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学案(含答案)

1.1.2 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学案(含答案)
1.1.2 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学案(含答案)

1.1.2 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学案(含答案)

第二节第二节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目标导航

1.结合实验和实例,说出细胞的多样性。

2.结合实例,简述细胞形态与功能的统一性。

一.细胞的形状和大小阅读P781形状1单细胞生物一般是单个细胞独立生活,具有自己特有的形状。草履虫形如鞋底,衣藻呈卵形且带有长鞭毛。

2多细胞生物中,常见的细胞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方形.扁形.棱形.多角形等,也有的呈不规则形状。

2大小1有机体的各种细胞的大小差别很大,如鸵鸟卵细胞直径可达5cm,而支原体只有0.10.3m。

2一般说来,动植物细胞的体积大于微生物细胞,高等动物的卵细胞大于体细胞。

3卵细胞是一类特殊的细胞,它含有许多供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卵黄,从而使体积大了许多倍。

二.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的统一阅读P8细胞是有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态和功能的统一,分化程度较高的细胞尤为明显。

三.细胞的观察工具显微镜阅读P891光学显微镜1主要组成聚光器.物镜和目镜。

2光源可见光。

3分辨率最高只能达到0.2m,放大倍数最高为1_000倍左右,可以进行细胞的显微结构观察。

2电子显微镜即电镜1原理根据电子光学原理,用电子束和电子透镜代替光束和光学透镜。

2结构由镜筒.真空系统和电源三部分组成。

3放大倍数最高可达几百万倍,可以看到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甚至分子领域。

判断正误1单个细胞可以独立生活。

2细胞都非常微小,用肉眼无法看到。

3动植物细胞的体积一般比微生物细胞小。

4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一般是相统一的。

5显微镜主要由聚光器.物镜和目镜组成。

6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最高可达几百万倍。

7电子显微镜比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高。

答案1234567

一.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1细胞的形态与功能密切关系举例类型形态功能动物细胞肌肉细胞长条形或长梭形具有收缩功能红细胞圆盘状有利于O2和CO2气体的交换神经细胞有长长的突起提高冲动传递的效率植物细胞茎的木纤维细胞梭形利于茎部起支持作用保卫细胞半月形,2个细胞围成一个气孔利于呼吸和蒸腾等生命活动

2.生物体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形态结构就会有与其相适应的功能,细胞的形态结构不同,执行的功能也不同,细胞功能以一定的物质和结构作基础,细胞结构决定细胞功能,二者是相统一的。

1你知道肌纤维和神经纤维有何不同吗答案肌细胞呈长条形或长梭形,又叫肌纤维,其有收缩功能。神经细胞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轴突和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构成神经纤维,它是神经细胞的一部分,具有产生和传导兴奋的作用。

2你还知道哪些常见的特化细胞答案如红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等。

1细胞具有多样性,下面对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的理解有偏差的是A卵细胞富含营养.体积大,与早期胚胎发育相适应B 精子具有尾,与其运动功能相适应C神经细胞有长的突起,与其传导功能相适应D红细胞无细胞核,与其能再生的功能相适应问题导析1卵细胞富含营养体积大满足早期胚胎发育的需要。

2精子具有尾运动。

3神经细胞有长的突起传导功能。

4红细胞无细胞核,其内部主要为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功能。

答案D一题多变判断正误1细胞形态和功能的统一是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

2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有利于进行细胞分裂。

3蚕豆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向外突起,有利于吸收水分。

4人的神经细胞有多个突起,有利于与多个细胞联系。

答案1234

二.光学显微镜的使用1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步骤和要领1低倍镜取镜安放对光压片调焦观察。

2高倍镜“四字诀”找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并调节至清晰。

移将观察点“移”到视野中央。

转“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调“调”节光圈及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2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显微镜成的像为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虚像,即物像与实物是倒置的,将物像旋转180后与实物的位置相同。

3目镜与物镜的结构及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1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距装片距离越近,如H1。

2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4视野中细胞的排布与放大倍数的关系1一行细胞数量的变化,可根据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成反比的规律计算,如图2圆形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的变化,可根据看到的实物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计算,如图5低倍镜与高倍镜视野的区别项目视野范围视野亮度细胞数目细胞大小低倍镜大亮多小高倍镜小暗少大

6.装片移动方向的判断视野中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载玻片中实物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移动装片时,应按照同向原则,即物像往哪偏离就将装片往哪移动,就可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举例分析移动前物像位于左上方,若使物像位于视野中央,物像需向右下方移动,操作时应使标本向左上方移动。

1使用光学显微镜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答案普通显微镜使用的基本原则1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2先用粗准焦螺旋,后用细准焦螺旋。

3镜筒先下降,后缓慢上升。

2显微镜下看到一个细胞在视野的右上方,那么实际该细胞在装片的哪个方向答案显微镜成的是倒像,该细胞实际应在装片的左下方。

3为什么在观察标本时,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答案先用低倍镜,因为低倍镜下,视野相对较大,易于找到想要观察的目标;换用高倍镜是为了能更清晰地观察目标。

2下面是用显微镜观察时的几个操作步骤,要把显微镜视野下的标本从下图中的A转为B,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向右上方移动载玻片调节反光镜使视野明亮转动转换器调节细准焦螺旋调节粗准焦螺旋向左下方移动载玻片ABCD问题导析1由图可知,A图中的细胞比B图中的多而小,说明A图是低倍镜下的图像,B图是A图左下方细胞在高倍镜下的图像。

2由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的操作为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答案C一题多变观察上题中细胞装片时,在低倍镜视野下A 图左下方细胞明亮.清晰,但换成高倍镜后,物像不见了。产生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A没有调节反光镜B没有移动装片使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C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D没有调节细准焦螺旋答案B

1.关于细胞的多样性的举证不属实的是A鸵鸟的卵细胞直径达5cm,是最大的细胞B动物的神经细胞可伸出长达1m的神经纤维C独立生活的支原体直径约100nmD专营寄生生活的病毒需借助于电镜才能看到答案D解析病毒无细胞结构,作为细胞多样性的举证不属实。

2.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同一生物体不同部位的细胞形态.大小完全相同B同一生物体不同部位的细胞形态.大小千差万别C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形态.大小有差别D细胞的形态.大小与其功能相适应答案A解析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体中不同部位的细胞形态.大小不同,细胞的形态与功能也不同。

3.下列关于高倍物镜的叙述,正确的是A因为藓类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B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即可换上高倍物镜C换上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D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较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答案D 解析用显微镜观察材料,必须用低倍镜先找到合适的部位,将其

移到视野中央后,再换上高倍物镜,这时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由于换上高倍镜后视野变暗,为得到适宜的亮度,可调节光圈及反光镜。

4.下列关于显微镜操作的方法中,正确的是对光时,阳光照在反光镜上,视野越亮越好进行低倍镜与高倍镜的转换时,扳动物镜转动较省力使用完毕后,要用干布拭去载物台上的水和脏物装箱之前,应下降镜筒,使物镜插入通光孔中取.放显微镜时,要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并且要轻拿.轻放ABCD答案C解析对光时,光线适宜观察即可;进行低倍物镜与高倍物镜的转换时,要转动转换器,而不是直接用手扳物镜;装箱前应将两个物镜偏到两旁,而不是插入通光孔中。

5显微镜是生物学科中最为重要的观察工具之一,下面是关于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在低倍镜下寻找到要观察的细胞后,若要进一步放大观察,则操作的主要程序为把________________移到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至物像清晰。

2图1是在使用目镜为10,物镜也为10的显微镜下观察蛙的皮肤上皮细胞时的视野,图2是更换物镜后的视野,则更换的物镜应为________________放大倍数。

3细胞内的细胞质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流动着,其方式多数呈环形流动。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细胞的细胞质沿逆时针方向流动,则实际的流动方向应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要放大观察的物像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调节细准焦螺旋2403逆时针

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新桥医院

1.检验的适应症: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骨髓象检验对各种类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色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发性骨髓瘤,也常通过复查骨髓象来评价或判断预后。 (2)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如各种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润、骨髓增殖综合症、骨髓增生症、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和原发性血小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利用骨髓液检查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红斑狼疮细胞(LE细胞)及细菌培养、染色体培养、干细胞培养等,皆可提高阳性率。2.禁忌症: (1)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2)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时应慎重。 3.检验的方法: (1)显微镜低倍镜观察: 1)判断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在观察取材、涂片,染色等情况是否满意的基础上。一般均以涂片中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来判断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通常分为五级。当检验结果介于两级之间时,则将其增生程度向上提一级。例如在增生活跃与增生明显活跃之间时,可判定为增生明显活跃。 2)估计巨核细胞系统的增生情况:低倍镜下逐一浏览视野,计数全部片膜(尤其是两端及上下边缘)内的巨核细胞。正常人于1.5×3cm的范围内可见巨核细胞7~35个,但必须在油镜下观察得以证实。 3)观察涂片边缘、尾部、骨髓小粒周围,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如转移癌细胞、Reed-Sternberg细胞、多核巨细胞、恶性组织细胞、戈谢细胞、尼曼-匹克细胞等。但也需要在油镜下观察,加以判断。 (2)显微镜油镜观察: 1)选择满意的片膜段,观察200-500个细胞,按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计数并计算它们各自的百分率。 2)仔细观察各系统的增生程度和各阶段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的体会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年2月第6卷第3期LabMed(、fin.February2009,V01.6,No.3 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的体会 郑维威,马雅静,程江(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新疆石河子832008)【关键词】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R551.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9455(2009)03一0227—02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学 时量多,内容繁杂,细胞形态学教学占有很大的比例,学生们普 遍感到难以理解和记忆。细胞形态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内容,理 论知识枯燥乏味,实践中却又变化多端、难以辨认.一直是教学 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检验仪器自动化的 广泛使用,各项参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出结果,然而在l临 床上通过显微镜检查了解血细胞的量变和质变,仍是诊断造血 系统疾病惟一直观、准确、可靠的指标。也是仪器无法替代的经 典方法。因此,如何搞好骨髓形态学教学,对培养一个合格的 检验人员来说非常重要。笔者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几条切实 可行的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给同行们做个参考。 1加强理论课形态学教学。形成感官认识 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招收的是五年制统招本科学生。本科 教育一直艇笔者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仪强调“以能力为中 心”,一切服务于临床,同时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 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以增强学生 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的竞争能力,为其更好地适应临床检 验工作及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根据这一指导思想, 密切联系临床,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给学生介绍了临床上 最为常见的血液病种,并自己动手拍摄了典型的形态学图片。 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技术,下载了较为清晰、典型 的形态学图片,增强了学生形态学的感官认识,为实验教学打 下良好的基础。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巩固理论知识 奉院的《临床血液学检验》全部采用多媒体幻灯教学,在教 学过程中.笔者对细胞形态学进行介绍的同时,特别强调了其 复杂性和多样性。同种病例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次涂片 上所观察到的形态都不尽相同,与理论上有一定的差距,故在 实验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许多重复的问题。解答费时费力, 再加上学生多、教师少,在有限的时问内每个学生得到指导的 机会很少。根据这一情况,在每次实验课前,笔者利用15~20 min的时间播放了相关的视频文件,使学生们不仅在理论上得 到复习,又增添了其形态学的认识。之后,笔者再利用5~10 min的时间对理论课上介绍的形态学图片加以回顾和巩固,并 利用显微镜教学系统,对本节课所看标本进行讲解并结合自身 工作经验提出在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学生在教师的 指导下,形态学功底有了很大提高。 3选择良好、典型的骨髓标本。加强学生交流、沟通能力 示范教学在形态学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 验课前.笔者选用推片、染色均良好的标本片,通过显微镜教学 系统演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显微镜下查找典型变化,提高 了学生识别细胞的水平。由于有的骨髓标本存放时间较长,细 胞形态已不典型,笔者随即淘汰了不易识别的标本,重新准备 了典型的骨髓教学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向教师咨询疑难?227? 细胞,遇到这种情况,笔者并不是立即将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 请旁边的同学一起观察比较,相互交流识别要点和诊断依据,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学生沟通交流、思考总结的能力,又 培养了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从事形态学检 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开辟课外兴趣小组,加强讨论与交流 对细胞形态学教学而言,仅靠几十个学时的实验课是远远 不够的,并且容易淡忘。因此.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放实验室。 在学生中建立兴趣小组,对巩固和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是十 分必要的。在课外兴趣小组讨论会上,学生们踊跃发言,将其 对一个细胞和一类疾病的理解描述出来,由带教教师或其他学 生加以补充,增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5举行教学反馈。加强教与学的沟通 教与学是2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在认真备 课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笔者在一个学期 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了3次教学反馈活动。第一次 安排在学期开始后的第2个星期,由带教教师对本学期的教学 任务做介绍,并就实验室开放情况及理论教学情况向学生征求 意见;第二次安排在教学中期,由学生们匿名填写教学反馈表, 针对教学上的优点和不足,笔者做了发扬和改进;最后一次安 排在学期末,根据一个学期的教学总体情况,对教学工作做总 结,倾听学生们的学习体会,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指导 作用。 6利用实验报告沟通教与学.严格执行实验考核制度 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展开思维活 动,理论联系实际的反映。要求学生必须认真书写,对所学各 种细胞进行绘图并附文字说明其特点,每次阅骨髓片均要发出 骨髓报告。带教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批改,并根据实验报 告的书写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下一次实验课中进行总 结,指导学生提高鉴别各种细胞的能力。为考查学生识别细胞 的技术和水平,笔者将实验考核与理论考试分开,采用封闭循 环式单独辨认细胞的方法进行考核,即事先将学生集中到考场 的邻室隔离,宣布考场规则及纪律,分发考卷,考生根据学号依 次进人考场,每次考核20人。学生需按固定路线依次辨认20 个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细胞,每分钟换一个位置.考核完毕者 立即离开考场,然后转换视野或更换标本后再进行另一组考 核,使考生问没有交流舞弊的机会,最终的实验考核按20%的 比例计人总成绩。本科室正在尝试使用口试的方法考核学生 的掌握情况,即让学生观察一张骨髓片,描述其形态学特点,最 终给出初步诊断意见和结论,准备从下一届学生中开始实行。 7加强软件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水平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2个方面共同完成的.带教教师 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搞好 细胞形态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本科室在选择带教教师的过程万方数据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1.骨髓检查的主要临床应用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骨髓象检验对各种类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色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发性骨髓瘤,也常通过复查骨髓象来评价疗效或判断预后。 (2)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如各种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润、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利用骨髓液检验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红斑狼疮细胞及细菌培养、染色体培养、干细胞培养等,皆可提高阳性率。 2.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①外周血细胞成份及形态异常,如一系、二系或三系细胞的增多和减少;外周血中出现原始、幼稚细胞等异常细胞。②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③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④化疗后的疗效观察。⑤其他;骨髓活检、造血祖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查(如伤寒、疟疾)等。 (2)禁忌症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术应慎重。

3.骨髓标本的采集骨髓标本大部分采用穿刺法吸取。骨髓穿刺部位选择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骨髓腔中红骨髓丰富;②穿刺部位应浅表、易定位;③应避开重要脏器。临床上常用的穿刺部位包括胸骨、棘突、髂骨、胫骨等处。髂骨后上棘此处骨皮质薄,骨髓腔大,进针容易,骨髓液丰富,被血液稀释的可能性小,故为临床上首选的穿刺部位。 4.骨髓涂片检查 (1)普通光镜低倍镜检验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估计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情况;观察涂片边缘、尾部、骨髓小粒周围,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2)油镜选择满意的片膜段,观察200~500个细胞,按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计算,并计算它们各自的百分率;仔细观察各系统的增生程度和各阶段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5.骨髓象检查的注意事项确认细胞不能单凭一、两个特点下结论,应综合细胞大小、核质比例、核的形状、染色质结构、核仁、胞质着色和颗粒等条件全面分析判断;个系统的原始细胞虽各有特征,但极相似,甚难鉴别,除应做相应的细胞化学染色协助区别外,也可根据伴随出现的幼稚细胞或成熟细胞,推测原始细胞的归属;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细胞,不论其来源如何,应统一按成熟方向的下一阶段计算;在特殊情况下,光学显微镜下各别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甚难鉴别。如介于浆细胞与幼稚红细胞之间的细胞,可归于红细胞。介于淋巴细胞与红细胞之间的细胞亦归为红细胞;若确诊为浆细

骨髓细胞形态学上的特点

正常骨髓细胞学特点小概 粒细胞系统: 原粒:体:大小ф:10~18μm;约2~3倍RBC 形状:圆或椭圆 浆:1。少;天蓝色;无颗粒;为Ι型原粒 2.少;天蓝色;极少数细小嗜天青颗粒;为Ц型原粒 核:1。形状:圆或椭圆 2.染色质均匀细致;核膜下见紫红色颗粒;淡蓝色核仁2~5个。 早幼粒:体:大小ф:12~20μm;约3~4倍RBC 形状:圆或椭圆 浆:1。色泽:天蓝到浅蓝之间; 2.浆内见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匀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个别情 况下出现嗜酸嗜碱特异性颗粒) 核:1。形状:圆或椭圆 2.染色质粗(较原粒粗);核仁可见或见不清 中幼粒:体:大小ф:10~18μm;约2~3倍RBC 形状:圆 浆:1。色泽:浅蓝(较早);淡红(较晚) 2.浆内见颗粒:1)。小且密,淡紫色,嗜中性粒 2).大桔红色,嗜酸性 3).大且不规则,深紫红色:嗜碱性 核:1。形状:椭圆形或一侧核扁平;位于细胞一侧 2.染色质密集,紫红色。 3.核仁消失,核膜明显。 晚幼粒:体:大小ф:10~16μm;约2倍RBC 浆:1。色泽:粉红色;量多;见大量特异性颗粒; 核:1。形状:凹陷呈肾形 2.染色质密集,呈粗条块状。 杆状核:体:大小ф:10~13μm;约1.5倍RBC 形状:圆 浆:1。色泽:粉红色;量多;见大量特异性颗粒; 核:1。形状:带状弯曲 2.染色质密集,呈粗条块状。 分叶核:体:大小ф:10~13μm;约1.5倍RBC 形状:圆 浆:1。色泽:粉红色;量多;见大量特异性颗粒; 核:1。形状:分叶状,2~5叶,叶与叶之间有丝状染色质相连 2.染色质密集,呈块状;色泽深紫红色。

红细胞系统: 原红:体:大小ф:12~20μm;约3~4倍RBC 形状:圆或椭圆 浆:1。少;不透明,深蓝色;无颗粒(罕见少数颗粒);边缘有伪足 核:1。形状:圆或椭圆 2.染色质颗粒状,深紫红色;深蓝色核仁1~5个,核周淡染区。 早幼红:体:大小ф:8~18μm;约2~3倍RBC 形状:圆或椭圆 浆:1。稍多;颜色介于蓝色与深蓝色之间:海水蓝; 核:1。形状:圆 2.染色质凝聚,核仁消失,副染色质明显。 中幼红:体:大小ф:8~15μm;约2倍RBC 形状:圆 浆:1。多;颜色灰蓝色(老:蓝色;幼:灰红色); 核:1。形状:小且圆 2.染色质凝聚成块,呈条索状,副染色质清楚,核仁完全消失。 晚幼红:体:大小ф:7~10μm;约1.5倍RBC 形状:圆 浆:1。多;颜色粉红,同RBC; 核:1。形状:更小且圆 2.染色质紫褐色、黑褐色凝聚成块,机构不清。 单核系统:原单:体:大小ф:15~20μm;约3~4倍RBC 形状:圆或椭圆 浆:1。量多;灰蓝色;无颗粒(罕见少数颗粒);边缘不规则 核:1。形状:圆或不规则 2.染色质纤细、疏松;浅蓝色核仁1~3个。 3.有Auer小体为I型;浆中有嗜天青颗粒为Ц型。 幼单:体:大小ф:15~25μm;约3~4倍RBC 形状:圆、椭圆或不规则形 浆:1。量多;灰蓝色;见较多细小嗜天青颗粒; 核:1。形状不一,椭圆、凹陷、扭曲或折叠 2.染色质疏松;较前稍致密。 单核:体:大小ф:12~20μm;约3~4倍RBC 形状:圆、椭圆或不规则形 浆:1。量多;浅灰蓝色;见多粉尘样嗜天青颗粒; 可见少量粗颗粒、空泡,浆边缘有伪足。 核:1。形状不一,呈折叠、分叶或肾形。 2.染色质疏松;有粗网状有。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范本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 姓名 XXX 年龄 XX 性别 X 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 XXX-XX-XX 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涂片号8665 临床诊断—-------------------------------————— 诊断意见: 检验医师签名: 报告日期: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 姓名 XXX 年龄 XX 性别 X 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 XXX-XX-XX 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涂片号8665 临床诊断———-------------------———

特征: (一)骨髓片 1、取材满意、涂片、染色正常。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细胞系占全部有核细胞比例为32%,红细胞系为16%,其粒红比值为2:1。 3、粒系增生受抑制,以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为主。 4、红系增生受抑制,成熟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呈缗钱状排列。 5、骨髓瘤细胞明显增生,原、幼浆细胞明显增多。 6、淋巴细胞(15%)和单核细胞(1%),多以成熟细胞为主,比例和形态均大致正常。 7、巨系增生明显抑制,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少见。 8、全片未见寄生虫及其它异常细胞。 (二)血片 1、取材,涂片,染色正常,全片白细胞总数大致正常。 2、成熟粒细胞减少,可见幼稚中性粒细胞。 3、成熟红细胞形态形态大致正常,成缗钱状排列。 4、淋巴细胞(46%)比例相对增多;单核细胞(2%)比例和形态大致正常;可见部分异常浆细胞(8%)。 5、血小板少见。 6、无寄生虫及其它异常细胞。 诊断意见:多发性骨髓瘤(MM )骨髓象 检验医师签名: 报告日期 2010-10-13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操作流程

骨髓细胞检验 一、骨髓的取材 骨髓取材方式主要有两种,即骨髓穿刺术及环钻术,后者又称骨髓活检。特别适合用于“干抽”情况下且可看到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能判断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有助于对再生障碍时病情严重程度的估计,也有助于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及MDS 的诊断。 (一)骨髓穿刺部位 1. 胸骨穿刺在第二与第三肋骨之间的胸骨正中线上穿刺,穿刺针长度固定在1cm 以下。 2. 脊突穿刺第三、四腰椎脊突为穿刺点,在此处进行穿刺。 3. 髂前上棘穿刺髂骨前上棘后约3cm 处。 4. 髂后上棘穿刺此处骨质较薄,容易穿刺,骨髓液较丰富,若作骨髓培养,须取 5ml~10ml 骨髓液。 (二)骨髓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骨髓穿刺一般由临床医生自行操作,检验人员也应了解以下有关问题: 1. 穿刺前必须向患者作耐心的解释,以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2. 穿刺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盛骨髓的玻片不能接触穿刺针头。 3. 骨髓抽取量不宜过多,一般以少于0.2ml 为最好。抽量过多可导致外周血液稀释,失去 诊断意义。穿刺困难时,只要针芯有一小滴骨髓即可涂片,若需要作细菌培养或其他检 查,也应先抽少量涂片,然后再抽所需量。 4. 干抽的意义干抽是指多部位多次穿刺均抽不出骨髓。可见于骨髓造血细胞异常增生,如 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更易见骨髓纤维化症。肯定干抽时可用环钻术取活检标 本,同时将环钻针内沾有的骨髓液涂片。 5. 骨髓液稀释此情况由于吸取骨髓液用力过大或穿刺针头刺入骨髓血窦所致,可见涂片上 骨髓小粒及脂肪滴减少,各阶段细胞比例失调,中性粒细胞分叶核>杆状核,无巨核细 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6. 穿刺部位的差异骨髓造血组织分布不均,且某些病变也可限于局部,因此穿刺部位的不 同,其结果可有显著差异。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慢性再障,往往远心部位的髂骨 最易首先受损,棘突次之,而胸骨则可再生良好。即或是同一部位的髂骨也有灶性增生 现象,可致两次穿刺结果不相同。某些疾病诊断阳性率也因穿刺部位而异。多发性骨髓 瘤、转移癌时,均以病变部位穿刺阳性率最高。因此对一些疑难病例最好是多部位穿 刺。 7. 死亡病例若需作骨髓穿刺明确诊断时,应在死亡后半小时内进行。 (三)骨髓穿刺成功的指标 1. 在抽搐骨髓的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2. 在黄白色的骨髓小粒,多集中于片尾部。 3. 镜下有骨髓内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幼红细胞、浆细胞及网状细胞等。 4. 粒细胞的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大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有核细胞值均应高于外周 血。 二、骨髓涂片 骨髓涂片的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绝对不可忽视。有时骨髓取材良好,但由于玻片的不清洁或推片技术不佳,而不能得到满意的涂片。如涂片太厚细胞重叠则无法辨认细胞的结构;涂片太薄,细胞过于分散,则影响检查速度和准确性,甚至漏诊或误诊。因此必须制备薄厚适宜、分布均匀的涂片。

骨髓细胞形态学

骨髓细胞形态学 骨髓细胞形态学血细胞发育形态演变规律要点原始成熟胞体:大小胞质:量少多色深蓝浅蓝或灰(红)颗粒无有(特异或非特异)胞核:量大小形态圆不规则(或消失)染色质疏松细致紧密粗糙色淡紫色深紫色核仁:可见消失血细胞形态分析要点涂片质量:a.厚薄b.染色c.部位选取细胞发育连贯性:注意细胞发育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特征.结合细胞功能:细胞发育与细胞功能具密切关系粒细胞系一.原始粒细胞正常较少见生存期一天分裂一次胞体大小~μm胞质少色呈天蓝色无颗粒胞核较大位于胞体中央或稍偏一旁染色质呈紫红色纤细的颗粒体非常匀薄而平坦状如薄纱。 核仁清晰呈淡蓝色或无色体积较小约~个。 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但后期有时可呈阳性反应为局限性粗颗粒状。 二.早幼粒细胞较原始粒细胞多时间为天分裂次胞体大小μm。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 近核凹陷处常有一淡染区。 此区域首先出现颗粒另整个胞质部分可含有多小不一粗大而不规则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高尔基复合体)其数量在初期时的几粒至晚期时可多至整个胞质内胞核仍较大可偏于细胞一侧。 染色质开始聚集呈粗粒网状。 核仁可见或不清晰(个)。 过氧化酶染色阳性。

三.中幼粒细胞较多生存时间天分裂次。 由于胞体中高尔基复合体还生产三种不同的特异性颗粒即中性、嗜酸和嗜碱颗粒。 若胞浆中出现此类颗粒即进入中幼阶段随之嗜天青颗粒逐步减少。 三种中幼粒中嗜酸粒细胞体积最大(μm)、中性粒细胞居中(μm)、嗜碱粒细胞最小(μm)三种细胞各自继续发育成熟。 胞核占胞体左右椭圆形或一侧开始偏平可能出现凹陷染色质聚集呈粗颗粒网状排列或索块状。 核仁基本消失偶见残存核仁。 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 三种特异性颗粒特征中性嗜酸嗜碱大小较一致大小一致大小不等分布均匀分布均匀分布不均染淡紫红色排列紧密排列无序颗粒圆润粗颗粒不规则大染橘红色染紫黑色(早期可染褐色)四.晚幼粒细胞较多生存时间天无分裂功能晚幼粒细胞是于中幼粒细胞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分化已失去增殖功能主要体现在生理功能的更趋成熟。 胞体渐小中性μm嗜酸μm嗜碱μm。 胞质量较丰富特异性颗粒更多更成熟非特异性颗粒基本消失。 胞核其染色质更紧密呈粗条块状。 常、异染色质分界明显核凹陷更明显(嗜碱粒细胞此期起因颗粒覆盖于核上常无法分辨核形)。 过氧化物酶染色强阳性。

骨髓细胞学检查(仅供参照)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应抽取骨髓少量制成薄片。采用骨髓小粒丰富、制片厚薄均匀的涂片,经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检查细胞质和量的变化。[试剂] 1)瑞氏染色液:瑞氏染粉18,置洁净干操的研钵内,加甘油3.5ml,研磨片刻, 使瑞氏染粉充分溶解,加甲醇约50ml,继续研磨片刻后,收集上层染液;残余部分再加甲醇50ml研磨:再收集上层染液,重复几次后,用甲醇冲洗研钵,倒入同一瓶内,最后加甲醇至500mi。开始几周应经常振摇染色液。染色液存放的时间越长,染色效果也越佳。此外,研磨时染粉内应先加甘油,、以免染粉在研磨过程中结成块,更易溶解。染粉未经研磨配成的染液不宜用作骨髓片染色。 2)姬姆萨浓缩染液:将姬姆萨染粉3.8g放入纯甘油250ml中,置60℃水浴2 小时,溶解后力口60℃预热的甲醇250m1混匀,于室温、棕色瓶内保存,配后数天即可使用,可长期保存。 3)pH6.5磷酸盐缓冲液:磷酸二氢钾1.5g,磷酸氢二钠1.0g、加蒸馏水到 5000ml。最后纠正pH6.5。 4)姬姆萨稀释液:取姬姆萨溶液50m1,加pH6.5磷酸盐缓冲液到500ml,混 匀。此液为姬姆萨应用液,可直接作涂片复染用。作瑞氏稀释液时,取此液10一20mL加蒸馏水至100ml,混匀即可。 [操作] 1.骨髓取材: 取材部位有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后嵴等。两岁以内小孩最好用胫骨,成人常取髂后上棘,此部位穿刺方便,病人也易接受.穿刺前要求严格 消毒,杜绝细菌感染,除穿刺室紫外线消毒和皮肤消毒外,还应注意穿 刺包和手套消毒时间有否过期。戴手套要熟练,避免手套接触来消毒物 品。穿刺针进入髓腔时常有脱空感,吸取前针筒内应留有1m1左右的空 隙,否则髓液很快进入针筒空隙而无法取出。针筒内若有水份也要用消 毒纱布擦干,以免溶解细胞。吸液量一般控制在0.2m1左右。因吸量过 多,易被外周血稀释。部分病人干抽或吸出量太少时,不要将针头立即 拔出,可边抽边调节针头深浅,或边抽边缓慢外移针头,最后将针头内 可能残留的髓液尽量推出、制片,以减少病人痛苦。 2.涂片: 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 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 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实验十一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Morphologic examination of bone marrow smear 试剂器材 正常骨髓涂片、光学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镜头清洁液。 实验内容 一、粒系细胞形态观察 (一)粒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 1.胞体规则。 2.胞核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圆形→椭圆形→一侧偏平→肾形→杆状→分叶) 1.胞质中的颗粒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无颗粒→非特异性颗粒出现→特异性颗粒出现→特异性颗粒增多、非特异性颗粒减少→特异性颗粒)。 (一)粒系各期细胞形态 1.原始粒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μm~18μm左右。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可以有浅的凹陷。有2至5个较小而清楚的核仁,染色质呈淡紫红色,细致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胞质少,无颗粒或少量嗜天青颗粒(称 副原粒),胞质均匀透明,染天蓝或深蓝色核周常无淡染区。 2.早幼粒细胞:较原粒细胞大,直径12μm~25μm左右。外形与原粒细胞相似,平均直径可达15μm。胞核较原粒细胞略小,圆形或椭圆形,随细胞发育逐渐出现凹陷,核内常染色质仍占优势,但异染色质在核周的凝集较原粒细胞明显,核仁常见。胞质比原粒细胞丰富,胞质内开始出现一些紫红色非特异性嗜苯胺蓝颗粒,大小、形态不一,分布不均,可盖于核,染浅蓝色。 3.中性中幼粒细胞:比早幼粒细胞小,直径10μm~18μm左右。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外形较不规则。胞核较早幼粒小,可有凹陷,核内常染色 质相对减少,异染色质在核周凝集进一步增加,并逐渐向胞核中央发展,两种染色质的比例相近,核仁少见。胞质更丰富,胞质内常出现很多特异性颗粒,可分为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颗粒。中性颗粒呈淡红色,非常细小、均 匀而密集,如粉末状;嗜酸性颗粒较粗大,形如小珠,橘黄或土黄色,分布 均匀,充满胞质;嗜碱性颗粒呈深紫蓝色,大小不规则,排列凌乱,常盖于 核上,以致核形不易看出,胞膜也常常显得不完整。胞质呈浅红色或浅蓝色,常被特异性颗粒掩盖了颜色。 4.中性晚幼粒细胞:略小于中幼粒细胞。直径10μm~16μm左右。胞核较小,肾形或凹陷明显,凹陷程度<1/2假设直径。两端圆钝。核内异染色质占优势,仅有少量常染色质位于近中央部位。无核仁。胞质比中性中幼粒细胞多,有较多的特异性颗粒。胞质淡红色,常被增多的颗粒掩盖。 5.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略小于晚幼粒细胞。直径10μm~15μm左右。胞核弯曲成带状,核凹陷更深,超过假设核直径的一半,或核最窄径大于最宽径的1/3。可呈马蹄形或S形,粗细均匀,两端钝圆,尚未分叶。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呈细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同晚幼粒细胞。 6.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平均直径10~14μm。核一般分3~4叶,各叶之间有异染色质丝相连,无核仁。胞质多,同杆状核粒细胞。 二、红系细胞形态观察 (一)红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 1.核圆、居中。 2.胞质中无颗粒。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一.填空题 1.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方法有、、、。 2.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适应症有、、、、、。 3.骨髓穿刺检查的禁忌症为。 4.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其细胞大小一般由到; 核质比例一般由到; 核染色质一般由到。 5.原始红细胞直径是,原始粒细胞直径是,晚幼红细胞直径是。 6.骨髓增生程度共分级。 7.粒红比例正常为。 8.粒红比例增高见于、、。 9.过氧化物酶染色常用于对与的鉴别。 10.在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多,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多。 11.粒细胞增多见于、。 12.红细胞增多见于、、。 13.淋巴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14.淋巴细胞相对值增多见于、。 15.正常骨髓象中,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 %; 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 %; 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 %。 二、判断题 1.在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红细胞系的核由不规则形变为圆形。() 2.幼巨核细胞比原始巨核细胞大。() 3.晚幼粒细胞可见核仁。() 4.判断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1:1为增生极度活跃。() 5.粒红比例>5:1可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6.粒红比例<2:1常见于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7.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呈强阳性反应。() 8.红血病时糖原染色呈强阳性反应。() 9.所有贫血病人网织红细胞计数均升高。() 10.所有急性白血病病人骨髓中原始细胞均>30%。() 三、名词解释 粒红比例;贫血;MDS;核质比例;骨髓增生程度;骨髓组织 四、选择题 A型题 1.穿刺检查可确诊:() A.溶血性贫血 B.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脾功能亢进 E 放射病 2.不能进行骨髓检查的是:() A 结核病 B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放射病 D重症血友病 E 粒细胞减少症 3.在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红细胞的外形变化是:() A始终为圆形 B由圆形变为椭圆形 C由椭圆形变为圆形 D 始终为椭圆形 E 由不规则形变为圆形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操作流程

一、骨髓的取材 骨髓取材方式主要有两种,即骨髓穿刺术及环钻术,后者又称骨髓活检。特别适合用于“干抽”情况下且可看到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能判断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有助于对再生障碍时病情严重程度的估计,也有助于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及MDS的诊断。 (一)骨髓穿刺部位 1.胸骨穿刺在第二与第三肋骨之间的胸骨正中线上穿刺,穿刺针长度固定在1cm 以下。 2.脊突穿刺第三、四腰椎脊突为穿刺点,在此处进行穿刺。 3.髂前上棘穿刺髂骨前上棘后约3cm处。 4.髂后上棘穿刺此处骨质较薄,容易穿刺,骨髓液较丰富,若作骨髓培养,须 取5ml~10ml骨髓液。 (二)骨髓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 骨髓穿刺一般由临床医生自行操作,检验人员也应了解以下有关问题: 1.穿刺前必须向患者作耐心的解释,以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2.穿刺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盛骨髓的玻片不能接触穿刺针头。 3.骨髓抽取量不宜过多,一般以少于为最好。抽量过多可导致外周血液稀释,失 去诊断意义。穿刺困难时,只要针芯有一小滴骨髓即可涂片,若需要作细菌培 养或其他检查,也应先抽少量涂片,然后再抽所需量。 4.干抽的意义干抽是指多部位多次穿刺均抽不出骨髓。可见于骨髓造血细胞异 常增生,如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更易见骨髓纤维化症。肯定干抽时 可用环钻术取活检标本,同时将环钻针内沾有的骨髓液涂片。 5.骨髓液稀释此情况由于吸取骨髓液用力过大或穿刺针头刺入骨髓血窦所致, 可见涂片上骨髓小粒及脂肪滴减少,各阶段细胞比例失调,中性粒细胞分叶核 ﹥杆状核,无巨核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6.穿刺部位的差异骨髓造血组织分布不均,且某些病变也可限于局部,因此穿 刺部位的不同,其结果可有显着差异。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慢性再障, 往往远心部位的髂骨最易首先受损,棘突次之,而胸骨则可再生良好。即或是 同一部位的髂骨也有灶性增生现象,可致两次穿刺结果不相同。某些疾病诊断 阳性率也因穿刺部位而异。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时,均以病变部位穿刺阳性 率最高。因此对一些疑难病例最好是多部位穿刺。 7.死亡病例若需作骨髓穿刺明确诊断时,应在死亡后半小时内进行。 (三)骨髓穿刺成功的指标 1.在抽搐骨髓的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2.在黄白色的骨髓小粒,多集中于片尾部。 3.镜下有骨髓内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幼红细胞、浆细胞及网状细胞等。 4.粒细胞的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大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有核细胞值均应高 于外周血。 二、骨髓涂片 骨髓涂片的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绝对不可忽视。有时骨髓取材良好,但由于玻片的不清洁或推片技术不佳,而不能得到满意的涂片。如涂片太厚细胞重叠则无法辨认细胞的结构;涂片太薄,细胞过于分散,则影响检查速度和准确性,甚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