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设计

关怀设计
关怀设计

关怀设计不应该是仅仅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为大众所理解的硬件设施上的关怀设计,为残疾人,老幼者,智障人士等弱势群体设置的各种适合他们生活的产品,还应包括:图形化的信息指示;用色彩、材料、影像等多元化的信息传达方式、多种便捷的服务和各种人性化的视觉引导系统等软件上的关怀设计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延伸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在信息化给残障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生活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如接打手机对正常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可是对于盲人,对于老人或听力等有障碍的人士讲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ATM机操作对于正常人是只要熟悉如何操作的问题,然而对于某些肢体不方便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大的问题。因此现代的产品设计一定要体现关怀设计的思想,不能仅仅局限于满足对残障、弱智、幼儿、老年人、贫困者等粗浅的表面的关怀,而应当从全方位去理解他们的生活,去体验他们在操作和使用时遇到的种种不便,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在不同条件和环境下的需求。

对占了相当比例的这部分人口,可供他们舒适使用的产品的关怀设计也应重视“心理关怀”,即尽量不让他们在使用某种为他们设计的产品时,产生特有的心理压力,在包容性、舒适性、便利性等方面感受到与常人相同的感觉。美国有一位学者曾经提出“避免使用者产生区隔感及挫折感”的原则,这也可谓是对残障等人士进行关怀设计的一大原则

二、关怀设计的现状及未来

随着第12届夏季特殊奥运会、第29届夏季奥运会以及上海世博会分别在上海、北京等地的举行,关怀设计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设计元素和课题,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欧美、日韩等一些国家,由于关怀设施投入使用得较早,各种设施也更加完善。在日本有条名为“心之都”的城市街道,有各种完备的无障碍设施,道路与商业设施有清晰明确的指示系统,各道口、电梯不仅设有盲文,还有语音提示系统;在日本福冈市的地铁有良好的视觉引导系统,无论任何人都能通过图形化的信息,最快地找到自己要去的方向;在香港地铁中也随处可见各种方便乘客使用的关怀设备,如无障碍卫生问、电梯等。丹麦则早于1994年9月

社会事务部及国家家庭指导协会一起成立了一个名叫Ⅸ S0s的机构,专门负责将丹麦对老龄人关怀事业向国外出口的事宜。随着国内外对这些弱势群体的不断关注,关怀设计在硬件上基本已走向成熟,但在某些方面并不很完善,这也将是关怀设计未来发展的新课题和研究方向。

某一些特定产品需要专业软件支持,以符合使用者需要,但这种专业软件的无障碍设计还不完善。如医院里科室和流程信息的发布方式应能帮助患者根据医院环境和自己的需求更合理方便地接受医疗服务;公园等旅游场所如何通过视觉设计方便引导游人把握游览线路,提供相关公园的信息;车站如何通过图形化的信息指示来帮助外地、外籍旅客,减少他们出行的困难,如此等等。这些软件方面的关怀建设是进一步加深关怀设计建设最重要的步骤。特别在奥运建设期间,我国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进步,许多高水平的硬件设施相继建成,但这些设施内的软件无障碍设计水平也应该相应提高,包括计算机软件,网络和设备的大规模普及性等。

三、基于关怀设计的缺点和局限性

关怀设计为特殊需求人士创造了容易接近和独立生活的环境,考虑的是如何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自然也存在有一些弊端,其局限性和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l_产品的扶助性增加了使用者的心理压力。比如残疾人专用的无障碍设施将他们与“正常人”标识并且分离开来,过分明显的区别会造成使用者的压力。同时在一些场所还妨碍了其他人对设施的使用,造成了资源浪费。这就要求设计者强调“友善使用者”的目的,不能过分强调其不同性。

2.提高成本,缺乏相应的市场价值。现在我国有种为奥运会设计的超低地板公交车将在北京大规模运行。虽然这种新型公交车有很多优点,但是该车不少零部件需要进口,故造价约比普通公交车高30%左右。同时,它的故障率与普通汽车相比也有一定差距。由于这种车技术含量高,使用、保养技术复杂,需要大批专业人士才能保证车辆的正常行驶。相对而言,由于设计环境变化速度加快,新设计的成本将会大于正常情况,而使用率低下也提高了单次使用成本。这些原因制

约了一些关怀设计产品的大规模应用。

3.关于美学方面的考虑。由于弱势群体的特殊需要,导致在设计使用产品时,更加重视功能,这就会导致一些形态美的缺憾。而考虑到残疾人等在心理上的平等需要,设计要加强美感特征和亲切感,尽可能弱化产品带给人的“另类”感觉。另外,为了使用这些特别的工具设备,特殊需求人士必须付出时间、距离等其他的代价。

综上所述,基于关怀设计的产品在不断完善,以求让包括残障人士、老年人在内的所有人都能够方便使用符合自己身体特点的产品。设计不仅体现的是一种生产能力,它更体现一种伦理关怀,一种创建和谐社会进步的人文关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