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生产率_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与关键措施

提升生产率_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与关键措施
提升生产率_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与关键措施

经济与管理研究

提升生产率:新常态下经济转型

升级的目标与关键措施

刘志彪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因此提高生产率才是政府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目标和依据。无论是空间上的“腾笼换鸟”,还是加大研发投入比例,或者调整产业结构,都不能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标志和政策导向。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持续的下行压力,本质上是因为生产率的持续下降与要素成本上升的共同作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措施,是要启动国家层面的、新一轮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这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重塑的利器,是产业升级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一种比较容易操作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腾笼换鸟;提升生产率;技术改造;经济发展新常态;产业政策;经济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2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33(2015)04-0077-08

保持经济发展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中国政府对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总体要求。经济中高速增长,既是为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也是为了与经济总量扩大和结构升级的要求相适应;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关键是要努力攀升产业价值链,提高要素生产率。具体途径很多,如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技术进步速度,加强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等等。达到上述“双目标”的最佳状态是,国家能够实现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

只有经济转型升级上述“双目标”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的转型,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产业在价值链上的升级,体现为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由此可见,经济转型升级与“双目标”的一致性。然而,虽然转型升级一直是一个官方、学界和新闻界使用的高频词汇[1],但是我发现其实很少有人去认真研究过它的真实内涵,尤其是没有人细致地琢磨过它的政策标准和达到目标的主要战略措施。

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大问题。因为在实践中,转型升级这个战略内涵已经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概念,事实上早已成了一句时尚尊贵的“帽子”。这自然导致促进转型升级的政策标准和边界的模糊,使推进转型升级的实际行动被虚置,甚至走向歪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正面临着增长速度下降、增长动力重塑、经济结构重调、经济风险防控等艰巨任务,如果转型升级工作不力,极有可能使我国发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2]。由此可知,对转型升级问题的分析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政策意义。

为此,本文挑选出几个在实践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学术上的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的战略对策建议。这几个问题的选择,完全是出于我个人的认识和思考偏好,并不意味着其他问题不重要。

[收稿日期]2014-03-19

[作者简介]刘志彪(1959—),男,江苏丹阳人,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中心教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经济和产业经济研究。

刘志彪:提升生产率: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与关键措施

一、“腾笼换鸟”:可能并不是转型升级的最佳空间战略

“腾笼换鸟”曾经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一种流行的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把现有传统的制造业“转移出去”,再把先进生产力“转移进来”,以达到经济转型升级目的的一种战略举措。

这样理想化的战略与政策,好处可能是提升了转出地的产业层次,提高了其单位国土面积的投资强度,更高价值地利用了珍贵的土地等要素资源。“腾笼换鸟”的策略显示了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心。但是从广东、江苏等地的经验看,它可能直接产生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短期内产业转移过快会对当地的经济、外贸、税收和就业形成较大冲击;二是它可能会存在“鸟飞走了,笼子还空着”的情况,而且企业竞争力是动态变化的,新入驻的企业效益也会下降,另外腾笼换鸟并不能周而复始。“腾笼换鸟”作为很多地区产业升级的基本战略措施,其影响和危害很大。

第一,“腾笼换鸟”政策很可能人为地撕裂宛如“生物链”那样呈集聚状态的产业链。如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中小企业之间已存在的完整配套的产业链,在企业结构中往往有些企业做重型机器设备,有些企业做配套的螺丝。如果我们把做设备(赚钱多)的留着,而把做螺丝(赚钱少)的迁走,就等于把这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给撕裂了,也毁灭了该产业存在的基础。

第二,“腾笼换鸟”需要政府花费巨额的迁移企业成本。一方面,在“腾笼换鸟”的过程中,对早期廉价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入住企业,现在要它搬走,地方政府必须支付巨额土地涨价后的费用。而且,这些需要搬迁的厂房,绝大多数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建设的,政府对这些厂房推倒重建或改建,将是一个极其严重的浪费。另一方面,迁入地为了竞相吸引这些转移出来的企业,也要付出巨大代价,如代付迁移费、免费建设厂房、极度优惠的税收甚至倒贴、代招工,等等。其实,在实践中,往往也不会有那么多的高新产业进来使用这些旧厂房。就算有,这些厂房一般也不符合那些高新产业的要求。

第三,从全国范围来说,简单的“腾笼换鸟”并不有利于解决生态文明的问题。众所周知,产业的转移可能带来污染的转移。“腾笼换鸟”会将一些高污染的工业转移到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这样,这些地方又会像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一样,再被污染一遍,然后再花钱来治污。

第四,中国的产业集聚在沿海地区,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产业大多是出口导向型的,发挥的是国际贸易的地理效应,即交通运输成本的优势以及交易成本的相对低廉优势。如果这些产业被大幅度地转移到内陆地区,由于其高昂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产品必然缺乏竞争力,而其仅仅依靠地方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来扶持,肯定难以持久。很多中西部地区是靠高额的政府补贴吸引沿海地区落后的转移产业。

第五,现在沿海地区的一些传统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要素价格上涨趋势,尤其是劳动成本增加和利率水平不断攀升。经济危机又使传统企业面临市场萎缩、订单下降、产能相对过剩等诸多问题。这种情况下,挽救企业的最佳方式,是通过降低土地、厂房租金、减税让利、提供金融支援等手段,而不是运用“腾笼换鸟”的发展思路要它们远距离“转移”和迁徙。这只会加速企业的死亡。

过去我们以迁移或者转移方式空出了“鸟笼”,但引不来“新鸟”,即使引来了,不仅成本巨大,而且“新鸟”因为企业的产业链和生态环境缺乏,当其直接面对发达国家残酷竞争时,也难以活下去。本文后续将会论述,从转型升级的真实内涵来看,强调“腾笼换鸟”,不如强调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就地升级。

当今流行的国家竞争理论,如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就是在产业本地化升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波特教授十分强调本地企业在产业集群升级中,那些来自环绕于产业链四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即:(1)生产要素供应(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2)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即与这些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是否有竞

争力),(4)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除这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其中,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由此看来,波特的产业升级模型,并不是强调企业遇到成本上升时,就要进行产业空间转移,而是要从决定产业升级的共同因素入手,设法围绕产业链创新价值链。但是由于这个理论的缺陷,在实践中我们不容易根据它找到决定产业升级的主要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另外,全球开放型经济理论的研究,也对我们转型升级的空间战略和政策取向具有许多新的启示价值。例如全球价值链(GVC)理论十分重视GVC与产业集群的交互演化作用[4]。这种纵向与横向之间交互关系的产业升级效应,表现为全球化分工中的本地化升级,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是全球价值链的治理结构如何提升产业集群的水平;二是本地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如何通过相互学习、模仿和创新,以促进其攀升全球价值链的地位。

过去我国理论界对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上述波特的竞争力本地化来源方面,即从“集体效率”分析集群内的纵向和横向联系[5]。这些研究经常会忽视日益重要的与全球经济相关的外部联系。由于全球化导致生产体系、流通渠道、金融市场的变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扩散,企业的产业集群日益一体化使得企业切入到横跨许多不同国家运作的全球价值链中,它们从价值链的全球买者那儿学到了许多过去无法学到的全球运作知识和技能,得到了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而且,全球价值链的内部治理也对本地企业的升级有重要的影响。如即使是在“被俘获”的价值链中进行国际代工,处于价值链高端的治理者也会让代工者得到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的可能性和机会[6]。集群和价值链这两种组织生产的模式,为本地企业的升级和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机会。随着全球分工格局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全球价值链已经转向全球创新链,为此需要我们把致力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与世界的外部联系,即我们要善于在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中,利用全球的智慧和知识,为发展我国的创新经济服务。由此看到,那种成本高了,就让企业转移出去的所谓“腾笼换鸟”的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和战略,其实并不适合、也不应该成为大多数具有技术创新空间和潜力的产业。

二、提升生产率: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政策目标

当前我国的转型升级工作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的窘境和偏向,主要原因之一是指导转型升级的理论出现了失误和偏向。除了上述的在空间上的“腾笼换鸟”理论偏误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转型升级理解为提高R&D占GDP比重,认为这样就加快了技术进步,就进入了以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轨道。其实,研究开发投入比例的提高,离实际的科技产出还有很长的路。很多的研究开发活动还只属于创造知识的范畴阶段,并不是真正进入了创造财富的阶段,因此以这个指标反映转型升级,理论依据并不充分。而且,它对于实践可能也有巨大的危害:由于它本身并不考虑研发投入的效果,因此以此指标考核地方和部门的转型升级绩效时,就容易驱使它们不计效果地进行浪费性投入,甚至不断地、大规模地为这个指标造假。如把某些不属于研究开发的支出列入考核内容,某些地区要求那些只具有“世界工厂”性质的外资制造加工企业也要设立研发中心,结果这演变成了套取政府科研投入经费的一个途径。

二是把转型升级理解为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挑选“输家”和“赢家”的游戏,体现为政府的“上什么产业,下什么产业”的企图。按此标准,转型升级就是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企业发展高端产品,限制传统产业和传统商品。其实产业并没有高低贵贱,只有有没有创新、有没有附加值高低之分[7]。传统产业一样具有竞争力,而新兴产业缺乏竞争力可能死得更快。因此这一政策标准在实践中具有巨大的危害:(1)它使我们主动轻易地放弃了几十年来好不容易在全球化中获得的在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2)它使我们作为后发展中国家,快速地、直接地面对发达国家的面对面竞争,遭遇到来自这些国家前所未有的打压,如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遭遇;(3)它使

刘志彪:提升生产率: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与关键措施

我们可能丢失全球40多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从而转向为全球少数高收入人口服务的狭窄市场。这将可能是巨大的失策。

三是把转型升级理解为从制造业转向为现代服务业,认为服务业占比高,就是转型升级;制造业占比高,就是转型升级不力。固然,现代经济发展体现为制造业为主转向为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会推动产业结构的演变,但是,这个结论反过来并不成立,我们绝对不能反过来以服务业占比来衡量转型升级的程度。其一,从宏观经济看,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占比高还是服务业占比高,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决定的,是由人均收入水平高低决定的,是客观的不能人为推进和改变的。其二,从微观经济看,企业选择什么产业,取决于它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人为地推进它们都进入服务业,显然是不符合基本的经济理性。其三,从地区经济活动看,我国人均收入较高、经济发展领先的地区其服务业比重反而较低。其实,服务业比重的演变规律,并不适用、也不能用于指导一个经济体系并不完整的、缺少相对独立性的非大都市经济区的结构调整,尤其不适合用来指导一个省内某些行政区域的结构调整。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服务业比重长期难以较大幅度上升的原因,除了受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外,还主要与其深度地参与全球产品内分工的特性有关,也即大量承接国际制造业外包使全球制造业市场成为支持这些地区制造业比重持续上升的因素[8]。其四,实践证明,用服务业占比这个指标去衡量转型升级水平,容易人为地导致“制造业空心化”和制造业早衰现象,并引发大规模的“经济泡沫化”。

四是把转型升级理解为“增量调结构”,轻视“存量调结构”,即采取加大投资手段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期望以“增量带动和稀释存量”,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这不适合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大,尤其是实体经济比重大、技术改造迫切性强的客观情况。当前宏观层面存在库存压力大、产能过剩等问题,也决定了今后一个阶段以“增量调结构”的方式实施转型升级的政策空间不大。立足“盘活存量”的政策思路,通过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将要素集中到优势企业,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使存量资产流动起来,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将是我国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由此可见,转型升级战略的正确性,并不能保证其实现路径和机制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没有符合国情的、科学合理的实现路径和机制作为保障,那么转型升级战略就是一句空话,有时甚至有害。

从发展上看,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因此,“提高生产率”才是政府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标准和依据。它的提出理由大概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无论发展什么产业,根本上是要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生态文明。企业采取提高员工素质、研发新技术、更新设备、加强管理、构建渠道、培育品牌等策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提高生产率的方式,增强企业的盈利和效益。

第二,提升生产率是实现“稳增长”的重要保障。企业生产率慢于劳动力工资、资金价格上涨,是企业经营效益下降、投资意愿减落的主要原因,在宏观上就表现为经济增速下降、财政增收困难等。归根结底,企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才是经济增长经久不衰的可持续源泉。

第三,只有生产率的提升,才能使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进入良性轨道。“惠民生”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工资作为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增长的可持续性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能否与之保持同步和适应,如果不能则“收入倍增”等规划就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

因此,面对当前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迅速上升,转型升级的真正含义和由此决定的最佳策略,就是要让传统产业提升生产率,通过生产率上升克服成本上升因素,并通过更低成本和价格刺激市场扩大。

另外,如果我们以“提高生产率”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政策标准,来看转型升级中的“腾笼换鸟”问题,显然这个时候的“腾笼换鸟”,就不是简单化地搬迁企业,或者把企业赶走挤跑,而是指要为企业生产率的上升腾出空间,原有产业和企业要通过“凤凰涅槃”,重新生出生产率更高的,经过新技

术、新模式、新管理改造过的新产业体系。因此强调“腾笼换鸟”,不如强调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就地升级。

为加快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生产率需要以市场为基础,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补基础设施短板,为生产率提升创造外部经济。中国前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多投向高铁、港口和机场等“铁公基”项目,但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即使是发达地区的沿海,铁路网络的建设任务也很繁重。另外,城市内部基础设施,如地铁、城市地下管道和污水处理、城市棚改等仍比较欠缺,投资空间很大。这些投资将产生很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可以考虑将“提升生产率”作为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指导原则。政府不搞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拉郎配”,不搞国有控股还是民营控股的“僵化红线”,而是看两者结合能否提升生产率。一是政府将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实现整体上市和资产证券化,提升国有资本整体效率;二是政府利用民营上市公司的价值发现功能,让其重组竞争性国有资产;三是国有企业控股尤其是股权比例高的上市公司,通过向民营企业定向增发的方式,引入民营战略投资者,实现两者互补。

3.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发挥投资在提升企业生产率中的关键作用。投资与创新不矛盾,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技术改造、两化融合等都需要大量投资。政府应该发挥引导和分担风险的作用,突出企业创新的内生激励,研究对各类创新项目的最优支持方式,重视对补贴项目的跟踪评估,注重对项目应用性的开拓。

4.建设研发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实验室。服务于区域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是促进该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但是诸如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行业的公共创新平台建设,需要巨大的投入,而多数这类企业独立建设既不经济,也难以承受。为此政府可以在区域研发公共平台和实验室建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要结合区域产业基础和产业规划,支持、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合作。

5.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把现阶段的“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从提升劳动力实用技能出发,我们要积极抓住中央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发挥各层次教育力量的优势,将我国建成像德国一样的职业教育大国和强国。

三、大规模技术改造:促进转型升级的关键措施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在防止经济减速过快的同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增强国际竞争力。当前实体产业发展虚弱乏力,利润单薄。究其原因,除了虚拟经济“虚火”过旺外,根本在于我国产业的生产率低下,不能够消化或抵消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解决这个问题,最终企业必须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来实现。而启动国家层面的、新一轮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是推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重塑的利器,是推进产业升级的一把金钥匙,是一种比较容易操作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

1999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我国曾经启动了对国企的三轮大规模技术改造。首批159个技改项目主要涉及冶金、纺织、有色金属等8个重点行业。当时中国有8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需要改造,这为外资和先进技术进入中国开辟了新的领域。具体办法是,国家在增发的600亿元国债中,拿出90亿元用于支援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技改项目贴息。这些财政贴息拉动了相关技术改造投入1800亿元,有效地应对了当时的金融危机,满足了那个时期稳投资、调结构、促发展的需要。

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增长失速、结构失衡、动力失能、债务失度、机制失灵”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为增长动力失去和结构失衡。解决这些问题当然需要各种政策措施共同发力,但是选择启动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既可以对改善宏观经济面有立竿见影的中短期拉动作用,又有促进生产率大幅度上升、提升发展质量的长期效能。它的主要

刘志彪:提升生产率: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与关键措施

原因有以下几个。

1.大规模技术改造能够在经济周期的低谷阶段迅速有效地稳定增长。在经济周期的低谷阶段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揭示的反经济周期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上,如果我国能分3年左右时间推动5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并保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20% 30%左右,那么就不仅能消除低质量、高消耗的工业品供给,而且能够使不断回落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不断拉起。

2.大规模技术改造能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我们要充分发挥技术改造的“四两拨千斤”作用,把新一轮技术改造的方向明确集中在智能制造、“两化”深度融合、技术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环保等几个主要方向,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中资源、资金、政策去扶植这些领域中的成长性优质企业。

3.大规模技术改造能够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追赶当今工业革命的新潮流和新方向。我国规模巨大的“中国制造”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为“中国创造”,这对利用信息化进行产业改造提出了内在强烈的需求,也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当前,发达国家把制造业互联网化作为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前沿和重点,这是工业革命4.0主要方向。如果我国的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瞄准这个方向,就可以有效地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

4.大规模技术改造能够为我国参与新一轮的国际竞争预先强身固体,储备有效技术并清除无效产能。目前,我国一些传统行业生产能力过剩,但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仍然大量进口。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新一轮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顺势淘汰一批落后技术和产能,就不仅能极大地提升制造业生产率,而且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力紧缺的前提下,等于加快了“机器换人”的步伐,可以为我国参与新一轮国际市场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5.大规模技术改造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安全生产。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不是污染的代名词。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是世界化工强国,但是人家仍然是碧海蓝天,这主要是因为环保标准高而且执法严格,工业的技术设备工艺先进。我国作为重化工大国(但不是重化工强国)不仅有迫切需要解决的严重污染问题,而且还有许多严重的安全生产隐患问题。因此,政府大规模推动企业按照最严格的环保标准进行技改,不仅能够节能降耗,为严厉的环保执法奠定技术基础,而且还有助于消除因设备老化而出现的安全生产隐患,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安全生产之间的矛盾。

现在国内一些发达省份纷纷都在抓技术改造的新机会,如果政府从国家层面再出台一些有力度的政策,那么效果会更好。据我们调查,江苏正在以推进“智慧江苏”建设为目标改造国民经济。如所推进的“两化融合”战略以工业领域信息化应用为主攻方向,创建了3个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43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和14家信息服务产业园区,开通了省级工业云平台和中小企业“e企云”平台。江苏在交通、国土、教育、卫生、金融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大示范试点项目[9]。

山东针对经济结构中重化工和原材料产业比重大、产业价值链较短、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仅2014年就投资2228亿元,帮助企业进行重点技术改造。这些年大批企业在起点不高的情况下,靠技术改造积累实力,逐渐走上了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培育出了像万华集团、东岳集团、西王集团、丛林集团等一批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企业。

另外,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到,江苏、浙江、山东等都是我国重化工大省,它们在过去一些年中大量投入使用的重化工设备存在着技术更新的迫切要求,目前不仅存在着严重污染环境的难题,而且越发面临着严重的安全生产形势。

最近,广东计划在2015—2017年,累计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9000亿元以上。广东鼓励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计划重点建设广州、深圳、东莞、揭阳、佛山、顺德等智能产业聚集基地,争取新创建1个至2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广东引进国外著名机器人公司及国内外高端智能制造企业,培育

发展100家左右智能装备整机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骨干企业。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了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这对于推动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武装中国制造、推出附加值更高、市场竞争力更强的产品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它是一种延缓税收激励企业技改的单项行动。在现在这种特殊的经济形势下,单靠加速折旧一项措施,不足以抵御越来越严峻的增长失去动力的问题,更不能完成产业升级、“机器换人”等艰巨任务。

为此本文建议中央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我国企业的大规模技术改造活动,并对这项活动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政策扶持。

1.信贷政策支持。本文建议把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放出来的信贷增量作为启动我国企业大规模技术改造活动的主流资金。2015年2月4日中央银行首次降低准备金率大约释放7000亿元的信贷资金。如果央行连续降低3次至4次存款准备金率,配合2015年可能的多次降低利率的行动,由此得到的较低成本的新增信贷资金,将可以对全国性的大规模技术改造产生足够的金融支持。

2.资本市场支持。政府对那类计划用募集来的资金,优先或主要投入技术设备改造的IPO企业,可以给予优先上市的资格,以体现政策支持技术改造,也可以对计划用定向增发的资金投向技术改造的上市公司,在排队序列中优先批准,还可以对承诺并购后首先改造企业技术设备的企业放松并购限制。

3.财政政策支持。政府通过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事后奖励补助政策、股权投资、贴息等方式支持高端的、有规模效应的、龙头集聚效应的技术改造项目,发挥财政贴息的杠杆效应。另外,政府就是要把对生产者的供给方补贴适当地改为对消费者的补贴,即对使用技术改造后产品的用户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这样既可以为技术改造企业创造市场,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寻租性腐败。

4.用地保障。技术改造的用地原则,是要能够提高单位国土面积的投资强度,更高价值地利用了珍贵的土地等要素资源。因此对技术水平高、单位国土面积投资强度高、环保保护水平高的原地改造企业,政府原则上都应该保障基本的和适度扩张的用地需求,或者优先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工业集中区安置。

5.人才支撑。作为政府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在人才政策方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技术改造骨干人才,在企业引进时政府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收入、福利和科研补贴;二是为这些符合预先设定标准的高级人才,提供家庭生活的便利,如住宅、家属就业、孩子入学等。

6.科技创新。对企业技改中的技术创新,政府一是要坚决保护其知识产权,严厉打击盗取技术、知识产权的行为;二是要给予适当的经济激励。政府可以考虑增加对技术改造有突出贡献人员的股权激励比例,也可以考虑给技术改造后增加利润的企业,以予适当降低征收增值税比例的优惠。

7.平台建设。一是政府要在大学、科研院所建设各类对企业开放的实验室,发挥公共资源在推动创新的作用。二是政府依靠市场力量发展实验室经济,积极培育做大研发产业,推进各种科研院所通过改制进入市场,发挥其在创新资源的优势和创新源头的作用。三是政府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改造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参考文献:

[1]张良娟,李思忆.最新高频词:创新、转型、升级[N].新华日报(A2版),2010-1-25.

[2]龚方雄.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劳动生产率[EB/OL].http://money.163.com/11/0526/15/7506VDGJ00254MI7.html,2011-05-26.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RobertaR,Carlo P.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lessons from latin American clusters[J].World Development,2005,33(4):549-573.

刘志彪:提升生产率: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与关键措施

[5]Hubert S.Small shoemakers and fordist giants:tale of a supercluster[J].World Development,1995,23(1):9-28.

[6]Humphrey L,Schmitz H.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2002,36(9):1017-1027.

[7]王保安.中国经济升级版应如何打造[J].求是,2014(1):21-24.

[8]刘志彪.为什么我国发达地区的服务业比重反而较低?[J].南京大学学报,2011(3):13-19.

[8]刘志彪.东部地区基本现代化的政府推动与制度安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1):3-10.

[责任编辑:杨志辉]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Target

and Policy Orientation,Productivity Increases

LIU Zhibiao

(The YangtzeRiver Delta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enter,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

Abstract:The fate of leading national development decisive factor i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ity and labor produc-tivity,thus productivity is the government policies which can be used to promot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the standard and basis.Whether the‘making room of cage for a new bird’in the history of space,or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R&D,or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it will become a symbol fo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Continuing downward pressure on the economy faces China,essentially it is because productivity declining trend will not be able to offset the rising cost of elements.Starting at the national level,a new round of large-scale technical transformation is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under the new normal state is a golden key to promo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and it is also a kind of easy operation,an effective way proved by practice.

Key Words: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making room of cage for a new bird;productivity improvement;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new sta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ndustry government;economic transition upgrading

16章宏观经济政策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政策习题(答案) 单项选择题 1.财政政策(A) A.涉及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 B.包括创造工作岗位计划 C.包括最低工资立法 D.包括失业保险计划 2.(B)不就是经济中的内在稳定器 A.累进税率 B.政府开支直接随国民收入水平变动 C.社会保障支出与失业保险 D.农业支持方案 3.如果法定准备金为20%,那么,简单的货币乘数就就是( D ) A、1 B、2 C、4 D、5 4.当法定准备金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000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C )。 A 20000 B 80000 C 15000 D 60000 5.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就是( B ) A 法定准备率 B 公开市场业务 C 再贴现率 D 道义劝告 6.凯恩斯主义者通常认为( B ) A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有效 B 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 C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有效 D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无效 7.货币主义者通常认为(C ) A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有效 B 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 C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有效 D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无效 8.如果经济低于充分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固定,( D )能使经济更接近于充分就业。 A.政府支出的削减或税收的增加 B.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削减 C.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增加 D.政府支出的增加或税收的削减 9.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曲线的移动量, 则必须( C )。 A.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B.LM曲线与IS曲线一样平缓 C.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D.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陡峭 10.下列( C ) 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B.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C.LM曲线平缓,而IS垂直 D LM曲线与IS曲线一样平缓 11.政府购买增加使IS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 A )。 A.LM曲线平缓,IS曲线陡峭

加快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教学提纲

加快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 加快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 发布处室:重项办发布日期:2011-08-10 点击数:3339 【字体:大中小】保护视力色: “十二五”时期是宁波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既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也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实现宁波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牢牢抓住经济转型升级这条主线。对宁波而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任务。“十二五”时期,宁波全市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行动起来,走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一、今后三年是决定宁波转型升级命运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时期宁波要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必须转型升级,而未来五年关键在前三年。当前,宁波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经受着市场格局既有国外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又有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双重考验,要素资源既有供给瓶颈又有价格上升导致成本不断推高的双重困扰,节能减排既要完成硬指标又要保证城乡居民生态权益的双重压力,产业升级既要压“旧”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又要上“新”发展新兴产业的双重任务。宁波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经受住这一系列挑战与考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次转型升级不

能是局部性、策略性、缓慢性的转型升级,而是要全局性、战略性、紧迫性的转型升级。 (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倒逼和机遇 宁波经济出口比重大、外贸依存度高、国际市场依赖性强。“十二五”时期,假如我们不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服务业比重,GDP要保持10%左右的年均增长,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则分别要达到年均20%以上增速才能实现。在主要发达经济体消费模式改变、失业率居高不下、主权国家债务危机持续恶化和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今后5年外贸要达到年均20%的增速非常困难。 上述情况对高外贸依存度和货物贸易占主体的发展方式形成倒逼。宁波必须要抢抓国家实施扩内需战略的新机遇、国际市场新变化孕育的新机遇,从简单地卖低附加值的“仿制品”走向卖拥有专利、标准、品牌的高附加值“智造品”转变,从主要做“有形的货物贸易为主”向“有形的货物贸易与无形的服务贸易并重”转变,从主要面对国外生产向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生产转变。 (二)劳动力对象、利益等形成的成本倒逼和机遇 长期以来,宁波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了低成本竞争型和低附加值型的产业体系。现在这种比较优势越来越成为劣势,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困境。一是土地资源难以支撑。二是人口承载力难以支撑。三是生产要素价格难以支

国考笔试申论写作素材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根本

国考笔试申论写作素材: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根本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当前公务员考试申论呈现出灵活性、科学性、具体性的特点,对于广大考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唯有抓住根本,方能应对新形势,为您提供更多帮 助!这里可以>>>。 仍有疑惑?我们来看看是怎么设置教学的。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肩负支撑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新使命。与此同时,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也呈现出新特点,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已显 现出可能发生重大突破的先兆。内外部形势的变化凸显了我国长期形成的适合跟踪引进为主的科技体制与我国科技创新跨越的新要求不相适应,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根本要靠人才。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完成“十二五” 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保障。科技体制改革 也正是要充分释放人才资源的巨大能量。能否有效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能否有效地培养和造就大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是衡量科技体制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 至2010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达到5700万人,全国研究开发人员接近260万人,均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但是在科技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上,我们还存在许多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差距。人才培养、人才使用政策调整已成为重大 而紧迫的任务。 促进人才结构布局与时俱进 纵观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历史,可以看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初期,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 程度差距很大,同时在自然资源、经济规模和政治结构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战后半个世 纪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无不对人才问题给予高度关注。面对全球激烈竞争以及结合本国国 情,人才政策再次成为创新政策的首选。例如,美国在2006年2月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 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是美国提出的一项旨在以科技与创新促进美国经济发展和提升美国国家竞争力的综合性战略计划。其五项主要内容中,有三项涉及人才问题,包括:强化K~12数学与科学教育;改革劳动力培训体系;采取相关措施以增强美国吸引和挽留全球范围最优秀的高技能劳动力的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我国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核心的问题是人才结构和布局如何与快速变革的要求相适应。 人才培养体系要与世界竞争环境和国情紧密联系。夯实未来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基础,根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 材料1 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摘自新华网 材料2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7.4%,实属不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是一个巨人,总量基数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按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计算,全年经济增量就约达5万多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 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就巨大,难能可贵。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那样的高速度?应该说,是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制约着速度高不上去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也难以承受过高的速度。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3 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要素价格上涨、储蓄率下降,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提速、产业转移,城乡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摘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谈谈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新常态”的含义? (2)根据材料1、2、3谈谈如何在“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 (1)“新常态”是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速度虽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它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积极的。只要科学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必将频现新亮点。 (2)第一,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主攻方向是调整经济结构,要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第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调控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盘。 第三,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前者以后者为载体,工业化过程就是城镇化过程,互动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这是以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讲课讲稿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 标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四个最终目标要同时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它们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此消彼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因此,要维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就要牺牲一定的物价稳定;而要维持物价稳定,又必须以提高若干程度的失业率为代价。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两者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如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不正确,比如以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暂时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但最终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如果经济迅速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加快进口贸易增长,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而要消除逆差必须压缩国内需求,而紧缩货币政策又同时会引起经济增长缓慢乃至衰退。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内供给,就必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反之,略,一样。 总之,实际经济运行中,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非常困难,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是,要根据国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机会成本 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是10万元,则可以说,一 10万元的其他商品。 “机会成本” 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因此,这一概念拓宽和深化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资源的成本的理解。通过对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的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 1

乡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工作方案

乡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的工作方案 乡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的总体战略,围绕“实施五区九园六纵四横,建设美丽麻涌”的工作思路,积极培育发展创新力量,全力加速科技培育步伐,进一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步打造出要素齐备、机制完善、运转高效、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总体布局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总抓手,以科技及产业发展规律为指引,创新和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撬动和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提升的投入水平,强力推进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以实施“科技麻涌”工程为着力点,加大镇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每年20xx0万元、三年6000万元”的产业升级扶持资金,以推进创新驱动“强基工程”、产业提升“振兴工程”、校企结合“活企工程”、创新平台“智富工程”和知识产权“倍增工程”五项工程为依托,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切实转到提高质

量和效益上来,逐步建设完善“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化、传统产业高端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体系。 (二)工作目标。力争用3—5年的时间,基本确立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科技促进内生增长和引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增强,创新体系功能有效优化,创新资源有效集聚,科技产业金融有效融合;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具有影响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建成以一批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结构合理的产业集聚区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将我镇建设成为全市重要的技术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 20xx—20xx年,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建设结构合理的特色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创新需求结构与创新产出结构相一致的产业体系,创建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实现总量规模、质量效益的双跨越。20xx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9.27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4.8亿元,发明专利申请量54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家以上。 2、建成功能定位明晰的研发机构体系。镇内拥有科研机构的企业比重大幅提升,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研发能力

创新驱动增活力转型升级促发展.docx

创新驱动增活力转型升级促发展 成立于 1951 年的苏州远东砂轮有限公司,历经60 余载肩负“打造创元主业、振兴民族工业”使命,发挥“聚沙 成塔、屹立远东”精神,不懈“创新驱动增活力、转型升级 促发展”干劲,持续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努力追逐着 “中国磨料磨具行业的引领者、世界磨具行业的先进者”目 标,已成功实践出了自己独特的升级发展之路,并逐步形成 了值得借鉴的“创新远东”模式。 创新产品营销策略 一着不让抢占内外市场份额 一是着力推进固结磨具市场触角延伸。公司注重扩展固 结磨具销售市场,力拓新区域、新客户。在稳固沪宁、浙江 地区市场的基础上,将销售工作重心转向华南、西南、东北、西北尤其是南北方、苏北地区,不断扩大异地区域的销售比 重。公司主要负责人深入市场前沿,切实把握、研判、细分 市场,进一步开拓新客户尤其是直供户,将市场、利润掌握 手中。 二是着力做大涂附磨具内销外销“蛋糕” 。公司在稳固重 大客户、不断提升涂附磨具国内销量的同时,多措并举畅 通外贸“绿色通道” ,竭尽努力做到“三个一”:一是对国际

市场深入分析、正确定位。根据东南亚、中东及欧美、非洲 市场对产品品质、档次、价格的不同要求,积极施展各有侧 重、富有针对性的“组合拳” ,抢占锆刚玉、磨中纤板等高 端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着力在伊朗、土耳其、澳大利亚、 印尼等市场实现突破;二是以涂附磨具大卷产品为重点,扩 展涂附磨具产品转换商及转换厂家,争取成为他们长期稳定 的供应商;三是发挥产品特色优势,加大对TC136Y 等重点产品的外销推广力度。在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背景下, 公司外销收入连年增长,今年9 月份实现外销收入再创公司 历史新高,较2013 年 9 月同比增长49.87%。 三是着力优化调整产品生产销售结构。坚持市场引导、 以创新引领,持续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是集中精力、整合资源,努力生产市场销路好、附加值高、性价比优的涂附磨具中、高档产品。将磨中纤板单方向和多 方向产品、锆刚玉、碳化硅等优势产品的产销比重提升至总 产销量的三分之二,尽量生产 ??幅锆刚玉系列产品,逐步减少 和淘汰盈利率低、质量不稳、工艺复杂产品及小单产品的产销量,千方百计推进有效生产和有效销售。同时开拓扩展延伸涂 附磨具应用新领域。努力将公司拳头产品锆刚玉成功打入暖气片、高尔夫球头、铸件等产业领域;二是以技术集成创新为主,推广精度高、磨削性能好的固结磨具产品,进一步提高技术含 量大、毛利率高、市场缺位、适销对路的高

我国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和途径

我国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和途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把握好当今世界迈入生态经济的走向,合理统筹利用全区有限资源,加强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下决心,施重典,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评价机制,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利用区域日照和风力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培育和扶持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设备工艺先进、排污少等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使之成为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实现形式;同时,在全区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加快从居民生活到工业、建筑、交通等层面构建低碳经济体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要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尽快研究支持企业与高等学院等区内外科研院所对接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挂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立足市场,联合开展新技术引进、新产品研发、科技人才培养、关键技术攻关、科技项目实施等活动,推进产学研立体发展;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强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培育出能够占领市场制高点的知名品牌;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增加鼓励科技创新的支持资金比例,大幅提高对关键技术攻关的奖励标准,完善留住人才的保障机制;针对性地实行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全方位、多渠道引进国内外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产业落户,不断培育和发展规模性高新技

术产业。 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自治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精神,结合各省市县(区)的实际情况,大刀阔斧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尽可能降低中小企业准入门槛,充分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同时,要积极完善招商引资、成果转化、人才培训、创业注册等方面的服务,为企业从项目招引、立项、审批、落地等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优质服务;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和成长步伐,鼓励金融单位加大向中小企业放贷;发挥引智工作优势,帮助中小企业加快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引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着力打造能够占领一定市场份额的自主品牌,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使其成为有效促进社会就业、增加财政税收、扩大内需消费的重要推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转方式、调结构需要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样才能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但过犹不及,连年追求超高速经济增长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各地为了追求短期超高速经济增长,不断加大投资,而且大上工业特别是重化工项目,挤压消费。投资增速过高,粗放扩张,必然要付出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为保经济增速,财政支出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和增

创新驱动发展——参考答案

创新驱动发展——参考答案 (一)请你结合“给定资料~”,简要概括企业创新成功的主要经验。(分) 要求:全面准确,条理清晰,不超过字。 【参考答案】 企业创新成功的经验包括经营管理创新和产品技术创新。 经营管理创新:一是创新商业模式,发展电子商务。二是细分消费人群,准确定位产品,创新产品及设计,满足消费者需求。三是采用网络化营销,与消费者互动营造话题,推动网友共鸣传播品牌。 产品技术创新:一是学习和提升技术,注重技术交流,坚持技术创新,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增强品牌竞争力。二是推动微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以实现产品改善和突破。(字) (二)请你结合“给定资料~”,谈谈对文中画线句子“从贴牌生产到打造自主品牌,中国企业势在必行”的理解。(分) 要求:全面准确,分析透彻,不超过字。 【参考答案】 这句话讲的是中国企业发展必须打造自主品牌。 品牌不仅涉及商业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形象。自主品牌欠缺,会把企业置于价值链低端,不仅利益饱受冲击,而且必须承受侵权陷阱、低价竞争和订单变化等风险,不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拥有自主品牌,不仅能激励创新、助推发展,还可以给企业带来品牌延伸和丰厚的利润,提升企业无形资产,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形象。 因此,中国企业必须走打造自主品牌之路。首先,做好企业产品的定位。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品牌战略。其次,注重研发。把产品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最后,打造产业链。制定长期规划,根据产品特点延伸品牌,覆盖全产业链。(字) 0 / 3

(三)请你结合给定资料,以“创新驱动发展”为题目,自拟副标题,写一篇议论文。(分)要求: ()观点明确,论述深刻; ()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字左右。 【参考例文】 创新驱动发展 ——企业创新势在必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从浑天仪到地动仪,从造纸到火药,这些承载了民族骄傲的创新之举,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当前,我国积极构建创新型国家,李克强总理更发出了“万众创新”的号召。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当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已经势在必行。 创新是企业肩负的时代责任。近年来,我国不断改革,锐意创新,经济社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然而,在年福布斯全球品牌强中,中国品牌却无一上榜。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头棒喝”,揭示了我国产品缺乏科技内涵,企业依赖贴牌加工的关键问题。李克强总理曾说,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归根到底要靠企业。可见,身处开拓进取的年代,企业肩负着创新的责任,中国经济若要实现“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必然需要企业发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是社会的期许,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时代要求。 创新是企业生存之道。通过研究一些企业发展,人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很多企业在创业初期,发展非常强劲,但是过了几年,这个企业却鲜有耳闻,不是破产倒闭就是苟延残喘。经过分析不难看出,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缺乏持续创新能力。日本索尼公司于年推出,而后不断升级完善,以此横扫游戏主机平台。然而步入网络时代后,这家企业却再也没有推出一款颠覆性的产品。反观美国苹果公司,触屏手机横空出世,平板电脑独领风骚,层出不穷的创新产品令其一举超越可口可乐,成为世界最有价值品牌。对比两家企业可见,创新能力的强弱与否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只有不断地积累和落实创新,才能推动企业向前发展,这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之道。 创新是企业发展之途。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从容应对国际社会的变化和挑战。据统计,目前代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自主品牌的企业约占外贸企业总数的,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仅占出口额,这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这种颓势愈加明显。事实证明,没有自主品牌,就意味着在产业链条上,我们依然处于 1 / 3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根据人民大学近年来关于就业弹性的估算,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分别能够创造约58万个和100 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如果2017年第二产业增速能够保持在 6.0%,第三产业增速保持在7.5%,则分别可以创造约350万和750万个工 作岗位,总计可以创造约1100万个就业岗位。这就决定了2017年 中国GDP增速应保持在6.5%左右。 第二,考虑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企稳筑底的趋势,2017年实现 6.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这同时也与2020年实现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目标一致。 2016年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企稳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呈现出九大底部特征:第一,实际GDP增速企稳为 6.7%;第二,从总需求来看,消费和投资增速双双企稳,内需较为强劲;第三,从 供给面来看,各产业平稳增长,经济回暖特征明显;第四,企业效益 出现持续改善,是宏观经济回暖的微观基础;第五,就业稳定向好, 新增就业完成年度目标,调查失业率下降;第六,价格指数回升,核 心CPI中枢上移,PPI由负转正;第七,景气指数和微观主体信心指 数回升;第八,贸易出现改善,进口和出口跌幅双双收窄;第九,各 项改革举措加速推进,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信心、防范潜在风险、 激发市场活力以及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因此,2017年实现6.5%左右 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 同时,按照2016年GDP增长6.7%计算,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目标,2017-2020年平均GDP增速需要达到6.5%,以实 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因此,2017年保持6.5%左 右的经济增长,并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中期目标具有兼容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论》题库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论》题库 (选择题17题,判断题21题,问答题55,共93题) 一、选择题 1.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CD) A.确定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B.确定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 C.确定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原则 D.对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框架、八大载体的构建进行了部署 2.广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什么机遇和条件?(ACD) A.中央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B.广东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 C.市场倒逼机制促使企业更加注重自主创新 D.广东的人文精神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厚实的文化积淀 3.“三来一补”是指什么?(ABCD) A.来料加工 B.来样加工 C.来件装配 D.补偿贸易 4.怎样深化改革,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制度保证?(ABCD) 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B.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C.深化社会领域各项改革 D.改革一些具体的管理体制和行政运行机制 5.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是什么?(ABD) A.投资 B.消费 C.进口 D.出口 6.广东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开拓新型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B.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保水平,不断培育壮大消费群体 C.加强消费环境建设,改善消费条件

D.采取鼓励消费政策,刺激居民消费 7.广东对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B.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C.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 D.改善投资服务 8.广东对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采取哪些措施?(BCD) A.发展对外贸易 B.培育现代产业项目,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C.抢占世界产业高地,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D.加强节能减排和环保,推进绿色增长 9.广东对突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采取哪些措施?(AB) A.完善体制政策,深入推进“双转移” B.加强规划引导,促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跨越式发展 C.加大“腾笼换鸟”政策力度 D.健全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10.广东对完善体制政策,深入推进“双转移”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加强产业转移力度 B.健全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C.加强政策调节 D.完善配套措施 11.广东的主体功能区域有哪些分类?(ABCD) A.优化开发 B.重点开发 C.生态发展 D.禁止开发 12.广东对推进自主创新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B.深化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C.提升发展高新产业园区,完善自主创新平台 D.完善组织协调与法规政策,优化自主创新环境

创新驱动慈溪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_钟一鸣

钟一鸣 中共慈溪市委党校 摘要: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倒逼。慈溪市作为我国经济百强县城市,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实践中选择的路径、采取的方法、面临的现实困境等都会给其他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借鉴。通过对慈溪的创新氛围、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等要素瓶颈的分析,提出优化城市创新发展环境,完善城市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多元创新助推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慈溪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2-000482-02 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经济热议的命题,可借鉴的方法和路径众多。作为传统制造业基地,慈溪如何因地制宜找准自身定位和切入点,在转型升级的经济浪潮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顺利平稳实现经济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不仅是企业,更是政府层面应重点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组数据值得思考: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效益形势严峻。从产销指标来看,我市市级规上工业企业今年上半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19.05亿元,同比下降5.7%;累计实现销售产值592.01亿元,同比下降5.4%;从获利水平来看,上半年市级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2.26亿元,同比下降5.5%,其中,利润总额16.25亿元,同比下降17.2%;从企业亏损情况来看,企业亏损面扩大,户均亏损额有所上升,亏损企业242家,同比增长39.1%,亏损面达23.0%。亏损企业亏损额共计3.55亿元,同比增长46.9%。 再来看工业企业的利润率。2014年我市传统产业中家电、轴承、化纤等行业销售利润率只有3.8%,低于4.4%的全市平均水平和5.6%的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家电行业,整体利润率3%不到。整个产业仍处于低成本扩张和低端产能严重过剩,高端市场占有率不足的水平。 企业面临的上述困境无不在倒逼着产业的转型升级。虽然企业面临的困境无不在表明着,我市经济增长原动力趋弱、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尚未建立,但是我们理应清楚认识到,当今的社会正处于新一轮产业科技变革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历史交汇期,国家正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这为我市加快创新转型带来了不可错失的重大窗口机遇。历史规律证明,技术变革机遇稍纵即逝,抓住就是发展,错失就会落后。二、制约慈溪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要素分析 (一)创新氛围瓶颈 1.就创新文化分析 目前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关于创新的讨论,媒体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如针对草根创业、二次创业、海归创业我市多管齐下打出行之有效的组合拳,较为典型的有创客空间,创客码头、上林计划等。但优质产业生态圈尚未形成以及城市化配套功能不强的事实,使我市对国内外高端人才尚未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同时,自我更新、自我批评和自我改进创新的良性循环有待形成,离成果共享的包容性创新境界还有很大的差别。 2.就政府的创新性分析 当前我市政府层面已经越来越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战略层面上综合考虑创新问题,优化政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考核机制,示范项目和研究工作得到鼓励和实施,引入有协作的公共平台介入,特别是在技术领域。但是仍缺乏具有社会、文化、经济多元目标的创新项目,且政府创新规划与民间的创意尚未形成有效的呼应和配合。因此,我市的创新氛围的塑造需要政府、社 会、个人的全面投入。 (二)创新体制机制瓶颈 1.创新能力仍然薄弱 从2011年开始,慈溪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为就达到2%,高于全省和全国的水平。但创新人才支撑仍存在不足。中高端人才的比例偏低,特别是创新型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专业人才等严重不足。再加之我市民营企业较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较弱。专利授权虽多,但发明专利占比小,且本地企业的创新重点集中在生产工艺技术、产品外观形态方面,而不是产品创新技术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2.创新利益分配不够合理 当前我国在科技成果和知识的资本化以及企业的价值剩余转变为企业家人力资本回报上仍存在法律法规保障不到位的状况。慈溪与国内其他城市在这方面情况类似,不仅缺乏将科技人员知识资本化的相关政策规定,在对企业的价值剩余也存在过大的约束规定。这些创新利益分配的不够合理,直接影响科技创新人员和企业家对创新的热情。 3.技术创新扩散机制不健全 我市在技术引进上,与我国整体情况存在一样的状况,就是把大较多的精力和资本放在技术引进上,忽视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导致反映核心技术或主要技术的发明专利奇缺。 4.创业投资风险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尚未充分发挥 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完善,对于创投而言,缺少完善的资本退出机制;尽管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法规,但是针对税收和补贴方面的政府还不够详细。比如,用“中小”和“高新”双重标准作为申报应纳税额的标准过于苛刻,很多创业企业达不到标准;其次,我国国有背景的创投企业数量不在少数,效率低下,资源错配、寻租等问题时有发生,民间资本进入创投领域的劲头尚显不足。 (三)创新政策瓶颈 1.政府发展政策与科技政策连接不够通畅 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对创新巨大需求,但现在的政策过多关注速度和“一次成功”,对本土企业的技术能力缺乏信心,这就导致一种奇怪的现象产生:一方面政府不断加大资金和政策投入,致力于提高本土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不少重大创新领域、创新项目和新产品订单又往往不支持本土企业的技术实践。 2.创新税收政策推动作用不明显 过高的个人所得税对吸引高端创新人才是不利的。在我国现行税法中几乎没有专门针对高科技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就使得以“知识为本”、“人才为本”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实际发展中缺乏必要的人才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投资者与研发者积极性。 三、多元创新助推慈溪产业转型升级 (一)完善城市创新体系,形成城市创新发展环境 1.政府应强化管理创新

推进产业人才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人才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袁兆亿 “得人才者得天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人才资源的高度积累和作用发挥,有力地支撑了产业的持续发展,当前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的中国产业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一、全面实施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战略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态势,但是在GDP增长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同时,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日益成为困扰我国提升发展质量的重大难题。对此,制约因素是来自多方面的,其中人才问题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快推进有针对性的产业人才战略,已成为加快推进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迫切任务。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比较典型的原因是产业转型升级速度较慢,其中所涉及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人才资源的制约和影响是一个重要原因。从产业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影响主要包括,人才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调动、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比较滞后等。这与有关政府部门以产业人才支撑经济发展的战略意识不明确有关,致使产业人才发展和结构调整明显落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拖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后腿。新加坡自经济起飞后,每十年主动地进行一次产业转型升级,由于新加坡政府长期重视培养、引进和储备人才,从而确保了产业转型升级能够获得强力的人才支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产业快速发展,但是在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很多地方并不能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其中很大程度涉及到人才战略的思维问题。 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研究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工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产业人才资源如何进行配套?这个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很好解决。人才必须为经济服务,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其中存在很强的内在逻辑关系。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人才匮乏并非可以轻易逾越的一道“坎”,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方面人才资源状况对产业发展形成关键性影响,另一方面产业发展模式对人才资源战略起着决定性拉动作用。当前我国在多方面提出了加快产业人才

坚持创新驱动 加快经济转型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发展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加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县域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统一规划、示范引领、完善体制机制,逐步打造一批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示范村、示范区。大力推广高效节水、农机农艺融合、草木一体、盐碱地改良等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提升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在优质粮食、草畜、瓜菜、枸杞等特色农产品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产业化项目,对列入自治区重点攻关和培育计划的机遇专项补贴,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提高补贴标准。发挥原产地品种品质优势,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提升我县马铃薯、草畜和硒砂瓜等特色品牌影响力。 加强科技支持,助推脱贫富民。紧扣实施脱贫富民战略,统筹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先进成熟技术示范、农业科研项目,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专项、自治区“百人团”科技扶贫指导员专项、“三区”人才专项向我县倾斜,优先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到2020年,力争使科技扶贫项目能够涉及到每个贫困户,户均掌握1-2门生产实用性技术。完善“龙头企业+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支持企业优先选择贫困户实施

产业项目,在产前产中产后开展技术培训和应用,增强贫困户农民脱贫致富能力和信心。全面落实自治区“XXXX”东西部合作部署,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与拥有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的企业、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建立一些平台载体,实施一批科技合作项目。 搭载创新平台,培育壮大创新主体。通过完善创新平台来培育创新型企业。自2018年起,每年遴选出一批高成长性中小企业,通过完善的配套政策,采取“一企一策”、财政奖补和科技金融等手段,支持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探索多形式协同创新模式,深化产学研、大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在特色农产品精细加工领域实现新突破。 搭载多层次的“双创”载体。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政府主导建设一批双创孵化示范基地。支持鼓励园区、管委会、企业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发展“互联网+”双创网络服务,降低大众创业创新门槛,助力实体经济成长。研究制定奖补政策,对创建为国家和自治区级双创示范基地的、获批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双创”平台的、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或国家级众创空间的、认定为自治区级的、达到国家和自治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标准的企业在享受自治区奖补政策的同时,再给予自治区20%的奖励。积极与发达地区各类孵化器开展合作,引导区外孵化器将创业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之间有什么矛盾?应该如 何协调?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这四种经济目标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是矛盾的。因为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这些政策又会由于财政赤字的增加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引起通货膨胀。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这就是说,经济增长一方面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充分就业;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又会引起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相对地缩小对劳动的需求,使部分工人,尤其是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失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有矛盾。因为充分就业的实现引起国民收入增加,而在边际进口倾向既定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增加必然引起进口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此外,在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因为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是难以避免的。 2.财政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在不同时期,应该如何运用财政政策?答:财政政策就是要动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具体来说,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与减税。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增加有利于刺激私人投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增加个人消费,这样就会刺激总需求。减少个人所得税(主要是降低税率)可以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消费增加;减少公司所得税可以使公司收入增加,从而投资增加,这样也会刺激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则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压抑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凶手减少政府支出与增税。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减少有利于抑制投资,转移支付的减少可以减少个人消费,这样就压抑了总需求。增加个人所得税(主要是提高税

深刻理解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意义

深刻理解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意义 2011年02月18日 蔡达峰(民进)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是上海“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总体思路,这也是我们党派组织在参政议政、服务大局中需要坚持的指导思想和着力研究的课题。 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于经济实力。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远没有达到先进的水平,经济发展的要求、困难与矛盾还大量存在,还需要争取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但这种增长再也不能依赖落后的推动方式,不能以劳动者生活改善、能力发展和资源保障等根本利益为代价,否则经济增长要么没有速度,要么不能平稳,最终不能持续。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不是权益之计。从本质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更多地依靠知识和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生产力或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式,摆脱对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的依赖。从实现途径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要为产业结构寻求新的类型,使知识和技术成为市场的真实需求。所以,战略性新型产业必须成为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主战场,而不仅是投资的重点。同时,每个行业和企业也都要努力用知识和技术来发展自己,而不是依赖非智力因素。 强大的经济实力必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必须依赖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依赖大批具有科学精神和能力的人,这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所有研究机构的、行政部门的和企业的工作者,都应该善于学习新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努力通过自身能力的提高,为本职工作提出新目标、新思路和新办法,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科学和技术研究、经营和行政管理等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生产力的全面升级。 而人的转变和提高,需要精神和物质各种条件。除了教育的力量以外,还须有先进的利益制度的保障。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包括劳动者既可以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还可以更公平地行使权利。犹如国家发展以经济为基础一样,劳动者的利益保障直接影响了劳动积极性和价值观。要使得广大社

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全文

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 全文 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全文 目录 一、发展现状3 (一)基础条件3 (二)提升空间4 二、方案取向5 (一)战略定位5 (二)实施目标6 三、重点任务8 (一)增强创新能力8 (二)打造工业新优势10 (三)壮大现代服务业16 (四)促进农业现代化18 (五)优化产业布局21 四、保障支撑23 (一)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23 (二)推动改革创新,增强内生动力24

(三)完善市场环境,营造创新氛围25 (四)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多元投入25 (五)优化人才环境,加强智力建设26 五、组织实施26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长江经济带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加快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走廊,特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现状 (一)基础条件 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市,地域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经济总量超过全国40%,经济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带动作用强、辐射范围广,是全球重要的内河经济带,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江经济带产业优势突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工业走廊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水稻、油菜籽、淡水产品等重点农产品产量占比超过50%。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纺

织服装等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超过50%,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汽车、电子商务、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产业已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金融保险、航运、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服务业特色优势突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创新驱动的重要策源地,对外开放程度高,创新资源丰富,集中了全国1/3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全国一半左右的两院院士和科技人员,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500家,涌现了高性能计算机、量子保密通信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研发投入成效显著,研发经费支出、有效发明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3.9%、44.3%、50%,形成了一批创新引领示范作用显著的城市群。 (二)提升空间 长江经济带具备良好发展基础,区域互动合作前景广阔,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低端产业比重过高等问题较为突出。根据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容量和主体功能定位,引导沿江各省市坚持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加快提升区域布局、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围绕战略规划布局,发挥上中下游比较优势,推动资源要素合理利用、产业布局更趋完善。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服务化、高端化、智能化、知识化、低碳化发展。围绕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