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程标准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课程标准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课程标准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课程标准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

“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学员论文”

对《语文课程标准》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

四川省荣县正紫中学龚让能

一般认为,“课程评价是根据某种标准,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计划、活动及其结果等进行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①《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第四点中提出了“评价建议”,并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方面作了详细的说明。这是建国以来,说得最清、叫得最响的一次,因而思考新的语文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改革语文课程评价体系,是新的语文课程改革的第一步

“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这是当前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怎么考就怎么教,学生跟着老师走,教师跟着考试走,考试跟着’专家’走,’专家’跟着感觉走,这是当前中国语文教育界一首独特的风景线。”②似乎教师、学生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应付那些没完没了的考试。“可怜的语文教师们就必须永远苦口婆心地教学生学习划分段落、修辞手法、语法结构、中心思想,做那些’作者无意,学者多情’的考题。语文教师如果想要另辟蹊径,跳出应试的阴影,一旦’均分’不理想,领导叫,家长跳,连学生都怪你害她考试失败,你这个教育改革先锋便马上被杀个片甲不留。语文教师们若没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

育’并举的把握,又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捋应试教育的虎须?”③

勿庸置疑,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直接作用于每一个教师和学生。改革旧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课程不断完善的新评价体系”④已势在必行,也是顺利实施新语文课程改革的第一步。

二、走出语文课程评价体系的几个误区

1.过分强调课程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标》认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但是为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革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革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显而易见,甄别好坏、优劣,选拔人才,不是课程标准的惟一目的。如果过分强调,则难免有重蹈应试教育之嫌,更不用其科学与否了。

2.把量化和客观化作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量化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数量化的描述。……它常以纸笔测验为主要形式进行标准测验和常模测验。……只有定量的研究,量化的数据才是科学的。”⑤但教育毕竟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活动,是不可能准确定量的,量化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简单的数据,不但不能保证对客观性的承诺,而且更重要的是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因此,这样量化出来的结果必然是不科学的。同时,量化带来的是片面追求分数的极值,从而

忽视对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其弊端众所周知。

客观化带来的是试题的标准化。语文题型无非就是判断、选择、填空、简答等,内容也无非是段落层次、修辞手法、语法结构、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答案也是标准的,因为这些答案都是“专家”、“权威”钦定的,如果哪个学生异想天开,其结果必然是用“叉”问斩了。我们都知道,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请问,又哪来惟一答案?又有哪个答案就是标准或不标准的呢?题型标准化带来的是学生思维的标准化。学生只能在预先确定好的思维框架内思考,决不允许有个人的独立看法,从而禁锢并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直接违背了“语文学习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⑥,与《课标》背道而驰。

3.一张试卷定乾坤。以期末(升学)考试成绩来决定一个学生或教师的名次,甚至各方面的优劣,这还是一个极普遍的情形,为此,师生们多年来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应付那张试卷,以致部分师生在考前猜题、押题,甚至在考场或考卷上铤而走险——作弊。试想,这样考查出来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何在?这样的评价结果是客观公正的吗?

三、构建新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的几点建议

1.过去,我们的语文教育重知识的掌握、技能、解题能力和勤奋刻苦精神的培养,这是值得发扬的;但却忽视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情感体验和自尊自信的培养,缺乏对

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照,缺乏一种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的认识。因此《课标》指出:“突出语文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的语文素养包含哪些方面呢?《课标》指出:“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她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她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以前,我们强调的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比较重视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无疑,这是正确的。但这些都还只是低层、外层的语文素质,真正要形成语文素养,还必须重视“中层的思维品质(IQ)、情感水平(EQ)和人格结构”⑦的培养。否则,就可能造成不会学习、不会合作、不能自主、难以表示、难以适应的畸形低能儿。

2.语文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即要加强形成性评价。

过去,我们的课程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学习结果,经过学习结果的评价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和课程实施效果,以及教师教学状况,这当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我们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课程

评价不是单一的对学生的评价,还要对课程计划本身以及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试想,没有一个扎实科学的学习过程,哪来良好的学习效果?不重视学习过程,却要梦想有个好的学习结果,这岂不是海市蜃楼吗?

形成性评价亦称“过程评价”,“是在课程编制或实施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时所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改进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在于搜集课程编制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完善的依据。”⑧《课标》指出:“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省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也能够组织师生经过观察、测验、作业分析、调查研究等手段搜集资料、对课程实施评价。

3.重视定性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不可分,但我们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或称“质性评价”,“就是力图经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解释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征,以阐明意义,促进理解。”⑨它“反对把教育简化为数字的做法,主张全面反映教育现象的真实情况,倡导真实性评价”。⑩《课标》指出:“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同时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

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只有做到这些,评价才是客观公正的,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4.《课标》还指出:“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教师在评价体系中的垄断地位,把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请进我们的评价体系,让她们来自我分析、自我解剖、相互比较、相互批评,真正做到民主平等、揭示本质,这样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同时,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它还必须与家长、社会等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将家长请进我们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且还要充分调动她们的主动性,让她们积极参与,这样的评价体系就会更加科学合理了。

5.改革现行考试制度,建立与《课标》相适应的新的考试评价体系。

考试是指挥棒,这是勿庸置疑的现实。在当前尚无法回避考试的情况下,努力建立新的考试评价体系已近在眉睫。对此,人们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有的提出应加强主观性试题;有的提出加强以实际操作或实践活动为主的考试考查等;也有的在借鉴高考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3+X+特长”⑾的考试模式:“’3’是基石,是基础的基础,’X’必须靠’3’来支撑,’X’便是文科或理科的

知识及其相互交叉与渗透,’特长’则是学生选修的自己特别爱好和特别感兴趣的学科。”⑿这些对我们是有所启迪的。

以上所谈,只能赶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坚信,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和语文《课标》学习的不断深入,《课标》评价体系也将如雨后春笋一样应运而生,我们也将找到能适应新时代要求、能全面推动语文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发展的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参考资料:

①⑤⑧⑨⑩钟启泉主编的《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6月北

京大学出版社。

②③④钟天竺《改革课程评价体系——语文教改第一步》, 7

月网上下载。

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第二段。

⑦谌卫军的《语文活动教学初探》, 7月网上下载。

⑾⑿《对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7月中山语文网上下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究文献综述

2011年12月,教育部印发包括义务教育语文在内的十九个学科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坚持了《语文课标实验稿》的改革思路和基本理念,同时又根据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的修订和完善,修改达二百多处!课程标准的完善更新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指引着各学科教改的前进方向。《语文新课标》一经发行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语文教育届掀起了一股研究探讨《语文新课标》的风潮,教育类期刊高频出版相关文章。随着2012年秋季学期《语文新课标》的实施,针对《语文新课标》的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研究范围涉及比较研究、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教学建议、增删条目等方面。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通过“文献”,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主题,搜索出2012年至2014年10月共652篇文献。本文中,重点对发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的文章进行分析,尝试总结归纳出目前关于《语文新课标》研究的重点与不足,为下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理论支持,推进语文学科的建设。 一、搜索结果分析 从总体发展趋势看,《语文新课标》研究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集中在2012年和2013年,2014年陡然下滑。如此短暂的三年,研究文献竟有552篇之多,涉及期刊论文、优秀硕士论文、会议论文。2014年的研究降温也暗示出《语文新课标》研究告一段落,对此前的文献进行整理也显得尤为必要。 对文献主题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语文新课标》进行整体解读的文章数量最高,其次是比较研究,学习体会占很大一部分。对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的文献研究也有一定数量。 研究《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作者中,绝大多数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小学教师作者不到百分之十,同时,这小部分一线教师的写作内容多偏向于学习心得体会等主观体会类,比如陈宝铝《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学习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浅见》(2013年)。 二、《语文新课标》研究的角度 (一)比较研究 1.与2001年版《语文课标实验稿》相比 从时间横向上看,《语文新课标》批判继承《语文课标实验稿》(2001年)的内容与改革思路,在众多二者的对比研究文献中,较为系统全面的是扬州大学马琳的硕士论文《2011年版和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2013年),该论文从两版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结构三方面进行比较,其中课程标准内容比较部分包括前言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基本覆盖《语文新课标》的全部范畴,文章最后还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思考并提供相应建议。 2.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进行对比 通过统计发现与我国进行比较研究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等等。在这些国家中,将美国作为比较对象的频率较高。其中硕士论文如湖南师范大学杨益斌《中美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比较》(2012年),期刊文献有曾素林、郭元祥二人共同撰写的《中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及启示》,他们通过两国课程标准理念与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比较得出我国的课程标准在体现教育公平、课程目标设置等方面的不足以及三条完善途径:“重视相关研究结论和研究证据的支持,提高课程标准的实证性;着力课程目标细化、具体化,增强其可操作性、可评估性;加强学科联系和渗透,重视跨学科学习语文。”[1]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学习《叙事研究与小说阅读》的一点启示和心得 最近在国培中,我认真学习了《叙事研究与小说阅读》的课程,认真观看了专家的讲座,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要认真对待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叙事小说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小说,知道如何去阅读,如何在考试中应对叙事小说的一系列检测,所以学习后,谈谈自己如何在小说教学中如何做到小说教学序列化,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的一些技巧。 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可见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入选教材的小说都在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在教学中应针对小说作品在塑造人物、演绎情节或营造环境上的艺术表现,引领学生进入小说的艺术世界,激发他们对作品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共鸣,进而引领学生鉴赏小说的艺术特征。因此我从四个方面谈谈初中小说教学的技巧和有效性: 首先,让学生学会梳理故事情节,把握结构特征 提起小说,最吸引的就是故事情节。在小说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故事情节。这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阶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通过通读全文,它的情节为:潘家酒楼吃酒(开端)———护送金家父女(发展)———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高潮)———南门外逃走(结局),这个情节是以地点的转移为基准的。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是否合理是小说能否成立的关键。还要注意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在情节线索上的区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2013小学语文新课标

201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意见和建议 4月1日召集一实小、二实小、恒涛双语的六位骨干老师,立足教学实际,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和实施建议,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一、识字与写字 1、课程标准要求汉语拼音中的声母、韵母只认识不默写。 只认识不默写,看似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实际上导致学生对拼音掌握不牢。以后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拼读速度慢,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后(有些学校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由于拼音掌握不扎实,读音和写法都极易和英文字母混淆,不仅拼读时出现错误的读音,如:“蕾”的读音应该写作 ,不少学生做练习时写成:la,把汉语拼音ei的读音和英语字母a的读音混淆;而且拼写音节时把拼音写成英文手写体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2、第二学段(3-4年级)识字与写字中要求: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与写字中要求: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学写毛笔字”由于条件所限,很多学校难以落实。原因:一是大部分语文教师写毛笔字的水平尚难达到指导学生的高度;二是学生缺少练毛笔书法的场所。很少有学校设有专门的书法教室,若让学生在教室里练习,不可避免地会把墨汁弄到书本上、课桌上、地上等,毛笔、砚台的清洗也是个问题,影响到班级、学校的环境卫生。建议可以让有条件的学校把学写毛笔字做为选修课。 二、阅读 1、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中标点的使用与把握: 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第二学段(3-4年级):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第三学段(5-6年级):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能否把第二学段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提到第一学段中;把第三学段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提到第二学段。 原因:第一学段的课文中,句号和逗号出现的次数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已经体会到了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再放到第二学段去体会就有些滞后了;第二学段时,课文中出现顿号,老师就在指导朗读时,教学生体会区分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再者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也会用到顿号,老师已把顿号的用法教给了学生。等到第三学段再去学,同样也是滞后了。第三学段应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最新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说明:其中删去的内容,用方框表示;增加或改动的内容,用红色黑体表示。)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的科学(调换词序)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继承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与成功经验,借鉴各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还应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转移到下面“口语交际能力”后)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接上面一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品德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 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最新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实验修订稿 ) (说明:其中删去的内容,用方框表示;增加或改动的内容,用红色黑体表示。)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 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的科学(调换词序) 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继承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与成功经验,借鉴各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 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致力于学生语文 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还应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 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 和运用祖国语文,(转移到下面“口语交际能力”后)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 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接上面一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品德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年最新修订版】

2019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语文课程标准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习作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楷体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新旧对照版)

语文课程标准(新旧对照版) (说明:其中删去的内容,用括号、蓝字表示;增加或改动的内容,用红色字表 示。)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最新整理)

第1页(共6页) 第2 页(共6页) ▽▽▽▽▽▽▽▽▽姓 名 班 级 考 号语文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1分,共38分)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 和 ,是人类文化的、评价方式除了 以外,还有平时的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 、 课程。、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 、 、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5、“总体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素养而提出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 、 、 与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程标准整合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语文教改探索的成果,借鉴了西方先有鲜明的 、 、 和 ,代表、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 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 。 、课程目标从 、 、 、初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 、 、口语交际、 。  、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包括 、 、 、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 、语文教学要注重 、 ,注重 ,、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 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表达和交流 14、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 的开放、 的开放、 的开放。 14、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空间 15、对于“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应注意 、 、

第3页(共6页) 第4 页(共6 页) 特点。15、前瞻性、三维设计,整体提高、操作性 16、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和 。 16、情境性、互动性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  1、A )的过程中进行。 A 、平等对话 B 、和谐相处 C 、努力创造 D 、互相合作 2、( 2、D )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A 、写作 B 、阅读 C 、识字 D 、口语交际 3、( 3、A )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A 、综合性学习 B 、阶段性学习 C 、总结性学习 D 、实践性学习 4、( 4、A )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 A 、形成性评价 B 、终结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 、阶段性评价 5、( 5、B )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 A 、形成性评价 B 、终结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 、阶段性评价 6、语文教学的( 6、A )是指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 A 、开放性 B 、实践性 C 、科学性 D 、人文性 7、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 7、A )资源。 A 、课外学习 B 、课外活动 C 、课外实践 D 、课外科学 8、下面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理解错误的是( 8、B )。 A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B 、把握语文教育的方向 C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9、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更应重视( 9、A )。 A 、定性评价 B 、定量评价 C 、全面评价 D 、综合评价 10、“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面向全体,落实到全体学生身上。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10、D )素养。 A 、写作 B 、阅读 C 、口语表达 D 、综合 三、简答题(19分) 1、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建议提出了哪些要求?(4分) 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建议的具体建议包括哪些?(5分) 答: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 关于阅读的评价 关于写作的评价 关于口语交际的评价 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3、综合性学习缺少“语文味”的几种倾向是什么?(4分) 答: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部编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最新修订版】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19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学习和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报告

学习和实施语文课程标 准的学习报告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通过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仔细研读,让我对语文的概念和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语文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人的内在修养和文化底蕴的重要手段,甚至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当今世界,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同时也在要求着人类必须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以下就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重新认识语文的重要性 一位教育大家曾经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进行全面的剖析,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都设置了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而小学一年级,则侧重于识字和写字。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其次,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再次,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最后,能借助汉语拼音独立识字。 二、转变教育理念,更新课堂授课模式 目前最迫切转变的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要由教师“满堂灌”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能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要由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要由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文知识转变为探讨性的课堂,开拓学生的视野,变更学生的学习心态,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提高评价建议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在考试中对人才选拔,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而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现在社会不仅仅要求语文人才具备一手好字,一手好的文章,更需要的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语言文字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当今社会各种文化的相互冲击下,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当然与之并存的还有新的挑战,对于此,我们教师与学生都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的修养,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