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新途径——谈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的新途径——谈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的新途径——谈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的新途径——谈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汪后礼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第19期

汪后礼

(北碚区莲华中学校重庆北碚400713)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

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

绽放。它不但包容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

养学习的合作精神,更重要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

就在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1.合作学习小的组建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要组织好小组合作交流,最重要的一环是组建好学

习小组。我们常见到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组展开讨论,而现

行学校课堂中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高矮次序、男女搭配而成的,显然是不合适的。如何

组建好学习小组呢?我以为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至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

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

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

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

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由于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自学协作式、课内疑难问题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课前自学协作式:课前自学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

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

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

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

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课内疑难问题讨论式:课内疑难问题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

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

辨论。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组长)、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课后研讨式: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

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能更好的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问是惊奇与怀疑的开始,是教与学的纽带,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手段之一,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课堂提问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就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进行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为保证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教师的提问还应该坚持一些提问的基本原则。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某一特定教学目的展开的,教学的中心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激疑、集疑、释疑的过程,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问时应注重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 目的性原则。数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处于探求新知的起始阶段,教师一般先要将设计的课件、挂图或实物等给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发现数学问题,发现今天要研究探讨的数学问题,因而情境创设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来进行,否则,再好的问题情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也是徒劳的。斯苗儿老师曾这样说:“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哨都是多余的。”这其中的意思,也是体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目的性原则。如:七年级(上)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灌南华侨双语学校纪朋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氻动的朸会,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在进行数孆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开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群体

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有刉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下面,谈几点我校数学组的实践体会。 改进课堂活动方式明确数学学习目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单向的传输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多维交流的过程。 例如,在《从三个方向看》一课中,我们组织学生举生活中从不同方向看的的实例,大家在活动中积极发表看法: 生1:我们拍照时是从正面看。 生2:盖房的图纸很多也是从正面看的。 生3:我经常看电视中直播的NBA篮球赛,那些教练用黑笔在白板上,向队员布置战术时给我的感觉就是从上向下看;还有在足球比赛中,进球后的镜头回放,球是否过端线也经常用的是从侧面看;边裁看进攻队员是否越位是从侧面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云县茶房乡茶房完小教师肖聪贤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是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提高觉悟的活动。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课堂教学的成败也是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客观依据。尤其在当前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广大教师在数学教学改革第一线所遇到的:“想改,但不知怎样改,渴求具体改革措施和方法”的实际状况,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任务,很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精心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现将在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探 讨中的主要体会分述如下: 一、优化导入 好的新课引入不仅是新、旧知识的纽带,承上启下的桥梁,更应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想像力,激励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就如何进行新课的引入,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供同行们参考.(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始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设置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下开始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激发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陶行知先生说:“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亲切和热心’,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开课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 (三)巧用旧知,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启”、“发”氛围中学习。

例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激趣

例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激趣 发表时间:2011-07-07T09:16:02.01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年第22期供稿作者:周坤刘立功 [导读]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在人们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第二中心小学周坤刘立功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在人们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能够在从事与它有关的活动中,用意志去克服困难而不感到疲倦。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当一个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发生兴趣时,总是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觉得是一种负担。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因素。下面我就结合《分数的认识》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妙导巧引,激发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精神饱满,促成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征,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诱发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认识分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美丽的田野,悠悠的白云,清清的河水,这些事物你们喜欢吗,你们喜欢亲近自然,到野外去玩吗?”(贴出挂图)小明和小红也正来到野外,体验野餐活动呢!他们有好多好吃的东西要2个人平分,该怎样分,才会让他们都满意呢,你能帮帮他们吗?(引入平均分)追问:“平均分是什么意思?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答每人分得2个)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答每人分得1瓶)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学生答每人分得半块)‘半块’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一番导入,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我抓住学生迫切的求知热情,及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们在良好的心态下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 二、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缺乏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动手操作过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活生生的直观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的认知。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 12 后,为了加强小学生对几分之一分数的理解,我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要求平均拆分成几份,然后涂出几分之一,并写上分数,学生操作交流后,我发现学生创造了好多分数,如 13 、 14 、18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几分之一的含义,同时也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几分之一的分数,而不囿于教材中只认识 12 这个分数。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自学课本,激发兴趣。 在教学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这一环节时,我采用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教学方法。我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在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之后,我接着说“看了书上98页之后你就会知道了,看谁最先知道,看明白了之后就请举手告诉老师”。学生们学习的兴趣空前的高涨了起来,都迅速地打开课本,不一会儿就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样的教学不仅能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自学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巧用故事,激发兴趣。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创编一些小故事,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比较 12 和 14 的大小”这一章节的知识时,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有一天悟空摘来一个大西瓜,要让师傅解渴。贪吃的猪八戒看到了就急着想去抱西瓜吃,悟空大喝一声慢,八戒,你是想吃这个西瓜的 12 还是 14 ?八戒忙说:“我当然吃 14 ,4比2大,你以为我呆呀。”悟空就切了西瓜的 14 给八戒,八戒拿着西瓜一下子愣住了,怎么这么小,同学们,你们认为 12 大还是 14 大呢?”通过这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了,学生就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学习当中。 五、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使每个学生都扮演情境中的一个角色,这样,学生上课就是在情境中参加各个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作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必须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趣味和亲切感。利用身边的事例来教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六、课外知识、激发兴趣。 在新课结束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向学生简单介绍了分数的产生和发展。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告诉学生:分数是从古代人们分东西的活动中产生的。在它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它。经过人类的使用和不断的发明,分数发展成了现在这样的形式。学生通过这则数学小资料的阅读,可以初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到数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到在数学发展过程中,人类所作的不懈努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学科感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

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内在原因。这种学习方式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评价机制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合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实现高效课堂有很大的意义,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大面积参与到学习中,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我现结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若使学生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能充分地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探求新知,小组合作学习便成为课堂学习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能否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能否听取别人的见

解和意见,对一个人的生存尤为重要,其实这是就我们所说的团队合作精神。而我们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将学生的个体竞争转化为“团队”竞争,将单一的师生转化生生、师生的多向交流。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大面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充分展示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不同的收获,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交流中成长,在合作中提高。 二、科学建立合作小组,统筹安排组员分工 科学建立合作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我们组建小组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而是在分组时要考虑到小组合作的高效性。首先,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层次,对性格特点、组织能力及性别等都要做细致的安排。其次,我们要考虑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应尽量缩小组与组之间的各方面的能力差别。根据班级人数分为4―6人一组,最后我们编出的小组应该是在学习能力、管理能力、个性差别及性别之间是相互弥补的,这样的小组更能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合作。同时各组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便于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后,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小组成员的分工。在每个组中,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这样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其闪光的一面,比如哪个学生写得好,我们可以让他做记录员;哪个

谈数学教学中的提问

谈数学教学中的提问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经常会在总结的时候问这样一个问题: “谁能说一说,要想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必须知道什 么条件?” 学生对这个问题几乎一致的回答是:“必须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小学数学课堂上,这样的师生问答非常普遍。教师问得好,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形成正确概念;问得不好,就可能禁锢学生的思维,甚至导致学生形成错误概念。 前面这一问一答,连起来说,就是:要想求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必须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这个结论或许会使学生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式:只要遇到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就必须先求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如果求不出底和高,自然就求不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一来,学生如果遇到下面的问题,可能就无从下手了。 问题:在下图中,三角形ABE的面积为24平方厘米,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 翻阅一些《小学数学教案选》发现,类似提问还比较普遍,比如: ●要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就必须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答:

长和宽) ●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在什么条件下存在三分之一的倍数关系?(答:等底等高) ●要求一个小数的倒数,就必须先把它化为分数。 为了说明这种语言的问题所在,下面我从逻辑和数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逻辑的角度看,一个命题(在逻辑学中称为“判断”)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它的逆命题与它的否命题是等价的。但命题与它的逆命题和否命题并不等价。这就是说,一个真命题的逆命题和否命题未必是真的。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可以知道命题——如果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可以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真的。其逆命题和否命题分别是:如果可以求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一定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如果不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就无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的结论与原来的命题并不等价。老师将求解面积的一条途径简单化为唯一途径,极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误认识。事实上,能用公式求出面积的平面图形是很少的,更一般的方法是寻求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前图中,只要看出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三角形ABE面积的2倍,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面积=底×高”,在数学中可以看作是一个函数关系。函数通常描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依赖

数学教学论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习惯意识的培养 走进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的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 但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 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远比手把手教会他们“是什么”要重要。但开展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 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要培养学生xx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谈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谈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浪溪中学孙群保 一、教师不能够深入学生内在的数学思维活动,没有高度重视学生的数学学 法指导和自学能力培养,并因此而造成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被动,课堂上虽然有教师对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的单向信息的传递,却没有学生接受、理解、运用知识和方法的信息的反馈。 二、在教学中,不能真正地把握数学课堂教学的上述本质,不能深入数学思维,使数学教学活动也因此脱离了数学的本源,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多种形式的“低效现象”,比如:(1)数学思维的引导缺少合理的情境,课堂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显得十分的“不自然”,学生数学思维的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内部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调动;(2)课堂提问较为琐碎,缺少了应有的层次性,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特别是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未能得到有效激发;(3)结果教学与过程教学人为分离,数学思想方法得不到有效渗透,仍有“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4)不能从知识的系统性、深刻性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教学内容,而是人为地降低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教学的要求;(5)有时错误地理解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自主学习”数学教学方式的内在要求,并把这些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讲解、模仿操作”教学方式完全对立起来。 三、数学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氛围沉闷。教师没有真正考虑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与落实,对于数学教辅材料的使用缺乏思考和分析,数学作业布置缺乏分层,数学作业取材简单现成,只是直接拿现成的数学习题集来布置,企图以简单的数量积累,来完成数学知识学习。把数学后进生培养的方式简单化,试图通过强迫他们死记硬背题型、定理、公式甚至习题的结论来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四、富于效率的数学课堂追求教学的整体效益,要求课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数学教学设计,要求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恰当地引导学生主动思维、独立思维,强调学生数学活动的高参与度和高发展度的统一,要求教师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必要的“控制”与“平衡”策略,优化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协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由于“设计不当”,教学情境不仅远离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甚至还产生一些科学性错误,并且由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进行“控制”与“平衡”,数学课堂教学通常“耗时费力”、“结构不良”,并因此而导致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比如,就数学课堂讨论而言,有时情急之下甚至会帮助学生说出最后的答案,而在一些小组讨论中,通常很难看到许多讨论热烈的小组,即使有,这些小组也仅是部分学生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中等生和差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更由于对小组讨论引导的能力缺乏,往往在小组讨论尚未结束甚至还未充分展开就进行人为干预或者中止。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充分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它以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良好的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可是一旦为其不可,缺其不行,那也会将其引入一个误区――教学过程自动生成,教师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因为没有了教师的板书示范,学生往往在书写过程中丢三落四,师生间不能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阻碍学生的思维,使教学的亲和力下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必须合理恰当。要有必要的板书示范,制作课件也切忌哗众取宠。应把解决数学问题放在首位,让数学自身魅力放出光芒。不仅于此,还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积极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教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案例赏析

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案例赏析 泸州石油中学黄天驿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探究它的应用条件、方式等对提高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课堂教学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和思维培养,特别重视知识过手。在语文等课上看到的合作学习,通常的情景就是老师提出一个(组)问题,小组成员个人阅读教材等文本,讨论,然后通过师生对话方式解决问题。其中的思维活动一般是直接用文本中语句回答,或对文本稍加提炼、概括即可回答。数学课也有类似形式的合作学习,但走过场的较多。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真正做到目标具体、任务明确,充分发挥各个组员的作用是发挥合作学习作用的关键问题。“有事例子很说明问题(牛顿)”,老师们往往是通过案例来学习教学的。我收集、整理和撰写了一些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案例,写上简单的评述,期望带给我自己一些启发,也希望引起同行共同探讨。 一、针对开放性较大的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1:利用函数图象分析下列问题: (1)对于一次函数y=2x+3,当自变量x 的值增大时函 数y 的值有什么变化?对于一次函数y=-2x+3呢? (2)观察图中各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你发现了什么规 律? 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如下的处理方法: 师:我们已经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因此, 画一次函数b kx y +=的图象时,只要画出图象上的两个 点,就可以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了。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画出函数34 3,21,32,32+-==+-=+=x y x y x y x y 的图象; (2)观察各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你能得到哪些规律? 学生分工:每人分别画其中的一条直线,思考其中的规律。 学生合作:每人把发现的规律与同伴交流,并利用同伴的图象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讨论、归纳所发现的规律,形成小组的观点,并用文字表达。最后小组派代表汇报结论。 在这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中,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合作意识的行为表现:从分工到合作,其中包含了对同伴的信任——每人承担其中的一部分任务;同伴的相互帮助、鼓励——速度慢的、不会画图象的(包括图象画错的),可以得到同伴的帮助;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同伴交流发现的规律、利用同伴的图象验证规律;集体的力量——讨论、归纳所发现的规律,形成小组的观点,还有由此产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等等。 这是一个开放性较大的合作学习内容,即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其中第(1)问题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层次相对较浅,对于大多数同学都不难发现其变化规律,它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同学,体现了合作学习内容的层次性,二是为解决第(2)问题提供了思考方向;而第(2)问却是个发散性极大的问题,根据图象,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结果,可以从图象的增减性考虑,可以从图象经过的坐标象限考虑,可以从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位置考虑,也可以从图象的轴对称性考虑。通过这个问题的合作学习,可以起到思维互补的作用。 二、针对有多种解法问题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例谈变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变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泉州七中 吴大勤 在教学一线的大部分教师可以说工作勤勤恳恳,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但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却给我们以极大的反差:许多我们认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在一次次考试中,只要对问题的背景或数量关系稍作演变,有的许多学生就无所适从。许多实例也表明:在讲解时教师直接把自己的解题思路灌输给学生,就题论题。 对一些学生薄弱的地方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处理方法单一,缺乏演变,再加上学生参与不够,这样的课堂就变得枯燥无味,而大量单一的、重复的机械性练习,达到的不是“生巧”,而是“生厌”,它不仅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无所裨益,而且还会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改变上面所提到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佳的效果,关键是我们的数学课堂教法上要有所改变------变式教学是有效的、重要的教学手段,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变式教学对新概念教学的促进作用: 概念,在数学课中 的比例较大。能否正确理解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概念通常比较抽象,学生感觉枯燥,学习起来索然无味,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就显困难。通过变式等手段,不仅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渡过难关,而且还可加深学生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如在讲分式的意义时,一个分式的值为零,是指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因此对于分式321 X X +-的值为零时,在得到答案x=-3时。实

际上学生对“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这个条件还不是很清晰,难以辨析出学生是否考虑了“分母不为零”这个条件,此时可以做如下变形: X 3 1X _____X 32X-1X 32X X 3X-3-=±-=-变式:当时,分式的值为零(此时)变式: 当_____时,分式的值为零(此时) 所以说,运用变式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解决难点,还能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增加课堂思维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变式教学中常用到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方法。其中,一题多解有利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全方位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而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可以训练学生积极思维,触类旁通,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两者都有利于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在更多的新情景、更高的层次中,不断地反复地渗透,从而达到了螺旋式的再认识,再深化,乃至升华的效果.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不过,所有的变式都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选最优的方法去解决.甚至将研究延伸到课下,就象我们听评书的“且听下回分解”一样,每节课给学生留下回味的余地,给学生提供继续研究的舞台. 如题目:已知:如图,AE ‖CD ,求∠A+∠B+∠C=?

谈谈数学教学中的“授”

谈谈数学教学中的“授” 【摘要】中学数学是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觉比较困难的科目之一,如何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并就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堂教学;兴趣探索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确立了数学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因而,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一定要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摒旧迎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意以下问题: 1 要重视自主探索,让学生发现数学的奥秘 数学知识应由学生本人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去大胆地“发现”数学。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的,你是学习的主体,数学课是你的,三角半、圆规、量角器这些工具也是你的,这节课学习任务也是你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的助手,想学到更深的知识就要靠你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发现”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也能激励他们再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 2 要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这句话颇有见地。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在做数学中学会数学。例如在讲授“轴对称图形”(七年级下册)时,可以组织学生搞这样的活动,(1)制作对称面具比赛。(2)收集有对称图案的卡片,进行展览。(3)借助挂图“大头娃娃”的头像,通过眼睛不对称,想办法使其变成对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3 要重双边活动,让学生参与数学的交流 数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单凭教师认真地“教”而不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即使老师在课堂上讲得精妙绝伦,无懈可击,学生也只能成为被动接受的“容器”,思维得不到发展。而全面放手让学生去学习,缺少老师的点拨和指导,就犹如在夜航中没有了明灯,迷失了方向,学生的成绩又何来提

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张红芳

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淇县实验学校张红芳 初中八年级的数学教学就有一定的难度,怎样能高效的上好数学课了?教师们应该掌握课堂教学的特点。数学课堂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好的课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上“板着面孔”的课,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地参与热情。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如“大数目的认识”,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大数目,提供一万人、几万人的情境,让学生亲自数一数一万粒大米有多少。这样一些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和谐的气氛。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会数学。如认识圆时,给学生不同的工具,让学生选择几种,通过交流体会合作画出一个圆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圆的特征,也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 3)为学生创设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但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4)一堂好课应该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有效学习一定是有价值的学习,对学生有用的学习,是针对学生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及进行的学习。例如有老师在上复习课时,一共出了八道题,一道一道讲,刚讲完第六道题的时候,下课了。我们发现在学生中间,这些题只有两三个同学不会,但老师还要从头到尾全班讲,这种现象很普遍,所谓复习课几乎都是这样进行的,没有提出一个有效学习的针对性问题,集体浪费时间,只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没有。有效率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而不是去“迎合”老师的问题,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所以,一堂好课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评课时,最终是要观察学生能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是解决他提出的问题,而是解决他在此过程中带出别的问题。问题解决了,就是好课,是有内容的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课。有效率的课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5)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事迹和内容的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要符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探索与发现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当用这样的方法. 评价课堂教学,应该看着堂课是否有新意,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是否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否有让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新内容进入课堂。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及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分层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探究,阐述了对“分层教学”的一些认识。 :初中数学;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一、前言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生冒出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教学手段,确定评估方法,从而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最佳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都把学生按成绩分为实验班及普通班,但在同类班级中,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仍存在差异,而且一个班里人数较多(一般有45人到60人),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

下来必然有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就如笔者所带的八年级172班(实验班)来说,全班58个学生,第一学期段考及期考都有三四个学生拿数学满分,四十个左右学生拿80分以上,还有一小部分在60~80分之间,总有两三个学生不及格,在普通班里数学成绩差距就更明显了,这样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再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可将学生依好、中、差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在对学生进行分层前向学生宣布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统一师生认识;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

例谈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优秀课例)

例谈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优秀课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之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本课教学重点是知道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的难点是灵活运用百分数,会分析生活中的百分数,培养学生的情感。本课内容百分数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从生活中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我安排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加强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二、案例设计:《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设计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了带有百分数的物品,请拿出来。(学生拿出了有关物品放在桌上。) 师:猜一猜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内容? 生:百分数。 师:谁来说一说?会读吗?知道它们的意义吗? 生1:羊毛含量占这件毛衣的90%,有90%是羊毛。 生2:这瓶酒的酒精含量占这瓶酒的48%,不太辣。 生3:实际完成是计划的150%,超额完成了。 生4:我国人数占全世界的25%,我国人口比较多。 生5: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的5%,人多地少,要

控制人口,保护耕地。 生6:…… (多名学生上台介绍。)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利用课前调查与数学信息收集,使学生初步了解百分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师:谁会说一说百分数的意义吗? 生: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谁来帮老师开个信息发布会。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