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燕乐的繁荣原因

燕乐的繁荣原因:

一个民族文化的高度发展,有时需要几个世纪的文化沉淀。隋唐三百余年间,燕乐的高度繁荣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1)物质环境条件。隋唐国家的富强,民族和睦,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富裕为文化,燕乐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隋唐依赖,由于政治的统一和民族关系的密切,音乐的融合的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也因为隋唐的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音乐文化,使得音乐在此时期高度发展。

(2)隋唐的燕乐是王公贵族在宴会中所用的各种音乐的总称。燕乐的基础是民间音乐。各种丰富的音乐形式构成了燕乐的主要内容。还有燕乐大曲的发展,为燕乐的最高发展形式。体现了燕乐的空前繁荣。代表隋唐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

(3)统治者非常重视燕乐,并设立“大乐署”音乐机构有政府管辖,大乐署兼管雅乐和燕乐。还主管对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是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合一的机构,为燕乐的繁荣与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艺人。还设立了教坊,是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也是培养出了大批的歌舞人才。这几点都是燕乐繁荣的原因和标志,正因为有了他们,燕乐变得空前繁荣。

*社会: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而且保留下来丰富的史料。其中有:(1)文字记载,包括音乐文献以及唐代以来的各种乐谱;(2)形象资料,包括地上保存地和地下发掘的有关文物;(3)社会调查资料,包括古代乐曲的遗音或流风馀韵。本书取材,即以形象资料为主,以其他两种资料为辅,使三者互相印证补充,从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音乐发展史画卷。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我国新式学堂的兴起歌唱文化,一般指学校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编写的歌曲。曲调主要来源于欧美的流行曲调;日本歌曲或流行曲调;选用我国的民间歌曲;创作编写的歌曲。主要内容:宣传富国强兵,歌颂祖国等爱国主义思想,这些在学堂乐歌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如《中国男儿》《扬子江》《黄河》等;表现妇女解放如《女子体操》《天足歌》;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宣传共和推翻帝制《演说》《革命军》《庆祝共和》;宣传新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文明婚》《跳舞》,儿童歌曲在学堂乐歌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春游》《送别》《忆儿时》。

沈心工:沈心工:1870-1947 原名沈庆鸿、笔名心工,上海人,是在新式学堂中最早创立乐歌课的音乐家。主要作品:《体操-兵操》。

李叔同:李叔同名文涛,别号息霜,又叫弘一法师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全才,在书画、诗文、戏剧、音乐、艺术、金石、教育各个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1918年入杭州虎跑寺出家,从此精修佛教律宗,又成为佛门一代高僧。代表作:《送别》、《祖国歌》、《清凉歌集》等。

刘天华(1895—1932),自幼喜好音乐,后随其兄著名文学家刘半农赴上海进一步学习音乐,1915年在母校常州中学任教时,对民间音乐产生深厚兴趣,此后遍访名师学习民族乐器演奏。同时开始民族器乐曲的创作。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国乐导师。在他的倡议和组织下1927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以进行民乐改革为宗旨的“国乐改进社”,与此同时,他还在二胡、琵琶音乐创作和演奏,以及乐器改革,传统音乐记谱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刘天华民乐贡献: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段,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因音、古琴的泛音演奏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引述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器乐,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黄河大合唱艺术成就: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完成于1939年3月31日,作品初稿仅一周,这是冼星海一生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也是近代大型合唱音乐中取得最高艺术成就、享誉中外的里程碑式地杰作。《黄河大合唱》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音乐形象为象征,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性格和民族精神,显示出中华民族伟大气魄和力量,及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黄河大合唱》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左翼音乐运动:指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团结大批具有进步思想的音乐家共同开展的革命音乐运动。

广东音乐:清末民产生并流传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吸收粤剧,潮州音乐,小曲及民歌、曲艺等音乐养分发展演变而来。

江南丝竹:19世纪中叶后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乐器的统称,其风格优雅华丽,曲调流畅委婉,各声部既有个性又相和谐,是典型的支声性复调织体。

燕乐名词解释

燕乐[yàn lè] 燕乐,又称宴乐,是隋唐至宋代的宫廷中饮宴时,提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传入的外来音乐,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得必然产物。 燕乐是中国隋唐至宋代宫廷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隋唐燕乐继承了乐府音乐的成就,是汉族俗乐与外国传入的音乐相融合而成的宫廷新音乐。它在隋、唐几位嗜好音乐的皇帝的推动下,得到了很大发展。 燕乐中包括多种音乐形式,如声乐、器乐、舞蹈、百戏等。其中歌舞音乐在隋唐燕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多段的大型歌舞曲叫做大曲,在唐代燕乐中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 燕乐所使用的主要乐器有笙、笛、琵琶、箜篌、筚篥、羯鼓、方响等。安史之乱以后,宫廷音乐衰退,宫廷乐工多散落民间。宋统一后,虽设教坊,沿用唐代旧曲,但宫廷内外演奏的大曲只是唐时盛况的一部分,且规模大为缩减。宋代的大曲开始向歌舞剧演变,许多乐段逐渐变为曲牌,分散于词曲、戏曲、说唱和器乐中,大曲作为独立的音乐体裁则日渐消亡。南宋以后,音乐发展的主流转到市民艺术(戏曲、说唱、城市歌曲等)中,宫廷的燕乐和雅乐都失去了原有的发展势头。

起源编辑播报 周代已有所谓“燕乐”,即“房中乐”,为后妃在宫中所用,其歌词俱在《诗经》的《周南》、《召南》中。汉代宫廷中也有“房中乐”,这些都是雅乐的一部分,性质与唐、宋燕乐不同。广义的燕乐,如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音乐的总称。燕乐的狭义概念则专指唐十部乐的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的燕乐。从唐初到开元、天宝时期(618~755)的百余年间,社会空前繁荣安定,形成两汉以后封建社会的最伟大的时代,文化艺术也发展到高峰。音乐艺术则以新的宫廷音乐燕乐为中心,向多方面发展。 燕乐继承了乐府音乐的成就,并且容纳了更多的外来音乐的影响,在几个嗜好音乐的皇帝的提倡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隋、唐时期音乐史中最突出的事件。隋、唐时期几个君主成为宫廷音乐的组织者。隋炀帝好尚华丽,集中了六朝以来流散在各地的乐工,常常做极豪华的表演。唐太宗宫廷中也有大规模的音乐舞蹈表演,如用120人表演《破阵乐》,借此赞扬他的武功。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精通音乐的皇帝,他精选乐工数百人,在宫廷中亲自教练,称为“皇帝梨园弟子”。这个时期宫廷音乐规模更大,艺术水平更高,许多有名的大曲在这个时期形成。 隋、唐时期设有规模宏大的宫廷音乐机构。隋炀帝有专业乐工3万人,以太常寺辖之。唐玄宗时宫廷中乐工多至数万人,设“教坊”5所加以管理。又设“别教院”,专门教练宫廷音乐创作人员,下设3

唐代宫廷宴乐之风的盛行及流传

多民族音乐的碰撞与融合,使唐代宫廷宴乐中融入了更多其他民 族和国家音乐的精华。此外,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交流的增多使得宫 廷宴乐开始走向民间,而民间音乐也逐渐成为宫廷宴飨音乐的一部分。同时,由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以及统治者的鼓励态度,民间宴乐也 因此而兴盛起来。虽然唐代宫廷宴乐在唐末战乱中受到打击,但其凭 借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继续流传至五代,五代王建墓与冯晖墓中的伎乐 形象使我们可以一瞥唐代宫廷宴乐在五代时期的发展与演变。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音乐 向阳光 隋唐燕乐,作为隋唐宫廷宴享娱乐活动中歌舞音乐的总称,沿用 的是历史上此类音乐的名称,以示与祭祀典礼中的雅乐相区别。隋 唐宫廷燕乐,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燕乐, 又称“宴乐”,䜩乐即宴饮之乐,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 的音乐。 隋唐燕乐的构成,主要包含着由中国原有的传统音乐、汉魏以来 陆续传入的西域各族音乐和外国音乐三种成分构成的各部、各类伎乐。具体来说,大致融汇有三个方面的音乐源流:其一,是沿着汉 族传统音乐脉络不断沿革,而在隋唐时期仍得到继续发展的“清商乐”;其二,是自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主要沿着“丝 绸之路”传入的西域诸国音乐,其中以“龟兹乐”为其典型代表; 其三,是在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中,汉族传统音乐与外族、外域音乐 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的新乐种,例如“西凉乐”。

从燕乐各部、各类伎乐的组织形式来看,其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继承性和兼容性。隋唐燕乐的组织形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地区来源为划分特点的组织形式;二是以演奏形式为划分特点的组织形式。在燕乐活动中所用的音乐,包括有歌舞大曲、声乐、器乐以及百戏、散乐等多种体裁的音乐表演。 强盛的隋唐帝国,需要有与之相称的宫廷音乐规模,因此,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和坐部伎、立部伎。隋唐燕乐中的九部乐、十部乐的构成,体现的是以乐种的地区来源作为划分依据的组织形式。 这九部、十部伎乐中包括:隋初时的七部乐,即国伎(后改称“西凉伎”,泛指流行于甘肃一带的音乐。南北朝时,这地区曾先后建立后凉、西凉、北凉政权,它位于中西交通的枢纽地带,是汉族乐舞与龟兹乐舞相结合的产物,为华夷音乐交相融合而形成的新生乐种)、清商伎(为汉魏六朝音乐直接成就、生息于传统音乐血脉之中,即汉族传统的民间音乐。公元589年,隋灭陈,获南朝宋、齐旧乐,隋炀帝时改称“清乐”)、高丽伎 (古代朝鲜的乐舞。公元436年,北魏征服北燕,获高丽伎,即传入中原地区。源自今朝鲜地区的古代乐种)、天竺伎(为古代印度的乐舞,4世纪中叶,东晋十六国前凉政权时,伴随佛教东播而传入)、安国伎(为中亚古国的乐舞,位于今乌兹别克布哈拉境内。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燕时得其乐,传入中原地区)、龟兹伎(古龟兹国的音乐。位于今新疆库车地区一带,即西北少数民族的乐种,乃

唐代音乐繁荣的原因

唐代音乐繁荣的原因 摘要: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们暂且不论杜甫这首《赠花卿》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只是借助它来说明唐代音乐的普及与繁荣。杜甫写作此诗已是“安史之乱”之后,地点是他漂泊西南一隅的“锦城”(今四川成都),那里刚结束了一次地方军阀叛乱。试想,在此情势下,成都市上空膨胀的歌舞之声,仍然整日遏云逐风,那么“开元盛世”的京都与一直太平的中原地区,其“歌舞升平”的景象便可想而知了。 关键词:政治传统艺术交流创新 1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是基础 1. 1国家政治稳定纵向看,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活繁华似锦。唐朝后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以后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政治上,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呈现一派歌舞升平景象,其成就超出了西汉“文景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鼎盛局面达到了高峰,就连文坛上也出现了“盛唐气象”;横向看,在世界范围内,唐帝国也是 当时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1. 2经济高度发展农业方面,唐代兴修了很多大型水利工程。如在河南道蔡州新息县(今河南息县)扩修了始于隋朝的玉梁渠,使灌溉面积 扩大到30多万公顷。河北道鲡州的三河县(今河北省三河县),兴修了渠、河、堰等数十个水利设施,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30余万公顷。山南道李皋主持修复的江陵(位于今湖北江陵县境内)古堤,有效灌溉 面积达50余万公顷。据史料记载,唐代共修建了264项大型水利工程,使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观,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手工业方面,无论是技术水平、产品种类还是生产规模都超过了前代。纺织技术尤为突出,如精致的“长安罗",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留下了“万里云罗一雁飞”的赞叹诗句。从新疆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朝白地绿花罗,便可见一斑。陶瓷业尤为 抢眼,且工艺先进,制作精美。当时江南的温州(今浙江温州市)、丽水(今浙江松阳县东)及潮州(今广东潮安)等地,盛产青瓷,且工艺精美。除青 瓷外,还发明了白瓷和三彩陶器。此外,文明遐尔的造纸业、茶叶加工、金属冶炼、造船业也相当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 繁荣和交通的发达。当时以长安为中心,设置的驿路贯通全国各地,进 一步刺激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唐代的陆路交通,继续着汉以来的丝绸 之路,与中亚及阿拉伯国家紧密联系。每年有大批商人、使节沿着丝 绸之路来到中国进行贸易活动。他们带着西方国家盛产的香料、药材、珠宝等换取中国的丝织品和瓷器,生意异常火爆。“安史之乱"后,陆上 交通曾一度受阻,唐王朝便借机发展海上交通。据《新唐书·地理志》

唐代音乐兴盛的原因 (转载)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1]我们暂且不论杜甫这首《赠花卿》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只是借助它来说明唐代音乐的普及与繁荣。杜甫写作此诗已是“安史之乱”之后,地点是他漂泊西南一隅的“锦城”(今四川成都),那里刚结束了一次地方军阀叛乱。试想,在此情势下,成都市上空膨胀的歌舞之声,仍然整日遏云逐风,那么“开元盛世”的京都与一直太平的中原地区,其“歌舞升平”的景象便可想而知了。 1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是基础 1. 1国家政治稳定纵向看,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活繁华似锦。唐朝后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以后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政治上,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呈现一派歌舞升平景象,其成就超出了西汉“文景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鼎盛局面达到了高峰,就连文坛上也出现了“盛唐气象”;横向看,在世界范围内,唐帝国也是当时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1. 2经济高度发展农业方面,唐代兴修了很多大型水利工程。如在河南道蔡州新息县(今河南息县)扩修了始于隋朝的玉梁渠,使灌溉面积扩大到30多万公顷。河北道鲡州的三河县(今河北省三河县),兴修了渠、河、堰等数十个水利设施,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30余万公顷。山南道李皋主持修复的江陵(位于今湖北江陵县境内)古堤,有效灌溉面积达50余万公顷。据史料记载,唐代共修建了264项大型水利工程,使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观,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手工业方面,无论是技术水平、产品种类还是生产规模都超过了前代。纺织技术尤为突出,如精致的“长安罗",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留下了“万里云罗一雁飞”的赞叹诗句。从新疆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朝白地绿花罗,便可见一斑。陶瓷业尤为抢眼,且工艺先进,制作精美。当时江南的温州(今浙江温州市)、丽水(今浙江松阳县东)及潮州(今广东潮安)等地,盛产青瓷,且工艺精美。除青瓷外,还发明了白瓷和三彩陶器。此外,文明遐尔的造纸业、茶叶加工、金属冶炼、造船业也相当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交通的发达。当时以长安为中心,设置的驿路贯通全国各地, 进一步刺激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唐代的陆路交通,继续着汉以来的丝绸之路,与中亚及阿拉伯国家紧密联系。每年有大批商人、使节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进行贸易活动。他们带着西方国家盛产的香料、药材、珠宝等换取中国的丝织品和瓷器,生意异常火爆。“安史之乱"后,陆上交通曾一度受阻,唐王朝便借机发展海上交通。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广州的通海夷道,已能通往印度洋,直达波斯湾,全长一万多公里。沿着海上航线,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商 往返不绝,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与阿拉伯国家、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 2开放的文化政策和广泛的艺术交流 2. 1开放的文化政策 教育上,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制,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人才选拔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对当时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2广泛的国际交往 唐代不仅与天竺、日本、高丽等邻国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与中亚、波斯湾、阿拉伯国家也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由于唐代经济繁荣、国之强盛,我国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加之便利的交通,使我国与亚、欧、非国家之间的往来空前密切,为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 3唐王朝的积极倡导与参与

论唐代音乐文化繁荣的原因

论唐代音乐文化繁荣的原因 一,对前朝音乐文化基础的继承与创新 隋朝设立宫廷音乐机构、建立较为完善的宫廷音乐体制,唐朝继承了其多方面的音乐文化成果。 首先,隋朝确立了燕乐的宫廷音乐地位。自中国古代礼乐制度形成以来,历朝帝王都将雅乐作为正统音乐。隋代,歌舞大曲作为宫廷音乐的重要艺术形式将燕乐推向历史的舞台,雅乐的地位开始被燕乐所取代,歌舞大曲的多段体结构及基本的器乐演奏、歌唱、舞蹈形式得以确立;至唐歌舞大曲更名为“燕乐大曲”,在胡乐或是坐立部伎中得到广泛运用,实现了音乐史上由雅乐到燕乐的转变。 其次, 隋朝建立了“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七部乐”、“九部乐” 以演奏燕乐为主,这种音乐制度的建立既为满足王室娱乐、审美的客观需要,也是音乐文化不断交流、发展的产物;至唐代,频繁的对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更使其发展成为“九部乐”、“十部乐”,对原有的宫廷音乐建制加以进一步的完善。 再次,隋代于太常寺设置教坊的音乐机构。教坊不仅作为宫廷中管理、教习音乐的机构,还间接集中和培养了大量的音乐艺术人才,为燕乐的繁盛提供了人力基础。至唐初禁宫增设内教坊,唐玄宗时期教坊又从太常寺的礼乐机构中独立出来, 并分设左、右教坊,“右善歌,左善舞”进行明确分工,由此教坊得到空前的发展。 最后, 继承和发展法曲的音乐形式。作为宫廷燕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汉族传统音乐与佛教音乐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至隋称为法曲。唐代沿用此称,在继承隋代法曲的同时又吸收了外来音乐与道教音乐成分,在唐代燕乐中具有很高的音乐地位。 由此可见,唐代的诸多重要的音乐体制、音乐机构以及音乐形式都沿袭于隋。而作为隋代音乐文化的继承者,唐以其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得音乐文化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二、音乐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

中国音乐史2

隋唐五代时期 第二节宫廷燕乐 宫廷燕乐反映这一时期音乐文化最高成就的原因:(1)社会经济繁荣,国势强盛(2)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3)政治开明,文禁松弛,思想文化的活跃(4)统治阶级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及对音乐文化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5)丝绸之路的开辟 燕乐:又称宴乐,即宴饮之乐。起源于周代,泛指统治阶级在宴会中所用的音乐,是宫廷俗乐的总称。包括各种声乐,器乐,舞蹈乃至散乐百戏,其主体是歌舞音乐。 广义的燕乐是指统治阶级在宴会中所用的音乐,包括隋唐七,九,十部乐以及坐立部伎等。狭义的燕乐是指唐代九部乐,十部乐中的第一部,是唐代受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影响的音乐,它音阶是运用“清角”和“闰”的七声音阶。 七部乐: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礼毕)。(隋朝 初年) 九部乐:燕乐,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隋炀帝增加了康国伎、疏勒伎,后废除礼毕,增加燕乐,并列为首部)。十部乐:燕乐、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乐、康国伎、疏勒伎、高昌伎。 国伎即西凉乐,泛指流行于甘肃一带的音乐;清商伎又名清乐,是汉族传统的民间音乐,包括汉代相和歌,魏晋清商三调,南北朝的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高丽伎是朝鲜国的乐舞;天竺伎是古印度的乐舞;安国伎是中亚古国的乐舞,位于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龟兹伎,古龟兹国的音乐,位于今新疆库车一带;文康伎,又名礼毕,是汉族一种面具舞;康国伎位于今乌兹别克境内撒马尔罕一带;疏勒伎为古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疏勒、英吉沙二城一带的乐舞;高昌伎是新疆吐鲁番一带的乐舞。

坐部伎、立部伎:坐、立部伎是晚于七、九、十部乐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两者是根据演出的需要和演奏者的业务水平来划分的,立部贱,坐部贵,等级分 明,最低的是雅乐演奏人员。坐立部伎代表性的节目首推大气磅礴的《秦王破阵乐》。 坐部伎规模小,一般3-12人,堂上表演,用丝竹伴奏,以抒情、幽雅见长,音乐细腻,并注重个人技巧。属小型歌舞。有《燕乐》(《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 立部伎规模大,人数多,通常64-180不等,用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以气势磅礴见长,场面宏伟。属大型歌舞,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歌舞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大曲结构通常分三个部分: 散序---由器乐演奏,节奏自由,无拍无歌。 中序---以歌唱为主,器乐伴奏,多为抒情慢板。(又称歌头) 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气氛热烈。 《霓裳羽衣舞》是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相传由唐玄宗李隆基根据印度《婆罗门曲》改编的,这是一部非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全曲共有36段: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 法曲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法曲,又名法乐,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专门在梨园演出。唐代重要的法曲有《华清宫》等。

隋、唐时期的燕乐研究

隋、唐时期的燕乐研究 在每个民族的传统艺术中,都包含着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神韵,而中国唐代的宫廷音乐以其异彩纷呈、姿态繁盛而著称于世。唐代音乐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对唐朝宫廷音乐兴盛之缘由进行探究,将会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繁荣与发展。 唐代宫廷燕乐是一种综合了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来音乐的大规模输入,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在隋、唐宫廷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其风格庄重、肃穆、典雅、气势宏大,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精华的长期积淀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等诸多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 一燕乐及其发展 燕乐或宴乐就是被统治阶级在宴会中应用的一切音乐,所以《燕乐》是统治阶级从他们自己的立场给予某些音乐的一种名称。统治阶级所以提倡《燕乐》,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供给自己的宴乐。 隋、唐《燕乐》之所以繁荣兴盛,一方面是当时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人民已有的艺术水平;另一方面是与宫廷爱好分不开的。宫廷用爱好《燕乐》而提倡《燕乐》,为《燕乐》的表演和训练设立了机构,从各民族中间集中了许多优秀艺人和音乐作品,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创作和演出的活动。同时,隋、唐燕乐中间也吸收了一部分外来音乐。外来曲调,有的被用作素材,用当时流行的中国传统的作曲手法,进行了处理,成为大型乐曲;有的被配上汉文歌词;有的被加进中国各民族自己原有的乐器中和长期以来所吸收,而且已经在中国发展了的外来乐器;有的曲调经过再创造,成为反映中国边疆和内地各族人民生活的新的歌舞音乐作品。 二各民族音乐的发展及融合

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与影响

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与影响隋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繁荣、政治稳定的黄金时期。这段时期不仅有众多杰出的文学名家出现,还涌现出了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对于今天的文化影响也十分深远。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了隋唐文化的繁荣呢?其产生的影响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 一、制度的完善 隋唐时代的制度完善给了人们最基础的保障,这一制度完善促使了经济的稳定,也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繁荣。隋唐时期,唐太宗推行的科举制度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优秀人才都可以得到发展的机会,在文化领域里自然也有更多的人才涌现。 二、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科技情况下,中原地区的经济实力比较强,同时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发也大大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也成为了文化繁荣的先决条件,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人们的基

础设施。在经济的基础设施下,人们可以更加的安心学习,没有 太多生计上的顾虑,也就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更广阔的文化领域。 三、文化的繁荣 在国家制度和经济条件的保障下,唐代文化逐渐繁荣。唐代文 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大多取材于 生活,刻画了社会不同层面的习俗风情和人物形象。唐代的文艺 作品多样,包括诗、散文、小说等等,其中最为受人推崇的是唐诗,成为唐代文化的代表。同时,在音乐、绘画、建筑、雕塑等 领域也有许多杰出的作品。 四、科技的进步 在唐代时期,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和人类生活的 进步。唐朝出现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钱古漪、李冶、张衡等等。他们的发明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同 时也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铺平道路。 五、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唐代时期的文化繁荣亦影响了东亚的文化融合。唐朝时,中国有大批的外来战俘作为奴隶随军入境,涌入了大量的外国人、文化和艺术形式。此外,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使节多次前往唐朝等因素,都为唐代和中日文化、东亚文化交流铺平了道路。 总之,隋唐文化的繁荣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的完善、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科技的进步以及对世界的影响等等。这段饱含文化与历史的历史纪元,是无数后人所追慕的资粮源泉,也让人类的历史前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隋朝繁荣一时的原因

隋朝繁荣一时的原因 隋统一中国后,曾经繁荣一时,那么隋朝繁荣一时的原因有什么呢?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隋朝繁荣一时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隋的统治者重视对经济的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处于分裂割据,战乱频繁,严重影响生产力的发展,隋时期的中国国家一度统一,给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3、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水平的逐渐提高。 4、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的结果。 5、统治者开明的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名族关系的政策等)。 隋朝繁荣一时的表现1.农业 隋代农业的恢复、发展,主要反映在田野垦辟、户口增殖和府库充实等方面。 田野垦辟,户口增殖隋初,全国垦田数字为一千九百四十万顷。到隋末,增至五千五百八十五万余顷。这个数字虽包括了许多过去未登记的田地,但显然也包括大量新开垦的田地。 隋初,仅有三百五十九万余户,九百万口。灭陈时,得五十万户,南北合计近四百一十万户,三千余万口。至大业二年(606年)户口已

增至八百九十万余户,四千六百余万口。户数增长了一倍,口数增长了三分之一。这个数字当然包括大量原来隐漏的户口,但人口的迅速增殖也是事实。 府库充实由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赋税收入也不断增加,官府为储存粮食,在各地修造了许多官仓,除京师的太仓外,其中较著名的有黎阳仓、河阳仓、常平仓、广通仓(后改称永丰仓)、含嘉仓、子罗仓、洛口仓(又称兴洛仓)、回洛仓等。这些粮仓规模巨大,储粮多者可达数千万石,少者也有数百万石。各地府库中储存的布帛也很多,如京都和并州(今山西太原)府库的布帛就各有数千万匹。由于收入远超过支出,至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2.手工业 隋代的手工业有较迅速的发展,当时主要的手工业有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等 纺织业纺织业中以丝织业最为有名。主要产地为今之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所产绫、绢、锦等都很精美。当时还采用外来的波斯锦的织造技法,织出了质量很高的仿波斯锦。在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麻布的产量很大。豫章(今江西南昌)妇女勤于纺绩,“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 制瓷业隋代的制瓷业有很大的发展。隋代已经出现了白瓷器,其造型美观,色泽晶莹,质地坚硬。隋代的青瓷制造技术也有所发展,其胎厚重,釉透明,硬度远胜于前代。 造船业隋代造船业也有很大发展。当时我国的造船技术与规模在

隋唐王朝的繁荣与衰落

隋唐王朝的繁荣与衰落 隋唐王朝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它的繁荣与衰落 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探 讨隋唐王朝的繁荣与衰落原因,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政治方面 1. 隋朝的力量集中导致繁荣 隋朝建立初期,隋文帝以中央集权政治为基础,通过推行一系列改 革措施,加强了国家统一和政府管理。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为国 家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唐朝的开放政策推动繁荣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政治体制,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并采取开放政策吸引外来文化的交流。这一政策推动了国家繁荣,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二、经济方面 1. 隋朝的农田开发促进经济繁荣 隋朝加强水利建设,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开垦,提高了粮食产量。 这项建设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社会财富,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 贡献。 2. 唐朝的交通与贸易促进经济发展

唐朝实行了开放的交通政策,修筑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运河和道路。 这种发展促进了商品交流和贸易活动,激发了经济的发展潜力,为国 家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文化方面 1. 隋朝的教育推动文化繁荣 隋朝积极发展教育,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这种制度的实施推动 了教育程度的提高,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促进了文化繁荣。 2. 唐朝的文学艺术达到巅峰 唐朝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诗人,如杜牧、杜甫、李白等。他们的作品以优美的文字和丰富的意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隋唐王朝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政治衰落的原因 1. 隋朝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社会不稳定 隋朝的集权体制使得国家的政治权力高度集中,这导致社会上出现 了一系列的不满和抗议,引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也是隋朝短暂存 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唐朝后期腐败和宦官专权导致政治衰败

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隋文帝为了稳定经济,提出许多政策,使农业、手工业及商业都有成长,为什么隋朝经济繁华呢?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隋朝经济繁华的原因 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 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 隋朝的历史 建立隋朝 北周于577年灭北齐,统一华北后国力兴盛,但是北周宣帝宇文赟奢侈浮华,沉缅酒色,政治腐败,还同时拥有五位皇后。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杨坚扶持年幼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以大丞相身份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与益州总管王谦等人不满杨坚专权,联合叛变反抗杨坚,爆发尉迟迥之乱。但被杨坚所派的韦孝宽、王谊与高颎等人平定。581年3月4日,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即隋文帝,建国隋,北周亡。 平定全国 隋文帝意图南灭南朝陈,采纳高颎的策略:干扰南朝陈的农业生产,破坏陈国的军事储积,使陈国损失惨重,而又疲惫不堪。隋文帝于隋与突厥之战胜利后,587年10月26日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隔年发动隋灭陈之战,隋文帝命杨广、杨俊与杨素为行军元帅;杨广为总主将、高颎为参谋、王韶为司马,兵分八路攻陈。 杨素率水军从巴东顺长江东下,与荆州刘仁恩军联合占领延州(今长江西陵峡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等上游陈军防御。由公安东援建康之中游陈军也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一带,为下游隋军创造有利条件。下游隋军主力乘陈朝欢度元会(即春节)之机分路渡江。行军总管韩擒虎、贺若弼两军钳击建康,与宇文述军包围建康。589年2月10日,联军

进入建康城,俘陈后主。不久,各地陈军或受陈后主号令投降、或抵抗隋军而被消灭,只有岭南地区受冼夫人保境据守。590年9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 至此,隋朝结束西晋永嘉之乱以来二百八十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中国的大一统。人才济济的隋朝融和关陇世族、关东世族及江南世族,有擅长谋略的高颎、总管政事的苏威,擅长军事的韦孝宽、贺若弼与韩擒虎、还有刘昉、郑译、李德林、元谐、元胄、宇文忻等重臣,形成一个有力的集团。 开皇之治 开皇之治是隋文帝在位开皇年间时开创,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杨坚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严重分裂后的中国,从此中国在大多数的世纪里都保持着他所建立的政治统一。 隋文帝为了巩固政权,在政治方面废除北周的六官,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地方制度去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制。重整地方制度以及平定南朝陈后没收天下武器,这些都削弱地方势力,进而巩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为了抑制世族,下令正式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设立科举制度以公平的选拔人才。迁移关东世族与江南世族到大兴城,以加强控管。 政治方面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一面躬行俭朴,一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由于他明白到”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长者”之道理,所以由他辅政时开始,就提倡生活节俭,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饰带只用铜铁骨角,不用金玉。文帝曾想用胡粉和织成的衣领,居然搜遍宫殿,都找不到。这种躬行节俭,使人民的负担相应得到减轻,而且有利于各项措施的推行。 任用官员不限门第,唯才是举,通过考试以取士。文帝本人又躬身节俭,整饬吏治,曾派人巡视河北五十二州,罢免贪官污吏二百余人,又裁汰地方冗员约十分之三。他还宽简刑法,删减前代的酷刑,

隋唐时期宫廷燕乐与民间俗乐发展之对比

隋唐时期宫廷燕乐与民间俗乐发展之对比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宫廷燕乐与民间俗乐是当时音乐文化的两 大主流,它们在音乐形式、表演场合、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文将对隋唐 时期宫廷燕乐与民间俗乐的发展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在当时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宫廷燕乐的发展 1.音乐形式 宫廷燕乐是隋唐时期宫廷中的主要音乐形式,它源自古代雅乐,是一种庄严、典雅的 宫廷音乐,表现出贵族阶层的高贵和优雅。隋唐时期的燕乐在音乐形式上主要分为器乐和 歌舞两大类,其中器乐包括琴、瑟、笛等乐器的演奏,歌舞则是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表现 形式。 2.表演场合 宫廷燕乐主要在宫廷内进行演奏,通常是在宴会、朝会、祭祀等重要场合上演。它是 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君王的陪臣,是统治阶层向下展示自身权威和威严的一 种方式。 3.艺术风格 宫廷燕乐在艺术风格上注重庄重、典雅,以君主和贵族的审美情趣为主导,追求高雅 的音乐艺术表现。在演奏技巧和曲谱创作上,宫廷燕乐追求完美和精湛,注重乐曲的传统 和正统。 二、民间俗乐的发展 隋唐时期的民间俗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它是百姓民间生活中的一种 娱乐方式,音乐形式更加广泛多样,包括各种民歌、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等。在乐器方面,民间俗乐采用的乐器更加丰富多样,如琵琶、二胡、笙、箫等。 民间俗乐的表演场合更加灵活多样,可以在集市、祭祀活动、婚丧嫁娶等各种民间场 合上演。它是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承载着丰富的生活情感和 民间文化。 民间俗乐的艺术风格更加贴近生活,表现出浓厚的民俗特色和地方特色,风格更加朴实、真挚,注重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在曲调和歌词方面,民间俗乐更注重通俗易懂,符 合百姓的审美需求。 三、宫廷燕乐与民间俗乐的对比

隋唐燕乐繁荣的文化机制及其文化意义

隋唐燕乐繁荣的文化机制及其文化意义 隋唐燕乐繁荣的文化机制 隋唐燕乐作为隋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繁荣既是隋唐文化整体作用的产物,同时也是对隋唐文化整体内涵的丰富。因此要探讨隋唐燕乐的繁荣机制,自然离不开对其文化生态环境的审视与剖析。对隋唐燕乐的发展繁荣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文化因素:第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强盛是隋唐燕乐产生和发展的首要条件。近三百年之久的南北分裂是造成中华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和全面繁荣的最大障碍。公元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初,随着杨隋和李唐王朝的相继开疆拓土,扫平南北,一个威震世界的隋唐大帝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它疆域辽阔,极盛时势力东至朝鲜半岛,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亚,北至蒙古,南至印度支那。它以开明的胸怀和多样化的怀柔——羁縻手段,造成多民族的归附与融合,发展与世界文化的广泛交流,它以雄厚的经济基础、强大的军事力量、完备的政治法律制度、大一统的文化组织,将唐帝国推向空前繁荣强盛的高峰。“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注1)帝国的统一和强盛,既消除了地域分割所形成的文化隔阂,又为各民族文化融合提供了条件和环境。隋唐燕乐正是在全面继承魏晋南北朝多元发展的音乐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经过融汇创新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民族音乐。从隋文帝的七部乐到隋炀帝的九部乐再到唐太宗的十部乐,隋唐燕乐的产生正是由广搜博聚、全面占有为起点的;从十部乐到二部伎,再到法曲、教坊曲、民间百戏散乐的更替、迭兴与并驾齐驱,隋唐燕乐正是从兼容并蓄、选择加工、融汇创新中走向自我和繁荣的最高境界的。总之,隋唐燕乐的发展繁荣,显示了一个由占有、聚集到整理、融合、创新的清晰历程,这一历程的出现正是新的民族统一体建立以后对新的音乐文化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而这一历史的要求之所以不能在南北朝得到全面实现,正说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及其繁荣强盛乃是隋唐燕乐质变和新生的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一.基本知识。 (一)兴起的因素。 1.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 2.与酒令著辞有关。饮宴娱乐风气培育了酒令艺术,歌舞化酒令则近于或成了词。“令”词名目多;酒令在翻新中设计出的令格,成了词的某些体式或修辞特点。 (二)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音乐起主要决定作用;词在唐五代时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区别: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这些特点由“排比声谱填词,其入乐之辞”(胡震亨《唐音癸签》)造成;最根本发生原理在于以辞配乐,是诗与乐在隋唐以新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三)诗乐结合的传统。 1.汉魏乐府一般先有歌辞,后以音乐相配,所配的是清商乐。 2.唐五代词先有乐,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宴)乐。 (1)沈括指出三类音乐:雅乐、清乐、宴(燕)乐。 ①雅乐属周秦古乐系统,与俗乐相对,用于郊庙祭享。 ②清乐在汉魏有平调、清调、瑟调,称相和三调,或清商三调(即宫调、商调、角调)→清商乐与吴歌、西声结合,在长江流域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南朝音乐主体→随南北政治统一,成为隋唐七部、九部或十部乐中的一部。 ③广义可属清乐系统的南方音乐与胡乐、中原音乐交融,为唐俗乐总

称的燕乐。 (2)燕乐起于北朝→统称胡乐的边地及境外音乐传入内地。胡乐的特点: ①以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形成繁复曲折的曲调,同时配有鼓类与板类节奏乐器。 ②中原音乐与胡乐融合渗透,形成包含中原乐、江南乐、边疆民族乐、外族乐等多种因素、有歌有舞的隋唐燕乐。 ③鲜明的时代风格,适合广大地域和多种场合,以俗乐姿态,适合日常娱乐需要。 (3)配合燕乐演唱歌辞除长短句形式的歌辞外,还有齐言的声诗。 ①前者依乐制辞,后者选诗配乐,两者并行于世。 ②一部分声诗在演唱中,为与乐曲更好配合,杂以和声、泛声等成分,后来被填成实字,即可能演变成长短句词调。 (4)曲调成为词调是有条件的,主要是短小轻便的杂曲小唱。 ①其产生与唐教坊有关。隋有入词曲调产生→唐所传主要为太常曲和教坊曲。太常曲是太常寺下属大乐署的供奉曲,为朝廷正乐;太常曲少数转为词调。 ②教坊曲大量转变为词调。开元2年玄宗置左右教坊,教俗乐,成为女乐和俗乐集中地;创制新曲,汇集并传播民间和地方乐曲。教坊为代表的俗乐机构,及以教坊妓为代表的歌舞艺人,在曲调创制、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四)发展历程:隋到初盛唐作品有限,呈偶发、散在状态→中唐张

隋唐燕乐的繁荣原因

燕乐的繁荣原因: 一个民族文化的高度发展,有时需要几个世纪的文化沉淀。隋唐三百余年间,燕乐的高度繁荣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1)物质环境条件。隋唐国家的富强,民族和睦,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富裕为文化,燕乐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隋唐依赖,由于政治的统一和民族关系的密切,音乐的融合的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也因为隋唐的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音乐文化,使得音乐在此时期高度发展。 (2)隋唐的燕乐是王公贵族在宴会中所用的各种音乐的总称。燕乐的基础是民间音乐。各种丰富的音乐形式构成了燕乐的主要内容。还有燕乐大曲的发展,为燕乐的最高发展形式。体现了燕乐的空前繁荣。代表隋唐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 (3)统治者非常重视燕乐,并设立“大乐署”音乐机构有政府管辖,大乐署兼管雅乐和燕乐。还主管对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是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合一的机构,为燕乐的繁荣与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艺人。还设立了教坊,是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也是培养出了大批的歌舞人才。这几点都是燕乐繁荣的原因和标志,正因为有了他们,燕乐变得空前繁荣。 *社会: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而且保留下来丰富的史料。其中有:(1)文字记载,包括音乐文献以及唐代以来的各种乐谱;(2)形象资料,包括地上保存地和地下发掘的有关文物;(3)社会调查资料,包括古代乐曲的遗音或流风馀韵。本书取材,即以形象资料为主,以其他两种资料为辅,使三者互相印证补充,从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音乐发展史画卷。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我国新式学堂的兴起歌唱文化,一般指学校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编写的歌曲。曲调主要来源于欧美的流行曲调;日本歌曲或流行曲调;选用我国的民间歌曲;创作编写的歌曲。主要内容:宣传富国强兵,歌颂祖国等爱国主义思想,这些在学堂乐歌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如《中国男儿》《扬子江》《黄河》等;表现妇女解放如《女子体操》《天足歌》;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宣传共和推翻帝制《演说》《革命军》《庆祝共和》;宣传新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文明婚》《跳舞》,儿童歌曲在学堂乐歌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春游》《送别》《忆儿时》。 沈心工:沈心工:1870-1947 原名沈庆鸿、笔名心工,上海人,是在新式学堂中最早创立乐歌课的音乐家。主要作品:《体操-兵操》。 李叔同:李叔同名文涛,别号息霜,又叫弘一法师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全才,在书画、诗文、戏剧、音乐、艺术、金石、教育各个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1918年入杭州虎跑寺出家,从此精修佛教律宗,又成为佛门一代高僧。代表作:《送别》、《祖国歌》、《清凉歌集》等。 刘天华(1895—1932),自幼喜好音乐,后随其兄著名文学家刘半农赴上海进一步学习音乐,1915年在母校常州中学任教时,对民间音乐产生深厚兴趣,此后遍访名师学习民族乐器演奏。同时开始民族器乐曲的创作。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国乐导师。在他的倡议和组织下1927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以进行民乐改革为宗旨的“国乐改进社”,与此同时,他还在二胡、琵琶音乐创作和演奏,以及乐器改革,传统音乐记谱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刘天华民乐贡献: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段,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因音、古琴的泛音演奏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引述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器乐,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黄河大合唱艺术成就: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完成于1939年3月31日,作品初稿仅一周,这是冼星海一生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也是近代大型合唱音乐中取得最高艺术成就、享誉中外的里程碑式地杰作。《黄河大合唱》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音乐形象为象征,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性格和民族精神,显示出中华民族伟大气魄和力量,及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黄河大合唱》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左翼音乐运动:指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团结大批具有进步思想的音乐家共同开展的革命音乐运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