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简述

一、华夏文明的奠基——传说时代:是指夏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史上,传说时代经历了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两个发展阶段。原始人群留下了丰富的化石和遗迹,氏族公社则有着丰富的关于母系和父系的历史痕迹,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

1.炎帝和黄帝:炎帝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早期祖先,炎帝部落起于姜水(渭水支流),故以姜为姓。黄帝部落起于姬水(渭水支流),故以姬为姓。

黄帝造屋宇、制衣服、作舟车,炎帝教民垦荒种地;发明农业,种植粮食作物;开始制造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二者首先联合,与另一部落蚩尤在逐鹿展开大战。后黄帝又与炎帝在阪泉发生三次大战,最终打败炎帝部落,炎帝归顺黄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的主体。

2.尧舜玉与公天下:黄帝以后,先后除了三个很有名的联盟首领,尧舜禹。部落成员投票表决下一任首领人选,以多数人意见作出决定,叫禅让制。在禅让制下,选出的首领,并不是依赖于血缘关系,而是凭借着个人的才能和大家的拥护,故而后人把这种情况称为公天下、天下为公,与后来帝王时期的家天下、一家一姓之天下相对应。

二、早期中国的形成——夏商周:夏朝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00年左右。夏朝建立者启从他父亲禹手中继承了王位,开启了家天下的先河,文物中发现了青铜和玉制的利器,说明当时人类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商朝时期已产生了文字,因遗留下来的商朝文字多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文字,故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六型具备,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从甲骨文可以了解到,商朝已经拥有庞大的统治机构和军队,并实行人殉制度,仍然具有氏族部落的遗迹。

周朝包括西周和东周。西周定都镐京,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时期,周天子地位衰落,诸侯争霸称王,所以东周时期也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1.礼乐制度:西周实行礼乐制度。史书载“周公制礼作乐”就是指周公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在政治及文化方面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周公依据周制,参酌殷礼,首先确立周王为天下共主,称天子。又以天子为太宗,而与周天子同姓的诸侯,因与天子为叔伯、兄弟,为小宗,从而形成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宗法制”。天子之下有诸侯,诸侯的内部又有爵位、等级之分,形成了阶梯式等级制度。由宗法和等级制结合,就产生了一套完整的、严格的礼仪制度。在周代礼乐制度的约束下,华夏民族逐渐有了天下共主的意识,尽管春秋战国诸侯称霸争王,但大统一的意识已深入人心,造就了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2.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春秋五霸: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秦汉时期: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分裂统治的局面,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此后,秦又统一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了万里长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创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具体为:①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一切大权由皇帝总览;建立中央到地方的管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制。②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筑驰道。③文化方面:书同文,将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焚诗书,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吏为师,严禁私学。秦朝创下的一套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制度以后中国社会历史中,只是修修补补,基本框架不变。

2.文景之治:刘邦、项羽争夺天下,公元前206年开始了楚汉之争。刘邦在垓下一战全歼楚军,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称帝,建立了西汉王朝。

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朝廷推崇黄老之术,汉文帝、汉景帝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同时,对周边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汉文帝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并给予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随后,汉朝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之一。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汉武帝建元元年,张骞应募使者,元朔三年张骞逃回汉朝,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汉武帝授予太中大夫。张骞在西域中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路西运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此得名。

四、国家分裂与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东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曹军奇袭袁在乌巢的粮仓,击败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七月,孙权、刘备在赤壁大胜曹军,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公元220年起,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三分东汉,各霸一方,称为三国鼎立。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以晋代魏。公元280年,晋一举灭吴,三国鼎立结束。

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南北朝既是中华民族的分裂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汉族与少数民族长期杂居,互相学习,交流融合的时期。在民族交流融合过程中,最突出的事件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是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为了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而进行改革,颁行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等,将国都由平城迁都洛阳。禁鲜卑语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人与汉通婚,改胡服为汉服,仿南朝典则定官制朝仪。这些改革有利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北方的统一。

五、开放包容的隋唐五代

1.概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有较短的统一外,全国基本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南北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实现统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581年2月,北周静帝宣布禅让,杨坚称帝,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同年琉球岛归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杨坚为圣人天可汗。大隋建立以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开皇之治”。隋末,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81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唐,隋灭。

2.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前期政治清明,任用贤能,经济发展迅速,提倡文教,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

3.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安史之乱后,各地拥兵自重出现不受中央控制的局面,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藩镇是导致唐朝混乱灭亡的总根源。唐灭后,各方藩镇拥兵自重,建立了一系列的地方政权,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并非是指一个朝代,而是介于唐宋之间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是指五代之外同时或相继出现的割据政权,主要有: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统称十国。十国只是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的割据政权。

六、政权对立与科技发展——辽宋夏金元时期: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中灭南宋,统一中国,结束了晚唐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

澶渊之盟与绍兴和议:公元1004年秋辽军南下,因澶州在宋朝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宋、辽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有效地维护了双方边境和平和经济文化的往来,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交流发展。

南宋建立后,与金长年争战,绍兴十一年双方达成和约。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立的局面。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文化:①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活字印刷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约翰谷登堡活字印书早了四百年。②指南针、火药:战国,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指南器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发明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初期发展为罗盘针。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火药是唐朝炼丹家发明的,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北宋真宗时,历史上第一个生产火器的作坊“广备攻城作”开封建设,其中尤专门制造火药的火药作。七、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清时期:元末,爆发了韩山童、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明朝。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剃发易服、闭关锁国、大兴文字狱,逐步掌控全国。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中后期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逐步落后西方。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朱元璋以宰相胡唯庸谋反罪名废除丞相,之后明成祖设内阁大学士作为秘书兼顾问组织代之。明宪宗成年年间首辅制成熟,首辅有宰相之实,却无宰相之名,名义上仍只是皇帝的秘书兼顾问,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军机处: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无品级和俸禄,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明太祖在沿袭宋朝科举基础上,制定了一种用八股文取士的方法,即历史上有名的八股取士。八股取士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的人,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明清两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者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一方面将儒学奉为官方哲学,通过科举笼络人才;另一方面推行凶残的迫害政策,大兴文字狱,如朱元璋时期的僧、光案,清朝著名的维止案、清风案等。统治者利用文字的极端手段,消除异端、禁锢思想、统制言论,维护封建统制,直接人为的造成了整个社会的落后,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早期民主思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交替、社会激烈变革之际,以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的论点,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明末浮夸空谈的风气,讲求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倡导均田说与工商皆本说,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具有早期的民主思想的性质。

中国近代史

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18世纪末,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毒害中国人民,引起清政府财政困难。1839年,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次年6月,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

争,战场主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清政府腐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①五口通商。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国及其家属自由居住。②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③割地。清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④中国海关关税应与英国商定。《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至1895年4月日本侵华和朝鲜的战争。光绪二十年(1894)年,战争爆发。时年为甲午,故称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清政府迫于日本军事压力,签订了《马关条约》,其内容包括: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的宗主国。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及其等。清朝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本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马关条约》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束,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是发生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以北方农民为主体的自发反帝爱国运动。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表面向列强宣战,暗地里破坏义和团。1901年9月,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了《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辛丑条约》主要内容:①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以海关税、常关税、盐税担保。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军驻守。

③拆除大沽炮台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重要地区12个地方有驻扎军队。④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战争,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刻革职,永不录用。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辛丑条约》使得清政府完全成为了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文化的起步

1.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的诞生: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至1894年,清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针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分裂为洋务派、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制。洋务运动对中国迈入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是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这次运动遭到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强烈反对,是年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因此也叫“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是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在清王朝腐朽,帝国侵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民主富强。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君主专制统治,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政治思想上带给人们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从中华民国1912年成立到一战1918年结束,欧美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民国政府制定一系列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举措,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大大提高。在实业救国的思潮引领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建

立开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投资地区由东南沿岸向内地扩展;轻工业发展显著,一些商品打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历史上称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使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革命的到来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4.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革新运动。1919年五四前夕,陈独秀在《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的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德先生和赛先生是对民主和科学的形象称呼,也是五四运动期间的重要旗帜。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运动: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共产党党史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做了准备。

2.共产党的诞生:共产党成立前夕,在中国各地及日本东京、法国巴黎等地成立了一些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这些早期组织为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1920年初,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开始酝酿建党的问题在法国留学的蔡和森明确提出应该建立中国共产党。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共产党发起组织的重要作用。1921年7月23日,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最后一天会议转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艇上举行。大会通过了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3.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这次大会完成了国民党的改组工作,改组后的国民党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它是以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和第一国内革命战争的正式开始。

4.国民大革命:1926年冬至1927年春,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革命高潮——北伐战争。共产党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占据领导地位,一味妥协退让。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标志大革命局部失败。

5.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共产党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结果都是失败。毛泽东主张起义的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根据地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根据地,正式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6.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的工作方针是:团结一致、争取胜利。七大是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

解放战争的胜利:1946年6月,内战正式爆发。毛泽东制定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不以保守个别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给了国民党沉重打击。解放战争第二年起,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解放战争第三年,解放军同国民党进行了战略决战。解放战争第四年,解放军继发起渡江战役、占领南京之后,6月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对国民党进行战略大追击。1949中国成立,1951西藏解放。至此,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解放军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

中国现代史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21日,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宣告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会议通过了《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会议还通过了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项决议,选举了第一届委员,在当时不具备召开普选的人们代表大会条件下,肩负起执行人大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2.开国大典: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纲领。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进行,标志着中国的成立。

3.抗美援朝:是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统称,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支援朝鲜抗击美国的群众性活动,1950年10月,中国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妄图干涉朝鲜内政,并吞朝鲜的企图,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面目,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打出了中国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军队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敌人的宝贵经验,加速了人民军队的建设。

4.土地改革:在华南、中南、西南、西北等新近解放地区继续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把抗日战争时期削弱封建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消灭封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巩固解放区,积极配合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一化三改:①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使得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共八大:大会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社会主义制度和

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3.大跃进: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

4.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50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项重大决策。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适应的规律,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党风。1958年11月中共会议后,中央开始逐步纠正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个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集中表现在:①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会议肯定毛泽东在我国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的同时,着重强调从科学体系上运用毛泽东思想,不能一切照搬照抄,不能搞两个凡是。②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指出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搞好综合平衡的要求。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丽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2.改革开放局面的形成: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的进程。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0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我国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局面。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改革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

3.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作了科学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

4.中共十八大:2012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5.中国梦:习近平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理想”并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到2021年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的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