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先危险性分析(仅供参考)

预先危险性分析(仅供参考)
预先危险性分析(仅供参考)

表F3-1 建设项目预先危险性分析表(A)

系统:XXXX生产项目制表:XXXX有限公司潜在

事故

火灾、爆炸

危险因素

①易(可)燃物质(丙烷、油漆及稀释剂、柴油等)火灾、爆炸;

②压力容器(含气瓶)超压物理爆炸;③电气火灾

原因事件1、故障泄漏

(1)贮罐、槽、反应釜(器)、管线阀门、法兰等破损、泄漏;

(2)罐、槽、釜(器)、管、阀、表等连接处泄漏,泵破裂或转动设备密封处泄漏;(3)罐、槽、釜(器)、管、阀等因加工、材质、焊接等质量不好或安装不当而泄漏;(4)撞击或人为损坏造成容器、管道泄漏,以及贮罐、槽等超装溢出;

(5)由自然灾害(如雷击、台风、地震)造成设备破裂泄漏。

2、运行泄漏

(1)超温、超压造成破裂、泄漏;

(2)安全阀等安全附件失灵、损坏或操作不当;

(3)进出料配比、料量、速度不当造成反应失控导致容器、管道等破裂、泄漏;(4)物料在容器、管道堵塞而造成破裂、泄漏;

(5)热交换不充分而造成能量过量积聚,导致罐、槽、釜(器)等破裂、泄漏;

3、电气绝缘老化、过电流;

4、未按有关规定及操作规程操作。

发生条件1、易燃易爆物形成爆炸性混合物;2、压力容器超压;

3、电气绝缘损坏、过载。

触发事件1、明火

火星飞溅;违章动火;外来人员带入火种;物质过热引发;点火吸烟;他处火灾蔓延;其它火源。

2、火花

金属撞击(带钉皮鞋、工具碰撞等);电气火花;线路老化,引燃绝缘层;短路电弧;静电;雷击;进入车辆未戴阻火器等(一般要禁止驶入);焊、割、打磨产生火花等。3、线路老化,引燃绝缘层;短路电弧;静电;雷击;焊、割、打磨产生火花等。

事故

后果

物料跑损、人员伤亡、停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危险

等级

IV

表F3-1 建设项目预先危险性分析表(A)续

火灾、爆炸防范措施1、控制与消除火源

(1)加强门卫,严禁吸烟,火种和穿带钉皮鞋、不带阻器车辆进入易燃易爆区;(2)严格执行动火证制度,并加强防范措施;

(3)易燃易爆场所一律使用防爆电气设备;

(4)按标准装置避雷设施,并定期检查;

2、加强车间通风,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设施

3、严格控制设备及其安装质量,定期检、保、修;

4、安全设施保持齐全、完好

5、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防止易燃、易爆物料的跑、冒、滴、漏

6、针对作业场所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和应急处置,加强员工培训、教育,

7、预防物理爆炸

(1)严格控制压力容器本体制造质量;把好采购关。

(2)安全阀、压力表等附件定期检测、校验。

(3)制订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3、预防电气火灾

(1)按规定设置电气线路;使用合格产品;

(2)防止爆炸性混合物侵入;

(3)防止、减少、清理现场积尘、杂物;

(4)按规范进行接地或接零;

(5)消除引燃源;

(6)合理用电、防止过载;

(7)易燃易爆场所安装可燃气体监测报警装置;

(8)加强培训、教育、考核工作,经常性检查有否违章、违纪现象。

表F3-1 建设项目预先危险性分析表(B)

系统:XXXX生产项目制表:XXXX有限公司潜在

事故

中毒、窒息

危险因素1、有毒物料(液氯、液氨、三乙胺、N,N-二甲基甲酰胺、甲基叔丁基醚、盐酸-异丙醇溶液、盐酸等)泄漏;2、检修、抢修作业时接触有毒或窒息性物料氮气等;3、有毒烟气(如电焊中产生的烟尘)。

原因事件1、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有毒有害物料发生泄漏;

2、检修、维修、抢修时,罐、槽、釜(器)、管、阀等等中的有毒有害物料未彻底清洗干净;

3、在容器内作业时缺氧。

4、电焊时产生有毒烟气

发生

条件

1、有毒物料超过容许浓度;

2、毒物摄入体内;

3、缺氧。

触发事件1、毒物及窒息性物质浓度超标;

2、通风不良;

3、在有毒物现场无相应的防毒过滤器、面具、氧气呼吸器以及其它有关的防护用品;

4、因故未戴防护用品;

5、防护用品选型不当或使用不当;

6、救护不当;

7、在有毒或缺氧、窒息场所作业时无人监护。

事故

后果

物料跑损、人员中毒窒息危险

等级

III

中毒防范措施1、严格控制设备及其安装质量,防止有毒、物料的跑、冒、滴、漏;加强管理、严格工艺;安全设施保持齐全、完好。

2、严防车辆行驶时撞坏管线、管架、其它设备。

3、作业时尽可能减少与毒物的接触时间;

4、作业人员作业应有劳动防护。

5、定期检修、维护保养,保持设备完好;检修时,彻底清洗干净,并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浓度氧含量,合格后方可作业。

6、要有应急预案,抢救时勿忘正确使用防毒面具、氧气呼吸器等防护器具。

7、组织管理措施

(1)加强检查、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有否跑、冒、滴、漏;

(2)教育、培训职工掌握有关毒物的毒性,预防中毒、窒息的方法及其急救法;

(3)要求职工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4)设立危险、有毒、窒息性标志;

(5)设立急救点,配备相应的急救药品、器材;

(6)培训医务人员对中毒、窒息等的急救处理能力。

表F3-1 建设项目预先危险性分析表(C)

系统:XXXX生产项目制表:XXXX有限公司潜在

事故

灼烫

危险因素盐酸、氢氧化钠、液碱、40%氢氟酸、冰醋酸、三乙胺、盐酸-异丙醇溶液、次氯酸钠溶液等化学物质、高温物料、高温器具。

原因事件1、高温物料(如蒸汽、反应物料)泄漏,化学物质盐酸、液碱等泄漏;

2、作业时无意触及化学物质、高温器具;

3、清洗罐、阀、泵、管等设备时触及,或由于清洗不净而在检修时触及。

发生

条件

人体皮肤组织与高温物体或化学物质接触

触发事件1、泄漏的化学物料高温物料溅及人体;

2、工作时不小心触及高温物料及化学物料;

3、工作时人体无意触及高温器体表面。

事故

后果

导致人员灼烫伤危险

等级

III

灼烫伤防范措施1、严格控制设备及其安装质量,防止物料的跑、冒、滴、漏;定期检查跑、冒、滴、漏,保持罐、槽、釜(器)、管、阀完好,保护保温层完好无缺;

2、合理选用防腐材料,保证焊缝质量连接密封性;

3、配备应急救援器材,如冲淋器和洗眼器;

4、作业时必须穿戴相应防护用品;

5、检查、检修设备,必须先清洗干净并作隔离,且检测合格方可作业;

6、加强对有关化学品和高温物料的灼烫伤预防知识和应急处理方法的培训和教育;

7、设立警示标志。

表F3-1 建设项目预先危险性分析表(D)

系统:XXXX生产项目制表:XXXX有限公司潜在

事故

触电

危险

因素

漏电、绝缘损坏、安全距离不够、雷击

原因事件1、手及人体其它部位,随身金属物品触及带电体,或因空气潮湿,安全距离不够,造成电击等;

2、电气设备漏电、绝缘损坏,

3、电气设备金属外壳接地不良;

4、防护用品、电动工具有缺陷;

5、雷电(直击雷、感应雷、雷电侵入波)。

发生条件1、人体接触带电体;2、安全距离不够,引起雷击穿;3、通过人体的电流超过限值;4、设备外壳带电。

触发事件1、设备、临时电源漏电;

2、安全距离不够(如架空线路、室内线路、变配电设备、用电设备及检修的安全距离);

3、绝缘损坏、老化;

4、保护接地、接零不当;

5、手持电动工具类别选择不当,疏于管理;

6、建筑结构未做到“五防一通”(即防火防水、防漏、防雨雪、防小动物和通风良好);

7、防护用品和工具质量缺陷或使用不当;

8、雷击。

事故

后果

人员伤亡、引发二次事故危险

等级

III

触电防范措施

1、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电气安全规章制度和电气操作规程;

2、坚持对员工的电气安全操作和急救方法的培训、教育;

3、特种作业人员经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4、采取绝缘、屏护、安全间距、接地、接零等防护措施,定期进行电气安全检查,严禁“三违”;

5、对防雷措施进行定期检查、检测,保持完好、可靠状态;

6、金属容器或有限空间内作业,采用安全电压,并有监护;

7、手持电动工具,临时电源要有漏电保护,确保用电设备安全可靠,并根据要求严格执行安全操

作规程;

表F3-1 建设项目预先危险性分析表(E)

系统:XXXX生产项目制表:XXXX有限公司

潜在

事故

物体打击

危险

因素

物体坠落

1、未戴安全帽;

2、在高处作业区域行进、停留;

3、在高处有浮物或设施不牢,即将倒塌的地方行进或停留;

6、堆垛不稳;

7、燃爆事故波及。

发生

条件

坠落物体击中人体

触发

事件

1、高处有未被固定的物体被碰撞或风吹等坠落;

2、工具、器具等上下抛掷;

3、因捆扎不牢或有浮物;

4、堆垛上方有浮物;

5、爆炸冲击波;

6、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事故

后果

人员伤亡

危险

等级

III

物体打击防范措施1、避免高处作业和其它有坠落危险区域先进和停留;

2、高处需要的物件必须合理摆放并固定牢靠;

3、及时清除、加固可能倒塌的设施;

4、堆垛要齐、稳、牢,不能放置浮物;

5、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杜绝“三违”;

6、作业人员、进入现场的其他人员都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特别是安全帽。

表F3-1 建设项目预先危险性分析表(F)

系统:XXXX生产项目制表:XXXX有限公司潜在

事故

高处坠落

危险

因素

进行登高架设、检查、检修等作业

原因事件1、高处作业有洞无盖、临边无栏,不小心造成坠落;

2、无脚手架、板,造成高处坠落;

3、梯子无防滑措施,或强度不够、固定不牢造成跌落;

4、高处行道、塔杆、扶梯、管线架桥及护栏等锈蚀,或强度不够造成坠落;

5、无劳动防护或劳动防护不当,造成滑跌坠落;

6、在大风、暴雨、雷电、霜冻、积雪条件下登高作业,不慎跌落;

7、吸入有毒、有害气体或氧气不足、身体不适造成跌落;

8、作业时嬉戏打闹。

发生

条件

1、二米以上高处作业;

2、作业面下是设备或硬质地面

触发事件1、无脚手架和防坠落措施,踩空或支撑物倒塌;

2、高处作业面下无安全网或安全网损坏或挂结不可靠;

3、违反“十不登高”制度;

4、未穿防滑鞋、紧身工作服;

7、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8、情绪不稳定,疲劳作业、身体有疾病、工作时精力不集中。

事故

后果

人员伤亡危险

等级

III

高处1、建立健全危险作业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危险作业票证制度;

2、加强对登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工作;

落防范

措施3、确保安全设施符合要求并完好有效,如脚手架、防护栏、安全网等;

4、作业人员必须在身心健康状态下登高作业,必须严格执行“十不登高”;必须穿戴防滑鞋、紧身工作服、安全帽、系好安全带;

5、六级以上大风、暴雨、雷电、霜冻、大雾、积雪等恶劣气候条件下尽可能避免高处

表F3-1 建设项目预先危险性分析表(G)

系统:XXXX生产项目制表:XXXX有限公司潜在

事故

车辆伤害

危险

因素

车辆撞人、车辆撞设备、管线

原因事件1、驾驶员道路行驶违章;

2、驾驶员工作精力不集中(抽烟、谈话等);

3、驾驶员酒后驾车;

4、驾驶员疲劳驾驶;

5、驾驶员情绪不好或情绪激动时驾车。

发生

条件

车辆撞击人体、设备、管线等

触发事件1、车辆有故障(如刹车、阻火器不灵、无效等);

2、车速过快;

3、道旁管线,管架桥无防撞设施和标志;

4、路面不好(如路面有陷坑、障碍物、冰雪等);

5、超载驾驶。

事故

后果

人员伤害、撞坏管线等造成泄漏,引起二次事故危险

等级

II

车辆伤害防范1、行驶车辆无故障、保持完好状态;

2、增设交通标志(特别是限速行驶标志);

3、保持路面状态良好;

4、道旁设备、管线等设置防撞设施和安全警示标志;

5、加强驾驶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如要求行驶时不吸烟、不谈话、不疲劳驾驶、不

酒后驾驶、不激情驾驶,行驶时注意观察、集中注意力等);

表F3-1 建设项目预先危险性分析表(I)

系统:XXXX生产项目制表:XXXX有限公司

潜在

事故

机械伤害

危险

因素

绞、碾、碰、戳、伤及人体

原因事件1、在生产检查、维修设备时,不注意而被碰、割、戳;

2、衣物等被绞入转动设备;

3、旋转、往复、滑动物体撞击伤人;

4、切割刀具、突出的机械部分、毛坯及工具设备边缘毛刺或锋利处碰伤。

发生

条件

人体碰到转动、移动等运动物体

触发事件1、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

2、劳动防护用品未正确穿戴;

3、违章作业。

事故

后果

人体伤害危险

等级

II~III

伤害防范措施1、工作时注意力要集中、要注意观察;

2、正确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3、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4、设备转动部分设置防护栅栏;

5、危险运动部位的周围应设置防护栏;

6、机器设备要定期检查、检修,保证其完好状态。

系统:XXXX生产单元制表:XXXXX有限公司潜在

事故

起重伤害

危险

因素

起重设备、重物

原因事件1、起重设备安全性能不符合要求;

2、起重作业人员无证操作,或不具备相应技能;

3、现场无安全警示标志;

4、起重设备检修作业未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发生

条件

人体受到起重设备撞击、电击,遭重物打击,检修时被意外伤害或高空坠落

触发事件1、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

2、劳动防护用品未正确穿戴;

3、无证操作,或违章作业。

4、设备故障。

事故

后果

人体伤害危险

等级

III

械伤害防范措施1、建立健全特种设备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2、起重设备操作人员应经专门培训,并持证上岗;

3、工作时注意力要集中、要注意观察;正确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4、危险运动部位、站位应设安全警示标志,吊机转臂范围内严禁站人;

5、机器设备、钢丝绳等要定期检查、检修,保证其完好状态。

6、闲杂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起重作业现场。

表F3-1 建设项目预先危险性分析表(J)

系统:XXXX生产项目制表:XXXX有限公司潜在

事故

噪声危害

危险

因素

离心机、真空泵、搅拌装置等噪声

原因

事件

作业人员在噪声强度大的场所作业;

发生

条件

缺乏个体防护用品(护耳器等)

触发事件1、装置没有减振、降噪设施;

2、减振、降噪设施无效;

3、未戴个体护耳器;

4、护耳器无效;

(1)选型不当;

(2)使用不当;

(3)护耳器已经失效。

事故

后果

听力损伤

等级

II

噪声防范措施1、采取隔声、吸声、消声等降噪措施;

2、设置减振、声阻尼等装置;

3、佩带适宜的护耳器;

4、实行时间防护,即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停留时间

表F3-1 建设项目预先危险性分析表(K)

系统:XXXX生产项目制表:XXXX有限公司

潜在

事故

粉尘危害

危险

因素

碳酸钾、溴化钠、活性炭等原料的投料及本项目产品的干燥、包装、装卸等

原因事件1、输粉设备密封不良;

2、装粉容器不密封,包装袋破损,脱线;

3、现场清理方法不当;

4、通风设施配置不合理、未配备合适的风尘防护用具;

5、封装、分装、装卸设备有缺陷。

发生

条件

粉尘泄漏、气流突变、通风不当

触发事件1、堆垛的包装物不慎掉落;

2、物料受碾压;

3、机械设备高速转动、强烈振动;

4、有突变气流;清扫人员操作不当;

5、粉尘环境、作业人员不戴防护用具。

后果

作业环境变差、设备磨损、人员受伤害危险

等级

II

粉尘危害防范措施1、采取技术措施,控制、消除粉尘源点;

2、生产现场禁止车辆入内;

3、定期维护封装、分装、装卸设备;

4、及时检查、维修设备密封、防止粉尘的跑、冒、漏

5、经常及时检查装粉容器、包装袋脱线、不密封情况,并予以处理;

6、作业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定;

7、配置合适的通风、除尘设备,并及时清理;

8、粉尘环境的现场人员必须佩戴合适防护用具;

9、防止包装物堆垛不当,注意操作安全。

建设项目生产过程预先危险性分析汇总见表F3-2。

表F3-2 生产过程危险性预先分析汇总表序号危险危害因素危险性等级

1 火灾、爆炸IV

2 中毒、窒息III

3 触电III

4 物体打击III

5 高处坠落III

6 腐蚀II

7 灼烫III

8 机械伤害II

9 车辆伤害II

10 噪声危害II

11 粉尘危害II

预先危险性评价格式表

预先危险性评价分析表 (一)定义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也可称为危险性预先分析,是在每项工程、活动之前(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或技术改造之后(即制定操作规程前和使用新工艺等情况之后),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类型、来源、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以及有关防范措施等作一概略分析的方法。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力求达到4项基本目标: (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一切主要危险、危害。在初始识别中暂不考虑事故发生的概率; (2)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 (3)假设危害确实出现,估计和鉴别对人体及系统的影响; (4)将已经识别的危险、危害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分级标准如下: 工级——安全的,不至于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 Ⅱ级——临界的,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的损坏,并且可能排除和控制; Ⅲ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为了人员和系统安全,需立即采取措施; Ⅳ级——破坏性的,会造成人员死亡或众多伤残,及系统报废。 (二)分析步骤(见图9—6)

(三)基本危害的确定 系统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基本危害有:(1)火灾;(2)爆炸;(3)有毒气体或蒸气、窒息性气体不可控溢出;(4)腐蚀性液体的不可控溢出;(5)有毒物质不加控制地放置;(6)噪声、粉尘、放射性物质、高温、低温等危害;(7)电击、淹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 (四)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基本格式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结果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表格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格式二 (五)应用示例 例1某乙烯厂环氧乙烷/乙二醇(EO/EG)在役装置安全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按表9—8的形式,对EO/EG装置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9—9。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可以得知,本装置存在着火灾、爆炸、中毒、高温灼伤的危险、危害因素,但主要危险为火灾、爆炸,其危险等级为Ⅳ级(破坏性的)。引发火灾爆炸的主要因素是环氧乙烷、乙二醇等物料故障泄漏。 例2某新建化工码头安全预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对某新建化工码头项目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对码头装卸作业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分析结果见表9—10。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可以得知,本工程存在着火灾、爆炸、中毒、窒息、淹溺、触电、噪声等危险、危害因素,引发火灾、爆炸的主要因素是故障泄漏和存在点火源。

危险性预先分析的步骤

1危险性预先分析的步骤 副井井口的平面图如下所示: 2.在副井井口并未发生过伤亡事故。 3.确定危险源,制成表格如下: 危险性预先分析表 物体运行方式失效方式可能性估计危险描述危险影响危险 等级 控制方式 天花板/ 掉落不太可能地震、老化伤人Ⅱ定期维修楼梯/ 坍塌不太可能超过负荷、老化摔伤Ⅱ定期检修护栏/ 脱落有可能受力过大、老化摔伤、砸伤Ⅲ定期维修 井架/ 断裂、倒塌不太可能地震、老化、负荷 过大 伤亡Ⅲ定期维修、加固 吊绳上下运动断裂很有可能冲击、腐蚀、老化人员伤亡Ⅴ及时更换、定期检修 电梯上下运动地板破裂、脱落有可能老化、腐蚀、过载人员伤亡Ⅳ定期检修、限载地板过滑很有可能井道注水摔伤Ⅱ放滑胶鞋、除水 电梯防护门上下开合失控很有可能老化、腐蚀、生锈伤人Ⅱ适时更换 电梯电磁锁 门 左右开合打不开有可能电磁锁失效交通不便Ⅱ检查维修 走廊/ 倒塌不太可能老化、腐蚀、过载伤人Ⅱ定期维修、加固 矿车沿轨滑动脱轨有可能 超速、轨道上有杂 物 伤人Ⅲ 清理轨道、减速 慢行 物料倒塌有可能 放置不合理、货物 过多 伤人Ⅲ限载、合理摆放

车身倾斜有可能物料放置不平衡、 轨道不平 伤人Ⅲ 合理摆放、控制 速度、调整轨道 阻车器上下运动失控有可能断电、系统内部故 障 矿车坠入 井下、伤人 Ⅳ 定期检修、加冗 余系统 推车器水平平动失控几乎不可能断裂、速度过快撞伤、砸伤 人 Ⅰ定期检修 电线/ 漏电、短路有可能老化、破裂、脱落触电伤人、 火灾 Ⅲ 定期检修、及时 更换 4.表中危险等级的划分如下图所示: 危险等级划分 级别危险程度危险后果 Ⅰ安全的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物质损失) Ⅱ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的损坏,具有潜在危险性,因此应予以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Ⅲ有一定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破坏,应尽快采取措施 Ⅳ很危险的会造成较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系统破坏,应立即采取措施 Ⅴ灾难性的会造成人员伤亡、重伤及系统严重损坏,会造成灾难性事故,必须予以排除 可能事故分析 通过预想生产过程中作业场所,作业岗位可能出现最严重后果的风险种类和事故类型,评价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及对人员,财产,环境的危险程度,分析 引发事故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

预先危险性分析 HA 法

分析及评价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PHA)法 本文作者佚名 预先危险分析也称初始危险分析,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地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因此,该方法也是一份实现系统安全危害分析的初步或初始的计划,是在方案开发初期阶段或设计阶段之初完成的。 1.预先危险分析的主要目的 (1)识别危险,确定安全性关键部位; (2)评价各种危险的程度; (3)确定安全性设计准则,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的措施。 此外,预先危险分析还可提供下述信息: (1)为制(修)定安全工作计划提供信息; (2)确定安全性工作安排的优先顺序; (3)确定进行安全性试验的范围;

(4)确定进一步分析的范围,特别是为故障树分析确定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5)编写初始危险分析报告,作为分析结果的书面记录; (6)确定系统或设备安全要求,编制系统或设备的性能及设计说明书。 2.分析内容 由于初始危险分析从寿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开始,因此,分析中的信息仅是一船性的,不会太详细。这些初始信息应能指出潜在的危险及其影响,以提醒设计师们要通过设计加以纠正。这种分析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审查相应的安全性历史资料; (2)列出主要能源的类型,并调查各种能源,确定其控制措施; (3)确定系统或设备必须遵循有关的人员安全、环境安全和有毒物质的安全要求及其它有关的规定; (4)提出纠正措施建议,在完成识别危险、评价危险的严重程度及可能性之后,还应提出如何控制危险的建议。 为了能全面地识别和评价潜在的危险,分析中还必须考虑的如下项目:

(1)危险物品,例如:燃料、激光、炸药、有毒物、有危险的建筑材料、放射性物质等; (2)系统部件间接口的安全性,例如:材料相容性、电磁干扰、意外触发、火灾或爆炸的发生和蔓延、硬件和软件控制(包括软件对系统或分系统安全的影响)等; (3)确定控制可靠性的关键软件命令和响应,例如:错误命令、不适时的命令或响应、或由订购方指定的不希望事件等; (4)与安全有关的设备、保险装置和应急装置等,例如:联锁装置、硬件或软件故障安全设计、分系统保护、灭火系统、人员防护设备、通风装置、噪声或辐射屏蔽等; (5)包括生产环境在内的环境约束条件,如:坠落、冲击、振动、极限、温度、噪声、接触有毒物、静电放电、雷击、电磁环境影响、电离和非电离辐射等; (6)操作、试验、维修和应急规程等。 进行预先危险分析需要如下资料: (1)各种设计方案的系统和分系统部件的设计图纸和资料; (2)在系统预期的寿命期内,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活动、功能和工作顺序的功能流程图及有关资料; (3)在预期的试验、制造、储存、修理、使用等活动中与安全要求有关

预先危险性分析范文

预先危险性分析( Preliminary Hazard Amalysis,PHA ),又称初步危险分析,主要用于危险物质和装置的主要工艺区域等进行分析。其功能主要有: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估计事故出现对人体及系统产生的影响;判定已识别的危险性等级,并采取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记录表见表预危害性分析(PHA)记录表区域/工艺过程:编 号:分析人员:日 预先危险性分析示例 1) 对系统的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操作条件和周边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调查; 2) 收集以往的经验积累和同类生产中发生的事故情况,判断所要分析的对象中是否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查找出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 3) 根据经验积累用技术诊断等方法确定危险源; 4) 识别危险转化条件,研究危险因素转变成事故的触发条件;进行危险性分级,确定危险程度,找出应重点控制的危险源;制定安全技术防措施。 按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步骤及要求,对涉及到的评价围,进行系统的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评价见预先危险性分析表5-2 (1~9) 。

预先危险性分析(2)

氧含量,合格后方可作业;作业时,穿戴劳动防护用品,有人监护并有抢救后备措施; 5.要有应急预案,抢救时勿忘正确使用防毒过滤器、氧气呼吸器及其它劳动防护用品;6.组织管理措施 ①加强检查、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有否跑、冒、滴、漏; ②教育、培训职工掌握有关毒物的毒性,预防中毒、窒息的方法及其急救法,建立毒物周知 卡; ③要求职工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④设立危险、有毒、窒息性标志;⑤设立急救点,配备相应的急救药品、器材;⑥培训医务人 员对中毒、窒息、灼烫等的急救处理能力。 预先危险性分析(3) 预先危险性分析(4)

预先危险性分析报告(PHA)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一)定义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也可称为危险性预先分析,是在每项工程、活动之前(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或技术改造之后(即制定操作规程前和使用新工艺等情况之后),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类型、来源、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以及有关防范措施等作一概略分析的方法。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力求达到4项基本目标: (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一切主要危险、危害。在初始识别中暂不考虑事故发生的概率; (2)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 (3)假设危害确实出现,估计和鉴别对人体及系统的影响; (4)将已经识别的危险、危害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分级标准如下: 工级――安全的,不至于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 Ⅱ级――临界的,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的损坏,并且可能排除和控制; Ⅲ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为了人员和系统安全,需立即采取措施; Ⅳ级――破坏性的,会造成人员死亡或众多伤残,及系统报废。 (二)分析步骤(见图9―6)

(三)基本危害的确定 系统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基本危害有:(1)火灾;(2)爆炸;(3)有毒气体或蒸气、窒息性气体不可控溢出;(4)腐蚀性液体的不可控溢出;(5)有毒物质不加控制地放置;(6)噪声、粉尘、放射性物质、高温、低温等危害;(7)电击、淹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 (四)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基本格式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结果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表格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表9―7、表9―8为两种基本的格式。 (五)应用示例 例1某乙烯厂环氧乙烷/乙二醇(EO/EG)在役装置安全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按表9―8的形式,对EO/EG装置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9―9。

生猪屠宰加工生产预先危险性分析示例

生猪屠宰加工生产预先危险性分析示例 唐开永 (注册安全工程师、一级安全评价师) 现代化的生猪屠宰加工厂,不但有符合卫生标准的建筑物,还要有先进的加工设备、合理的工艺流程和完善的检验措施。为确保制品质量,防止产品交叉污染,屠宰车间及分割包装车间采用单层水平布置,并严格地分为非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清洁区三个区域。非清洁区设有待宰、冲淋、放血、烫毛、打毛等工序;半清洁区设有胴体加工、同步检验、副产品加工等工序;清洁区设有冷却排酸、剔骨分割、包装鲜销等工序。屠宰工艺采用流水作业线作业,机械输送猪屠体和胴体,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污染机会,保证肉品质量。采用二段冷却工艺,在-20℃环境下快速冷却约90分钟,再进入0℃冷却间冷却。剔骨分割工艺采用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冷分割工艺,即胴体中心温度达到7℃后,在10℃的环境中进行剔骨分割。 生猪屠宰生产主体工艺方案一般为:“待宰→屠宰(剥皮、开膛)→分割(包装)→冷冻→成品(出厂)”。各道工序既有联系又可独立管理。主体工艺有: (1)屠宰工艺:生猪经清洗后用二氧化碳致晕,再用吊钩套住猪后蹄,用提升机将猪倒吊至放血池人工放血,放血后若制白条肉则无需剥皮,进行卫检,去毛后割开肚腹折胸骨,人工摘除肠胃、心肝肺放于内脏输送带上,用劈半机劈开猪胴体去头、蹄、尾后摘除肾脏,人工撕板油后修整并冲淋干净,卫检分级后胴体入冷却、排酸间。若

制分割肉则放血后去头、蹄、尾,用扯皮机扯皮,辅以人工起皮,以下工序与制白条肉相同。 (2)分割工艺:经屠宰加工后的猪胴体,在4~7℃排酸间排酸48小时,推入分割操作间,在轨道上按部位剔骨分割,按包装要求进行分块,称重后装袋,送冷库冷藏。 (3)冷冻工艺:采用二段冷却工艺,在-20℃环境下快速冷却约90分钟,再进入0℃冷却间冷却。剔骨分割工艺采用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冷分割工艺,即胴体中心温度达到7℃后,在10℃的环境中进行剔骨分割。 ⑴生猪待宰圈养工序单元预先危险性评价分析 生猪待宰圈养工序,其主要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是噪声(猪叫声)、滑跌摔伤等。列表分析如表1。 表1:生猪圈养工序预先危险分析表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3.3 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 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简称 PHA )是在进行某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类别、分布)、出现条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略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其目的是早 期发现系统的潜在危险因素,确定系统的危险等级,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这些危险 因素发展成为事故,避免考虑不周所造成的损失,属定性评价。即:讨论、分析、确定系 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触发条件、现象、形成事故的原因事件、事故类型、事故 后果和危险等级,有针对性地提出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1)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功能主要有: ① 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 ② 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 ③ 估计事故出现对系统产生的影响; ④ 对已经识别的危险进行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2)预先危险性分析步骤 ① 对分析系统的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以及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进行充分的调 查了解; ② 收集以往的经验和同类生产中发生过的事故情况,判断所要分析对象中是 否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查找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 ③ 根据经验、技术诊断等方法确定危险源; ④ 识别危险转化条件,研究危险因素转变成事故的触发条件; ⑤ 进行危险性分级,确定危险程度,找出应重点控制的危险源; ⑥ 制定危险防范措施。 (3)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等级 PHA分析的结果用危险性等级来表示。危险性可划分为四个等级,见表附3.1。表 附 3.1 危险性等级划分表 级别危险程度可能导致的后果 Ⅰ安全的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及系统损失 Ⅱ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至于造成人员伤亡、系统损失或降低系统性能,但应予以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Ⅲ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失,要立即采取防范对策措施

预危险性分析PHA

预先危险分析方法概述 预先危险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缩写PHA)又称初步危险分析。预先危险分析是系统设计期间危险分析的最初工作。也可运用它作运行系统的最初安全状态检查,是系统进行的第一次危险分析。通过这种分析找出系统中的主要危险,对这些危险要作估算,或许要求安全工程师控制它们,从而达到可接受的系统安全状态。最初PHA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危险,而是为了认识与系统有关的所有状态。PHA的另一用处是确定在系统安全分析的最后阶段采用怎样的故障树。当开始进行安全评价时,为了便于应用商业贸易研究中的这种研究成果(在系统研制的初期或在运行系统情况中都非常重要)及安全状态的早期确定,在系统概念形成的初期,或在安全的运行系统情况下,就应当开始危险分析工作。所得到的结果可用来建立系统安全要求,供编制性能和设计说明书等。另外,预先危险分析还是建立其他危险分析的基础,是基本的危险分析。英国ICI公司就是在工艺装置的概念设计阶段,或工厂选址阶段,或项目发展过程的初期,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性。 在预先危险分析中,分析组应该考虑工艺特点,列出系统基本单元的可能性和危险状态。这些是概念设计阶段所确定的,包括:原料、中间物、催化剂、三废、最终产品的危险特性及其反应活性;装置设备;设备布置;操作环境;操作及其操作规程;各单元之间的联系;防火及安全设备。当识别出所以的危险情况后,列出可能的原因、后果以及可能的改正或防范措施。 预先危险分析步骤 (1)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或其他方法调查确定危险源(即危险因素存在于哪个子系统中),对所需分析系统的生产目的、物料、装置及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等,进行充分详细的了解; (2)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及同类行业生产中发生的事故或灾害情况,对系统的影响、损坏程度,类比判断所要分析的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查找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分析事故或灾害的可能类型; (3)对确定的危险源分类,制成预先危险性分析表; (4)转化条件,即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为危险状态的触发条件和危险状态转变为事故(或灾害)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寻求对策措施,检验对策措施的有效性; (5)进行危险性分级,排列出重点和轻、重、缓、急次序,以便处理; (6)制定事故或灾害的预防性对策措施。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等级划分 为了评判危险、有害因素的危害等级以及它们对系统破坏性的影响大小,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给出了各类危险性的划分标准。该法将危险性的划分4个等级: I 安全的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及系统损坏 II 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至于造成人员伤 III 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防范措施 IV 灾难性的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及系统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必须予以果断排除并进行重点防范 预先危险分析的结果 预先危险分析的结果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列出。表格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预先危险性分析简介

二、预先危险性分析简介 预先危险性分析(简称PHA)又称初步危险分析,是在进行某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以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类别、分布)、出现条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略的分析,其目的是早期发现系统的潜在危险因素,确定系统的危险性等级,提出应有的防范措施,防止这些危险因素发展成为事故,避免考虑不周所造成的损失。 1.预先危险分析步骤 (1)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或其他方法调查确定危险源(即危险因素存在于哪个子系统中),对所需分析系统的生产目的、物料、装置及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等,进行充分详细的了解; (2)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及同类行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或灾害)情况、对系统的影响、损害程度,类比判断要分析的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查找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分析事故(或灾害)的可能类型; (3)对确定的危险源分类,制定预先危险性分析表; (4)转化条件,即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为危险状态的触发条件和危险状态转变为事故(或灾害)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寻求对策措施,检验对策措施的有效性; (5)进行危险性分级,排列出重点和轻、重、缓、急次序,以便处理; (6)制定事故的预防性对策措施。 2.划分危险性等级 在分析系统危险性时,为了衡量危险性的大小及其对系统破坏程

度,按危险、有害因素导致的事故后果或危害的严重程度,将各类危险性划分为4个等级。危险性等级划分见表5-2。 表5-2 危险性等级划分表 级别危险程度可能导致的后果 Ⅰ安全的不致于造成人员伤害及系统损坏。 Ⅱ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不至于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或降低系统性能,但应予以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Ⅲ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为了人员和系统安全,要立即采取防范对策措施。 Ⅳ破坏性的会造成人员重大死亡及系统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必须予以果断排除并进行重点防范。 3.预先危险分析表格 预先危险分析的结果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列出,表格的形式和内 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通常情况下,评价单元的预先危险分析结果 用通用表格进行表述。预先危险分析通用表格形式见表5-3。 表5-3 预先危险分析表通用格式 潜在事故危险因素触发事件(1) 发生条件触发事件(2) 事故后果危险等级防范措施备注l 2 3 4 5 6 7 8 9 注:1-子系统可能发生的潜在危害; 2-产生潜在危害的原因; 3-导致危险因素(2)的那些不希望事件或错误; 4-导致危险因素(2)发展成为潜在危害的那些不希望发生的错误或事件; 5-导致产生“发生事故的条件(4)”的那些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及错误; 6-事故后果; 7-危害等级; 8-为消除或控制危害可能采取的措施,其中包括对装置、人员、操作程序等几个方面 的考虑; 9-有关必要的说明。

预先危险性分析范文

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 nary Hazard Amalysis,PHA ),又称初步危险分析,主要用于危 险物质和装置的主要工艺区域等进行分析。其功能主要有: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 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估计事故出现对人体及系统产生的影响;判定已识别的危险性等级,并采取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记录表见表 预危害性分析(PHA)记录表 区域/工艺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 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 预先危险性分析示例 1)对系统的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操作条件和周边环境进行充分 的了解和调查; 2)收集以往的经验积累和同类生产中发生的事故情况,判断所要分析的对象中是否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查找出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 3)根据经验积累用技术诊断等方法确定危险源; 4)识别危险转化条件,研究危险因素转变成事故的触发条件; 进行危险性分级,确定危险程度,找出应重点控制的危险源;制定安全技术防措施。 按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步骤及要求,对涉及到的评价围,进行系统的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 评价见预先危险性分析表5-2 (1~9)。 预先危险性分析1)

预先危险性分析(2)

氧含量,合格后方可作业;作业时,穿戴劳动防护用品,有人监护并有抢救后备措施; 5 ?要有应急预案,抢救时勿忘正确使用防毒过滤器、氧气呼吸器及其它劳动防护用品; 6 ?组织管理措施 ①加强检查、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有否跑、冒、滴、漏; ②教育、培训职工掌握有关毒物的毒性,预防中毒、窒息的方法及其急救法,建立毒物周知卡; ③要求职工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④设立危险、有毒、窒息性标志; ⑤设立急救点,配备相应的急救药品、器材; ⑥培训医务人员对中毒、窒息、灼烫等的急救处理能力。 预先危险性分析(3) 预先危险性分析(4)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分析内容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分析内容 1、所有检修管道、阀门,在许可开始检修前,工作负责人要对管道、阀门所做隔离措施进行检查,确认其内部的汽、水、油等放尽,各有关阀门应上锁,并挂警告牌,电动阀门还应切断其电源并挂警告牌。 2、在检修与汽轮机本体相连接的管道、阀门时,必须经运行人员确认缸温降至合格温度并经许可后方可进行检修工作。 3、对公用系统的管道阀门检修,要确认以下各阀门严密关闭挂锁且挂警告牌,电动阀电机断电并挂警告牌,气动阀气源关闭,2#机采暖抽快关阀、逆止阀、电动阀,1#、2#机辅汽联箱联络阀,2#机工业抽汽快关阀、逆止阀、电动阀,2#机主汽至工业用汽电动阀、调节阀、调节阀后电动阀。 4、解体阀门前应检查阀盖与阀体接合部位有无焊点固定,如有焊点,发现后应用剔或锯的方法,将焊点除去,同时应注意防止损坏其内部螺纹。 5、解体阀门前要清楚阀门结构,并熟悉《汽轮机设备检修工艺规程》中的阀门检修工艺,先拆除阀门密封部件,再依次拆除阀门的托架及固定部分,最后取出阀门的阀芯,解体阀门过程中要做好标记。 6、阀门解体后要对其阀杆、密封部件、阀芯及阀座根据《汽轮机设备检修工艺规程》要求进行认真检查,并对有缺陷零部件进行修复,对无法修复零部件或阀门要进行更换处理。 7、阀门回装前,要将密封填料清理干净,

用砂布将阀杆,填料座圈、压圈等零件表面,内孔壁处污垢除去,并测量压盖、座圈与阀杆、填料箱各部间隙是否符合要求,否侧进行修整,回装要按照拆卸标记进行回装。回装后,要对阀门进行开关进行试操作,保证其开关灵活到位。 8、各管道、阀门检修标准按照设备检修验收标准进行。 9.高压管道焊接按(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要求进行。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3。3 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简称PHA)是在进行某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类别、分布)、出现条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略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其目的是早期发现系统的潜在危险因素,确定系统的危险等级,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这些危险因素发展成为事故,避免考虑不周所造成的损失,属定性评价。即:讨论、分析、确定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触发条件、现象、形成事故的原因事件、事故类型、事故后果和危险等级,有针对性地提出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1)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功能主要有: ①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 ②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 ③估计事故出现对系统产生的影响; ④对已经识别的危险进行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2)预先危险性分析步骤 ①对分析系统的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以及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进行充分的调 查了解; ②收集以往的经验和同类生产中发生过的事故情况,判断所要分析对象中是否 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查找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 ③根据经验、技术诊断等方法确定危险源; ④识别危险转化条件,研究危险因素转变成事故的触发条件; ⑤进行危险性分级,确定危险程度,找出应重点控制的危险源; ⑥制定危险防范措施. (3)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等级 PHA分析的结果用危险性等级来表示。危险性可划分为四个等级,见表附3.1。 表附3.1危险性等级划分表

7.2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 7.2.1总体预先危险性分析 该项目各单元都存在机械伤害、电气伤害、摔伤、腐蚀及化学灼伤、高处坠落、烫伤等危险危害因素,本小节将这些危险危害因素集中起来,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见附表7.1。 (加氢尾油项目)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新版)

( 安全技术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在化工生产 中的应用(新版)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 make mistakes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新版) 化工生产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性强等特点,危险性较之其他行业大。因此,在化工生产中积极推行现代安全管理,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原理预先找出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各种事件出现的条件、可能导致的后果,并预先制定消除和控制这些事件的对策,能达到预防事故、实现系统安全的目的。 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也称假设预测分析法(PHA,PreliminaryHazardAnalysis)是指在一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和维修等)前,对系统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通过假设提问的方法列出,然后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略的分析,并提出安全防范措施。

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前,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由工程技术人员、操作工人和管理人员共同组成一个小组,在对(PID)、操作程序、工艺描述和其他相关的信息的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下述流程进行分析工作。 流程图 假设分析流程说明 步骤一:选择待分析的系统或子系统 研究分析的对象应该是不可分割的子系统,如:原料罐区的子系统为储槽和泵。 步骤二:提出所有可能的假设问题 假设问题用于识别系统存在的各种潜在危险因素。例如,假如危险物料溢流到地面,操作人员有被烟雾或蒸汽毒害或腐蚀的可能。 为保证问题的全面性,分析小组可预先收集类似项目的资料,拟订一份标准检查清单。假设问题可根据标准清单,按照下述分类顺序提出并整理:与安全措施故障相关→与设备(硬件或系统)故障相关→与人为错误相关→与外部事件相关,以此类推。

危险性预先分析(PHA)

危险性预先分析 在一项工程活动(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首先对系统存在的危险作宏观概略的分析,或作预评价,就叫作危险性预先分析(Prelininary Hazard Analysis,简称PHA),又称初步危险分析,或预备事故分析。这种方法是对可能出现的危险类别、危险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作大概的分析,其目的是判别系统的潜在危险,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采用不安全的技术路线、使用危险性物质、工艺和设备等。如果必须使用时,也可以从设计和工艺上考虑采取安全措施,使这些危险性不致于发展成为事故。它的特点是把分析工作做在形式系统之前,可避免由于考虑不周而造成的损失。 由于系统的危险性有潜在性质,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展成为事故。因此,当生产系统处于新开发阶段,对其危险性还没有很深的认识,或者是采用新的操作方法,接触新的危险物质、工具和设备时,使用危险性预先分析就十分合适。由于事先分析几乎不耗费什么资金,而且可以取得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所以为大家都乐于使用。 第一节危险性预先分析步骤和分级 使用危险性预先分析方法时,首先对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以及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作比较充分的调查了解。然后按系统和子系统一步一步地查找危险性,其危险性分析的步骤如下: 1.根据经验 根据过去的经验,分析对象出现事故的可能类型。 2.调查危险源 即危险因素存在于哪个子系统中。调查可采用安全检查表、经验方法和技术判断的方法。 3.识别转化条件 即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为危险状态的触发条件和危险状态转变为事故(或灾害)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谋求防止办法,检验这些办法的效果。 4.划分危险等级 即把预计到潜在危险性划分危险等级。其分级的目的是要排列出先后顺序和重点,以便优先处理。其分级方法和含意为: Ⅰ级安全的,无人员伤亡或系统损坏。 Ⅱ级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的损坏。因此,应予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Ⅲ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措施。 Ⅳ级破坏性的,会造成害难事故,必须予以排除。 5.实现事故预防措施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法

分析及评价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PHA)法 本文作者佚名 预先危险分析也称初始危险分析,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地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因此,该方法也是一份实现系统安全危害分析的初步或初始的计划,是在方案开发初期阶段或设计阶段之初完成的。? 1.预先危险分析的主要目的 ?(1)识别危险,确定安全性关键部位; (2)评价各种危险的程度;??(3)确定安全性设计准则,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的措施. ?此外,预先危险分析还可提供下述信息: ?(1)为制(修)定安全工作计划提供信息; (2)确定安全性工作安排的优先顺序; ? (3)确定进行安全性试验的范围; ?(4)确定进一步分析的范围,特别是为故障树分析确定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5)编写初始危险分析报告,作为分析结果的书面记录; (6)确定系统或设备安全要求,编制系统或设备的性能及设计说明书。 2.分析内容??由于初始危险分析从寿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开始,因此,分析中的信息仅是一船性的,不会太详细.这些初始信息应能指出潜在的危险及其影响,以提醒设计师们要通过设计加以纠正.这种分析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审查相应的安全性历史资料; ?(2)列出主要能源的类型,并调查各种能源,确定其控制措施; (3)确定系统或设备必须遵循有关的人员安全、环境安全和有毒物质的安全要求及其它有关的规定; ?(4)提出纠正措施建议,在完成识别危险、评价危险的严重程度及可能性之后,还应提出如何控制危险的建议。 为了能全面地识别和评价潜在的危险,分析中还必须考虑的如下项目: ? (1)危险物品,例如:燃料、激光、炸药、有毒物、有危险的建筑材料、放射性物质等; (2)系统部件间接口的安全性,例如:材料相容性、电磁干扰、意外触发、火灾或爆炸的发生和蔓延、硬件和软件控制(包括软件对系统或分系统安全的影响)等; (3)确定控制可靠性的关键软件命令和响应,例如:错误命令、不适时的命令

预先危险性分析(仅供参考)

表F3-1 建设项目预先危险性分析表(A) 系统:XXXX生产项目制表:XXXX有限公司潜在 事故 火灾、爆炸 危险因素 ①易(可)燃物质(丙烷、油漆及稀释剂、柴油等)火灾、爆炸; ②压力容器(含气瓶)超压物理爆炸;③电气火灾 原因事件1、故障泄漏 (1)贮罐、槽、反应釜(器)、管线阀门、法兰等破损、泄漏; (2)罐、槽、釜(器)、管、阀、表等连接处泄漏,泵破裂或转动设备密封处泄漏;(3)罐、槽、釜(器)、管、阀等因加工、材质、焊接等质量不好或安装不当而泄漏;(4)撞击或人为损坏造成容器、管道泄漏,以及贮罐、槽等超装溢出; (5)由自然灾害(如雷击、台风、地震)造成设备破裂泄漏。 2、运行泄漏 (1)超温、超压造成破裂、泄漏; (2)安全阀等安全附件失灵、损坏或操作不当; (3)进出料配比、料量、速度不当造成反应失控导致容器、管道等破裂、泄漏;(4)物料在容器、管道堵塞而造成破裂、泄漏; (5)热交换不充分而造成能量过量积聚,导致罐、槽、釜(器)等破裂、泄漏; 3、电气绝缘老化、过电流; 4、未按有关规定及操作规程操作。 发生条件1、易燃易爆物形成爆炸性混合物;2、压力容器超压; 3、电气绝缘损坏、过载。 触发事件1、明火 火星飞溅;违章动火;外来人员带入火种;物质过热引发;点火吸烟;他处火灾蔓延;其它火源。 2、火花 金属撞击(带钉皮鞋、工具碰撞等);电气火花;线路老化,引燃绝缘层;短路电弧;静电;雷击;进入车辆未戴阻火器等(一般要禁止驶入);焊、割、打磨产生火花等。3、线路老化,引燃绝缘层;短路电弧;静电;雷击;焊、割、打磨产生火花等。 事故 后果 物料跑损、人员伤亡、停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危险 等级 IV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PHA) 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一)定义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也可称为危险性预先分析,是在每项工程、活动之前(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或技术改造之后(即制定操作规程前和使用新工艺等情况之后),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类型、来源、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以及有关防范措施等作一概略分析的方法。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力求达到4项基本目标: (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一切主要危险、危害。在初始识别中暂不考虑事故发生的概率; (2)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 (3)假设危害确实出现,估计和鉴别对人体及系统的影响; (4)将已经识别的危险、危害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分级标准如下: 工级――安全的,不至于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 Ⅱ级――临界的,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的损坏,并且可能排除和控制;Ⅲ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为了人员和系统安全,需立即采取措施; Ⅳ级――破坏性的,会造成人员死亡或众多伤残,及系统报废。 9―6)见图(分析步骤)二(

(三)基本危害的确定 系统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基本危害有:(1)火灾;(2)爆炸;(3)有毒气体或蒸气、窒息性气体不可控溢出;(4)腐蚀性液体的不可控溢出;(5)有毒物质不加控制地放置;(6)噪声、粉尘、放射性物质、高温、低温等危害;(7)电击、淹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 (四)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基本格式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结果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表格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表9―7、表9―8为两种基本的格式。

(五)应用示例 例1某乙烯厂环氧乙烷/乙二醇(EO/EG)在役装置安全评价预先危险性分 9―9。分析结果见表装置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EG/EO对的形式,9―8析按表.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可以得知,本装置存在着火灾、爆炸、中毒、高温灼伤的危险、危害因素,但主要危险为火灾、爆炸,其危险等级为Ⅳ级(破坏性的)。引发火灾爆炸的主要因素是环氧乙烷、乙二醇等物料故障泄漏。 例2某新建化工码头安全预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对某新建化工码头项目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对码头装卸作业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分析结果见表9―10。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可以得知,本工程存在着火灾、爆炸、中毒、窒息、淹溺、

预先危险性分析程序

编号:SY-AQ-00811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预先危险性分析程序 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 procedure

预先危险性分析程序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 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 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时,一般是利用安全检查表、经验和技术先查明危险因素存在方位,然后识别使危险因素演变为事故的触发因素和必要条件,对可能出现的事故后果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预先危险性分析包括准备、审查和结果汇总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对系统进行分析之前,要收集有关资料和其他类似系统以及使用类似设备、工艺物质的系统的资料。对于所分析系统,耍弄清其功能、构造,为实现其功能所采用的工艺过程,以及选用的设备、物质、材料等。由于预先危险性分析是在系统开发的初期阶段进行的,而获得的有关分析系统的资料是有限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借鉴类似系统的经验来弥补分析系统资料的不足。通常采用类似系统、类似设备的安全检查表作参照。 2.审查阶段

通过对方案设计、主要工艺和设备的安全审查,辨识其中主要的危险因素,也包括审查设计规范和采取的消除、控制危险源的措施。 通常,应按照预先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逐项进行审查,其审查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危险设备、场所、物质; (2)有关安全设备、物质间的交接面,如物质的相互反应,火灾爆炸的发生及传播,控制系统等; (3)对设备、物质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如地震、洪水、高(低)温、潮湿、振动等; (4)运行、试验、维修、应急程序,如人失误后果的严重性,操作者的任务,设备布置及通道情况,人员防护等; (5〉辅助设施,如物质、产品储存,试验设备,人员训练,动力供应等; (6)有关安全装备,如安全防护设施,冗余系统及设备,灭火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个人防护设备等。 根据审查结果,确定系统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其产生原因和可能发生的事故。根据事故原因的重要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确定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一)定义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也可称为危险性预先分析,是在每项工程、活动之前(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或技术改造之后(即制定操作规程前和使用新工艺等情况之后),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类型、来源、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以及有关防范措施等作一概略分析的方法。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力求达到4项基本目标: (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一切主要危险、危害。在初始识别中暂不考虑事故发生的概率; (2)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 (3)假设危害确实出现,估计和鉴别对人体及系统的影响; (4)将已经识别的危险、危害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分级标准如下: 工级――安全的,不至于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 Ⅱ级――临界的,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的损坏,并且可能排除和控制; Ⅲ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为了人员和系统安全,需立即采取措施; Ⅳ级――破坏性的,会造成人员死亡或众多伤残,及系统报废。 (二)分析步骤(见图9―6)

(三)基本危害的确定 系统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基本危害有:(1)火灾;(2)爆炸;(3)有毒气体或蒸气、窒息性气体不可控溢出;(4)腐蚀性液体的不可控溢出;(5)有毒物质不加控制地放置;(6)噪声、粉尘、放射性物质、高温、低温等危害;(7)电击、淹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 (四)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基本格式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结果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表格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表9―7、表9―8为两种基本的格式。 (五)应用示例 例1某乙烯厂环氧乙烷/乙二醇(EO/EG)在役装置安全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按表9―8的形式,对EO/EG装置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9―9。

pha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PHA)也称初始危险分析,是安全评价的一种方法。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地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 主要目的: (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 (2)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 (3)预测事故出现对人体及系统产生的影响 (4)判定已识别的危险性等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需要资料: (1)各种设计方案的系统和分系统部件的设计图纸和资料; (2)在系统预期的寿命期内,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活动、功能和工作顺序的功能流程图及有关资料; (3)在预期的试验、制造、储存、修理、使用等活动中与安全要求有关的背景材料。 分析步骤: (1)危害辨识 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等方法,查找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2)确定可能事故类型

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对系统的影响,分析事故的可能类型。 (3)针对已确定的危险、有害因素,制定预先危险性分析表。 (4)确定危险、有害因素的危害等级,按危害等级排定次序,以便按计划处理。 (5)制定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对策措施 等级划分: 为了评判危险、有害因素的危害等级以及它们对系统破坏性的影响大小,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给出了各类危险性的划分标准。该法将危险性的划分4个等级: I安全的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及系统损坏 II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至于造成人员伤亡 III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防范措施 IV灾难性的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及系统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必须予以果断排除并进行重点防范。 注意事项: 在进行PHA分析时,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应考虑生产工艺的特点,列出其危险性和状态:①原料、中间产品、衍生产品和成品的危害特性;②作业环境;③设备、设施和装置;④操作过程;⑤各系统之间的联系;⑥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⑦消防和其他安全设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