行人教版教材相比,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内容覆盖上差别不大,但是内容的组织线索、具体 化合物知识内容的选取以及处理的深广度等都有较大的变化,弱化了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 合物知识的传统做法。 单个元素* * 元素族或 或者物质 一类物质 二、本专题知识体系分析 教材在选择和组织内容时,围绕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确立了三条基本的内容线索:①化学学 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②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③反映化学 与社会、环境、个人生活实际以及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具有 STS 教育价 值的内容主题和学习素材。 本专题以空气资源的利用和空气污染问题作为切入点,关注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将 STS 的思想 引入教材,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物质在造福人类、促进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当使用也可能引起环 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只有掌握物质的性质并加以合理应用,方可避免出现某些负面现象,帮助学生 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必修本打破了传统的律前、律后编排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体系结构,不再刻意地追求元素化合物 知识学习时的原有系统性,而是将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综合布局,将其放在最能发挥其教育教 学功能的地方,让学生学习这些内容而最终获得发展。 物质分类 物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元素周期表

硫和氮及其化合物

第五讲 硫及其化合物 一、硫 1.硫的物理性质 硫俗称 ,是一种 色晶体,质脆,易研成粉末,不溶于 ,微溶于 ,易溶于CS 2(用于洗涤沾有硫的容器)。 2.硫的化学性质 (1)氧化性:Fe +S=====△ 、2Cu +S=====△ 。 (2)还原性:S +O 2=====点燃 。 二、硫的氧化物SO 2和SO 3 1.二氧化硫 (1)SO 2的物理性质 SO 2是一种 色、有 气味的气体; 溶于水,且易液化;有毒,尾气中的SO 2 用 吸收;密度比空气的 ,收集SO 2用 。 (2)SO 2的化学性质 ①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A .与H 2O 反应: 。 B .使指示剂变色:SO 2能使石蕊试液变 色。 C .与碱反应 当NaOH 足量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当NaOH 不足量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D .可与碱性氧化物或某些盐反应。 SO 2与Na 2SO 3溶液反应生成NaHSO 3,化学方程式为: 。 ②氧化性 将SO 2通入到氢硫酸(H 2S 溶液)中: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现象:产生 。 ③还原性 A .SO 2被O 2氧化成SO 3的化学方程式为 。 B .SO 2的水溶液能被X 2(Cl 2、Br 2、I 2)氧化,如SO 2能使溴水褪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C .SO 2能使酸性KMnO 4溶液的紫红色褪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④漂白性 SO 2+H 2O +有色物质――→化合不稳定无色物质――→△有色物质 2.三氧化硫 (1)SO 3与水的反应: ,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2)SO 3是酸性氧化物,它跟碱性氧化物或碱都能反应生成硫酸盐。 ①SO 3与氧化钙的反应: 。 ②SO 3与Ca(OH)2的反应: 。 3.硫的氧化物的污染与治理 (1)来源: 的燃烧及 的冶炼等。 (2)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形成 (pH 小于 )。 (3)治理:燃煤 ,改进燃烧技术。 有两瓶经过Cl 2和SO 2漂白的品红溶液,如何通过简单实验鉴别?将等量Cl 2与SO 2通入品红溶液,漂白性是否增强? 三、硫酸及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一)硫酸 1.物理性质 挥发性: ;溶解性:浓H 2SO 4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溶解时可放出 ;浓H 2SO 4稀释的方法是 。

硫、氮及其化合物讲课教案

硫、氮及其化合物

第八部分硫及其重要化合物 1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相互关系 3 2 SO Na 2 SO Na2 BaSO 4 2 1.S的燃烧 2.S与H2化合 3.用硫粉处理洒落地面的液态汞 4.铁粉与硫粉混合加热 5.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 6.H2S的不完全燃烧 7.H2S的完全燃烧 8.H2S通入CuSO4溶液(离子~,此反应可用于H2S的检验与吸收) 9.实验室用FeS溶于稀硫酸或稀盐酸制备H2S气体(离子~) 10.工业上制硫酸的3个反应 11.实验室用Na2SO3粉末与浓硫酸制备SO2 12.SO2溶于过量烧碱(离子~)

第八部分硫及其重要化合物 2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相互关系 3 2 SO Na 2 SO Na24 BaSO 4 2 SO 2 SO 3 23 H 2 O 2 /Na 2 O 2223 KMnO 4 /H Fe Ca(ClO)2 SO 3 H 2 SO 4 SO 4 2- 2 等 13.SO2溶于水 14.SO2与CaO化合 15.Na2SO3溶液(或亚硫酸)暴露空气中变质(离子~) 16.少量Mg在SO2中燃烧 17.过量Mg在SO2中燃烧 18.SO2使氯水褪色(离子~) 19.SO2与H2O2反应 20.S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离子~) 21.SO2与H2S混合 22.工业上用氨水吸收SO2防止污染空气 23.工业上用石灰石吸收SO2防止污染空气(生成石膏)

24.灼热的C与浓硫酸反应 第八部分硫及其重要化合物 3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相互关系 3 2 SO Na 2 SO Na24 BaSO 4 2 SO 2 SO 3 23 H 2 O 2 /Na 2 O 2223 KMnO 4 /H Fe Ca(ClO)2 SO 3 H 2 SO 4 SO 4 2- 2 等 25.铜与浓硫酸反应 26.Na2S2O3溶液与稀硫酸混合 27.SO2通过Na2O2 28.将Na2O2投入Na2S溶液(离子~) 29.Cu2O溶于酸性H2O2溶液(离子~) 30.Cu溶于酸性双氧水 31.NO2与SO2混合 32.O3与SO2混合 33.O3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离子~) 34.S溶于热的烧碱溶液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Z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数 A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B C N O F P S K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 .......... 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