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基本思想]

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因此,学习本科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由于学生刚寄出议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教学重点: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体会文章论证的严密性,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来说说,什么东西最苦,什么东西最乐。(学生畅所欲言)

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ppt显示课题 )

二、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

将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几个环节的学习。

三、学前指导:

1、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两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同时对文中重点词、句做圈点勾画。

小组派代表展示

师预设生字:

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 ì)契约(q ì)揽(l ǎn )

卸却(xi è)悲天悯人(m ǐn )监督(d ū) 凡属(f án )

找出有关句子。

师预设重点句:凡属我应该做的事, 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 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师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 ,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学前指导:

2、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每个组员至少向小组提出一个问题,互相质疑,互相解答。

各组再把本组有价值的一两个问题集中到班内交流,看看你组提出的问题和老师预设的问题一致吗?(ppt展示)

小组内讨论完成

生: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 各论述了什么 ?

讨论明确:三个部分,小组学生代表论述:

第一部分:(第 1— 3自然段 )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 4自然段 )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 5— 6自然段 ) 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师:本文告诉了我们,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同时告诉人们,人应当勇于担负责任,而不应该逃避责任。

生:作者使用设问,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提到了哪些事 ? 它们

是最苦吗 ?

明确: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

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生: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 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生: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

明确:找出论说的句子:(正 ) 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 )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生: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许多有关最苦与最乐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 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或找出相应的事实对这些观点进行证明。

师:展示有关议论文基本知识:(ppt显示)

以第 2自然段为例:

一篇好的议论文, 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 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 请找出有关事例。

生:举例论证——个人对他人的责任 (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生: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

明确: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生: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 ? 为什么这样说 ? 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

师: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生: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师板书

分析至此师出示ppt

四、你猜对了吗?

问题一:人生什么事最苦?什么事最乐?

问题二:不负责任是不是就没有痛苦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问题三:梁启超的哪些话对你有启发和触动?你有什么感悟?

师: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师:出示古今中外在不同领域尽职尽责的人物图片:文天祥、杨科璋,各大学奋战在考研路上的莘莘学子,哈佛大学凌晨4点灯火通明。

五、小结:《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别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一个世纪过去了,在当今的时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导的责任感,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反而愈益显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请同学们齐声诵读:(ppt显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节选自《少年中国说》

(情感道德价值观的目标:通过朗诵,激发起学生昂扬少年情怀,增添一份神圣的责任感。)

六、拓展延伸

你所希望的最大快乐是什么?你认为该如何实现?请用简短的文字写一写!

七、作业:完成导学案上的习题

八、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

确作者观点, 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文章流畅又简洁的语言。由于七

年级的起始阶段对带有议论性的文体不好把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谈话、讨论、诵读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

欣赏、仿写句子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

七年级学生对人生的体悟经验很少或没有,对梁启超先生了解较少。因此, 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少年中国说》《敬业与乐业》等

文章片断,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主张。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文中俗语、古语、名言的意思与作用,真正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态度,树立对

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最苦与最乐效果分析

《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别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一个世纪过去了,在当今的时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导的责任感,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反而愈益文章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这里“最苦与最乐”的所指“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或对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境界,这种辩证思维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论点包含了两个分论点,作者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对于负责任的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所见的,这里主要渗透大量举例论证,易于被读者所理解接受。然后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归纳出“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课文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

则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作者只增加“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这一论据,便水到渠成。

至此,两个分论点已经证明,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知道,一些读者的思想上还有一个结没有解开: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 于是作者设立了第三个分论点:“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其正面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梁启超先生此文严密的论证之美令人叹服!

显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

最苦与最乐教材分析

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这篇议论性散文,从浅显的问题出发,阐释了一个深刻人生的哲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 尽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没有尽责任,就是自投苦海。文章先提出一个常需思考而又困惑着人们的问题:人生什么事最苦 ? 作者否定了“贫”、“老”、“死”,而是身背一种未了的责任, 然后阐述为什么身背未了责任最苦。接着又论述了什么事最快乐, 为什么“责任完了, 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最后得出身负重任者享受的是苦中真乐的结论, 再通过责任能否推卸得出“最苦”与“最乐”关系的认识,使论题更加凸显,观点更加鲜明。

最苦与最乐课后习题

一、填空。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_____、 _____、 _____,其中论据分 _____

论据和 ______论据两大类;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方式分 ________和

________两种。

2、文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______和 ______

3、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二、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最苦与最乐 (节选)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

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 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

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

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无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 欠了人的钱没有还, 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 得罪了人没有赔礼,我就

连这个人的面也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了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

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 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

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 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 而且力量能够做得了的, 我对这

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 便是现在的自己

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 便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一层责任。有了

这责任, 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

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 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便死也是带着

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

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__ _____,失意不苦的原因是 _ ____,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__ ____。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________________。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0字以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三、能力提升

常存善念

善念就是善良的念头。念头,有是非之分、正邪之分、善恶之分。善念,是万善之门, 从这里可以走向人生的制高点;恶念,是万恶之源,从这里可以滑入恶的深渊。

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① 。思想支配行动,这是一条定律。善念支配行动,则能使良好的道德行为通过善念的心理活动得以实现。

二是② 。善念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思想感情,也是一种道德意识。因此说,善念是道德行为建设的内在动因,是指导人们去行动的无形内驱力。

三是③ 。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道德修养和道德积累。从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可以看出,善念之积累对于……个人良好道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善念不是先天的,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道德教育,环境熏陶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善念来源于崇高的信念。我们的信念,是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光明、追求真善美。这样的信念一经在自己的头脑里生根,它就会成为自己的善念之源。

善念来源于正确的善恶现。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善恶观,才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抑恶扬善,走向光明。善念来源于后天的实践。善恶观念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后天的实践中形成的。只有经过实践把善念转化为善行的时候, 才能实现善念的社会价值,因为善念是根,善言是花,善行是果。

要做到常存善意,就要经常自思内省,排除邪念。明代杨继盛在其《遗嘱》中有一段深刻的论述: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还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意,便禁止勿思。此段论述令人深思, 耐人寻味。我们应该是恶当惊,是善则喜。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常存善意,是一个人善言善行的思想根基,是一个人的崇高美德。有了这种美德,就可以乐善不倦,以善为宝,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写“善念”的,可在第一段中又提到“恶念”,试分析作者

这样写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请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试着将“推动作用”、“积累作用”、“导向作用”三个词语恰当地填入

文中画线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上文中,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到“去恶扬善,

唯善是举。”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层,请概括每层的意思。

第一层: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到“起着潜移默化的

作用。”

层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第二层:从“善念不是先天”的到“善行是果。”层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第三层:从“要做到常存善念”到“去恶扬善、唯善是举。”层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引用明代杨继盛的《遗嘱》中的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6、依照下面两句话,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让我们来做花的事业吧,把花香传给别人;让我们来做叶的事业吧,把花顶过自己的身躯; 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苦与最乐教学反思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因此,学习本科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李青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由于学生刚寄出议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有三个亮点:1、在新课导入方面,我采用学生身边发生的容易理解的话题展开讨论,一上课就调动了学生上课的情绪,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上课。2、语言积累及训练,本文的语言

流畅而又凝练,指导学生积累及训练十分重要,本课教学设计通过拓展训练形式,锻炼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3、人文教育:责任的话

题是严肃的,要让学生在人生苦与乐的讨论中,培养让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最苦与最乐课标分析

1、有关阅读训练的目标共十五项, 基本指导思想是: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在新课标下,语文课文一般分为精读课和

略读课。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 我们发现, 阅读课教学在具体实施中经常出现两个偏差:一种是把“略读”全变成“精读”,不利于培

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 另一种是完全由学生课上或课下“自己看”,几乎没有收效。这两种情况都严重影响了阅读课的教学。

2、培养略读能力。首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文本大意。其次, 化整为零,依照论证的逐层展开,筛选并概括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引导学生整理并加以积累。最后,再化零为整,理清文脉,

在对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感悟的基础上, 形成对文章深刻立意的认识。通过三个层次的略读指导, 帮助学生

建立学习框架, 从而形成对规范议论文的逻辑感知能力。指导研读

文章。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以及 7— 9年级对议

论文阅读的要求:“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 (道理、

事实、数据、图表等 ) ,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以这样一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论据充实的议论文作范例, 有助于学生总结, 进一步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 了解议论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 为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进一步学习议论文知识打下基础。

3、阅读理解程度与阅读速度是略读中的一对矛盾,因此,对略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阅读速度两者结合起来。本文乃梁任公经典演讲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语言特点,使略读与精读能力均得以提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