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思政马原马中研究生导师介绍

华南师范大学思政马原马中研究生导师介绍
华南师范大学思政马原马中研究生导师介绍

博士生导师(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王宏维

王宏维,女,1950年9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镇江,曾在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自治州农村插队,后从事新闻和宣传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后成为第一届大学生,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5年升任哲学教授。曾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哈佛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进修及从事合作研究。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政行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负责人,华南师范大学学术仲裁委员会委员,政行学院党委统战委员。

专业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伦理学、价值哲学。

承担的专业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研究”、“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西方伦理思想史”、“西方社会思潮”、“生态女性主义”、“道德与价值研究”、“后现代理论研究”等,还承担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和本科通选课的教学。

现在研究的科研项目有国家社科项目“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及公共价值构建”等4项。已撰写出版的专著有《社会价值:统摄与驱动》、《命定与抗争》等5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评定为广东省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1996—2000年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

主要社会学术兼职有:全国高校思政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校“两课”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伦理学会副会长、广州市妇女研究会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陈金龙

陈金龙,男,1963年4月生,湖南省益阳市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近年来,已主持国家社科规划基金资助项目5项,出版个人专著4部,即《民族精神与毛泽东》(1993)、《继承与超载——毛泽东与孙中山比较研究》(1998)、《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宗教问题》(2006)、《改革开放与民族精神》(2008),合著多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民族研究》、《中共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权威学术刊物和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有多篇文章为《新华文摘》转载。

2003年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2007年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现任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理事,全国高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硕士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陈岸涛

陈岸涛,男,特聘教授。1954年10月生。

中共中央党校法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理论部主任。

主讲课程《青年学概论》、《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师范大学生修养概论》、《走向成功的起点》等12部。

硕士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刘海春

刘海春,1975年11月生,广东湛江人。1997年6月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留校担任中文系辅导员;2001年6月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被评为讲师;

2002年调到学校学生工作部(处),现任副部(处)长。2004年12月被评为副教授,2006年6月取得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被华南师范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现为广东伦理学会常务理事。

参与过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一项、厅校级课题多项。出版独著《生命和休闲教育》(人民出版社)1部,参编著作与教材10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自然辩证法研究》、《学术研究》、《浙江社会科学》、《思想教育研究》《高教探索》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近50篇。

硕士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刘梅

刘梅,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政治学副教授。1967年出生于湖北天门,1988年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94年西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主要承担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行政伦理学,公文写作。

主要科研成果: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当代青年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等刊物独立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转载论文多篇。参编省级以上教材2部,独立编著教材1部。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2项,主持市级和省厅级课题各1项。多次获得全国及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颁发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论文奖。硕士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魏则胜

魏则胜,安徽庐江人,出生于1969年4月13日。199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系,获法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伦理学研究。近年来主持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以及教育厅专项培养基金各一项,参与多项国家级或省级科研项目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伦理学研究,出版个人著作《道德建设的文化机制研究》,在《教育研究》等杂志上公开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硕士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王学风

王学风,女,1972年生。1998年获硕士学位,2000-2004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获博士学位。2003年晋升为副教授。

研究领域:比较德育、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开设课程:比较德育研究、外国德育文献选读、现代西方德育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

科研成果:出版专著2本,合著1本,在《比较教育研究》、《科学社会主义》、《课程教材教法》等国家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002年至2005年主持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青年项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至2009年主持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理论项目重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2006年至2008年主持广东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优质课程建设,2006年至2008年主持华南师范大学“概论”课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获奖情况:

2006年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1年获广东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2年获华南师范大学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优秀奖二等奖;

2007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片二等奖;

2004获第4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科研成果优秀奖等多项奖励。学术兼职:广东省比较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伦理学会常务理事。

2003年被广东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04至2010年被确定为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

硕士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张青兰

张青兰,女,1975年生,江西余干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位/学历博士/研究生

学习与工作简历

1、1994.9—1998.7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习,专业为教育学,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2、1998.9—2001.7 江西师范大学思政部学习,专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获法学硕士学位。

3、2001.9—2004.7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学习,专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获法学博士学位。

4、2004.9至今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任教。

主要研究方向

1、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发展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承担与参加的课题

1、主持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基金项目“和谐社会的人格构建”(项目编号:06-Q10-6)

2、参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马克思主义效率哲学及效率伦理建构”(项目编号:06BZX053,华南师范大学王京跃副教授主持)

3、参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前中国社会阶层政治心态与和谐政治的构建”(项目编号:06JA710011,华南师范大学孙永芬教授主持)

4、参加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优秀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编号:千9957,中山大学李萍教授主持)。

5、参加教育部社科“十五”规划博士点基金项目:“发展伦理观研究”(编号:01JB720012,中山大学钟明华教授主持)

近年来的著作与论文

(一)著作:专著:《人格的现代转型与塑造》,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二)论文:

1、《科学与价值的和谐统一——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观》,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独著

2、《马克思主义“和谐人格”思想的当代解读》,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独著

3、《人格的历史嬗变及其动力系统分析》,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独著

4、《生态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理论导刊》2007年第1期,独著

5、《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高教探索》2006年第4期,独著

6、《社会结构变迁与人格的现代转型》,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人文杂志》2004年第2期,独著

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及其现实启迪》,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求实》2004年第2期,独著

8、《论公民人格的价值内涵》,已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第一作者

9、《高校德育应该“点”到为止》,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高教探索》2004年第1期,独著

10、《论现代德育的合理定位》,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5期,第一作者

11、《“全面小康”的内涵及发展定位》,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理论探讨》2003年第6期,第一作者

12、《青少年网络亚道德生存特点之探析》,发表在《青年探索》2003年第4期,第一作者

13、《论可持续发展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表在《航空教育》2003年第4期,第一作者

14、《“三个代表”的时代诠释》,发表在《新长征》2003年第9期,独著

15、《虚拟现实:辩证唯物主义的新视野》,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理论与改革》2002年第5期,第一作者

16、《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文化的定位及发展》,发表在《新东方》2002年第5期,第一作者

参编教材

1、参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陈岸涛、王京跃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参编教材《大学生与法》,谢玉萍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版

联系方式E-Mail:qinglanz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7d17459781.html,

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余静

余静,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以“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作为学术研究重点,关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进程,以传播新思想和新观念为己任。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

主要开设课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文献选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人学理论与实践、经济学与《经济生活》教学等硕士和教育硕士课程,以及《政治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等本科课程。

近10年主要科研成果:

1、论文“试论加强《资本论》经济哲学研究的意义”,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9年第8期全文转载。该文于2005年获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

学优秀成果奖

2、论文“《资本论》经济哲学研究二题”,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研究所主办)2002年第5期。

3、论文“现代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证”,载《教学与研究》(教育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主办)2003年第2期。

4、论文“塑造新型的市场主体——当代市场经济的呼唤”,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5、论文“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思路”,载《开放时代》2001年第6期。

6、论文“产权交易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载《开放时代》2000年第2期。

7、论文“迈入21世纪的广东知识产业发展初探”,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8、论文“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哲学思考”,载《华南师大学报》2004年第3期。

9、论文“寻求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的可贵探索”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0期复印。

10、论文“广东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和对策分析”,载《华南师大学报》2007年第1期。

11、论文“马克思自由时间范畴及其当代意义” 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

12、论文“寻求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点” 载《思想政治课教学》(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2007年第1期

13、论文“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新探” 载《思想政治课教学》(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2007年第5期

14、主编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

15、副主编教材《国家公务员初任培训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参与或主持的课题: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经济哲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07BKS003)

2、主持2002年度广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代经济哲学专题研究》(项目编号:02SJD720001)已结项。

3、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课题《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4、参与广东省教育厅2003年课题《高中政治教材研究》。

5、参与广州市2007年度委托课题“广州新农村建设研究”

6、主持民建广东省经委会2007年度课题“粤苏民营企业国民待遇比较研究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林伟健

林伟健,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

现任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兼任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高校教师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第二届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长期从事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撰写、主编出版论著多部;曾获广东省优秀教

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吴靖

吴靖,陕西西安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1995年、2000年在陕西师范大学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2003年~2006年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的研究,在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篇。2007年获得华南师范大学“星光为了明天”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

近期发表主要论文:1.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探析,《经济学家》2007年第5期。

2.

论我国城市化制度支持系统的创新与整合,《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 3.

论股票期权制度的内在性缺失,《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4. 不对称信息下三种分配方式的比较与启示,《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2期。5.

国有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综述,《西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期。6. 信贷约束下的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改革》2005年11期。7.

广东省社科院2004蓝皮书系列之《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蓝皮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利丹

利丹,中大历史系本科毕业,华师政法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硕士点导师,副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在硕士研究生中,开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在《学术研究》、《中国改革》、《中国集体经济》、《广东经济》、《南方经济》、《珠江经济》等刊物发表十多篇论文,有的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傅玉能

傅玉能,1964年生,广西桂林人,南京大学博士。

1996年至1997初任职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峡两岸关系论坛》(今《海峡两岸》)栏目编辑、记者,1997年开始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台湾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省高校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专家理事,广东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理事。

1985年、1989年、1997年先后毕业于广西师院政治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师从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台湾问题研究专家茅家琦先生,主攻当代台湾问题的研究。

参与南京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台湾高科技园区申报、规划工作,曾在国家级和省级历史类、人口学类、经济类、地理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向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国家科技部、中央电视台、广东省委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提供调研报告3部,著有《台湾在大陆投资的区域研究》(专著)、《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专著)、全国统编教材《台湾史纲要》(修订本主编)及《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广州通史》(参著)等学术专著。是广东卫视迎澳门回归唯一大型电视系列节目《澳门1999》的总撰稿和长达365集的电视系列片《看神州》的主创人员之一。

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霍新宾

霍新宾,男,1972年2月生,江苏省赣榆县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史和社会史)、中共党史、共和国史研究。近年来,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史学月刊》、《安徽史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天津社会科学》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目前主持广东省“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批号:06HI-03)。先后承担《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等本科课程教学工作。

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肖际唐

肖际唐,男,汉族,1970年生,江西泰和县人。1990年毕业于江西井冈山大学政教系(原江西省吉安师范专科学校);1990年至1993年在江西省安福县中学任教;1993年至1996年在华中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获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历史学硕士;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在职攻读中共党史专业博士学位。1996年至今在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学院自考部副主任。广东党史学会会员。199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资格,1998-2005为广东中粤云天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

主要讲授课程有《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共党史专题》、《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等专业课程。学术研究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近年来学术成果论主要有:

1、《试论抗战时期孙科关于经济问题之主张》华南师大学报2001年4月

2、《论建国初期中国现代化模式及效应》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6月

3、《周恩来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想》,淮阴师院学报2002年9月

4、《论孙中山的青年思想》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1月

5、《论毛泽东的中国权利建构思想》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2月

6、《关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程教学的几个问题》湖北教育学院学

报2005年1月

7、《孙中山的青年观与当代中国青年》华南师大学报2005年1月

8、参编《中国革命根据地大辞典》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9、《东亚经验:借鉴与超越-简析邓小平的中央权威观》,《永远的旗帜》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

10、《党的先进性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8月21

11、《盟友与对手之间:梁启超与中国同盟会关系述论》华南师大学报2006年6

12、《孙科与抗日战争》,《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其中数篇被中国人民

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硕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论):邝丽湛

邝丽湛,硕士生导师、教授、教育硕士(政治)导师组组长。

研究方向:中学政治课程与教学论。

主讲《中学政治教育研究》、《中学政治教学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技能训练》等3门硕士课程、教育硕士课程;先后开设《中学政治教学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技能训练》、《中学政治教材分析》、《中学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等5门本科课程;

曾荣获华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一等奖和教学工作优秀奖,主持设计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技能训练》网络课程获得华南师范大学首届教育软件评比三等奖;出版了个人专著1部、合著2部、编著5部、主编和参编教材7部,主编教材《思想政治课教学技能训练》获得华南师范大学“教材建设奖”;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权威刊物、省级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教育部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十五”课题子课题3项,主持广东省“十五”规划课题1项,主持华南师范大学重点教研课题3项;多次参加全国学科教育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主要社会兼职有: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专家、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学政治教学》杂志主编、广东实验中学兼职副校长。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 观性) (2)革命性,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考研政治:政治马原考点总结(一)

考研政治:政治马原考点总结(一) 大家还一定要多做梳理,查漏补缺,放眼全局,把复习过以及没复习到的地方梳理一遍,下面传媒研考小编整理了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马原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马原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马原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马原考点整理

【题型:填空、判断、简答、材料分析、论述】 填空 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精髓):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与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前进性与道路曲折性的统一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两条相对立的认识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是不是对)和价值尺度(有没有用)的统

一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马克思的两个最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量变质变规律观点: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判断 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X) 所有的认识都是来自实践(“) 脑力劳动创造精神财富(X)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X)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服务的(“) 哲学有科学的与非科学的 价值观有好坏之分,好的起促进作用坏的其阻碍作用 简答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就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二就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与差异。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瞧成敌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同一性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1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人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也称基本原理)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2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同中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就是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2016南京大学文学院考研复习经验分享

之前看过论坛里很多学姐学长的经验帖,对最开始毫无头绪的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如今终于圆了自己的南大梦,也希望自己对一心想进入南大文学院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提高复习效率. 一、关于考研的基本问题 (一)为什么考研,为什么考南大 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怎么谈,因为每个人的初衷不一样。在我看来,不管出于怎样的理由,它一定要强大到支撑你从一开始走到最后。如果问我为什么,我只能说喜欢就是喜欢了,没有理由。如果能说出来,要么是说服自己要么是说服别人的。 为什么选南大,是因为想去南京。在收集信息时南大的历史,人文精神吸引了我。当然,中途也被一些道听途说差点放弃。现在想来都是一些很小白的东西,比如我可不可以跨专业,可不可以跨地区,等等。一句话——只要你有报考研究生的资格你就可以报南大。关于歧视,很多学校多有,南大也并非十全十美,但他是我所能了解到的在公平方面做得最好的了。如果有人说南大歧视,那么它“歧视”的不是你的出身而是你自身。 (二)考试科目 公共课不必说了。现在很多人对专业课考什么还不太清楚。南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以上专业初试题目都是一样的。专业一是文学卷,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和文艺学。专业二是语言学卷,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纲要。 (三)试卷结构 专业一:十个名解(50分)——古代文学3个,现当代3个,世界文学2个,文艺学2个 论述题六选四(100分)——古代文学2题,现当代各1题,世界文学1题,文艺学1题 专业二:古代汉语(40分)——名解四个(20分),文选翻译(20分) 现代汉语(40分)——貌似都是一些简答题,不好意思,记不太清楚了 语言学纲要(20分)——两个简答各10分 论文写作(50分)——语言学和文学理论二选一 二、考研专业书目 (一)基础教材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研究生考试马原专业课考点归纳

20XX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专业课考点归纳 (页码参照20XX年修订版)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3-P19)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鲜明的政治立场 3.重要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9)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辨证统一。(P42)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注意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7-P48) 四、和谐社会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P49) 五、辨证的否定观。(P51)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5)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证统一。(P75)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3.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辨证统一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8-P79 ) 1.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起着补充作用 四、价值及其特性。(P80) 1.客观性

2.主体性 3.社会历史性 4.多维性 五、价值评价的功能及其特点。(P82-P84) 1.以主客体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价值评价“功能”见P84) 六、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P85-P86) 1.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辨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七、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P87)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绪论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商法学主要参考文献

《商法学》课程参考文献 兰州商学院 二○○七年四月

《商法学》参考文献目录 一、外国译著 1.贺卫方等译:〈法律与革命〉,中国百科全书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2.[英]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赵秀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出版;3.董安生译:《英法商法典》,法律出版社,1991年出版; 3.金邦贵译:《法国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出版; 4.杜景林等译:《德国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5.王书江、殷建平译:《日本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出版; 6.吴日焕译:《韩国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7.中国政法大学澳门研究中心:《澳门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8.《瑞士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9.费安玲译:《意大利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10.《美国统一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二、论文集 1.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法律出版社出版,第1卷,第2卷; 2.徐学鹿主编:《商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第1辑,第2辑; 3.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法律出版社出版,第1卷,第2卷; 4.沈四宝主编:《国际商法论丛》,法律出版社出版,第1卷,第2卷; 5.中国商法年刊,第123卷; 三、专著、教材类 (一)商法学专著、教材(具有代表性的) 1.张国键著:《商事法论》,台湾三民书局,1980年出版; 2.李玉泉、何绍军主编:《中国商事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3.王保树主编:《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出版; 4.苏惠祥主编:《中国商法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5.徐学鹿主编:《商法学》,中国财政经济版社,1998年出版; 6.黎燕主编:《商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出版; 7、雷兴虎主编:《商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8.李黎明、于颖主编:《商法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9.赵万一主编:《商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0.范健主编:《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1.马洪主编:《商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赵旭东主编:《商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3.官欣荣主编:《商法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出版; 14.施天涛:《商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出版; 15.覃有土主编:《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二)商法总论专著、教材 1.董安生等编著:《中国商法总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2.徐学鹿主编:《商法总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出版; 3.赵中孚主编:《商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4.任先行、周林彬著《比较商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马原期末测验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1 / 10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 / 10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3)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鲜明特征: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1)探讨当代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而是一种“现世的智慧”,因而它必然要关注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空

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为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可能性。但同时,科技的发展又颠覆了我们传统的世界观,使我们陷入困惑中。因此,我们的任务应当是遵循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所确定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根据时代要求,探讨追问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2)追问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当代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使人类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在这些成就的背后,也不难看到一些面效应。因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不断追寻适合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3)研究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与活力都来源于实践,是对各种科学理论、科学成果的批判继承,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要以当代思潮的方式来考虑问题,引领时代发展。 2,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课题和当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答: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④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3,“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2017-2018年马原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点整理 考试时间:2018年1月9日9:00-11:00 考试说明:本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占30%,网络成绩30% 因此要求阅卷教师严格按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评卷,同时要做好平时成绩的记载与整理。题型分为辨析、简答、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统一的 三、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的。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指的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以及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是辨证统一的。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源于对工人革命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以客观实际为依据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行动指南,因而具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四、实践的概念、特征和基本形式 概念:(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基本特征:

2017年中科院物理化学考研经验分享

2016年中科院物理化学考研经验分享 新祥旭考研分享: 自去年准备考研开始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现在将自己考研的一些体会写下来,供有需要的学弟学妹参考。初试成绩:英语:75政治:73数学(二):132物理化学(乙):135;报考的是中科院北京的研究所。 一、考研准备 (一)考研从何时开始准备 我准备的比较早,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一年了,中间有过停顿,大三下学期还有课,主要是自习的时间好好利用,考研的关键时间还是在暑假及暑假之后。每个人开始的时间都不一样,淡定的人晚一点,有个学长九月份正式开始复习也考了390+上了清华(考数学的人暑假前建议要看),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计划以及个人情况准备即可。我觉的考研应该是一个系统,有些事、有些参考书你可以不做,但是有些东西是必须要做的。 (二)院校选择及联系导师 院校选择因人而异,研究生毕业考公务员的选择稍差的学校也可以,有个学历即可;想在专业领域内发展的建议考个好点的学校。关于联系导师我只说一下中科院,中科院要联系的早一些,中科院(学硕)初试报名的时候是对应老师的,不像高校对应的专业或实验室,化学所目前仍是这样,理化所进行了改革,拟录取之后进行双选,但是还是建议早点联系。根据学长的建议和自己的体会,应该在接近暑假联系的时候比较好,这时候老师一般也不确定他今年会有名额,我去年暑假找好的老师就是被推免生占去了名额,导致我在10月份又临时换所,重新找老师,也是因为原来的所里没有合适的老师,很是仓促。但还是要试试,最好联系老师组里的学长去做几天实验,没有条件暑假去的话,去老师那里做毕设也是可以的。 (三)考研班的问题 是否报考研班也是因人而异的,不过我建议政治报个强化班或冲刺班比较好,其他科目看自己的个人情况。我去年没有报考研基础班,但报一个新祥旭考研的政治冲刺押题班,由于之前时间紧张,就没有去报基础而报的冲刺班。 二、复习参考书及复习体会 (一)英语复习参考书及复习体会 1.单词书 新东方乱序便携版及张剑说文解词:刚开始只买了一本XDF的便携版,但是个人感觉太薄了,只有释义,后来为追求心理安慰买了本张剑说文解词,但是太厚了,看一遍太麻烦,词根、例句都有,根本没时间细看,免得浪费money,还是看了一遍,之后就束之高阁了。 单词书选取建议:只要是正规考研机构出版的和自己看着顺眼即可,现在乱序版比较受青睐,一般有选新东方,英语红宝书,星火等。 记忆单词:背诵单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我是没什么技巧和方法的,背的太痛苦的可以去论坛找技巧,个人感觉背单词要重复多次,别指望一遍背会就成,人都是会忘的。 时间安排:暑假之前要多花点时间在词汇上,每天至少一个小时吧,暑假之后由于专业课和政治要开始重点复习,所以时间会压缩,但是单词最好每天都看,中间不要有停顿。暑假之前记忆单词要全,暑假之后要有侧重点(真题和高频),毕竟考研真题中不可能大纲词汇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知识点 题型:1、选择(1x10*)2、判断(1x10*)3、材料分析(20x4*) (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 绪论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 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 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教程文件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 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的现象;是指矛盾的共性、绝对性。 第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指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四、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包括的是个性中本质的东西,它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第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共性统摄着个性,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割裂了这种联系,就会导致类似“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六、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随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