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概念图策略精编

运用概念图策略精编
运用概念图策略精编

运用概念图策略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运用概念图策略,优化‘血液循环途径’的教学

陈启渝(重庆市辅仁学校 40006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本途径和关系,以及循环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使用及制作概念图的能力;

(2)通过启发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培养学生联系、比较、综合和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及循环意义的掌握,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教育。

二、教学设计思路:

1.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重视启发诱导为前提,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教师利用概念图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组建出新知识,使新知识的引入自然顺利。

2.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动画演示,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动画演示,在观察动画演示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

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引导学生归纳并绘制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3.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要求学生在绘制概念图中,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4.最后教师配合动画演示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三. 教材的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概念图的使用;

难点是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概念图的制作。

四.教学方法:

1.概念图教学。概念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Novak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是一种用于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有用工具,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这种把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结构图,叫做概念图。

2.现代的教学观明确指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谈话法启发引导学生寻找答案,通过边问、边讲、边绘图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展示所学知识概念图:

复习提问:

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及时纠正错误)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提问:3.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静脉到心房再到心室再到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下面我们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动画演示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二)演示动画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动画演示——肺循环:

指导观察:(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三)利用挂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绘制概念图

在学生通过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模仿血液循环系统的概念图,自己制作一份血液循环途径的概念图,小组讨论并修改。

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并将绘制较好的概念图选出,用投影仪进行展示。并请学生们讨论哪一份更合理。

然后教师展示概念图:

(四)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

1. 提问:A、动脉血的特点B、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C、血红蛋白有何特点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

2. 教师讲述:大家知道: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在血液中运输而带走。

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血液里含有大量的营养,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

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既进行气体交换,又进行物质交换,经过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

这种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体循环。

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静脉血。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我们常用红色来代表动脉血,用蓝色来代表静脉血。

3. 请学生在所绘制的概念图中补充用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五)分析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

1. 学生举一反三地分析: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是来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静脉血,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当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部毛细血管紧贴肺泡,肺泡里有大量的氧气,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会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肺泡里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这样血液又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

因此,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动脉血。变化部位: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

2. 请学生在所绘制的概念图中补充用红蓝箭头标出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师提问:体循环和肺循环哪个路线长

投影资料: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联系我们上一节课观察心脏的结构,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一个厚,有什么意义

回答: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它收缩有力,适于把血压到身体较远及位置较高的头部血管,与完成大循环功能相适应。这体现结构与功能的高度适应。

教师再次演示动画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因为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会同时从左、右心室射出,因此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又在心脏汇合为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师提问: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为人体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运走CO2等废物。

(六)目标检测: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 用猪心做灌水试验,要想使水从主动脉流出,应将水注入()。

A、上腔静脉

B、下腔静脉

C、肺动脉

D、肺静脉

2. 肌肉注射青霉素后,最先在心脏的哪个腔中发现此药物()。

A、左心房

B、右心房

C、左心室

D、右心室

3.心脏中能收集动脉血的腔是---------------。(左心房,左心室)

六、教学反思:

通过让学生自己绘制概念图,用概念图分析血液循环途径,利于学生准确理解知识点,学会归纳形成系统性知识。设计学生中容易出错的题型,可评测学生对概念理解的程度和范围,是否关键的概念或概念之间的关系被遗漏以及是否有错误概念。同时,学生自己绘制概念图可作为课堂笔记或者帮助学生贯穿整个课堂的内容,对于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得到了巩固,使之主动学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