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 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 复习资料

【文学接受的条件】

(一)接受主体的素质

1.接受主体的素质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识字、语法规则、语义知识等)

2.必须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水平。

3.接受主体的人生阅历对文学接收的影响也很大。

4.必须具备相当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文学兴趣、文学知识等)

(二、)接受者的审美心态

布洛:审美距离说

中国古代:虚境说“刘勰最早用“虚静”一词来论说创作的。《文心雕龙?神思》曰: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三、)接受的客体条件

具备丰富的审美特质与内涵(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情感、丰富的意蕴、有没的艺术形式学)文本的物质外观要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理解语言:掌握语言的意义和特点

(二、)形成形象:调动生活经历,阅读体验和想象力,把语言建构的意义转化为感性生活形态。

(三、)把握内涵

1.感知内涵:初步掌握形象内涵的思想。

2.领悟内涵:无需借助抽象的逻辑思维,连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中,刹那间便直接把握内在意蕴。(老人与海:感知:老人的奋斗、坚韧。领悟:人生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3.理解内涵:读者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对文学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把握形象内涵的思想。(正解、误解、正误:升华、反误:评价)

【文学接受的性质】

(一、)心理愉悦性

(二、)再造性

1.从作品角度看,文学作品不总是完全正确的,其中有许多的空白点。文学文本不是面面俱到的,其中有很多的断裂,省略描写中故意不用具体细致确定的手法,在整体布局中故意留白,作必要跳跃,模糊言说等,埋下了吸引读者的契机。

2.从接受主体者所处的社会、民族、时代、阶级等的不同以及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感倾向等的差异,不同的接受者,接受的结果也不可能是一样的。再造性的具体表现:读者必须重塑整个艺术世界、必须对作品中的感情再度体验、还可以对文章进行创造性的理解。(正误)

【文学接受的心理现象】

(一、)读者的期待视野

概念: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接受主体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文学修养,审美经验,欣赏习惯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思维定势,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

1. 文体期待。读者希望从自己选择的文本中读出某种文体可能具有艺术韵味和技巧惯例。

2. 形象期待。读者期待能从自己选择的文本中读到符合自己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

3. 意蕴期待。读者期待作品能够出现切合自己意愿和审美趣味的情感世界、思想倾向等。

(二、)顺向、逆向受挫

(三、)【共鸣】

概念:作者在阅读作品时引起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与心里认同现象。

特征:1.共鸣是读者期待视野的充分实现所引起的情绪激动,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趣味,理念,高度的共振和心灵的沟通。

2.共鸣是一种高峰体验,常表现为艺术迷醉状态。

3.共鸣是一种超越的审美境界,超越时间、空间达到心灵的自由、主客的统一性。

【文学批评的含义】

最初的涵义是对文学作品做出裁判,判断。广义:对文学作品与文艺问题的理性的思考。狭义: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判断。更加狭义的含义是对当前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判断。文学批评是一定时代阶级的人们分析判断文学作品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尺度和准绳。

【文学批评的职能】

第一,阐释对象,寻找意义。

1.寻找作品的字面意义。2、寻找作品的内在意义3.对作者心灵的体验和感悟。

第二,评价对象,对作品的高低优劣做出价值判断。

第三,理解归纳,把一些经验形态的东西归纳总结,升华为理论。

【文学批评的方法】

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审美批评:审美价值。心理批评:精神分析。

【文学起源】

摹仿说: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摹仿。代表人: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

巫术说:从原始人类的巫术活动中寻找艺术的起源,以为最早的艺术是原始人巫术意识的产物,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巫术的目的,艺术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雷纳克

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是一种无功利的、自由的游戏活动。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的游戏冲动或本能。代表人:席勒-斯宾塞理论

【劳动是原始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

1.劳动为艺术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和生理心理基础。

2.劳动的需要推动了原始艺术的产生

3.原始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来源于劳动。

【原始思维的特征】

是一种表象性思维,具有非常鲜明的形象性特征。(形象性)

是一种我向性思维,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特征(情感性)

是一种原逻辑思维,具有非逻辑非理性的特征(想象性)

【创作方法】

也叫做创作原则,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创造的,有审美价值的形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方

法。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1.反映生活的真实性,遵循生活逻辑,描写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

2.思想倾向的隐藏性,倾向的理想藏于客观的笔触背后。

3.注重写实,追求细节的真实性与典型性的统一。

4.反对两种倾向:自然主义倾向(主张实录,拒绝艺术加工、概括,不插手干预现实的增删,也不服从一个先入的观念)和概念化倾向(以先入的观念入手,以现实去证实观念)。【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1.首先,描绘理想的生活图像,追求理想的真实。“不是人类已有的生活,而是人类应当有的理想生活。”如《硕鼠》中的乐土。

2.创造理想化的艺术形象,把人物理想化。如夸父(死后化为邓林)

3.重视直接抒情,因此西方称浪漫主义也称为抒情主义。

4.艺术手法多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文学风格形成的原因】

1.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原因。生活个性升华为创作个性,因为生活个性与个人的人品、人格有关,它是面对现实世界并受制于现实生活的直接功利性的非审美的生活实践。创作个性影响文学风格,因为创作个性面对的是艺术世界,受制于审美活动的趋功利性,是一种更加理想的审美境界。

2.文学风格决定于作品的有机整体性。此外,风格的形成还与时代因素、民族因素、地域因素等客观条件有关。风格既不属于形式也不属于内容,而是由艺术整体辐射出来的,闪耀着作家独特魅力的气韵之美,它常表现为一种情调,一种韵致,一种风神,一种境界。

【风格的分类】姚鼐2种,司空图24种,刘勰8种陈望道8种。

【文学创作的心理现象】:

【直觉】:直觉是省略课推理过程而直接解释事物本质和底蕴的思维方式。艺术直觉是指主体不借助逻辑思维而直接洞察某一社会现象的社会含义、思维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能力。【直觉的基本特征】:1.思维的快递性(省略了逻辑推理的过程)2.顿悟的直觉性。

【灵感的特征】1.突发性,以灵感产生,灵感具有的情形看,龙肝具有偶然突发性特征。2.亢奋性,以灵感爆发后的精神状态看,灵感具有忘我的亢奋性特征,例郭沫若创作的《凤凰涅槃》

3.创造性;从灵感产生的作用和效果看,灵感具有超常独特的创造性特征。车尔厄雪夫斯基说的,“最好的蜜是从蜂窗里自动流出来的。”

【文学创作思维是一种创造性审美思维】,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而是遵循了审美逻辑。【文学创作思维的特征】

1.形象性,整个创作思维中始终半岁感性具体的形象。形象的塑造首先来源于素材积累,即眼中之竹,艺术构思过程就是形象的孕育,即胸中之竹,而艺术传达就是形象的创造,即手中之竹。

2.连续性人们在大脑中经常不断地使一连串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活跃起来。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是一种直接的连续性思维的表现,他们的连续性思维是从其散文作品中体现出来的。

3.概括性是指作者在观察体验之后,经过对材料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将事物的个别性归纳到一般性,即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曹雪芹之所以写出了“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就是得力于他对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关系的思考和概括。【文学创作的主体的内涵】

1.文学创作的主体首先是一个理性主体,以理性思维的方法去理解自然,社会,历史,人生

与自我。以理性的思维规范自己作品的形式、结构。

2.文学创作的主体其次更是个感性的主体,以锐利的眼睛去发现万象之类,以敏感的耳朵去倾听天籁、地籁、人籁、情感的激荡。凭借自己无意识的本能冲动,以内在的欲望和直觉,感受和表达对世界和生命的原始印象。以梦境和幻觉进入艺术丛林书写自己的审美体验和心灵历险。

3.文学创作的主体综合了理解与感性的诗性主体。

【文学创作的客体】:

【特殊性】文学创作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文学创作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

【生活积累】,主要是通过生活实践去积累。根据作家精神专注程度分为有意获取和无意获取,作家为了创作的需要,围绕一个中心主动,有意识的深入生活,向生活索取材料以弥补自己生活积累之不足的方式叫有意获取。作家从小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接受大量信息的获取是无意获取。

作家获取材料的渠道分为

1.直接获取:作家主动或被迫投身于某一生活领域,去感受刺激并获取信息。

2.间接获取:作家依据前代活古代传递下来的信息和同时代的人提供的思想材料完成创作。【题材和素材】

1.素材:是指作家在长期生活,有意或无意获得的,具有主动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2.题材退去了素材的零散性、杂乱性和连贯性的特点。

3.素材是形成题材的基础,题材是对素材的升华。

【文学构思的内涵】

是作家在素材积累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在某种动机的驱使下孕育出完整的形象系列和规划作品的整体的集构的思维过程。文字构思是文学创作中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文学构思的主要环节】

1.形象孕育,主要方式有揣摩,例如施耐庵对人物性情、为人、好恶、趣味、外貌、行为代其思考,代其言说。还有观察,“找人”就是找生活中的原型。

2.【形象营构的具体方法】

1.有综合法,是作家在创作中心意念的支配下,将现实中不同的事物和现象组接在一起,以创造新的形象的艺术方法。这也是最常见的方法,例如《满月儿》

2.简化法:为了突出对象的主要特征而略取具体细节,形神兼备的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法,例崔颢的《长干曲》“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3.变形法,是作家在构思中,极大的调动创造力与想象力,违反常规事理与创造形象的方法。主要有扩大法(例《巨人传》中的主人公)、缩小法、粘合法(半人半兽的形象塑造在一起,例如孙悟空猪八戒)、幻事法、漫画法(作家为了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与本质的差异的矛盾,而运用夸张、戏拟的漫画手法创造形象的方法,例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文学结构的要求】

1.结构的完整统一性,各构成部分都是用统一的主体来统摄的。从外部形势看,有头有尾有体。

2.结构要新巧,例如马致远的《秋思》

3.结构要服从主题表达,不同文体和不同民族欣赏习惯的要求。

【艺术传达的困境及原因】

1.艺术传达媒介的有限性。

2.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3.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艺术传达的两种主要操作方式】

1.即兴:是作家受某一外物刺激或内在触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的创作出作品的状况。

2.推敲,反复精确词句,提炼细节,安排人物,转换章节,合成意境以求臻于完美。好处就在于精雕细琢,表达心象精确鲜明,无处不表达作者的匠心。

【克罗齐】提出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

【布洛】提出审美距离说,中国古代有虚境说。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中国当代文学(专科必修)》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山地回忆》表现了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其作者是: A.孙犁 B.赵树理 C.丁玲 D.刘白羽 2.在受到广大读者青睐的敌后传奇故事中,知侠创作了著名的: A.《铁道游击队》 B.《战斗在滹沱河上》 C.《烈火金刚》 D.《敌后武工队》 3.在“保定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是: A.杨沫 B.冯德英 C.梁斌 D.欧阳山 4.在《关汉卿》一剧中描写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的反面形象是: A.谢小山 B.叶和甫 C.杨显之 D.王和卿 5.在20世纪60年代坚持用十四行诗写作诗歌的诗人是: A.牛汉 B.绿原 C.曾卓 D.唐浞 6.方之的《内奸》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视角,它 A.以老革命的人生遭际和革命历程作为叙事主体 B.以知识分子的眼光去看待这40多年的历史 C.以一个富有民间色彩的普通商人作为叙述人 D.以一个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看待这40多年的政治风云 7.《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描写的知识女性是: A.曹荆华 B.梁倩 C钟雨 D-柳泉 8.中国“西部文学”的代表诗人是:

A.舒婷 B.顾城 C.江河 D.昌耀 9. 20世纪80年代以后,当代战争题材的作品中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 A.《西线轶事》 B.《高山下的花环》 C.《金色叶片》 D.《雷场相思树》 lO.《妻妾成群>中陈佐千的四姨太是: A.颂莲 B.毓如 C.卓云 D.米兰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要求:每题有2-4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1.被排除在“第一次文代会”之外的重要文学家主要有《边城》的作者、主编《文学杂志》 的著名美学家,以及在沦陷区广受欢迎的女作家等,他们是: A.沈从文 B.郁达夫 C.张爱玲 D.朱光潜 12.郭小川著名的叙事长诗“爱情三部曲”是指: A.《白雪的赞歌》 B.《一个和八个> C.《深深的山谷》 D.《严厉的爱》 13. 1985年崛起的“第五代导演”拍摄的探索影片主要有: A.陈凯歌的《黄土地》 B.张军钊的《-个和八个》 C.田壮壮的<猎场札撒》 D.郑洞天的《邻居》 14.孙甘露语言实验较有代表性的小说主要有: A.《访问梦境》 B.《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 C.《信使之函》 D.《我是少年酒坛子》 15.王安忆90年代以后表现现代都市现实与历史的作品主要有: A.《纪实与虚构》 B.《香港的情与爱》 C.《叔叔的故事》 D.《岗上的世纪》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6.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运动,是对一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1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提倡现实主义理论方面,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是 ___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举行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确定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 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 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运动的经验,分析了形势,提出了今后的任务。 成就:第一次文代会最后通过了决议和宣言,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周扬为副主席。与此同时,分别成立了全国文学,戏剧,电影艺术,音乐,美术,舞蹈工作者协会,曲艺改进会筹委会等。 局限:第一次文代会虽然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如大会着重强调解放区文艺的经验固然是正确的,但对国统区进步文艺的经验却重视不够,对国统区进步作家的评价也有偏颇,对有些作家甚至采取否定的态度,在一些问题的提法上有片面性等。 革命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三种变体:1社会现实主义2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3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赵树理代表小说;《三里湾》《李有才板话》等 特点:1反应农民生活,探讨农民关心的问题 2塑造一系列具有真正农民特质的新农民形象 3在结构上吸取章回小说的有益经验,讲求故事的连贯性,行动性和完整性 4吸取群众的口语和说唱精华,语言朴素,准确,鲜明生动,是经过提炼的农民式文学语 伤痕文学 命名来源:刘心武《班主任》《伤痕》 代表作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神圣的使命》《重逢》《大墙下的红玉兰》《班主任》《伤痕》文学史意义及评价 它是当代文学第一个悲剧高潮。 意义: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评价:优点:它使当代文学重新回到人学的正常轨道,摆脱了假、大、空的说教,使文学重新回到真实的艺术世界;它一反空洞说教的文艺观,而强调了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它用真实感人的艺术人物与“三突出”模式的脸谱化人物做出强烈对比。缺点:对“文革”的批判之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局限性: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作品对罪行的谴责往往归之于"坏人做坏事",表现出一种忠心而未被理解的冤屈与不平,是一种在肯定"个人崇拜"前提下的,对野心家的谴责 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如在《班主任》中,作者这样形容张俊石老师:"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另外,由于"伤痕文学"作者们关注现实的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常常会压抑不住激荡的情感而跳出来对某个情节直接高谈阔论,表述自己疗救时弊的观点,使作品的情感表露不免趋于肤浅 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悲剧的深化应该有两个层次:其一,是表现灾难;其二,是在灾难中展现崇高。而"伤痕文学"只是停留在悲剧的第一个层次上,作品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古代文学复习题(三)

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20分) 1.《董西厢》指的是金代董解元所作《西厢记诸宫调》,取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而结果从始乱终弃改变为终成眷属。 2.窦娥临行刑前的三桩誓愿是血飞白练_,_六月降雪__,亢旱三年_。 3.明初诗坛并称的“吴中四杰”指: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4.明中叶最负盛名的杂剧作家是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田水月,其《四声猿》是《狂鼓史渔阳三弄》、《雌木兰》、《女状元辞凰得凤》、和《玉禅师》四个杂剧的合称。 5.“性灵”说的提出者是袁枚,“肌理”说的提出者是翁方纲。 6.《红楼梦》的流传一般称有两大版本系统:一是脂批本系统,一是程刻本系统系统。7.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 8.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9.明末冯梦龙编创的“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10.“公安三袁”指明代湖北公安县诗人和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11“一人永占”指《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12.清初三大散文家指侯方域、魏禧和汪琬。 13.康熙剧坛被誉为“南洪北孔”的两个剧作家分别是洪升、孔尚任 14.元代的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元杂剧与散曲合称为元曲。 15.元代“四大传奇”是指四部南戏作品:《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16.明代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后七子是以李攀龙、王世贞为核心。17.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沈璟,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汤显祖。 18.“神韵”说的倡导者是王士禛,“格调”说的提出者是沈德潜。 19.“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和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此流派名称。 20.《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一般被认为是高鹗。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元杂剧的角色类型有( A )。 A、末、旦、净、杂 B、生、旦、净、丑 C、末、旦、外、贴 D、旦、末、净、丑 2.元杂剧中一折戏的唱词就是一个( B )。 A、小令 B、套曲 C、诸宫调 D、摘调 3.《琵琶记》的女主人公是( D )。 A、李三娘 B、王昭君 C、钱玉莲 D、赵五娘 4.“但得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是《西厢记》中( A )的唱词。 A、莺莺 B、张生 C、红娘 D、老夫人 5.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是( A )。 A、《三国演义》 B、《列国志传》 C、《唐书志传通俗演义》 D、《隋唐演义》6.猴行者的形象最早出现于( C )。 A、《大唐西域记》 B、《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C、《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D、《罗摩衍那》 7.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被称为( D )。 A、“公安三袁” B、“江南四子” C、“后七子” D、“吴中四才子”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 ~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答:(1)表达目的不同 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 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

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 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 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虚实相生,富于表现力。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大题复习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可能为简答题的知识点) 1、复习提要资料一的第一点 2、简述建国初文艺界三大思想批判运动的经验教训 (1)把思想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来处理,混淆了政治问题和思想学术问题的界限,使左倾思潮在文艺界蔓延发展。 (2)在批判过程中存在简单粗暴的批评态度和教条主义的批评方法,使正常的文学批评和自由讨论无法开展。 (3)从精神上严重损害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走向单一化。 3、《红旗谱》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艺术描写中透露出来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民族特点。 (2)对冀中平原的人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描写刻画,如关于生活场景、家庭伦理、婚姻爱情、文化心理等的描写,实际上它们成了小说艺术的血肉。 (3)采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如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心理,结构上采用了传统小说的大故事里面套小故事的方式。 (4)语言上以冀中平原农民口语为基础,加以提炼和加工,创造出了一种富有地方乡土气息又有高度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4、 分析朱老忠的思想性格特点及典型意义 (1)首先是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疾恶如仇、坚忍不拔、有胆有识、深谋远虑的特点。 (2)其次是急公好义、慷慨豪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具有我国北方传统农民英雄的斩头沥血、扶危济困、豪侠仗义的精神道德特点。 (3)经过阶级斗争的考验和对共产党人的认识,使他从一般农民中超拔出来,成为一个具有先进时代意识的新型农民英雄。 朱老忠的性格是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的统一,在革命历程中经历了从个人复仇到为无产阶级革命献身的升华,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不断成长的革命农民典型,在他身上也浓缩了两千余年中国农民的斗争历史。 5、简述林道静成长的三个阶段并分析该形象的典型意义 大体上是这样的三个阶段:反抗封建家庭干涉她的婚姻自由(即逃避她的家庭要她嫁给权贵的压迫),找寻个人出路,这是第一阶段;在种种事实的教训下(同时也受到他偶然接触到的共产党员的影响),她渐渐意识到个人奋斗还是没有出路,个人的利益要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这是第二阶段;最后,在党的思想教育的启迪下,她认识到个人利益应当服从于工农大众的利益,坚决献身于革命小说通过林道静这一形象成长和转变的描写,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只有接受党的领导,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结合起来,这样他们的青春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6、 以《百合花》为例,简析文革前茹志娟小说的创作风格 (1)从题材取向看,擅长书写受到时代鄙视的“家务事、儿女情”,通过描写生活激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来折射整个时代的巨大波澜。 (2)从人物塑造看,很少刻画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而是注重描写生活中的普通小人物,一些从各自的起点走向成熟的普通平凡的小人物。 (3)从艺术表现看,作品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注重细致深入的心理刻画,往往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盾简洁地将其艺术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作品体现了女性特有的柔婉、细腻、含蓄、优美的艺术格调,在十七年文学中属于阴柔美的风格类型。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第六编元代文学习题集答案

第六编元代文学 填空 1、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从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为止,其间约134年。 2、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并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南戏和杂剧两种类型。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的创作,使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成为文坛的主干。 3、剧本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杂剧一般由折组成一个剧本,角色可分净、旦、末、三类,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南戏剧本由若干“出”组成,脚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类,在剧中歌唱。杂剧和南戏的唱词多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思想情节,甚至直接透露作者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4、杂剧的曲调由少数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的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两者在音乐文化方面均由中原传统衍繁,彼此同源;两者在音乐上的差别,实际是南北差异差异的表现,加上区域生活习惯等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两大音乐系统。 5、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地区,流行杂剧;剧作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多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以北地区,既流行南戏,也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剧作更重视爱情的描写和个人情怀的宣泄。 6、散曲是一种新体,押韵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可以增加衬字。作家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毫无联系。散曲的语言往往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散曲的艺术表现比近体诗和词更多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7、元代文学创作,均体现出自然酣畅之美,与每以简直含蓄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大异其趣。 二、填空 1、口传故事的传统,可远溯至上古神话传说,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隋《启颜录》载杨素手下散官侯白,以“能剧谈”而得杨器重,杨子玄感曾对侯说:“侯秀才,可以(与)玄感说一个好话。”这是目前所知关于“说话”的最早记录。 2、宋代“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特点。据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当时,“说话”有小说、说经、讲史、合声四家。 3、小说话本突出的题材内容是爱情故事和公案故事。 4、“讲史”只是一种概称,“讲论古今”才是“讲史”的全貌。 5、今存的说经话本只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6、《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1、关汉卿,已斋叟号,大都人。至元、年间,活跃于创作圈中,是名震大都的梨园领袖。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不过他较能调适自己的。他的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无功利与功利: 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B.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C.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简洁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2)形象与理性 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3)情感与认识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我爱这土地》 7.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

元代文学笔记整理

元代文学 (绪论) 一,起止时间: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推翻(1368)止,其间约134年。 二,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由抒情文学为主体转入为叙事文学为主体,审美视角由贵族阶层转向普通的市民大众。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元朝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主,联合各族上层统一全国强大的封建王朝。 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宋代遗留的南北两个政权的隔离局面,疆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元史》卷58《地理志》“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近辽左,南越海表”,疆域超过了唐代。统一增强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2、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元朝成为当时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声誉远及欧亚非三洲。 忽必烈时,严禁权豪势要扰民圈地,并且把荒地分给无田的农户,蠲免赋税,兴修水利。这一系列措施,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城乡手工业、商业在停滞一段时间以后,在统一提供自由安全贸易的大背景下,也走向了繁荣的道路。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有史学家认为:“元代的商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发展程度是超过前代的。”(在中国历史上,商人地位的每一次提高,都标志着那个时代思想的相对解放) 许多城市的规模也超出了前代,大都既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业中心。“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居民多达四、五十万。而当时的杭州,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据马可-波罗记载:“这座城市的庄严与秀丽,堪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 二、元朝存在的社会问题(大本史四2030) 1、蒙古贵族对被征服地区肆意掠夺,推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P187-188 2、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冤狱遍野,民不聊生,成为元代的痼疾。 三、元代社会的文化特征 1、元朝轻视学术文化,知识分子地位空前低下。2031 2、思想领域多元并存,礼教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与政治上的高压和歧视不同,元代统治者在思想领域相对开放,在儒学受重视的同时,来自不同民族的民众可以自由地有自己的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在中原地区都得到发展,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发生了变化。在元代,思想领域呈现出各种观点和流派争雄斗胜的局面。 第二节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 一、叙事文学 1、叙事文学兴盛的原因 在元代,传统的知识分子失去了进身之阶,这对于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的知识分子是个很大的打击。他们每每“沉抑下僚,志不得展”,而同时自尊的品格又不能让他们屈身于当权者,同时他们又不甘心自己的才能被埋没。因此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第六编元代文学 绪论 在元代文学史中,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学的主导地位。 元代统治者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等。 在宋代,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元代,我国的戏剧艺术走向成熟。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 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 元剧作为叙事的文学,其审美特征是“自然”与酣畅。 周德清的一部在中国语音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是《中原音韵》 夏庭芝的《青楼集》 元锺嗣成的《录鬼簿》,大致按时间顺序记录了元杂剧作家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论述了戏曲、杂剧戏谱。 一、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1. 话本:宋元时期,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后世统称之为“话本”。 小说话本:“三言二拍”: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拟话本《碾玉观音》《错斩崔宁》 2.讲史话本,又称“平话”,,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与歌唱。《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 3.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二、说唱文学 1.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2.《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作者董解元,其本事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为王实甫的《西厢记》奠定了基础。 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三、关汉卿 字汉卿,号已斋叟,其文学创作的总体风格,俗不脱雅,雅不离俗。他的散曲[南吕·一枝花]套数,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杂剧《窦娥冤》《西蜀梦》《单刀会》——“关羽戏”中最具特色,成就最高,《救风尘》《望月亭》(喜)《窦娥冤》的故事,与“东海孝妇”的故事很相似。 1. 分析《窦娥冤》的悲剧性|窦娥形象分析 1)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书生。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父亲为了抵债,将她出卖,成了童养媳,这加重了她的的心灵创伤。岂料17岁,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成为寡妇。这接踵而来的苦难,使窦娥对“天理”产生了怀疑。 2)她是一个顽强的反抗者,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她没有惊慌失措,她镇静、坚定,绝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在在这里她的抗争,不仅仅是恪守妇道,更是一种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行为。 4)善良与反抗的对比 5)作家参照生活逻辑使反抗性格具有真实性 6)反抗性起点比较低 7)对官吏的反抗,带有社会性,表现对社会黑暗的揭露。窦娥一身清白,不怕对簿公堂,本以为官府能还自己公道,岂料贪官是非不分,偏听偏信,胡乱判案,屈斩窦娥,造成千古奇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一、选择题 1、“文以气为主”,这句话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 2、唐代继王昌龄之后,侍僧皎然又把有关“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文外之旨”等重要命题。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划分为两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4、依据戏剧所表现的矛盾的性质与美学风格,可将戏剧划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三类。 5、人物就是小说的核心要素。 6、“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与游戏活动,对这种说法有着系统思想的理论家就是席勒与斯宾塞。 7、魏晋南北朝被认为就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理论著作,影响深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8、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 9、文学文本由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与文学意蕴层面等三个层面组成。 10、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就是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模仿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与亚里士多德等。 11、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生阶段、构思阶段与物化阶段。 12、文学语言的能指功能,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混沌、模糊、多义的特点。 13、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巫术的思维与仪式活动之中。 14、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就是世界、作品、艺术家与欣赏者。 15、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艺起源于劳动。 16、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就是王国维。 17、在我国文学史上,作为文学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分水岭的时代,即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时代就是魏晋时代。 18、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真正开端的第一个文学流派就是象征主义。 19、小说起源于神话,就是因为小说从神话中继承了两个最重要的元素,即叙事性与虚构性。 20、与西方文学传统相比,中国的文学传统以抒情文学为主导。 21、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特点就是以具体的感性形式描绘对象。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大题)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可能为简答题的知识点) 1、复习提要资料一的第一点 2、简述建国初文艺界三大思想批判运动的经验教训 (1)把思想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来处理,混淆了政治问题和思想学术问题的界限,使左倾思潮在文艺界蔓延发展。 (2)在批判过程中存在简单粗暴的批评态度和教条主义的批评方法,使正常的文学批评和自由讨论无法开展。 (3)从精神上严重损害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走向单一化。 3、《红旗谱》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艺术描写中透露出来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民族特点。 (2)对冀中平原的人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描写刻画,如关于生活场景、家庭伦理、婚姻爱情、文化心理等的描写,实际上它们成了小说艺术的血肉。 (3)采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如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心理,结构上采用了传统小说的大故事里面套小故事的方式。 (4)语言上以冀中平原农民口语为基础,加以提炼和加工,创造出了一种富有地方乡土气息又有高度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4、 分析朱老忠的思想性格特点及典型意义 (1)首先是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疾恶如仇、坚忍不拔、有胆有识、深谋远虑的特点。 (2)其次是急公好义、慷慨豪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具有我国北方传统农民英雄的斩头沥血、扶危济困、豪侠仗义的精神道德特点。 (3)经过阶级斗争的考验和对共产党人的认识,使他从一般农民中超拔出来,成为一个具有先进时代意识的新型农民英雄。 朱老忠的性格是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的统一,在革命历程中经历了从个人复仇到为无产阶级革命献身的升华,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不断成长的革命农民典型,在他身上也浓缩了两千余年中国农民的斗争历史。 5、简述林道静成长的三个阶段并分析该形象的典型意义 大体上是这样的三个阶段:反抗封建家庭干涉她的婚姻自由(即逃避她的家庭要她嫁给权贵的压迫),找寻个人出路,这是第一阶段;在种种事实的教训下(同时也受到他偶然接触到的共产党员的影响),她渐渐意识到个人奋斗还是没有出路,个人的利益要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这是第二阶段;最后,在党的思想教育的启迪下,她认识到个人利益应当服从于工农大众的利益,坚决献身于革命小说通过林道静这一形象成长和转变的描写,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只有接受党的领导,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结合起来,这样他们的青春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6、 以《百合花》为例,简析文革前茹志娟小说的创作风格 (1)从题材取向看,擅长书写受到时代鄙视的“家务事、儿女情”,通过描写生活激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来折射整个时代的巨大波澜。 (2)从人物塑造看,很少刻画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而是注重描写生活中的普通小人物,一些从各自的起点走向成熟的普通平凡的小人物。 (3)从艺术表现看,作品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注重细致深入的心理刻画,往往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盾简洁地将其艺术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作品体现了女性特有的柔婉、细腻、含蓄、优美的艺术格调,在十七年文学中属于阴柔美的风格类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元代文学 (1-4 )章【圣才出品】

第六编元代文学 绪论 0.1复习笔记 一、元代的社会与文学 1.民族压迫与融合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在元代,居住于长城内外的各族人民,既有斗争,更有沟通、融合。元朝统治的一百三十多年,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2.文化的沟通 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竭力要保持蒙古祖制。再加上人口的迁移,交通的发达,民族的杂居,导致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给汉族文化注入了新的成分。 3.都市繁荣 元朝完成了南北的大一统,结束了唐末以来断续纷争、对峙的局面,也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商业的发展使得许多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随着大中城市的涌现,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他们的思想意识,影响到包括戏剧创作在内的各个方面,其作用不能低估。

4.思想活跃 在元代,思想领域也呈现出活跃松动的态势。佛教、道教乃至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中原地区同样得到发展。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发生了变化,思想领域呈现出各种观点和流派争雄斗胜的特色,长期以来压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 5.儒生不幸的遭际 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失去仕进机会,地位下降。很多儒生不再依附政权,或隐逸于泉林,或流连于市井,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意识随即异动。知识分子地位的下降,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情绪,也是促成杂剧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叙事文学的兴盛 1.叙事文学成为主流 元代商业经济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城市人口集中。为了满足市民群众在勾栏瓦肆中的文化消费,演述故事的话本、说唱便得到进一步的繁荣。特别是戏剧艺术更能吸引市民观赏。因此,叙事性文学汇成了一股洪流。 2.话本小说的兴盛 在宋代,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其中“说经”讲演佛禅道理;“合生”可能属即兴性的滑稽伎艺;“小说”讲述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讲史”讲述前代历史、兴废争战,后两者均属有情节有人物的叙事文学。到元代,“说话”继续盛行,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话本,以讲史居多,如《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