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俄国缙绅会议

论俄国缙绅会议
论俄国缙绅会议

论俄国缙绅会议

曹维安、谢慧芳

[内容提要]缙绅会议在俄国从16世纪中期开始到17世纪中期逐渐停止召开,存在了一百多年。俄国学者多从西欧政治制度发展的模式来理解俄国缙绅会议,认为它是俄国的等级代表制度。与西欧封建等级议会相比,俄国缙绅会议在起源、作用上都有很大不同。它只是在16—17世纪发挥了短暂作用,并没有演变为西欧那样稳定的等级代表制机构。缙绅会议的代表制只不过扩大了沙皇进行统治的阶级基础,成为沙皇制度在一段时期可以利用的工具。使用西方模式和概念来认识俄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只能说其像谁,而不能说其是谁。

[关键词]俄国,缙绅会议,等级代表制

俄国历史上有没有代表制的民主传统?史学界大都会给出否定的回答:不,俄国存在的是沙皇专制传统。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除了沙皇专制传统以外,俄国历史上还存在着代表制的民主传统,如古罗斯的维彻(市民大会),16—17世纪的缙绅会议,长期存在的地方自治,1864年改革中的地方自治机构选举,1905年革命后的国家杜马选举,以及苏维埃的选举经验等。

[作者介绍]曹维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谢慧芳,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教师。(西安 710062)

本文拟通过探讨俄国16—17世纪的缙绅会议,阐明什么是缙绅会议?它是怎样召开的?又何以消亡?缙绅会议与西欧封建等级议会相比有何异同?如何评价缙绅会议在俄国历史上的作用?以期从缙绅会议来说明俄国代表制度与沙皇制度之间的关系。

一、俄国缙绅会议的概念

“缙绅会议”在俄语中为“земскийсобор”。其中“земский”一词的本意是“土地的、国土的”,这个词还可以解释为“地方的”,以及“国家的”。而“собор”(会议)一词在16世纪通常用在最高宗教僧侣集团的会议和宗教界集会的语境里,沙皇和他的近臣往往也会参加这样的会议。其实,世俗性质的会议在16世纪的文献中通常被称为“совет”(会议)。“собор”一词用于世俗会议第一次出现是在1604年,并在17世纪初形成惯例。[1]

在17世纪的文献中,并没有出现缙绅会议这一专门用语,但可以看到对它的描述:当选者是为了“沙皇和全国事务”而来参加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整饬国家事务”;这是一个有关“全国机构”、“各级官员”、“地方管理和司法审判人员”方面的会议。简言之,缙绅会议就是由沙皇召集的具有全国性质的会议,而会议的内容一般集中在决定国家重大事务问题上。

奇怪的是,“земскийсобор”这个词组的起源几乎无人知晓。这一表述为斯拉夫派的К.С.阿克萨科夫在1850年首次使用;后来,俄国历史学家С.М.索洛维约夫(1820—1879年)把这个术语用到了自己的著作《自远古以来的俄国史》中。[2]从那时起,“земскийсобор”就作为缙绅会议的专门用语在学术著作中被确定下来。[3]

由于缙绅会议的史料非常有限,所以缙绅会议长期没有引起史家的注意。最早提到缙绅会议的是俄国贵族史学家Н.М.卡拉姆辛(1766—1826年)。他在19世纪初出版的《俄罗斯国家史》一书中首次公布了17世纪的《俄国皇室系谱》,其中涉及了伊凡四世(1533—1584年在位)时期在莫斯科召开第一次缙绅会议的情况。

二、俄国第一次缙绅会议的召开

16世纪初,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后,国家政权由莫斯科大公和波雅尔杜马(大贵族会议)共同掌握。波雅尔杜马既是国家最高的行政、司法机构,也是最高立法机构,其立法程序是“君主批示,(波雅尔)贵族裁决”。在行政上,波雅尔杜马领导中央各衙门的行动,并监督各地行政管理事务。[4]在伊凡四世以前,超过半数的波雅尔杜马成员是先前各公国独立执政的王公,由于“门第制”的制约,就连莫斯科大公也不能随意任命波雅尔杜马成员。尽管如此,波雅尔杜马在俄罗斯国家统一过程中还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一,它保障了对全罗斯的唯一君主权力的支持;第二,它协助克服了各种封建分裂因素。

这时,严重的问题是在地方管理制度上。从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时代起,莫斯科国家的地方管理权就掌握在地方长官和乡长手中。地方长官管理附属几个县的城市,乡长则管理一个乡。地方长官和乡长手下还有不少仆役听差作为随从,这些人不属于国家官员,而由地方长官和乡长委任。地方长官一般是波雅尔贵族,按门第高低原则任命。他们过去都是封邑王公,国家统一后开始为国君服务。地方长官的一切公私费用都由当地村社来提供,这就是“食邑制”,或称为“供养制”。被供养的不仅有地方长官、乡长及他们的家属,还有他们的许多族人、仆从、私人卫队。对有食邑的贵族来说,他的执政行为完全是为了获得收入,因为获得收入是食邑的真正目的。这样,地方长官供养制就成为地方社会的沉重负担,引起了包括服役贵族和工商居民在内的地方民众的极大不满。

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在位)死后,由于继位者伊凡四世年幼,中央的波雅尔贵族各派别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残酷斗争,致使全国上下一片混乱,俄国历史上称作波雅尔当政时期(1538—1547年)。1547年1月,17岁的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伊凡四世即位初期,俄国各种社会矛盾明显尖锐起来。首都波雅尔贵族无休止的倾轧和内讧,地方上的食邑贵族(地方长官)无法无天,加之行贿受贿和

滥用权力行为横行,终于使民众的不满在各地演变成一连串的人民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便是1547年6月的莫斯科起义。

为了巩固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就必须加强政治上的中央集权,以新方法改变行政管理体系,并最终加强君主权力。俄国许多人都明白这一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重臣会议”成员、都主教马卡里和出身于下层的科斯特罗马县小领主阿列克谢·阿达舍夫,还有来自立陶宛的服役贵族伊凡·佩列斯韦托夫,他们都受过教育并是君主专制的热烈拥护者。正是佩列斯韦托夫最先在俄国提出了变革国家管理制度和军事服役制度的思想,他曾两次上书伊凡四世,主张限制波雅尔贵族的统治权力,让服役贵族参与国家事务,沙皇应当依靠服役贵族加强中央集权。

[5]而在童年饱受波雅尔贵族肆虐之苦的沙皇也决心扭转危机局面,改革旧制,结束波雅尔贵族的专横统治。沙皇和“重臣会议”找到了各个统治阶层间的妥协点:举办全国“调解会议”。

1549年2月,沙皇同都主教进行一番商议之后,下令召集全国各城市代表开会,这就是俄国第一次缙绅会议。

1549年2月27日,沙皇佩戴着十字架来到红场。沙皇站在高台上进行一番祈祷之后,先向都主教说:“都主教,我要求你当我的助手,捍卫博爱。我知道,你是希望大家博爱的,做好事的。”接着,他言辞激烈地叙述了自童年以来经历的波雅尔贵族统治的混乱现象,然后突然对红场上的波雅尔贵族们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不仁不义的贪财者、吸血鬼、办事不公的家伙!你们使多少人流眼泪,你们怎么向我们交代?我是没有沾染血迹的,你们等着报应吧!”接着,沙皇向大家鞠躬致意,说道:“人是上帝的。我们是上帝赋予的,我要求你们信仰上帝,彼此相爱。你们遭受的屈辱、破产和付出的重税,现在已经无法挽回了……我要求

你们彼此抛弃敌意,摆脱苦难……我将亲自保卫你们,为你们判断是非曲直,我要消灭不公正的现象,让吸血鬼们得到应有的报应。”[6]

2月29日,沙皇在另外一个地方又召集了一次会议,对参加会议的军队长官、服役贵族、世袭贵族、波雅尔子弟(Боярскиедети,指为国家服军役和担任公职的小地主,并非指波雅尔贵族的子弟)进行了单独讲话。

在这次为期两天的会议上,沙皇严厉斥责了波雅尔贵族欺压各地服役贵族和小贵族及“基督徒”的行为。沙皇以贬黜和死刑来威胁波雅尔贵族,要求他们忏悔自己的罪过,以后不再做这样的事。尽管言辞激烈,沙皇讲话的主旨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缓和国内紧张的政治局势。

在会议中,沙皇同都主教和波雅尔贵族达成两项协议:除了杀人和抢劫罪以外,服役贵族不再受各地地方长官(一般由波雅尔贵族担任)审判;编纂沙皇新法典以弥补1497年法典(伊凡三世于1497年颁布的法典)中的不足,新法典后来于1550年颁布。

参加这次会议的各个等级,可以大致分为波雅尔贵族(包括御前侍臣、大管家、司库等)、服役贵族和军事服役人员(包括军队长官、世袭贵族、波雅尔子弟等)两个主要等级。不过,工商业等级代表是否参加会议还不很明确,他们被冠以一个含糊的称呼——“基督徒”。

对于这次缙绅会议,历史学家В.О.克柳切夫斯基把它的时间界定为1550年;后来的学者通过对第一届缙绅会议进行考证后,现在已经确定其时间为1549年。

俄国第一次缙绅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在国家管理体系中与波雅尔杜马并列的一个新的政治机构开始发挥作用。伊凡四世召开缙绅会议的目的,是要缓解国内

各阶层严重对立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根本手段则是要进行改革,尤其是改革地方管理机构和地方法庭。因此,缙绅会议在俄国政治权力体系中的出现不是偶然或者临时性的;它的召开,与伊凡四世和“重臣会议”决定进行地方体制改革,并以县、乡地方自治机构取代“食邑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正如克柳切夫斯基所说,“我们的缙绅会议是由于伊凡沙皇进行地方体制的改革而产生的,它同地方体制的改革在同一时间产生”[7]。

三、俄国16世纪至17世纪的缙绅会议

缙绅会议在俄国从16世纪中期开始到17世纪中期逐渐停止召开,存在了一百多年。据苏联学者Л.В.切列普宁统计,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俄国一共举行了57届缙绅会议。他重新界定了16世纪至17世纪每一届公开的会议,其中16世纪召开了11届,17世纪召开了46届。[8]不过,他界定的部分缙绅会议还没有为史学界所公认。

在此期间,缙绅会议成为国家新的中央管理机构,具有谘议和立法职能。缙绅会议审理最重要的国家内政和外交问题。沙皇期望通过缙绅会议与地方人士协商这些问题而取得他们的赞同,并进而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缙绅会议的参加者有波雅尔杜马成员,“主教公会”(以都主教为首的最高宗教界代表),来自“服役人群”(首先是服役贵族)的选举代表,来自城关区的“纳税”居民(商人、手工业者)的选举代表,甚至还有国有农民的代表。缙绅会议最主要的社会基础是服役贵族等级和城市工商居民,这些社会阶层参与国家事务无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服役贵族等级的代表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地域范围上都是最为庞大的。服役贵族等级中有来自首都的高级贵族,他们担任着中央政府委派的军职,执行中央的任务;还有担任地方军职、文职的波雅尔子弟以及县百人队的长官,他们都担任

一定的职务或是各地的军事服役人员,通过委任的方式参加会议。按照克柳切夫斯基的说法,他们的“代表资格不是由社会群众选举的,而是由政府根据职务或称号来邀请”[9]。尽管如此,毕竟他们是来自地方的代表,能够反映地方的声音,而且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是唯一可行的地方选举方式,毕竟当时俄国还不具备全体自由民选举的地方基础。

工商业等级作为来自社会的代表,在16世纪缙绅会议中的作用要比上述几个等级小一些。在各类工商业者中,首都上层工商业者承担着国家财政工作方面的重要职责,地方上的商人受政府委托,管理其家乡的财政事务,如酒类、关税等业务,为政府主持各种商业活动。在1566年,商界高层代表是被直接邀请到缙绅会议中的,因为这时的商界代表还未经选举产生。而到了1598年召开的缙绅会议,商界如同贵族一样,被按照资本的多少和财政工作职务的高低划分了不同等级:高级商界是由客商以及市场和集市这两个商业公会的商人组成的,客商显然是全部被邀请与会,但商业公会的长老和会长是根据职务被邀请或被派去参加缙绅会议的。[10]

俄国缙绅会议没有确定的职能,没有常设代表,也没有选举代表的规范和期限。16—17世纪每一届缙绅会议的形式和参加者的成分都不尽相同,参加会议的人数也没有定制。例如,1566年缙绅会议共有代表374人(其中教会等级32人,波雅尔杜马和衙门主事63人,服役贵族等级的代表最多达到了204人,工商业等级代表75人)[11];参加1598年缙绅会议的代表456人(另一说为512人);参加1642年缙绅会议的代表共192人;参加1649年缙绅会议的代表约350人。1613年会议是俄国缙绅会议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与会各等级代表将近700人;这次会议的另一大特色是有两个国有农民的代表参加。

“大动乱时期”(1604—1613年)的一系列事件大大提高了缙绅会议的权威,它开始拥有当局的一切最高特权,同时行使立法和政府行政职能。按照Л.В.切列普宁的说法,在“大动乱时期”召开了22次缙绅会议,[12]说明国家当时对缙绅会议的依赖和需要。

但是,随着17世纪后半期沙皇权力和衙门机构的加强,沙皇政府对缙绅会议就越来越不需要了。据克柳切夫斯基的统计,在沙皇米哈伊尔(1613—1645年在位)时期,缙绅会议召开过10次以上;在沙皇阿列克赛(1645—1676年在位)时期,只召开过5次,并且只是在他统治时期的头8年内举行,缙绅会议也从所有等级参加的会议变成只有两个等级参加的会议或一个等级参加的贵族会议,甚至变成专门人员的协商会议;到沙皇费奥多尔(1676—1682年在位)时期,缙绅会议就一次也没有举行过。[13]

最后一次缙绅会议在1653年召开,目的是解决合并乌克兰问题。此后政府仅召开部分等级参加的协商会议。不过由“全国”来批准君主的选举被认为是必需的,因此在1682年两次召集莫斯科官员开会以代替缙绅会议:第一次是选彼得登上皇位,第二次又选彼得和伊凡两个沙皇共同执政。

四、俄国缙绅会议的作用

考察16—17世纪的缙绅会议所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明缙绅会议的作用。

缙绅会议研究和决定了俄国的一些外交与战争问题。例如,1566年的会议、1580年的会议决定了立沃尼亚战争的继续和结束;1632—1634年的会议赞成最高政权收回斯摩棱斯克地区的意向,并提出结束为斯摩棱斯克而与波兰的战争;1642年的会议表示撤销顿河哥萨克对土耳其的亚速堡的围攻,因为俄国不具有与土耳其进行战争的实力;1653年的会议赞成乌克兰并入俄国并向波兰宣战。

在缙绅会议上通过修订法律的决议,这是1549年会议和1649年会议决定的。前一次会议的结果是通过了1550年《法典》;后一次会议的结果则是通过了1649年《会议法典》,1649年《会议法典》在俄国一直应用到1832年。

解决财政问题的缙绅会议有1616年的会议、1619年的会议、1621年的会议和1628年的会议。在这些会议上,各等级对新税赋、役务、特别征收款达成一致。这些会议有利于消除大动乱年代的不良后果,为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一位沙皇米哈伊尔的统治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缙绅会议权威的显著表现,是在俄国留立克王朝的费多尔·伊凡诺维奇(1584—1598年在位)死后,缙绅会议协调一致把新君主送上皇位。1598年缙绅会议为把鲍里斯·戈杜诺夫(1598—1605年在位)送上皇位进行表决;1613年会议则确认了新的罗曼诺夫王朝。

学术界对俄国缙绅会议的作用目前尚存在很大争议。俄国国家学派历史学家С.М.索洛维约夫认为,缙绅会议是以伊凡四世为代表的国家制度与氏族利益的代表者波雅尔贵族进行斗争的一个证据。斯拉夫派的К.С.阿克萨科夫(1817—1860年)则对此表示反对。从缙绅会议具有人民性的观念出发,他认为缙绅会议是古罗斯维彻(市民大会)的继续,统一国家的建立导致了缙绅会议的产生:“第一个沙皇召开第一次缙绅会议……沙皇与人民的关系决定于:政府——权力的力量,土地——意见的力量。”缙绅会议具有“意见的纯道德力量,没有任何外部强制的掺杂。”[14]看来,阿克萨科夫把缙绅会议过分理想化了。

一些贵族史学家认为,俄国的缙绅会议可以看做是俄罗斯人集体对专制制度、对沙皇表示忠诚的一个特征。

历史学家В.О.克柳切夫斯基认为,会议上来自各等级的代表,与其说是自己阶层或者行业的全权代表,不如说是政府所认可的来自这个行业的全权代表。参加会议的代表“不是为了让他们对政府提出自己的选举人的需要和愿望,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是为了要他们对政府提出的要求承担责任。政府要求其在每项事务上提出建议,然后回去负责任地传达政府通过的决定,这些决定是在归纳情况和听取建议的基础上形成的。”[15]“举行这样的会议,是为了就国家生活中的某些特别重要的问题拟定总的决定,并由与会人士承担连环保,保证贯彻缙绅会议的裁决”。[16]克柳切夫斯基的研究表明,缙绅会议支持和完善了沙皇的政策,而不是限制他的权力。限制皇权的问题从没有在缙绅会议上提出过。

苏联学者Л.В.切列普宁、М.Н.季霍米罗夫、Н.И.帕夫连科等人则认为,这些代表是为了表达其等级利益而从地方选出的人。[17]当代俄罗斯学者鲍·尼·米罗洛夫也认为:“缙绅会议和民选代表在参政时所表现出来的重要作用令我们确信,官宦和市民至少算是16—17世纪的参政主体,民众赞成与否是国家重大举措具有合法性的必备条件。这一事实表明,民众是参政的主体。”“缙绅会议……仍不失为限制皇权的代议机构。”[18]

笔者基本赞同克柳切夫斯基的观点。尽管缙绅会议在16—17世纪解决俄国外交、战争、立法、财政诸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必要时还可以选举沙皇,但在俄国经济落后、工商等级力量弱小的社会条件下,它只是在16—17世纪发挥了短期作用,而并没有演变为西欧那样稳定的等级代表制机构。缙绅会议的代表制只不过扩大了沙皇统治的阶级基础,成为沙皇制度在一段时期内可以利用的工具。用克柳切夫斯基的话说就是,“人民代表制产生在我们国家不是为了限制政权,而是为了找到一个政权和巩固这个政权:这就是它同西欧代表制的区别”。[19]

五、俄国缙绅会议的消亡

关于俄国缙绅会议的消亡,克柳切夫斯基写道:“17世纪缙绅会议的历史是它解体的历史。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缙绅会议是由于没有国君的国家临时需要摆脱无秩序和无国君状态而产生的,而后来,它又由于新政府暂时需要巩固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而继续存在。当国家还没有从僭位称王的震荡中恢复过来的时候,新王朝和它依靠的阶级、神职人员和贵族需要缙绅会议。而随着局势的稳定,政府对缙绅会议的需要就减弱了。”[20]之所以如此,是由于17世纪俄国的社会等级和国家机构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大动乱时期”过后地方自治名存实亡,国家主要靠军政长官来管理地方。这样,缙绅会议存在的基础已经瓦解了。

1649年《会议法典》的颁布,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被完全确立下来。1613年缙绅会议上刚刚开始出现国有农民选举的代表,但是这些农民代表很快就被农奴制度所排除。以后的缙绅会议再也没有农民的参与,这使缙绅会议失去了全国基础和全民性质,使它成为只是上层等级的代表制机构。

在17世纪的缙绅会议中,工商业等级本来属于地位比较低的等级,他们虽然直接担负着缴纳和管理国家赋税的使命,却只有责任和义务,而没有相应权利的保障。工商业等级在政府眼中是那样无足轻重,甚至政府在准备向工商业等级居民征税时,都没有让他们参加会议。最后,工商业等级也退出了缙绅会议,使缙绅会议愈加失去全国等级代表会议的性质。

17世纪以前,沙皇给服役贵族的土地赏赐是以封地方式进行的,只限于封地贵族终身占用,封地不能世袭。而在17世纪以后,沙皇给服役贵族的土地赏赐就主要采用世袭领地方式了。到17世纪中期,1649年《会议法典》又准许服役贵族以优惠价格把先前的封地购置为世袭领地,从而使服役贵族的封地与波雅

尔贵族的世袭领地的界限逐渐消失,服役贵族与波雅尔贵族的地位差别开始淡化。另一方面,由于1649年《会议法典》把全部地主农民以法律形式固定在土地上变成地主的农奴,服役贵族与波雅尔贵族竞相争夺劳动人手的矛盾也基本得以解决。随着经济地位的稳固,这时一般的服役贵族都把缙绅会议当成役务,极不情愿去参加。随着服役贵族逐渐退出缙绅会议,缙绅会议的社会等级基础就完全瓦解了。与此同时,在17世纪,服役贵族的政治地位则不断提高,使得他们在国家机关和军队里开始得以顺利排挤波雅尔贵族。许多服役贵族作为官僚进入大大扩展的国家中央行政机构——衙门之中。在地方,各地军事和行政长官也都由沙皇从服役贵族中任命。

相辅相成,在大量作为官僚的服役贵族的支持下,沙皇的权力更加强大。17世纪80年代,费多尔沙皇公开烧毁了官方的品级簿(即废除“门第制”),把对地方军政长官的任命权完全牢牢地掌握在手中。沙皇还对波雅尔杜马进行改革,把一些忠于自己的有才干的服役贵族塞入杜马,并逐渐控制了波雅尔杜马。这与17世纪初罗曼诺夫王朝第一位沙皇米哈伊尔的权力形成对照:“虽然他是专制君主,但是不同大贵族(即波雅尔贵族——引者注)商议,什么也不能做。”[21] 不仅如此,教会在沙皇强权之下也不得不开始低头。阿列克塞沙皇继位以后,曾支持主教尼康的改革(目的在于加强沙皇政权并稳固中央集权),但尼康坚持教权高于君权,因此他便被沙皇抛弃。这说明“教会居于世俗世界之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17世纪后期,俄国社会中各等级的独立政治特征越来越明显,相互间的矛盾分歧也越来越大。在缙绅会议上,各等级意见不一,他们一方面不满足自己的处境和既得利益,抱怨政府分派的负担不公平,另一方面则极力把自己的负担推到别的等级头上。这时,各等级代表为国家利益共同出谋划策的情况越来越少

见,更多的是为彼此的利益争执和冲突。随着缙绅会议成员的分解和会议的停开,它最终被政府用协商形式的会议所取代。

俄国缙绅会议是16世纪沙皇为了对抗波雅尔贵族的权力而召开的,到17

世纪后期也是由于沙皇权力和官僚机构的加强而停止,它就像沙皇一件穿旧了的破衫,说扔就扔掉了。俄国各社会等级为什么对此竟然没有反应,难道他们对等级代表会议就完全没有需要?克柳切夫斯基对此解释道:“动乱时期的磨炼和沙皇米哈伊尔时期缙绅会议活动的加强,并没有把社会的政治觉悟提高到足以使缙绅会议代表制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足以使缙绅会议从政府的临时辅助手段变成捍卫人民需要和利益的常设机构的程度。在社会上没有形成一个把缙绅会议代表制看成是这种政治需要的有影响的阶级。”[22]笔者深以为然。

六、俄国缙绅会议与西欧封建等级议会之比较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法学家、史学家С.В.尤什科夫在苏联史学界首先提出了在16世纪中期俄国政治制度上开始形成等级代表君主制的看法,并认为缙绅会议是其主要证据。[23]此后,苏联历史学家一般都把缙绅会议界定为等级代表机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史学界对历史上俄国政权中的代表制度愈加重视起来,并把缙绅会议看作俄国代表制的一个传统。例如,2004年出版了一部由多位著名学者合作撰写的专著《俄国的代表制政权:历史与现实》,此书由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第一副主席Л.К.斯里斯卡教授主编,其第二章“16—17世纪政权中的等级代表制度”,[24]就直接从等级代表制的角度来看待缙绅会议。这与沙俄时期的一些自由主义历史学家企图在缙绅会议中寻找俄国代表制度原型的做法一脉相承。

虽然苏联和俄国史学家大都把俄国缙绅会议看成是西欧封建等级议会那样的等级代表制度,但是两者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第一,两者产生的背景不同。俄国缙绅会议是在统一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制的民族国家形成以后才出现的,而西欧各国的封建议会则是在封建等级制时期,即集中统一的民族国家形成以前出现的。

第二,两者参会各等级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西欧参加封建议会的各等级都会从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出发去制约和限制王权;而在俄国,尽管波雅尔贵族杜马为自己的利益去限制沙皇的权力,但应沙皇之召而参加缙绅会议的服役贵族和工商业等级都支持沙皇拥有专制权力,想以沙皇的专制权力来保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第三,两者参会各等级的思想观念不同。西欧参加封建议会的各个等级具有很强的私有制观念,国王征税必须经各等级(经议会)同意,由此形成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西欧封建制的传统还使得他们形成“统治必须基于臣民同意”的观念。而参加俄国缙绅会议的俄国各社会等级的私有制是一种“不充分的私有制”,各等级更多表现出一种“权力所有制”观念,政治权力大于私人所有权。

第四,两者的市民在等级代表会议上的政治影响不同。比起西欧的市民,俄国缙绅会议上的工商业等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要弱小得多。

第五,与西欧封建议会相比,俄国缙绅会议不是一个常设性机构。俄国没有像中世纪的英国和法国那样,以专门法律来规定缙绅会议的职能、代表的选举条件及组织原则,所以俄国缙绅会议不是一个常设性机构,它只是在需要解决重大问题时才召开,而且出席每一届缙绅会议的等级代表都不尽相同。不仅如此,正是在西欧的封建议会的基础上才发展起西欧近代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度。封建议会即使经过西欧的专制君主制阶段也没有完全消失,并作为西欧的封建传统被保留下来。而俄国缙绅会议只存在了一百多年就寿终正寝了。

第六,与西欧封建议会的等级代表选举机构相比,俄国缙绅会议的等级代表选举机构要弱。缙绅会议的两个主要部分——“主教公会”和波雅尔杜马都是独立机构,真正能体现“代表制度”原则的只有服役贵族和工商业者的代表,而且由于地方选举机构不够健全,这些等级的代表经常是由地方公职人员直接充任,“选举”性质并不明显。

说到等级代表君主制,就要牵扯到俄国等级的概念与各等级何时形成的问题。从19世纪起,俄国史学界对等级制度形成的认识受到西欧,尤其是受到德国历史和法律思想的影响,这与德国社会的法律体系比较发达有关。德国学者特别注意等级的法律特征,强调法律明确规定的等级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受此影响,俄国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关于“阶层(即等级——引者注)的概念”就说道:“阶层,这是国家法的一个术语,它意味着一定系列的政治设施。人们把按权利和义务划分的社会等级称之为阶层……阶层划分完全是法律的划分。”[25]实际上,克柳切夫斯基的“俄国各阶层史”就是俄国各等级的形成史,其形成的标志正是1785年叶卡捷琳娜二世颁布的贵族和城市特权诏书。由此出发,俄国等级制度形成的时间就要到18世纪。正是在那时,俄国才具备了法律明确规定的等级特征。这样一来,不仅出现了与多数苏联和俄罗斯史学家认为16世纪中期俄国开始形成等级代表君主制这一看法的矛盾,还出现了俄国16—17世纪的“等级”还算不算等级的问题。因为16—17世纪俄国的“等级”对国家只有义务,却没有法律所规定的权利。正是以此为基础,克柳切夫斯基认为,16—17世纪俄国各等级的特征不是权利的不同,而是义务的不同。不要说对国家负有纳税义务的工商居民的权利,就连对国家负有服役义务的服役贵族的权利也还在争取之中。如此,还能说16—17世纪的俄国存在着西欧意义上的等级,还能认为16—17

世纪的俄国缙绅会议就是西欧那样的等级代表制度吗?

由于16—17世纪俄国的等级特征不符合源于西欧法律意义上的等级特征(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于是一些俄国学者把16—17世纪的俄国等级称之为“准等级”,称之为“社会集团”。这些“准等级”虽然没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但却有对国家的义务,这主要就是16—17世纪的俄国服役贵族阶层和纳税阶层。随着这些“社会集团”的自我意识、共同行动能力、自我协调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随着各社会集团与国家政权相互之间不断的合作与斗争,在17世纪中期以后,俄国各“社会集团”或“准等级”内部的状况逐渐划一,对其权利和义务的解释也就逐渐接近西欧含义上的等级特征了。[26]

在笔者看来,俄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更接近于东方,但东方的专制制度在确立之前似乎并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等级代表制度阶段。俄国学者习惯使用西欧模式,但西欧的政治发展模式和西欧的等级概念是在西欧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用西欧政治发展的模式来理解俄国的等级总感到不那么贴切。虽然近年来俄国学者鲍·尼·米罗洛夫提出了俄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新模式:17世纪的人民君主制——18世纪的贵族世袭专制——19世纪上半期的合法君主制——1906年至1907年二元法制君主制,[27]但这个模式目前似乎还缺乏权威性,尤其是其没有概括俄国17世纪以前的政治发展阶段。

总体来看,目前学者们使用西欧模式和概念来认识俄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只能求相似或相近,获得一个大体上的印象而已。这样的理解自然只能是肤浅的认识,只能说其像谁,而不能说其是谁。如何深入认识俄国的等级代表机构?如何认识俄国特点的政治制度的发展模式?这正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责任编辑:张晓华)

注释:

[1]Х.Й.托尔克:《所谓缙绅会议》(Х.Й.Торке,“Такназываемыеземскиесоборы”),《历史问题》(Вопросыистории)1991年第11期。

[2]С.М.索洛维约夫:《自远古以来的俄国史》(С.М.Соловьев,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сдревнейшихвремен)第5卷,莫斯科1961年版,第348页。

[3]Х.Й.托尔克:《所谓缙绅会议》,《历史问题》1991年第11期。

[4]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39页。

[5]戈·瓦·普列汉诺夫:《俄国社会思想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50—167页。

[6]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2卷,第365页。

[7]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2卷,第381页。

[8]鲍·尼·米罗洛夫:《俄国社会史》下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9]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2卷,第372页。

[10]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2卷,第371页。

[11]А.А.济明:《特辖制》(А.А.Зимин,Опричнина),莫斯科2001年版,第109页。

[12]Л.В.切列普宁:《16—17世纪的俄国缙绅会议》(Л.В.Черепнин,ЗемскиесоборыРусскогогосударствавⅩⅥ-ⅩⅦв.),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83—384页。

[13]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3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10页。

[14]К.С.阿克萨科夫:《阿克萨科夫全集》第1卷(К.С.Аксаков,Полн.собр.соч.Т.1.)莫斯科1861年版,第150页;转引自А.А.济明:《特辖制》,第101页。

[15]В.О.克柳切夫斯基:《全集》第8卷,《古罗斯缙绅会议的代表组成》(Состав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ьстваназемскихсоборахдревнейРуси),莫斯科1990年版,第317页。

[16]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2卷,第381页。

[17]М.Н.季霍米罗夫:《俄国16世纪的等级代表机构(缙绅会议)》[М.Н.Тихомиров,“Сословно-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ьныеучреждения(земскиесоборы)вРоссиивXVIв.”],《历史问题》(Вопросыистории)1958年第5期;

H.И.帕夫连科:《16世纪缙绅会议史》(Н.И.Павленко,“Кис

торииземскихсоборовXVIв.”),《历史问题》1968年第5期。

[18]鲍·尼·米罗洛夫:《俄国社会史》下卷,第118页。

[19]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3卷,第211页。

[20]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3卷,第209—210页。

[21]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3卷,第133页。

[22]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3卷,第211页。

[23]С.В.尤什科夫:《19世纪以前俄罗斯封建国家的政治形式问题》(С.В.Юшков,“КвопросуополитическихрусскогофеодальногогосударствадоⅩⅨв”),《历史问题》(Вопросыистории)1950年第1期。

[24]Л.К.斯里斯卡主编:《俄国的代表制政权:历史与现实》(Подобщ.Ред.Л.К.Слиски,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ьнаявластьвРоссии:Историяисовременость),莫斯科2004年版,第39—73页。

[25]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各阶层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页。

[26]Л.К.斯里斯卡主编:《俄国的代表制政权:历史与现实》,第41—45页。

[27]鲍·尼·米罗洛夫:《俄国社会史》下卷,第106—176页。

《世界历史》2010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12-1-26 13:57:48

论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论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摘要: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一.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及起因 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在这种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前进。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行动企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部署了重兵。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2、红6军团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同志赞成毛泽东的主张,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坚持到湘西去。15日,中央红军占领贵州黎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经过激烈争论,会议接受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决定》,决定在川黔边创建新的根据地。黎平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改变了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使红军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分两路向黔北挺进,连克锦屏等7座县城,于12月底进抵乌江南岸的猴场。12月31日晚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在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的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会议还决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以加强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这个决定,实际上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过乌江,1月7日晨,红军先头部队进占黔北重镇遵义。截至此时,王明“左”倾错误统治全党已达4年之久,给党和红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还在中央苏区时,许多干部就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产生怀疑和不满,一些军团指挥员在作战电报、报告中提出批评意见,有些同志甚至同李德发生激烈的争论。毛泽东等也多次提出自己的正确主张,但都没有被接受。长征开始后,随着红军作战迭次失利,特别是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使这种不满情绪达到顶点。党和红军的许多领导人和广大干部战士,从革命战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战略转移中遭受的挫折,是排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强烈要求改换领导,改变军事路线。毛泽东在行军途中对王稼祥、张闻天及一些红军干部反复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向他们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开始以来中央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得到他们的支持。周恩来、朱德与博古、李德的分歧越来越大,也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这时,中央大部分领导人对于中央军事指挥的错误问题,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在这种形势下,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领导上的错误的条件已经成熟。同时,中央红军攻占遵义,把敌人的几十万追兵抛在乌江以东、以南地区,取得了进行短期休整的机会,也为中央召开遵义会议提供了必要条件会议二.遵义会议的经过

论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

2001年1月第28卷 第1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 )Jan.,2001 V ol.28.N o.1 论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 宋瑞芝,宋佳红 (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 要]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其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虽不是唯一的因素,但却是一个极 为重要的特殊因素。它铸就了俄罗斯民族性格及精神的二律背反:美德与缺点;奴性与集体主义精神;极端与包容;肃穆与感伤。 [关键词]地理环境;民族性格;二律背反 [中图分类号]K 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1)01-0082-04 [收稿日期]1999-12-17 [作者简介]宋瑞芝(1942—  ),女,北京人,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世界历史研究。 世界各个民族的性格,都是由其地理环境与 其长期社会历史的原因铸就的。俄罗斯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的特殊性格。俄罗斯民族的性格,既不同于东方民族,也不同于西方民族,可以说它包容着东、西方民族性格的某些特征,即有着民族性格上的二重性:既是世界上最无国家组织的民族,也是最崇尚专制国家的民族;既是最富有自由、漫游本性的民族,也是最富集体主义的民族;既是勤奋坚强的民族,也是最有依赖性和惰性的民族。这种民族性格上的矛盾性、二律背反,除了社会历史的诸种原因外,地理环境也对它的这种性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空间的广延性:利弊双刃 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来自喀尔巴阡山以北、维斯杜拉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沼泽地。公元6世纪以后,东斯拉夫人分布在第聂伯河、伏尔加河上游及德维纳河和伊尔缅湖的广阔土地上,直到16世纪中叶,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仍以伏尔加河以西为其主要的活动舞台。沙皇伊凡四世时期,开始向东征服西伯利亚,到17世纪中叶,不到一个世纪,俄罗斯的疆域迅速扩大到了亚洲的东部。19世纪时,俄罗斯的疆域已北达北冰洋沿岸,西至波罗的海,南到高加索、黑海、里海、中亚,东临太平洋西岸,形成一个东西跨度达15000公里,南北跨度达5000公里的 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第一大国。 辽阔的国土,给了俄罗斯民族一无际涯的空间。这种土地的无界性,给了俄罗斯民族一切美德,同时也给它带来了许多缺点。俄罗斯民族胸怀的宽广性,就来自于这巨大的空间。凡到过俄罗斯的人,都会看到俄罗斯人无论男女,均给人以高大粗壮的感觉,他们的建筑和日用品也像人一样,给人以厚重、宏大的印象。俄罗斯人的温顺与牺牲精神,也是无边的空间造就的。辽阔的大地给俄罗斯人一种安全感。他们身处俄罗斯的中心,周围都是自己的国土,相信俄罗斯大地母亲会帮助他、保护他,不会感到任何的恐惧。他们在俄罗斯妈妈面前,是那么地依赖、那么地温顺,他们像对待圣母那样地对待大地母亲,为她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然而,也正是这个巨大的空间,却又造就了俄罗斯人的惰性,如满不在乎、责任心不强。俄罗斯人生活在这块广袤无垠的沃野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人们无需积极进取、努力创造财富,也无需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然而,辽阔的田地,却需要有序机构的管理,需要建立起一个强而有力的集权国家,这无疑对具有天然自由习性的俄罗斯人来说,是一种难以接受的压抑,从而又造成了俄罗斯人性格上的极其浮躁,个人的、集团的、阶级的首创精神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俄罗斯大地母亲有无限宽广的胸怀,有流淌不尽的乳汁,可以养育和拯救所有的俄罗斯人,因 ? 28?

浅析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特点——施宇200915035

浅析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特点 施宇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200915035) 摘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社会主义转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上也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俄罗斯政治制度。本文把“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作为俄罗斯政治制度一个特点加以说明,政党制度和联邦制度作为另外两个特点加以说明。 关键词:俄罗斯政治制度;总统;政党;权利;联邦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政治方向由社会主义急转为资本主义,确立了总统共和制的民主联邦国家,形成了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内阁对议会负责的三权分立和赋予地方自治的联邦制度。但由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个人专制政治和当前维护国家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的需要,俄罗斯政治制度运行带上了以总统为权力中心的强烈的个人威权色彩,一般而言,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近年来俄罗斯政党制度逐渐演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的也在变化,因此还需加上“政权党”和“单一制联邦”才能更完整描述俄罗斯政治制度特征。 一、“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的权力格局 1、强大的总统 在地位上,俄罗斯总统是政治权力的核心。 根据俄罗斯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他是“俄罗斯联邦宪法、人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保证人”;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完整;保证国家权力机关协调行使职能;确定国家内外政策的基本方向。 在权力上,俄罗斯总统类似于法国总统,集内政、外交、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于一身,除了和法国总统享有相同的权力,如对对议会和政府的解散权力、对政府、司法、军事机构的人事任免、重大会议的主持权、大政方针的决策权、赦免权等之外,俄罗斯总统还享有更大的权力: 第一,根据宪法,俄罗斯总统可以“根据联邦宪法性法律规定的程序确定公决”,而宪法中没有显示其他机构也有公决权,也就是说提请公决是俄罗斯总统独享的权力。 第二,顺利的任命政府总理的权力。在俄罗斯,总统可以在国家杜马三次否决总统的提名的候选人资格后,仍然任命总理并解散杜马。就政府信任问题上,总统拥有裁决解散政府还是解散杜马的权力。 第三,俄罗斯联邦总统有权提名任命和解职俄罗斯联邦总检察长。在司法体系中,除了法院系统,俄罗斯还有一套检察机关。 由弹劾总统程序也可以看出俄罗斯总统地位稳固,宪法规定对总统的弹劾只能是因为叛国罪或其他重大犯罪,由两院提出指控,再由联邦宪法法院做出裁决。但俄罗斯宪法同时又规定“联邦委员会关于罢免俄罗斯联邦总统职务的决定应在国家杜马对总统提出指控后的3个月内作出。如果联邦委员会在这段期间内没有作出决定,对总统的指控即为废除。”此外在俄罗斯,总统几乎不用考虑公决后果。早在1992年年底和1993年3月,叶利钦发动了两次公决试图解决“府院之争”,其结果严格来说都失败了,但叶利钦不仅没有辞职,反而动用武力,最后还通过公决通过了对总统集权有利的宪法。因此,公决无法约束总统。 2、孱弱的议会 俄罗斯议会由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组成。 从宪法文本上就可以体现俄罗斯议会的孱弱,首先议会权力被其他权力机构分割,权利范围受限。例如立法动议权被总统、政府、各主体立法机关、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俄罗斯联邦最高法院和俄罗斯联邦最高仲裁法院所分割。法律须经总统签署和公布。在权力范围

论遵义会议的五种精神

论遵义会议的五种精神 李学东 如今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有了明确的表述,唯独遵义会议精神表述尚无定论。综合近年国内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依据尊重史实、古为今用和着眼未来的原则,我认为,遵义会议精神至少蕴涵着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和务求必胜等五种精神。 遵义会议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遵义会议堪称实事求是的历史典范,无论是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历史总结,还是对红军下一步军事行动的谋划,亦或是对犯错误同志的批评和对被错误处理的同志的重新起用,无不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早在大革命失败后,在探索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道路时,毛泽东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早放弃攻打大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把战略退却变成战略进攻,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但是“左”倾机会主义者坚持本本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拒不承认毛泽东同志的这一伟大创造。虽然他们后来也不得不从大城市转移到中央根据地,但仍然排斥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

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丢失了中央根据地,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遭致革命的重大损失。遵义会议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胜利,它是付出了重大代价换来的。湘江之战后,到底是不顾严重敌情继续坚持与二、六军团会合,还是实事求是改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进军,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实事求是,就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反之,就可能大难临头,全军覆没。 今天,我们要继续弘扬实事求是的遵义会议精神,必须牢记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历史经验教训,努力使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客观,自觉把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制度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说实话,鼓实劲,办实事。比如,在对国情、省情和市情、县情的认识上,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认定,首先承认“三个并存”的现实,即一部分现代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很远的工业,同时存在;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同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状况,同时存在。然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扎扎实实推进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和小康建设进程,努力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与启示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与启示 【摘要】遵义会议精神是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个极其危险的历史关头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就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与启示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遵义会议;历史意义;启示 在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领导班子,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和国家。遵义会议认真总结了革命期间的宝贵经验与教训,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思想,解决了军事上的问题,让我党转危为安,走向胜利。 一、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一)解决了军事路线问题 在“遵义会议”召开前,“左倾思想”是非常严重的,包括军事上的冒险主义、思想方面的教条主义、政治方面的盲动主义、组织方面的宗派主义等。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军事路线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党和红军的安危,而这些问

题已经引起了大多数领导同志的重视,已经到了最佳的纠正时机。在“遵义会议”中,明确指出,由于“左”倾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导致“围剿”战争失败,恢复了由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作战原则,摆脱了以往的被动局面。 (二)调整了中央领导机构 “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红军中的绝对领导地位,为后续的革命胜利提供了组织保障,并取消了“三人团”,改为周恩来同志、朱德同志指挥。后来,又成立了“三人小组”,这是当时党中央的核心领导机构。遵义会议的种种举措,推动了党的路线的正确转移,对于保证长征的最后胜利起着关键作用,将张国焘造成的损失降低至了最小化,在极端条件下保存了领导骨干力量。 (三)促进国内革命战争的转变 在“遵义会议”后,我党从各类实际出发来调整战略方向,这对于后续抗日民族战争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我党实施了到川西北、川滇黔、川西、川陕甘的战略转移,最后确定了陕北作为大本营。这种战略转移是基于当时的地理、政治、军事、居民条件来决定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继续北上抗日。在“遵义会议”结束后,转移战略逐渐完成,实现了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与指挥,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 “遵义会议”是长征中的重要转折点,奠定了革命胜利

论俄罗斯民族音乐

论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 何思特 20071143020019 07级2班

从19世纪到20世纪,音乐界的大部分重大革新和音乐语汇的增加都是围绕德、奥、法为中心展开的,但不论是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还是20世纪以来的俄罗斯民族音乐都以其独特的民族音乐特征在世界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上树起了不朽的丰碑。那么,究竟是其身上的哪种东西会令我们情不自禁的产生共鸣?其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又源于何处呢? 一、19世纪初期俄罗斯“悲情主义”音乐旋律的诞生 19世纪初期,俄国专业音乐的现状基本上处于模仿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音乐发展阶段,可以说是法国音乐和德国音乐影响的混合体。此后,拥有“俄罗斯音乐之父”美誉的格林卡(MikhaillvanovichGlinka,1804-1857),其音乐创作在思想理论和实践上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发展指引了道路,因此,他成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创始人。俄罗斯民族乐派吸收了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经验和技巧手法,以发扬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与音乐精髓为宗旨而登上了世界音乐的舞台。作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第一代探索者,格林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格林卡在创作的音乐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民族性特征是其不同于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主要因素。格林卡的音乐牢固地扎根于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土壤,民间歌舞曲调是其创作的根基;格林卡创作的具有民族气质的城市歌曲中那充满忧郁、感伤的音乐旋律是他音乐语汇的一大特色。可以说,“悲情主义”的旋律是19世纪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重要特征,格林卡是19世纪俄罗斯“悲情主义”音乐旋律的创始者。 二、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 特殊的历史条件、社会氛围和文化背景使得俄罗斯民族成为一个悲剧性的民族,而悲剧性便成为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在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PeterIlyichTchaikovsky,1840-1893)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作旋律真挚感人,具有强烈的紧张度和戏剧性,既表现出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也透露出浓郁的“悲情主义”气息。这种悲剧性情感像一条主线一直贯穿于作曲家所有音乐作品中,即便是欢快的音乐曲调,“悲情主义”都或多或少的萦绕其中。柴科夫斯基继承、发展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他以“悲情主义”的创作原则创作了充满悲情的诸多音乐作品感动着世界,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与柴科夫斯基处于同一时期的“强力集团”(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居伊)将俄罗斯音乐先驱者格林卡开创的民族音乐事业推上了新的高峰。他们同柴科夫斯基一样在艺术上除了继承和借鉴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及创作成果外,也尤其强调创作中采用本民族的音乐素材,反映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描写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表现本民族的心理、愿望、性格和喜好。 三、20世纪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 20世纪音乐是19世纪欧洲浪漫乐派之后的连接段。作曲家们在继承了浪漫派强调个性、注重表现个人思想情感的同时,在创作手法上不断推陈出新,音乐旋律不再过分强调富有歌唱性,旋律琐碎零散,不具有连续性,缺乏呼应与发展,纵向的和声取代了旋律的位置。使20世纪的音乐百家争鸣、异彩纷呈。20世纪音乐是不谐和音统治音乐的时期,大把大把的不谐和音已不再需要解决。20世纪又是追求音色的多样化、音响变异和发明的时期。在这样一个世界音乐发展的背景下,此时的俄罗斯音乐又将向世人展现什么呢?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 (AlexanderNikolaievichSkryabin,1872—1915),一个交响乐作曲家和钢琴音乐的大师。他与本国的同时代作曲家相比,是最少具有俄罗斯特点的。李斯特、肖邦是他年轻时期的楷模,后来又对瓦格纳的音乐由衷钦佩。他是一个具有独特创造性头脑,以及深刻新思想理念的作曲家。但是扎根于幅员辽阔的俄罗斯土壤的他,那宽广的旋律,细致入微的情感表达,还有那神秘而忧伤的旋律色彩,怎能将其与俄罗斯民族气质相割裂! 20世纪最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特征和浓厚的悲情主义色彩的优秀音乐家是集作曲家、

俄罗斯普京式政治体制改革

俄罗斯普京式政治体制改革 朱晓姝 2011-03-05 14:44:38 来源:《当代世界》2005年第4期 普京自2004年3月连任以来,为进一步强化总统权威,构筑具有俄式特点的政治体制,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依靠较高的民意支持率和连任后较大的施政自主性,大刀阔斧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效果显著。但是,由于改革刚刚起步,且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在实施过程中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阻力,俄要建立真正高效、顺畅的国家权力体系任重而道远。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重组国家权力体系 普京连任以来,本着加速发展、权威治国的理念,着力整顿权力秩序,并以别斯兰人质事件为契机,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基本理顺了总统、政府、议会、政党的关系。近一年来,普京在推进政治改革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举措: (一)大力扶植统一俄罗斯党并改组政府,基本确立以总统为核心、府院为支撑的“三位一体”政体构架。普京吸取叶利钦时期府院相争内耗激烈、国家政权机构运转受到严重干扰的教训,开始运用扶嫡遏异己手段,拉统俄、压俄共,在2003年底杜马选举中,动用行政资源助统俄参选获胜,夺取杜马主导权,从而建立总统对议会的有效控制。之后,普京在大选前后大幅改组政府,任命与自己有相同执政理念的弗拉德科夫为政府总理,组建以强力集团为班底的听命于己的“技术型小政府”,从而建立总统对政府的绝对控制权。从此,俄政坛以总统为绝对权威的“三驾马车”得以按普京意愿有效行驶和运转。

(二)改变联邦主体行政长官选举办法,强化国家垂直权力体系。针对原有的国家垂直管理体系结构松散且运作不力,总统派驻七大联邦区全权代表没能发挥实际作用,地方利益集团利用州长选举营私舞弊等漏洞。普京提出将各联邦主体行政长官由直接选举产生改由国家元首提名,经该联邦主体立法会议批准产生。在去年12月3日杜马通过的政治体制改革法案中规定,总统在联邦主体行政长官任期届满35天前提出候选人,地方议会应在14天内予以批准如果地方议会三次否决总统提名,则总统有权解散地方议会。此举一方面大大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自治能力,减少了其与联邦中央抗衡的本钱,强化了以总统为筷合的垂直权力体系,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地方议会的权力,使地方领导人对本地区发展负起更大责任,并把本地区发展同国家整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推动联邦制的发展。 (三)消肿、反腐、打寡,力图建立廉洁高效的政权体系。普京连任伊始,开始大力精简政府机构,裁减冗员。他先改组政府,后又大刀阔斧精简总统办公厅,初步划清政府各部门权限、简化政府职能,提高执政效率。普京还以严惩官僚腐败为重点,采用加强反腐立法、建立专门反腐机构、加大司法惩处力度、高薪养廉、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全社会营造反腐氛围等多种举措遏制腐败势头,使反腐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此外,普京继续对寡头穷追猛打。去年再度以偷税、逃税等罪名,对霍多尔科夫斯基旗下的尤科斯公司提出起诉,最近又对该公司最大子公司的股份进行拍卖,名正言顺地将其收归国有,把这个不可一世的石油帝国置于濒临破产的境地。坐拥75亿美元的俄第二大富翁阿布拉莫维奇也因“严重违反金融政策”被迫辞去楚科奇自治州行政长官一职。 (四)改变国家杜马选举方式,修改政府法和政党法,提升政党作用,加强政党制度建设。普京深知,政党是公民利益代言人,俄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体制离不开政党的作用与影响。别斯兰人质事件发生后,普京以此为契机,在提升政党作用、推动政党建设方面连出“三板斧”,先是取消杜马单席位选区制,将原

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和深刻启示.

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和深刻启示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6] 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之前的1934年10月,由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中央苏区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并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在战略转移时,“左”倾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遵义会议前夕,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大军围追,陷入被动挨打、濒于全军覆没的危机。 在这个极其危险的历史关头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遵义会议首先着重解决了当时最为急迫的军事路线问题,使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长征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遵义会议前的“左”倾错误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上的盲动主义、军事上的冒险主义,又有组织上的宗派主义、思想上的教条主义。由于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军事路线的错误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而且这些错误已为中央大多数领导同志所认识,也为广大红军指战员所不满,纠正的条件已经成熟。遵义会议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集中力量纠正军事路线的错误。会议明确指出,由于“左”倾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造成了红军反“围剿”战争的失败和在退出苏区后继续遭到严重损失。遵义会议后,红军恢复

恩格斯1894年《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选集第4卷

恩格斯 《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329 首先我应当更正一下:准确地说,彼·特卡乔夫先生不是巴枯宁主义者,即不是无政府主义者,而是自己冒充的“布朗基主义者”。这个错误是很自然的,因为上面提到的那位先生,按照当时俄国流亡者的惯例,在西方面前表现自己同全体俄国流亡者团结一致,并且在他的小册子里实际上还为受到我抨击的巴枯宁及其一伙进行辩护,仿佛我的抨击是针对他本人似的。330 他在同我的论战中所坚持的对于俄国共产主义农民公社的观点,实质上是赫尔岑的观点。赫尔岑,这位被吹捧为革命家的泛斯拉夫主义文学家,从哈克斯特豪森的《对俄国的考察》中得知,他331的庄园里的农奴不知道土地私有,而且时常在相互之间重新分配耕地和草地。作为一个文学家,他没有必要去熟悉那很快就为大家知道的事情,即土地公有是一种在原始时代曾经盛行于德意志人、克尔特人、印度人,总而言之曾经盛行于一切印欧民族中的占有形式,这种占有形式,在印度至今还存在,在爱尔兰和苏格兰,只是不久前才遭到暴力压制,在德国,甚至现在在一些地方还能见到;这是一种衰亡中的占有形式,它实际上是所有民族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的共同现象。然而作为一个泛斯拉夫主义者,这位充其量不过是个口头社会主义者的赫尔岑,却从中发现一个新的口实,使他能够在这个腐朽的西方面前用更鲜明的色彩来描述自己“神圣的”俄罗斯和它的使命——使这个腐朽的、衰老的西方返老还童和得到新生,必要时甚至不惜使用武力。老朽的法国人和英国人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实现的东西,俄国人在自己家里却有现成的。 “保存农民公社和保障个人自由,把乡村的自治扩展到城市和整个国家,同时保持民族的统一——这就是俄国未来的全部问题所在,也就是西方思想家正在行动起来力求解决的同一个社会矛盾的问题所在。”(赫尔岑给林顿的信)332 这就是说,在俄国也许还存在政治问题;但“社会问题”在俄国则已经解决。 赫尔岑的追随者特卡乔夫像赫尔岑一样把事情看得很简单。 虽然在1875年他已经不能再断言什么“社会问题”在俄国已经解决,但是他仍然认为,俄国农民作为天生的共产主义者,同贫困的、被上帝遗忘的西欧无产者比起来,要无限地接近社会主义,并且他们的生活也要无限地好。如果说法国的共和主义者由于他们百年来的革命活动,认为自己的人民是政治方面的上帝选民,那么当时的许多俄国社会主义者则认为俄罗斯是社会方面的上帝选民;据说旧的经济世界不是从西欧无产阶级的斗争中而是从俄国农民的最内在的东西中得到它的新生。我的抨击也就是针对这种幼稚的观点。 但是俄国的公社还引起了一些无比高明于赫尔岑们和特卡乔夫们的人的注意,并且博得他们的承认。其中包括有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俄国有无限大的贡献,把他长年流放在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中间而对他施行慢性谋杀,这将给“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留下一个永久的污点。 由于俄国的思想封锁,车尔尼雪夫斯基从未读过马克思的著作,当《资本论》问世的时候,他早已在中维柳伊斯克的雅库特人中间了。他的全部精神发展只能在这种思想封锁所造成的环境中进行。俄国书报检查机关不放过的东西,对俄国说来都是几乎不存在的或者根本不存在的。如果说他有弱点,他的视野有局限性,那么令人惊奇的,只是这种弱点、局限性并不太多。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把俄国农民公社看作从现存社会形式过渡到新的发展阶段的手段,这个新

学习遵义会议精神

学习遵义会议精神 学习遵义会议精神共谋学校未来发展 ——我校党委赴遵义会议会址参观学习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思考学校未来发展,5月26日下午——28日上午,学校党委以中心组政治学习的形式赴遵义会议会址参观学习,并在遵义召开了党委会议,研究讨论了学校的未来发展,部署了学校的当前工作。 徐仲伟、聂能、刘达明、杜惠平、李林、李银国、游敏惠以及党委其他成员一行17人出席了此次参观学习活动。 大家怀着崇敬之情,先后参观了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遵义会议会址和息峰集中营旧址,重温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真切地体会到了毛泽东等一代革命前辈的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力挽狂澜、运筹帷幄、扭转乾坤的英明胆识。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7日下午和晚上,徐仲伟书记主持召开了以“学习遵义会议精神,共谋学校未来发展”为主题的党委中心组政治学习会议,与会同志根据《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的基本内涵》、《科学规划学校发展战略,走特色和优势取胜之路》、《高等学校如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更有作为》、《工科大学文科发展路径探析》和《重庆邮电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等学习资料,围绕我校发展的良好态势与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矛盾、如何准确把握学校的发展定位及制定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如何在国家十一次增列博士、硕士单位和学科点的工作中打好主动仗等问题,就学

校的学科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自主创新、对外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讨论。 聂能校长指出,党委在遵义召开这次会议,进一步研究、谋划学校未来发展,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定位、总体目标、存在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说,大家要转变观念,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抓住国家、信息产业和重庆大发展的机遇,努力修改、完善、贯彻和落实《重庆邮电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政府与信息产业部共建重庆邮电大学协议》,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实现学科间可持续协调发展,加大科学研究力度,着眼自主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学研结合,切实加强学校与企业和兄弟院校的合作,加大研究生教育力度,特别是努力抓好北部新区研究生院建设和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规范人才流动,培养和凝聚一大批教学科研人才。他强调,学校现在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凭借学校的光荣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师生的辛勤耕耘和顽强拼搏、领导的宽广眼界和科学决策,重邮人一定能够把重庆邮电大学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徐书记在会上做总结发言时指出,这次会议主题鲜明,总结了以前学校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学校发展的目标,可以说,这次会议是一次重邮的“遵义会议”。他认为,解决好领导干部的工作和发展思路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面对学校的良好发展态势和机遇,结合当前的改革和发展,他提出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一)认真分析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切实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二)以学校党代会和教代会为契机,响亮地提出学校的奋斗目标,营造良好的改革发展氛围。(三)认真修订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各单位要制定贯彻落实“十一五” 发展规划的具体措施。(四)努力抓好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促进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协调发展。(六)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人性化。(七)

遵义会址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从而使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革命战争转危为安,转败为胜,大大加快了我国革命胜利发展的进程。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重要会议,自党的成立至大革命失败,到遵义会议以前,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党还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中国革命的规律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对中国革命中的重大问题,往往照搬外国的经验。又因我们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因而在决定中国革命斗争的重大问题时,往往是听从共产国际和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的意见。从党成立到遵义会议前的十四年中,党召开的历次重要会议都有共产国际的指示或共产国际代表的参加。共产国际对世界革命运动和中国革命斗争起过推动、帮助的作用,有些指示也是正确的;但由于共产国际对各国的实际情况缺乏具体的深入的了解,因而有些指示是不正确的;而在斯大林领导共产国际期间,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因而它给中国革命斗争带来了不良影响和重大损失。 遵义会议不仅没受共产国际指示的干预,而且对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的瞎指挥进行了严肃的批判。这和以往党的历次重要会议是不相同的。从会议内容本身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历史特点。 在军事上,遵义会议彻底否定了博古、李德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军事路线,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路线,对党内两条军事路线的一场大争论作出了正确的结论。会议在批判李德等的军事教条主义的同时,反复强调领导中国红军战争,应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来规定和制定红军的组织形式、战略方针和战争形式等。 在整个会议召开的过程中,在关于红军战略方针等问题的激烈争论中,毛泽东等同志密切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红军战争的特点,实事求是地有理论、有分析地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严肃地批评了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这种不迷信外国,不迷信教条,不迷信共产国际,不迷信军事权威,这种敢于向教条主义、

论俄罗斯经济发展

论俄罗斯经济发展 武昱伯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投入了资本主义阵营,由于政体的改变,经济也随之改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第一任总统叶利钦颁布了一系列的新的措施,他在苏联解体之前,在1989年,就使计划经济解体,所以,从1990年起,苏联的经济就一直呈下滑状态,导致了1991年的计划经济完全不起作用。所以苏联的计划经济并不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崩溃,而是由叶利钦从政治上解除的。在此之后,叶利钦为了唤醒俄罗斯的经济,尝试了很多方法。他改革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法令,实行私有制,保护私有财产,逐步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叶利钦本人属于激进派,他认为,要改革就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本质上改革,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所以他实施了“休克疗法”,叶利钦之所以使用它,是因为“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的最初实施,收到了令人难以臵信的奇效。该疗法实施不到一周,恶性通货膨胀便得到了强有力的遏制,物价从暴涨趋于稳定。“休克疗法”真有这种奇效吗?我们来看看它的原理。“休克疗法”第一步棋是放开物价。“休克疗法”的第二步棋,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与物价改革几乎同步出台。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休克疗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但是,“休克疗法”真的适合于当时的俄罗斯吗?历史告诉我们,不是的,叶利钦不管不顾国家的国情,而直接机械化的套用当时玻利维亚的措施,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实行“休克疗法”后,俄罗斯经济陷入瘫痪和混乱,国有经济资产被私人占有,通货膨胀严重,社会腐败,民众抗议游行不断,国内动荡,不断爆发流血事件。到1994年被迫放弃休克疗法,休克疗法的失败使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只有美国的1/10。由于政策的失误,俄罗斯那本来就不景气的经济变得更加的苟延残喘。 在叶利钦之后,切尔诺梅尔金政府采取比较缓和的经济政策,反对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国内生产的降幅减小,通货膨胀速度减缓,一些适应市场经济的部门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看来,一个国家想要搞好经济的转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且绝对不能急于求成,当一个国家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像是一个人病到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所以,一个国家不可能在短期内直接完成经济的转型和过度。在切尔诺梅尔金政府的缓慢恢复之下,俄罗斯的经济逐渐好转起来。到

俄罗斯当代政治制度重要问题整理与解析

俄罗斯当代政治制度 关键词:典型的总统制总统集权制 Conflict between the president and the People’s congress(两权之争) (苏联解体后,从一开始的经济改革的选择再到两大机关的矛盾,最后通过武力确立总统制、三权分立) (1)人民代表大会与以总统为首的执行权力机关在国家政治体制上出现了矛盾分歧,前者主张建立议会制国家,后者主张建立总统制国家,双方都有理由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双方对立的原因:1991年底,俄罗斯独立以后,选择了休克疗法的改革方案,土地私有化,经济市场化(这把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降到最低限度)。但是,这种激进的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反,经济急转直下,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这时,人民代表大会最高苏维埃对国家权力执行机关进行批判。 (3)两权对立的加深:国家政治体制的争论。 总统一方:废除旧宪法,确立新宪法,建立总统制,取消最高委员会,把最高苏维埃转变为专业性立法的会议。 最高苏维埃:执行权力机关受最高苏维埃监督,防止滥用权力。 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决定提交全民公决(1993年3月29日),决定将有关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交由全民公决。之后,总统试图解散人民代表大会,而人民代表大会也决定暂停执行总统命令。叶利钦还决定选举新的俄罗斯议会,在这期间全部以总统执行权力机关指导,切断人民代表大会的水电与对外联系。最后,炮打白宫,以流血方式确立了国家权力体制。 The features of Totalitarian Presidential system (集权主义总统制的特征) (1)总统决定俄罗斯的内外政策,而议会没有什么话语权。 (2)人事权掌握在总统手里。这样通过议会选举产生的少数党有可能进入政府,而多数党可能不能进入。总理由总统提名,议会杜马通过,其他政府成员无需议会同意,由总统决定即可。政府要员的提名任命完全由总统说了算。俄联邦政府几乎成了总统的一个普通办事机构。 (3)总统拥有强有力的否决权,议会的立法权受到很大限制。议会杜马通过的法案必须以总统签字后才能生效。 (4)总统有权解散议会,而议会很难监督政府。 (5)议会很难罢免总统。俄罗斯宪法规定总统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总统职务,可以提前行使总统职权,让总理代行总统职权。这实际上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健康状况”界定不明。总统犯叛国罪等重罪,会议可以罢免,但程序非常复杂。 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赋予总统很大的权力,虽然各派力量颇有微词,但修宪程序复杂,至今未曾修改过。

遵义会议观后感

遵义会议观后感 遵义会议观后感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湘江边上一排排战士倒下了,又一排迅速补上来,战火烧焦了山脉,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江水;金沙江畔电闪雷鸣,滂沱大雨,战士冒雨渡江,气盖山河;大渡河上,二十二名勇士勇往直前,为抢夺泸定桥献出年轻的生命;将军岭上陈师长断肠取义,令人动容…… 电影《遵义会议》告诉我们,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多么不易,革命前辈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精神是多么令人钦佩!老一辈革命家为了中国这个“大家庭”,舍弃小家,多么令人感动!当毛主席拿着鸡蛋糕送给贺子珍时,贺子珍说毛毛还没吃过,我的心为之一痛,战争让多少个家庭支离破碎,作为普通的父亲、母亲,她能不思念自己的孩子?他能不担心孩子的安危?在当时的局势下,是什么让他们在家国之间果断取舍,是什么让他们在困难面前绝不低头,是牢不可破的革命信念、是心怀红军安危的大家情怀、是探索革命道路的崇高理想。 看完影片后,我热泪盈眶,共产党人坚强、勇敢的形象更加清晰,我看到了一个个不怕牺牲、锲而不舍的共产党人;我看到了一个个机智勇敢、不畏艰难的共产党人;我看到了一个个拥护正义、实事求是的共产党人。 英勇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的鲜血没有白流,湘江会记住你们、大渡河会记住你们,全国人民会永远记住你们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伟大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共产党人会继续发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作风,发扬时代精神,勇于担当,不怕困难,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今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发扬长征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本职工作,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带动更多的群众服务好更多的患者,尽己所能帮助别人,做一名忠诚、有觉悟、有担当的共产党人。 遵义会议观后感 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医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为主题的活动,其中观看电影“遵义会议”是让我触动最大的。 宏大的战争场面,再现了当年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与信念坚强无谓,不怕牺牲的精神。面对党的路线错误,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党的领导人敢于纠正、敢于担当的责任及在大局面前心系党、心系人民的大爱与无私。这一幕幕让我感动,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面对昨天前辈们的牺牲和奋斗,面对伟大的“长征”精神,我

论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论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摘要] 本文对遵义会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和给我们今天的启示进行了论述,并简单阐述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遵义会议历史影响启示 [目录] 一、遵义会议的内容 二、遵义会议的影响 三、自己的看法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不但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也给今天的我们很大的启示。本文试就以上两个方面谈谈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柏公馆的小楼上召开了政治局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长征初期损失严重,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怀疑、不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要求改变领导的情况下召开的。这次会议的议题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军事问题,明辨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指出“左”倾错误领导人推行的单纯防御路线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会议后,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成立了以毛泽东、周恩来、王家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责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对当时的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有: 第一,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统治,遵义会议的召开和会议作出的决定,体现了毛泽东在这次纠正党内重大错误的问题上,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党的领导实质是指导思想、指导方针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就是从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是当时战争环境下党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毛泽东进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承担起长征途中处于中心的军事任务的领导工作,进一步表明毛泽东在党中央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伍修权曾回忆到:“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作为最高统帅部,负责指挥全军行动,全党信服毛泽东同志,把当时最有决定意义的、关系到我党我军生死存亡的军事指挥大权托付给他,从而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第二,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得到共产国际多方指导,有有益的帮助,也有不切中国实际的错误指示。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确定了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的积极防御的军事路线;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构改组问题。改变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做法,实际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全局上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政党,完全可以独立地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