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课改经验总结

十年课改经验总结
十年课改经验总结

十年课改经验总结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交流的重要工具。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优势,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动手实践成为“沟通教育理念彼岸和学生发展此岸的具有转化功能的桥梁。”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有关该教学领域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和体会。

一、学生情况分析

第二学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不但生性好奇,而且好动,特别喜欢动手做,他们通过3年的学习,对空间几何积累了一部分的经验,同时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储备的丰富正逐步提高,对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正处于向描述分析阶段过渡。

二、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面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

小学课改工作总结

自改革工作以来,我院在高等教育部门的友好关怀和全面指导,全体教师采取行动,走进课程改革的潮流,新一轮课程改革带给我们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尝试,新探索。同时,通过实际操作,是我们对课程的理解,通过抽象,表面逐渐到具体,深入,是教训,向我们展示一个新的舞台,给我们一个新的世界,改变老师的教育思维。在过去几年的经验是深刻的。现在对几年的课程改革做一个简短的报告。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的学校重点关注三个系统的建设,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网络教学和研究工作。特别是网络教学研究工作扎实有效,效果明显。 一是积极开展三系统工作 在进行三个系统的工作时,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做好了乡级班的学期,使任务分配到学科,到班组,以主,副书,案例,课堂材料,副书准备教师交换意见,每次会议有详细记录。咨询类分配到成绩组,由组长领导参与指导,超过两次的学期咨询,我们积极参与讨论温暖,相互促进和提高,达到教与学的效果。 二是积极发展校本课程,拓宽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领域 2005年,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展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学科的校本课程。已经开发了文明礼仪,自然科学等常识的校本课程。近几年来,我们对校本材料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从2007年起,通过认真学习,精心挑选组织专业人员,修订,确定小学生礼仪教育,自然科学知识为我们的学校学校教科书。 本学期,我校新一轮的以学校为主的教材教材开发工作正在进行中,低级语言培训,中级写作培训,高级兄弟,目的是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写作基本技能,儿童的道德修养。 三,大力做好研究工作,提高师范教育和科研水平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坚持大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了解决教育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规范教学和学习行为,从大小小开始,小组成员使用个人自愿声明并统一调度的组合方式。该研究组重点研究了独立,合作的研究和研究方法,并以计划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了研究活动。我们学校严格遵守任务组管理,认真完成一般任务组五个任务,在每个级别实施,即每学期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商业杂志专着。同时,相关学习笔记和阅读体验。每个月提交一次教学反思;每个学期提供一个典型案例,每个学期在一个学习部分,每个学期至少提供一个研究问题,写一篇教学论文。按照实施计划,阶段计划开展研究工作。每个教师都仔细制定了个人研究计划,以安排自己的研究重点,步骤,预期的结果等在一个学期,以避免失明。加强教学与研究与教学研究的整合。在期末,教师将根据他们的研究计划检查研究组和教师,并确保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致性。参加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在自己的立场,根据实践,提出问题。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学校课改工作总结范文.doc

学校课改工作总结范文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如何找准重心,把握重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农村学校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推进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这是 教研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今天我给大家整理了学校课改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根据市教育局和片区教研室20xx年度工作计划,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期我校的课改工作主要以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为目标展开,我们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扎实开展"三课活动",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展示本校教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推广优秀的教法和经验,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也为会诊和解剖课堂,解决教学中一些共性问题,学校教科室、教导处在9月下旬组织了为期近三周的"三课活动",学校成立了九个学科评价组(小学语文、数学,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政史地、艺体电脑和幼儿组)负责对"三课"课堂进行全面剖析,客观、公正、准确的进行了定性评价。 本次三课活动,学校共排了51堂课,其中小学语文7节,数学3节;初中语文10节,数学8节,英语8节,物理2节,化学2节,政治1节,历史3节,生物1节,地理1节;音乐2节,电脑3节。学校要求全校教师在三课活动中务必听完本学科的课,再选听至少10节跨学科的课。通过检查发现全校不少教师不仅听课数量多,而且记录认真详细,分析到位,

建议合理。学校把教师参与三课活动的情况纳入第一学月六认真工作考核和期末考核。当然,这次活动时间安排比较紧,老师们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之余,克服了不少困难,尽可能挤出时间参与"三课活动",使本次活动得以顺利圆满地完成。 二、继续做好大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运用水平。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课程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我校在上一学年开设基础上, 学校全员参与,开发出了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特征的校本课程,使我校的大文化校本课程形成了体系。 三、改进了集体备课制度,使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 在过去实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为了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对每位教师的课堂真正起到指导作用,本期学校教导处、教科室进一步规范了我校的集体备课制度,主要作法是:学校成立了年级各学科备课组,每个年级每个学科均由组长具体负责,采取先集体研究,再由教师本人形成个性化的教案,并且集体研究的过程必有相关领导参与其中,由蹲点领导签字认可学校才予以认定其集体备课。 四、积极组织全体教师不断总结,提炼、优化课改成果 1、组织学校骨干教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成果评选活动。本期有14位教师撰写的教研论文在国家、省市获奖或在有关刊物发表。 2、16位教师参加本年度省教科所优秀信息技术论文评审,其撰写的优秀论文已送省教科所参评。

十年课改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十年课改給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十年课改可以说是风云激荡、波澜壮阔,赞誉与批评,掌声与质疑一直与新课改相生相伴。 江苏的洋思中学、山东的杜郎口中学、辽宁的凤城六中……,一大批新课改先进校、典型校、特色校,风起云涌,层出不穷。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诠释着新理念、解读着新方法。洋思中学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凤城六中的德育创新“评星晋级、总结反思、精神充电、完善人格”。 另一方面对新课改的质疑与批评从没有间断过。前教育部长何东昌曾给胡主席写过一封信“目前中国大多数学校实施的是素质教育么?能不能实施素质教育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 北京大学教授姜伯驹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刘英明院士在2005年两会期间曾分别提出议案表明自己的不同观点。有的地方出现“老师不会讲、学生不会学、家长不理解”的现象,中国青年报曾做过长篇报道“专家叫好、教师叫苦、学生喊冤”……。 我市从2003年进入新课改,2006年召开总结表彰会。之后的一段时间“新课改”似乎在渐渐的淡化,甚至已经被一些学校和教师遗忘。在赞誉与批评,掌声与质疑这胶着的状态中,“新课改”何去何从?我们在期盼着国家的声音,我们在等待着上级的指示……。 2010年7月13、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与《教育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不仅对十年“新课改”给予充分肯定,而且为我们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胡锦涛主席在教育工作会上指出:“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温家宝总理强调:“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允许和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试验。” 听了中央领导的讲话,读过《教育规划纲要》,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前面的种种疑虑顿时烟消云散,唯一的想法就是在新课改这条路上赶快“整理行装,再次启航”。 十年课改、课改十年,这十年的时间里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的经验呢?

中学课改工作经验总结

中学课改工作经验总结 XX一中所创办于1939年,前身是XX简易师范学籍。此后二迁校址,四易校名。历经七十二年风雨沧桑,学校已成为一所占地65亩、58个教学班、3500余名学生、203名教职工的二级完全中学。XX年秋季以来,作为样本学校,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课改工作全局。制方案,定措施,抓培训,抓落实,边改革,边总结,开辟了具有延长中学特色的新课程改革之路。两年多来,我们以“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校本课程开发”为重点,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目标,积极探索,稳妥试验,努力实践,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党总支评为XX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荣获省“绿色学校”、“‘普实’先进集体”、“文明学校”、“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市“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学生军训先进集体”等称号。 一、增进共识,立足校情,确立双嬴课改思路 这次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也是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有专家称之为“课程革命”。此次课程改革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并将部分课程开发权下放到学校,增加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选择权,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都是

第一次。 我们认为,这次高中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不仅符合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同时也符合XX 一中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实际。 我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奠基人生,服务社会”的办学指导思想,并确认了“三有”、“四会”、“打基础”的培养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XX一中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有六门,已经形成了“国家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课程特色。所以,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与XX一中的培育目标完全一致,XX一中又有良好的课改基础,无论是从样本学校的要求来看,还是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看,XX一中都应该走在全市课程改革的前列,都应该坚定不移的扎实推进,并努力争取积累新的经验,取得新的成绩,成为全市样本学校中的样板学校,从而在全市高中课程改革中真正起到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 我们确立了实施新课改的工作思路——“抓住课改实质,有效对接高考”。“抓住课改实质”就是要紧紧抓住这次高中课程改革最核心、最本质的要求,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围绕这一根本要求,学校必须创造性地实施课改,既要完成课改的规定项目,启动研究性学习、开设校本课程等;“有效对接高考”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接受课程评

教师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教师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今年秋天,安徽省成为新一批进入课程改革的省份。进入8月底以来,随着我市各高级中学相继开学,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一教材陆续与广阔高一新生及其家长见面。新教材让人耳目一新,但也让许多家长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能否习惯这一巨大变化充满疑虑。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成员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多年,同时参加了今年暑假的新课程改革培训,现仅就广阔家长和社会普遍存在的疑虑和困惑,择要回答有关咨询题,希翼经过我们的解答可以达到解疑释惑的目的。新学期到来时,许多家长面对新教材既有一种新奇感又有一丝丝隐忧,他们担心的是学校、教师和学生能否习惯这一巨大变化,在缓慢的习惯过程中,学生的成绩以及今后的高考是否会受到妨碍。仅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教材改革有必要吗?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教科书的演变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历史教材存在两大咨询题,一是深受苏联妨碍,二是存在的严峻“左” 倾错误。改革开放未来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行“一纲一本、编审合一、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化的教科书制度。上面两个阶段的教科书都存在一定的咨询题。如为了强调思想性,突出政治方面的功能,一些历史史实“失真”,并且,过分重视政治斗争史,而忽略经济史、文化史;教材写的空洞,空论、议论、说教较多,标题严肃、呆板,常常令学生望而生畏;中学教科书几乎成为大学历史课本的缩写本,抽象的概念多,现成的结论多,叙述形式呆板,引别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国家教委(后为教育部)下大力气改革包括中学历史学科在内的各科教材,制定颁布符合时代精神的教学大纲,它使高中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更加全面,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得到拓展,能力培养的原则得到充分强调。并且,大纲还注意了汲取最新研究成果,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2002年春,教育部进一步修改了大纲,制定了更新的课程标准,组织历史学界专家学者编写了四套历史新教材。我们如今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简称“人教版”)即是其中之一。由此看来,历史教材改革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的要求,是大势所趋,别改不好。今年秋季使用的历史新教材是严格按照新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那么,那个历史课程标准要紧有哪些特点呢?新历史课程标准颁布未来,我们进行了仔细学习和研究。我个人认为那个历史课程标准要紧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由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②在课程结构上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 ③在课程内容上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原则,革新了课程的内容,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进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④在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探索式学习方式的养成,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研究咨询题、解决咨询题能力的提高,促使历史教师探究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⑤在课程评价上,探究符合课改精神的公正、合理以及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执教的老师依然学生的家长,甚至学生自己都只关注考试的分数即学习的最终结果。这种评价体系关于中上等的学生来说真的具有一定的鼓舞性质,但关于向来处于中下等的来说,学习带给他们的算是一次次失败。对名次、等级的关注失去了对学习本身的关注,也就失去了历史教育的全然目的。请咨询武老师,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学习评价方面有哪些变化呢?旧的历史教学大纲与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学习评价方面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明显的别同点在三个方面:评价内容、评价主体与评价办法。基于这三个方面的差异,我能够断言:这是两种彻底别同的评价体系!第一,评价内容。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评价内容有两个方面与历史教学大纲彻底别同,这算是“过程与办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前者,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解释为:对学生的评价别仅要关注其学习的最终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别能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和尝试、所用的学习办法和策略以及妨碍学生学习的各种内外部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后者,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解释为:历史学习内容中包含着特别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素。

2017年度课改工作总结

2017年度课改工作总结

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工作总结课程改革使我校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师生精神面貌大变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现将一年以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年以来,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下,得以顺利开展和扎实推进,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 课程改革使我校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师生精神面貌大变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现将一年以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也是课改工作成功的关键。而落实这一前提的基础是不断学习,在教师头脑中建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我校还抓住有利的时机,不断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县、省级的有关培训。通过校内和校外的培训学习,提高和造就了我校一批教学骨干教师,扎实稳步地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二、积极进行教学研究。 进行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我校教师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特点,主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做好铺垫;二是切实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自主、合

作、探究”的教学思路。把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教师间加强合作,发挥各自长处,共同探究,互相交流作为课改的主要内容。大家集体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教研室安排骨干教师上全镇教学公开课,及时展开讨论交流。授课老师进行自我评价,展示教学设计意图,反思成败得失;科任教师互评,各抒己见,发表看法,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围绕课改展开校本培训 (一)、充分利用我校省教坛新秀、省骨干教师的师资资源,开展“结对子”的培训活动,让教师在岗位上练兵。每周让教师业务学习时间。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组织讨论,对照《课标》,结合教学实践,教师们可以提出各种问题,相互讨论,共同寻求一个满意的答案。组织辅导,由教研室安排学习内容,提供给教师们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讨论,使广大教师更新了教育思想,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为推进课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进步、在进步中总结,为全面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做好开路先锋。活动中,我们有时先上课、听课,再组织观看光碟,把自己教师的课与名师的课进行对比分析,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校本教研的质量,对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探索,提高了我校的科研水平。(三)、开放“电子备课室”,给教师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增强了备课的实效性。在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校科研水平。 “计算机室”配备了70台电脑及相关标准化设施。改变了过去教师

新课程改革三次学术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新课程改革三次“学术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孙传远 一、新课程改革三次“学术争论”的回顾 新课程改革以来发生了三次大的“学术争论”。 第一次争论:是否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这次争论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发起。王教授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4万多字的长文:《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他认为,当前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要认真对待和克服;要坚决摒弃“由‘应试教育’应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多样综合是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加强理论和学风建设,必须建立科学的、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论。 针对王策三教授的观点,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有宝华研究员随即在《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发霉的奶酪—口<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接着,钟启泉教授又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1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同时期的同类文章还有张正江的《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与王策三先生商榷》(《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和夏正江的《果真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吗——与王策三先生商榷》(《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2期)等。钟启泉教授等的主张是:当前并非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素质教育也并非是轻视知识的教育;要将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统一起来,开展课程知识学习及课堂文化概念的重建与创新;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敢于放弃陈旧、发霉的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树立良好学风。 这次争论反映了双方知识观之分歧。王策三教授的根本失误在于他的知识观的“偏失”与陈旧,他认为所谓知识就是书本知识,即人类认识的成果或间接经验,忽视了知识与人的关系,特别是人(学生)在吸收知识中的主动性和情感体验。这一点可从王教授的“教学认知论”看出。但他也给了我们诸多有价值的提醒:要处理好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要尊重知识、尊重经验,要加强理论学习和文风建设等。钟启泉教授等明确提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唯一出路是由应试主义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他的核心观点是“动态的课程观”和“动态的知识观”。但他将“凯洛夫教育学”比喻成“发霉的奶酪”而要求人们“敢于放弃”和“坚决摒弃”之,则未免失去了对待传统教育理论所应具有的“扬弃”的态度。 第二次争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 这次讨论首先由西南大学靳玉乐教授发起。《中国教育报》分别在2005年刊登了一系列文章,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争论。 2005年5月18日,靳玉乐教授等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不能盲目地将国外的理论进行翻译和组装之后就成为改革的理论基础;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作为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8月13日,深圳大学高天明教授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说,讲课程理论基础时,不能泛泛搬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在课程哲学上多做些具体和深入的探讨。河南焦作的马福迎更认为,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鲜活的、清晰的、先进的,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杜威和加德纳的理论等使我们突破了长期以来只重文理智力的狭小天地,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西南大学的孙振东、陈荟在《中国教育报》(11月28日)上撰文认为,我们要批判、改造、借鉴先进的外国教育理论,且认为我们的课程与教育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西南大学的郑绍江更进一步认为,“我们已经有一套新的理念,并且有完整的课程框架作为新课程实践的支撑”。但就“理论基础是什么”而言,他说“答案在探索之中,而我们都是探索者,

中学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中学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本学期,我校的课程改革实验按计划顺利实施,我们不仅组织了多次课题组织活动,多次请省课题组的专家王永等到校听课,为我们答疑解惑,在11月份时开展了1次学术交流活动。课改组的老师们共开了23节公开课。通过学习、开课、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我们更深入领会课改精神,进一步理解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下面我分三方面总结我校课改组的工作情况。 一、教师在教学中的实践 我校的课题: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的老师都能在学校的大课题下定出自己的子课题。有的老师对“指导——自主学习”方式继续深入研究,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以此为基础,集思广益,博取众家之长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各个学科各有所长,各有侧重。初一:数学科在上半学期重点指导学生学。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后半学期仍然坚持不懈指导学生先学,并同时强调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语文学科把大语文观念灌输给学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

习习惯方面不断努力;英语学科重视学生的听力训练,培养学生开口说的能力,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历史、生物学科在教学中不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学科产生亲近感。政治学科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二两个实验班老师仍然坚定不移地走教改的路;数学科永青老师课堂的变式训练,激发学生求知欲;英语科丽仙老师已经使学生养成先学先听习惯,课堂上基本不教英语单词,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了;语文科秀兰老师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我们所借鉴。在课堂教学中每位老师的风格是不同的,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小组的合作学习方式已普遍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本学期参与实验的各学科的老师在小组建立后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态度,对小组长进行了适当地培训。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讨论教学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合作方式丰富多彩,有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讨论,选择解题策略的合作讨论,质疑、释疑、讨论性的合作讨论,完成竞争性作业的合作,学生学后互评互检、互考的合作,老师不断地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提出问题,大胆质疑,而且为了使小组保持合作的热情,大多数学科引进竞争机制,加分鼓励等过程性评价。

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新课改学习,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也得到了不少的收获,先将我的收获和体会总结如下: 在教学观念上,新课改真正把教学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相信学生的潜力,就如潘小明教授说的,要尊重学生,多表扬学生,缩小课堂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去,达到了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启发学生向老师挑战,让学生在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条件下,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敢于标新立异,愿意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通过身边的数学故事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师在培养学生个性、主体性上下功夫的教学思想。 在教材的运用问题上,新课程主张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即在大纲精神的指导下,以一种版本的教材为基础,搜集多方面的资料,可以从报纸、广播、电视、周围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等多方面收集数据资料,编辑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设计出生动的数学智力活动,改变“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过于划意的要求和过于僵化的教学,使教学焕发生机,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两面的创造性。课程资源多样化了,课堂变活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教师将从一个“教书匠”变成实施课程的“研究者”。 在教学的组织形式问题上,以独立思考、小组研讨为主,辅以全体教研和大半讲解的组织形式,学生在课堂上研讨和自主活动时间至少达到50%。在教学方法上,以探索式和讨论式为主,逐步引导学生向小学者一样去主动提出问题,制定方案,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去解决问题。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领会课标,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3、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

课改工作总结

课改工作总结

和平镇中心小学课改工作总结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指引下,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课程标准》,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来指导教学工作,积极实践,不断探索,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学校的课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实验过程中,我校主要做好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循章立规,制度护航。 1、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培养目标的基础和载体。为此,我校十分重视对课程的设置和整合。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不随意增减课程、课时,不提前结束课程,认真组织开设好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育、艺术、信息、科学开足开齐,同时积极扩展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校本教研。 2、加强组织,健全管理体制。为了形成课改的长效机制,我校制定了各项活动制度,确保教研时间、教研人员、教研内容有保证。规定每周星期四为各教研组活动时间。建立了各种例会制度,如教研组长、班主任、课题组成员及课改领导小组的会议制度,定时交流课改工作进展情况,探讨和部署下阶段工作。健全了老师的学习培训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了奖教奖学的激励机制,保证了课改工作的有力推进。

报,还要求写学习心得。积极组织老师参加网联学习,通过培训和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老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还注意对教学常规的培训检查,根据课程改革精神制定了新的教师教学常规管理措施和评估要求,切实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3、深化操作培训。对教师的培训仅仅停留于理论的层面上还是不够的,必须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为此我们加强了操作层面上的培训。要求各科组经常收集一些名优老师的教学案例,组织教师对这些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反思、讨论、评价,从理论上加以阐述,使教师及时了解国内外教学的现状,领会新课程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从而吸取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并解决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扎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组织了全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 三、“教中学”,“教中改”,在教学中推进。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落实课改我们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课改理念真正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为此,我们把在“教中学”,在“教中改”作为我校变革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注意课堂常规的检查监管,一方面利用不断的随堂听课、上公开课、研究课、探讨课,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力求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在每节课上,促使老师在实践中认识,在实践中运用、提高。

十年课改我在数学课的收获和感悟

课改十年我的收获与困惑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当年自己刚刚师范毕业,怀着对教育的憧憬踏上了三尺讲台。当时恰逢教育课程的大改革我也有幸赶上了新课改的列车。如今课程改革的春风已经吹过十个年头了,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这十年里我一直在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学习着,摸索着,感受着,总结着。十年里我深感课改的势在必行与肩上的重任,我品尝到了课改收获的喜悦,同时也面临着课改的种种困惑。首先我想谈一下自己在实践新课程改革中的收获: 一、教材的不断改革,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教学中,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孕育创新精神,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此外新教材注重培养思想方法、关注学生不同需求,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天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理性精神,使学生体会数学探索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学会借助数学符号和逻辑关系进行数学推理和探究,推求新的事实和论证猜想,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事物的“数”“形”属性和规律、处理相应的逻辑关系的悟性和潜能,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能够有条理地、符合逻辑地进行思考、推理、表达与交流。

同时新教材也注重总结,除了数学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基本概念,还强调数学的思维方法,特别是通性通法,在每一章的小结中,除了归纳本章知识结构,还在“思考与交流中”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出本章知识与相关内容的联系,注意数形结合以及知识间的联系。 二、新课改打造开放性课堂,使学生学习气氛更加浓厚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体现。我本着这个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学生的变化和进步是明显的。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压力,而是发自内心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到每节课,甚至延续到课后。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于是我们提倡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合作中学习。比如,我常常会搞一些小组竞赛,督促学生学习,或者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小故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而且能经常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体验,通过交流,他们更加自信起来。同时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课堂上能力强的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超过以前同级的学生。这都是新课改下课堂模式的转变后,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教师比以往更加好学了。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这种压力,我发现身边的同事都变得好学起来,看到别人都在学习和充电,我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动力。收获的过程是

教师课改经验总结

教师课改经验总结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课改伴我成长 自2012年我进入农村教师的队伍,课改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了。我们紧跟课改的步伐,先后参加了新教师培训,国培,每年的暑期业务培训和班主任培训。在一次次培训和实践中我更坚定课改的方向。课改,指引着我,在碰撞和磨砺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一、在课改中我得到了学习的机遇。 课改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是一个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也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不再是固守“一言堂”的传统,而是想方设法为学生搭起相互学习的平台,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了。于是我对课改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不再茫然,反而更充满了信心,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挑战,是课改让给了我一个不断学习的机遇。 二、课改让我走进了学生的心。 课改的春风吹来,我变单纯的管制为民主管理,变以前的树立权威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这种民主之风下,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在课堂上找到了自己的发言权,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正因为这样,我和孩子们的心贴得更近了。同时我也得到了很多的收获,因为我受到了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成了学生真正的朋友,我更深深感到家长和学生的心不断向我靠近。 三、课改使我提高了自身素质 我坚持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的新课程方面的书籍,了解当前课改的动向,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查找各种资料,学习多媒体教育技术在

教学中的使用。积极外出听课,从专家名师们那里我又学习了很多新的知识,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四、课改使课堂变了样 以前,在我的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现在的教学,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经过三年多的大胆、刻苦实践,我的课堂终于变样了!可以说爆发了青春的活力。课改使课堂变活了,变得更有趣了,使老师更亲切了,使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他们回答更主动了,敢讲、敢说、敢问、自信又活泼。真正体现新型学习方式——主动、探究、合作。分组学习中鼓励学生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承担个人的责任,小组成员之间要沟通,解决冲突。课堂里多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多了小组合作;多了资料交流;多了语言积累…… 当然,在课改路上,我还需要"充电",要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我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我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和方式方法将得以不断发展,逐渐成熟,最终成为合格的课程改革实施者。 我与课改一起成长 同善初中课改经验总结宁亚飞

课改个人工作总结汇报

课改个人工作总结汇报 课改个人工作总结汇报 一、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课改能力 “打铁还须自身硬”,作为一所学校的教研工作带头人,只有不断的转变教育思想,不断的完善充实自我,才能不断地增强课改的能力,担当起学校课改的领路人。 1、加强学习,树立新理念 2、强化自我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加强案例分析,参与教学诊断,强调合作等,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悟,与课改同成长。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积极投身到新课程中的改革中,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制订出阶段性学习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在自修自研的基础上对照自我发展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既认识了自己,又分享了别人成功的经验,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为了使教师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本学期我校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提高技能。 二、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 其次是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 三、勤于笔耕,积累点滴经验 茶余饭后,我会拿笔写写自己今天某节课的体会,总结自己的得与失。无论长与短,好与坏,先把它打印成册,日后慢慢修改。现

自己撰写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达50余篇,在《汉中教育》先后 发表文章7篇,先后荣获市、县奖励达10余次。 四、努力营造课改氛围、引领教师共同成长 光自己进步还不行,还要能带动其它教师共同进步才行。课前课后只要自己有什么好的方法,奇异的思维,都要与同事们共同分享,能让同志们都能处在一个积极而又融洽的教科研氛围之中,致使带 动了一大批老中青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自2006年以来,我带领 全校教师狠抓校本研训工作,不断提升教师课改素养。改以来,随 着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我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 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大大得到提高。为了着眼于 学校可持续发展,我们坚持立足于课堂教学,依托校本教研制度, 扎实推进“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能做到不断改革创新,开 拓进取,在校本教研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 经验和成效。坚决落实县教研室规定的“两周一教研”、“一月一 培训”的教研模式,致使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组织 全体教师先后编写了校本教材《仁村风采》,校刊《丹桂教苑》, 鼓励教师积极拟定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致使我校教师先后在国家、省、市、县一级发表论文多篇,有效地推进了我校课改工作的进步。 总之,唯有主动付出,才有丰盈的果实得以收获。我相信世间任何事,只要你倾注全部热情,用心去做,总会有最丰厚的回报。这 也是我心中始终不变的信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明天的我会做的更好。

基础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十年回顾与反思

基础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十年回顾与反思 : 基础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十年回顾与反思 代写论文 为深入了解论文联盟《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情况,教育部先后两次以一线骨干教师、教研员为主要对象展开了全面的调研。2003年调查市县级实验区17个,其中被试有252人;2007年调查了29个省,其中被试有2895人。针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科学探究及案例、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以及《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2007年,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又针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情况访谈了中科院、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通过与当地教研员的合作,访谈了江苏、宁夏、广东、辽宁、山东、福建、北京、天津等地的中学教师及教研员。十年来,物理课程标准组成员深入一线实地考察,听课、评课3000多节。另外,我们还通过查询相关教育类期刊杂志,了解《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状况。调查结果和查询的文献表明:《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得到了教科书编写者、教学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同。广大物理教师改革热情高涨,教学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学中注重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学生课堂生活出现了新的局面。很多一线教师深刻地感到新课程促进了他们_的专业发展。 毕业论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是一次从理念与目标,到内容与实施,以及评价的全面改革,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各种困难和问题在所难免。为了深化物理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将从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两方面总结物理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并展望改革的前景。 1物理课程改革的成效

初中课改工作总结 (2)1

课改教研工作总结 (2014-2015学年度) 郭庄初级中学司鹏坤 自从新课程改革在我校铺开以来,我校的课程改革初见成效。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努力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了进一步推进课改,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根据学校的有关做法总结如下: 一、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明确各自的责任 学校领导特别重视课改工作,课改工作是每次例会谈论得最多的话题,在校长办公会上,陈校长带领班子成员学习课改理论,探求教法,探讨课改的新思路、新方法。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组织教师去外地学习考察,学习名校课改成功经验,并邀请市局基教办领导及罗城中学、李家塅中学的骨干教师来我校进行课改专题讲座。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教师们形成了一种浓厚的课改氛围。 成立课改领导小组,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为了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陈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工作的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任副组长、教研组长为成员,构建了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学科教师的四级管理体系、分工明确、合作有效。组长主管课改的全盘工作,副组长负责日常的事务,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成员的教研工作。学校每个教研组除了平时的教研外,还要承担一个课题研究,每三年内必须结一个课题,每一年创建一种教学模式。每个教师每学期必须撰写两篇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领导带头反思课改、营造课改反思的良好氛围。课程改革是新生事物,反思是课改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程序。课改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只有认真反思,课改才能少走弯路,在反思中前进。因此,我们坚持写好课后反思,将课改中的所得所感写成案例、论文在学校交流或发表。

二、转变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战场,师生角色的转变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素质、创设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我校关注的一个焦点。为此,我们采取下列措施:①加强培训,努力提升教师素质。组织市、乡级骨干教师参加国培学习和学科培训,其中市骨干教师翁燎去湘潭教育院学习数学,乡级骨干教师袁灿去怀化学习音乐、蔡丹去衡阳学习生物。并组织叶肖、周红孝、杨婷婷等老师进行网上培训,还结合学校实际,在教研活动中学习新课标、新教法。在每周一次的课改论坛中学习赏识教育、快乐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理论等。通过学习,教师的思想得到了统一,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②注重对教材的培训。为了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策略,加深广大教师对新课标所倡导的课程理念的理解,用好教材。一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教材教法培训,帮助教师把握教材,提升教学水平;二是加强对新教师杨婷婷的岗前培训,注重知识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实践引导作用,加强教师们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的交流和突破;三是加强备课组在单元目标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备课组在每学期初的集体备课中对单元教材进行分析,将学业校目标细化到每个单元中,通过典型课例的教学设计引领教师把握教学要点、落实单元任务。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力求探求新的教学模式 如何不断深入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真正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为此,我校要求各教研组大力探求新的教学模式,每年力求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以下教学模式:以数学为例①基础知识课教学,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导入→探究→归纳→应用→总结。教学过程的导入环节仿佛是优美乐意的序曲,如果设计安排有艺术性,就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总的来说,新授课的导入要遵循简洁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原则;②定理新授课教学,采用“发现式”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做法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组织交流——鼓励猜想——引导论证——运用结论。这种教学模式主动权在学生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