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教案2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2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2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一些数据(表面积、平均半径、最大周长)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地球空间概念。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谈话法

六、【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

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八、【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找出重要的经纬线。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及认真思考、认真钻研学习的好品质。

2、培养学生的地球空间概念。

二、【教学重点】

1、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三、【教学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谈话法、归纳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教师:同学们观察已准备好的地球仪,看看地球仪上有什么?

学生:地轴、两极、经纬线等。

(学生看教材关于“纬线和经线的内容”,熟悉并理解这些重要的点和线。)

教师强调:地球仪上的能够使地球模型转动的轴——以及标注的经线和纬线,在真实地球上都是不存在的。它们是人们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假想出来的。

板书:三、经线和纬线

1、纬线和纬度

教师:纬线作为地球仪上重要的内容,具有很多特点。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纬线呈什么形状?是一个圆还是半圆?

②地球仪上的所有纬线长度是否有变化?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③最长的纬线叫什么?最短的纬线分布在哪里?

④纬线与经线有什么关系?纬线可以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地球仪上一共可以找到多少条纬线?用什么方法可以区别这些纬线?

学生:无数条,用度数标注的。

教师:万丈高楼平地起。纬度的起点是从00开始的。那么,00纬线在那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其位置,回答:赤道)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教师:纬度是从0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纠正)

教师:我除了赤道以外,其余纬线都有两条纬度相同的纬线。怎样区别这些度数相同的纬线呢?(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我们用北纬(N)和南纬(S)来区分它们。

教师: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南排列,它们度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规律?

教师:如果我们要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

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赤道)

教师:观察“南北半球分布图”,说明亚洲、欧洲、北美洲、南极洲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中的一个半球。(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由部分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最后手拿卡片的每一位学生说明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教师协助学生一起完成活动)

教师: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这几条特殊的纬线,并观察它们分别经过了你所熟悉的哪些地名。(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互相交流)

板书:2、经线和经度

教师:说明经线的形状是圆还是半圆?所有经线的长短一样吗?

经线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回答)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①在地球上任何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如果沿经线呢?

②在地球上能找到一处四面都朝南或都朝北的地方吗?如果能,它们分别在哪里?

教师:与纬线相似,在地球仪上我们能画出无数条经线。为了区别不同的经线,人们也给经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经度,经度的起点也是从00开始的。那么,00经线在哪里?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出经线,观察经线经过了哪个国家的首都附近?

(学生在地球仪找出并回答)

教师强调: 0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本初子午线的影像资料)

教师:最大经度是多少?度数相同的经线有几条?怎样区别它们?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纠正)

教师:地球仪上,哪两个经度的经线只有一条?(00经线和1800经线。)

教师:经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两条经线可否组成一个大圆圈?组成大圆圈的两条经线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纠正)

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与00、450E、200W、900W、1200E等组成经线圈相对应经线的度数。

(学生活动后相互交流结果)

教师: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叫做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哪一个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在全班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引导生归纳总结:以200W和1600E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其原因是这个经线圈基本上在海洋上通过,很少穿过陆地,从而避免把非洲、欧洲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所带来的不便。

(学生查找北美洲、非洲、亚洲大部分位于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学生练习:在地球仪上,找出世界著名城市北京、上海、悉尼、莫斯科、纽约、

巴黎、伦敦等地,并说明它们的大致经度。

(教师总结本课主要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1、纬线和纬度

2、经线和经度

八、【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纬网的作用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2、会用经纬网读出一个地点的经纬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经纬网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1、能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经纬度位置。

三、【教学难点】

1、能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经纬度位置。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谈话法

六、【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让学生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

2.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五、经纬线

八、【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 2 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 .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 .什么是地球仪? 4 .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 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 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评价活动结果)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 1 .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一一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 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 与纬 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 ?经线 (1)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 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O °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 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6页,图1.6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 °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6页,图1.6并回答。

湘教版必修一《洋流》教学设计

《洋流》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I)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二课《洋流》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对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学习,从课程标准要求看,本节课不再以世界洋流分布的成因为重点,而重在学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存量来看,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海洋的一些知识。在本章前几节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已初步掌握岩石圈和大气圈中有关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知识,洋流的运动也体现了物质的运动和能量交换,因此,学习洋流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类似知识的延续。 从学生的学习热情来看,他们比较关注对地理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他们一般都具备读图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解决一些地理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3)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 (4)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 (2)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 (3)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专家画的模式图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臆想证实 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生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解释) 学生2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 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作图来说明更好)

2018七年级生物下册第2天地球和地球仪二暑假作业新人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二) 与130°E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是 A. 50° E B. 130° W C. 50° W D. 180°E J参考答案 【答案】C 【解析】与130吒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F经线的经度是刃其特点是经度木助ISO% —条罡西经度数,另一条罡东经度数, [ I I 王知识必备 _ 一、纬线和纬度 1 .赤道与纬线 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 _________ 。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_________ , 纬线指示_______ 方向。 2?纬度的划分 赤道的纬度为_______ ,是纬度的起始点。从赤道向北向南各为90°,称为_______ 禾廿___ ,分另U用_____ 禾廿_______ 表示。 3. 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人们规定,全球_____________ 为低纬度地区, _________ 为中纬度地区,________ 为高 纬度地区。 4. 南北半球的划分 人们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为______________ ,赤道以南 为________ 。因此赤道也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

、经线和经度 1经线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 ____________ 线,也叫___________ 线。经线指示_________ 方向。 2?经度 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_________ ,是经度的起始线。由此向东向西各分________ ,称为东 经和西经,分别用“ ________ ”和“ _______ ”表示。东经和西经的180°是重合的,通常 就把它叫作________ 经线。 3. 东西半球的划分 国际上习惯用__________ 和________ 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即从 20°W向东到0°经线,继续向东再到160°E为东半球,从20°W向西到180°经线,继续向西再到160°E为西半球。 三、利用经纬网定位 1. 经纬网的概念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 ____________ 。 2. 经纬网的应用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位: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某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某条__________ 的交 点。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向:纬线指示南北方向,依据纬度可以确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位;经线指示东西方向,依 据经度可以确定___________ 方位。 (3 )其他:禾U用经纬网定位在航海、航空、交通、军事,以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水循环、洋流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5.启发式讨论法; 6.自主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录像】有关台风及其影响的新闻报导(或图片)。 【教师提问】2004年8月12号晚浙江省遭遇台风“云娜”袭击,在13个小时内,台风夺去了115条生命,卷走了153亿元的财产,有859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给浙江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请同学们思考,台风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教师点评】台风有三大危害和一大好处:(l)暴雨灾害,(2)狂风灾害,(3)台风风暴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学生是刚刚步入初中的初一学生,虽然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地球,但是仅限于认识地球的形状,而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知之甚少。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及经纬度的位置的确认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成了本章的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次一级难点也是学生的易错点是东经与西经及其代号(E、W),南纬与北纬及其代号(S、N)的判读和区分。

高中地理:水循环和洋流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学案 知识摘要 1.水圈的组成,水圈中水体的组成及作用。 2.水循环、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不同类型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 3.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规律,洋流的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结构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上各种水体储量由多到少依次是() A.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 B.冰川水、生物水、河流水 C.冰川水、河流水、地下水 D.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2.下列地理事物中,直接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有() A.塔里木河 B .天山冰雪融水 C.长江 D.未登陆的台风 3.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A.大气环流B.水循环C.地壳物质循环D. 洋流的运动 4.关于河流径流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很大 B.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无季节变化 C.所有河流的流量都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D.我国大多数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很大 5.右图是我国某地区一条河流受三种不同水源补给而形成的全年流量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永久积雪冰川补给②是雨水补给 ③是地下水补给④此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6.地球上储水量最多的淡水是() A.地下水 B.冰川 C.河水 D.湖泊淡水 7.下列关于洋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大西洋暖流是密度流 B.赤道逆流是风海流 C.秘鲁海流是密度流 D.加那利寒流是补偿流 8.右图为某海区大洋环流示意图,该环流是() A.北印度洋海区夏季季风洋流 B.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大洋环流 23o26′C.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大洋环流 D.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大洋环流 9.下列渔场中,不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是() A.舟山渔场 B.秘鲁渔场 C.纽芬兰渔场 D.北海道渔场 10.2月份,下列纬度大致相当的亚热带海区中,海水表面温度较高的是() A.北美洲西部沿岸海区 B.亚洲东部沿岸海区 C.南美洲西部沿岸海区 D.澳大利亚东部沿岸海区 二、综合题 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________循环,B地 的水循环类型有________循环和________循环。 (2)a、b两条河流中,水量较稳定的是___河,判断依 据是__________。 (3)甲、乙两城市中,水资源较丰富的是_____城市, 原因是__________。 (4)水循环得以顺利完成的内因是___________;外因__________。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 三、教具 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 (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板书) 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 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 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 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 四、纬线和经线(板书) (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2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 三、教具 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 (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板书) 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 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 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 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 四、纬线和经线(板书) (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水循环和洋流 [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2.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 一、水循环 1.概念 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主要环节 图中D蒸发、C水汽输送、B降水、G地表径流、F下渗、H地下径流、E降水、A蒸发。3.能量来源 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形成了循环运动。 4.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体总量平衡。 (2)使地表物质得以运动,并塑造地表形态。 (3)伴随着能量转化和交换。 (4)使水成为洁净的可再生资源。 5.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环节影响方式 蒸发A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 降水B人工增雨 地表径流G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二、洋流模式图 1.概念: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又叫海流。2.分布规律 (1)副热带环流:如图中A所示。 中心:大约在南北纬25°~30°的地区。 (2)副极地环流:如图中B所示。 中心:位于60°N附近。 组成:大洋西部为寒流,东部为暖流。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 (2)通过能量交换改变流经区域的环境特征 {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思考 1.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影响水循环中的哪个环节? 答案主要影响的是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

2.暖流水温一定高于寒流吗? 答案不一定。寒流与暖流主要反映洋流的性质,只与同一海区比较。事实上,一些热带地区寒流的水温高于寒带地区的暖流。 探究点一水循环的环节与影响 探究活动阅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水循环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水循环按照空间范围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2)为水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的是什么?水循环联系了自然界的哪些圈层? (3)大量砍伐树木会对当地水循环带来什么影响? (4)人们修建水库、挖渠引水等措施主要影响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答案(1)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水循环按照发生领域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类。 (2)为水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的是太阳能和地球重力。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3)大量砍伐树木会使当地树木的蒸腾作用减弱,大气的湿度、水汽的含量和降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减小,影响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4)主要影响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 反思归纳水循环的类型与意义 图示

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以下目标,请看投影。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掌握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 3.学会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判定方位及进行相关计算。 三.自学指导: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四:先学过程: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2.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点名要求学生来回答或者板演,其他同学认真做在册子上,书写要规范。 思考:1.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约是多少?

2.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保持其方向不变,那么,他们能回到原出发点吗? 3.说一说:请说出下列经纬线的地理意义。0°经线、180°经线、赤道、23°26′N、23°26′S、66°34′N、66°34′S、30°N、30°S、60°N、60°S。 五.后教过程(学生交流答案,教师点拨) 1.更正: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请要补充或者更正的同学举手。 2.讨论:看回答的是否正确?为什么?最后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六.课堂总结: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1°对应的地面上的弧长大约是km,两地纬度相差N度,其距离为 若两地在同一条纬线(纬度为φ)上,两者经度差为N度,则两地距离的计算公式为: 2.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确定的方法 若甲地位于乙地的正东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 ,再向;同在南半球,先向,再向。 若甲地位于乙地的正西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 ,再向;同在南半球,先向,再向。 3.对趾点坐标的确定方法 互为对趾点的两点的坐标,二者纬度数是的,但所在南北半球,二者经度数是的,但东西经相反。 七.当堂训练(请同学们运用本节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业第6页基础过关) (1)图中B城市位于C城市的( ) A.东北方B.西南方 C.东南方 D.西北方 (2)A城市到D城市的直线距离约为( ) A.4 200千米B.5 900千米 C.7 200千米D.8 200千米 八.课后作业:(课时冲关) (平行班完成必做,快班完成选做,尖子班可适度选做高考题) 必做:1-7 选做:10.11.12 九.教学反思:

水循环和洋流的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水有三态变化,在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水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于人类来讲水的作用重大。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陆地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仅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陆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运动、相互转化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律;第四部分从水循环运运的角度讲述水循环运动的能量转化;最后讨论水循环的意义。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讲三点:1、维持全球水体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更新;2、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促使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转化;3、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洋流是本节重点,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是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着重讲中低纬海区洋流表层洋流。第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概括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影响,然后通过学生活动分析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这些内容湘教版教材没有,需要老师补充。 关于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教材重点讲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可结合反气旋知识讲述其规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法表示水循环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动手 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 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学会用简结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析水循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水循环,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用科学的理论、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 习惯。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初中一年级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初中一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 教学方法建议]

2.422.41学案

2010——2011年度高一学年上学期地理必修一导学案 制定人:商静雪审核组长:郭加英审核主任:张贵芹时间:12.2 编号:12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二) 1.了解洋流的概念、分类; 2.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加深理解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 绘图、读图能力; 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1.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的成因; 2.洋流的分布规律。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所谓的学生,是学生活中的知识;学生存的能力;学生命的意义……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于生活,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希望同学们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将我们平时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本节课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希望同学们享受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的乐趣,希望同学们畅游的过程中顺风顺水! 二.洋流(P61) 1.概念:指大洋海水常年地沿着一定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又称为。 2. 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 3.围绕副热带高压的洋流称为。该环流的中心大约在的地区。在赤道附近受和东南信风的共同作用,形成自东向西流动的洋流。洋流把南北半球的赤道洋流分隔开来。西风带内持续向东运动的洋流成为西风漂流,它盘踞在和的宽阔地带。 4.洋流按性质分为流和流;按成因又可以分为流、流和流。(温馨提示:可参考地图或练习册)

一.课内探究——组内交流 1.绘制一幅世界洋流模式简图,用红色箭头表示暖流,用蓝色箭头表示寒流,并总结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温馨提示:可参阅手中的资料及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 2.洋流的影响(温馨提示:多联系实际生活) 二.课外探究 1.你怎样来判定洋流性质; 2.摩尔曼斯克在北极圈以内,纬度接近70°N,却是终年不冻港,试分析其原因;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旺中学陈少伟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理解地球的形状;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大小; ③掌握地球仪的概念,利用图或地球卫星照片与地球仪作比较,说明地球形状和地球仪的特点。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在生活的事物中总结出地球的形状。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日常生活中很多事例可以反映地球的形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具: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地球仪(学生可自带小型地球仪)、自制课件等。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引用李白的一首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面的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板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提问:要求学生说出这四句诗所包含的意境(学生:朋友乘着的船越来越远,慢慢只剩下一个影子,后来变成水天相接的一线,从而映进诗人眼中的只有滚滚西去的长江之水,而友船消失在李白的眼中。) 针对这诗的意境,假设两个条件(一,地球是方的;二,地球是圆的),让学生在这两种条件下进行讨论,看哪种假设最能符合李白诗中的意境。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第一种假设,地球是方的,地平面就和人的视线平行,所无论船走多远,都会出现“远影”的景象(人的视力是无限的),不会出现“碧空尽和天际流”的情景;而第二种假设,地球是圆的,在一个球面上,球面和人的视线是有一定的夹角,随着船的距离拉远,船在人的视野中过程,先是船,再是帆,最后是“碧空尽”,船消失在人的视野中,只有滚滚的长江水在流。(边讲,边简单课件动画演示或黑板示意图演示)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 假设一的示意图: 假设二的示意图: 二、讲授新课 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李白这诗句里面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老师再次演示示意图,并加以引导学生思考) 板书:地球和地球仪 讲述:不错,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侧面反映地球不是方的,而是圆的,但地球是不是一个正圆体呢?看课本第二页“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找出答案! 板书: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直觉认知)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臆想感知) 地球是一个球体(真实认知) 学生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谈谈自己的体会。 讲述:我们通过阅读“阅读材料”P3,可以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经过了无数人的艰辛努力,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最终认知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所以我们应该树立一个科学的信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科学技术是实践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而地球的真正形状虽是一个球体,但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中间略大、两端稍小的不规则椭球体。

地球与地球仪优秀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1课时) 邱海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在古代时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星际的研究,日月星辰,各有其妙。好,今天让我们进行第一章第一节的学习,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⑵、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哪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4)、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表述要准确、清楚。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推测地球是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⑶登高望远。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圆的;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 武晓蕾高一地理组 【教材分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 【课标解读】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水的三态转化到水的空间分类,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水循环联系地球四大圈层,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结合实例说出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探究水灾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在第二章学习过降水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等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迁移能力。水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接触,心理上有亲切感,只是缺乏现象与地理原理规律的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据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理空间思维和动手等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 2.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1节课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水是生命之源,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水资源。大家生活中经常见到洗过的衣服晾晒后变干,衣服中的水去哪了?学生回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2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一些数据(表面积、平均半径、最大周长)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地球空间概念。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谈话法 六、【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