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检验(一)

白细胞检验(一)

白细胞检验(一)

【摘要】白细胞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

【关键词】白细胞免疫检测

一白细胞检验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1)静脉血:成人(3.5~9.7)×109/L

(2)末梢血: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1.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波动性,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以相差1倍。如下午较上午偏高;用餐后较用餐前偏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前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1.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类白血病反应等。

2.病理性减少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

二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1)核左移:见于感染、类白血病反应或白血病。伴白细胞总数增

加的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大叶性肺炎等;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减少的核左移,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如伤寒、中毒性休克的白血症。

(2)核右移: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抗代谢药物后。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象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2.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1)中毒颗粒(toxicgranules):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

(2)空泡变性(vacuoles):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

(3)核变性(degenerationofnucleus):临床意义同中毒颗粒及空泡变性。

(4)杜勒体(D6hlebodies):是疾病严重的标志,有时伴中毒颗粒出现。

(5)棒状小体(Auer’sbodies):仅见于白血病细胞中,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6)Peulger-Hu?t畸形:即中性粒细胞核分叶不良,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异常,亦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肿瘤转移和某些药物治疗后。

(7)Jordan异常:即家族性白细胞空泡形成,见于家族性白细胞空泡增多症。

(8)Mary-Hegglin畸形:即中性粒细胞胞浆内蓝斑形成。见于猩红热、球菌感染及某些烧伤早期病例。

3.淋巴细胞形态异常淋巴细胞形态异常称异形淋巴细胞,根据形态特点分为3型:I型(空泡型)、II型(不规则型)、III型(幼稚型)。除以上-3型外,可有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见于各种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带

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风疹、原虫、螺旋体感染等;疟疾、过敏性及免疫性疾病等。三血小板检验

(一)血小板计数

白细胞检验

白细胞检验 一、名词解释 1、篮细胞:也称涂抹细胞,多因推片时人为造成,有时是细胞衰老退化所致,如核溶解、核固缩等,涂抹细胞大小不一,通常只有一个核而无胞质,胞核肿胀,结构模糊不清,染成均匀淡紫红色,有的可见核仁,有时呈扫帚状,型如竹篮,故又称篮细胞。 2、Auer小体:在瑞氏或吉姆萨的血或骨髓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红色细杆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长1~6um,称为Auer小体. 3、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异质性后天性克隆性疾患,其基本病变是克隆性造血干、祖细胞发育异常,导致无效造血以及恶性转化危险性增高。 4、柴捆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占30%一90%(NEC),原粒细胞比例无明显增加。早幼粒细胞特点为细胞大小不一,胞核常不规则,染色质粗细不等,核仁常被嗜天青颗粒所覆盖而不清。胞质量丰富,含有大量密集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并可见蓝色无颗粒之外浆呈伪足状突出。Auer小体易见,有时可呈"柴捆状"称为"柴捆细胞" 5、M蛋白:是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单克隆恶性增殖所产生的一种大量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其本质是一种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的片段。因其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6、多发性骨髓瘤:是恶性浆细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7、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高(>50×109/L)和(或)存在有异常未成熟白细胞,与某些白血病相类似,但随后病程或尸检证实没有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是正常骨髓对某些刺激信号作出的一种反应。 二、选择题 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形态学分类中属于( C )。 A.M1 B.M2 C.M3 D.M4 E.M5 2.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在形态学分类中属于( E )。 A.M1 B.M2 C.M3 D.M4 E.M0 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在形态学分类中属于C A.M1 B.M2 C.M3 D.M4 E.M5 4.下列哪种骨髓表现符合M2(C)。 A.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90%以上 B.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单核细胞>20% C.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其他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 D.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90%以上,单核细胞<20% E.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占30%~80%,各阶段单核细胞>20% 5.下列哪种骨髓表现符合M4(C)。 A.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占30%~80%,各阶段单核细胞>20% B.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90%以上 C.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单核细胞>20% D.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其他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 E.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90%以上,单核细胞<20% 6.下列哪种骨髓表现符合M6(E)。 A.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90%以上 B.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单核细胞>20% C.骨髓中幼红细胞≥50%,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30%

白细胞的检测方法

第四章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白细胞功能的检验 一、墨汁吞噬试验 【目的】掌握墨汁吞噬试验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墨汁吞噬试验(ink phagocytosis test)是依据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对细菌、异物等具有吞噬作用,在一定量的肝素抗凝血中,加入一定量的墨汁,经37℃温育4h,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吞噬细胞对墨汁的吞噬情况,并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从而协助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 【材料】 1.器材试管、移液管、微量移液器、载玻片、37℃水浴箱、显微镜等。 2.试剂 (1)肝素:配成6U/ml水溶液。 (2)制备墨汁:于普通砚台上加生理盐水5ml,以优质中国块墨或印度墨,以100r/min 研磨3min。所得墨汁经普通滤纸过滤3次备用。 (3)瑞氏染液等。 【方法步骤】 1.取小试管1支,加肝素20μl,加外周血100μl,混匀。 2.加入过滤墨汁10μl,混匀,加塞。 3.置37℃温育4h。 4.取温育后样本,推制成血涂片,干燥后,瑞氏染色。 5.油镜下观察计数幼稚细胞或中性成熟粒细胞100个;计数单核细胞20个。 6.判断结果根据细胞吞噬墨粒多少及大小,可定为下列程度: 阴性:细胞内未见吞噬墨粒。 阳性:(+) 细胞内吞噬有小墨粒1~5个。 (++) 细胞内吞噬有大小不等墨粒10个左右。 (+++) 细胞内吞噬有大墨粒10个左右,小墨粒较多。 (++++) 细胞内吞噬有多数大颗墨粒,并有块状、球状,小墨粒很多,但细胞核清楚。 7.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 吞噬率(%)= ×100% 吞噬指数= 【注意事项】肝素剂量对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影响,肝素用量过大,细胞形态异常,吞噬率和吞噬指数降低;肝素用量过小,影响抗凝。以每100μl血用0.3U肝素为最适宜。【参考范围】 成熟中性粒细胞吞噬率59~89%,吞噬指数66~186; 成熟单核细胞吞噬率90~100%,吞噬指数227~399。 【临床意义】临床上可利用该试验了解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粒细胞仅成熟阶段才具有吞噬功能,单核细胞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均具有吞噬能力。AML-M5a为弱阳性,M5b吞噬指数明显增高。AML-M2、ALL和AML-M3吞噬试验均为阴性,AML-M4呈阳性反应。CML的成熟粒细胞吞噬能力明显降低。 二、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目的】掌握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leukophagocytic function test),是将待测的白细胞与葡萄球菌混合,37℃温育一定时间后,细菌可被中性粒细胞吞噬,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

白细胞检验(一)

白细胞检验(一) 白细胞检验(一) 【摘要】白细胞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 【关键词】白细胞免疫检测 一白细胞检验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1)静脉血:成人(3.5~9.7)×109/L (2)末梢血: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1.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波动性,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以相差1倍。如下午较上午偏高;用餐后较用餐前偏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前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1.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类白血病反应等。 2.病理性减少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 二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1)核左移:见于感染、类白血病反应或白血病。伴白细胞总数增

加的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大叶性肺炎等;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减少的核左移,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如伤寒、中毒性休克的白血症。 (2)核右移: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抗代谢药物后。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象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2.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1)中毒颗粒(toxicgranules):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 (2)空泡变性(vacuoles):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 (3)核变性(degenerationofnucleus):临床意义同中毒颗粒及空泡变性。 (4)杜勒体(D6hlebodies):是疾病严重的标志,有时伴中毒颗粒出现。 (5)棒状小体(Auer’sbodies):仅见于白血病细胞中,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6)Peulger-Hu?t畸形:即中性粒细胞核分叶不良,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异常,亦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肿瘤转移和某些药物治疗后。 (7)Jordan异常:即家族性白细胞空泡形成,见于家族性白细胞空泡增多症。 (8)Mary-Hegglin畸形:即中性粒细胞胞浆内蓝斑形成。见于猩红热、球菌感染及某些烧伤早期病例。 3.淋巴细胞形态异常淋巴细胞形态异常称异形淋巴细胞,根据形态特点分为3型:I型(空泡型)、II型(不规则型)、III型(幼稚型)。除以上-3型外,可有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见于各种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带 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风疹、原虫、螺旋体感染等;疟疾、过敏性及免疫性疾病等。三血小板检验 (一)血小板计数

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检查 1、正常浆细胞细胞直径8~9um,胞核圆、偏位,染色质出块状、车轮状或龟背状排列,胞质灰蓝色、紫浆色、有泡沫状空泡,无颗粒。 2、Mott细胞是浆细胞的异常变化。 3、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单核细胞可增高,并不是嗜酸性粒细胞。 4、严重化脓感染时淋巴细胞减低。 5、急性感染或炎症、广泛组织坏死或损伤、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等白细胞增多。 6、中性粒细胞3叶核占正常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40%~50%。 7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来源包括:肥大细胞、实践性粒细胞的组胺、补体的C3a、C5a、C567、致敏淋巴细胞、寄生虫、某些细菌,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肿瘤细胞。 8、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表现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核溶解等。 9、Russell小体属于浆细胞形态异常。在浆细胞内、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直径2~3μm 红色小圆球。 10、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在疾病的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11、若白细胞数太低(<2×109/L),可增加计数量(8个大方格白细胞数)或减低稀释倍数。 12、当中性粒细胞发生毒性变化时,细胞的内部可见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空泡,提示细胞发生了吞噬现象。

13、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再生性核左移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而退行性核左移见于再障、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等。 14、血涂片计数100个WBC见到25个有核RBC,也就是说125个有核细胞中只有100个是白细胞,白细胞所占的比例是80%。故尽管WBC计数值为10×109/L时,WBC计数的真实值为实际值,即8×109/L。白细胞校正数/L=未校正前白细胞数×100/(100+计数100个白细胞同时计数到的有核红细胞数) 15、正常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之比为1:13。 16、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常见于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等)、肾移植术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17、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是机体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储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循环,增多白细胞大多为分叶核粒细胞或杆状核粒细胞。因此D选项的说法错误。 18、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狂犬病等)、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大面积烧伤、冻伤、血管栓塞如心肌梗死和肺梗死等)、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其他原因(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氯化锂等)。 19、Alder-Reilly畸形的细胞质内含有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染深紫色。见于脂肪软骨营养不良、遗传性黏多糖代谢障碍。Pelger-Huet畸形,Chediak-Higashi畸形也与遗传性疾病有关。 20、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表现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核溶解等。 21、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 22、Russell小体属于浆细胞形态异常。在浆细胞内、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直径2~3μm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 引言: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对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起着关键作用。异常白细胞形态是指白细胞形态学特征在某些方面发生异常变化,通常在临床上可作为疾病的指标之一来进行检测。本文将介绍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方法及参考范围。 一、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方法 1. 鲁斯特血涂片法 鲁斯特血涂片法是一种常用的白细胞形态检查方法,适用于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操作步骤如下: (1) 准备一块干净的玻片和一滴血液。 (2) 将一滴血液放在玻片上,用另一块玻片将其涂开。 (3) 等待片子干燥后,用染色剂染色。 (4) 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血液样本,细致地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2.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快速、准确的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方法。它通过光学原理和计算机技术,能够自动地对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进行计数、分类和形态学分析。使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步骤如下:

(1) 将血液样本放入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中。 (2) 等待仪器自动完成检测过程。 (3) 查看仪器生成的报告,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二、异常白细胞形态参考范围 异常白细胞形态的参考范围是根据正常人群的白细胞形态学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的。正常人群的白细胞形态学特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 嗜酸性粒细胞:染色质细薄,核仁明显,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嗜酸性颗粒。 2. 嗜碱性粒细胞:染色质粗厚,核仁不明显,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嗜碱性颗粒。 3. 中性粒细胞:染色质细薄,核仁中等大小。 4. 单核细胞:染色质细薄,核仁明显,呈环状或半环状。 5. 淋巴细胞:染色质细薄,核仁小而不明显,细胞内无颗粒。 根据以上特点,异常白细胞形态的参考范围可以总结如下: 1.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在0-5%之间。 2.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在0-1%之间。 3.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40-75%之间。 4. 单核细胞:百分比在2-10%之间。 5. 淋巴细胞:百分比在20-40%之间。

异常白细胞检查

异常白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 1. 实验原理 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血涂片进行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形态检查。 2. 标本采集: 2.1 标本种类:新抽取的抗凝血或手指末梢血。 2.2 标本要求: 2.2.1 抗凝剂采用EDTA K2抗凝。 2.2.2 用手指末梢血作白细胞检验时,如手指有冻疮,则主张采用耳垂血。 3. 标本储存:取材后应立即推制成血涂片,并尽快送检。 4.标本运输:保持干燥,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污染,凝固标本不能作测定。 6. 实验材料: 瑞氏血细胞染色液,生产厂家:(台资)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7. 实验仪器: 7.1 仪器名称:xx 显微镜 7.2 仪器厂家:xx 7.3 仪器型号:xx CH30 8. 操作步骤 8.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8.2瑞氏染色:将制好的干燥血涂片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染色液A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然后加瑞氏染色B液3-5滴,轻轻摇动玻片或用洗耳球吹气使A、B染液充分混匀,染色1-2分钟(气温低或涂片较厚时可适当延长染色时间),用自来水冲去染液,待干。 8.3高倍镜(必要时油镜)观察白细胞形态。 8.结果判断与分析 9.1 核象变化。 (1) 核左移:说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正常妊娠、缺氧及低血压也可出现细胞核

左移现象。 (2) 核右移:说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化疗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尿毒症等。巨多核中性粒细胞:成熟中性细胞胞体增大,核分叶过多,常为5-9叶,甚至12-15叶。各叶大小差别很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此外,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3) 分叶过少:乳酸缺乏症,假性pelger-huet异常等。 9.2 其他核异常 环形或面包圈型核:见于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中性粒细胞形态变化 9.3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1)细胞大小不均:为骨髓内幼稚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 2)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之中。 含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应与嗜碱粒细胞区别,其要点:嗜碱粒细胞核较少分叶、染色较浅、颗粒较大、大小不均、着色更深、细胞边缘处常分布较多,可分布于核上,胞浆中常见小空泡。在血片染色偏碱或染色时间过长时,易将中性颗粒误认为中毒颗粒。但只要注意全片各种细胞的染色情况,则不难区别。 含中毒颗粒细胞在中性细胞中所占比值称为毒性指数。毒性指数愈大,提示中毒变性结果。 3)空泡:可为单个,但常为多个。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的结果。 4)Dohle体:是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为1-2μm,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Dohle小体亦可见于单核细胞中,其意义相同。 5)退行性变:常见者有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等。如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胞膜,则成裸核或蓝状细胞,退行性变亦可见于衰老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为数极少。 这些毒性变化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出现。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毒性的变化,

第三章白细胞检查.doc

第三章白细胞检查 第一节白细胞生理概要 本节要点: (1)粒细胞 (2)单核细胞 (3)淋巴细胞 难点: 白细胞生理作用 白细胞(WBC、LEU)是外周血常见的有核细胞,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粒细胞(GRA)、淋巴细胞(L)和单核细胞(M)三类。粒细胞胞质中含有特殊颗粒,根据颗粒特点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三个亚类。中性粒细胞又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两类。白细胞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机制消灭病原体、消除过敏、参加免疫反应,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等异物的主要防线。 (一)粒细胞 粒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高浓度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粒系祖细胞分化为原粒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依次发育为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丧失分裂能力)、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一个原粒细胞经过增殖发育,最终生成8~32个分叶核粒细胞。此过程在骨髓中约需10d,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后仅存活6~10h,然后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内。 粒细胞在组织中可行使防御功能1~2d,衰老的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其余从口腔、气管、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排出,同时,骨髓释放新生的粒细胞补充周围血而保持白细胞数量相对恒定。正常情况下,每小时进行更新的粒细胞约有10%。 目前,根据粒细胞群发育阶段,人为地分为分裂池、成熟池、贮备池、循环池和边缘池等。 ①分裂池: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能合成DNA,具有分裂能力; ②成熟池:包括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失去分裂能力; ③贮备池:包括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成熟粒细胞贮存于骨髓,在贮备池中停留3~5d,数量为外周血5~20倍,贮备池中细胞,在机体受到感染和其他应激反应时,可释放入循环血液,通常只有杆状核或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能从贮备池进入血液,当病情严重时,少量晚幼粒细胞也能进入外周血; ④循环池: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白细胞计数值就是循环池的粒细胞数; ⑤边缘池:进入外周血的另一半成熟粒细胞,粘附于微静脉血管壁,边缘池和循环池粒细胞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边缘池和循环池中的粒细胞可一过性地从一方转向另一方,使白细胞计数显示大幅度甚至成倍波动。 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变形、粘附作用以及吞噬、杀菌等功能。在机体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有助于解释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高的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E)与红细胞、巨核细胞一样有独立的祖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嗜酸性粒细胞增殖和成熟过程与中性粒细胞相似。嗜酸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不含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素,而含有较多的过氧化物酶和碱性蛋白,作用是对组胺、抗原抗体复合物、肥大细胞有趋化性,并分泌组胺酶灭活组胺,起到限制过敏反应的作用,并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有6个来源:①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组胺。②补体的C3a、C5a、C567。③致敏淋巴细胞。④寄生虫。⑤某些细菌,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⑥肿瘤细胞。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很少,约占总量的1%,大部分存在于骨髓和组织中。因此临床需要了解嗜酸性粒细胞变化时,应采用直接

白细胞的检测方法

白细胞的检测方法 第四章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白细胞功能的检验 一、墨汁吞噬试验 【目的】掌握墨汁吞噬试验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墨汁吞噬试验(ink phagocytosis test)是依据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对细菌、异物等具有吞噬作用,在一定量的肝素抗凝血中,加入一定量的墨汁,经37℃温育4h,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吞噬细胞对墨汁的吞噬情况,并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从而协助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 【材料】 1.器材试管、移液管、微量移液器、载玻片、37℃水浴箱、显微镜等。 2.试剂 (1)肝素:配成6U/ml水溶液。 (2)制备墨汁:于普通砚台上加生理盐水5ml,以优质中国块墨或印度墨,以100r/min 研磨3min。所得墨汁经普通滤纸过滤3次备用。 (3)瑞氏染液等。 【方法步骤】 1.取小试管1支,加肝素20μl,加外周血100μl,混匀。 2.加入过滤墨汁10μl,混匀,加塞。 3.置37℃温育4h。 4.取温育后样本,推制成血涂片,干燥后,瑞氏染色。 5.油镜下观察计数幼稚细胞或中性成熟粒细胞100个;计数单核细胞20个。 6.判断结果根据细胞吞噬墨粒多少及大小,可定为下列程度: 阴性:细胞内未见吞噬墨粒。 阳性:(+) 细胞内吞噬有小墨粒1~5个。

(++) 细胞内吞噬有大小不等墨粒10个左右。 (+++) 细胞内吞噬有大墨粒10个左右,小墨粒较多。 (++++) 细胞内吞噬有多数大颗墨粒,并有块状、球状,小墨粒很多,但细胞核清楚。 7.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 吞噬率(%)= ×100% 吞噬指数= 【注意事项】肝素剂量对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影响,肝素用量过大,细胞形态异常,吞噬率和吞噬指数降低;肝素用量过小,影响抗凝。以每100μl血用0.3U肝素为最适宜。【参考范围】 成熟中性粒细胞吞噬率59~89%,吞噬指数66~186; 成熟单核细胞吞噬率90~100%,吞噬指数227~399。 【临床意义】临床上可利用该试验了解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粒细胞仅成熟阶段才具有吞噬功能,单核细胞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均具有吞噬能力。AML-M5a为弱阳性,M5b吞噬指数明显增高。AML-M2、ALL和AML-M3吞噬试验均为阴性,AML-M4呈阳性反应。CML的成熟粒细胞吞噬能力明显降低。 二、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目的】掌握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leukophagocytic function test),是将待测的白细胞与葡萄球菌混合,37℃温育一定时间后,细菌可被中性粒细胞吞噬,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 察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的情况,计数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数以及被吞噬的细菌总数,计算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据此反映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 【材料】 1.器材接种环、小试管、微量细胞培养板、水浴箱、载玻片、显微镜等。

检验基础之白细胞检查

检验基础之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检查是一项常见的检验基础,有助于评估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以及检测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等异常情况。本文将介绍白细胞检查的意义、检查项目以及结果的解读。 一、白细胞检查的意义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扮演着捕捉和消灭外来病原体的重要角色。通过进行白细胞检查,可以了解体内免疫系统的整体状况,判断人体是否处于正常的免疫状态。同时,白细胞检查也是诊断炎症、感染等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白细胞检查的项目 1. 白细胞总计数(WBC) 白细胞总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白细胞的总数量。正常成人的白细胞总计数通常在4-11x10^9/L之间。若计数过高,可能提示存在感染或炎症等疾病;若计数过低,可能暗示着骨髓抑制或免疫功能低下。 2. 不同种类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通过对不同种类白细胞的计数,可以判断免疫系统在特定条件下的响应情况。例如,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暗示存在细菌感染,而淋巴细胞计数增多则可能提示病毒感染或免疫系统异常。

3. 白细胞分类比例 白细胞分类比例是指不同种类白细胞在总白细胞中的比例。正常情 况下,中性粒细胞占总白细胞的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2-8%、嗜酸粒细胞占1-3%、嗜碱粒细胞占0.5-1.5%。若分类比例偏离正常范围,可能提示有炎症、感染或免疫系统异常存在。 三、白细胞检查结果的解读 根据白细胞检查的项目结果,可以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进行 初步判断。以下是常见的结果解读: 1. 白细胞总计数高: 白细胞总计数高可能意味着存在感染、炎症、组织损伤或应激反应。具体病情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2. 白细胞总计数低: 白细胞总计数低可能表明骨髓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艾滋病毒 感染、长期药物治疗或疾病的晚期。 3. 中性粒细胞计数高: 中性粒细胞计数高可能表示细菌感染、炎症、组织坏死、中毒等疾病。 4. 中性粒细胞计数低: 中性粒细胞计数低可能暗示着骨髓功能障碍、感染、过敏反应或药 物反应。

检验技士辅导:白细胞检查概要

检验技士辅导:白细胞检查概要 检验技士辅导:白细胞检查概要 根据白细胞的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检验技士辅导:白细胞检查概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粒细胞 1.粒细胞概念: 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3类,产生于骨髓。 2.粒细胞功能作用: (1)中性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处于机体微生物病原体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他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吞噬细菌。中性粒细胞减少到1x10的9次方每升时,机体抵抗力明显降低,很容易被感染。此外,中性粒子细胞还可以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体复合物等。 (2)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的主要作用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在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时,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可以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并使平滑肌收缩,特别是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哮喘、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的症状。 但是在此一般指的是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缺乏为抗甲状腺药物致命性的副作用。多于初治2~3个月及复治1~2周发生。当WBC<3×109/L、粒细胞<1.5×209/L时,应停药。甲状腺肿大加重、突眼加剧常提示甲亢病情控制不良。 二、单核细胞 1.单核细胞系统构成 ①原始单核细胞(monoblast):15~20μm,胞体圆形或椭圆形,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核染色质纤细,呈疏松网状结构,核仁1~3个;

胞浆量较其它原始细胞丰富,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或有伪足状突起。 ②幼稚单核细胞(promonocyte):15~25μm,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易见扭曲、凹陷、切迹等改变,核染色质较原始单核细胞粗糙疏松,核仁可有可无;胞浆浅灰蓝色,不透明,可见细小颗粒。 ③单核细胞(monocyte):12~20μm,核形态常不规则,有肾形,马蹄形,“S”形,分叶状,笔架形等,核染色质疏松呈丝网状或条纹状结构,无核仁;胞浆量较多,染不透明的灰蓝色,可见细小红色颗粒。 2.单核细胞功能 骨髓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髓系干细胞和粒-单系祖细胞,而后发育为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释放至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大部分粘附于血管壁,少数随血液循环,在血中停留3~6d后即进入组织或体腔内,转变为幼吞噬细胞,再成熟为吞噬细胞,寿命可达2~3个月。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功能(如病毒、原虫、真菌、结核杆菌等)、吞噬和清理功能(如组织碎片、衰老血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凝血因子等)、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功能,还参与杀菌、免疫和抗肿瘤作用。 3.单核细胞测定 (1)生理性增多: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值计数超过0.8×10 9/L.儿童外周血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为9%,出生后2周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或更多,妊娠时生理性增高与中性粒细胞变化相平行。 (2)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结核)、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1)某些感染:WBC达20×10 9/L以上,外周血单核细胞明显增多,达30%以上,以成熟单核细胞为主。 2)某些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可见单核细胞一过性增多。 3)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可见幼单核细

临床检验基础考试备考知识点:白细胞检查

临床检验根底考试备考知识点:白细胞检查 临床检验根底考试备考知识点:白细胞检查 导语:白细胞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白细胞一般有活泼的挪动才能。我们白细胞检查是指什么吧。 1粒细胞起于造血干细胞,在高浓度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粒系祖母细胞分化为原粒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依次发育为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 2一个原粒细胞经过增殖发育,最终生成8~32个分叶核粒细胞。此过程在骨髓中约需10d,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后仅存6~10h,然后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内 3粒细胞在组织中可行驶防御功能1~2d,衰老的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其余从口腔,气管,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排出,同时,骨髓释放新生的粒细胞补充周围血而保持白细胞数量相对稳定 4分裂池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能合成DNA,具有分裂才能

5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白细胞计数值就是循环池的粒细胞计数 6嗜酸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酶 7嗜碱性粒细胞内的颗粒含有组胺,肝素,过敏性慢反响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 8嗜碱性粒细胞在整个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过敏反响 9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功能,吞噬和清理功能,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功能,还参与杀菌,免疫和抗肿瘤作用 10淋巴细胞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祖细胞,是人体主要免疫活性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4 11 B淋巴细胞可经抗原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12在胸腺,脾,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依赖胸腺素发育成熟者称为T淋巴细胞 13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假设出现大量该细胞,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 14血液检验中,白细胞计数指标参考值无性别差异 15正常人外周血涂片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为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变化

【检验微课堂】带你解读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知识

【检验微课堂】带你解读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知识 血常规在消化科也是住院患者必查的化验项目,可以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病人是否存在感染情况,尤其是细菌感染,或者及时发生病人是否存在白细胞降低,甚至三系减低。但是对于白细胞异常的患者,是否能够准确的分析却需要很多的知识,比如,如下这些知识你还记得么? 粒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高浓度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粒系祖细胞分化为原粒 粒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高浓度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粒系祖细胞分化为原粒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依次发育为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丧失分裂能力)、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一个原粒细胞经过增殖发育,最终生成8~32个分叶核粒细胞。此过程在骨髓中约需10 d,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后仅存活6~10 h,然后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内。 粒细胞在组织中可行使防御功能1~2 d,衰老的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其余从口腔、气管、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排出,同时,骨髓释放新生的粒细胞补充周围血而保持白细胞数量相对恒定。正常情况下,每小时进行更新的粒细胞约有10%。下面看一下粒细胞成熟过程图。 目前,根据粒细胞群发育阶段,人为地分为分裂池、成熟池、贮备池、循环池和边缘池等。 ①分裂池: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能合成

DNA,具有分裂能力; ②成熟池:包括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失去分裂能力; ③贮备池:包括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成熟粒细胞贮存于骨髓,在贮备池中停留3~5 d,数量为外周血5~20倍,贮备池中细胞,在机体受到感染和其他应激反应时,可释放入循环血液,通常只有杆状核或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能从贮备池进入血液,当病情严重时,少量晚幼粒细胞也能进入外周血; ④循环池: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白细胞计数值就是循环池的粒细胞数; ⑤边缘池:进入外周血的另一半成熟粒细胞,粘附于微静脉血管壁,边缘池和循环池粒细胞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边缘池和循环池中的粒细胞可一过性地从一方转向另一方,使白细胞计数显示大幅度甚至成倍波动。 中性粒细胞动力学分成阶段是人为的,有助于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或减低的原因: ①暂时性增高:如严寒或暴热引起的白细胞增多,是由于细胞从边缘池释放入循环池。 ②持续性增高:如化脓性感染、晚期肿瘤引起的白细胞增多,是由于趋化因子作用使贮备池细胞释放入循环池,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引起的白细胞增多,是由于分裂池异常、细胞周期延长,使循环池细胞运转时间延长。 ③暂时性白细胞减低:如伤寒引起白细胞减少,是由于细菌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 ④持续性白细胞减低:如原发性、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白细胞减少,是由于骨髓粒细胞生成不足;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引起白细胞减少,是由于粒细胞破坏过多。 此外在临床中也发现病毒感染病人会出现白细胞降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在病毒作用下(主要是病毒分泌的一些介素等),白细胞中贴壁的即边缘池的粒细胞增多而导致循环池的细胞减少,所以导致我们测得血常规中白细胞减少。那如何验证白细胞是不是真的

异常白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检验科临检室作业书

异常白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 1.实验原理仪器的结果作为一种过筛检测,它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即检测结果只能反映血 细胞数量的变化,对于血细胞质量的异常及原始细胞或其他异常细胞无法正确识别,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血液学检查初筛异常者,无论仪器有无异常报警,皆有必要进行血细胞涂片镜检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血涂片进行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形态检查。一般染色方法由两种染色剂(酸性、碱性)组成,通常细胞核及浆碱性粒体为碱性,细胞浆为酸性。酸性染料可和带正电荷的(碱性)物质结合,这种物质称嗜酸性物质,对酸性染料具有亲和力,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之颗粒本身为碱性物质;碱性染料可和带负电荷的(酸性)物质相结合,这种物质称嗜碱性物质,对碱性染色粒具有亲和力,因此嗜碱性粒细胞之颗粒本身为酸性物质。另一种蛋白质在pH6.4呈等电状态,本身所含的正/负电荷相等,因此,既能和酸性染料又能和碱性染料结合,这种物质称中性物质,如中性粒细胞之颗粒。 一般用pH6.4PBS来稀释染液,使每次染色都在同一pH 中进行,让细胞在恒定条件下着色,使染色效果趋于一致。染液过碱时,蛋白质带有负电荷,对次甲蓝有色部分的正电荷吸附力强,因此染成的细胞一般着色较蓝,说明pH不适合。 ●染色与固定亦有极大关系,因细胞经固定后,其蛋白

质的电力吸附(电附)可能有变化,有些固定液能将细胞某部分的电附加强,使其染色更为容易。因此,这种固定剂不仅有固定作用,也有媒染作用(Mordunt),染色极为容易。因此,电附是染色过程中最重要的作用。机械吸附在染色过程中也参与作用,如用苏木液和伊红染色,细胞核不是纯蓝色,蓝色中略有红色,胞浆也不能尽为红色,红色中略有蓝色或两者皆带些紫色。这是因为伊红与胞核虽无电附仍有机械吸附,故也能染上少量红色,苏木液与胞浆虽无电附但也有机械吸附,因而胞浆略显蓝色。化学吸附(作用)在染色中应用,最早应用于金属染色剂(氯化金、硝酸银等)的金属与细胞内物质起化学作用,使金属在细胞内变成沉淀物或死亡物,显示细胞结构或物质。近年来此原理用于细胞酶化学染色。 瑞氏(Wright's staim;美蓝-伊红Y)染色: 1.瑞氏染料是由碱性染料美蓝(Methvlem blue)和酸性染料黄色伊红(Eostm Y)合称伊红美蓝染料即瑞氏(美蓝-伊红Y)染料。 伊红钠盐的有色部分为阴离子,无色部分为阳离子,其有色部分为酸性,故称伊红为酸性染料。美蓝通常为氯盐是碱性的,美蓝的中间产物结晶为三氯化镁复盐,其有色部分为阳离子,无色部分为阴离子,恰与伊红钠盐相反。 2.用甲醇作瑞氏染料溶剂,即成瑞氏染液。甲醇是瑞氏染料良好溶剂,有两种作用: (1)甲醇使瑞氏染料中美蓝(M)与伊红(E)在溶液中离解,可使细胞成分选择性吸附其中的有色物质而着色。

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1](干货分享)

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目的: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操作要领、瑞氏染色方法、正常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点、 原理:各种白细胞必须经过染色,才易于区分其类别。常用者为瑞氏(Wright's)染色法和姬姆萨(Giemsa)染色 法。测定外周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相对比值,以观察其数 量、形态和质量变化,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血涂片,计 算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 利用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即可计算每m m3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 实验器材:香柏油、盖玻片、推片、采血针或注射器、小滴管、消毒棉球、瑞氏染液、pH6。4~6。8磷酸盐缓冲 液、蒸馏水、计数板及专用盖片、针1ml刻度移液管、 1ml EP管、光学显微镜.20ul刻度移液管、推片 实验步骤 白细胞分类 1.血片制作: 取一滴血,滴于洁净无油脂的玻片一端.左手持玻片,右手再取边缘光滑的另一玻片作为推片。将推片边缘置于血滴前方,然后向后拉,当与血滴接触后,血即均匀附在二玻片之间.此后以二玻片约呈30—45度的角度平稳地向前推至玻片另一端。推时角度要一致,用力应均匀,即推出均匀的血膜(血膜不可过厚、过薄).将制好的血涂片晾干,不可加热. ﻫ 注:(1)良好涂片标准: 1)呈头、体、尾舌形 2)血膜厚薄适宜 3)两边留有空隙(2)涂片好坏与下列因素有关: 1)血滴大小

2)推片与玻片之间角度3)推片速度 2、血涂片的染色步骤: ﻫ(1)用蜡笔在血膜两端各划一道 线,以免染料外溢,置涂片于染色架上。 (2)滴加瑞氏染液,共计七八滴数,以盖满血膜为度,静置1分钟。 (3)再滴加等量的磷酸缓冲盐溶液,轻轻摇动,并轻吹液体使染色液与缓冲液混合均匀,静置15分钟。ﻫ(4)用清水冲洗.切勿先倾去染液再冲洗,否则沉淀物附于血膜上不宜出去。冲洗后斜置血涂片于空气中干燥。或先用滤纸吸取水分迅速干燥,即可镜检. 3、白细胞分类计数:先用低倍镜检查涂片及染色是否均 匀。然后加一滴香柏油于血膜厚薄均匀处(一般在体尾交界处),在油镜下由此处开始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计数移动时避免重复。根据所见到的100个白细胞,记录各种白细胞所占的百分数。 4、各类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嗜中性白粒细胞:圆形,胞浆淡红色,胞浆内有多量紫红色细小颗粒(染色不佳时则看不清楚)。核为蓝紫色. 嗜酸性白细胞:大小、形态与中性白细胞大体相似,唯胞浆内含有粗大的鲜红色颗粒。核多数为两叶。 嗜碱性白细胞:大小、形态与中性白细胞大体相似,但胞浆内含有粗大的深蓝色,常遮盖在核上。核分叶不明显 淋巴细胞:分大小两种,小淋巴细胞圆形,核染成深紫色,圆形或肾形,胞浆很少,常呈一小片月牙状,染成蓝色。大淋巴细胞,核圆形或肾形,胞浆相对较多,染成天蓝色,在胞浆与核之间有淡染带。有时内含少数紫红色大颗粒。 单核细胞: 核染成紫色,其染色质疏松,核形不规则.胞浆较多,染成浅灰蓝色 白细胞计数 加稀释液ﻩ用吸管吸取白细胞稀释液0.38ml于小试管中. 吸取血液用微量吸管吸取新鲜全血或末梢血20ul,擦去

白细胞检查习题及答案

白细胞检验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下列哪种红细胞 A.正常红细胞 B.畸形红细胞 C.网织红细胞 D.有核红细胞 2. 某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5×109/L,分类中性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A核细胞,分叶核细胞,此血象表示 A.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类白血病反应 C.退化性左移 D.退化性右移 3. 某患者白细胞计数为×l09/L,但分类100个白细胞时遇到有核红事细胞20个,经校正后此患者白细胞数应报告为 4. 检查红斑狼疮细胞LEC的几种方法中,何者阳性率最高 A.血块法 B.末梢血法 C.滴血法 D.去纤维法 5. 在白细胞成熟过程中,最先含有特异性颗粒的细胞是 A.中幼粒细胞 B.晚幼粒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杆状核粒细胞 6. 下列现象何者与白细胞无关 小体hle体 C.中毒颗粒小体 7. 正常生理情况下白细胞变化规律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早晨较高,下午较低 B.安静松弛时较低,进食后比进食前高 C.剧烈运动,剧痛和激动时显着增多 D.妊娠期常轻度增加8. 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最有意义的是 A.贫血 B.白细胞减少细胞D.类风湿因子 9. 伴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最好鉴别方法是

A.瑞氏染色后两者颗粒不同 B.瑞氏染色后两者细胞核形态不一 C.可用缓冲液进行瑞氏染色 D.可用缓冲液进行姬姆萨染色 10. 下列疾病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是 A.伤寒 B.副伤寒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急性链球菌感染 11. 下列疾病中性粒细胞常增多的是 A. 伤寒 B.过敏性休克 C.心肌梗塞 D.疤疾 12. 中性粒细胞的几种毒性变化,何种表现为核浆发育不平衡 A.中毒颗粒hle体C.空泡 D.退行性变 13. 关于几种白细胞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嗜酸性粒细胞的颗粒同中性粒细胞的颗粒一样大 B.单核细胞是只有一个核的圆形细胞,通常是过氧化物酶阴性 C.嗜碱性粒细胞一般约占全部自细胞的5%~8% D.淋巴细胞核圆形,偶见凹陷,染色质粗糙致密 14. 下列哪项与中性粒细胞退行性变无关 A.胞体肿大 B.核固缩 C.核棘突 D.核溶解 15. 关于中性粒细胞核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核分叶多的细胞增多说明造血功能衰退 B.五叶核以上粒细胞超过称核右移 C.核左移常为预后不良之兆 D.疾病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16. 下列疾病中性粒细胞常减少的是 A.脾功能亢进 B.尿毒症 C.急性溶血 D.肺吸虫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