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名词解释(大)

三基名词解释(大)
三基名词解释(大)

1、整体护理:是一种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的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2、基本需要:是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及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

3、压力:在生理学上,是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求所作的非特异性反应。

4、压力原:又称应激原,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

5、适应:是指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致使个儿的行为有所改变以维持平衡,它包括个体和宇宙间的各种保护性调整。

6、护理理念:是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及判断护理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及信念。

7、护理程序:是指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8、主观资料:护理对象的主观感觉,是护理对象对自己健康问题的体验和认识。

9、客观资料:护理人员通过观察、体验以及借助医疗仪器设备检查所获得的有关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资料。

10、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诊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由护士负责的。11、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的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12、护理质量:反映的是当护理服务活动符合规定时,满足服务对象明确与隐含需要的效果。这里符合规定是指护理人员的工作行为符合职业道德的规范,各项操作符合技术操作规程等;明确的需要是指护理服务对象明确提出的需护理人员解决的问题,隐含的需要是指护理服务对象存在但未明确提出寻求帮助的问题。

13、继续护理学教育: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护理学教育。

14、护理质量缺陷:一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现象都属于质量缺陷。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与结果发生或给病人造成损害者,统称为护理服务质量缺陷。护理质量缺陷表现为病人对护理不满意、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

15、护理心理学:是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其中的“个体”包括护士个体和病人个体。

16、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17、心境:是具有感染性的,是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一般是弥散性的,而不是针对某一事件的特定体验。

18、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往往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的。

19、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20、病人角色强化:指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出现心理反应过度、过度依赖医护人员帮助、过度要求亲友照顾等。

21、病人角色淡化:指病人意识不到自己有病,或对自身疾病的严重程度过于忽略。

22、病人角色隐瞒:病人因不能或不愿承担疾病所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及后果而隐瞒病情,回避就医。

23、病人角色牵强:某些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称病方式,利用病人角色的行为特征,获取某些切身利益。

24、恐惧:是一种人们在面对危险情境或对自己预期将要受到伤害而产生的较高强度的负性情绪反应。

25、抑郁:是一种情绪低落状态。主要表现为悲观,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往,无兴趣,表情呆板,自责,睡眠及食欲障碍等。

26、愤怒:是一种较强烈的因个体与挫折或威胁抗争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27、焦虑:是人们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给自己造成危险和祸害或需要自己做出极大努力去应对的情况等所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严重时,可表现为惊恐。

28、心身疾病:亦称心理生理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并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其疾病过程的诊断、治疗、护理都需要采用心身统一的观点及注重个体与环境的协调。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等。

29、护士职业角色化: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个体形式适应该职业的角色人格,形成较稳定的足以胜任职业的角色行为方式,即为职业角色化。护士的职业角色化,则是特指从事护士这个职业的个体所应具有的与职业相适应的角色人格和行为模式。护士的职业角色化,是通过护士个体与职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30、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用善恶作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为指导的人格完善及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31、职业道德: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32、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或规则。它和道德是同义词,但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道德一般指道德现象,而伦理则是道德现象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33、护理伦理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的原理来解决护理实践和护理科学发展中人们相互之间、护理团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实际上就是研究护理职业道德的一门学问。

34、不伤害原则:是指在诊治、护理过程中凡是必需的或者是属于适应范围的,所实施的诊治、护理手段都应保证不使病人身心受到损伤。

35、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36、生活质量: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日常活动中机能能力和主观感觉的表现,是一个包括生物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在内的集合概念的反映。

37、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个体或团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38、第一印象:是指个体在第一次与他人接触时,根据对方的神态、言谈、行为所得到的综合性判断。

39、营养素:是指来自食物和饮水,用于人类维持生命、促进生长发育、从事劳动活动并保证健康的基础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

40、能量代谢:是指机体内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代谢中伴随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41、能量平衡:是指能量摄入量与消耗量相对平衡,使成人达到并保持理想体重,使儿童保持正常生长发育。

42、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43、骨髓:是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的软组织,成人总量约1500毫升,占体重的4.6%。

44、膀胱三角: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一个三角形区域。

45、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引起的尿量增多现象,称为水利尿(由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ADH释放减少所致)。

46、脊髓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

47、牵张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时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48、牵涉痛:内脏疾患往往引起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49、梗死:因血管阻塞造成血供减少或停止而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50、不典型增生:又称异型增生,指细胞增生活跃并伴有一定程度异型性的病变,但尚不够癌的诊断标准。

51、癌前病变:指一类具有癌变倾向,但不一定都会转变为癌的良性病变。

52、原位癌:指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侵犯到间质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53、菌群失调:由于某种原因使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导致微生态失去平衡。

54、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进入血液,但不在血液中繁殖,只是短暂地出现在血中,有可能经血到体内有关部位再进行繁殖而致病,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55、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或渗脓肿等。

56、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而不入血,只有其产生的毒素入血,到达易感组织和细胞,引起独特的临床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57、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通常免疫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对机体造成损伤,引起免疫性疾病。

58、免疫应答:是指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59、人工自动免疫:是给机体输入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经人工自动免疫产生的免疫力出现较慢,但免疫力较持久,故临床上多用于预防。

60、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输入抗体,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输入抗体后立即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一般为2-3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61、首过效应: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和肝时,可被该处的一些酶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疗效下降。

62、血浆半衰期:是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它反映了药物消除的速度,是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63、戒断症状:机体长期反复使用依赖性药物后,出现了身体依赖性,如果突然停药,即可产生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导致一系列的异常反应。

6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疾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到公众健康的事件。

65、健康危险因素:是指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

66、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

67、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68、食物中毒:是指健康的人经口摄入了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69、散发:指某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来一般水平,一般多于区、县以上,不适于小范围的人群。

70、流行:指一个地区某病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是与散发相对而言的

71、大流行:指疾病迅速蔓延,往往在较短期内越过省界、国界、洲界形成大流行。

72、医院感染:亦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广义的医院感染是指任何人员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狭义的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亦非已处于潜伏期,而是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显性或隐性感染,症状可出现在住院期间,也可能发生在出院后。

73、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感染,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本身。

74、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

75、清洁: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物,减少微生物的过程。

76、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77、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78、卫生洗手:是通过机械去污染的方法清除大部分暂居菌来降低手的污染程度。

79、随时消毒:有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出的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

80、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的进行的彻底消毒。

81、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82、灭菌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83、高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胞芽胞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这类消毒方法应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胞。

84、中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胞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

85、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消毒方法。

86、酸性氧化电位水:是一种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低pH值、含低浓度有效氯的水,具有较强氧化能力和快速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87、等离子体:是指高度电离的气体云,是气体在加热或强电磁场作用下电离而产生的,主要有电子、原子、分子、活性自由基及射线等。

88、阴阳: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的概念。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用于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89: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

90、五脏六腑: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91、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6种器官组织。

92、气:中医学所指的气,概括起来有两个含义: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功能表现。

93、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干线,大多循行于深部;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还显现于体表。经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而络脉则纵横交错,无处不到,网络全身。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通过经络遍布全身,有规律性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

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94、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抗病能力,简称为“正”。

95、邪气:是指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96、疠气:是一类有强传染性的致病邪气。

97、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98、剥脱苔:病人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无苔者。

99、花剥苔:病人舌本有苔,若舌苔剥脱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

100、脉象:血液在脉道中,由心气的推动运行,而成为脉动,“心动应脉”、“脉动应指”的现象。

101、八纲辨证:通过对四诊所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类证候归纳,以说明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102、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复杂证候,以阴阳为纲,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变特点,分为太阳、阳明、少阳等三阳病证和太阴、少阴、厥阴等三阴病证,是论治伤寒病的辨证纲领。

103、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运用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4种不同证候类型,用于概括和阐明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的4个阶段及其变化规律。

104、三焦辨证:是温病的辨证纲领,它把外感热病的发展过程分为3个阶段:上焦病证是初期阶段,主要包括肺和心包络的病变;中焦病证是中期阶段,主要是脾胃的病变;下焦病证是后期阶段,主要是肝、肾、膀胱、大肠的病变。

105、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106、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107疾病行为:通常是指病人显示其病感的行为。“病感”是指个体感到有病的主观体验,它既可由躯体疾病引起,也可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致。虽然“病感”是促使个体求医的直接原因,但“病感”并不等于一定患有疾病。因此,疾病行为可分为主动疾病行为和被动疾病行为,前者稍有不适即表现出“病感”,后者对所患疾病严重程度认知不足,或不愿表现“病感”。

108、病人自主性:是指病人对有关自己的医护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所做出的合乎理性的决定并据以采取的行动。

109、条件致病菌:积聚在人体一定的正常菌群相对稳定,正常情况下不表现致病作用,只有当机体免疫力降低,积聚部位发生改变,或菌群失调时方可致病,这些在特性条件下能够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110、菌群失调症:由于严重菌群失调而使宿主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111、免疫系统:人和高等动物识别自我和非己,引发免疫应答,执行免疫效应和维持自身稳定的组织系统,由具有免疫功能的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是机体免疫机制发生的物质基础。

1、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火咱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人类的环境可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

2、安全环境:是指平安而无危险、无伤害的环境。

3、主动卧位:指病人自己采取的卧位。见于轻症病人,通常病人身体活动自如,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舒适的卧位,并能随意变换卧床姿势。

4、被动卧位:指病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通常见于极度衰弱、昏迷、瘫痪者,此时病人

自身无变换卧位的能力,由护士帮助采取合适的卧位。

5、被迫卧位:指病人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所需而被迫采取的卧位。这类病人通常意识清楚,具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由于疾病的影响而被迫采取某种卧位。如哮喘急性发作的病人由于呼吸极度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位。

6、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

7、疼痛:是伴随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主观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具有以下3种特征:疼痛是个儿身心受到侵害的危险警告;疼痛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受;疼痛常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

8、睡眠型呼吸暂停:是一种在睡眠中发生自我抑制、没有呼吸的现象,可分为中枢性和阻塞性呼吸暂停两种类型。中枢性呼吸暂停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良造成的,见于颅脑损伤、药物中毒等。阻塞性呼吸暂停则出现在严重的、频繁的、用力的打鼾或喘息之后,由上呼吸道阻塞病变引起;肥胖者脂肪堆积在咽部、舌根部阻塞气道,也可引起。

9、制动:即活动受限,指身体的活动力或任何一部分的活动由于某些原因而受到限制。

10、全范围关节运动:(ROM)是指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来对此关节进行屈曲和伸展的运动,是维持关节可动性的有效的锻炼方法。ROM可分为主动性ROM 和被动性ROM。主动性ROM指个体可以独立开始并完成全范围关节运动;被动性ROM指个体依靠护理人员才能开始并完成全范围关节运动。

11、稽留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不超过1℃,多见于肺炎、伤寒、儿童肺结核等。

12、弛张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在1℃以上,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

13、间歇热:24小时体温波动很大,可突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多见于疟疾、成人肺结核等。

14、间歇脉:是指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个较正常延长的间歇(代偿间歇)。

15、脉搏短绌:指脉率小于心率,脉律完全不规则,多见于心房纤颤病人。

16、潮式呼吸:呼吸由浅慢到深快,然后再由深快到浅慢,经过一段时间的呼吸暂停(5-30秒),又重复以上的周期性呼吸,周而复始似潮水起伏。

17、间停呼吸:有规律地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期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有时可为不规则的深度及节律改变。

18、便秘: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

19、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为膀胱刺激征。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称为尿频,是由膀胱炎症或机械性刺激引起;病人突然有强烈尿意,不能控制需立即排尿称尿急,是由于膀胱三角或后尿道的刺激,造成排尿反射活动特别强烈;排尿时膀胱区及尿道疼痛为尿痛,为病损处受刺激所致。有平膀胱刺激征时常伴有血尿。

20、尿猪留:指尿液大量存留再膀胱内面不能自主排出。

21、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自主的流出。

22、输液微粒:指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少数可达到50-300μm,这种小颗粒在溶液中存在的多少决定着液体的透明度,可判断液体的质量。

23、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微粒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24、成分输血:是根据血液比重不同,将血液的各种成分加以分离提纯,依据病情需要输注

有关的成分。

25、溶血反应:是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

26、冷热疗法:是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人体表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改变机体各系统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27、意识障碍: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正常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表现为神精神活动的不同程度的改变。

28、嗜睡:最轻程度的意识障碍。病人持续处于睡眠状态,但可被轻度刺激或言语唤醒,醒后能正确、简单而缓慢的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停止刺激后又可入睡。

29、意识模糊:意识障碍程度较嗜睡深,表现为定向力障碍,思维和语言不连贯,可有错觉、幻觉、躁动不安、谵语或精神错乱。

30、昏睡: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病人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压迫眶上神经、摇动身体等强烈刺激下可被唤醒,当醒后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且很快又再入睡。

31、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活动,对光、声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有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吞咽反射、眼球运动等可存在。呼吸、心跳、血压无明显改变,可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32、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甚至是强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深、浅反射均消失,偶有深反射亢进与病理反射出现。呼吸不规则,可有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或潴留。机体仅有维持呼吸与循环的最基本功能。

33、脑死亡:即全脑死亡,包括大脑、中脑、小脑和脑干的不可逆死亡。不可逆的脑死亡是生命活动结束的象征。

34、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及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停止无望的救治或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的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的全过程。

35、临终关怀:又称善终服务、安乐照顾、安息所等。临终关怀是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36、临床死亡:又称躯体死亡。此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已由大脑皮质扩散到皮质下部位,延髓处于极度抑制状态。表现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但各种组织细胞仍有微弱而短暂的代谢活动。此期一般持续5-6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大脑将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37、医疗文件中的主观资料:指医务人员对病人病情发展、治疗过程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并提出诊治情况的主观认识的记录。

38、医疗文件中的客观资料:指病人的症状、体征、病史、辅助检查结果、医嘱等客观情况,以及实施手术、特殊检查前,医生讲明情况后,病人或其家属签字的文书资料。

39、护理记录:是指护理人员对病人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包括姓名、科别、住院号、床号、页码、记录日期和时间、病情观察情况、护理措施和效果、签名)。

40、护理效果:是指病人接受治疗或护理后的反应结果。

1、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指及时将医疗措施送到急、危、重、伤病人的身边,进行现场初步急救(院前急救),然后安全护送到就近的医院急诊室进一步诊治,少数危重病人需要立即手术,送入监护病房或专科病室救治的过程。这一体系包括院前急救中心(站)、医院急诊科和加强监护病室或专科病房,它们既有独立的职责和任务,又相互紧密联系,是一个有严密组织和统一指挥的急救网。

2、咯血:是指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的出血经口咯出。根据咯血量临床分为:痰中带血、少量咯血(<100ml/d=)、中等量咯血(100-500ml/d)和大量咯血(>500ml/d或一次300-500ml)

3、无创通气:(NIV)是指不经气管插管而增加肺泡通气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包括体外负压通气、经鼻/面罩正压通气、胸壁震荡及膈肌起搏等。

4、阻塞性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量增大,并伴气道壁的破坏,因大多数肺气肿病人伴有慢性咳嗽、咳痰病史,很难和慢性支气管炎截然分开,故临床上将具有气道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统称为COPD。

5、肺心病:是指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6、重度哮喘:是指病人休息时也明显气促,呈端坐位、张口呼吸,焦虑或烦躁不安,日常生活明显受限,大汗淋漓,心率和呼吸明显增快,有奇脉、发绀,一般支气管舒张剂无效,需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7、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病人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是住院后发生的感染,或原有感染但在住院期间发生新的感染。

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是指病人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内、外严重疾病(如严重感染、休克、烧伤、严重创伤、DIC和大手术)引起肺毛细血管炎症性损伤,通透性增加,继发高通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

9、自发性气胸:在没有创伤或人为的因素下,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肺层胸膜自发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的气胸。

10、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即在海平面正常大气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无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因素。

11、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很少情况下心肌收缩力尚可使心排血量维持正常,但由于异常增高的左心室充盈压,使肺静脉回流受阻而导致肺循环淤血,为舒张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时通常伴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故亦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1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13、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持久而严重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14、心脏电复律:指以病人自身的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同步瞬间发放高能电脉冲,使某些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转复为窦律。

15、心脏电除颤:指应用瞬间高能电脉冲对心脏紧急非同步电击。

16、感染性心内膜炎:为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面,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可经血行播散到全身器官和组织。

17、人工心脏起搏:是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发放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以带动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

18、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通过置入人体的导管顶端发放射频电流,使电极局部组织产生阻

力性热效应,形成凝固性坏死,去除异位致心律失常灶,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

19、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指心导管送入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封堵器,使其铆合在心室间隔的左、右侧,从而闭合缺损的技术。

20、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道黏膜被胃消化道液消化(自身消化)而造成的溃疡。以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常见,分别又称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21、肝性脑病:是指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由于意识障碍是可逆的,严重时可发展成昏迷状态,因此,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

22、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道酶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临床以急性腹痛,发热伴恶心、呕吐,血和尿淀粉酶增高为特点,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之一。

23、肾病综合征:是指由多种肾脏疾病引起的具有以下共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①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②低蛋白血症(血浆请蛋白<30g/l);③水肿;④高脂血症。

24、尿路感染:是指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的感染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尽等尿路刺激症状,伴沿尿路走向的压痛。分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主要是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多见膀胱炎。

25、急性肾衰竭: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短期内肾功能急剧、进行性减退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肾小球过率降低所致的氮质潴留,以及肾小管重吸和排泄功能障碍引起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26、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此期,血肌酐(Scr)>707umol/l,肌酐清除率<10ml/min,临床出现显著的各系统症状和血生化异常。

27、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将各种来源的正常造血干细胞在病人接受超剂量化放疗后,通过静脉数珠,移植入受者体内,以替代原有的病理性造血干细胞,从而使正常的造血与免疫功能得以重建。

28、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指一种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组织功能衰竭所致的贫血。以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

29、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

30、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因免疫因素使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合征。

31、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浸润骨髓及全身各组织脏器,使正常造血受抑制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32、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大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乳酸酸中毒等。

3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胰岛素的反调节激素增加,引起糖和脂肪代谢紊乱,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34、甲状腺危象:是在甲亢未控制的情况下,由于外界的各种应激因素致甲亢病情突然加剧,出现危及生命的状态。表现为:高热 39℃以上,心率快(140-240次/分),可伴房颤。体重下降、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大汗、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甚至虚脱、休克、嗜睡、谵妄或昏迷。

35、脑梗死: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临床上最常见的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死等。

36、癫痫持续状态:是指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连续多次发作,发作间期意识或

神经功能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37、休克: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应,是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

38、急性蜂窝织炎:是指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39、丹毒:是B-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病变。

40、颅内压:是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

41、颅内压增高:颅内压持续超过2.0kPa(200mmH2O)时引起的相应的综合征。

42、颅脑损坏损伤的中间清醒期:当原发性脑损伤很轻(脑震荡或轻度脑挫裂伤),最初的昏迷时间很短,而血肿的形成又不是迅速时,则在最初的昏迷与脑疝的昏迷之间有一段意识清楚时间,大多为数小时或稍长。

43、联合瓣膜病:是指两个或三个瓣膜合并发生病变。多以二尖瓣病变为主,和其他瓣膜病变联合发生。其中二尖瓣与主动脉瓣病变共存者最常见。也可见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的病变同时存在者。

44、低心排综合征:是指体外循环术后,由于心脏排血量显著减少以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引起的休克症候群。

45、反常呼吸:是指相邻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后,尤其是前侧局部胸壁可因失去完整肋骨的支撑而软化,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软化区的胸壁内陷,而不随同其余胸廓向外扩展;呼气时则相反,软化区向外鼓出。

46、血尿:即尿液中带血液。根据尿液中血液含量的多少可分为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

①镜下血尿:借助显微镜见到尿液中含红细胞即为镜下血尿。

②肉眼血尿:肉眼能见到尿中有血色和血块者称为肉眼血尿。1000毫升尿中含1毫升血液即呈肉眼血尿。

47、骨筋膜室综合征:即由骨、骨间膜、肌间膜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48、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无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存在。

49、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

50、新生儿胎粪和吸入综合征:是指胎儿在宫内或娩出过程中吸入被胎粪污染的羊水,发生气道阻塞、肺内炎症和一系列全身症状。多见于足月儿或过期产儿。

51、肠套叠:是指某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造成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期常见的急腹症,多发生于4-10个月的婴儿,2岁以后发病逐渐减少。

52、隔离:是指将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安置在指定的地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便于集中治疗和护理,防止传染和扩散。

53、眼心反射:是指眼球在摘除、受压或眼肌牵拉时受机械性刺激,引起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律失常,脉搏变慢者。

54、干眼症:又称结膜干燥症。是以泪液分泌减少、泪膜稳定性降低进而引起眼表损害为特征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55、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5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指成人7小时的夜间睡眠时间内,至少由30次呼吸暂停,每次发作时,口、鼻气流停止流通至少10秒以上;或呼吸暂停指数(即每小时呼吸暂停的平均次数)大于5。

急救护理试题及答案(护理三基)(答案).pdf

急诊急救护理 一、名词解释 1、心绞痛: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综合症。其特点为劳累时出 现压榨性疼痛,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迅速缓解。 2、急性胰腺炎:是指各种刺激因素所致胰腺分泌多种消化酶并作用 于胰腺本身组织所引起的自身消化性疾病。临床上把胰腺病理变化只有充血和水肿的称为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把病理变化发展为出血和坏死的称为急性水肿胰腺炎。 3、癫痫:是一反复发作性的综合征,是脑皮层神经异常的超同步化放电引起的一过性的脑功能障碍,常伴有意识障碍。 4、多发伤:是指同一致伤因素引起的两处或两处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的创伤,且至少有一处损伤是危及生命的。 5、张力性气胸: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胸部损伤,肺裂伤或支气管破裂处形成的活瓣,气体只能进入胸膜腔而不能排出,使胸腔逐渐形成高压张力性气胸。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伤者经形象呼吸困难、紫绀、低血压、休克、呼衰、气管向健侧移,同时伤侧伴有大量的气胸和严重的纵膈气肿和皮下气肿。 6、脑挫裂伤:是指暴力直接作用于头部,致使脑组织发生可见的实质性损伤。脑挫裂伤常合并不同的颅内血肿和脑水肿,如治疗不利常导致脑疝,危及生命。 7、挤压综合征:是指肌肉丰富的部位如下肢或躯干长时间受重力挤压,引起肌肉缺血、坏死,激发一系列全身反应。由于大量的肌肉坏死释放的毒性代谢产物,患者主要表现为肌红蛋白尿和高血钾,严重者科出现休克、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8、颅内血肿:为急性颅脑创伤中作常见的继发性损伤之一,是指外伤后颅内出血积聚与某部位达到相当体积,对脑组织构成压迫引起相应临床症状。 9、神经原性休克:因外伤、剧痛、脑脊髓损伤等引起的,由于神经作用使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受到抑制,引起周围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 10、急性中毒:大量或毒性较剧的毒物突然经呼吸道、消化道后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损害某些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或组织结构,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称急性中毒。 1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人在应急状态下,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长期使用胰岛素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引起糖和脂肪代谢紊乱,一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些性酸中毒为主要改变的临床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昏迷、危及生命。 12、高血压危象:印几张、疲劳、寒冷、嗜铬细胞瘤、阵发性高血压发作、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使小动脉痉挛,血压急剧上升,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而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及视力模糊等严重症状及伴有动脉累及的靶器官缺血症状。在高血压早晚期均可发生。 13、院前(外)急救:广义上讲,院前急救包括现场急救及途中急救,即病人自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这一阶段的救护。狭义上讲,院前急救专指从事急救医学机构的医务人员为急、危、重病人提供的现场急救、分诊分流、转运和途中监护服务。 14、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由院外急救、医院急症室救护和重症监护治疗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即各具职责和任务,又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科学、高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指挥的急救网络。 15、心肺脑复苏:使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迅速恢复循环、呼吸和脑功能所采取的抢救措施。 16、机械通气:是指患者在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机)使患者恢复有效的通气并改善氧合德方法。 17、复合伤:人体同时或相继受到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致伤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损伤称为复合伤。 18、心脏骤停:是指病人的心脏在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打击,致使心脏突然停博,有效泵 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19、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由创伤、休克或感染等严重病损打击所诱发,机体出现与原发病损无直接关系的序贯或同时发生的多个器官的功能障碍答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有用的内外科三基名词解释

咯血: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的出血经口咯出。 经鼻气道插管术:是使用气的塑料导管经鼻所做的气管插管术,可避免损伤性气管切开或痛苦较多的经口气管插管术,且可长期的保留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无创通气(NIV):是指不经气管插管而增加肺泡通气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 COPD:临床上讲具有气道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统称COPD 肺心病:是指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重度哮喘:是指病人休息时也明显气促,呈端坐位,张口呼吸,焦虑或烦躁不安,日常生活明显受限,大汗淋漓,心率和呼吸明显增快,有奇脉,发绀,一般支气管舒张剂无效,需用糖皮质激素。 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病人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是住院后发生的感染或原有感染但在住院期间发生新的感染,称为医院内获得性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病人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内,外严重疾病引起肺毛细血管炎症性损伤,通透性增加,继发高通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 自发性气胸:在没有创伤或人为的因素下,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自发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的气胸,为自发性气胸。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肺换气功能严重损伤,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既在海平面正常大气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低于60mmHg,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无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因素。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心病。 心脏电复律:是指病人以病人自身的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同步瞬间发放高能电脉冲,使某些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转化为窦律。 心脏电除颤:是指应用瞬间高能电脉冲对心脏紧急非同步点击 感染性心内膜炎: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面,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内含有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可经血行播散到全身器官和组织。 人工心脏起搏: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发放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以帮助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经导管射频消融术:通过置入人体的导管顶端发放射频电流,使电极局部组织产生阻力性热效应,形成凝固性坏死,去除异位致心律失常灶,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经心导管送入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封堵器,使其铆合在心室间隔的左右侧,从而闭合缺损的技术。 胶囊式内镜:是一种无线的,可用于整个胃肠道检查的,形如可吞服胶囊的新型电子内镜。胰胆管造影(ERCP):是指经十二指肠直视下通过十二指肠壶腹部乳头开口处插管,做胰胆管造影。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道粘膜被胃消化液消化(自身消化)而造成的溃疡。 肝性脑病:是指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学炎症,临床以急性腹痛,发热伴恶心,呕吐,血和尿淀粉酶增高为特点,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之一。 肾活检:是指经皮穿刺取肾活组织检查。 肾小球滤过率(GFR):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肾小球清除某一物质所含相当该数量物质的血浆毫升数。

普外科三基考习题完整版

普外科三基考习题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普外科年三基考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甲状腺危象多发生于术后 A.12~36小时B.1~2小时C、4~6小时D、8~12小时E、24~36小时 2.破伤风最早发生强直性痉挛的肌群是 A.咽肌B.面肌C、咀嚼肌D、颈背肌E、腹肌 3、急性乳腺炎多发生于 A、产后哺乳期的经产妇 B、产后哺乳期的初产妇 C、任何哺乳期的妇女 D、青年妇女 E、乳房较大的产妇 4、幽门梗阻患者术前准备肠道准备内容为 A、禁食输夜 B、术前3天每晚洗胃 C、清洁灌肠 D、口服肠道制菌药 E、应用维生素K 5、破伤风患者最常见的死因是 A、强烈痉挛引起的骨折 B、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C、急性肾衰竭 D、心力衰竭 E、窒息 6、根据手术治疗期限,脾破裂应行 A、急症手术 B、择期手术 C、限期手术 D、感染手术 7、术前病人应常规禁食 A、4小时 B、8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8、术前病人常规禁饮()小时 A、3? B、4—6? C、6—8? D、8—12 9、全麻病人未清醒前,应采取的卧位是 A.半卧位 B.去枕平卧位 C.俯卧位 D.端坐卧位 10、下列属于开放性损伤的是 A.挫伤 B.扭伤 C.挤压伤 D.撕裂伤 11、软组织化脓性感染中有接触性传染的是 A.丹毒 B.疖 C.痈 D.急性淋巴结炎 12、感染局部病灶已形成脓肿,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 A.局部制动B.外敷药物C.局部理疗D,手术切开引流 13、上呼吸道不包括 A.鼻 B.咽 C.喉 D.肺泡 14、中等量咯血时,24小时咯血量为A.20—30ml?B.60—80ml?C.100—500ml?D.大于500ml 15、胃溃疡的疼痛节律 A、餐前30分钟出现,进食缓解B.餐后即开始,持续2小时缓解C、餐后1/2---1小时出现,至下餐前缓解D、餐后2小时出现,进餐缓解 16、腹部出现绞痛,常见于 A.胆结石 B.腹膜炎 C.阑尾炎 D.胰腺炎 17、肝硬化晚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上消化道出血 B.肝性脑病 C.感染 D.肝肾综合征 18、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 A.肝功能异常 B.肝掌 C.腹水 D.脾肿大 19-22题共用题干:男性,58岁,进行性贫血,消瘦、乏力半年,有时右腹隐痛,无腹泻。查体:右中腹部扪及肿块,肠鸣音活跃。 19.下列各项检查可明确诊断的是() A.纤维结肠镜 B.CEA C.全腹CT D.B超 E.X线钡餐检查

护理三基名词解释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 护理学: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整体护理: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地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基本需要: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及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压力:在生理学上,是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求所作出的非特异性反应压力原:又称应激原,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 适应:是指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致使个人的行为有所改变以维持平衡,它包括个体和宇宙间的各种保护性调整。 护理理念:是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及判断护理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及信念。 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主观资料:护理对象的主观感觉,是护理对象对自己健康问题的体验和认识。 客观资料:护理人员通过观察、体检以及借助医疗仪器设备检查所获得的有关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资料。 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 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岀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护理质量:反映的是当护理服务活动符合规定时,满足服务对象明确与隐含需要的效果。 继续护理学教育: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护理学教育。 学分制管理:教育对象每年参加经认可的继续护理学教育活动,并要修满最低学分,才能再次注册、聘任及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护理质量缺陷:一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现象都属于缺陷。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与结果发生或给病人造成损害者,统称为护理服务质量缺陷。护理质量缺陷表现为病人对护理不满意、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 护理心理学:是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心境具有感染性的,是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由岀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应激原是指引起应激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可分为躯体性应激原、社会性应激原,心理性应激原和文化性应激原。 疾病行为:是指病人显示其病感的行为。“病感"是指个体感到有病的主观体验,它既可由躯体疾病 引起,也可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致。虽然“病感”是促使个体求医的直接原因,但“病感”并不等于一定患有疾病。因此,疾病行为可分为主动疾病行为和被动疾病行为,前者稍有不适即表现岀"病感”,后者对所患疾病严重程度认识不足,或不愿表现“病感”。 恐惧:一种人们在面对危险情境或对自己预期将要受到伤害而产生的较高强度的负性情绪反应。抑郁:一种情绪低落状态。主要表现为悲观,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往,无兴趣,表情呆板,自责,睡眠及食欲障碍等。 愤怒:一种较强烈的因个体与挫折或威胁抗争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焦虑:人们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给自己造成危险和祸害或需要自己做岀极大努力去应对的情况等所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严重时,可表现为惊恐。 心身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并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其疾病过程的诊断、治疗、护理都需要采用心身统一的观点及注重个

护士三基试题集名词解释

1.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搏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通常说的心输出量指每分输出量。 2.败血症:病菌进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引起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3.人工自动免疫:是用人工方法接种菌苗、疫苗或类毒素等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来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4.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0.5℃)。 5.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6.临床前预防:又称二级预防,即在临床前期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疾病有可能及早治愈或不致加重。 7.药物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1/2表示。 8.隐性黄疸:指患者血清胆红素虽已超过正常范围但仍在34.4 umol/L以下,巩膜和皮肤尚无可见的黄染。 9.细胞凋亡: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是与坏死不同的另一种细胞死亡形式。 10.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11.稳态:在外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机体内环境各种理化因素的成分、数量和性质所达到的动态平衡状态。 12.有效通气量:平静呼吸时,每分钟进入肺泡参与气体交换的气量称为肺泡通气量(即有效通气量)。 13.抗体:在抗原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4.组织性缺氧:因组织中毒、细胞损伤等因素引起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引起的缺氧。 15.脑死亡:近代认为死亡应当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性丧失,整体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即全脑功能的永久性消失。 16.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散的内分泌细胞和某些神经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外科三基考试和答案

外科三基考试卷及答案 姓名_________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A型(每题1分) 1、现代外科学不包括 A、麻醉学 B、无菌术 C、手术学 D、解剖学 E、手术解剖学答案: D 2、下列哪项与外科临床工作无关 A、检查明确诊断 B、拟定治疗计划 C、实施治疗方案 D、观察治疗效果 E、根据经济收入决定治疗方案 答案: E 3、经高压蒸汽灭菌的物品,最长保存时间一般为: A、1周 B、2周 C、2个月 D、4周 E、5周 答案: E 4、面部、肛门、外生殖器皮肤及口腔粘膜消毒宜采用: A、龙胆紫 B、3% 碘酊 C、70% 酒精 D、90%酒精 E、10%甲醛溶液 答案: C 5、用0.1% 新洁尔灭或0.1% 洗必泰溶液浸泡一般金属器械时需: A、10分钟 B、20分钟 C、30分钟 D、40分钟 E、1小时 答案: C 6、下列哪项不是手术的五项基本技术: A、选择最适宜的手术切口 B、要有满意的显露和分离 C、要有良好的麻醉 D、正确的缝合或吻合 E、必要的引流与正规的拆线 答案: C 7、下列哪项不是手术中常用的止血方法: A、压迫止血 B、钳夹止血 C、结扎止血 D、热敷止血 E、填塞止血 答案: D 8、头、面、项部切口术后拆线的时间是: A、2~3天 B、3~4天 C、4~5天 D、5~6天 E、6~7天: 答案: D 9、伤口内橡皮管引流物放置时间一般为: A、8~12小时 B、12~18小时 C、12~24小时 D、24~48小时 E、48~72小时答案: E 10、对成人行胸外心脏按压,正确的按压频率为: A、50次/分 B、60次/分 C、70次/分 D、80次/分 E、90次/分 答案: B 11、对婴儿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频率为: A、60~80次/分 B、80~100次/分 C、100~120次/分 D、120~140次/分

护理三基名词解释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 护理学: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整体护理: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地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基本需要: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及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 压力: 在生理学上,是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求所作出的非特异性反应. 压力原:又称应激原,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 适应:是指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致使个人的行为有所改变以维持平衡,它包括个体和宇宙间的各种保护性调整。 护理理念:是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及判断护理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及信念。 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主观资料:护理对象的主观感觉,是护理对象对自己健康问题的体验和认识。 客观资料:护理人员通过观察、体检以及借助医疗仪器设备检查所获得的有关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资料。 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护理质量:反映的是当护理服务活动符合规定时,满足服务对象明确与隐含需要的效果。 继续护理学教育: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护理学教育。 学分制管理:教育对象每年参加经认可的继续护理学教育活动,并要修满最低学分,才能再次注册、聘任及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护理质量缺陷:一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现象都属于缺陷。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与结果发生或给病人造成损害者,统称为护理服务质量缺陷。护理质量缺陷表现为病人对护理不满意、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 护理心理学:是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心境:具有感染性的,是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应激原:是指引起应激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可分为躯体性应激原、社会性应激原,心理性应激原和文化性应激原。 疾病行为:是指病人显示其病感的行为。“病感”是指个体感到有病的主观体验,它既可由躯体疾病 引起,也可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致。虽然“病感”是促使个体求医的直接原因,但“病感”并不等于一定患有疾病。因此,疾病行为可分为主动疾病行为和被动疾病行为,前者稍有不适即表现出“病感”,后者对所患疾病严重程度认识不足,或不愿表现“病感”。 恐惧:一种人们在面对危险情境或对自己预期将要受到伤害而产生的较高强度的负性情绪反应。 抑郁:一种情绪低落状态。主要表现为悲观,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往,无兴趣,表情呆板,自责,睡眠及食欲障碍等。 愤怒:一种较强烈的因个体与挫折或威胁抗争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焦虑:人们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给自己造成危险和祸害或需要自己做出极大努力去应对的情况等所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严重时,可表现为惊恐。 心身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

急诊三基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2.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3.成分输血:把人血中的各种不同成分,如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分别制备成高纯度或高浓度的制品,再输注给病人,以适应不同病人对输血的不同要求,输血疗法已经从原来的输全血发展为成分输血。 4.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 5.相对不应期:3期膜电位复极化过程中,在膜电位为-60~-80 mV的这段期间,若给予心肌细胞一个阈刺激,仍不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但如果给予一个阈上刺激,则可能产生一次新的动作电位。这一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6.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种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 h;室温保持在20~25℃;体温正常。在这种状态下,

体内能量的消耗只用于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能量代谢比较稳定,所以把这种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BMR)。 7.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种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 h;室温保持在20~25℃;体温正常。在这种状态下,体内能量的消耗只用于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能量代谢比较稳。 8.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9.血浆清除率:是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每分钟)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被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是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血浆清除率可用于测定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和推测肾小管功能。 10.视野: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范围。视野检查有助于诊断视神经、视传导径路和视网膜的病变。11.妊娠:是新个体产生的过程,包括受精、着床、妊娠的维持、胎儿的生长以及分娩。 1.渗透压:当水和溶液用透析膜隔开时,由于溶液含有一定数目的溶质微粒,对水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这种对水的吸引力称为渗透压。 2.高渗性缺水:水和钠虽同时缺失,但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3.容量失调:是指体液量的等渗性减少或增加,而仅引起细胞外液量的改变。 4.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内科护理试题及答案护理三基

内科学 一、名词解释 1、呼吸衰竭: 答: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答:由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患者可在不同时间出现一种以上心律失常。 3、急性心力衰竭 答: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显着、急骤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急性左心衰较为常见,以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是严重的急危重症;急性右心衰即急性肺源性心脏病,主要由大块肺梗死引起。 4、心肌梗死 答:是心肌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疾病、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 5、中暑: 答: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无风的环境条件下,表现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通常将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蝎和热(日)射病。 6、嗜睡:

答:为觉醒的减退,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病人精神萎靡,动作减少,表情淡漠,常持续地处于睡眠状态,但对言语尚有反应,能被唤醒,勉强配合检查及简单回答问题,停止刺激即又入睡。 7、昏睡: 答: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体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8、昏迷: 答: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意识完全丧失。是高级神经活动的高度抑制状态。按程度分为: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 9、晕厥: 答:指一时性广泛的脑供血不足而突然发生的短暂的意识障碍状态,患者肌张力消失、倒地或不能保持正常姿势,可于短时间内恢复。 10、谵妄: 答: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临床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11、造血干细胞移植:去除异常的骨髓造血组织,然后植入健康的造血干细胞,使之重建造血与免疫系统。这是一种可能根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法。 12、急性肾衰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肾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氮质废物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 13、高血压危象:因紧张、疲劳、寒冷、嗜铬细胞瘤阵发性高血压发作、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因使小动脉强烈痉挛,血压急剧上升,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而出现头痛、眩晕、恶

护理三基名词解释-基础篇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整体护理:是一种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的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基本需要:是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及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压力:在生理学上,是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求所作的非特异性反应。 压力原:又称应激原,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适应:是指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致使个人的行为有所改变以维持平衡,它包括个体和宇宙间的各种保护性调整。 护理理念:是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及判断护理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及信念。 自理:个体为维持生命、健康和幸福而采取的有目的的活动。 全补偿系统:当病人没有自理能力时,护士给予全面帮助,以满足病人各方面的需要。 部分补偿系统:当病人有能力满足自己部分的自理需要时,护士依据病人自理能力的不同,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 支持—教育系统:当病人能够在护士指导下满足自理需要时,护士可通过支持、教育和提供促进发展的环境来帮助病人提高自理能力。 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主观资料:护理对象的主观感觉,是护理对象对自己健康问题的体验和认识。 客观资料:护理人员通过观察、体检以及借助医疗仪器设备检查所获得的有关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资料。 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 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的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系统化整体护理: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袁剑云博士提出,是将护理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 护理质量:反映的是当护理服务活动符合规定时,满足服务对象明确与隐含需要的效果。继续护理学教育: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护理学教育。 学分制管理:继续护理学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教育对象每年参加经认可的继续护理学教育活动,并要修满最低学分,才能再次注册、聘任及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护理质量缺陷: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与结果发生或给病人造成损害者,统称为护理服务质量缺陷。 护理心理学:是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个性化心理护理:是一种目标比较明确,针对性比较强,用于解决病人特异性,个性化心理问题的心理护理。 共性化心理护理:是一种特异性与针对性不太强,仅从满足病人需要的规律出发,目的在于解决病人中共性问题的心理护理。

三基名词解释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由物理或化学因素引起蛋白质结构变化,并导致蛋白质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丧失。 糖苷键:一个糖半缩醛羟基与另一个分子的羟基、胺基或巯基之间缩合形成的缩醛或缩酮键,O 一糖苷键和N一糖苷键。 结合酶:即由结合蛋白质构成的酶。 单糖:由3个或更多的碳原子组成的具有通式的简糖。 糖苷:单糖办缩醛羟基与另一个分子的羟基、胺基或巯基缩合形成的含糖衍生物。 寡糖:有2~20个单糖残基通过糖苷键来凝结形成的聚合物。 多糖:有20个以上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淀粉:属于多糖,是葡萄糖残基的同聚物。 糖原:是含有分支的α―(1→4)糖苷键的葡萄糖残基的同聚物, 支链在分支点处通过α―(1→6)糖苷键与主链相连。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叫误差。 保留时间:是从进样到某一组分在柱后出现最高浓度的时间。 萤光:物质分子接受光子能量被激发后,从被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基态时发射出的光。非水溶液滴定法:在非水溶液中进行滴定的方法。 药物质量标准: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药政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氧瓶燃烧法:将有机物放在充满氧气的燃烧瓶中进行燃烧。待燃烧产物被吸收入吸收液后,再用适宜的分析方法来测定元素含量的方法。 灵敏度法:在供试品溶液中加入试剂,在一定反应条件下,不得有正反应出现,从而判断供试品中所含杂质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戊烯二醛反应:溴化氰及芳香伯胺作用于吡啶环,可形成戊烯二醛的有色喜夫氏碱类。 药物基本结构:具有相同药理作用的药物的化学结构中相同的部分 特异性结构药物:药物活性除与药物的理化性质相关外,主要受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受体相互作用关系影响的药物。 药物的自动氧化:是指药物在储存过程中和空气中的氧化起氧化反应,反应结果会使药物变质。药物的化学结构修饰:在保留药物原有基本化学结构的基础上,仅对其中某些管能团进行结构改变。 受体:存在与细胞膜上或细胞浆内,可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某些药物或体内生物活性物质,并能产生特异生物效应的大分子蛋白质。 受点:受体分子上能与药物结合的某些活性基团。 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没有效应力的药物。 耐受性:在连续用药一段时间后,药效逐渐减弱,须加大药物剂量才能出现药效。 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 高敏性:指个别个体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高于一般个体,给予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比较强烈的反应或产生中毒。 依赖性:少数药物连续应用一段时间后,病人会对药物产生病态的依赖性,可分为心理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 耐药性:病原体通过基因变异而产生对抗菌药物的抗药性。 抑菌药: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外科三基试题附答案

§3.2.4 外科、麻醉科及皮肤科试卷(四)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A型题] 1.用化学方法杀灭细菌称为() A.抗菌术B.无菌术C.消毒法D.灭菌法 E.抑菌术 2.急腹症患者实验室检查CO2CP↓,[HCO3-]↓,该患者存在 () A.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碱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 D.呼吸性酸中毒E.混合性碱中毒 3.膜上尿道撕裂,尿外渗范围为() A.会阴部D.下腹壁的疏松组织中C.阴囊D.腹膜外膀胱周围E.腹膜乙状结肠周围 4.男,48岁,诊断为胃癌,剖腹探查发现胃大弯部肿块已浸润至横结肠,该患者宜行() A.胃癌已属晚期不能切除B.胃大部切除术C.胃全切除术D.胃癌根治性切除+横结肠切除术E.放射治疗+化学治疗 5.男,25岁,饭后劳动时突发上腹部持续性剧痛,伴呕吐。体格检查:脉搏120次/min,血压80/60mmHg,脐左上方扪及一局限性包块,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120U(索氏)。腹部平片:可见较大孤立的肠袢及大的液气平面。该患者的诊断可能是 () A.急性胰腺炎B.急性胆囊炎C.急性小肠扭转 D.溃疡病穿孔E.胆道蛔虫病 6.高位肠梗阻患者,除腹痛外,另一主要症状为() A.肛门停止排便、排气B.腹胀明显C.便血 D.阵发性绞痛E.呕吐频繁 便血 7.乳头溢血,乳晕下可扪及lcm大小结节,最常见的是() A.乳腺癌B.乳腺囊性增生C.乳房结核D.乳管内乳头状瘤E.乳腺小叶增生 8.胰腺疾病与胆道疾病相关的解剖学基础是() A.均受肝内胆汁分泌的影响B.胰腺炎胰腺肿大时可压迫胆总管C.胆道与胰腺为相邻器官D.胆总管与胰管有共同通道及出口E.胆总管结石压迫胰管9.男,45岁。患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既往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肝功能轻度损害。外科手术治疗选择哪种术式较为合适() A.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B.脾切除术C.门腔静脉分流术D.脾肾静脉分流术E.肠腔分流术 10.术中鉴别直疝与斜疝最可靠的依据是() A.精索与疝囊的关系B.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C.疝块与内环的关系D.疝块是否进入阴囊E.疝块是否产生嵌顿 11.下列哪项不属于影响局麻药在硬膜外腔扩散的因素() A.浓度和容量B.体位C.给药速度D.局麻药相对密度E.年龄12.全身麻醉后呼吸道可因舌后坠而堵塞,防止舌后坠的方法哪项不正确()A.托起下颌B.头后仰C.放人口咽通气道D.行气管内插管E.头

妇产科试题及答案(护理三基)护理学

妇产科护理 一、名词解释 1、胎方位: 答: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胎方位。 2、胎先露: 答: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 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答:是指妊娠20周以后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三大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发生母婴死亡。 4、产后出血: 答: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子力学500ml,称为产后出血。 5、前臵胎盘: 答:正常胎盘附着于子宫体部的后壁、前壁或侧壁。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在子宫颈内口处,其位臵低于胎儿的先露部,称为前臵胎盘。 6、分娩机制: 答:指胎儿先露部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 7、足月产: 答:指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周间的分娩。 8、高危妊娠: 答:是指妊娠期有某种并发症或致病因素可能危害孕妇、胎儿与新生儿或导致难产者。 9、产褥期: 答: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时期称为产褥期。 10、临产: 答: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同时伴随进行性宫颈管的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部下降。 11、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答:是指由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 12、子宫内膜异位症: 答:当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13、围绝经期综合症: 答: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水平降低所致的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 14、子宫脱垂: 答:子宫从正常位臵沿阴道下降,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称为子宫脱垂。 15、胎盘早剥: 答: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臵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称胎盘早剥。 16、羊水过少: 答:妊娠晚期羊水量少于300ml者,称羊水过少。可发生于妊娠任何时期,但以妊娠晚期多见。 17、盆腔炎: 答: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性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

(完整word版)外科三基试题5(附答案)

§3.2.5 外科、麻醉科及皮肤科试卷(五)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A型题] 1.用物理方法杀灭细菌称为()A.消毒法 B.抗菌术 C.无菌术 D.灭菌法 E.隔离术2.破伤风患者静脉滴注大量TAT的目的是() A.控制和解除痉挛B.抑制破伤风杆菌生长C.减少毒素的产生D.中和游离的毒素 E.中和血中结合的毒素 3.上唇痈可并发() A.面部蜂窝织炎 B.眼睑炎 C.口炎 D.牙龈炎 E.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4.诊断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最可靠的方法是() A.静脉造影术 B.超声检查C.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D.Pratt试验E.Perth踢试验5.结肠肝曲癌切除范围包括()A.切除肿块及其近、远端各3cm B.切除包括肿瘤在内的升结肠及横结肠各半C.切除右半横结肠、盲肠、升结肠及长约20cm的回肠末段D.切除升结肠及左半横结肠E.切除结肠肝曲及升结肠6.从高空坠落,左枕着地,伤后进行性意识障碍,右侧瞳孔逐渐散大,诊断上首先考虑为() A.右侧顶枕部急性硬膜下血肿 B.左侧顶枕部急性硬膜下血肿 C.右侧额颞部挫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D.左侧额颞部挫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E.右侧颅后窝小脑血肿 7.嵌顿疝内容物为小肠憩室称为()A.闭孔疝 B.Richter疝 C.Litter疝 D.腹股沟滑动性疝E.腹股沟疝8.男,30岁,自7m高处坠下,腹痛半小时后送来急诊室就医。体格检查:面色苍白,脉搏120次/min、弱,

血压60/40mmHg。为明确有无内脏损伤,首先应进行哪项检查() A.胸、腹部X线摄片 B.腹部B超 C.腹部CT D.诊断性腹腔穿刺 E.血常规 9.男,35岁,上腹饱胀、嗳气、呕吐宿食3个月。体格检查:上腹饱胀,可见胃型及蠕动波,且有振水音,但未扪及肿块。该患者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肠胃炎 B.急性胃扩张 C.胃溃疡 D.慢性胃炎 E.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 10.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最常见的梗阻因素为() A.肿瘤或肿瘤压迫B.结石、蛔虫 C.胆管狭窄 D.慢性胰腺炎 E.胆肠内引流后吻合口狭窄11.氯胺酮在哪种患者中应用可能出现心肌抑制作用()A.小儿B.低血压? C.支气管哮喘D.老年E.低血容量性休克及交感神经高度兴奋12.硫喷妥钠静脉麻醉哪种患者应慎用或禁忌() A.体表脓肿切开引流 B.烧伤换药 C.痉挛和惊厥 D.婴幼儿 E.短小手术13.下列哪种肌肉松弛药在麻醉诱导时起效最快()A.维库溴铵B.阿曲库铵C.罗库溴铵D.琥珀胆碱E.泮库溴铵 14.腋路臂神经丛阻滞的特点是() A.位置表浅 B.不产生气胸 C.不会阻滞膈神经 D.无误入硬膜外腔的危险E.上臂阻滞效果较差15.下列哪项不属于拔除气管内导管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A.声门下水肿 B.声带麻痹C.呛咳动作D.杓状软骨脱位E.上颌窦炎16.皮肤附属器官包括()A.血管、神经、淋巴管

护理三基名词解释

腹膜腔:壁腹膜与脏腹膜互相移行,形成不规则的囊状间隙,称腹膜腔。男性腹膜腔是密闭的;女性腹膜腔则通过输卵管腹腔口、输卵管、子宫和阴道间接与外界相通。腹膜在脏器之间转折形成陷凹。女性有盲肠子宫陷凹和膀胱子宫陷凹;男性有直肠膀胱陷凹。 坏死:是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底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淤血:器官和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中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微静脉性淤血,简称淤血。 漏出性出血:因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通透性增加,血液经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基底膜漏出于血管外,称为漏出性出血。 栓塞:血管内出现异常物质,随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这种现象称为栓塞。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肌耗氧量骤增致使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不能完全缓解,伴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会出现肌紧张亢进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等渗溶液:在临床或生理实验室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如0.9%氯化钠溶液、5%葡萄糖溶液等。 渗透性利尿:临床上给患者使用可被肾小球滤过而又不被肾小球重吸收的物质,如甘露醇等,来提高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借以达到利尿和消除水肿的目的,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 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种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 心排出量:即指每分输出量,指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 窦性心律: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称为窦性心律; 异位心律: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异位心律。 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代表右心房或胸腔段静脉内的血压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 时间肺活量:尽力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时间肺活量,又称用力肺活量,它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比肺活量更能反映肺通气状况。 血氧饱和度:即指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血红蛋白含量和氧容量的百分比。 低渗性脱水:是指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离子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高渗性脱水:是指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离子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耳鼻咽喉科三基考试名词解释完整版

●Corti器是由内、外毛细胞、支持细胞和盖膜等组成的位于耳蜗基底膜上的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的主要部分。 ●Onodi气房具有视神经结节的最后筛房称为存在该气房时,鼻内窥镜手术中应注意勿损伤视神经。 ●Reinke间隙是声带边缘上皮和声韧带之间的潜在间隙,过度发声或喉炎时易在该处造成局限性水肿,形成声带息肉。 ●Schwartze征耳硬化症患者有时可在鼓膜后上象限见到一透红区域,为鼓岬活动病灶区黏膜充血的反映,此现象称Schwartze征。 ●半面痉挛指半侧面部肌肉阵发性、反复性不自主的抽搐,又称半面阵挛。大多在中年以后起病。 ●半月裂孔筛泡与钩突之间的半月形裂隙。中鼻道正是通过这条二维的、矢状位走向的裂隙与筛漏斗相联系。 ●贝佐尔德脓肿中耳炎时,乳突的积脓穿破乳突尖部流入胸锁乳突肌深面,在颈侧形成脓肿,称为贝佐尔德脓肿。是化脓性中耳炎颅外并发症之一。 ●鼻疖是鼻前庭或鼻尖部的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处理不当易引起严重颅内并发症。 ●鼻前庭囊肿是指位于鼻前庭底部皮肤下、梨状孔的前外方、上颌骨牙槽突浅面软组织内的囊性肿块。 ●鼻前庭炎是鼻前庭皮肤的急性或慢性弥漫性炎症。 ●鼻丘中鼻甲前端的前方、钩突前上方的鼻腔外侧壁的隆起,含1~3个气房。 ●鼻石鼻腔异物滞留引起鼻腔感染(鼻炎、鼻窦炎、骨髓炎等),日久炎性渗出物逐渐蒸发、浓缩,分解出许多无机盐类并逐步沉积于异物表面,以异物为核心形成的结石。 ●鼻阈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交界处的弧形隆起,又称鼻内孔。前方为鼻前庭,后方为固有鼻腔。 ●鼻中隔穿孔是指各种原因导致鼻中隔贯穿两侧鼻腔的永久性穿孔。 ●鼻中隔脓肿是指鼻中隔软骨膜下或骨膜下积脓,多由鼻中隔血肿继发感染所致。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并引起相应症状者。 ●鼻中隔血肿是指鼻中隔软骨膜下或骨膜下积血,多为双侧性。 ●鼻周期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规律性和交替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约间隔2~7h出现一个周期,称为生理性鼻甲周期或鼻周期。 ●闭合性喉外伤指钝器击伤或挤压喉部而颈部皮肤无伤口的喉外伤,喉部可出现软骨骨折、喉黏膜或声带损伤等。 ●扁桃体隐窝扁桃体表面覆盖的鳞状上皮黏膜向扁桃体实质陷入形成6~20个深浅不一的盲管称扁桃体隐窝,易为细菌、病毒存留繁殖,形成感染“病灶”。 ●变位性眼震是指在迅速改变头位和体位过程中所诱发的眼震。主要出现于椭圆囊斑耳石脱落刺激半规管壶腹嵴引起的良性位置性眩晕。 ●传导性听力损失因外耳道、中耳病变的阻碍,使经空气传导到内耳的声能减弱,所导致的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称为传导性听力损失。 ●胆脂瘤是指存在于外耳道或中耳和乳突腔内的鳞状上皮堆积成团,其外层由纤维组织包围,其中充满脱落上皮、角化物及胆固醇结晶,而非真性肿瘤。 ●道上三角又称筛区,为外耳道后壁向上延伸与颞线相交所形成的表面粗糙的三角形区域,是乳突手术时确定鼓窦的重要标志。 ●镫骨肌反射强声(听阈上70~100dB)刺激引起镫骨肌反射性收缩,使鼓膜、听骨链的劲度增加,从而减少声音向内耳的传导,这一过程称为镫骨肌反射。 ●低通气指数平均每小时睡眠中低通气的次数。 ●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端的后上方,蝶骨体之前的凹陷,蝶窦开口于此。 ●蝶上筛房最后筛房如发育侵入蝶骨将形成蝶窦上方的气房,称为蝶上筛房。 ●窦口鼻道复合体以筛漏斗为中心的一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中鼻道、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为功能性鼻内镜外科的解剖基础。 ●耳廓假性囊肿是指存在于耳郭软骨夹层内的非化脓性浆液性囊肿。多发生于一侧耳郭的外侧前面上半部,内有浆液性渗出液。 ●耳聋是听觉传导径路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害的总称。 ●耳声发射是一种产生于耳蜗、经听骨链和鼓膜逆向传导并释放到外耳道内的音频能量,反映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状态。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听力损失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甘油试验是判断患者膜迷路是否积水的一种试验方法。患者禁食2h后,顿服50%甘油2.4~3.0ml/kg。服用甘油前及服用后每隔1h进行一次纯音听阈测试,如250~1000Hz气导听力改变>15dB,则为甘油试验阳性,提示膜迷路积水。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内耳听毛细胞、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听神经或听觉中枢的器质性病变均可阻碍声音的感受与分析或影响声音信息的传递,由此引起的听力减退或丧失称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鼓岬为鼓室内侧壁中部向外隆起的结构,系耳蜗底周所在处,表面有鼓室神经丛。 ●鼓室盖为鼓室顶壁,由颞骨岩部的前面构成,将鼓室与颅中窝分开。 ●固有鼻腔即通常所指的鼻腔。前起自鼻阈,后至后鼻孔,分内、外、顶、底四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