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基本理论

货币基本理论
货币基本理论

第一章货币基本理论

本章重点问题1.货币的起源及作用

2.货币的定义、形式与层次划分

3.货币的职能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及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都与货币打交道,须臾离不开货币。但是对于货币的本质和来龙去脉并非每个人都十分清楚。卡尔·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引用了一个风趣的故事,说明研究货币本质的困难:英国议会在1844-1845年讨论“皮尔条例”的一次辩论会中,“格莱斯顿曾经说过,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1。货币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我们研究货币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一、价值形式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货币与商品经济紧密相联,有商品经济就有货币。如果没有货币,整个商品经济世界就要陷入瘫痪状态。这就造成一个假象:货币似乎从来就存在着,是一个“自在之物”。

关于货币的起源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不外乎这样几种学说:第一,“救灾说”。这是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周厉王时的大臣芮乃夫反对铸大钱时提出来的。他认为,古代之所以出现货币,是因为古时出现灾难,君王为了赈济灾民,而制造的一种调剂余缺的工具。第二,“君王创造说”。这是古罗马法学家为了替罗马皇帝贪婪的减重行为辩护而提出的一种学说。该学说认为既然货币是国王创造的,因此,货币形状,价值量大小,价格标准均可根据君王的意思而改变。第三,“聪明人发明说”。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及其继承者提出的一种起源学说。他们在论述商品直接的物物交换的困难时指出,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古代聪明人轻而易举地发明了这种东西。第四,“国定说”。为德国近代经济学家克耐普所首倡。克耐普的“国定说”为现代国家发行纸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提供理论根据。显然,以上四种学说都带有严重的主观色彩,没有科学地揭示出货币的起源。只有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认为货币的一切之谜包含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矛盾之中。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曾有过没有货币的漫长时期,直到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有了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48页,人民出版社,1975。

一定的发展,人类的劳动除满足基本需要外,尚有节余,从而出现最初的产品交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部落人口的迁徙,产品交换的地域逐渐扩大,产品交易种类增多,参与产品交易的人也多起来,这时,货币才逐渐地出现,当然这时的货币还不是严格意义的“本位货币”。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偶然的,交换的品种少,采取直接的物物交换,价值表现的形式也是偶然的。原始社会崩溃以后,私有制开始形成,伴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这样,人们之间的产品交换活动逐渐频繁,不过此时的直接交换的不便性并没有构成尖锐的问题。因为这两大部门都可以靠自己的产品生存下去,交换并不决定人们的生存问题,也就是说社会分工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当人类社会第二次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以后,社会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时的交换也有了新的内容,交换品种大大增加,交换次数更加频繁,并且社会上有了一些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即为交换而生产的人们。交换形式、交换速度以及成交与否,直接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显然,原先的物物交换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这种客观存在的矛盾促使交换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间接交换的出现。价值的表现形式由偶然的、个别的形式过渡到扩大的价值形式,进而发展到一般形式。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了一种为大众普遍接受的媒介物,人们在进行正式交换之前,先将自己的产品换成“媒介物”然后以“媒介物”交换自己需要的商品。这个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媒介物”就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人们在千百次交换中共同形成的解决物物交换矛盾的“钥匙”。这个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就是最初的货币形态。

综上所述,在人类经济社会漫长的演进过程中,以分工制度和不同的占有制度存在为基础,价值形式发展先后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从最初的形态出发,货币经过漫长的岁月,几经蜕变,演化成今天的货币价值符号。可见,货币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并非什么聪明人或君主创造的,它是商品的“孪生姐妹”。商品经济的存在是货币的客观依据,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产物,这是所有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货币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

货币在交换经济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货币与交换货币的产生是基于交换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是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的有用的工具。在近、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主流经济形态很少出现直接的物物交换,即使是易货贸易,仍然使用

某种货币来计价。因此,纯粹的物物交换只是在个别的落后社会或部落中才会存在。在远古社会,由于生产极为原始,交易行为是偶然的,所以物物交换没有什么不便的,但是随着交换活动的规模和范围的扩大,物物交换的弊端就自然而然地产生,这就是物物交换过程中出现的“需求的双重巧合”和“时间的双重巧合”。我们知道,参加交易的双方的产品正是彼此需要的产品的巧合以及交易双方在时间统一两个条件在具有广泛交易行为的社会中,是难以存在的。货币的出现就解决了交易过程中的这种困境。

以我们个人的经验而言,我们每天都与货币打交道,吃穿住行,一应俱全,基本上都以货币交换而来,就经济部门而言,亦复如是,经济部门的原材料的供应、中间产品的转换、最终产品的销售,等等,都离不开货币的中介作用。由于货币的交易中介作用,使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因而极大地节约了社会资源,间接增加了社会的福利。

(二)货币与分配货币保证了社会需求的实现,促进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现代社会经济的主流是市场经济,社会成员的收入与支出、社会经济单位的收入与支出,甚至国家的收支均须通过货币来进行,货币成为现代社会分配之最重要的工具,居于现代分配制度的中心地位,宏观经济管理上如此,微观层次上也是这样:从物品分配的物流系统,包括交通运输、存货管理、仓储发货、需求预测,凡此种种微观层面的经济运营管理均与货币分配有关。

(三)货币与生产货币对生产的作用可谓巨大。我们可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首先,货币本身作为财富的代表,构成现代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现代市场经济的巨大发展,使资源的可分割性大大增加,从而使资源的高度替代性成为可能。因此,拥有货币这种资源,就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其次,我们也可以看到,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现代资源的分配机制,货币成为经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的一种工具。现代观点认为,货币配置资源可以大大节省成本,促进资源的有效地配置。

(四)货币与消费货币在消费领域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货币首先使购买力一般化。货币尽管也是一种商品,但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由于它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商品,它代表任何一种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所以,商品的所有者在出售自己的商品之后,所获得的就是一般的购买力。但是在市场经济之外的一些经济形态中,尽管有些经济形态仍然使用货币,但是不是非常普遍,人们持有的货币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这样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就是特定的或者具体的,而不是一般的、广泛的。在市场经济中,货币由于其广泛的可接受性,拥有货币等于取得了其他等价商品和劳务的所有权,可以享有购买任何商品和劳务的自由,因此,持有货币,就意味着取得了一种“选择的权利”-----“消费者主权”。消费者主权是一

种经济权利,在这种权利之下,货币成为一种选票,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偏好,自主选择所需商品和劳务。进而,通过这种市场的力量来达到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显然,通过消费的环节,货币的作用得到极大的张扬,货币真正成为实现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二节货币的定义、形式和层次划分

一、货币的定义或规定性

货币作为一个重要的范畴,可以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马克思的货币定义

1.本质定义:马克思在分析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以后,从本质的角度下了一个定义:货币是一个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第一,货币是一种商品,这是商品世界经过千百年进化选择的结果,与其他商品在形式上具有一致性,即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第二,货币具有以自身的使用价值形态表现商品价值的能力,即一般等价物;第三,交换领域之所以接受货币,首先因货币是一种商品(注意,马克思的理论是建立在(1)劳动价值论;(2)马克思生活的在金属本位制流通时期)。

2.职能定义(现象定义):马克思从货币的现象入手,来分析货币,从而得出货币的职能定义:货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这一定义非常重要,因为现实世界的各国主币都是纸币,从造币材料的角度看,货币不是一种商品。显然纠结在本质规定性上很难得出一个同一的结论,因此使用货币的职能定义尤为重要.这一点大家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感受到。

(二)西方货币银行学的货币规定性

西方学者一般都从货币职能,或者说,从货币现象入手来定义货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凯恩斯、弗里德曼、钱德勒等人提出的货币定义。

1.凯恩斯:货币是一种流动性极大,而收益率为零的资产。

2.弗里德曼: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

3.钱德勒:货币是任何一种被普遍接受为交易媒介、支付工具、价值储藏和计算单位的物品。货币就是货币行使的职能。这里特别强调的普遍接受是指能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也就是说,这里的标准不是国家的批准与否,而是大众是否接受、承认。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国家规定的货币的普遍接受性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国家的规定仍然可能是行不通的,相反,有一些信用工具,如银行支票存款最初在法律上并没有地位,但是在经济中普遍被企业界承认和接受,类似的例子很多。

上面只是简单地解释几个代表性的观点。其实,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中的货币定义则比较全面地概括货币的各种定义,这在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和斯蒂格列茨的《经济学》中有过详尽的描述。

(三)现实存量定义

上面我们讲过,信用货币不仅包括流通中货币,也包括银行存款,但是银行存款在法律上并没有地位。由于大众普遍接受其为支付中介,因此,现在理论界以及银行界都把银行存款作为货币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这实际上就把货币的概念延伸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信用工具不断出现,这些信用工具的相当部分具有货币的某些功能,如支付功能或交换功能。人们又把这些具有某些货币功能的信用工具列为货币,于是,货币的概念又被延伸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似货币或准货币。

现在各国衡量货币和准货币的标准,公认为是流动性。所谓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在不损失价值或损失很少的情况下变现的能力。各国定义货币是不同的,这是由于各国的经济与金融情况不同使然。

二、货币形式的演进

货币作为一种人们能够共同接受的支付工具,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充当货币的材料很多,货币的形式发生许多次的变化。抛开个别国家的特殊

情况,从货币世界发展的一般进程看,货币经过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从金属货币到代用货币,最后从代用货币到不兑换的信用货币。

(一)货币材料的选择标准

货币材料选择标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仅仅指不兑换信用货币之前的货币形态所使用的货币材料)。

1.一般性:就货币世界的正常情况来看,货币材料应具有如下特点:

(1)普遍接受性。该特性是指其能被公众普遍接受作为一种交易中介;(2)价值稳定性。该特性是指其物理特性稳定,不易变质和损坏,因而其价值能被稳定地保持;(3)稀缺性。这是指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4)便于携带和分割。依此四大特性分析,在货币世界的漫长演进过程中,只有金银才具备四大特性。所以马克思讲过: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2.特殊性:由于各国的情况不一样,多样性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且,国家的强力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普遍性的四个特点,如中国古代就是典型。

(二)货币形式的发展阶段

1.实体货币,又称足值货币或商品货币。其特点是,作为商品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的价值是等同的。实体货币发展经济过如下几个阶段:

(1)实物货币,这是货币的最早形态,也可以说是货币的原始形态。

(2)铸币,又称实体货币。早期属于实物货币阶段,所以其特点是与上面的实物货币的特点是一致的。不同之处是:前者是天然的,后者是加工的。

(3)劣质铸币,实体货币的衰败,因为其价值大大低于规定的价值。

2.代用货币,代用货币是指实体货币的代用物,严格讲是铸币的代用。特点:作为货币的价值远远大于其造币材料的价值,比较典型的形态是可兑换银行券。

代用货币产生的可能性包含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特性之中,即作为流通手段是一种交易媒介,是交换的手段,而不是交换的目的,人们利用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仅仅为了交易的需要。正是由于这种转瞬即逝的特点,人们在保持货币购买力不变的情况下,并不在意货币的本来面目,换句话说,人们并不在意货币是实质货币或它的代表物,这就为货币形式的演化提供了种种可能性。这也是代用货币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基础。

3.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包括流通中货币和银行存款。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早期的信用货币就是代用货币,后来银行券不能兑换,就变成了不兑换的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或债务货币是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形态。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了信用货币形式。本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三十年代大危机,使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而采取不兑换纸币制度,代用货币转变为信用货币。信用货币造币材料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票面价值,甚至造币材料的价值微不足道。例外的情况,如硬辅币中有些辅币的造币材料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涨价,形成了硬辅币的商品价值高于面值,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带有普遍意义。

如何维持信用货币的购买力或面值稳定,是困扰各国货币当局的重要问题,世界各国的流通实践的教训,促使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采取有力措施,控制货币供应量,以稳定币值。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为垄断信用货币发行权,控制货币供应量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证,同样,现代信用货币的运行机制也为政府从发行过程中获利提供某种机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的“廉币政策”就是有力的证据。

信用货币具有如下特点:信用货币在法律上割断了与金属货币的联系;通过信贷程序发行与流通;经济发行;是一种债务凭证,是国家或中央银行对大众的负债,因此其基本保证是政府或银行的信誉。

现代社会流通的信用货币包括如下形式:

(1)硬辅币——多以贱金属(如铜、镍等)铸造。其特点为:作为货币的价值大大超过它本身所含的金属的价值。由于铸造辅币有这个“利差”,因此,各国政府独占硬辅币的铸造权,禁止自由铸造。

硬辅币是有限法偿的,即法律规定,它是专门供应零星交易和找补之用,每次支付有最高限额,超过此额,债权人有权拒绝接受。所以硬辅币的铸造数额决定于社会对小额零钱的需要。硬辅币的这些特点,不管在金属本位制下,还是在现代信用制度下具有一致性。

(2)硬辅币的替代物——通常是纸制的辅币,这类辅币不过是硬辅币的代替物。它的货币价值绝对高于造币材料的价值。

(3)银行券——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使用银行券作为流通手段。各国政府或金融当局独占钞票发行权。现代银行券是通过信贷程序注入流通领域,它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的。最早的银行券产生于十七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在商业票据流通的基础上产生了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银行券。由手商业票据流通的时间、地点都有一定的局限,而且私人商业信用不够稳定,因此,出现近代银行信用制度后,银行以贴现的商业票据为抵押,发行以银行信用为担保的银行券,持有者可用它代替金属货币流通,这就使银行券实际上成为流通中货币。这种银行票据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支付日期,随时可以兑换金币,金属本位制消失后,银行券实际上成为不兑换信用货币。为什么不兑换的银行券仍称之为信用货币呢?第一,各国货币当局把货币发行权一般归于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发行银行券虽然不能兑换金属货币,但是它以中央银行的信用为背景,是中央银行对大众的负债,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债信是可资信赖的。第二,中央银行发行银行券之所以被信赖,在于中央银行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按流通中的客观需要量来发行货币,因而货币的价值是比较稳定的,这种经济发行的原则构成信用货币的一个条件。第三,不兑换银行券成为信用货币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在于,银行券是通过信贷程序注入流通领域,也就是通过中央银行的贷款形成流通中货币。因此,银行券成为信用货币。

(4)银行存款。银行存款种类不同,作为支付手段,银行活期存款最为重要。活期存款是一种使用支票账户的银行活期存款货币。因为拥有这种支票账户的人,只要其支票账户上还有存款余额,他就可以凭银行发给的支票本,随时签发支票,以支付所购商品和劳务。活期存款与其他多种交易媒介相同,而且随时可以请求付款,因此可以视为货币。事实上,目前在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大多数交易都以支票完成,所以,活期存款远比钞票和纸币重要。而且支票可以邮寄,可以支付精确数额。支付注销以后,可以作为收据,支票不论背书与否,可以在被窃或遗失后请求挂失,等等。由于以上特点,活期存款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信用货币

之一。

(三)现代货币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美元为中心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体系在70年代崩溃以后,各国货币流通范围和货币的国际流通范围不断扩大,种类增多,形成了现代货币的新特点。

各国已普遍采用纸币制度,价值符号成为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现在只有个别国家还使用少量金银铸币(包括各种金银纪念币)。过去西方国家曾经长期通用的金币,已同金块一样按含金量的市场价格买卖,或作为纪念品保存,不再是流通工具,也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货币。但黄金由于其天然价值而仍保持贮藏手段职能和国际清算的最后手段。

各国采用不兑现纸币制度,并且许多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从现象上看,似乎纸币已不是黄金的价值符号,而是商品价值的直接代表,纸币到底是不是黄金的价值符号呢?我们对此持肯定态度。现在各国政府不论是否宣布其纸币的含金量,黄金仍然是其价值基础,作为黄金的价值符号,它代表了一定的金或银的价值。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很难说明纸币在同商品相对价值形态对立的时候,成为“一般等价物形态”。

1、从理论上讲,纸币代表黄金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因为一般等价物是独占的、排他性的东西,这种东西只能是金银。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区别于资产阶级货币名目论的基本点在于,货币范畴必须固定在具有内在价值的特定商品上,这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重要内容。如果承认商品生产的存在,承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那就不能得出流通中的纸币不代表某种特定商品的结论,这个特定商品就是黄金或白银。现在世界上流通的各种纸币虽然与黄金脱钩,但仍然是黄金的价值符号。

2、从货币历史发展的继承性看,各国纸币都曾与金银有过联系,这是商品世界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由于金银具有更多适宜于充当货币的优点而独占了货币的宝座。后来产生的纸币和信用货币,它们不过是货币商品黄金的代表而已。同样各国的价格体系的历史延续性不能割断,世界各国都曾用金银等贵金属建立起近现代的价格体系,而现在各国的纸币制度不过是建立在这样的价格体系的基础上,离开这一点谈论纸币的价值基础是毫无意义的。

3、金币和纸币流通同样受货币流通规律的支配。货币流通规律产生在金币流通的基础上,但它是一切货币流通的总规律,无论金币或纸币都要受这个规律的支配。从现象上看,纸币流通的情况和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常常是相反的,好像完全不受货币流通规律制约似的,其实这种背离恰恰说明它与货币流通规律的相互关系。纸币形态的货币只有代表一定金

量或银量时,它才是价值符号,离开一定的金量或银量,它只是一张普通的纸片。当纸币形态的货币还在发生着货币的主要作用时,即使是贬值的,或正在贬值的,它仍然代表着一定量的金或银。不同的是,流通中的金币数量是受社会商品价格总额和每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决定。纸币只有在流通领域才有生命,不论发行多少纸币,流通领域都会产生吸纳现象,因此,单位纸币的价值直接是受它的发行数量决定,间接受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决定,根本上是受待实现的社会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的,也就是说,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着纸币流通规律。

4、从实践看,黄金在国际上是真正起着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国际上公认的最后清算手段仍然是黄金。当前国际上流行的“黄金非货币化”潮流恰好从反面证明黄金仍然是货币商品。在当今世界交往中,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交往最终都必须使用黄金清算。显然黄金在国际市场上仍然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世界上流通的各国通货都是黄金的价值符号。

银行券和其他信用票证等信用工具和流通工具不断创新,构成现代信用货币体系,这是现代货币的新特点。在西方国家,当今通用的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可转让票证、信用卡等信用货币是否应该包括在法定货币的范围内,现在尚无一致的意见。因为这类票证不同于通常所指的法偿货币,在流通方面有一定的限制,也就是说,它们在流动性或货币性方面比纸币差一些,确切地说,在流通领域可能会被人们拒绝接受作为支付手段或购买手段,这就使货币的定义更加混乱,尤其是本世纪80年代新型金融产品和工具的不断创新,使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的界线极难划分。各国经济学家激烈争吵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其关键在于为货币当局控制货币供应量找出较好的控制目标,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客观需要。现在我国金融界也开始重视货币定义的界定问题,

(四)货币的未来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电脑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信用卡和普遍使用支票的基础上,出现了“电子货币”,也就是电子资金传递系统。电子货币是信用货币发展更高级阶段。电子货币真正成为一个完全的符号,一种记账单位。电子货币首先是信用货币的符号,而信用货币又是货币的符号。所以,电子货币成为一种完全的符号货币。因为如此,所以,电子货币时代的来临,使宏观管理部门的任务更复杂、更重要。

现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许多银行不再发放传统票据,而是运用电子信息进行资金收付。它们在全国各地销售场所,装设终端机,并与银行电脑中心线路联网,顾客在商店购物时,只需将其本人专用的货币卡塞入终端机,电子计算机便会将交易数量自动地分别

记录在顾客银行账户上。由于这种电脑技术的使用,使公司之间、公司与其分布在全国的分支机构间的业务往来,以及个人与企业、企业之间的零售交易,通过电子资金划拨,可以在数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完成。虽然电子资金传送系统目前尚未全面使用,可以预计,将来的使用范围肯定会日益扩大。现在,有的国家正试图建立一种全国性的电子货币划拨系统,这种系统是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连接全国所有经济单位的信息网络。通过它,能记录社会上每项交易的情况,并及时地把电子资金划拨给任何成员,人们坐在家中,通过电脑自动转账结算。如果该系统建成,将主要用电子作为货币材料来回传递,充当支付手段,因此,这极有可能导致现在的信用货币被淘汰而成为历史纪念物。

不过使用电子货币划拨系统受到几个方面的挑战:其一,现代经济发达国家,随着电子货币的流行,利用电脑进行偷窃犯罪的案件不断增多,如何防范类似的金融风险已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其二,建立电子资金划拨系统的成本是另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要使“电子货币”成为日常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必须使全国的各种经济、社会单位都成为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员,因此,建立该系统需要巨额资金;其三,由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深化,建立电子资金划拨系统不仅要考虑一国资金的电子划拨,而且要考虑一国经济、社会单位与外国经济、社会单位的国际经济往来,从而形成的国际收支问题。特别是第三个问题的解决与否,对建立整体的电子划拨系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经济的发展,这些矛盾会得到满意的解决。

无论如何,只要存在着商品经济,货币就会存在,不论未来科学技术如何进步,不论货币采取什么形式,它在经济生活中仍会保持其枢纽的地位,仍然是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三、货币层次划分与计量

现代国家多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各国政府为了更好地调节经济,防止经济周期的巨大波动,普遍使用金融间接手段来调控经济。金融间接调控手段之一,就是要对流通中的货币进行科学的分类、划分层次,以便控制,实现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的均衡。因此,货币的层次划分与计量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和流行的货币统计语言就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成员国的要求按流动性进行分类统计。下面我们首先考察一下,现实流通中的不同层次的货币

的状况,然后,分析其分类标准。

(一)现实世界的货币层次状况

1、流通中的现金现金包括纸制的钞票和金属铸造的硬币两部分,也称通货。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信用制度比较完善,金融机构比较发达,所以使用信用卡和支票比较普遍,现金的使用范围相对狭小。而在中国,目前支票还没有进入普通的家庭,所以,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使用现金进行购买和支付是普遍的结算方式。在我们国家的金融统计上,把现金计作M0。

2、支票存款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有些国家,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国家现金的使用比较普遍,那也主要是指与日常消费有关的结算方式。就经济规模而言,真正的大宗交易所使用

的结算方式仍然是银行支票存款。在中国,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商品交换所使用的媒介主要是支票。我们国家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制度,一般企、事业单位只有在发放工资和收购农副产品等方面使用现金,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靠转账支票完成。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支票本身并不具有支付功能。人们之所以接受支票,是因为支票作为一种工具,它是用来使用存款的。因此,真正作为货币层次之一部分的,是银行存款,而非支票本身。在中国,支票存款被计入M1。

3、信用卡信用卡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支付手段。信用卡是指信用卡公司向用户提供的一种服务。在中国一般由银行部门提供。信用卡的种类很多,如贷记卡、借记卡等。借记卡是指必须先存入存款,然后方可持卡消费。而贷记卡则可以透支消费。由于贷记卡由透支形成的余额被信用卡发放机构自动转为发卡机构对持卡人的贷款,所以这两种主要的信用卡账户上的存款都与支票存款一样算作货币之一部分,而计入M1中。

4、根据上面的分析,如果我们把上面的现金加上企、事业单位的支票存款和个人的信用卡存款,就构成M1,这就是所谓的狭义货币。显然,这个定义与我们传统上所说的钞票和通货范围是不一样的。这个层次的货币反映了社会的两个方面的购买力:个人生活消费方面的购买力,即现金和信用卡;企事业单位的大宗购买力,主要体现在生产资料消费市场。

5、储蓄存款现代金融统计都把储蓄存款计入货币中。储蓄存款主要指居民存入银行的存款,不论是活期存款,还是定期存款都属于储蓄存款。各国对此都有不同的规定。在我们国家,由于不使用个人支票,所以居民提取大额活期存款也不是灵活的,而需提前通知银行,而与定期存款的提取的时间成本大致相当,区别只是利息的得失不一样。由于这样的特性,一般把它作为潜在的购买力,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居民因利息的得失而不会动用这些存款。但是当居民需要大宗消费的时候,就会动用这些存款,因此,这种潜在的购买力,在一定情况下,就会变成现实的购买力,就会影响当年社会消费总水平的变动。所以,在金融统计中,把储蓄存款计入M2中。

6、M2。在金融统计中,各国金融当局一般把M1加上储蓄存款,形成M2。金融统计把M2称之为广义货币。而M1与M2的差额被称作近似货币或类似货币。显然,类似货币是潜在购买力。

7、关于M3。 M3的内涵一般认为应考虑加入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的负债。但是各国情况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关于非银行性金融机构是否加入派生存款的机制尚无定论,所以,其内涵的规定性没有定论。在中国,由于金融开放时间表需要缓慢进行,加上中国现有的分业经营格局的规定,所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负债运作机制性质需进一步研究。

(二)货币层次划分与计量

货币层次划分与计量是与各国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所必需的技术手段,通过金融调控使货币供应量适应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避免金融危机,进而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定时点上由政府和存款机构的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货币总量。在货币供应量的构成上,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它应包括那些在商品交易以及债务支付中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而被普遍接受的物件。当然,由于各国金融制度的差异、信用制度的发达水平不一,甚至由于经济学家的研究角度不同,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内容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

1.货币层次划分的必要性所谓的货币层次划分,是指对现实流通中的各种货币形式按不同统计口径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因为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的通货,随着货币信用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创新浪潮风起云涌,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许多新的金融工具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货币性”,有的能够直接作为货币发挥作用,有的略加转化就能发挥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从而使流通中货币形式多种多样,货币流通的范围不断扩大。但不同形式的货币或具有某种货币职能的金融工具,其“货币性”是有差别的。各国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为了有效地管理和调控货币供给量,需要对流通中的各种货币形式进行分类,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货币供给的计量和调控有较为科学的口径。

2.信用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

长期以来,人们对货币供给口径的具体层次划分有许多不同观点,但在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这点上,看法却是一致的。所谓“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能够及时转变为现实购买力并使持有人不蒙受损失的能力。流动性越强的金融资产,现实购买力也越强。例如现金就是流动性最强的金融资产,具有直接的现实购买力;定期存款则需要经过提现或者转成活期支票存款才有现实购买力,故流动性较弱。因此,“流动性”程度不同的金融资产,在流通中周转的便利程度不同,现实购买力强弱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其他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因此,按流动性的强弱对不同形式、不同特性的货币划分不同的层次,是科学地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制订和实施货币政策、及时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措施。

3.货币层次划分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标准,一般情况下,可以将货币层次作如下划分。

M0(现钞):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即居民手中的现钞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由于这部分货币可随时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而具有最

强的购买力。

M1(狭义货币):由M0加上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构成。由于活期存款随时可以签发支票而成为直接的支付手段,所以它是同现金一样最具有流动性的货币。各种统计口径中的“货币”,通常是指M1。由于M1是现实的购买力,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最广泛而直接的影响,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措施放在这一层,使之成为政策调控的主要对象。

M2(广义货币):由M1加准货币构成。所谓准货币,一般是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准货币本身虽非真正的货币,但由于它们在经过一定的手续后,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的货币,加大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故又称之为亚货币或近似货币。显而易见,广义货币相对于狭义货币来说,范围扩大了,它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M2层次的确立,对研究货币流通整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金融体系发达国家的货币供应的计量以及对货币流通未来趋势的预测均有独特的作用。近年来,许多经济和金融发达国家,就出现了把货币供应量调控的重点从M1向M2转移的趋势。

不同的国家,不仅对货币层次的划分各不相同,而且同一层次中的具体内容也存在差异。比如美国联邦储备公报公布M1、M2、M3、L、Debt几个层次的货币供给口径,其中M1就与日本银行公布的Ml、M2+CD、M3+CD、广义流动性等口径中M1的内容不同。我国对货币层次的研究始于90年代中期,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我国货币的划分口径是:

M0:流通中现金;

M1:M0+活期存款+个人信用卡存款;

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表1-1 中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情况

注:①1992年以前数字为国家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统计口径,1992年以后统计范围为银行概览统计口径。

②2001年6月起,已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货币供应量(M2),含在其他存款项内。

③2002年初,第二次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

务,分别计入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④2003年底,新银行法颁布,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并发布《关于修订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

方案的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拟对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进行修订。

数据来源:2000金融年鉴,2003金融年鉴,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第三节货币的职能

关于货币的职能的表述,千百年来,形形色色,不同人等,各有表述。货币作为一种

交易媒介,它是商品内在矛盾长期发展变化引起的,这一点马克思作了科学的论述。在此我

们根据马克思的货币信用理论对货币职能进行分析。马克思综合几千年来的关于货币现象的

各种研究,归纳了货币的五大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是基本职能的派生职

能,也就是说,一种物件只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它就是货币。反之,具有其他

三种派生职能而不具备基本职能,就不能算是货币,只能是准货币或类似货币。经济生活中,

有许许多多的物件部分具有货币的派生职能,在特殊的领域和特殊条件下,充当起到货币的

部分作用。

一、价值尺度

货为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

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商品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这是货

币的第一职能,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或叫本质职能。

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就是商品,它与其他商品一样,也有价值。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因此,“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1。如商店货架上陈列的商品的标价,只需在纸签上写上价格就一目了然,而无须放上同名的真实货币。不过在观念上是真实的货币。

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的时候,就是商品的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当一个经济体系使用一种货币,通过这种货币,该经济体就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价格体系,从而便于全体商品和劳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一种商品,它自身是不能表现自己价值大小的,只有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在货币产生以前,只能通过其它商品来体现它的价值,在简单经济中,如果只有有限几种商品,价格表现不会过于复杂。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商品数目越来越多,每种商品都必须用其它所有商品表示其价值,1000种商品就需要499500个价格,这就需要耗费相当高的交易成本。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引入经济社会,现在只需有1000个价格。

现代社会,各国都有自己的货币行使价值尺度职能。我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单位是“元”。其它各国货币单位分别是美国的美元,英国的英镑,日本的日元,泰国的泰铢,印度的卢比,俄罗斯卢布,墨西哥比索等等。而国际上通行的单位则是美元,欧元等。

凯恩斯在20世纪20年代在查询大量的历史和考古学的纪录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即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要远比起广泛的作为交换媒介还早。第一位计量经济学家奥古斯特.克罗特在几乎一百年前就得出结论说,正是因为价值尺度的稳定性使得销售合同这种商业现象成为可能。他说:“一份销售合同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金属货币的绝对价值不变,至少在合同交易期间不变,这也是销售合同与交换合同的主要区别。如果社会公众普遍认为该国货币的绝对价值总是不断变化,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国家就不会存在销售合同。”2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必须借助于价格标准。价格标准是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在历史上,最初的货币单位的名称与货币金属(或材料)的重量单位的名称是一致的。例如,中国最早的统一货币秦“半两钱”,一枚铜钱的金属重量是半两重,铜钱的货币单位也是“半两”,也就是说,一枚“半两钱,就相当于半两重的铜。世界各文明古国较早的法偿货币的重量单位与货币单位基本上是统一的。后来由于各国政府把减重作为利之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14页,人民出版社,1975。

2[美]马丁·迈耶,《大银行家》,第十一页,海南出版社,2000。

渊薮,滥造各种重量不足或成色不足的货币,货币材料由较贵的金属改为较贱的金属;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使他国的货币流入流出,必然影响本国货币单位,从而使货币的价格标准逐渐与货币金属的重量单位相分离。纸币产生后,不少国家以“元”作为货币单位,“元”不是重量单位,而是代表了一定数量的货币金属,这种货币单位所含的金或银的重量都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随着不兑换纸币制度的建立,有的国家取消货币的含金量,有的国家根本就未规定含金量。如我国的“元”就没有规定含金量。

货币作为价格标准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于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作为价格标准,它是规定的金属重量;价值尺度用来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使它们表现为价格;价格标准则是国家规定的货币计量单位,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和计算货币金属本身的重量。但价值尺度又与价格标准具有密切的关系。价格标准是为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规定的。没有价格标准,货币很难准确地表现某一种商品的价值,也就很难执行价值尺度职能。金属价值的变动丝毫不会妨碍金属执行价格标准的职能。不论金属价值怎样变动,不同金属量之间的价值比例总是不变的。

二、流通手段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发挥交易媒介作用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它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价值尺度职能的必然发展。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真实的货币或现实的货币。交易的完成要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观念上的货币是买不到任何东西的,而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这是二者的重要区别。另外要特别注意的一点,作为价值尺度必须是观念上足值的货币,也就是说,一个货币单位的实际含金量是多少就是多少,不容许有虚假,如果货币不足值,反映在商品价格上就非常不稳定,这对于商品经济的正常活动极为不利。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则不同,在这里它只是交换的媒介,交换者出卖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是为了用货币再去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货币作为商品交换价值的独立表现,只是转瞬即逝的东西,因而货币所有者对货币本身的价值并不十分关心,他关心的是货币的购买力,这就产生了以价值符号代替具有内在价值的金属货币流通的可能性,从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过程表现为:足值的金属铸币逐渐被不足值的金属铸币所代替,最终价值符号又代替了不足值的金属铸币。纸币的出现和发展作为这种现实性的典型形态依靠国家强力,在一定范围内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而占领货币流通领域。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还包含引起经济危机形式上的可能性。在物物交换的情况下,交换双方买与卖是同时完成的。货币媒介商品流通过程,使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被分成两

个独立的行为。卖者在甲地售出商品,可以到乙地进行购买;同时,卖者如果不能卖掉自己的商品,商品的价值得不到实现,那么他也无力购买;另外,他卖掉商品,也可以用窖藏形式把货币贮藏起来,不购买任何东西,等等。总之,由物物交换发展到商品流通,各种商品交换交错在一起,加强了商品生产者之闻的相互依赖性。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人只卖不买,另外的人的商品就实现不了。在货币金属本位制下,货币金属的数量有限并非罕见的情况,这就必然造成流通手段量的不足,使一些商品生产者破产。即使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手段量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不足,从而使商品经济的矛盾进一步深化。正是这种可能性促使人们研究货币流通规律问题,以保证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正常发展。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断地使商品离开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而它自己则始终作为购买手段在流通领域活动着,与一个个商品换位。货币一旦退出流通领域,它就不再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而执行贮藏手段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一定的数量,这个数量不是任意规定的,而是社会商品流通客观需要的数量,马克思把这个因果关系称之为货币流通规律。假设以M表示一定时期的商品流通所需的流通手段总量;以P表示社会商品价格的平均水平;Q表示社会商品总量,V 表示一定时期的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舍弃掉其他经济、社会、历史有关因素,那么上述的主要经济变量的关系用方程式表示为:

M=P·Q/V

这就是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模型。用文字表述为:一定时期的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流通总量与社会商品总量、及其平均价格水平成正比,与该时期的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成反比。随着分析进程的展开,这个模型不断得到修正。

从整个世界货币流通史看,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是相当复杂的,据钱得勒著《货币银行学》统计,大约有40多种物品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不同程度地充当过货币,后来逐渐都采用金属货币。即使在近代,民族国家与民族市场已经形成,但是多货币流通的现象仍旧普遍。据美国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Charles .Kindleberger在其名著《西欧金融史》中指出,在18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米兰,流通的硬币多达50多种而且能够正常流通,其前提条件是寻找一种想象的、抽象的东西(如里拉)来衡量所有五十种硬币的相对价值。

最初,流通于世的金属货币,属于商品货币形态。它们有时被用作货币,有时也可被用于别的用途。这些货币的形状是生金属块或粗糙的金属铸式。每当把它们作为媒介进行交易时,往往都要用秤称其重量,并且要鉴定成色。故经济学家称之为秤量货币。秤量货币的缺

货币金融学复习要点(完整版)

货币金融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货币的产生: 社会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 二、货币形式的发展 (一)实物货币 (二)金属货币 (三)信用货币 1.传统信用货币两种信用形式:一是银行债券二是纸币 2.现代信用货币 三、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职能 (二)流通手段职能 (三)贮藏手段职能 (四)支付手段职能在银行存钱属于支付手段职能 (五)世界货币职能 四、货币数量的界定 (一)狭义的货币量:现金加活期存款 (三)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划分: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划分的一般性标准应该是金融工具能否作为直接购买力。一般我们将广义货币口径 中除狭义货币以外的部分成为准货币或亚货币。 五、货币层次的划分 (一)基本公式 M1=C+Dd (M1表示第一层次,C表示现金,Dd表示活期存款,Ds表示储蓄存 款,Dt表示定期存款,Dn表示其他所有存款,L表示除存款以外的 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 (二)货币层次划分依据:货币层次划分的基本依据是流动性。 包含三重要求:1、不受损失 2、及时转化 3、现实购买力 六、货币制度 定义:货币制度是指一国由法律所确定的关于货币发行和流通的结构和组织 形式。 包含四个方面:币材和货币单位的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与偿付能力的 规定;银行券与纸币的发行准备与流通的规定;黄金准备 制度。 “角”“分”为辅币单位。 七、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制度以币材为代表。货币制度主要经历了金属货币本位制和信用货币本 位制两大阶段。

金属货币本位制银本位制 金银符合本位制(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 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货币制度 信用货币本位制 八、金银复合本位制 九、金本位制的特点:1.以黄金为主币材料,流通金铸币,无限法偿还,国家对 铸币有法定的样式和含金量规定。(最主要的) 第二章、信用和信用工具 一、信用的含义:信用是经济活动中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贷款行为。 二、信用形式 (信贷信用体系中,最典型的直接信用是证券信用,最典型的间接信用是 银行信用。) 商业信用---—商业信用的缺陷也是非常突出的。首先,它具有很大的局限 性,如规模上、期限上、方向上、资金形态上和范围上的局 限等。 银行信用------克服了其他信用形式的各种局限性,大规模的促进社会资金 全方位、多层次流动,因而毫无疑问是社会信用体系中最 重要最有效的信用形式。 消费信用-------包括三种形式:分期付款、信用卡、消费信贷 三、信用工具 含义:信用工具也叫金融工具,是具备法律效力的、代表所有权和债券并据以享受相应权益书面凭证,必须具有规范性、可接受性和一定的转让性。 分类:(四)长期信用工具和短期信用工具 基本要求:一、偿还性二、安全性三、流动性四、收益性 典型信用工具:(1)商业本票,又称商业期票,是债权人签发给债权人的 付款保证书,包括出票人和收票人。 (3)支票是用于同城资金结算的凭证,性质与商业期票相 同。

货币金融学复习资料全

一、填空(2分*5=10分) 1、M1=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P24) 2、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先决条件的借贷行为 3、银行票据由银行本票和银行汇票组成(P46) 4、信用证是银行受客户委托开具的付款保证书(P47) 5、平均利润率是利息的最高界限(P52) 6、年利率用本金的百分比来表示(P51) 7、月利率用本金的千分比来表示(P51) 8、日利率用本金的万分比来表示(P51) 9、年息三分表示年利率为30% (P51) 10、年利率=月利率×12=日利率×360 (P51) 11、长期利率是指借贷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利率(P55) 12、我国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存款叫储蓄存款(P97) 13、通货膨胀的定义是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课件) 14、通货紧缩的定义是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下跌、本币不断升值的过程(课件)(删除) 二、概念(4分*6=24分) 1、流动性——金融资产迅速转变为现金,而自身的货币价值又不受到损失。(P23) 2、M0现钞——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包括居民手中的现金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P23) 3、M1狭义货币——由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加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构成。(P24) 4、商业信用——厂商在进行商品销售时,以延期付款即赊销形式所提供的信用。(P39) 5、银行信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贷款形式提供给借款人的信用。(P40) 6、国家信用——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借贷行为,其包括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取得信用和以债权人身份提供信用两个方面。(P42) 7、分期付款——消费者购买消费品或取得劳务时只支付部分货款,然后按合同分期支付剩下的货款并加付利息的信用形式。(P43) 8、背书——票据上所注明的收款人或持票人转让票据时在票据背面签署的行为。(P45) 9、汇票——出票人要求受票人在一定期间向收款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支付命令书。(P45) 10、本票——出票人对收款人发出的在一定期间支付一定金额的债务凭证。(P45) 11、支票——活期存款人向银行发出的要求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支付命令书。(P45) 12、短期信用工具——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商业票据、银行票据、支票以及进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信用证、旅行支票和信用卡等。(P45) 13、商业票据——在信用买卖商品时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P46) 14、商业本票——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一定款项的债务凭证。(P46) 15、商业汇票——由债权人发给债务人,命令他在一定时期向指定收款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款项的支付命令书。(P46) 16、承兑——在票据到期前,由付款人在票据上作出表示承诺付款的文字记载及签名的一种手续。(P46) 17、商业票据的贴现——银行办理放款业务的一种方式。商业票据的持有人需要现金时,将未到期的票据卖给银行,银行按市场贴现率扣除自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的利息后,将票面余额支付给持票人。(P46) 18、银行本票——由银行签发,也由银行付款的票据,可以代替现金流通。(P47) 19、银行汇票——由银行发出,交由汇款人自带或由银行寄给异地收款人,凭以向指定银行兑取款项。(P47) 20、应收款项——在支票清算过程中已记入商业银行的负债,但实际上商业银行还未收到的那部分资金。(P99) 21、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由库存现金、存放中央银行的款项、存放同业款项、应收款项等组成。(P102) 22、同业贷款——即拆放同业,银行之间为调剂资金余缺而相互发放的贷款。(P99)(删除) 23、信用卡贷款——当持卡人的支出金额超过他在发卡银行的支票存款余额时,其差额就自动成为银行对他的消费贷款。(P99) 24、汇兑——付款人将现款交付给银行,由银行把款项支付给异地收款人的一种业务。(P102) 25、托收——收款人向付款人开出一汇票,要求其付款,并把汇票连同有关单据一起交付给托收行,委托其代为收

世界各国货币名称(中英文)

世界各国货币名称 亚洲 货币名称货币符号 辅币进位制中文英文原有旧符号标准符号 中国香 港 港元HongKong Dollars HK$HKD 1HKD=100cents(分) 中国澳 门 澳门元Macao Pataca PAT.;P. MOP 1MOP=100avos(分) 中国人民币元Renminbi Yuan RMB¥CNY 1CNY=10 jao(角)1 jao=10 fen(分) 朝鲜圆Korean Won KPW 1KPW=100分 越南越南盾Vietnamese Dong D. VND 1VND=10角=100分日本日圆Japanese Yen ¥;J.¥JPY 1JPY=100 sen(钱) 老挝基普Laotian Kip K. LAK 1LAK 1LAK=100 ats(阿特) 柬埔寨瑞尔Camboddian Riel CR.;J Ri. KHR 1KHR=100 sen(仙) 菲律宾菲律宾比 索 Philippine Peso Ph.Pes.; Phil.P. PHP 1PHP=100 centavos(分) 马来西 亚 马元Malaysian Dollar M.$;Mal.$MYR 1MYR=100 cents(分)新加坡新加坡元Ssingapore Dollar S.$SGD 1SGD=100 cents(分) 泰国泰铢Thai Baht (Thai Tical) B T.;Tc. THP 1THP=100 satang(萨当)缅甸缅元Burmese Kyat K. BUK 1BUK=100 pyas(分) 斯里兰卡斯里兰卡 卢比 Sri Lanka Rupee S.Re. 复数:S.Rs. LKR 1LKR=100 cents(分) 马尔代夫马尔代夫 卢比 Maldives Rupee M.R.R; MAL.Rs. MVR 1MVR=100 larees(拉雷) 印度尼 西亚 盾Indonesian Rupiah Rps. IDR 1IDR=100 cents(分) 巴基斯坦巴基斯坦 卢比 Pakistan Pupee Pak.Re.;P.Re. 复 数:P.Rs. PRK 1PRK=100 paisa(派萨) 印度卢比Indian Rupee Re.复数:Rs. INR 1INR=100paise(派士)(单数:paisa) 尼泊尔尼泊尔卢 比 Nepalese Rupee N.Re.复数:N.Rs. NPR 1NPR=100 paise(派司) 阿富汗阿富汗尼Afghani Af. AFA 1AFA=100 puls(普尔)

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货币——经济发展的 双刃剑 指导教师:刘毅 班级:文实 051 学号:0501010116 姓名:曾昭铭 成绩____________

货币——经济发展的双刃剑 货币产生以来,对人类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单从货币的多个功能来看,货币的积极作用一是降低了产品交换成本,提高了交换效率;二是降低了价值衡量和比较的成本,为实现产品交换提供了便利;三是提供了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形式,丰富了贮藏手段。然而货币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还不仅仅限于以上几点,它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乃至思想意识的发展都发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货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力量。因为它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突破了狭小的天地。因为在缺少货币的社会,人们积累的是实物财富,而实物财富的转移相对困难,这必然会限制人们行动的自由,人们的思想也多受禁锢;而货币出现以后,人们的活动领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货币“使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再受一地传统习俗及偏见的束缚,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商品生产的扩大,思想文化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人们可以利用货币去进行财富的积累和承袭,这就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无限欲望,随之而来的,它为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没有货币的出现,就没有资本的积累和社会资本的利用。因为若只有物质财富的累积,人们只能在简单再生产的小圈子内循环,不可能出现扩大的社会再生产。所以货币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货币在整体经济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中,货币的作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在生活中人们所需要的各种商品,都需要用货币去购买;人们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也需要支付货币来获得;人们劳动工作所获得的报酬——工资,也是用货币支付的;人们积累财富,保存财富的主要方式是积攒和存储货币(银行存款)。除个人外,企业、行政事业部门的日常运行同样也离不开货币,现代财政收支也都用货币形式,整个经济运行状况也与货币相关,如果货币供求失衡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就会制约经济运行和发展。各国政府运用各种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时,都要利用货币信用形式,而货币政策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经济政策。不仅国内的各种经济活动离不开货币,国际经济贸易和各种交往活动中也需要货币。因此,货币对经济发展、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货币和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经济的便利和繁荣的同时必然会带来泡沫甚至是灾难。黄金和纸币是人类历史上曾经和正在使用的最普遍的两种货币形式,他们对于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纸币取代黄金作为货币是货币演变的必然规律。那么作为纸币虽然克服了黄金作为货币所引起的通货紧缩,而制约经济的发展,但是纸币并非尽善尽美。纸币的发行是由政府控制的,其供应量最终是由人来决定的。因而,存在着极大的主观性。虽然很容易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却极容易引起通货膨胀。 自从纸币摆脱价值束缚作为货币以来,通货膨胀便成为市场经济的洪水猛兽,成为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货膨胀引起的经济混乱和财富的无序再分配等制约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政府主要的职能之一。 纸币容易引起通货膨胀有其主、客观因素。客观上是因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主观因素:纸币供应量是由人为控制的。而人为控制的货币供应量却没有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客观标准。主观、客观之间存在着一个混乱的接口,这便是造成通

国际金融(国际货币体系)习题与答案

1、金本位货币制度下的汇率制度属于 A.固定汇率制度 B.联合浮动汇率制度 C.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D.浮动汇率制度 正确答案:A 2、以下不是金币本位制的特点的是 A.代用货币有限制的兑换金币 B.以黄金为币材,金币为本位币 C.黄金可自由输入输出 D.代用货币可自由兑换金币 正确答案:A 3、在金本位制下,汇率由()决定 A.国际购买力平价 B.外汇供求 C.国际信贷 D.铸币平价 正确答案:D 4、以下不属于牙买加协议体系内容的有 A.增加特别提款权的作用 B.浮动汇率合法化 C.黄金非货币化 D.美元是唯一的国际货币 正确答案:D

5、在铸币平价理论中“黄金输出点”是指 A.铸币平价偏离汇率的最低点 B.以上都不是 C.汇率偏离铸币平价的最高点 D.汇率偏离铸币平价的最低点 正确答案:C 6、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以()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A.英镑 B.德国马克 C.法国法郎 D.美元 正确答案:D 7、美国于()年放弃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 A.1976 B.1973 C.1971 D.1979 正确答案:C 8、以下不属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的是 A.国际交往中使用什么样的货币 B.汇率采取何种标价方法 C.对象为全世界任何国家 D.各国货币间的汇率的安排 正确答案:B

9、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二战后由美国提出的国际货币体系,以下对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以美元为中心,黄金为后盾 B.美元是唯一的外汇储备货币 C.以美元为中心的金汇兑本位 D.国际储备多元化 正确答案:D 10、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是 A.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效率不高 B.储备货币的供应缺乏有效的调节机制 C.美元的双重身份和双挂钩制度 D.调节机制不对称,逆差国负担过重 正确答案:C 1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一国货币若实现()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则该国货币就是可兑换货币 A.劳务收支 B.资本 C.经常 D.贸易收支 正确答案:C 12、以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国际货币合作为宗旨的国际金融机构是 A.IFC B.IMF C.IDA D.IBRD

金融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1.名词解释 货币:以某一权力机构为依托,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推行的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及作为完全流动的财富的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凭证。 金融:金融是以货币为主导拥有信用凭证的交换,它既包括货币流通、金融体系、资 本市场、保险市场、国际金融等内容,也包括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与资本市场等微观 领域。 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 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法律制度的综合。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 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本位币:本位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格雷欣法则:格雷欣法则是一条经济法则,又叫“格雷欣定律”,也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是由16世纪英国金融家、商人托马斯·格雷欣爵士(Sir Thomas Gresham,英国 伊莉莎白女王一世的顾问)在1558年提出来的。当时,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铸币,时 间长了,人们发现足值与不足值的铸币可以一样使用,于是,人们就把成色好的足值 货币(良币)储藏起来,而把不足值的铸币(劣币)赶紧花出去。结果,劣币把良币 赶出了市场,这样,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就明显低于它的名义价值了。 有限法偿:有限法偿即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限制,若超过限额,对方可以 拒绝接受。 无限法偿:无限法偿指法律规定的无限偿付能力,即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 额有多大,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流通手段:货币作为媒介。 支付手段:货币不随商品运动,作为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而进行单方面转移。 2.简答 货币经历了哪些形态的演进? 答:按照货币外在不同形态的演进阶段,货币形态大致可以分为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基于货币外在形态视角的货币形式) 在货币的发展形态中,按照货币价值和币材价值的关系,可以把货币分为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三种。

货币金融学复习-名词解释

P527 1.货币失衡:即货币非均衡,是指货币供给偏离货币需求。 2.通货膨胀:是货币供给量超过了货币需求量,即货币供给大于社会经济活动对货币的实际需要。 3.通货紧缩:也称通货不足,是指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要量,即货币供给满足不了社会经济活动对货币的实际需要。 4.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的趋势和程度的价格指数,其中包括了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衣食住行、水电、医疗、教育等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 5.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也称批发物价指数,是根据商品的批发价格编制的物价指数,反映包括了原材料、中间品及最终产品在内的各种商品批发价格的变化。 6.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NP):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可以反映全部生产资料、消费品和劳务费用的价格的变动。 7.通货膨胀的类型: 根据物价上涨的方式 (1)公开性通货膨胀:是指市场机制充分运行和政府对物价不加控制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或是政府虽然施加控制,但因通货膨胀的压力太大而未 能生效,价格上涨的特征非常明显。 (2)隐蔽性通货膨胀:是指政府当局采取物价管制而使一般物价水平不能自由上升的通货膨胀。 根据物价上涨的速度 (1)爬行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年率为2%-3%的状态 (2)温和通货膨胀:低于7%的通货膨胀率,或者是低于10%的通货膨胀率 (3)恶性通货膨胀:又称极度通货膨胀,物价连续暴涨但持续时间不会太久,货币完全丧失价值贮藏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交易功能。 根据通货膨胀可否预期 (1)预期通货膨胀:在经济生活中,人们预计将要发生通货膨胀,无避免经济损失,在各种交易、合同投资中将未来的通货膨胀预先计算进去。 (2)非预期通货膨胀:没有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根据通货膨胀的成因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超出了社会潜在产出之后引起价格水平持续上涨而产生的通货膨胀。P504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价格(工资、利润、租金和利息)上涨,致使生产成本上涨,进而导致物价总体水平持续上涨的通 货膨胀。P506 (3)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由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引起的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而产生的通货膨胀。P508 (4)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的变化使物价水平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8.菲利普斯曲线:由菲利普斯研究的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呈反向变化的向下倾斜的曲线。

世界各国钱币货币图片大全

[转载]世界各国最全钱币货币图片大全 原文地址:世界各国最全钱币货币图片大全作者:北京后海玩家 熟悉世界各国的货币,对于生意人来说是一门必备技能,不论有没有在国外和地区建立商务合作关系,熟悉世界各国的货币总是能对贸易产生一定的作用。一起来看看世界各国的钱币都长什么样吧! 中国:人民币 样 ※人民币图片大全 ※第二套人民币全套图 ※第三套人民币全套图片 ※第四套人民币全套图片 ※第五套人民币全套图片 ※人民币硬币图片大全中国香港:港币 中国香港港币图片大全:https://www.360docs.net/doc/7d17455603.html,/zt/HKD.html中国澳门:澳门币台湾:台币蒙古:图格里克新加坡:元泰国:铢缅甸:元越南:盾柬埔寨:利尔斯老挝:基普不丹:努尔特鲁斯尼泊尔卢比菲律宾:比索文莱:元马来西亚:零吉印度尼西亚:卢比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基那几内亚法郎几内亚比绍比索孟加拉

塔卡斯里兰卡卢比印度:卢比巴基斯坦:卢比南非:克朗南非:兰特刚果法郎刚果(金沙萨)法郎中非:法郎津巴布韦元马达加斯加:法郎索马里:先令科特迪瓦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利比里亚:元埃及:镑希腊德拉克马尼加拉瓜科多巴尼日利亚奈拉布隆迪法郎牙买加元黎巴嫩镑韩国:圆朝鲜:圆日本:日元欧洲联盟:欧元新西兰元瑞士法郎瑞典克朗萨尔瓦多科郎安道尔:法国法郎白俄罗斯:卢布俄罗斯:卢布乌克兰赫夫米乌兹别克斯坦苏姆乌拉圭比索匈牙利福林哈萨克斯坦藤格哥斯达黎加科朗哥伦比亚比索古巴比索南斯拉夫第纳尔危地马拉格查尔巴西:里亚伊伊朗里亚尔伊拉克第纳尔科威特第纳尔以色列磅土耳其里拉澳大利亚:元巴拉圭:瓜拉尼阿富汗:尼波兰兹罗提奥地利:先令英国:英镑毛里求斯卢比比利时法郎加拿大元意大利里拉墨西哥:比索西班牙比塞塔德国:马克荷兰盾阿根廷:比索法国:法郎美国:美元印度:卢比中国澳门:澳门币中国香港:港币英国:英镑几内亚-法郎不丹:努尔特鲁斯越南:盾蒙古:图格里克意大利-里拉伊拉克-第纳尔埃及:镑中非:法郎索马里:先令俄罗斯:卢布新西兰-元乌拉圭-比索伊朗-里亚尔印度尼西亚:卢比亚朝鲜:圆 世界各国钱币(纸币)图片大全,看看其他各国钱币是什么样的,看看图片就知道个大概了。 世界各国货币中英文名称及其货币符号表

各国货币名称地英文缩写简写

货币名称货币符号 人民币 RMB 美元 USD 日元 JPY 欧元 EUR 英镑 GBP 德国马克 DEM 瑞士法郎 CHF 法国法郎 FRF 加拿大元 CAD 澳大利亚元 AUD 港币 HKD 奥地利先令 ATS 芬兰马克 FIM 比利时法郎 BEF 爱尔兰镑 IEP 意大利里拉 ITL 卢森堡法郎 LUF 荷兰盾 NLG 葡萄牙埃斯库多 PTE 西班牙比塞塔 ESP

印尼盾 IDR 马来西亚林吉特 MYR 新西兰元 NZD 菲律宾比索 PHP 俄罗斯卢布 SUR 新加坡元 SGD 国元 KRW 泰铢 THB 各国货币名称的英文缩写简写 主要国家货币简写: 1.CNY(ChiNese Yuan)人民币 2.FRF(FRench Franc)法国法郎 3.HKD(Hong Kong Dollar)港元 4.CHF(德文 sCHweizer Franken)瑞士法郎5.USD(United States Dollar)美元6.CAD(CAnadian Dollar)加拿大元7.GBP(Great Britain Pound)英镑8.NLG(NetherLandish Guilder)荷兰盾9.DEM(德文 DEutsche M ark)德国马克10.BEF(BElgischer Franc)比利时法郎11.JPY(JaPanese Yen)日元 12.AUD(AUstralian Dollar)澳大利亚元

各国详细货币简介: Afghani阿富汗尼 Af Afghanistan阿富汗 bath铢 B Thailand泰国 balboa巴波亚 B Panama巴拿马 aolivar博利瓦$b Venezuela委瑞拉 colon(哥斯达黎加)科郎¢ Costa Rica哥斯达黎加 colon(萨尔瓦多)科郎¢ El Salvador萨尔瓦多 cordoba科多巴 C$ Nicaragua尼加拉瓜 cruzeiro克鲁赛罗 Cr$ brazil巴西 dalasi达拉西 DG Gambia冈比亚 dinar(阿尔及利亚)第纳尔 DA Algeria阿尔及利亚 dinar(伊拉克)第纳尔 ID Iraq伊拉克 dinar(约旦)第纳尔 JD Jordan约旦 dinar(科威特)第纳尔 KD Kuwait科威特 dinar(利比亚)第纳尔 LD Libya利比亚 dinar(也门人民国)第纳尔YD The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of Yemen 也门人民国 dinar(突尼斯)第纳尔 D Tunisia突尼斯 dinar(南斯拉夫)第纳尔 DIN Yugoslavia南斯拉夫 dirham迪拉姆 DH Morocco摩洛哥

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 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

米什金 货币金融学 第十版中文版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十版中文版(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第十版修订不大,主要是第九章和第十六章进行了较大变动,特别是第十六章,是本次修订版本的精华,第一稿已经完成,先发一部分上来看看效果。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译者:Amoysea;QQ:910399443) 第16章货币政策的运用 前言 货币政策是否正确对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过渡扩张的货币政策导致通货膨胀,最终降低经济效率,阻碍经济增长。过渡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导致经济衰退,最终造成经济输出下降,失业率上升。过渡紧缩的货币政策还会导致通缩,即物价水平的下降,最典型的莫过于美国的大萧条时期及日本的十年萧条期。正如我们在第9章所探讨的,通缩对经济的破坏尤为严重,在于它会引起金融的不稳定并导致金融危机。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美联储等中央银行用于操作货币政策的工具,我们可以来考虑下中央银行会如何运用货币政策。为了探讨这个话题,在本章中,我们首先探讨了三个货币政策战略,这三个战略的重点都将物价稳定放在了首位,及并以货币政策的长期运行为目标;然后我们分析了各种战术,即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设置。在分析完战略和战术后,我们就能对美联储过去的货币政策操作行为进行评估,并祈盼这种分析会告诉我们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 货币稳定目标及名义锚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范围内的政策制定者们已经日益意识到通货膨胀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及经济成本,同时也越来越关注于将维持物价稳定作为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虽然中央银行将物价稳定定义为较低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物价稳定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为上升的物价水平(通货膨胀)造成经济具有不确定性,而该种不确定性可能会阻碍经济发展。比如,当物价总体水平发生变化时,货物及服务物价所传递的信息就难以解读,造成消费者、企业及政府难以做出准确决策,并导致金融体系更加低效。 不仅民意测验表明,公众对通货膨胀怀疑敌意,而且越来越多的实证也表明通货膨胀会导致更低的经济增长率。最极端的物价不稳定例子就是恶性通货膨胀,如阿根廷、巴西、俄罗斯和津巴布韦在过去的几年中都曾经经历过恶性通货膨胀。经验表明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的破坏性及其严重。 通货膨胀还会增加制定经济计划的难度,比如,在一个通货膨胀的环境下,我们在子女大学教育储蓄的决策时就面临更多的困难。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导致一个国家社会结构的紧张:比如社会各团体为了跟上物价的上涨水平,就会互相竞争,而这种竞争可能会导致各种冲突的产生。 名义锚的作用 由于物价稳定对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货币政策是否成功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名义锚的使用,名义锚是一种名义 变量,比如货币供应的通货膨胀率,名义锚的作用是控制物价水平以实现物价的稳定。通过名义锚将名义变量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通过直接产生较低和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实现物价稳定。名义锚重要性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当货币政策及其不稳定时,它能控制时间-不一致问题。 时间不一致问题 时间不一致问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直面临的问题。我们经常制定计划,并确信该计划将产生好的结果,但是当明天来临时,我们却常常身不由己,我们会为了短期利益而改变我们的计划。比如,我们制订了一个一年期的减肥计划,但不久后,我们实在控制不住欲望尝试了一个新出品的冰激凌,不久后又尝试了另外一个

货币的职能

政治经济学专业 学号:31303006 姓名:白静乌兰吕晓敏 货币的职能 货币拥有五大职能,分别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一、价值尺度 1、价值尺度的含义和实质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的职能。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阐述:”金的第一个职能是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或者说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商品并不是由于有了货币才可以通约。恰恰相反。 因为一切商品作为价值都是物化的人类劳动,他们本身就可以通约,所以他们能共同用一个特殊的商品来计量自己的价值,这样这个特殊的商品就成为他们共同的价值尺度或货币”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它自身是商品,并具有价值。 2、价值尺度的执行(价格、价格标准) 货币如何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呢,它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某种商品的价格=该种商品的价值/货币的价值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要求货币自身的量要能够计量,为此需要规定一种固定的货币单位,例如镑。这种包含一定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叫做价格标准。马克思指出“作为价格尺度和作为价格标准,货币执行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职能。作为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它是价值尺度; 作为规定的金属质量,它是价格标准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职能。 3、对价值规律的启示 用货币单位来标价,实际上提供的是观念性的或想象性的某种信息,他将个别商品形成过程内在的同社会劳动时间的关系表现为商品同它之外存在的货币商品的交换比例。在一般情况下,这种信息未必是准确的,它既可以表现商品的价值量,也可以表现比它大或小的量。马克思说“可见,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 ” 二、流通手段 1、流通手段的含义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不能使用观

货币金融学知识点整理

货币金融学 一、货币、收入、财富关系:货币就是收入或财富,这句话是错的。 二、货币形态的演进: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包括银行券、纸币) 三、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并不需要实在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或想象中的货币就可以了)、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的转移时)、世界货币(可自由兑换、币值较稳定、又被乐于接受) 四、货币的本质: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五、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强弱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M0(现钞)、M1(狭义货币)、M2(广义货币)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六、本位币和辅币 本位币:亦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七、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 无限法偿:指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即法律规定不管是用本位币偿还债务或其他支付,也不管每次支付的本位币的数额大小,债权人和受款人都不得拒绝接受,否则视为违法。 有限法偿:即每次支付辅币的数量不能超过规定的额度,否则债权人或受款人有权拒收。但是,用辅币缴税、向政府兑换本位币的数额则不受此限。 八、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九、“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 劣币驱逐良币是发生在复本位制下的一种现象。金币和银币都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均可自由铸造,融化及自由输出入国境,二者的交换比例是以国家法律形式统一规定的,这种情形发展的结果是金币越来越少,而银币充斥市场,这种现象称为“劣币驱逐良币”,又叫“格雷欣法则”。 十、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基本特征的信贷行为) 商业信用(商品资本为对象)具体形式包括企业之间的商品赊销、分期付款、委托代理等 银行信用(以货币资本为对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贷等业务提供的信用。具有核心地位 消费信用是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目的是促进消费 十一、商业票据:汇票、本票、支票联系区别 联系:都可背书流通转让 区别:本票是债务人(出票人)向债权人(持票人)开出的保证按指定时间无条件付款的书面承诺。 汇票是债权人(出票人)向债务人(持票人)发出的支付命令书,命令他按指定日期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汇票需要承兑。 支票是银行的活期存款人向银行签发的,要求银行从期存款账户上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或指定人的书面凭证。 十二、利息率及计算

金融货币体系的黄金演变史

金融货币体系的黄金演变史 人类发现和使用黄金的历史比铜、铁等金属要早,在距今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被人类发现。因为黄金本身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稀有性,黄金成为贵金属,被人们作为财富储备。由于黄金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被人们赋予了社会属性,也就是货币功能。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写道:“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就是货币。” (1)黄金被皇权贵族垄断时期 在19世纪之前,因黄金极其稀有,黄金基本为帝王独占的财富和权势的象征;或为神灵拥有,成为供奉器具和修饰保护神灵形象的材料;虽然公元前6世纪就出现了世界上的第一枚金币,而一般平民很难拥有黄金。 黄金矿山也属皇家所有,当时黄金是由奴隶、犯人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开采出来的。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黄金培植起了古埃及及古罗马的文明。16世纪殖民者为了掠夺黄金而杀戳当地民族,毁灭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血腥的一页。抢掠与赏赐成为黄金流通的主要方式,自由交易的市场交换方式难以发展,即使存在,也因黄金的专有性而限制了黄金的自由交易规模。

(2)金本位制 黄金作为世界性的交易媒介和财富计量标准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要认识黄金在现代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以及推导预测黄金在未来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就必须要先了解在过去人类社会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黄金在人类社会金融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特殊地位演变史。 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中,黄金被赋予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货币价值功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最后黄金的金本位制金融制度逐渐确立,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进行流通的货币制度,它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 金本位首先诞生在工业革命浪潮的欧洲国家,在1717年英国首先施行了金本位制,到1816年英国颁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正式在制度上给予确定,成为英国货币制度的基础,至十九世纪德国、瑞典、挪威、荷兰、美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先后宣布施行了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即黄金就是货币,在国际上是硬通货。金币本位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用黄金来规定所发行货币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单位都有法定的含

货币金融学知识点详细

金融学 第一章货币制度 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从商品领域中被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关系。 货币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储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货币层次划分标准 按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来划分。流动性:某项金融资产的变现能力,包括变现的方便程度和变现所需要的成本 (1)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现金M0 (2)狭义货币M1,现金+活期存款 (3)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他存款。 货币层次划分意义 (1)具有不同流动性的不同层次的货币是引起经济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越发达,货币与经济的联系就越密切。 (2)经济的繁荣与萧条是通过货币数量的变动表现出来的;货币数量的改变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通过将货币分成不同的层次,制定相应的指标;可以考察具有不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对经济的影响,有利于央行观察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本位货币 (1)具有无限法偿资格(辅币,有限的法偿资格) (2)是最后的支付手段 金本位制的特点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金准备制度的存在意义:(1)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2)作为调节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3)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金本位制即以金币作为本位币。 特点: (1)单位货币规定为一定数量一定成色的黄金; (2)发行并流通于市场的是金币; (3)金币可自由铸造,自由融化; (4)币值中的其他货币可以自由的与金币平价兑换; (5)黄金与金币可以自由的输入输出; (6)金币具有无限的法偿能力。 我国的货币制度 (1)我国的法定货币名称是人民币,单位是“元”,辅币是“角”和“分”。 (2)人民币是唯一合法通货,禁止外币、金银流通,大陆只允许流通人民币。 (3)人民币坚持经济发行的原则。 (4)金准备制度(为了保证国际支付)。 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缺点: (1)纸币发行不受准备金限制及贵金属的约束,具有一定的伸缩弹性,使得货币发行的弹性很大,其成败依赖于人为因素。 (2)如果发行不适度,往往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和汇率不稳定等现象产生; (3)各个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和调节都极为重视,并且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 比较金本位制与纸币本位制 (1)纸币本位制:以国家发行的纸币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也不允许纸币与金银进行兑换,纸币作为主币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同时,国家也发行少量金属铸币作为辅币流通,但辅币价值与用以铸造它的金属商品价值无关,是一种信用货币。

世界各国货币名称(中英文)

世界各国货币名称(中英文) kwanza 宽札(安哥拉) kyat 元(缅甸) leone 利昂(塞拉利昂) leu 列伊(罗马尼亚) lek 列克(阿尔巴尼亚) lempira 伦皮拉(洪都拉斯) lev 列弗(保加利亚) lilangeni 里兰吉尼(斯威士兰) lira 里拉(意大利等) loti 洛蒂(莱索托) mark 马克(德国) markka 马克(芬兰) metical 梅蒂尔卡(莫桑比克) naira 奈拉(尼日利亚) ngultrum 努扎姆(不丹) ouguiya 乌吉亚(毛里塔尼亚) pa'anga 潘加(汤加) peseta 比塞塔(西班牙) peseta 西班牙比塞塔(安道尔) peso 比索(阿根廷、智利等) pound 镑(英国、爱尔兰等) pound sterling 英镑(基里巴斯) pula 普拉(博茨瓦纳) quetzal 格查尔(危地马拉) rand 兰特(南非) rial 里亚尔(伊朗等) riel 瑞尔(柬埔寨) riyal 里亚尔(沙特阿拉伯等) rouble 卢布(俄罗斯等) rufiyaa 拉菲亚(马尔代夫) rupee 卢比(印度、巴基斯坦等) rupiah 卢比,盾(印度尼西亚) shekel 谢克尔(以色列) schilling 先令(奥地利) shilling 先令(坦桑尼亚等) sol 索尔(秘鲁) South African rand 南非兰特(纳米比亚) sucre 苏克雷(厄瓜多尔) Swiss franc 瑞士法郎(列支敦士登) taka 塔卡(孟加拉国) tala 塔拉(西萨摩亚) tugrik 图格里克(蒙古)

货币金融学重点整理版_百度文库

货币金融学重点(整理版) 货币金融学重点(整理版)PS:第四章老师真的什么都没划么? 2012年07月02日 20:17:27 来源:李舒云的日志 货币金融学重点 第一章 1.货币的产生: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进行产品交换。 2.货币的定义:一般等价物,具备体现一切商品价值并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基本特征。 包括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银行券,纸币) 3.货币的形式: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判断、定义) 4.货币职能(注意职能之间的关系和具体表现): (1)价值尺度功能 (2)流通手段职能 (3)贮藏手段职能 (4)支付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职能 价格标准:人们所规定的货币单位及对货币单位的等分,这是作为统一计价的方式而作为的技术性规定 6.货币数量的界定 (1)狭义货币量:现金+活期存款 (2)广义货币量:现金+全部存款+某些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 我们将广义货币口径中除狭义货币以外的部分称为准备货币或亚货币 7.货币层次划分: (1)第一第二层 (2)基本依据是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不受损失的及时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能力) (3)我国货币的基本层次 8.货币制度: (1)定义:是指一国由法律所确定的关于货币发行和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2)构成要素(判断):币材和货币单位的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与偿付能力的规定;银行券与纸币的发行准备与流通的规定;黄金准备制度 本位币与辅币的铸造与偿付能力的规定: 9.金属复合本位制下:多以贵金属为币材;为无限法偿货币

辅币流通速度快,磨损大,多为贱金属不足值货币,有限法偿,但是兑换主币不受限制 (1)平行本位制:最典型的复合本位制 (2)双本位制:金银比价波动较大,尤其是金贵银贱引起流通混乱时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 (3)跛行本位制:国家无力维持金银固定兑换比率时,使银成为金货币的辅币10.信用货币本位制的危机性(具体): (1)现代信用货币为不兑现货币,没有特定的发行保证,容易出现财政发行,导致通货膨胀 (2)不具备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能力,供给量超过需要量之后就会表 现为币值下跌,物价上涨 (3)商业银行受经济效益驱使,又往往突破存贷控制比例,导致信用膨胀。 我国信用货币遵循:统一发性原则,经济发行原则,计划发行原则 第二章 1.信用:经济活动中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1)产生根源:信用产生的社会制 度根源是私有制,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是社会资金流动的不平衡。 2.信用工具:又称为金融工具,是记载信用标的,保护债权人权利,具备法律效力的书面凭证 3.信用的基本功能: (1)资金配置功能(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促进规模效应形成,促进社会合理分配) (2)信用创造功能 (3)信息传播功能 (4)宏观调控功能 4.信用的形式 (1)最典型的直接信用是证券信用,最典型的间接信用是银行信用,区别在于中介人及中介人在信用过程中有没有进行资金的重新分配 (2)直接信用优点是交易成本低,但在规模、范围、和期限上都受到很大限制,成交概率低,引导资金流动效率也很低。 (3)银行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中最重要最有效地信用形式,克服了其他信用形式的各种局限性,大规模促进社会资金全方位、多层次的流动。 5.信用工具 (1)分类: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 (2)基本要求:偿还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