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资料

中国航天资料
中国航天资料

神舟六号结构

据悉,“神舟六号”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逃逸救生塔和一个过渡段组成。其中载人的返回舱、轨道舱可谓“一室一厅”,作为“一室”的返回舱是航天员在发射、返回和驾驶飞船时待的地方,作为“一厅”的轨道舱则是航天员工作和休息的场所。“神六”为两名航天员提供了相当体贴、周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逃逸塔确保飞船安全

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小型运载火箭。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火箭运行距离在0至100公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个救生塔将紧急启动,拽着“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险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在火箭点火前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航天员还可通过发射塔上的逃逸滑道脱离险境。如火箭发射没有问题,那么在点火160秒后,飞行到110公里处会将逃逸塔抛掉,以减轻“负担”。逃逸塔内置10台固态火箭发动机,推力十足。

工作舱内温度17-25℃

轨道舱:也叫工作舱。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形,它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间”。它还兼有航天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留轨舱。

轨道舱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结构,用来把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往返太空靠返回舱

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神舟六号”完成绕地飞行任务后,两名航天员也将乘坐返回舱回归地球。

推进舱提供氧气和水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

航天传奇的故事

当地时间12月25日下午6时40分,莫斯科宇航中心的地面控制人员跟往常一样来到一个专门监视器前,准备对已近老迈并处于无人驾驶状态的“和平号”空间站进行常规跟踪。然而,让工作人员大吃一惊的是,屏幕上并没有“和平号”空间站的无线电信号,地面控制中心与“和平号”空间站的联系突然中断!大惊失色的工作人员立即上报地面控制中心值班主官。值班主官立即把所有已经下班的专家全部召回地面控制中心紧急情况室。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过去了,监视器里仍没有“和平号”空间站的信号,“和平号”成了一只断了线的风筝。俄罗斯宇航局顿时炸了锅,宇航局局长科普捷夫接到紧急电话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早就不应该继续玩空间站的游戏了……现在大家一不要恐慌,二要千方百计恢复与…和平号?的无线电联系。”

俄罗斯的宇航专家们哪有不紧张的道理,前苏联发生的几次太空飞行器失控事故险些酿成重大灾难。1979年,美国“天空”太空实验室坠落地球时,因其坠落的速度超过原先的估计,以至于万分紧张的24小时很快过去了,“和平号”仍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在地球轨道上四处游荡,莫斯科地面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几乎全都绝望了。就在这时,监视屏上突然又出现了微弱的信号———“和平号”空间站的信号!尽管传输

回来的信号只持续了七分钟,但这就足以让地面控制人员找回“和平号空间站”了!

莫斯科宇航中心负责人索诺耶夫抢在第一时间里举行紧急记者招待会,他欣喜若狂地说:“我现在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和平号?空间站平安无事了,它不会在明天或者新年砸在咱们大家的头顶上了!”负责“和平号”空间站运作的俄罗斯“能源公司”的高级官员赶紧出面安抚人心说:“决不会发生像媒体和大家担心的那种危机情况,我本人在这里既不会添油加醋,也不会故意掩盖事故真相的。今天下午,我们与…和平号?空间站恢复联系之后,我们专门组建了一个专家小组,对刚刚接收到的电子仪器信号进行全面分析,以便尽快查出事故原因。”这位负责人还给大家吃定心丸说,俄罗斯宇航局还会根据专家们对各种数据分析的结果,决定是否派宇航员紧急登上“空间站”。

俄罗斯出笼太空急救方案

俄罗斯宇航官员在公开场合一再保证说,人们大可不必为跟“和平号”空间站失去联系而感到恐慌,这种“小故障”不过是“小菜一碟”!

然而,事实上这却是一起非常严重的事故,俄罗斯宇航界权威透露说,造成“和平号”空间站这次事故的罪魁祸首可能是空间站上的能源供应系统。如果真是“和平号”空间站能源供应系统发生故障的话,那么麻烦可就大了,因为这意味着地面控制人员无法调整其太阳能板,以至于“和平号”空间站所有的能源最终消耗殆尽。没有了电力和其他能源的“和平号”空间站各种系统将因此停止运作,整个空间站将像一个失去控制的陀螺一样在地球轨道上旋转起来,那样的话就算派宇航员进入太空抢险也会无济于事,因为飞船根本无法与空间站对接。

对于这种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俄罗斯宇航官员伦金向记者透露说,如果“和平号”空间站与地面控制站彻底失去联系的话,那么最可怕的结果就是:“和平号”空间站发生自由坠落,那样的话坠入地球陆地的概率将是“大得可怕”。莫斯科宇航中心一位不愿意公开自己姓名的宇航专家在接受美国广播

公司记者独家采访时透露了一个惊人的内幕:先把跟“和平号”空间站失去联系这一事故撇在一边不说,就算在空间站各系统全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指挥“和平号”坠落太平洋就要冒相当的风险,部分空间站的碎片很有可能落到澳大利亚人口密集的地区。早在这次危机之前,俄罗斯宇航官员也警告说,“和平号”空间站在坠毁重返地球大气层的时候极可能有重达

1500磅左右的碎片落在陆地上。那么像这样的碎片产生的威力到底会有多大呢?俄罗斯宇航局局长尤里.科普捷夫形象地说道,像这样的一块碎片坠落陆地产生的冲击力足以轻而易举地击穿6米厚的强化混凝土,因此,完全可以想像失控的150吨重的“和平号”空间站如果自行坠落的话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实际上,莫斯科宇航中心在地面控制人员与“和平号”空间站失去联系之后立即进入紧急状态,并且启动了应急方案。根据这套不向外界公开的应急方案,一旦在48小时内仍无法与“和平号”空间站恢复联系,那么就立即派一个宇航小组乘飞船飞往“和平号”空间站,执行高度危险的太空抢险任务。准备扮演太空抢险英雄角色的是俄罗斯的两名宇航员———什利赞.沙里波夫和帕维尔.维诺格拉多夫,他们两人最近刚刚完成太空抢险训练,随时准备上太空处理紧急事宜。所以,当“和平号”空间站在26日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联系之后,两名宇航员就接到了待命通知,一旦接到立即升空的命令,那么他们俩就得乘飞船冒险登上“和平号”空间站,他们的唯一任务是设法确保“和平号”坠毁的时候不会坠到地球的陆地上。

-服役15年行将寿终正寝

“和平号”空间站最新发生的这起重大事故产生的最直接的结果果就是:赞成将空间站于2001年2月自动坠毁的人数急剧增加,许多原来不主张自动坠毁“和平号”空间站的俄罗斯人现在也赞成在明年2月“和平号”空间站过完15岁生日后坠毁太平洋。

曾经给苏联和俄罗斯带来无比辉煌和无数荣耀的“和平号”空间站自打开始超期服役后大小事故接连不断,经常上演让地球人心跳的惊险“故事”:与空间站对接的货船突然失控,差一点酿成船毁站亡的超级宇航事故;工作舱突然失火,宇航员的制氧系统几乎全部失灵;空间站的计算机系统发生故障,以至于整个空间站在宇宙中“漫游”了好一阵……就这样,俄罗斯人仍不甘心放弃“和平号”,俄罗斯航空航天局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准备继续“和平号”空间站的传奇故事。

然而,美国人却不干了,作为“国际空间站”最重要的合作伙伴,美国下令严禁其宇航员再登“和平号”空间站,同时通过多方向俄罗斯施加压力,要求尽早让“和平号”坠毁,以集中全部的精力来建设新的“国际空间站”。

目前,俄罗斯宇航局仍没有透露造成此次最严重航天事故的原因,但莫斯科宇航中心的负责人弗拉基米尔.索诺耶夫透露说,造成“和平号”空间站与地面控制中心突然失去联系的原因是空间站的电池突然断电,至于断电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幸运的是现在空间站上各组蓄电池均已恢复充电,一旦充电完成后,空间站上的电脑将自动检测所有的设备,从而确定发生事故的原因。索诺耶夫承认说:“这次事故是…和平号?空间站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事故。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60年:中国研制出该国首枚火箭,这标志着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的开端。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入轨道的国家。“东方红一号”卫星由一枚长征火箭送入太空。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为“921工程”。

1999年:11月20日,首艘神舟飞船由一枚长征二号F 火箭送入太空,在绕地球飞行14圈后返回地面。

2002年:神舟三号飞船于3月25日发射。4月1日,在绕地球飞行108圈之后,这艘飞船返回地面。

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被送入轨道,并在次年的1月5日返回地面。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名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他在太空度过了21个小时,绕地球飞行1 4圈后返回地面。

2007年:中国发射该国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该探测器围绕月球飞行,为月球表面拍摄高分辨率照片。

2008年:翟志刚成功完成中国首次太空行走。

2010年:10月1日,中国发射该国第二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二号。

2011年:9月29日,中国发射天宫一号飞行器,这是朝着在2020年左右建成空间站迈出的第一步。

11月1日,中国发射神舟八号飞船,准备进行首次太空对接。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中国航天史

中国的宇宙航天历史 神舟一号飞船: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 神舟二号飞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二艘无人实验飞船,飞船于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承担发射任务的是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飞船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6天零18小时/108圈。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我国第二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这是神舟飞船第七次飞入太空,也是中国人第三次登上太空。继杨利伟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费俊龙和聂海胜进入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

中国航天事业现状和未来

中国航天事业现状与未来 从1956年至今,我国航天技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成功发射了15种类型、近50颗人造地球卫星和3艘试验飞船。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有12种型号,具有发射低地球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等多种轨道有效载荷的运载能力。截至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8次发射;其中对外发射成功22次,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送入太空。从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6次发射成功。 从“东方红”卫星上天到“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空间技术通过空间应用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民用航天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最近几年,我国卫星应用蓬勃发展,民用卫星已广泛应用于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现已建立了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普查、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微重力试验、空间科学研究等卫星应用系统。 1、卫星遥感 我国有600多个单位、近万名科技人员直接从事卫星遥感研究、试验和开发应用工作,初步形成一支领域广泛、专业基本配套的卫星遥感应用队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遥感中心等单位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数据,使卫星遥感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国土资源调查与开发、农业资源规划和估产、森林草原监测和保护、环境灾害监测与评估、海洋资源调查与开发等方面的应用迅速发展。 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数万米地物照片和其它卫星获得的地物信息,经国家经济和科研部门处理分析后,从中获取到许多用其它手段得不到或难以得到的资料,为国家进行国土规划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利用返回式遥感卫星照片,国家有关部门曾组织进行了京津唐、塔里木盆地、黄河三角洲等7个区域的资源和环境调查,各有关单位开展了其它方面的多项专题应用。实践表明,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照片具有视野宽阔、信息量丰富、直观性好、清晰度高、能提供宏观和实用性强的第一手普查资料等特点,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 中国已建成能接收各类(光电型、雷达型)资源卫星数据的遥感卫星地面站。利用该站发布的数据,各部委和各省市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国土整治和规划、土地利用和普查、农作物估产、地质勘探、重大灾害评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在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之际,遥感卫星地面站根据卫星获取的微波遥感资

中国航天发展规划

中国航天发展规划(收集整理)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于1992年正式启动。初期目标是将航天员送入太空。远期则包括建立永久空间站以及月球探索。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第一步是进入太空,而进入太空轨道飞行器被命名为神舟号飞船,最多乘员三人。飞船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 工程由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和空间实验室八大系统组成。其中,载人飞船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第八研究院为主负责研制,运载火箭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负责研制;空间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为主负责研制;航天员、发射场、测控通信及着陆场系统由相关研究单位负责研制建设;测控通信设备主要由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有关厂所负责研制。 概述:三步走: 第一步:1999-2008——载人飞船(神一至神四:无人上天;神五至神七:载人上天) 第二步:2011-2013——空间交汇对接(天宫一号和神八、神九、神十空间对接探索) 第三步:2020以后——空间试验站:(长期性航天空间站,辅助其他航天工程开展工作) 发展历程:迄今,神舟号飞船共进行过7次发射,前4次为无人发射。 神舟一号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运载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任务概况: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考核运载火箭性能和可靠性,验证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包括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神舟二号 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零分 运载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任务概况:试验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诸多领域的实验。 神舟三号 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运载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郴州市九中209班贺虹莎 【摘要】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关键词】中国航天, 飞船发展史,稳定发展. 【正文】 一、简介中国航天发展史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2008年9月25日~28日,航天员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因为有人出舱活动时,必须要有三个人协同完成。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另外两人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待命,实现了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 2011年11月1日~17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中国航天简介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中国载人航天成就简介

中国载人航成就简介 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 “神舟一号”:实现天地往返重大突破 1999年11月20日凌晨,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鲜为人知的就是,这枚载人航天工程的“先锋官”,竟就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作为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神舟二号”: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中国第二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至此,飞船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7天。围绕着飞船的测控与回收,中国航天测控人员决战太空,展开了紧张的工作。 “神舟二号”就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与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其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它的发射完全

就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与条件进行的,凡就是与航天员生命保障有关的设备,基本上都采用了真实件。 “神舟三号”:载人航天安全性提高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于4月1日返回地面。 “神舟三号”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与血液循环等重要生理活动参数。飞船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与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相比,“神舟三号”飞船的发射,在运载火箭、飞船与发射测控系统上,采用了许多新的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神舟四号”:突破中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的考验后,于30日0时30分成功发射,突破了中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2003年1月5日,飞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 “神舟四号”飞船就是在“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飞行试验成功的基础上,经进一步完善研制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相同。“神舟四号”飞船就是第四艘无人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与附加段组成。飞行中,飞船相继完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是一个底子薄、人口多、工业基础差的发展中国家,因而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不同年代,始终根据国家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选择有限目标,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和壮大的策略。我们首先发展了进入空间的能力,随后发展了空间应用的能力,在国家经济实力壮大之后,开始发展载人航天的能力。现在我们正在发展深空探测的能力。经过5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和配套能力。实践证明,我们走过的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之路。 1. 进入空间的能力 开展航天活动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拥有进入空间的能力。因此, 中国航天事业的早期活动集中在火箭技术的开发研制上。1970年,我们在中程导弹的基础上,研制了首枚液体运载火箭长征1号,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中国开展航天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以后的30多年中,长征火箭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运载能力和可靠性不断提髙。1981年,实现了一箭三星发射:1984年突破了低温发动机技术,成功地将通信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轨道:80年代末,掌握了运载火箭捆绑技术,1990年长征2号6捆绑火箭首发成功,为中国的大型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打下了基础。 90年代,长征运载火箭的可靠性获得了极大提高,从1996年10月至今,已经连续进行了59次成功的发射,将载人飞船和各种卫星送入不同轨道。 2007年7月初,长征火箭刚刚完成了第101次成功发射。目前,长征运载火箭己形成了谱系,具备了9.5吨的近地轨道、5.5吨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可以满足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各类有效载荷的需要。 2、空间应用的能力 当火箭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之后,我们正式启动了卫星研制计划,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于1970年4月发射成功。此后,我们在通信、遥感、导航定位和科学实验卫星四个领域,逐步形成了广播通信卫星、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海洋卫星、导航卫星、科学实验卫星等7个卫星系列。至今,我们研制并发射了 80多颗卫星,目前在轨运行的有28颗卫星。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13亿人口,发展广播通信卫星是造福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1984年,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发射成功,开辟了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新时代。此后,发展了东方红2号甲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近期成功开发的东方红4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设计寿命15年,输出功率10.5千瓦,适用于大容星通信广播、电视直播等,将满足中国卫星通信的需要。目前我们利用这一平台已研制并发射了鑫诺2号直播卫星、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并正在为委内瑞拉制造新的通信卫星。

中国载人航天成就简介

中国载人航天成就简介 “神舟五号”:中国首位航天员进太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任务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神舟六号”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飞船进行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神舟七号”飞船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神舟七号”飞船候补梯队航天员分别为陈全(指令长)、费俊龙、聂海胜。主要任务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27日,翟志刚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天宫一号”: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2011年11月3日凌晨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 2012年6月18日下午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 神舟十号飞船也在2013年6月13日13时18分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据相关专家透露,天宫一号在寿命末期,将主动离轨,陨落南太平洋。 “神舟八号”: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八号飞船,是一艘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于2011年11 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 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 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神舟九号”: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概况和成就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概况和成就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 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 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 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实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2003年底,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的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时“神舟六号”飞船载著两位中国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 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3位中国宇航员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成功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它向世界宣示,中国从此进入强势 的航天时代。 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制别人到自行研制,走过了艰苦的创业、配套 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阶段。实现了中华飞天梦,为国民经济建设、国 防建设、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突出贡献,增强了我国的综 合国力。 神一到神十发射历程 神舟一号中国飞船揭开神秘面纱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发射: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返回: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飞行,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成功着陆。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考 核了飞船重要的5项技术:舱段连接和分离技术、调姿和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 热技术和回收着陆技术。 神舟二号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发射:2001年1月10日1时0分03秒

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史简介

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史简介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九0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九项第一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一九九二年启动实施,短短四年时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该中心地处起源于祁连山的弱水河畔,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势平坦,多属戈壁和沙漠。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最低气温摄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气温四十二点八度。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1975-2008)1956年2月,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年至1967年)发展规划纲要。1958年,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581”任务,成立了“581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8月,第一设计院成立。11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区的一片稻田里,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火箭飞了八公里。9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2年3月21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 1963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中国航天发展史资料

中国航天发展史资料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莃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蒃 蝿1956 年 10月 8 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芅 蒅1964 年 7月 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薃 腿1968年 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羇 膄1970 年 4 月 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蚃 薀1975年 11月 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莅 羃1988年 9月7日,长征 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 1号 A 气象卫星。 螃 羁1990 年 4月 7日,“长征 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 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肇 肆1990年7月16日,“长征” 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螂

肈1992 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衿 螅1999年 11月 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 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袂 葿2001年1月 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 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 1月 16 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芇 薄2002年 3月 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 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 108圈后,于 4 月 1 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羂 袀2002年 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 4号飞船。 罿 莃载人航天工程又称“ 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 年月 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 3艘无人飞船, 2003 年 10 月 15 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 5 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 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肂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 天实现了 2 人 5 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论中国航空航天发展

论中国航空航天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航空器和火箭都被认为是源自中国,中国古人为世界航空航天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代以来,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国内的政治动荡使得中国航空航天的发展几乎陷入停滞,而此时,世界范围内的却迎来了一场航空航天发展的浪潮。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航空人和航天人努力追赶世界航空和航天领域的发展步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中国航空航天发展的历程,认清其中的原因,这样才可以为以后的发展指明道路。 风筝、竹蜻蜓和火箭分别被认为是现代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和运载火箭的起源。中国古人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世界工人的最古老的飞行器,灿烂的中国文化孕育了航空航天的技术萌芽。然而,他们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并没有在原有的基础上作出改进,以更好地实现人类飞行的梦想,而是将风筝和竹蜻蜓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结果与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飞行和飞天的构想都是很神奇的,也是起源较早的。但是古人只是将这种构想作为一种梦想,而没有思考如何将其变为现实,中国古人具有很强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很大的想象力,但是在对问题更深的探索上却似乎有着先天的欠缺。中国人似乎更加满足于平静悠闲的生活,而不是极具挑战性的活动。但是,万户的伟大创举也显示出中国人还是有为梦想献身的精神的。 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的航空事业几乎停滞的一段历史。帝国主义的入侵、国内的战乱不断和凋敝的国民经济使得中国的航空事业取得了很少的成就,那时的中国没有完备的制造飞机的制造厂,没有航空工业的发展基础,更没有大量的航空科技人才储备,这些最终导致近代中国航空事业得不到发展。再加上近代以来连年不断的战乱,使得整个国家民不聊生、经济极度贫穷,人们连饭都吃不饱,更加没有心思去考虑航空事业的发展。而当时的军阀以及后来的国民党政府只是将打仗作为第一要务,更加不会从国家层面考虑发展航空工业。 航空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国家和企业的支持,而这些条件只有在和平时期才有可能实现,因此近代的中国航空事业只有被无视了。航空的发展首先需要有一定需求,然后再去研究、去探索,这样才能促进航空事业的发展,但是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这样的条件,由此可见,一个宽松和平的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 各所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简介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中国航天三院)成立于1961年9月1日,是我国研究、设计、试制和生产飞行器的高技术科研生产基地。 40年多来,航天三院发扬“航天精神”和“飞航精神”,走出了一条“仿制-改型-自行设计-创新”,“基本型、系列化”,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成功发展之路。先后研制了多系列、多型号、多平台的数十种飞行器,取得国家级和部级科研成果1200多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7项,为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航天三院下设门类齐全、专业配套、自成体系的研究所、总装厂等科研生产机构和服务保障单位,不但拥有雄厚的资产和良好的设施,在飞航技术的主要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一流的航天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优秀的技术工人。航天三院高度重视人才开发工作,一贯坚持“事业吸引人,机制稳定人,感情激励人”的宗旨,不断完善目标责任管理体系和考核体系,推行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合同制,在科研生产实践中大胆启用年轻人,大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工培训。现拥有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多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技术交流和研发平台。 航天三院倾力于中国飞航事业的发展,竭诚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服务。 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三总体设计部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三总体设计部(简称三院三部)于1960年在北京成立,主要从事飞航导弹武器系统总体技术战略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开展与总体相关的概念研究、预先研究、新型号论证、关键系统和技术的研究等相关工作。四十多年来,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拥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部级突出贡献专家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名;先后建成了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仿真、电磁兼容、综合环境、对接制导联调综合试验室以及超视距目标指示系统等大型试验室;执行CIMS并行研制工程,实行网络化集成办公。科学高效地完成国家多型号工程研制任务。 展望未来,敬业、务实、开拓、奉献的三部人将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成绩,为国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联系人:仇沛电话:68377435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三十三研究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