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碱裂解法制备质粒的各种溶液的作用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完整版)碱裂解法制备质粒的各种溶液的作用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完整版)碱裂解法制备质粒的各种溶液的作用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碱裂解法制备质粒的各种溶液的作用

及提取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质粒提取三种溶液的作用:

1.溶液I

溶液Ⅰ:50 mM葡萄糖,25 mM Tris-HCl,10 mM EDTA,pH 8.0任何生物化学反应,首先要控制好溶液的pH,因此用适当浓度的和适当pH 值的Tris-HCl溶液,是再自然不过的了。那么50 mM葡萄糖是干什么的呢?加了葡萄糖后最大的好处只是悬浮后的大肠杆菌不会快速沉积到管子的底部。因此,如果溶液I中缺了葡萄糖其实对质粒的抽提本身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所以说溶液I中葡萄糖是可缺的。EDTA是Ca2+和Mg2+等二价金属离子的螯合剂,配在分子生物学试剂中的主要作用是:抑制DNase的活性,和抑制微生物生长。在溶液I中加入高达10 mM 的EDTA,就是要把大肠杆菌细胞中的所有二价金属离子都螯合掉。如果不加EDTA,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是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完成质粒抽提,就不用怕DNA会迅速被降解,因为最终溶解质粒的TE缓冲液中有EDTA。如果手上正好缺了溶液I,可不可以抽质粒呢?只要用等体积的水或LB培养基来悬浮菌体就可以了。有一点不能忘的是,菌体一定要悬浮均匀,不能有结块。

1. 溶液II

溶液II,0.2 N NaOH,1% SDS

轮到溶液II了。这是用新鲜的0.4 N的NaOH和2%的SDS等体积混合后使用的。要新从浓NaOH稀释制备0.4N的NaOH,无非是为了保证NaOH没有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减弱了碱性。很多人不知道其实破细胞的主要是碱,而不是SDS,所以才叫碱法抽提。事实上NaOH是最佳的溶解细胞的试剂,不管是大肠杆菌还是哺乳动物细胞,碰到了碱都会几乎在瞬间就溶解,这是由于细胞膜发生了从bilayer(双层膜)结构向micelle(微囊)结构的相变化所导致。用了不新鲜的0.4 N NaOH,即便是有SDS也无法有效溶解大肠杆菌(不妨可以自己试一下),自然就难高效率抽提得到质粒。如果只用SDS当然也能抽提得到少量质粒,因为SDS也是碱性的,只是弱了点而已。很多人对NaOH的作用误以为是为了让基因组DNA变性,以便沉淀,这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解一些书上的有关DNA变性复性的描述所导致。有人不禁要问,既然是NaOH溶解的细胞,那为什么要加SDS呢?那是为下一步操作做的铺垫。这一步要记住两点:第一,时间不能过长,

千万不要这时候去接电话,因为在这样的碱性条件下基因组DNA片断会慢慢断裂;第二,必须温柔混合,不然基因组DNA也会断裂。基因组DNA的断裂会带来麻烦。

1. 溶液III

溶液III:3 M 醋酸钾,2 M 醋酸

溶液III加入后就会有大量的沉淀,但大部分人却不明白沉淀的本质。最容易产生的误解是,当SDS碰到酸性后发生的沉淀。如果这样怀疑,往1%的SDS 溶液中加2M醋酸溶液看看就知道不是这么回事了。大量沉淀的出现显然与SDS 的加入有关系。如果在溶液II中不加SDS,也会有少量沉淀,但量上要少得多,显然是盐析和酸变性沉淀出来的蛋白质。既然SDS不是遇酸发生的沉淀,那会不会是遇盐发生的沉淀呢?在1%的SDS溶液中慢慢加入5 N的NaCl,会发现SDS在高盐浓度下是会产生沉淀的。因此高浓度的盐导致了SDS的沉淀。但如果你加入的不是NaCl而是KCl,你会发现沉淀的量要多的多。这其实是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遇到钾离子后变成了十二烷基硫酸钾(PDS),而PDS是水不溶的,因此发生了沉淀。如此看来,溶液III加入后的沉淀实际上是钾离子置换了SDS 中的钠离子形成了不溶性的PDS,而高浓度的盐,使得沉淀更完全。大家知道SDS专门喜欢和蛋白质结合,平均两个氨基酸上结合一个SDS分子,钾钠离子置换所产生的大量沉淀自然就将绝大部分蛋白质沉淀了,让人高兴的是大肠杆菌的基因组DNA也一起被共沉淀了。这个过程不难想象,因为基因组DNA太长了,长长的DNA自然容易被PDS给共沉淀了,尽管SDS并不与DNA分子结合。

那么2 M 的醋酸又是为什么而加的呢?是为了中和NaOH ,因为长时间的碱性条件会打断DNA,所以要中和之。基因组DNA 一旦发生断裂,

只要是50-100 kb 大小的片断,就没有办法再被PDS 共沉淀了。所以碱处理的时间要短,而且不得激烈振荡,不然最后得到的质粒上总会有大量的基因组DNA 混入,琼脂糖电泳可以观察到一条浓浓的总DNA 条带。很多人误认为是溶液III 加入后基因组DNA 无法快速复性就被沉淀了,这是天大的误

会,因为变性的也好复性的也好,DNA 分子在中性溶液中都是溶解的。NaOH 本来是为了溶解细胞而用的,DNA 分子的变性其实是个副产物,与

它是不是沉淀下来其实没有关系。溶液III 加入并混合均匀后在冰上放置,目

的是为了PDS 沉淀更充分一点。

不要以为PDS 沉淀的形成就能将所有的蛋白质沉淀了,其实还有很多蛋白质不能被沉淀,因此要用酚/氯仿/异戊醇进行抽提,然后进行酒精沉淀才能得到质量稳定的质粒DNA,不然时间一长就会因为混入的DNase 而发生降解。这里用25/24/1 的酚/氯仿/异戊醇是有很多道理的,这里做个全面的介绍。酚(Phenol)对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远大于氯仿,按道理应该用酚来最大

程度将蛋白质抽提掉,但是水饱和酚的比重略比水重,碰到高浓度的盐溶液(比如4M 的异硫氰酸胍),离心后酚相会跑到上层,不利于含质粒的水相

的回收;但加入氯仿后可以增加比重,使得酚/氯仿始终在下层,方便水相的回收;还有一点,酚与水有很大的互溶性,如果单独用酚抽提后会有大量的酚溶解到水相中,而酚会抑制很多酶反应(比如限制性酶切反应),因此如果单独用酚抽提后一定要用氯仿抽提一次将水相中的酚去除,而用酚/氯仿的混合液进行抽提,跑到水相中的酚则少得多,微量的酚在乙醇沉淀时就会被除干净而不必担心酶切等反应不能正常进行。至于异戊醇的添加,其作用主要是为了让离心后上下层的界面更加清晰,也方便了水相的回收。

二、质粒提取常见问题解析

1、涂布棒在酒精蘸一下,然后烧一下,能不能保证把所用的菌烧死?

涂布棒可以在酒精中保藏,但是酒精不能即时杀菌。蘸了酒精后再烧一小会,烧的是酒精而不是涂布棒。建议涂布棒还是干烧较长时间后,冷却了再涂。同时作多个转化时,应用几个涂布棒免得交叉污染。

2、原先测序鉴定没有问题的细菌,37℃摇菌后发现质粒大小或序列出现异常?

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较小,常出现在较大质粒或比较特殊的序列中。解决办法:

(1)降低培养温度,在20~25℃下培养,或室温培养可明显减少发生概率。

(2)使用一些特殊菌株,如Sure菌株,它缺失了一些重组酶,如rec 类等,使得质粒复制更加稳定。

(3)质粒抽提有一个酶切不完全的原因就是溶液Ⅱ中的NaOH 浓度过高造成的,请大家注意一下!

3、未提出质粒或质粒得率较低,如何解决?

(1)大肠杆菌老化:涂布平板培养后,重新挑选新菌落进行液体培养。

(2)质粒拷贝数低:由于使用低拷贝数载体引起的质粒DNA 提取量低,可更换具有相同功能的高拷贝数载体。

(3)菌体中无质粒:有些质粒本身不能在某些菌种中稳定存在,经多次转接后有可能造成质粒丢失。例如,柯斯质粒在大肠杆菌中长期保存不稳定,因此不要频繁转接,每次接种时应接种单菌落。另外,检查筛选用抗生素使用

浓度是否正确。

(4)碱裂解不充分:使用过多菌体培养液,会导致菌体裂解不充分,可减少菌体用量或增加溶液的用量。对低拷贝数质粒,提取时可加大菌体用量并加倍使用溶液,可以有助于增加质粒提取量和提高质粒质量。

(5)溶液使用不当:溶液 2 和 3 在温度较低时可能出现浑浊,应置于37℃保温片刻直至溶解为清亮的溶液,才能使用。

(6)吸附柱过载:不同产品中吸附柱吸附能力不同,如果需要提取的质粒量很大,请分多次提取。若用富集培养基,例如TB 或2×YT ,菌液体积必须减少;若质粒是非常高的拷贝数或宿主菌具有很高的生长率,则需减少

LB 培养液体积。

(7)质粒未全部溶解(尤其质粒较大时) :洗脱溶解质粒时,可适当加温或延长溶解时间。

(8)乙醇残留:漂洗液洗涤后应离心尽量去除残留液体,再加入洗脱缓冲液。

(9)洗脱液加入位置不正确:洗脱液应加在硅胶膜中心部位以确保洗脱液会完全覆盖硅胶膜的表面达到最大洗脱效率。

(10)洗脱液不合适:DNA 只在低盐溶液中才能被洗脱,如洗脱缓冲液EB(10mM Tris-HCl, 1mM EDTA ,pH8.5)或水。洗脱效率还取决于pH 值,最大洗脱效率在pH7.0-8.5 间。当用水洗脱时确保其pH 值在此范围内,如果pH 过低可能导致洗脱量低。洗脱时将灭菌蒸馏水或洗脱缓冲液加热至60℃后使用,有利于提高洗脱效率。

(11)洗脱体积太小:洗脱体积对回收率有一定影响。随着洗脱体积的增大回收率增高,但产品浓度降低。为了得到较高的回收率可以增大洗脱体积。

(12)洗脱时间过短:洗脱时间对回收率也会有一定影响。洗脱时放置

1min 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4、细菌离心加入溶液I 蜗旋振荡后,发现菌体呈絮状不均匀或呈细砂状?

(1)很可能是细菌发生溶菌,可减少培养时间或者试试平板培养,质粒提取前用PBS 将菌落洗下,相较来说固体培养基上细菌生长的要好一些。

(2)质粒抽提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受细菌生长情况决定的,刚活化的菌比负80℃保存菌种所培养出来的菌液状态好,保存久的菌株可能会造成质粒浓度低,质粒丢失等不明原因。

(3)判断生长的菌液是否正常,可以用肉眼观察,在光线明亮处摇荡新鲜培养液,如果发现菌液呈漂絮状,情况很好。如果发现呈泥水状,即看不到絮状,只是感觉很浑浊,则可能提不出好的质粒,或者没有质粒。

(4)菌液不宜生长太浓,摇床速度不宜过高。达到OD600 1.5 就可以了,(尤其是对于试剂盒提取要注意)另外如果只是简单的酶切验证根本无需酚氯仿抽提(安全考虑,慎重),只要溶液I/ II /III 比例恰当,转管过程仔细吸取不会有太多杂志。

5、为什么加了溶液Ⅱ后,菌体没有逐渐由混浊变澄清?提出来的条带几乎没有,但是RNA 很亮(没加RNA 酶)?

溶液Ⅱ主要就是NaOH ,如果菌液没有由混浊变澄清,参考见解:

(1)可能是因为溶液储存不当,或屡次操作没有及时盖好溶液瓶盖,导致其吸收空气中的CO2 失效。RNA 在菌体中量较多,相对少量的菌体裂解,可有较DNA 明显的条带。

(2)可能是菌量大,加溶液Ⅱ后,菌体并不能完全裂解,所以没有变清,这也会导致质粒产率低下.

(3)可能是质粒的拷贝数不高,质粒产率不高.如果是使用自己配的试剂,建议做中提或大提;或者买试剂盒提.用自己配的试剂,不加RNA 酶,最后RNA 是很亮的,要去除干净就要用比较好的RNA酶。

(4)如果不是试剂的原因,可能是质粒表达的过程中使膜蛋白变化(数量变多),很难使用碱裂解法,可以尝试用其他比较剧烈的方法(比如高温或者低温研磨等),然后使用一般的发放。

(5)可能质粒随乙醇一起倒掉了。

6、加入溶液II 后,菌液仍然呈浑浊状态,或者混浊度没有明显的改变?

(1)问题可能是发生在溶液II 上。首先看看10%SDS是否是澄清的?NaOH 是否是有效的?如果使用的是试剂盒,也要首先确认溶液II 是否澄清没有沉淀?

(2)可能是细菌浓度很高,适当调整增加溶液I/II/III 的体积。

(3)可能是“杂菌”污染,如果菌液生长异常快,就有可能被杂菌污染。这种情况一般表现为和目的菌有相同的抗性,生长速度异常,能够提出质粒,跑胶的条带也异常的亮,但产物不是自己想要的质粒,要特别注意一下。

7、抽提DNA 去除蛋白质时,为什么要是酚/氯仿混合使用?怎样使用酚与氯仿较好?

酚与氯仿都是非极性分子,水是极性分子,当蛋白水溶液与酚或氯仿混合时,蛋白质分子之间的水分子就被酚或氯仿挤去,使蛋白失去水合状态而变性。经过离心,变性蛋白质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因而与水相分离,沉淀在水相下面,从而与溶解在水相中的DNA 分开。而酚与氯仿有机溶剂比重更大,保留在最下层。作为表面变性的酚与氯仿,在去除蛋白质的作用中,各有利弊,酚的变性作用大,但酚与水相有一定程度的互溶,大约10%~15%的水溶解在酚相中,因而损失了这部分水相中的DNA,而氯仿的变性作用不如酚效果好,但氯仿与水不相混溶,不会带走DNA。所以在抽提过程中,混合使用酚与氯仿效果最好。经酚第一次抽提后的水相中有残留的酚,由于酚与氯仿是互溶的,可用氯仿第二次变性蛋白质,此时一起将酚带走。也可以在第二次抽提时,将酚与氯仿混合(1:1)使用。

8、呈粉红色的酚可否使用?如何保存酚不被空气氧化?

保存在冰箱中的酚,容易被空气氧化而变成粉红色的,这样的酚容易降解DNA ,一般不可以使用。为了防止酚的氧化,可加入疏基乙醇和8-羟基喹琳至终浓度为0.1%。8-羟基喹琳是带有淡黄色的固体粉末,不仅能抗氧化,并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DNase的活性,它是金属离子的弱螯合剂。用Tris pH8.0 水溶液饱和后的酚,最好分装在棕色小试剂瓶里,上面盖一层Tris 水溶液或TE 缓冲液,隔绝空气,以装满盖紧盖子为宜,如有可能,可充氮气防止与空气接触而被氧化。平时保存在4℃或-20℃冰箱中,使用时,打开盖子吸取后迅速加盖,这样可使酚不变质,可用数月。

9、为什么用酚与氯仿抽提DNA 时,还要加少量的异戊醇?

在抽提DNA 时,为了混合均匀,必须剧烈振荡容器数次,这时在混合液内易产生气泡,气泡会阻止相互间的充分作用。加入异戊醇能降低分子表面张力,可以降低抽提过程中的泡沫产生。一般采用氯仿与异戊酵为24:1 之比。也可采用酚、氯仿与异戊醇之比为25:24:1(不必先配制,可在临用前把一份酚加一份24: 1 的氯仿与异戊醇即成),同时异戊醇有助于分相,使离心后的上层水相,中层变性蛋白相以及下层有机溶剂相维持稳定。

10、加入酚/氯仿抽提,离心后在水相和有机相间没有出现变性蛋白相层,在随后的乙醇沉淀步骤中却出现大量的半透明沉淀,溶解后发现蛋白浓度很高?

乙醇沉淀时,较纯的质粒沉淀是白色的(PEG 纯化的沉淀是透明的肉眼不易发现),如沉淀是半透明的凝胶状,则应是蛋白含量高。

首先看看平衡酚是否已被氧化?pH 是否是8.0?其次检测溶液III 反应完成后的离心上清pH 是否在8.0 左右?有时由于溶液III 配置的问题,会出现溶液III 反应后离心的上清pH 与8.0 偏差较大的现象,这会降低平衡酚抽提蛋白抽的有效性,pH 偏差过大也会导致水相和平衡酚互溶。

11、使用酚仿抽提方法,质粒的纯度很好,但酶切不能完全切开?

(1)确认酶的有效性。

(2)平衡酚是否被氧化(正常是黄色,而氧化后是棕色的)。

(3)是否不小心吸入了痕量的酚。

(4)乙醇沉淀后,70%乙醇漂洗的是否充分(残留的盐类会影响酶切)。

(5)乙醇漂洗后是否完全干燥(残留的乙醇会影响酶切)。

12、碱裂解法提取的质粒DNA 进行琼脂糖电泳进行鉴定时,看到的三条带分别是什么?

碱法抽提得到质粒样品中不含线性DNA ,得到的三条带是以电泳速度的快慢排序的,分别是超螺旋、开环和复制中间体(即没有复制完全的两个质粒连在了一起)。如果你不小心在溶液II 加入后过度振荡,会有第四条带,这条带泳动得较慢,远离这三条带,是20-100kb的大肠杆菌基因组DNA 的片断。

13、提取质粒中RNA 没有去除?

可能是RNase失效或效率不高。

(1)更换RNase A,并保证其储存条件是正确的

(2)手工提取质粒的,可单独增加一步去除RNA 的步骤,溶液III反应后,在离心的上清中加RNase,室温下去除RNA 10min~30min(需要保

证RNase A 是经过失活DNase的),同时较高温度(如50℃)会更加快速完全的去除RNA,经验所得经过高温处理的质粒质量不是很高。

14、提取的质粒电泳后,为连续的一片火箭状?

(1)质粒如果盐离子多,会有走胶变形的现象,如果提到的质粒不够纯,会有电泳条带不平齐的现象。

(2)当电压太大时,容易出现火箭状,而降解应该是弥散状。

(3)可能是宿主菌影响的,质粒抽提好后,用酚-氯仿处理一下再酶切,若有改善,则为宿主菌影响。转化到其它宿主菌再切。

(4)NaOH 的浓度过高,会出现火箭状的结果。

15、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裂解5 分钟,没有用酚/ 氯仿抽提,最后用灭菌水溶解质粒DNA15min 。双酶切后跑胶一条带都没有,原因是什么?

(1)溶解时间稍微短了点,但是根据各个实验室RNase 不同,这个

条件是不同的。在溶解的过程要涡旋处理促进溶解。

(2)确认一下酶切过程中是不是有DNA 酶的污染,比如酶切体系的Buffer 或者是水,特别是水中;其次是酶切体系的问题;建议再把提取的产物用70%酒精重新洗涤一遍,也可以用酚/ 氯仿重新抽提一下。

(3)也可能在用乙醇洗时把质粒倒掉了。

(4)没有用RNase消化,不要用放久的RNase否则会有DNA 酶的污染;

(5)在没有进行酶切时,把所提的质粒跑一下核酸电泳看看,如果是提核酸的问题那这一步电泳结果应该没有大于三千的条带,这样可以先排除核酸提取的问题 . 若是没有酶切时间过长等其他问题的话可以那可以检查一下所用的溶解DNA 的溶液是否有DNAse 污染的问题,建议将超纯水换成TE。

(1)做一次阴性对照,拿空白菌涂布在含amp 的平板上,如生长,说明amp 过期,一般这种情况不多见。一般粉末状的amp 不容易失效,如果amp 有效的话,可以配制远高于标准的浓度,如果细菌耐药的话,也能生长良好,如不耐药,则放置数天仍不见细菌生长。

(2)拿阴性和阳性的细菌各取数个放于高浓度的amp 液体培养基中,如能生长,说明空白菌中带有耐药菌,建议换菌 .

(3)提质粒的菌受污染了,重新划线挑单克隆。

17、培养基、抗生素、质粒提取都没有问题,而细菌菌液提取不到质粒?

如果是氨苄抗性的,有可能是质粒丢失造成的。主要是培养时间较长,导致培养基中的beta-内酰胺酶过多,作用时间过长,同时培养基pH 值降低,氨苄青霉素失活,从而使无质粒的菌株大量增殖。

解决的办法:可以添加葡萄糖,缩短培养时间,改用羧苄青霉素。

用无水乙醇沉淀DNA,这是实验中最常用的沉淀DNA 的方法。乙醇的优点是可以任意比和水相混溶,乙醇与核酸不会起任何化学反应,对DNA 很安全,因此是理想的沉淀剂。

DNA 溶液是DNA 以水合状态稳定存在,当加入乙醇时,乙醇会夺去DNA 周围的水分子,使DNA 失水而易于聚合。一般实验中,是加2 倍体积的无水乙醇与DNA 相混合,其乙醇的最终含量占67%左右。因而也可改用95%乙醇来替代无水乙醇(因为无水乙醇的价格远远比95%乙醇昂贵)。但是加95%的乙醇使总体积增大,而DNA 在溶液中有一定程度的溶解,因而DNA 损失也增大,尤其用多次乙醇沉淀时,就会影响收得率。

折中的做法是初次沉淀DNA 时可用95%乙醇代替无水乙酵,最后的沉淀步骤要使用无水乙醇。也可以用0.6 倍体积的异丙醇选择性沉淀DNA。一般在室温下放置15-30 分钟即可。

19、在用乙醇沉淀DNA 时,为什么一定要加NaAc 或NaCl 至最终浓度达0.1~0.25mol/L?

在pH 为8 左右的溶液中,DNA 分子是带负电荷的,加一定浓度的NaAc或NaCl ,使Na+中和DNA 分子上的负电荷,减少DNA 分子之间的同性电荷相斥力,易于互相聚合而形成DNA 钠盐沉淀,当加入的盐溶液浓度太低时,只有部分DNA 形成DNA 钠盐而聚合,这样就造成DNA沉淀不完全,当加入的盐溶液浓度太高时,其效果也不好。在沉淀的DNA 中,由于过多的盐杂质存在,影响DNA 的酶切等反应,必须要进行洗涤或重沉淀。

20、加核糖核酸酶降解核糖核酸后,为什么再要用SDS 与KAc 来处理?

加进去的RNase 本身是一种蛋白质,为了纯化DNA ,又必须去除之,

加SDS 可使它们成为SDS-蛋白复合物沉淀,再加KAc 使这些复合物转变为溶解度更小的钾盐形式的SDS-蛋白质复合物,使沉淀更加完全。也可用

饱和酚、氯仿抽提再沉淀,去除RNase。在溶液中,有人以KAc代替NaAc,也可以收到较好效果。

21、为什么在保存或抽提DNA 过程中,一般采用TE 缓冲液?

在基因操作实验中,选择缓冲液的主要原则是考虑DNA 的稳定性及缓冲液成分不产生干扰作用。磷酸盐缓冲系统(pKa=7.2)和硼酸系统

(pKa=9.24)等虽然也都符合细胞内环境的生理范围(pH),可作DNA的保

存液,但在转化实验时,磷酸根离子的种类及数量将与Ca2+产生Ca3(PO4)2

沉淀;在DNA 反应时,不同的酶对辅助因子的种类及数量要求不同,有的要求高离子浓度,有的则要求低盐浓度,采用Tris-HCl(pKa=8.0)的缓冲系

统,由于缓冲液是TrisH+/Tris ,不存在金属离子的干扰作用,故在提取或保存DNA 时,大都采用Tris-HCl 系统,而TE缓冲液中的EDTA 更能稳定DNA 的活性。

采用PEG(6000)沉淀DNA ,大小不同的DNA 分子所用的PEG 的浓度也不同,PEG 的浓度低,选择性沉淀DNA 分子量大,大分子所需PEG 的浓度只需1%左右,小分子所需PEG 浓度高达20%。本实验选择性沉淀4.3kb 的pBR322 质粒DNA,每毫升加入0.4 毫升的30%PEG,其最终PEG 浓度为12%。PEG 选择性沉淀DNA 的分辨率大约100bp。

三、拓展

(二)细菌的收获和裂解。

细菌的收获可通过离心来进行,而细菌的裂解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这些方法包括用非离子型或离子型去污剂、有机溶剂或碱进行处理及用加热处理等。选择哪一种方法取决于3个因素:质粒的大小、小肠杆菌菌株及裂解后用于纯化质粒DNA的技术。尽管针对质粒和宿主的每一种组合分别提出精确的裂解条件不切实际,但仍可据下述一般准则来选择适当方法,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1、大质粒(大于15kb)容易受损,故应采用漫和裂解法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将细菌悬于蔗糖等渗溶液中,然后用溶菌酶和EDTA进生处理,破坏细胞壁和细胞外膜,再加入SDS一类去污剂溶解球形体。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小了从具有正压的细菌内部把质粒释放出来所需要的作用力。

2、可用更剧烈的方法来分离小质粒。在加入EDTA后,有时还在加入溶菌酶后让细菌暴露于去污剂,通过煮沸或碱处理使之裂解。这些处理可破坏碱基配对,

故可使宿主的线状染色体DNA变性,但闭环质粒DNA链由于处于拓扑缠绕状态而不能彼此分开。当条件恢复正常时,质粒DNA链迅速得到准确配置,重新形成完全天然的超螺旋分子。

3、一些大肠杆菌菌株(如HB101的一些变种衍生株) 用去污剂或加热裂解时可释放相对大量的糖类,当随后用氯化铯-溴化乙锭梯度平衡离心进行质粒纯化时它们会惹出麻烦。糖类会在梯度中紧靠超螺旋质粒DNA所占位置形成一致密的、模糊的区带。因此很难避免质粒DNA内污染有糖类,而糖类可抑制多种限制酶的活性。故从诸如HB101和TG1等大肠杆菌蓖株中大量制备质粒时,不宜使用煮沸法。

4、当从表达内切核酸酶A的大肠杆菌菌株(endA 株,如HB101) 中小量制备质粒时,建议不使用煮沸法。因为煮沸不能完全灭活内切核酸酶A,以后在温育(如用限制酶消化)时,质粒DNA会被降解。但如果通过一个附加步骤(用酚:氯仿进行抽提)可以避免此问题。

5、目前这一代质粒的拷贝数都非常高,以致于不需要用氯霉素进行选择性扩增就可获得高产。然而,某些工作者沿用氯霉素并不是要增加质粒DNA的产量,而是要降低细菌细胞在用于大量制备的溶液中所占体积。大量高度粘稠的浓缩细菌裂解物,处理起来煞为费事,而在对数中期在增减物中加入氯霉素可以避免这种现象。有氯霉素存在时从较少量细胞获得的质粒DNA的量以与不加氯霉素时从较大量细胞所得到的质粒DNA的量大致相等。

(三)质粒DNA的纯化。

常用的纯化方法都利用了质粒DNA 相对较小及共价闭合环状这样两个性质。如,用氯化铯-溴化乙锭梯度平衡离心分离质粒和染色体DNA 就取决于溴化乙锭与线状以及与闭环DNA分子的结合量有所不同。溴化乙锭通过嵌入碱基之间而与DNA结合,进而使双螺旋解旋。由此导致线状DNA的长度有所增加,作为补偿,将在闭环质粒DNA中引入超螺旋单位。最后,超螺旋度大为增加,从而阻止了溴化乙锭分了的继续嵌入。但线状分子不受此限,可继续结合更多的染料,直至达到饱和(每2个碱基对大约结合1个溴化乙锭分子)。由于染料的结合量有所差别,线状和闭环DNA分了在含有饱和量溴化乙锭的氯化铯度中的浮力密度也有所不同。多年来,氯化铯-溴化乙锭梯度平衡离心已成为制备大量质粒DNA 的首选方法。然而该过程既昂贵又费时,为此发展了许多替代方法。其中主要包括利用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分级沉淀等分离质粒DNA 和宿主DNA的方法。

(四)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1.细菌的收获和裂解。

1、收获。

1) 将2ml含相应抗生素的LB加入到容量为15ml 并通气良好(不盖紧)的试管中,然后接入一单菌落,于30℃剧烈振摇下培养过夜。

2) 将1.5ml培养物倒入离心管中,4℃、12000g离心30秒,将剩余的培养物贮存于4℃。

3) 吸去培养液,使细菌沉淀尽可能干燥。

2、碱法裂解。

1) 将细菌沉淀,所得重悬于100μl用冰预冷的溶液I中,剧烈振荡。溶液I可成批配制,高压下蒸气灭菌15分钟,贮存于4℃。须确使细菌沉淀在溶液I中完全分散。

2) 加200μl新配制的溶液Ⅱ。盖紧管口,快速颠倒离心管5次,以混合内容物。应确保离心管的整个内表面均与溶液Ⅱ接触。不要振荡,将离心管放置于冰上。

3) 加150μl用冰预冷的溶液Ⅲ。盖紧管口,将管倒置后温和地振荡10秒钟溶液Ⅲ在粘稠的细菌裂解物中分散均匀,之后将管置于冰上3-5分钟。

4) 用离心机于4℃、12000g离心5分种,将上清转移到另一离心管中。

5) 可做可不做:加等量酚:氯念,振荡混匀,用微量离心机于4 ℃以12000g离心2分钟,将上清转移到另一良心管中。有些工作者认为不必用酚:氯仿进行抽提,然而由于一些未知的原因,省略这一步,往往会得到可耐受限制酶切反应的DNA。

6) 用2倍体积的乙醇于室温沉淀双锭DNA。振荡混合,于室温放置2分钟。

7) 用微量离心机于4℃以12 000g离心5分钟。

8) 小心吸去上清液,将离心管倒置于一张纸巾上,以使所有液体流出。再将附于管壁的液滴除尽。

9) 用1ml70%乙醇于4℃洗涤双链DNA沉淀,去掉上清,在空气中使核酸沉淀干燥10分钟。

i. 此法制备的高拷贝数质粒(如Xf3或pUC),其产量一般约为:每毫升原细菌培养物3-5μg。

ii. 如果要通过限制酶切割反应来分析DNA,可取1μl DNA溶液加到另一含8μl 水的微量离心管内,加1μl 10×限制酶缓冲液和1单位所需限制酶,在适宜温育1-2小时。将剩余的DNA贮存于-20℃。

iii. 此方法按适当比例放大可适用于100ml细菌培养物:。

3、煮沸裂解。

1) 将细菌沉淀,所得重悬于350μlSTET中。STET:0.1mol/L NaCL,10mmol/L Tris.Cl(pH8.0),1mmol/L EDTA(pH8.0),5% Triton X-100。

2) 加25μl新配制的溶菌酶溶液[10mg/ml,用10mmol/L Tris.Cl(pH8.0)配制],振荡3秒钟以混匀之。如果溶淮中pH低于8.0,溶菌酶就不能有效发挥作用。3) 将离心管放入煮沸的水浴中,时间恰为40秒。

4) 用微量离心机于室温以12000g离心10分种。

5) 用无菌牙签从微量离心管中去除细菌碎片。

6) 在上清中加入40μl 5mol/L乙酸钠(pH5.2)和420μl异丙醇,振荡混匀,于室温放置5分钟。

7) 用微量离心机于4℃以12 000g离心5分种,回收核酸沉淀。

8) 小心吸去上清液,将离心管倒置于一张纸巾上,以使所有液体流出。再将附于管壁的液滴除尽。除去上清的简便方法是用一次性使用的吸头与真空管道相连,轻缓抽吸,并用吸头接触液面。当液体从管中吸出时,尽可能使吸头远离核酸沉淀,然后继续用吸头通过抽真空除去附于管的液滴。

9) 加1ml 70%乙醇,于4℃以12 000g离心2分钟。

10)按步骤8)所述再次轻轻地吸去上清,这一步操作要格外小心,因为有时沉淀块贴壁不紧,去除管壁上形成的所有乙醇液滴,打开管口,放于室温直至乙醇挥发殆尽,管内无可见的液体(2-5)分钟。11)用50μl含无DNA酶的胰RNA酶(20μg/ml)的TE(pH8.0)溶解核酸稍加振荡,贮存于-20℃。注:当从表达内切核酸酶A的大肠杆菌株(endA 株,如HB101 )中小量制粒尤其DNA时,建议舍弃煮沸法。因为煮沸步骤不能完全灭活内切核酸酶A,以后在Mg 2 存在下温育(V 中用限制酶时)质粒DNA可被降解。在上述方案的步骤9)之间增加一步,即用酚:氯仿进行抽提,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2.质粒DNA小量制备的问题与对策

碱裂解和煮沸都极其可靠,重复性也很好,而且一般没有什么麻烦。多年来,在我们实验室中日常使用这两种方法的过程中,只碰到过两个问题:

1、有些工作者首次进行小量制备时,有时会发现质粒DNA不能被限制酶所切割,这几乎总是由于从细菌沉淀或从核酸沉淀中去除所有上清液时注意得不够。大多数情况下,用酚:氯仿对溶液进行抽提可以去除小量备物中的杂质。如果总是依然存在,可用离心柱层析注纯化DNA。

2、在十分偶然的情况下,个别小时制备物会出现无质粒DNA的现象。这几乎肯定是由于核酸沉淀颗粒已同乙醇一起被弃去。

(五)质粒DNA的大量制备

1.在丰富培养基中扩增质粒

许多年来,一直认为在氯霉素存在下扩增质粒只对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上的细菌有效,然而在带有pMBl或ColEl复制子的高拷贝数质粒的大肠杆菌菌株中,采用以下步骤可提高产量至每500ml培养物2-5mg质粒DNA,而且重复性也很好。

1) 将30ml含有目的质粒的细菌培养物培养到对数晚期(DNA 600约0.6)。培养

基中应含有相应抗生素,用单菌落或从单菌落中生长起来的小量液体闭关物进行接种。

2) 将含相应抗生素的500ml LB或Terrific肉汤培养基(预加温至37℃)施放入25ml对数晚期的培养物,于37℃剧烈振摇培养25小时(摇床转速300转/分),所得培养物的OD 600值约为0.4。

3) 可做可不做:加2.5ml氯霉素溶液(34mg/ml溶于乙醇),使终浓度为170μg/ml。像pBR322一类在宿主菌内只以中等拷贝娄竿行复的质粒,有必要通过扩增。这些质粒只要从生长达到饷新一代的质粒(如pUC质粒)可复制达到很高的拷贝数,因此无需扩增。这些质粒只要从生长达到饱和的细菌培养物即可大量提纯。但用氯霉素进行处理,具有抑制细菌复制的优点,可减少细菌裂解物的体积和粘稠度,极大地简化质粒纯化的过程。所以一般说来,尽管要在生长中的细菌培养物里加入氯霉素略显不便,但用氯霉素处理还是利大于弊。

4)于37℃剧烈振摇(300转/分),继续培养12-16小时。

2.细菌的收获和裂解

1、收获。

1) 4℃以4000转/分离心15分钟,弃上清,敞开离心管口并倒置离心管使上清全部流尽。

2) 将细菌沉淀重悬于100ml用冰预冷的STE中。STE:0.1mol/L NaCl,10mmol/L Tris-HCl(pH8.0),1mmol/L EDTA(pH8.0)。

3) 按步骤1)所述方法离心,以收集细菌细胞。

2、碱裂解法。

1) 将冼过的500ml 培养物的细菌沉淀物[来自收获细菌的步骤3] 重悬于10ml(18ml)溶液I中。

2) 加1ml(2ml)新配制的溶菌酶溶液[10mg/ml,溶于10mmol/L Tris-HCl(pH8.0)]。当溶液的pH值低于8.0时,溶菌酶不能有效工作。

3) 加20ml(40ml)新配制的溶液Ⅱ。盖紧瓶盖,缓缓颠倒离心瓶数次,以充分混匀内容物。于室温放置5-10分钟。

4) 加15nl(20ml)用冰预冷的溶液Ⅲ。封住瓶口,摇动离心瓶数次以混匀内容物,此时应不再出现分明的两个液相。置冰上放10分钟,应形成一白色絮状沉淀。于0℃放置后所形成的沉淀应包括染体DNA、高分子量RNA和钾-SDS-蛋白质-膜复合物。

5) 用合适转头于4℃以4000转/分离心15分钟,不开刹车而使转头自然停转。如果细菌碎片贴壁不紧,可以5000转/分再度离心20分钟,然后尽可能将上清全部转到另一瓶中,弃去残留在离心管内的粘稠状液体。未能形成致密沉淀块的原因通常是由于溶液Ⅲ与细菌裂解物混合不充分[步骤4)]。

6) 上清过滤至一250ml离心瓶中,加0.6体积的异丙醇,充分混匀,于室温放置10分钟。

7) 用合适转头于室温以500转/分离心15分钟,回收核酸。如于4℃离心,盐也会了生沉淀。

8) 小心倒掉上清,敞开瓶口倒置离心瓶使残余上清液流尽,于室温用70%乙醇

洗涤沉积管壁。倒出乙醇,用与真空装置相联的巴期德吸出附于瓶壁的所有液滴,于室温将瓶倒置放在纸巾上,使最后残余的痕量乙醇挥殆尽。

9) 用3ml TE(pH8.0)溶解核酸沉淀。

(六)质粒DNA的纯化

1.聚乙二醇沉淀法提取质粒DNA

1、将核酸溶液所得]转入15mlCorex 管中,再加3ml 用冰预冷的5mol/L LiCl 溶液,充分混匀,用合适转头于4℃下以10000转/分离心10分钟。LiCl可沉淀高分子RNA。

2、将上清转移到另一30mlCorex管内,加等量的异丙醇,充分混匀,用SorvallSS34转头(或与其相当的转尖)于室温以10 000转/分离心10分钏,回收沉淀的核酸。

3、小心去掉上清,敞开管口,将管倒置以使最后残留的液滴流尽。于室温用70%乙醇洗涤沉淀及管壁,流尽乙醇,用与真空装置相连的巴其德吸管吸去附于管壁的所有液滴,敞开管口并将管侄置,在纸巾上放置几分钟,以使最后残余的痕量乙醇蒸发殆尽。

4、用500μl含无DNA酶的胰RNA酶(20μg/ml )的TE(pH8.0)溶解沉淀,将溶液转到一微量离心管中,于室温放置30分钟。

5、加500μl含13%(w/v)聚乙二醇(PEG 8000)的1.6mol/L NaCl,充分混合,用微量离心机于4℃以12000g离心5分钟,以回收质粒DNA。

6、吸出上清,用400μl TE(pH8.0)溶解质粒DNA沉淀。用酚、酚:氯仿、氯仿各抽1次。

7、将水相转到另一微量离心管中,加100μl 10mol/L乙醇铵,充分混匀,加2倍体积(约1ml)乙醇,于室温放置10分钟,于4℃以12 000g离心5分钟,以回收沉淀的质粒DNA。

8、吸去上清,加200μl处于4℃以12 000g离心2分钟。

9、吸去上清,敞开管口,将管置于实验桌上直到最后可见的痕量乙醇蒸发殆尽。

10)用500μl TE(pH8.0)溶解沉淀1:100稀释[用TE(pH8.0)] 后测量OD 260,计算质粒DNA的浓度(1OD260=50μg质粒DNA/ml),然后将DNA贮于-20℃。10、纯化。

2.一些试剂的生化作用原理

1、溶液Ⅰ

溶霉菌:水解菌体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肽聚糖中的β-1,4糖苷键,因而具有溶菌作用。

葡萄糖:增加溶液的粘度,防止DNA受机械剪切力作用而降解。

EDTA:金属离子螯合剂,螯合Mg2+,Ca2+等金属离子,抑制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对DNA的降解作用(DNase 作用时需要一定的金属离子强度作辅基),同时EDTA的存在,有利于溶霉菌的作用。因为溶霉菌的反应要求有较低的离子强度环境。

2、溶液Ⅱ-NaOH-SDS液

NaOH:核酸在pH值为5~9的溶液中是最稳定的,但pH大于12或小于3时,就会引起双键之间氢键的解离而变性。在溶液Ⅱ中的NaOH浓度为0.2N,加入提取液时,该系统的pH就会高达12.6,因而促使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

SDS: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功能有:溶解细胞膜上的脂肪与蛋白,从而破坏细胞膜;解聚细胞中的核蛋白SDS蛋白质结合为复合物,使蛋白变性沉淀下来,但SDS能抑制核糖核酸没的作用,所以在以后的提取过程中,必须把它去除干净,以防用RNase去除RNA时受到干扰。

3、溶液Ⅲ-3M KAc(pH4.8)溶液:

KAc的水溶液呈碱性,为了调节pH至4.8,必须加入大量的冰醋酸,所以该溶液实际上是KAc-HAc的缓冲液。用pH4.8的KAc溶液是为了把pH 12.6的抽取液pH调回到中性,使变性的质粒DNA能够复性,并能稳定存在。而高盐的3mol∕L KAc有利于变性的大分子染色体DNA、RNA以及SDS-蛋白质复合物凝聚而沉淀之。前者是因为中和核酸上的电荷。减少相斥力而互相聚合,后者是因为钠盐与SDS-蛋白质复合物作用后,能形成溶解度较小的钠盐形式复合物,使沉淀完全。

4、为什么用无水乙醇沉淀DNA:

此为实验中最常用的沉淀方法。乙醇的优点是低度极性,可以以任意比例和水相混容,乙醇与核酸不会起任何化学反应,对DNA很安全,因此是理想的沉淀剂。DNA溶液时以水合状态稳定存在的DNA,当加入乙醇时,乙醇会夺去DNA周

围的水分子,使DNA失水而易于聚合。一般实验中,是加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与DNA相混合。其乙醇的最终含量占67%左右。因而也可改用95%乙醇来代替无水乙醇(因无水乙醇价格更贵),但加95%乙醇使总体积增大,而DNA在溶液中总有一定程度的溶解,因而DNA损失也增大,尤其用多次乙醇沉淀时,会影响收得率。折衷的做法是初次沉淀DNA是可用95%乙醇代替无水乙醇,最后的沉淀步骤要使用无水乙醇。也可以用异丙醇选择性沉淀DNA,一般在室温下放置15~30min即可。

使用乙醇在低温条件下沉淀DNA,分子运动大大减少,DNA易于聚合而沉淀,且温度越低,DNA沉淀得越快。

5、RNase处理核糖核酸后,再次沉淀DNA时为什么一定要加NaAc至最浓度达0.1~0.25M。

在pH 8左右的DNA溶液中,DNA分子是带负电荷的,加一定浓度的NaAc,使Na+中和DNA分子上的负电荷,减少DNA分子之间的同性电荷相斥力,易于互相聚合而形成DNA纳盐沉淀。当加入大量盐溶液浓度太低时,只有部分DNA形成DNA钠盐聚合,这样就造成DNA沉淀不完全。当加入的盐溶液浓度太高时,其效果也不太好,在沉淀的DNA中,由于过多的盐杂质存在,影响DNA 的酶切等反应,必须要进行洗涤或重沉淀。

6、为什么将DNA保存于TE缓冲液中?

在基因操作实验中,选择缓冲液的主要原则是考虑DNA的稳定性及缓冲液成分不产生干扰作用。磷酸盐缓冲系统(pKa2=7.2)、硼酸系统(pKal=9.24)等虽然也都符合细胞内环境的生理范围(pH),可以作为DNA的保存液,但在转化实验时,磷酸根将与Ca2+产生沉淀;在DNA酶反应时,不同的煤对辅助因子的种类及数量要求不同,有的要求高盐离子浓度,有哦则要求低盐离子浓度,采用Tris-HCL(pKa=8.0)的缓冲系统,由于缓冲对时Tris+/Tris,不存在金属离子的干扰作用,故在提取或保存DNA时,大都采用Tris-HCL系统,而TE缓冲液中的EDTA 更能稳定DNA的活性。

3.操作要领:

1、该实验成功的标志是把染色体DNA,蛋白质与RNA去除干净。获得一定收得率的质粒DNA。去掉染色体DNA最为重要,也较困难。因为在全部提取过程中,只有一次机会去除染色体DNA,其关键步骤是加入溶液Ⅱ与溶液Ⅲ时,控制变性与复性操作时机,既要使试剂与染色体DNA充分作用使之变性;又要使染色体DNA不断裂成小片段而能与质粒DNA相分离。这就要求试剂与溶菌液充分摇匀。摇动时用力适当。一般加入SDS后要注意不能过分用力振荡,但又

必须让它反应充分。

2、当加入溶液Ⅱ5min后,若没有看到溶液变稠时,实验不能再继续做下去了。

3、配置试剂时,要用重蒸水配置外,其器皿必须严格清洗,最后要用重蒸水冲洗三次,凡可以进行灭菌的试剂与用具都要经过高压蒸汽灭菌,防止其他杂质或酶对DNA的降解,对Ep管、Tip头与非玻璃离心管等只能湿热灭菌,然后放置在50℃温箱中烘干使用。

4、用乙醇沉淀DNA时,要观察水相与乙醇之间没有分层现象之后,才可放在冰箱中去沉淀DNA。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配方,操作说明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一、基本概念 1.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能够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包括真核生物的细胞器和细菌细胞中染色体以外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现在习惯上用来专指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等生物中染色体以外的DNA分子。在基因工程中质粒常被用做基因的载体。许多细菌除了染色体外,还有大量很小的环状DNA分子,这就是质粒(plasmid)。质粒上常有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例如,四环素抗性基因或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等。有些质粒称为附加体(episome),这类质粒能够整合进细菌的染色体,也能从整合位置上切离下来成为游离于染色体外的DNA分子。 目前,已发现有质粒的细菌有几百种,已知的绝大多数的细菌质粒都是闭合环状DNA分子(简称cccDNA)。细菌质粒的相对分子质量一般较小,约为细菌染色体的0.5%~3%。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大致上可以把质粒分成大小两类:较大一类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0×106以上,较小一类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106以下(少数质粒的相对分子质量介于两者之间)。每个细胞中的质粒数主要决定于质粒本身的复制特性。按照复制性质,可以把质粒分为两类:一类是严紧型质粒,当细胞染色体复制一次时,质粒也复制一次,每个细胞内只有1~2个质粒;另一类是松弛型质粒,当染色体复制停止后仍然能继续复制,每一个细胞内一般有20个左右质粒。一般分子量较大的质粒属严紧型。分子量较小的质粒属松弛型。质粒的复制有时和它们的宿主细胞有关,某些质粒在大肠杆菌内的复制属严紧型,而在变形杆菌内则属松弛型。 在基因工程中,常用人工构建的质粒作为载体。人工构建的质粒可以集多种有用的特征于一体,如含多种单一酶切位点、抗生素耐药性等。常用的人工质粒运载体有pBR322、pSC101。pBR322含有抗四环素基因(Tcr)和抗氨苄青霉素基因(Apr),并含有5种内切酶的单一切点。如果将DNA片段插入EcoRI切点,不会影响两个抗生素基因的表达。但是如果将DNA片段插入到HindIII、BamHI 或SalI切点,就会使抗四环素基因失活。这时,含有DNA插入片段的pBR322将使宿主细菌抗氨苄青霉素,但对四环素敏感。没有DNA插入片段的pBR322会使宿主细菌既抗氨苄青霉素又抗四环素,而没有pBR322质粒的细菌将对氨苄

实验一 碱法提取质粒DNA

实验一碱法提取质粒DNA 一、目的 掌握微量移液器、高速离心机等的正确使用 掌握碱法提取质粒DNA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 从细菌中分离质粒DNA的方法都包括3个基本步骤:培养细菌使质粒扩增;收集和裂解细胞;分离和纯化质粒DNA。从大肠杆菌中抽提质粒DNA的方法很多,可以在实验中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碱变性法因其抽提效果好,收得率高,获得的DNA可用于酶切、连接与转化,因而被各实验室广泛采用。碱变性法抽提质粒DNA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染色体DNA和质粒DNA分子量的巨大差异而达到分离的。首先用含一定浓度葡萄糖的缓冲液(溶液Ⅰ)悬浮菌体,再加入溶液II(NaOH、SDS)后,碱性环境下菌体的细胞壁裂解,而使质粒缓慢释放出来,并且碱性条件使DNA的氢键断裂,宿主染色体双螺旋结构解开而变性,而闭合环状的质粒DNA的两条链不会完全分离,当加入溶液III中和后,宿主染色体DNA相对分子质量大,还没来得及复性,就在冰冷的条件下与SDS、蛋白质、高分子量的RNA等缠绕在一起而沉淀下来,而质粒DNA由于能够迅速配对恢复原来的构型而溶解在上清液中。然后用酚、氯仿多次抽提进一步纯化质粒DNA 。氯仿可使蛋白变性并有助于液相与有机相的分开,异戊醇则可起消除抽提过程中出现的泡沫。再用两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洗涤沉淀,以去除残留的氯仿。最后用75%乙醇溶液洗涤沉淀,以去除残留的盐离子。最后获得的质粒DNA储存在TE溶液中,-20℃保存。用于下一步凝胶电泳鉴定。 三、仪器设备、材料与试剂 仪器设备 恒温培养箱恒温摇床台式离心机高压灭菌锅制冰机电子天平pH计 量筒(10 mL,100 mL,500 mL,1 000 mL)烧杯(50 mL,100 mL,500 mL,1 000 mL)一次性手套无粉乳胶手套(光明牌,大、中、小三种号码) 玻璃棒称量勺微量移液器(1 000 μL,200 μL,20 μL)酒精灯灭菌的1.5 mL 离心管(eppendorf管)灭菌吸头(1 000 μL,200 μL),相应的吸头盒吸水纸

SDS-碱裂解法原理

碱裂解法质粒提取的原理 碱裂解法从大肠杆菌制备质粒,是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实验室每天都要用的常规技术。下面是该法的提取原理: 碱法质粒抽提用到三种溶液: 溶液I,50 mM葡萄糖/ 25 mM Tris-Cl / 10 mM EDTA,pH 8.0; 溶液II,0.2 N NaOH / 1% SDS; 溶液III,3 M 醋酸钾/ 2 M 醋酸。 溶液I的作用 任何生物化学反应,首先要控制好溶液的pH,因此用适当浓度的和适当pH值的Tris-Cl 溶液,是再自然不过的了。那么50 mM葡萄糖是干什么的呢?说起来不可思议,加了葡萄糖后最大的好处只是悬浮后的大肠杆菌不会快速沉积到管子的底部。因此,如果溶液I中缺了葡萄糖其实对质粒的抽提本身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所以说溶液I中葡萄糖是可缺的。那么EDTA呢?大家知道EDTA是Ca2+和Mg2+等二价金属离子的螯合剂,配在分子生物学试剂中的主要作用是:抑制DNase的活性,和抑制微生物生长。在溶液I中加入高达10 mM 的EDTA,无非就是要把大肠杆菌细胞中的所有二价金属离子都螯合掉。如果不加EDTA,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磨洋工,只要是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完成质粒抽提,就不用怕DNA会迅速被降解,因为最终溶解质粒的TE缓冲液中有EDTA。如果哪天你手上正好缺了溶液I,可不可以抽提质粒呢?实话告诉你,只要用等体积的水,或LB培养基来悬浮菌体就可以了。有一点不能忘的是,菌体一定要悬浮均匀,不能有结块。 溶液II的作用 这是用新鲜的0.4 N的NaOH和2%的SDS等体积混合后使用的。要新从浓NaOH稀释制备0.4N的NaOH,无非是为了保证NaOH没有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减弱了碱性。其实破细胞的主要是碱,而不是SDS,所以才叫碱法抽提。事实上NaOH是最佳的溶解细胞的试剂,不管是大肠杆菌还是哺乳动物细胞,碰到了碱都会几乎在瞬间就溶解,这是由于细胞膜发生了从bilayer(双层膜)结构向micelle(微囊)结构的相变化所导致。用了不新鲜的0.4 N NaOH,即便是有SDS也无法有效溶解大肠杆菌,自然就难高效率抽提得到质粒。如果只用SDS当然也能抽提得到少量质粒,因为SDS也是碱性的,只是弱了点而已。很多人对NaOH 的作用误以为是为了让基因组DNA变性,以便沉淀,这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解一些书上的有关DNA变性复性的描述所导致。有人不禁要问,既然是NaOH溶解的细胞,那为什么要加SDS呢?那是为下一步操作做的铺垫。这一步要记住两点:第一,时间不能过长,因为在这样的碱性条件下基因组DNA片断会慢慢断裂;第二,必须温柔混合,不然基因组DNA也会断裂。基因组DNA的断裂会带来麻烦。 溶液III的作用 溶液III加入后就会有大量的沉淀,但大部分人却不明白这沉淀的本质。最容易产生的误解是,当SDS碰到酸性后发生的沉淀。如果你这样怀疑,往1%的SDS溶液中加如2M 的醋酸溶液看看就知道不是这么回事了。大量沉淀的出现,显然与SDS的加入有关系。如果在溶液II中不加SDS会怎样呢,也会有少量的沉淀,但量上要少得多,显然是盐析和酸变性沉淀出来的蛋白质。既然SDS不是遇酸发生的沉淀,那会不会是遇盐发生的沉淀呢?在1%的SDS溶液中慢慢加入5 N的NaCl,你会发现SDS在高盐浓度下是会产生沉淀的。因此高浓度的盐导致了SDS的沉淀。但如果你加入的不是NaCl而是KCl,你会发现沉淀的量要多的多。这其实是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sulfate)遇到钾离子后变成了十二

质粒DNA提取方法与原理

质粒提取的原理、操作步骤、各溶液的作用 细菌质粒是一类双链、闭环的DNA,大小范围从1kb至200kb以上不等。各种质粒都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独立于细胞染色体之外的自主复制的遗传成份,通常情况下可持续稳定地处于染色体外的游离状态,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可逆地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胞分裂传递到后代。 质粒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基因克隆的载体分子,重要的条件是可获得大量纯化的质粒DNA分子。目前已有许多方法可用于质粒DNA的提取,本实验采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 碱裂解法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备质粒DNA的方法,其基本原理为:当菌体在NaOH和 SDS溶液中裂解时,蛋白质与DNA 发生变性,当加入中和液后,质粒DNA分子能够迅速复性,呈溶解状态,离心时留在上清中;蛋白质与染色体DNA不变性而呈絮状,离心时可沉淀下来。 纯化质粒DNA的方法通常是利用了质粒DNA相对较小及共价闭环两个性质。例如,氯化铯-溴化乙锭梯度平衡离心、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聚乙二醇分级沉淀等方法,但这些方法相对昂贵或费时。对于小量制备的质粒DNA,经过苯酚、氯仿抽提,RNA酶消化和乙醇沉淀等简单步骤去除残余蛋白质和RNA,所得纯化的质粒DNA已可满足细菌转化、DNA片段的分离和酶切、常规亚克隆及探针标记等要求,故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常用。 一、试剂准备 1. 溶液Ⅰ: 50mM葡萄糖,25mM Tris-HCl(pH 8.0),10mM EDTA(pH 8.0)。1M Tris-HCl (pH 8.0)1 2.5ml,0.5M EDTA(pH 8.0)10ml,葡萄糖4.730g,加ddH2O至500ml。在10 lbf/in2高压灭菌15min ,贮存于4℃。 任何生物化学反应,首先要控制好溶液的pH,因此用适当浓度的和适当pH值的Tris-Cl溶液。50 mM葡萄糖最大的好处只是悬浮后的大肠杆菌不会快速沉积到管子的底部。因此,如果溶液I中缺了葡萄糖其实对质粒的抽提本身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所以说溶液I中葡萄糖是可缺的。EDTA呢?大家知道EDTA是Ca2+和Mg2+等二价金属离子的螯合剂,配在分子生物学试剂中的主要作用是:抑制DNase的活性,和抑制微生物生长。在溶液I中加入高达 10 mM 的EDTA,无非就是要把大肠杆菌细胞中的所有二价金属离子都螯合掉。如果不加EDTA,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磨洋工,只要是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完成质粒抽提,就不用怕DNA会迅速被降解,因为最终溶解质粒的TE缓冲液中有EDTA。如果哪天你手上正好缺了溶液I,可不可以抽提质粒呢?实话告诉你,只要用等体积的水,或LB培养基来悬浮菌体就可以了。 NaOH也使DNA变性,但只是个副产物,在溶液3加入后其中的醋酸和NaOH中和,质粒DNA恢复活性 2. 溶液Ⅱ:0.2N NaOH,1% SDS。2N NaOH 1ml,10%SDS 1ml,加ddH2O至10ml。使用前临时配置。 这是用新鲜的0.4 N的NaOH和2%的SDS等体积混合后使用的。要新从浓NaOH稀释制备0.4N的NaOH,无非是为了保证NaOH没有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减弱了碱性。很多人不知道其实破细胞的主要是碱,而不是SDS,所以才叫碱法抽提。事实上NaOH是最佳的溶解细胞的试剂,不管是大肠杆菌还是哺乳动物细胞,碰到了碱都会几乎在瞬间就溶解,这是由于细胞膜发生了从bilayer(双层膜)结构向 micelle(微囊)结构的相变化所导致。用了不新鲜的0.4 N NaOH,即便是有SDS 也无法有效溶解大肠杆菌(不妨可以自己试一下),自然就难高效率抽提得到质粒。如果只用SDS当然也能抽提得到少量质粒,因为 SDS也是碱性的,只是弱了点而已。很多人对NaOH的作用误以为是为了让基因组DNA变性,以便沉淀,这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解一些书上的有关DNA变性复性的描述所导致。有人不禁要问,既然是NaOH溶解的细胞,那为什么要加SDS 呢?那是为下一步操作做的铺垫。这一步要记住两点:第一,时间不能过长,千万不要这时候去接电话,因为在这样的碱性条件下基因组DNA片断会慢慢断裂;第二,必须温柔混合(象对待女孩子一样),不然基因组DNA也会断裂。基因组 DNA 的断裂会带来麻烦。 3.溶液Ⅲ:醋酸钾(KAc)缓冲液,pH 4.8。5M KAc 300ml,冰醋酸 57.5ml,加ddH2O至500ml。4℃保存备用。 溶液III加入后就会有大量的沉淀,但大部分人却不明白这沉淀的本质。最容易产生的误解是,当SDS碰到酸性后发生的沉淀。如果你这样怀疑,往1%的 SDS溶液中加如2M的醋酸溶液看看就知道不是这么回事了。大量沉淀的出现,显然与SDS的加入有关系。如果在溶液II中不加SDS会怎样呢,也会有少量的沉淀,但量上要少得多,显然是盐析和酸变性沉淀出来的蛋白质。既然SDS不是遇酸发生的沉淀,那会不会是遇盐发生的沉淀呢?在1%的SDS溶液中慢慢加入5 N的NaCl,你会发现SDS在高盐浓度下是会产生沉淀的。因此高浓度的盐导致了SDS的沉淀。但如果你加入的不是NaCl而是KCl,你会发现沉淀的量要多的多。这其实是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sulfate)遇到钾离子后变成了十二烷基硫酸钾(potassium dodecylsulfate, PDS),而PDS是水不溶的,因此发生了沉淀。如此看来,溶液III加入后的沉淀实际上是

(完整word版)质粒抽提原理

为了方便理解,这里罗列一下碱法质粒抽提用到三种溶液:溶液I,50 mM葡萄糖/ 25 mM Tris-Cl / 10 mM EDTA,pH 8.0;溶液II,0.2 N NaOH / 1% SDS;溶液III,3 M 醋酸钾/ 2 M 醋酸。 让我们先来看看溶液I的作用。任何生物化学反应,首先要控制好溶液的pH,因此用适当浓度的和适当pH值的Tris-Cl 溶液,是再自然不过的了。那么50 mM葡萄糖是干什么的呢?说起来不可思议,加了葡萄糖后最大的好处只是悬浮后的大肠杆菌不会快速沉积到管子的底部。因此,如果溶液I中缺了葡萄糖其实对质粒的抽提本身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所以说溶液I中葡萄糖是可缺的。那么EDTA呢?大家知道EDTA是Ca2+和Mg2+等二价金属离子的螯合剂,配在分子生物学试剂中的主要作用是:抑制DNase的活性,和抑制微生物生长。在溶液I中加入高达10 mM 的EDTA,无非就是要把大肠杆菌细胞中的所有二价金属离子都螯合掉。如果不加EDTA,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磨洋工,只要是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完成质粒抽提,就不用怕DNA会迅速被降解,因为最终溶解质粒的TE缓冲液中有EDTA。如果哪天你手上正好缺了溶液I,可不可以抽提质粒呢?实话告诉你,只要用等体积的水,或LB培养基来悬浮菌体就可以了。有一点不能忘的是,菌体一定要悬浮均匀,不能有结块。 轮到溶液II了。这是用新鲜的0.4 N的NaOH和2%的SDS等体积混合后使用的。要新从浓NaOH稀释制备0.4 N的NaOH,无非是为了保证NaOH没有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减弱了碱性。很多人不知道其实破细胞的主要是碱,而不是SDS,所以才叫碱法抽提。事实上NaOH是最佳的溶解细胞的试剂,不管是大肠杆菌还是哺乳动物细胞,碰到了碱都会几乎在瞬间就溶解,这是由于细胞膜发生了从bilayer(双层膜)结构向micelle(微囊)结构的相变化所导致。用了不新鲜的0.4N NaOH,即便是有SDS也无法有效溶解大肠杆菌(不妨可以自己试一下),自然就难高效率抽提得到质粒。如果只用SDS当然也能抽提得到少量质粒,因为SDS也是碱性的,只是弱了点而已。很多人对NaOH的作用误以为是为了让基因组DNA变性,以便沉淀,这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解一些书上的有关DNA变性复性的描述所导致。有人不禁要问,既然是NaOH溶解的细胞,那为什么要加SDS呢?那是为下一步操作做的铺垫。这一步要记住两点:第一,时间不能过长,千万不要这时候去接电话,因为在这样的碱性条件下基因组DNA片断会慢慢断裂;第二,必须温柔混合(象对待女孩子一样),不然基因组DNA也会断裂。基因组DNA的断裂会带来麻烦,后面我再详细说明。 每个人都知道,溶液III加入后就会有大量的沉淀,但大部分人却不明白这沉淀的本质。最容易产生的误解是,当SDS 碰到酸性后发生的沉淀。如果你这样怀疑,往1%的SDS溶液中加如2 M的醋酸溶液看看就知道不是这么回事了。大量沉淀的出现,显然与SDS的加入有关系。如果在溶液II中不加SDS会怎样呢,也会有少量的沉淀,但量上要少得多,显然是盐析和酸变性沉淀出来的蛋白质。既然SDS不是遇酸发生的沉淀,那会不会是遇盐发生的沉淀呢?在1%的SDS 溶液中慢慢加入5 N的NaCl,你会发现SDS在高盐浓度下是会产生沉淀的。因此高浓度的盐导致了SDS的沉淀。但如果你加入的不是NaCl而是KCl,你会发现沉淀的量要多的多。这其实是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sulfate)遇到钾离子后变成了十二烷基硫酸钾(potassium dodecylsulfate, PDS),而PDS是水不溶的,因此发生了沉淀。如此看来,溶液III加入后的沉淀实际上是钾离子置换了SDS中的纳离子形成了不溶性的PDS,而高浓度的盐,使得沉淀更完全。大家知道SDS专门喜欢和蛋白质结合,平均两个氨基酸上结合一个SDS分子,钾钠离子置换所产生的大量沉淀自然就将绝大部分蛋白质沉淀了,让人高兴的是大肠杆菌的基因组DNA也一起被共沉淀了。这个过程不难想象,因为基因组DNA太长了,长长的DNA自然容易被PDS给共沉淀了,尽管SDS并不与DNA分子结合。那么2 M的醋酸又是为什么而加的呢?是为了中和NaOH,因为长时间的碱性条件会打断DNA,所以要中和之。基因组DNA一旦发生断裂,只要是50-100 kb大小的片断,就没有办法再被PDS共沉淀了。所以碱处理的时间要短,而且不得激烈振荡,不然最后得到的质粒上总会有大量的基因组DNA混入,琼脂糖电泳可以观察到一条浓浓的总DNA条带。很多人误认为是溶液III加入后基因组DNA无法快速复性就被沉淀了,这是天大的误会,因为变性的也好复性的也好,DNA分子在中性溶液中都是溶解的。NaOH本来是为了溶解细胞而用的,DNA分子的变性其实是个副产物,与它是不是沉淀下来其实没有关系。溶液III加入并混合均匀后在冰上放置,目的是为了PDS沉淀更充分一点。 不要以为PDS沉淀的形成就能将所有的蛋白质沉淀了,其实还有很多蛋白质不能被沉淀,因此要用酚/氯仿/异戊醇进行抽提,然后进行酒精沉淀才能得到质量稳定的质粒DNA,不然时间一长就会因为混入的DNase而发生降解。用25/24/1

【珍藏版】质粒提取中的原理

1.溶液I—溶菌液: 溶菌酶:它是糖苷水解酶,能水解菌体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肽聚糖中的β-1,4糖苷键,因而具有溶菌的作用。当溶液中pH小于8时,溶菌酶作用受到抑制。 葡萄糖:增加溶液的粘度,维持渗透压,防止DNA受机械剪切力作用而降解。 EDTA:(1)螯合Mg2+、Ca2+等金属离子,抑制脱氧核糖核酸酶对DNA的降解作用(DNa se作用时需要一定的金属离子作辅基);(2)EDTA的存在,有利于溶菌酶的作用,因为溶菌酶的反应要求有较低的离子强度的环境。 2.溶液II-NaOH-SDS液: NaOH:核酸在pH大于5,小于9的溶液中,是稳定的。但当pH>12或pH<3时,就会引起双链之间氢键的解离而变性。在溶液II中的NaOH浓度为0.2mo1/L,加抽提液时,该系统的pH就高达12.6,因而促使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 SDS:SDS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它主要功能有:(1)溶解细胞膜上的脂质与蛋白,因而溶解膜蛋白而破坏细胞膜。(2)解聚细胞中的核蛋白。(3)SDS能与蛋白质结合成为R-O-SO3-…R+-蛋白质的复合物,使蛋白质变性而沉淀下来。但是SDS能抑制核糖核酸酶的作用,所以在以后的提取过程中,必须把它去除干净,防止在下一步操作中(用RNase去除RNA时)受到干扰。 3. 溶液III--3mol/L NaAc(pH 4.8)溶液: NaAc的水溶液呈碱性,为了调节pH至4.8,必须加入大量的冰醋酸。所以该溶液实际上是Na Ac-HAc的缓冲液。用pH4.8的NaAc溶液是为了把pH12.6的抽提液,调回pH至中性,使变性的质粒DNA能够复性,并能稳定存在。而高盐的3mol/L NaAc有利于变性的大分子染色体DNA、RNA以及SDS-蛋白复合物凝聚而沉淀之。前者是因为中和核酸上的电荷,减少相斥力而

碱裂解法提质粒原理详解

从质粒提取谈起 (2009-12-22 11:18:37) 转载 标 分类:积累小常识 签: 杂 谈 从质粒提取谈起 为了方便理解,这里罗列一下碱法质粒抽提用到三种溶液:溶液I,50 mM 葡萄糖/ 25 mM Tris-Cl / 10 mM EDTA,pH 8.0;溶液II,0.2 N NaOH / 1% SDS;溶液III,3 M醋酸钾/ 2 M醋酸。 让我们先来看看溶液I的作用。任何生物化学反应,首先要控制好溶液的p H,因此用适当浓度的和适当pH值的Tris-Cl溶液,是再自然不过的了。那么50 mM葡萄糖是干什么的呢?说起来不可思议,加了葡萄糖后最大的好处只是悬浮后的大肠杆菌不会快速沉积到管子的底部。因此,如果溶液I中缺了葡萄糖其实对质粒的抽提本身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所以说溶液I中葡萄糖是可缺的。那么EDTA呢?大家知道EDTA是Ca2+和Mg2+等二价金属离子的螯合剂,配在分子生物学试剂中的主要作用是:抑制DNase的活性,和抑制微生物生长。在溶液I中加入高达10 mM的EDTA,无非就是要把大肠杆菌细胞中的所有二价金属离子都螯合掉。如果不加EDTA,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磨洋工,只要是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完成质粒抽提,就不用怕DNA会迅速被降解,因为最终溶解质粒的TE缓冲液中有EDTA.如果哪天你手上正好缺了溶液I,可不可以抽提质粒呢?实话告诉你,只要用等体积的水,或LB培养基来悬浮菌体就可以了。有一点不能忘的是,菌体一定要悬浮均匀,不能有结块。 轮到溶液II了。这是用新鲜的0.4 N的NaOH和2%的SDS等体积混合后使用的。要新从浓NaOH稀释制备0.4N的NaOH,无非是为了保证NaOH没有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减弱了碱性。很多人不知道其实破细胞的主要是碱,而不是SDS,所以才叫碱法抽提。事实上NaOH是最佳的溶解细胞的试剂,不管是大肠杆菌还是哺乳动物细胞,碰到了碱都会几乎在瞬间就溶解,这是由于细胞膜发生

碱裂解法提取dna的方法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 实验目的 1、掌握最常用的提取质粒DNA的方法和检测方法; 2、了解制备原理及各种试剂的作用。 实验原理 碱裂解法是基于DNA的变性与复性差异而达到分离目的的。碱性使质粒DNA变性,再将pH 值调至中性使其复性,复性的为质粒DNA,而染色体DNA不会复性,缠结成网状物质,通过离心除去。 细菌质粒是一类双链、闭环的DNA,大小范围从1kb至200kb以上不等。各种质粒都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独立于细胞染色体之外的自主复制的遗传成份,通常情况下可持续稳定地处于染色体外的游离状态,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可逆地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胞分裂传递到后代。 质粒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基因克隆的载体分子,重要的条件是可获得大量纯化的质粒DNA 分子。目前已有许多方法可用于质粒DNA的提取,本实验采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 碱裂解法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备质粒DNA的方法,碱变性抽提质粒DNA是基于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目的。在pH值高达12.6的碱性条件下,染色体DNA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而变性。质粒DNA的大部分氢键也断裂,但超螺旋共价闭合环状的两条互补链不会完全分离,当以pH4.8的NaAc/KAc高盐缓冲液去调节其pH值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又恢复原来的构型,保存在溶液中,而染色体DNA不能复性而形成缠连的网状结构,通过离心,染色体DNA与不稳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质-SDS 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而被除去。 一、材料 含pUC19质粒的大肠杆菌,1.5ml塑料离心管,离心管架,枪头及盒、卫生纸。 二、设备 微量移液器(20μl,200μl,1000μl),台式高速离心机,恒温振荡摇床,高压蒸汽消毒器(灭菌锅),涡旋振荡器,恒温水浴锅,双蒸水器,冰箱等。 三、试剂准备 1、LB液体培养基:称取蛋白胨(Tryptone)10 g,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 5g,NaCl 10g,溶于800ml去离子水中,用NaOH调pH至7.5,加去离子水至总体积1升,高压下蒸气灭菌20分钟。 2. 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 Amp)母液:配成100mg/ml水溶液,-20℃保存备用。 3. 溶液Ⅰ:50mM葡萄糖,25mM Tris-HCl(pH 8.0),10mM EDTA(pH 8.0)。 1M Tris-HCl (pH 8.0)12.5ml,0.5M EDTA(pH 8.0)10ml,葡萄糖4.730g,加ddH2O至500ml。在121℃高压灭菌15min ,贮存于4℃。 4. 溶液Ⅱ:0.2M NaOH,1% SDS。

质粒提取的原理、操作步骤、各溶液的作用

细菌质粒是一类双链、闭环的DNA,大小范围从1kb至200kb以上不等。各种质粒都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独立于细胞染色体之外的自主复制的遗传成份,通常情况下可持续稳定地处于染色体外的游离状态,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可逆地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胞分裂传递到后代。 质粒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基因克隆的载体分子,重要的条件是可获得大量纯化的质粒DNA 分子。目前已有许多方法可用于质粒DNA的提取,本实验采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碱裂解法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备质粒DNA的方法,其基本原理为:当菌体在NaOH 和 SDS溶液中裂解时,蛋白质与DNA发生变性,当加入中和液后,质粒DNA分子能够迅速复性,呈溶解状态,离心时留在上清中;蛋白质与染色体DNA不变性而呈絮状,离心时可沉淀下来。 纯化质粒DNA的方法通常是利用了质粒DNA相对较小及共价闭环两个性质。例如,氯化铯-溴化乙锭梯度平衡离心、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聚乙二醇分级沉淀等方法,但这些方法相对昂贵或费时。对于小量制备的质粒DNA,经过苯酚、氯仿抽提,RNA酶消化和乙醇沉淀等简单步骤去除残余蛋白质和RNA,所得纯化的质粒DNA已可满足细菌转化、DNA片段的分离和酶切、常规亚克隆及探针标记等要求,故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常用。 一、试剂准备 1. 溶液Ⅰ: 50mM葡萄糖,25mM Tris-HCl(pH 8.0),10mM EDTA(pH 8.0)。1M Tris-HCl[t1] (pH 8.0)1 2.5ml,0.5M EDTA(pH 8.0)10ml,葡萄糖4.730g,加ddH2O至500ml。在10 lbf/in2高压灭菌15min ,贮存于4℃。 任何生物化学反应,首先要控制好溶液的pH,因此用适当浓度的和适当pH值的Tris-Cl溶液。50 mM葡萄糖最大的好处只是悬浮后的大肠杆菌不会快速沉积到管子的底部。因此,如果溶液I中缺了葡萄糖其实对质粒的抽提本身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所以说溶液I 中葡萄糖是可缺的。EDTA呢?大家知道EDTA是Ca2+和Mg2+等二价金属离子的螯合剂,配在分子生物学试剂中的主要作用是:抑制DNase的活性,和抑制微生物生长。在溶液I 中加入高达 10 mM 的EDTA,无非就是要把大肠杆菌细胞中的所有二价金属离子都螯合掉。如果不加EDTA,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磨洋工,只要是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完成质粒抽提,就不用怕DNA会迅速被降解,因为最终溶解质粒的TE缓冲液中有EDTA。如果哪天你手上正好缺了溶液I,可不可以抽提质粒呢?实话告诉你,只要用等体积的水,或LB培养基来悬浮菌体就可以了。 NaOH也使DNA变性,但只是个副产物,在溶液3加入后其中的醋酸和NaOH中和,质粒DNA恢复活性 2. 溶液Ⅱ:0.2N NaOH,1% SDS。2N NaOH 1ml,10%SDS 1ml,加ddH2O至10ml。使用前临时配置[t2]。 这是用新鲜的0.4 N的NaOH和2%的SDS等体积混合后使用的。要新从浓NaOH稀释制备0.4N的NaOH,无非是为了保证NaOH没有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减弱了碱性。很多人不知道其实破细胞的主要是碱,而不是SDS,所以才叫碱法抽提。事实上NaOH是最佳的溶解细胞的试剂,不管是大肠杆菌还是哺乳动物细胞,碰到了碱都会几乎在瞬间就溶解,这是由于细胞膜发生了从bilayer(双层膜)结构向 micelle(微囊)结构的相变化所导致。用了不新鲜的0.4 N NaOH,即便是有SDS也无法有效溶解大肠杆菌(不妨可以自己试一下),自然就难高效率抽提得到质粒。如果只用SDS当然也能抽提得到少量质粒,因为 SDS也是碱性的,只是弱了点而已。很多人对NaOH的作用误以为是为了让基因组DNA变性,以便沉淀,这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解一些书上的有关DNA变性复性的描述所导致。有人不禁要问,既然是NaOH溶解的细胞,那为什么要加SDS呢?那是为下一步操作做的铺垫。这一步要记住两点:第一,时间不能过长,千万不要这时候去接电话,因为在这样的碱性条件下基

碱裂解发制备质粒DNA原理

碱裂解发制备质粒DNA原理 试验原理: 碱裂解法是较常用的提取的方法。其优点是收获率高,适于多数的菌株,所得产物经纯化后可满足多数的DNA重组操作。十二烷基磺酸钠进行质粒的小量制备。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它既能使细菌细胞裂解,又能使一些蛋白质变性(NaOH对细胞的裂解作用强于SDS)。用SDS处理细菌后,会导致细菌细胞破裂,释放出质粒DNA和染色体DNA,两种DNA在强碱环境都会变性。由于质粒和主染色体的拓扑结构不同,变性时前者虽然两条链分离,却仍然缠绕在一起不分开;但后者完全变性分甚至出现断裂,因此,当加入pH4.8的酸性乙酸钾降低溶液pH值,使溶液pH值恢复较低的近中性水平时,质粒的两条小分子单链可迅速复性恢复双链结构,但是主染色体DNA则难以复性。在离心时,大部分主染色体与细胞碎片,杂质等缠绕一起被沉淀,而可溶性的质粒DNA留在上清夜中。再由异丙醇沉淀、乙醇洗涤,可得到纯化的质粒DNA。碱裂解法提取的质粒DNA可直接用于酶切、pcr扩增、银染序列分析等。 各试剂的作用: 1、溶液I:pH8.0 GET缓冲液(50mmol葡萄糖,10mmol/LEDTA,25mmol/L Tris-HCl);溶液I可成批配制,在10 lbf/in2(6.895x104Pa)高压下蒸气灭菌15min,贮存于4℃。葡萄糖的作用是使悬浮后的大肠杆菌不会很快沉积到管子的底部,增加溶液的粘度,维持渗透压及防止DNA受机械剪切力作用而降解。EDTA是Ca2+和Mg2+等二价金属离子的螯合剂,在溶液I中加入EDTA,是要把大肠杆菌细胞中的二价金属离子都螯合掉。从而起到抑制DNase对DNA的降解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 2、溶液Ⅱ:0.2mol/LNaOH(内含1%的SDS),这个用的时候需现配。要新配置溶液Ⅱ是为了避免NaOH接触空气中的CO2而减弱了碱性。NaOH是最佳溶解细胞的试剂。不管是大肠杆菌还是哺乳动物细胞,碰到了碱都会在瞬间溶解,这是由于细胞膜发生了从bilayer(双层膜)结构向micelle(微囊)结构的相变化。用不新鲜的0.4 N NaOH,即便有SDS也无法有效溶解大肠杆菌。SDS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它主要作用是:a溶解细胞膜上的脂质与蛋白,从而破坏细胞膜。b解聚细胞中的核蛋白。c能与蛋白质结合成为R-O-SO3-…R+-蛋白质的复合物,使蛋白质变性而沉淀下来。SDS能抑制核糖核酸酶的作用,所以在接下来的提取过程必须把它去除干净,以便下一步试验的更好进行。 3、溶液Ⅲ:pH4.8乙酸钾溶液(60ml 5mol/L KAc,11.5ml冰醋酸,28.5mlH2O);该溶液钾离子浓度为3mol/L,醋酸根离子浓度为5mol/L.pH4.8的乙酸钾溶液是为了把抽提液的pH调至中性,从而使变性的质粒DNA复性,且稳定存在。溶液III加入后的沉淀实际上是K+置换了SDS中的Na+形成了不溶性的PDS,而高浓度的盐有利于变性的大分子染色体DNA、RNA 以及SDS-蛋白复合物凝聚,使得沉淀更完全。前者是因为中和核酸上的电荷,减少相斥力而互相聚合,后者是因为盐与SDS-蛋白复合物作用后,能形成较小的盐形式复合物。 4、异丙醇;采用PEG(6000)沉淀DNA,大小不同的DNA分子所用的PEG的浓度也不同,PEG的浓度低,选择性沉淀DNA分子量大,大分子所需PEG的浓度只需1%左右,小分子所需PEG浓度高达20%。 5、无水乙醇:乙醇可以以任意比和水相混溶,而DNA溶液是DNA 以水合状态稳定存在,同时乙醇与核酸不起化学反应,因此是理想的沉淀剂。加入的乙醇后,乙醇会夺去DNA周围的水分子,DNA失水聚合。一般实验中,是加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与DNA相混合,其乙醇的最终含量占67%左右。也可改用95%乙醇来替代无水乙醇。但是加95%的乙醇使总体积增大,而DNA在溶液中有一定程度的溶解,因而DNA损失也增大,尤其用多次乙醇沉淀时,就会影响收得率。折中的做法是初次沉淀DNA时可用95%乙醇代替无水乙酵,最后的沉淀步骤要使用无水乙醇。也可以用0.6倍体积的异丙醇选择性沉淀DNA。

质粒DNA的提取碱裂解法

质粒DNA的提取(碱裂解法) 实验原理: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利用的是共价闭合环状质粒DNA与线状的染色体DNA片段在拓扑学上的差异来分离它们。在pH 值介于12.0-12.5这个狭窄的范围内,线状的DNA双螺旋结构解开变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共价闭环质粒DNA的氢键虽然断裂,但两条互补链彼此依然相互盘绕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当加入pH4.8的醋酸钾高盐缓冲液使pH降低后,共价闭合环状的质粒DNA的两条互补链迅速而准确地复性,而线状的染色体DNA的两条互补链彼此已完全分开,不能迅速而准确地复性,它们缠绕形成网状结构。通过离心,染色体DNA 与不稳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而质粒DNA却留在上清液中。 提取步骤: 1.吸取1.5mL菌液于1.5mL离心管中,4℃下12000rpm离心 2min,吸干上清液,使细菌沉淀尽可能干燥 2.加入100μLSolutionⅠ,枪头充分打匀,使细胞重新悬 浮。此步骤菌体一定要悬浮均匀,不能有结块,否则会降低抽提得率 3.加入200μL新配制的SolutionⅡ,轻柔颠倒混匀(千万 不要振荡),冰上放置至清亮(小于5min)。这一步操作要注意两点:第一,时间不能过长,因为在这样的碱性条件下基因组DNA片断会慢慢断裂;第二,必须温柔混合,不然基因组DNA也会断裂。 4.加入150μL solutionⅢ,颠倒混匀(温和振荡10秒), 使溶液Ⅲ在粘稠的细菌裂解物中分散均匀冰浴10min,使杂质充分沉淀 5.4℃下12000rpm离心15min,小心将上清转至新的1.5mL 离心管中 6.加入6μL 10μgl/μL的RaseA,混匀,37℃温浴30min。 7.等体积TriS饱和酚:氯仿:异戊醇(25:24:l)抽提1次,小 心将上清吸至新的 1.5mL离心管中 8.等体积氯仿:异戊醇(24:l)抽提1次,小心将上清吸至新 的 1.5mL离心管中

质粒提取的原理、操作步骤、各溶液的作用

质粒提取的原理、操作步骤、各溶液的作用 (2010-11-11 17:19:05) 转载▼ 分类:Biology 标签: 质粒 溶液 无水乙醇 大肠杆菌 杂谈 细菌质粒是一类双链、闭环的DNA,大小范围从1kb至200kb以上不等。各种质粒都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独立于细胞染色体之外的自主复制的遗传成份,通常情况下可持续稳定地处于染色体外的游离状态,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可逆地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胞分裂传递到后代。 质粒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基因克隆的载体分子,重要的条件是可获得大量纯化的质粒DNA分子。目前已有许多方法可用于质粒DNA的提取,下面主要介绍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的方法。 碱裂解法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备质粒DNA的方法,其基本原理为:当菌体在NaOH 和SDS溶液中裂解时,蛋白质与DNA发生变性,当加入中和液后,质粒DNA分子能够迅速复性,呈溶解状态,离心时留在上清中;蛋白质与染色体DNA不变性而呈絮状,离心时可沉淀下来。 纯化质粒DNA的方法通常是利用了质粒DNA相对较小及共价闭环两个性质。例如,氯化铯-溴化乙锭梯度平衡离心、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聚乙二醇分级沉淀等方法,但这些方法相对昂贵或费时。对于小量制备的质粒DNA,经过苯酚、氯仿抽提,RNA酶消化和乙醇沉淀等简单步骤去除残余蛋白质和RNA,所得纯化的质粒DNA已可满足细菌转化、DNA片段的分离和酶切、常规亚克隆及探针标记等要求,故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常用。 碱裂解法:此方法适用于小量质粒DNA的提取,提取的质粒DNA可直接用于酶切、PCR扩增、银染序列分析。方法如下: 1、接1%含质粒的大肠杆菌细胞于2ml LB培养基。 2、37℃振荡培养过夜。 3、取1.5ml菌体于Ep管,以4000rpm离心3min,弃上清液。 4、加0.lml溶液I(1%葡萄糖,50mM/L EDTA pH8.0,25mM/L Tris-HCl pH8.0)充分混合。 5、加入0.2ml溶液II(0.2 mM/L NaOH,1%SDS),轻轻翻转混匀,置于冰浴 5 min . 6、加入0.15m1预冷溶液III(5 mol/L KAc,pH4.8),轻轻翻转混匀,置于冰浴5 min .

质粒DNA提取方案(碱裂解法)

质粒提取原理 采用碱裂解法抽提质粒DNA是基于染色体DNA 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的。在PH大于12的碱性条件下,染色体DNA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DNA变性。质粒DNA 的大部分氢键也断裂,但超螺旋共价闭合环状结构的两条互补链不会完全分离,当以pH5.2的乙酸钠高盐缓冲液调节其pH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又恢复到原来的构型,留在溶液中。而染色体DNA不能复性而形成缠连的网状结构。通过离心,染色体DNA、不稳定的大分子RNA及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而被除去。 Solution I:葡萄糖可增加溶液的年度,维持渗透压,防止染色体DNA受机械剪切作用而被降解,污染质粒DNA;溶菌酶(可省略)水解菌体细胞壁的化学成分肽聚糖中的β-1,4糖苷键,具有溶菌的作用。当pH<8.0时,溶菌酶受到抑制;EDTA有两个作用:(1)螯合Mg2+等金属离子,抑制DNase对DNA的降解。 (2) EDTA的存在有利于溶菌酶的作用,因为溶菌酶的反应要求有较低的离子强度环境;Tris-HCl作为缓冲溶液维持适当的浓度和pH值。 Solution II:NaOH,DNA在5.012或pH<3时,就会引起双链之间氢键的解离而使DNA变性。加Solution II后系统的pH高达12.6,线性染色体DNA和环型质粒DNA氢键均发生断裂,双链解开而变性,但质粒DNA由于其闭合环型结构,氢键只发生部分断裂,且其两条链不会发生完全分离,待pH调至中性闭合环型质粒DNA很快复性恢复原来的构型,而染色体DNA不能复性。SDS 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它有溶解膜蛋白破坏细胞膜,解聚细胞中核蛋白,能与蛋白质结合成为R-O-SO3-···R+-蛋白质复合物,使蛋白质变性而沉淀下来。但SDS能抑制RNase的作用,所以在以后提取中必须将其除干净。 Solution III:KAc-HAc缓冲体系pH约为4.8,一方面要将整个溶液体系调至中性,使变性质粒DNA能够复性并稳定存在;另一方面加入高浓度盐会导致SDS—蛋白质复合物,变性大分子染色体DNA、RNA 等凝聚沉淀,因为SDS (十二烷基硫酸钠)遇K+后变成PDS (十二烷基硫酸钾),PDS是不溶于水的。SDS喜欢和蛋白质结合成为SDS—蛋白复合物,而遇K+后形成PDS—蛋白复合物便凝聚沉淀下来,同时长长的染色体DNA部分和部分RNA也被PDS共沉淀下来。 酚-氯仿:都是非极性分子,而水是极性分子,当蛋白水溶液与酚-氯仿混合时,蛋白质分子间的水分子被酚-氯仿挤出去,使蛋白失去水合状态而变性。变性蛋白质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经过离心,与水相分离,沉淀在水相下面,而酚-氯仿比重更大,保留在最下层。作为表面变性剂的酚-氯仿,在除去蛋白质的作用中,也有一些缺点:(1)酚与水有一定程度的互溶,酚相中水的溶解可达大约10%~15%,溶解在这部分水相中有DNA会损失;酚很容易氧化,变成粉红色,氧化的酚容易降解DNA,解决酚氧化和带水的办法是将酚重蒸,除去氧化的部分,再用Tris-HCl缓冲液饱和,使酚不至于夺去DNA中的水,带走部分DNA。饱和酚中加上8-羟基硅啉及巯基乙醇,防止酚氧化,还是弱的螫合剂,可抑制DNase。由于有颜色,溶解在酚中后,使酚带上颜色,便于酚相与水相的分离,酚饱和后,表面盖上一层Tris水溶液,隔绝空气,阻止酚氧化。(2)氯仿的变性作用不如酚效果好,但氯仿与水相溶,不会带走DNA,所以在抽提中混合使用。异戊醇可以降低分子表面张力,减少抽提过程中泡沫的产生;同时,异戊醇有助于分相,使离心后的上层是水相,中层变性成蛋白相,下层为有机溶剂相。 第1页,共2页

质粒的小量提取(碱裂解法)

质粒的小量提取(碱裂解法) 材料与设备 E.coli 菌株;冷冻离心机,高压灭菌锅,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 试剂: 试剂与配制 1)质粒DNA碱裂解法试剂: 溶液I:葡萄糖50 mmol/L EDTANa2 10 mmol/L Tris-HCl (pH8.0)25 mmol/L 溶液II:(临用时新配制)(是为了保证NaOH没有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减弱了碱性。) NaOH 0.4 mol/L SDS(w/v)2% 0.4mol/L NaOH 和2% SDS(w/v)对半混匀即可。 溶液III: 5 mol/L 醋酸钾60 mL 冰醋酸11.5 mL DDW 28.5 mL 溶液I、III都须高压灭菌。 2) 氯仿:异戊醇=24:1 3) 无水乙醇;70%乙醇;异丙醇 4) TE(pH8.0):10 mmol/L Tris-HCl, 1 mmol/L EDTA 操作步骤: (1)取菌液1.5mL, 4000 rpm离心5min,弃上清。 (2)加入预冷的100μl 溶液I。震荡混匀。室温放置5min。 (3)加入200μl溶液II,盖紧管口,轻轻快速颠倒离心管3-5次(不要剧烈震荡), 冰浴放置5min。 (4)加入预冷的150μl 溶液III。温和震荡混匀,冰浴5min。 (5)12000rpm离心5min。 (6)取400ul上清至另一干净的EP离心管中,加入400μl 氯仿:异戊醇,混匀。12000rpm 离心5min。 (7)轻轻取350ul上清至另一干净的EP离心管中,加入700μl无水乙醇充分混匀后,室温静置沉淀5~10min。 (8)12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 (9)用500μl 70%的乙醇漂洗沉淀1次,5000rpm离心5min。 (10)沉淀物自然干燥后加入30μl 含RNAase的TE(pH8.0),以溶解质粒DNA。 (11)电泳检测实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