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新课标解读新教材

研读新课标解读新教材
研读新课标解读新教材

研读新课标解读新教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来解读和实施新教材,即如何从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人认为可把握住这样的原则,在教学中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真正体现出数学教学的简单化。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解读”和“活用”二者间的关系。一是正确“解读文本”。包括获得自己所需资源,理解编者编排意图,疏理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这是教学的“血肉”,“活用”的根基。二是“活用教材”。将教材中所获得的“资源”,经过转化、整合、思考、简单化、生活化等优化教学活动,创新设计来攻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这便是教材的“活用”,也是教学的“灵魂”。现浅论如下: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我们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关系到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解读文本需注意三方面:

(一)、读懂文本编排意图,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

1、现行人教课标版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成分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

例如1: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中“圆的面积”教材编排就把圆的面积计算用“化曲为直”转化为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化归思想”,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2、教材中常出现解题指导思想、方法等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它能帮助教师正确分析难点,突出重点、指导教法,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学生学法,掌握知识要领。

例如2:人教课标版《年月日》例题中带*的旁注文字: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得倍数才是闰年。这旁注文字、提示语就指出了教学的新授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它可指导学生在认识掌握闰年、平年的计算方法,指导学生在计算年份是否是平年还是闰年时,要针对不同的年份分别除以4、400才能确定

平年闰年,而不是一律除以4。教师设计教学活动,一定要关注提示语,利用提示语。

(二)、读懂例题的地位作用,充分利用情境图,优化方法。弄清例题与习题的关系,疏理新授知识点。提炼、整合教学资源。

例题教学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它具有典型性、规范性。而例题中的情境图构建是解开知识的一把金钥匙。通过解读情境图它能让学生由例及理、由例及法、由例及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让老师疏理出新授知识点,能指导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把握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及构思教学设想。

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减法》教学

本单元教学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本单元教学目标:

目标1:让学生经历教学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感。

目标2: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刻录思考的过程,养成好的习惯。

目标3:正确的、熟练的计算。

教材分三段教学:1、十几减9 2、十几减8、7 十几减6、5、4、3、2 。

课时安排:10课时

教材解读:课文中给出猴子卖桃的情境图,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13-9的算式;接着在算式下面给出了四幅插图,也就是四种教学的预设。

第一种: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13-1-1-1-1-1-1-1-1-1=4

第二种:破十减法,10-9=1 1+3=4

第三种:平十法,13-3=10 10-6=4

第四种:“想加算减“的方法。9+4=13 13-9=4

教材中出现的这四种方法,只是给出了探讨算法的途径,而不是要求教师都

要教给学生,都必须要学生掌握;而是要求用学生喜欢的方法来算就可以了。

我以为最理想的算法是破十法,因为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拿13元钱买了

9元钱的物件,交易的途径就是:留着3元钱放在口袋里,把整张10元拿给售货员补给1元,再和1元相加,得出4。没有人会先给售货员3元,再拿整张10元钱去找补吧,如果是这样,就有点问题了。

思维的方式:

(1) (2)

同样的道理(图1),如果把9改成8、7、6、5、4、3、2,学生就会如此

类推得出相应的得数,再和个位上的数结合,问题就很容易地解决。我认为对于一个中等程度的学生来说,全部贯通,一节课可就搞掂了。

教学的推进(图2),同样的方法,如果把它改成100以内的减法,它的程

序就是先从十位借一为10,10-9=1 ,1+3=4 ,个位写上4。而十位借一还剩1个十。个位十位合并就是14。

思考1:解读情境图,生成知识,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程,并让学生刻录

思考的过程,说出思考的过程,形成良好思维习惯。

思考2:教学的眼光长远一点,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也有利于以

后教师更好的教学,为以后的教学创造更有利条件做铺垫。

读懂教材情境图,关键在于提炼教材的思想,对情境图中的计算方法进行优

化、整合,发掘出对教学有用的东西。同时,我们教师的眼光看远一点,不但要立足本年级,还要服务于更高一个年级。我以为计算教学,算理的掌握是关键,思维的训练是核心,习惯的养成是根本。

(三)、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联系,融合新旧教材开展实用教学。

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联系,我以为教师既要做到合理利用教材,又要盘活教材,解读教材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方程》。

解读教材的信息:教材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得出等式加减、乘除的性质。它的解题的方法就是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从而解读方程。

1、 75+X=105

2、100÷X=20

3、X-0.52=1.3

4、 3.8-X =2.2

5、X÷25=100

6、14 X = 7

以上的题目中题1、3、 5、6都可以利用天平平衡原理解读方程。而题2、4的解读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利用天平平衡原理解读就有点困难了。

方法1:题2根据求一个数(除数)等于被除数除以商,题4根据减数等于被减数减去差而直接求得。

方法2:利用对应原理直接而得。

( 6 )÷( 3 )= 2 ( 5 )-(3 )= 2

2 、100 ÷ X = 20 4、 3.8 - X = 2.2

以上对应式对于资质较差的学生来说都可以做得到,题2要求如何得3,就要用6除以2;同样的道理题4要求3,就等于用5减去2而得。这样的对应求方程对于中下生来说就来得容易多。

教材中习题的配置正好说明这一点,在习置题配了专项的利用天平平衡原理解题的题目以外,还配置了利用方法1解题的训练,可见教材的设计不但考虑到新的教法,同时也融合了旧的知识。习题的作用及难易,教师要心中有数,弄清习题与例题相配合的基本题、变化题、探索实践题,提高题等的分布情况,正确解读习题不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必要的补充、发展和延伸。

我以为解读教材要把握:①通读全册,理解单元教学内容,理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好各年级之间数学知识的衔接。②细读单元,理清知识点,弄清

新旧知识联系点,分析数学新旧知识结合点,分析学生学习新知的思维过程:平衡(旧知)

——不平衡(不懂新知)——引发冲突(关键)——交流、合作、探究(课堂效果)——新平衡(学懂新知)。解读本单元的目标,在每节课,每个知识点、每个例题怎样才能得到落实,达到宏观与微观,新知识与旧知识,教学目标与达成构思等的统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活用教材”。

在解读文本之后,教师应根据解读文本中获得的自己所需数学教学资源,疏理新授知识点,真正确立起“教什么”,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着手进行构思具体的教学设计,确定教学流程,牢牢把握“怎么教”。设计出简单、实效、生活化的可行的教学流程,真正体现活用教材,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照本宣科把教材转化为教案,而是在对教材有深刻的解读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大胆取舍、整合转化、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精读活用,设计合作流程。

在活用教材、大胆取舍,构思合作流程中,教师要针对教材预设的一些教学对象和教学情景,分析教材意图、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不宜“照本宣科”沿用这些思路,因为:①教材是一种文本化材料,由于文本条件限制,它并不能完全呈现其丰富、独到的内涵与教学思想,教师应用时必须对其进行合理思考,大胆取舍,分析文本所暗含的精髓,进行程序化、动态化改造;②教材设计思路并不一定能够恰当反映课程标准思想,教师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反思,有必要时,需打破文本禁锢,批判性继承,个性张扬地构思创新设计流程;③教材文本设计中的对象、场景、难度、文字提示、旁注未必适合当时、当地的教学,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教学中对文本进行再加工,真正做到“精读文本、活用教材”。例如三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一课来说,教材中安排的是摸棋子的游戏,教材编排中两个盒子里的各种颜色的棋子都直接呈现给了学生,如果按教材编排思路,在游戏前预先告诉学生红棋子、绿棋子的个数及盒装情况,再让学生做摸棋子游戏,这样就使游戏失去了悬念。这时我们在教学中就应针对当时、当地及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一些大胆改造,即:把各种颜色棋子换成各种色彩的乒乓球,预先不告诉盒子中装球个数及颜色,然后开展“猜测——实践——验证”的摸球活动,这样就能更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攻破教学重、难点,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渴望。

在我之前的教学过程中,会沿用“照本宣科”的思路,教材让我怎么做就跟着怎么教。今后,应根据在解读教材中获得的自己所需数学教学资源,疏理新知识点,真正确立起

“教什么”,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着手进行构思具体的教学设计,确

定教学流程,牢牢把握“怎么教”。设计出简单、实效、生活化的可行的教学流程,真正体现活用教材,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照本宣科把教材转化为教案,而是在对教材有深刻的解读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大胆取舍、整合转化、使复杂问题简单

化,精读活用,设计合作流程。

.

新课标 新教材 新课堂

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三种不同版本的初中语文新教材同时进入全国各个实验区。这三套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大的突破。下面我结合洪宗礼主编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苏教版”,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材的优势特点 (一)教材选文的优化 选文和编排重视中华优秀文化、人类进步文化及多元文化的融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注意题材、文体、风格的多样化。文质兼美,保护了经典,开发了精品。内容上摒弃了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二)教材单元合成的巧妙 “合成单元”的设计思路旨在围绕主题词把读写口语交际及综合实践活动加以优化整合,使之彼此渗透,互相联系。从结构整合入手,巧妙地把35个主题单元多维多角度地整合成一个语文综合实践系统,力求达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 (三)亮点鲜明的“专题”设计 全套教材共安排了10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

“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我心中的语文”,令人耳目一新。这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是一个十分大胆的尝试。这样的设计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从多角度看都是非常精彩的。 (四)学生受用终生的“名著推荐与阅读” 这一设计的意义在于把读整本书引入课堂,打破了历来课堂上只能读单篇文章的惯例,让学生课内外结合,独立阅读整本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增加语文积累,而且可以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逐步掌握读整本书的钥匙,可以说是终生受用的。 (五)令人耳目一新的“练习设计” “探究?练习”设计四种题型(或选编两三题):整体感知题,揣摩品味、语言运用题,多解创意题,记忆积累题。四题设计多维、多角度、有层次地引导言语实践,引导自主解读文本。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仅有85条“探究?练习”,其中属于感知的23条,揣摩品味、语言运用的21条,多解创意的20条,比较阅读的4条,记忆积累的(主要是片段和全文背诵、熟读)17条。而85条中联系生活、沟通学科的占72%。 (六)生动活泼的“综合实践活动” 这一设计在相关单元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某一主题活动把读写听说综合在一起,生动活泼,饶有趣味,集实

部编新教材解读 指导学生简要复述例谈

部编新教材解读指导学生简要复述例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简要复述是中高年级学生必须学习和逐步掌握的一项语文技能。所谓简要复述,简单的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比较简洁的讲述出来。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达到会说能写的目标呢?下面结合案例来简单的谈一谈,仅供参考。 一、教学指导一般步骤。 1、熟读课文内容是前提。以《尼尔斯骑鹅历险记》为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预习中,要安排学生明确教学要求,认真熟读课文。一是朗读课文,把握情感,这也是童话故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默读,边读边画。画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可以是具体的句子。因为简要复述就是要抓住主要内容,舍去次要内容。 2、引导学生按照课文顺序回顾内容,抓住课文中主要的几件事,概括出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抽骨”,有利于以此为凭借,引导学生按照课文顺序有条理的复述故事内容。以本课为例,经过回读,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写了四个过程:变成了小尼尔斯---追赶野鹅并一起飞-----智斗狐狸,救下野鹅-----和野鹅一起飞向拉普兰。需要说明强调的是,指导这个过程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野鹅历险记”,引导学生回读课文。这不仅是一种思路,而且是一种方法。 3、图文结合,展开想象指导简要复述课文。在前面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出复述提纲。然后逐步出示四幅与前面四个过程一致的图画,图文结合,引导学生一幅一幅的复述课文;同时,主要出示连接图画

的提示语,比如第二幅到第三幅的过程中,由于课文内容较长,省略的太多,所以,要有适当的连接词句,不然,就会出现过程上的中断,内容不完整。 4、由易到难,逐步完整。指导复述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两幅,然后再逐步说完整;注意引导学生及时补充,可以进行评价。注意评价的标准,有条理、内容完整、表达清楚、可以融入一些态势语言,但是要恰当。 5、坚持先说后写,说写结合。复述是关于表达技能的训练,虽然训练的重点是口语表达。为了巩固表达效果,可以进行说写结合训练,一定要坚持先说后写,不能颠倒。 二、需要强调的问题。 1、简要复述训练不是靠一两次训练量就能达到的技能训练,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注意利用文本中可以利用的机会加强此项训练。 2、年级不同,要求也有区别。一般中年级的要求比较低,因为是训练的起始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简要复述这项活动的兴趣和习惯。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自主表达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同样,复述的要求也会逐步提高。 3、教学中,可以出示完整的复述文本,引导学生逐步明白简要复述的内容与课文原文的省略之间有哪些明显的对比和不同。利用示范性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成功经验,这里就不在赘述了。(作者河南省信阳市小学语文教学名师王维刚)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版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与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与分析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与分析 一.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初中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表述、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例如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当然要配以多样的习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复习课,我们往往通过各类习题来帮

助学生复习总结已学过的知识;其实有时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学生上讲台演讲、游戏比赛、相互讨论、合作交流、作业比较、小组练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我们有时还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虽然教无定法,但是重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新课程理念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上更注重能力培养。 师生互动,人人参与。因此新课程理念是课堂教学应该坚持师生之间有平等的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应该有序进行,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是必经坚持教师是师生平等关系中的首席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充分运用他的教学机智,很好的驾驭课堂,使课堂不至于乱糟糟,不至于失控,就好比写文章,我们不能信马由缰,我们应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之上的,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那么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讨论就不会离开教师课堂教学的主题,这样教师的后续教学就可以依据学生的回答,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展开,教师可以通过以问代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随着思维的层层推进,讨论的逐步升级,师生的目标渐渐的就达到了一致,这样的数学课,让人听了有如行云流水、水银泻地般的干脆利落,我觉得这样的数学课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另外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新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

新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 一新课程标准的修订 1 、新课标的初衷 新课程标准,把过去《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名称改为《思想品德》。改变了过去由知识系统构建课程,采用了以学生生活内容构建课程。提出适合新时期的德育理念,把学科课程改成综合课程。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第一个依据是:“初中学生由小到大的生活环境 新课标的第二个依据是:“初中学生由近到远的生活关系” 2 、新课标的修订 2006年国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工作,到2007年形成了初步的修订稿。2011年新课标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颁布。 3 、课标修订的原则 (1)深入完善的原则;(2)与时俱进的原则 4 、修订后课标的变化 (1)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推进由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2)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加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3)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加强了法治教育和生命教育。 (4)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强化公民意识教育。 (5)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6)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7)修订后课程标准,要求学会享有自己的公民权利和义务。

(8)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更加强化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9)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对教学理论和方法的革新。(10)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双向互动共同成长。 二.新教材的编写原则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原则 2 努力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综合性的原则 3 力图实现思想品德课程功能的原则 4 遵循青少年学习和发展规律的原则 5 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原则 三.教材总体设计.呈现方式及意图 1 教材的总体设计 2 教材的呈现方式 3 教材的逻辑进路 4 教材基本意图 5 教材的总体框架 四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课程标准既是指导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准则,同时也为我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1、根据课程标准,我们要充分落实课程的思想性。 2、根据课程标准,我们要深入理解本课程的特殊性。 (1)目标的特殊性。(2)方法的特殊性。 3、根据课程标准,应当明确本课程的四种基本的教学方式。

例谈高中英语文本解读策略与技巧

【摘要】新课标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地精选有价值的阅读文本进行解读。而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的根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笔者亲身参与比赛的一堂教学评比优质课为平台,(标题为Supermarkets Suit Customers,源自于英语美文欣赏)从感知整体,问题设计,内涵拓展等方面对高中英语阅读文本的解读策略与技巧进行了实践与探究。 【关健词】目标解读;感知整体;批判性思维;情感态度 阅读教学一直是高中英语课堂的重头戏。《新课标》明确指出英语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有的教师为了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充分展示自己所谓的“完整”的教学计划,快马加鞭,迫使学生走马观花,紧张和被动的接受,使学生失去了自我学习的意识,根本没有体验深层次的阅读活动。而每每走进名师的课堂,他们总能驾轻就熟地带领学生驰骋于文本的语言中,徜徉于文本的思想意蕴中,让人惊叹那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和随处可见的美丽。为什么名师的教学设计总是这样独到巧妙、游刃有余?我想,这除了离不开他们日积月累而成的高超娴熟的教学技艺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外,更离不开他们对文本解读的策略和技巧。因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需要教师去引领,我们只有把文本理解透彻,才能冷静分析,找准切入点,教师和学生之间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这样的课堂才更具内涵,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欣赏文本,从载体中获取多方面的营养,构成自己的综合语言能力,最终成为独立的读者。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采取一些巧妙的策略与技巧。下文以笔者亲身参与的一堂教学评比优质课为例,谈谈文本解读策略与技巧。 一、文本解读应以教学目标为前提 教师在解读文本前,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会带着具体的任务走进教材,检视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相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学生阅读的目的性,让学生明白通过阅读文本,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本课阅读内容Supermarkets Suit Customers是一篇英语美文。文章语言地道流畅,内容真实丰富,对学生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非常有益。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解读,了解supermarket 的环境特点和一站式服务体系,它的形成原因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体会取得成功的关健是什么。 二、走进文本,感知整体,找准切入点 阅读教学文本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主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知识、思维、情感、审美等各方面教育效益的综合体。从整体上把握,不难发现大部分文本中都有“牵一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在解读文本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1.借题发挥 标题往往用最简洁透彻的文字概括文章的主旨,对全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从标题中不仅能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能获得更多的文本潜含信息,为正文的深入阅读确定方向,因此,在走进文本时,我们就要巧于借题发挥。本文是以supermarket为切入点,讲述自己的超市购物经历。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S3: The supermarket assistants are very friendly. Shopping in Wal-mart is a pleasant experience. It makes me feel at home. 因为是建立在熟知的事物之上,所以学生的发言非常真实贴切,同时很自然地把超市的good shopping environment, various products, convenience, 以及good service呈现出来了。既然超市具备众多优点,受人欢迎,本文的标题supermarkets suit customers.正好说明了这一点。而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再现超市的特点,教师以此为契机,引审到超市的形成原因及发展的历史,便于全文的理解。 2.抓住中心 3.寻读关键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 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解读一: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温儒敏总主编全面解读语文教学改革

2018年10月11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统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以《“三新”与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为题,在深圳市作了专场讲座。 目前,高考变动已势不可挡,因势而动的新课标也对语文教学提出诸多要求,然而新高考究竟注重考查学生何种能力?又应当在实践中以何种科学方法应对为宜?希望本篇能助诸君在前行中涤清迷雾…… 高考正在变动,一个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一个是考试内容的改革。未来几年,全国高考主要是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科目上有大改革,招生制度的改革还是很谨慎,但其实招生制度改革才是根本性的。 高考改革,对高中师生来说,教学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新高考 一、命题将更加注重阅读量及阅读速度,题量会增大。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那我们教高中语文,怎么办呢?教学中需要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X”(注:下文有详细说明)。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教,剩下的时间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古文。我们也要教学生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二、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一线教学需要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今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我建议老师们多读《新华文摘》。 三、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以前我们的教学比较注重思想内容、字词句、艺术手法,这里边也包括有检索,但是是不自觉的,更多是停留在技巧层面,不是考学生的脑子灵动,是考他们有没有记住。 为什么现在那么重视检索能力的训练?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有太多信息需要去辨认。这些年高考语文在强化检索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们需要引进检索阅读。备考高三,还需要对检索阅读进行训练。考查检索能力通常看你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排除概念干扰,能不能提取新的信息。尤其在实用文阅读中,基本都含有概念干扰这一特点。 如下文注入的“概念干扰”,就是要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能否在短时间筛选信息。 【题例】

新课标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

新课标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 摘要: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学中,如何把握好课标实验教材,本文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从课改理念、实验困扰、内容把握、教材衔接等方面进行剖析。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改实验把握教材衔接问题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学,从2004年9月率先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区铺开,一年之后江苏省进入实验,2006年9月又有天津、浙江、安徽、福建、辽宁五省市进入第三批实验,2008年将全部进入新课程. 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在课改理念、教材内容、实施措施上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结合自己对课标教学的一些研究,谈谈如何把握课标教材.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积极贯彻课改理念: 1. 研读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是由教育部制订的纲要性文件,从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学、评价、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它是教材编写、教学组织、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 在一本《课标》的指引下,高中数学课标教材涌现出众多的实验版本,如人教A版、人教B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等,教材编写的风格各不相同. 学校在教材的选择上也有自主权,各省市的教材并不能实现统一,但考试评价的要求是统一的,惟一的做法是以《课标》为纲,借助教材这一课程标准实验的载体,规范、科学地实施组织教学. 不能单纯以教材为本,抛开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例如,《选修2-1》中《圆锥曲线》一章内容,人教A版只是把椭圆、双曲线的准线方程及统一定义进行渗透,出现在例题、习题和阅读材料中,很明显,准线(抛物线的准线除外)及统一定义不再像大纲教材一样,在学习上有明确的要求. 而苏教版的教材中,有一节《2.5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毫无疑问,两个版本的教材存在分歧,我们如何处理,只能以《课标》为依据. 各个版本教材在某些知识点上的处理略有不同,面对这样的情况,坚持以《课标》为纲的原则肯定是正确的. 2. 怎样研读课程标准: 读书大家都会,但读后能过目不忘的恐怕是微乎其微,个人认为《课标》应当常读. 既要备一份《课标》的电子稿,也要备一本《课标》的纸质书. 人教社在一项关于课改实验的调查中,有一项是关于《课标》学习的情况,统计是否有《课标》的人数. 其中有《课标》的622人,没有《课标》的173人,没有《课标》的占22.06%. 虽然这1/5的数量不大,但也折射出一些问题. 人教社的调查是在课标教材实验一年后进行的,那么随后的一年多时间内,连续两届的高一年级参与课标实验的老师是否都配备了《课标》,肩负课改实验的老师是否认真研读过《课标》.大部分老师都是专心研究课标教材,抛开了课程标准,所以对教材疑惑不解的地方是许许多多. 我们研读《课标》,不应只是进入课改实验时浏览一遍,而应当做到:在学期教学计划制定前,查阅《课标》中相应模块的内容标准;在各章节的教学时,查阅《课标》中相应章节的内容标准;在各次命题等教学评价时,查阅《课标》中的具体要求;在教学中遇到种种疑惑时,翻翻《课标》. 例如,模块2立体几何的教学中,相关的一些判定定理,是否还需要像大纲教材一样进行严格的证明,我们查《课标》之后可以明确得知,有些判定定理只需要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来即可,并不需要加以证明. 3. 课改理念到底是哪些: 在《课标》中,已经明确课程的基本理念,共有如下10条:(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6)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期末论文 题目:《分析新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下的学习方式》 学号:1009114056 姓名:李红鸽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3)班

《分析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的学习方式》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着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改变我国义务教育中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常读深研、活学活用, 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语文学科的特有使命,而是本次基础课程改革对所有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提出的共同要求,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六大改革目标之一。① (一)有关自主、合作、探究含义的理解 自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的运用元认知策略、动机策略和行为策略,主动而有效地进行学习的方式,其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对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兴趣,他们主动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自主学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自主性、有效性、相对性。 合作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方式。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积极地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夏家发主编科学出版社第80页

小学数学教材研读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材研读方法与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上传: 王俐更新时间:2012-12-24 20:54:17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在近两年的课堂教学调研中发现,尤其是农村,有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明白本节课要教什么,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教师不重视教材的研读,对教材的理解、领悟存在严重偏差,学生参与率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教学质量低迷,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 张奠宙院士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比如吃饭,吃什么永远比怎么吃更重要。果腹、营养、味道是饮食的核心。至于用筷子还是用刀叉,并非哪个先进,哪个落后,并不那么要紧。对于教学,这本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尤其是一个数学老师,如果不知“数学为何物”,“心中无数学”,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能自信地走上讲台从事这份数学教学工作呢?又如何才能凭借数学课堂来实现数学应用的教育价值呢?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要善于运用教材,首先得熟悉教材,读懂教材,领悟教材编写意图。 然而,新课标教材在呈现方式上与以往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基本上没有新知识前的复习、准备或过渡内容,大多通过情境、对话、表格、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呈现结论,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为教和学留下了极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给教师读懂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难度。为此,我们认为,如何帮助老师读懂教材和使用教材,对提高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质量和教学的效益己成为当务之急。故提出:“小学数学教材研读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数学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包括“课本”(或“教科书”)以及相关的“教辅资料”,比如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教学挂图、教学仪器设备、学生练习册、练习本等等。本课题研究中的小学数学教材特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2.研读方法与策略:指研究读懂数学教材的方法与策略,即怎样读懂数学教材。 本课题主要想通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开展行动研究,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色,以人教版教材为研究载体,自觉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衡量、分析教材内容,用好、用活实验教材,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实践者,执行者、开发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理论依据 (一)研究的实践意义 (1)正确解读和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正确解读和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能形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3)通过正确解读和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能了解不同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促进每一个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骨干教师。 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丰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推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推广小学数学课改实验教材,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对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

学习信息技术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信息技术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上学期刚开学我们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加上自己一年的实践教学,我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 1、关于信息技术常规教学课应该怎样上的心得: “信息技术课堂怎样控制?”、“如何让40分钟学生收获的更多?”、“进行教学环节转换时怎样将学生抓回到课堂?”等等。这些一直是我经常遇见的问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调控课堂游刃有余呢?下面提供几种策略以供研讨: 2、养成策略——正面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 3、以退为进策略——顺势牵引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4、激励策略——利用各种手段鼓励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回到课堂上来。 5、引人入胜策略——关键环节,运用截然不同的教学形式形成反差,让学生思路回到课堂。 6 、运筹帷幄策略——提前备好课(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学准备、备好教学设备设施、备好教学中所用的教学资源),对所要发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7、关于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心得: 教师要深入理解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内涵,针对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特点,合

理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并优化组合、取长补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确保达成教学目标。 1、以“任务驱动”贯穿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2、推行协作学习法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要求教师具有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学”为“主”,同时积极为学生创建协作学习环境。 3、运用案例教学法 目前我们的机房大多具备多媒体电子教室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其展示功能,讲练结合,仅靠教师讲,学生很难理解,而利用极域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中的广播教学,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就听得很明白、看得很清楚,更容易掌握;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实例作品进行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实践中做得较好的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得到感悟,引起共鸣。同时,

研读新课标解读新教材

研读新课标解读新教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来解读和实施新教材,即如何从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人认为可把握住这样的原则,在教学中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真正体现出数学教学的简单化。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解读”和“活用”二者间的关系。一是正确“解读文本”。包括获得自己所需资源,理解编者编排意图,疏理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这是教学的“血肉”,“活用”的根基。二是“活用教材”。将教材中所获得的“资源”,经过转化、整合、思考、简单化、生活化等优化教学活动,创新设计来攻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这便是教材的“活用”,也是教学的“灵魂”。现浅论如下: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我们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关系到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解读文本需注意三方面: (一)、读懂文本编排意图,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 1、现行人教课标版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成分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 例如1: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中“圆的面积”教材编排就把圆的面积计算用“化曲为直”转化为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化归思想”,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2、教材中常出现解题指导思想、方法等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它能帮助教师正确分析难点,突出重点、指导教法,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学生学法,掌握知识要领。 例如2:人教课标版《年月日》例题中带*的旁注文字: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得倍数才是闰年。这旁注文字、提示语就指出了教学的新授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它可指导学生在认识掌握闰年、平年的计算方法,指导学生在计算年份是否是平年还是闰年时,要针对不同的年份分别除以4、400才能确定

新课标新教材学习新得体会

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董晓宁 2012年8月,我参加了中学数学教师新教材培训的学习活动,培训使我更深一层领悟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也使我认识到了作为新教材的一名数学老师身上责任的重要性。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主讲人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令人耳目一新。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彻底地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标准还倡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

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精通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不同的学习效果。还原数学的本色,使得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编排更加科学合理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编排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设计理念,教学内容的编排由浅入深,顺应了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删除了许多被认为偏繁、偏难的陈旧内容。有某些内容减少了概念的阐述,这样反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在代数部分,删除了能对含有较大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图形与几何部分,删除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等内容。统计与概念部分删除了会计算极差,会画频数折线图等,大大的降低了难度要求。 增加的内容一是必学内容二是选学内容。代数部分增加了最简二次根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表

研读新教材 探究新策略

研读新教材探究新策略 王传芬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书声朗朗的校园时,第一实验小学语文老师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个教研日——9月12日。 开学伊始,第一实验小学制订教研计划,确定教研专题,二年级语文教研组以“研读新教材,探究新策略”为重点,对首次试用的全国统编二年级语文教材教法开展深入细致地研究。首个教研日,该教研组邀请了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张光印、李凤、实验小学教研员柯晓红等现场听课评课,答疑解惑。 二年级语文教师金瑶、吴伶俐、黄登华分别执教了研究课《场景歌》、《植物妈妈有办法》、《树之歌》的第一课时,课后作了反思性说课,并就有关问题请教了教研员。 教研员对执教研究课的教师给予了较高评价。三位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组织能力强,能用激情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关注养成教育,培养正确的读书、写字和回答问题的习惯。教学任务定位准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流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年段特点,突出了识字、读书、写字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研员针对三节课堂教学,提出了值得研讨的问题。一是在朗读课文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朗读示范要恰当选择时机,示范在关键处,示范在重难点处,示范在易错处。二是识字教学不宜平均用力,要突出难点。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自主学习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借助拼音、同伴的帮助,自主识字。多音字、易错字,宜在具体的语境和生活中辨别。三是要扎实集体教研,开展有意义的教学反思活动。教学反思不只是写在教案上,重要的是反思在同伴互动中,反思在教师心中,反思在教学行为中。 就首次试用全国统编教材问题,教研员要求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多钻研教材,研究新旧教材的异同,研究学段目标与年级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摘自:《教育部2009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教师培训网》地球 一、标准要求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地球与地球仪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 (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对于地球仪,传统教材在处理上偏难,本条“标准”只是抓住了最主要的内容,实实在在地把地球仪当作学习的工具来看待,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看出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一切都是借助于地球仪来进行的,不要盲目加深内容。至于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在观察地球仪的过程中,可顺带完成。 (5)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