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研究

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研究
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研究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营经济逐渐在恢复,并迅速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民营企业推进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缩小了区域发展的差异,增加社会就业并且维护了社会稳定。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有不少的问题,其中公司治理方面的矛盾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矛盾。因此,对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的探讨,对促进民营企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出发,提出了民营企业治理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公司治理;现状;问题;措施

目录

摘要 ................................................................ I 目录 ............................................................... II 引言 . (1)

1 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 (2)

1.1 公司治理的含义 (2)

1.2 公司治理的内容 (3)

1.3 公司治理模式的内容及其特点 (3)

1.3.1公司治理模式的内容 (3)

1.3.2 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3)

2 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

2.1 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 (5)

2.2 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6)

2.2.1 家族式管理盛行 (6)

2.2.2 股权过分集中,股权结构不合理 (6)

2.2.3 董事会职责不清 (6)

2.2.4 监事会机构不健全,许多职能不到位 (6)

2.2.6 民营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行不规范 (7)

3 完善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措施 (8)

3.1 双向利他主义增强家族凝聚力 (8)

3.2 引入机构投资者和职工董监事 (8)

3.3 加强董事会问责制 (8)

3.4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9)

3.5 实施核心管理层和技术层的激励机制 (10)

3.6 优秀的民营企业治理模式 (10)

3.6.1 董事会包含的成员 (10)

3.6.2 独立的监事会制度 (11)

3.6.3 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 (11)

3.6.4 完备的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 (11)

3.6.5 信息披露透明,接受市场监管 (12)

结论与展望 (13)

参考文献 (14)

引言

目前,中国正在大力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因此,怎样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选择合适的公司治理机制十分关键。针对我国不同所有制的形式和管理水平的企业,各所倚重,采取的治理模式也不尽相同。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民营经济的政治方针也在发生着演变,国民经济中民营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作为中国的新兴组织形态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不可撼动的力量。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水平深深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

国内比较早地研究民营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的学者郭勇则借鉴了90年代从国外兴起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他认为公司制民营企业的治理主体就是利益相关者,即与企业共存亡的个人或团体,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一般雇员,而不再仅限于创业者。公司法人治理权(剩余索取权)应归股东、债权人、员工共同拥有,他们之间通过治理权的分配来相互制约。由于把企业所有权对称配置给所有利益相关者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共同治理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共同治理还存在道德风险和效率障碍,忽视治理主体的主导力量及对共同治理团队的惩罚机制等局限性。为了克服共同治理的局限性,许多学者在共同治理的原则下,对共同治理模式进行了改进。

民营企业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并使区域发展的差异缩小,提高了社会就业率,从而也维护了社会稳定。它显然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急需解决,其中公司治理成为了最突出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鉴于此,对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对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和深远。

民营企业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它自身与市场经济有着很接地气,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展迅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但是,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因为遭受到转轨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成熟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进行公司治理。

本论文着重对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措施。

1 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

1.1 公司治理的含义

最早出现公司治理这一术语的时间要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将近 30年来,因为它在处理民营企业管理中出现问题的重要位置,在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研究和关注下逐渐成为焦点。我们来看一下企业发展的历史,这其中前后出现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企业,依次是合伙制(partnership)企业、业主制(proprietorship)企业以及公司制(corporation)企业。公司制企业与合伙制企业和业主制企业不同,它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伴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伴着股权的日益分散,管理工作逐渐变得复杂化,之前认为有资金就是王道的股东有种越来越“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将企业委托给专业经理人员去经营和管理,现代企业由受“所有者控制”转变为受“经营者控制”,公司的股东与专门的经理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按照西方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股东与经理都在各自追求彼此利益的最大化,目的的偏差,于是产生了代理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使经营者的行为能够与股东想要的目标吻合,公司治理方面的相应的实践和研究便逐渐发展起来【1】。

对于公司治理的具体概念,理论界并没有作出一个严格的统一定义,结合之前人们的研究,文章认为它是基于业绩评价机制——淘汰机制,参与者不但包括公司内部的股东、董事、经理,而且也包括公司外部的与之利益相关的人,比如说消费者、政府、金融机构等,其中业绩是评判经理人员的工作的成果,它是股东、董事及公司外部来进行选择和控制的基础。图1.1给出了上述定义的最基本的公司治理的结构框架,这里面的实线是决策链,它包含的意思是上级对所指向的下级具有选择和决定权,如董事决定是否选择或开除经理,经理的行动又决定公司的业绩等;虚线表示依据链,表示做出决定者的决策依据。

图1 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模型

1.2 公司治理的内容

公司治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公司外部治理市场、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主要指的是在公司内部构成一个相对合理的权利机构,这样会在在股东、董事会与经理人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与制衡机制,以保证公司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并实现公司及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公司外部治理市场是指公司外部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人才市场通过产品与价格竞争、公司控制权竞争、经理人才竞争等方式对公司产生的激励约束作用。

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指政府及监管部门为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保证公司遵守国家法律与社会道德规范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包括董事的法律责任、会计准则、信息披露要求等,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约束【2】。

1.3 公司治理模式的内容及其特点

1.3.1公司治理模式的内容

公司治理模式,也可以称为公司治理结构,意思是公司权力机关的设置、运行及权力机关之间的法权关系。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比较准确的解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个被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界定是在上个世纪末经合发展组织 (OECD)理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给出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每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比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stake -holders)。而且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时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它还提供了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3】。”

1.3.2 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1.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主要以机构持股为主,然而机构中的持股力量在公

司治理中作用弱小。从股权结构的角度来看,机构投资者是最大的股东,如人寿保险、养老基金、投资基金、互助基金、慈善团体及大学基金等等。这些机构在一个特定公司中经常最多持有1%的股票,所以在公司的发言权也非常有限,对经理人员产生不了压力。

2.高度流动的股权使公司治理通过外部治理来实现。以股票市场为主导的外部控制机制高度发达。在所持有股票的公司业绩不好时,投资者一般不干预公司运转,而是卖出该公司股票,因此,重组、兼并、退市事件频频发生。单个股东对公司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证券市场,表现为“用脚投票”。

3.在治理机制方面,主要依靠外部经营管理者市场和与业绩紧密关联的报酬机制对经营管理者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为一种外部市场治理。用高效的资本市场来激励和约束经理人员。这种外部控制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重视所有权的约束力,股东对经理的激励与约束占支配地位,这种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是借助市场机制来发挥的。评价经理业绩的重要指标是投资回报的多少和所有者权益,因此,经营者要尽到责任,通过提高公司业绩来回报股东【4】。

2 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

发展现状:企业成长理论认为,小企业的成长包括五个阶段,依次是创业阶段、生存阶段、摆脱束缚成功发展阶段、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真正意义上的的发展是在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会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所以,对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自创业至今时间在十年至十五年间,从年龄来看,大多数尚处在成长理论的前两个阶段。中小企业从无到有的发展战略须经过创业、生存、发展间的升迁【5】。

产业特点:规模经济理论认为,每个产业都存在非常明显的规模经济。所以,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比起来,要避免并且克服规模经济所带来的竞争劣势,必须选择最佳规模比较小的行业。所以,一般情况下,民营企业一般选择进入规模经济壁垒较小,资金、技术门坎较低,不存在市场准入的限制的行业。该类行业的市场结构接近于完全竞争或为垄断竞争市场,产品市场竞争激烈。

管理特点:现在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一般处在经济发展中的前期,根据该时期发展战略的需要与其“路径依赖性”,企业大多数实行的是家族企业管理制度。在这种治理模式下,企业的所有权主要由血缘、亲缘和姻缘为纽带组成,主要经营管理权由家庭成员掌握,企业决策程序按家族程序进行。企业的伦理道德规范取代了经济行为规范,通常企业的主人具有绝对的权威、

制度环境: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阶段,很多制度正在修改或者重新制定。当正式制度规则处于变革,或者是在建立过程中,非正式的制度规则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而由于我国制度上存在着对民营经济的歧视,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相比,民营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经济制约和政策制约,政策环境的可预见性与不确定性更为严重。在这种“制度缺位”的体制背景下,又由于民营企业本身的所有权特征,中小企业面临的制度环境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民营企业家本人的能力及他的社会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公司动员稀缺资源的能力,并最终影响公司的业绩【6】。

2.2 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2.2.1 家族式管理盛行

目前,中国民营企业中,有百分之七十属于家族式管理的民营企业,公司的重量级的职位主要由具有血缘性质的家族成员担任,这样家族成员就牢固地掌握了公司的经营权和管理权。这种情况在许多公司都比较常见。这种性质的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是从家庭作坊式的店铺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家族成员对企业的感情很深厚,面对今天好不容易奋斗来的成果,牢牢地握在手中,深怕失去,不愿意把权力交给外面的人,外来经营管理者因此很难放开手脚,也不能施展才华。所以,这些企业难以把优秀的人才留下来【7】。

2.2.2 股权过分集中,股权结构不合理

中国科学院上个世纪民营企业治理结构调查显示,私营企业中的私人股份占到85.1%;集体和法人所占股份却分别为 5.9% 和4.1%;然而像各级政府和外资占有很少份额不足1%。所以,民营企业中私人股东持有比例过高的股份,在企业中处于绝对控股地位,法人或其他股东所持的股份额却很小。而在私人股东中,企业主个人投资又占投资总额的大部分,即使有多位股东共同投资,企业主个人在大多数企业中也是“独占鳌头”。在民营上市公司中,也存在着企业主个人及其家族“一股独大”的现象。这种特点导致了企业决策常常由少数人甚至是企业主一人做出,这样决策出现失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没有形成多元持股带来的相互监督、相互制衡,股东会形同虚设。

2.2.3 董事会职责不清

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存在着董事会成员与经理班子交叉任职的现象,董事长与总经理由同一人担任的现象很常见。这种交叉任职的现象破坏了董事会的独立性,从而难以保证对经理层的有效监督【8】。

2.2.4 监事会机构不健全,许多职能不到位

监事会利益受制于公司管理层并普遍缺乏行使监督职能所需的法律、财务、技术等专业知识能力,难以对董事和经理起到监督作用。

2.2.5 激励形势单一,漠视对员工深层次的激励

我国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主要靠的是物质激励,却对精神激励对员工的作用有所忽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激励和需要产生错位。有的民营企业以空洞的精神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更难以产生持续激励的作用。民营企业形成了以员工工资和奖金为主要物质激励,加之各种规章制度共同使用,但这种激励机制的执行力度与员工的付出、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员工心中会有不满的情绪;与此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忽视了精神激励、情感激励。

2.2.6民营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行不规范

我国上市民营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地重要作用。按照我国《公司法》以及上市公司的相关规定,我国上市民营企业虽然在公司组织结构上按照要求,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总经理等职位,但是由于公司管理层主要职位以及大股东都集中在家庭成员之间,因此,存在交叉任职、职责权限不清、机构形同虚设等现象,上市公司内部机构设置极不规范,有些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而监事会主席则由其夫人担任【9】。

按照我国《公司法》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引导章程》、《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范意见》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依照本法行使职权。然而在执行过程中,股东大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权力机构的作用,而仍然是受大股东的掌控。而其他机构,董事会、监事会也存在相似的情况。尤其是股东大会不“理事”、董事会不“懂事”、监事会不“监事”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执行层运作不规范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许多上市民营企业聘请了职业经理人主抓公司的运营管理,但董事长(大股东)经常干扰,总经理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组织结构和运营管理不规范是制约我国上市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10】。

3 完善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措施

3.1 双向利他主义增强家族凝聚力

利他主义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而家庭中的利他主义是指行为主体出于亲情、血缘、友谊或未来利益的考虑,为了他人利益,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在我国上市民营企业中,利他主义积极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中,利他主义主要是出于亲情和血缘之间的关系,这种利他主义往往是以利益为纽带,单向的利他主义【11】。

在家族企业中,单向的利他主义只有父母为子女奉献,如果子女在享受物质利益的同时,能够为父母、为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经营风险,减少父母的生活压力,也为父母做出一定的牺牲和奉献,就能够使家庭成员之间更加团结协作,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为核心,全力做好各自的工作。这种父母为子女积累财富、子女为父母分担压力并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治理方式,就是双向利他主义的具体体现。

3.2 引入机构投资者和职工董监事

我国上市民营企业中,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董事会成员都是由公司股东所组成。企业中的股东只是由少量人组成的,而原则上他们所代表的是自己的利益,即企业的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利润回报,而有些企业的股东则为了自己的私利,却一再损害企业职工的利益,企图达到企业利益的发展和回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表面看是发展了,但是却不能保障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甚至是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这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建立并且健全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引入机构投资者和职工董事,是加强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强化董事会监督机制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调整,保证董事会能够正确执行股东大会决议,保障职工的利益,应在董事会成员中引入机构投资者董事和职工董事,二者成员之和应大于股东董事,以保证董事会能够真正代表企业和全体职工的切身利益【12】。

3.3 加强董事会问责制

董事会是上市公司权力机关——股东大会的业务执行机关,负责公司业务经

营活动的指挥与管理,对公司股东大会负责并报工作,是公司的权力执行机构,对于公司股东大会所做出的各项决定,董事会必须贯彻执行。但是对于公司董事会而言,在执行股东大会的决定过程中,由于董事会成员的思想认识、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等因素影响,因此在执行中可能会出现偏差,会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加强董事会问责制,应建立必要的《董事会问责制度》,定期对董事会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评,发现问题及时启动问责成程序。在问责制度中应包括问责内容、问责程序和问责办法。对董事会的问责应包括:成员述职、诫勉谈话、限期整改、成员调整等措施,以保证股东大会的各项决议和企业经营方针和政策顺利贯彻执行,促进企业的发展建设【13】。

3.4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实践证明,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改善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是实现企业内部各种机制协调运行保障。企业文化在对员工行为准则、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产生积极的影作用的同时,能够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同时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的重大决策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观测执行。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决策层——对董事会的诚信文化建设,使董事会成员能够真正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认真履行各项权力和职责。其次要进一步强化管理层——经理层诚信意识,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定,完善对经理层管理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自觉贯彻执行董事会的惧意,履行对股东的义务,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第三要培养员工的诚信意识,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诚信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爱岗敬业教育,教育员工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以企业发展为荣。最后员工要加强自我修养,恪尽职守,努力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3.5实施核心管理层和技术层的激励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越演越烈,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起关键作用的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一个能人可以救活一个企业”,“一项专利技术和发明创造能够使企业扭亏为盈”,这话并不是危言耸听【14】。

加强上市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调整,对企业的核心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实施激励政策,是促进治理结构调整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实施激励政策能最大程度调动企业核心高层和主要技术核心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给核心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制定相应工作任务和工作指标,在完成规定指标的基础上实施激励,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企业在对核心管理人员实施激励的过程中,应采取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精神激励包括通报表扬、评选班组或企业先进工作者、企业内部宣传、邀请新闻媒体对其进行宣传报道措施和手段,号召全体职工向其学习。物质激励包括发放奖金和实物奖励、晋升工资、职务晋升、增加福利待遇等项措施,物质激励的程度不在大小,金额也不再多少,关键是能让被激励人员感觉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和企业对自己的重视。同时,企业对成绩突出的核心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激励,能够起到鼓舞和激励职工的作用,对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积极的意义【15】。

激励就是通过努力,在满足了某种需要的前提下,个人付出高水平的努为来实现公司目标的愿景。激励的理论基础是“以人为本”,因为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的管理,个人能力的发挥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合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在激励中普遍存在着随意性,不能形成有效的、系统的激励机制。民营企业若想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就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高度重视制度设计与安排,充分认识到制度安排在现代企业激励机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要特别重视需求的层次性,不可一概而论;(3 )进行内部人力资源的经济区分;(4)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问题【16】。

3.6 优秀的民营企业治理模式

3.6.1 董事会包含的成员

独立董事对于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强化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独立董事能够站在第三方以独立的角度区看待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由于独立董事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管理能力和社会基础,因此能够比较清楚地看清楚企业经营决策的利弊关系,而职工董事能够站在职工的角度就企业的经营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企业做出的各项决策能够代表全体员工的利益,发挥员工的主人翁责任反感,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17】。

3.6.2独立的监事会制度

监事会制度是保障运行和实现上市民营企业治理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通过监事会的监督能够保证董事会经营决策中遵纪守法,代表全体股东和广大员工的利益。监事会成员应吸收职工代表和外部独立人士参加,监事会的设立必须独立于董事会,二者不能够交叉任职,以保证各项监督工作不受董事会的干扰和影响,以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监事会要定期对董事会的工作和公司内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保证董事会的各项活动依法进行。

3.6.3 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

对股东大会进行操纵控制的现象是我国上市民营企业最显著的现象。改善股权结构的有效方式是降低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在公司内部形成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避免大股东操纵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而侵害小股东利益的事件发生。因鼓励已上市民营企业通过定向增发引入机构战略投资者,或上下游企业参与入股,逐步降低家族群体或创业群体的持股比例。对于拟上市民营企业,建议证监会在发行审批时应将控制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作为发行审批的条件之一,对于上市前家族群体或创业群体的持股比例超过 50%的民营企业,应通过加大新股发行量,将家族群体或创业群体的持股比例控制在 50%以内。

3.6.4 完备的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

职业经理人由董事会直接聘任,董事会对其进行领导和监督。让职业经理人持有公司的一定的股份,对其建立绩效管理档案和诚信档案,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业绩突出的职业经理人给予重奖,以调动其管理企业的积极性【18】。同时要制定内部牵制制度,加强对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公司要诚信经营,守法经营,降低公司的经营管理成本。

3.6.5 信息披露透明,接受市场监管

信息披露是企业诚信经营的具体体现,能有效地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实践已经证明,上市公司及时准确的对企业经营的真实信息进行披露,接受证券监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能有效地促进上市民营企业的有效发展,也是实现和改善治理结构、诚信经营的最好的选择【19】。

结论与展望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为实现我国民营企业有效的公司治理,必须实现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的统一,这也是未来我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发展方向。只有真正解决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的问题,才能促进我国民营企业进一步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本质上是一种内部利益与外部利益并重的治理机制,其内部治理的改善更多来自外部治理的要求,治理核心是公司创造的价值和利益分配要符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实质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分配问题。系列利益相关者缔结的契约方都向公司投入了一定的生产要素,如财务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或其他资源,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作为平等独立的契约各方,根据自身实力经过长期的博弈,达到一种动态的均衡,都有权参与企业剩余利润的分配。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式的单边公司治理结构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民营企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建立健全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打破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局面;摒弃基于血缘、亲缘关系的用人机制,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促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不断增强企业信息透明度,树立企业风险防范意识,通过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管理水平来促进企业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郑志刚.对公司治理内涵的重新认识[J].金融研究.2010(08)

[2]王丽峡.基于成长视角论公司治理的治标之策与治本之道[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01)

[3]杜丽婷.我国公司治理问题探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09)

[4]张红旗.我国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的缺陷及完善对策[J].价值工程.2005(09)

[5]冯根福,黄建山.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对公司成长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09(12)

[6]潘福祥.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04)

[7]刘银国,朱龙.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1(02)

[8]刘军英.基于公司治理的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新会计. 2011(04)

[9]余明桂,夏新平,潘红波.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评论.2007(04)

[10]张德明,曹秀英,李洪.我国上市公司组合治理机制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9(04)

[11]王荣珍.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与公司法的修改[J].江西社会科学. 2004(02)

[12]方威,甘瑁琴.民营企业发展问题之初探[J].经济师.2003(08)

[13]刘景秋.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探析[J].零陵学院学报.2003(04)

[14]过聚荣.公司治理的目标与模式:关于近期公司治理理论的简要评述[J].当代财经.2003(04)

[15]袁春生.决策控制: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中心[J].生产力研究.2003(01)

[16]李亚如.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J]. 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09)

[17]丁学智,赵栋.关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 2002(01)

[18]白玉,余江华,冯玉娥.我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研究[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9(06)

[19]何自力.公司治理模式:比较与借鉴[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6)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