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文化建筑中的共享空间设计

浅谈当代文化建筑中的共享空间设计
浅谈当代文化建筑中的共享空间设计

浅谈当代文化建筑中的共享空间设计

发表时间:2018-05-07T11:55:11.06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期作者:陈科

[导读] 本文概述了文化建筑中共享空间的作用、分析了文化建筑中共享空间的类型。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重庆 400080

摘要:近年来,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建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个发展趋势是对共享空间的塑造与设计。共享空间是一个特殊的建筑空间,承担了部分的城市职能。本文概述了文化建筑中共享空间的作用、分析了文化建筑中共享空间的类型,并针对共享空间中的元素处理提出了建议,期望能够对文化建筑的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文化建筑;共享空间;元素处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文化建筑综合体成为了热门的开发项目,承担了市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但是根据现有的常规设计方法,文化建筑体的面积较小,使用空间有限,显然无法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在此背景下,共享空间成为了文化建筑发展的新方向,能够提高文化建筑体的空间使用效率,从而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浪费。

1文化建筑中共享空间的作用概述

文化建筑中的共享空间,是指文化建筑中对城市公众开放、承担一定城市职能并具备城市空间属性的特殊建筑公共空间。在城市中,该空间为市民提供了交流、休息的场地,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共享空间在文化建筑中起到了功能转换的作用,将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了城市与建筑之间的联结。另一方面,共享空间使得进入文化建筑的人有了心理过渡的场所。有了这样一个适应的空间,参观者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转换自己的行为方式。不仅如此,共享空间使得人流量较大,参观者彼此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可以在此完成社会交往。文化建筑往往具有固定的职能,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共享空间则是建筑体艺术性的一个延伸。在实际设计中,共享空间往往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论是空间还是布局,都可以交由设计者发挥,因此出现了配合文化建筑的不同主题的共享空间,共享空间也成为了文化建筑体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部分。

2城市文化下的文化建筑共享空间设计

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文脉特色,充分了解自身特点成为城市良性发展的关键。我们可以从城市文化的对文化建筑共享空间的影响的两个方面来对这些城市特点进行分析:

2.1延续自然聚落的地域特性

诺伯格·舒尔茨曾指出人文场所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精细化,对不满足人类定居的部分进行补充,最为关键的是人类必须对自然的理解象征化。为使文化建筑能够延续自然聚落的特征,必须对自然聚落进行类型学以及精神层面的解析,新地域主义的可以这一思想的生动体现,代表案例主要是西扎的波诺瓦茶室。波诺瓦茶室完美的契合了地形,整个建筑的体量与屋顶形式,使其如同在布满岩石的海岸上生长出来一样,平面的布局也反映出与地质结构向适应的处理方法,各种细节的处理无处不体现出西扎对葡萄牙乡土建筑传统的探索。

2.2对历史人文的延续与尊重

对应城市文化中的历史文脉文化,历史文脉是一个隐性的概念,需要我们结合类型学等建筑理论进行分析提炼,使历史与现代进行对话,形成场所的归属感。文化建筑的共享空间承载了众多集体记忆与历史文脉,需要在设计中结合当地特殊的历史人文与风俗习惯,并进行提炼与象征化,才能够符合当地历史文脉的文化建筑共享空间。代表案例是刘克成设计的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刘克成根据中国唐代里坊制的居住模式,进行提炼与象征化,建成的博物馆平面具有古代城市的居住模式,却又在空间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展览空间。

3共享空间中对元素的特殊处理

流动性、交融性的共享空间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连接起来,实现了两者的相互交融。在建筑设计中,有时会对共享空间中的元素做特殊化处理,以实现其多种功能属性和承担的城市职能,从而满足市民们的社会活动需求和文化需求。

3.1要素分解

建筑基本要素包括梁、柱、门窗、楼梯等,是人们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约定的规则。将这些建筑的组合要素进行重组和创新,可以突出文化建筑的个性。将一个要素从其原本的功能属性中分离出来,就能赋予其新的功能与属性,比如不再将门作为墙壁的一部分,而是作为室外景观的一部分,则可以体现创造性与丰富性。另外,由于共享空间的特殊性,受到限制与约束较少,更容易实现原有要素的创新性利用。

3.2尺度并置

文化建筑中的共享空间使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发生了相互交融,但引入城市空间时对尺度的把握十分重要。现代建筑中对尺度不再有过多的要求,不同的空间尺度与比例可以给参观者截然不同的感受,从而使其拥有新鲜的体验:高而窄的空间能产生流动感、升腾感,序列性明显;高而宽的空间往往公共性更强,方向感不强,个体分散而又不易被注意,适宜交通的集散;低而宽的空间促进人自由、活动的欲望,适宜人群的交往和休息;低而窄的空间则给人以紧张感或私密感。想要让人们被建筑所吸引,整个建筑体的主题风格就应是鲜明的。一方面,对建筑整体的尺度把握弥足关键,另一方面,在单个部分使用迥异的尺度可以作为象征存在。

3.3细部印象

空间中使人感兴趣并乐于亲近的是大量的细部,细部印象的不断叠加合成能够形成总体印象。为了实现共享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交互融合,可将外部空间的细部融入到内部空间中。如将用于建筑外部的材料融入到内部结构,或将外部墙体的砖缝等细节运用在内部的墙体装饰中,这样人们在进入建筑内部时,不会感到陌生,反而会带入对建筑外部的熟悉感。

4文化建筑中共享空间的类型分析

共享空间不是作为一个单纯的建筑体出现的,而是承担了部分的城市职能。因此共享空间的布局与设计也不能作为单纯的建筑空间来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术语中英文对照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术语中英文对照

城市和城市化 2.0.1 居民点 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0.2 城市(城镇)city 以非农不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0.3 市 municipality; city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2.0.4 镇 town.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2.0.5 市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2.0.6 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2.0.7 城市化水平 urbanization level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2.0.8 城市群 agglomeration 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2.0.9 城镇体系 urban system 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2.0.10 卫星城(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城市规划概述 3.0.1 城镇体系规划 urban system planning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3.0.12 近期建设规划 immediate plan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短期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安排。 3.0.13 城市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3.0.14 控制性详细规划 regulatory plan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3.0.15 修建性详细规划 site plan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0.16 城市规划管理 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 城市规划编制 4.1 发展战略 4.1.1 城市发展战略 strategy for urban development 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4.1.2 城市职能 urban function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4.1.3 城市性质 designated function of city 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1.4 城市规模 city size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作者:薛静, 余翔, Xue Jing, Yu Xiang 作者单位:薛静,Xue Jing(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60), 余翔,Yu Xiang(中国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四川,成都,610017) 刊名: 天然气与石油 英文刊名:NATURAL GAS AND OIL 年,卷(期):2010,28(2) 参考文献(11条) 1.许乙弘Art Deco的源与流 2002 2.张建华建筑设计 2007 3.张兵城市规划实践的分析理论 1998 4.谢文慧;邓卫城市经济学 1999 5.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 2006 6.徐建刚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新世纪中国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丛书 2002 7.王爱华;夏有才城市规划新视角 2005 8.王祖华;蔡健;徐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2008 9.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市环境保护 1982 10.许浩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 2005 11.日本建筑学会建筑与城市空间绿化规划 200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窦志.赵敏试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期刊论文]-建筑学报2002(10) 2.王民成.WANG Min-cheng浅析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关系[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9,35(26) 3.高云.金长峰试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期刊论文]-城市建设2010(9) 4.李冠.朱方位浅谈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关系[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9(27) 5.冯丹.王东军浅谈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6) 6.彭碧.向德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研究[期刊论文]-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9) 7.郑伟.王健浅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期刊论文]-中华民居2010(11) 8.尹彦凤.李勇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一体论[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2010(25) 9.郑倩.Zheng Qian现代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期刊论文]-价值工程2010,29(6) 10.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2008(8) 引证文献(1条) 1.胡术颖.叶崇福关于建筑设计与城市的综合探讨[期刊论文]-中华民居 2011(6)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7e10274194.html,/Periodical_trqysy201002016.aspx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建筑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因而城市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而城市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地域系统。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我们对城市空间进行分析及设计,使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协调,就是城市规划。而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对城市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市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市环境,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同等重要。 城市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筑的问题,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说:“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存在着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问题。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就是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2 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应协调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单个建筑物体的设计,还牵涉到场地设计问题。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和谐,其中,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如下: (1)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2)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认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

浅谈大空间建筑暖通空调设计与节能

浅谈大空间建筑暖通空调设计与节能 发表时间:2018-06-11T12:19:06.14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6期作者:杨志炜 [导读] 在空间尺度方面,大空间建筑的空间尺度都很大,高度很高,外墙的面积和地板的面积都很大。 摘要:对暖通空调系统进行节能减排的设计,不但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缓解电力紧张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保护环境。而现代的大空间建筑造型奇特,尺寸庞大,其耗能是可观的,因此对大空间建筑的暖通空调进行节能设计是具有一定的意义的。基于此,本文就从大空间建筑暖通空调设计与节能展开分析。 关键词:大空间建筑;暖通空调设计;节能 1、大空间建筑的特征 1.1在空间尺度方面,大空间建筑的空间尺度都很大,高度很高,外墙的面积和地板的面积都很大。由于高度很高,有些建筑高度差甚至达到百米以上,这样很容易造成温度差,同时外墙面积过大也会造成外界界面对室内空间的自然对流影响较大,冬季易在四周造成下降冷气流的影响。 1.2在居留区方面,大空间的建筑的大一般指俩方面,既高度和面积。一般的大型剧场、体育场馆的高度都在几十米左右,面积的单位都是万平方米。容纳的人数一般都是以万人作为单位的。虽然感觉人很密集,但是由于空间更大,所以相对于一般的建筑,大空间建筑的人均面积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对于大空间而言,人均体积大,从卫生角度看是好的,可采用较小的换气次数。 1.3使用方面,大空间建筑一般都是综合性建筑,大都有多功能要求,如体育运动、杂技、音乐会、展示会等,因而要设置临时舞台、活动座椅等装备。不仅对空调带来多种环境要求,而且由于这些装备的存在也影响空调系统的设置。此外对空调系统的控制要求有相当的灵活性。这就使得应对空调系统负荷的分配以及冷热源的配置都作相应的考虑。 2、大空间建筑暖通空调设计难点 2.1高大空间建筑防火难度大,对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的要求更高。例如,大空间建筑往往需要在主体建筑或裙房内布置一些象燃油或燃汽锅炉房、自备发电机房、空调机房和汽车库等一些危险性较大的空间。这方面应在设计中有所体现。 2.2大空间建筑往往高度较大,这将加重采暖系统的垂向失调,同时由于系统水静压力较大,直接影响到室外管网的水力工况,其系统的形式及与室外管网的连接与多层建筑有较大差异。 2.3高大空间建筑设计往往需要有单独的热源,以满足空调、采暖、制冷、热水供应等方面的需求。由于用地紧张和其他一些原因,有些大空间建筑需要在地下室内或屋顶上设置锅炉房。从目前发展趋热来看,这种设计方式越来越多,这使得大空间建筑的热源设计变得更为复杂。 2.4大空间建筑的空调设计气流组织因温度梯度较大,需采用合理的送风方式。上送下回方式为从顶棚送风下部回风,现工程多采用可调节风量和射程的风口,提高冬季的送风风速;侧送下回方式送风口高度大多在3米左右,需要结合建筑装修设计布置风口位置以达到室内美观,同时需要精确的空调气流组织计算。 3、大空间建筑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要点 3.1合理选取设计参数 3.1.1室内温、湿度从节能的角度来确定其标准是节能的重要因素。空调系统能耗大小除与当地室外气象参数、建筑物的外围护结构及室内发热散湿量有关外,室内设计温、湿度标准也是直接影响负荷大小的重要因素。在保证生产工艺和人体健康的条件下,夏季将室内空气的设计温度每提高1℃,约可减少热负荷11.2%,节省量是极为可观的。同样,在夏季如将室内空气湿度由60%提高到70%,则可节约能量17%左右。 3.1.2新风量新风负荷占空调总负荷的20%~40%,对其标准值高低的取舍,与节能关系重大,不可忽视。引进新风主要是为了满足人员的卫生需求及部分工艺空调所需维持的室内外压差。而新风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空调的负载,从而影响空调系统的主机、冷却塔、水泵、风机盘管等的耗电。 3.1.3利用人体对热舒适性的环境有多个感觉参数的特性,减少对温度降低的需要。不同的环境参数组合可以得到相同的热舒适性效果,但不同的热湿环境参数组合空调系统的能耗是不相同的。例如在冬季,如果采用传统的空调方式,把整个室内的空气加热,通过空气实现人体与环境的热湿交换,就需要较高的空气温度,此时通过维护结构和加热新风的热损失都比较大。如果根据热湿环境的研究成果,改变传统的空调方式,增加辐射热,比如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此时所需要的空气温度降显著下降,一般可达到12~14 ℃,而传统方式一般在18~20 ℃,显然后者比前者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3.2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的节能 像在体育馆、礼堂等大空间建筑是属于人员密集、设备散热量大的场所,过渡季节仍然需要空调降温。因此采用全空气低速风道双风机系统较为合理。室外进入的新风和部分回风混合后,经过滤、冷却或加热处理后送入比赛大厅。空调机组新风口、回风口、排风口分别配带电动风阀,根据室外新风焓值,调节3个阀门的开度,实现过渡季节全新风运行,以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目的。 3.3有效利用室外新风量 对于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将室外新风量进行正确有效的利用是一个有效的节能方法。对于冬冷夏热的房间来说,室内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随着室外新风量的增大而增加。对于新风量的取用,是根据空调放假的正压值来确定的。大空间建筑用途不同,对新风量的取用也有所差别。要达到新风量的最少取用,首要的措施就是禁止在空调房间内的吸烟活动。因此,很多具有空调系统的公共场合都禁止吸烟,也就是要减少新风量,减少空调能耗。 3.4选择有能量回收装置的空调器 在大空间建筑的工程设计中,经常由于空调房间某些工艺要求将空调系统设计成直流系统,其排风和室外新风之间的温差在冬夏季很大,而这部分排风又带有一些污染物,所以不能直接进入空调系统,此时应对排风进行显热回收。室内回风在排至室外以前,先和室外进

城市设计与地段特点

城市设计与地段特点赵晨城市设计与地段特点 一、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 建筑师的城市整体观是从对城市形态的认识开始的。影响城市形态的动力因素极其复杂而又扑朔迷离。应当看到城市组成因素的多元性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城市的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是一种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其相关性不像数学中那样一一对应,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兼容性,即使是较容易被我们认知的城市物质形态也是极其复杂的。正如亚历山大以数学集合论提示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城市物质形态,他认为城市并非树形结构,不易理解和处理,城市好似关网络形,充满复杂、多样的联系,具有有机性,难于想象且不易处理。 然而,城市建设者并不是面对抽象的城市概念,城市设计也不是空中楼阁般的理论幻想。当建筑师接受业主委托,面对所处的基地时,所谓城市设计的工作实质上就已经开始了。按照《大英百科全书》的说法:“城市设计是指达到社会、经济、审美或技术等目标在形体方面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就其对象而言,城市设计包括三层次的内容,一是工程设计,指某一特定地段上形体环境的创造;二是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功能上有联系项目的形体;三是城市或区域的设计,包括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城更新改造等等的设计。”我国,一般是指前两个层次的内容。 作为应用层次上的城市设计,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更注重实证上的内容,更注重设计的基本准则和技法上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认为现实的途径是深化建筑师的城市整体观念,以不断的工程实践去体味复杂的城市设计内涵,以务实的研究态度去体会城市设计的内容。从宏观上讲,城市形体环境的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连接点。其背景为社会结构、经济实力、民族传统、城市功能、土地效用等城市形态要素,以科学理性方法,研究城镇基地上物质要素的相对时空关系。 从微观上看,设计的主体对象是人,城市设计是在对人的行为模式及行为心理的分析、认知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建筑环境设计,即把城市形态要素按有序有情的原则建立秩序,使之符合社会中人的工作、生活的多种要求。可以认为一切涉及城市内外部空间构成的均属城市设计的范畴。 二、地段特点与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诸多层次,都有其相应的观点和方法,环境的概念适用于城市设计的所有层次,。这里“环境”是指城市设计的前提和结果,“地段特点”就是城市环境的具体表现。建筑师虽不可能左右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向,但形体方面的构思如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正是建筑师以自身工作成果参与到城市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城市特定地段中,其环境特征表现在许多方面,对这些因素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其功能的分析认识,是城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正如K·林奇所言:“反映地段特点要比反映时代精神更为重要,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必将在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 地段级建筑构成可以看作是城市形态的最小体现单位,是城市片断在某种结构关系中的组合单位。这里所说的地段特点是环境特征的集合,并可为我们的城市设计工作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框架,因为环境正是建筑单体或群体构成城市整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筑师创造的高效、优美环境,不可能大及整座城市,但至少可以在“地段”这一等级的空间构成单位中发挥作用。因此,地段特点是建筑师以建筑设计介入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其鲜明与否的检验标准不在于该地段的地理特点,而在于人们对这一地段新的记忆和辨认程度。建筑师以工程

《外部空间设计》

1、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主要建筑物的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其高度的2倍——Camillo Sitte 2、外部空间可以次啊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One-tenth theory)。 3、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 每20~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也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 4、重复质感的方法:假定有饰以掺花岗岩碎石预制混凝土板的外墙,人靠近这个外墙,能充分地观赏它材料质感的范围可考虑为第一次质感。然后,当达到看不到碎石的距离时,考虑由预制板接缝的分格构成第二次质感。第一次质感与第二次质感是分别按适宜视距有意识地进行布置的。如果要更加明显地表现第一次与第二次的顺序,那就是在视觉上故意处理成不连续的。例如,:其间布置水面或灌木丛,使人不能通行,就可以提高上述效果。 5、要使汽车领域与行人领域在视觉上有连续干,同时又有分隔,那就采用哪怕一两步台阶,改变室外的标高。这样布置可以创造像客厅的壁龛那样的领域,同时改变铺装材料,也可以丰富外部空间。或是布置小的水流及矮墙之类。 6、分成运动和停滞来考虑空间时,二者既有完全独立的情况,也有浑然一体的情况。不过,停滞空间如不从运动空间分离开布置,就不能创造真正安静的外部空间。 停滞空间中用于静坐、眺望景色等时,应当相应地在空间中设置长椅、绿荫、照明灯具、风景点等。用于合唱、讨论等时,希望或是地面有高差变化,或是背后有墙壁而围成的空间。饮水、洗手、厕所等处,用途是极明显的,因此在容易找到而又不受其妨碍的地方,同室内差不多地进行布置就行了。运动空间希望平坦、无障碍物、宽阔,而且多是巧妙地过渡到并非停滞空间那样细致手法的状况 7、着手途径: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 8、沿着棋盘式道路修建建筑时,建筑物转角成为以直角突出到道路上的阳角,而且,即使在创造一幢建筑都不修建的外部空间时,也会由于四角的道路形成的缺口,而削弱了封闭性。相对的,在保持转角而创造阴角空间时,即可大大加强空间的封闭性。 9、圆柱没有方向性,同时具有扩散性,没有充分形成封闭空间。 10、矮墙主要用于领域与领域之间的划分,在阴角处采用转折墙或独立的直墙,对封闭性没有多大关系。勿宁说,可以认为在地面有高差处,或沿水流及绿化处作为边框使用是好的。 11、选择摄影构图时,由于在近景上收入屋檐或下垂的枝叶等,收束流笼统的远景,就可以形成有尺度感的空间。在外部空间构成上,也可以把视线收束在画框之中,使远景集中紧凑,给空间带来变化和期待感。 12、日本庭院常用技法:或是利用地面的高差,或是很好地配置树木,或是运用相当人视线高的墙壁,就可以简单达到随着人的移动远景时隐时现,变化着的空间。 13、碰到墙或绿篱之类就转直角的手法,里面完全不能看通,带来深邃的印象。由于改变行进方向,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景色,打破空间的单调,在空间中产生跳跃,这是在通向重要建筑的引道或神社参道等处采用的日本外部空间设计传统手法。 14、外部空间设计中,西欧技法与日本技法常有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从一开始就一览无余地看到对象的全貌,给人们以强烈印象和标志;一个是节制地不大给人看到全貌,一面使人有种种期待,一面采取可以一点一点掌握空间的布置。 15、安排高差就是明确地划定领域的境界,由于高差就可以自由地切断或结合几个空间。地面低于基准地平面的低庭院(sunken garden),具有与竖起墙壁同样的封闭效果,而且,从地面看低的部分时,因为容易在一瞥当中掌握整个空间,所以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是极有效的技法。低庭院的手法可用于外部空间规模较大、平面复杂、人流大量集中的市中心地带空间难以掌握的情况,或是一方面使空间上连续,同时又把有入场券和无入场券者加以区分的情况,可以说它的使用范围是相当广的。 16、外部空间的踏步最好宽度较大,人们能充裕地交错通过。而且,踏步高度与室内相同或是根据情

浅谈商业综合体的空间特征及建筑设计要点

浅谈商业综合体的空间特征及建筑设计要点 发表时间:2018-05-15T14:02:17.74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4期作者:侯新刚赫小静 [导读]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陕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48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给城市商业的综合体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城市商业综合体是城市文化、商业、工作等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城市商业综合体能否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主要取决于城市商业综合体的规划设计是否合理,也反映了城市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空间特征;设计 前言 城市商业综合体是基于传统城市商业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商业发展思路,是以商业为基础,融合城市文化、交通、工作、娱乐等各方面而形成的商业综合体,也是对城市商业中心原有各项商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因此,为了确保城市商业综合体能够更好地推动城市商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应充分把握设计要点,全面考虑商业综合体所涉及的功能分析、服务人群定位等各个方面,科学规划商业综合体,以便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1商业综合体设计概述 对于商业综合体而言是一种复合型的现代城市商业设施,将零售以及餐饮和娱乐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具有多种商业功能,能够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并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是主要的部分。就整体而言,现代商业综合体空间主要源于一些街道以及广场,能够将规模效应全面的体现,进而系统性的开发建设,进而创造出一定的空间载体,最终实现规模集约化。另外,一些大规模主力店以及租赁点等聚集在一起,给购物者提供了较大的便利,进而发挥出一定的规模效应以及相关的成本优势。从形式角度出发,商业综合体与传统商业街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又具有必要的空间环境特征,将城市空间以及建筑空间的优势结合开来,因此,受到公众的喜爱。一些街道以及广场和路径等融入在城市建筑中,进而将商业设计内部空间进行充分的体现。对于城市商业综合体来讲是现代城市空间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朝着综合化以及多功能的方向全面发展。 2商业综合体的特征以及基本形式 2.1具有着一定的商业综合体方式 相对而言,对于单独性的商业综合体来讲,从外观角度为主要出发点,归属于一种封闭性建筑,在建筑中出口以及城市街道呈现着连接状态,因此,具有着一定的识别效果。对于单独建筑商业综合体来讲,是一种开放的内部购物形态。在内部结构上主要是以节点型建筑中庭空间为核心,另外线性建筑空间也是主要的形态。另外,在商业综合体内,交通方式主要是以扶梯为主导,电梯或者是行走坡道是很少存在的。 2.2集多种建筑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 由多种建筑形成的商业综合体坐落在老城区内,在固定空间内将多种建筑空间形态表现出来。对于这样的老城区来讲,更是一种商业活动中心。在实际改造过程中,主要是以街道为重要轴线,将原有空间分布情况以及空间大小结合开来,进而进行全面的整合,同时将餐饮以及休闲等进行科学的分配。 2.3具有复合性质的商业综合体 对于复合商业综合体而言,将餐饮以及休闲和文化等结合开来,在一定程度上讲将多种体量建筑结合在一起,进而将建筑形态表现出来。另外,单独功能区以及其他功能区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联系,进而在真正意义上来讲,建立出一个具有高效率以及多功能的复合群体。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复合建筑行业综合体而言,下半部分将承担着一些娱乐性活动,而上半部分主要是针对酒店和企业办公等。相对而言,这样的建筑主要是以城市商业密集街区为核心 3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分析 当我们对商业综合体的空间特征进行大致划分概述后,其建筑设计就与此密不可分了。正是这细微的建筑设计成就了无数令人叹服的冲入云端的空间感知力。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一定的空间感知度。在进行建筑总体设计规划时,处处都需要考虑人们的空间感知度。空间感知程度越高,人们的建筑辨识能力就越强,地理位置的转换效率就越高。所以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任务一般都是以人们的空间感知度的难易程度为出发点,结合一些人类心理学知识,设计出既能满足商场营销需求又能惠及大众的通行空间路线。通过一些旧有的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其建筑特色集中体现在商业营销规划上,体现了商业高逻辑化,这时反而达不到理想的建筑设计要求。因为严重缺乏人文情怀,即空间感知度,超出人们日常地域转换的辨识度,此时的商业综合体既满足不了商家的营销需求也满足不了大众的消费心态。因此,商业综合体的建筑设计任务需要时刻考虑到人们的空间感知度的心理因素。基于空间感知度的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任务可以通过实践演练模拟人们的日常空间感知度行为来进行规划设计。 3.1基于空间感知度的基础建筑结构设计 3.1.1个人对于陌生场地的路线熟知过程主要依赖于地标,在商业综合体的基础建筑设计规划中占据十分重要的版块,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1.2在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中路径划分也是一项基础的应用,也是商业综合体建筑通道规划的重要内容。从起点到目的终点有多条路径,这并不表示所有相通的路径都是可行的,需要结合人们的空间感知度来进行定位取舍,规划出合理的满足实际需求的路线。 3.1.3商业综合体应用布局也是一项基础性的设计任务,某个具体应用建筑的设计内容应该紧密结合人们的日常知识。如对于KTV以及咖啡厅这些常见建筑应用,人们的认知度就较高。 3.2基于空间感知度的综合建筑结构设计 为了保证商业综合体的综合应用价值,需要做好其中心模块的规划设计任务。商业模块的区域划分就是其核心设计任务,需要以客户的空间感知度为基础,拟合客户的消费心理,设计出既能实现商家最大限度利益链延续目的,又能满足消费者购物需求的商业空间。这种

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报告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书籍介绍: 名称:外部空间设计 作者:芦原义信 出版日期:1985年3月 作者简介: 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本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五十年代以来,他设计了各种类型建筑作品公达一百余例,其中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译者认为:“本书既包含着空间论,也包含着方法论。作者融汇了当前世界上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的提出了‘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N 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颇有启发的概念。而且,更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均系作者本人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因此,此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 芦原义信的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街道美学》、《建筑空间的魅力》、《续街道美学》等。 主要内容与思考: 全书分为四章,从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到要素、设计手法以及空间秩序的建立四个部分由浅入深、并附加大量实例来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讲解,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有趣,可读性极强,很容易让读者在初学知识概念的同时得出共识。现如下分章节具体介绍: 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由空间概念入手: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有此认为限定空间的三要素为:地板、墙壁、天

试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异同

试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异同 城市设计(英文Urban Design)的具体定义众说纷纭,通常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实际上的都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 1.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差异 城市设计处理的空间与时间尺度远较建筑设计为大,它处理街区、社区、邻里,乃至于整个城市,其实现的时程多半设定在十五年至二十年间。相对于建筑设计,仅需处理单一土地范围内的建筑工作,建筑物完工至多仅需三或五年,城市设计在空间时间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尺度差异。 另外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之间,城市规划是宏观的调控,而建筑学注重单体设计,具体一些,城市设计就是把城市作为单体而以。现在从事规划的,大部分要和政府打交道,所以它政策性强。建筑就好一些,主观色彩浓些。它可以从事广告设计,可到事务所工作。面广一些。 建筑是组成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所以处理好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对城市的形象和景观产生很大的影响。 2.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都是相对独立的学科 城市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系,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问组合形式,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 城市规划是一项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科学性、专业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建筑设计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 城市规划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3.科学对待城市规划的龙头地位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城市规划是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城市规划是通过对未来发展目标的确定,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并通过对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控制来干预城市的发展。

【常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摘要:城市规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是建设工程规划设计的不同阶段,文章详细分析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城市规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 引言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建筑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因而城市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而城市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地域系统。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我们对城市空间进行分析及设计,使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协调,就是城市规划。而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对城市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

又必须服从于城市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市环境,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同等重要。 城市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筑的问题,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说:“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的小环境问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存在着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问题。如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就是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

浅谈大空间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认识

浅谈大空间建筑防火设计的认识 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建设的繁荣时期.各种超高超限建筑、异型复杂地标建筑接踵而至。这些高大空间建筑与传统建筑在使用功能、建筑材料、结构形式、空间大小、配套设施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尽管大空间建筑能够提供广阔的内部使用空间,被广泛应用于公用建筑,比如体育馆、展览馆、大礼堂等,但其在诸多方面的特殊性以及更为突出的火灾风险性和危害性给建筑防火设计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和困难。譬如,这类建筑的功能需求与现行消防规范在防火分区、安全疏散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矛盾,该类建筑面积巨大,防火分区远远超过规范规定,并且疏散距离和疏散宽度均无法满足规范需要,同时大空间建筑给火灾探测和喷水灭火技术提出了巨大的问题,等等。这些己经成为困扰大空间建筑防火设计的主要问题。 1.大空间建筑火灾特性 大空间建筑物内净高都要比普通建筑物要高的多,这类建筑通常大量采用钢结构或膜结构、功能玻璃幕墙、金属板材等作为构图元素,多以百余米的大跨度、数百米的超长度及十几米到数十米的室内高举架空间形式作为鲜明特征,其建筑结构的特殊性、空间规模的超大性、功能的综合多样性、火灾荷载的可变性和使用者群体状态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这类建筑的火灾特性与普通建筑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防火分区超大,不易进行防火分隔 在建筑设计中,防火分区通常采用防火墙、防火门、防火卷帘、水幕等方法进行防火分隔,但在大空间展览建筑中,传统的分区方法或措施已无法同时满足使用功能和防火功能上的要求。如采用防火墙、防火门的方式划分防火分区,则失去了大空间及开敞的视觉效果,违背了建此建筑的初衷;如采用防火卷帘划分防火分区,技术上很难实现,产品本身就不能满足高度和跨度的要求,且钢结构难以分隔到顶,即使在技术上能够采用防火卷帘分隔,但大面积地使用防火卷帘也往往不能保证在火灾时卷帘全部关闭;如采用防火水幕带划分防火分区,其分隔长度达几十米到上百米,消防用水量将达上千立方米,显然不经济,且高度较高,效果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因而这类建筑防火分区普遍大大超过“处方式”防火设计规范的规定,已成为无可回避的事实。防火分区超规同样也会带来建筑超长、建筑面积超大、穿越建筑的消防车道设置困难等问题,使救援力量难以短时间抵达起火部位,容易延误灭火时机。 1.2普通火灾探测技术无法及时发现火灾,常用的闭式喷水灭火系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在普通建筑中广泛采用的火灾探测器大都是以烟气浓度或温度为信号进行探测,其楼层高度多数在8 m以下,火灾烟气能够很快到达顶棚,探测器能及时报警。同样,在普通建筑中顶棚安装的闭式喷水灭火系统,当顶棚附近的温度到达喷头的启动温度后,喷头能及时喷水控火灭火。然而这两类系统在大空间建筑中则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大空间展览建筑早期火灾烟气运动具有烟气弥散、沉降现象和热障效应等特点,因为弥散、沉降等原因,早期火灾产生的烟气不一定能上升到展览大厅的顶棚,不利于在顶棚附近使用感烟探测来进行火灾探测,即使烟气可以上升到顶棚,也会因为其温度过低,不利于实现感温火灾探测和使用闭式喷淋系统实现火灾保护。由于热障现象的影响,火灾早期烟气无法上升到顶棚,同样不利于在顶棚附近实现感烟、感温火灾探测和使用闭式喷淋系统实现火灾保护,也可能导致自然排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e10274194.html,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作者:雷杨雪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0期 摘要: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这三者之间既具有独立性,又相互影响,即:建筑设计服从于城市规划,而城市设计又要对建筑设计进行指导。本文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这三个方面的学科性质入手,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关系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大发展的一体化,诸如“国际化大都市”、“全球城市”、“世界城市、“信息化城市”、“数字化城市”、“生态城市”等名词和新概念层出不穷,各国之间、城市之间同时并存着竞争和协调的问题。城市规划体系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形象,突出以人为本和公众参与的原则来进行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注重城市遗产保护,坚持继承式可持续发展模式。然而,建筑设计极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建筑师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往往会以牺牲人文关注或是环境关注等来对所谓的“新、奇、特”进行一味追求而完全不在乎建筑物所处环境是否受到破坏或是影响的问题。以北京的长安街为例,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是中国最好设计院和最优秀建筑师的结晶,并且在建筑造价上也相当高,但是,它们自身的艺术价值却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希腊爱琴海上的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它每年所吸引的游客数量是惊人的,尤以摄影家和画家居多,整个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民居,所有的建筑都不超过三层且所有外墙都被涂成白色,这个原则正是岛上居民对于大自然热爱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相互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的体现。 一、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都是相对独立的学科 城市规划实际上就是对于空间地域的一种规划,用以实现为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的目的,通常会包括诸如城市外观和性质、产业发展和布局、社会设施和发展与、城市组成和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等方面的内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都具有相对独立的设计原理和使用方法。城市规划会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城市规划重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通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政府行为来进行管理。 建筑设计的前提就是要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设计,其依据就是具体的建筑任务和已有的贡茶技术条件,满足诸如室内空间在实用性和美观性等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在其自由风格的基础上要对其外部形态进行环境协调。建筑设计也通过其自身所特有的基本设计原理和使用方法来解决城市设计中点和面问题。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术语中英文对照

城市和城市化 2.0.1 居民点 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0.2 城市(城镇)city 以非农不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0.3 市 municipality; city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2.0.4 镇 town.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2.0.5 市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2.0.6 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2.0.7 城市化水平 urbanization level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2.0.8 城市群 agglomeration 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2.0.9 城镇体系 urban system 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2.0.10 卫星城(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城市规划概述 3.0.1 城镇体系规划 urban system planning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3.0.2 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3.0.3 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3.0.4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master planning outline 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原则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3.0.5 城市规划区 urban planning area 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3.0.6 城市建成区 urban builtup area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3.0.7 开发区 development area 上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和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的统称。 3.0.8 旧城改建 urban redevelopment 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整治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 3.0.9 城市基础设施 urban infrastructure 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3.0.10 城市总体规划 master pla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 施。 3.0.11 分区规划 district plann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