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大艺术概论考研配套《艺术学概论》考研真题与笔记

上海师大艺术概论考研配套《艺术学概论》考研真题与笔记
上海师大艺术概论考研配套《艺术学概论》考研真题与笔记

上海师大艺术概论考研配套《艺术学概论》考研真题

与笔记

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779艺术理论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10分,共60分)

1.综合艺术

2.艺术体验

3.艺术创作主体

4.艺术形象

5.审美认知

6.审美理解

二、简答(每个20分,共40分,按自己专业做题)

1.就接受美学的角度,谈电影与电视剧的不同

2.新媒体艺术是什么,与传统艺术的区别是什么

三、论述(每个50分,按自己专业做题)

参考中外电影史和国产电影现状,谈谈电影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关系。

二、《艺术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庖丁解牛)】

【通关提要(提纲挈领)】

本章是本书的重要基础章节之一,主要论述了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学习时,需要着重了解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即“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把握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概念以及该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的三点启示。本章主要考查填空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复习时要整体把握基本概念和具体内容,分点记忆,并熟悉对应代表学者的艺术哲学理念和代表作,以便答题时举例。

【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

考点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1客观精神说(见表1-1)

表1-1 客观精神说

2主观精神说(见表1-2)表1-2 主观精神说

3模仿说或再现说

(1)模仿说(见表1-3)

表1-3 模仿说

(2)再现说(见表1-4)

表1-4 再现说

(3)评析

这种观点重视和强调了艺术创作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过分夸大了客观因素,忽视和否认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在艺术本质问题中存在片面性。

4其他观点

中外艺术史上有影响的其他观点还包括“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

【拓展】马克思主义对艺术本质的看法: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考点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1两种生产活动和艺术生产(见表1-5)

表1-5 两种生产活动和艺术生产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带来的启示(见表1-6)表1-6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带来的启示

考点三:艺术的特征★★★★★

1形象性(非抽象,见表1-7)

表1-7 形象性

2主体性(见表1-8)表1-8 主体性

3审美性(见表1-9)表1-9 审美性

艺术概论的所有知识点汇总

上编艺术总论 广义而言,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 狭义的艺术专指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 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出现是19世纪末。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1841-1895)主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独立学科的正式形成。费德勒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格罗塞(1862-1927)的《艺术的起源》是艺术社会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艺术学的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艺术:泛指各种技术技能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艺术与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他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它们的共性。 《辞海》的定义: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观点 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 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康德、尼采 3、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和自然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所以艺术生产必须适应欣赏者的消费需要;同时艺术欣赏反过来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艺术生产的发展。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一、形象性二、主体性三、审美性 一、形象性 形象性指的是艺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显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并反映社会生活的属性。 艺术形象的特点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第二,艺术形象是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成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 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二、主体性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10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10章 第十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本章重点: l 受众是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具体说就是读者、观众、听众。 l 受众对媒介的影响 ①决定着媒介内容的选择 ②决定着媒介的风格 ③决定着媒体改革的方向和进程 l 受众的特点 1、广泛性。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了受众的广泛性。 2、混杂性。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成员的混杂性特征。 3、隐蔽性。受众对媒介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l 受众新特点 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尤为强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更旺盛) 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受众对决策参考性信息需求增加) 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需求的多元与分化。(受众呈现出多元与分化) l 受众的细分 六种分类方法: 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分,可以划分为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彼此交叉。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次属群体。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可以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稳定受众是各个媒体的重点争取对象。 4、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主要是依信息需求的指向性的清晰程度来划分的。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分为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凡是已经确定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称为现实受众。凡是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是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称为潜在受众,即其具备成为媒介受众的可能性。 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以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l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的问题。包括一

(精选)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 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

“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它们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2.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旧的经济基础。

中国艺术研究院611艺术概论考研试题库

1.什么是艺术风格?简述其特性。 2.简述艺术批评在形态上的分类。 3.简述艺术构思的内涵。 4.简述形象思维的特性。 5.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6.试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7.联系实际文艺作品,谈—下艺术作品是如何实现再现与表现统一的? 8.简述艺术活动的构成。 9.简述艺术作品的层次。 10.简述艺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 11.简述艺术批评的作用和功用。 12.简述工艺美术的特点。 13.结合某艺术作品,论述审美想像的特征。 1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刨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5.简述三种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 16,简述审美想像的特征。 17.简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18.简述一下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 19.简述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20.请结合某—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 21.什么是典型?-试结合某一具体作品阐述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特征加认识。 22简述什么是审美期待? 23.简述艺术意蕴的含义。 24.简述美育活动的内涵和途径。 25,简述三种主要的艺术作品分类方法及内容。 26.简述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27.结合某部作品,试分析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28,就某一门类艺术来分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 29.简述活动的功能。 30.简述审美想像与联想的关系。 31.简述艺术意境的特征。 32.简述艺术活动中的三二种审美效应。 33.简述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 3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特征。 35.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论述艺术形象的特征。 36.简述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37.简述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之间含义的不同。

《新闻学概论》考研第6版考研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

《新闻学概论》考研第6版考研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

一、新闻学 1定义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如都市报的兴起,网络新闻的特点;新闻事业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新闻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报纸的消亡,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的身份建构。 新闻事业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新闻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报纸的消亡,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的身份建构。 【案例分析】都市报的兴起 90年代中期,大型中心城市,类似晚报 代表媒体有:四川成都的《华西都市报》、湖南长沙的《三湘都市报》、陕西西安的《三秦都市报》等。 都市报的读者定位为市民,包括都市里社会各界、各个阶层的广义上的市民,也有的都市报把读者定位于“白领阶层”。 如《南方都市报》,就定位于18至45岁的大专以上的学历、年收入2万以上的广州市民。因此,都市报又被称作“市民报”。

都市报在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报道角度上比较注重贴近生活,努力追求可读性和亲近度。新民晚报定位:飞入寻常百姓家! 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报纸中刊登大量的广告。 自办发行为主,上门征订和送报。 【案例分析】记者微博使用特征与专业身份的建构 (1)专业新闻记者利用微博发布新闻的数量和频率高于普通用户 原因有两点,一是职业习惯使然,记者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对新闻信息更加敏感,他们习惯于主动寻找信息,并以合适的方式向外界散布他们认为重要的消息。另一方面则因为微博客的特殊形态。信息传播快速、简洁、直接,传播范围广泛。(2)微博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它带给新闻记者的报偿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记者在微博上发布重要的、但是无法在传统媒体上刊发的新闻信息。 第二,记者在微博上寻找新闻线索,追踪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最新动态,为新闻报道提供及时、新鲜的素材。 (3)记者使用微博进行自我展现从而完成身份的建构 将“记者”职业身份移植到微博上,表示博主要把微博作为社会职业的延伸,而非当作单纯的私人领域。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2内容 新闻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这三个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一位叫丽水千里的朋友贴出的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1、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规律性问题 2、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3、艺术与其它相关领域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它的地位与作用。 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的核心问题 创作者(艺术家)、鉴赏者、作品、世界 5、艺术门类 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 艺术本质论 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 1、艺术产生的理论 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生产-消费) 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 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 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 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 艺术把握世界方式 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 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 艺术形象性: 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 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 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

艺术概论历年试题(卷)

2009年1月自考艺术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50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 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下列不属于雕塑特点的是() A. 空间性 B.实体性 C.表达形式最自由 D.单纯性 2. 对于灵感,下列哪种说法是错的?() A. 具有偶然性 B.有条件的 C?具有抒情性D.属于无意识 3?“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指的是绘画中的() A. 品位 B.风格 C.格调 D.意境 4. 风格一词源于希腊文,它的原来的含义是() A. 柱子B?学校 C.美学 D.系列 5. 现实中,人与具体社会关系的美称为() A. 艺术美 B.现实美 C.社会美 D.自然美 6. 完形与弥散属于艺术接受过程的_______ 阶段。() A. 初级 B.想象 C.高级 D.完成 7. 孔子在闻《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在艺术的接受论中指的是() A.偏见 B.还原 C.体会 D.理解 8. 以“美育代宗教”是_____ 提出的。()

A.蔡元培 B.毛泽东 C.马克思 D.周恩来 9. 巴尔扎克的小说、托尔斯泰的小说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属于具有 ______ 创作方法的文学作品。() A.现实主义 B.古典主义 C.表现主义 D.浪漫主义 10. 按照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标准,艺术可以分为造型艺术和() A.表演艺术 B.空间艺术 C.听觉艺术 D.视觉艺术 11. 美术具有许多特性,在许多特性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它的造型性和() A.静止性 B.视觉性 C.空间性 D.永固性 12. 园林与_____ 的关系最为密切。() A.书法 B.雕塑 C.建筑 D.绘画 13. 把“艺术”看作一种生产方式或生产形态,________ 是的独特发现和一贯见解。() A.唯心主义 B.旧唯物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毛泽东思想 14. 下列不属于舞蹈按美学特征来划分的是() A.民间舞蹈 B.现代舞 C.独舞 D.芭蕾舞 15. 下列不属于形象思维逻辑的是() A.基形意象 B.完形意象 C.易形意象 D.纯粹意象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V”,错的打“ X”。 1. 审美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2. 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完整版)《艺术概论》全书考试笔记

艺术概论(00504)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治、法律等制度;一是社会意识形态。 (2)几种不同的社会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3)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4)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各个统治阶级的道德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创作,使艺术维护其道德规范进而维护其经济基础;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3、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 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艺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 4、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一积极的影响。美学观总要指导和影响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实践又要反过来影响美学观的形成和发展。 艺术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 罗丹提出“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生产和新闻选择)【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新闻生产和新闻选择 18.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决定新闻生产的因素 1.新闻生产的定义 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是新闻生产者经过有

意识的加工的产物,新闻生产者从而建构了新闻事件,进而建构了现实。 2.决定新闻生产的主要因素 新闻生产过程是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新闻生产产品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新闻生产的主要因素或者说在新闻生产中必须权衡的主要因素包括: (1)专业标准。新闻选择的基本标准,如新闻价值。 (2)法规。各国制定的新闻法规、新闻政策,这由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结构所决定,也就是国情。 (3)形势。包括国际形势、全国形势、地方形势。 (4)决策者。既包括最高的中央决定、主管部门的决定,媒体主持人的决定,也包括新闻从业者直接领导的决定。 (5)市场。广告客户的要求和受众(用户)的需求。 (6)媒体的定位。 ①媒体的性质。独立的或非独立的,商业性的或非商业性的。 ②媒体的诉求。商业利益、社会效益。 ③媒体的类别。综合性的、专业性的,全国性的、地方性的等。 上述6个基本要素中,前三个要素构成新闻语境,后三个要素构成新闻场域。新闻语境是指在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条件下从事新闻生产的环境。 二、新闻生产的场域 新闻生产的场域是指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有三组关系在媒体日常的新闻生产中产生决定性影响。

1.政府、社会与媒体 依照党性原则,服从党的领导,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中国传媒尤其是主流媒体的基本职责所在。但中国社会的多元利益格局已经形成,党和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在体现国家的一元意志和表达多元意见之中保持平衡,是新闻媒体都会遇到的问题。 2.资本、公众与传媒 传媒向社会提供内容,吸引广大受众(用户),从而吸引广告商来投放广告,传媒依靠广告收入来获取利润。这就是传媒“二次买卖”理论:把报纸卖给读者,把读者卖给广告商。如何对待受众,是在处理资本、受众与传媒三者关系时新闻媒体所要面对的问题。 3.政府、传媒与记者编辑 在中国的新闻体制下,政府管着媒体,媒体管着记者编辑,政府、媒体、记者编辑形成三方博弈。记者编辑在新闻生产过程面对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1)来自政府具体部门的压力。媒体在日常运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政府职能部门的压力,尤其是一些批评性新闻、公众投诉稿件。 (2)来自编辑部领导的压力。记者编辑受部主任领导,部主任受总编、副总编领导。内容取舍的标准以及内容取舍的最终裁定都在各级领导手里,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的新闻稿,其终审权都由领导决定。 (3)非组织的社会关系压力,各种亲朋好友的关系稿,各色企事业单位的公关稿,利益攸关部门的红包稿等,都在向记者、编辑施压、诱惑,也就时刻考验着记者编辑的意志。

王宏建的《艺术概论》考研核心笔记(全)1.doc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

的关系。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就的经济基础。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邵志择《新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客观性)【圣才出品】

第六章 新闻客观性 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客观性和客观报道 1.客观性相关概念 (1)客观报道(objective reporting ) 客观报道是新闻实践中的报道手法,是实际操作规程。 客观性相关概念 客观性相关概念的提出 客观性和客观报道 新闻界引进客观性的原因 19世纪与客观性相关的概念 20世纪20年代的新闻客观性 客观报道的要求 客观报道手法 客观报道的情形 使用客观报道的理由 客观报道是一种策略 客观性作为一种态度 对新闻客观性的评析 客观性作为一种方法 新闻真实性不等于新闻客观性 新闻 客观 性

(2)客观性(objectivity) 客观性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或者是一种理想,是要求记者尽量达到的目标。 (3)客观主义(objectivism) 客观主义是一种新闻观念,是关于新闻是什么的一种判别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是李普曼的“形式彰明论”,它是观念层次的东西。 2.客观性相关概念的提出 据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的理查德·斯特雷克法斯教授考证,客观性和客观报道这两个词在19世纪并没有成为新闻界的日常用语,直到20世纪20年代,这两个词才进入新闻界。 比他更早而且第一个对客观报道进行界定的是纳尔逊·A.克劳福德,在他1924年写的《新闻职业道德》一书中,他明确提出把自然科学方法作为记者的工作方法,并认为这就是客观。 3.新闻界引进客观性的原因 (1)不相信人能够在作主观判断之前来收集事实材料。这种见识主要来自弗洛伊德和沃特森等人的心理学理论。 (2)即使人们能够收集并运用事实材料,宣传家也会加以操纵和利用,使得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事实”变成被污染的东西,也污染公众舆论。这主要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的教训。 (3)当人们不能在现实中使用事实材料来作出正确的判断时,传统意义上的民主就存在着极大的危险:人民做主就成了空话,真理最后终究能获胜也成了一句空话。

艺术概论笔记 王宏建(25页超全打印版)

艺术概论王宏建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王宏建《艺术概论》考研核心笔记2

王宏建《艺术概论》考研核心笔记2

艺术发展论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艺术发生学是研究艺术发生的原因及其过程的理论 (一)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 1.游戏说 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同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 游戏与艺术的相同点 1 都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功利需要之后才有可以用过剩的精力从事这些活动 2 它们都是超功利的,不能满足实际物质需要,都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情感 3 游戏中强烈的感情和欢快的节奏和艺术有关联 游戏与艺术的不同点 1 游戏的目的是发泄过剩的精力或是某种活动的练习,艺术却不同 2 游戏是短暂的,而艺术的生命力是长久的 3 游戏是个人的自娱,艺术是情感的交流,必须有观众。 所以游戏没有科学地、全面地揭示艺术发生的根源。 2.巫术说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有顺势巫术,模拟巫术,接触巫术3.劳动说 原始社会音乐和舞蹈的特征是节奏,而音乐和舞蹈的节奏又来源于劳动的节奏,特别是集体劳动中产生的节奏 (二)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生产劳动实践 艺术的发生动力不是单一的,劳动、情感、巫术、幻想等原始社会的一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了一个系统,组成一个力。但不是每个动力因素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决定其他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成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1 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人 2 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和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条件 3 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条件 4 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从建筑,造型,装潢,舞蹈,音乐,诗歌的产生可以分析出来 (三)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 1 艺术发生的上限---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 工具和艺术都是人创造的,艺术发生的前提和条件都是在人们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的基础上产生的,工具促进了形式美感的产生 2 “准艺术”的发生 “准艺术”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的出现 3 “准艺术”的繁荣 社会由狩猎经济向原始农耕经济转变,为了储存和加工粮食就产生了新的器皿—陶器应运而生,陶器的的出现对于史前艺术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 4 “准艺术”的衰落与艺术的发生 真正的艺术产生的标志是实用价值下降、渗入等级观念、作为富人饰物或宗教祭器象征的玉器和青铜器艺术的繁荣和狞厉恐怖的艺风格的产生 第二节.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 (一)艺术发展的模式论: (1)“草创——繁荣——衰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1..需树立以一个评判标准2.只适合主要艺术种类。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独家资料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第六章新闻事业的性质 第一节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 新闻媒介的共性:整个新闻事业比较其他事物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特性:一类新闻媒介比较另一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个性: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他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一.新闻媒介的共性: 首先,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其次,新闻媒介作为以传播为主要内容的机构,和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载体的区别在于: ①新闻媒介是反映现实变动的,这是它区别于一切历史作品和教科书 ②新闻媒介使用真实的事实反映现实变动的,这是它区别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 ③新闻媒介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变动的,这是它区别于书籍、杂志和文学艺术 ④新闻媒介是面向社会大众的,这是它区别于书信、内部简报、军事情报等 所以说新闻媒介的共性是: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 新闻媒介的机构性质:是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 2.新闻媒介的特性 ①从所有制方面来看: 私营:极个别独资外,绝大数新闻媒介是公开或内部股份制方式创办。 公营:由社会公众共同拥有的新闻媒介 国营:由国家直接控制或国家控股的新闻媒介 ②与政府与执政党关系方面来看 独立的新闻媒介: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国家、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 官方新闻媒介:代表政府(或执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 半官方新闻媒介:名义上是独立运作的,但在重大政治问题、重要时刻往往代表政府发言,替政府宣传 ③从阶级性方面来看:无产阶级新闻媒介和资产阶级新闻媒介

④从办报(台)方针方面:商业性报纸、政治性报纸、政企合一型报纸 ⑤从媒介的内容上看:严肃的高级报纸:以刊登硬新闻和评论为主 大众化的通俗报纸:以刊登娱乐、服务新闻为主 3.新闻媒介的个性 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有鲜明个性的新闻媒介往往体现在: ①以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见长 ②以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取胜 ③以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为世人瞩目 ④以编排的新颖活泼、具有独创性显得抢眼、以社区新闻、或国际新闻、或煽情新闻来显示个性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的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风格。 第二节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一.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新闻媒介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 性 我国新闻事业双重属性的外在表现(中国新闻事业运作方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极大地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许多积极的变化:1)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 2)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 3)新闻媒介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 4)新闻媒介更加重视自身管理,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开源节流,发展壮大 二.新的转变带来的新的问题: 1.为争取受众,传播低级庸俗格调低下的节目 2.搞有偿新闻,甚至整个新闻版面标价出售给企业 3.在竞争中如何保持新闻媒介一定的品位,是我国新闻媒介需要解决的问题

艺术概论重点整理资料

课堂专用复习资料艺术概论 孙美兰版

第一章艺术的形态 第一节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艺术的定义?(需记忆的标识)★★★★ 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艺术既是意识形态,也是精神生产形态。艺术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创造性等基本特征。 什么是艺术? 答:何为艺术?国内外从古到今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与理论,如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席勒的游戏论等,本教材认为,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思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 艺术是人类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与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 为什么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人类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理论的(科学的)四种方式掌握世界。所谓的掌握世界就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手段与途径或反映人类认识生活的方式。艺术也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所以艺术是意识形态。 另外,艺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马克思提出精神生产,强调艺术的精神在生产形态方面存在巨大的实践性威力。1、艺术是社会审美观念、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心理的产物,具有精神生产的特征,2、艺术创造也在改变和构建着自然界的物质存在,具有物质生产的某些特征。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有什么不同呢?(只需了解的标识) 精神生产: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具有审美价值 物质生产: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具有使用价值 艺术创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它要满足的是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它要唤醒的是人们超越美学贫困的自创力。(需记忆的标识) 艺术形态的特点有哪些?★★ (一)艺术形态要求强烈的主体性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特点之一,是它要求生产主体把强烈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观因素——思想、情感、意向、心境、愿望等——渗透到生产过程里,物化到产品对象中去。在艺术创作中情感意向始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最活跃的元素。

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完整版

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二章 第三章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第四章“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第五章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第六章 第七章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第八章(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第九章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十章(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第十一章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第十二章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第十三章2、社会意识形态 第十四章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第十五章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规定)【圣才出品】

第三章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规定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和要求 1.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和要求

新闻真实性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都经得起核对。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2.与新闻真实直接相关的几组概念 (1)新闻真实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新闻报道要真实地反映一个事件,必须注意它上下左右的联系。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中去抽取事实,而不是带着固定的观点到现实中找例子,或者孤零零地表现一个事件。 (2)单个真实和整体真实(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 新闻真实性,不但要求每篇新闻都真实,而且要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反映出整个现实的真实。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新闻媒介的负责人,从整个现实出发审时度势,决不漏报、瞒报重大新闻事件,力图做到新闻报道的平衡。 (3)新闻真实和本质真实 “本质事实”不能成为新闻真实性的衡量标准。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 (4)真实与真相 报道真实的新闻不易,揭示事情的真相更难。真相隐蔽在事件背后,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离我们最近的是真实,离我们最远的是真相”。 (5)真实性与客观性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指传播主体在报道自身以外的对象时,不能用自己的意识、意志、

情感等改变对象本来的面目。客观性的具体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新闻报道的客观理念,即传播主体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要超越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特别是自己的利益需要,将新闻事实的实际面目反映出来;二是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的客观方法,其核心原则是把事实和意见相分离。客观性原则是实现新闻真实的基本途径。 认识的客观性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确立客观的有限性观念,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科学的、符合新闻传播实际的态度。 二、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1.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职业要求 新闻业承担着向社会提供信息的职责,这是人们决策的前提。没有真实可靠的信息,人们就无法即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客观世界,做出恰当的决策。因此,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2.在我国坚持新闻真实的极端重要性 (1)只有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2)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着共产党走。 (3)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 (4)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我们的新闻媒体才能具有权威和公信力。 (5)只有坚持真实,才能“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氛围。

艺术概论历年真题2009-2016(含答案)

《艺术概论》考试大纲 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己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II.考试内容 一、艺术的形态 了解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掌握艺术形态的划分,从深层的主、客观因素不同的组成方式理解艺术形态的实现,理解艺术形态与主体世界的关系。 (一)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1.艺术形态要求强烈的主体性。 2.艺术形态是对象化的存在。 3.艺术形态是美的形式构成。(二)艺术形态的划分 1.根据物化结构的不同,把艺术形态划分为世界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 2.根据形象符号体系的不同,把艺术形态划分为造型艺术、非造型艺术、综合艺术。 (三)艺术形态的构成关系 艺术形态深层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组成方式,以艺术家自我主体性为出发点,获得不同的实现,大体有三种方式: 1.直接面向外在世界一一通过外在世界展示内在世界。 2.直接面向内在世界一一通过内在世界折射外在世界。 3.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综合性显现。 (四)艺术形态与主体世界 1.指导思想的一元和艺术创新的多元。 2.艺术家心灵呈现的直接性和间接性。 3.艺术家感情与思想存在的方式有层次上与情态上的差异性。 二、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 了解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和促使艺术发生的其他因素,掌握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艺术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理解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及社会功用。 (一)艺术的发生 1.原始“艺术“。 2.劳动一一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 3.促使艺术发生的其他因素:“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表现说”。 (二)艺术的发展 1.艺术随时代而嬗变 2.艺术发展中继承和革新。 (三)艺术的社会功用 1.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 2.艺术的社会功用:审美功用、认识功用、社会组织功用。 三、艺术作品 分别从社会劳动、艺术创作主体、艺术本身理解艺术作品的本质,掌握各门类艺术语言的特征及相互作用,理解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和商品属性,并正确对待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一)艺术作品 1.艺术作品是独立自在的艺术实践产品。 3.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2.艺术作品是“意象”的物态化结果。 (二)艺术语言 1.艺术作品是艺术语言的具体形态。 3.艺术语言的功能。

新版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笔记(高教、人民出版社)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产生的。 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基本条件:1.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2.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 两种不同的起源观: 1.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需求,新闻传播的内容来自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种种事实。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队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2.资本主义新闻学把新闻起源这一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心理现象,认为新闻是为了本能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 1.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作用,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 2.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述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描述事实。 3.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 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政治性,趣味性),也是被事实所决定的。新闻对事实有着绝对的依赖性。 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事实是反映的对象,新闻是反映的产物。也就是说,新闻是一种源于客观事实,依附客观事实,为客观事实所决定、所派生的,同时又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的精神产品。 报道者对事实的选择是必然的,因为 1.首先是由事实的无限性和报道的有限性所决定的。 2.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特殊的定位、选择新闻的标准和感兴趣的重点领域。 3.对事实进行选择绝不意味着可以歪曲事实、背离事实、随心所欲地改变事实。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