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满族民居的特点_乌拉街镇_后府_研究

东北满族民居的特点_乌拉街镇_后府_研究
东北满族民居的特点_乌拉街镇_后府_研究

浅谈丹东民居文化

浅谈丹东民居文化 【摘要】针对丹东地区最具民居文化特点的汉族、满族、朝鲜族为主,对传统的民居建筑状况、民居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改变以及营造手法加以浅析,并初步探讨在适合城市化背景下民居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道路。 【关键词】民居文化;满族民居;朝鲜族民居;建筑形制 Abstract: In dandong area mos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ce culture han, manchu nationality, mainly, to the traditional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building status, residenc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hange and build adjudicately result.in technique, and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righ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residence culture inheritan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road Key Words: residence culture; the manchu dwellings; korean houses; architectural form 序言 民居文化是生活的缩影,是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它是各民族根据自己文化内涵、生存环境的实际,从长期的历史积淀中自然形成的。丹东原称安东市,位于中国东北边陲,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坐落在中朝两国的界江——鸭绿江畔。丹东地处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冬季时间最长,夏季次之,属温带气候区,冬季虽长,但严寒期较短,夏季多雷雨。地区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242万,汉族人口153万人,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住地区,全市共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等40个少数民族,其中满族人口82.48万人,是全省满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朝鲜族人口1.65万人。 1 丹东满族民居的建筑型制 满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1.1满族民居的宅院布局 满族宅院一般是座北朝南,住宅多喜向阳,宅院通常是四方形,北侧居中是正房,院子左右建有东西厢房,形似四合院。 1.2建筑构造 满族民居建筑普遍使用木材,木结构大体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梁柱式结构,一种穿斗式结构。屋顶侧面呈人字形的硬山式,从正脊向前后两面坡下,

【满族文化】你不知道的东北满族民居文化

【满族文化】你不知道的东北满族民居文 化 长期生活在东北的满族人民,受到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因地制宜,在满族文化里形成了符合自己生活所需的居民文化,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各民族间的交流,东北地区满族居民文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些你都了解吗?跟着留学网一起来看看! 【满族文化】你不知道的东北满族民居文化早期的满族,由于生产和文化比较落后,他们居住条件也非常简陋。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与文化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满族的民居住宅也自然形成自己特点。满族多居住在山区谷地,尤其注重御寒防问题。并因此形成了满族特有的居住习俗。 满族的住房和居住习惯是由其地理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决定的,入关以后随着条件的变化,居住习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满族原有的建筑形式还长期保存着,迄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坤宁宫、宁寿宫等建筑,外观上吸收了汉族古建筑的特点,宫内配置还是满洲式的。 满族宅院,一般均为方形,早期“立木为栅”将房屋包围起来,前面正中立一栅门。富裕人家四周砌墙,并建有影壁。后期房屋建筑形成多与汉族建筑风格相结合,尤其是门窗及主体装饰部分多祈福纳祥方面的雕刻和彩绘图案,体现出民族融合的社会风尚。

满族住房多数是向南的正房,西墙有窗。一般的房屋是“三楹或五楹,皆以中为堂屋,西为上屋”房顶覆以莎草,厚二尺许,上面用草绳牵拉,或者用木杆压住,以防风雨。墙体多用土坯,室内的间隔墙多用“拉合”墙,建国后的东北农村还常见这种墙。直至上世纪80后才逐渐消失。 口袋房,万字炕,形象地描述出了满族人居室的主要特点。满族人的房屋多为三间或五间,房门开在东侧或次东间,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称作口袋房。屋里南、西、北三面筑π字型的大土坯炕,叫做万字炕。西炕略窄一般不住人,也不许堆放杂物,上面有一个搁板,是满族人供奉祖宗的地方;南炕温暖向阳,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北炕是晚辈居住的地方。 满族住房的建筑风格,即适应我国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又有很强的适用性。例如:房屋分为上屋、下屋、堂屋三大间,中间开门,门两旁各三窗,屋内宽敞,采光充足,便于通风,可保持室内温度的相对平衡,同时又有利于室内卫生。 满族人家的烟囱是安在山墙外的,烟囱安在山墙边,这是的百姓生活的发明与创造。东北是多民族居住地区,无论是满族、汉族和朝鲜族,他们的住房都是烟囱安在山墙边。首先,这是和东北的气候分不开的。烟囱安在山墙边,是为了延长烟火的走向,让柴草的热度均匀地保留于炕内。是保持炕内温度的绝妙之法,又是节省燃料的精密打算。 另一方面适应高寒地区特点,冬冻春化,不容易倒塌。窗户纸

美丽乡村民居改造专项规划引导

美丽乡村民居改造专项规划引导 1、规划内容 依据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明确村庄发展定位,根据中心村、保留村、撤并村等情况因村施策、分类推进。明确村庄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和节能改造实施计划。 对村庄既有建筑原则上逐户进行勘测、调查,详细了解现有房屋外观、结构、质量、设施配套和院落布局等情况,评价建筑等级,确定危房鉴定分类,对影响景观的棚舍及残破、倒塌的墙壁进行集中整治。 以保持村庄田园和传统特色为前提,根据评价后的建筑质量情况,并结合当地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以及农民意愿,编制各户的民居建筑设计方案,提出屋顶、墙体、色彩、门窗节能改造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制定农房、院落等相对统一的风貌整治意向指引,提出农房抗震和节能改造实施计划方案。改进庭院铺地,加强庭院绿化,栽植地方经果

树木,发展庭院经济。 明确危房改造的农户和改造方式、方案,以设计体现新技术、建设采用新材料、配套使用新装备、外貌呈现新样式,有干净整洁的厨房、有安全卫生的饮水设施、有天然气或其他清洁能源、有太阳能或其他淋浴设施、有卫生型厕所、有集中取暖设施等“四新六有”为基本内容,指导整体建设新民居。 2、规划设计指引 1)房屋等级划分 村庄房屋建筑可按质量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A 级房屋结构承载力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未发现危险点,结构安全;B级房屋结构承载力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个别结构构件需要改造,但不影响主体结构,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C级房屋部分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需要加固处理;D级房屋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

A级住宅改造提升应注重完善内部功能和整修屋顶、墙面;B级和C级住宅要加固修缮;D级危房应原址重建或异地新建。 2)屋顶改造提升 现有公共建筑和农民住宅正房为平屋顶的,在房屋结构许可、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鼓励改为坡屋顶。坡屋顶的具体形式结合村庄总体规划和农户需求确定,一般采用全坡、半坡、檐口三种。山区宜采用全坡屋顶,有晾晒粮食要求的,可采用半坡屋顶和檐口形式。 全坡半坡形式选用轻钢屋架,屋面瓦可选用经济实惠、节能环保材料。屋顶颜色应与规划确定的整体风貌特色相协调,可选用灰色、红色(深)等。根据农户需求,预留加装太阳能热水器、电视接收天线等位置。大力推广利用屋顶建太阳能发电站技术,太阳能发电站由专业公司统一市场化运作。永久性房屋屋瓦材料不宜采用彩钢板,宜采用节能屋面及其他现代材料。屋顶坡度应根据日照要求、建筑进深等条

2018届高考地理:民居专题

2019届高考地理训练(民居专题) “合掌造”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建筑物,屋顶以茅草覆盖,呈人字型,如同双手合十,因此得名。该建筑最 大的特点是屋顶厚且陡,以便适应当地的地理 环境。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地理现象与该建筑物的最大特点相关的 是 A. 台风频发 B. 冬季多暴雪 C. 夏季多洪涝灾害 D.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2.“合掌造”最有可能位于右上图中的 A. a地 B. b地 C. c地 D. d地 我国传统民居以砖、木建筑为主,而在我 国东南沿海某海岛上流传着“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谚,这里有一种奇特的传统民居,以岛上特有的花岗岩、火山岩为主体材料,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当地人称之为石厝 (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海岛 A. 原始森林茂密 B. 属珊瑚岛 C. 河流短小 D. 土壤肥沃 4.石厝“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泥石流 B. 防大风 C. 防沙尘暴 D. 防地震 下图表示我国某地传统民居,以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墙,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马头墙、天井这种民居最可能位于 A. 东北地区 B. 华北平原 C. 西北地区 D. 江南地区 6.下列有关这种民居建筑设计的说法,不正确的 是 A. 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防晒通风和排水 B. 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防止火势蔓延 C. 为了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 D. 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 中国古代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融入传统民居建 筑设计中。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北方四合院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 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 中的 A. 北面 B. 南面 C. 东面 D. 西面 8.客家先人来自中原地区,经数代迁移至福建等地繁 衍。客家土楼墙体厚实坚固,与当地原有民居形成鲜 明对比,对客家土楼建筑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土楼采用独特的建筑材料是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 响 B.圆形土楼的防卫功能极强,主要起防卫的作用 C.体现了客家人和原住民的和谐共处 D.土楼建筑风格是对中原文化的传承 下图示意陕西关中八大怪之一的"家家房子半边盖"。半边盖的一般是东西两侧的厦子房,北房一般坐北朝南。由北房、厦子房合围的部分称为"中庭"。当地多住北房,因其 "避风又向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以下关中传统民居的设计符合当地"肥水不流外人田"观念的是 A. 厦子房东西两侧高——阻挡风沙 B. 房子半边盖——节约 木材 C. 厦子房高处开小窗——便于通风、采光 第 1 页

8《各具特色的民居》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8、《各具特色的民居》课文原文 客家民居 在闽西南和粤(yua)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pā)”的客家民居。 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pì)、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在土中掺(chān)石灰,用糯(nuò)米饭、鸡蛋清作黏(nián)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hāng)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guà)[1]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楼内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他们不分贫富、贵*,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各层房屋的用途惊人地统一,底层是厨房兼饭堂,二层当贮(zh ù)仓,三层以上作卧室,两三百人聚居一楼,秩序井然,毫不混乱。土楼内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让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 傣家竹楼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远远望去,到处是一丛丛绿绿的凤尾竹和遮天盖地的油棕林。竹林深处不时传来鸡犬之声,那一幢幢竹楼都藏在浓绿的竹林中了。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据说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傣族村寨多则二三百户,少则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村边有防护林带。每家竹楼四周,都用竹篱围着。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竹楼下有较大的空地作院子。每幢竹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堆柴禾。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屋内横梁穿柱,有的横梁上雕刻着花纹。离地七八尺处铺楼板或竹篾(mia),将楼房隔为两层。以前屋顶是用茅(máo)草编织的草排或木片覆盖,近年来大都改用瓦顶。 如果你到傣家做客,走进竹篱,登上梯子,便来到屋外的走廊。进门,是一间宽大的堂屋,中间铺着一大块竹席,这是全家人活动的中心,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两侧是用木板或竹篾隔成的卧室,外人是不能入内的。傣家竹楼建筑结构一般比较简单,但十分宽敞,别致美观。室内通风也很好,坐在室内,只觉清风徐来,花果飘香。 建造竹楼,是傣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一幢竹楼最主要的是中柱。中柱一般是8根。选择中柱是件严肃而隆重的事情。中柱从山上运进村寨时,大家都前去迎接,并泼水祝福。傣族还有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新楼落成时,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这时候,全寨子的人蜂拥而至,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同时还要请“赞哈”[2]唱“贺新房”的曲子,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1]八卦:我国古代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相传是伏羲所造。 [2]赞哈:是傣语中民间歌手的意思。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满族民间传统建筑形式探究_赵伟

2012年11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Nov.2012第18卷第6期Journal of Inner M ong olia U niversity for N ationalities Vo l.18N o.6 满族民间传统建筑形式探究* 赵伟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1摘要2满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主要以狩猎为生。满族人生活在寒冷干燥的北方地区,其本民族对神的崇拜以及祭祀活动都需要一个场所。因此,满族人民根据自身特点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住宅。满族先民 的民间传统建筑最初是由他们的生活区域以及文化环境所决定的,因此满族民间传统建筑形式应得到更进 一步的探究。 1关键词2满族;传统文化;建筑形式 1中图分类号2T U-09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8-5149(2012)06-0167-02 一、满族文化起源以及/萨满0教 明代/女真0为满族的直系先民。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后建立/后金0,/八旗制度0就此诞生,这也是努尔哈赤在军事上所创建的满族特有制度。又进一步创建了满族自身的文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努尔哈赤所领导的女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意识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尤其在民族意识形态上,女真民族的特征不断增强。其后,皇太极登基后,1635年正式将/女真0改为/满洲0,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称/满洲0族为/满族0。 满族先民所信奉的则是萨满教,极力推崇萨满文化的传承。萨满教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萨满内容主要体现在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祖先崇拜以及相应的祭祀活动仪式等,将萨满看作人和神之间的媒介。随着时代的推移,/满洲0族日益强势崛起,直到清军入关统一中原后,满族的萨满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满族实现大一统之后,萨满文化得到了汉文化强有力的冲击,在此环境下,萨满文化与汉文化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出现了新的文化模式被传承。这种文化的交融不但在民间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在宫廷中也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 二、满族传统民居发展史及概况 满族传统民居的乡间宅屋多为草顶土墙,房顶则是使用茅草铺垫而成,居室多为开敞宽阔为主,其形状态势犹如口袋,因此俗称为/口袋房0。在传统满族室内布局中,北、西、南三面设炕,俗称万字炕,室内的被褥以及家具皆靠西北墙放置。其窗门多用高丽纸在外封糊用以抵挡雪雨。整体住房多采用三间构造,中室设有开门,并安置厨灶,其门均采用向外开,以便防止野兽闯入。在山墙两侧外的一米处搭建有/满洲烟囱0。基本不设院墙和东西厢房,仅用木栅或秫秸围起,并饲养牲畜,如猪、羊、牛、狗等。以此可以看出满族房屋的典型特征是:口袋放、万字炕、外置烟囱。 在先秦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满族先民被称之为肃慎人,时至汉朝被称之为挹娄人。在当时,满族先民的文化水平相比中原地区比较低下,所以建筑技术以及构建水平能力十分有限,并且结合其地域气候等因素,建筑能力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地穴以及洞穴多为挹娄人过冬的首选居住场所。在夏季,生擒猛兽出没十分频繁,满族先民则将房屋构架在树干之上,这种/巢居0的方式也是当地人们的在夏季的首选,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躲避猛兽的袭击,也可避免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扰。 随着满族先民文化程度不断的提高,建筑形式也逐渐有了长足进步。女真族日益强盛,从区域竞争中优势凸显,最终建立了金国。此时的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在当时的满族先民已将居所移至地面之上,房屋的正门面朝东向,这样能更好地吸收阳光。房屋整体采取木构架形式进行建造,外墙面则用树皮包裹,再用木板增加墙体厚度,在树皮和木板之间灌入泥草混合物质,从而形成墙体内部夹层,并留出空隙用以隔绝外界空气,这样可以起到室内保温作用。在整体房屋的内部构造中,满族先民最先发明了/火炕0,以此来抵御东北地区冬季的寒冷气温。/火炕0的主体材料则是泥土,用土坯垒砌,下面留出烟道用以取火。/火炕0的出现是满族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地域环境中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 # 167 # *1基金项目2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QY201113)。

浅谈乡村民居照明设计

浅谈乡村民居照明设计 ——LED灯具在生活照明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伴随着提高的是人们对照明的要求的提高, LED是英文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的缩写 一、节能化 研究资料表明,由于LED是冷光源,半导体照明自身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与白炽灯、荧光灯相比,节电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在同样亮度下,耗电量仅为普通白炽灯的1/10,荧光灯管的1/2。如果用LED取代我们目前传统照明的50%,每年我国节省的电量就相当于一个三峡电站发电量的总和,其节能效益十分可观。二、健康化 LED是一种绿色光源。LED灯直流驱动,没有频闪;没有红外和紫外的成分,没有辐射污染,显色性高并且具有很强的发光方向性;调光性能好,色温变化时不会产生视觉误差;冷光源发热量低,可以安全触摸;这些都是白炽灯和日光灯达不到的。它既能提供令人舒适的光照空间,又能很好地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是保护视力并且环保的健康光源。 由于目前单只LED功率较小,光亮度较低,不宜单独使用,而将多个LED组装在一起设计成为实用的LED照明灯具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灯具设计师可根据照明对象和光通量的需求,决定灯具光学系统的形状、LED的数目和功率的大小;也可以将若干个LED发光管组合设计成点光源、环形光源或面光源的"二次光源",根据组合成的"二次光源"来设计灯具。 三、艺术化 光色是构成视觉美学的基本要素,是美化居室的重要手段。光源的选用直接影响灯光的艺术效果,LED在光色展示灯具艺术化上显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目前彩色LED产品已覆盖了整个可见光谱范围,且单色性好,色彩纯度高,红、绿、黄LED 的组合使色彩及灰度(1670万色)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灯具是发光的雕塑,由材料、结构、形态和肌理构造的灯具物质形式也是展示艺术的重要手段。LED技术使居室灯具将科学性和艺术性更好地有机结合,打破了传统灯具的边边框框,超越了固有的所谓灯具形态的观念,灯具设计在视知觉与形态的艺术创意表现上,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理解和表达光的主题。我们可以更灵活地利用光学技术中明与暗的搭配、光与色的结合,材质、结构设计的优势,提高设计自由度来弱化灯具的照明功能,让灯具成为一种视觉艺术,创造舒适优美的灯光艺术效果。例如半透明合成材料和铝制成的类似于蜡烛的LED灯,可随意搁置在地上、墙角或桌上,构思简约而轻松,形态传达的视觉感受和光的体验,让灯具变成充满情趣与生机的生命体。

乡村民居旅馆的开发与经营初探_以桂林阳朔为例_谢雨萍

文章编号:1000-8462(2005)03-0418-04 乡村民居旅馆的开发与经营初探 ──以桂林阳朔为例① 谢雨萍1,李肇荣2 (1.中南林学院,中国湖南株州 412000;2.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中国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乡村民居旅馆在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发展的背景下,为满足城市居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需求而出现。文章通过对阳朔乡村民居旅馆的的实地调查与了解,分析了其乡村民居旅馆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开发与经营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民居旅馆;开发与经营;阳朔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乡村旅游可以说是现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乡村民居旅游是以乡村民居为中心而开展的乡村旅游活动,是乡村旅游开发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民居旅馆则是在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发展的背景下,为满足城市居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需求而出现的。 民居旅馆是指居民将自己家庭多余的房间出租给游客,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的一种旅馆经营方式。目前的民居旅馆根据其地理位置,大致可以分为一般民居旅馆和乡村民居旅馆。一般民居旅馆是指地处城镇,由当地城镇居民建设经营的旅馆。乡村民居旅馆是指地处乡村,有闲置接待能力的农户,通过向游客提供食宿等服务而获得一定收入的一种小型的接待设施。这类民居旅馆价格相对比较低廉,据了解,价格大多都在10—100元之间。 阳朔县凭借其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及桂林市和阳朔县20多年旅游开发的基础,目前乡村旅游十分兴旺,由此带动了乡村民居旅馆的发展。笔者于2004年8月8—10日在桂林阳朔对乡村民居旅馆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其间接触了当地旅游局的政府官员、民居旅馆的经营者、当地居民及部分游客。由于阳朔县城很小,骑自行车从县城中心出发,不出2—3分钟展现在眼前的就是乡村田园风光,因此本文探讨的乡村民居旅馆也包括了位于县城的民居旅馆。 1 阳朔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阳朔以“山青、水秀、峰奇、洞巧”而甲天下,更以优美绝伦的乡村田园风光著称于世。近年来,阳朔县根据中外游客的特点和客人的需求,旅游项目不断推陈出新,悄悄兴起的乡村旅游,就是其中之一。中外游客一到阳朔,即流连忘返于山水之间,探胜寻幽于山村古居之旁,进而入住当地农民家中,观察了解农民的乡土人情、风俗习惯,与农民做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或与少数民族同歌、同舞、同欢乐,优雅休闲,其乐无穷,成了阳朔旅游又一道亮丽的风景。越来越多的游客也由原来的“住桂林,游阳朔”转变为“住阳朔,游桂林”。据统计,2002年,从事乡村旅游的人数约为5,000多人,接待乡村旅游者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2,000万元。主要特色旅游项目有竹筏漂流、自行车游、洞穴探险、洗泥巴澡、参观古建筑、体验农家生活、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攀岩、乘热气球观光等,形成了多条专项乡村旅游线路,分布在阳朔镇、高田镇、兴坪镇、杨堤乡等,比较典型的是高田历村和兴坪渔村。乡村旅游者为阳朔的乡村民居旅馆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 2 阳朔乡村民居旅馆发展概况 伴随着阳朔乡村旅游的发展,阳朔县的乡村民居旅馆也飞速发展起来。阳朔建县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位于县城中心的西街,以其古朴、典雅、地方特色浓厚而闻名遐尔,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游客休闲度假的天堂,被誉为洋人街、地球村。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西街的房屋进行了保护性整治,恢复了阳朔明清时期桂北民居建筑风格,据统计,西街上的民居旅馆将近有30家。此外,阳朔农村中房屋亦古朴典雅,有一大批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和古民居建筑,最为著名的是曾有两位总统到过的兴坪渔村,高田的朗梓、龙潭,白沙的旧县等。而乡间朴实无华就地取材建造的泥瓦房、石头屋等也极具特色。阳朔民居旅馆自1996年就有经营,当时主要还是在阳朔县城的西街,后来才逐步向农村发展,主要分布在月亮山、大榕树、遇龙河景区。到2002年,民居旅馆60多家,有床位2,000多张,从事餐饮的居民300多户。 3 阳朔乡村民居旅馆开发的特点 3.1 位置及建设特点 第25卷第3期2005年5月 经 济 地 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25,No.3 May.,2005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项目(桂北乡村旅游开发示范,桂科攻0133009-1)资助。本文的数据由阳朔县旅游局莫志鸿业务股长提供,在 此表示感谢。 收稿日期:2005-02-10;修回日期:2005-03-10 DOI:10.15957/https://www.360docs.net/doc/7d6654579.html, ki.j jdl.2005.03.030

乡村民居“低碳”设计论文

乡村民居的“低碳”设计探索 摘要: 从新农村建造现象与问题出发,协调考虑当前社会低碳环保的要求,探讨乡村民居建造的模式,提出宜居低碳的乡村生活体系。 关键词: 乡村低碳生态人居模式节能 abstract: starting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phenomena and problems of coordination to consider the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ent social low-carbon, to investigate the pattern of rural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proposed rural life livable low-carbon system.key words: rural low-carbon eco-habitat mode energy-saving 中图分类号:s7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象与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党中央明确提出以“农业、农民、农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全国上上下下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对于新农村建设既要保证积极推进不断取得新成果,又要防止各种偏差的出现,就要认真准确的理解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任务。虽然这五句话意义深刻给我们明确的指出了目标,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关系重大的变革,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我们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在目前已

民居建筑布局设计研究——以东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为例

学术论坛SCIENCE&TECHNOL00Y闷2,0。0。8MAN.0。.。2。8,lj2圆 民居建筑布局设计研究 ——以东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为例 李玉元 (安乡众拓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湖南安乡415600) 摘要:中Iil古代民居的类型,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的不同,材料的差别,民族习惯的因素,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影响,而产生各类的形状和式样,它们不仅对现代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被运用到琨代建筑设计中。探完留存的东北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特征,挖掘其文化特质,为东北古城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继承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民居建筑民居布局设计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08)1o(a)一0241-01 1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中国传统民居有着明确的流线,完整的格局,明显的主体建筑,简直组合体和渐进的层次的布局特点。明确的流线好似画在人们心闻的一副导游画,自然而然地引导人们到要去的地方。2东北民居建筑的发展概况我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全境居民汉族、满族最多,朝鲜族和蒙古族次之。汉族大部分是清中叶以后由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一带居民来东北开垦的农民,散居东北各乡镇,构成为东北主要居民。东北地方寒冷,除在房屋构造上采取保温构造外,并在室内装设取暖设备,使之发散热量以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当地居民创造了火炕、火墙、火炉、火地以及火盒等等的防寒设备,增加室内的温度抵抗冷空气袭人。三百年来,住宅建筑不断发展,并且由于汉、蒙、朝鲜等民族的杂居,在建筑上互相影响,又增添了许多内容。3东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布局设计详析3.1满族民居建筑东北满族民居建筑分为居民街坊、城镇大型住宅、乡村居住房屋三种类型。其中以“城镇大型住宅”最具有代表性:住宅的总平面大部分是前后长两端窄的矩形,也可以说是纵长方形,一般的面积在1500平方米左右。宅和宅分隔均用大墙(宅墙)相隔,大墙每面都和房屋建筑有较宽的距离,房屋在园子中间布景松散。厢房布置躲开正房,而不遮挡正房的光线,一但正房 间数多,则院子更空旷,因而普遍来看院子较为宽大。它采取这样松散的布置,一是因为东北地区土地广大人烟稀少,建宅时可以多占土地,另外也是因为冬季寒冷,厢房躲开正房可以使正房多接纳阳光,如果厢房挡住正房则室内无光而阴暗寒冷。同时它布局松散还可以起到防火的作用。根据当地住宅现存的情况来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三合院和四合院两种类型。以三合院为例:如图l所示,三合房是以正房为中心,由两组厢房来组成。两厢房的距离是根据正房的长度为标准,形成中间的院子,称之为前院或内院。在内院,正、厢房之交接处用拐角墙相连,即构成完整的内院了。三合房式住宅布置,因前端无房,开单间屋字型大门,或者是四脚落地大门,面对宅的正房。四周用大墙(宅墙)围绕。这类布局的优点是:院子的前方开敝,采纳阳光,院子内部又可以通风,而使院子成为主要的活动中心。例如上图,内院的三合房各做五问、称为五正五厢,构成完整的内院。外院两厢惧为三间,作佣人居住,院子成横方形。3,2朝鲜族民居建筑朝鲜族是东北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我国各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在东北省居住的约有七十于万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以院子为活动中心,而是以房屋内部为中心。因此对于朝鲜族的布置就着重对其房屋内部平面布置进行浅入探讨(图2):居室是住人的房间,昼间用做居室,夜间则作为寝室。朝鲜族房屋居人房间的面积大,间数多,一房之内除掉厨房,牛房,草房,壁厨等房间外,全部为居住的房间。这些房间多半偏在左端。居室房屋有大问 9~13平方米,也有小问4~7平方米,大小不等。各室用拉门相隔,前后门和拉门较多,出入甚方便,这样的设计富于变化,比较灵活。例如需要大房间时,室内就不必做间隔墙,需要小房间时,可以用轻体间壁墙分开。草房是朝鲜房屋内的一个房间,它往往是和厨房相连接,尺寸和房屋单间相等,实质上就是一间空屋当作储藏室使圈1满族民居三合院式平面布局图2朝鲜族中廊式房平面布局用;草房这一间屋的设置很有必要,在住宅中有实用的意义。例如汉族一般人家总有些杂物无处可放,都有仓房一间,用这个房间来安放。朝鲜族住宅在设计时,也考虑到了这样的房间。 但朝鲜族的房屋内部布置在有些地声 也有不足之处。例如牛棚的布置多半设在 草房的旁侧,如无草房则将牛棚设在厨房的近旁,或者是将牛棚设在草房的前端成为拐角形的房屋。牛槽设置在草房和牛棚之交,这样布置牛棚和居住房屋连接一起不甚合理。这些也正是朝鲜族居民在其室内设计的布置当中需要改变的问题。3.3蒙古族民居建筑 .在东北地区居住的蒙古族历史悠久,他们向以游牧生活为主,经过长年的游牧 而逐步走上定居。又因人口稀少,地域广 大,散居较多,集居的村镇比较少,一村有 几户至数十户人家。在蒙古游牧的地方没 有房屋,他们都居住蒙古包,后来逐渐学习 汉族,建设固定房屋。 蒙古族居住建筑分为旗王住宅、民间 居住房屋两种,旗壬住宅的总平面布置采 用汉族房屋的式样,根据地方习惯沿用农 村地主大院的传统布局方式,在房屋构造 上则吸取北京王府等四合院建筑式样。院 内以正房五间、厢房各六间、门房三间组 成,并以垂花门和墙分隔成为前院和后院 (内院)。前院较小,没有什么特殊的布置, 后院做为住宅内的重心,四周做走廊和房 屋前廊相接,包围成完整方形的院心。在 大门以内二门以外栽植树木和花草,使得 进入院中的人对宅院有深广的感觉。 4结语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 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 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 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 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 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做为今天设计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使属 于我们自己的东西不被丢失,从而走出一 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 参考文献 【l】张驭寰.东北民居【M】.中国建筑出版 社,1989. 【2J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 出版社,2002,9.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4,1. 科技资讯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24万方数据

庭院设计:日本乡村民居的小环境

庭院设计:日本乡村民居的小环境则大多已园林化或初步实现了园林化:树有高矮错落,花有四季分别,地有石土相间,有多种的累累果树,有以修剪过的植物为篱笆,更多的是经过细心装饰、修理过的各种盆栽花和树例0 当前国外对乡村庭院绿化已有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特别是对注重对植物色彩,造型上的研究,对保持乡村绿化特色、注重庭院绿化的创意方面也都有相当成功的经验。在对庭院绿化植物选择、特色营建方面,国外丰富的经验为我国正在兴起的新农村绿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国内研究概况我国乡村庭院绿化历史悠久.自舜开始,人们就开始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植树木花草,代代相传。《淮南子·修务训》里有记载:“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在《诗经》中有很多关于周代人们建设家园的篇章。那时建筑房屋要在四旁种上树木,《诗.娜风.定之方中》:“树之棒栗,椅桐梓漆,爱伐琴瑟。 种上棒栗、椅桐、梓漆,长成大树后伐来作琴瑟.新屋落成,又祝愿家族象青翠的松竹一样繁茂兴旺。《诗。小雅·斯千》:“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树木掩映着房屋,显得格外宁静[Izil0 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文化名人和贤吏良将都曾倡导村旁、宅旁和庭院植树,美化生活,改善自然环境,享受经济实惠。 晋代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中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循,桃李罗堂前。”《饮酒》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可以看出他喜欢在宅旁、庭院种植植物,而且植物种类很多网. 唐代杜甫喜欢种桃,他在成都洗花溪畔营造草堂,四处寻购桃苗,并在草堂周围十里广栽桃树。 宋代的王安石也喜欢在庭院边植树,不但种植了很多果树,还种植了松、竹等观赏植物,有《松》诗咏道: “我移两松苦不早,岂望见渠身合抱”;另一首《哪县西亭》诗写道:“更作世间儿女态,乱栽花竹养风烟。 苏东坡在住宅四周种一片桑、竹、柳,有诗咏之:“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他从少年时代就喜欢植花木,有《戏作种松》诗云:“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播秧”,更是被人称颂网. 福建省乡村自古以来就有村旁宅旁植树的传统,现在很多乡村内保存着大量古树就是很好的佐证。 古田县杉洋乡样林岗,原朱熹讲学旧址“兰田书院”内有一株雀舌罗汉松,系宋广元三年(117!)朱熹在此讲学时率门人所植,整株似一巨笔,浓荫蔽日,傲然屹立。 泰宁枫林乡有一株罗汉松,系谢姓祖先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Y0/年)建村时栽植,郁郁葱葱,为乡村增添历史韵味。泰宁县黄詹村一株古樟树,据该村黄姓族谱记载,系黄姓始祖在唐天佑年间(卯5一如7年)来该地居住时栽下此树,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枝繁叶茂然而在“大跃进”年代,我国乡村庭院绿化状态却遭受了极大破坏。

东北民居特点

一、东北民居群体布局 东北民居多平原,地势平缓带上的村落多沿东西向成带状分布,整体形成行列式布局,使得绝大部分的建筑都具有良好的光照和通风。并且,有的东北传统民居在进行行列式布局时故意错开一个角度形成错列式布局,以改善通风和光照效果。 东北民居的间距一般比较大,客观因素是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而主观因素是为了在太阳高度角小时,避免建筑物之间产生对光线的遮挡。 东北满族民居的群体布局则具有自身特点。满族民居主要以南北为主的单条纵向轴线控制院落空间与序列,而院落之间一般没有东西向的联系,这样的布局对南向面的采光是不利的。这种布置形式主要来源于早期满人“占山为王”的习惯。他们将院落建造在狭窄的山脊上面,而建筑物随着山脊的走向,由前向后延展排列,而在两侧发展上受到空间限制,故此形成了南北走向的群体布局。

二、东北民居院落式布局 东北合院式民居气候适应性最大的特点是院落布局较为松散,院落空间大,厢房、门房和正房之间的间距也较大。 此图为我国由南至北民居院落深宽比走向图。可以发现,随着纬度的上升,深宽比不断下降。对于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在同等院落深度下,增大了院落的宽度(东北院落深宽比在0.8~1.9之间)。这种做法的客观条件是东北土地资源丰富,而原因则是这样有利于增加日照,避免厢房对正房的光线遮挡,以便缓和冬季带来的严寒。

其次东北大院的宽松的院落设计也有利于从事生产劳动。由于冬季寒冷漫长,很多生产劳动不得不在室内进行,这就使得许多暂存物品、劳动工具、车马等必须放在室外,宽阔的院落为他们提供了空间。并且东北民居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四合院多了一处后院,主要是用于粮食储存。 除了合院布局松散之外,东北合院式民居还有其他特点。东北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高高的、宽宽的、矮矮的、窄窄的”。高高的指房屋台基高,主要是为了防积雪。宽宽的指南窗宽大,这样有利于南向采光。矮矮的指房屋净高低,窄窄的指室内进深小,这两点都是基于建筑室内保温所做的措施。 三、.东北民居单体建筑布局 1. 满族口袋房 东北满族有一种极具特色的单体建筑布局形式,叫做“口袋房”

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d6654579.html, 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作者:刘伟成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1期 摘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如何根据乡村实际、因地制宜的利用乡村资源走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之路?本文结合当地实际,从乡村的资源、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发的思路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民居资源;统一规划 古民居、家庙祠堂等传统民居,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最重要的资源。乳山市乡村传统民居资源丰富,蕴含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围绕传统民居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与开发可以为乡村振兴略产业兴旺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乳山市传统民居资源丰富、独具特色 村落数量较多。根据“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等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或总量超过村庄建筑总量的1/3,较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这一省级乡村认定标准,乳山市除已认定的乳山寨镇南司马庄村、诸往镇东尚山村、大孤山镇东林家村外,至少还有海阳所镇赵家庄村、城区街道腾甲庄村、崖子镇田家村、大崮头村等约20个村庄可以根据这一标准进行认定。 建筑年代久远。乳山市乡村历史悠久,基本形成于明代。历史环境要素完备,有古河道、商业街、公共建筑、特色公共活动场地、堡寨、楼阁、古树等。大孤山镇东林家村留有雍正手迹的“贞节牌坊”、石磨盘铺成的街道及树龄约400年的小叶朴树。 风貌保存完好。乳山市乡村的民居基本集中连片,门楼结构精美、砖石墙体整齐、屋顶瓦当雕刻精致、木质门窗古朴典雅。崖子镇大崮头村李培桓的故居,两栋墙体上砖下石、木框架结构二层楼,是典型清代复式民居建筑。海阳所镇赵家庄村保留的大规模清代地主庄园建筑群,融合了北京四合院胡同风格及南方建筑风格,造型美观,结构完整。 文化价值较高。诸往镇东尚山村现存的清朝建筑王氏家庙遗址、明朝建筑古戏楼旧址、祥云寺旧址、明朝古石碾房、千年古槐树等与近百座明代民居组成的古建筑群,为胶东稀有, 曾被电影《山菊花》作为5个月的拍摄基地、《热血的土地》把它作为取景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以婚庆大喜饼、胶东大饽饽等民俗为代表的多项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胶东著名的“中国秧歌之乡”。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十.西藏民居: 西藏传统民居主要有碉楼和帐房两类。碉楼为石木结构,下部敦实,常用作饲养牲口的用房,上部供人居住,利于保暖。帐房分两种,冬帐由牦牛毛编织,夏帐由布料编织。

辽东满族和辽西满族民居的比较研究_以岫岩和北宁为例_于学斌

满族研究2006年 第1期辽东满族和辽西满族民居的比较研究 ——以岫岩和北宁为例 于学斌 (黑龙江大学博物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Ξ摘要:岫岩和北宁两地满族在居住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 ,不仅仅在民居的外部特征、建筑方法上,而且在内部结构和居住习惯上都有很多不同。本文试通过两地满族民居的比较,探索两地民居的差异,并进而从历史、文化、地理等不同的侧面研究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满族;民居;辽东;辽西;岫岩县;北宁市 中图分类号:K892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6)01-0103-07 辽宁是满族的发祥地,是满族最为集中的地区,满族遍布辽宁省各地。以辽河为界,辽宁分为辽东和辽西两部分。辽东满族和辽西满族在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民居方面表现最为明显。 岫岩和北宁是两个主要的满族聚居地区,两地满族分属于辽东和辽西,能够分别代表辽东和辽西满族的特点。2005年8月笔者利用暑假期间重点对这两个地区的民居作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查。通过调查比较笔者发现,岫岩和北宁两地满族在居住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不仅仅在民居的外部特征、建筑方法上,而且在内部结构和居住习惯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两地民居的差异与两地满族所处的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一、岫岩满族民居的特征 岫岩满族自治县地处辽东半岛的北部,北纬40°至40°39′,东京122°52′至123°41′。岫岩县是因境内雄伟壮观的自然地理特征而得名,最早见于金代,金代先是在这里设立大宁镇,在明昌四年(1193年)由镇升县时,因境内“数峰侧立,状如翠屏,秀色可掬”而命名为秀岩县。明崇祯六年(1633年)始建岫岩城,并设立守城官,从此以后岫岩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岫岩满族自治县总面积4507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满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是全国满族人口最多的县份。早在辽代,满族的先世女真人就移居岫岩,1616年后金政权建立以后,一直在这里设官驻兵驻守。清兵入关以后,清朝在这里设八旗留守。在岫岩县笔者调查了朝阳乡朝阳村、土门岭鲁家堡子、黄花甸镇关门山村后街。从几个乡镇的民居Ξ(基金项目)“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5BM Z0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