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美学考点梳理

园林美学考点梳理
园林美学考点梳理

一编

1天人合一思想: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使其造福于人类,又要造福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2城市山林:城市是远离人民生态意愿的定向空间。山林是迥异于城市形态的特定空间。城市山林就是被城市喧嚣所包围的清静之地,居尘而出尘,人向自然的回归,物我同一,人和自然的双向交往融合的园林生活。

二编

1 上林苑:汉武帝构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上林苑

2玄学老庄:先秦的老庄学以崇尚自然,着重于追求内心自由、清静无为和返朴归真,反对名教(即儒家礼教)为基本特征。而魏晋时期的老庄学,是对儒道两家思想的综合,以调和儒道、调和自然为根本目的,发展自然主义,隐逸,伏处山林,避世薮泽的思想。

3陶渊明:特点是恬淡宁静,怡然自乐,营造陶冶情操,安顿心灵的精神居所,于娜林开始合居住,游赏,农业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审美为主题,以寄情畅神为宗旨的独特文化风貌,由此确立和显现。陶渊明的园林美学思想,所蕴含的隐逸情调,深刻影响后人对园林的创作,开创了中国诗史和园林史上新的审美趋势。

4隐逸,归复:老庄倡导的就是隐逸哲学,大隐于市,伏处山林,避世薮泽的流风。向往自然生态美,人向自然的回归,物我同一。

5山水园林:魏晋南北朝时期,对自然美的审美不同产生了新的园林类型,其崇尚自然,乐山悦水,造法自然,缩写山水,返璞归真,因地制宜的造园目的,极力表现了自然观,人文观、审美观的和谐统一,这就是山水园林。

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园为主要类型,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当做最高的境界来追求。在实践上以利用自然模拟自然为手法,中国园林把崇尚自然,乐山悦水为造园的指导思想,把追求原野的自然形态为最高的审美境界。从而使园林艺术出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达到情景交融,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1著作:

2园林情调:包括主,客体两方面。主体情调就是园景。客体情调就是“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园林情境。

3张淏的《艮岳记》:张淏在《艮岳记》写道:“竭府库之积聚,萃天下之伎艺,凡六载而始成。”宋徽宗时兴造的艮岳,突破秦汉以来宫苑“一池三山”的规范,把诗情画意移入园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创作为主题,处处竭人工营造之美,心智技艺之巧,臻于天造地设,神谋化力的境界。苑中叠石、掇山的技巧,以及对于山石的审美趣味都有提高。在中国园林史上是一大转折。

4群体游园之风:见于唐代,炽盛于宋代,明清时期臻于历史顶峰。审美公众的群体游园前提条件就是园林不同程度的开放。公共园林是真正具有开放性的园林,其次是寺观祠堂园林,再次是宅第园林。最典型的公共园林是杭州西湖。西湖的真正园林化,是在南宋。

接受美学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都提供同样审美信息的客体,“文学史是一个审美接受和审美生产的过程”。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审美客体,也生产着能够欣赏园林的审美主体,培养着善于接受园林美的公众,这在审美蔚然成风的历史阶段尤其如此。

5沧浪亭:北宋诗人苏舜钦的《沧浪亭记》,是典型的抒发文人胸襟为主的山水园,是以山水,林石,花竹,禽鱼以及建筑等为题材或元素,并突出以文学性题名来抒写主体情致,实现自我价值的文人写意园。沧浪亭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人写意园,

从宋代开始,园林开始出现带有文学意味或文化色彩的题名,这是宋代宅园与唐代宅园的一个质的区别,也是古典园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美学意义的又一次嬗变。

6园林,景点题名:在唐代,私家园林是不注重题名的,一般以所在的地名来称呼,如王维的“辋川别业”,裴度的“午桥庄”,李德裕的“平泉庄”等。更有不具专指名称的,如白居易在庐山的园林只称“草堂”,后人才称之为“庐山草堂”。

在唐代,审美主体的情致还没有更多更好地渗透和占有客观的物象。因而,这类园林即使为文人所占有,也不能称为文人写意园,尽管它已经是道地的自然山水园了。

在宋代,一些文人的宅园,如司马光的“独乐园”、朱长文的“乐圃”、沈括的“梦溪”等,都不但有一定寓意的园名,而且园中的风景点也往往有一定诗意的题名。

南园北渐

7理论之花(建筑学专著):

宋以前,我国有关建筑学的著作只有春秋末年的《考工记》,它反映了春秋时期王城的规划思想、版筑、道路、门墙,主要宫室内部的标准尺度及工程测量技术等,但是,在这部古老的工程技术专著中,“宫室”建筑只是其中一部分,其余则是种种手工业技术之类,而且它只是概括了建筑史初期的实践成果。

北宋崇宁二年,书画兼长的建筑师李诫主编《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重要而又完整的建筑学专著。

明代中叶的《鲁班经》。

8园记:分为个体园记和群体园记。

个体园记:宋代,记宅园的有苏舜钦的《沧浪亭记》、司马光的《独乐园记》、朱长文的《乐圃记》、沈括的《梦溪自记》、洪适的《盘洲记》、陆游的《南园记》、冯多福的《研山园记》等;记宫苑的有赵佶的《艮岳记》、张淏的《艮岳记》、祖秀的《华阳宫记》等。

群体园记:宋代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宋代周密《吴兴园林记》、明代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明清时期《帝京景物略》、《宸垣记略》、《扬州画舫录》等。

9计成的《园冶》,是我过古代最完整的一部园林学专著。

三编

1神仙思想:向往神仙境地,谋求天人合一,神仙文化作为一种内在思想驱动的支配力量,

成为园林最初灵感的第一动机。

2君子比德思想:将大自然的某些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联系起来。从而引导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以“善”作为“美”的前提条件,从而把两者统一起来。

3隐逸思想:隐逸是表,是手段。仙游追求神仙境界的独立人格是最重目的。隐逸文化石老庄神仙思想的副产品。

4中西园林比较:

相同之处:

(1)二者都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自然的王国”

虽然两者风格迥异,但依旧在不同程度和方式上尊重自然、模仿自然。都在人性的最深处追求真、善、美。二者在表达园林的功能用途上是一致的,以人的心灵解放为本。(2)都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产物。

中西方园林都是人类同一性,社会同一性,物质同一性,都是都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产物。

(3)都是为社会上少数人提供了游乐赏玩的艺术空间。

古典园林是封建官商仕人的特有产物,全体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往往只有少数人能享受到。

不同之处:

(1)中国园林讲究自由生动,而西方园林讲究规整谨严。

a、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深沉、虚实共生

b、西方园林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

晰明确的印象。中西园林艺术创作思想与表现手法产生了明显的对立。

(2)造型结构的差异。

a、中国造园倾心追求的是意境美

b、西方造园刻意追求的是形式美。

(3)自然和建筑的关系上。

a、中国园林体现的是自然美与自然拟人化。

b、西方园林体现的是人工美和人化自然。

中西园林美学有同有异,我们可以增强我们相同之处,而不同之处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能一味排外,集合中西方的思想,更好的创造更美的园林。

5南北园林比较:

相同之处:

(1)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注重体现人的情趣的精神追求。

(3)重视写意手法的运用,赋予深渊的寓意,创造含蓄幽深之美。

不同之处:

北方园林的代表是皇家园林,南方园林的代表是私家园林。

(1)皇家园林崇高壮观,私家园林小巧细秀

(2)皇家园林浓丽绚烂,私家园林淡雅素朴

(3)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真山真水,皇权寓意浓厚。私家园林规模较小,大多以水面为中心。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主要功能。园主多是文人学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新高雅脱俗为追求,充满浓郁的书卷气。

四编

1园林要素:

建筑之美:是园林美的起始和中心——物质生态建构要素之一

山水之美:艺术化了的生态环境——物质生态建构要素之二

花木之美:大自然的英华——物质生态建筑要素之三

天时之美:流动着的自然形象——园林美的时空交感之一

2藏书阁:

3园林意境:

园林意境整体生成规律:

空间分割:方方胜景,区区殊致

奥旷交替:反预期心理的空间构成

主体控制:凝聚统驭辐射

标胜引景:建筑乃山水之眉目

亏蔽景深:一隐一显之谓道

曲径通幽:游览线的导引功能

气脉联贯: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互妙相生:美在双方关系中

意凝神聚:主题、题名的系列化

4一水三山寓意: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是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的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典型的例子是承德避暑山庄,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还有颐和园。

1、承德避暑山庄是一个主要的例子。全部由人工开凿,湖区中心有如意洲、月色江声和环碧三个岛屿,堤岛分隔湖面形成中国古代吉祥物“如意”、“灵芝”的形状,使湖中三岛

的形象构成一棵“如意灵芝”树,为“一池三山”的传统湖岛模式增添了新的意境。与昆明湖和北海烟波浩荡的大水面相比,避暑山庄湖区堤岛错落有序。

2、“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中的福海以及西藏的罗布林卡湖也同样采用“一池三山”的做法。并且都选择了在水面“方岛串联”的特点,但又各具风格。福海中央三座神宫也是如此。

3、颐和园更是游刃有余,将“一池三山”的艺术创作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清漪园没有重复在一个水面中设立三岛的做法,而是将昆明湖用筑堤的方法分成三个小水面,即西

湖、养水湖、南湖。每个水面中各有一个岛,西湖中有阁岛,养水湖中有藻鉴堂、南湖中有南湖岛,形成湖、堤、岛一个新的“一池三山”形式。更精彩的是,颐和园在塑造三个大岛的同时,还在南湖大水面上增添了三个小岛——知春岛、小西泠和凤凰墩,三个小岛各有千秋。真正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高超与奇妙。

5山水,泉石,花木的“第三性质”:石令人古,山令人静。水令人远。泉令人清。菊令人野,令人逸。梅令人梳,令人高。莲令人洁,令人静净。兰令人幽,令人芳。松令人贞,令人古。竹令人韵,令人清。海棠令人艳。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3、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服务性 服务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目标,一种原则,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制度体系。 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来自这样一种理念: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他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5、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①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用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②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 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部门和个人相互合作的 一种模式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②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 ③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和经济理性 ④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和自主性 ⑤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 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①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体现平等,公平,正义,民主 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所决定 ④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8、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①回应性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 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必要的时候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②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 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③高效便民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社会效果,要求所 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的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更多的福利。 ④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提出诉求的时候,也要主 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⑤以人为本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9、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①理论框架的局限:由政治性和管理学构成,应该将政策分析,社会学,尤其是经济学 纳入其中。

园林美学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是写中国园林美学的历史行程。作者将其分为了三个阶段:一、秦、汉以前; 二、魏、晋至唐;三、宋、元、明、清。作者分别就这三大历史阶段做了一些概括性的美学描述 作者将园林美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秦汉以前,在这个阶段里,园林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台榭和苑囿。作者从台榭的历史存在,功能和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期间提及了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讨论,并指出最早提出美的定义的是楚灵王的臣子伍举:夫美者也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伍举对于美的理解,强调了美的功利性,但忽略了美的感性美。本章中,作者提出了清理、总结古代园林文化遗产的宗旨:“举凡历史地存在的一切园林建筑,不管其所有者的初衷情欲如何(当然也要加以深入的研究),只要有真善美的价值,就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给予肯定的品评和理性的总结。” 而后作者重点论述了苑囿的形成、孕育母体、具体秉性及其发展。本节最后,作者指出,作为一门美的艺术,园林虽然是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孕育和诞生于经济母胎之中,但是,它的逐步发展乃至成熟,却应该以主要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特别是审美需要作为标尺。以此标尺衡量,作者总结出了一下结论:从严格意义上说,先秦阶段的“圃”、“园”还不能算是属于艺术范畴的园林,因为它只有使用的物质功利价值,而“囿”“苑”才可以说是古典园林艺术的滥觞,因为它至少同时具有供人游乐的初步的审美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摆脱了物质需要而体现了某种精神生活的自由性。 读完一部分,中国园林也从先秦的台发展到了汉代的宫苑。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流派繁杂。直至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园林的审美观也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这个时期总的审美趋势是反对隐逸,园林初期突出经济价值,后来主要用来狩猎等。这个时期帝王园林主要由宫馆、禽兽、林木、山水四个要素组成,基本体现了天然和人工的统一。此时,山水、林木不是主要的审美对象,然而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建筑物却在园林广大的面积中占不到应有的造园比例,这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审美意识中存在落后层面的矛盾所造成的。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文化心理追求自由解放,富于艺术精神和哲学意味的年代里,不但其他的艺术成就和美学思想值得重视,而且有关园林的审美意识的飞跃也不容忽视,它和某些社会原因一起,不但促进了苑囿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使得不同于苑囿的“适我无非新”的园林类型得以孕育和诞生。古典园林美学的历史形成,有如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层面: 一、“隐逸”、“归复”的精神气候 二、自然审美意思的觉醒 三、禽兽在园林中价值的嬗变 四、山水园林、私家园林的诞生 先说第一个层面。汉代社会比较安定,思想领域里则是独尊儒术的一统天下,而老庄哲学、隐逸思想并不行时。西汉淮南小山所写的《招隐士》就历数隐居山泽的可怕、悲苦。作品结尾处这样写道:“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就留。”这代表了汉代的一种文化思潮。到了魏晋时代,就不同了,一统天下分崩了,权威信仰离析了,儒家经学解体了,被以玄学为代表的思潮取代了。玄学的主要自相来源,就是老庄;而老庄所倡导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隐逸哲学。晋代高蹈遁世的隐逸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企图体内各国归复自然以求得洁身自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思想有着否定黑暗势力,不与之同流合污的积极意义,当然,它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某种消极的副作用,然而这只能说是次要的。在晋代的审美思潮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陶渊明。他在《归园田居》

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园林艺术在中国 ——以拙政园为例浅析意境的组织规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浅析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浅析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发表时间:2019-09-10T09:35:08.8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作者:杨竣凯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园林工程建设越来越多。 身份证号码:33018219860816XXXX 浙江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园林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生态规划理念是针对被破坏的自然环境提出的,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基于此,论述了生态规划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然后从园林景观设计流程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整体分析。 关键词:生态规划理念;园林景观设计;原则;主要内容 引言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居住条件随之不断提高。所以,人们对建筑不仅包括基本的居住需求,也包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居住环境是否具备环保理念等要求。这些要求的提出,使得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仅应该满足观赏和艺术要求,而且应该满足人们对生态的要求。基于此,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随着时代的变化提出了不同要求,或者将生态理念融入其中,实现人们审美观念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1 生态理念及设计 生态理念是指人类对于所在居住区域的生态保护意识,主要是指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保护关系。人类作为自然生态中的一部分,应遵循自然生态法则,与生态环境和谐、友善的发展,而非过度开发建设或是根据自身喜好去改造生态环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生态三者之间的和谐共生、相互依存,进而实现人类进行生产、建设、改造生态的目的,并将生态资源循环利用。充分利用生态理念引导园林设计,并有效、科学地融入生态设计,使得园林设计由单一的叠山理水、栽植养护、建筑塑景等传统设计,提升为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使景观设计与生态设计相结合,满足生活、节能、休闲、环保等多功能需求。 2 生态规划理念下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 2.1 整体生态功能优先原则 对于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来说,其涉及到的理论内容非常广泛,并且相互联系,如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植物学、生态水文学等。为了使园林景观设计更加科学,相关人员要坚持生态功能优先原则,从关联性和整体性两个角度确定生态功能。在园林景观设计和项目建设中,之所以进行生态规划,是出于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修复。为了确保生态功能优先原则能够应用到现实中,除了以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等相关的理论为基础,还需要协调好关联性治理和整体性规划两个方面,确保把各种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2.2 区域性原则 区域性原则指的是在园林景观实际设计中实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保护当地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或者合理保护当地原有的自然风貌,或者合理利用当地的节能材料和绿色植被来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效果。基于生态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在保证其具有一定区域性特点的基础上,在实际的设计环节也应该结合当地的生态系统和地形地貌,以防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可以帮助人们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融入生态理念,进而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3 生态设计的原则 将生态设计应用到园林设计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艺术美观3个原则,从整体出发,统筹规划,在兼具美观性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当地生态环境的需求。 3 生态理念指导下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践应用 3.1 乡土树种的生态种植 园林设计中重要的造景手法是通过植物营造,一般采用植物群落、丛植及孤植的形式来表现。因此,园林设计者在种植设计中,首先尽最大可能避免对已有并长势良好的植物进行移植或移除,这也是对设计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措施。应优先考虑栽植乡土,如有特殊需求,应充分研究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等多因素后,选择适应性强,成活率较高的植物种类。最后,需要对大型树木或是枝干茂盛的大树定期进行养护、修剪,促进植物良好、快速地生长,也可避免因自然因素,如雷电、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造成树木倒塌或是枝干折断而带来的负面效果。 3.2 在园林景观中进行分散建设 在园林景观中进行生态建设,应该结合公园形式,其中包括绿化带和植被护坡的设计等。园林景观一般分布于城市之间,作用是完善居住者生存环境。在园林景观中建设公园,会将公园逐渐变为绿化城市的装饰品,以充分发挥生态建设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为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掩盖环境的引燃物,应该对园林进行分散建设,即处理好不同空间中的大小关系、密度容量以及形状大小等,同时应该合理科学布局园林、建设人工环境,尽量追求自然化。建筑空间也应该疏密交错,或者结合多种自然景观。例如,水体景观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可以通过水流的跌宕起伏给人以视觉享受。水体景观的利用也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湿度,有效调节温度,以便给人以身处大自然的感觉。此外,对生态景观进行分散建设也可以添加锻炼器材、提供足够的锻炼场所。 3.3 保留原有生态环境 原有的生态环境是经过亿万年演化而成的,拥有可以完成自身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具有较强的生态承载力,而在现代环境建设中,忽略原生态的重要性,随意挖、填、埋,破坏原生态的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因此,在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尽可能以原生态环境为基础,巧妙利用原生态景观,保护和发展原生态景观。 3.4 注重经济建设、环境建设以及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平衡 在城市中进行园林景观建设,目的是改善城市面貌,将城市变得更加整洁与美观。国家想要实现长治久安,应该高度重视环境建设,并从城市长远发展角度出发,考虑园林景观建设。对现代城市进行园林景观建设,应该经过反复思考,将基本的规划理念、人们的居住需求以及城市的发展需求等作为导向,以当代美学为依据,将园林景观建设成为一个城市绿色之家。在现代城市中建设景观园林,应该体现出环境的美观。美作为一个评判园林景观建设的标准,应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突出美学,强调艺术。同时,园林景观的建设应该突出强调生态与美学的结合,通过合理种植、科学栽树,将现代化城市建设成一个人们最高的精神修养场所。为避免人们的审美疲劳,应该将城市

园林作品需具备的要素分析

园林作品需具备的要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22T13:54:27.9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尹书健[导读] 摘要:殷、周时期是中国园林生成期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的中国园林还仅是天子、诸侯、卿士大夫等上层阶级所拥有的“贵族园林”,相当于“皇家园林”的前身;秦和西汉是生成期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形成具有真正意义的“皇家园林”,并确立了园林中“宫”、“苑”2个类别,对后世中国宫廷园林的建造影响极为深远;寺庙园林出现于魏晋时期,文化和经济都繁荣昌盛的唐宋时期,出现了写意山水;在 明清时期,这种写意山水造园艺术进一步 身份证号码:43042119790511XXXX 海南兴源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摘要:殷、周时期是中国园林生成期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的中国园林还仅是天子、诸侯、卿士大夫等上层阶级所拥有的“贵族园林”,相当于“皇家园林”的前身;秦和西汉是生成期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形成具有真正意义的“皇家园林”,并确立了园林中“宫”、“苑”2个类别,对后世中国宫廷园林的建造影响极为深远;寺庙园林出现于魏晋时期,文化和经济都繁荣昌盛的唐宋时期,出现了写意山水;在明清时期,这种写意山水造园艺术进一步发展,并且趋于成熟阶段。后期发展成熟的中国园林,布局严谨巧妙,技艺精湛高超,风景山明水秀,境界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的意境,从中修身养性,其秉承了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改造的鬼斧神工,对自然独特深刻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本文主要对自然式古园林的构景要素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园林;山水关系;构景 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自然式园林的美。的确,在我国传统园林的发展中,园林与山水画和田园诗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空间上讲究“隔景”、“藏景”,要求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趣。园林的美是利用地形(包括山和水)、植物、园林建筑、广场与园路、园林小品等构景要素组成的,园林是以山、水为骨架,植被为装点的构景方法。 一、山、水地形 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传统园林中园林布局最注重的处理手法就是顺应自然。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园林艺术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或者改造整理)山水风景美,使之更集中、更精练、更便于观赏。美丽的自然景色为园林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但是造园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等组景要素,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自然风景更美的景色的实践过程。 具体地讲,园林艺术处理山水(即叠山理水)的规律就是“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理贯通,全园生动”。其实,山有脉络走向,水有源头流向,这是自然山水风景最一般的规律。要是园林中的山无脉络,混成一堆,园中的水又是无源的死水,那末即使亭台建筑设计得再精巧,花木品种再多,整座园林也是生动不起来的。因此,造园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山的脉络走向,疏通园中的水源,并使山水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如果园林建在自然山林之中,那么就应该按照自然山岭的脉理走向来构山,这也就是明代计成说的“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陡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要是平地造园,也要“高出可培,低方宜挖”,按照景色的需要使全园山石脉理协调并统一起来。 园林风景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就要让园林充满活气,顺应自然地组织山水。水是园林的灵魂,水是园林的生命,水因山转,山因水活,山水是园林构景的主要要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园林风景中山水的基本关系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只有能流转的活水,才能给山带来生气;只有富有生命力的水,才能活泼泼地映出园林景色。要是园中的水是一潭死水,就会腐臭变质,根本谈不上自然之美了。为此,计成在《园冶》中指出:造园在初创阶段就要“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自然山水中的园林,得到活水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只要引进天然水源就可。,如杭州灵隐寺的冷泉、无锡寄畅园的二泉水等;有些园林景观中,泉水源头本身就是很好的一景,如太原晋祠的难老泉、济南大明湖的趵突泉。在城市园林施工过程中,也要疏通水的去路,接入天然的河道。古园中的闸桥、闸亭都是为控制外河和内水而设立的。有些城市园林,实在没有办法接通活的地表水,造园家便因地制宜地在溪池的最深处,打几口井,将园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活水沟通,来保证水的活力,江南一带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常用这种办法救活水源。 二、植物 植物是园林是园林设计中有生命的题材,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花卉、草坪地被、水生植物等。植物的四季景观,本身的形态、色彩、芳香、习性等都是园林构景的题材。园林植物与地形、建筑、山水等有机配植,形成优美、雅静的环境和艺术效果。美丽的景色让人触景生情,流连忘返,盈育和产生诗情画意的美好心情。而树木花草的色彩及沁人心脾的情香,则更让人享受到陶醉于自然怀抱的美感,在欣赏大自然中达到养目清心、精力充沛的效果。 在实际工程中使用植物以求最佳环境和生态效果,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尊重科学,熟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美学特征,了解人们的审美心理,合理地、科学地设计和配置。在植物种栽上,要适树适栽、适时适栽、适法适栽,在植物选择上,要因地制宜,注重当地的乡土植物和野趣植物。例如,杭州萧山湘湖风景区的植被景观中,倡导还原湘湖原有地域性植被,发掘湘湖历史上原有的植被特征,强调湘湖植被的乡土地域性,种植以香樟、浙江楠、垂柳、银杏、樱桃、杨梅、桂花、山茶等为主的树种。 园林植物的栽植也同山水造景一样,要顺应自然。我国古园中栽花种树的原则,是让其自然生长,不加人工约束。因此,在古园中几乎看不到西式花园中那种笔直的林荫道,修剪成几何形体的树木和十分对称、规正的花台,园中植物几乎都是姿态舒展、生意盎然的。而且它们往往间杂种在一起,就象在山野中一样。有姿态古拙可以入画的老树,有随时会变化的各色花果,诸如桃、李、海棠、柿子等果树,在园林中互相辉映,给景色平添了不少山野的自然气息。 园林中除考虑植物要素外,自然界往往是动植物共生共荣构成的生物生态景观,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动物景观的规划如观鱼乐、听鸟鸣等将为园林增色不少。 三、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是园林与建筑两者的有机融合,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人工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在园林中既可起到点景的效果,又为赏景提供了休息的场所。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需要,园林中建筑物的单体造型分厅、堂、房、亭、台、楼、阁、廊、桥等,其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要根据园林设计的立意、功能要求、造景等需要,而且必须考虑适当的建筑与建筑的组合。功能不同形式各异,才会使景点更加具有个性。此外,还要考虑建筑的体量、造型、色彩、以及与其配合的假山艺术、雕刻艺术、园林植物、水景等诸多要素的安排,并要求精心构思,使园林中的建筑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园林景观设计毕业论文优秀

园林景观设计毕业论文 飞儿景观设计提供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接近居民,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居住区绿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是普遍绿化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居住区的绿化水平也应相应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因此,加强居住区绿化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做好设计。提高设计水平应在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基础上摈弃原有落后的环境,着重注意生态及景观设计,才能使居住区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从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来探讨设计的新思路。 1. 生态设计 居住区的绿化规划,必须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以提高居民小区的环境质量,维护和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开阳县地处贵州省中部,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梯状斜坡黔中隆起地带,总的地势特征是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势起伏大,最高海拔1705.2米,最低海拔506.5米,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切割剧烈,形成了开阳气候的多样性。年均气温12.8℃,极端最高气温35.4℃,极端最低气温-10.1℃,年均雨量1258.8毫米。总之,开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于多种园林植物生长和繁衍。因此,根据开阳县生态现状,结合我县“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的主题,运用生态学原理对开阳县居住区绿地设计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1.1研究和学习生态园林观点是搞好开阳县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先决条件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生态位、竞争、植物种群生态学、植物他感作用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厚度、色彩,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实行集约经营,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而能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使我们的居住区绿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 1.2努力提高开阳县居住区绿化的绿地率和绿视率 在居住区内不透水的部分(道路、建筑广场)比例较大,而绿地面积已经很少,设计时,应合理分配园林各要素,(植物、道路、建筑、山石、水体)的比例关系,重点突出植物造景,同时充分运用植物覆盖所有可以覆盖的黄土,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地率和绿视率。如同样是道路地坪,石板嵌草道路要比纯铺装的道路地坪好。同样是景墙透空,栽植攀援植物景墙要比无攀援植物透空景墙更能发挥生态效益。同样是休息、绿化功能的建筑小品,花架要比亭子更能提高绿视率。 1.3努力提高开阳县居住区绿地单位面积的叶面积系数 叶面积系数=叶面积/单位面积。园林绿地中的物流和能流数量的大小决定园林绿地生态效益大小的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改善植物的空间分布状况,是提高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运用生态园林原理,设计多层结构,乔木下加栽耐荫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构成复层混交的人工植物群落以得到最大的叶面积总和。 1.4努力提高物质、能量的循环 生态园林是良性循环的园林,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多层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过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作用,实现无废物循环生产。在人工植物群落

浅谈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发表时间:2019-06-13T11:29:57.8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作者:冷水院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基本设施除了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必要建筑外,还需要对城市进行园林设计,使得城市向着现代化进步。 深圳泛宇境筑园林景观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基本设施除了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必要建筑外,还需要对城市进行园林设计,使得城市向着现代化进步。城市所建设的园林景观可以供人们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减缓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精神与生活的压力,并且可以促进人们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为此,本文将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城市园林;园林景观;景观设计 从实际来看,城市园林景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种类型的园林景观成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相继发展出了不同类型的园林景观,但是,在以往园林景观设计中,出现了过于追求风格设计、设计研究过于落后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和水平,成为了当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硬伤。新的发展形势下,必须要立足于城市发展全面把握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进步。 1 城市园林景设计现状 1.1 风格定位不准确 从时间上来看,我国城市园林设计实际研究的时间不长,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实际从事园林景观设计的企业或者从业人员不断增多,设计人员对设计风格的追求出现了标新立异的现象,这种设计违背了园林景观设计立足于城市发展实际情况、历史特点等,也没有在设计中实际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要求来,对于园林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及外部形态的显示过于的重视,这样就导致了设计人员对园林景观所具备的功能不能进行全面深入的把握。在设计中没有将人文元素融入其中,这种类型的设计使得园林景观缺一定的文化内涵,显得过于的干瘪,人民群众对于城市园林景观的期待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园林景观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享受中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在实际建设中而且还会导致大量人财物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城市园林景观在设计上盲目的追求设计风格,缺少了对人性化等相关因素的考虑,这对于城市园林景观的实际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种盲目追求设计风格就导致园林景观成为了一种摆设,实际的装饰美化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1.2 园林景观实际设计手法落后 基于园林景观的重要性,我国城市园林设计工作中也涌现出了非常多的先进人才,但是,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这方面的人才还是不足的,实际的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开展上缺少明显的创新性。为了加快我国城市园林设计工作的开展,不少地方组织设计人员到西方国家进行了城市园林设计的考察,虽然设计人员学到了非常多的内容,也将其中的设计理念吸收了过来,但是,在进行自己所在城市的设计上,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来,使得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着模式化的印迹,这是不利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特色化开展的。复制西方园林设计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城市园林的创新发展,也不利于城市自身特色的开挖,反而使得城市园林设计成为了整个城市大环境中的另类,无法透过城市园林这个平台实现对城市的更深层次把握。基于这种负面影响,相关部门一定要给予应有重视,在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要努力实现与自身实际情况的结合,这样才能把城市园林景观的美化性、娱乐性充分的展现出来。 2 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点 2.1 地域特色与生态环境结合 园林设计还需要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因为不同地区对于审美的要求是不同的,只有符合当地地区的文化审美,才能够得到人们所接纳。那么对于设计人员来说,需要不断的挖掘该地区的历史潜力和文化潜力,对一些历史故事或者诗词歌赋之类的艺术作品进行美学鉴赏,才能够达到一种登峰造极的设计效果。当然,在对当地文化相融合的情况下,还需要对一些传统的废弃的材料进行处理。这样可以不仅仅将文化融入到设计作品中,还可以与环境相结合,达到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利用一些节能减排和绿色生态的产品,才能够使设计作品变得越来越好。 2.2 顺应多元化设计趋势 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对于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要求不断提高,设计人员必须对此高度重视,对园林景观的设计从多个角度出发,并对设计进行综合性分析,在传统设计中做出创新,打破单一学科分析的角度,这种多元化的设计有利于园林景观获得广阔的设计视角,由于我国是一个具备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所包含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设计人员在秉承我国传统文化时需要段创新,并且需要对西方园林景观设计积极吸取,做好与我国设计文化的融合工作,融合时一定要积极彰显我国特色,不可以太过盲目的对西方设计进行照搬,这不仅 达不到园林景观设计的功能性,也是对我国文化的一种不尊重,只有良好的进行结合才能让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因此,对于多元化设计的发展从事设计行业的人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设计中积极体现多元化的设计,不管是对于自己的设计还是园林景观都有着重要意义,这种发展趋势有利于我国设计领域的长远发展。 2.3 采用更具创造性和表现性设计手法 在我国传统的园林建设当中,园林手法和园林造园技术的方式都与美学有关,由于园林建设需要与当前社会流行的美学观念相结合,而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当中,一般都是进行山水设计,这种对于山与水的执念,深入到了社会生活文化当中,在园林设计当中,经常设计假山和喷泉等方式来突出山与水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一种非常美好的视觉效果。我国园林设计还与诗歌的意境相结合,例如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利用这些诗词歌赋来进行设计。对于传统的园林艺术设计当中积极的一面,应该积极传承,特别是对于诗词歌赋方面的传承,一直是我国文化建设和我国传统美学的宝贵财富。对于古典园林当中山水之间的意境,以及古代绘画方面的艺术手法,应该进行传承和创新。利用合适的方式对园林景观设计进行有关的融合。在将不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同时,需要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不能在闹市或者学校等地方设计一些温馨美丽的画面,园林设计需要与现实相结合,这需要有关的设计人员进行一定的关注,还有诗词当中的留白艺术。有些暂时不需要进行美学设计的地方,可以进行适当的留白处理。当然,园林设计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对于远近高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对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或对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主要部分和核心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研究。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公共:表示国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有较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表示一个众人的事务领域。 行政:处理事务、指导或监督执行、运用或引导。本质上包含为……服务的含义;管理: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控制事务的过程,照料或看管。意味着控制或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公共行政学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指示办事及内部取向,更多关注的是结果(以最低成本取得目标)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所有组织管理都包含合作团体的活动; (2)所有大型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B、差别: (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没有更多有效运作的诱因。(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私人组织中,权威和责任划分比较清楚;公共部门对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寻求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与私部门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复杂的政府活动,公共管理也在政治环境中运作。 3、“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概念 (1)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040-园林美学论文

园林美学课程论文古典园林中的山水画之美 姓名: 班级: 学号:

古典园林中的山水画之美 摘要:凡属中国式园林都或多或少地具有“画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绘画的原则。童寯先生曾说过,“中国造园首先从属于绘画艺术,既无理性逻辑,也无规则”。他还说,“一座中国园林就是一幅三维风景画,一幅写意山水画”。中国画与中国园林有着不解之缘,尤其是山水画对园林的影响更为直接深刻。历来的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蔚然成风,不少园林作品直接以某个画家的笔意、某种流派的画风引为造园的粉本。不仅仅园林的创作,甚至品评、鉴赏也都参考于绘画。两者之间的关系历经长久的发展而形成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传统。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画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是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更是立体的画。同样,山水画在中国古典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山水画的兴起与发展为古典园林的建构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典园林又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它们相互影响,互相渗透,都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宝库。 山水画的立意、构图的要领和原则,为园林的构思、布局、色彩等提供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都使园林与诗画的结合更为紧密,使造园艺术另辟蹊径,臻于新的境界。同时,我国许多园林均由画家、文人参与主持设计,如南宋的俞徽,明代的文征明、计成、石涛,清代的张涟等,皆擅长绘画又兼及造园,他们深谙造园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关系。因此在园林创作中,历代山水画论不仅对绘画起了理论指导作用,对中国传统园林风格的形成也具有巨大影响。例如,吴县文震亨的《长物志》将山水画原理运用到园林设计中,见解独到。明末计成的《园冶》一书在造园基本技法与理论的论述中,也强调了诗词书画对园林的影响。由此可见,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基本上是循着山水画的发展路线而发展的,山水画的美学意境深深地融入到了古典园林中。 一、山水画家与古典园林 中国山水画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此时的山水画虽然是作为人物画的附庸,但魏晋文人却从中找到了精神归宿,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追寻山水旨趣。在理论上,嵇康、阮籍发明了“卧游”山水的方式,从画中体会山水旨趣;宗炳提出了“应目会心”、“应目感神”、“神超理得”的视觉理念,促进了山水画的独立和发展。在实践上,山水画家设法在自己的处所营造出山林的景象,以求山林野趣、田舍风情,于是大批以意趣欣赏为主的私家园林纷纷涌现。这是古典园林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私家园林很多,其中著名的戴宅园,名噪一时。 入唐以来,人们对大自然山水风景的构景规律和自然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山水画迅速发展,并形成以王维、李思训为代表的不同流派。与此同时,园林也在这一时期进入成熟期。这时山水画家开始有意识地把画融入园林之中,山水画无形中开始对园林建造起了引导的作用。这在私家园林里表现得尤为明显。王维的辋川别业是这一阶段的代表。辋川别业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因势而造,处在可歇处、可观处、可借景处,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一如淡雅超逸的山水画卷。 北宋时期画家辈出,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画卷,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唐的《烟岚萧寺图》。从他们的画中都能看到园林的雏形。宋代的造园活动实际上是按文人画家的境界营造出一种可游可居的山水园林。

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e11245223.html, 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探讨 作者:赖常华 来源:《广东园林》2014年第05期 摘要: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的重视,园林景观光环境建设项目日益增多,而随之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针对现阶段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对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进行试探性研究并提出几点要求,以提升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水平。 关键词:景观设计;光环境;园林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5-0000-00 收稿日期:2014-03-10 修回日期:2014-04-10 Abstract:With the attention to the urban environment quality, more questions are exposed with the increasing landscape ligh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s. Via analyzing pres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rban landscape lighting environment, the paper makes some tentative analysis to urban landscape lighting environment design, discusses the requests of landscape lighting design,which will do help to design theory and the thinking of practice of the city landscape light environment.

第7章 优秀园林作品赏析

第7章优秀园林作品赏析 本章知识点 ●北京颐和园的概况、造园布局、造景理念及技法、主要景点及景观特色。 ●苏州留园的概况、各景区的布局及主要景点。 ●北京万春园的概况、立意构思、整体布局及造景特点。 ●广州粤辉园的概况、设计原则、总体布局及造景特点。 本章学习目标 ●从园林概况、设计原则、立意构思、造景布局及特色等方面赏析以传统造 园技法为主的园林作品,进一步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立意、整体布局、造景 组景的技巧。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中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是东方园林的代表。它讲究“因地制宜,随势生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以“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及“天人合一”等为设计理念,文化内涵更是深藏其中,耐人品味。作为现代园林工作者,很有必要在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丰厚遗产在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推陈出新。 本章选择四例以传统造园技法为主的古典园林和现代作品,分别从造园概况、设计原则、立意构思、造景布局、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介绍。 7.1北京颐和园 一、概况 颐和园原名清猗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的西北郊,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万寿山原名瓮山,属燕山支脉;昆明湖原名瓮山泊,是瓮山前一湖泊,是元代京城(大都)的重要水利设施。乾隆时期,全国皇家园林的兴建达到了鼎盛时期,乾隆在对已有的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进行改扩建的基础上,又在这四座御园的中心位置建造一座起统领作用的皇家园林,并取名为“清漪园”。瓮山改称“万寿山”并一直沿用至今,瓮山泊则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

练水军的故事而改名昆明湖。始建于公元1750年(乾隆十五年)的清漪园,建成后使北京西北郊绵亘数十里的皇家园林连成的一个整体,称“三山五园”;清漪园则成为清朝重要的行宫。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光绪十二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和其它款项重建,并于1888年取“颐养冲和”之意改名为颐和园。颐和园是以山水风光为主要特色的皇家园林,堪称我国古典造园艺术的瑰宝。 二、造园布局 颐和园占地约290公顷,周长8千米,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有不同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三千余间,构思巧妙,富有特点,集中了我国园林艺术之精华。按自然地貌可分为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景区;按功能则可分为政治活动区、生活居住区和游览区三个区域。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殿为中心,肃穆严谨,慈禧晚年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垂帘听政;生活居住区以玉澜堂、乐寿堂、宜芸馆为主体,庭院重重、回廊曲折;游览区则是全园景物的精华,以万寿山为中心,分为前山、后山、南湖、西湖几部分,是当时统治者的游憩之地(图7 – 1,图7 - 2)。 图7 - 1 万寿山前山全景(中为佛香阁)图7 - 2 万寿山前山中路鸟瞰昆明湖

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蔡立辉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公共管理大于公共行政。 2.公共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