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城市和城市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城市和城市化——教学设计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通过政策调整,将八千多万农业人口转变

为城镇居民,中国的城市化又一次称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不仅如此,城

市和城市化也是高考的常规热点问题之一。

这是近几年高考真题所涉及到的城市化问题:

2012 年课标Ⅰ卷

40 城市交通信号灯——城市交通问题,科技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2016 年课标Ⅱ卷

33 第一次工业革命城市化问题——环境污染

2016 年课标Ⅲ卷

41 中国近代自开商埠的信息并说明——中国近代城市化特点

2017 年课标Ⅱ卷

45 清末北京天津城市街道管理——清末城市管理问题

考情分析:历史高考注重情景设置,城市化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观念的变化,是高考的常规热点问题之一,

特别是最近两年特别明显。

这节课我们我们进行二轮专题复习——城市和城市化

首先同学们共同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梳理中外历史上城市化历程的知识,培养分析城市化原因、特点的能力,

辩证认识城市化的作用。

2、认识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理性看待城市化进程的问题,培养

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3、培养绿色环保意识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公民意识,为我国城市化的健康

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城市和城市化的概念

概念解读——历史解释:

1、城市:古代的城是指城墙包围的地区,具有很强的政治和军事职能。

市是指商品交换场所,宋朝以后城中的市坊界限被打破,城市紧密结合。

2、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内容包括: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生产方式

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传统思想观念向现代思想观念的转化。

城市化也是近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概念的解读,同学们注意分析城市化的组成要素,这成为我们分析问题的基本角度。

严格意义上城市化是工业化,但是工业文明的城市化离不开农耕文明的城市发展的基础,下面我们走进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探讨城市发展状况。请同学们自主梳理中国古代城市的基础知识,时间一分钟

一、农耕文明下的商业城市——中国古代城市

1、知识梳理——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1)春秋战国:临淄——齐国国都,大梁——魏国都城。

(2)秦朝:咸阳——秦朝帝都。

(3)汉代:以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五个商业中心为五都

(4)唐朝:长安、洛阳等(杨一益二)

(5)元代:大都

(6 ) 宋代:开封府、杭州、苏州、成都、福州等。

(7)明清:四大商业名镇: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河南的朱仙镇

哪位同学展示一下你的答案。

结合下面的图示,我们从职能、位置和类型三个方面分析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注意镇原来是军事单位,比如唐末的藩镇割据,但是宋朝后镇的经济职能增强,并向农村转移)

规律总结①城市的政治军事职能逐渐向经济职能转化。②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南方的城市快速发展并超过北方。③明朝中后期,大城市规模减小,城市向农村手工业市镇转移

上面更多的是从经济层面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结合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的城市和政治、文化的关系

一、与政治的关系:受皇权至上和中央集权影响,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

二、与思想的关系:1、受儒家礼法思想影响,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宫室、坛庙

等重要建筑皆位于中轴线上。2、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城市的选址注重依山榜水,

重视对水资源的利用,引水入城,城市内注重绿化。

中国古代,宋朝和明清是商业城市发展的两个辉煌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城市人口都大幅度增加,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两个朝代的城市,寻找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性的特点

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下列两则材料,解决问题,时间四分钟,注意分析材料的方法——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到材料的关键词,结合所学分析关键词,组织答案。

2、主题深化拓展——宋朝和明清城市探究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推行不抑制土地的政策,不立田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量的岁币让统治者把目光转向海外,传统的经济政策有所松动,

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

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勾栏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使宋朝商业城市达到新高度的因素有哪些?这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10 分)

材料二:明清时期,大量的农产品和农民流入工商业市镇,自由手

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2)材料三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新特点的原因。(12)

答案:(1)推动因素1、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改变了人丁为主的收税方式,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农村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2、传统的路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政府重视海外贸易,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3、宋朝的市坊界限被突破,夜市出现,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影响:1、壮大了城市市民阶层的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世俗化,宋词繁

荣,风俗画大量出现——《清明上河图》。2、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

(2)新特点: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原因:1、赋税制度的改革,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加强;2、租佃关系的普及,农民

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减轻;3、民营手工业发展,在手工业中占据主导

地位;4、长途贩运有利于手工业地区化、专门化现象出现。

中国古代的城市更多的以商业和手工业为基础,而近代西方的城市

也是在手工业和商业、金融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终走上了工业城

市的道路,下面我们梳理一下西方近代城市历程,时间一分钟。

二、工业文明下的城市化——西方近现代城市化

1、知识梳理——工业城市的发展历程

(1)14.15 世纪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工商业工商业城市出现资

本主义萌芽

(2)16 世纪,新航路之后贸易中心转移,大西洋沿岸出现很多商业城

(3)17 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

(4)18 世纪,工业革命后蒸汽机使工厂集中,工业城市出现——伦敦从中得到的认识: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西方工业城市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生活更舒适更文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让人们更自由更平等。但是城市化也带来的很多社会问题。我们结合下面两则材料,以同桌互助的方式分析西方城市化的问题和应对措施,时间四分钟。

2、主题深化拓展——城市化的问题和对策

材料一:在19 世纪英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度”,资本家任意建造厂房。在伦敦狭窄且不规則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 世纪早期,伦敦人口密度达到了每英亩300 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被垃圾、废弃物和臭气所包围……随着人口的增多19 世纪后期交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政府在应对问题的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权力,1848 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

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城市管理的专业要求使得19 世纪70 年代后内阁权力加强,形成所谓的“议会第三院”……1914 年,伦敦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交通压力。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及出现的背景,政府的应对措施有什么特点?(22 分)

材料二“逆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后期,出现了人口尤其是大

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数化的趋势。进入后工业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其生产职能逐步弱化,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逆城市化的初始阶段最先走出城市的是富人,他们有经济实力逃离“城市病”笼罩的大都市,城市附近的基础设施相应的也就建立起来了。对于大城市来说,这是城市的“流失”,而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则是一次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的集中。在逆城市化的过程中,小城镇和农村的规划、建设、发展注重与中心城市的“对接”。同时,提高小城镇的消费能力和吸引消费的能力,其本质就是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摘编自于奇立《解读“逆城市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及影响。(12 分)

答案:(1)问题:城市布局混乱;环境卫生恶劣;两极分化严重,

交通压力增大。(8 分)

背景: 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人口大量增加;蒸汽机等工业机器

的普遍使用工厂大量出现;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先进的交通工具出现。

(8 分)

措施:通过立法加强环境治理和整顿的力度;强化行政权力,增强政府

城市管理的专业性;将先进的科学成果应用于城市管理。(6)

因:城市化进程过快,引发相关社会问题(人口密度过大、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等“城市病”);第三产业发展,城

市产业结构调整,对第二产业——工业的依赖程度降低;

交通、通信现代化的推动。(6 分)

影响:积极:有利于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的集中,推动了中小城市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第三产业的,优化了产业结构调整。消极:限制了大

城市的发展,削弱大城市经济活动水平;对交通造成巨大压力。(6 分)

通过逆城市化现象总结三次科技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的速度。

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城市化的质量:钢铁建筑、交通工具、电力、电器。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对城市病的本能反应、

三、主题深化拓展——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

(1)中国近代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分析

第一阶段:19 世纪中叶到甲午战争前(或1840 年—1893 年)。

特点:城市化率增加约1.5%,属于起步时期。有利因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企业、民族工业逐渐兴起。不利因素: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内外战争的破坏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第二阶段:甲午战后到全面抗战前(或1893 年后—1936 年)。

特点:城市化率提升约3%,属于初步发展时期。有利因素: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铁路等新式交通建设的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不利因素:政局动荡,战争破坏

第三阶段:全面抗战到新中国成立(或1936 年后—1949 年)。

特点:城市化率降低约0.6%,属于衰退和曲折发展时期。有利因素:民族工业内迁等引起的局部地区的发展。不利因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民党发动内战。

(2)展示2018 年考试说明例题(引用2016 年全国新课标Ⅲ——41 题):总结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随着西方的侵略被动开展,带有很大的半殖民地性;经历了被动到主动的过程(约开商埠——自开商

埠);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存在着很大的落后性(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

近代中国的城市历程说明国家独立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前提,但是新中国建立后我们的城市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图示,分析新中国城市化三个阶段特点并说明原因,请同学们结合黑板上城市化的要素。

四:知识拓展延伸——新中国城市化的曲折发展

1949—2009 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依据材料指出新中国城市化三个主要阶段特点,并结合史实析相关特点的原因。

答案:第一阶段:1949——1961 年城市化发展很快。原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新中国建立后,一五计划的开展,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58——1960 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城市化超常规畸形发展。

第二阶段:1961——1978 年城市化发展缓慢。原因:1961——1965 年,八字方针,精简工业和城市化人口,两千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1966——1976 年文革期间经济停滞不前,上山下乡运动使城市人口流回农村。

第三阶段:1978 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迅速。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行政机构改变,废除人民公社,城乡二元制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松动,人口可以自由流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对外开放政策,沿海城市化

进程明显加快,深圳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英国走过了城市化到逆城市化,走过了环境污染到环境治理,走过了从城市拥堵到城市疏堵的过程,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希望我们乘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东风,我们的城市化能够健康、平稳、全面发展。

四:本课小结

1、学生自主发言谈收获

2、老师最后总结理框架

(1)影响城市化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商品经济、工业革命)、国家政策(赋税制度、改革开放)、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变动)、人口的自由流动程度(租佃关系、户籍管理制度)

(2)城市化的问题:人口密度大、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贫富差距过大(3)解决措施:立足国情,借鉴发达国

家城市管理的先进经验;提高政府城市管理的专业水平;

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城市建设和管理当中;理性引导“逆城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