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纸质媒体的战略转型方向

浅析中国纸质媒体的战略转型方向
浅析中国纸质媒体的战略转型方向

浅析中国纸质媒体的战略转型方向

目录

1 引言 (1)

2 中国纸质媒体的危机与发展 (2)

2.1中国纸媒的危机现状 (2)

2.2.1 认清我国报刊市场特征,增强发展信心 (2)

2.2.2 深化改革是应对挑战实现报刊发展的最大机遇 (3)

3纸质媒体的战略转型事例 (5)

3.1 解放报业集团的转型选择 (5)

3.2 媒介融合下的南方报业集团转型 (7)

3.3 家庭期刊转型再创发展新优势 (8)

4纸质媒体转型的战略方向 (9)

4.1 纸媒必须以创新求生存 (9)

4.2 纸媒应该与新媒体寻求共生与和解 (10)

5 结束语 (11)

1 引言

全球金融海啸对纸媒的广告经营进行无情的扫荡:受危机冲击最严重的房产市场令房产广告萎缩,而生产链条庞杂的汽车业更是受影响巨大,虽然保健品广告和教育培训广告受到的冲击不大,但由于广告主没有需求,而消费者更无力消费,分类广告市场快速走向低迷,诸多因素使得纸媒生存迅速进入寒冬。为了保持规模与利润水准,部分纸媒被迫降低品位,刊登更多的商业软文与不堪入目的低俗广告,更有甚者,进行各种各样怪异的“广告主最青睐的媒体”评选之类的活动,企图用自制的“权威性”来吸引寥寥无几的广告主。

国外的景象也不尽如人意:美国最大的报业公司甘奈特的市值近乎缩水一半,而第二大报业芝加哥论坛报业集团已经申请破产,纽约时报将自己的办公大楼抵押出去还债,新闻周刊裁员;日本讲谈社的现代杂志在2008年12月停刊,世界传媒业哀鸿遍野。金融海啸激化下,纸媒衰退趋势不仅愈来愈明显,而且呈加速态势,这使得业界人士惊呼:纸媒似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竞争对手”的说法取代了温情脉脉的“兄弟媒体”关系,一时间,中国纸媒市场剑拔弩张、硝烟弥漫,从“残酷”到“惨烈”,纸媒大战不断升级。

到了今天,无论是区域报纸还是专业报纸,似乎进入了一个竞争平台期,呐喊厮杀的尽头不像前两年那么猛了,但是报业竞争远未到尘埃落定的时候。实际上,表面上风平浪静的背后,正在酝酿着一场新的、更大的变革。

首先,以都市类报纸为代表的同质化竞争已经发展到极致。竞争的激烈程度取决于产品的可替代性,利润水平取决于竞争激烈程度,高度同质化的市场格局使媒体暴利的神话逐渐破灭,资本的耐心一再经受考验。可以预见,在未来两年,一大批同质化竞争的都市类报纸将结束“烧钱期”,选择生存还是死亡。

其次,报业分化现象日益严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报纸经历了风雨,锻炼了体格,也有些报纸已经是极度虚弱,苟延馋喘。从近两年管理层的政策趋势来看,对弱势媒体的行政保护力度越来越弱,它们走进市场边缘进而被市场淘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一些市场强势媒体已经不甘于仅仅报道些杀人放火、风花雪月,它们正在努力对更多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另外,网络媒体的长期冲击显山露水。最近一次世界报业大会上欧洲专家基本达成共识:世界报业末日来临。美国一位学者更是算得清楚: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这主要“归功”于互联网的冲击——青年人都上网去了,不看报纸了。在整个世界纸媒行业衰落形势下,中国纸媒能够“一枝独秀”吗?有多少后法优势可以利用?

2中国纸质媒体的危机与发展

2.1中国纸媒的危机现状

近几年,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使新闻从采集、制作、发布到接收终端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导致了全球股市的跳水,资本游动的不确定性让中国大陆刚刚进入资本市场的传媒业也感受到了寒意,使传媒业的投融资面临深层次的困难。金融危机影响最深的是金融业、制造业、房地产行业、汽车行业和通讯业,使得过度依赖这些行业广告的报纸、相关杂志也陷入经营困境。而新兴媒体的发展形势却日趋翻新,随着手机报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手机电视的发展也呈一日千里之势,另外还有楼宇电梯间电视、公交移动电视、3G技术……20年前人们闻所未闻的新媒体正大行其道,传统纸媒的优势正被逐渐蚕食。2009年初,美国出现了一份由博客文字组成的印刷报纸,又给新媒体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给传统纸媒普遍需要编辑和记者采编新闻的模式巨大的挑战。面对新媒体的强势挑战,传统纸媒郑重地考虑转型之路更加迫在眉睫。

2.2 中国纸媒的未来发展与机遇

2.2.1 认清我国报刊市场特征,增强发展信心

我国报刊市场是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市场,目前仍然充满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我国的出版总量每年仍在平稳增长。据2008年统计,我国报纸达1943种,平均期印数1.97亿份,总印数437.99亿份,总印数与上一年相比增长3.17%;期刊9821种,期刊总印数是30.41亿册,总印数与上一年相比增长6.62%,100万册以上的期刊有20余种。从报刊出版总量增长的具体情况来看,地市县区域性报纸连续几年呈增长势头,平均期印数增长为14%以上,而且总印张和总印数连续两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第二,近年来面向大众的生活消费类期刊呈上升趋势。在我国9821种期刊中,生活消费类期刊已经达到1000多种,但这一比例仍然不适应当前期刊细分化、分众化的发展需求。按照国际期刊业发展的规律,当GDP处于1000~3000美元时,社会的中产阶层会成规模地出现,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化会导致传播市场从同质化的共性需求为主导,向分众差异化的的信息需求和文化选择为主导转变。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橄榄形的社会结构,但是这一个阶

层的期刊需求市场已经明显显现。特别是随着我国持续20多年的GDP增长超过9%,人均超过1000美元,受众需求呈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主流读者日益清晰的现状符合国际期刊业发展的规律。与新的需求市场形成相适应,近年来时尚类、健康、情感类期刊呈明显上升趋势,例如湖北省近几年来连续创办了几种大众消费类期刊都是短期内成效明显的。知音传媒集团的《打工》三年内的期发行量达60万,《漫客》发行量达到百万。《特别关注》今年6月份的期发行量突破300万份。可以预见,未来10年到15年将是我国期刊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第三,报刊业的发展还远远没有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我们知道报纸的千人日报拥有量是联合国衡量一国的社会文明和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上衡量一国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我国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千人日报拥有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我国千人日报拥有量的平均水平不足90份,距离国际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108份还有相当的差距,而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千人拥有日报量不足50份。根据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10年要实现日报千人拥有量90份,这预示着我国报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分析报刊业发展的现状和潜力,对我们增强信心,把握发展机遇、寻求发展途径十分重要。

2.2.2 深化改革是应对挑战实现报刊发展的最大机遇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几家著名报纸有的先后停刊,有的以破产保护或大量裁员方式应对危机,欧洲、亚洲的一些报刊也出现了发展上的困难。这些对国内报刊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我国报刊业的市场和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区别,面临的困难和国外报刊业也不在同一层次上。首先,美国报业历经上百年的规模化发展和运作,市场已经相当成熟,甚至可以说已经发展到接近顶峰状态,而我国报刊业的市场尚处于开发和培育的过程当中。其次,综合分析我国报刊业目前发展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不难发现2008年报刊业最大的压力并不是报刊发行和广告收入的减少,主要是新闻纸涨价带来的巨大的压力,特别是2008年几次重大的新闻报道增加了报刊的印刷成本,总之是报刊经营成本加剧的压力。进入2009年以来,根据我们对39家报业集团和3家期刊集团进行的一季度收入状况调查,今年一、二月份一些主要报刊广告下滑大约在15%~20%。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整个第一季度,特别是一、二月份全国的广告投入也相对减少,且传媒业广告的收入整体都在减少,所以报刊业的广告下滑也属于正常范围。那么报刊业的危机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危机既在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特别是以外向型

经济为主的一些省市的媒体受到的直接影响更大;也在于新媒体对广告市场的分流,但是这些只是报刊业在发展当中遇到的新的挑战,更重要的危机还是来源于我们自身,来源于阻碍报刊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当前,计划经济时期“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所带来的源动力已经走到了尽头,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对报刊出版单位非市场化的体制机制产生了巨大的后推力。报刊出版单位产权虚置缺位,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和服务主体,出版资源行政化配置造成报刊业布局分散、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合理,致使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内容同质化、经营粗放、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等问题十分突出。而金融危机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报刊业的风险和压力,导致报刊业发展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适应,与增强国家综合软实力提高国际地位的战略要求不适应,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新需求不适应,因此,深化报刊业改革将是我们全面推进报刊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我们知道,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年的路程,今年将是新闻出版业改革的关键年,也是报刊业深化改革全面起动的重要一年。按照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政策要求和报刊业发展的实际,报刊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是构建报刊业市场经营和公共服务的两大主体。今年报刊行业要研究确定公益性报刊的分类标准,着力推进公益性报刊深化内部改革,剥离公益性报刊的经营性资产,实行事企分开,进一步明确国家扶持公共服务的政策,构建公共服务体系,规范公共服务产品质量和服务行为的考评制度;同时要全面完成经营性报刊出版单位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新型的经营主体。按照经营性报刊转企改制分三步走的部署,第一步要在今年全面启动经?营性报刊的转企改制。第二步是推进报刊企业实行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三步是推进经营性报刊整合资源、兼并重组,实现集团化、专业化发展。

第二是推进报刊业的联合重组、集约化发展和集团化建设,加快培育新闻出版传媒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支持拥有多家新闻出版单位的地方、中央部门和单位整合出版资源,组建出版传媒集团公司。鼓励和支持业务相近、资源相通的新闻出版单位,按照优势互补、自愿结合的原则,跨地区、跨部门组建出版传媒集团公司。鼓励和支持中央部门和单位的新闻出版单位在财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牵头组建专业性出版传媒集团公司。鼓励和支持中央和地方国有出版企业对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出版单位进行联合重组。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参与出版传媒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同时大力培育一批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专、精、特、新”的现代出版传媒企业。积极支持条件成熟的出版传媒企业,特别是跨地区的出版传媒企业上市融资。

第三是大力推进报刊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传统报刊业向多媒体、专业化、集团化的现代传媒业转型;推动报刊科学化规范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科学的报刊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同时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报刊业改革的政策,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继续给予新闻出版业在税收、进出口、人员安置、资源倾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新闻出版业解放生产力,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进而不断深化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尽快推动报刊出版单位成为市场主体,加快报刊出版单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推动报刊业做强做大。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报刊媒体的现状是可喜的,虽然危机重重但不乏机遇所在。我们现在应当做的就是要认清报刊业未来发展的态势,应对挑战庄主机遇,适时进战略化转型,进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3 纸质媒体的战略转型事例

中国报刊业长期以来所依赖的发展路径和传统优势,被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多打破。如何快速从激烈竞争的市场上脱颖而出,占据统领地位,在激烈的淘汰竞赛中迅速守住江山,是我国当今报刊业迫在眉睫的问题,由此可看出,战略转型势在必行。

3.1 解放报业集团的转型选择

在现今的报刊业发展的态势下,解放集团也开始了一个被过度挤压状态下的逃离和奔跑。他们主要做了几点:

1、发展了手机报、电子报、电子杂志和公共视屏,在代表报纸未来可能的替代方式的新媒体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

2、积极进行包括三幢办公楼和一幢五星级宾馆在内的地产项目建设,总面积达到十多万平方米,以期在未来几年通过出租使用能够获得可观的现金流。

3、进入上市公司,打通融资渠道。同时,在本月底将成立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作为董事长单位的中国第一个文化产权交易所。

解放报业集团通过提升自己未来的对冲能力,努力去设立一种反周期杠杆,从而避免下滑,争取报业新的增长。

在对外关系合作方面,解放集团积极寻求多元联合。他们曾经倡导组建报业

集团内容联盟,以提升报业向互联网低价提供的内容价值。但是因为不能摆脱“囚徒的困境”的效应制约,这个联盟最终未能成功。但是这并不妨碍解放集团向互联网学习和与一些成功的门户网站进行必要的合作。为此,解放集团与新浪结成了战略联盟,同时与搜狐和腾讯进行多种形式的项目合作。在轻资产撬动重资产的理念推动下,他们还广泛地、多种形态地与民营企业进行合作,在参股不控股的模式中,充分利用民营企业的市场运作经验和能力,推动新媒体发展。

经过努力,解放集团最终实现了非线性的增长,体量规模有了指数性扩张。集团从2005年开始保持每年14%以上的增长,净资产从2005年的17亿增加到2008年的33亿,总资产从22亿增加到66亿,这还不包括集团所拥有的新华传媒现有股份市值30多亿。该集团的资产形态进一步完整,除了拥有地产和传统广告收入这些实体资产外,还发展了虚拟资产形态,也就是上市公司的融资通道,以及即将拥有的产权交易平台。他们的资产结构进一步合理,建立了成熟期资产、发展期资产和具有潜力的发展期资产的平衡布局。每一种资产都有赢利和衰退的过程。

在努力延缓广告收入下滑的同时,解放报业集团借助新媒体,探索信息资源在报业集团的不同介质中实现优化配置,提高信息的产业运行效率。通过媒介资产和媒介融资工具的证券化,让资源配置以证券化的方式进行,使报业集团的业绩开始与市值挂钩,经营性资产进一步接受市场监管,预期性的融资能力有了增强,并且不断增大与未来项目对接的可能。他们还将通过文化产权的交易,借助资产价格和价值背离的特性,设法套取资产在增值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利润。

这就是解放报业集团在近四年来面临的现状、采取的对策和取得的结果。目前,该集团正在继续借助由于需求下降造成的资源价格下跌带来的优势。资源价格下跌给正在发展地产项目的解放集团带来巨大的商机,降低了建设成本。同时,他们也在准备借助政策性的优惠支持,筹划集团下属各张报纸的转企改制。

中国报业正在经历的选择,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选择。这是因为过去完整的报业产业链已经越来越受到高成本的挤压,既有的商业模式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破碎,报纸被阅读和消费的唯一性、重要性、不可替代性已经大大降低。为此,报业面临着必需的改变。

解放集团目前正在考虑的选择主要包括:

1、战略选择。在经历了战略准备和战略布局阶段以后,解放集团现在进入战略推进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们力求通过平衡不同资产、不同传播形态、不同收益之间的关系,去获得新的增长。

2、机制选择。过去的发展变化过程没有触及机制。现在要想办法通过转企改制,让集团有限的资源进一步向优秀生产力倾斜。这里说的优秀生产力,主要

是指人才,即人的先进思想、观念和做事的能级。

3、方式选择。主要是指为了推进效率最大化而加快联合的方式,包括内合资源、外合体制、竞合优势、市合机制等。

4、形态选择。过去,报纸既做内容又做介质。在新的形势下,有些报纸可以尝试做非介质的内容提供商,或者尝试做内容的在线传播,通过扩大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向互联网学习,加强传播的互动功能,重视对终端接受的反馈。

5、使命选择。通过集团健康的事业发展,支持帮助现有的报纸回归新闻真实和公正的本质,让报纸能够真正对读者负责,而不是对广告商负责。

经济规律是最独特的规律,就是当人们自认为已经搞清楚规律的时候,规律又发生了变化。目前我们还不清楚,怎样把经济下滑的后果和新科技带来的长远变化区分开来看。未来几年报刊行业必须对各种选择进行判断和平衡,把纸质媒体和在线内容结合起来,让网络带来的增长能够弥补报纸衰退带来的亏损,同时在各种资产功能的互补中尽可能获取收益的优化。

3.2 媒介融合下的南方报业集团转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介形态的出现和发展,一方面各媒体之间的融合趋势加快,另一方面新媒介为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转型已经成为南方报业集团不得不做的战略决策。

一是在战略方面,报业集团要想真正做强做大做优就必须进行跨区域、跨媒体、跨行业的扩展。集团2003年和《光明日报》合作以后,2006年又与《新疆日报》进行了合作,2007年与云南出版集团合办并控股《云南信息报》;在跨媒体发展方面,一是跟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进行了深入的合作,二是抓住了廊坊网进行资源整合,建立新型媒体形成创新统一的传播平台;在跨行业经营方面,通过发挥品牌传播优势,尝试多渠道跨行业的延伸业务经营,在物流、房地产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二是在管理体制转型方面实现了从报办集团向集团办报转型。2005年,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转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建立了合理的科学管理体制。一是通过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南方报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二是以机制为突破口,成功打造了有利于集团战略的沟通和合作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二级单位发展制度,构成符合报业发展趋势和现代企业集团要求的控制有序、分管有制的体系。

三是在发展模式转型方面,从内变式发展模式向聚合式发展模式转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方报业施行多品牌发展战略,打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品牌媒体。目前集团通过长时间的认真系统的总结调研和思考,提出了聚合发展的模式,

通过集团下不同品牌形态的聚合,希望将南方报业打造成为数字化时代国内实力最强、成长性最好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发展的媒体集团。

四是在增长方式转型方面,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一是调整经营理念,初步实现了从规模经济到影响力经济的转变;二是有效地整合资源,杜绝重复建设;三是全面推进预算管理制度,实行动态审计,保障了资金链健康运作;四是积极推进报业战略性重组,加大资本运营力度,推进集团的科学发展;五是坚持循序渐进、统分结合、市场导向、利益共享的原则,整合内外部资源;六是不断建立健全融资管理体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加快向资本市场进军的步伐;七是完善创新管理体制,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南方报业集团在战略转型中,倡导并实施媒体多品牌战略。南方报业的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品牌媒体创新力量。”

3.3 家庭期刊转型再创发展新优势

中国期刊业在受到新媒体的压迫以及自身问题影响的时候,家庭期刊集团为改善现状,寻求发展空间,开拓自身的发展之路。

策略一:强化创新意识。期刊的创新首先要从内容开始,主要体现在栏目设置、文章题材和表现形式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提高。其次是发行和广告营销模式的创新。在发行上,他们将细分客户作为工作重点,通过举行讲座、专题介绍、派赠样刊海报、合一征订、向基层发行渠道加大推介力度等多种促销形式,稳住了发行量。广告经营则抓紧对《家庭》媒体经营力量的整合,首创与客户的区域合作、销售分成合作的新模式,同时对广告经营策略进行战略性、阶段性的调整。

策略二: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面对金融危机,家庭期刊集团在坚持原有多元化的经营上,积极引入战略合作伙伴、社会资本和先进的运营理念,实施跨媒体、跨领域的发展,打造新的盈利点。网站积极开展在线订阅、网上阅读,与龙源期刊网合作的《家庭》杂志电子版、与广东省电子邮局合作的“家庭邮政购物网”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初网站又推出了手机杂志项目。

策略三:深化机制体制改革。2008年6月,家庭期刊集团的转制工作方案和公司章程获得了省政府的批准,成为广东省第一家成功实现改制的期刊单位。根据这个方案和公司章程,集团又着手改造公司组织架构,成立了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并于同年11月正式挂牌成立家庭期刊集团有限公司。实践证明,实行机制体制改革、构建现代企业运营机制,有助于建立高效率、有活力的内部组织系统,保障集团内部的高效运作,集聚和壮大发展能量。

策略四:实施有效成本控制。金融危机爆发后,该集团上下大力倡导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科学开支的理念,同时按照抓源头、抓大头、抓长效的思路,对

纸张、印刷、人工、稿酬等几项较大的成本费用,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进行合理压缩、调整,并以集团归口管理、使用有责为原则,对所有的预算项目进行二次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和子公司,并实现分管领导成本核算责任制,确保成本预算目标的完成。

策略五:加快数字化探索步伐。为开拓数字出版的创新模式,家庭期刊集团正在进行网站的升级与改造,将增设许多功能,如在线阅读杂志、电子杂志、视频、在线心理健康咨询等。

4 纸质媒体转型的战略方向

通过上一章对于解放报业集团、南方报业集团以及家庭期刊集团的转型战略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报刊转型的战略方向首先是报业的创新问题,报业是报业集团的产业支柱,也是进行各种产品延伸、构筑大产业的基础。中国报刊市场的发展空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提高集团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对手当中找到份额;二是避免同质化,办出自己的特色。其次是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新媒体寻求共生与和解。如果硬去与新媒体一教高下,最后衰败的只有现在势力衰弱的报刊行业。

4.1 纸媒必须以创新求生存

不同的传媒形态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也有各自不同的劣势。一种媒体的兴起,可能会对其他媒体带来一定冲击,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媒体的穷途末路。正如电视媒体刚出现时,有人预言广播和报纸将会被取代,而事实上,广播和报纸都非常稳定地拥有着自己的听众和读者,几大媒体“相安无事”、共同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样,新媒体的发展,也可能促使纸媒等传统媒体借助支撑在新兴媒体后台的新技术,寻求到自身腾飞的契机。

首先,办报人必须寻求办报理念上的创新,使纸媒的优势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渴望了解更多的信息,但同时人们也渴望了解更详细、更权威的信息,这便是传统纸媒的优势所在。第一,纸媒的办报理念应该是不求最快,但求最细。因此,报纸也没必要去与新媒体拼抢时效,而应该不惜版面、不惜人力,在“细”上下工夫、做文章,最终掌握新闻的第一解释权;第二,纸媒的办报理念应该是不求全面,但求权威。人们除了依靠传媒获得新闻信息,还有依靠其娱乐和获取观点的需求。网络以信息快捷取胜,电视有着不可替代的娱乐功能,而对新闻事件的深刻见解,人们依然对报纸有着很高的期望值,这也是很多电视台的“读报节目”走红的原因,也将成为报纸应对其他媒体竞争的利器。

其次,纸媒要寻求办报内容上的创新。第一,细分市场是纸媒内容创新的前提条件。纸媒应该深入细致地分析和了解个性读者的需求,准确定位自己的读者群,确定最合适的目标市场进行内容供应,实现读者阅读需求和报纸内容供应的最佳组合,为实现报纸的内容创新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第二,报道策划是纸媒内容创新的核心。报道策划在任何一家报纸的发展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个性化的策划往往会更多吸引读者的眼球;第三,板块设置是纸媒内容创新的形式视角。内容和形式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报纸内容决定报纸形式,一定的报纸内容需要通过合适的形式进行表达,一定的形式也需要合适的报纸内容来填补,报纸形式是报纸内容的重要体现。专版、专栏和专刊是报纸中专门报道、深入阐述某一特定内容、特定事件、介绍各种知识、阐发理论见解的版面形式,是最能体现报纸内容特色的个性化板块。因此,设置个性化的专版、专栏和专刊是从形式变换探讨内容创新、撇开报纸内容来探讨内容创新的一种新的创新视角,是新媒体环境下,创新报纸内容的重要补充手段。

4.2 纸媒应该与新媒体寻求共生与和解

2009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22.6%,国家CN域名数达1357.2万,这几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第一。慧聪媒体研究中心的监测显示,2005年3月是中国报业的分水岭:广告月增长率同比增速开始呈现下滑趋势。新浪2008年的财务报告显示,新浪2007年净营收3.696亿美元,较上年度增长50%。

这些数据在某种意义上给纸媒敲响了警钟,不可否认,未来新媒体还将呈现出爆炸式发展。随着3G时代的到来,媒体环境和格局还将发生更大的变化。在这场媒体变局中,纸媒的传统强势地位将被从根本上动摇,市场蛋糕可能会越来越小。在这样一个历史交叉点上,纸媒为了将来的生存,不得不重新考虑与新媒体的关系定位。而这种共生共荣也有其存在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共进退的。虽然新媒体的发展方兴未艾,但是它们的信息来源最多的还是来自纸媒,有的网站甚至就是纸媒的翻版,吸引眼球的同时并不能吸引人们的心灵,而纸媒对新媒体也始终是“爱恨交织”。在一些大的纸媒与网站博弈的同时,却有很多都市报等小媒体愿意无偿提供内容给网站转载,以扩大其影响力。许多纸媒在版权收益和扩大影响之间矛盾挣扎,对于网站转载欲拒还迎。

不管怎样,在我们国家还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时刻,纸媒与新媒体的博弈注定还会继续,实现双赢是一种最理想的结局。正如新闻出版总署某官员所说,

报纸和网络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关系,未来应实现互利互惠共赢。

总之,随着媒体结构的改变,传媒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调整、重组和转型势在必行。在新旧融合中,纸媒要深刻认识自已所处的发展阶段,并调整相应的策略,同时认清整个新媒体的发展大势,才有可能处于不败之地。

5 结束语

当下纸媒虽然呈现衰败之势,但这类型媒体的受众手中还握有影响世界的财富和权力。显然,当今握有财富与权力的阶层依然有阅读报纸的习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全球财经纸质媒体依然是公司高管、金融巨头、政界精英的首选。只要纸媒受众依然能够具备调配世界资源的权力,纸媒就拥有不可替代的市场。当然,纸媒内部也有诸多不同的形态,综合性观点大报、杂志、都市报、行业报、地方性报纸、商业DM等,形态的不同决定其独特的业态,其内部也是大浪淘沙,当中以握有财富权力为主要目标受众的顶级高端专业杂志与报纸自然会长久存在。

同时现在人们的需求依然在不同层面展开,传播信息依然是纸媒的功能之一,不可能被新媒体完全替代,人们对报纸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必须指出的是,认为纸媒必将灭亡的观点,实际上是将人们更多、更细化的需求掩盖在接受信息的单纯需求之下了。比如,人们穿衣服是满足遮盖身体、取暖的需求,这种单纯需求下面还有诸多其他需求:喜欢穿牛仔的、喜欢穿军装的、喜欢穿休闲服的、喜欢穿西服的,这些不同的需求如果都被简单划一地放在穿衣服之中,而忽略其内部多样性就无法令人信服。同样,纸媒作为诸多媒体的一种形态,它在满足人们对传播功能的不同偏好中依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纸媒衰退归衰退,但它不会从人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

其实对于纸媒的现状,可怕的并不是对新媒体的恐惧,而是经营者丧失重新认识纸媒的机会,进而丧失信心。平面媒体如果不能认清自身的处境,而是一味地跟风,就可能丧失了报业前辈们拥有的自信心与能力。平媒在互联网时代生存,就必须把自己变成集聚受众注意力和资源的网络平台,并加以有效表现,而把互联网用好,则是如虎添翼。中国纸媒市场已经进入加速集中化的阶段,类似于美国的一城一报的市场格局不再遥远。

对于纸质媒体来说,不必为了是否会被新媒体替代所担心,真正需要面对的议题与挑战是:如何进一步整合新媒体,加速内容创新,提升自身产品质量品质,以期快速从激烈竞争的市场上脱颖而出,占据统领地位,在激烈的淘汰竞赛中迅速守住江山。这才是经营传统媒体需要的心态与路径。

中国外交战略

中国外交战略 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差不多原则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进展观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断,爱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 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洁净房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洁净房子再请客”,是指:往常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努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显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布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我们不仅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同进展中国家,也要同发达国家进展友好合作关系。如何处理意识形状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咨询题。邓小平同志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大局动身,明确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紧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动身”,“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状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咨询题和处理咨询题”。(12)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中的意识形状咨询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所谓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状差异

浅谈中国周边形势及未来外交战略

浅谈中国周边形势及未来外交战略 13XXXxxx1班 xxx 2013111111111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美国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周边某些小国在美国支持下牟取暴利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绵长的边境线和海岸线使我国成为地缘环境最不乐观的国家之一。今天的中国,周边安全局势不容乐观。以下我将对近年来中国周边的形势和中国未来数十年的外交战略定位做一次简要分析。 一、中国周边形势 1、南海争端 近年来,南海问题持续升温,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总体上看,南海安全局势基本上处在可控范围之内,但仍面临各种严峻的挑战。南海岛礁被周边海洋邻国蚕食,各种矿藏资源被周边国家盗走,域外强国介入南海争端,南海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多年来,越南在南海岛礁修建违章建筑,疯狂扩建,是侵占盗窃我国南海利益最多的国家。2014年,我国“981”钻井平台在南海开展勘探油气资源钻探活动,越南出动了大批船只,冲撞中国在现场执勤的护航安全保卫公务船,非法干扰中方作业。越南甚至出动了水下特工“蛙人”,在水下大量布放渔网、漂浮物等障碍物。越南的野蛮行为严重危及中国南海维权执法人员和“981”钻井平台的安全,严重破坏了南海地区的航行自由与安全,给地区和平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此外,侵占南海利益较多的另一国家是菲律宾,采取多种手段染指黄岩岛。多年来,菲律宾海警强登中国在南海作业的渔船,抓扣中国渔民,公开挑战中国,掠夺南海利益。2012年,中菲黄岩岛对峙期间,菲律宾策划全球反华示威活动,制造反华舆论、拉拢美国介入、单方面将黄岩岛问题国际化,不断侵犯中国主权。 2、朝鲜核武器 2016年1月6日上午,朝鲜第四次核爆举世震惊。其实,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开发核武器,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实行检查。朝鲜则宣布无意也无力开发核武器,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由此爆发。所以,朝鲜说,它的威胁来自美国,所以它拥核是“迫于无奈”。其实,朝鲜的核遏制力只是用来讨价还价的筹码,并非什么保卫主权和生存权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正是如此,朝鲜在安全上所以更倾向于发展战略武器能力,而不是依赖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军事合作关系,何况,两国对朝鲜核武器发展政策的影响力极其有限。 再看看第四次核爆后朝鲜发表的声明:自主权不受侵害下不会用核武器,自主权不受侵害的情况下不会使用核武器,此次氢弹试验标志着“我们的核武器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其实,朝鲜这份声明意义,因为,对朝鲜来说,越是缺乏安全感,就越是存在主动出击的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国际社会对朝鲜拥核充满了担忧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真正可怕的不是朝鲜是否拥有核武器,而是它的不可控性。一个退出了六方会谈、退出了核不扩散条约、两度撕毁朝鲜停战协定,且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的世袭制国家,如何让人放得下心?因此,可以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第一课)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 ——支部书记陈世强 时间:2011年3月18日下午(大约1.5小时) 地点:五楼会议室记录人:朱剑军 参加人员:支部全体党员辅导人:陈世强 本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充分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就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

宽。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进出口经济遭受冲击,迫切需要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供给适应国内的需求,实现经济真正的可持续的增长。因此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迫切任务,如发展民族企业、调节收入分配等,这需要我们找准突破口,认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1.深刻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式和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凡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 2.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3.重大作用 一是能够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道路越走越宽。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作者:魏巍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16期 摘要: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其一定的必要性,同时也面临来自国际和国内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所以,了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内涵,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全面的分析,然后才能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做出正确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经济转型升级必要性路径选择 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内涵 当前,关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清晰、明确的界定。狭义上理解,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涉及到经济结构的优化;广义上理解,经济转型还涉及到经济体制的转轨。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中国经济转型

升级的目标和内涵,应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任务、战略和重大举措紧密联系和统一起来。以此理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就是“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其内涵可概括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是整体的、系统的、渐次的;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是转型;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速度和质量的内在统一;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潜力来自扩大内需;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来自改革驱动和创新驱动;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民生。 二、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一)适应国际经济形式要求我国必须进行经济转型升级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政治力量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演进的速度大大加快,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4%左右上升40%左右,西方国家虽然希望继续分享中国稳定发展的红利,但不愿意看到一个不断崛起的社会主义强国,因此会采取或明或暗的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如汇率操纵指责、贸易制裁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路径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路径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战略,尽管有多种路径和方式,但总体而言,就是要从传统上高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依赖大量资源能源消耗、依赖国际市场、产出大批量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制造模式,转为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驱动,结合服务与商务模式创新,面向国内国外市场、产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产品的制造模式演进。 从当前已经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模式并结合未来的世界制造趋势而言,中国制造的升级路径,就是沿着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最终到物联网的模式演化路径。 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简而言之,就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一种制造与服务互相融合促进的制造模式,具有资源整合、促进创新与价值增值的特点。国内学术界研究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并提出服务型制造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最终在国内取得共识并上升为国家制造战略的主要方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将服务型制造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2016年8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为整个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进行了具体规划和指导。 从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而言,服务型制造的产生离不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转变,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与制造业产生了三个深刻的变革:一是整个世界经济逐渐向服务经济演变,进入到服务时代,发达国家服务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普遍占到70%以上;二是制造业本身的充分服务化,世界制造五百强企业中服务环节所产生的收入占到了整体收入的大部分;三是消费领域的变化,顾客不再满足于大批量生产的一致性产品,而是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差异性的产品,同时希望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因此,在这种趋势下,原有工业时代典型的大批量同质规模化生产的模式,被重新组织、高度柔性化从而提供个性化差异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新的产业模式所替代,这就是服务型制造模式。 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通过企业之间增强服务而带来的相互耦合关系,重新组织全产业链的设计、研发、生产、配送等资源,从而更有效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服务与制造的结合,充分鼓励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融合促进,从而激发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技术创新;三是通过不断加强服务环节,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制造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共享制造 服务型制造的提出和其思路,主要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前期,更多通过对现实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外交也在探索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形成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果断地把国家的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如今中共中央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这两个大局出发,在“和平与发展”的表述中加上了“合作”二字,在丰富了时代观内容的同时,也为下一步中国外交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2形成了“全方位外交”的外交战略。中国外交的新战略被定义为四大块: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舞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战略相比,新的外交战略紧扣时代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真诚地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指明了未来中国外交的发展方向。 再次,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面对一度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用“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外交实践有力地予以回应。“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也是由中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决定的。 最后,构建了“和谐世界”理论。这是中国外交最新的理论创新。构建和谐世界,就要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准则,在国际事务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倡导国与国之间政治上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互相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在全球公共问题上相互帮助、协力解决。 中国外交未来的发展战略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获得了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可,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全新的大国形象。金融危机的爆发冲击了现有的国际金融和国际关系格局,各国的实力对比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中国的表现备受世界各国瞩目,外界对中国抱有极高期待。然而,这些期待和评价的到来比我们预想的要早,一些潜在的矛盾和问题被较早地提上了议程,中国外交不得不提前面对这些困难并加以解决。 当前中国外交在同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三对矛盾已经显现。 首先,在主观上,中国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存在内部冲突。目前,中国自我定义为发展中国家,但很多具体的利益又和发达国家趋同。中国在现有的国际体系权力结构中处于重要位置,但在现有国际制度结构中却处于弱势地位,中国以何种身份继续融入现行国际体系,以何种身份要求改造现行的国际秩序,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的利益,成为中国外交主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中外对中国的认知差异问题已经凸显。外国人习惯从集体的角度看中国,看到的是中国GDP总量,是中国日益增长的力量;中国人习惯从个人角度

浅谈中国外交文化

浅谈中国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国需要发展文化外交,同时文化外交的开展也会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外交的含义与历史实践 文化外交是为了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来积累了丰硕的文化成果。文化外交正是文化成果之一。文化外交实践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不会忘记两汉时张骞、班超出西域,开辟了陆路的“丝绸之路”的创举,在海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也沟通了海上文化与贸易交流,近代历史上梅兰芳的赴美京剧演出,为中美外交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1972 年的“乒乓外交”堪称中国文化外交的经典。近年以来,随着我国影响力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热”,突出表现在“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二个方面。截至2006 年9 月中国已在46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8 所孔子学院来推广中文和中国文化。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己任,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中国文化外交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从改善自身形象、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及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出发,中国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开展文化外交的经验,不断探索自己的文化外交战略。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的文化外交模式还很不完善,但中国在新世纪的文化外交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化展示、语言推广和文化交流方面成效显著。 (一)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 “文化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外交形式,是国家根据对外关系的整体工作格局与部署,在双边国家约定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内,以文化为载体,以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为手段来开展的国家公关活动。“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是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外交“文化展示与沟通”的标志性活动。自2003 年始,中国成功地举办了英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法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美国“中国文化节”(2005)、“中印友好年”(2006)、俄罗斯“中国年”(2007-2008)意大利“中国文化年”(2008-2009)及俄罗斯“汉语年”(2010)等文化年(国家年)项目,这些项目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给相关国公众带来了一次中国文化的“集中轰炸”,使他国公众在与中国文化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和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从“心灵”上感知中国,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吸引力。 文化年(国家年)对中国来说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意义。“中国文化年”项目的广泛开展,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的沟通,将中国的文化理念内化在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准则理念中。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协和万邦”的理念,不仅对中国社会本身有着内化的功能,而且,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必将为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做出贡献,起到“化天下人”的作用,这将是中国对国际社会最大的贡献。

假期荐文:中国财经媒体进化简史

假期荐文:中国财经媒体进化简史 本文作者是作者是智谷趋势(一家智库式的新锐信息分析机构)的首席研究员元淦恭,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有料到,中国财经媒体的进化在2014年遇到了近乎结构性撕裂的波折与灾难,一个又一个的媒体先驱,都受强大的不可抗力牵引到了电视屏幕,被迫逐个忏悔罪行,亲自主演并构成了当下的这幕大戏。 鼻青脸肿的狗熊忙不迭的承认自己是兔子,竟也激起了先是恍然大悟、后是痛心疾首的回声:瞧丫以前道貌岸然的那副熊样,差点还真被骗了,还以为丫真不是兔子呢!这是一个让编剧下岗并倍感自惭形秽的荒诞时代。以下是正文内容(再次强调,本文的完成时间是去年): 稍早前闭幕的财新峰会,最引人注目的消息是关于财新传媒自身。19日晚上,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宣布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CMC)入股财新传媒,CMC董事长黎瑞刚将出任财新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CMC取代浙报成为财新第一大股东,成为今年中国最引人关注的媒体转让事件。 如果说CMC这个名字让人感到陌生,她身后的发起者则都是鼎鼎大名。2009年成立的CMC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媒体及泛文化产业的大型股权投资基金,主要发起人包括上海东

方传媒(原名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简称SMG)集团控股的上海东方惠金、原文汇新民联合报业、国家开发银行等。简而言之,这是一家具有上海市官方背景的文化投资集团。 黎瑞刚何许人也?他不仅是CMC的董事长,更是中国传媒业界知名的“大佬”级人物。他是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SMEG)总裁,和人们通常所说的上海文广(SMG)相对,作为其母公司的SMEG被习称为“大文广”。这一集团旗下拥有东方卫视、上海广播电视台、第一财经传媒等众多媒体,在中国电视和财经新闻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持续推进,中国财经新闻的成长有目共睹。梳理中国财经媒体兴起、壮大并逐步分化的全过程,可以一窥中国改革的来路,或可预见中国媒体的未来。限于作者水平所限,难免有错漏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一 “文革”后第一份专业经济类报刊,出现于1978年。这份报纸的名字名为《财贸战线》。 《财贸战线》报是当时的国务院财贸小组的报纸,而参与创办这张报纸的编辑记者,多是原北京《大公报》的人员。当时,“文革”时“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还在使用。财贸系统也还在开全国性的“学大庆学大寨”会议。姚依林曾考虑新的报纸用“财贸学大庆学大寨”的名字,以配合大会召开,但因为名字太长不上口,而国务院财贸办“文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ition of China 内容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其中中国经济增长经历了三个完整周期,而每一次周期性繁荣都源于一次较大的制度改进,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这种制度的改进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而每一次制度的改进又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本文就是研究分析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得出结论: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的负面产物又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关键词 中国经济经济增长结构转型世界经济 文献综述 在对本课题的研究中,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是当前学术界比较权威和全面的,它集中分析了结构转型以及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且由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增长造成了我国的结构转型。对于总体产出增长而言,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本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达到7.1%,因此可以将之视为解释我国产出增长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的解释变量。(引用) 通过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中给出的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利用中国1952-199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我以为在中国没有加入世界经济板块,至少没有加入WTO以及成为“世界工厂”之前是可以认为一些外资和国外的某些大国的经济、政治对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影响可以降为0 或某个常数。但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组成世界经济的重要一部分的时候,世界经济的走向已然成为可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甚至可以简接来改变中国现有经济结构。在陈平和李广众的一文中,并没有把这个重要的因素加进去,同时他们拿的是中国1952-1998年的数据,虽然可以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变化,但是中国加入WTO,经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之后,他们并没有加以分析讨论。 主体内容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表1:经济普查后GDP总量修订情况 单位:亿元

中国外交战略观念的转变

中国外交战略观念的转变 王帆 【专题名称】中国外交 【专题号】D6 【复印期号】2014年04期 【原文出处】《当代世界》(京)2014年2期第17~21页 【英文标题】Changes of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作者简介】王帆,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继续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制,围绕着一系列改革的设想,中国外交战略的变革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而观念的变革也将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观念属于文化,战略观念转变是战略文化发展变化的必然反应。为了解决中国存在的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必须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谋求观念变革与创新,观念也是生产力,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民族复兴的宏愿。 观念变革的必要性 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由观念支配,既有正确的观念,也有错误的观念。英国的一位智者断言,观念对人类生活所具有的支配力量,与其中的错误程度恰好成正比。① 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发展是要跟别国比思想、比未来设想、比对于未来的构想与创意。这是最为根本的因素。 观念的创造力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中国要实现大发展必须从古代文明中取其精华,从西方文明中吸收养分,同时超越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建立起一个新的未来文明才可能真正实现。一个过去两百年贫弱的中国需要面对已经强大五百年的发达群体,过去五千年的文明也不足以让中国骄傲和放松。我们必须集人类之长,扬自身优势,形成新的观念创新,才能最终实现赶超目标。 20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以西方理念为主导,以权力政治为基础,形成了强权政治和霸权逻辑,虽然也有新自由主义以制度合作为核心的流派和建构主义以价值认同为基本的理论思想,但这些理论均是西方世界观的产物,无论是哲学基础还是思想方法都没有摆脱西方思想的束缚。西方理论中有其先进合理的观念,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逻辑,权力至上的暴力思想,强调西方价值的主导性、垄断性和排他性,缺少整体性、宏观性和包容性,遵循简单思维等。美国等国继承和发展了权力政治,解决冲突的方法是优势强势,或局部均势;部分至上,集团式的权力政治逻辑,崇尚武力与竞争;实力至上,实力决定一切,虽然近些年又强调软实力、巧实力,但都与权力因素密不可分。 美国已故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说:“西方赢得世界靠的不是高人一等的思想、价值观或宗教,而是在应用有组织的暴力手段方面的技高一筹。西方人通常忘记了这一事实,但是非西方人从来就没有忘记。”②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西方提出了制度、规范。从制约冲突的角度来看,西方的现实主义理论假定是均势,自由主义理论假定是合作与相互依存,而建构主义的理论假定是促进相互认同。此外还探索了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以及霸权稳定的理论。这些方案的总体特点是承认了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国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局限性,但

浅谈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风格新布局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风格新布局 姓名:罗岳林 学号: 201038795160 系别:中兴通讯3G学院 班级: 3班 指导老师:宋娜 完成时间: 2013-10-15

浅谈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风格新布局 内容摘要:我国现在正式把外交策略重心由以往的西方国家转向俄罗斯以及非洲等“第三世界”和“金砖国家”此为我国外交布局之变。一阖一辟谓之变。然而这种变最为直观的当属外交部新闻发布机制的改变。这两个大的改变都意味着我国外交正一步步的趋于主流。 关键词:外交新任国家主席第一夫人升级 第一部分,文件综述: 1.资料出处:思政部网站提供的材料及《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3-2014学年上学期,总第71期,第52-60页《环球杂志》《中国新闻网》 2.主要内容: 一、3月下旬,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对俄罗斯等四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这是习近平出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以来的首次出国访问。故而此次访问引起了国际舆论与战略界的格外关注。西方有媒体认为,中国已着手调整外交布局,开始把外交政策重心转向俄罗斯以及非洲等“第三世界”和“金砖国家”。它们进而猜测,中国新领导人有意疏远欧美日等西方国家。 二、我国外交并不是一直墨守成规,相反,一些新举措的浮现,使我国外交颇惹人注目。2011年9月1日,该部例行记者会正式从每周两次增至五次,发布频率、答问时效全面“提速”。尤其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无论是在节假日还是凌晨,外交部都及时回应,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实现了建立28年来的重要“升级”。 第二部分,个人感想: 以上种种的表现都呈现出了我国外交格局的新变化,我国外交一直都是遵循着“稳中求变,变中求稳”的原则。于此同时,我个人认为: 一、西方的媒体这样猜测是不对的,这只会加深中与西方各国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领导人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肯定已经意料到会出现这种结果的。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公民,我觉得我国做这样的决定是非常明智的,现在我国已经快速的强大起来了,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对西方国家这样以礼相待了,我们得让西方国家明白,我们国家以前强大起来了,不再像以前一样软弱了,没有它西方国家,我们国家自己也能独挡一面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西方国家知道我们的实力,从而尊重我们中华民族。 二、一直以来,我国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死板,或者不懂得变通。实践证明,我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外交一直遵循着“稳中求变,变中求稳”的原则。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国家和平昌盛的发展,才能保证给予人民以稳定的生活环境。外交部新闻发布机制的改变是重中之重,这样的改变,更能让那些生活在国外的同胞们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密切关心。才能更好的保障他们的权益不受侵犯。同时这样的改变也能让外国家对我们国家更加的赞同,从而为我国继续走上世界大国的舞台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我国的外交契合于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我们愿发挥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品质,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于此同时,我

中国经济第三次大变革:“五位一体”全面转型

中国经济第三次大变革:“五位一体”全面转型 十八大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设计和新的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或加快转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领域的改革成为走向未来的主要途径。在全球经济发展前景依旧不明朗的背景下,我国推动转型和改革,寻找经济发展新的活力点,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次大转型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正处于第三次大转型阶段。转型是指制度或体制、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转型可以分为广义转型和狭义转型:广义转型是指包括制度或体制转型、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转型、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在内的全方位转型;狭义转型是专指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的转型。从广义转型角度看,我国已经完成了两次大转型,正进入第三次大转型阶段。 第一次大转型是社会根本制度的转型,是指建国初期我们推进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第二次大转型是经济体制的转型,是指改革开放后推进的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第三次大转型主要是推进发展模式或发展方式转型。虽然社会对于此次转型的起始时间点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这条发展主线并没有变,显然,第三次大转型尚处于进行之中。 与前两次大转型相比,第三次大转型看起来是狭义转型,但事实上发展方式转型是不可能单独进行的,它依赖于制度等其他转型。在“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建设之后,第三次大转型就不仅仅是发展方式转型,而是一个包括经济转型、政治转型(改革)、文化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等内容在内的全面转型。因此,这次转型具有广泛性、综合性、深入性等特点。 综合来看,推进第三次大转型是势在必行、大势所趋。从经济转型来看,我国经济面临从“速度效益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经济”、从“低端经济”向“高端经济”转型、从“模仿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型、从“制造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从“外需经济”向“内需经济”转型的形势;从政治改革来看,居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政治诉求更加广泛,政府内部存在的债务压力和消极腐败等问题也使政治改革更为迫切;从社会改革来看,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在迫使社会加快改革和转型;从文化转型来看。在信仰、道德、诚信、公民意识及创新等方面,依旧存在较多不足,需要通过文化转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生态转型来看,温室效应、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容忽视,生态转型成为当务之急。 保障转型必须全面改革 任何领域的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从以往转型的经验来看,转型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的根源和障碍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我们没有抓住转型的轴心,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轴心是各种主体和制度,但是作为主体和制度,政府自身的转型、国有企业的转型、法律制度的转型、文化的转型等还没有得到实质性推动;二是转型的主要障碍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拥有特权的政府部门、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等既得利益集团,由于受惠于过渡型体制,一旦彻底转型,部分权利和利益就会丧失,这无疑成为转型的主要障碍;三是决定转型的重要因素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转型的方向和成败。目前,地方政府 由于受GDP、财政收入、工业产值等指标的影响,导致转型在地方政府层面常常落不到实 处;四是尚未形成上下齐转型的共识和氛围。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由于转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各个方面对转型的方向、途径、措施等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也延缓了转型的进程。

中国未来十年经济转型和突破重点

美国经济的第一次重要转型,是在十九世纪的最后 30 年,美国处在重工业化的阶段, 当时最重要的产业是石油、冶炼、钢铁、化工 ,等等,美国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公司,美孚 石油、 通用电器、 杜邦化工, 他们都是通过资本市场这个平台上迅速崛起的。 尤其重要的是, 在这个阶段,美国资本市场上的并购浪潮风起云涌。 1901 年,卡耐基钢铁公司的产量已经 超过了英国的全国产量,而英国仍然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但华尔街的J.P 。摩根组 织的财团, 买下了卡耐基, 也买下了美国其他几个最大的钢铁公司,

并把它们整合成为了美 国钢铁集团, 一举奠定了美国在世界钢铁业的绝对垄断地位; 而同时期的洛克菲勒的美孚石 油,收购兼并的中小炼油厂多达 400 家。资本市场的平台整合了美国经济,使之上了一个 新的台阶, 成功跨越了重工业化的阶段, 并一举崛起在世界舞台上, 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经济 体。 美国经济的第二次重要转型,是在二十世纪的最后 30 年,美国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 在 PC 、电信、互联网、生物制药等四大新兴产业中,独占鳌头,而这些产业中的每一个领

头羊,微软、思科、朗讯、谷歌,无一例外,几乎全部依托于美国资本市场尤其是纳斯达克 的发现和推动。 金融危机 3 年后, 我们突然发现, 美国冒出了两个东西, 第一个是 iPhone , iPhone 横空出世,诺基亚在全球纷纷退市, 2009 年苹果的股价是 70 美元,那时已经是一 个世界级的企业,现在超过了 700

美元。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在 3 年之内市值翻了 10 倍,我 们还是要惊叹资本市场的资源动员能力。第二个是 Facebook , Facebook 一上市,我们发现 社交网络能够成为了一个新兴产业,这大概是所有人不敢想象的。这又是资本市场发现的。 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次转型, 都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 不是偶然的。 经济转型是一个 巨大的系统性工程,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下,是决定转型成败的关键。而从长期来看,资本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远远超越其他方式。 可能一些同学读过《伟大的博弈》这本书,它是我翻译的,讲述了华尔街发展的历史,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先进制造技术导论课程论文 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班级:材料132 姓名: 论文题目: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指导老师: 二〇一六年五月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角度展开问题讨论,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所遇到的瓶颈、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外部环境下发展的误区警示四个点进行主题的分析。特别提到了当今制造业提改革却过于概念化的问题,即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误区警示。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警示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 n d u s t r y College of Oce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XXXXXXXXX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was expanded from the basic view tha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subject was analyzed under the four subtitl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encountering bottleneck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warnings of its 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issue of conceptualizing reform in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s mentioned. Keywords: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trend warning 引言 制造业是一国启动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产业。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资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富民强国之本。制造业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制造业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和实现创新的舞台。没有制造业,所谓科学技术的创新就无处体现。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业已拥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发展历史,是我国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 ——解析当前国际形势,把握国家对外政策关键 网络工程0912班 2009811057 摘要:以对当前国际形势发展趋势以及特点的分析为切入点,体会当前国际形势的纷繁复杂,主要从世界经济复苏与风险、世界局部性战争、美霸权主义以及防恐新形势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把握时代的脉搏,看清国际形势。当面对国际形势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时候,我国将以更主动的姿态展开全方位外交,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主要从开展峰会外交、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以及积极参与解决热点和全球性问题展开外交。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复苏防恐新形势外交政策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 (一)、世界经济在调整中缓慢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风险 首先,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复苏的不同步、不均衡特征越发突出,全球复苏进程相对缓慢。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国家复苏乏力,亚洲、拉美和非洲经济增长较快,发展中国家发挥着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发达国家大规模刺激计划效用衰减,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受自身发展水平制约,不同程度地面临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填补全球需求缺口。 各主要经济体加紧反思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模式,围绕新的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不断加剧。美国政府将经济繁荣列为国家力量源泉,继推出“出口翻番”、“再工业化”和新能源发展战略后,又宣布基础建设投资计划,力图通过强化实体经济和出口能力重塑美全球竞争优势。欧盟提出转向知识创新经济,实现经济健康和绿色发展,增强欧盟经济包容性和社会向心力。日本公布“新增长战略”,将转向利用国内要素和扩大对外开放并举的需求引导型增长。同时,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仍面临自然灾害、流行疾病、能源资源、粮食和水资源短缺等发展瓶颈,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二)、世界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突尼斯总统本?阿里14日晚突然离境,携家人于15日飞抵沙特阿拉伯。首都突尼斯市14日晚至15日晨发生暴力事件,军队进入市区,维持秩序。本?阿里1987年接任突尼斯总统,于1989年4月正式当选。此后,他四次连选连任突尼斯总统,执政至今。这起戏剧性事件的导火索,是突尼斯城管“粗暴执法”,逼一名小贩自焚身亡,引发全国骚乱。,其多米诺骨牌效应更是波及到了北非、中东地区的多个国家,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从本次风波事件来看,北非、中东国家将进入内部纷争加剧的多事之秋,目前整个动荡局势还在延续,尤其是利比亚还在采取武力镇压,从而爆发了内战,国际

专题三 中国传统经济为什么不能实现向现代经济的转型

专题三中国传统经济为什么不能实现向现代经济的转型 一、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稀疏地散现在封建社会经济结构中。 资本主义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它的萌芽代表社会经济变化的趋势,是有生命力的。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后期,标志着中国经济从传统形态向资本主义形态方向的演进。它是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门槛的主要标志之一。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历史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 2、商品经济的发展 3、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形成 4、货币资本的积累 资本主义萌芽举例 手工业 一条是手工业者——小商品生产者分化产生的作坊主、工场主和雇佣工人。 一条是以商人为代表的商人资本直接支配生产。如广西、广东、湖南、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地民间的大型开采煤、铁、铜等矿井和盐井,大都是商人投资雇工经营的。 到了清代,某些行业、地区的手工工场规模扩大,分工细密,一些地区成为了手工业集中地区。如:广东香料、佛山铁器、福建茶叶、四川井盐、景德镇瓷器、苏杭等地的丝织。 农业 乾隆初年,广东琼山柯凤翔兄弟集资50万两,合买一座荒山,雇工栽植5万株槟榔树。 安徽休宁县丁云高与其姐夫胡宗义,合伙用530两银子租一个山场,租期15年,雇工12人。 据估计,19世纪前期,雇农在农村人口中的比例为4%-5%。 二、中国传统经济的停滞 1、中国与欧洲人均GDP比较(单位:国际元) 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证明,长达500多年的明清两朝是一个长期停滞的时期:从1300年到1700年的400年中,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 西方世界在这个时期,经历了文艺复兴,走出了中世纪。接着是地理大发现,然后是工业革命,出现“三权分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国家。中国却原地踏步,不断的加强集权。 2、外国人士对中国经济现状的描述 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 1792年,英国官方访华使团——马戛尔尼使团,从广州登陆,沿运河北上,到热河见乾隆皇帝。他们第一次亲眼见到了真实的天朝景象。 “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约翰·保罗 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