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弊端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三峡工程综合效益高层论坛 >> 专家回应

王光谦院士:三峡有四大弊端主要是生态和移民
发布时间: 2011-07-26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罕见大旱,虽然三峡水库持续“放水”支持抗旱,但指责“三峡工程本身就是导致干旱的原因”的议论四起,再次把三峡工程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6月3日中科院举行的“科学看待气候与水电发展媒体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光谦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三峡工程与干旱没有关系,干旱就是因为不下雨。

当不少言论把矛头指向三峡工程改变长江流域气候大环境,致使“旱季蓄水涝季泄洪”时,王光谦院士表示,三峡工程虽有利有弊,但其利远远大于弊。

“就是河道里筑的一个大坝”

这个大坝大概有2公里长,185米高。原来没有大坝时水位大约60米

当提到“三峡工程”的时候人们想到的是什么?王光谦院士指出,要了解三峡工程这个综合性水利工程,就得明白“它究竟是什么?带来了什么?”他表示,三峡工程至少带来了防洪、航运、发电、调水四大好处。

对于三峡工程的定义,王光谦有个很简单的描述“它就是在河道里筑的一个大坝。”

这个大坝大概有2公里长,185米高。原来没有三峡大坝时水位大概是60米,抬高后正常水位为175米。夏天的时候,水位是145米,形成1公里宽、600公里长的河道,库容393亿立方米。

由于长江洪水灾害严重,三峡工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防洪。

“1840年推算出来长江洪水流量是每秒11.6万立方米,若这样的洪水泛滥会把长江以南的平原扫光,而1998年洪水也达到每秒6万立方米,所以当时要严防死守。”王光谦分析,有了三峡工程,抵抗百年一遇的洪水没有太大问题。

“如果1998年三峡工程能用,就不会死那么多人。去年洪水是7万吨的流量,比1998年还要大,由于把洪水存到三峡水库里,所以并没有问题。”王光谦说。

三峡工程带来的第二好处就是航运“原来长江上行船,过不去的地方有人光着背拉船。我记得有一年要从武汉运送30吨的设备经宜昌去重庆,花了极大的代价,一个月才运过去,现在一个晚上就可以到。”王光谦表示,随着物流成本高,三峡带来的好处比人们能想象的还大。

“第三个好处是发电,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在水资源利用方面,能从丹江口把水调出来。”王光谦说。

三要说水电开发会使“自然景观资源遭到破坏”就更为可笑了。我们每个人可以注意看一看,在我们周

围的大型水库,哪一个不是风景秀丽的旅游
景区。水库湿地的景观提升作用,走遍全世界几乎都找不到例外。所有这些国内外的现实与伪环保人士污蔑水电开发破坏景观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具体来看,不仅我国新安江的千岛湖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风景度假区,而且前几年告别三峡的宣传,现在早已经成为了历史。人们惊奇地发现,三峡水库建成后不仅原来三峡的风光依然健在,而且还在长江支流构造出了风景更为迷人的小三峡。三峡水库和大坝也都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资源。

其实早在2007年4月,中科院长江水利委就发布了《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率明显增加,塌岸和局部滑移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报告统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4719处,其中627处受水库蓄水影响,863处在移民迁建区。

三峡工程只影响局部气候

三峡与干旱没有关系,干旱就是因为不下雨。这次干旱肯定是天灾

“我可以很明确地说,三峡工程利远远大于弊。三峡与干旱没有关系,干旱就是因为不下雨。这次干旱肯定是天灾。”虽然王光谦的话掷地有声,然而外界关于“往年要防汛抗洪,今年却要抗旱”的质疑仍然不止。

日前,环保部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针对三峡大坝的质疑进行回应,称持续少雨是致使干旱的主要原因。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性天气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东海表示,干旱涉及一个水系平衡的问题,也是一个能量问题,降水偏少不等于干旱。

“干旱是自然常态,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之下,天气和气候有可能被改变。就像美国春季龙卷风很多,1000多场龙卷风是不是因为美国人汽油烧多了所致呢?人家不会这么想。人为原因不能说没影响,但是影响很小很小。”王东海告诉记者。

他表示,2009年底到2010年西南干旱,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北方干旱,今年春天长江中下游干旱都是整体环境在变化,不是某一个因子造成的。“很多人说三峡影响很大,而我不认为某种小的因素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在王东海看来,长江中下游旱完后很有可能还得涝。“大家都在提旱,不敢提涝。但短时强降雨,几个小时就可以下一两百毫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性天气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东海说。

6月6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发出消息,6月3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较强降水过程。

解决干旱要多修大水库

现在急需建设大水库,没有大水库,解决不了中国水资源问题

在王光谦看来,我国这十年几

乎是风调雨顺,粮食连续增产。“虽然平均每年的干旱面积都在1.2亿亩左右,但今年
没有超过。俗语说东部不旱南部旱,干旱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是中国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决定的。”

然而为什么三峡工程的“补水抗旱”功能没有在这一次得到很好的体现呢?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也告诉记者,解决干旱问题只有靠建设更多的水库。现在急需建设大水库,没有大水库,解决不了中国水资源问题。

张博庭介绍,三峡目前的管理还在摸索阶段,目前只是修补型管理,没有统一调度,要想真正地统一调度,必须把长江的水利工程都建完才行。

“现在水利和电力分开了,水利部管水利,其他大水库都属于电力系统,然而电力系统没有水资源的管理责任,所以大水库没人关心。尤其近几年大水库越来越少,去年前年都在干旱,如果水库建设跟不上的话,干旱还会持续。”张博庭说。

王光谦表示,中国总体水资源还是多的,长江水在三峡地区就有6000亿方,出海处有5000亿方,需要改变的是无序状态。长江要走出一条路,旱的时候水库往下放水,把发电放在次要的地位。通过科学标准,几十个水库统一调度起来,是可以控制、改变现有局面,把负面影响减至最低的。

“所有的问题都是两难问题,现阶段一定要兴修水利工程,长江的防洪单靠三峡还不够。”王光谦告诉记者。






中国水科院制作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11/12/09 16:34:38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搜藏人人网腾讯微博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空间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收藏和讯微博我的淘宝百度贴吧更多...百度分享
广场登录注册 关注此空间玉不闷
向鱼问水,向马问路,向神佛打听我一生的出处;而我呀,我是疼在谁心头的一抔尘土…
2011-05-25 13:45 三峡大坝的弊端和对环境的影响从长远的眼光看可能总是弊大于利,不仅破坏了长江这条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生态环境,更是淹没了几万年以来长江的本质以及伴随长江而滋长的历史文化遗迹,同时也被迫改变了长江边世代生活的人们的习惯。
三峡一带已经被证实,埋藏着数量非常巨大的文物,很多都是极其珍贵而且是现在为止没有发现过的文物。但三峡工程动工以来到蓄水这段时间,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些珍贵的文物挖掘出来。据报道,真正挖掘出来的文物只占全部总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珍贵文物被埋江底了。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还有一些是在三峡沿江的名胜古迹如张飞庙等都不

得不淹没江水当中。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大破坏。
在生态方面,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将会对当地大范围的
生态造成影响,像当地植被的破坏,气候的变化,对各种动植物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距有关报道,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附近的气候发生了异常,应该转暖的时间却还是很寒冷。也有一些地方山体滑坡增加了很多,跟三峡工程有关。一些生物像鱼类因为蓄水等一些原因改变了生活的环境,使得繁殖等出现影响。
还有大规模的移民。原来生活在三峡一带的人都不得不放弃了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到新的环境去,移民带来的社会问题如怎样安置移民、安置到哪里合适等并不能忽视。
弊处是破坏文物古迹,影响生态环境,移民安置问题



即使到了三峡项目1994年正式动工时,争议仍然存在。美国政府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迫于人权组织的压力也撤回了对该项目的支持。2000年,包括参加了三峡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部分工程师在内的中国工程学界顶尖学者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抗议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以较原计划更快的速度为大坝蓄水。



三峡大坝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松动的土地。科学家警告说,工厂废水、化肥残留物和未经处理的污水将很快在水库中蓄积,这将导致有毒水藻泛滥,并威胁下游的水源供应。



此外,批评人士指出,三峡船闸和仍未竣工的船只升降装置恐怕难以达到设计能力要求。

问题最早于2003年6月出现,在三峡大坝下闸蓄水两周以后,当大坝水位突破90米后向135米逼近时,峡谷的边坡在水压的作用下开始被侵蚀。

7月14日,一条长江支流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一块长、宽均在1公里左右,而厚度为18米的山体落入江中,13名农民被吞没在泥石流中,而落入江中的石块激起两层楼高的大浪,摧毁了20余艘船舶,并导致11名渔民丧生。虽然官方称此次灾害乃暴雨所致,但地质学家称,是江水水位突然变化导致了河岸岩石松动。

180米高的三峡大坝于2006年5月竣工,耗费至少220亿美元。一旦该水库于今年晚些时候全面投入运转,所容纳的水量将达19万亿公升,相当于美国全年淡水消耗量的五分之一。三峡水电站每年将发电18,000兆瓦,是胡佛大坝(Hoover Dam)的20倍。

翁立达认为,为了防止洪灾,建设三峡大坝是必要的。而现在他最头疼的问题是水库水质的恶化。一份翁立达联合署名的世界野生动物协会报告称,工业废水和化肥残留物造成三峡水体中的氮和磷含量较10年前上升了10倍。

生活污水也被排入三峡水库。据世界野生动物协会的报告称,长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激

增,2000至2005年间增长了一倍以上。而在这一地区生活着1.6亿人,其中包括位于三峡大坝上游640公里处全球最大都市——重庆的3,000万人。在1995至2005年
间,长江流域的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2.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该地区正迅速从农业经济向重工业经济转型。

科学家和政府官员声称,该地区有许多污水处理厂,污水在排入水库前会先经过处理,但实际上一些污水处理厂并未与城市排污系统相连。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Three Gorges Project Construction Committee)水库管理部副主任周伟(音)承认,排入三峡水库的污水正在增加。他表示,政府已投入更多资金确保处理厂能24小时运转。

从一开始,泥沙淤积就是工程师们所担心的问题。长江每年要携带5亿立方米的泥沙进入三峡,但其中大部分都无法排出去,水库因此将出现淤塞,三峡大坝进而有可能垮塌。工程师在大坝底部设计了23道闸门用于在汛期冲走泥沙。据他们估计,该系统可保证三峡水库在今后一个世纪维持90%甚至更高的库容。不过有意见认为,泥沙淤积的速度在加快,并最终会导致大坝无法承受洪峰。

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状况的变化则会产生另外的问题。随着水中沉 物的减少,阳光可以照到更深的水中,进而促进那些既能吸收污水和化肥残留物养分又具备光合作用功能的水藻旺盛生长。

而周伟认为,大坝并非导致水藻孳生的原因。水藻问题没有工程建设委员会预想的那么严重,只在长江的支流出现小规模的爆发。但他并没有对下游流域水藻增多作出解释。

三峡大坝是否能履行其调节洪水这项主要的功能也受到质疑。今年7月长江上游地区连续数周大雨,形成了自1998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水,98年那场大洪水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数千人丧生,当时三峡大坝尚未建成。8月1日政府宣布洪峰安全通过三峡大坝,并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澜归功于大坝的防洪功能。

然而批评人士称,尽管大坝能起到调节洪水的作用,但却有可能因一个意想不到的原因酿成下游地区洪水泛滥。当江水冲过狭窄的坝口后,就进入了华中大平原地区。在没有三峡大坝的时代,长江流入该地区后水流流速通常会放慢,长年的泥沙淤积使这段长江成为“地上河”,要靠堤岸来约束,就像美国的新奥尔良。而世界野生动物协会称,由于大坝阻拦了大部分淤泥,使江水携带的泥沙量减少,导致江水流入华中大平原时流速加快、冲力加大,进而对这里地上河的堤岸造成威胁。

#杂谈 分享到: 举报 浏览(706) 评论 转载
评论

同时评论给
同时评论给原文作者

发布 500/0
收起|查看更多
帮助中心 | 空间客服 | 投诉中心 | 空间协议?2012 Baidu






试论三峡水库缺点与应对方法
赵景宜

前言;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即利与害共存。三峡
水库同样存在利于害。在三峡水库建设论证阶段,科学院、工程院和各大媒体都在大讲优点,少讲三峡水库的缺点。这使三峡水库建成后显现的害处,让受害者感到无比愤怒。可是,愤怒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还是要学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种平静的心理。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途径。必定三峡水库还是利大于害的。如在洪水季节可以削减洪峰。使长江防洪等级提高到200年一遇的能力不能无视。它提供的便宜、强大的电能不能被无视。三峡水库的这两种设计目标还是达到了。本文将就三峡水库的缺点产生与应对进行一下论述。欢迎对不当之处进行讨论。

三峡水库缺点认定理论:
一、自然界中湖泊和沼泽形成方式:

在中学地理教材第三单元;陆地与海洋,第五节陆地水与水循环中的“陆地水体类型”对于自然界中湖泊与沼泽的形成是这样讲述的:

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是大气降水,降水降落到地面,除一部分蒸发和下渗外,其余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径流,径流汇入河槽形成河槽水。在洼地滞留蓄水形成湖泊和沼泽。

二、湖泊和沼泽水与河流水的关系:

在中学地理教材第三单元;陆地与海洋,第五节陆地水与水循环中的“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中。对于湖泊和沼泽水与河流水的关系是这样讲述的;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充的关系。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面或者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水与地下潜水。当河流水面低于湖泊水面或者潜水面时,湖泊或者地下潜水补给河流水。湖泊还对河流径流起着调蓄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削减洪峰。

三、海平面的升降与陆地水的关系;

在2006人教版中学地理教材第三单元;陆地与海洋,自学园地阅读篇《地球的演化发展》中有这样的讲述:

在距今0.7亿年至现在的新生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山岳的位置、江河的流向等,与现代接近。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灵长类。第四纪(距今二三百万年)出现了气候寒冷的时期,称为第四纪冰期。冰期来临时,气候变冷,陆地上冰川覆盖面积加大,海面下降一百多米,许多大陆架成了人及动物来往的通道。

三峡水库的缺点形成原因分析:
三峡水库的基本运行方式是这样的;在洪水期蓄积洪峰水,达到削减洪峰。起到控制长江断面流量的目的。但是,在洪水期坚

决不蓄水。即洪峰来临时紧急蓄水,洪峰过后快速泄洪。目的明确。保证洪水带来的泥沙不在库中沉淀,造成三峡水库成为三门峡水库第二。

在洪水期结束,长江水变清后开始下闸蓄水,保证旱季发电需要的运行方式。这种运
行方式也是中小型水库的基本运行方式。

这种运行方式形成的现象是,洪水期三峡水库一下长江水位处于高水位,低于警戒水位时间拉长。由于长江下游不会出现超警戒水位。长江中下游的湖泊和沼泽的水位就只能达到正常水位。不会出现高水位。由于湖泊在洪水期不会出现高水位。湖泊的水面积就会减小。沼泽的面积也会减小。三峡水库可以将长江防洪能力提高到200年一遇的特大洪峰。也就是说200年内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水位都不会超过正常水位。不会出现超过正常水位,就意味着湖泊水面积在洪水期不会达到最大面积。湖泊一定会变小。沼泽会变成桑田。

再则三峡水库蓄水是在洪水期过后。三峡水库下闸蓄水,势必会造成三峡大坝下游长江水提前进入枯水期。长江提前进入枯水期,就会形成长江水位提前下降。根据湖泊水和河流水的关系。河流水位低于湖泊水位,湖泊就开始向河流补水。由于三峡水库下闸蓄水形成枯水期提前。湖泊向长江补水提前。从而造成蓄水不足的湖泊提前向长江补水,从而形成湖泊变成沼泽现象。

由于三峡水库对于洪水期水位的控制,长江中下游的湖泊和沼泽就不能达到正常年份的最大蓄水量。只能达到干旱年份的蓄水量。形成湖泊水面积萎缩。沼泽面积缩小。造成陆地热岛效应区增大。雨岛效应区缩小。造成天漏现象的机会增大。形成洪涝频发。

三峡水库的缺点应对方法
根据地球的演化发展可知,海平面的上升是陆地水的减少,造成海洋水的增加形成的。而三峡水库洪水期的削峰保堤坝和洪水期过后的下闸蓄水。都会造成湖泊水的流失。形成湖泊蓄水不足,从而造成湖泊水面积减小。形成蒸发量减小。形成热岛效应区增大,雨岛效应区减小。造成洪涝频发。

针对这一问题,在前面本人提出了建设自由落体式水电站的设想。即在湖泊与河流的连接口上建设大坝,控制湖泊水,使湖泊水面积每年都能达到最大面积。这样就消除了三峡水库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达到海洋给陆地的输水量与陆地给海洋的输水量平衡。使陆地水不在减小。那么,沙漠化的进程就会被遏制。

三峡水库缺点解决方法存在的缺点
任何一种人为改变自然或者自然变化都会有利和有害。这种方法由于是在洪水期蓄水,就存在着湖泊会被洪水带来的泥沙淤

积,形成沧海变桑田的现象出现。而就必须重新让桑田变成湖泊。例如;黄河的开封段。就是这种情况。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二日星期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