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虚拟化技术基础知识与发展趋势

主流虚拟化技术基础知识与发展趋势
主流虚拟化技术基础知识与发展趋势

一、背景知识

云计算平台需要有资源池为其提供能力输出,这种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网络能力,为了将这些能力调度到其所需要的地方,云计算平台还需要对能力进行调度管理,这些能力均是由虚拟化资源池提供的。

云计算离不开底层的虚拟化技术支持。维基百科列举的虚拟化技术有超过60种,基于X86(CISC)体系的超过50种,也有基于RISC体系的,其中有4 种虚拟化技术是当前最为成熟而且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别是:VMWARE的ESX、微软的Hyper-V、开源的XEN和KVM。云计算平台选用何种虚拟化技术将是云计算建设所要面临的问题,文章就4种主流虚拟化技术的架构层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形成资源池计算能力的物理设备,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基于RISC的大/小型机,另一种是基于CISC的X86服务器。大/小型机通常意味着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价格,而X86服务器与之相比有些差距,但随着Inter和AMD等处理器厂商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本只在小型机上才有的技术已经出现在了X86处理器上,如64位技术、虚拟化技术、多核心技术等等,使得X86服务器在性能上突飞猛进。通过TPC组织在2011年3月份所公布的单机计算机性能排名中可以看出,4路32核的X86服务器性能已经位列前10名,更重要的是X86服务器的性价比相对小型机有约5倍的优势。因此,选择X86服务器作为云计算资源池,更能凸显出云计算的低成本优势。

由于单机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大,以单机资源为调度单位的颗粒度就太大了,因此需要有一种技术让资源的调度颗粒更细小,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和充分的利用,这就引入了虚拟化技术。当前虚拟化技术中主流和成熟的有4种:VMWARE的ESX、微软的Hyper-V、开源的XEN和KVM。

二、虚拟化架构分析

从虚拟化的实现方式来看,虚拟化架构主要有两种形式:宿主架构和裸金属架构。在宿主架构中的虚拟机作为主机操作系统的一个进程来调度和管理,裸金属架构下则不存在主机操作系统,它是以Hypervisor直接运行在物理硬件之上,即使是有类似主机操作系统的父分区或Domain 0,也是作为裸金属架构下

的虚拟机存在的。宿主架构通常用于个人PC上的虚拟化,如WindowsVirtual PC,VMware Workstation,Virtual Box,Qemu等,而裸金属架构通常用于服务器的虚拟化,如文中提及的4种虚拟化技术。

2.1 ESX的虚拟化架构

VMWare (Virtual Machine ware)是一个“虚拟PC”软件公司。它的产品可以使你在一台机器上同时运行二个或更多Windows、DOS、LINUX系统。与“多启动”系统相比,VMWare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概念。多启动系统在一个时刻只能运行一个系统,在系统切换时需要重新启动机器。VMWare是真正“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在主系统的平台上,就象标准Windows应用程序那样切换。而且每个操作系统你都可以进行虚拟的分区、配置而不影响真实硬盘的数据,你甚至可以通过网卡将几台虚拟机用网卡连接为一个局域网,极其方便。安装在VMware操作系统性能上比直接安装在硬盘上的系统低不少,因此,比较适合学习和测试。

ESXI服务器启动时,首先启动Linux Kernel,通过这个操作系统加载虚拟化组件,最重要的是ESX的Hypervisor组件,称之为VMkernel,VMkernel会从LinuxKernel完全接管对硬件的控制权,而该Linux Kernel作为VMkernel的首个虚拟机,用于承载ESX的serviceConsole,实现本地的一些管理功能。VMkernel负责为所承载的虚拟机调度所有的硬件资源,但不同类型的硬件会有些区别。

虚拟机对于CPU和内存资源是通过VMkernel直接访问,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开销,CPU的直接访问得益于CPU硬件辅助虚拟化(Intel VT-x和AMD AMD-V,第一代虚拟化技术),内存的直接访问得益于MMU(内存管理单元,属于CPU中的一项特征)硬件辅助虚拟化(Intel EPT和AMD RVI/NPT,第二代虚拟化技术)。

虚拟机对于I/O设备的访问则有多种方式,以网卡为例,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利用I/O MMU硬件辅助虚拟化(Intel VT-d和AMD-Vi)的VMDirectPath I/O,使得虚拟机可以直接访问硬件设备,从而减少对CPU的开销;二是利用半虚拟化的设备VMXNETx,网卡的物理驱动在VMkernel中,在虚拟机中装载网卡的虚拟驱动,通过这二者的配对来访问网卡,与仿真式网卡(IntelE1000)相比有着较高的效率。半虚拟化设备的安装是由虚拟机中VMware tool来实现的,可

以在Windows虚拟机的右下角找到它。网卡的这两种方式,前者有着显著的先进性,但后者用得更为普遍,因为VMDirectPath I/O与VMware虚拟化的一些核心功能不兼容,如:热迁移、快照、容错、内存过量使用等。

ESX的物理驱动是内置在Hypervisor中,所有设备驱动均是由VMware预植入的。因此,ESX对硬件有严格的兼容性列表,不在列表中的硬件,ESX将拒绝在其上面安装。

2.2 Hyper-V的虚拟化架构

Hyper-V是微软新一代的服务器虚拟化技术,首个版本于2008年7月发布,目前最新版本是2011年4月发布R2 SP1版,Hyper-V有两种发布版本:一是独立版,如Hyper-V Server 2008,以命令行界面实现操作控制,是一个免费的版本;二是内嵌版,如Windows Server 2008,Hyper-V作为一个可选开启的角色。

对于一台没有开启Hyper-V角色的Windows Server 2008来说,这个操作系统将直接操作硬件设备,一旦在其中开启了Hyper-V角色,系统会要求重新启动服务器。虽然重启后的系统在表面看来没什么区别,但从体系架构上看则与之前的完全不同了。在这次重启动过程中,Hyper-V的Hypervisor接管了硬件设备的控制权,先前的Windows Server 2008则成为Hyper-V的首个虚拟机,称之为父分区,负责其他虚拟机(称为子分区)以及I/O设备的管理。Hyper-V要求CPU 必须具备硬件辅助虚拟化,但对MMU硬件辅助虚拟化则是一个增强选项。

其实Hypervisor仅实现了CPU的调度和内存的分配,而父分区控制着I/O 设备,它通过物理驱动直接访问网卡、存储等。子分区要访问I/O设备需要通过子分区操作系统内的VSC(虚拟化服务客户端),对VSC的请求由VMBUS(虚拟机总线)传递到父分区操作系统内的VSP(虚拟化服务提供者),再由VSP重定向到父分区内的物理驱动,每种I/O设备均有各自的VSC和VSP配对,如存储、网络、视频和输入设备等,整个I/O设备访问过程对于子分区的操作系统是透明的。其实在子分区操作系统内,VSC和VMBUS就是作为I/O设备的虚拟驱动,它是子分区操作系统首次启动时由Hyper-V 提供的集成服务包安装,这也算是一种半虚拟化的设备,使得虚拟机与物理I/O设备无关。如果子分区的操作系统没有安装Hyper-V集成服务包或者不支持Hyper-V集成服务包(对于这种操作系

统,微软称之为Unenlightened OS,如未经认证支持的Linux版本和旧的Windows 版本),则这个子分区只能运行在仿真状态。其实微软所宣称的启蒙式(Enlightenment)操作系统,就是支持半虚拟化驱动的操作系统。

Hyper-V的Hypervisor是一个非常精简的软件层,不包含任何物理驱动,物理服务器的设备驱动均是驻留在父分区的Windows Server 2008中,驱动程序的安装和加载方式与传统Windows系统没有任何区别。因此,只要是Windows支持的硬件,也都能被Hyper-V所兼容。

2.3 XEN的虚拟化架构

XEN最初是剑桥大学Xensource的一个开源研究项目,2003年9月发布了首个版本XEN 1.0,2007年Xensource被Citrix公司收购,开源XEN转由https://www.360docs.net/doc/7e13060862.html,继续推进,该组织成员包括个人和公司(如 Citrix、Oracle等)。Xen的缺点是操作系统必须进行显式地修改(“移植”)以在Xen上运行(但是提供对用户应用的兼容性),所以比较麻烦。使得Xen无需特殊硬件支持,就能达到高性能的虚拟化。Linux的官方内核在较早之前已经去掉了对Xen的支持。。

相对于ESX和Hyper-V来说,XEN支持更广泛的CPU架构,前两者只支持CISC的X86/X86_64 CPU架构,XEN除此之外还支持RISC CPU架构,如IA64、ARM等。

XEN的Hypervisor是服务器经过BIOS启动之后载入的首个程序,然后启动一个具有特定权限的虚拟机,称之为Domain 0(简称Dom 0)。Dom 0的操作系统可以是Linux或Unix,Domain 0实现对Hypervisor控制和管理功能。在所承载的虚拟机中,Dom 0是唯一可以直接访问物理硬件(如存储和网卡)的虚拟机,它通过本身加载的物理驱动,为其它虚拟机(Domain U,简称DomU)提供访问存储和网卡的桥梁。

XEN支持两种类型的虚拟机,一类是半虚拟化(PV,Paravirtualization),另一类是全虚拟化(XEN称其为 HVM,Hardware Virtual Machine)。半虚拟化需要特定内核的操作系统,如基于Linux paravirt_ops(Linux内核的一套编译选项)框架的Linux内核,而Windows操作系统由于其封闭性则不能被XEN的半虚拟化所支持,XEN的半虚拟化有个特别之处就是不要求CPU具备硬件辅助虚拟

化,这非常适用于2007年之前的旧服务器虚拟化改造。全虚拟化支持原生的操作系统,特别是针对Windows这类操作系统,XEN的全虚拟化要求CPU具备硬件辅助虚拟化,它修改的Qemu仿真所有硬件,包括:BIOS、IDE控制器、VGA 显示卡、USB控制器和网卡等。为了提升I/O性能,全虚拟化特别针对磁盘和网卡采用半虚拟化设备来代替仿真设备,这些设备驱动称之为PV on HVM,为了使PV on HVM有最佳性能。CPU应具备MMU硬件辅助虚拟化。

XEN的Hypervisor层非常薄,少于15万行的代码量,不包含任何物理设备驱动,这一点与Hyper-V是非常类似的,物理设备的驱动均是驻留在Dom 0中,可以重用现有的Linux设备驱动程序。因此,XEN对硬件兼容性也是非常广泛的,Linux支持的,它就支持。

2.4 KVM的虚拟化架构

KVM的全称是Kernel-based Virtual Machine,字面意思是基于内核虚拟机。其最初是由Qumranet公司开发的一个开源项目,2007年1月首次被整合到Linux 2.6.20核心中;2008年,Qumranet被RedHat所收购,但KVM本身仍是一个开源项目,由RedHat、IBM等厂商支持。KVM作为Linux内核中的一个模块,与Linux内核一起发布。KVM是指基于Linux内核(Kernel-based)的虚拟机(Virtual Machine)。KVM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是与Linux内核集成的,所以速度很快。KVM的宿主操作系统必须是Linux,支持的客户机操作系统包括Linux、Windows、Solaris和BSD,运行在支持虚拟化扩展的x86和x86_64硬件架构上,这意味着KVM不能运行在老式CPU上,新CPU如果不支持虚拟化扩展也不能运行(如英特尔的Atom处理器)。。

与XEN类似,KVM支持广泛的CPU架构,除了X86/X86_64 CPU架构之外,还将会支持大型机(S/390)、小型机(PowerPC、IA64)及ARM等。

KVM充分利用了CPU的硬件辅助虚拟化能力,并重用了Linux内核的诸多功能,使得KVM本身是非常瘦小的,KVM的创始者Avi Kivity声称KVM模块仅有约10000行代码,但我们不能认为KVM的Hypervisor就是这个代码量,因为从严格意义来说,KVM本身并不是Hypervisor,它仅是Linux内核中的一个可装载模块,其功能是将Linux内核转换成一个裸金属的Hypervisor。这相对于其

它裸金属架构来说,它是非常特别的,有些类似于宿主架构,业界甚至有人称其是半裸金属架构。

通过KVM模块的加载将Linux内核转变成Hypervisor,KVM在Linux内核的用户(User)模式和内核(Kernel)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客户(Guest)模式。Linux本身运行于内核模式,主机进程运行于用户模式,虚拟机则运行于客户模式,使得转变后的Linux内核可以将主机进程和虚拟机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度,这也是KVM名称的由来。

KVM利用修改的QEMU提供BIOS、显卡、网络、磁盘控制器等的仿真,但对于I/O设备(主要指网卡和磁盘控制器)来说,则必然带来性能低下的问题。因此,KVM也引入了半虚拟化的设备驱动,通过虚拟机操作系统中的虚拟驱动与主机Linux内核中的物理驱动相配合,提供近似原生设备的性能。从此可以看出,KVM支持的物理设备也即是Linux所支持的物理设备。

本文所讨论的4种虚拟化技术都用到了半虚拟化驱动,若要在不同虚拟化架构之间迁移虚拟机,这些半虚拟化驱动将必然带来兼容性问题。因此,RedHat 和IBM联合Linux社区推出VirtIO半虚拟化驱动开发标准,基于VirtIO的半虚拟化驱动独立于Hypervisor,跨平台迁移时半虚拟化驱动仍可重用,使得不同虚拟化架构之间更容易实现互操作。

2.5 架构分析总结

目前,传统概念下的半虚拟化和全虚拟化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了,而且半虚拟化和全虚拟化得到了有机的整合,如半虚拟化的设备驱动和全虚拟化的虚拟机在上述四种虚拟化架构中得到了统一,很多虚拟化厂商也不再明确自己的虚拟化产品归类(如VMware和微软)。

随着CPU硬件辅助虚拟化技术发展到了二代,而且新版的操作系统对虚拟化技术的原生支持(如Windows7的Natively Enlightened,Linux的paravirt_ops 内核选项),以及Hypervisor对虚拟机的CPU调度和内存管理越来越少的干预。则软件做得越少而硬件做得越多,如虚拟机之间内存管理所需用到的地址翻译由软件的影式分页(Shadow Paging)转变为由CPU硬件加速的嵌套分页(Nested Paging),各种虚拟化技术既有全虚拟化技术对操作系统的兼容性,又有半虚拟

化技术所带来的性能优势。

从架构上来看,各种虚拟化技术没有明显的性能差距,稳定性也在逐渐逼近中,各自有着自身的优势场景和市场群体。因此,我们在进行虚拟化技术选型时,不应局限于某一种虚拟化技术,而应该有一套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各种虚拟化技术的兼容并蓄,实现不同技术架构的统一管理及跨技术架构的资源调度,最终达到云计算可运营的目。

三、综合对比

KVM、Xen、VMWare、Hyper-v的对比如下表所示。

Intel、AMD已经在处理器设计上有专门的VT-x和AMD-V扩展,这种特性在每次硬件更新的时候也会更新,往往每次更新后都对虚拟化性能和速度上有明显的提升,所以长远来看,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四、技术发展趋势KVM or XEN?

下面这些观点来自于KVM or XEN ? 哪个更好?。

Xen 现阶段在稳定和功能上略胜一筹(因xen被思杰收购后不再开源)。KVM 获得的社区支持更多。被商业公司收购之后,Xen会在各方面有所改变。虽然KVM 现在还无法和Xen相比,但是其植入Linux内核,以及被社区支持,大家更看好它的未来。

开源社区抛弃xen,就像抛弃openoffice一样。Xen如果要发展可能来自citrix oracle的支持。在开源社区xen的式微是不可避免。redhat,suse,ubuntu已经处于转换中。IBM丢弃Xen用KVM,Ubuntu丢弃Xen用KVM。Redhat 就更不用说了,当然支持自家的KVM。KVM完全开源,而Xen只有核才开源。Citrix 指望Xen及外围工具挣钱呢。

KVM 最大的优势是:随着kernel的更新

Xen:最大的弊端是恰好是Dom0 不能用最新的kernel,kernel 3.0之后估计会好很多。

目前性能方面、成熟度方面Xen要优于KVM,这可能是我们目前最关注的。目前公有云厂商亚马逊、阿里云、盛大云、云快线等使用的都是Xen,有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稳定性也久经考验,所以在一些较大较重要项目中、性能要求较高的项目中建议优先考虑使用Xen。不过还是要多看看应用场景,IO问题是不是关键,XEN和KVM的混合设计可根据业务场景的技术层面关注点来设计,简单来看还是KVM更好,但毕竟市场份额现有的还是XEN的高,有点类似于.NET刚出来时vs JavaEE的感觉,还是需要一定的应用历程才能发展起来,未来趋势应该是KVM,但是现在最成熟,还是Xen。

常见四种虚拟化技术优劣势对比

常见四种虚拟化技术优劣势对比-兼谈XEN与vmware的区别 蹦不路磅按: 好多人估计对XEN和vmware到底有啥区别有所疑问. 可能如下的文章会有所提示 据说本文作者系SWsoft中国首席工程师.没找到名字, 故保留title ---------------- Update: 13-11-2008 关于xen Hypervisor个人理解的一点补充. xen hypervisor 类似一个linux的kernel .位于/boot/下名字xen-3.2-gz. 系统启动的时候它先启动。然后它在载入dom0. 所有对其他domainU的监控管理操作都要通过domain0. 因为hypervisor 只是一个类kernel. 没有各种application. 需要借助domain0的application 比如xend xenstore xm 等。 个人猜想,hypervisor 能集成一些简单的管理程序也是可能的。vmware好像也正在作植入硬件的hypervisor 将来的发展可能是是hypervisor 会和bios一样在每个服务器上集成了。然后每台服务器买来后就自动支持 可以启动数个操作系统了。彻底打破一台裸机只能装一个操作系统的传统。 ----------------- 虚拟化技术(Virtualization)和分区(Partition)技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从60年代Unix诞生起,虚拟化技术和分区技术就开始了发展,并且经历了从“硬件分区”->“虚拟机”->“准虚拟机”->“虚拟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最早的分区技术诞生自人们想提升大型主机利用率需求。比如在金融、科学等领域,大型Unix服务器通常价值数千万乃至上亿元,但是实际使用中多个部门却不能很好的共享其计算能力,常导致需要计算的部门无法获得计算能力,而不需要大量计算能力的部门占有了过多的资源。这个时候分区技术出现了,它可以将一台大型服务器分割成若干分区,分别提供给生产部门、测试部门、研发部门以及其他部门。 几种常见的虚拟化技术代表产品如下: 类型代表产品 硬件分区IBM/HP等大型机硬件分区技术 虚拟机(Virtual Machine Monitor)EMC VMware Mircosoft Virtual PC/Server Parallels 准虚拟机(Para-Virtualization)Xen Project 虚拟操作系统(OS Virtualization)SWsoft Virtuozzo/OpenVZ Project Sun Solaris Container HP vSE FreeBSD Jail Linux Vserver 硬件分区技术 硬件分区技术如下图所示:硬件资源被划分成数个分区,每个分区享有独立的CPU、内存,并安装独立的操作系统。在一台服务器上,存在有多个系统实例,同时启动了多个操作系统。这种分区方法的主要缺点是缺乏很好的灵活性,不能对资源做出有效调配。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对于资源划分的颗粒已经远远提升,例如在IBM AIX系统上,对CPU资源的划分颗粒可以达到0.1个CPU。这种分区方式,在目前的金融领域,比如在银行信息中心

(发展战略)手机未来的七大发展方向

与社会共进步手机未来的七大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数码产品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不断追求更多的便捷的享受,更多娱乐气氛。十年前手机仅仅作为一个通讯设备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但是在网络全球化的今天,手机俨然成为个人的“超级计算机”,品种多样的手机,纷乱复杂的程序软件,不断改变人们手机使用的态度,也不断催生人们的好奇心。手机在这么多的苛刻标准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中,该何去何从。手机产业链的变化该怎么满足不断增长的好奇心和挑剔。 目前手机的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当今的人们被手机束缚着,牢牢的把人们困在一个人为的模式下,手机功能不能是无限的,但是手机发展并不仅于此。所以不断骚动的人们破解,研发,改装等等想改变这样的局面。但这只是从量的角度积累想通过这个达到质的飞跃,同时必须要有把握未来趋势的洞察力和掌控力。

手机的发展要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以后的手机将成为人们的不可或缺的智能机器。 1.未来手机发展总体趋势就是硬件提升和软件开发? 现在手机的用途很大部分用于通信,包括电话、短信、彩信、网页、QQ等等。但这只是手机内部或者说是手机产业内部模式化的服务。硬件提升和软件开发仅仅是手机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手机的发展不仅仅是手机单方面的,是多个方面的发展。比如:手机将可能成为虚拟货币流通渠道,这就需要运营商等等行业的支持。手机可能出现虚拟人物,这就需要媒体等行业的支持。手机有可能内置其他类别的设备的,比如:医疗,测距,夜视等等就需要很多行业的支持。 无所不能的iPhone是未来手机? 手机将会慢慢发展两大趋势:一是普遍智能化,一是专业智能化。这很可能衍生出普通手机用途和专业人士的特殊用途的两种或几种类型来逐步满足人们的需要。

国内虚拟现实的技术现状

国内虚拟现实的技术现状 在国内,虚拟现实技术正逐渐受到人们重视。1990年,我国将“虚拟现实技术”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重要的成果已推向市场。 北京科技大学虚拟现实实验室成功开发出了纯交互式汽车模拟驾驶培训系统。由于开发出的三维图形非常逼真,虚拟环境与真实的驾驶环境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投入使用后效果良好。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50余人通过这个系统的学习取得驾驶执照,路考通过率达到9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与多媒体研究室在分布式虚拟环境网络上开发了直升机虚拟仿真器、坦克虚拟仿真器、虚拟战场环境观察器、计算机兵力生成器;连接了装甲兵工程学院提供的坦克仿真器;基本完成分布式虚拟环境网络下分布交互仿真使用的真实地形;并正在联合多家单位开发J7、F22、F16及单兵等虚拟仿真器。他们的总设计目标是为我国军事模拟训练与演习提供一个多武器协同作战或对抗的战术演练系统。 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虚拟空间会议系统1999年12月在长沙通过专家鉴定。虚拟空间会议系统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而被提出,是国际上公认的前沿性高难度课题,具有"终极会议系统" 之称。国防科技大学于1995年开始进行前期研究,1997年正式立项,研究人员经过5年的艰苦探索,大胆创新,终于解决了对象提取、三维虚拟对象、会场合成、场景感知、视音频压缩与传输及高分辨率显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使中国虚拟现实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虚拟会议空间通过多个大屏幕投影机无缝组成虚拟会场显示环境,采用视频合成技术构造一个超高分辨率、宽视角、一体化的虚拟会议空间,实现了与会者之间相互关注及对会场虚拟场景的感知等普通多媒体会议系统无法实现的功能。在虚拟会议空间系统中,所有与会者仿佛在同一个会议室开会,每个与会者所处的空间位置、行为动作及面部表情都能相互感知,并能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发言人也可通过对每个与会者的反应和提出的问题,调整讲话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的正大商业广场,采用了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和华中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首次将“虚拟实境”应用于建筑领域。在盖大楼前,可先用计算机系统模拟一下周围的环境、施工的过程,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研究一番。 杭州大学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出故宫漫游器,使用者骑在“自行车”上,戴上头盔式显示器,便可远远地看到天安门。当蹬动“自行车”的脚蹬时,便走近天安门、越过金水桥、穿过午门,https://www.360docs.net/doc/7e13060862.html,经由太和门来到太和殿前的广场。甚至可以“破墙”而入“冲”进太和殿,看到金銮殿内盘龙的柱子、庄严的殿堂。然后“骑”着车来到御花园,看到红墙、绿树、亭台楼阁。 目前,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和企业投入了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和产品的开发,这一方兴未艾的计算机技术必将产生巨大的生产力,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轻松,更加富有色彩。像中央电视台,正在积极考虑使用虚拟演播室,因为采用虚拟场景不仅成本低,而且创作人员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不受现实条件的束缚。这样,节目的感染力也更强。故宫博物院就“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项目与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签订了合作

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当全球最具权威的it 研究与顾问谘询公司gartner 展望了未来信息技术的八大发展趋势,列出了未来信息化技术变化方向的四个核心信息。对此,企业该如何进行决策?八大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是当今全球科技发展最活跃的领域。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技术快速发展、应用领域加深与拓展而不断变化,孕育着新的突破,呈现出以下八个发展趋势。一是创新性设计、新材料的使用依然是技术发展的驱动力。未来5~10 年创新将依然推动技术的不断发展,来自实验室的新兴产物正在逐渐成为主流,比如机器人技术、社会分析学、虚拟世界经济等。二是通信与交流的自由度的增加加快了业务的相互渗透和技术的相互吸收。信息技术促进了多媒体、通信与电脑技术的融合,涌现出一大批集合性新产品和新业务。随着互联网在语音和娱乐方面据主导地位,公共交换电话网正在被弃一边。一个大规模联接的世界将会创建大量新机会,且规模不再重要。三是社会化的交互将会重新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我们所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方式。信息化技术将会对全球社会与经济结构方面产生比对汽车或大规模运输方面更大的影响。四是信息化管理方式的转变。业务流程、信息及关等将与技术融合到一起,运营优势将比以前更强,信息化管理将需要持续不断地对人员、熟练技能、关键点及战略等进行更新。五是各行业的革命型的改变。新的业务推动因素、技术创新、环境因素以及社会和政治格局的变迁等,都会加快根本性的和持续性的变化,成功将需要革命性的行为和结构。六是对技术部门进行商品化。信息化产业目前处于混乱当中,永久性的摩尔定律需要不断增长的规模经济,如何去驾驭这个不断变化的领域和不断下降的价格是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七是供需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继续,各公司将处理供应方和需求方的中断问题。企业联盟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竞争前的联合开发成为推动技术发展的新途径。技术发展的快速性、多样性和新技术开发的复杂性,使得单一企业独立构造和推广新技术的难度越来越大,竞争前的联合成为信息产业技术体系建立的基本方式。通过建立企业间的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共同推进新技术研发和标准化工作,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企业的通常做法。八是企业的虚拟化管理。企业内的硬体与软体将被转变成虚拟壁上插口,将具有以下特点:可靠的、可缩放的、灵活的、自己管理的、面向服务的,可以通过多种管道进行交互。以上八种主要发展趋势,一些是以企业内部为重点的趋势,另一些是以企业间的竞争和行业发展为重点的趋势。以企业内部为重点的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将对传统的文化信念提出挑战;企业外部的主要趋势,将会改变企业和行业方面的规则,主要表现在经济、工业与市场舞台上,且会影响到供应商市场。四大核心信息这八项趋势涵盖了大部分的信息技术领域。gartner 对这些趋势进一步提炼,从而归纳出四种明确的核心信息。虚拟化:硬体、软体和商业运作的虚拟化上述的技术发展将带来的主要商业及社会后果是虚拟化的:通过性能和硬体间更高的抽象来实现用户性能要求。虚拟化也将变得无所不在:虚拟动态提供硬体要求;以服务方式存在的软体——伴随多态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出现,这一趋势变得非常有吸引力;动态提供或是外包商业运作——网路及协作技术的进步使这一切变得可行;建立虚拟化交互平台——直接让人们通过虚拟方式沟通、协作以及会谈。虚拟化将导致所有层面的信息技术产业化。由于硬体可以与虚拟无关,所以相同的硬体可以重组,这样就能消除专门化,带来规模效益。地理位置将变得透明,因为硬体、软体或商业运作的供应商以及用户都不关心对方的具体位置。随着通讯及信息日益数位化,人们工作的方式也将改变。外包及外购将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因为这样企业将可以利用全球人才资源和全天候地完成工作。网上虚拟交互平台将拓宽业务,甚至会消除各公司的传统界限,而且它也对现有的安全机制理念提出挑战。诸如wikipedia(维琪百科,互联网上的百科全书)发明了人们如何共用信息、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互相学习的方式;诸如linden labs 之类的公司,通过其second life(中文译名:幸福人生)发明了人们通过虚拟方式沟通、协作与会谈的方式。以此揭示最难处理的业务和技术挑战,征求客户群的观点、回馈和新的

无盘工作站与虚拟化桌面技术对比

无盘工作站与虚拟化桌面 技术对比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无盘工作站与虚拟化桌面技术对比本文仅从管理复杂性,成本以及安全性等企业级关键特性来对无盘工作站与虚拟桌面对比。 相似点: 1、前端设备均不提供数据存储; 2、均为简化系统管理员管理工作量而设计的架构; 差异: 1、无盘工作站要求前端PC或瘦客户机有强大的运算能力,而虚拟桌面方式对前端瘦客户机设备的性能几乎没有要求。 虚拟化桌面与无盘工作站的优劣: 管理 1、无盘工作站要求前端硬件型号及配置一致,扩展性较差。而瘦客户机访问虚拟桌面时采用的是统一架构与协议,与瘦客户机及后端服务器品牌及型号均无要求。 2、无盘工作站具有PC的大部分缺点,例如:终端管理比较复杂、成本较高、易损坏等。而瘦客户机是一种实时客户端。其优点包括:硬件成本低廉,可以瞬间开机,而且相对无盘工作站方式来说更加安全。 安全性

1、无盘工作站与传统PC的唯一不同就是将本地的硬盘移除,但用户数据仍会驻留在工作站的内存中,非常容易被窃取。而虚拟桌面的运算均驻留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上,保证了数据及应用的安全性。 2、使用无盘工作站方式,用户仍然可以通过传统的打印,移动介质等途径窃取数据。而虚拟桌面前端的瘦客户机本身不驻留任何的数据,非提供高级别的安全功能开关选项。 3、无盘服务器不具有企业级的高可用及灾备等关键功能,一旦服务器停机或网络中断将造成前端用户的工作会话及数据丢失。而虚拟桌面后端的服务器可以实现如高可用性,在线迁移,实时容灾等企业级关键特性。即使前端瘦客户机损坏或网络中断,用户的所有操作及数据均驻留在数据中心服务器上。 可靠性 1、采用无盘工作站方式对客户端及服务器的资源要求均很高,当无盘工作站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速度会变得缓慢,同时整体系统的稳定性不高,由此带来的维护成本也较高。 2、无盘工作站使用广播协议与无盘服务器进行连接,对网络要求非常高。同时对网络中其他应用系统有较大干扰。 无盘和虚拟桌面方案比较图表如下:

毕业论文:浅谈虚拟现实技术

论文虚拟现实技术

浅谈虚拟现实技术 摘要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其核心是建模与仿真。概括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特征及应用领域,涉及的关键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应用与前景展望。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现状,相关应用,信息安全 一.虚拟现实的概念、特征及应用领域 虚拟现实是一种由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创造的新世界,是一个看似真实的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用户可根据自身的感觉,使用人的自然技能对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考察和操作,参与其中的事件,同时提供视、听、触等直观而自然的实时感知,并使参与者“沉浸”于模拟环境中。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指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其核心是建模与仿真。 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包括模拟环境、感知、自然技能和传感设各等方面。模拟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实时动态的三维立体逼真图像。感知是指理想的VR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除计算机图形技术所生成的视觉感知外,还有听觉、触觉、力觉、运动等感知,甚至还包括嗅觉和味觉等,也称为多感知。自然技能是指人的头部转动,眼睛、手势、或其他人体行为动作,由计算机来处理与参与者的动作相适应的数据,并对用户的输入作出实时响应,并分别反馈到用户的五官。传感设备是指三维交互设备。常用的有立体头盔、数据于套、三维鼠标、数据衣等穿戴于用户身上的装置和设置于现实环境中的传感装置,如摄像机、地板压力传感器等。 (虚拟现实技术穿戴的装备)

GrigoreBurdea和Philippe Coiffet在著作“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一书中指出,虚拟现实具有三个最突出的特征,即人们称道的“3I”特性:交互性(interactivity) 、沉浸感(Illusion of Immersion) 和构想性(imagination)。交互性主要是指参与者通过使用专门输入和输出设备,用人类的自然技能实现对模拟环境的考察与操作的程度。沉浸感是虚拟现实最主要的技术特征,它是指参与者在纯自然的状态下,借助交互设备和自身的感知觉系统,对虚拟环境的投入程度。构想性是指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使抽象概念具像化的程度。另外还有多感知性(Multi-Sensory)。所谓多感知是指除了一般计算机技术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还有听觉感知、力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甚至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由于相关技术,特别是传感技术的限制,目前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感知功能仅限于视觉、听觉、力觉、触觉、运动等几种。 所以,“3I+M”就是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特征。 自1968年Ivan Sutherland发表一篇名为“The Ultimate Display”的论文至今,虚拟现实技术已经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得到长足的发展。如今,众多的设备可被用于虚拟现实,包括头戴式显示器、数据手套、动作捕捉系统等[1]。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在诸如建筑设计、军事仿真、虚拟制造、游戏娱乐、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心理学、环保、文化艺术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 二.虚拟现实涉及的关键技术[3] 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动态环境建模技术,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应用系统开发工具,系统集成技术,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广角立体显示技术,对观察者头、眼和手的跟踪技术,触觉、力觉反馈技术,立体声、语音输入输出技术。 动态环境建模技术:虚拟环境的建立是VR系统的核心内容,目的就是获取实际环境的三维数据,并根据应用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模型。 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三维图形的生成技术已经较为成熟,那么关键就是“实时”生成。为了达到实时的目的,至少保证图形的刷新频率不低于15帧/秒,最好高于30帧/秒。

信息化的时代及未来发展趋势讲课讲稿

信息化的时代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们的每一次言行,都会接触到信息。从早起和熟人打招呼,学习时听老师的讲授,上学时和同学们沟通,回家后和亲人们的互动,甚至在睡觉时,我们也在贡献着一个普通人的睡眠记录。 正因为信息时刻都包围着我们,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在消费信息,同时也在生产信息。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为这个信息之海增添了数据。同时,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已有信息的数量,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信息增长的速率还将越来越快。移动互联网使得我们能随时随地消费和生产信息。生有涯,信息无涯。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 互联网时代,让信息更加流通,人们可以分散在家办公,大商圈将不复存在,直销将取代分销,人们可以将优势发挥到极致互相合作,大数据将更好的洞察消费者,消费者也将更便捷的了解产品。当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普及,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个新阶段.信息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基础上产生的.信息化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将提供给人类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促进全球各国人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和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繁荣.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

志的新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不同.信息化不是关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而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在政治、商业,甚至个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也逐渐从实体店转为网络化 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的转化,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正在演化为一场作用广泛、影响深远的颠覆性革命,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纸媒、零售、电信、金融等行业先后受到冲击。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新业务形态、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对传统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形成倒逼机制。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兴起,信息系统也将快速进入到移动互联时代,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思维,跟上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速度,实现业务创新和移动互联网转型是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利用移动信息化进行业务或商业模式跨界创新,未来的想象空间巨大。在未来的时代,大数据技术将与云计算融合,市场中将会出现大量面向行业应用的大数据云平台,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面向海量媒体数据的深度信息分析技术服务,将使政府和企业拥有更多可获资源和数据服务,进而提升其信息利用和决策能力,真正使这一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物联网及智能管控技术诞生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未来几年,基于传感技术的“物物互联”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人互联”以及它们

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浅析: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虚拟现实技术及产品有Google Earth, Microsoft Map Live, Intel Shockwave3D, Cult3D, ViewPoint, Quest3D,Virtools,WEBMAX等…… 一. 国内外虚拟现实几种主流技术的介绍 VRML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与多媒体、网络技术并称为三大前景最好的计算机技术。自1962年,美国青年(Morton Heilig),发明了实感全景仿真机开始。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以三个I,即Immersion沉浸感,Interaction交互性,Imagination思维构想性,作为虚拟现实技术最本质的特点,并融合了其它先进技术。在国际互联网发展迅猛的今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重大的发展过程如下: VRML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3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WWW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了VRML这个名字。1994年10月在芝加哥召开的第二届WWW大会上公布了规范的VRML1.0标准。VRML1.0可以创建静态的3D景物,但没有声音和动画,你可以在它们之间移动,但不允许用户使用交互功能来浏览三维世界。它只有一个可以探索的静态世界。 1996年8月在新奥尔良召开的优秀3D图形技术会议-Siggraph'96上公布通过了规范的VRML2.0标准。它在VRML1.0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它是以SGI公司的动态境界Moving Worlds提案为基础的。比VRML1.0增加了近30个节点,增强了静态世界,使3D场景更加逼真,并增加了交互性、动画功能、编程功能、原形定义功能。 1997年12月VRML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1998年1月正式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批准(国际标准号ISO/IEC14772-1:1997)。简称VRML97。VRML97只是在VRML2.0基础进行上进行了少量的修正。但它这意味着VRML已经成为虚拟现实行业的国际标准。 1999年底,VRML的又一种编码方案X3D草案发布。X3D整合正在发展的XML、JA V A、流技术等先进技术,包括了更强大、更高效的3D计算能力、渲染质量和传输速度。以及对数据流强有力的控制,多种多样的交互形式。 2000年6月世界web3D协会发布了VRML2000国际标准(草案),2000年9月又发布了VRML2000国际标准(草案修订版)。预计将在2002年,正式发表X3D标准。及相关3D浏览器。由此,虚拟现实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Wed3D协会其组织包括各种97家会员公司。主要公司如下:Sun、Sony、Hp、Oracle 、Philips 、3Dlabs 、ATI 、3Dfx 、Autodesk /Discreet、ELSA、Division、MultiGen、Elsa、NASA、Nvidia、France Telecom等等。 其中以Blaxxun和ParallelGraphics公司为代表,它们都有各自的VR浏览器插件。并各自开发基于VRML标准的扩展节点功能。使3D的效果,交互性能更加完美。支持MPEG,Mov、Avi等视频文件,Rm等流媒体文件,Wav、Midi、Mp3、Aiff等多种音频文件,Flash 动画文件,多种材质效果,支持Nurbs曲线,粒子效果,雾化效果。支持多人的交互环境,VR眼镜等硬件设备。在娱乐、电子商务等领域都有成功的应用。并各自为适应X3D的发展,以X3D为核心,有Blaxxun3D等相关产品。在虚拟场景,尤其是大场景的应用方面,以VRML标准为核心的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相关网址如下:https://www.360docs.net/doc/7e13060862.html, , https://www.360docs.net/doc/7e13060862.html, 应用的画面:慕尼黑机场(电子商务)

各种虚拟化技术归纳_技术工作归纳.doc

各种虚拟化技术总结_技术工作总结 《各种虚拟化技术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篇一:主流的四大化对比分析 主流四大虚拟化架构对比分析 云计算平台需要有资源池为其提供能力输出,这种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网络能力,为了将这些能力调度到其所需要的地方,云计算平台还需要对能力进行调度管理,这些能力均是由虚拟化资源池提供的。 云计算离不开底层的虚拟化支持。维基百科列举的虚拟化技术有超过60种,基于X86(CISC)体系的超过50种,也有基于RISC体系的,其中有4 种虚拟化技术是当前最为成熟而且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别是:VMWARE的ESX、微软的Hyer-V、开源的XEN和KVM。云计算平台选用何种虚拟化技术将是云计算建设所要面临的问题,文章就4种主流虚拟化技术的架构层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形成资源池计算能力的物理设备,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基于RISC的大小型机,另一种是基于CISC的X86服务器。大小型机通常意味着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价格,而X86服务器与之相比有些差距,但随着Ier和AMD等处理器厂商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本只在小型机上才有的技术已经出现在了X86处理器上,如64位技术、虚拟化技术、多核心技术等等,使得X86服务器在性能上突飞猛进。通过TPC组织在2011年3月份所公布的单机计算机性能排名中可以看出,4路32核的X86服务器性能已经位列前10名,更重要的是X86服务器的性价比相对小型机有约5倍的优势。因此,选择X86服务器作为云计算资源池,

更能凸显出云计算的低成本优势。 由于单机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大,以单机资源为调度单位的颗粒度就太大了,因此需要有一种技术让资源的调度颗粒更细小,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和充分 的利用,这就引入了虚拟化技术。当前虚拟化技术中主流和成熟的有4种:VMWARE的ESX、微软的Hyer-V、开源的XEN和KVM,下面将针对这4种虚拟化技术的架构进行分析 1 虚拟化架构分析 从虚拟化的实现方式来看,虚拟化架构主要有两种形式:宿主架构和裸金属架构。在宿主架构中的虚拟机作为主机的一个进程来调度和管理,裸金属架构下则不存在主机操作系统,它是以Hyervisor直接运行在物理之上,即使是有类似主机操作系统的父分区或Domi 0,也是作为裸金属架构下的虚拟机存在的。宿主架构通常用于个人PC上的虚拟化,如WidosVirul PC,VMre Worksio,Virul Box,Qemu等,而裸金属架构通常用于服务器的虚拟化,如文中提及的4种虚拟化技术。 (一) ESX的虚拟化架构 ESX是VMre的企业级虚拟化产品,2001年开始发布ESX 10,到2011年2月发布ESX 41 Ude 1。 ESX服务器启动时,首先启动Liux Kerel,通过这个操作系统加载虚拟化组件,最重要的是ESX的Hyervisor组件,称之为VMkerel,VMkerel会从LiuxKerel完全接管对硬件的控制权,而该Liux Kerel作为VMkerel的首个虚拟机,用于承载ESX的servieCosole,实现本地的一些管理功能。VMkerel负责为所承载的虚拟机调度所有的硬件资源,但不同类型的硬件会有些区别。 虚拟机对于CPU和内存资源是通过VMkerel直接访问,最

精确制导武器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发展趋势分析

发展导弹与精确制导技术的思考 摘要:未来战争是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作战资源的信息化战争,针对信息化战争的特点、结合高新技术在精确制导武器上的应用,分析了精确制导武器在未来战争中的发展方向。精确制导武器在走向体系化、网络化、智能化、隐形化的同时,也正朝着综合化、多用途方向发展,注重效费比的提高,将逐步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火力。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精确制导武器;制导技术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新军事的变革;信息化是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作为典型的信息化武器——精确制导武器在现代战场上已广泛使用,在伊拉克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比例已占到68%。近几年来,世界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在精确制导武器研发和采购上的投入,精确制导武器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原有装备经过改进和改装后战术技术性能不断提升,新型精确制导武器不断涌现,使精确制导武器出现了综合化、多样化的发展格局。新时期新阶段,探讨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趋势,对研究信息化战争的对抗模式和 1 、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射单元、制导系统与作战信息平台相融合,提高整体作战效率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战争形态,都要求能快速准确发现目标、及时决策和精确打击,信息化战争不仅是指挥控制系统的信息化,而且是武器系统的信息化。精确制导武器作为典型的信息化武器,其获得信息的来源不能只限于自身的探测器,还应当充分利用战场中的多种信息资源。对现有精确制导武器发射单元进行信息化改进,使其充分支持C4I、C4ISR、C4KISR等指挥控制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使发射单元不但具备自身火力分布数据,还能共享上级的综合情报数据以共享敌方前沿阵地地形、布设、武器装备等情况,这些都对参战人员掌握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射时机或者自动修正发射之前的参数提供必要的支持。目前,精确制导武器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程度不高,弹上传感器的探测距离近,易受干扰,而且受体积质量的限制,弹上传感器的探测性能无法与其它探测平台的传感器相比。如果在精确制导武器上加装数据链,则精确制导武器之间、精确制导武器与其它信息平台通过数据链共享信息,能迅速察觉目标的机动和环境的变化,在飞行中进行数据交换,实时地对弹上数据进行修正,将极大地提高探测距离和探测精度,还可以识别特定目标和对目标毁伤评价,如果原定目

虚拟现实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138 虚拟现实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杨江涛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结合了多种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计算及图形技术、网络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仿真技 术以及立体显示技术等等,前景非常的广阔。文章结合了虚拟现实技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关键词:虚拟现实;三维现实;分布式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31(2015)01-0138-01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简称VR )是一种综合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网络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仿真技术以及立体显示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综合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最新技术,综合应用了力学、光学、数学、机构运动学等学科。这种技术的特点就是用模仿的方式给用户创造一种虚拟的环境,通过感知行为如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让用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带有交互作用。现在虚拟现实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内容也扩大了很多。 1国外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现状 (1)虚拟现实技术在美国的研究现状。美国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源地,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最早是在20世纪40年代。一开始用于美国军方对宇航员和飞行驾驶员的模拟训练。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也逐渐转为民用,集中在用户界面、感知、硬件和后台软件四个方面。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防部和美国宇航局组织了一系列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研究成果惊人。到了现在,已经建立了空间站、航空、卫星维护的VR 训练系统,也建立了可供全国使用的VR 教育系统;乔治梅森大学研制出了一套在动态虚拟环境中的流体实时仿真系统;波音公司利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真实的环境上叠加了虚拟环境,让工件的加工过程得到有效的简化;施乐公司主要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未来办公室上,设计了一项基于VR 的窗口系统。传感器技术和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是上述虚拟现实项目的主要技术,从目前来看,时间的实时性和空间的动态性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焦点。 (2)虚拟现实技术在欧洲的研究现状。在欧洲,英国在辅助设备设计、分布并行处理和应用研究方面是领先的,在硬件和软件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欧洲其它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如德国以及瑞典等也积极进行了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德国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产品的演示以及培训三个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吸引客户等等;瑞典的DIVE 分布式虚拟交互环境是一个在不同节点上的多个进程可以在同一个师姐中工作的一直分布式系统。 2国内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一段距离,但随着计算机系统工程以及计算机图形学等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我国各界人士对于虚拟现实技术也越来越重视,正在积极进行虚拟环境的建立以及虚拟场景模型分布式系统的开发等等。国内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也都在积极的进行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时国内最早进行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的 单位之一,建立了一种分布式虚拟环境,可以提供虚拟现实演示环境、实施三维动态数据库、用于飞行员训练的虚拟现实系统以及虚拟现实应用系统的开发平台等等,并对虚拟环境中物体物理特性的表示和处理着重进行了研究,并在虚拟显示的视觉接口硬件方面进行开发,并提出了相关的算法和实现方法。 清华大学国家光盘工程研究中心采用了QuickTime 技术实现了大全景VR 制布达拉宫;哈尔品工业大学计算机系成功解决了表情和唇动合成的技术问题等。 3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趋势 (1)动态环境建模技术。虚拟环境的建立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内容,而动态环境建模技术的目的就是对实际环境的三维数据进行获取,从而建立对应的虚拟环境模型,创建出虚拟环境。 (2)实时三维图形生成和显示技术。在生成三维图形方面,目前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关键是怎么样才能够做到实时生成,在不对图形的复杂程度和质量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如何让刷新频率得到有效的提高是今后重要的研究内容。另外,虚拟现实技术还依赖于传感器技术和立体显示技术的发展,现有的虚拟设备还不能够让系统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需要开发全新的三维图形生成和显示技术。 (3)适人化、智能化人机交互设备的研制。虽然手套和头盔等设备能够让沉浸感增强,但在实际使用当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交互方式使用最自然的视觉、听觉、触觉和自然语言的话,能够让虚拟现实的交互性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4)大型网络分布式虚拟现实的研究与应用。网络虚拟现实是指多个用户在一个基于网络的计算机集合当中,对新型的人机交互设备进行一个用,介入计算机中,产生适用于用户的虚拟情景环境。分布式虚拟环境系统除了要让复杂虚拟环境计算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外,还需要让协同工作以及分布式仿真等应用对共享虚拟环境的自然需要得到满足。分布式虚拟现实可以看成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系统,可以让多个用户同时参与,让不同地方的用户进入到同一个虚拟现实环境当中。目前,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研究热点,我国也由杭州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软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以及装甲兵工程学院等单位共同感开发了一个分布虚拟环境基础信息平台,为我国开展分布式虚拟现实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软硬件基础环境和网络平台。 2015 (Sum.No 145) 信息通信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2015年第1期(总第145期)

各种虚拟化技术总结

各种虚拟化技术总结 《各种虚拟化技术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这 里给大家转摘到。篇一:主流的四大虚拟化架构对比分析 主流四大虚拟化架构对比分析 云计算平台需要有资源池为其提供能力输出,这种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存 储能力和网络能力,为了将这些能力调度到其所需要的地方,云计算平台还需要对能力进行调度管理,这些能力均是由虚拟化资源池提供的。 云计算离不开底层的虚拟化技术支持。维基百科列举的虚拟化技术有超过 60种,基于X86(CISC)体系的超过50种,也有基于RISC体系的,其中有 4 种虚拟化技术是当前最为成熟而且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别是:VMWARE的ESX、微软的Hyper-V、开源的XEN和KVM。云计算平台选用何种虚拟化技术将是云计算建设所要面临的问题,文章就4种主流虚拟化技术的架构层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形成资源池计算能力的物理设备,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基于RISC的大小型机,另一种是基于CISC的 X86服务器。大小型机通常意味着高性能、高可靠性 和高价格,而X86服务器与之相比有些差距,但随着Inter和AMD等处理器厂商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本只在小型机上才有的技术已经出现在了X86处理器上,如64位技术、虚拟化技术、多核心技术等等,使得X86服务器在性能上突飞猛进。通过TPC组织在20XX年3月份所公布的单机计算机性能排名中可以看出,4路32核的X86服务器性能已经位列前10名思想汇报专题,更重要的是X86服务器的性价比相对小型机有约5倍的优势。因此,选择X86服务器作为云计算资源池,更能凸显出云计算的低成本优势。 由于单机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大,以单机资源为调度单位的颗粒度就 太大了,因此需要有一种技术让资源的调度颗粒更细小,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和充分

各大主流虚拟桌面分析

(思杰)创建于年,是应用交付基础架构解决方案提供商.其核心产品之一虚拟桌面基础架构,侧重在传统地虚拟化架构,涉及到应用及桌面层面地虚拟化需求,为企业开创端对端企业应用传递基础架构.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是首次将虚拟化桌面推向了主流市场,它可以服务于数以千计地员工.与适用于少数用户地第一代虚拟桌面()解决方案不同,采用了全新地交付技术.这种方式可提高投资回报率,简化管理工作,使企业中地每位员工都能享受到虚拟化地优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是虚拟桌面化地理想选择,它可以随时随地支持各种设备,能通过任何、苹果机、瘦客户端和智能电话访问桌面和企业应用.利用思杰技术,通过任何网络、在任何设备上交付高清用户体验,提供比传统更高地可靠性和可用性.采用交付技术,部门能够在任何设备上向所有用户交付各种类型地虚拟桌面().部门能够控制数据访问,减少管理地桌面镜像,消除系统冲突并减少应用回归测试.添加、更新和删除应用地操作很简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提供地是开放地架构,可与现有系统管理程序、存储和基础架构一同使用.无论使用、、还是,均可提供支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红帽()企业虚拟化桌面版,整个桌面环境成为托管在中央数据中心服务器上地虚拟桌面.用户使用低成本地瘦客户端或专用地连接这些虚拟桌面化.它可为用户提供卓越地体验,以及跨平台地和虚拟桌面支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目前,红帽地企业级虚拟化桌面还处在测试版本阶段,在红帽官网上显示"即将面世".笔者从红帽官网指定地产品代理商了解到:预计今年底会发布.其中版本和价格,以及如何购买.需要等到发布时一并揭晓,让我们拭目以待.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微软 作为操作系统地主力厂商微软,不仅是全球最大地软件提供商,在虚拟化领域上同样另人瞩目.在桌面虚拟化方面,微软提供了一个从数据中心到桌面完整地套件.提供了终端服务,实现了对整个桌面操作系统系列或特定地应用程序演示地虚拟化.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是提供地众多桌面优化解决方案之一,可以帮助组织优化基础架构.它融合了微软和合作伙伴地技术,支持集中化管理桌面、应用程序和数据.使用这个具有成本效益地解决方案,企业人员能够集中管理基于物理、虚拟和会话地桌面,可以集中用户数据,加快应用程序交付速度.最终用户可以从丰富地远程体验、高度地安全、对信息地灵活访问和提高地商业连续性中受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在过去地几年中,凭借服务器虚拟化成为虚拟化市场老大,尤其是对桌面虚拟化地重视力度加强.自从年月,推出了以来,成为业界惟一专门用于实现桌面虚拟化地解决方案提供商.为桌面虚拟化环境确立了一个新地质量、成本和可伸缩性标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通过立即虚拟化现有地应用程序,着手迁移到,可消除用户对操作系统地依赖.然后,只需通过复制应用程序文件而非安装它们,就可将虚拟化应用程序部署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目前,在桌面虚拟化领域地主要技术仍然基于,年同样将桌面虚拟化放到很重要地战略地位.凭借着地产品广受信赖,未来,在桌面虚拟化上定能继续引领市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三大趋势》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三大趋势》黄桂晶黄荣怀张进宝江新发布时间:xx-10-29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信息化从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人才培训、关键技术及标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应用能力建设与投资效益提高、缩小数字鸿沟、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正面临的挑战。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期,将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我国将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的重要举措。“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等理念,已经成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各类重大战略方针的指导原则。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如果说“校校通”工程、“普及信息技术课程”、“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等只是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方面的起始工作,那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具体措施的出台,则是国家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具体表现。 随着不同类型教育信息化成功案例的逐步丰富,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已经有了众多经验。对于教育信息化必要性与需求的理解也日益深人人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

信息时代更高的教育目标,形成信息时代学与教的新方式,促进学校组织的变革和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是来自教育系统内部最强大的需求。而政府组织、学术团体与工商业三种强大的外部推动力,也造就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难得的机遇。 尽管教育信息化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人们的预期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1.持续提升应用能力与效益的挑战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其直接需要面对的问题是来自各方对“高投入、低产出”教育信息化的质疑与不满。 经过几年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大量投入,我国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信息基础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很多学校设备采购速度大大超过实际应用需求;高性能计算机只被用于简单办公需求,更多时间则是被用于娱乐;价值昂贵的服务器资源仅用于支持极少的访问量,而且管理极为不完善;先进的网络交换机每日流量很低,并经常处于故障状态;学校各自为政,缺乏协调与合作,信息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缺乏统一标准;信息安全、病毒管理没有有效方案,严重困扰应用;计算机教室每周使用时间不超过几课时,形成大量闲置等。这些存在于教育信息化中的浪费行为,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 相比快速推进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则要落后得多。一方面,广大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