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鼻窦炎的治疗

牙源性鼻窦炎的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牙源性鼻窦炎的治疗

导语:相信大家肯定都听说过牙源性鼻窦炎吧?鼻窦炎分多种类型,牙源性是其中的一种类型。那么这种牙源性鼻窦炎,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有什么

相信大家肯定都听说过牙源性鼻窦炎吧?鼻窦炎分多种类型,牙源性是其中的一种类型。那么这种牙源性鼻窦炎,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呢?有没有比较好的治疗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探讨一下吧。

牙源性鼻窦炎的原因

1.全身抵抗力降低,如过度疲劳,受凉受湿,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以及生活环境不良所致

2.变态反应体质,全身性疾病如贫,血内分泌功能不足(如甲状腺脑垂体和性腺等功能减退),急性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猩红热,白喉等均可诱致本病发生

3.鼻腔的一些疾病,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变态反应性鼻炎,鼻腔异物或鼻腔肿瘤,也可引起鼻窦炎

4.邻近病灶,如扁桃体炎或腺样体肥大,上颌第二双尖牙及第一,第二磨牙根部的感染,拔牙时损伤上颌窦壁或龋齿残根坠入上颌窦内等也可导致鼻窦炎

5.其它,如鼻窦外伤骨折;游泳时跳水姿势不当(如取立式跳水),或潜水与游泳后擤鼻不当,污水进入鼻窦内;鼻腔内填塞物置留时间过久;高空飞行迅速下降,窦腔与外界形成相对的负压,将鼻腔分泌物吸入鼻窦等也能造成发病.

临床表现:鼻塞较甚,不闻香臭,鼻涕黄浊或带血,腥臭,鼻涕倒流,咽部异物感,头胀剧烈,一般可为前额,枕,或双例太阳穴痛,中午,下午最为严重.鼻窍肌膜红赤肿胀,尤以鼻腔上段中鼻甲中鼻道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耳鼻喉科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试行版)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主要症状: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 主要体征:鼻黏膜肿胀,色淡白或色红,鼻腔可有清稀分泌物。 病程: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病史:部分病人可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局部体征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 变应性鼻炎包括: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 1.病史及症状:具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发作期间具有鼻痒、喷嚏、流清涕、和鼻塞4项症状中至少3项。 2.检查:鼻腔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或充血、肿胀。变应原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至少1种为(++)或(++)以上。有条件者可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查。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每年发病季节基本一致,且与致敏花粉传粉期相符合,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外变应原(花粉)为主;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在1年内半数以上的日子里有上述症状,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内变应原(螨、室内尘土等)为主。 (二)证候诊断 1.肺气虚寒证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平素畏风怕冷,自汗,咳嗽痰稀,气短,面色苍白;鼻黏膜肿胀淡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2.脾气虚弱证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伴有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困倦;鼻黏膜色淡,肿胀明显;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弱。 3.肾阳不足证 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样;伴有形寒肢冷,夜尿清长,神疲乏力,腰膝痠软;鼻黏膜水肿苍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4.肺经伏热证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评价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评价 发表时间:2013-09-23T17:29:11.530Z 来源:《世界临床医学》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武箴 [导读] 随着临床上广泛地应用抗生素以及激素,对于新型耐药菌株的出现以及诊断技术不断发展提高。 武箴 山东省曹县中医院耳鼻喉科 274400 【摘要】目的:探析临床上对于非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采用鼻内镜的手术方法以及疗效,同时探究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鼻窦炎患者180 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以及随访记录资料。结果:患者总治愈率为82.78%,复发率为17.22%;窦口开放大小、并发症、定期冲洗 3 个方面和术后患者的疗效密切相关,未进行定期冲洗和窦口开放过小对术后疗效最为显著。结论:临床上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推广 【关键词】鼻内镜;霉菌性;非侵袭型;鼻窦炎;疗效 随着临床上广泛地应用抗生素以及激素,对于新型耐药菌株的出现以及诊断技术不断发展提高。临床上治疗该类患者主要的手术方法为鼻内镜手术,在尽可能将病变组织清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持或者恢复患者正常的鼻腔生理功能,但是受到众多的因素影响,部分患者不能达到临床预期治疗效果[1]。非侵袭型患者无典型的鼻窦炎典型临床特点,笔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0 年3 月到2011 年12 月期间收治的鼻窦炎患者180 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的临床检查并参照先关的临床诊断标准[2]确诊为非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其中男性患者108 例,女性患者 72 例,年龄21~72 岁,平均年龄42.1±12.5 岁,病程3 月~11 年,平均5.7±2.8 年。患者知情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检查 患者在术前均性CT 检查(鼻窦冠状位加或者不加水平位),以及相关的常规医技检查。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均采用局部加强麻醉(肌肉注射100mg 杜冷丁+25mg 异丙嗪针+1U 巴曲停)或者静脉复合全麻,待患者麻醉效果完全时,鼻内镜下行病变上颌窦开放手术,伴有鼻息肉的患者则先将鼻息肉完全摘除,再将钩突切除;中下鼻甲肥大或者息肉样变患者行部分鼻甲切除术;伴发蝶窦、筛窦病变的患者均同期于鼻中隔粘膜下行切除术,同时开放蝶窦或者筛窦,然后90 例患者进行常规上颌窦开放,其余患者行窦口扩大上颌窦开放,将窦腔内部残留或者新生豆腐渣样无彻底清除,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窦腔,手术结束时采用凡士林油纱条或者海绵将术腔或者创面填塞。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临床《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相关的疗效评价标准[3]对患者术后6 月疗效进行评价,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鼻内镜下创面全部愈合,窦口开放良好,窦腔粘膜上皮化且无脓性分泌物。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 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设定 α=0.05,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180 例患者在术后随访6 月~1 年,治愈149 例(82.78%),复发31 例(17.22%)。疗效和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症、窦口开放大小、是否定期冲洗3 个方面密切相关,尤以未进行定期冲洗和窦口开放过小。 2.1 窦口开放大小对手术治疗的影响 90 例窦口扩大开放治愈80 例(88.89%),复发10 例(11.11%);常规窦口开放90 例患者治愈68 例(75.56%),复发22 例(24.44%),两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定期冲洗术腔对疗效的影响 180 例患者中143 例患者定期冲洗术腔,治愈127 例(88.81%),复发16 例(11.19%),为定期冲洗37 例患者治愈21 例(56.76%),复发16 例(43.24%),两者比较差异显著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窦口开放大小对手术治疗的影响(例,%) 3 讨论 临床上该类疾病患者发病均发生在单侧,发生在双侧的病例极少,其中发病率最高为颌窦,然后为筛窦、蝶窦。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涕血、浓涕、鼻塞、鼻腔异味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面部疼痛[4]。霉菌是一种生长在鼻窦以及鼻腔粘膜上的条件致病菌,患者多由于长期服用抗生素以及激素类药物,进而出现机体免疫力下降,对外界的抵抗力降低,患者如果合并严重的消耗性疾病如血液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败血症或者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和放疗过程中,常处于卫生条件相对恶劣的环境中同时患者上呼吸道的解剖和生理改变进而导致患者鼻腔-鼻窦的通气障碍,引流等因素均会导致霉菌感染[5]。感染患者无典型的临床症状,早期多表现为回吸性涕血、血涕、鼻塞、鼻腔异味等,临床上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效果不显著。患者在进行鼻镜检查鼻粘膜可见肿胀、充血,中鼻甲息肉样变,中鼻道中可见脓

过敏性鼻炎常见治疗方法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又称变应性鼻炎,是鼻腔粘膜的变应性疾病,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另有一型由非特异性的刺激所诱发、无特异性变应原参加、不是免疫反应过程,但临床表现与上述两型变应性鼻炎相似,称血管运动性鼻炎或称神经反射性鼻炎,刺激可来自体外(物理、化学方面),或来自体内(内分泌、精神方面),故有人看作即是变应性鼻炎,但因在机体内不存在抗原-抗体反应,所以脱敏疗法、激素或免疫疗法均无效。 过敏性鼻炎常见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首选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更佳(不可滥用),均有效缓解相关鼻塞、流涕、打喷嚏、鼻痒等症状,鼻渊畅。 2.免疫疗法:又称脱敏疗法,用已找到的变应源制成脱敏浸液,以小量渐增大的方法舌下含服,使机体对变应源产生抵抗力。 3.降低鼻粘膜敏感性:对下鼻甲粘膜的冷冻疗法、激光、微波、20%硝酸银烧灼等,皆可使鼻粘膜表面敏感性降低,达到控制症状的目的。 4.降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翼管神经切断或岩浅大神经切断,均可使鼻内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 5.手术疗法:因为鼻腔解剖结构异常而造成鼻腔通气欠佳者,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厚,鼻息肉等,需要手术治疗来改善症状,如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下鼻甲部分切除、下鼻甲骨折外移术、鼻内镜下微波(射频消融术)治疗、鼻息肉摘除、鼻窦开放术等,均能有效缓解相关鼻塞、流涕、鼻痒等症状。

6.穴位疗法:李氏灵坤膏,采用的是穴位针对性疗法,是结合了针灸与药物的原理,药贴内含医用磁粉+纯中药提取物制剂而成,可以消炎祛痛,改善不适,增强机体细胞活力,具有不错的康复疗效。 7.减敏(脱敏)疗法:这是在测出过敏原之情况下以微量稀释之过敏原溶液逐量长期注射,以达到人体能对此抗原产生耐受性的方法,不过此法因要病人长期配合,治疗周期长,而且效果介于50-70%之间,所以许多病人配合度不佳。 CZB聚焦超声术治疗过敏性鼻炎 “CZB聚焦超声”技术,聚焦超声技术治疗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全新的非侵入性技术,是聚焦超声无创治疗技术在非肿瘤性疾病治疗领域的又一创新。

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与冲击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患者依从性分析

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与冲击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患者依从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21T11:56:29.19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5期作者:马艳华[导读] 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与冲击免疫治疗效果明显,但冲击免疫治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治疗依从性较好。 (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耳鼻喉科河北秦皇岛 066000) 【摘要】目的:分析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与冲击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患者依从性。方法:研究时间:2015年8月—2017年10月,研究对象:50例本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25)、对照组(n=25),给予实验组患者冲击免疫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免疫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评分、治疗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效果对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依从性对比显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与冲击免疫治疗效果明显,但冲击免疫治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治疗依从性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关键词】冲击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依从性【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5-0165-02 变应性鼻炎即过敏性鼻炎,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病变应原后导致介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粘膜非感染性炎症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多由遗传、变应原暴露等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鼻痒等,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避免其向哮喘发展。本次旨在研究变应性鼻炎常规免疫治疗与冲击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患者依从性,现做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5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实验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7~55岁,平均年龄(31.5±20.5)岁;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8~57岁,平均年龄(32.5±22.5)岁。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精细对比分析,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相应的检查,病情确诊后,对照组给予常规免疫治疗,对照组给予冲击免疫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常规免疫治疗使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疫苗进行皮下注射,初始剂量20SQ-U,每次1针,每周1次,连续治疗14周,剂量维持阶段为15周,将剂量维持在100000SQ-U分别与第16、17周各注射1次,随后6周注射1次,每次1针。(2)冲击免疫治疗使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疫苗进行皮下注射,初始剂量10SQ-U,在住院前3天,每天注射3次,每次1针,在第4天、第5天每天注射2次,每次1针,第6天维持剂量100000SQ-U,第7天采集血液样品后安排出院,第5周、第11周,第17周,每周1针。(3)若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瘙痒症状可以给予冰敷治疗,若出现皮肤过敏性坏死可以停止免疫治疗[1]。 1.3 分析指标 分析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评分、治疗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显效:患者粘膜上皮表现正常,无粘连,鼻腔未发生出血。有效:患者粘膜上皮偶尔出现粘连,鼻腔少量出血。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2]。治疗效果=显效率+有效率。疼痛评分为0~10分,得分越低,疼痛越小。治疗依从性采用RE依从性量表进行评价,量表内容包括坚持服药、生活规律、戒烟戒酒等内容,总分100分,总评分≥92分为完全依从;总评分70~91分为部分依从;总评分小于70分为不依从。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率+部分依从率[3]。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采用%表示,P<0.05,两组患者资料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4例,护理效果88.0%(22/25);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2例,护理效果60.0%(15/25),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χ2=5.094。 2.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 2.3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 实验组完全依从13例、部分依从8例、不依从4例,治疗依从性84.0%(21/25);对照组完全依从8例、部分依从6例、不依从11例,治疗依从性56.0%(14/25),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差异显著P<0.05,χ2=4.667。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出现皮肤瘙痒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0%(2/25);对照组出现皮肤瘙痒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2.0%(8/2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χ2=4.547。 3.讨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应用

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3-02-22T09:55:14.8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5期供稿作者:鲁杰龚梁陈建强胡银亚 [导读] 脱敏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值得广泛开展。 鲁杰龚梁(通讯作者) 陈建强胡银亚 (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315300)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标准化的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法、手术和传统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三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变应性鼻炎患者650例,随机分为A组(标准化特异性过敏原脱敏治疗组)、B组(等离子手术组)和C组(药物治疗组),A组患者注射特异性变应原疫苗,B组患者施行下鼻甲+鼻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C组患者进行常规鼻内糖皮质激素喷鼻治疗,随访2年以上。结果脱敏治疗后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手术组和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脱敏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值得广泛开展。 【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5-0036-02 随着工业化生活程度的提高,临床上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 tis, AR)患者日益增多,据统计已占10~25%[1],主要表现为鼻痒、鼻塞、喷嚏和流清涕等,可影响睡眠、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影响学童记忆力,甚至诱发支气管哮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脱敏治疗。药物能有效控制鼻炎症状,起效快,但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手术治疗采用鼻腔筛前神经烧灼和下鼻甲等离子消融可有效缓解鼻炎症状,但有一定的创伤性和复发率;脱敏治疗需要持续数年,起效慢,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目前脱敏治疗在我市开展的时间较短,仍缺乏对该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的大样本临床调查。为比较分析标准化的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法、手术和传统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三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探索给药的新方法与最佳疗程,便于临床选择安全、方便、效佳、价廉的治疗方法,本课题组于2005年始,对来本院诊治的65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建立患者档案,并进行至今为期2年的随访,疗效满意,现作总结,并就相关研究作出有效探讨。 资料和方法 1.资料 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本科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650例,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2009年武夷山会议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A组(标准化特异性过敏原脱敏治疗组)、B组(等离子手术组)和C组(药物治疗组)。A组患者275例,其中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9例,患者均对尘螨过敏,男性125例,女性150例,年龄7-52岁,中位年龄22岁;免疫治疗的入选标准:患者变应原皮肤试验结果为尘螨阳性> (+++),血清尘螨特异性IgE>2级,符合中华医学会1997海口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B组患者198例,对尘螨过敏,男性95例,女性103例,年龄10-50岁,中位年龄24岁。C组患者177例,对尘螨过敏,男性93例,女性84例,年龄7-55岁,中位年龄24岁。所有患者均有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塞症状,鼻内镜检查鼻黏膜苍白水肿。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使用德国默克公司的标准化变应原皮肤点刺液;血清尘螨特异性IgE的检测采用瑞典Pharmacia CAP检测系统;尘螨变应原疫苗使用德国默克公司的阿罗格(NHD)。 2.方法 A组患者注射特异性变应原疫苗(分常规注射和改良注射),采用剂量累加方案,总疗程2-3年,分两个阶段进行。治疗阶段初期:药液浓度从0级开始逐渐递增为1级、2级、3级浓度,每种浓度每次注射剂量由0.05ml开始,逐渐递增为0.1ml、0.2ml、0.4ml、0.6ml、 0.8ml,该阶段每周一次,总共注射24次。然后进入维持剂量阶段,以3级浓度0.8ml/次注射,注射频率依次延长为每2周1次、每4周1次、每6周1次、每8周1次,每个注射频率4-5次。每次注射前,询问并记录患者上次注射的耐受情况,只有上次注射能耐受,患者才能递增剂量。B组患者施行下鼻甲+鼻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降低鼻粘膜敏感性,同时可根据患者情况对增生肥大的下鼻甲做等离子消融以改善通气。C组患者进行常规鼻内糖皮质激素喷鼻治疗。 采用单盲法收集每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资料,并对其进行详细资料及电话号码的登记便于开展回访工作,于首次治疗时、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作为近期效果评价依据,治疗后1年、2年的随访结果作为远期评价依据,并填写变应性鼻炎登记随访表。按照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变应性鼻炎疗效评定标准(2004年兰州会议),采用症状与体征分级计分,即先参照中华耳鼻喉科学会于1997年修订的标准,在治疗前及免疫脱敏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症状评估,轻度症状者症状评分≤4,中度症状者症状评分>4且≤8,重度症状患者评分≥9;再据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计分的总和计算出改善的百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结果≥51%为显效,21%-50%为有效,≤20%为无效。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有效率的比较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A组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开始后28~120(56±15.8)天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且均完成了2年的免疫治疗。患者的症状评分明显降低,治疗结束时显效108例(39.3%),有效132例(48%),无效35例(12.7%),有效率为87.3%。治疗中33例患者出现非全身性不良反应(其中风团16例,局部反应14例,大局部反应2例),全身不良反应发生5例8次,其中较严重的2例中,1例为一女性患者注射2分钟左右即出现全身瘙痒、咽部不适、眼睑浮肿,发觉后迅速给予甲强龙40mg静滴,半小时后症状缓解;另1例为一8岁男童,注射后5分钟出现口唇红肿水疱,给予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抗过敏后好转;其他3例患者均表现为颈部局部荨麻疹,给予扑尔敏、葡萄糖酸钙抗过敏后好转。该5例患者均没有停止免疫治疗。B组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其中显效60例(30.3%),有效102例(51.5%),无效36例(18.2%),有效率为81.2%,较之于A组疗效评价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患者经过治疗症状也得以缓解、改善,且治疗后起效较快,其中显效60例(33.9%),有效86例(48.6%),无效31例(17.5%),有效率为82.5%,其疗效评价较之于A、B组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时A组患者无失访,其中显效106例(38.5%),有效128例(46.5%),无效41例(15%),总有效率85.0%,复发率2.5%;B组失访3例,其中显效53例(27.2%),有效95例(48.7%),无效47例(24.1%),总有效率75.9%,复发率9.5%;C组失访6例,其中显效42例(24.6%),有效70例(40.9%),无效59例(34.5%),总有效率65.5%,复发率30.1%。可见,治疗后6个月A、B两组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复发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后1年,A组275例患者有5例失访,其中显效99例(36.7%),有效125例(46.3%),无效46例(17%),总有效率83.0%,复

霉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分析

霉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21T10:43:55.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3期供稿作者:杨家富任海燕李丽黄成彬赵丽丹[导读] 霉菌性鼻窦炎通常是一种良性疾患。 杨家富任海燕李丽黄成彬赵丽丹(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 【中图分类号】R7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0259-01 霉菌性鼻窦炎通常是一种良性疾患,但是随着病程的延长,病变部位的不同,感染菌种的不同以及宿主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本病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发生从非侵袭性病变发展至迅速致命的侵袭性变化。现对2005~2009年52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2例,其中男16例,女36例,年龄28~56岁;病程6个月~3年,全部无手术史;单纯上颌窦病45例,累及筛窦7例;单侧发病50例,双侧发病2例;主要症状:头闷、头痛、鼻塞、脓涕、涕中带血、有时擤出褐色或灰白色团块状物。鼻镜检查:鼻腔黏膜及鼻甲充血重,中鼻甲、下鼻甲表面常有灰白色干酪样物附着,常伴发中鼻道息肉、中鼻甲息肉样变。全部患者均行鼻窦冠状位CT检查提示:患侧窦腔内均有高密度软组织块影或黏膜明显增厚,并含有密度不均匀的点状或斑片状及条素状钙化灶,部分患者有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泡状中甲、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吸收。 1.2手术方法 52例均采用单径路鼻内镜术治疗,除2例全麻外,其他均采用局部麻醉和表面麻醉,根据术前CT所见情况不同,在鼻内镜直视下,摘除鼻腔息肉,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并于下鼻道开窗,清除窦腔内干酪样霉菌团块及脓性分泌物。如累及后筛,开放后组筛窦;如累及蝶窦,经蝶窦自然孔开放蝶窦,清除窦腔内真菌样团块,保留上颌窦内的正常黏膜,术后检查无病灶残留。 1.3术后处理及随访术后2d撤鼻腔填塞后即开始行鼻窦冲洗,用布地奈德喷鼻剂喷鼻,定期行鼻内镜复查。术后每月2次在门诊进行鼻窦镜下术腔换药半年,换药过程中清除术腔出现的囊泡息肉,解除术腔粘连,部分患者因上颌窦自然口黏膜损伤过多出现窦口狭窄,重新扩大缩窄的上颌窦自然口。 2 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6个月按海口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治愈:症状消失,鼻内镜下创面愈合,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所有病例均治愈。窦腔内无异常分泌物,窦口引流好,随访平均1年,无复发。 3 讨论 霉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长期存在于鼻腔和鼻窦的黏膜上,临床该病起病隐袭,病变不易发现,多单侧发病,低氧、低pH值血症、低免疫功能及高糖环境适合霉菌的生存,各种因素所致窦口阻塞,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长期使用抗生素,均易致病。在霉菌性鼻窦炎患者中,女性多发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生活习惯、免疫功能、雌激素的水平有关系;上颌窦最好发,依次为筛窦、蝶窦及额窦;临床典型症状:鼻涕带血或伴单侧头面部疼痛或鼻腔有异味。典型的霉菌性鼻窦炎CT特征是单窦发病,病变窦内致密模糊,有散在钙化斑,窦壁受压呈膨胀性改变。其中钙化斑是霉菌感染的特性。鼻内镜检查,部份患者有息肉,中鼻道有干酪样物。CT检查是术前明确诊断、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这对于术式的选择、手术的切除范围、及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有指导意义。霉菌性鼻窦炎的治疗以手术首选,传统的术式只能清除上颌窦内的病变而不能真正解决其发病的根本原因,远期效果很难保证。鼻内镜手术可以有效清除鼻道窦口复合体的病变,扩大上颌窦窦口,并于下鼻道开窗,能彻底清理上颌窦内病变而保留鼻窦黏膜,并通过鼻中隔矫正术,中鼻甲部分切除术保证中鼻道及窦腔内的引流通畅,去除诱因,促进疾病的痊愈、鼻窦黏膜功能的恢复和避免疾病的复发。总之,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本病的优势是:①清除病变彻底,使病窦建立足够的通气及长期引流通道,从而彻底改变霉菌菌落赖以生存的微环境,降低复发率;②鼻窦功能保全好,患者所受痛苦轻,术后几乎没有后遗症状;③便于术后观察术腔情况,对于个别复发病例,还可再次于窥镜下清除病变而获同样效果。参考文献 [1]韩德民,张罗,倪鑫.内镜鼻窦手术及其扩展应用. [2]刘铭,刘华超,韩德民.鼻及鼻窦的霉菌性疾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0,7(4):252-256.

过敏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观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d17335239.html, 过敏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晔萍潘潇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12期 【摘 ;要】目的:观察过敏性鼻炎患者接受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过敏性鼻炎诊疗中心150例通过德国Mediwiss过敏原体外检测系统,查出尘螨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75例对照组和75例观察组,对照组予以抗组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抑制剂等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接受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75例接受抗组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等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的过敏性鼻炎患者,过敏性鼻炎症状出现了服药时缓解、停药后复发的现象,只能暂时控制症状,停药之后,再次接触过敏原还是会引起过敏反应。观察组75例过敏性鼻炎患者显效5例、有效56例、微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9%,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但应该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并且要在规范化管理的标准化免疫治疗中心开展。 【关键词】特异性免疫治疗;规范化管理;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65.21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078-01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物亢进、鼻粘膜肿胀等为其主要特征。治疗原则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环境控制主要是指避免接触变应原和各种刺激物,是本病防治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特异性免疫治疗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唯一可以影响过敏性疾病基础机制,从而改变其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规律性的免疫注射,让免疫系统趋于正常,能够逐渐适应耐受外界过敏原,从而避免过敏症状的出现。我院过敏性鼻炎诊疗中心从2014年5 月开始采用丹麦生产的安脱达屋尘螨标准化变应原制剂,对75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皮下注射脱敏治疗,目前疗程已结束。现对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5月-2017年12月150例通过德国Mediwiss过敏原体外检测系统查出尘螨阳性的患者,其中男74例,女76例,年龄在5岁至45岁之间,平均13岁.,过敏性鼻炎症状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痒和鼻塞明显。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75例对照组和75例观察组,对照组予以抗组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等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我院过敏性鼻炎诊疗中心接受标准化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 1.2方法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26例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26例 发表时间:2013-05-15T10:12:13.6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戴勇刚[导读] 其中上颌窦最好发,依次为筛窦、蝶窦及额窦。 戴勇刚(江苏省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泰兴 225411) 【中图分类号】R76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199-02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对26例霉菌性鼻塞炎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为主的治疗,辅以术后常规鼻内窥镜换药及生理盐水冲洗。结果 26例随访6月-3年,原有症状消失,仅2例复发。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手段,术后随访换药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鼻内窥镜手术霉菌性鼻窦炎 随着抗生素和激素在鼻炎和鼻窦炎治疗中的长期应用,霉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据报道,上颌窦霉菌病已占上颌窦感染性疾病的15.8%。随着鼻内窥镜技术日臻成熟并不断发展,霉菌性鼻窦炎的治疗从传统的Caldwell-luc手术[1]转向鼻内窥镜手术。我院自2008年以来,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2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6例患者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17-76岁,平均43.2岁;病程3-13年(平均3.5年);均为单侧发病,其中5例患糖尿病。 涕血或回吸涕血20例,单纯流脓涕6例,鼻腔异味4例,鼻塞6例,排出带有臭味的豆渣样污秽碎屑、团块5例;头痛、面颊部胀感16例。前鼻镜检查:鼻粘膜慢性充血19例,中鼻甲、钩突水肿、息肉样变15例,中鼻道积脓16例,中鼻道见灰黄色、黑褐色干酪样物5例;2例鼻腔检查无异常发现。 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病变仅局限于上颌窦7例,累及前组筛窦14例,后组筛窦受累3例,仅2例蝶窦病变,未发现累及额窦。CT示上颌窦内密度增高,可见密度不均匀之斑片或点状钙化灶,16例上颌窦内侧壁不同程度地向鼻腔膨出,骨质破坏5例,4例显示上颌窦自然窦口扩大,2例示窦腔积液。 26例经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鼻菌霉病,其中曲霉菌17例,烟曲霉菌6例,黄曲霉菌1例,黑曲霉素1例,毛霉菌1例。 1.2手术方法 全部采用插管全麻,患者均取垫肩仰卧位,采用storz鼻内窥镜(0、30、70),鼻内窥镜下先行中鼻道息肉的清理,作钩突切除术,扩大上颌窦自然窦口,切除上颌窦窦口肥厚的粘膜,并用反咬钳将其扩至约1.5×1.5cm,然后取出霉菌团块,予以生理盐水冲洗窦腔;若筛窦或蝶窦有病变,同时开放筛窦或蝶窦,清除病变,并予以生理盐水冲洗窦腔,术腔予以抗生素碘伏纱条或高膨胀海绵填塞。 术后第一天开始抽除部分抗生素碘伏纱条,术后第2天抽完并清理出术腔凝血块、高膨胀海绵,并给予生理盐水冲洗术腔,布地奈德鼻腔喷雾剂喷鼻,每日2次,持续二周;术后第2周开始,每周行鼻内窥镜检查,1月后两周一次,2个月后1月1次。随访6月-3年。可多次行鼻内窥镜检查,重复以上操作。 2 结果 根据海口会议标准[2],24例治愈(92.31%),2例复发(7.69%),后予以鼻侧切开术治愈。 3 讨论 霉菌是一条件致病菌,可长期存在于鼻腔和鼻窦的粘膜上,临床该病起病隐匿,病变不易发现,多单侧发病,低氧、低pH值血症、低免疫功能及高糖环境适合霉菌的生存,各种因素所致窦口阻塞,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均易致病;其中上颌窦最好发,依次为筛窦、蝶窦及额窦。 霉菌性鼻窦炎在症状及体征上没有很明显的特点,常易与慢性鼻炎、鼻窦炎或干酪性鼻炎相混淆。随着鼻内窥镜的广泛应用,可以发现一些较为隐蔽的病灶,术前CT检查对诊断起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霉菌侵入鼻腔后,经过数周或数月,逐渐形成霉菌球或霉菌结石。在鼻窦CT表现为上颌窦或病变鼻窦内高密度影,密度不均呈团块状。本组病例术中均于病变窦腔内取出钙化斑块及干酪样物。部分病例因霉菌不断生长、繁殖而逐渐增大,压迫骨壁造成损害,甚至有骨质破坏征象,偶尔会误诊为上颌窦恶性肿瘤[3]。 霉菌性鼻窦炎的治疗以手术为首选,传统的Coldwell-Luc手术只能清除上颌窦内的病变而不能真正解决其发病的根本原因,远期效果很难保证;且手术损伤也较大,也影响鼻腔生理功能。而鼻内窥镜手术可以有效清除鼻道窦口复合体的病变,扩大上颌窦窦口,彻底清理上颌窦内病变而保留鼻窦粘膜,并可通过鼻中隔矫正术、中鼻甲部分切除术保证中鼻道及窦腔内的引流通畅,去除诱因,促进疾病的痊愈、鼻窦粘膜功能的恢复和避免疾病的复发;同时术后予以生理盐水冲洗窦腔、定期鼻内窥镜换药,改变真菌生长环境,有助于炎症消退和粘膜愈合,有利于及时发现鼻腔粘连或窦口狭窄,并及时处理,防止复发。 总之,鼻内窥镜手术具有术中视野清晰,手术创伤小,保留鼻窦粘膜,而且彻底清除鼻窦内全部病变,并保证术后常期充分引流及通气的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华,倪道风.上颌窦真菌病发病趋势初步分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0,7(1):14-16.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杂志编辑委员会.内窥镜鼻窦手术标准(1997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6):135. [3]张挽时主编.临床鼻窦影像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50.

2018年过敏性鼻炎免疫治疗分析报告

2018年过敏性鼻炎免疫治疗 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8年1月

正文目录 过敏性鼻炎药物治疗“治标”免疫治疗“治本” (3) 过敏性鼻炎以药物治疗及免疫治疗为主 (3) 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应用的治疗手段 (3) 免疫治疗进入一线用药推荐使用,临床地位显著提升 (4) 过敏性鼻炎患者众多,免疫治疗面临过百亿市场 (5) 放量限制因素逐渐去除,免疫治疗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7) 临床地位随着新出台诊疗指南的更新而提升 (7) 较高的价格因人民逐渐提升的生活质量而不再成为障碍 (7) 变应原能检测手段的丰富将发现更多可治疗的患者 (8) 图表目录 图表1: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应用的药物种类及作用机制 (4) 图表2:变应性鼻炎推荐使用治疗药物总结 (5) 图表3:过敏性鼻炎推荐使用药物*南方所公立医院放大销售金额 (5) 图表4: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药物市场空间 (6) 图表5:尘螨免疫治疗药物南方所公立医院放大销售金额 (7) 图表6:过敏性鼻炎常用治疗手段价格及医保情况 (8)

过敏性鼻炎药物治疗“治标”免疫治疗“治本” 过敏性鼻炎以药物治疗及免疫治疗为主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通常会引发鼻痒、打喷嚏、清水样涕等症状,同时容易伴随支气管哮喘、变应性结膜炎、慢性鼻炎鼻窦炎、上气道咳嗽综合症等疾病。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包括变应原回避、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外科治疗四种方式。变应原回避通常并无法实现,而外科治疗为辅助治疗方法,仅酌情使用。因此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还是药物治疗与免疫治疗。 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应用的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是指通过药物缓解免疫症状,仅能够缓解症状而不能够去除病因。药物治疗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包括鼻喷剂及口服剂。药物治疗通常疗程短则两周,长则可达一年以上,症状缓解效果明显,是临床最常用的和治疗手段。

综述变应性鼻炎经淋巴结注射免疫治疗

综述变应性鼻炎经淋巴结注射免疫治疗 【摘要】变应性鼻炎(AR)是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据统计全球范围内AR患者约超过 6亿人。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是可能根治变应性鼻炎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该疗法疗程长且及存在不良反应,因此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低,仅有4%的AR患者选择该疗法,目前寻找患者依从性好且同时能提高疗效的新的治疗方法是AR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有关学者研究发现,经淋巴结注射免疫疗法(ILIT)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新方法,对AR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文就ILIT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免疫疗法;淋巴结;综述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炎性疾病[1]。全球范围内AR影响约超6亿的人口,且其发病率仍呈逐年升高的趋势[2]。AR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睡眠、工作和学习,同时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AR的治疗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AR免疫治疗的利与弊 变态反应是接受特定抗原持续刺激或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所致的机体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等的病理性免疫反应,诱导免疫耐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免疫系统紊乱疾病的主要目标。1911年Noon和Freeman首次采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治疗AR,并证实了该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SIT 也称脱敏疗法,是通过用特异性致敏的变应原持续刺激机体并逐渐增量,最终使机体对变应性刺激达到适应和耐受,减轻或消除变应原引起的临床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变应原(如花粉、动物皮屑、尘螨等)引起的儿童和(或)成人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SIT能长期改善AR的临床症状,阻止患者对新变应原发生变态反应的可能,并降低其向变应性哮喘发展的风险[3]。目前AR的治疗方式包括皮下免疫疗法(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免疫疗法(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4],其中SCIT是一种经典的治疗方式,疗程3~5年,注射次数可达30~80余次。虽然SIT的疗效已得到肯定,但由于SIT的疗程长并且治疗过程中存在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 SLIT和SCIT治疗过程

[转载]我的过敏性鼻炎是这样治好的

[]我的过敏性鼻炎是这样治好的 未 0722 0658 :: 我母亲是老过敏性鼻炎,我以前亦是过敏性鼻炎患者。一开始我的鼻炎症状并不重,只是早起会打几个喷嚏,也不是很重。当时我是推广左旋咪唑搽剂的专家,左咪可以治疗过敏性鼻炎,这我很清楚,因为我母亲的过敏性鼻炎就是左咪治好的,学术上也支持左咪可以治疗过敏性鼻炎,但我没有耐心涂药,鼻炎不舒服时,也拿左咪来用,一周涂药一次或两次,坚持不了一个月就放弃了。 这样过了几年,到2003年非典时,那个灰暗的春天,我的过敏性鼻炎加重了,每天早晨起床,要打十几个喷嚏,喷嚏打得我头昏脑胀,清鼻涕象水一样地流,真是难受死了!于是我下决心治疗我的过敏性鼻炎,但这次与以往不一样了,我有了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秘密武器,我有什么秘密武器呢? 虽然左旋咪唑搽剂没有治好我的过敏性鼻炎,但是北大一附院的斯教授过敏性鼻炎犯时,我很热烈地向他推荐用左咪,我告诉斯教授我母亲用左咪半年治好了她的过敏性鼻炎。斯教授是肝病研究的大专家,斯教授改进了左咪的用法,他认为免疫调节剂一开始给药要冲击量,于是天天涂药,斯教授告诉我他用左咪七天时鼻炎症状就明显缓解,斯教授用了多久治好他的过敏性鼻炎我记不住了,反正左咪的确治好了斯教授的过敏性鼻炎。 非典期间不能往医院跑了,于是我天天在家涂左旋咪唑搽剂,当时用免疫调节剂也是时髦,那个岁月,我将左咪都卖疯了。我涂左咪见效更快,三天我就明显感觉打喷嚏减少了,流鼻涕也少了,一周我的过敏性鼻炎症状就完全消失了,这样我坚持用左咪一个月,涂了整整五盒药,真的治好了我的过敏性鼻炎,而且至今我的过敏性鼻炎没有犯过。 我自学中医后,就离开生产左咪的福建凯华药业。当时左咪的定位是治疗乙肝,没有往过敏性鼻炎上发展,这是我的遗憾,虽然斯教授见我就说,要往过敏性鼻炎上发展。最近凯华药业的老总特地来北京拜访师父,师父开示,要以不贪的心做药厂,要将左咪卖给真正需要它的患者。我建议老总,将左咪的定位转型,更能帮助患者。

过敏性鼻炎分型与发病免疫机制

过敏性鼻炎分型与发病机制 过敏性鼻炎作为耳鼻咽喉科的一种重要常见疾病,曾研究统计本病于西方国家成年人的患病率为10%~20%,美国白人的患病率为15%~18%,甚至于个别地区竟可高达30%以上。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应从病理生理学、免疫病理学和分子免疫学角度进行全方位分析和考察,以便能对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应的客观依据。 一、过敏性鼻炎分型 常将过敏性鼻炎分为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又称草热或花粉症)和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在过敏性鼻炎总体患者中,大约20%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40%是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其余的40%多是前面二者的混合性过敏性鼻炎。在2001年,曾组织过37位专家总结有关于当前过敏性鼻炎的研究现状,并且撰写了“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一文,通过WHO的名义而将此文推荐为过敏性鼻炎临床评估和治疗的参考标准。在此文中已依据本病发病的特点和其症状特征,把过敏性鼻炎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两种;其次还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程度将过敏性鼻炎分为轻、中重度两型,通过交叉组合后又可以构成过敏性鼻炎的4个亚型。在文中,同时还强调了过敏性鼻炎与哮喘之间的相互关联。 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我们应重视并评估其哮喘的发生,在患过敏性鼻炎的人群中,其日后患哮喘的风险是无过敏性鼻炎人群的4倍;反之,70%-80%的哮喘患者合并有过敏性鼻炎,因此,对于哮喘患者我们也应重视过敏性鼻炎。同时预防和治疗上下呼吸道炎症,完善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案,特别是积极治疗过敏性鼻炎,才可以有效预防哮喘的发生或复发。 当过敏性鼻炎的炎症仅局限于上呼吸道时,就应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防止其炎症向下呼吸道蔓延而导致哮喘。治疗措施包括:特异性免疫治疗、鼻腔吸入糖皮质激素、口服各种抗过敏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如果措施得当、积极治疗、绝大多数过敏性鼻炎患者可以避免发展成哮喘,尤其对于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儿童,在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之前,及时治疗并配合预防措施,尽早改善儿童过敏体质,台敏乐益生菌是台湾通过卫生署“辅助调整过敏体质”的益生菌。荣获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抗过敏益生菌发明专利。儿童越早使用台敏乐益生菌,改善过敏体质的机率就越高:1-3岁幼儿服用台敏乐益生菌,其过敏体质改善机率可达80%以上;4-12岁儿童服用台敏乐益生菌,其过敏体质改善机率达50%以上;13-18岁青年服用台敏乐益生菌,其过敏体质改善机率达30%以上。过敏性鼻炎完全可以在青春期之前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避免哮喘发作。 二、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近年来,以过敏性鼻炎为代表的过敏性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有些知名学者的关注。目前,随着参与免疫反应的免疫细胞和炎性介质等基本环节被逐一阐明,有关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发病机制会更加清晰。 1、基本的免疫反应 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明确了过敏性鼻炎的基本免疫反应过程,就是由于过敏原经抗

变应性鼻炎的免疫治疗

变应性鼻炎的免疫治疗 本文针对变应性鼻炎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从作用机制、治疗途径、疗效、安全性及新的治疗途径等方面进行综述。 标签: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由于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随着环境污染等诱因日益加重,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常规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然而完全避免接触过敏原难以实现,而药物治疗不能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因此常规治疗对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效果欠佳。免疫治疗是变态反应性疾病唯一对因治疗的方法,可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1],WHO指出免疫治疗达到一定的疗程和强度可根治变应性鼻炎[2]。 1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 免疫治疗详尽确切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免疫反应机制错综复杂,掺杂因素众多,影响其中任一环节均可能产生临床效果,大量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均发现免疫治疗对免疫反应若干环节和不同生物标记物产生影响。研究发现[3]免疫治疗可改变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反应,影响下游抗体合成和炎性细胞活化,减少抗原特异性IgE,增加抗原特异性IgG,后者可阻断抗原特异性IgE与Fc gamma RIIb交联,减少炎症细胞活化。 当前对免疫治疗作用机制的研究已达到细胞分子水平,IL-10和淋巴细胞成为关注热点。IL-10在免疫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正常人淋巴细胞以分泌IL-10的Th1为主而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常见可分泌IL-4的Th2异常升高,应用免疫治疗后,抗原特异性Th2反应下调而Th1和Treg反应上调。二者的失衡与过敏反应的发生发展有关而免疫治疗使二者趋于平衡[4]。SCIT可升高IL-10和TGF并呈IL-10和TGF依赖性抑制PBMC增殖,同时抑制IL-5和IL-13,降低Th2细胞水平[5]。使用SCIT 4w后,Bet v1的特异性增殖呈IL-10依赖性降低,CD3+细胞IL-10和Foxp3的mRNA表达增加[6]。Savolainen等发现免疫治疗1年和2年后IL-10的mRNA表达增加,而TGF表达和IL-10则呈正相关[7]。 Foxp3+Treg细胞是受到关注的另一个生物标志物。2年后,鼻粘膜组织中Foxp3+淋巴细胞CD25+和CD4+增加,研究者认为其升高和SCIT的有效性有关[8],变应性鼻炎经治疗后患者Foxp3+淋巴细胞降低[9],抗原特异性Th1和Treg可抑制Th2细胞,而且直接或间接抑制外周炎症反应,动物实验发现CD25+和CD4+细胞直接抑制IgE交联后巨细胞脱颗粒。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和慢性炎症性鼻组织可表达CD40,CD40和CD40L交联可增加嗜酸粒细胞的存活,诱导GM/GSF释放,而IL-10可抑制嗜酸粒细胞CD40mRNA表达[10]。免疫治疗降低变应性鼻炎的严重程度和气道局部炎症反应,表现为ENO降低,作者指出免疫治疗的作用可能不仅在于诱导Treg细胞数量,更在于激活和恢复Treg细胞内信号转导[11]。免疫治疗后,CD203在CD3crth嗜碱粒细胞比例降低,其与症状评分有关,而血浆IgE滴度未改变,这一改变可能与嗜碱粒细胞表面阻断性抗体上调部分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