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前教育与环境

第四章--学前教育与环境
第四章--学前教育与环境

第四章 学前教育与环境

第一节 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环境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幼儿园环境的含义, 掌握幼儿园环境的分类和功能,了解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幼儿园环境的含义和功能

教学难点:能理解教育生态环境的概念,树立大环境观。

一、环境与儿童发展

环境:泛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各种状况和条件的总和

二、教育生态环境

教育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且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

层次,多方位,多特性的环境系统,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节 学前教育机构的环境

一、幼儿园环境的含义

(一) 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

(二)幼儿园环境的分类

(1)物质环境

●广义的物质环境: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中物的要素的

总和。

如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社区绿化、家庭物质条件、居室空间和装饰等。

●狭义的物质环境:幼儿园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合。

如园舍及装饰、设备材料、幼儿园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各种游戏材料和教具等。

(2)精神环境

●广义的精神环境: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整个社会的精神因素的总和。

如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道德、风俗习惯、人们生活方式、人际关系

● 狭义的精神环境:幼儿园对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精神要素的总合。

如幼儿园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文化氛围、师生关系等。

幼儿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幼儿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对而言幼儿园精神环境

对幼儿的影响更为深远。

【观点辨析】:许多家长在选择孩子入园时,往往只考虑幼儿园的硬件设备尤其是幼儿

的生活条件,如有没有空调设备、有没有电脑室、幼儿的活动空间是否够大、幼儿园的外观是否够美,你认为这些家长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这些家长的观点不正确。虽然幼儿园物质环境对幼儿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但是幼儿园园长、教师的观念和专业知识技能等精神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更为深远。

二、幼儿园环境的功能

(一)环境的功能 幼 儿

园 环 境 广义的幼儿园环境

狭义的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内部环境 幼儿园外部环境 幼儿园内部环境

【问题讨论】

当人们走进一个整洁干净的环境,就不会出现随地乱扔废弃物的行为;如果置身于一个又脏又乱的环境,就不会注重环境卫生,这是为什么?

分析要点:环境可以影响人的行为,这是环境的基本功能。

(二)幼儿园环境的功能

【问题讨论】

幼儿园环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影响幼儿的行为)幼儿园环境是怎样影响幼儿行为的?

归纳小结:幼儿园环境的基本功能,是影响与控制幼儿的行为,引发幼儿符合教育目的与要求的行为。这一功能是通过创设符合教育要求的环境来实现的。如在上述幼儿球类游戏时,经过教师设计的教育环境,是会“说话”的,可以发出特定的信息,影响和指导幼儿的行为。

三、幼儿园环境的特点

(一)环境的安全性

环境创设上应当做到具有安全性。3-6岁的幼儿生活经验较少,而如今的独生子女又受到家长的过份保护,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能判断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应具有安全性。如幼儿园所提供的大型玩具应定期检修;活动材料不能有尖角;电源开关、插头应安装在幼儿够不着或不容易接触的地方并且要加上防护罩等。最重要的是,幼儿园全体教职员工要时时、处处地把安全放在首位,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寻找寓教于乐又能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二)环境的多样性

幼儿园的环境是灵活的、多样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季节、节日、活动主题的变化而变化。要不断的补充和调整,使环境永远对幼儿保持新鲜感,保持积极地吸引力。环境应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不断发展变化,在不断更新环境过程中,为幼儿提供更多参与和表现机会。

(三)环境的童趣性

环境创设上应当做到具有趣味性。幼儿园所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这一时期的幼儿好动、好奇、好问,他们容易对外界具体形象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富有幻想和想象。因此,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应具有趣味性。如:我们幼儿园就在户外摆放了适合幼儿活动的滑滑梯、独木桥、攀爬梯等组合成的多功能大型玩具;在班上我们创设的小商店都是组织幼儿家长们收集来的废物布置起来的,这让幼儿在活动的时候动口、动手、动脑,同时体验活动的快乐。其实各种容的活动角,从材料的收集、分类到游戏,都可让幼儿主动参与。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什么是环境和教育的生态环境;什么是幼儿园环境(孩子在幼儿园接触到的所有刺激物的总和;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我们之所以要去研究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是因为幼儿园环境也是会说话的,对孩子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孩子在幼儿园的第三位教师。在创设环境之前,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园环境具有安全性、多样性和童趣性等特点;有了这种意识之后,在具体的环境创设过程中,还要考虑环境创设的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参与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这些原则是指导教师在具体创设过程的指南。我们应该好好掌握。

第二节学前教育机构的环境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原则的含义和要求;初步具备运用原则理论分析幼儿园环境创设实例的能力。

2、理解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应如何保障幼儿的安全与健康;把握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的容;掌握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

3、初步具备幼儿园环境控制的技能。

4、能运用环境创设的相关理论评价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质量。

5、通过模拟环境创设,能灵活运用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要求及本单元相关知识,进行初步的幼儿园环境的创设。

教学重点:

1、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的要求;运用原则理论分析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例。

2、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的容;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

3、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要求;幼儿园环境的评价与创设。

教学难点:

1、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的要求;运用原则理论分析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例

2、幼儿园环境控制的技能。

三、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一)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的原则

1、含义:幼儿园环境设计的目标要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

2、如何贯彻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的原则?

(1)环境创设要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2)依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对环境教育作系统规划。

【观点辨析】:有人认为,只要有美术特长的人就会创设幼儿园环境。

分析要点:此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创设幼儿园环境不只是追求美观,而应注重环境的教育性。因此,幼儿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外,更应掌握幼教专业知识,才能创设好幼儿园的环境。

(二)、发展适宜性原则

1、含义: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2、如何贯彻发展适宜性原则?

(1)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如墙面布置位置不宜太高,应根据幼儿的视线水平;材料投放的性质、种类、数量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与人数;户外环境应分为集体活动区、器械设备区和种植养殖区。

(2)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创设的环境适宜幼儿的身心发展)。

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还会随着其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因此环境创设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

【案例分析】:下面是两位教师的活动室布置,你觉得哪位教师的做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A教师:在大班活动室的天花板上,悬挂着许多与幼儿一起制作的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糖果型的装饰。

B教师:将每一位幼儿自制一写有自己、年龄以及兴趣爱好等相关资料的卡片,悬挂在大班活动室的天花板上。

分析要点:B教师的做法比较合理。因为她的设计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即幼儿的

社会性需要开始得到发展,同时关注每一个幼儿的需要。

(三)幼儿参与性原则

1、含义: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

2、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为什么要重视幼儿的参与?

(1)培养幼儿的主体精神,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

(2)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3、目前幼儿园在幼儿参与环境创设时存在的误区

(1)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就是让幼儿给教师帮忙。

(2)教师认为,幼儿年龄小,不会做事,与其让他们参与环境的创设,还不如我一下子就创设好了。

(3)即使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也就是挑选几个能力强的幼儿在教师的指挥、监督下,按教师的意图去做。

(四)开放性原则

1、含义: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学前教育系统。(家庭、幼儿园、社区协同一致地对幼儿施加影响)

2、如何贯彻开放性原则?

(1)教育者应该树立大教育观。

(2)选择、利用外界环境中有价值的因素教育幼儿。

(3)控制与削弱消极因素对幼儿的影响。

五、经济性原则

1、含义: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幼儿园自身经济条件,勤俭办园,因地制宜办园。

2、如何贯彻经济性性原则?

(1)给幼儿提供物质条件时,应以物质条件对幼儿发展的功能大小和经济实用性为依据。

(2)根据本园需要,就地取材,一物多用,也能够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四、创设幼儿园环境应注意的问题

(一)保障幼儿的安全与健康

谈话引入:你听说或见过幼儿园的安全事故吗?(开水烫伤;爬窗户时从楼上摔了下来;被工作人员伤害等)哪些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绝大部分都是与环境因素有关)

1、幼儿园环境安全的含义:幼儿园环境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把伤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程度。

2、原因分析: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贫乏,自我保护能力差。

3、具体做法:

(1)物质环境的安全:如园址的选择要考虑环境是否有污染;电线、开关和插座、消毒液、外用药液应放在幼儿手不可及的地方;防护装置是否符合要求等。

(2)心理环境的安全:使幼儿产生心理安全感。如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以及合理的生活制度与要求等。

【案例分析】

案例一:

有的教师为了使幼儿不出安全事故,总是限制幼儿活动,尤其是少让幼儿户外活动,你认为该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该做法是错误的。幼儿园环境的安全是指幼儿园环境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

尽量把伤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程度。简单消极地限制幼儿的活动,不仅不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而且会束缚幼儿活动与探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幼儿个性的形成造成消极的影响。

案例二:

有的幼儿在幼儿园不敢解大便,总要憋到回家以后,一进家门就迫不及待上厕所,也有的幼儿大便解在裤裆里了,也不敢告诉老师。请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对幼儿发展的消极影响。

分析要点:幼儿在幼儿园不敢解大便,往往是幼儿害怕、畏惧教师的心理的一种集中、典型的反应。幼儿害怕、畏惧教师,说明幼儿园环境不能给幼儿以安全感。长期在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生活,会形成胆小、懦弱、缺乏探索精神与自信心等不良的个性,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二)注重精神环境的创设

精神环境是一种隐性环境,对幼儿的发展特别是情绪情感、社会性、个性品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工作是美的事业、是爱的事业,一所幼儿园能否成为幼儿真正的乐园,精神环境是关键。

1、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

(1)正确理解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2)建立师幼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

2、促进幼儿之间良好的同伴关系

3、促进幼儿与家庭和其他社会成员的良好关系。

五、发挥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重要作用

1、准备环境

提问: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之前应做些什么?(活动的准备工作,包括环境的准备与创设)教师在准备环境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1)让环境蕴含目标

A、含义:根据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特点、环境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教师带着明确的目标来准备环境,将周围的人际因素和物质条件精心地加以组织,让环境中的一切负载教育的信息,让环境告诉幼儿该做什么。

B、具体要求:

●把握环境中蕴含的教育信息或要求。

●分析周围可以利用和需要重新创设的人际关系和物质条件。

●思考所设置的环境以什么样的形式与幼儿“对话”更为合适。

问题讨论:如果需要孩子练习小手肌肉,教师可做哪些环境准备?

学生讨论后总结:教师可在墙角放一块黑板,几只粉笔,一块黑板刷,小朋友很快就会发现写字、画画的秘密,书写、美术活动就开展了;教师也可在墙角放置一些串珠子的材料,引发幼儿串珠子的动作和游戏等等。

(2)准备的环境应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教师在准备的环境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提供的材料、玩具是否是幼儿喜欢和熟悉的。

②材料、玩具准备的数量、种类是否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③材料投放的形式是否能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④空间的大小、环境的氛围是否适宜幼儿开展活动。

⑤尽可能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准备

问题讨论:“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教师准备布置活动室的环境,应如何发挥幼儿的作

用?

分析要点:教师应先组织幼儿讨论,如“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活动室的墙壁怎么布置?”“大家想在活动室设立哪些活动角?”“我们的图书有的被破坏了,怎么办?”等,让幼儿充分发表意见,尽可能将教师的设想变成幼儿的决定;在具体的准备过程中,尽量给予幼儿参与准备环境的机会,让每一个幼儿发挥作用。

2、控制环境

(1)含义: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是指教师能利用环境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能帮助幼儿利用环境的条件来发展自己。

(2)教师怎样控制环境?

A、诱导幼儿进入活动

教师要善于对幼儿进行观察;用语言和行动亲自或通过幼儿、他人来诱导。

B、帮助幼儿展开活动

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因人施教,方式各异;与幼儿积极应答、启发式交谈。

C、指导幼儿解决纠纷

及时观察和发现,灵活机智地处理。

D、帮助幼儿结束活动。

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都使用“直接”和“间接”的教育方式,通过灵活地转变角色,促进幼儿与环境中的人际因素和物质材料有效地相互作用。

【情境分析】(以积木角的活动为例)

情境一:教师怎样诱导不知道怎么玩又没小朋友一起玩的幼儿进入积木角的活动?

分析小结:教师用语言和行动亲自或通过幼儿、他人来诱导。可对该幼儿说:“我想去玩积木,你和我一起去好吗?”教师主动邀请幼儿去积木角。或者物色一两个小朋友替代教师这样做。

情境二:当幼儿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教师,他搭建了一个什么作品时,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分析小结:教师应与幼儿积极应答、启发式交谈。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要表现出很有兴趣、很关心的态度,要与幼儿一起讨论他的作品,教师的谈话要让幼儿切实感到教师很关心他搭的东西,能清楚知道自己的作品好在哪里,还能获得新的启发。

情境三:在幼儿搭积木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碰到了困难,如塔桥总垮下来,塔尖总放不上去,一放就碰倒踏身等现象时,教师该如何处理?

分析小结:教师要凭借平时的观察与对幼儿的了解,灵活机智地处理。如果幼儿还没有气馁的样子,就让他再试下去,等幼儿要求帮助时再支援;如果幼儿气馁了、生气了,教师可给予精神鼓励;如果幼儿不肯搭了,教师就可以介入。

3、调整环境

案例分析:有的幼儿园为大、中、小班幼儿创设的角色游戏区,没有任何区别,都只放上几把小椅子,一小桌子、小床及其他小家具,“三年一贯制”,角色游戏的主题与容没有任

何变化。这样的环境创设是否合理?为什么?

分析要点:不合理。因为,新异陌生的游戏材料将引起幼儿更多的探索性行为,没有任何新颖性的游戏材料,不能引起幼儿的象征性游戏和练习性游戏。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定期更换和逐步增加游戏材料,使新旧玩具和游戏材料保持适当的比例。

(1)调整环境的原因

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教育目标、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所以要调整环境。

(2)调整环境的目的

使环境保持幼儿发展的最佳状态。

(3)调整环境的要求

A、教师要对环境与幼儿的相互作用保持高度的敏感,最好每一天,甚至每一次活动后都重新审视一下环境。

B、及时调整环境来保持环境的发展性、教育性,使环境与幼儿的发展保持动态的平衡。

(4)调整环境的具体措施

问题讨论:教师应在什么状况下,怎样调整环境?

分析小结:

A、如果准备环境有失误,造成环境中有不合理的地方,一经发现就应马上调整。

如班上幼儿时常在活动室跑来跑去,也许暗示着活动室空荡的地方太多,应加以间隔;如果没有幼儿光顾、或者光顾时间很短的活动角,说明该撤消或重建。

B、幼儿在活动中发展不一,一段时间后,环境对有的幼儿适合,对有的幼儿不适合了,这也需要立即调整。

如玩“百变插塑积木”,有的幼儿很快就完成平面图型,教师就应再投放难度大的立体图型,或修改玩的规则。

六、幼儿园环境的创设

回忆:幼儿园环境包含哪两大部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在前一主题中我们已探讨了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这里将重点探讨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

【理论研讨】

1、户外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1)户外环境的创设

总体要求:安全;具有较强的可探索性和可想象性;可使幼儿的基本运动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绿化和美化环境。

地面:安全适用,以坚实平坦的土地、沙地、草地为宜。

器械设备:符合幼儿的身材高度与活动能力;以木材、轮胎、钢绳、钢塑等材料为宜;设备数量与场地面积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

游戏场地的结构:考虑活动的动静交替和每个孩子的不同需要。

绿化:

(2)户外环境的利用

●充分保证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和质量;

●活动中制定活动规则;

●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创设开放共享的户外公共环境

幼儿与家长在步入幼儿园与班级前,映人眼帘的大多数是走廊、过道、门厅及其墙面等公共环境。

(1)创设开放性的公共走廊

幼儿园可以根据各年龄班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创设相适应的公共环境。如在小班走廊设置“学习检验区”,投放每月小班幼儿为解决有关生活自理、小肌肉动作发展等方面问题而需要用到的操作材料,让家长进行检验;在中班走廊,可以创设娃娃家、影剧院、便利店、自选商场等,形成颇具特色的“角色一条街”,并打破班级之间的界限开展活动,让孩子与更多的同伴交往;大班走廊则可以被分隔成多个活动空间,例如“小鲁班工作室”“科技室”“民间工艺室”“创意工作室”“亲子书吧”“图书制作室”“诗歌创编室”“故事表演剧场”“图书医院”等,以为大班幼儿提供更多与同伴或成人交流信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自由空间。

(2)创设展示性的楼梯过道

在楼梯的一面墙壁上,可以自下而上地创设一组系统的有关文明礼仪、行为规、安全教育等容的幼儿活动照片,把楼梯设置成会“说话”的展示长廊,让幼儿每天在上下楼梯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安全、礼仪、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在楼梯的另一面墙上,可以分别展示各班幼儿美术作品及参加各类活动的照片。让孩子们从中发现自己、了解自己,体验成功、找到自信。

(3)创设动态的公共信息栏

幼儿园的门厅是家长们常来常往的公共环境,在门厅的墙面上可以设置办园理念、幼儿特色活动介绍、宝宝评选等栏目,动态地呈现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设置以及孩子成长方面的丰富信息。除此以外,还可以设立园务平台、园动向、教育沙龙等公共信息栏目,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换容,增强时效性,使之成为联系家长和幼儿园的纽带。

3、户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幼儿园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与一般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着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有相当一部分主要体现在环境的创设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可见,幼儿园园所环境的教育性是幼儿园区别于其他非正规教育场所的重要特征。其中,幼儿园室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就同样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教育价值。

(1)面积和空间的利用

1988年,《城市幼儿园建设面积定额(试行)》对幼儿园面积和空间的利用有明文规定。

(2)户环境的结构

●活动区数量、面积适宜

●各活动区的活动互不干扰

●安全、卫生

●幼儿有独处的地方

●对幼儿的行为具有控制的作用

(3)材料的投放

●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材料投放数量适宜

●材料的性质和种类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安全卫生

D、墙面布置:

配合课程需要;幼儿积极参与布置;位置与颜色适合幼儿的特点;定期更换。

【练习】同学们来想一想幼儿园的室环境会有哪些不安全因素(活动室、盥洗室、卧室)?

【录像分析】播放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录像资料,师生共同分析与评价。

分析与评价要点:

1、是否符合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要求

2、是否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3、是否贯彻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4、是否积极发挥教师和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作用

【收集资料】请结合本节所学容,查阅相关资料,通过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来说一说幼儿园的环境安全问题。主题可以自选。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在环境创设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控制环境的作用和调控环境的作用。教师控制环境是教师能利用环境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能帮助幼儿利用环境的条件来发展自己。主要通过控制手段的转换、角色的转换等方式来实现;调整环境的原因在于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教育目标、客观条件会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调整环境中的不合理因素和随时补充和更换新的环境条件。

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包括户外大环境的创设(墙面、过道、角落、洗手间、细节修补)和班级环境的创设(班级墙面、活动区域、心情墙、家园栏)。在每一部分的创设过程中要注意发挥环境的教育意义,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年龄特征以及兴趣等。

第三节家庭、社区学前教育环境

教学目标:了解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掌握家庭、社区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要求。

教学重点:家庭、社区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要求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学前教育环境;能合理的运用社区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发掘社区环境资源。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很多人认为,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就是指幼儿园部环境的创设,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分析要点:不同意。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应贯彻开放性原则,要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学前教育系统,注重家、园、社协同一致地对幼儿施加影响。

一、家庭环境的创设

教师如何指导家长创设良好家庭环境?

1、了解幼儿家庭环境创设的现状。

2、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1)召开全班家长座谈会。

(2)利用家园栏,向家长介绍创设家庭环境的容。

(3)请家长观摩幼儿园的区角活动,了解如何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4)向家长开放幼儿园的图书杂志。

(5)针对个别家长,进行家庭访谈。

3、根据学前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1)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准备物质环境。

(2)给孩子游戏、学习和思维的空间。

(3)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以的态度对待幼儿。

二、社区环境的利用

教师与家长应根据教育目标,充分利用社区的环境资源,引导幼儿在环境中观察和探索,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问题讨论】

教师和家长利用社区的环境资源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归纳小结:

(一)带领幼儿到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科学馆,甚至到工地和农村去参观,增加幼儿对国家政治、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感性知识。

(二)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加深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三)走出去,请进来。教师可经常带领幼儿到街道、广场、新村、小区去散步,还采用“请进来”的形式,利用社区人力资源的独特才能,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

中职《学前教育学》第一章绪论教案

课题第一章绪论课型 新授课

目的要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技能目标、思考目标) 1. 理解概念: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前教育学; 2. 明确学前教育学学科内容和学习要求; 内容分析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 难点 关键:明确本学科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意义,掌握学习课程的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提出本课学习的相关要求、学习的方法及考试的形式) 二、 讲授新课 (通过案例引入课题,帮助学生理解幼儿教育有其必然规律及幼儿教育学概念) 案例 1:两个同样大的还在学走路,一个孩子的父母很放手,摔倒了,让他自 己爬起来再走,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小心翼翼地护着孩子,生怕他摔倒了,或干脆用 带子绑住孩子的腰,栓着走。(第一位家长的做法符合孩子成长规律; 第二位家长过 度保护;) 案例2: 一位教师在组织幼儿认识在教幼儿认识蔬菜的时候,在黑板上挂上青 菜、西红柿等图片,告诉幼儿它们的名称和特征、用途,另外一位教师则带领幼儿 到附近菜农的地里参观菜农是如何种菜施肥和浇水,并让幼儿在班级的自然角种上 蔬菜并进行管理, 问题研讨: 【归纳总 结】 教育不仅是经验,教育是有规律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不同的教育结果。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 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任务就是把原本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 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如幼儿园教育,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以及其他人 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特别组织的教育。 学校教育:在专门的教育机构中,有专职的教师,他们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受 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使受教育者在 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力和身体方面向预期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什么是教育、幼儿教育、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及方法。 学好 本学科的方法; 做好观察记录。 案例1哪一个孩子先学会走路?为什么? 案 例2哪一个教师的做法较好,为什么? 教育无处不在(保护、激励、慈爱)

比较学前教育学2019

离线作业考核 《比较学前教育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光谱方案:光谱方案是由德纳和费尔德曼教授率领哈佛大学的零点方案工作组和塔伏茨大学的研究小组合作完成的,是一种课程和评估相结合的方案,目的是使每一个儿童的能力与长处在富有材料和活动的环境与教育机会中得到发展。 2.游戏小组:游戏小组是儿童在游戏中观察、学习和参加社交活动的集体,它也是成人的组织,因为成人是小组的支柱,为儿童提出各种游戏的建议,并在工作中使成人自己也得到发展。 3.《幼儿园令》:幼儿园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确立幼儿园制度的第一个法令。1926 年 4 月颁布,同时公布《幼儿园施行规则》。此前,日本将有关幼儿园的规定归入《小学校令》实施规则中。大正时期,因幼儿园逐步发展,为发挥其独立性,在 1925 年普查全国幼儿园的基础上,翌年公布此敕令。 4.《费舍尔法案》: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一项以当时文教大臣费舍尔名字命名的教育法案,即《费舍尔法案》,旨在建立面向所有人的公共教育制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40分) 1.简答比较学前教育的意义。 答:比较学前教育的意义是:扩大学习者的眼界和视野,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推动本国学前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帮助世界各国、各地区制定学前教育政策;促进国际学前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2.英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途径有哪些? 答:(一)一日活动 这是学前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基本途径,尽管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儿童入园与离园的时间、在园时间的长短有所不同。例如,瑞德克利弗 (Radcliffe)医院幼儿园,全日制儿童在园时间近11个小时(07:30—18:00),半日制上午组儿童在园时间为07:30—13:00,下午组儿童在园时间为13:00—18: 00。学前教育机构在安排儿童的一日或半日活动时,都注意做到:自由活动和有组织的活动相结合,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生活活动与娱乐活动相结合,室内游戏与室外游戏相结合,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相结合。 (二)区域活 这是学前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英国保教人员认为环境是儿童发展的第三位老师,因

第四章 亚洲的学前教育

第四章亚洲的学前教育

第四章亚洲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日本的学前教育 一、发展简史 1876年(明治九年)创办了第一所幼儿园,至今已有120年的历史。若从制度化的角度去看这一变革,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五个时期: ①初创期,从明治初期到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 ②发展期,从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到大正十四年(1925年); ③备战期和战时时期,从大正十五年(1926年)到昭和二十年(1945年); ④整顿改革期,从“二战”结束(1946年)到1955年; ⑤稳定发展期,从1956年至今。 二、法规与体制 (一)日本幼儿园教育纲要的制定与修改 1998年12月公布了第三个《幼稚园教育纲要》,于2000年开始实施。其主要修改点如下: ①为培养生存能力奠基,萌发幼儿的道德 心;

②更加重视游戏与体验; ③在集体生活中促进孩子的发展; ④明确教师的指导作用; ⑤支援家教,服务社区,起到地区助教中心 的作用。 三、课程 20世纪90年代,日本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要点集中在以下几点: ①积极开展促进身心健康的活动; ②重视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等直接的具体的 社会体验; ③明确与幼儿相适应的促进智力发展的方 法; ④根据萌发自我意识、自控能力等幼儿期发 展特点进行指导; ⑤注重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实现自我、求得发 展。 四、师资培养 (一)建立幼儿园教师和托儿所保育员培养制度

早在1947年颁布的《学校教育法》中就规定,幼儿园是正式教育体系中的一环,其教师同中小学教师一样具有相同的称呼,即在师资条件上同中小学扯平了。 1949年,为促进幼儿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日本文部省公布了《教育职员许可法及其实行法》,对幼儿园教师应当具备的资格做了详细规定,使战后日本幼儿园师资基本实现了制度化和正规化。 1948年,日本厚生省同时公布了《儿童福利法施行令》和《儿童福利法施行规则.》两个法令。 (二)幼儿园教师、托儿所保育员的培训机关概况 1953年通过的修改《教育职员许可法及其实行法》,次年认定了64所大学具有培养幼儿园教师资格。 除了大学和短期大学外,日本还设立了由文部大臣指定的幼儿园教师培训机关。最初,保育员培训机构的发展比较缓慢,但由于20世纪60年代保育员培训机构数量的急增,日本建立了一支经过专门培训的保育员队伍。同时,保育所的保

学前教育学教案

学前教育学教案 第一章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及主要流派 教学目标:掌握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过程和现代主要的理论流派,对学前教育理论产生初步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主要流派中的前六个流派的理论观点。 教学难点:精神分析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学前教育的年龄对象 (一)我国古代家教思想中提出“教子婴孩”、“早欲教” (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母育学校教育,是指出生到6岁的儿童应在母亲身边接受教育 (三)近代幼儿园产生后,学前教育的年龄趋向于3岁到入学前。 (四)当今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应为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一)学前家庭教育的特征 1、领先性 2、长久性 3、单独性 4、随意性 5、随机性 (二)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 学前社会教育指出由社会各方为学龄前儿童开设的集体保育教育机构及设施。其特征如下: 1、群众性 2、目标性 3、计划性 4、多样性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学前教育主张 1、从学前期起,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2、重视学前期的教育 3、重视游戏、体育、唱歌、讲故事等活动。 4、根据人的身体发育,从出生起每7年划为一个自然段。 (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为系统学前教育理论建立奠定了基础。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2、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儿》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3、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新社会观》、《论人类性格的形成》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学前教育学从教育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837年福禄被贝尔在勃兰根堡设立一所幼儿学校,专收3—7岁的幼儿。1840年正式将学校取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福禄贝尔基本的教育思想。 三、进入20世纪以后,学前教育形成了相互吸收又各具特色的理论流派。 (一)杜威的儿童观及其学前教育理论 1、杜威的儿童观。 2、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看法。

最新新课程目标教学模式探索

新课程目标教学模式探索(辅导员培训讲稿) 2013-03-06 00:20 作者: 千里来源: 本站浏览: 157 次 新课程目标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千里 一、新课程目标教学的界定 目标教学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所创立。 新课程目标教学是指在新的课程体系下,运用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并整合其他现代教育理论,以课堂教学的目标设定、目标达成、目标检测或目标评价、目标补救等环节为研究对象,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课堂教学实践。 二、新课程目标教学的特点 1、面向全体学生。布鲁姆认为,只要教育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足够的时间和理想的教育,95%的学生都能够学好学校课程。 2、教学目标为中心。教学全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克服了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了有效性。 3、反馈矫正及时。依据教学目标,不断地进行反馈矫正,实现当堂达标。 4、包容性。能对各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以及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灵活多样、百花齐放。 三、新课程目标教学的教学原则 (1)面向全体原则 (2)目标定向原则 (3)情知协调原则 (4)先学后教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反馈矫正原则 (7)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原则 (8)成功体验原则 四、如何构建和运用新课程目标教学模式 1、坚持一个正确的理念。 布鲁姆认为,只要教育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足够的时间和理想的教育,95%

的学生都能够学好学校课程。这句话我们要把握好两个要点:①“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 ②“相信学生都能够学好。” “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用新课标的理念解读就是“ 以学定教”、“ 个性化教育”、“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等,这些都是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教师要把“相信95%的学生都能够学好。”确定为教学的基本理念,把面向全体的教育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之中。 2、增强两个意识 一是目标意识。目标意识通俗地说,就是教师非常清楚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设计哪些教学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目标意识的强与弱、目标定位的准与否、目标实施的深与浅,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说“目标意识有多强,课堂效率就有多高。”一位教育专家考察了台湾的课堂教学后,这样评价台湾的教学,他说:台湾的教师课程目标意识和自主与分享意识强烈,他们在课堂上落实目标坚定不移,从不迷失,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一步一步实现。我们有些课,备课时有目标,但是,课上着上着目标渐渐模糊,最后目标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树立目标意识是实施新课程目标教学的关键,教师确立教学目标后,就要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活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 二是“生本意识”。要搞好新课程目标教学,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要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学”永远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他们才能“会学”、才能“学会”。因此,课堂教学的方法,关键的关键是激活、调动、维持、激励让学生自己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陶行知先生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凭空可能规定的。这些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数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这就是“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课堂教学改革,一个根本的变化就是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我县部分学校开展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实验,较好地体现以上教学理念。 3、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人的智商有高低,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规律。要让95%的学生或全体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这是新课程目标教学实实在在要做的事情。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如果用统一的标准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使一部分学困生因为无法达成目标而失去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练习的设计和作业的批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对学生评价不能只用一把尺子量到底,要建立“因材施教”的评价体系。40年前,我在乡村教书时,我对优生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上不封顶,自由发展”,学会了课内,可以在课堂上读课外书。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一些优生到了四年级就读完了十几部小说,能写出文从字顺的作文。但是,当时对学困生就不能像对待优生一样,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其实,作业可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完成。对差生,目标还要放低一些。一节课让他们学会三几个生字,总比他们完全不学好。教师要树立“尊重差异,追求个性”的现代教学理念,为优生先“富”起来创造条件,也为学困生的成功打开绿灯。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一、课题:学前教育学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二、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次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关键期对于学前儿童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目标的类型以及特点以及学前教育的原则,重点理解游戏作为儿童基本活动的重要性。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1、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领会) 2、儿童发展的特点(记识) 3、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应用) 4、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应用) 5、学前教育的价值(领会) 第二节、学前教育目标 1、学前教育目标(领会) 2、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领会) 3、学前教育目标类型及特点(应用) 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原则 1、坚持儿童本位(应用) 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应用) 3、培养儿童的个性化(应用) 4、重视游戏在学前期的重要性(应用) 五、教学重点 本章主要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学前教育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在本章中重点掌握儿童发展的特点、儿童发展中的关键期、学前教育的目标类型以及坚持个性化、游戏的教育原则。通过本章的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领会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在实践中运用。 六、板书设计 见PPT 七、教学过程 ★导入:从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导入学前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同时这句谚语中也包含了关键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明白该句谚语的合理性。以这句谚语导入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一、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 1、生理基础:人的大脑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会劳动,这一切都依赖于人的大脑的复杂性。

2019春东师《比较学前教育学》作业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比较学前教育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比较法 答: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 2.适合儿童发展的早期教育方案 答:适合儿童发展的早期方案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1986 年以后极力提倡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它当时主要是针对美国幼教界普遍出现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等倾向而提出来的。 3.日本的第三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 答:日本第三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开始于1991年,这次计划根据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和国民对幼儿园教育的强烈要求、整顿幼儿园,谋求幼儿园教育的进一步一普及和友展。 4.蒙台梭利学校 答: 蒙台梭利学校是美国保育学校的特殊类型。它是以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组织活动,教育内容包含日常生活练习、感知觉练习和初步的知识学习。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视学前教育的原因。 答:(1)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2)学前教育理论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发生了变化。(3)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学前教育机构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并受到普遍重视,学前教育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简述蒙台梭利提出的有准备的环境的要求。 答:有准备的环境的要求是:(1)创设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2)提供有吸引力的、美的、实用的设备和用具。(3)允许儿童独立活动,自由表现,使儿童意识到自己的力量。(4)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5)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6)培养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3.简述1990年日本《幼儿园教育大纲》提出的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答:(1)培养幼儿健康、安全、幸福生活所必需的生活习惯、态度,为培养健全的身心打下基础。(2)培养幼儿具有对他人的爱心与信任感,启迪自主意识与他人合作的态度,萌发良好的道德品行。(3)培养幼儿对自然界和周围事物的兴趣与关心,启迪丰富的思考问题的能力。(4)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对语言工具的兴趣与关心,乐于听说和积极态度以及对语言的感受力。(5)通过各种各样的体验,培养丰富的感受与创造性。4.简述日本幼儿园教育指导方法遵循的教育原理。 答:(1)自发性原理;(2)环境原理;(3)兴趣原理;(4)体验原理;(5)自我发现原理;(6)个性化原理;(7)社会化原理;(8)反复练习原理;(9)发展的原理。 5.简述俄罗斯学前教育的特点。 (1)注重对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根据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修订幼儿园教育大纲。(2)在教育非国有化过程中,加强国家对各种学前教育机构的宏观指导。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美国的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及其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 答:1)发展成熟论课程模式 发展成熟论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自然主义等理论,教育目标发展儿童的自信心、创造性,敏感生和实效性,促进儿童内部潜能的全面开发,培养完整儿童。教育原则强调成人应提供适合儿童兴趣和发展水平的环境;不要求儿童表现出超越其发展水平的能力;教师的作用是为儿童提供丰富、适宜的环境,帮助儿童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发展自己。教育内容特别强调游戏的作用,尤其是角色游戏和创造性游戏,幼儿通过探索角色表现自己。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通过自由游戏,即一切活动都不必按照一定的顺序,听凭儿童自己的兴趣进行。儿童可以自己选择、自己设计、自由活动,不受任何约束。主要特点是注重儿童的整体发展;不强行塑造儿童的发展;允许每个孩子按自己的速度前进。 2)行为主义理论课程模式 行为主义理论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理论,该模式的教育目标是以直接、有效的方式教儿童学业技能、道德知识和社会规则,形成今后成功接受学校教育必须的行为、读写算等技能。教育内容以阅读、语言、计算为中心科目,尤其重视儿童的语言发展,认为语言的教学,儿童正确使用语言,可以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教育原则强调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强调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行为塑造。在教育方法上要求教师制定严格的教学大纲,按照一定的课本,要求孩子学习,其主要特点是课程按成人精密设计的程序和内容展开,

00398自考《学前教育原理》2014版--第四章考核点与要求

2014版《学前教育原理》第四章考核点与要求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学前教育的目标 1.识记:(1)我国的教育目的(2)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 2.领会: (1)体、智、德、美四育的关系 (2)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 (3)全面发展与主体性发展的关系 3.简单应用:贯彻落实学前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含义:所谓教育目的,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 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确定 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教育目的的依据与结构: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 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要求来制定的。教育目的由形式与内容两 个方面构成。教育目的总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人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制定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学前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名词解释 ◆《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学前儿童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 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体育目标 2.智育目标3.德育目标 4.美育目标 (二)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论述题 1.处理好体、智、德、美四育的关系 首先,四育统一的基础在于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 其次,四育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2.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 3.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主体性发展的关系。 (三)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特征

◆首先,把“体”放在首位,充分考虑了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保护学前儿 童生命与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是学前教育的最基本的任务。 ◆其次,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要求上,反映了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可 能性。 (四)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 1.学前教育目标实现的途径: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变化大、速度快,尤其是3 岁以前的发展。幼儿园各年龄班级的教育任务和目标是通过每学期的教育工作来完成的。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是向学前儿童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最终达成学前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2.幼儿教师在教育目标实现中的作用: ◆一方面,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当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正确认识与把握教 育目标,并经常有意识地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还应当自觉地抵制来自社会的消极思想,向家长宣传学前教育 应有的目标与价值,使家长接受、理解并支持幼儿园的正确做法。 3.贯彻落实学前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1)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统一要求与因人施教相结合 第二节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学前儿童体育 1.识记:(1)什么是学前儿童体育(2)学前儿童体育的意义 2.领会:(1)学前儿童体育的目标 3.简单应用:学前儿童体育的内容 4.综合应用: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原则 一、学前儿童体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体育的概念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体育是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并结合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进行的 锻炼,着重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最终实现身体、心理全面协调发展 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学前儿童体育不同于大众体育,其目的在于增强儿童体质、提 高其健康水平,在此基础上保护和增进儿童身心健康。 学前儿童体育自身的特点:选择题 第一,体育活动的生活化,贴近实际生活,容易理解。

(完整版)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比较

课程编制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基本思想及其优缺点的比较 目标模式基本思想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以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其基本立足点,反对“形式训练说”严重脱离社会与儿童实际生活的倾向,以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为开发的基础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其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特别是她的工具主义知识观。在方法论上,目标模式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从行为目标的确定,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再到课程的评价,构成了目标模式的经典性程序,特别是行为目标的确立成为目标模式的逻辑起点。 泰勒认为,在课程编制过程中,编制者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它们是:1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目标?2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回答这 四个问题,解决的正是课程目标的确定、学习经验的选择、学习经验的组织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这四个问题。 惠勒对泰勒的目标模式加以改造,将直线型的目标模式改造为圆环形的目标模式,即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选择学习内容—组织、统合学习经验与内容—评价—调整目标、确定新一轮目标。 过程模式基本思想 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是斯坦豪斯立足于教育的内在价值,强调培养儿童智慧和自由品质的教育观,注重理解与思维的价值的知识观。针对目标模式在课程编制中存在的缺陷提出的,是建立在目标模式的批判基础上的。斯坦豪斯认为知识不是需要儿童接受现成的东西,而是要儿童进行思考的对象,它不应成为必须达成的目标而去限制儿童,相反,应通过教育过程去促使儿童思考知识,从而解放儿童。他还认为改进实践的过程应依靠教师发现自己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得以实现,而不是通过教师去执行远离实践的专家所设计的方案二实现的。他倡导一种立足于教育内在价值的,旨在培养儿童智慧、教养和自由品质的教育观,以及注重理解与思维的价值的知识观。他认为在教育过程中,知识应重在理解,而不在于记忆。斯坦豪斯认为教育最终目的在于增进人的自由及创造力,而教育的重要机制在于引导人们探索知识。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原理即方法的分析,从具有内在价值的只是结构中选择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作为课程内容。课程是一个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系统,儿童的学习不是被动的反应过程,而是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教师是诊断者而不是评分者。 优缺点比较: 目标模式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设置课程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编制课程,使整个课程的运作成为了一个具体化的和结构化的操作程序。这样做能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的的计划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章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素学前教育学

第四章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 1 、理解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专业素养要求,能分析评价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能力。 2 、理解幼儿的特性、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幼儿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儿童发展观 3 、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涵义和意义,理解幼儿园环境的功能和创设幼儿园环境的原则以及对教师的要求,我国创设幼儿园环境教育改革的历史发展,树立大环境观、大教育观的思想。 4 、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并能运用此原则分析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问题,培养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运用教师能力素质要求的理论分析评价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能力。 2、正确认识幼儿的发展特点,并能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儿童发展观; 3、正确理解创设幼儿园环境的原则,能运用环境创设的理论分析评价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现象。 ◆教学难点: 1 、掌握教师能力素质要求的具体运用 2 、理解幼儿的特性及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3 、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适宜性原则;理解教师在环境创设中

的地位。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1、下园调查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状态、 2、教师准备的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图片资料; 3、课前组织学生参观幼儿园,收集资料,获得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初 步印象。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幼儿教师 一、通过教育现象的描述和研讨,帮助学生理解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社会地位。 【现象描述】 幼儿园教师工作面面观: 1.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状况 幼儿园教师对工作的总体压力感反映了幼儿园教师对工作压力状况的总体感受和看法。本次调查发现,74.7%的被调查者认为,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自己的工作压力较大或很大。 2.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来源

比较学前教育

第一张绪论 名词解释: 比较学前教育:比较学前教育是比较教育的分支学科,是学前教育领域中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综合比较研究:综合比较研究综合了横向比较研究和纵向比较研究,一般是指连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 影响比较教育:影响比较教育是指对两个或多个在社会经济文化,尤其是在学前教育方面相互影响较大的国家、地区的学前教育进行的比较研究。 专题比较研究:专题比较研究是把各国、各地区同一类学前教育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过各国、各地区学前教育特点和共同趋势的研究方法。 区域比较研究:区域比较研究是指地理区域、社会制度、民族传统、政治背景、经济状况、语言习惯等不同标准,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分成不同的国家群、区域群,然后再对它们之间的学前教育进行总体比较的研究。 朱利安:朱利安是法国教育家,比较教育学的创始人,被称为“比较教育之父”。 简答题: 1.简述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对象。 比较学前教育是以当代学前教育为中心,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各个领域进行比较研究,以达到改进本国学前教育的目的。 2.简述比较学前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比较学前教育的目的是:借鉴国际学前教育经验,探讨学前教育发展规律,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比较学前教育的意义是:扩大学习者的眼界和视野,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推动本国学前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帮助世界各国、各地区制定学前教育政策;促进国际学前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3.简述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类型。 1.横向比较研究、纵向比较研究和综合比较研究 2.平行比较研究和影响比较研究 3.专题比较研究和总体比较研究 4.定性比较研究和定量比较研究 5.宏观比较研究和微观比较研究 6.区域比较研究和问题比较研究 4.简述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文献法 3.比较法 4.分析法 论述题: 1.结合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分析比较学前教育的意义。 2.查阅一篇有关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论文,分析其运作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美国学前教育 名词解释: 开端计划:“开端计划”是美国政府从1965年开始在全国实行的一项重要的学前教育计划,目的是对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进行补偿教育,打破贫困循环,实现教育公平。 幼儿智力开发运动:幼儿智力开发运动是美国以科学教育改革为核心,旨在加强早起教育在儿童智力开发中的作用的教育改革运动。 《芝麻街》:《芝麻街》是美国幼儿智力开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专门针对儿童智力开发而设计的一档具有教育性的电视节目,1969年10月,在美国电视台播出。 保育学校:保育学校主要招收2.5-5岁的儿童,一般以3-4岁儿童为主,目的是通过游戏、音乐、绘画等活动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早期学习标准》:《早期学习标准》是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从幼儿园到12年级(K-12)各科课程标准,它规定了从学前班到12年级的学生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应该达到的学习结果。 0-5岁教育计划:0-5岁教育计划是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为使弱势儿童做好入学准备而提出的教育计划。该项计划将重点放在幼儿的早期保育和教育方面,强调为儿童进入机构接收教育做好准备工作。 光谱方案:光谱方案是由德纳和费尔德曼教授率领哈佛大学的零点方案工作组和塔伏茨大学的研究小组合作完成的,是一种课程和评估相结合的方案,目的是使每一个儿童的能力与长处在富有材料和活动的环境与教育机会中得到发展。 高瞻课程:高瞻课程(High Scope)又称海伊斯科普课程,是由韦卡特和他的同事在1962年创建的课程。该课程模式在海伊斯科普佩里幼儿学校得到实施和运用,是美国密歇根州海伊斯科普佩里学校学前教育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是美国“开端计划”中第一批通过的帮助处境不利儿童摆脱贫困的早期教育方案。 直接教学模式:直接教学模式(Direct Instruction Model)是为5-8岁(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儿童设计的课程方案。是贝瑞特和恩格尔曼在1966年为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在学业上能够赶上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儿童所设计的教育方案。 《发展适宜性实践》:《发展适宜性实践》是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一套教育哲学、理论框架、行动指南和评估标准,发展适宜性实践活动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学前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简述题: 1.简述开端计划的作用。

“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李沧区教体局教研室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型。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有利于教师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一、“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界定 “目标导学、活动建构、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简称“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导向,以活动建构为师生互动的基本形态,以当堂达标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采用目标性、自主性、开放性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学生生命的个性发展、和谐发展。 二、构建“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掌握学习理论 (二)活动教学论 (三)建构主义理论 (四)“课堂生命说” 三、“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学流程:目标导学→活动建构→当堂达标 教师活动:设标创境→指导尝试→测标矫正 学生活动:学标质疑→自主建构→达标巩固 四、“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目标导学(约5—10分钟) 这是课堂教学的初始环节,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或导学提纲,让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鼓励学生质疑,带着问题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二)活动建构(约20—30分钟) 这是课堂的中心环节,在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活动的前提下,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有层次地呈现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和展示,捕捉信息,及时矫正;通过引导点拨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思维助跑,提高自学能力、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生命的多方面发展。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意义建构”(学生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和“个性发展”。自主学习活动的流程一般为:梳理问题——独立思考——活动探究——协作交流——灵活运用——展示反馈。 (三)当堂达标(约5—10分钟) 这是课堂的关键环节,检验教学目标达成的方式是多样的,根据不同学科、课型、教学内容确定,通常以检测题为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检测题,检测题要尊重差异,分必做和选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达标情况要当堂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同时确定好课后要辅导的对象,有的放矢

学前教育学教案

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方案 教师:周江序号: 4

【观点辨析】观点1:现代社会,有钱人接受优等教育,没钱人接受劣等教育,或者是不能接受教育。 观点2:现代教育的开放性是指要重视国际间的教育比较研究,不能关门办教育,要了解别的国家,而不是幼儿园 向家庭和社会开放。 三、当前的社会建设与幼儿教育 【理论研讨】 (一)幼儿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1、现代幼儿教育地位的变化。 (1)具有相对独立性。 (2)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事业。 2、国际社会关于儿童问题的几个纲领性文件:《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宣言》、《儿童权利公约》、《关于儿 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 3、我国关于儿童问题以及幼儿教育的几个纲领性文件:《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母婴保健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务院关于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意见》。 (二)现代社会对优质幼儿教育的需求 【观点分享】 1、各学习小组介绍本组关于社会对幼儿教育价值的认识的调查报告。 2、思考讨论:从社会对幼儿教育价值的认识,我们感觉幼儿教育的地位怎样?又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理论研讨】 1、背景:(1)儿童研究的进展包括儿童发展的生理原因,成长发展的过程等等,带来人们对儿童更加透彻的了解。(2)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使家长从关怀孩子的健康发展到关怀孩子的发展,对学前教育提出强烈的要求。(3)儿童观的演变 2、需求:(1)世界科技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2)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对人际交往能力的需求。(3)家庭规 模的小型化趋势带来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4)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优质的幼儿园教育。现代教育的开放性是指要重视国际间的教育比较研究,不能关门办教育,要了解别的国家,而不是幼儿园向家庭和社会开放

学前教育比较学

名词解释: 1. “函授课程”(日本) 这是日本的一种独特的学前教育形式,始于1987年。参加函授课程的家庭,每个月都能收到一套录像带、录音带和图书、杂志等资料,鼓励家长帮助孩子观赏卡通画、玩文字数字游戏,帮助孩子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让儿童在小学甚至幼儿园之前就参加函授课程。1997年,约有125万名儿童参加函授课程。 2. 开端计划 这是美国从1965年开始实施至今仍在进行的一项学前教育计划,由联邦政府拨款,开设保育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专门为2~5岁贫困儿童(后来也包括残疾儿童)提供补偿教育。开端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美国学前教育的水平,成为了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转折点,也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的影响。 3. “幼儿凭证计划” 为了提高幼儿入园率,1995年,英国政府公布了7.3亿英镑的“幼儿凭证计划”,对每位4岁儿童发放1100英镑的教育券,实行正规的学前1年免费教育。“幼儿凭证计划”使得家长能够自由选择公立或私立的幼儿教育机构,推动了幼儿教育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提高了办学质量。 4. 开放学前教育中心(瑞典) 开放学前教育中心(也称“开放幼儿园”)是瑞典学前教育机构的一种形式。学前儿童在父母、保姆的陪同下,每周来此参加几次活动。这些活动是由教师设计、组织和安排的,父母、保姆通过旁观、参与,能获得关于儿童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的一些知识和技能。这种简便易行、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深受家长的欢迎,目前已发展到690多所。 5.玩具馆(英国) 这是英国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第一所玩具馆是由一位教师和一位家长共同筹建的,他们把几个家庭组织起来,使儿童能够交换玩具,扩大玩耍的范围。后来,由于玩具价格不断上涨,玩具馆这种形式逐步发展壮大。今天,玩具馆已经成为英国社区学前教育的重要资源。 6.父亲运动 这是日本政府近年来发起的一项运动,旨在提高男性的家庭意识和教育责任感,呼吁年轻的父亲要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孩子,不要把家庭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女性。 7.比较法 比较法是比较学前教育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它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照所比较的对象,寻找异同点,以揭示学前教育的本质属性。 8.“安科计划” 这是加拿大较早出现的一种指导家庭教育的形式,目的在于帮助家长深刻理解孩子的特点。“安科计划”实际上是电视研讨会,通过电视摄像,生动、形象、直观地向家长介绍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宣传学前教育的科学道理,深受家长的欢迎。 9.语言所 这是新西兰专门为毛利人儿童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始于1982年,目的是为了使毛利人的后代从一出生便能受到毛利人语言的熏陶和毛利人文化的洗礼。这种独特的学前教育机构一般规模很小。在新西兰的学前教育机构中,语言所的数量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目标和过程模式中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中 评价环节的比较 摘要:评价是一种价值的判断。自从泰勒(Tyler)将“评价”引入课程以来,评价就成为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评价环节贯穿与课程实施的各个层面,通过对有关要素及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以促进自身的改革完善,是优化课程的一个有效途径。泰勒提出的目标模式是常用的一种课程设计模式,而过程模式则是针对目标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两种模式理论的争论始终未休。本文试将两种模式评价微缩到幼儿园教育这一特殊领域加以比较,意在为探索适合于幼儿园课程的评价方式,以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要求。 关键词:课程评价模式 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初始阶段,但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这一特殊性是由教育对象——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幼儿教育要求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而绝非只是将教育目标锁定在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授上。所以,幼儿教育及其评价渗透于幼儿生活的过程才更为科学有效。如何对幼儿园教育做出合理的评价,是保证幼儿教育科学化的重要环节。对于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着两种不同的评价方法谁优谁劣的问题,必须进行比较、辨证思考,才能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以目标与评价的关系为划分标准 泰勒认为:课程评价过程的实质是确定由实施教育教学所能达到目标的程度。所以评价过程首先要从教育的目标入手。第一步要确定目标以便确定目标所要达到的程度。第二不要确定评价的环境,以便受教育者有可能呈现教育目标指向的行为。因此评价与教育目标必须相结合,评价结果才能准确有效。概括讲,目标就是评价的标准和评价过程的保障。但这回产生一个问题:目标的科学性由什么来保障?评价过程以什么作为标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评价的目的是要把评

学前教育学教案

学前教育学教案 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教学目标: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 理解掌握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认识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关于影响儿童发展因素的争论教学难点: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教学内容: 一、关于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 1、儿童发展的全面观 2、儿童发展的规律性 3、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 二、 (一)天性——教养之争 1、天性难移 2、性相近,习相远 3、遗传—环境交互作用论 (二)诱导——促进之争 1、前苏联教育家的看法 2、学前教育职能的两种界说三、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教育)促进胎儿的发展 (二)环境(教育)促进新生儿的发展 (三)环境和教育诱导学前儿童的发展 (四)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1、人的个体社会化 2、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3、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复习题: 一、论述题: 1、试述关于儿童发展有哪些基本观点, 2、试述美国心理学家安娜斯塔西遗传环境交互作用论的内容及其存在的不足。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三、概念: 1、最近发展区 2、人的个体社会化 第五章学前教育的新观念 教学目标:了解儿童观的变革过程。 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 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趋势教学重点: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与新趋势教学难点:全面发展教育实质就是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教学内容: 一、儿童观的变革 (一)古代的儿童观 1、以人为本位,儿童对成人具有依附关系,儿童没有作为人的权利 2、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兵源和劳动者,是家族香火的延续,是光宗耀祖的希 望 3、人们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有了最初的认识,认为儿童是无知无能的,具 有教育可塑性 4、以男性为中心,男尊女卑,女性地位极其低下

课程目标课程开发的模式

课程目标、课程开发的模式 课程目标 1.广义的课程目标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2.狭义的课程目标 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 就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这个目标可高可低按需而定(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是反映教育目的的,具体而可观测的变化(或进步)。对于教育目标有多种分类方法。美国著名心理学者B-S布鲁姆,为了编制测验的需要,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当我们拿到一份教学设计时,首先会阅读教学目标,作为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我们听课时也主要评价教学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和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因而,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明确、具体、有层次。 1.两者的含义不同。 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平)。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一般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提出某一课期望达到的目标。 2.两者的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而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某一课的教学过程。 3.两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是对科学课程在宏观上的指导,教学目标则较为具体,对教学细节上的要求。 4.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课程指导机构、师资培训基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教学 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5.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反复研讨、推敲的结果,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而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状况的把握来制订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门课程在某学期、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是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更新的。 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两者的密切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