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建筑特征

拉祜族建筑特征
拉祜族建筑特征

拉祜族民居特点

4.1拉祜族木掌房民居

澜沧、孟连、勐海一带,气候温热潮湿,其住房是利用自然资源的竹、木、草、藤等,建成干栏式住屋。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舂米等。平面一般近似长方形,楼层低矮,被深深的出檐遮盖着,远望只见一根根木柱上,架着甚为硕大的黄色草顶,淳朴自然,不加装饰,颇有田园风光的韵味。 1)分布

拉祜族木掌房民居分布于云南临沧县、澜沧县、孟连县、勐海县等地。 2)形制

拉祜语称“木掌楼”为“左课叶”,房屋大都建在山区坡地上,底层架空的高度约在1米左右,亦算是矮脚干栏民居形式之一(图4.1—1)。

正如当地拉祜族民歌中所唱的那样:“小小掌楼四个角,大门朝着太阳开”。在“木掌楼”东边山墙处,经常设一个宽度约1米左右的晒台,叫“古塔”。每当人们回家时,先由独木梯上到晒台上,用水冲洗干净脚上的泥土后再进屋。屋分前后两间,前间较小,叫“切骂郭”,安有木臼。这种木臼很特殊,口在楼面以上,脚在楼面以下,很好使用,舂米时又不会引起楼面震动。后间为火塘间“阿扎”,全家做饭、起居、睡眠都在这里进行(图4.1—2)。

另有一种“大房子”,椭圆形草顶屋盖。楼层室内两侧用篱笆或木板分隔成向内开放若干小隔间,供小家庭居住。中间有宽敞的通道,其上设若干个火塘(图4.1—3)。如此多的入口,冬季全体成员相聚时居住较为拥挤,但因各小家庭半年以上的生产时间,都分散居住在稻田地边的“班考”里,农闲时才返回“大房子”居住。因此,“大房子”似乎变成了临时居住的公共场所。而这种“大房子”也反映了一种比较原始的生活状态。

3)建造 拉祜族木掌楼的梁柱受力体系较简单,大构件用榫卯接,其余的用竹篾绑扎。屋盖共用桁条5或7根,其中部的三或五根,置于两支点的三或五架梁上,边部两根桁条则直接放置在檐墙上,此两条桁条与中部的梁架无联系措施,自呈纵向承重系统。因此,屋盖承重体系构成中部和两边分别为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

尚未形成完整的横向木屋架

图4.1—1 拉祜族木掌房远眺 图片来源:杨大禹《云南民居》p79

图4.1—2 拉祜族木掌典型平面 图片来源:杨大禹 《云南民居》p79

结构体系。桁条之上用圆木椽子,加横向圆竹,用竹篾绑扎固定,再于其上绑扎草排屋盖,其方法甚为奇特,是将草束端部折下绑于另加的一根横向竹条下。(图4.1—4)

由于受到建筑技术和所采用建造工具的局限,拉祜族的“木掌楼”过去仍然使用“埋地式”和顶端带叉的天然木柱。屋顶为茅草顶,楼面为纵横交错搭接的承重竹木构件。

施工方法保留着原始互助的美德,一家建房,全寨出动,伐木,割草,齐心协力,三日内建成,主人招待用餐,不另付报酬。

4)民居实例

1.澜沧县南段寨亚宅

房屋由主房、牛厩和粮仓组成。干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关养小牲畜和堆放柴草。主房是近椭圆形平面,草顶。该房屋已建十年,原住四家,后已分开。现住姐妹二人,是妇女当家,丈夫从妻居的母权制家庭。成员有老人,两姐妹及其丈夫、子女共9人。 楼上大空间,由5榀两支点木屋架组成。各屋架的两支柱间用竹席分隔成小隔间,前不设墙。中央通道甚宽大,可称之为堂屋。设火塘四个,其种一个是煮猪食用的火塘,其余则为生活用火塘,上吊烤棚。两端椭圆形部分,贮存粮食。用一侧两个小隔间的位置设楼梯和平台,均在一个屋顶下。(图4.1—5)

图4.1—3 拉祜族木掌房“大房子”

图片来源: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续篇》p143

图4.1—4 拉祜族木掌房典型剖面 图片来源:杨大禹 《云南民居》p79

图4.1—5A 澜沧县南段寨亚宅 透视

图4.1—5B 澜沧县南段寨亚宅 二层平面

图4.1—5D

澜沧县南段寨亚宅 剖面

图4.1—5C 澜沧县南段寨亚宅 一层平面

图片来源: 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续篇》p146—147

2.孟连县公信乡班别寨拉祜三队扎宅

有主房和粮仓各一幢,宅地周围设竹篱围墙。主房是干栏式草房,外形前端是椭圆形,后端是双坡顶的悬山式。入口设在前端,外有晒台和走廊。内部作横向分隔为内外两间,外间大,中设火塘一个,上有吊烤棚。家庭成员共七人,户主夫妇住外间,老人与小孩住内间,在外室的一间又另隔成一小间,供大儿子居住。由平面形式看,此小间系后来所隔。表明了拉祜族的居住方式,正在从古老的共居一室,逐步走向分室居住,此趋势已十分显著。(图4.1—6) 成因:

澜沧县西南部和孟连县等地的拉祜族,所处环境较为闭塞,很少受外来影响,故民居较多保存着传统形式,如反映氏族公社集体生活状态的“大房子”,这是生活在这一带拉祜族独特的住房特点。

而随着经济发展,其公社逐渐解体,形成以小家庭为中心的“木掌楼”单栋住居形式。 比较/演变

无论是“大房子”民居,还是晚出现的以单一家庭为中心的“木掌楼”民居,都是一种干栏民居,既反映了傣族、德昂族等相邻民居文化的影响,又保持了本民居文化的特点,兼具民族性与地域性。

图4.1—6A 信乡班别寨拉祜三队扎宅 透视

图4.1—6B 信乡班别寨拉祜三队扎宅 二层平面

图4.1—6D 信乡班别寨拉祜三队扎宅 剖面

图4.1—6C 信乡班别寨拉祜三队扎宅

一层平面

图片来源: 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续篇》p151—152

4.2拉祜族挂墙房民居

在一首拉祜族的民间歌谣中这样唱道:“砍来了竹子和木料,要盖房子了,不会盖房子,去看老鼠窝,样样准备好九堆,照着老鼠堆模样,冬月里盖起了新房,方方正正四个角,坐北朝南的方向。”这种拉祜族自称是仿老鼠窝模样盖起来的新房,就是这里要介绍的“挂墙房”(图4.2—1)

1)分布

“挂墙房”因其有良好的抗震性,故主要分布于地震多发的云南澜沧地区。 2)形制

拉祜族“挂墙房”是一种以“头叉”为纵向支撑结构的落地式民居,平面为横向布局,三开间,入口在正中,左边设主火塘,火塘周围是起坐、睡眠的地方。右边堆放粮食或杂物,家中人口较多时也常利用这边作睡眠用。火塘为室内空间控制的中心,对祖先崇拜是划分室内空间的重要依据。 3)建造

由“头叉—头梁”和“老鼠叉—老鼠梁”组成一个纵向框架,是为承重的主体结构。位在矩形房屋平面两短边中点上的两棵高木柱称“头叉”,将一根有足够长度的圆木横架在两根“头叉”之间,是为“头梁”。其两头向外悬伸出适当长度。以同样的方法再在房屋平面的四个角上立4棵顶端带桠杈的柱,其高度低于“头叉”,与檐口高度相当,是为“老鼠叉”。以两“老鼠叉”为一组,各横架一根圆木,在头梁两侧与头梁相平行,是为“老鼠梁”。在头梁与老鼠梁之间,依一定间距布置上若干斜木及斜木的联系件,这就构成了两面坡屋面的基层。

沿房屋周边,在与老鼠梁的高度齐平处,留出门洞,密栽一列小柱,中距在0.3—0.4米之间,小柱与小柱之间再绑上水平向的竹片,由地面到小柱顶,每间隔0.2—0.3米左右绑一道。然后把拌合好的黄泥长草一咎一咎地挂上竹片,调整均匀后随手将双面抹平,待干后便成了“挂”着的草泥房,房屋因此得名(图4.2—2)。

总起来说,以木、竹、草、泥为材料,以纵向构架为承重体系,柱脚深埋地下,柱

顶带天然桠杈以承托纵梁,其他部位的构件联接均采用捆绑方式,这就是拉祜族挂墙房

图4.2—1A 拉祜族挂墙房远眺 图片来源:杨大禹《云南民居》p109

图4.2—1B 拉祜族挂墙房 图片来源:杨大禹 摄

的结构特征(图4.2—3)。

这种薄而轻、整体连贯性很好的“挂墙”处理方式,对于居住在地震时有发生的澜沧地区的拉祜族而言相当适用,简易方便的建造方式也满足其迁移农业的生活特点。

4)民居实例

澜沧县某拉祜族挂墙房民居

该民居平面较为简单,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面积约60平米,只有一层,右面为火塘,左边为卧室,中间一间供祖上牌位,屋顶向外伸出形成前廊,前廊中间一间有篱笆作为分隔,结构较为简单,梁柱均为桠杈相接。

屋顶材质为茅草顶,先用檩条与椽条作垂直交叉织成网格,上铺茅草,构成整个屋顶构架。

柱子应用质朴,直接将原木做柱子,上还有未经雕琢的小桠杈,从上到下弯弯曲曲,与一般民居中光洁笔直的柱子大不一样,别有一番特色。

在建筑围护墙体的构造上,它以纵横双向绑扎的竹片为基层和立柱固定在一起,然后用拌好的草泥(即整条长的茅草或稻草和泥巴各占一半)自下而上塞挂于绑好的竹片网格内,两人配合同时边挂边用手把墙面内外抹平。其就地取材、建造施工便捷,墙体的整体性强。(图4.2—4)

图4.2—2 挂墙房墙体制作过程 图片来源:杨大禹 摄

图4.2—3 挂墙房结构示意

图片来源:蒋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 p327

图4.2—4A 挂墙房民居平面

图4.2—4B 挂墙房透视

成因:

1957年以前一直生活在金平县南部深山密林中的苦聪人(现在识别为拉祜族),社会形态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公社初期的发展阶段。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生计,经常迁徙,没有固定村落。用芭蕉叶搭的棚子便是他们的家。这是原始林居生活的写照,其“挂墙房”就是适应于游猎生活的产物。 比较/演变

“挂墙房”与佤族“鸡罩笼”,瑶族“叉叉房”同属“地棚系”建筑,且属于墙—顶分离式的地棚式民居,但具体在材料与结构的选择应用上区别较大,这反映了各自社会经济的不同,和民族文化与自然地理的多种因素对民居形式的影响。即便同是拉祜族,依然分有属于干栏系的“木掌楼”和属于地棚系的“挂墙房”,这也体现了上述因素的影响结果。

图4.2—4C 挂墙房剖面

图片来源: 杨大禹《云南民居》p109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解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色。过程与方法: 1、借助常见的形容建筑的词语、建筑图片,使抽象的建筑学术用语立体鲜活起来。 2、借助关键词句,抓住要点,理清思路。 3、通过团队合作,探究疑难问题,解读人文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2、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课文的结构。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解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学习难点: 1、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世界留下了结尾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有四大发明……。除了这些,中国建筑也也是源远流长,享誉世界。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有关中国建筑的图片,想一想可以用来形容这些建筑的成语。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鳞次栉比、登堂入室、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二、作家介绍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主要文字作品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营造法式>注释》、《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

建筑艺术的特点

用心体味建筑之美 ——《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建筑艺术的含义、特性、艺术的语言,为欣赏建筑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图片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达成其他两个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起学生对建筑文化与民族传统之间关系的思考。 教学重点:了解建筑的涵义、类型、特性。 教学难点: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领会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远古的许多生活记录都湮灭无存的今天,却有许多古建筑遗迹依然矗立在大地上,它们如同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有必要也有责任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能够继承这些建筑遗产是我们的幸运,保护好它们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基于上述原因,教材中安排了几课建筑方面的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知识的扩充、欣赏的乐趣和审美品位的提高。 二、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建筑艺术? 1、概念: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它蕴含着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概念理解:A、空间和实体——由建筑材料(实体)构成的虚体空间供人使用。 B、形式美的规律——变化统一、比例尺度、对称均衡、对比和谐、节奏韵律 C、美的感受——主要通过视觉途径来感受。 2、建筑艺术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A、建筑创作不可能超越技术的可能和经济承受能力。 B、建筑艺术需要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园林艺术丰富其内涵。 举例:悉尼歌剧院在阳光照映下既象贝壳,又象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分别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 悉尼歌剧院的兴建过程一波三折:有克服不了的技术难关、有拂袖而去的建筑师,还有差点让政府破产的超高工程费。 (二)、建筑有哪些类型? 建筑类型是适应人类的不同活动需要而出现,随社会发展而增加。例如: 人类早期需要:巢穴、宫殿、庙宇、陵墓、民居等类型。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

拉祜族的茶俗茶礼

拉祜族是临翔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在悠久的历史中,拉祜族人民和其它各族一道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茶俗茶礼。 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的拉祜族喜欢有喝火炭茶的习惯。火炭茶的做法是用是先用陶土小茶罐烤制茶叶,烤制的方法和彝族火塘茶基本一样。不同处是,烤好茶注入沸水后,还要往茶罐投3个烧红的火炭,再煮15分钟左右,使茶水变浓才喝。每次喝茶量不多,只喝一两左右。拉祜族认为,火炭茶有清火、止渴、提神、清凉的作用,喝起来过瘾,也容易上瘾。 拉祜族敬茶有头道茶自己喝,二道茶敬远客的说法,意思是把苦的留给自己,好的敬给客人。敬茶时,茶水不能斟得太满,双手奉茶,不转身,只能倒退回原位,表现出拉祜人讲究的奉茶礼节。 拉祜族人每天三次喝茶,茶谚说早上起来不喝茶,有酒有肉难吃下;中午出工不喝茶,干活不有气渣渣;晚上回家不喝茶,一天劳累难解下。 茶在拉祜族的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拉祜族生活中离不开茶。拉祜族把茶视为砍刀,无论做任何事情要以茶开路,无论是喜事、丧事、祭祀、还是动土伐木,山中过夜都用到茶叶。 拉祜族是一种多神崇拜民族,觉得万物都有神灵。在祭祖、祭神等事情,都首先用茶水祭献,祈求神灵保佑。如到山上过夜,是先泡一碗茶水泼在火塘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求四方神灵保佑平安。拉祜族把茶视为做事稳可信的向征,按拉祜族习俗,男女双方建立恋爱关系后,愿意结为终身伴侣,为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择定几日说亲,男方带上茶叶到女方家烤香后,沏泡给女方的父母喝,女方父母把是否喝茶作为作为接受这门亲事与否的象征。男方请的媒人盛上一碗烤泡的茶给女方的父母,不喝则表示不同意。一般情况下,女方父母不喝男方媒人第一、二次沏的茶水,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还不够了解男方,还不可信;直到第三次泡的茶,若接受喝了,表示同意这门亲事。同时,女方父母会泡一碗放有生姜、红糖的茶回敬男方媒人。他们把这种订婚仪式称为吃火拢茶。

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

薇 莂中国建筑之特征原文 羀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蝿。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螄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膄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蝿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衿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膅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薂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螂,互为因果者也。 衿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 薆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芄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薁,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罿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羇、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螁,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聿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莈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蒃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

东南亚建筑风格特征

东南亚建筑风格特征 东南亚建筑风格特征 东南亚让你联想到什么?是午后掠过芭蕉叶面的薰风?是竹帘外斑驳的树影?还是光脚踩在纤尘不染的柚木地板上冰凉的触感?静谧中蕴含着木防浓浓的激情,东南亚风情似乎总是散发着蛊惑人心的欲望气息,香艳得让人想入非非。 近几年来,东南亚风格建筑、园林景观和家居在华南地区很受业主们的青睐,有大行其道之势,究其原因,可能与其崇尚自然、健康、休闲的特质,风土人情与周边环境的融为一体,以及浓郁、绮丽、浪漫等各种充满想象力的混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广州廊桥实景 从东南亚的地理分布来看,总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菲律宾、文莱和东帝汶。除了个别国家不临海之外,这些国家都有着长长的海岸线,海域集中在印度洋中。东南亚系列国家的位置很特殊,处于非洲、欧洲、澳洲、亚洲几大板块的交接地,大陆板块的地震作用导致了板块破裂,号称“千岛之国”的国家在东南亚国家中不少。 东南亚风格具有地域特色,比较笼统。在世界范围内,东南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它没能产生出具有辐射力的地区文化,相反,却易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首先是大量移民的进入对当地文化发展的影响;第二是中世纪以来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还有,东南亚是笃信佛教的地方,佛像也就成为家中不可或缺的陈设,保佑平安之余,也别有一番视觉美感。 总的来说,东南亚风格继承了自然,健康和休闲的特质,大到空间打造,小到细节装饰,都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手工艺制作的崇尚。东南亚园林对建筑材料的使用也很有代表性,如黄木,青石网板,鹅卵石,麻石等,旨在接近真正的大自然。东南亚防风格主要以宗教色彩浓郁的深色系为主,如深棕色,黑珠色,褐色,金色等,令人感觉沉稳大气,同时还有鲜艳的陶红和黄色等。受到西式设计风格影响亚让你联想后浅色系也比较常见,如珍珠色,奶白色等。 而在家居方面,当清凉的藤椅、泰丝抱枕、精致的木雕、造型逼真的佛手、妩媚的纱幔等等,都和谐地兼容于一室时,我们便能准确无误地感受到那种东南亚的清雅、休闲的气氛。东南亚风格最大的特色在于无负担地随性坐卧里,舒缓紧张的情绪,抛开纷扰的俗世,遗忘身边繁杂的琐事。一条艳丽轻柔的纱幔、几个色彩妩媚的泰丝靠垫,累了,慵懒地倚在泰式靠枕上舒松筋骨。印尼的木雕,泰国的锡器可以拿来作为重点装饰,即使随意摆设,也能平添几分神秘气质。做工精细,设计巧妙的拱形烛台,则给家带来宁静。这些都是成就东南亚风情最不可缺少的道具。 东南亚风格新代表——珠海时代廊桥 由于珠海本身属于滨海城市,并且是亚热带气候,因此很多楼盘都体现出南国风情。在这其中,标榜着自己是“东南亚风情的新现代主义建筑”的时代廊桥,近来则成为珠海东南亚风格楼盘的新代表。 时代廊网桥,位于珠海前山的珠河北岸,北纬22度14分,东经113度30分,与珠海大部分地区一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炎热潮湿多雨。项目南望前及澳门,北靠山体公园,紧邻轻轨前山港站、距离拱北关口不到10分钟车程。面对如此优异的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段,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气候环境,我们深入考察后,认为在建筑上除了要利用科学手段,解决通风等气候问题,使客户居住舒适、健康之外,还应该与时代地产“生活艺术家”

拉祜族民间歌曲的艺术特点

拉祜族民间歌曲的艺术特点

————————————————————————————————作者:————————————————————————————————日期: ?

拉祜族民间歌曲的艺术特点 【摘要】对拉祜族民间歌曲及其基本特点进行分析,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拉祜族这个特有的少数民族及其了解拉祜族的民间歌曲 【关键词】拉祜族;民间歌曲;目的;艺术特点 拉祜族是云南边疆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地区,少数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口41万,拉祜族先民属于与古代的羌人。拉祜是自称,“拉”为“虎”的意思,“祜”为“烤肉”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被称为“猎虎的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偏僻的地理环境位置的影响,拉祜族仍然保留着各种对神的崇拜的形式,保存着本民族特有的民族道德,淳朴、善良、勤劳、热情好客和对人爽直的特点。拉祜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音乐文化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都是用音乐来表达的。 一、拉祜族民间歌曲的分类 拉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认为,歌声比语言丰富,而且具有动人的声调,唯有歌才能表达他们自己的所有思想感情。在一年四季的生活里,生产劳动中少不了用音乐来表达情感,因此,拉祜族人民可以说是歌声不断。根据拉祜族独特的风格,将拉祜族民间歌曲分为六大类,即:﹙一﹚、咕阔嘎阔;﹙二﹚、嘎门阔;﹙三﹚、法达阔;﹙四﹚、雅哀阔;﹙五﹚、雅诺阔;﹙六﹚、习俗歌。 ﹙一﹚咕阔嘎阔 1.“咕”是“古老”的意思;“阔”是“声音”的意思,也有“语言”的意思,与“嘎”联在一起相当于音乐中的“曲调”、“旋律”;“嘎”是“曲子”、“曲调”、“歌曲”的意思 2. 咕阔嘎阔。直译为“古歌”,也可以译为“讲天上地上的事情”。在节日喜庆,农闲季节时演唱咕阔嘎阔。咕阔嘎阔一般都是年长的拉祜老人独唱,有时在主唱者之后两拍由另外一个或几个人同时小声跟着唱,演唱地点一般在家中火塘边上,演唱内容大多对神的崇拜及其借以传授习俗和农业生产知识,追忆本民族,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单元说明里指出: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本课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体划分,本单元又提出“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新概念,所以应当指导学生认识此类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的区别。本文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新领域,所以,本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这种应用文体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文章的写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学情教法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些术语已经了然于心,以他们的思维水平,对理清思路,归纳观点,品味语言等常规阅读要求也能通过自读解决。 事实上,学生对科普文章是不感兴趣的,何况是讲他们接触不多的传统建筑,所以教师势必要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文章太长,术语较多也是学生不喜欢文本,难以读懂文本的重要原因。所以课前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而以文体特征为纲要,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文章各部分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能够轻松地理清文章脉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载道”,“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而本文是体现二者结合的再好不过的范例。所以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以及写作的目的何在。通过探讨“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学习写作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基本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通过探讨“写作目的”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目标】

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

中国建筑之特征原文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

17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教案

第17课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教案 (一) 教学背景 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通过经典的艺术作品感染学生,通过多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受,用新颖多彩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对感受艺术,欣赏艺术和创造艺术,本课主要内容关于建筑,而建筑恰恰就是离我们生活最近的一种艺术,我们周围有很多可用的素材,高一学生心理成长高峰期,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个性较强,认知难免偏颇。我校学生思维活跃,地理位置也较为优越,如果将本课建筑按时间的路线来讲,论古我们可以以河南庙为素材,论现代可以以购物公园为素材,由于时间以及现在学校安全隐患等问题我们可能无法出校集体参观,但这些都可以借助多媒体,而我们身边可以直接用方便取用的素材其实我们眼前就有,就是梁丰这个校园,因为是异地重建的学校,所以建筑相对较现代,因为是学校所以也有其属于学校的特色,这些都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 (二)教学方法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对建筑有充分和崭新的认知,用多种媒介和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建筑是极富魅力的。通过欣赏建筑作品中,让学生感受到建筑作为美术一种是可以看懂的,是能够被吸引的,中国建筑形式,精彩绝伦,源远流长,是民族艺术瑰宝。通过对比欣赏拉近学生和中国传统建筑的距离,认识到它的宝贵,感受到传承民族艺术文化的责任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看,让他们听,多感官的体验,感受建筑的鲜活;让他们思考,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让他们挖掘自己内心,培养审美的眼睛。 (三)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为理论,第二课时观察写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建筑有基本的了解;通过对不同建筑形式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和实地观察,让学生有直观感受,建筑真美,通过对多种建筑形式的欣赏与感悟,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通过层层递进的感受与思考,引导学生读懂建筑。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建筑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怀,让学生爱“建

拉祜族建筑特征

拉祜族建筑特征

————————————————————————————————作者:————————————————————————————————日期: ?

拉祜族民居特点 4.1拉祜族木掌房民居 澜沧、孟连、勐海一带,气候温热潮湿,其住房是利用自然资源的竹、木、草、藤等,建成干栏式住屋。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舂米等。平面一般近似长方形,楼层低矮,被深深的出檐遮盖着,远望只见一根根木柱上,架着甚为硕大的黄色草顶,淳朴自然,不加装饰,颇有田园风光的韵味。 1)分布 拉祜族木掌房民居分布于云南临沧县、澜沧县、孟连县、勐海县等地。 2)形制 拉祜语称“木掌楼”为“左课叶”,房屋大都建在山区坡地上,底层架空的高度约在1米左右,亦算是矮脚干栏民居形式之一(图4.1—1)。 正如当地拉祜族民歌中所唱的那样:“小小掌楼四个角,大门朝着太阳开”。在“木掌楼”东边山墙处,经常设一个宽度约1米左右的晒台,叫“古塔”。每当人们回家时,先由独木梯上到晒台上,用水冲洗干净脚上的泥土后再进屋。屋分前后两间,前间较小,叫“切骂郭”,安有木臼。这种木臼很特殊,口在楼面以上,脚在楼面以下,很好使用,舂米时又不会引起楼面震动。后间为火塘间“阿扎”,全家做饭、起居、睡眠都在这里进行(图4.1—2)。 另有一种“大房子”,椭圆形草顶屋盖。楼层室内两侧用篱笆或木板分隔成向内开放若干小隔间,供小家庭居住。中间有宽敞的通道,其上设若干个火塘(图4.1—3)。如此多的入口,冬季全体成员相聚时居住较为拥挤,但因各小家庭半年以上的生产时间,都分散居住在稻田地边的“班考”里,农闲时才返回“大房子”居住。因此,“大房子”似乎变成了临时居住的公共场所。而这种“大房子”也反映了一种比较原始的生活状态。 3)建造 拉祜族木掌楼的梁柱受力体系较简单,大构件用榫卯接,其余的用竹篾绑扎。屋盖共用桁条5或7根,其中部的三或五根,置于两支点的三或五架梁上,边部两根桁条则直接放置在檐墙上,此两条桁条与中部的梁架无联系措施,自呈纵向承重系统。因此,屋盖承重体系构成中部和两边分别为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 尚未形成完整的横向木屋架结构 图4.1—1 拉祜族木掌房远眺 图片来源:杨大禹《云南民居》p79 图4.1—2 拉祜族木掌典型平面 图片来源:杨大禹 《云南民居》p79

民族特色建筑

客家围屋: 客家人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和平\幸福\安宁的象征. 傣家竹楼: 结构简单,款式大方,设计独特. xx民居: 窑洞,在山里打洞住宿,据说xx. 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可以说千姿态,样式繁多,不过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咱是牧区的房屋,另一种是农区的房屋牧区的房屋大都以毡房为主,也有木为房,这要和他们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房子便于搬迁,拆装方便,很适于牧民。 哈萨克族民居: 哈萨克的毡房大多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房屋高约三米,占地面积约二三十平方米左右,周是环形毡墙,上面是圆形的屋顶,毡房的骨架是戈壁滩上的红柳木做的,牧区的哈萨克一年至少搬家十几次,降冬季外,其他三季都用毡房,毡房盖的十分快两个小时就可盖好,所以很受当地牧民喜爱。 锡伯族民居: 锡伯族的住房比较多,兼游物民族和农区特色,他们有帐篷草房,马架子,正房等。现在锡伯族人多住正房,这种游牧房顶大都有一个“气眼”。住宅一般是三间,东边称东屋,西边称西屋,中间为外屋,东西住人,外屋做饭、院子内的东、西侧有圆形或长方形的小仓库,储备粮食等物品。 塔吉克族民居: 塔吉克族住在世界的帕米尔高原,住屋比较矮小,入内必须躬身,大都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筑材料多用石块和草皮,屋顶用树枝,麦草再压上泥,

墙厚而坚,房子四周均有围墙,围墙内有一间较大的房子称“赛然衣”,另外还有畜棚和库房。“赛然衣”内部分上下左右,上处为做饭和放炊具的地方,下处放置其他用品,左右是住房 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说到重庆人的“房”,就不能不说到闻名遐迩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由于长江、嘉陵江横跨城区,造就了两江四岸。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 重庆的吊脚楼具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 “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庆吊脚楼的独到之处,是最美丽的地方。记得儿时记忆中的吊脚楼,傍晚,夕阳西下,金色柔和的阳光照在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楼房上,加之点点灯火,远望看去: 山坡上,有时明亮,有时眩目,有时隐约,恰似一幅流动山水写意画,浓淡暗明;江水中,波光粼粼,宛若珍珠,一组组闪烁的光芒连接两岸,浇活整座城市。重庆的吊脚楼是巴渝的文化遗产。如今,大片的吊脚楼已不复存在,吊脚楼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是繁华城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石板坡旧房改造,洪崖洞城市阳台等等,无不体现出重庆吊脚楼的魅力和文化。木条变成了条石,竹墙变成了砖壁,飞檐斗壁雕龙画凤,犹如镶嵌在现代化都市脖子上的一串项链,放射出一道道闪亮光芒。这些建筑,或依附悬崖,或临坎吊脚,有“凌空飞绝壁”之感,犹如一座人文艺术博物馆,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城重庆独特的民居风貌,充分展现了重庆人的智慧,使巴渝特有的古老建筑得到合理保护,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续与传承。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物质生活匮乏,人们对现代化充满渴望。建筑事业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 建筑师仍持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观点。这是建筑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艺术等 门类中的现代主义流派不同的地方。60--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展,物质丰富了,房荒问题相对解决了。然而,人们感受到工业高度发展带 来的负面效果。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信仰危机等,反倒使人们 在物质丰裕时期产生了新的危机感,社会文化心理随之发生新的重大转变。在 建筑艺术方面,人们的精神要求和审美观念自然和50年代大不相同。此外, 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 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社会根 源和思想根源。 出现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 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 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 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勒·柯布西耶 如果说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经典著作,那么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

云南拉祜族的体质特征%

云南拉祜族的体质特征 李明, 李跃敏, 余发昌, 彭华山 ( 昆明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昆明650031) 摘要: 本文对232例(男127人, 女105人)健康成年纯血统拉祜族的体质特征调查结果作了报道。分析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 拉祜族属蒙古人种, 具有当代古羌族后裔的体质容貌特点: 即在较狭的头宽和面宽的容貌上配合较阔的口宽, 体轻身矮瘦体型。其头面部10项均值聚类分析和8项主要均值比较结果表明, 拉祜族与阿昌族和傈僳族最接近, 与基诺族最远。 关键词: 活体观察; 活体测量; 拉祜族; 云南 拉祜族人口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为411746人, 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24 位。居住缅甸、泰国、越南和老挝等中南半岛的拉祜族约1617 万人。我国的拉祜族分布云南省的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两岸, 主要聚居于交通不便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双江佤族、布朗族、傣族、拉祜族自治县。 拉祜族的人类学资料迄今空缺。我们对该族主要居住地澜沧和孟连两县的山区的拉祜族人进行了调查。目的为了解当代拉祜族体质特征, 探讨拉祜族、汉族及云南其它各民族之间的遗传距离, 为我国人类学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 1材料与方法 据考查,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拉祜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 实行民族内婚姻。本文所测对象均为当地健康成年农民, 祖辈是拉祜族血统。调查人数232 人( 男性127人, 女性105 人) , 年龄男性24) 60 岁, 女性23) 55 岁。 调查所用的观察项目和测量项目依马丁[1]标准和吴汝康等[ 2]编著的5人体测量方法6中有关项目标准。观察20 项, 头面部测量18 项, 体部测量11 项, 并取样头发进行微量元素测定( 另文述) 。各观察和测量项目分别计算了百分率、均值(X) 、标准差( S) 、指数和指数分型及欧氏距离值, 并聚类作图分析比较了拉祜族与汉族及13 个云南少数民族之间亲缘的距离关系。 2结果与分析 2.1形态观察 皮肤毛发特征皮肤均为浅黄褐色, 发黑平直发形, 发质较硬, 体毛胡须稀少。 眼部特征大多数眼裂内外角呈同一水平位( 男97%, 女98% ) ; 眼裂开度绝大多数中等( 男99%, 女98% ) ; 上眼睑皱褶发育良好( 男86% , 女92%) ; 多数人有蒙古褶( 男77% , 女76%) 。 鼻部特征侧面观, 鼻根高度男性多为中等, 占63%, 女性则多数低平, 占84%;鼻梁总形态男性多为凹型49%, 其次是直型43% , 女性凹型鼻梁出现率更高占84%; 鼻尖和鼻基底方向多数呈上翘型, 分别为男55% 和66% , 女88%和87%; 鼻翼突度男女全部呈微凸形; 鼻翼高度男性低型和中等型各占一半, 女性则中等型61%, 低型38%; 鼻孔形状大多数卵圆型( 男72%, 女74%) ; 鼻孔最大径大多数呈倾斜型( 男79% , 女83% ) 。 唇部、耳部特征侧面观, 上唇皮肤全部平直, 为正唇型; 耳壳上部达尔文结节绝大多数人缺少( 男87% , 女98%) ; 圆型耳垂出现率最高( 男64% , 女56%) 。 面部特征拉祜族的面部特征, 眉嵴突度男性多数人中等显著占59% , 女性多数为微显占90%; 沿颧突和颧弓的水平面观察, 面扁平度多数人呈中等型( 男80% , 女64% ) ; 颧骨突出度多数呈中等型( 男79%, 女64% ) 。 表1拉祜族头面部测量均值和标准差(单位: mm) 项目男( 127 例) 女( 105例) 项目男( 127 例) 女( 105 例) x s x s x s x s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2、熟悉优良建筑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现代、未来建筑中传统建筑风格的体现。 三、教具: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看大屏幕上的成语闯关题: 绿树红墙精雕细刻富丽堂皇琼楼玉宇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美轮美奂鳞次栉比金碧辉煌(解释勾心斗角=钩心斗角;金碧:指国画中金色、绿色、蓝色三种颜料。) 2、这些成语有什么共性? ——都与建筑有关。(勾心斗角:勾心:屋顶的四个檐角指向宫室的中心;斗角:四个檐角两两相对,像兵器要打斗。所以这个成语本义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来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3、这是通过成语看建筑,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图片,直观地欣赏一下建筑之美。——滕王阁、岳阳楼、天安门、故宫、脊吻、四合院、鸟巢、水立方、中国馆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曾主持参加过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大屏幕打出标题)本节课学习解决3个大问题和一个设计。 一、请找出每个特征的关键词语。 化用歌德的一句话“趁着你精力充沛的时候,杨晨办事迅速的好习惯”,那我们看谁找得又快有准。(注重过程,让学生自主思考发言) 2、有没有不太理解的?提出来(老师准备图片,帮助理解)

二、第14段——17段写了什么? 1、速度课文,找信息。——词汇和文法 2、和前文的特征有什么关系?——是一回事。只是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解释了特征。 3、同学们,我们了解学习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时代的建筑特征?——古代(板书) 4、那我们学习古代建筑的特征,目的是什么呢?——看20段第一句(齐读)得知:继承优良传统,是为了构建新建筑。为了更好的创新。 三、回到现实生活中,看看身边的建筑或回忆回忆你在外地看到的建筑,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 1、三中建筑的特征:对称、颜色、励志亭 2、鸟巢、世博会中国馆 3、林则徐纪念馆 四、一个设计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建筑的美,那现在我们做一个设计:有消息透露,伊宁市准备建影剧院。现在向全班同学招标,请你拟定设计方案。 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这是的故事: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方案。三个要求:1、一看就是大剧院;2、一看就是中国的大剧院;3、一看就是在天安门广场的大剧院。它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它的庐山真面目?(展示图片并分析如何体现中国传统风格的) 大家设计影剧院也有三个要求:1、一看就是影剧院;2、要有新疆地域风格;3、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讨论2分钟后发言,老师评价) 总结:不管时代怎样进步,建筑怎样融合现代元素,中国建筑都应有体现“中国”

拉祜族感恩习俗

朴素的伟大——拉祜族拜年感恩习俗记 /谢开明/ “饭不熟不吃,话不实不说。”这是拉祜族人生箴言。拉祜族群众不但说话真诚不撒谎,而且自古以来就有着朴素的感恩情怀,每年的大年初三拜年感恩活动,就能说明。《朴素的伟大》是我到澜沧江流域拉祜族山乡游历采风考察后撰写的第三篇文化散文,本文向你介绍拉祜族人朴素的拜年感恩情怀,这是拉祜族群众在漫长的历史游猎迁徙中行成的传统习俗。 拜年感恩源于厄莎神。总体来说,人类进步有四个阶段的崇拜时期:一是巫术崇拜,二是图腾崇拜,三是宗教崇拜,四是科学技术崇拜。拉祜族拜年感恩习俗源于巫术崇拜时期。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宇宙间没有天,没有地,没有万物及人类,整个宇宙间空无一切,一片混沌。厄莎就从混沌的宇宙中诞生了。厄莎诞生时,只有头发丝那么大,只有脚毛那么长,可翻一个身就长大了,伸一个懒腰就长高了。厄莎没有居住的地方,只能不停地在混沌的宇宙中飞来飞去,困了就睡在自己的翅膀上。过了9年,厄莎长大了。又过了10年,厄莎已经成熟了。后来,厄莎他造了天地、日、月、

星辰,又用自己身上的汗垢,为世界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厄莎造完天地、日月、星辰和各种动物后,认为还没有为他管理天下事的人。厄莎想了又想,就用创造各种植物和动物时剩下的一块汗垢创造了一个巨人,并给他取名为“母什密什雅”。后来因“母什密什雅”不孝敬厄莎,又不听厄莎的话,甚至跟厄莎作对,就改称“扎努扎别”。 厄莎对扎努扎别说,天和地是我造出来的,天上和地上的万物也是我厄莎造出来的,你要记住是我给你的种子,等谷物熟时不要忘记给我先吃。 厄莎的这番话让扎努扎别心里很是不服,心想:你一点力气都不出,为什么要先给你吃呢?于是,他俩之间的矛盾便逐步激化。 厄莎想出了四个杀死扎努扎别的办法:一是把太阳和月亮藏起来,大地立刻漆黑一团,连续七天七夜,让扎努扎别无法生活。二是把六个太阳挂在天空,使大地被六个太阳烤得像烈火烧一样,山上的草木都被晒死了,企图晒死扎努扎别。三是造大风大雨要淹死扎努扎别。四是专门养一个奇毒无比的天牛毒刺扎努扎别。 扎努扎别死后,厄莎感到既孤单又寂寞,既痛苦又后悔,于是,厄莎下定决心,千方百计把人类造出来。人类为了感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代谱琦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文法”,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难点:掌握科普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借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1、请大家看这些成语,大家都认识它们的意思吗? PPT呈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阁流丹、钩心斗角、美轮美奂” 2、先明确需要注意个别成语的特殊用法 3、问题:这些成语都是在写什么。反映了建筑的一些的特点。中国的建筑可谓博 大精深,这刚才成语的积累中我们只见识了一鳞半爪,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他对于中国建筑特征的看法 二、初步感知 (一)、文体知识 自然科学小论文(板书) 1、概念:是科普作品的一种形式。 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知识的一种文体。 2、特点: (1)“小”:与正规学士论文相比,篇幅更小,内容更浅,具有通俗性、普及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深入浅出,以达到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目的 (2)“科学”:尽管篇幅较小、内容较浅,但在本质上仍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 在叙述语言上要求:简洁、严密、明晰 (3)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和叙述 2、作者介绍 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之夫。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建筑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设计,是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3、课文结构分析 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 【明确】偏正结构(中国建筑)的特征 定语中心语

《建筑艺术的特点》

课时:一课时课型:欣赏课 教材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建筑艺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重难点:能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筑艺术的特点,以及学会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优秀的建筑。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因该是非常熟悉的,现在还有人不住房子而住山洞,那就是野人了。我们逛的超市,读书的教室,还有体育馆,这些都是建筑。但作为美术的建筑我们又显得陌生,建筑就是房子吗?(提问)除了房子,桥梁,陵墓,纪念碑等都属于建筑。所以,比较准确地讲,建筑是利用物质材料创造一种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人为的空间。某些纪念碑、桥梁等建筑虽然没有供人使用的内部空间,但却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新的外部空间。但是,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它与一般主要供观赏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具有明显的区别,它与工艺美术一样是有实用价值,不象一张油画、或一座雕塑只供人们欣赏。(举例子:见漫画,说明作品中存在什么问题)总结得出结论:建筑不仅要考虑美观,还要注意其实用性和牢固程度。我们去买房子不是都十分注重房子的套形、所处地点、朝向,还有房子的外形是否气派。外滩的房子价格高,正是因为他具有这些优点。所以,"实用、坚固、美观"被称为构成建筑的三要素。评价建筑的艺术性,不仅仅是看它的造型和装饰是否美观,还要看它是否做到了实用、坚固、美观的统一。这也是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出发点。 二、讲授新课 1、建筑的艺术特征: 意大利现代著名建筑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总之,优秀的建筑不仅要设计师去设计,还要由能工巧匠将他造出来,所以建筑具有技术和艺术的双重性。具有艺术的特征。(作品欣赏) (1)建筑形象和表现的多样性 任何一种建筑都具有自己的建筑形象。这就是通过各种结构、造型体现的建筑的外观。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建筑匠师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形、线、色彩、质感、光影等表现手段,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建筑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受。(天坛与江南民居对比) (2)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历史性和时代性 建筑具有许多社会文化的属性。一是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建筑形式。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地理、文化等条件的不同,从而形成建筑形式的地域差别。同一民族,由于地域条件的不同,建筑形式也不一样。(帕特农神庙与---------雅典卫城) 二是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态,具有较大的差别。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的差别就更明显。象上边欣赏过的天坛与现代的江南民居就具有相当大的差别。所以,欧洲人把他们以石料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古代建筑称作是"石头的史书"。 2、如何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筑: 当然,面对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优秀建筑,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欣赏。 (1)(五塔寺)(设问:这座建筑从外边看有什么用途?) 宗教,其奇特的外形使人感到迷惘和神秘,符合宗教建筑的性质。 不同类型的建筑的不同功能的外在表现。例如,优秀的住宅建筑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