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 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石墨烯 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石墨烯 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第27卷 第1期 无 机 材 料 学 报

Vol. 27

No. 1

2012年1月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Jan., 2012

收稿日期: 2011-04-07; 收到修改稿日期: 2011-06-0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01007)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1001007) 作者简介: 于 美(1981?), 女, 博士, 副教授. E-mail: yumei@https://www.360docs.net/doc/7d14829412.html, 通讯作者: 刘建华, 教授. E-mail: liujh@https://www.360docs.net/doc/7d14829412.html,

文章编号: 1000-324X(2012)01-0089-06 DOI: 10.3724/SP.J.1077.2012.00089

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于 美1, 刘鹏瑞1, 孙玉静2, 刘建华1, 安军伟1, 李松梅1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空天先进材料与服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1; 2.国家知识

产权局 专利审查协作中心, 北京 100088)

摘 要: 以无毒、绿色的葡萄糖为还原剂, 在没有稳定剂、温和的液相反应条件下, 同时还原氧化石墨和银氨溶液中的银氨离子, 原位制备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采用X 射线衍射、红外吸收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所制备的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氧化石墨和银离子在反应过程中同时被葡萄糖还原, 银纳米粒子均匀分布于石墨烯片层之间, 生成的银纳米粒子中大多数存在着孪晶界, 银纳米粒子的大小和分布受硝酸银用量的影响, 在合适的银离子浓度下, 负载在石墨烯片层上的银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集中在25 nm 左右; 复合材料中石墨烯的拉曼信号由于银粒子的存在增强了7倍. 关 键 词: 石墨烯; 银纳米粒子; 复合材料; 拉曼光谱 中图分类号: TB33 文献标识码: A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raphene-Ag Nanoparticles Composites

YU Mei 1, LIU Peng-Rui 1, SUN Yu-Jing 2, LIU Jian-Hua 1, AN Jun-Wei 1, LI Song-Mei 1

(1. Key Laboratory of Aerospace Materials and Performanc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2.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 Graphene-Ag nanoparticles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one step in situ synthesis method, using nontoxic

green glucose as reducer. Graphite oxide and ammoniacal silver ions were reduced at the same time without stabilizing agent under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of aqueous solution. X-ray diffraction (XR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Raman spectroscope,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 (SE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ic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resulting composites.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indicate that graphite oxide and ammoniacal silver ions are reduced by glucose simultaneously. Ag nanoparticles (AgNPs) uniformly dis-tribute in the graphene sheets, and most of AgNPs show twin boundary. The quantity of silver nitrate influences the size and range of sizes of the AgNPs. The range of sizes of AgNPs on the graphene sheets centralizes at 25 nm under a suitable concentration of silver ions. The intensities of the Raman signals of graphene in the composites increase 7 fold by the loaded AgNPs.

Key words: graphene; Ag nanoparticles; composites; Raman spectrum

石墨烯?金属纳米粒子复合材料以其在纳米电子学、化学传感器、能量储存、催化等方面的优越性能和潜在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1-2]. 由于片层间

的范德华力的作用, 石墨烯有不可逆团聚的趋势, 而存在于石墨烯层间的金属纳米粒子正好起到分离邻近石墨烯片层, 防止发生团聚的作用[3-5].

90 无机材料学报第27卷

Ag纳米粒子由于其特殊的电子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使得它在化学反应的催化、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传感、生物标记、抗菌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6-9], 因此, 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成为研究的热点. Kim等[10]在稳定剂和偶联剂(PVP(聚吡咯烷酮)和APTMS(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氧烷))存在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 利用肼作为还原剂制备了φ2~5 nm银纳米粒子的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Shen等[11]利用硼氢化钠和乙二醇的混合还原剂制备了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Manash等[12]使用硼氢化钠同时还原银离子和氧化石墨制得了复合材料. Pasricha等[13]在没有加入还原剂的条件下, 在加热的KOH溶液中使氧化石墨烯上负载银纳米粒子, 研究指出氧化石墨烯边缘上的羟基在银离子还原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上述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需要使用有毒的强还原剂肼和硼氢化钠或是要求在强腐蚀性条件下进行. 本工作利用无毒、绿色的还原剂葡萄糖, 在没有稳定剂存在的反应条件下, 同时还原氧化石墨烯和银氨溶液中的银氨离子, 原位形成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并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 考察硝酸银用量对银纳米粒子大小、分布的影响.

1实验

1.1材料

天然鳞片石墨粉由青岛莱西石墨胶体厂生产, NaNO3(分析纯)由天津市津利精细化工研究所生产, KMnO4、浓H2SO4、HCl、H2O2(30%)、AgNO3和葡萄糖均由北京化工厂生产.

1.2氧化石墨(GO)的制备

制备氧化石墨采用Hummers法[14], 具体过程为: 将10 g天然鳞片石墨和5 g硝酸钠分散于230 mL 浓硫酸中, 在冰浴条件下缓慢地将30 g高锰酸钾加入到反应溶液中, 加入过程中反应溶液的温度控制在15℃以下. 反应溶液在低温反应一段时间后, 将反应溶液温度升高到35℃左右, 保持30 min后, 将460 mL的去离子水加入到反应溶液中, 在此过程中控制溶液温度在100℃以下. 去离子水加入完毕后, 将反应溶液加热到98℃并保持30 min. 反应结束后将1400 mL的去离子水和50 mL的H2O2加入到溶液中. 在溶液温热时过滤并用去离子水反复洗涤4~5次直到滤液中检测不到硫酸根离子(用BaNO3检验), 将所得产物在60℃下真空干燥24 h. 1.3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制备

取100 mg氧化石墨粉末分散在50 mL去离子水中, 超声 1 h使得氧化石墨充分剥离. 配置银氨溶液, 将0、40、105、236 mg的AgNO3溶解于5 mL 去离子水中, 并将3%的氨水滴入AgNO3水溶液中直到AgOH/Ag2O沉淀刚好消失. 在50℃下将刚刚配置好的银氨溶液与氧化石墨烯水溶液搅拌混合30 min, 然后加入50 mL 含有1 g葡萄糖的水溶液, 将混合溶液升温到95℃. 混合溶液在95℃下搅拌反应1 h, 待反应溶液自然冷却后, 用乙醇和去离子水对产物进行多次洗涤过滤, 将所得产物置于60℃下真空干燥24 h. 将所得产物标记为GNs、GNs-Ag-1、GNs-Ag-2、GNs-Ag-3.

1.4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表征

利用X射线衍射仪(日本Rigaku(理学)公司生产, CuKα, λ =0.15418 nm,工作电压40 kV, 电流40mA)对样品进行物相分析, 扫描范围为5°~80°, 扫描速率为5°/min; 使用A V ATAR 360 FT-IR, Nicelet红外光谱仪对样品进行红外光谱分析; 利用激光共焦拉曼光谱仪(LabRAM HR800, 氦氖激光器, 波长为632.8 nm)对样品进行拉曼光谱测试.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L30 S-FEG, SIRION, JAPAN)、透射电子显微镜(JEOL JEM-2100)进行样品的形貌、结构观察.

2结果与讨论

图1为石墨原料(graphite)和通过Hummers法制备的氧化石墨(GO)的XRD图谱. 图1(a)中26.4°和54.6°的衍射峰分别对应着石墨原料的(002)和(004)晶面, 根据布拉格方程2d sinθ = λ计算可得(002)晶面间距d002为0.3370 nm. 图1(b)是氧化石墨的XRD 图谱, 比较(a)(b)两图谱, 可以发现, 石墨原料经氧化后, 石墨的(002)衍射峰完全消失, 而在11.6°附近

图1 石墨原料(a)和氧化石墨(b)的XRD图谱

Fig. 1 XRD patterns of graphite (a) and GO (b)

第1期于美, 等: 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91

出现了明显的氧化石墨(001)衍射峰[14]. 根据计算可知氧化石墨的(001)晶面间距d001为0.7622 nm, 而氧化石墨在42.3°的衍射峰应归因于残余石墨的(100)衍射峰. 氧化石墨的片层间距(0.7622 nm)相比于石墨的片层间距(0.3370 nm)增大, 说明在石墨片层中插入了大量含氧基团[14-16], 从而使片层间距增大.

图2为添加和未添加AgNO3的氧化石墨经过葡萄糖还原后产物的的XRD图谱. 在GNs(未添加AgNO3)中, 氧化石墨的(001)衍射峰已经消失, 在19.9°出现石墨烯的特征散射峰[17], 其对应d值为0.4614 nm. 反应得到的石墨烯相比于氧化石墨的层间距(0.7622 nm)已有明显减小, 但是比原始石墨(002)的晶面间距(0.3370 nm)大一些, 这说明还原剂已经将氧化石墨片层中的含氧基团还原, 但石墨片层中仍然存在少量的未被还原的基团使得层间距较原始石墨要大一些. 在GNs-Ag-1、GNs-Ag-2和GNs-Ag-3中, 对照PDF卡片04-0783, 在37.7°、44.1°、64.2°和77.1°分别出现了Ag的(111)、(200)、(220)和(311)衍射峰, 通过计算可得不同晶面的间距分别为d111=0.238 nm、d200=0.205 nm、d220= 0.145 nm、d311=0.124 nm. 说明添加AgNO3的氧化石墨经过葡萄糖还原后生成了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另外, GNs-Ag-1、GNs-Ag-2和GNs-Ag-3的XRD图谱中没有氧化石墨、石墨或是石墨烯衍射峰的出现, 这说明由于银粒子的生成使得氧化石墨有序的层状结构或者是形成的石墨烯之间有序堆砌被破坏, 比如石墨片层发生了剥离[4]或是由于银纳米粒子插入到了石墨片层中间, 而银纳米粒子的粒径以及分布情况的不同造成石墨片层之间间距的无规律变化. 不论在这些产物中碳片的最终状态是氧化石墨烯还是石墨烯, 可以肯定石墨片层在产物

图2 石墨烯和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XRD图谱Fig. 2 XRD patterns of graphene and graphene-Ag nanopar-ticles composites 中的堆砌是无序的.

图3为GO、GNs和GNs-Ag-2的红外可见光谱图. 利用葡萄糖作为还原剂还原生成的GNs和GNs-Ag-2的红外光谱相对于GO, 在1726 cm?1处羧基中C=O的吸收峰、1400 cm?1处C?OH的吸收峰、环氧的吸收峰明显变弱, 1230~1170 cm?1的吸收峰完全消失, 这说明还原剂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氧化石墨. GNs-Ag-2相比于GNs, 其1726 cm?1处的C=O 吸收峰、1400 cm?1处C?OH的吸收峰、1047 cm?1处环氧的吸收峰进一步变弱, C=O、C?OH的吸收峰几乎消失. 这一现象表明, 石墨片层上银纳米粒子的形成对氧化石墨的还原有一定促进作用, 这可能是由于负载在石墨片层上的银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电子结构和优异的导电性促进了还原剂和氧化石墨之间的电子交换[4,18].

图4为GO、GNs和GNs-Ag-2的拉曼光谱图. 由图4(a)中可见, GO样品分别在1355和1590 cm?1处出现了D峰和G峰. D峰为布里渊区的边界模, 它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经过了剧烈的氧化过程后石墨烯片层内的碳原子杂化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即经过氧化石墨烯片层内部分碳原子由sp2杂化状态转变为sp3杂化状态导致sp2区域减少而造成的[19]; G 峰是由C?C间的伸缩振动而产生的E2g模. 图4(b)GNs中同样只有D峰和G峰, 但峰的强度比存在明显差别. 表1为GO、GNs和GNs-Ag-2的D峰和G峰的比值, 从表中可见, GNs的D峰/G峰值比GO的要大, 这是由于氧化石墨被葡萄糖还原后, 其片层中大量的sp3杂化的碳原子重新转变为sp2杂化的碳原子, 经过转变而形成的sp2杂化碳原子区域数量上很多但单个区域的尺寸很小, 这样就造成平均sp2杂化碳原子区域变小, 从而使得D峰与G峰比值升高[20]. 图4(c)中GNs-Ag-2拉曼光谱曲

图3 (a) GO (b) GNs (c) GNs-Ag-2样品的红外光谱图

Fig. 3 FT-IR spectra of samples (a) GO, (b) GNs and (c) GNs-Ag-2

92 无机材料学报第27卷

图4 (a)GO(b)GNs(c)GNs-Ag-2样品的拉曼光谱图

Fig. 4 Raman spectra of samples (a) GO, (b) GNs and (c) GNs-Ag-2

表1样品拉曼光谱中D峰和G峰的强度比值Table 1 The ratio of D and G band in Raman spectra

Sample GO GNs GNs-Ag-2

I D/G0.82 0.920.96

线中D峰和G峰的强度是GNs峰强度的7倍, 可见

银纳米粒子对于GNs拉曼信号有显著增强效果; GNs-Ag-2中D峰与G峰的比值又比GNs有少许提高, 这也说明纳米银粒子的存在对于氧化石墨的还

原有促进作用, 可以促进碳原子从sp3杂化向sp2

杂化的转变.

图5为石墨烯和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的SEM照片. 图5(a)GNs为利用葡萄糖作为还原剂

还原氧化石墨所得的石墨烯, 可以看到, 碳层上有

石墨烯特有的褶皱, 且碳层洁净. 图5(b~d)分别为

不同AgNO3加入量所制备的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GNs-Ag-1、GNs-Ag-2和GNs-Ag-3. GNs-Ag-1 (图5(b))由于AgNO3加入量太少, 银颗粒很小且难于观察. 在AgNO3加入量较高的GNs-Ag- 2(图5(c))中, 球形银粒子分布均匀密集, 没有团聚现象, 粒子直径在25 nm左右, 另外, 可以发现大量的银粒子存在于碳层之间, 这样的结构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防止石墨烯片层的团聚, 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石墨烯片层的规则堆砌, 从而影响到其XRD图谱的形状. 由于银含量的进一步增加, GNs-Ag-3(图

5(d))中球形银粒子的粒径分布变得大一些, 在60~140 nm之间, 大量存在于石墨烯片层之间.

图6是GNs-Ag-2样品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 从图6(a)和(b)可看到银纳米粒子均匀地分布在石墨烯片层上, 粒径在25~50 nm之间, 粒子分布少有团聚. 图6(a)中还可看到银纳米粒子上存在明暗相间的条纹, 即银纳米颗粒中有孪晶的存在. 由于石墨烯片层非常薄, 与铜网上的碳膜很难区分, 在图6(a)中很难分辨银纳米颗粒到底是分散在石墨烯上还是铜网的碳膜上. 图6(b)中箭头标识处可以隐约看到石墨烯片层的边缘, 在图6(b)的右上方可以清楚的看到包裹着大量银纳米粒子的石墨烯, 而在石墨烯的边缘之外没有银纳米粒子的存在, 说明银纳米粒子在石墨烯上的附着是比较牢固的, 经过强烈的超声都几乎没有银纳米粒子脱离石墨烯而到溶液中. 图6(c)、(d)为银纳米粒子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图片, 图6(c)中可以看到银纳米粒子的d(111)=0.24 nm、d200=0.20 nm, 与复合材料的XRD图谱得到的信息吻合, 图6(d)清晰地显示了银纳米颗粒上的孪晶界.

综合分析复合材料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图片可以发现, 在没有表面活性剂即分散剂加入的条件下, 复合材料中银纳米颗粒基本没有团聚现象的发生. 分析原因认为: 由于氧化石墨烯片层上含有大量的含氧的官能团, 导致氧化石墨烯片层总体上呈现负电性, 在充分超声后氧化石墨烯片层能够很好地分开. 加入银氨溶液后, 溶液中带正电的银氨离子就会由于电荷吸引而吸附到氧化石墨烯片层上或是氧化石墨烯片层中间, 特别是在氧化石墨烯片层中富含官能团的位置. 当还原剂葡萄糖加入到温热的氧化石墨烯和银氨溶液的混合液中时, 由于温度较高, 银氨离子的还原立即发生, 吸附在氧化石墨烯上的银氨离子很快发生形核过程, 形成的核数量众多且铆定在氧化石墨烯片层上. 在以后的粒子长大过程中, 各个相互独立的核心各自生长直到有限的银氨离子被耗尽时, 长大的银纳米颗粒绝大部分都没有相互接触到, 于此同时氧化石墨烯也得到

第1期于美, 等: 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93

图5 石墨烯和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SEM照片

Fig. 5 SEM images of graphene and graphene-Ag nanoparticles composites

(a) GNs; (b) GNs-Ag-1; (c) GNs-Ag-2; (d) GNs-Ag-3

图6 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GNs-Ag-2的TEM及HRTEM照片

Fig. 6 TEM and HRTEM images of graphene-Ag nanoparticles composites GNs-Ag-2

(a), (b) TEM images of GNs-Ag-2; (c),(d) HRTEM images of Ag nanoparticles

94 无机材料学报第27卷

还原.

3结论

利用无毒、绿色的还原剂葡萄糖, 在没有稳定

剂存在的反应条件下, 同时还原氧化石墨烯和银氨

溶液中的银氨离子, 制备了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

合材料. 复合材料中银纳米粒子粒径大小及范围和

硝酸银的用量有关, 当硝酸银加入量为105 mg时, 复合材料中银纳米粒子粒径几乎均一, 为25 nm. 随着硝酸银加入量的增加, 银纳米粒子粒径增大且

粒径分布变宽. 所生成的银纳米粒子中多数存在着

孪晶界, 银纳米粒子在复合材料中存在于石墨烯片

层及各个片层中间, 很好地防止了团聚. 复合材料

中石墨烯的拉曼信号强度由于银纳米粒子的引入增

强了7倍.

参考文献:

[1] Novoselov K S, Geim A K, Morozov S V, et al. Electric field effect

in atomically thin carbon films. Science, 2004, 306(5696): 666?669. [2] Stankovich S, Dikin D A, Dommett G H B, et al. Graphene-based

composite materials. Nature, 2006, 442(7100): 282?286.

[3] Li D, Kaner R B. Materials science. Graphene-based materials.

Science, 2008, 320(5880): 1170?1171.

[4] Xu C, Wang X, Zhu J W. Graphene-metal particle nanocomposites.

J. Phys. Chem. C, 2008, 112(50): 19841?19845.

[5] Wuszynski R, Seger B, Kamat P V. Decorating graphene sheets

with gold nanoparticles. J. Phys. Chem. C, 2008, 112(14):

5263?5266.

[6] Haynes C L, Mcfarland A D, van Duyne R P.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Anal. Chem., 2005, 77(17): 338A?346A.

[7] Aslan K, Lakowicz J R, Geddes C D. Rapid deposition of triangu-

lar silver nanoplates on planar surfaces: application to metal- enhanced fluorescence. J. Phys. Chem. B, 2005, 109(13):

6247?6251.

[8] Panacek A, Kvitek L, Prucek R, et al. Silver colloid nanoparticl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i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J. Phys.

Chem. B, 2006, 110(33): 16248?16253.

[9] Mallick K, Witcomb M, Scurrell M. Silver nanoparticle catalysed

redox reaction: an electron relay effect. Mater. Chem. Phys., 2006, 97(2/3): 283?287.

[10] Kim K S, Kim I J, Park S J. Influence of Ag doped graphene on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s and specific capacitance of polypyr-

role-based nanocomposites. Synthetic Metals, 2010, 160(21/22):

2355?2360.

[11] Shen J F, Shi M, Li N, et al. Facile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Ag-chemically converted graphene nanocomposite. Nano Res., 2010, 3(5): 339?349.

[12] das Manash R, Sarma R K, Saikia R, et al. Synthesi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in an aqueous suspension of graphene oxidesheets and its antimicrobial activity.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

faces, 2010, 83(1): 16?22.

[13] Pasricha R, Gupta S, Srivastava A K. A facile and novel synthesis

of Ag-graphene-based nanocomposites. Small, 2009, 5(20): 2253?2259.

[14] Hummers W, Offeman R. Preparation of graphitic oxide. J. Am.

Chem. Soc., 1958, 80(6): 1339.

[15] Xu C, Wang X. Fabrication of flexible metal-nanoparticle films

using graphene oxide sheets as substrates. Small, 2009, 5(19): 2212?2217.

[16] Stankovich S, Piner R D, Chen X Q, et al. Stable aqueous disper-

sions of graphitic nanoplatelets via the reduction of exfoliated graphite oxide in the presence of poly(sodium 4-styrenesulfonate).

J. Mater. Chem., 2006, 16(2): 155?158.

[17] Liu Sen, Tian Jingqi, Wang Lei, et al. Stable aqueous dispersion of

graphene nanosheets: noncovalent functionalization by a polymeric reducing agent and their subsequent decoration with Ag nanoparti-

cles for enzymeless hydrogen peroxide detection. Macromolecules, 2010, 43(23): 10078?10083.

[18] Goncalves G, Marques P A A P, Granadeiro Carlos M, et al. Sur-

face modification of graphene nanosheets with gold nanoparticles: the role of oxygen moieties at graphene surface on gold nucleation and growth. Chem. Mater., 2009, 21(20): 4796?4802.

[19] Ramesh P, Bhagyalakshmi S, Sampath S. Preparation and phys-

icochemical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exfoliated graphite oxide.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04, 274(1): 95?102.

[20] Stankovich S, Dikin D A, Piner R D, et al. Synthesis of gra-

phene-based nanosheets via chemical reduction of exfoliated graphite oxide. Carbon, 2007, 45(7): 1558?1565.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 任成,王小军,李永祥,王建龙,曹端林 摘要:石墨烯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成为物理化学和材料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分类,主要包括石墨烯-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和石墨烯-碳基材料复合材料。并简述石墨烯复合材料在催化领域、电化学领域、生物医药领域和含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石墨烯;复合材料;纳米粒子;含能材料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composites ABSTRACT: Graphene has recently attracted much interest in physics,chemistry and material field due to its uniqu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truct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graphene composites, mainly inclouding graphene-nanoparticles composites, graphene-polymer composites and graphene-carbonmaterials composites. And resume the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composites in the field of catalysis, electrochemistry, biological medicine and energetic materials. Keywords: graphene; composites; nanoparticles; energetic materials 石墨烯自2004年曼彻斯特大学Geim[1-3]等成功制备出以来,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颇受物理化学和材料学界的重视。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紧密堆积构成的二维晶体,是包括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在内的碳的同素异形体的基本组成单元。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机械剥离法,晶体外延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插层剥离法以及采用氧化石墨烯的高温脱氧和化学还原法等[4-10]。与碳纳米管类似,石墨烯很难作为单一原料生产某种产品,而主要是利用其突出特性与其它材料体系进行复合.从而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而氧化石墨烯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结构,使其成为制备石墨烯和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理想前驱体。本文综述了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结构、分类及其在催化领域、电化学领域、生物医药领域和含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综述

氧化石墨烯还原的评价标准 摘要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是一种 有趣的有潜力的能广泛应用的纳米 材料。虽然我们花了相当大的努力 一直致力于开发还原方法,但它仍然 需要进一步改善,如何选择一个合适 的一个特定的还原方法是一个棘手 的问题。在这项研究中,还原氧化石 墨烯的研究者们准备了六个典型的 方法:N2H4·H2O还原,氢氧化钠还 原,NaBH4还原,水浴还原 ,高温还原以及两步还原。我们从四个方面系统的对样品包括:分散性,还原程度、缺陷修复程度和导电性能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个半定量判定氧化石墨烯还原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将有助于理解氧化石墨烯还原的机理和设计更理想的还原方法。 引言 单层石墨烯,因为其不寻常的电子性质和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潜力,近年来吸引了巨大的研究者的关注。目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CVD)、微机械剥离石墨,外延生长法和液相剥离法。前三种方法因为其获得的石墨烯的产品均一性和层数选择性原因而受到限制。此外,这些方法的低生产率使他们不适合大规模的应用。大部分的最有前途生产的石墨烯的路线是石墨在液相中剥离氧化然后再还原,由于它的简单性、可靠性、大规模的能力生产、相对较低的材料成本和多方面的原因适合而适合生产。这种化学方法诱发各种缺陷和含氧官能团,如羟基和环氧导致石墨烯的电子特性退化。与此同时,还原过程可能导致发生聚合、离子掺杂等等。这就使得还原方法在化学剥离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我们花了相当大的努力一直致力于开发还原的方法。在这里我们展示一个简单的分类:使用还原剂(对苯二酚、二甲肼、肼、硼氢化钠、含硫化合物、铝粉、维生素C、环六亚甲基四胺、乙二胺(EDA) 、聚合电解质、还原糖、蛋白质、柠檬酸钠、一氧化碳、铁、去甲肾上腺素)在不同的条件(酸/碱、热处理和其他类似微波、光催化、声化学的,激光、等离子体、细菌呼吸、溶菌酶、茶溶液)、电化学电流,两步还原等等。这些不同的还原方法生成的石墨烯具有不同的属性。例如,大型生产水分散石墨烯可以很容易在没有表面活性稳定剂的条件下地实现由水合肼还原氧化石墨烯。然而,水合肼是有毒易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困难。水浴还原方法可以减少缺陷和氧含量的阻扰。最近,两个或更多类型的还原方法结合以进一步提高导电率或其他性能。例如,水合肼还原经过热处理得到的石墨烯通常显现良好的导电性。

水溶性荧光纳米银簇的合成与表征

前言 已故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1959年所作的一次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的演讲时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从磨尖箭头到光刻芯片的所有技术,都与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数以亿计的原子以便把物质做成有用的形态有关。范曼质问道,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从单个的分子甚至原子开始进行组装,以达到我们的要求?他说:“至少依我看来,物理学的规律不排除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制造物品的可能性。”这是纳米技术的灵感的来源。 纳米(nanometer),是一种长度单位,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大约是三四个原子排列起来的宽度。纳米材料又称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粒子组成。纳米粒子一般是指尺寸在1 - 100 nm间的粒子,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纳米科学技术(nano - technology),是指用数千个分子或原子制造新型材料或微型器件的科学技术。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纳米科学技术将使人们迈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1]。 纳米科学是一门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集于一体的新兴科学,主要包括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和纳米生物学等。21世纪将是纳米技术的时代,随着其制备和改性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在诸多领域将会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在机械、电子、光学、磁学、化学和生物学领域有关广泛的应用前景。纳米科学技术的诞生,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特别是能源、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 金属纳米材料是纳米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贵金属金、银、铜为代表,其中因为纳米银具有很高的表面活性、表面能催化性能和电导热性能,以及优良的抗菌杀菌活性,在无机抗菌剂、催化剂材料、电子陶瓷材料、低温导热材料、电导涂料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得到最多的关注,如在化纤中加入少量纳米银,可以改善化纤制品的某些性能,并使其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在氧化硅薄膜中加加少量的纳米银,可以使得镀这种薄膜的玻璃有一定的光致发性。 纳米银团簇就是将粒径做到纳米级的金属银单质。纳米银粒径大多在25 nm 左右,对大肠杆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等数十种致病微生物都有强烈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而且不会产生耐药性。纳米银杀菌具有广谱抗菌、强效杀菌等一系列特点,能杀灭各种致病微生物,比抗菌素效果更好。10 nm大小的纳米银

银纳米粒子的合成和表征实验报告

银纳米粒子的合成和表征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还原法制备银纳米粒子的方法; 2、熟练掌握TU-1901紫外分光光度仪测量吸收光谱; 3、锻炼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理,独立思考能力。 二、实验原理 1、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 2KBH4+2AgNO3+6H2O→2Ag+2KNO3+2H3BO3+7H2↑ (反应开始后BH4-由于水解而大量消耗:BH4-+H++2H2O→中间体→HBO2+4H2↑) 还原法制得的纳米银颗粒杂质含量相对较高,而且由于相互间表面作用能较大,生成的银微粒之间易团聚,所以制得的银粒径一般较大,分布很宽。 2、TU-1902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 测量原理:由于银纳米粒子的粒度不同,对于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程度的吸收,根据其吸收特性,即最大吸收峰对应的波长,可以判断粒子的大小。 银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与λmax: 平均粒径/nm <10 15 19 60 λmax/nm 390 403 408 416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电子分析天平、磁力搅拌器、量筒(5mL)、烧杯(一大一小)、移液管(5mL)、容量瓶(50mL)、比色管(50mL)、TU-1902双光束紫外可见光谱仪、滴管、洗瓶、洗耳球、手套等。 药品试剂:1mmol/L AgNO 3溶液、KBH 4 (固体)、蒸馏水、冰块等。

四、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数据处理 1、配制1.5mmol/L KBH4溶液 (1)减量法称取0.04gKBH4固体于小烧杯中,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 5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洗涤并将洗液转移至容量瓶中(重复3次),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摇匀。得15mmol/L KBH4溶液。 (2)用移液管移取上述溶液5mL至50mL比色管,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摇匀。得1.5mmol/L KBH4溶液。 实验数据:m(KBH4)=22.6177g-22.5792g=0.0385g c1(KBH4)=m/(MV)=0.0385g/(53.94g/mol×50mL)=14.3mmol/L c(KBH4)=c1V1/V2=(14.3mmol/L×5mL)/50mL=1.43mmol/L 2、制备纳米银: 量筒移取15mL1.5mmol/L KBH4溶液于烧杯中,放入磁子,在冰浴、搅拌条 溶液,继续搅拌15min。 件下,逐滴加入2.5mL1mmol/LAgNO 3 现象:开始滴加AgNO 后溶液变黄,之后颜色逐渐加深,一段时间后变成黄 3 棕色。 3、银纳米粒子的表征 (1)测量银纳米粒子的吸收曲线: 光谱测量→设置测量参数→基线测量(蒸馏水)→样品测量→导出数据(得表1): 波长(nm) 吸光度A 波长(nm) 吸光度A 波长(nm) 吸光度A 500 0.716 430 0.903 360 0.877 495 0.721 425 0.939 355 0.837 490 0.727 420 0.972 350 0.794 485 0.733 415 1.013 345 0.753 480 0.74 410 1.03 340 0.712

水热合成Fe2O3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Journal of Changshu Institute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s )第26卷第10Vol.26No.102012年10月Oct.,2012 收稿日期:2012-09-05 作者简介:季红梅(1982—),女,江苏启东人,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无机功能材料.水热合成Fe 2O 3/石墨烯纳米 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季红梅1,于湧涛2,王露1,王静1,杨刚1 (1.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常熟215500;2.吉林石化公司研究院,吉林吉林132021) 摘要:利用水热法成功合成了Fe 2O 3/石墨烯(RGO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导电性能良好的石墨烯网络起到连接导电性能极差的Fe 2O 3和集流体的作用.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180℃下得到的 Fe 2O 3/RGO 具有良好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在不同倍率充放电过程中,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023.6mAh/g (电流密度为40mA/g ),电流密度增加到800mA/g 时,放电比容量维持在406.6 mAh/g ,大于石墨的理论放电比容量~372mAh/g.在其他较高的电流密度下比容量均保持基本不变.该Fe 2O 3/RGO 有望成为高容量、低成本、低毒性的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关键词:Fe 2O 3;石墨烯;负极材料中图分类号:TM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12)10-0055-05 自从P.Poizot [1]等报道过渡金属氧化物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这一研究后,金属氧化物负极便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铁的氧化物具有比容量大、倍率性能好和安全性能高等优点,且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环境友好,因此是一类很有发展潜力的动力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Fe 2O 3作为一种常温下最稳定的铁氧化合物,理论容量为1005mAh/g ,远高于石墨类材料的理论比容量,已经成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一个研究热点.近年来,石墨烯由于其高的电传导性,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柔韧性而被尝试用于与活性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复合,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比如,Cui Y [2]课题组在溶剂热条件下两步法得到Mn 3O 4与石墨烯的复合材料,改善了Mn 3O 4的比容量和循环性能.Co 3O 4,Fe 3O 4等金属氧化物材料与石墨烯复合也有被研究,本课题组在石墨烯和金属氧化物材料复合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3].本文通过水热法一步合成Fe 2O 3/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合成过程中采用三乙烯二胺提供反应的碱性环境,并控制Fe 2O 3的粒子生长.1 实验 1.1试剂和仪器 三乙烯二胺(C 6H 12N 2);无水三氯化铁(FeCl 3);石墨;硝酸钠(NaNO 3);浓硫酸(H 2SO 4);高锰酸钾(KMnO 4);双氧水(H 2O 2)和盐酸(HCl ),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日本理学H-6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理学D/max2200PC 型X 射线衍射仪;德国Bruker Vector 22红外光谱仪;日本JEOL-2000CX 透射电镜;美国Thermo Scientific Escalab 250Xi 光电子能谱仪;LAND 电池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摘录(打印)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方法摘录 作者姓名:彭家仁 单位:五邑大学广东江门 摘要: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的纳米材料同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一样已经成为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和战略制高点。由于纳米材料的特殊结构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特异效应和性能,使得纳米材料具有不同于常规材料的特殊用途。本文就纳米材料的结构特性和性能、应用及制备方法与表征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纳米材料的应用及其制备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纳米材料;结构特性;特异效应;应用;制备方法 Methods of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materials Kevin Peng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Guangdong) Abstract:The nano-materials known as“the most promising material in the21st century”along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biotechnology has become one of the three pillars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trategic high ground in the21st century.Because of the special structure of the nano-materials,as well as its specific effects and performance,thenano-materials have the special purposes oth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materials. In this paper,we search for the structural properties,specific effect and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materials.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application and preparation of nano-materials. Keywords:nano-materials;structural properties;specific effect;applications;preparation methods 0前言 从人类认识世界的精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模糊时代(工业革命之前)、毫米时代(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微米和纳米时代(20世纪40年代开始至今)。自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Gleiter提出“纳米晶体材料”的概念,随后采用人工制备首次获得纳米晶体,并对其各种物性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来,纳米材料已引起世界各国科技界及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纳米材料是指特征尺寸在纳米数量级(通常指1~100nm)的极细颗粒组成的固体材料。从广义上讲,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寸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的材料。通常分为零维材料(纳米微粒),一维材料(直径为纳米量级的纤维),二维材料(厚度为纳米量级的薄膜与多层膜),以及基于上述低维材料所构成的固体。从狭义上讲,则主要包括纳米微粒及由它构成的纳米固体(体材料与微粒膜)。纳米材料的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新层次,是交叉学科跨世纪的战略科技领域。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表征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表征 文献综述 材料0802班 李琳 200822046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表征 李琳 摘要:石墨烯(又称单层石墨或二维石墨)是单原子厚度的二维碳原子晶体,被认为是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的基本结构单元[1]。石墨烯可通过膨胀石墨经过超声剥离或球磨处理来制备[2,3],其片层厚度一般只能达到30~100 nm,难以得到单层石墨烯(约0.34 nm),并且不容易重复操作。所以寻求一种新的、容易和可以重复操作的实验方法是目前石墨烯研究的热点。而将石墨氧化变成氧化石墨,再在超声条件下容易得到单层的氧化石墨溶液,再通过化学还原获得,已成为石墨烯制备的有效途径[4]。通过述评氧化石墨及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结构、改性及其与聚合物的复合,展望了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石墨烯,氧化石墨,制备,表征 Oxidation of graphite surfaces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LI Lin Abstrat:Graphite surfaces (also called single graphite or 2 d graphite )is the single atoms thickness of the 2 d carbon atoms crystal, is considered fullerenes, carbon nanotubes and graphite basic structure unit [1].Graphite surfaces can through the expanded graphite after ultrasonic stripping or ball mill treatment topreparation [2,3], a piece of layer thickness normally only up to 30 to 100 nm, hard to get the single graphite surfaces (about 0.34 nm), and not easy to repeated operation. So to search a new, easy to operate and can be repeated the experiment method of the graphite surfaces is the focus of research. And will graphite oxidization into oxidation graphite, again in ultrasonic conditions to get the oxidation of the single graphite solution, again through chemical reduction get,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of the preparation of graphite surfaces [4]. Through the review of graphite oxide and oxidation graphite surfaces of the preparation, structure, modification of polymer and the

纳米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湖南工程学院 课程论文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班级化工1103 姓名吴飞学号201106010305 课程论文题目纳米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课程名称学科前沿讲座 评阅成绩 成绩评定老师签名 日期:2014 年10 月11 日

纳米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吴飞 (湖南工程学院,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纳米银具有独特的热光、电磁、催化和敏感等特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金属纳来材料研究的热点.阐述了制备纳米银的方法,包括化学还原法!光化学还原法!模板法!溶胶一凝胶法! 微乳液法激光烧蚀法等,列举了纳米银在化学反应!光学领域!杭菌领域和作为杭静电材料的主要应用,简述了纳米银制备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展望了纳米银合成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纳米银制备方法应用 Research Progress of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ilver Nanomaterial Wu Fei (Hunan lnstitute of Engineering,Hunan Xiangtan 411100) Abstract Silver nanomaterial, one of the most active researeh fields in the metal nanometer materials, has a wide arnge of applications because of its unique heat , light ,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 catalysis and sensitive features .The prePartion method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chmeical reduction , photoehmeical reduction ,template , sol-gel method, microemulsion , laser ablation method and so on.Their main applications of nano-silver in chmeical reactions , optical field, anti-bacterial field and anti-static materials are introduced.The shortages in the fabrica -tion process of silver nanomaterial are also outlined.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the synthetic technique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silver nanomaterials are Prospected. Key words silver nanoparticle,preparation,application 前言 纳米银是指粒径为1~100 nm的金属银单质,是一种新兴的功能材料。纳米银独特的热、光、电、磁、催化和敏感等特性引起了化学、物理和材料学家的广泛兴趣,特别是一维、二维的纳米银材料,例如,单分散的纳米颗粒、纳米线、纳米棒、纳米板材和纳米立方体等被认为在化学反应、抗菌和其它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 纳米银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活性川,导电率比普通银至少高20倍,因此,广泛用作催化剂材料、防静电材料、低温超导材料和生物传感器材料等阅。另外,纳米银还具有抗菌功能,可应用于医药行业。因此,研究纳米银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应用较多的纳米银的合成方法进行了评述,并对其应用作了简要的总结。 1纳米银的应用 纳米银粉基于其粉体粒径小,而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点多、催化活性高、熔点低、烧结性能好等优点,此外,它还保留了金属银的导电性好、抗菌性能好,电铸银颜色光亮的优点,使得纳米银粉在热、电、光、声、磁和催化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1纳米银应用于催化领域 纳米银粉由于粒径小、比表面积和表面能高、表面活性点多、表面原子的配位情况与颗粒内部原子有很大差异,具有优良的催化活性和反应选择性,可提高反应效率,因而其催化活性和选

高分子_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高分子/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高秋菊1,夏绍灵1,2* ,邹文俊1,彭 进1,曹少魁2 (1.河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郑州 450001;2.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郑州 450052 )收稿:2012-01-09;修回:2012-04- 24;基金项目:郑州科技攻关项目(0910SGYG23258- 1);作者简介:高秋菊(1984—),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E-mail:gaoqiuj u2008@yahoo.com.cn;*通讯联系人,Tel:0371-67758722;E-mail:shaoling _xia@haut.edu.cn. 摘要: 石墨烯以其优异的力学、光学、电学和热学性能,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介绍了石墨烯的结构、性能和特点,并对石墨烯的改性方法进行了概括。本文着重综述了高分子/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介绍了高分子/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三种制备方法,即原位插层聚合法、溶液插层法和熔融插层法。此外,还对高分子/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并对石墨烯复合材料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石墨烯;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引言 石墨烯是以sp2 杂化连接的碳原子层构成的二维材料, 其厚度仅为一个碳原子层的厚度。这种“只有一层碳原子厚的碳薄片”,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薄、最坚硬、最有韧性的新型材料。石墨烯具 有超高的强度,碳原子间的强大作用力使其成为目前已知力学强度最高的材料。石墨烯比钻石还坚硬, 强度比世界上最好的钢铁还高100倍[1] 。石墨烯还具有特殊的电光热特性, 包括室温下高速的电子迁移率、 半整数量子霍尔效应、自旋轨道交互作用、高理论比表面积、高热导率和高模量、高强度,被认为在单分子探测器、集成电路、场效应晶体管等量子器件、功能性复合材料、储能材料、催化剂载体等方面有广泛 的应用前景[ 2] 。石墨烯是一种疏松物质,在高分子基体中易团聚,而且石墨烯本身不亲油、不亲水,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石墨烯与高分子化合物的复合,尤其是纳米复合。因而,很多学者对石墨烯的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提高石墨烯和高分子基体的亲和性,从而得到优异的复合效应。 1 石墨烯的改性方法 1.1 化学改性石墨烯 该方法基于改性Hummers法[3] 。首先,由天然石墨制得石墨氧化物, 再通过几种化学方法获得可溶性石墨烯。其化学方法包括:氧化石墨在稳定介质中的还原[4]、通过羧基酰胺化的共价改性[5] 、还原氧化石墨烯的非共价功能化[ 6]、环氧基的亲核取代[7]、重氮基盐的耦合[8] 等。此外,还出现了对石墨烯的氨基化[9]、酯化[10]、异氰酸酯[11] 改性等。用化学功能化的方法对石墨烯进行改性,不仅可以提高其溶解性 和加工性能,还可以增强有机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1.2 电化学改性石墨烯 利用离子液体对石墨烯进行电化学改性已见报道[12] 。用电化学的方法,使石墨变成用化学改性石 墨烯的胶体悬浮体。石墨棒作为阴极,浸于水和咪唑离子液的相分离混合物中。以10~20V的恒定电 · 78· 第9期 高 分 子 通 报

石墨烯及其纳米复合材料发展.

河北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石墨烯及其纳米复合材料发展概况 专业金属材料 班级材料116 学号111899 姓名李浩槊 2015年01月05日

摘要 自从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地在实验中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石墨烯因其优异的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能已经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热点。 石墨烯的碳原子排列与石墨的单原子层雷同,是碳原子以sp2混成轨域呈蜂巢晶格(honeycomb crystal lattice)排列构成的单层二维晶体。石墨烯可想像为由碳原子和其共价键所形成的原子尺寸网。石墨烯是世上最薄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导热系数高达5300 W/(m·K),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超过15000 cm2 /(V·s),又比纳米碳管或硅晶体高,而电阻率只约10-6Ω·cm,比铜或银更低,为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因为它的电阻率极低,电子跑的速度极快,因此被期待可用来发展出更薄、导电速度更快的新一代电子元件或晶体管。由于石墨烯实质上是一种透明、良好的导体,也适合用来制造透明触控屏幕、光板,甚至是太阳能电池。 石墨烯的结构非常稳定,石墨烯内部的碳原子之间的连接很柔韧,当施加外力于石墨烯时,碳原子面会弯曲变形,使得碳原子不必重新排列来适应外力,从而保持结构稳定。这种稳定的晶格结构使石墨烯具有优秀的导热性。 但是,因为石墨烯片层之间存在很强的范德华力,导致其很容易堆积团聚,在一般溶剂中的分散性很差,所以其应用领域受到了限制。本文通过收集、查阅多篇有关石墨烯研究的论文,分析、整理了石墨烯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理论。 关键词:石墨烯纳米材料制备复合材料

实验三-水热法制备纳米银立方体及光谱分析

水热法制备银纳米立方体及紫外光谱性能研究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水热法合成单分散银纳米立方体的制备方法 2熟悉纳米银立方体的表征方法 二、实验原理 纳米银(Nano Silver )就是将粒径做到纳米级的金属银单质。由于颗粒尺寸微细化,使得纳米银表现出体相材料不具备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和宏观量子效应等性质。纳米银形貌和大小会影响其性质,所以可控形貌合成纳米银引起了广泛关注。纳米银对大肠杆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等数十种致病微生物都有强烈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而且不会产生耐药性,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纺织服饰、水果保鲜、食品卫生等领域。 本实验首先以[Ag(NH 3)2]OH 、葡萄糖、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为原料,采用人们熟知的银镜反应,水热条件下合成银纳米立方体。 反应方程式如下: [Ag(NH 3)2]+ (aq)+ Br - (aq)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gBr(s) +2NH 3 (aq) (1) [Ag(NH 3)2]+ (aq) +RCHO (glucose) (aq)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g (NPs)+ RCOO - (aq) +2NH 4 + (aq) (2) 反应流程如下: 三、仪器与试剂 试剂:硝酸银、氨水、去离子水、葡萄糖、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抗坏血酸。 仪器:烧杯、容量瓶、电子天平、搅拌器、反应釜(25 mL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X 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离心机、离心管。 四、实验步骤 1、溶液配制 配制[Ag(NH3)2]OH 30ml :将0.51g ,0.003mol 硝酸银溶解于50ml 的蒸馏水中,向所配置的硝酸银溶液中低价1mol/L 的氨水溶液并剧烈搅拌,直至澄清,想所

纳米材料的制备以及表征教学总结

纳米材料的制备以及表征 纳米科技作为21世纪的主导科学技术,将会给人类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新的工业革命。纳米科技使我们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手段和能力延伸到原子和分子。纳米材料是目前材料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纳米材料是纳米技术应用的基础。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究对纳米材料的组成、结构、形态、尺寸、排列等的控制,以制备符合各种预期功能的纳米材料。 低维纳米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在各个同领域的广泛应用 而受到国内外许多科研小组的广泛关注。钒氧化物纳米材料因为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传感特性及电子传导特性而成为研究低维纳米材料物理化学现象的理想体系。尤其是对钒氧化合物纳米线、纳米带、纳米管的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日益深入。另外,稀土正硼酸盐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发光性能、电磁性能引起了广大科研小组的浓厚兴趣,是低维纳米材料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内容。 1.绪论 1.1纳米材料的发展概况 早在60年代,东京大学的久保良吾(Kubo)就提出了有名的“Kubo效应”, 认为金属超微粒子中的电子数较少,而不遵守Femri统计,并证实当结构单元变得比与其特性有关的临界长度还小时,其特性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干净的超微粒子的制取及研究,“Kubo效应”理论日趋完善, 为日后纳米技术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人们对纳米颗粒的结构、形态和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描述金属微粒费密面附近电子能级状态的久保理论日趋完善,并且用量子尺寸效应成功地解释了超微粒子的某些特性[3]。最早使用纳米颗粒 制备三维块体试样的是德国萨尔兰大学教授H.Gletier,他于1984年用惰性气体蒸发、原位加压法制备了具有清洁表面的纳米晶Pd、cu、Fe等[4],并从理论及性能上全面研究了相关材料的试样,提出了纳米晶材料的概念,成为纳米材料的创始者。1987年美国Argon实验室sigeel博士课题组用相同方法制备了纳米陶 瓷TIOZ多晶体。纳米技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得到了长足发展,并逐步成为一个纳米技术体系。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技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 召开,标志着纳米科学技术的正式诞生;正式提出了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和表征 - 副本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和表征 在我们的技术中独立的纸一样或foil-like材料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的用途包括作为防护层,化学过滤器、组件电气电池或超级电容器,粘合剂层,电子或光电组件,和分子存储。基于纳米组件如剥落了蛭石或云母血小板使无机的纸一样的材料一直深入研究和商业化防护涂料、高温粘结剂、电介质壁垒和gas-impermeable膜。因为它们的化学电阻率与大多数媒体,在宽度,温度范围内,密封性能优越,是不透过性液体,碳基柔性石墨薄片堆叠血小板组成的膨胀石墨一直使用在在填料和填料的应用程序。碳纳米管的发现带来了巴基纸,它显示优良的机械和电气性能,使其潜在的适合燃料电池和结构复合应用程序。在这里,我们报告的准备和表征氧化石墨烯纸,一个由血流导引组装独立的碳基膜材料个人氧化石墨烯表。这种新材料在刚度和强度方面优于许多其他的纸一样的材料。这种新材料区别于其他纸一样的材料的刚度和强度。宏观的灵活性和刚度的组合的结果能联锁纳米石墨烯氧化物表的安排。 氧化石墨是一种层状材料组成的亲水氧化的石墨烯薄片(氧化石墨烯表)轴承氧官能团基飞机和边缘。Graphite-oxidebased薄膜是通过solvent-casting方法制造的,但尚不清楚是否氧化石墨分散体使用完全脱落成单个表。此外,生成的薄膜材料的形态和力学性能在侦破而没有阐明。 最近,我们已经表明,在合适的条件下氧化石墨在水中可以接受完全剥落,产生几乎完全个人的胶体悬浮液,平均横向尺寸约1毫米的石墨烯氧化物表。这样的表可以化学功能化,分散在聚合物矩阵,缺氧复合材料屈服小说。我们因此寻求一个方法将氧化石墨烯表组合为秩序井然的宏观结构。我们发现,类似于碳纳米管,石墨烯氧化物表确实可以组装成纸一样的材料并在一个方向流动。真空过滤胶体分散体系的氧化石墨烯表通过一个Anodisc膜过滤并干燥后,独立的氧化石墨烯纸厚度范围从1到30毫米(补充的信息1)。这这种材料在传播在反射白光时是均匀和深棕色,当比5毫米厚时是几乎黑色得了(图1)。氧化石墨烯纸样品的断裂边缘成像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露well-packed层通过几乎整个论文的截面样本,夹在密集的“波浪”少皮肤层,厚约100 - 200 nm e-g(图1)。这种材料在反射时以均匀和深棕色在传播,在比5毫米厚时几乎黑色得了(图1)。 图1 |氧化石墨烯纸的形态和结构。a-d氧化石墨烯纸模拟、数码相机图像。a,1微米厚(西北大学的标志在纸下);b,折叠,5微米厚半透明薄膜;c、折叠,25微米厚地带;d,带断裂后拉伸加载。e-g、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分辨率扫描电镜侧视图像,10微末厚样品。h,x射线衍射模式的两个氧化石墨纸样品用两种不同的工具(见方法)。

纳米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报告 课程名称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班级电气1241 姓名张伟 学号32 电气与信息学院 和谐勤奋求是创新

纳米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摘要:介绍了纳米材料的特性及测试与表征。综合使用各种不同的分析和表征方法,可对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有效研究。 关键词:测试技术;表征方法;纳米材料 引言 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及化学特性以及一系列新异的力、光、声、热、电、磁及催化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国防、电子、化工、建材、医药、航空、能源、环境及日常生活用品中,具有重大的现实与潜在的高科技应用前景。纳米材料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是决定其性能和应用的关键因素,而要探讨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对其在原子尺度和纳米尺度上进行表征。其重要的微观特征包括:晶粒尺寸及其分布和形貌、晶界及相界面的本质和形貌、晶体的完整性和晶间缺陷的性质、跨晶粒和跨晶界的成分分布、微晶及晶界中杂质的剖析等。如果是层状纳米结构,则要表征的重要特征还有:界面的厚度和凝聚力、跨面的成分分布、缺陷的性质等。总之,通过对纳米材料的结构特性的研究,可为解释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提供实验依据。 纳米材料尺度的测量包括:纳米粒子的粒径、形貌、分散状况以及物相和晶体结构的测量;纳米线、纳米管的直径、长度以及端面结构的测量和纳米薄膜厚度、纳米尺度的多层膜的层厚度的测量等。适合纳米材料尺度测量与性能表征的仪器主要有:电子显微镜、场离子显微镜、扫描探测显微镜Χ光衍射仪和激光粒径仪等。 紫外和可见光谱是纳米材料谱学分析的基本手段,分为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和荧光光谱。吸收光谱主要用于监测胶体纳米微粒形成过程;发射光谱主要用于对纳米半导体发光性质的表征,荧光光谱则主要用来对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发光材料的荧光性质进行表征。红外和喇曼光谱的强度分别依赖于振动分子的偶极矩变化和极化率的变化,因而,可用于揭示纳米材料中的空位、间隙原子、位错、晶界和相界等方面的信息。纳米材料中的晶界结构比较复杂,与材料的成分、键合类型、制备方法、成型条件以及热处理过程等因素均有密切的关系。喇曼频移与物质分子的转动和振动能级有关,不同的物质产生不同的喇曼频移。喇曼频率特征可提供有价值的结构信息,利用喇曼光谱可以对纳米材料进行分子结构、键态特征分析和定性鉴定等。喇曼光谱具有灵敏度高、不破坏样品、方便快速等优点,是研究纳米材料,特别是低维纳米材料的首选方法。 目前对纳米微观结构的分析表征手段主要有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它包括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近场光学显微镜等。利用探针与样品的不同相互作用,在纳米级至原子级水平上研究物质表面的原子和分子的几何结构及与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用STM不仅可以观察到纳米材料表面的原子或电子结构,还可以观察表面存在的原子台阶、平台、坑、丘等结构缺陷。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用来观察位错、孪晶、晶界、位错网络等缺陷,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来研究氧缺位的分布、原子的配位情况、运动过程以及电子密度的变化;用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研究未成键电子数、悬挂键的类型、数量以及键的结构特征等。 测试技术的发展 纳米测试技术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创造新的纳米测量技术,建立新理论、新方法;二是对现有纳米测量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完善,使它们能适应纳米测量的需要;三是多种不同的纳米测量技术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使之能适应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需要。纳米测试技术是多种技术的综合,如何将测试技术与控制技术相融合,将探测、定位、测量、控制、信号处理等系统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大系统,开发、设计、制造出实用新型的纳米测量系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随着纳米材料科学的发展和纳米制备技术的进步,将需要更新的测试技术和手段来表征、评价纳米粒子的粒径、形貌、分散和团聚

高分子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前沿与趋势

石墨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前沿与趋势 聚合物与其他塑料结合形成混纺纤维,与滑石粉及云母混合形成填充系统,和与其他非均质加固物进行模型挤压生产复合材料和杂化材料。这种简单的“混合搭配”方法使得塑料工程师们能够利用聚合物团生产一系列能够控制极端条件的有用的材料。在这种方法中最后加入的事石墨烯------人们早就了解到它的存在但是知道2004年才被制备与鉴定出的碳单原子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Andre K.Geim和Konstantin S.Novoselov因为分离出碳单原子层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成就导致了聚合物纳米材料的蓝图发生了变化。人们已经长期熟知碳基材料,像金刚石,六方碳和石墨烯。但是聚合物纳米材料研究团体重新燃起的热情主要由于石墨烯可与塑料结合的特性以及它来自于廉价的先驱体。石墨烯的性价比优势在纳米复合材料、镀膜加工、传感器和存储装置的应用上正挑战着碳纳米管。接着,这些只能被想象出来的应用将会出现。事实上,Andre Geim说过“石墨烯对于它的名字来说就是一种拥有最佳性能的非凡的物质。”这能够在目前大量发表的文献中可以看出。石墨烯为什么能够这样引起人们的兴趣呢?本篇综述尝试去处理在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新兴潮流中所产生的这类问题。这个工作的范围被石墨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GPNC)研究员提出期望的发展潜力进行了拓展。 神奇的石墨烯 石墨烯被频繁引用的性能是它的电子传输能力。这意味着一个电子可以在其中不被散射或无障碍地通行。石墨烯的电子迁移率可达到20000cm2/Vs,比硅晶体管高一个数量级。一片最近的综述表明,以改良样品制备的石墨烯,电子迁移率甚至可以超过25000cm2/Vs。石墨烯是否缺少禁带以及大量合成纯石墨烯是否可行只有将来的研究可以解释。目前,非凡的电子传导性能使得石墨烯居于各类物质之首。所以,利用石墨烯代替硅作为基质的可能性将指日可待。虽然石墨烯的电子传导能力要比铜高得多,但是其密度只有铜的1/5。文献中大量记载了石墨烯的电子传导性能极其影响方面的细节。 由于它固有的特性人们开始对它在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产生了兴趣。据预测,一个单层无缺陷的石墨烯薄膜的抗拉强度要比其他任何物质都要大。事实上,James Hone’s小组已经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独立的单层石墨烯薄膜的断裂强度。他们测得的平均断裂力为1700nN。他们还发现石墨烯这种物质可以抵挡超高的应力(约25%)。这些测量值使得这个团队计算出无缺陷石墨烯薄片的内在强度为45Nm-1。这儿的内在强度被规定为无缺陷的纯物质在断裂之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石墨烯如此卓越的是由于它相当于1.0Tpa的杨氏模量。在其他的特性中Paul McEuen和同事们只有一个原子厚度的石墨烯薄膜即可隔绝气体,包括氦气。即石墨烯在实际应用中可作为密闭的微室。石墨烯所表现出的热传导性能要比铜高出很多倍。这就意味着石墨烯能够很容易地进行散热。最近对大块石墨烯薄膜的研究表明其热传导系数是600W/(m.K)。石墨烯另外的一个特性是其具有高的比表面积,计算值为2630m2g-1,而碳纳米管仅为1315m2g-1,这使得石墨烯在储能装置应用上成为一个候选材料。Rod Ruoff’s小组通过改性的石墨烯演示了其具有的超高电容性能。对石墨烯的新奇属性的详细描述随处可见石墨烯与碳纳米管相比有一个截然相反的属性是其不含杂质(不含金属),这对构建可靠的传感器和储能装置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优势。,更进一步,由于它形状与结构,石墨烯或许有更低的毒性,这也成为目前研究的主题。 独立的纳米材料的这些性质使得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材料学家,不论作为理论学家还是实验学家,都为石墨烯的潜力而感到振奋。然而,最重要的问题是去区分炒作还是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